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六编 元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六编 元代文学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六编 元代文学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第六编 元代文学 考点归纳 【名词概念】话本、说话四家、诸宫调、杂剧、董西厢、南戏、散曲、四大南戏、元诗四大家、铁崖体、录鬼簿、勾栏瓦肆、旦本、末本 【主要问题】元代文学的繁荣、元杂剧的体制、说话的范畴、小说话本的体制内容、关汉卿的创作、《窦娥冤》的社会意义、《西厢记》的任务塑造、《汉宫秋》的题材创新、北方戏剧圈、南方戏剧圈、南戏的体制、《琵琶记》的主题思想、散曲的体制、元代散曲创作、元代诗文的创作 【作家作品】关汉卿《单刀会》、《西蜀...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六编  元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第六编 元代文学 考点归纳 【名词概念】话本、说话四家、诸宫调、杂剧、董西厢、南戏、散曲、四大南戏、元诗四大家、铁崖体、录鬼簿、勾栏瓦肆、旦本、末本 【主要问题】元代文学的繁荣、元杂剧的体制、说话的范畴、小说话本的体制内容、关汉卿的创作、《窦娥冤》的社会意义、《西厢记》的任务塑造、《汉宫秋》的题材创新、北方戏剧圈、南方戏剧圈、南戏的体制、《琵琶记》的主题思想、散曲的体制、元代散曲创作、元代诗文的创作 【作家作品】关汉卿《单刀会》、《西蜀梦》、《救风尘》、《窦娥冤》;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西厢记》;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黄粱梦》、《陈抟高卧》;纪君祥《赵氏孤儿》;杨显之《潇湘雨》;石子章《竹坞听琴》;王仲文《救孝子烈母不认尸》;李文蔚《燕青博鱼》;尚仲贤《柳毅传书》;戴善甫《风光好》;郑廷玉《看钱奴》;康进之《李逵负荆》;高文秀《双献功》;李好古《张生煮海》;武汉臣《老生儿》;石君宝《秋胡戏妻》、《曲江池》;李潜夫《灰栏记》;吴昌龄《西天取经》;郑光祖《倩女离魂》、《王粲登楼》;乔吉《两世姻缘》;宫天挺《范张鸡黍》;金仁杰《追韩信》;杨梓《敬德不服老》;秦简夫《东堂老》;《张协状元》;高明《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核心考案 1、元代叙事文学的发展繁盛 所谓文学的“繁盛”,主要是指文学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而言的,一是质量高,二是数量多。元代的杂剧和话本完全代表了这两个特点,从而体现了他的繁盛面貌。 元代创作剧本的数量。据统计,现存剧本名目中杂剧有五百三十多种,南戏二百一十多种,可惜大部分已散失。至于当时投身于剧本创作的作家,现在已无法准确统计。仅据《录鬼簿》和《续录鬼簿》载,有名有姓者二百二十多人,而“无闻者不及录,估计还有许多遗漏。剧作家们有很高的创作热情,有人专门为伶工写作演出的底本,有人“躬践排场”参加演出,一些名角才人还在大都组成“玉京书会”,相互切磋。许多剧作家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像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人,既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又擅长戏曲的写作。当时,剧作家们适应观众的需要,或擅文采,或重本色,争妍斗艳,使剧坛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元代“说话”的盛行,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话本,以讲史为多。像《全相平话五种》、《新编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等。当然,和明清两代的小说相比,宋元话本还显粗糙,但作者已注意到情节安排以及人物的心理描写。 至于元代的一些文言小说,像《娇红记》,描写娇娘和申纯的爱情悲剧,反映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切追求,深刻细腻,其成就也不可忽视。 2、元代叙事文学繁盛的原因 (1)元代政治对叙事文学繁盛的影响。在政治上,元朝统治者始终奉行民族压迫的政策,政府中军政大权,由蒙古人独揽。终元之世,民族对立的情绪未见缓和,加上吏治腐败,阶级压迫深重,因此,社会一直激烈动荡。元杂剧有不少作品写了贪官污吏对人民的压迫,不少作品透露出愤激昂扬的情绪,这正是在火与血交并的时代人民反抗精神的反映。 (2)经济发展对叙事文学繁盛的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是元代说话艺术和戏曲艺术繁荣的必要条件。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一些专供市民娱乐的勾栏、瓦肆,给说书、杂耍 - 1 - 等演员提供了演出场所。元代商业经济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城市人口集中,而一般侧重于表现个人意趣胸襟的诗词,已不适合市民的需要。为了满足市民群众,特别是戏曲艺术,在勾栏瓦肆中迅速发展起来,演述故事的说话、说唱便得到进一步的繁荣。特别是戏曲艺术,它以急管繁弦和曲折跌宕的情节再现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更能吸引市民观赏。元代商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推动了叙事文学的发展。 (3)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因素。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懂得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又懂得要保持蒙谷祖制,保证民族特权的重要性。文化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有些人接受了汉族文化熏陶,还擅长以汉语进行文学创作。杂剧本来就是多种文学样式交融的产物,元代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元杂剧题材内容的交融,从这种特定的意义来说,元代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叙事文学的繁荣。 (4)叙事文学的繁盛与元代思想相对自由有关。科举在左右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科举的关系,诗文一直被奉为文学正统。蒙族入主中原时科举曾一度被废除,直至延祐才重新恢复,这期间,叙事文学如巨石重压下的树苗,迅猛地成长起来,呈现繁盛的态势,而成为参天大树。另外,随着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长期以来压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下层人民和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封建伦理的举动越来越多,这也促进了元代叙事文学的繁荣。 当然,元代叙事文学的繁盛也与元代统治者的喜爱和重视以及北方音乐的刺激有关,同时也是古代叙事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3、元杂剧的兴盛和发展概况(南开02年考点) 元杂剧兴盛主要表现在:(1)作家众多,人才辈出,估计近200人,至今有姓名可考者尚有90余人;(2)作品数量多,名作如林,至今尚有存目约600种,剧本162种;(3)元杂剧的演出从城市到乡村都十分活跃;(4)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杂剧演员。 元杂剧的繁荣带来了我国戏剧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一空前盛况在当时世界剧坛上也是无与伦比的。元代杂剧的兴盛,是我国戏曲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由于有着各种有利的社会条件,因而又是社会历史之必然。 元代杂剧的发展,以成宗大德(1297~1307)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杂剧活动中心在大都,是元杂剧按照的鼎盛时期,涌现出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高文秀、康进之、纪君祥等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和许多优秀剧作。后期杂剧活动中心南移杭州,由于社会安定,科举恢复,逐渐脱离现实以及“北曲不谐南耳”等种种原因,杂剧创作逐趋衰微。后期最有些的杂剧作家是郑光祖,较著名的还有宫天挺、秦简夫、乔吉等。 4、元杂剧的体制(北师大00、南京师大00、南开00、武大04、清华05、浙大07年考点) (1)结构。一般为一本四折,加一个楔子。也有少数五折或六折的,如《赵氏孤儿》五折、《秋千记》六折。一折大致相当于现代话剧的一幕,一折还可分为几场。折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大段落,场是小段落。分场的标准是演员全都退入后台,出现空场。楔子本是榫缝里的木片,这里指四折以外加的短小的独立段落,通常是放在第一折前面,作为剧情开端,介绍故事由来,相当于序幕,有时也放在各折直接,类似过场戏。楔子不用套曲,只用一支或两支单曲。当一本不够表现时可加本数,《西厢记》便是五本二十一折。 (2)曲词。曲词的主要作用是抒情,也可以起到渲染场景、贯穿情节的作用。元杂剧的曲词一般由一个主要演员歌唱,曲词有严格的格律,同一折的各支曲是押同一韵,曲词为长短句,在定格外可加衬字,衬字一般是语气词或连接词,从而使唱词生动活泼。曲词是元杂剧的主体。 - 2 - (3)宾白。即念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所以称说白部分为宾白。它也是元杂剧文学的主体。在剧本中常用“云”表示,通常分定场白、对口白、冲场白(第二次上场)、背白(内心独白)、带白(夹在歌唱过程中的)。宾白有散语、韵语(韵语可是诗词、或顺口溜,如定场诗、下场诗)。一般故事情节主要靠宾白交代出来。 (4)科范。亦称科汎、科泛,简称“科”,是指演员的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等。如“做倒科”、“笑科”、“打科”、“做悲科”、“雁叫科”。元杂剧的动作身段已具中国戏曲的基本特点:程式化、虚拟化。 (5)角色。又称脚色,是元杂剧上面人物的身份类型。元杂剧角色大致分末、旦、净、杂四类。末是男角,相当于京剧里的“生”,“正末”外又有“副末”、“小末”;“旦”是女角,主角叫正旦,此外有“副旦”、“外旦”;“净”扮演刚强、凶恶或滑稽的人物,有男有女;“杂”包括“孤”(官员)、“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莱儿(儿童)、细酸(书生秀才)、洁郎(和尚)、帮老(强盗)、子(丐)等。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5、杂剧和南戏在体制上和唱腔上的异同。(北师大93年考点) 杂剧和南戏是元代戏剧的两种类型。这两个剧种虽然也都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个部分,但体制又有不同。杂剧风行于大江南北,它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演剧脚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正末、小末;旦分贴旦、搽旦、小旦。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而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为“末本”,正旦主唱的为“旦本”。南戏流行于东南沿海。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作规定。曲词的宫调也没有规定。南戏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歌唱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不似杂剧只能由一人独唱到底。 杂剧和南戏的剧本,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戏剧冲突中刻划人物形象。剧本的唱词,则更多用以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思想情绪,甚至直接透露作者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可以说,唱词往往就是诗,这一点,构成了我国戏剧文学的特色,也说明我国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之间互补的关系。至于杂剧和南戏的演员,既要善于说白、歌唱,也要掌握科(介)亦即舞蹈、武打乃至杂耍的技巧。因此,元代的戏剧是综合性的艺术。 杂剧和南戏在唱腔上有明显的区别。杂剧的曲调是由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的乐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包括宫廷、寺庙、民间音乐)结合而成;南戏的曲调则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由于杂剧、南戏在音乐文化系统方面均由中原传统繁衍,彼此同源,易于沟通互补,它们的一些曲牌,名称相同,或者品味相同。至于杂剧和南戏在音乐上的差别,实际上是南北方言差异的表现。我国地域广袤,语言系统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许多方言区。戏曲音乐与语言密不可分,杂剧与南戏产生、流行于不同的方言区,加上区域生活习俗等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两大音乐系统。 