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但并非指宗教,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但并非指宗教,

举报
开通vip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但并非指宗教,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但并非指宗教,或以其为宗教而称之为儒教,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也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宗教。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 相较于先秦其他各家(法家、道家、墨家),儒家的圣人孔孟认为己身继承周公王官之学的传统,唐代韩愈更提出道统的观念,认为自尧舜至孔孟以来,是一脉相承的,此观念后来为程朱理学所沿袭。儒家的内涵经历了三次大的变迁,三个阶段对于儒家经典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传统儒学...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但并非指宗教,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但并非指宗教,或以其为宗教而称之为儒教,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也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宗教。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 相较于先秦其他各家(法家、道家、墨家),儒家的圣人孔孟认为己身继承周公王官之学的传统,唐代韩愈更提出道统的观念,认为自尧舜至孔孟以来,是一脉相承的,此观念后来为程朱理学所沿袭。儒家的内涵经历了三次大的变迁,三个阶段对于儒家经典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传统儒学可分为经学和理学。经学是汉晋隋唐的主流,立足诗书礼乐易春秋七部经典,“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神道设教”为中心。南宋末,朱熹认为古礼不可考,遂提出了道统论,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创立理学。明清两代将程朱理学定为官学。清末,疑古辨伪学风益盛,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集疑古之大成,认为经学所依据的经典大部分皆为汉朝人伪托,在《孔子改制考》中提出孔子托古改制以及儒教为孔子所创,是奉孔子为宗师,建立了孔教,所以后来的新儒家又有称儒家为孔子学说。 奉儒学为官学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帝国被民国取代以后,儒家思想受到了外来新文化最大限度的冲击,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民国建立100周年之际马英九称台湾是“全球实践儒家思想最普遍、最彻底的华人社会”。 词源 儒字有二种意思:其一,即有道之士。《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说:“凡有道术者皆称儒”。其二,《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不过一般《说文解字》的最后一意接受较广。“儒”即今所谓“学者”,是极普泛的一种名称。《论语》,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可见那时只称有知识材艺者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儒”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 “儒”字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字义是“雅”、“优”及“和”的意思,从“人”从“需”,指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儒家一词本来自《汉书?艺文志》的图书目录。“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也就是说,儒家以六经为圣经,遵循尧舜之道、以周文王、周武王的典章(周礼)为典范,以孔子为宗师,教化民众的流派。[5]自春秋、战国、秦、汉以后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儒家经典 传统的儒家典籍有三类,孔子所定谓之经,弟子所释谓之传,或谓之记。“孔子之前,《诗》《书》《礼》《乐》已备。学校教授,即此四种。孔子教人,亦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又曰:“《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可见《诗》《书》《礼》《乐》,乃周代通行之课本。至于《春秋》,国史秘密,非可分布,《易》为卜筮之书,事异恒常,非当务之急,故均不以教人。自孔子赞《周易》、修《春秋》,然后《易》与《春秋》同列六经。以是知六经之名,定于孔子也。”[6]《庄子?天运篇》中孔子也对老子说自己“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汉武帝“独尊儒术”把儒家立为国教,并设立了五经博士,五经成为国家法典,开启了春秋决狱的时代。熹平四年,汉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共刻《易经》、《论语》、《尚书》、《春秋》、《公羊》、《鲁诗》、《仪礼》七经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1922年在洛阳太学遗址出土熹平石经残石百余块,现国立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处都有残石收藏。 经传 记 注疏 易 周易正义 经 尚 尚书正义 书 诗毛诗 毛诗正义 经 乐 经 仪仪礼注疏、礼记礼记 礼 注疏 周 周礼注疏 礼 春春秋公 春秋公羊传注疏 秋 羊传 春秋左 春秋左传注疏 氏传 春秋穀 春秋穀梁传注疏 梁传 论 论语注疏 语 孝 孝经注疏 经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孟 孟子注疏 子 尔 尔雅注疏 雅 四书和宋明理学 南宋时朱熹认为周礼在宋代难行,“若是古人如此繁缛,如何教今人要行得。”朱熹批判的继承了韩愈《原道》的道统论,坚称儒家应以尧舜孔孟为道统,排除了文武之道,也就是不再认同周礼为儒家的神道设教,周敦颐、二程以及朱熹自己才是儒家正统。于是,朱熹提出“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因此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著有《四书章句》。中庸是“天人一理”的最高境界,从《大学》到《中庸》的修道就是“先致知而后诚意”。中庸出自子思所作《礼记?中庸》,本意是“致中和”,是“聪明圣知达天德者”的修行方式,“知、仁、勇”三达德是实现中庸的道路,《中庸》所谓“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朱熹提倡把《大学》作为框架,用《论语》来体会,进而领会《中庸》。朱熹说:“人之为学,先读大学,次读论语。大学是个大坯模。大学譬如买田契,论语如田亩阔狭去处,逐段子耕将去。” 儒家的思想和主张 按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的说法,儒家学派是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 在儒家的思想元素中,仁居于核心,仁、义是基础,又可将仁义和道德等同。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经典的“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四字”为忠、孝、节、义。诚、恕、廉、耻、勇、温、良、恭、俭、让、中庸、宽、严、刚、柔、敏、惠等都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元素。 随着学科的细分,儒家学说可以细分为许多分支学科。张其昀《孔学今义》将孔子学说分析为八大部,即人生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法律哲学、艺术哲学、历史哲学、军事哲学、宗教哲学[8]。儒家思想也可以主要从以下角度对其进行解析。 伦理学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要有抱负而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及“君子远庖厨”推己及人的思想。 关于生活工作的人生,孟子云:“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用白话来说,小孩子的时候,就倾爱父母;年轻的时候有了女友(恋人),就倾爱恋人;结婚有了妻儿(配偶爱人和儿女),就倾爱爱人和儿女;做了官(公务员,更广义地说,职员),就倾爱君主(及或上司)。 政治学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史学 儒家有一个重视编修历史的悠久传统。