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山文化古玉鉴别方法初探

红山文化古玉鉴别方法初探

举报
开通vip

红山文化古玉鉴别方法初探红山文化古玉鉴别方法初探 2007年05月30日 16:41在对红山文化遗址的正式发掘期间,发掘出很多件红山文化玉器,这些玉器便成了红山文化玉器的“样板”标型器。为民间收藏的“传世红山古玉”提供了可靠的鉴定依据。 据考证,早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300年时,沙美里亚人即用玛瑙制成应用于讲究仪式上的 “斧头”(现藏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距今50万年前的“北京人”遗址和距今1万年前的山西“峙峪文化”遗址里均发现有用“玉髓工具”制作的石器,东北曾发现很多用“玉髓”制作的制玉工具——“刮削器”(称细石器),即所谓...

红山文化古玉鉴别方法初探
红山文化古玉鉴别方法初探 2007年05月30日 16:41在对红山文化遗址的正式发掘期间,发掘出很多件红山文化玉器,这些玉器便成了红山文化玉器的“样板”标型器。为民间收藏的“传世红山古玉”提供了可靠的鉴定依据。 据考证,早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300年时,沙美里亚人即用玛瑙制成应用于讲究仪式上的 “斧头”(现藏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距今50万年前的“北京人”遗址和距今1万年前的山西“峙峪文化”遗址里均发现有用“玉髓工具”制作的石器,东北曾发现很多用“玉髓”制作的制玉工具——“刮削器”(称细石器),即所谓“软玉”,在世界各地分布较广,史前的欧洲人也曾用软玉制作斧头、刮刀、兵器等。史前的美洲人(如危地马拉、墨西哥人等),曾把软玉与迷信传说联系在一起,认为玉能镇惊驱邪、逢凶化吉、带来好运,甚至可以治疗疾病,延年益寿。古代大洋洲的新西兰毛利人非常崇信软玉的神奇功能,几乎家家都藏有“软玉原石”和“饰物”,以保全家平安,富有文化素养的人总是玉不离身,珍贵的软玉饰物世代相传。当一个家族灭绝时,“玉”作为传家之宝,随最后一个成员而陪葬。 东北地区很多村落百姓手中,均有一些无意在劳动中拾得的“红山型”古玉,散落民间,甚至有的传世几代人。推理,是否与毛利人崇玉有相同之处呢,(当然,中国先民崇玉民俗要早数千年)。 对于传世古玉的识别与断代,好像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其实并非如此。本人在考察、收藏古玉过程中略有体会,供各位藏家、学者探讨并乞指教。 目前所知,地壳里或自然界中有92种元素,它们在地壳里按不均匀分布而存在。软玉是由两种以上的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型矿物”形成的,它们混生于各类岩石之间。这些不同种类的矿物,通常具有相对的化学成份,特定的晶体结构,特有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而在正常条件下,不发生或不易发生变化。 数千年前,先民遗留的玉器、石器,经过漫长的岁月,深藏于山谷之中,浅葬于山巅之上或散落于原野河川。都无一例外的要经受几千年的风吹、日晒、雨淋、酸碱浸蚀及大自然的地磁、地热、地压、地震、光照、山火、地气、冰冻、氧化等自然环境变化的反复侵袭,造成玉件、石器本身出现不同的外观与内质的各种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相或肌里的“次生”变化。用软玉制成的物件,由于独立个体的存在,不同于它在原生矿体内的环境,在自然条件中,在受到内外物理作用与化学作用下,使不同的晶体结构、不同元素种类含量的玉器,内、外都出现多种“次生”美丽可爱的不同自然纹理、包浆、皮壳、蚀痕、融洞及沁色。有的呈像于表,有的内含于里。在15倍放大镜下观察有云雾状、云团状、羽毛状、浪花状、冰花状、棉絮状、松针状、束丝状、杂草状、菊叶状等等。组合不同,凹凸各异,色彩斑斓,犹如一个“万花筒”美不胜观,这些神奇的物象就是岁月的痕迹。