6、元代的抒情文学 元代的抒情文学包括两种主要文学样式,一是散曲,二是传统诗词。元代散曲是一种新的诗歌种类,可以说是元人的流行歌曲。元代的传统诗词具有兼容唐、宋的特点。并具有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作用。 (1)元代的散曲。散曲是诗歌发展到元代形成的一种新的种类,就形式而言,可分为套数(也称大令)、小令和带过曲三种。套数是相对小令而言的成套的散曲,且有内容有尾声;小令,是独立的支曲;带过曲是介于套数和小令之间的两三支曲子。散曲的表现方式特点为雅俗交融,既有传统诗词的雅致,又有民间曲词表现的俗情;在语言方面既有一定的格律,又可以增加衬字(即格律以外适合演唱的字);既有近乎传统诗词和赋体的铺陈叙述的表现方式,又有口语化、俚俗化的特点。散曲就风格而言,可分为本色派和文采派两种类型, - 3 - 一为本色豪放,一为斑斓婉丽;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兼容状态。(南大02、广西大02) (2)元代诗歌。元诗之前有唐诗和宋诗两座高峰,唐诗的自然真情为世人所推崇,宋诗以议论为诗,另辟蹊径,元诗在唐宋诗面前采英撷宝,兼容唐宋诗之优长,具有情理交融的特点;元代诗歌的创新,还在于回溯源头,追寻“诗三百”的自然而然的表现方式,元末诗歌受散曲和古代歌谣的影响,具有雅俗交融的特点,杨维桢的乐府诗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元代诗人理学家居多,受理学的影响,元诗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表现方式上都具有情理相融的特点,很少有艳体诗出现。此外,就题材来讲,元诗多故国之痛,家园之念,其哀伤的情感一直延续到元末。元代绘画发达,受绘画的影响,题画诗多,受民族歧视政策的影响,表现为隐逸诗多酬唱诗多的特点。很多诗人,大雅之堂去作诗,勾栏瓦肆去赋散曲,因而艳情诗少,为表现胸中块垒,怀古诗多,咏史诗少。更有一种传统诗词与古代歌谣交融的新体乐府出现。如上所述,元末杨维桢的“铁崖体”为其中代表。元诗的这些特点表现了元代的时代精神,唐诗偏情,宋诗重于理;元诗则情理兼融。元诗的性灵表现影响了明诗,元诗的多元兼融的表现方式影响了清诗元诗具有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中介作用。 7、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元代社会的激烈变化,使整个文坛的审美情趣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1)“自然”与显畅的总体审美情趣。从当时属于文坛主体的戏曲、散曲创作倾向看,许多作家不仅自然地抒写人情世态,而且表现出淋漓尽致、饱满酣畅的风格。以剧本的情节安排而论,元剧作家总是把简单的故事写得波澜跌宕,透彻地表现悲欢离合的情态;以刻划人物而论,则力图揭示出主人公的内心奥秘,曲尽形容,鲜明地显示出其个性特征;以语言风格而论,则崇尚“本色”,大量运用俗语、俚语,以及衬字、双声、叠韵,生动地绘形绘色。剧作家往往毫无遮拦地让人物尽情宣泄爱与恨。关汉卿写窦娥呼天抢地,骂官骂吏,把悲愤怨恨的氛围推到极限;郑光祖写倩女追求恋人,乃至魂魄飞越千山万水,一路上吐露对爱情的渴望。有些剧作家甚至还借剧中人歌哭笑啼,释放胸中积怨,马致远《汉宫秋》、《荐福碑》,白朴《梧桐雨》中的多段唱词,实际上是作者在发泄对现实不满的感情。 (2)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以散曲而言,其审美要求明显与诗词不同。诗词讲究含蓄蕴藉,曲则为“街市小令,唱尖新倩意”。散曲作者多以赋的手法,白描直陈,把所写的情与物展露无余,淋漓尽致。而曲的特殊体制,例如可以增加衬字,可以有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多种手法,也对诗人奔放地抒发情感,形成自然酣畅的风格,起了推毂的作用。正因为社会的风尚和散曲形式的特殊韵味,影响了作者的审美情趣,所以,卓有成就的作者所写的作品,或清丽、或质朴、或豪放、或泼辣、或谐谑,却总离不开自然酣畅这一总的趋向,同时也将抒情文学和叙事文学的审美情趣完美地结合起来。 (3)异于温柔敦厚的文学观念。在元以前,传统的文学观念注重“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每以简古含蓄为美。即使被目为豪放的新派词人,也多有芳草美人寄旨遥深之作。而元代文坛的审美观,与这一传统却大异其趣。许多作家“显而畅”的做法,恰恰为传统所忌。传统观念认为作品要使人能像嚼橄榄那样回甘,元代许多作品则让人痛快酣畅,魂荡神摇。有些曲作甚至使人如饮烈酒,或者如闻蒜酪味,表现出特殊的艺术魅力。 8、说话的范畴 (1)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口传故事的传统,可远溯到上古神话传说,那时尚未产生文字,神话及传说流传的方式是口口相传,后来人们以“话”指口传故事。 (2)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说话而来,又因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内容和形式都有适应市井听众的特点,于是,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和商业化的特点。 (3)当时的说话,有“四家”之说,据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记载,是指 - 4 - 小说、说经、讲史、和声(生)而言的。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可见,所谓“四家”是以故事题材为标准划分说话家数的。“话本”的称谓,自唐代《敦煌变文》已经出现,今存宋元话本经常有“话本既彻,且作散场”之类套话,可见“话本”具有故事文本之义。 9、话本及其分类(南开98,华南师大03考点) 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后世统称为“话本”。大体而言,传世宋元话本可分为三类:一是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一是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祥,可能出自当时的读书人或书会先生之手,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一是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如《宣和遗事》等。 10、小说话本的体制、题材内容和艺术特点 (1)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入话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它有时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兴”,说风景,道名胜,往往与故事的发生地点相联系,或与故事的主人公相关联;有时先以一首诗点出故事题旨,然后叙述一个与此题旨相关的小故事,其行话是“权做个‘得胜头回’”,实则这个小故事与将要细述的故事有着某种类比关系。显然,入话的设置,乃是说话人为安稳入座听众、等候迟到者的一种特意安排,也含有引导听众领会“话意”的动机。正话,则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正话之后,往往以一首诗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故事主题,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套话作结。 (2)小说话本的题材内容,如松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所言:“有灵怪、烟粉、奇传、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但若就旨趣而论,不管是何种题材,都往往以爱情或公案作为叙事的“兴奋点”。爱情故事如《碾玉观音》等,公案故事如《错斩崔宁》。 (3)宋元小说话本描写细致,生动逼真,字里行间存留说书艺人的风致,表现出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谈吐的市井化等特点。 11、讲史话本及其元代作品 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现存宋编元刊或元人新编的讲史话本,大多标名为“平话”,如《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等。“平话”的含义,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另外,称之为“平”,当时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而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 元人编刊的讲史话本,今存元至治虞氏刊印的《全相平话五种》,即《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及《三国志平话》。五种书,版式一样,均为上图下文。文字粗率,时有讹误,似出于民间艺人之手。文字与图画合刊,显是供人阅读之用,其读者对象当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民众。它们与《五代史平话》一样,既依傍史实,又杂以民间传说故事,有虚有实。如《三国志平话》中的张飞,史有其人,但书里的“张飞捽袁襄”等情节,则是民间艺人的虚构。因此,宋元的讲史话本,实是传统的史传文学与民间口传故事结合的产物,亦文亦野,别成一家。 12、说经话本及其作品 说经,其原意是演说佛书。今存的宋元说经话本,只有无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诗话”一体,王国维认为:“其称诗话,非唐、宋士夫所谓诗话,以其中有诗有话,故得 - 5 - 此名。”《取经诗话》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各卷分若干段,数量不等,凡17段。每段均有标题;其末尾必有诗一首或二、三首,总括该段故事内容,揭示佛法无边、信佛则逢凶化吉的宗旨。就“诗”与“话”的关系看,“话”是主体,演说蕴含佛理故事;“诗”是一种辅助手段,便于听众或读者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取经诗话》叙述唐僧一行六人,往西天求请大乘佛法。上路不久,遇见一“白衣秀才”,自称:“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弥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于是,取经队由六人增至七人,但除唐僧、猴行者外,其余诸人并无名姓称谓。猴行者神通广大,已成为故事的主角。各段故事有详有略,其中不乏精彩的片段。总之,《取经诗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说经话本的风貌,也反映出中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流、融会的情况。 13、诸宫调的概念(陕西师大01,兰大04,复旦05考点) 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而每周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这一说唱形式,在宋室南渡后,传至南方。南方的诸宫调主要以笛子伴奏,北方的诸宫调多以琵琶和筝伴奏,故北诸宫调也称“ 弹词”,某些作品还冠以“弦索”字样,以示其有别于南诸宫调的特点。 诸宫调又称“话本”,像《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以“这本话儿”代指将要说唱的故事,这说明诸宫调与民间说话是孪生的艺术种类。诸宫调作品中出现的代言体叙事,与小说话本对人物声口的模拟,有着密切的关系。 14、《董西厢》的内容及特色(首都师大01年考点) 这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作者董解元,其诸宫调作品。号称《董西厢》。《董西厢》源于唐元稹的《会真记》,又不同于《会真记》,它改变了《会真记》中“非礼不可入”的张生形象,创造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珍惜爱情的人物形象,《董西厢》中的莺莺是一个逐渐摆脱老夫人封建礼教禁锢,大胆追求爱情的深闺小姐形象。《西厢记诸宫调》情节的安排上,比之《会真记》、《商调蝶恋花词》要复杂得多,它根本上改变了原作的主体。以崔张出走和最终团圆代替了始乱终弃的结局,纠正了原作的封建观点。作品描写了崔张为争取自由结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封建势力的斗争,并且成功地塑造了两组对立的人物形象,因而深刻地表现了新的主题。虽然是单线结构,却奠定了“月下听琴”、“拷红”等场面的基础,塑造了老夫人、红娘的形象。 在艺术方面,《董西厢》充分发挥了诸宫调说与唱相辅相成的特点,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既曲尽其妙地叙述了男女主人公波澜起伏、好事多磨的恋爱故事,又深入细致地刻划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作者借助说白与唱词,把张生的痴迷、莺莺的娇羞,还有婢女红娘的爽朗机灵,写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董西厢》的语言,既不太文,也不太俗,既提炼了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也吸收了古典诗词里的句子和词汇,呈现出质朴奇俊的独特风格。 15、关汉卿的戏剧成就(人大02年考点) (1)历史剧反映的时代精神。关汉卿的历史剧利用了《三国志》和《五代史》的题材,吸取了平话和演义小说的艺术手段,又与之不同。《单刀会》和《西蜀梦》的故事虽然可以从《三国志》、《五代史》等史书中看到部分原始面貌,但已经进行了很大的改造。