首页 佛法修证之用心

佛法修证之用心

举报
开通vip

佛法修证之用心佛法正见八要(103)正见八要之七:佛法修证之用心 一、用心五处及相应地 先看下面二示意图: 不同生命生存的用心方式: 凡是有生命,必有其用心处。不管你是高级生命,还是低级生命;不管你是混日子的凡夫,还是精进修法的修行人,都有个用心处。修行人常说“当下”二字,但是这个“当下”,可以有多种用心,或者观外境,或者观意识心,或者反观七识觉知,或者觉照真心,有这么多用心,而且又可以配合不同的理念,你到底用哪种心呢?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指导呢?其结果大相径庭。用心之处有五:一、前五识处;二、第六意识处;三、第七末那...

佛法修证之用心
佛法正见八要(103)正见八要之七:佛法修证之用心 一、用心五处及相应地 先看下面二示意图: 不同生命生存的用心方式: 凡是有生命,必有其用心处。不管你是高级生命,还是低级生命;不管你是混日子的凡夫,还是精进修法的修行人,都有个用心处。修行人常说“当下”二字,但是这个“当下”,可以有多种用心,或者观外境,或者观意识心,或者反观七识觉知,或者觉照真心,有这么多用心,而且又可以配合不同的理念,你到底用哪种心呢?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指导呢?其结果大相径庭。用心之处有五:一、前五识处;二、第六意识处;三、第七末那识处;四、第八阿赖耶识处;五、真心处。其作用、特点及相应地,图中有明示,不再重复。虽是五用心处,而可相互结合,变化出多种。这里涉及到实修问题,并且牵涉的佛法知识面也非常深广,须要结合后面的学习来贯彻通达,这里只作个概说。 佛法正见八要(104) 正见八要之七:佛法修证之用心 一、用心五处及相应地 (1)落于前五识者,虽为相对现量,但著于声色,外在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最为浮躁、肤浅,故与三恶道情执众生相应。为人者,如果成天向外追求摄取,贪著五欲,结果正堕此地。如果是念佛人,念佛时有口而无心,正是前五识用心,恰是“喊破喉咙也枉然。”作用微乎其微。凡夫多是这种用心状态,所以常被五欲境界“催眠”而不自知。 (2)于第六意识和前五识用心者,正是人的用心特征。以意识分别,以前五识摄取,并伴随情绪行事。偏于意识者,智力强,来世易与上界相应;偏于前五识者,体力强,易与下界相应。如果是修法人,则是用心向外观境,虽可得定境,但心总是往外攀缘住著,终不离外道法。如果相对于男女性来说,男性偏于意识与心王,女性则偏于前五识和心所,所以女性情绪波动较大,“讲情不讲理。”“性情中人”也是如此。 (3)以意识用心为主者,是欲界天人用心处。虽未离色欲,却比人淡然多了。修法者于此处用心,看住它,可降伏较粗的妄心,但如果是压念入定,则落入无想定(枯木定),结果很不妙。 (4)第六意识与第七识用心者,波动的心能止于一处,要深细宁静一些了,色界与之相应。如果是修法人,返观七识意根,明明了了,念念不住,若法尘脱而根不脱,则见空境;若根尘脱落、能所双亡,妄去真现,即透见真心。如果慧力不强(须平时明究竟理),空性现前时而不能“一念相应”,也不能“一把擒来。”往往是于其中把“我”找回来;或者呆若木鸡,不明不白,再回头时已是“鹞子过新罗”。 佛法正见八要(105) 正见八要之七:佛法修证之用心 一、用心五处及相应地 (5)于第七识明了处用心者,世间一切苦乐已不能为他所动,四禅天与之相应。如果是修法人,能于此处时时用心,机缘成熟则豁然开悟。 (6)于第七识和第八识用心者,定力很深,具四空定,与无色界相应。 (7)于八识用心者,是声闻缘觉人或外道定力极高深者,把阿赖耶识的清净一相当作究竟地,而于此作涅槃。如果是修法人,能于此处用心,是空性已见,及定力极深者,如证灭尽定者才行。 (8)真心处用心者,一是未证道者相似之用,以意识之慧心作观,如“观心法”、“耳根圆通法门”等,就在于“返闻闻自性”,以根本为目标,通过慧力,与其遥相呼应,层层透过,直趋而去,所谓“直心是道场”。二是证道者,以无为法而时时处处相应真心,分破无明而圆满之。 由上可见,凡夫用心都是由内向外,而修行人用心,都是由外向内。正宗的佛法是心地法,正是:返观、观自性。当然,在修行的方便上,也有缘于外(如观息)、缘于身(不净观)的,但那是依佛理进行的观照,是借此而治彼的,不是执著的理念。 不管是什么宗、什么法门,都不出此五用心处;不管你面对什么法,都可以此理辨个深浅正偏。 佛法正见八要(106) 正见八要之七:佛法修证之用心 二、四种性用心特点再来看看凡夫、外道、小乘、大乘的用心,各有其特点,如下: 由上可见,什么是凡夫的用心、觉受及落处,什么是外道的用心、觉受及落处,什么是小乘的用心、觉受及落处,以及大乘的用心、觉受和落处。通过比较,它们的优劣、高低、深浅、究竟与否,一目了然。可叹有些人得了个禅定,或有所受用就飘飘然不得了了。若从用心的能所而言,一是外道的在所上用心,故有境界且执著之;二是佛法方便上的有能有所,如念佛持咒的初期;三是即能即所,于前基础上进一步了,就一个咒或佛号,没有能念所念,其它什么都不理会;四是非能非所的无念而念,即以一种清净无念的状态来持咒或念佛(利于证本性);五是在能在用功,反观后面不动的“如”;(利于修大定证体);六也是在能上功,反观后面的“觉”(利于修慧);七是禅宗的超越能所,在不二上用功。小乘由凡夫修外道禅定,渐次而进,大乘用心则直接超越身心感受,乃一心(非凡夫)、无我(非外道)、不受(非小乘)。因为无所得,也无所失,本自具足。不管你是凡夫也好,是声闻缘觉也好,是菩萨也好,何曾离开过涅槃大城呢?这也是圆教的圆满心态,六而即,即而六,也所谓性修不二。当然,非“圆人”暂且莫作此说。 佛法正见八要(107) 正见八要之七:佛法修证之用心 三、三禅法门摄心所依处 所谓三禅法门,指以所依处作为禅修方便的三类法门。一者,以息为禅(缘于外);二者,以色为禅(缘于身);三者,以心为禅(缘于内)。如智者大师在《释波罗密次第法门》中说: “一、以息为禅门者,若因息摄心,则能通行心至四禅、四空、四无量心、十六特胜、通明等禅,即是世间禅门,亦名生法摄心,此一往据凡夫禅门。”“因息修禅,则有二便,一、疾得禅定;二、易悟无常。” 二、“以色为禅门者,如因不净观等摄心,则能通行心至九想、八念、十想、背舍、胜处、一切处、次第定、狮子奋迅、超越三昧等处,即是出世间禅门,亦名灭法摄心,一往椐二乘禅门。”“以色为门,亦有二便,一、能断贪欲;二、易了虚假。” 三、“以心为禅门者,若用智慧反观心性,则能通行心至法华、念佛、般舟、觉意、首楞严诸大三昧及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等,是出世间上上禅门,亦名非生非灭法摄心,此一往椐菩萨禅门。”“心为门者,此亦有二便,一、能降一切烦恼;二、易悟空理。” 当然此三禅法门是互通的,关键就在于持什么知见,如何用心。依不同的用心,则有不同的结果;也可依不同的用心,产生多种法门。此三法各有长处,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修行阶段来选择修法,易得受用。 佛法正见八要(108) 正见八要之七:佛法修证之用心 四、观照、观想与用心 观照和观想,都是佛法中修行的用心方式。观照,是以智慧来观察事、理诸法,而照见明了。观想,是起念成相浮之于心而作观,以对治妄念,并开启智慧,或与之相应等。“用心”之义广泛,一切有情都有各自的用心方式;“观照”与“观想”之义狭窄,主要指修行上的某种用心方式。 