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但是孔子编修《春秋》,不单纯记载史事,而且也通过遣词用字的方法,体现出一套褒贬倾向,借此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称之为“微言大义”。由于历代儒家学者的努力,中国的编年史从西周共和元年(西元前841年)开始,一直到今天,一年也没有中断过[9]。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盗墓人在魏国古墓发现一部书简书,是魏国人写的编年史,被称为“竹书纪年”,内容有些地方与孔子春秋相同,但是也有一些重要内容完全不同,因此后世有人怀疑儒家记载历史的真实性。 教育学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儒家的教育目的,在于以发扬人性、完成人格为起点,直至达到建立仁治之国和大同世界的理想。儒家教育,注重学生的自动自发、教师的循循善诱、人格的感召和变化学生的气质[10]。子曰:“君子不器。”朱熹的解读是:“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因此,儒家的理想,是成为通才,或者多才多艺而不仅仅是一才一艺,或者在一才一艺基础上能触类旁通,也即专才和通才的结合。 经济学 儒家重义轻利,以义为本,以义导利。儒家在经济上的基本原则是“无功不受禄”、有功当受禄。在提出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的同时,儒家赞成社会分工,而不同意农家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儒家尊重利用自然市场经济规律,反对违背破坏市场规律,同时反对操纵市场,但认可“待价而沽”。例如,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这种做法便受到孔子的批驳。儒家典籍《礼记》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也就是说,儒家思想的经济学,是为了人类理想社会而服务。 科学技术观 儒家重理,又提出格物致知。儒家重视科技及在物质上的实用,提出了“用力少,见功多”的原则,并发展出了实学,但同时注重全面的人格发展,反对把人变成物质的工具。 形而上学 早期儒家的形而上学思想包含在一些经典如孔子所著的《易经?系辞》中,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柳诒徵:孔子“形而上之原理,与老子所见正等”。儒家形上哲学特别在以后的理学、心学中进行了展开。 儒家的历史 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应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是中国历史上学术与言论的开明时代。 儒学的形成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封建世袭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荀子则认为“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 孔子创造了士、君子和圣人的新名词。这些名词原是旧有的,孔子则赋以新的意义,不复指世袭的贵族,而是指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才。由此打破了阶级世袭的观念,代之以修身为学和选贤举能。从此在思想观念上消灭了封建制度,开创了民治社会。在文献记载中,孟子最早预言了封建制度行将解体。面对诸侯争战的局面,孟子认为天下一统方能最终太平,他曾经告诉梁襄王天下将“定于一”;不过他提出的“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诉求则未能应验,最终是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在以后,儒家逐步发展出帝国时代的基础理论和思想,并建立了适应皇朝君主制的一套制度。在帝国统一政府时代,建立了从民间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如察举制、科举制。传统中国的最基层政府为县政府,并且政府职能和机构相当节简。在传统中国社会,一直保持着由士绅领导的民间自治。这些都和儒学有密切关系。在中国大陆唯建立共产制度以后,这种简节政府和民间自治体系才被摧毁;但很显然,儒家思想无法连根拔除,因而简节政府和民间自治的心理依然会存在于人民的理想观念之中。 儒家文化和儒教 儒家文化的哲学认为时间是有始无终的一条因果链,空间是有限的,可范围在不断扩大,由于儒教只关心现世,将来世交给其他的宗教,因此对其他宗教有很大的宽容性,任何宗教,只要不试图干涉现世的政权,都可以在儒教的背景下存在,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所以儒教发源地中国是历史上最早实行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在儒家文化圈内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宗教战争,世界任何地区在宗教战争中失败的一方,都可以到中国继续传教、发展,儒家文化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圈(包括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像一个黑洞,任何外来文化都会被吸收和消化,改造为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主动扩张,而是使周围文化一层层塌陷进来,被同化,是一圈一圈地缓慢扩张,周围文化被同化的程度非常高。 在百家争鸣中,经学家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实施,儒家融合诸家思想,如法家的“三纲”、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论以及道家的道法自然等。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迫害佛教徒,焚烧寺庙的重大事件(如三武灭佛);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与道家、儒家思想互相启发形成玄学思想,众多学者,如孔融、竹林七贤、竟陵八友等对儒家的原教旨进行改进,中唐和晚唐时代儒学原教旨长期受到外来宗教和道教的冲击,而引发了韩愈、柳宗元等发起的复古运动[17],维护儒学原教旨,提出道统理论。而宋明的学者受到佛教、祆教、明教等外来宗教的哲学思想,形成了反对过分崇礼而重视格物之学的理学和重视实学的心学。基督教在传入中国受到明末士大夫的重视,崇祯皇帝对其曾有所推崇。部分士大夫也成为基督教的信徒。但是基督教不容许偶像崇拜、祖先祭祀的价值理念与世俗化的儒家孝道、追远和敬天命相抵触,导致部分儒者反对(如中国礼仪之争)。清朝闭关之后儒学趋于考据之学而没有与外教交流,理学右翼的禁欲主义被推崇,导致了排外主义。清末开明学者开始使用经学思想反对这种极端化的理学思想,儒家内部出现宋学与汉学的大论战。在这种论战中,汉学派人物大量的使用伪书论来打击宋学,以达思想解放之目的。清代儒学的考据作风使得儒学一时间死气沉沉,缺乏东周、魏晋和宋明的开放学风[18][19],导致民间的排外之风大盛。鲁迅在《小杂感》中总结道:“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台湾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崇文”、注重教育是 儒家思想的特点和评论 儒家思想不同其它宗教。一般的宗教,往往力图一统宇宙,把“自然”、“科学”和“人”、“社会”的问题建立在一个体系之下,在当时无法理解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各种宗教则做了各种编造。而人类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呈现日渐增长的状态,因而过去宗教的设论不断地变成谬误。而儒家思想关注的中心并非“自然”、“科学”,而是人和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但儒家对宇宙各种现象有自己的解释,而且相信人间各种道德礼节都源于形而上的宇宙自然规律,而人则通过践行这些道德礼节来达到天人合一。此处所谓儒家思想指的是秦朝焚书坑儒后的儒学学说,与先秦儒学有所差异。 先秦儒学是指未经汉儒天人感应之说改造的原始孔孟思想。譬如子曰:“六和之外存而不论”,子曰:“敬鬼神而远之”,说明孔子其实不讲玄幻鬼神之事,而孟子则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此处明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言“善之四端”是天生即内在每一个人心中的,而不涉及外在的形而上之宇宙自然规律。先秦儒学着重个人自身的努力,而非外在的条件,譬如孟子曰:“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人皆有善心,只要发扬四端,则皆能为善,若放弃为善则失之,“每个人只要有意愿则皆能为善”。恻隐之心是自然的由内心发出,因此不需假外在条件,只需问自己是否愿意为善而已。先秦儒学与汉儒以后的儒学学说,存在着许多差异,不宜合并而论之。 书院 书院,是中国和周边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古代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 历史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开始于唐朝,为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所创设的丽正脩书院。