《西蜀梦》的关张鬼魂向刘备托梦的情节,虽然于史无据,但在上述平话和演义小说是可以看到和这三个剧本相近似的故事情节的,关剧与通俗小说的亲缘关系,说明关汉卿是沿着瓦舍书会的传 - 6 - 统走过来的,他按照瓦舍勾栏传述的面貌,塑造市井百姓喜欢的关羽、张飞、李存孝等传奇英雄,同时,我们从关汉卿对历史剧的改造,也可以看出他的创作个性和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2)公案戏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深刻性。关汉卿的公案戏更是洋溢着这种时代精神。他的公案戏对元代血淋淋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血泪控诉,如《蝴蝶梦》、《鲁斋郎》、《窦娥冤》等公案戏,都发泄了剧中人的一腔悲愤,控诉权贵恣意妄为的暴行,揭露官府妄杀无辜的黑暗的现实,跨进政治的领域,收到社会批判的政治效果,这样的忧伤洋溢着时代的精神,充满着关汉卿公案戏的现实主义精神。 (3)婚恋戏中的妇女新形象。由于关汉卿“躬践排场,面傅粉墨,偶倡优而不辞”,长期与艺伎为伍,真心地同情她们,尊重她们,为她们抒怀写恨,表达她们的心声,《金线池》写老鸨把书生韩辅臣从妓女杜蕊娘妆前赶走,但重心不是借杜蕊娘提高韩辅臣的身价,相反是借韩辅臣的真心相爱赞美杜蕊娘的人格,她身为下贱却毫不自轻自贱,相反很自重自爱,要求有独立的人格,获得真正的爱情,要求情人志诚专一,她也终于获得韩辅臣的挚爱和敬重。《救风尘》中是赵盼儿也是集中体现了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智慧和力量,反映了被压迫妇女掌握自己命运的要求和能力,表现出关汉卿对下层妇女的深刻同情,闪耀着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芒。 16、关汉卿的总体创作旨趣(吉大01考点) 关汉卿生活在元朝这种特定的历史阶段,他的戏剧创作及其艺术风貌,便呈现出鲜明而驳杂的特色。一方面,他对民生疾苦十分关切,对大众文化十分热爱;另一方面,在建立社会秩序的问题上他认同儒家仁政学说,甚至还流露出对仕进生活的向往。他一方面血泪交迸地写出感动天地的《窦娥冤》,另一方面又以憧憬的心态编写了充满富贵气息的《陈母教子》。就其全部文学创作的总体风格而言,既不全俗,又不全雅,而是俗不脱雅、雅不离俗。就创作的态度而言,他既贴近下层社会,敢于为人民大声疾呼,却以不失厚人伦、正风俗的儒学旨趣。他是一位勇于以杂剧创作来干预生活积极入世的作家,又是一位倜傥不羁的浪子,还往往流露出在现实中碰壁之后解脱自嘲、狂逸自雄的心态。总之,这多层面的矛盾,是社会文化思潮来回激荡的产物。 17、关汉卿的历史剧作家 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主要有《单刀会》、《西蜀梦》。这两部戏都是写有关三国的故事,其中,《单刀会》敷演的是关羽应鲁肃之邀到江东赴宴的故事,最有特色。它的剧情并不复杂,剧本以“曹操占了中原,孙仲谋占了江东,刘玄德占了西蜀”的局势为背景,以鲁肃向关羽讨还荆州的举动为契机,环绕关、鲁的戏剧冲突,刻划出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关汉卿笔下的鲁肃,用心险诈,为讨还荆州,设下圈套,名义上邀请关羽赴宴,实际上伺机胁迫对方就范,不惜挑起祸端引发战争。关羽明知鲁肃有诈,却光明磊落,胸有成竹,毅然赴会。他力斥鲁肃的阴谋,捍卫“汉家”的基业,及时平息了一起惊心动魄的纷争,维持住平稳的局面。在戏里,我们看到生当乱世的关汉卿通过歌颂关羽的英雄气概,期盼世局平定,呼唤扭转乾坤、拯救百姓的英豪的出现;也看到了这位“琼筵醉客”充满战斗精神的内心世界。 《西蜀梦》则是以刘备当了“大蜀皇帝”为背景。剧作写为“刘汉”基业出生入死、功勋显赫的关羽和张飞相继被害。他们冤魂不散,双双赶赴西蜀,向诸葛亮和刘备托梦,诉说屈死的经过,缅怀手足之情,表达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剧本着重写了两个方面:一是以昔日雄赳赳的英豪,与今日昏惨惨的冤魂作对比;一是以关、张二人生则救助天下、死却无人救援作对比。剧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乱世无常,人命如蚁,英豪如关羽、张飞,尚且是“横亡在三个贼臣手,无一个亲人救”,普通老百姓的命运更是可想而知了。可以说,“英豪死了”便是《西蜀梦》的主题;在英豪轻易地死于小人之手的时代,谁来就天下苍生,则是《西蜀 - 7 - 梦》的潜台词。 18、《救风尘》的人物形象(广西大学05考点) 《救风尘》里主要塑造了周舍、宋引章、赵盼儿三个人物形象。周舍是一地方官的儿子,他长年混迹于秦楼楚馆,对妇女极尽欺诈之能事。他看上汴梁城妓女宋引章,甜言蜜语,信誓旦旦,百般殷勤,终于打动宋引章。得手后,周舍便现出残暴本相,视宋引章为玩物,稍不如意,又打又骂,自以为妇女只能任其蹂躏,永远逃不出他的掌心。 宋引章则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风尘女子,她为人单纯,阅历较浅。她急切地希望跳出火坑,一旦遇上出语温软、善于表演的周舍,就满腔热情地以心相许。万没料到,婚后的生活是如此凄惨,苦不堪言。她后悔不迭,难以忍受,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得向昔日要好的姊妹赵盼儿求救。 赵盼儿正是当日劝宋引章不要嫁给周舍、言辞最为恳切的人。她阅世深,见闻广,察言观色,目光敏锐;来往人客的假意真情,她都善于判断,心中有数。当得知姊妹落难,就马上筹划搭救的策略。她利用周舍好色的弱点去攻克其顽劣的本性,见机行事,虚与委蛇,以欲擒故纵、争风吃醋、发誓赌咒之法,一步步打消周舍的戒心,把他引入忘乎所以的境地,终于赚得周舍的休妻文书,拯救出沦落的宋引章。在《救风尘》中,剧作家实际上已经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最有效的抵抗厄运的办法就是自己人就自己人。 19、《窦娥冤》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 (1)关汉卿悲剧的剧场性 第一,巧妙自然,节奏分明的艺术结构。《窦娥冤》在节奏安排上,紧凑集中,巧妙自然,虽然只是短短的四折戏,但由于作者匠心独运巧妙构思,因而,把剧情组织得繁简得体,疏密相间,使人读来既感到严守绳墨,两峰夹一谷无隙可击,又觉得节奏鲜明,摇曳多姿,在剪裁上,该简略处惜墨如金,一笔带过,如窦娥七岁到蔡家,一直到悲剧发生,中间十三年,许多情节只在第一折作了极简单的交代,从楔子到第一折,一跨十三年,用笔极为简练,需要突出描写时,作者又毫不吝啬笔墨,着力铺陈,如对第三折的安排,作者没有按照审案紧接判决的一般规律处理,不是把公堂审问放在第三折,而是把张驴儿告状,窦娥受刑等所有的事件都放在前两折,交代清楚,然后腾出笔来,用第三折整一折戏来写窦娥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形成“两峰夹一谷”的形势,从而把她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窦娥冤》真实深刻的现实主义倾向。关汉卿为了抒发被压迫妇女感天动地的冤屈,表现被压迫人民宁死不屈的性格和有冤必伸的理想,按照自己对元代的深刻认识和窦娥性格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让窦娥临死前发出气壮山河的三桩誓愿,即六月飞雪、血飞白练、三年大旱,这虽然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幻想产物i,但却反映了人民群众伸冤复仇的愿望和真理不可战胜的力量。三桩誓愿的实现,不是上天对窦娥的怜悯,而是人民力量的巨大胜利。(广西大学05) 第三,强烈的悲剧气氛。《窦娥冤》通过刻画窦娥的悲剧性格,展示悲剧性的矛盾冲突,描写了封建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给压迫人民造成的社会悲剧。窦娥具有美好高尚的品质,首先表现在她的坚贞不屈的性格上,然而,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反抗势力的相对弱小,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冲突。这种矛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法解决,作者不甘心让被压迫人民无声无息地死去,不肯让真善美的东西被无辜毁灭。这折戏里运用独特的构思,创造了独特的悲剧美,窦娥一出声,阴风飕飕,杀气腾腾,气氛凄烈悲壮,使窦娥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构成一种悲剧的壮烈美。 (2)关汉卿《窦娥冤》的语言特点 第一,通俗生动的戏剧语言。关汉卿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近代著名戏曲理论 - 8 - 家王国维称赞他“一无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为元人第一。”(《宋元戏曲史》)所谓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行,这就是关汉卿戏剧语言的自然,准确精炼,“不工而工”,如《滚绣球》、《叨叨令》都汲取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生动的口语,质朴明快,富有音乐节奏之美。说白部分,对话多而独白少,曲白部分偏重于叙事说理。 第二,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还在于具有个性化的特征。《鲍老儿》一曲唱词,把窦娥和唯一亲人婆婆生死离别的痛苦心情,表达得准确入微,既反映出几年来两代寡妇相依为命的苦难生活,也写出窦娥对亡夫的深切怀念。只有这种生活和这种心情,窦娥的宁死不肯嫁给张驴儿和甘心替婆婆承担全部苦难的行为才是可以理解的。关汉卿的戏剧语言本色当行,作品真实感人,很好地表达了作品的思想内容。 20、《西厢记诸宫调》与王实甫《西厢记》的联系与区别 (1)文化心理不同。《董西厢》代表北方观众草原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得多,“王西厢”代表汉民族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得少。 (2)戏剧结构不同。《董西厢》安排的是单线结构;“王西厢”安排的是复线结构,“王西厢”不但安排了以老夫人、惠明、郑恒等为一方的与张生、莺莺、红娘为一方的矛盾;还安排了张生、莺莺、红娘内部矛盾的一条线索,构成复线结构。 (3)反对封建婚姻的深刻程度不同。“王西厢”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程度比《董西厢》更为深刻和彻底。 (4)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同,《董西厢》与“王西厢”塑造的人物,虽然都很鲜明,但《董西厢》中的人物形象没有“王西厢”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完美。 21、《西厢记》艺术形式上的革新 (1)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由四折发展到五折;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旦本,女主角独唱到底;末本,男主角独唱到底。《西厢记》各自独唱,旦、末叶也可交互对唱。 (2)篇幅虽长而结构严谨,剧情虽多双线并举,进展曲折,关目自然,富于变化。《西厢记》就全面剧情安排情节,一方面是波澜壮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方面是巧妙曲折 的情景安排。根据内容的需要,为了表达莺莺与张生悱恻缠绵的爱情纠葛,在一折中设置了种种场景。诸如,设在深秋长亭景色离别的场景安排,落日疏林的描写等等,这些场景的安排设置,更好地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对情节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3)《西厢记》设置了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和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线索,他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王实甫在两组矛盾的基础上,安排老夫人“赖婚”,推动了矛盾的激化。通过“酬简”、“拷红”造成泰山压顶之势,红娘巧言善辩,以“四两拨千斤”解决了矛盾,《西厢记》恰到好处地处理了一次又一次的戏剧冲突。(北师大01) 22、《西厢记》人物塑造和语言艺术 (1)创造了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主动追求爱情,内外完美的莺莺形象,志诚于爱情的张生形象,机智泼辣的红娘形象。 (2)创造了精彩的戏剧场面。既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又有幽默的讽刺的戏剧气氛。《西厢记》文辞典雅、清丽,情景交融,名句隽永,美不胜收,为人传诵者甚多,可谓最美丽的长篇叙事诗。例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衬托出莺莺为离愁别恨所惹起 的痛苦和抑郁的心情。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或是情景交 - 9 - 融的表现剧中人的情怀,或是细腻深刻描写剧中人的心理活动。但作为悲喜剧来讲,剧中也不乏戏剧气氛。如“拷红”老夫人拷红,反被红娘揶揄,使其丑态百出。 (3)语言特色,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西厢记》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作品擅长情景交融的描绘,善于吸收和熔铸前人的名词。 23、《梧桐雨》和《墙头马上》的艺术创新 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李隆基对着梧桐回忆“当初妃子舞翠盘时,在此树下;寡人与妃子盟誓时,亦对此树;今日梦境相对,又被它惊觉了。”这点明了梧桐在整个剧本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在我国的诗文中,梧桐形象本身即包含着伤悼、孤独、寂寞的意蕴。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让雨湿寒峭、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梧桐雨》的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而构筑的意境则深沉含蓄。