观照与观想的方式非常多,《楞严经》中的二十五种圆通法门(六根、六尘、六识、七大),知讷禅师说的十种观法(觉察、休息、泯心存境、泯境存心、泯心泯境、存境存心、内外全体、内外全用、即体即用、透出体用),圆觉经中的三种总观(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及二十五种分别观,天台三观(空、假、中)及六妙门,声闻的四念处,唯识五重观,般若十喻观(如幻、如炎、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密宗十喻观(如幻、炎、梦、影、乾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花、旋火轮)及观本尊等种种幻观,净土的十六观等等,都不离观照和观想。 佛法正见八要(109) 正见八要之七:佛法修证之用心 四、观照、观想与用心 在同一种观法上,不同宗派也有着不同特点,如空观有三种,一种通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来作空观,第二种通过因缘法来作空观,第三种以“正念真如”来作空观。前一种空观,灭色取空,较为消极;第二种落点在空上,易忘失大悲,不取诸善;第三种比较中道,不取不舍,借相修道而不废相,利己又利他。当然,如果作为三个层次的修证过程就不算偏颇了。 南传讲如实观照,强调六不: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做结论,只作为客观的观察者(只负责觉知),如此以照见事物的真相。这是应用觉性“自然觉照”的力量。当功夫到家,有为法的生灭性质必然烟消云散,“无常、无我”的真理便得以显现。这种“如实观照”,必须建立在禅定的基础上。没有修止得定的基础及“无常、无我”的理念相应,观照的结果往往是污染、扭曲的,而不可能“如实”。 心密中的观照法,齐老师说过观照三步曲:不随念转,不为境迁——凛然一觉,朗照现前——别没事找事。这也是一种方便。当心念越来越纯粹、单一、宁静、寂灭,妄念不起,觉性自然显露无遗,不觉而觉,不照而照。 佛法正见八要(110) 正见八要之七:佛法修证之用心 四、观照、观想与用心 也有一种观心(真心)法,也可称作觉照,即“体会当下觉性”的一种方法,是对自身和周围的整体觉知,即由觉知开始,而最终回归到“觉性”层次。因为“觉性”本身就是“空”所固有的,不属于身体中的任何器官,它不受控制,只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着。头脑中的意识和身体上的五官感觉受都以此为基础,然后又经头脑和五官分割、局限、加工、组合,甚至扭曲,再表现出来,于是有了一系列的认识活动: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觉、意知。这种观心的方便,就是为了超越种种局限、障碍、遮盖、扭曲它的东西,显露觉性的本来面目。在这种“清染”的过程中,必须于见道时顿除分别我法二执,于修道位时渐消俱生我法二执,方能回归纯净的圆觉本性。所以这种观照首先必须建立在明理的基础上。不明般若空性之理,往往就把七识的“明了性”当作真相看待,正成了招贤禅师所说的“痴人唤作本来人”。 至于“默照邪禅”,应该指落入外道禅定境界而不讲明心见性那种,因为《圆觉经》说的“禅那”,《维摩诘经》中的“宴坐”,天台宗的“体真止”等,都说到于万法皆不依不受,是随顺真如“不以万法为侣”的体性,这与落入境界的“默照邪禅”完全两码事。 你具体要修哪一种,就看你师承哪一门了(此师最好是这一门上的“成功人士”)。在观修时,最好有善知识指导,并配合相应的佛法理念来进行才易得力,所谓依教起观,不然,盲目作观,及错位的理念往往费力不讨好。
本文档为【佛法修证之用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140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4-01
浏览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