宋代书院的兴起是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1][2][3],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后,在北宋盛极一时。这时候出现了四大书院的说法。到了南宋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 元朝时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明朝初年书院转衰,直到王阳明出,书院再度兴盛。随后书院因批评时政,遭当道之忌,明世宗、张居正皆曾毁书院,尤其是东林书院事件,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书院乃大没落。 满清入主中国,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余悸,继续抑制书院。 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改采鼓励态度,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 直到庚子后新政,庚子诏令将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瓦解。 现代 自民国年代起在香港、台湾均有不同学校称作“书院”,但已与古代的书院有所出入。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书院联邦制大学”,所有学生及教职员除了有各学术学科上之学院(Faculty),尚会各自隶属其中一间“书院(College)”;书院负责专业学科以外之事宜,如通识教育、宿舍、辅导、奖学金等。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构成 书院有自己的教学行政组织,有学田作为经费来源,在经济上独立。 具体功能 书院大约可分为:讲学 、庙祀 、课士 注释 ^ 《范文正公集?年谱》云:天圣五年(1027年)“公寓南京应天府„„时晏丞相殊为留守,遂请公掌府学。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由是四方从学者辐凑,其后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 《宋史?晏殊传》载:“(晏殊)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 宋代“书院之始”,王夫之认为始于宋真宗“诏赐《九经》”。 参见 中华文化 书院联邦制 - 大专院校的书院制度 孔子学院 四大书院 岳麓书院 | 白鹿洞书院 | 嵩阳书院(或石鼓书院) | 应天府书院 宋初四大书院 石鼓书院 | 岳麓书院 | 徂徕书院 | 金山书院 白鹿洞书院 | 岳麓书院 | 应天府书院 | 茅山书院 | 嵩阳书院 | 石北宋六大书院 鼓书院 南宋四大书院 岳麓书院 | 白鹿洞书院 | 丽泽书院 | 象山书院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岳麓书院 岳麓 书院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麓,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迨及晚清(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至今仍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历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见的“千年学府”。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重要观光点。 历史 前期(唐末至元代)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据 点,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 年)麓山寺创立,至今仍保存完好。东晋陶侃曾建杉庵 读书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 唐末五代智璿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 “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 就是在智璿等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书院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但唯有岳麓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麓的推崇。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他还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张栻主教期间,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次会讲,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所以不仅是长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绍熙五年(1194年),在岳麓会讲27年之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次来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经过他的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到繁盛时期,理学史上颇负盛名的“湖湘学派”即发展于此[1]。 1275年元兵攻破长沙,岳麓书院被付之一炬。岳麓书院几百学生参与战斗,城破后大多自杀殉国。元统治者统一全国后,极力推动书院的恢复和发展,潭州学正刘必大主持重建岳麓书院,仅废10余年的岳麓书院又开始恢复生机。1314年(延元年)郡别驾刘安仁再次主持大修。元末战乱再起,岳麓书院又于1368年(至正十八年)毁于战火。 中期(明代) 明初,朱元璋奉行“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政策。重视地方官学的复兴,而不倡导书院教育。全国书院颓废,岳麓书院也因此沉寂了百余年。成化(1465,1487)年间,书院开始逐渐恢复。1432年(宣德七年),由民间集资促成岳麓书院最早的一次修复。1469年(成化五年),长沙知府钱澎再次兴复书院,但不久又废。1494年(弘治七年)长沙府通判陈钢终于使岳麓书院基本恢复旧貌。自明宣德始,经地方官员陈钢、杨茂元、王韬、吴世忠等多次修复扩建,岳麓书院主体建筑第一次集中在中轴线上,主轴线前延至湘江西岸,后延至岳麓山巅,配以亭台牌坊,于轴线一侧建立文庙,形成了书院历史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壮丽景观。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现存建筑基本格局。 1507年(正德二年),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阳明来岳麓讲学。王阳明及其弟子在岳麓书院的讲学是继南宋湖湘学派之后,岳麓书院的又一次重要学派活动,导致了岳麓书院又一个学术繁荣期的到来。 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御赐“敬一箴”(即程子四箴)。 明清之际,著名的爱国主要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学,“书院之盛,振美一时”。[1]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643年(崇祯十六年),张献忠部队进攻长沙,与明朝官军进行激战,书院在混战中被毁。 后期(清代) 清初朝廷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 1652年(顺治九年)曾调令:“各提 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 书义理,着实讲求,躬行实践。不许 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 食无行之徒,实谈废业。”然已经实 行了数百年的书院制度,具有深刻的 社会影响,修复书院的呼声日趋强烈。 就在顺治帝诏令各地“不许别创书院”的当年,湖南巡抚彭禹峰就聘请长沙府攸县县学生刘自主持岳麓教事,并未受到处罚。 随着统治的日益巩固,顺治末年对书院的抑制政策开始松弛,康熙、雍正年间进而实行支持和鼓励政策。1668年(康熙七年),巡抚周召南下令重建岳麓书院,基本恢复了原有规模。1674年(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发动三藩叛乱,攻克长沙,刚刚修好了才,年的岳麓书院即兴即毁。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巡抚丁思孔又重建岳麓,置膏火田数百亩,并两具疏章,请求御书匾额。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春,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1744年(乾隆九年),乾隆帝又赐御书“道南正脉”于岳麓,岳麓书院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再次获得肯定,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书院教育达到了鼎盛,培养出了一批批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著名生徒。