浓重的抒情性以及醇厚的诗味,使这部历史剧成为元代文坛的一树奇花。 《墙头马上》的艺术风格与《梧桐雨》有明显的不同。《梧桐雨》以深沉的意境和抒情性见长,《墙头马上》则以紧凑、生动、欢快的节奏取胜。在这个戏里,作者充分显示出他擅于通过戏剧场面刻划人物形象的才能。裴秀才的志诚忠厚,李小姐的大胆泼辣,祖孙遭遇的戏剧场面,加之调侃与诙谐,几乎场场使人捧腹大笑,使人笑得开怀,让人在笑中领悟道理,这是与《梧桐雨》完全不同的风格婚恋戏中的一种特殊品味的作品。 24、《汉宫秋》的题材创新和艺术特点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剧本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在王嫱《昭君怨》、石崇《王昭君辞》、《西京杂记》所载《王嫱》、唐代《昭君变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大大地前进了一步。马致远的《汉宫秋》改变了胡汉力量的对比,把汉朝写成软弱无力,任异族欺压的政权;借汉朝文武百官,描绘出一幅幅投降派的嘴脸;作者写民族矛盾,抒发的却是家国衰败之痛和悲凉的人生感受。 《汉宫秋》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悲剧气氛的营造上。剧中着重说明汉元帝“不自由”,许多事情身不由己,受人摆布,甚至在送别昭君时,本想多留昭君片刻,尚书即横加干预,连多看昭君一眼,略诉衷肠的自由都没有。汉元帝恨恨地唱到:“虽然似昭君般成败都皆有,谁似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说汉元帝“不自由”虽为虚拟,却包融了非常丰富的内涵,表现了他既无力主宰国家的命运,也无力主宰自身命运的历史悲剧,渲染全剧的悲凉气氛。《汉宫秋》以“琵琶”和“雁”的意象为线索贯穿全剧,更增加了此剧的悲凉气氛,汉元帝与昭君的初见,即以琵琶为契机,以后的每次幸事都以琵琶为号,最后惨别,也以琵琶作结;而“雁口”、“雁叫”、“雁声”等雁的意象贯穿全剧,结尾以呀呀的雁叫声,使全剧笼罩了灰暗荒漠的气氛,更显示出北方之地特有的苍凉。这种表现方式既使全剧结构紧凑,也使全剧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氛,为南、北观众所乐于接受。这也是马致远杂剧在当时走红的原因之一。 25、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正是在元代全真教盛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在这些剧本中,马致远借鉴、吸取了全真教的思想主张,宣扬人生在世,应与世俗社会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求取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化解生活中的种种痛苦。至于《黄粱梦》写钟离权度脱吕洞宾,《岳阳楼》写吕洞宾度脱柳精,《任风子》写马钰受了王重阳点化之后便去度脱任屠,大体按全真教的传承关系,即照钟离权传吕洞宾,吕洞宾传王重阳,王重阳传马钰的次序编成,可见,马致远的几个神道剧,基本上是依据全真道统而结撰的一组系列戏。《黄粱梦》采用了梦境叙事的技巧,使神仙道化的题材转化为关于知识分子命运的寓言故事,高度概括了官 - 10 - 场的腐败,以及涉足其中的知识分子本性的“迷失”,颇能发人深省。这个戏,梦境是虚的,而梦境中的宦海生涯,却以人间现实为依据。这种虚中有实的写法,冲淡了题材本身的“神道”色彩,使之具有批判现实的意义。由此可见,马致远提倡“求仙悟道”,和他对恶浊官场的厌恶情绪,有着密切联系。 《陈抟高卧》是马致远另一部耐人寻味的神仙道化戏。剧中的主人公陈抟,既是仙家,又关怀人间,是一个与社会不即不离的高人。他身处乱世,盼望着天下大治,当他发现“中原地分旺气非常,当有真命治世”时,异常兴奋,随即下山,到汴梁开封肆,伺机点拨他心目中的太平天子赵匡胤。他指点赵匡胤用兵之道,预期出现“治世圣人生,指日乾坤定”的局面。而当赵匡胤得了天下,陈抟便飘然隐退,以超脱心态拒绝诱惑i,艰心清修。陈抟既有用世之意,又有避祸之心。而在避祸这一点上,《陈抟高卧》与《黄粱梦》是相通的。陈抟的态度,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在人世的利弊得失问题上产生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26、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1)纪君祥《赵氏孤儿》,这是一部历史剧。其本事见于《左传》、《史记》。剧本写春秋时晋灵公昏聩不君,武将屠岸贾擅权,将大臣赵盾满门抄斩,其子驸马赵朔亦被逼自杀。赵朔妻在幽禁中生下赵氏孤儿,被赵朔门客程婴偷带出宫。屠岸贾得知后,下令屠杀全国所有半岁以下婴儿。程婴为保赵家血骨,与退休老臣公孙杵臼商议,将自己的儿子送给公孙,顶替赵氏孤儿,然后出首,揭发公孙收藏了赵氏孤儿。结果程子被杀,公孙自杀,程婴被屠岸贾收为门客,所携赵氏孤儿也被屠岸贾认为义子。20年后,程婴告之以真相,终于报了大仇。 (2)尚仲贤《柳毅传书》,本自唐人传奇《柳毅传》。这一故事在宋元时期流行颇盛,但只有此剧完整保存了下来。剧写洞庭龙君之女三娘,婚后备受丈夫泾河小龙虐待,被罚往水边牧羊。落第书生柳毅路经此处,对龙女的遭遇深表同情,遂为她传书报讯。她的叔叔钱塘火龙闻讯大怒,率领水军,打败了泾河小龙,救回三娘。后柳毅与三娘结为夫妻。此剧虽然涂抹了一层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折射出的仍然是现实人间社会图景。柳毅是一个至诚书生形象。他见义勇为,不辞劳苦,救助受丈夫逼害的无辜妇女,体现了中国人民富有同情心的传统美德。他和三娘人神结合的爱情,符合广大观众的愿望,又具有浪漫色彩,这是此剧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3)康进之《梁山泊黑旋风负荆》,简称《李逵负荆》。剧写杏花村酒店东主王林之女满堂娇,被假冒宋江、鲁智深的贼人宋刚、鲁智恩抢走。李逵闻之后怒不可遏,上山严斥宋、鲁二人,大闹聚义堂。宋江携鲁智深、李逵下山对质,真相大白。李逵深悔鲁莽,向宋江负荆请罪,最后擒住贼人,使王林父女团圆。此剧成功地塑造了李逵这个农民英雄的生动形象。剧作多角度地展示了李逵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血肉饱满,气足神完,极富感染力。此剧的另一特色是喜剧手法的成功运用。从人物性格出发的误会性冲突,使此剧充溢着浓郁的喜剧气氛,同时也深化了人物的性格。 (4)石君宝《秋胡戏妻》,这个故事源自汉代刘向《列女传》,唐代则有《秋胡变文》,可见是个流传颇广的民间故事。石君宝在这一基础上,对这个故事作了进一步加工改造,成功地塑造了勤劳、善良,具有坚贞的操守和顽强的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罗梅英的艺术形象。此剧曲词本色泼辣,与人物思想性格十分吻合。 27、南方戏剧圈的杂剧活动(南开98、04考点)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至大德(1297~1307)年间。这期间杂剧初入南方,擅风骚者是在北方已经享有盛名的作家,如关汉卿、马致远、尚仲贤、戴善夫等。这一批杂剧作家,继续保持着北方杂剧初兴时期那种生 - 11 - 气勃勃的精神,以关怀现实的充沛感情,为杂剧赢得南方观众的喜爱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为元武宗至大(1308~1311)到元文宗天历(1328~1330)至顺(1331~1332)年间。这时,关汉卿等杂剧名家陆续推出舞台,代领风骚的是郑光祖、乔吉、宫大用、秦简夫等人,他们虽来自北方,但主要创作活动在南方。同时,南方籍杂剧作家如金仁杰、杨梓、朱凯、沈和、范康、王烨、屈子敬、包天佑等也崭露头角,成为杂剧创作的生力军。这期间,杂剧及散曲已被奉为“乐府”正宗,如江西周德清撰写了总结北曲音韵的《中原音韵》,而祖籍大梁、久住杭州的钟嗣成,则撰写了记述杂剧作家作品的《录鬼簿》,开始了对杂剧的总结与评论。就杂剧创作而言,这一时期的作品明显体现出南方的人文色彩,创作风格趋向典雅,创作题材多为文人韵事和仙道隐逸;宣扬论理的题旨日益加强,而积极的抗争精神日渐消退。原先“本色”与“当行“并重的做法,转为侧重辞藻的华美,而剧作的舞台性则有所忽视;就某些剧本的单折而言,虽不乏佳篇,可作诗读,但从整体来看,则缺乏佳构,不大适于场上演出。这便为杂剧的衰落种下基因。第三个阶段,为元顺帝朝(1331~1368)到明初,这一时期,在北方戏剧圈,杂剧创作日渐沉寂,而处于南方戏剧圈的杂剧,也是萎靡不振。于是,杂剧便走向衰落了。 28、郑光祖《倩女离魂》的艺术成就 《倩女离魂》是郑光祖最优秀的剧作,也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它本于唐代传奇《离魂记》。剧本写张倩女和王文举指腹为亲,倩女的母亲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二人成婚,文举独自上京应试,倩女魂离躯体追赶王生,与之一同进京,而其躯体在家卧病不起,王生中了状元与倩女离魂一同回家,两个倩女合而为一,王生与倩女正式结婚。 (1)作品用浪漫主义的方法,表现封建社会的妇女遭受封建礼教禁锢的痛苦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张倩女躯体在家卧病呻吟:“一会家漂渺呵忘了魂灵,一会家精细呵使着躯壳,一会家混沌呵不知天地”,表现了被封建礼教束缚的痛苦,而的灵魂追赶王生,与王生结合,表现了她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两相映衬正好表现了封建社会妇女性格的两重性,也说明了封建礼教可以禁锢她们的身躯,却无法束缚她们的灵魂。 (2)作者善于通过充满诗情画意和抒情气氛的曲词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心理和状态。如第二折写张倩女魂追王生的情节,蓼洼茅舍,夜景如画,这有声有色、充满感情的诗的意境和张倩女焦急畏惧的心理,恍惚漂渺的神态融为一体,真切、优美而又动人。 (3)《倩女离魂》曲词清丽秀美,但又不失曲的本色。如第一折所写张倩女送别时所写景物和所用的词语均清秀美丽,但流畅的语言,众多的叠字和象声词,特殊的三句对铺排的手法又具有浓厚的曲味,故时人称郑光祖的曲词“俏丽流畅,语入本色”。 (4)《倩女离魂》的曲词还善于将前人的诗、词、曲中的语言和民间口语融汇一体,形成多元统一的浑融美。 29、南方戏剧圈中其他作家的创作 (1)乔吉,代表作《两世姻缘》,故事本于唐范摅的《云溪友议》。写书生韦皋与洛阳名妓韩玉箫相爱,被鸨母拆散,玉箫忧思成疾,恹恹而死。死后转世为荆襄节度使张延赏的义女。18载后,韦皋得第出征吐蕃立下了在功,班师途中拜访张延赏,筵间与玉箫相见,忆及前世事,引起一番波折。后经黄帝为媒,才了结了两世姻缘。剧中男女双方对爱情的追求热烈而执着,生死不渝,奇情动人。这个戏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如第三折再世的玉箫与韦皋重会,而张延赏不知底里,怪罪韦皋,争执之间,几乎兵刃相见,使情节跌宕起伏,奇趣横生。曲词也摇曳生姿,颇多丽词佳句。 (2)宫天挺,代表作《范张鸡黍》,根据《后汉书?范式传》改编而成。写国子监生范式、张勋愤恨权奸当道,决意仕进,结为生死之交。张勋死,范式千里送葬。太守第五伦 - 12 - 慕其德,推荐为官。剧本在歌颂朋友间真挚情感的同时,激烈抨击了仕途的黑暗。词气激烈,痛快淋漓。 (3)秦简夫,元代后期关汉卿本色一派作家的代表,剧作以《东堂老》最有特色。中国传统观念,向来重农抑商,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便是总把商人作为讥讽和鞭挞的对象。这种现象元人杂剧中也不乏其例。这类作品揭露金钱的罪恶和商人的弱点,固然有其真实性,但也多少反映出人们轻视商品经济的传统观念,以及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视求取功名为正途的狭隘心态。而秦简夫的《东堂老》,第一次正面塑造了李实这样一个见财不昧,有情义、重诺言、诚恳可信的商人形象。它肯定了商业行为的正当性,对商人经营的艰辛深表同情。这种违背传统意识而与近代进步思潮更接近的观念,很值得读者注意。此外,还有金仁杰、杨梓的戏剧创作。 30、南戏的形成与体制(北师大93,江西师大05考点)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用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南方剧种。北宋末年开始流行于江、浙、湖、广一带的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至南宋则盛行一时,元灭南宋后曾一度衰微。至元末再度复兴,并流传到江西、安徽等地,形成各种不同声腔而逐渐发展成新的地方剧种。南戏上承宋院本,下开明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重要的一环。 就形式而言,它综合了宋代众多的伎艺,如宋杂剧、影戏、傀儡戏、歌舞大曲,以及缠令等在表演上的优点,与诸宫调的关系则更为密切。南戏在结构上不分折而分出,它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南戏的出以“人物上场下场为界限”,实际上等于“场”,每本出数不定,一般都有几十出。它没有“楔子”,但有“家门”,又叫副末开场,副末介绍剧情或说明创作意图,不比北曲,不是戏情的有机组成部分。重要人物出场有定场白,每出戏完时有下场诗,在演唱方面,一出戏不限用一个宫调的曲子,也不限一韵到底,也不限一人主唱。 南戏用南方方言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不像北曲的入派平上去三声,用韵上也较为宽松,体制上与北曲杂剧有所不同。初期南戏的曲调配合,虽有一定的惯例,但还没有形成严密的宫调组织,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较为自有的选择。南曲轻柔婉转的音乐风格,适合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与北曲的高亢劲切,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大不相同。器乐伴奏,北杂剧以弦乐为主,南戏则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杂剧一般只能一人主唱,南戏则场上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还有在后台用以渲染气氛的帮腔合唱。