这些不同玉质在不同环境下的本质变化是人工无法仿制的。真品玉件上的小蚀洞内有一层老化的“包浆层”,有的蚀孔深处出现风化矿物质纤维,类似碱霜状物质。真品红山古玉钙化成“鸡骨白”色的“玉皮”是微透明状,硬度仍较高,用指甲是抠不动的。用火或生石灰烧出的伪品“鸡骨白”表面由于快速加热形成急速的“钙化层”,至使伪玉表面玉质变松,变软,用指甲一抠就碎,表面的“白色”不坚硬。凡鸡骨白色红山古玉真品的沁裂内,多有玉中年久的酱色“沁浆钙化物”,把沁裂、沁孔“封闭”,呈现出重色凝固条纹,人工钙化的伪品则没有此现象。新出土的红山古玉孔洞深处偶有水油状物质泌出而除不净者,均为真品。凡红山古玉盘玩后即光亮、温润,停盘数日即灰暗乌光,再盘即亮者均为真品,说明年久古玉吸收的地下异物微量元素在继续排出。玩玉之人称:佩带古玉可吸收体内有害成分,可能这就是古玉的独特功能。此传说目前尚无科学论证。红山古玉,凡玉件表里呈现过渡型半钙化半透明者多为真品。真品玉质变化发自肌里,而伪品经人工处理附着于表。这就是新石器时期不同文化遗址远古玉器的“共性”。 在“共性”的基础之上,再对各不同文化遗址的发掘古玉器物的时代特征、玉材产地、 地理环境、制作工艺、造型风格、崇拜图腾、氏族部落等地域性文化特征的“特性”进行综合全面的审定,即可做出鉴定远古真玉(软玉)制品的正确结论。 鉴定红山古玉的真伪,在搞通“宏观”道理之后,再进行“微观”方面的研究:首先,直观接触的是原始造型的设计理念、部落习俗及图腾崇拜等神秘的内涵,分析出土实地的地理位置,山川布局及原始生态环境,十分重要。其次,是原始制玉工艺、工具和制作方法。特别要注意作品的原始手工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法的工具痕迹,如开片、切口、钻孔、雕刻、研磨、打洼、抛光所留下的蛛丝马迹。 例如:原始先民用玛瑙、水晶、玉髓等制作的工具打出的“马蹄孔”与用现代金属工具“丝锥”打出的孔内“螺旋痕”是不同的。前者是不规则不等距的,后者是规律而“等距”的。红山文化古玉在史前古玉中,虽说每一件作品制作加工都耗费了漫长的岁月,非常精美,但细心观察,大多器物的磨光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不规则的刮削痕迹在放大镜下十分明显。红山古玉原始加工的挂洼工艺是用锋利坚硬的刮削器手工刻出横向凹洼,然后再用“水砂”顺向研磨,细致观察真品的打洼痕迹是二次加工而成,有不规则的石器刮削底,同现代工具的锉磨痕有明显的区别。 关于红山古玉的“表相”也很重要,即俗称“皮壳”。不论“新”“老”出土器物均有“皮壳”,包括:附着物、包浆、沁色、咎裂、融洞、钙化、燎迹、斑痕等。原始出土环境有:土坑、砂坑、半砂坑、水坑之分,以水坑器物品相为最佳。伪品表相均生硬不自然,人工沁色浸入裂纹,形成了较深的“色线”。表面无“包浆”;“融洞”深处无自然老化的现象。“咎裂”多是人工冷炸的垂直纹,纹内有色,而红山古玉真品的风化纹理是呈大小鳞片状的,纹内多无色。凡经人工化学处理的伪玉作品,用开水浸后,都发出刺鼻的怪味,应以断伪。凡“生坑”古玉真品经开水浸后,都有很浓的土味。真品的玉质变化是由玉内向外“生成”的,人工作伪的玉质变化是由外向里“炮制”的。应细心体会,关于造型,切不可将“发掘品”为“样板”,生搬硬套,简单地给以肯定或否定,因为地下还有很多未面世的古玉。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藏家,在鉴定过程中,如果能够正确运用“分析”、“推理”、“对比”、“辩证”的方法,就能练出一双“火眼金睛”。 常言说:“未见真者不识假”,平时应多参观博物馆和参观拍卖会的预展物品,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使您所珍藏的古玉真品,在您的藏品档案中永放宝光。
本文档为【红山文化古玉鉴别方法初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519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3-21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