乾隆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书院的建设进一步发展。期间罗典、欧阳厚均各主院27年,创建和恢复书院古迹数十处。1833年(道光十三年)巡抚吴荣光仿学海堂制,在此创设湘水校经堂,首开湖南书院教学改革之风。1852年(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军进攻长沙,岳麓书院受到战火毁坏,史称“书院毁半”,随后院长丁善庆率诸生捐资又逐次修复。1868年(同治七年)巡抚刘昆主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建。清末,岳麓顺应历史潮流,设译学、算学等科,增置时务和西学图书,进行了教学改革。 改制(清末至今) 清末实施新政,废书院而兴学堂,“岳麓书院”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湖南巡抚赵尔巽奏废为湖南高等学堂(1897年长沙时务学堂创立,1899年改为求实书院,1902年改为湖南省城大学堂,1903年与岳麓书院合并组建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湖南高等学堂奉令停办,工科学生按志愿送到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同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命迁入。民国四年十二月《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志?建制第二》载:“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即故岳麓书院。”(第2页)。1917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令停办,并入武昌国立师范学校,同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接收了前湖南高师的全部校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产和一部分教师。1926年湖南工业、商业、法政三个专门学校合并,正式成立省立湖南大学,仍以岳麓书院为一院,新建校舍为二院。1937年,省立湖南大学被国民政府教育部确立为国立湖南大学。 1938年4月,日本战机轰炸湖南大学校园,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毁。1941年4月日机再次轰炸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御书楼、半学斋、静一斋等处均中弹倒塌,文庙大成殿及孔子像被炸毁。抗日战争胜利后,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修复。[2]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湖南大学被撤消。在湖南大学旧址上,以原湖南大学土木系和基础教育部为基础,合并其他一些大学的相关院系,组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58年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扩充后改名湖南工学院,1959年复名为湖南大学。 1981年,岳麓书院开始大规模修复工程。1986年10月,在历经5年大修后,岳麓书院正式对外开放参观。湖南大学先后在此成立文化研究所和下属学院(名即为岳麓书院),招收历史、哲学等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生。 岳麓书院学规 (1748年) 时常省问父母 朔望恭谒圣贤 气习各矫偏处 举止整齐严肃 服食宜从俭素 外事毫不可干 行坐必依齿序 痛戒讦短毁长 损友必须拒绝 不可闲谈废时 日讲经书三起 日看纲目数页 通晓时务物理 参读古文诗赋 读书必须过笔 会课按刻蚤完 夜读仍戒晏起 疑误定要力争 书院学规 中国古代书院的学规,是用以规范生徒学习、生活行为的规矩章法。其内容包括书院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修身治学的准则、日常生活及为人处世的通则等。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颁《白鹿洞书院教条》于岳麓书院,这是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岳麓书院最早的正式学规,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到了清代,原有学规已不合时宜,历任山长开始对学规加以扩充和修订,其中影响最大、最广为人知的是山长王文清制定的《岳麓书院学规》。 岳麓书院大门上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道尽了岳麓书院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事实。纵观岳麓书院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北宋,山长周式便“教授数百人”。南宋理学家张栻出任山长后,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培养出了一批“岳麓巨子”。[3]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历时两月,史称“朱张会讲”。这次会讲吸引了大批士子纷纷返归前来听讲,“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4]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鼎盛时期,一批批日后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从这里走向社会,其中最著名的有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以陶澍、贺长龄、严如煜、魏源为主体的政治改良派人才群体,咸丰、同治年间出现的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李元度、刘蓉、刘长佑、曾国荃、刘坤一为主体的“中兴将相”人才群体,戊戌变法期间出现的以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沈荩、黄遵宪为主体的维新变法派人才群体,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出现的以蔡锷、陈天华、程潜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人才群体等[1]。余秋雨对此评价说:“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5] 古建文化 建筑 岳麓书院历史上经历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现存主要建筑是清朝遗构。上世纪以来,经过几次大修,一些毁于战火的建筑得到了重修。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集中于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6]。此外还有赫曦台、爱晚亭、自卑亭、风雩亭、吹香亭及曲廊水榭假山等园林建筑及人文景观,在展示书院文化博大精深之余,渲染了它闲情逸致的士人风格。在这些建筑中,像爱晚亭,已被公认为中国古代亭台中的经典建筑,莅列四大名亭之中。先后恢复重建了延宾馆、文昌阁、崇圣祠、明伦堂及包括供祀孔子、周濂溪、二程、朱熹、张栻、王船山、罗典等的六大专祠建筑原貌。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 以功能区分,岳麓书院古建筑群分为教学、藏书、祭祀、园林、纪念五大类别。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教学建筑 , 大门 大门 二门 讲堂 御书楼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文庙 崇道祠 麓山寺碑亭 百泉轩 赫曦台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吹香亭 爱晚亭 宋代曾名“中门”,因江岸建有石牌坊,又名“黉门”,现存大门为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建于十二级台阶之上,五间硬山,出三山屏墙,前立方形柱一对,白墙青瓦,置琉璃沟头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绘游龙戏太极,间杂卷草云纹,整体风格威仪大方。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赐书,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为清嘉庆年间山长袁名曜与贡生张中阶合撰而成。门额与对联原物均在抗战期间被日军战机炸毁,现物为1984年根据老照片复制而来。 , 二门 大门之后即为二门。宋元时此处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在书院左面扩建文庙,礼殿搬迁,此处始改建为二门,抗战时被毁,1984年重建。正上方悬“名山坛席”匾,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背面有“潇湘槐市”匾,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 讲堂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进行教学和举行重大活动的核心场所。