演唱形式的灵活多变,不仅可以调节演员的劳逸,活跃场上气氛,而且有利于表现各个角色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刻画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31、高明《琵琶记》主题思想 《琵琶记》是高明根据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改编的。改编中最重要的改动是把男主角蔡伯喈由一个抛弃双亲,背弃妻子,最后遭雷击的反面人物改写成一个全忠全孝的正面人物,使剧的主题由谴责背亲弃妻变成歌颂贞烈忠孝。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创作动机、目的与作品描写的实际情况是相抵触的。此剧开头明确说“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是为了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表扬“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但是,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在此,而在于它通过蔡伯喈这一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左右为难的生存状态,主观努力与实际结果常常背离的无奈,以及通过赵五娘变现下层妇女飞人格力量(性格魅力)。这就是此剧常演不衰的内在原因。 然而,《琵琶记》的思想内容又是比较复杂的,在宣扬封建礼教的同时,他对生活对人物又作了不少真实的描绘,反映了一定的生活真实。如蔡伯喈,他本不愿出仕,甘愿隐居田园,可是又十分软弱,对父母、宰相、黄帝加之于他的压力,他只是逆来顺受,不敢有较量 - 13 - 和反抗,使他陷入矛盾的苦闷当中不能自拔。蔡伯喈软弱忍让,反映了封建礼教压抑下许多知识分子的趋同性格。通过他也使我们看到了所谓以“忠孝”为主体的封建礼教无视任性。摧残人性的腐朽本质。另外,《琵琶记》也客观地暴露了封建社会的一些黑暗现象,地方官吏的贪赃枉法,对遭受饥荒的农村也有比较真实的揭露描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劳苦人民的同情,《琵琶记》这种思想内容的复杂性,一方面与作者世界观的复杂性有关,一方面也与艺术本身要求真实的特性分不开。 32、《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琵琶记》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人物心理刻画方面尤为突出。蔡伯喈的形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这种软弱性格和他恪守礼教伦理观念紧密相连。他努力按照伦理纲常行事,但封建伦理本身难以周全的矛盾却使他无所适从。另外,蔡伯喈也是有情有欲的。入赘相府的那一刻,他情不自禁流露出“喜书中今日,有女如玉”的喜悦。赵五娘形象的刻画也比较成功。她善良朴实、刻苦勤劳,在饥荒岁月,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力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中国妇女的优秀品德。《琵琶记》的难得之处,还在于它揭示出赵五娘的不幸,其实也礼教纲常造成的。在《琵琶记》里,作者歌颂了赵五娘的“有贞有烈”、守礼行孝,但以更多的笔墨,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伦理纲常给予女性的隐痛。这些也正是作者期待“知音君子另做眼儿看”的内涵。《琵琶记》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就,很值得我们注意。蔡伯喈和赵五娘形象的出现,说明在元代后期,戏剧舞台逐步摆脱了单线平涂的类型化的写法,注意多角度地展示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在形象创作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2)《琵琶记》的戏剧冲突,也颇有特色。它的情节采取双线结构,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两条线平行发展,这可以更好地展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既集中笔力写蔡伯喈在荣华富贵的罗网中辗转无奈,又酣畅地写赵五娘饥寒交迫,陷入绝境,比较广阔地展示出生活画面。在关目安排上,特别注意让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另一方面,写蔡伯喈在锦衣玉食享受荣华的时候,时常忧心忡忡,既挂念穷困的家乡,又感受到宦海生涯的不易,优裕闲适的环境与人物苦闷沉重的心态,也形成了鲜明的反衬。这些巧妙的安排,有助于加强整部戏的悲剧气氛,使人物性格呈现得更加鲜明而真实,而不是概念化、符号化的人物。 (3)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琵琶记》最突出的成就,是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伯喈一线,辞藻华丽。这表明作者充分注意到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的关系。同时,作为戏剧,《琵琶记》的语言也富于动作性。不少唱词、对白能与角色动作结合,成为韵味深厚的潜台词。 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琵琶记》成为南戏成熟的标志,被誉为“南戏之祖”。 33、四大南戏(首都师大01,广西大学05,江西财经05考点) 元代末期,南戏复兴,大型剧作相继问世,《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是南戏复兴之重要作品,称“四大南戏”,又称“古戏四大家”。其思想性虽不高,但情节曲折,极尽悲欢离合之情,故为歌场所重视。 (1)《拜月亭》为四大南戏之佼佼者,艺术成就最高。此剧系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取其精华,进行再刻造,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放在兵荒马乱、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背景中描写,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特色,对王瑞兰形象的塑造相当成功。特别是对王瑞兰内心的微妙活动以及矛盾心理的描写,更显得细致入微而富有戏剧性。《拜月亭》的语言天然本色,一向为人们所称道,本色天然的唱词与说白浑成一体,很难区分,而曲白相生,耐人寻味,又大大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 - 14 - (2)《荆钗记》的故事原型写的是文人王十朋抛弃玉莲,与《王魁》、《赵贞女》属同一类型。今传文改为歌颂“义夫节妇”生死不渝夫妇之爱。《荆钗记》的改编,在许多方面突破了儒家的价值观,像王十朋在误闻玉莲死讯后,守情不移,甚至宁无子嗣,也不再娶,就突破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纲常观念;钱玉莲重才而轻财,为了自己的信念,甘赴一死,她的“节”,虽有封建贞洁的因素,但更多体现了“富贵不能动其志,威逼不能移其情”的品质。剧中涉及如何对待贫贱与富贵,如何处理夫妻关系、继母与前妻子女的家庭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旧时下层民众甚为关切的社会问题。《荆钗记》情节结构颇为精巧,戏剧性较强,它以荆钗为线索贯穿全剧,展开情节关系,特别适于表演。 (3)《白兔记》突出描绘出剧中人物刘知远身处贫寒而备受欺凌的屈辱,和最后扬眉吐气的情境,笔调淋漓痛快,引人入胜。剧本对李三娘的描写也很成功,塑造了一个历经磨难,在痛苦中等待丈夫归来的一个善良的妇女的形象,在李三娘身上体现了旧时代广大妇女的悲惨遭遇。 (4)《杀狗记》对“酒肉朋友”的无赖心理和卑劣行为作了充分揭露,作品具有一定的劝诫作用。有极富表现力的说白,又杂有封建说教。但是,剧中强调的只有手足之亲是可以信赖的,狐朋狗友不可交的伦理道德是值得肯定的。剧中涉及因财产纠纷而引起家庭破坏的社会现象,也是宗法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因而具有现实意义。戏文俚俗,明白如话,但是艺术上显得比较粗率。 34、散曲的体制(南大02,广大02考点) 散曲的体制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四时乐兴》,以四支同调小令分咏春、夏、秋、冬,构成一支组曲。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它们一为短小精炼,以为富贵雍容,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 除此之外,散曲体制中还有一种带过曲。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带过曲属小型组曲;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没有尾声。可见,带过曲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35、元前期散曲创作 元前期散曲作家,依其社会身份,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书会才人作家。这一类作家无论在人生道路的选择、自我价值的认定,抑或是道德修养等诸方面,都与传统的文士大相径庭。元代中止了科举,断绝了他们进仕的道路,把他们抛入了社会的底层,甚至混迹勾栏,与倡优为偶。然而他们却并没有因此沉沦,倒是在与下层人民的紧密结合中,脱胎换骨,重获新生。这一类作家大多具有放诞不羁的精神风貌,而在表象之后蕴含的却是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关汉卿、王和卿等即是这一类作家的突出代表。 第二类是平民及胥吏作家。这类作家在人生遭际、社会地位等方面与第一类作家并无大的不同,但他们不像第一类作家那样比较傲彻底地抛弃了名教礼法和传统士流风尚。在他们内心深处,倒是不甘仕途失落,并向往实现传统文人价值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屡屡碰壁,理想归于幻灭,因而叹世归隐就成了这类作家啊创作的主旋律。他们一方面悲愤 - 15 - 地感叹世道的不平和个人悲剧的命运,进而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另一方面又希冀以精神生的遁隐作为消解痛苦疗治创伤的药方。元代全真教的流行则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这一行为和精神的取向。显然,这类作家对人生所抱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但其中却也蕴含着对封建政治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反省。这类作家以白朴、马致远等人为其代表。 第三类是达官显宦作家。一般来说,这类作家仕途比较通达,尤其在元初知识分子普遍栖身下层,汉人一般不受重用的情况下,他们可以说是特别受到命运眷顾的宠儿。所以他们的作品更多表现的是传统士的大夫思想情趣。当然,在元代政治极度腐败、民族歧视严重的社会环境下,他们也同样有牢骚和不平,但远没有前两类作家那样激愤难抑。在艺术风格上,他们或精工雅丽,或质朴本色,而总体上则偏于曲雅一路,俚俗的成分较少。这一类作家以卢挚、姚燧为代表。 36、元后期散曲创作的特点 与前期散曲创作相比,后期散曲创作风貌也有比较明显的变化。首先,散曲的题材内容被不断开拓,举凡写景、言情、赠别、怀古、谈禅、咏物、赠答、抒怀等,几乎无所不涉,无所不能,其表现领域得到极大扩张,从而使诗坛呈现并确立了诗、词、曲鼎足而立的诗体格局。其次,在思想情调方面,前期散曲创作中大量存在的那种对现实强烈不满和激情喷发的作品大为减少,哀婉蕴藉的感伤情调渐渐成为散曲创作的主流。第三,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追求形式美的倾向。无论是韵律平仄的严谨、语言的典丽,还是对仗的工稳、典故的运用等形式美诸因素,都较前期有所强化。就总体而言,元代后期散曲创作的风格,从前期以豪放为主转变为以清丽为主。 37、元代诗文概况 元初的诗文作家大都是由宋、金入元的遗民,其中有以元好问为首的由金入元的诗文作家,有南方诗人方回、赵孟頫等人,又有理学家、诗人、文章家吴澄、许衡、刘因等人,还有少数民族诗文作家耶律楚材等人。这些诗文作家以表现性灵为主要表现方式,标举魏晋以前之诗为高格,论文以汉之文为高格,兼容唐宋诸子之文章精华,造成一种兼容的风尚,和南北文学合流的态势。元代诗文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初、中、晚三期。初期为蒙族入主中原到大一统稍后的一段时间(13世纪后半叶);中期的时间段限为成宗、仁宗诸朝(14世纪前40年);晚期即顺帝朝,也就是元代最后的二十多年。 38、元初的诗歌理论及诗歌创作 元初的诗人成分虽然复杂,但诗歌理论主张基本一致。以元好问为首,他们的诗歌理论都主张表现“性情之真”、“自然而然”;都反对江西末流的苦涩板滞的模拟之风,也反对江湖诗派的“伪豪放”,主张李、杜并举,多元兼宗,倡导雄浑跌宕,情深远致的诗风。方回虽为江西诗派之后劲,却在诗歌创作中,苦心致力于兼宗唐宋;刘因的诗歌理论主张多元兼融,其诗歌创作兼宗李杜,其山水诗则宗元好问。元代初期诗歌以耶律楚材、方回、吴澄、许衡、刘因等人为代表。耶律楚材为契丹人,后由金入元,其诗作雄浑豪宕,律诗精严,如兵布阵,且感情充沛。 39、“元诗四大家”的创作 “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其实他们的创作成就并不高,不但不能与前代诗坛的大家相比,就是在元代诗坛上也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诗人。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 - 16 - 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当然,“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同中有异,各人也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这是他们超过当时其他诗人的地方。 “元诗四大家”中最优秀的诗人是虞集。他擅长律诗,无论是五律还是七律,都写得格律严谨,隶事恰切而深微,意境浑融,风格深沉。杨载的诗风劲健雄放,主要体现于七言歌行,其律诗则以谐婉见长。范梈最长于歌行,诗风豪放超迈又流畅自如。他的五律专学杜甫,颇有杜诗沉郁凝练之风。揭傒斯的诗以清婉流丽见长,有些作品则质朴无华,别有寄托。如《秋雁》:“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此诗暗讽蒙谷统治者一面掠夺南人的财富一面又歧视南人的行径,是元代中期罕见的讽刺之作。 40、元代后期的诗文 (1)元代著名儒者、画家诗人王冕在当时以题画诗闻名,但写得最好的是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当时的社会现实,其诗歌《江南民》、《冀州道中》生动地再现吏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种种惨状,元代一度中断的反映现实、干预社会的优良传统,在王冕的创作中得以恢复,这是很值得重视的。 (2)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杨维桢个性狂狷,认为诗是个人情性的表现,强烈主张艺术创作个性化。他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从而创造了元代诗坛上第一无二的“铁崖体”。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他的乐府诗。这些诗多半是咏史、拟古之作,题材内容并不很新鲜,但在艺术风格上却使人耳目一新。他融会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径,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杨维桢的诗歌,也有写实佳作诸如《苦雨谣》、《地震谣》反映了自然灾害中,官吏仍然催租,甚至逼死人民的事实,他还创作了《盐商行》等长篇歌谣,反映东南沿海正在萌发的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势头。 (3)萨都剌以写宫词、乐府诗著名,这些作品受晚唐温庭筠、李商隐诗风的影响最深,但在秾艳细腻中渗入自然生动的清新气息,则是他自己的特色。此外,萨都剌描写山水景物和地方风情的诗也比较出色。他一生遍历南北各地,从塞北风沙到江南烟雨,从毡帐乳酪到芦芽莼菜,他都以清新的格调、深情的笔触予以描绘。萨都剌也善于写词,《满江红?京陵怀古》、《念奴娇?石头城》二阙被广为传诵。众多的少数民族诗人加入到汉文写作的队伍中,并且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这是元代诗歌的一大特点。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杂剧(社科院01) 【参考】杂剧最早见于唐代,其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到了宋代,它逐渐成为一种新表演形式的专称;这一新形式也确实称得上“杂”,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北宋以后,杂剧既有随南宋南迁的,也有为金所继承的,金继承的宋杂剧也称院本,性质上与宋杂剧却没有区别。北宋末南宋初,也就是12世纪,南方也产生了一种与宋杂剧不同的戏曲南戏,又叫戏文,又因为产生地在浙江温州,所以也叫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戏完全表演故事,结构可随故事变化,不象宋杂剧基本由三段构成。南戏音乐以南方流行的小曲、歌谣为主,大概后来受到宋杂剧的影响,也采用唱赚、词调和大曲的部分曲调。 - 17 - 2、旦本和末本(浙大04)(参见考案第4题第5点) 3、话本(南开98,华南师大03) 宋元时期,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后世统称为“话本”。大体而言,传世宋元话本可分为三类:一类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一是以说话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一是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如《宣和遗事》等。 4、诸宫调(兰大04,复旦05,陕西师大01)(见考案第13题) 5、勾栏瓦肆(瓦子、勾栏)(陕西师大01,首都师大01) 【参考】早在宋代,城市中就出现综合游乐场所,叫做瓦舍或瓦子、瓦肆、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也称钩栏、勾阑,够兰大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瓦舍的规模很大,大的瓦舍有十几座勾栏。简言之,勾栏瓦肆专指宋元时期说话演出的公共场所。 6、《录鬼簿》(南开98,04) 【参考】中国戏曲史料专著,元代钟嗣成撰,共两卷。初稿完成于元至顺元年(1330),元统二年(1334)后和至正五年(1345)又作了两次修订,收元杂剧与散曲作家152人,杂剧作品400多种,想现存元人记述元杂剧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录鬼簿》对每个作家写有小传和吊词,对作家籍贯、生平、著述作了简要介绍及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结合全书的《自序》和《后记》,表露了钟嗣成的戏曲观点。 7、《董西厢》(首都师大01) 【参考】《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所谓的《董西厢》。董解元,金代诸宫调作家,名不详,“解元”是近代对读书人的敬称。他对当时的民间文学形式如诸宫调非常熟悉,喜欢写诗作曲。其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宫调》,是今存诸宫调中唯一的完整作品。《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 8、南戏(江西师大05)(见考案第30题) 9、荆刘拜杀,四大传奇,(首都师大01,广大05) 【参考】《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被合称为元末明初“四大南戏”或“四大传奇”,都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作品,代表了元末明初南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艺术上均属本色当行的作品,但失之于粗糙。 10、《拜月亭》(江西财经05)(见考案第33题第一点) 11、散曲(南大02) 【参考】元代的散曲是在金代“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同音乐结合 - 18 - 的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主要形式。语言上它吸收了大量民间口语,不避俗词俚语,因此特别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内容上,它写得最多的是男女爱情,其次是归隐、闲适以及山水自然。体制上一般都比较短小。 12、元曲四大家(南京师大05) 【参考】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二、简答题 1、简述元代杂剧的体制特点。(南开00,南京师大00,北师大00,清华05,浙大07)(见考案第4题) 2、南戏和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区别,(北师大93)(见考案第5题) 3、清代传奇与元杂剧体制上的区别(武大04) 【参考】明清传奇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较之杂剧有了很大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于音乐格律化、体制规范化和剧情复杂化。一是南北曲合套的形式普遍运用。在传奇里,南北曲合套的形式不仅得到了普遍运用,而且合套的形式也多样化了,有一南一北交替使用的,也有南北混用的,即在一套曲子里,可以一半用南曲,一半用北曲,而曲律则更为严格。一是剧本分出并加上出目。以《桃花扇》为例,全剧四十出,每出皆有出目。如“却奁”(第七出)、“骂筵”(第二十四出)、“沉江”(第三十八出)、“余韵”(续四十出)等。每出皆有人物下场诗。一是剧本容量加大,角色体制有了较大的发展。如《牡丹亭》五十五出,《长生殿》五十出。明中叶以后,传奇作者演奇事,绘奇人,抒奇情,设奇构,写奇文,用奇语,形成一种文学浪潮。历史剧、风情剧、时事剧、社会剧,各种题材的作品应运而生。同时戏剧角色亦有很大发展。传奇的唱词已不限一人主唱,可二人互唱,也可多人合唱。 4、论关汉卿戏剧对典型形象的塑造的成就。(广大05) 【参考】关汉卿善于塑造人物形象。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极富个性特征,几乎个个栩栩如生,往往是剧中人物一出场,一开口,就一下子能将观众吸引住。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性格也就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来,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即使是同一类人物,关汉卿笔下也常常是各有各的面目,各有各的声吻,绝不雷同。如同样是风尘女子,赵盼儿与宋引章是那样不同,谢天香与杜蕊娘也性格大异;同是凶残的反面人物,葛彪、鲁斋郎、杨衙内同中有异。另外,他对典型人物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都非常细腻,很好地塑造了各类鲜活的人物形象。 5、简论关汉卿的戏剧创作(人大02) 【参考】关汉卿是一位高产作家,一生创作了67种杂剧,今仅存18种(有5种有争议)。关汉卿杂剧有的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的是传统题材的改编或再创作,也有的是历史故事。关汉卿杂剧的内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反映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如《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四春园》等公案剧;第二,反映妇女的悲惨命运,热情歌颂妇女们勇敢机智的性格和美好品德的,如《救风尘》、《望江亭》、《调风月》、《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等;第三,采用历史题材借写历史事件刻画历史人物以表 - 19 - 现作者对现实的感受和认识的,如《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绯衣梦》等。这些作品有悲剧、有喜剧、有歌颂、有批判。关汉卿的创作还包括他的散曲,今存小令57首,套曲10套。 6、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吉大01)(见考案第16题) 7、试析元杂剧的兴衰(南开02) 【参考】杂剧的兴盛主要表现在作家众多、优秀作品较多两个方面。另外,还表现在其演出从城市到乡村都十分活跃,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杂剧演员。杂剧衰败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太平盛世,统治的强化、科举的回复,客观上限制了杂剧的发展。第二,元杂剧作家和演员大批南下,离开故土,受到南戏的影响,形成南北合流的形式,失去滋养它的土地。第三,元杂剧本身四折一楔子形式,男、女一唱到底,曲词一韵到底的表现形式,限制了元杂剧的发展。第四,元杂剧南移后,接受对象变了,南方人不完全喜欢北杂剧,北方情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适合南方人口味,是元杂剧衰微的原因之一。第五,语言形式发生变化,俚语变成南方方言,显得不太适应。 8、简述《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南开98) 【参考】《西厢记》故事的最早来源是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故事叙述唐代贞元年间,有个姓张的书生寄居在蒲州的普救寺,有崔氏寡妇携带子女也寄居在这座寺庙。当时恰逢兵乱,幸亏张生和蒲州将领有交情,崔家才幸免于难。为了感谢张生,崔氏让女儿莺莺在宴席间会见张生,两人一见钟情。崔家丫鬟红娘为他们传书递简,使二人得以私下结合。后来张生应试不中,抛弃了莺莺。到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出现之后,改变了《会真记》中“女人祸水”的论调,将他们写成争取婚姻自由的先锋。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对故事又进行了再创造。既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9、简述张生形象的演变过程(南开99,01) 【参考】张生形象在《会真记》、《董西厢》和《王西厢》三部作品的动态发展中不断演变,其表现为:一、爱情萌动中的张生形象逐步完美。二、爱情发展中的张生渐趋刚毅和执着。三、爱情结局中的张生对爱情、婚姻以及礼教的不同态度。张生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代言人。作品中越来越明显的进步思潮,张生越来越主动自觉的爱情追求,是这一系列作品带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思想意识和审美客体,张生也因此成为耀眼而又典型的文学形象。 10、简析王实甫《西厢记》杂剧的戏剧冲突。(北师大01) 【参考】《西厢记》设置了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和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是在佛寺中展开的,崔氏一家扶灵归葬,小姐却生出一段风流韵事,这本身就是构成了强烈的矛盾,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嘲弄,也使整个戏充满戏剧色彩。