自书院创建初始,即有“讲堂五间”。南宋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檐前悬有民国年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所书“实事求是”匾。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康熙皇帝御赐的“学达性天”,为原物被毁后的复制物,二为乾隆皇帝御赐的“道南正脉”,为原物。讲堂墙壁上还嵌有许多极有价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的“忠孝廉节”碑,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严肃”碑,清代山长王文清撰文的《岳麓书院学规碑》《读书法》等十数方。讲堂屏壁正面刻有今人周昭仪所书《岳麓书院记》,屏壁背面刻有摹自《南岳志》的麓山全图。 , 教学斋\半学斋 教学斋和半学斋位于讲堂两旁,为昔日师生居所。书院建斋舍历史悠久,北宋始建时就有斋舍52间,现存建筑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书院改制为学堂时所建。“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半学斋”斋名源出《尚书?说命下》。 , 湘水校经堂 湘水校经堂位于讲堂左侧,原名成德堂,亦为书院讲堂,始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湖南巡抚吴荣光于岳麓书院船山祠创办湘水校经堂,并亲题门额。清光绪元年(1875年),湘水校经堂从岳麓书院迁到长沙城南天心阁附近,“湘水校经堂”门额留于明德堂以作纪念。 藏书建筑 , 御书楼 中国古代书院历来有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岳麓书院创建始即在讲堂后建有书楼,宋真宗赐书后更名“御书阁”,元明亦称“尊经阁”,位置有所变动,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巡抚丁思孔建御书楼于今址。清代中期,岳麓书院御书楼已发展成为中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14130卷。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湖南大学古籍图书馆供教研人员及学生使用。 [编辑] 祭祀建筑 , 文庙 文庙,原称孔庙,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前551-前479)为文宣王,因称孔庙为文宣王庙。岳麓书院文庙,是历代山长宣扬儒教的重要场所,起着崇尚圣人、推崇学统、劝戒规砺、践履识礼的重要作用。文庙对岳麓书院教育有着直接影响,历代都有严格的礼规,要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遵循圣人的言行行事。每月朔望山长要引领一一朝拜。每年春秋举行两次大的祭典活动,地方长官也得参加,场面极为壮观[1]。文庙位于书院左侧,由照壁、门楼、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崇圣祠、明伦堂等部分组成,是中国规模最大,建筑规格最高的一座书院文庙。岳麓书院初创时期即开始祭祀孔子,北宋时期曾建礼殿于讲堂前,南宋乾道元年(1167年)改为宣圣殿,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名大成殿,正德二年(1507)迁礼殿于书院左侧,天启四年(1624)重修,正式称为文庙。抗战时期毁于战火,后修复了部分建筑,1980年代修复了大成殿,1990年代修复大成门,2003-2004年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重建已毁多年的崇圣祠、明伦堂,2005年改造大成殿内部装修,恢复原有旧制。[8]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 濂溪祠 专祀周敦颐,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始建,祠内悬有“超然会太极”匾,祠内壁上有《移建濂溪祠碑记》石刻。 , 四箴亭 专祀程颢、程颐。四箴是二程根据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发展而成的道德戒律,即视箴、听箴、言箴、动箴。拒载书院在宋代时就建有四箴亭,嘉靖九年(1530年)颁御制“敬一箴”于岳麓书院,长沙知府潘镒建敬一亭于文庙大殿后,天启四年(1624年),长沙推官林正亭重修,改名为“四箴亭”。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迁四箴亭于今址。亭内现存清刻程氏《视》、《听》、《言》、《动》四箴碑。 , 崇道祠 又称“朱张祠”,专祀朱熹、张栻。元延祐元年(1314)建诸贤祠于讲堂左侧,合祀朱张及书院建设有功之臣。明弘治七年(1494),始建专祠于讲堂后,后毁。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布政使觉罗敦福重建于今址。 , 六君子堂 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祭祀的六位对书院发展和建设有功的先儒: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清嘉庆十七年(1812)重建于今址,祠内嵌有《改建六君子堂碑记》。 , 船山祠 专祀王夫之。祠庙原为清道光十三年(1833)创建的湘水校经堂,湘水校经堂搬迁后,辟为船山祠。 园林建筑 , 麓山寺碑亭 位于书院后花园南侧。明成化五年(1469)知府钱澍始建,现存建筑为1962年重建。亭内竖有著名的“麓山寺碑”,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书丹并镌刻,史称“三绝碑”。碑侧碑阴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题刻。 , 百泉轩 历代书院山长的居所。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来访,与山长张栻“聚处同游岳麓”,“昼而燕坐,夜而栖宿”,相传二人曾在此论学三昼夜而不息。 , 自卑亭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位于书院东面200米,今湖南大学图书馆前。亭名源出《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长沙郡丞赵宁所建,嘉庆十七年(1812)山长袁名曜改建,现存建筑为清咸丰十一年(1861)建造。“自卑亭”三字为清代山长车万育题书。亭内嵌有《自卑亭记》等碑刻。 , 爱晚亭 出岳麓书院后门,沿石径上行200米,便是爱晚亭。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湖广总督毕沅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改为爱晚亭。爱晚亭为八柱重檐古亭,顶部覆盖绿色琉璃瓦,攒尖宝顶,内柱为红色木柱,外柱为花岗岩方柱,天花彩绘藻井,与古代文人的清淡风格相比,今天的亭子显得格外热闹。爱晚亭在中国亭台建筑中,影响甚大,堪称亭台之中的经典建筑,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1] 纪念建筑 , 时务轩 为纪念清末维新派创办的时务学堂而筑的纪念性建筑,内嵌有梁启超《时务学堂故址》,李肖聃《跋》、李况松《跋》、陈云章《记》、黄曾甫《时务轩记》等碑刻。 , 赫曦台 1167年(宋乾道三年),朱熹讲学岳麓书院,常登岳麓山观日出,其在《云谷山记》文中说:“余名岳麓山顶曰赫曦”。山长张栻筑台于山顶,朱熹题额“赫曦台”,后废。1790年(清乾隆五十年),山长罗典在书院大门前坪建一台,曰前亭,又名前台。1821年(道光元年),山长欧阳厚均发现赫曦台原碑刻,为存朱子故迹,改前亭名赫曦台。据传1807年(嘉庆十二年)书院山长罗典重赴鹿鸣宴时,有一道士蘸黄泥水在右墙一笔挥就一个"寿"字,后为求两壁对称,罗典在左壁补书了一个"福"字。 , 山斋旧址 南宋乾道元年(1165),安抚使刘珙在此地建屋供山长居住。朱熹来访时曾寓居此屋,与山长张栻作同题诗《山斋》。后毁。清道光二十年(1840)山长欧阳厚均重建,题额“山斋旧址”。 , 杉庵 岳麓书院创建之前,东晋荆江州刺史陶侃曾在此建庵读书,因庵前遍种杉树,人称杉庵。清道光十八年(1838),其后裔陶澍为纪念先祖开创岳麓文教之功,特重建“陶桓公杉庵”,后毁。2001年修复杉庵于文庙后。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园林 花墩坐月 1782年(清乾隆四十七年),罗典受聘为岳麓书院山长。上任伊始,因见书院四周空地荒芜杂乱,即进行整治,因地制宜,或修塘插柳,或筑圃栽桃,或依山布桐,或瓷池种荷,引泉出涧,凿沼养鳞等等。几年后,"瓦砾凌乱,草木秽 的荒芜之地成了"荷英烂漫、簇锦团花、绿荫夹道"的优雅之地。时人大为赞杂" 赏,"同人游息,多以八景标目",题咏了大量诗词。这八景为: 柳塘烟晓、桃坞烘霞、风荷晚香、桐荫别径、曲涧鸣泉、碧沼观鱼、花墩坐月、竹林冬翠。 岳麓书院的园林具有浓郁的士人气息。它既不同于官府园林的奢华繁复,也不同于私家园林的轻浮俏丽,而是取法于自然,讲求宁静、清幽、雅淡,以利澄心治学,发圣贤玄奥。所布局的景点多有命名,并富含诗境,反映出一种士文化的精神,具有典雅拙朴的格调。 楹联 楹联,也即对联或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岳麓书院是集教育、学术、藏书、祭祀于一体的人文胜地,自然与楹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书院的教学推动着楹联的创作,楹联又装点着书院的建筑,宣扬书院的办学宗旨,倡导良好学风,赞美名山胜景。然而因岳麓书院历史上七毁七建,古已有之的楹联也就随着书院建筑的兴毁而沉浮,至今能钩沉的古联原件甚少。岳麓书院现挂的楹联,只有一部分是清代及以前文人的墨迹,其余大多为现代名流的手笔。这些楹联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悬 挂内容 作者 注释 地 点 前千百年楚材虞1 楚材:楚,泛指湖南、湖北,材,人材。2 湘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门 愚撰书 学:湖湘之学,泛指湖南的文化学术。 导源于此 近世纪湘学 与日争光 三湘隽士讲商1.三湘:一说湖南的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赫研地 鸿逵撰湘,一说潇湘、蒸湘、沅湘三水之合称,一说潇湘、曦王遐举资湘、沅湘为三湘。泛指湖南。2.隽士:才智超常四海学人向台 书 之人。 往中 1.安利勉:语出《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左赫合安利勉而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2.辅撰 曦为学 天地人:语出《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地王超尘台 通天地人之谓才 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材而两之。”古语天地人谓书 之三材。 1.惟楚有材: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袁虽楚有才,晋实用之"。惟,语首助词,与惟、唯、惟楚有材 大名曜、维通用。2.于斯为盛:语出《论语?泰伯》:“孔门 张中阶于斯为盛 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午斯于盛"。于撰书 斯,这里的意思。 治无古今, 育才是急,莫漫 观四海潮流,千大马1.四海:语出《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秋讲院 门积高撰 "意同天下。2.讲院:指岳麓书院。3.因革:因,继门曾晓浒承。革,革新。4.忖度:思量。5.朱张:朱熹、张学有因革,厅 书 栻。5.毛蔡:毛泽东、蔡和森。 通变为雄,试忖 度朱张意气,毛 蔡风神 洪1.纳于大麓:语出《尚书?尧典》:"纳于大麓,二纳于大麓 书者撰 烈风雷雨弗迷。" 2.藏之名山:语出《史记?泰史公门 藏之名山 程颂万自序》:"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书 1.衡湘:指衡山和湘江。2.大泽:语出《左传?襄二地接衡湘,罗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虎。" 3.邹鲁:门大泽深山龙虎气 典撰 鲁,指孔子故乡曲阜,邹,即孟子故乡邹县。4.礼门学宗邹鲁,礼门集欧阳门义路:语出《孟子?万章》:"夫义,路也,礼,厅 义路圣贤心 询字 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是非审之于1.数;命运。 2.涉:登。 3.太极:指宇宙本 己,毁誉听之于旷始。语出《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人,得失安之于讲敏本撰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宋周敦颐著有《太极图堂 数,涉岳麓峰头,颜家龙说》。朱熹以为太极即是理,总天地万物之理,便 朗月清风,太极书 是太极。 4.悠然: 闲适。5.民物命:宋张载《西铭》:" 悠然可会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6.攸归:攸,忽然的意思。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君亲恩何以酬,归,归宿。 民物命何以立, 圣贤道何以传, 登赫曦台上,衡 云湘水,斯文定 有攸归 惟楚有材,冯1沅生芷草,语出《离骚》:”沅有芷兮澧有兰,于斯为盛讲 友兰撰思君子兮不敢言。"沅, 沅水,澧,澧水。芷,白芷,堂 沅生芷草,澧育书 兰,兰草,皆香草。 兰花 一水长流池陈讲1.池:指岳麓书院门前之饮马池。 2.两贤:指不涸 荣捷撰堂 朱熹、张栻。 两贤互磋道终同 书 院以山名, 山因院盛,千年周学府传干古讲 叔韬撰道:道学,即理学,儒学道统。 堂 人因道立,道以书 人传,一代风流 直到今 讲学贯九流,左堂汇此地人文法海 九流:句出《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宗棠撰侧秀冠三湘,看群以别。"后作各学术流派之合称。 书 门 贤事业名山 训诂笺注,1.训话笺注:阐发文义,注释古籍。笺,注释 六经周易尤专,的一种。2.六经:六部儒家经典。3.周易:即《易 探羲、文、周、经》。4.羲、文、周、孔:即伏羲氏、周文王、周 孔之精,汉宋诸御郭公、孔子。5.退听:洗耳恭听之意。6.节义文章:书儒齐退听 嵩焘撰 节操、义行和文章。7.濂、洛、关、闽:宋代理学楼 节义文章,终身刘顺书 的主要流派。濂,指周敦颐,号濂溪,史称濂派。 以道为准,继濂、洛,指程颐、程颢讲学洛阳,史称洛派。关,指张 洛、关、闽而起,载讲学关中,史称关派。闽,指朱熹讲学福建,史 元明两代一先生 称闽派。 1.圣域修文:圣域,圣人之境界。修,兴修文圣域修文,教之意。2.朱张讲坛:朱张,指朱熹、张拭。讲坛,前有朱张讲坛,御何指书院讲堂。 3.宸翰:帝王之书法手迹。4.名山宋清宸翰 书光年撰汲古:名山,指岳麓山。汲古,钻研古籍似汲水一名山汲古,上藏楼 书 样。5.三坟五典:语出《左传?昭十二年》:“是三坟五典,诸子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皆古书名。6.诸百家 子百家:先秦至汉各种学说流派之总称。 文吾道南来,王 庙原是濂溪一脉 闿运撰 濂溪:周敦颐号 庑大江东去,无非集字重 廊 湘水余波 制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文罗不为子路何1.子路: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此指学庙典撰 由见 生。2.文公: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卒溢文,庑集字重非是文公清退之 后人称文公 廊 制 业精于勤,撰教1.鸿鹄:鸟名,即天鹅。《管子戒》:"今夫鸿漫贪嬉戏思鸿鹄 者不详 学鹄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时。” 2.蠹虫:又名蠹鱼,学以致用,莫把集宇新斋 有银白色细鳞,故名,蛀蚀衣服书籍之小虫。 聪明付蠹虫 制 1.化雨:教化人像时雨沾溉田地一样。《孟 子?尽心》:“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百教同化雨绵集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向者,有私淑艾者。”泉绵远 庆玉句 后多用春风化雨比喻善教。2.汩汩:比喻文思勃发,轩 泉似文澜汩汩来 周旭书 有如泉涌。《昌黎集?答李翊书》:"当其敢于心而 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时胸怀子美千梁子美:杜甫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务间厦 启超撰 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句。 轩 气压元龙百尺楼 集字 集 吹放鹤去寻三杜荀鹤三岛:秦汉方士称东海中仙人所居之地,取称香岛客 句 三神岛。 亭 任人来看四时花 刘世善 书 相关比较 岳麓书院创建于976年,摩洛哥的卡鲁因大学(University of Al Karaouine)创办于859年,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创办于988年,欧洲公认的办学最早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创办于1088年。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今属江西九江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星子县)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白鹿洞与岳麓、雎阳、石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 历史 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其所订立的学规影响往后700年儒家的发展 唐代建院 白鹿洞在唐代时原为诗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的地方,李渤当时养白鹿自娱,传说该鹿通晓人性,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为主人购买书、纸、笔、墨,李渤遂有外号“白鹿先生”。后来他出任江州刺史,于此修楼建亭,取名白鹿洞。白居易过江州,赠李渤一诗中,即有“君家白鹿洞,闻道亦生苔”之句。 早年该处只是一处游览胜地,直至五代十国南唐,其时天下大乱,开始有人在此隐居读书,升元年间(940年),南唐朝廷在李渤隐居的地方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置田藏书,由金陵国子监九经教授李善道主持学务,四方学子慕名而来,与京师国子监齐名。西元976年,南唐已亡,九江百姓遭受兵马之灾,庐山国学成为废墟。 宋初,九江人在废墟上建起白鹿洞书院,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将国子监刻印的《九经》等书赐予白鹿洞书院,书院旋即知名度大增,学生有近百人,该时期已被奉为北宋四大书院,西元980年,白鹿洞主被调走当官,白鹿洞书院再废。