张生勇救崔家,与莺莺坠入情网,老夫人却突然“赖婚”,封建势力与年青一代矛盾激化,剧本出现第一个戏剧高潮。之后,崔、张玉红娘三个年轻人之间,又出现了性格的冲突,戏剧冲突转移到年青一代内部,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封建礼教和反抗力量斗争的 - 20 - 深化。崔张二人感情秘密得到满足以后,又出现“拷红”高潮,然而气急败坏的老夫人竟被红娘“四两拨千斤”的一席话轻易拿下。但老夫人虽退却,勉强许婚,封建家长和年青一代的矛盾却并未根本解决,张生不得不赴考,二人暂时分手。张生中举以后,老夫人意欲二次赖婚,然而崔张不渝的爱情,以及多方力量的支持,共同化解了这最后的冲突,真正“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11、红娘角色的演变(湖大05年) 【参考】在有关崔张的故事中,红娘的形象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会真记》里的红娘,地位无足轻重。《西厢记诸宫调》里的红娘则成了崔张结合不可缺少的助力,这说明金代的董解元,意识到在强大的封建压力面前,才子佳人要冲破罗网,必须获得外力的帮助。他突出了出身卑贱的红娘的作用,说明了下层人民对自身力量有所认识。王实甫在《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又赋予红娘新的面貌。他写红娘之所以充当崔张的“撮合山”,不仅是出于对老夫人不守“信义”的反感,更重要的是红娘本身对爱情追求的认同;她不仅是见义勇为,而且是缘情反礼。王实甫写她从一开始不动声息地协助崔张,以至后来为他们两肋插刀,这种积极主动的帮助“有情人”的侠气,反映了人民大众对“情”自觉追求的态度。 12、《西厢记》中莺莺与红娘矛盾冲突的意义何在,(江西师大05) 【参考】莺莺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加上对红娘有所顾忌,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例如她看见红娘送来张生的“简帖儿”,勃然变脸,“厌的早扢皱了黛眉,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还声称要拿简帖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她装腔作势要红娘传言责备张生,“着他下次休是这般”,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等到张生到后花园去赴约,她又忽然变卦,正儿八经地把张生数落一番。这种种表现,把张生弄得七颠八倒,连红娘也昏头转向。当观众看到莺莺“对人前巧语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看到她有时一本正经,有时黠谲多端,有时又扭捏尴尬时,都会哑然失笑。在作品中,王实甫让莺莺的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切,又是忐忐忑忑。内心节奏的不协调,是导致她行为举止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 13、简述散曲的体制特点(广大02)(见考案第34题) 三、论述题 1、试比较分析《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形象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的异同。(北师大94/96/99) 【参考】崔莺莺和杜丽娘无疑地是我国文学史上两位清丽娇美、彪炳千古的女性艺术形象,她们都是非常美丽多情的少女,都有高深的文艺修养。崔莺莺能诗善文,杜丽娘擅长丹青,能自描一幅令人倾倒的真容。更为重要的是,她们都在爱情问题上悖逆封建礼教,成为反抗礼教压迫的妇女的艺术典型。我们在阅读作品时并不感觉到这两个人物有什么雷同之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家刻画了她们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写出了在不同社会环境下和因地位、出身、教养等条件不同而性格迥异的“这一个”特定的典型。杜丽娘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形象,她的爱情象一首梦幻曲,只有在睡梦中才享有柔蜜甜美的爱情。一回到现实世界,除了道貌岸然的父亲杜宝和迂腐酸臭的六十多岁老秀才陈最良之外,她从没有接触过异性。杜丽娘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对中国封建禁欲主义有力的揭露, - 21 - 是对明代严酷的礼教统治的激烈反叛。崔莺莺和杜丽娘一样,也渴望自由幸福的爱情,高深的文学素养使她同样具备一种女诗人的多愁善感的气质。但是,崔莺莺有别于杜,她的出身比杜显赫高贵得多,她不象太守的杜丽娘那样像一只金丝雀似的被拘禁在家庭的樊笼里,显赫的门第,相国小姐的地位,高深的封建文化修养,已经和郑恒定了亲的特殊身份,这一切都使她在爱情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她一方面热烈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此,她有“乖性儿”和“假意儿”,既撒娇,又撒野,这种欲说还休、欲罢不能、深沉曲折、迟疑反复的性格非常突出。 2、试分析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北师大97) 【参考】关汉卿杂剧创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是元前期本色派作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首先,关剧具有现实主义的描绘与浪漫主义的理想的有机结合的特点。其次,关剧矛盾冲突集中而尖锐,情节紧凑,主要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从结构来看,精炼严谨,主线分明,繁简得当。第三,关汉卿善于塑造各种各样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第四,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高超,其戏曲语言本色当行,直入化境。(举例) 3、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北大03) 【参考】关汉卿的喜剧作品如《救风尘》、《望江亭》,写的就是下层民众不堪凌辱、奋起自救的激动人心的故事。这两本喜剧,以明朗的笔触,泼辣的语言,揭露了压迫者的丑态,描绘出被迫害者以弱胜强的场景,让观众在笑声中体悟到不能低估自身的力量、不能屈服于压迫者的淫威,只要敢于斗争、善于应变,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值得注意的是,关汉卿剧中向黑暗现实奋起抗争的英豪,往往是小女性。《望江亭》、《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等具有喜剧色彩的作品,都写到女主人公们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环境里,因而她们更多的流露出对自身处境的不满。她们的忧愁、苦恼,虽然往往出于误会,而且最终以欢乐收场,但也曲折地反映出封建时代女性地位的卑下及其受男性摆布的命运。关汉卿力写几位女主人公怵怵惕惕、幽怨莫名,实际上反映了广大妇女担心遭受社会欺凌的心态。而杜蕊娘之与韩辅臣、谢天香之与柳永、刘倩英之与温峤,他们的戏剧性遇合倒是生活的例外。关汉卿让他们得到美好的结局,是希望现实中备受欺凌的广大女性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其间体现出关汉卿对女性命运的人道关怀,并且带有几许浪漫的情调。这一组形象的塑造,反映出关汉卿对社会问题特别是女性问题的多方面的关注和思考。 强化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北方戏剧圈 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代表剧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张国宾、杨显之等,或是大都人,或在这里活动。一般说来,北方戏剧圈的剧作,较多的水浒故事、公安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有较多作家敢于直面现实的黑暗,渴望有清官廉吏或英雄豪杰为被压迫者撑腰。总体来看,北方戏剧圈的作品,更多的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受。 2、南方戏剧圈 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和北方情况不同,这里城乡舞台,既流行南戏,也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呈现出两 - 22 - 个剧种相互辉映的局面。像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乔吉的《两世姻缘》、《金钱记》,南戏《琵琶记》和《荆钗记》、《拜月记》等堪称代表。南戏作家经常是藉剧本的人物遭遇抒发自己的胸中块垒,像《王粲登楼》、《扬州梦》等剧作,便明显地表现了这一创作倾向。 二、简答题 1、元代文学有哪些主要文学样式, 元代的文学与其他时代完全不同,传统的诗文比较衰落,而与群众有着密切联系的话本、说唱、戏曲等文艺形式则占据着文坛主位,可以说这是一个俗文学、叙事文学繁荣的时代。(1)元曲。它包括元杂剧和散曲,特别是元杂剧,影响和成就都很大,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2)散文。元代文学诸体兼备。北方承继金末文坛盟主赵秉文所开的风气,南方是对南宋末文风的接续和反拨,散文记叙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元好问成为金亡后北方文坛盟主,戴表元成为东南文章名家,此后姚燧、吴澄、虞集等名家继出。(3)诗歌和词。元诗作家众多,清顾嗣立《元诗选》诸编共收作家二千六百多人。有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和萨都剌、张翥等。(4)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以听众为对象的说话、说唱艺术,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宋金元时期更加繁盛,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俗文学形式。 2、元代戏剧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元代戏剧繁荣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1)城市经济的繁荣、商业的发达为戏剧的繁荣准备了物质基础。(2)元朝统治者在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变化,有利于戏曲的发展。(3)元代统治者轻视文人,知识分子地位的下降,使一部分文人与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构成了元杂剧作家队伍,满足了戏曲对剧本的要求。(4)元代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也为杂剧创作提供了创作源泉,各民族的交融也促进了元杂剧的繁荣。 3、关汉卿的杂剧从内容分,可以分为哪几类,各类的代表作是什么, 关汉卿的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公案剧。以《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二、婚姻爱情剧。这又可分为两类:一为表现弱者反抗恶势力,代表作有《救风尘》、《望江亭》;一为表现一般的婚姻爱情,代表作为《拜月亭》、《调风月》。其特点是肯定女性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三、历史剧。代表作为《单刀会》、《西蜀梦》。这两部作品都是三国戏,塑造的是三国时蜀国关羽、张飞等人的形象。这一类作品较多的反映了民间的英雄崇拜心理和价值观。 4、关汉卿杂剧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关汉卿的剧作在内容上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层面和人物,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恶势力的批判与憎恨;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这是关汉卿剧作的可贵之处,同时也是关汉卿之所以成为戏剧大家的一个重要因素。 艺术上,关汉卿的杂剧故事复杂,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每个情节都经得起推敲,丝丝入扣;人物性格富有个性,极少概念化、模式化色彩,因此,他为中国古代戏曲人物画廊提供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形象,如窦娥、赵盼儿等,直至今天仍为大家所熟知;语言既切合人 - 23 - 物的身份,又贴近当时口语,是“本色派“代表。这些特点,特别是塑造人物的本领,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戏剧成就最高的剧作家。 5、王实甫《西厢记》对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作了哪些发展, 王实甫《西厢记》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同时又对《西厢记诸宫调》作了新的发展:第一,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使结构更完整,情节更集中。例如,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一事占了相当长的篇幅,它实际上是游离于主线之外的,王实甫毅然将它压缩得很短,这样就使主线更为分明突出。第二,使主要人物的立场更鲜明,从而加强了戏剧冲突。在《西厢记》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阵营,一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一以老夫人为代表。王实甫将这两个阵营的人写得泾渭分明,态度毫不含糊,并以此来展开矛盾冲突。第三,在情节安排、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更为精致完美,并增加了一些喜剧色彩。例如,利用景物来表现情感是《西厢记诸宫调》的一大特点,王实甫在《西厢记》中也大量运用了这一手法,但只要比较一下两部作品的“长亭送别”就可以看出,王实甫写得更细腻,更优美。 6、王实甫《西厢记》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西厢记》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表现在:第一,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通例,多达五本二十一折。这种体制上的突破,使情节更为曲折,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第二,人物性格鲜明。这应当说是《西厢记》最成功之处。王实甫紧紧抓住崔莺莺既爱又怕的心理、张生大胆又带有书生酸气的特点,将人物写得极有个性。第三,语言优美。《西厢记》的唱词华丽典雅,宾白则是鲜活的口语,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充满生活气息。正因为如此,《西厢记》往往被人当成“文采派”的代表。 7、试述理学思想对元代文学的影响。 从元初开始,理学即成为官学的意识形态,尤其是朱熹的学说,在元代思想界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理学的独尊地位,对元人的文学思想和诗文创作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与元代的戏曲家不同,当时的诗文作家,主要是具有正统思想的士大夫,有些作家本身就是理学家和理学学统中人,如郝经、刘因、许衡、揭傒斯、柳贯、吴莱、黄溍。不过,元代的理学家一般不取宋儒那种认为“作文害道”的根本否定文学的观点,且大多擅长诗文写作。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为“雅正”的文学观念以及经世致用的写作目的。 8、白朴《梧桐雨》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是什么, 《梧桐雨》主要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内容上虽是旧题材,但突出了纯真的爱情成分。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能通过人物内心的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并且化用了大量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语言极其华美。 9、马致远杂剧总的特点是什么, 在众多的元杂剧中,马致远的创作最集中地表现了当时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与此相联系,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够鲜明突出,缺乏戏剧冲突的紧张感,而重在抒情,借以表现自我,因而容易引起旧文人的共鸣。这既是马致远杂剧的特点,也是他的缺点。 10、《赵氏孤儿》的主要内容和常演不衰的思想魅力是什么, 《赵氏孤儿》描写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赵盾与屠岸贾两个家族之间的矛盾,主人公是 - 24 - 程婴。此剧表面上写的是忠奸斗争,实际上,它的魅力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作品中正义最终得到了伸张,恶势力终于得到了惩罚,这吻合中国传统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心理要求;另一方面,是剧中人物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力量。该剧戏剧效果特别强烈,这是由它所特有的冲突激烈,矛盾连续不断,气氛紧张所造成的。 11、元代的“水浒戏”作家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 元代产生了大批的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今存目的就有30多种。其中最著名的是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就数量而言,水浒戏写得最多的是高文秀,见于著录的有9种,其中以李逵为主人公的就有8种,但现存的只有《双献功》。 12、元代的包公戏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元代的包公戏除了关汉卿的《鲁斋郎》、《蝴蝶梦》外,还有无名氏的《陈州粜米》、李潜夫的《灰阑记》等,这些作品除了揭示社会问题和歌颂清官外,还有一种传播智慧和智力游戏的意味。 13、《秋胡戏妻》的故事来源及人物塑造。 《秋胡戏妻》的故事源自汉代刘向《列女传》,唐代则有《秋胡戏妻》,可见是个流传颇广的民间故事。石君宝在这一基础上,对这个故事作了进一步加工改造,成功地塑造了勤劳、善良、具有坚贞的操守和顽强的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罗梅英的艺术形象。 罗梅英的思想性格,主要是通过两场尖锐的戏剧冲突凸现出来的。一是反抗李大户的逼婚。在富贵鱼贫穷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面前,梅英表现得十分刚烈,她抢白了父母,打走了李大户,表现出坚贞不屈、视富贵如粪土的崇高品格,同时也为她后来与秋胡斗争,作了有力的铺垫。一是在秋胡做了高官衣锦还乡,在桑园巧遇梅英的时候。由于两人分别时间太久,彼此已不认得。秋胡见梅英长得标致,竟无耻地加以调戏,并以黄金为诱饵。这自然遭到梅英的严词拒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当梅英弄清真相后,尽管秋胡是她日思夜想了十年的丈夫,尽管秋胡此时做了高官,并给她带来了金冠霞帔,她也绝不原谅秋胡的丑行,向他索要休书,誓与他一刀两断。这就把一个自尊自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劳动妇女形象鲜明生动地刻画了出来。此剧曲词本色泼辣,与人物思想性格十分吻合。 三、论述题 1、试述《窦娥冤》的社会意义。 首先《窦娥冤》揭露了官吏贪赃枉法,冤狱层出不穷的黑暗现实。窦娥以年轻的生命作代价,使人们认识一个可怜的,却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衙内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是对千百年封建吏治的深刻总结,充分揭露了元代司法制度的黑暗和残忍。其次,通过窦娥的遭遇反映了元代社会强盗横行,道德败坏的黑暗时代。张驴儿父子的逼婚、霸产、谋杀、诬告正是元代社会流氓残害百姓,邪恶势力恣意横行的真实写照。黑暗腐败的政治必然包庇社会的黑暗势力。《窦娥冤》的基本情节,就是在这样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窦娥冤》充分地暴露了元代反动统治的社会基础。第三,揭示窦娥的遭遇是高利贷剥削的产物。高利贷是封建剥削的特征之一,在元代达到了高峰。《窦娥冤》对于高利贷给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做了深刻的反映。高利贷的罪恶活动,及其带来的可怕后果,一直在支配着剧中每个人的命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总之,在《窦娥冤》里,作者以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惊人的艺术捕捉力,为我们揭示了元代社会黑暗的各个侧面,告诉人们窦娥的冤狱是个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 - 25 - 悲剧。其深刻的社会意义还在于,作品塑造 窦娥这个典型,她的屈死,她的悲惨遭遇是人民群众苦难的集中反映,她的抗争是人民群众的斗争意识和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 2、试论《琵琶记》中赵五娘的形象塑造。 赵五娘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岁月,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力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中国妇女的优秀品德。《琵琶记》的难得之处,还在于它揭示出赵五娘的不幸,其实也是礼教纲常所造成的。赵五娘的初愿,是“偕老夫妻,长侍奉暮年姑舅”,甘守清贫的生活。但这位封建时代的小媳妇,无法把握自身的命运。像丈夫赴试这样的大事,她根本不得参与;她曾埋怨蔡公逼试,要拉伯喈去向蔡公劝说,但欲行又止,深怕被责“不贤”,被说要将丈夫“迷恋”。伯喈被迫赴试后,照看公婆的责任全部落到她的身上,使她落到了不得不做孝贤媳妇的境地。礼教的熏陶,家庭的责任,使她不得不咬紧牙关,只能干脆以做个“孝妇”自解,“索性”二字,充分说明了她的无奈。然而,她的尽心尽力、自食糟糠的行为,如果公婆能够理解,犹可忍受,最不堪的是还要受到婆母的猜忌。面对内外交困的悲剧命运,赵五娘心力交瘁,苦不堪言。因为礼法规定媳妇不得与公婆顶嘴,赵五娘纵然心中不平,也不敢分说。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小媳妇的处境,使她“遭砻被舂杵”,“吃尽控持”。所有这些都把赵五娘的苦楚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琵琶记》里,作者歌颂了赵五娘的“有贞有烈”,守礼行孝,但以更多的笔墨,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伦理纲常给予女性的隐痛。 3、试论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趣味。 (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例如,词牌句数的规定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随意增损。而散曲则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规定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又如,词的句式短则一两字,最长不超过11字;而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这主要由于散曲采用了特有的“衬字”方式。所谓“衬字”,指的是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增加衬字,突破了词的字数限制,使得曲调的字数可以随着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同时,在艺术上,衬字还明显具有让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并使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例如关汉卿《不伏老》套数,[黄钟尾]一曲,把“我是一粒铜豌豆”七字,增衬成“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一来,显得豪放泼辣,把“铜豌豆”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传统的抒情文学诗、词的语言以典雅为尚,讲究庄雅工整,精騖细腻,一般来讲,是排斥通俗的。散曲的语言虽也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批阅散曲,俗语、蛮语(少数民族之语)、谑语(戏谑调侃之语)、嗑语(唠叨琐屑之语)、市语(行话、隐语、谜语)、方言常语纷至沓来,比比皆是,使人一下子就沉浸到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氛围之中。散曲的句式讲求完整连贯,省略语法关系,直接以意象平列和句与句之间跳跃接续等诗、词中常见的写法,在散曲中却较少见,因而,散曲的语言明显地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散曲在审美取向上虽不排斥含蓄蕴藉一格,这在小令一体中表现得还比较突出,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与诗、词大异其趣。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关汉卿《不伏老》套数[黄钟尾]一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时,由于散曲多借用“赋”的铺陈白描的表达方式,可以随意增句和增加衬字,可以有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多种手法,也对这一审美取向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之效。 - 26 -
本文档为【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六编 元代文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514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3KB
软件:Word
页数:51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7-09-21
浏览量: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