西元1002年,宋真宗赵恒颁发一道圣旨,全国兴起研学之风,白鹿洞书院得到修缮。西元1054年,白鹿洞书院毁于兵火,期间耕地又被收回,书院无法继续提供膳食,学生纷纷离去,校舍逐渐倒塌,书院不久就停办了,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书院从此荒废百年。 赵匡胤敕令国子监剧印《九经》予白鹿洞书院,殿定书院在古代的国家级地位。 到了南宋,中国理学开始兴盛,复兴书院成为当时的重要运动。朱熹的出现,正式殿定白鹿洞在往后700年的学术位置,直至清代科举制度结束为止,被称为“海内书院第一”。 南宋复兴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白鹿洞书院朱熹铜像 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出任南康太守,他勘察白鹿洞书院废址后写道:“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当时书院建筑规模较北宋时还不少,这时书院只有学生十余人。为兴复白鹿洞书院,订下学规,置田建屋,向各地发文征求图书,把《四书》、《五经》纳入教学课程。 同时,朱熹请南宋理学家另一派代表吕祖谦为修复工作写记,交流学识,朱熹本人亦撰写白鹿洞书院学规,并亲临讲课,与学生质疑问难,书院1180年农历3月得以完成重建。理学又一派代表人物陆九渊从金溪来访白鹿洞书院,在朱熹的盛邀之下,登台讲学。陆九渊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令在场的学生和客人热泪盈眶,在朱熹的要求下,陆九渊将这段 演讲 办公室主任竞聘演讲中层竞聘演讲护士长竞聘演讲演讲比赛活动要求对演讲比赛的点评 内容写下,被刻在石碑上。朱熹在南康任职的两年时间内,是白鹿洞书院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翌年朱熹与陆象山共同讲学,称作“白鹿洞之会”,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书院名声大振。 元代年间战乱,崔翼驻守该地,书院继续办学,直至元末书院所有殿堂斋舍荡然无存。 明清兴衰 明代初年因朝廷重视科举,罢了荐士的旧制,致使书院讲学之风几乎消失,书院一度衰落。思想家王守仁(王阳明)当时仍支持书院制度,所到之处,广收门徒,遍建书院。赣州的濂溪书院,便是王守仁巡抚赣南时所建。当时,白鹿洞书院洞主蔡宗衮是浙江山阴人,与王守仁为同乡,当他得知王守仁在庐山游玩时,便盛情邀请王守仁到白鹿洞书院讲学,提高书院的知名度。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集门人于白鹿洞。是月,先生有志归„„”王守仁年轻时,曾一度崇拜朱熹,他21岁中举人,开始研究朱熹的“格物穷理”。朱熹认为,一草一木都涵有“至理”,必须一件件地“格”尽天下之物,才能豁然贯通,体会到完美的“天理”,以为圣贤。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于是,王守仁立在亭前,从秋风中抖动的一丛翠竹开始“格物”,七天七夜结果一无所得地病倒。王守仁忽然明白竹子的自然生长与朱熹的“天理”并有相适之处,把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相较是毫无根据的。王守仁于白鹿洞修道问学,为他后来的心学创立奠定了基础。 清代仍继承明代的规模,远近各省都有人来此求学,但随着清末废除科举,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1903年正式停办,白鹿洞交由南康府(今星子)中学堂管理,宣统二年(1910),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 近代 国民党时期,蒋介石曾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将书院交由南昌中正大学接管,但未实现。1927年武汉起义失败后,刘少奇曾避居白鹿洞书院内,1959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后,刘少奇、周恩来、以及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等曾视察过白鹿洞书院,1979年成立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设置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白鹿洞书院建置,1990年成立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现时白鹿洞书院是九江一带著名景点,现有管理单位将书院比喻成古代中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1] 白鹿洞书院北有高山,东及南有鄱阳湖,周围保存著近,,,,亩自然保护林区。从2000年开始,白鹿洞书院每年出版一本《中国书院论坛》,每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江西省政府、九江市政府2000年开始先后拨款180万元,对白鹿洞书院礼圣殿、礼圣门、彝伦堂(明伦堂)、御书阁、紫阳阁(朱子祠)、先贤祠(报功祠)等进行了装修和翻新。书院最新一次维修于2003年11月4日正式完成。 建筑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东南五老峰下的海会镇和星子县白鹿乡的交界处,全院山地面积近3000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院内由五个院落并列组成,分别为礼圣殿、先贤书院(礼圣殿之西)、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其他建筑。主体建筑为棂星门、泮池(又称莲池)、状元桥(原称泮桥)、礼圣门和礼对殿。 书院大门为砖木结构,四坡式二层。顶层,中脊砖砌,两端起翘;四斜脊,尖端起翘,亦为砖砌。大门有“白鹿洞书院”牌匾,是明代正德年间文学家李梦阳书写。 白鹿洞书院虽然以洞命名,但时人只以该区山峰环合似洞而命之;现有书院内朱子祠后的石洞和石鹿,则是明代嘉靖年间修凿的。《白鹿洞志》记述,“初,鹿洞有名无洞。嘉靖甲午(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 年),知府王溱乃辟讲修堂后山,为之筑台于上。知府何岩凿石鹿于洞中。”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在朱子祠之东厢,设有碑廊,内嵌宋至明清古碑120余块,但这全是近代新建。在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熹的手书真迹,也有署为紫霞真人的明代状元罗洪先的《游白鹿洞歌》。 朱子祠前有“御书阁”,为康熙赐给书院匾额及古书后,由南康知府周灿请建。阁前有桂树两株,相传是朱熹手植;但也有人说是清代建造“御书阁”时种植的。 院内亦有“钓矶石”、“漱石”、“鹿眠场”、“流杯池”等名胜,当中漱石和流杯池,是因有朱熹手书“漱石”、“流杯池”石刻而得名。“鹿眠场”相传唐代李渤饲养的白鹿就睡在这里。钓矶石据传是朱熹常垂钓之处,但此处里水浅流急,鱼类不多,故明代刘世扬又在石上加刻“意不在鱼”四字。 礼圣殿 先贤书院 白鹿洞书院 授课生活 学规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朱熹接办书院时,曾立下《白鹿洞书院学规》(或称《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略有所差),主要述说儒家伦理观,影响书院千年的办学方针。全文为: 白 鹿 洞 书 院 学 规 朱 熹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 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道。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 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 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 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 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 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 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 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整篇文章简述了朱熹对古贤的看法,日后白鹿洞书院讲学亦大致依从此中方针。学规指先言古先圣贤在教人为学之时,皆欲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而非是要使其“务记览、为词章”,批评多少鄙儒只懂得记诵之学,甚至效法“终南捷径”。 他又认为圣贤教人之法皆存于经书中,因此有志之士必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与前面所论为学之序的学规相互结合。此后再谈如果学者如知其理之当然,则自然会遵循,所以并不需要他人设规矩禁防之具,此即与前面所列修身之要相呼应。 当时不少学院亦有订立学规,但朱熹指这些规则又“未必古人之意”,不为白鹿洞书院所取,只有他的学规是取于“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他又要学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规“严于彼者”、“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让学子时刻看到。文中最后强调学子要确实笃行学规,才能够称上儒者。 研习模式 有关白鹿洞的学习生活细节,暂未有资料,已知朱熹为书院订定《白鹿洞书院揭示》,规定书院办学方针和学生的行为准则。他亲自作聘书,为书院选任教职人员。书院第一次上课,朱熹登台讲授《中庸》,但以今天话来说,朱熹当时正职是当地太守,办公位置与书院相距约10里,每10天官员例假时,他才可以到书院指导学生。 白鹿洞书院其实是一座山间居舍,有说读书人来到这里,随意散落溪涧林间,悟道功成后,或捐田修舍,或勒石立碑,以示报恩明志,令这里随处可见石碑,千来年儒家均视之为文化胜地。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在河南嵩山南麓,今登封市北约三公里处,北依嵩山主峰梭极峰,南对双溪河。是河南省省级重点文物。最早为佛教、道教庙宇,宋代成为儒家书院。儒家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书院聚生徒数百人讲学。 历史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为佛教场所,因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盛时僧众多达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改为道教场所,更名“嵩阳观”。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成为学府,名“嵩阳书院”。与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以后,书院一直是历代学者讲授儒 末造,书院毁于兵火。清代重修。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家经典之地。明朝 堂,书院教育的千载历史宣告结束。 2009年10月,郑州大学设立嵩阳书院,开设国学班。 建筑 嵩阳书院盛时,除主体院落外,还包括周围广阔地域的多个建筑群,如位于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君子亭,位于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由于各种自然、人为破坏,这些建筑已损毁殆尽。 今之嵩阳书院的主题院落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达9984平方米,共有古建筑106间。中轴分五进院落,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两侧以配房相连。建筑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 大门 书院大门,面阔三间,卷棚式硬山顶,门额黑底金字横匾,书“嵩阳书院”四字,原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题写,今匾额是当代书法家宋书范仿写。素雅大方。门两侧有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游嵩山时所题柱联: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会恒衡,四塞关河拱神 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瀍洛涧,三台风雨作高 山。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大门后是凸形院落,构成二门。 先圣殿 先圣殿位于二门之后,为卷棚式硬山顶三开间建筑。门额横匾“先圣殿”三个金字。门联为: 至圣无域浑天 下; 盛极有范垂人 间。 先圣殿是当年学生拜祭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地,殿内供奉孔子立像,左右为颜子、子思子、曾子、孟子四贤之线刻像。西墙有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传略和十二先哲画像;东墙有对儒学的产生、发展及影响的介绍。 讲堂 讲堂面阔三间、硬山卷棚式建筑,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授课之地。门额横匾书“讲堂”二字,门联为: 满院春色催桃 李; 一片丹心育新 人。 殿内设有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课桌、课椅;东山墙上绘“二程”讲学图;西山墙有对宋代书院任教人士、书院教学特点、古代学制演变等方面的介绍。 道统祠 道统祠面阔三间,歇山式滚脊灰筒瓦覆顶,棂门槛窗。门额横匾书“道统祠”三字,门联为: 海纳百川有容乃 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刚。 祠内供奉帝尧、帝禹、周公头像,后壁图案绘三人在嵩山地区巡狩、治水、测影等事迹。道统祠前建有泮池,上架拱桥,两侧分别刻“泮池桥”三字。 藏书楼 藏书楼是书院的最后一进建筑,面阔五间、硬山卷棚式顶,双层砖木结构。原藏书千余部,多已遗失。现陈列有《二程全书》《二程遗书》《中州道学编》《四书近指》《理学要旨》等,另存部分书籍的木刻板,还有嵩山地区发现的稀世珍品《唐武后金简》。 将军柏 4500年树龄的将军柏 嵩阳书院内有一株高二十余米,树干围十余米的古柏,已有四千五百余年树龄,仍树干苍劲,而枝叶繁茂;此柏树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被汉武帝赐封为将军柏。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在书院大门外南侧,高9米,为嵩山一带碑制之冠。刻立于唐天宝三年(744年),记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练丹九转之事,由李林甫撰文,书法家徐浩以古隶楷书。背面和两侧有欧阳修跋文及游人题词。2001年,碑刻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前身南都学舍,原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县城南,由五代后晋杨悫所创,并列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于繁华 闹市,历来人才辈出。靖康国难时(1126年),金兵南侵,中原沦陷,应天府书院被毁,学子纷纷南迁,中国书院教育中心随之南移,应天府书院没落。历朝虽有人曾重修书院,但未能成功,今天应天府书院只剩下残存的建筑,供人瞻仰。 历史 草创 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中原地区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书院,应天府书院由此而生。 书院历史最早追溯到五代的后晋,杨悫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聚众讲学,后来他的学生戚同文继续办学,应天府书院的前身就是当时归德军的南都学舍赵直为其筑室聚徒。 北宋立国初期,急需人才,实行开科取士,睢阳学舍的生徒参加科举考试,登第者达五六十人之多。文人、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远千里而至宋州求学者络绎不绝,出现了“远近学者皆归之”的盛况,睢阳学舍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后,学校一度关闭。 北宋盛世 宋真宗时,追念宋太祖应天顺时,开创宋朝,1005年将其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改名应天府。1008年,当地人曹诚“请以金三百万建学于先生(杨悫)之庐”,在其旧址建筑院舍150间,藏书1500卷,并愿以学舍入官,并请令戚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同文之孙戚舜宾主院,以曹诚为助教,经由应天府知府上报朝廷,受到宋真宗赞赏,翌年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 从此,这所书院得到官方承认,成为宋代较早的一所官学化书院。时人称:“州郡置学始于此”,天下学校“视此而兴”。1043年,宋仁宗下旨将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经应天知府、文学家晏殊等人加以扩展。范仲淹曾受教于此,及后曾在书院任教,盛极一时,与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合称中国四大书院。 应天府的办学模式,令当地书院风气大盛。李觏先在南城创办了盱江书院,求学人数曾达1000多人;杜子野在宜黄兴办鹿冈书院,曾巩在临川办起了兴鲁书院,并亲自制订校规并任教,还聘请欧阳修、王安石等名人教授生徒。 靖康国难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侵,应天府书院毁于战乱。同时也因南宋偏安,就读于书院的文人、士子纷纷南迁,中国书院教育中心向南移,在南宋理学大盛日时,应天府书院已不如白鹿洞书院,未能扮演文化传承角色。 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御史蔡瑷在商丘城西北隅以社学改建,而沿用旧名,重建书院,但万历七年(1579),宰相张居正下令拆毁天下书院,应天书院遂废。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府陈锡格又重修应天府书院,但为时不久,书院又废。 教学 概况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范仲淹慕戚同文之名,从山东淄州(今淄博)求学于南都学舍。当时书院由戚舜宾主理,办学时奉以“制为学规,课试讲肄,莫不有法;宁亲休沐,莫不有时;曲尽人情,人尤乐从。”应天府书院当时的执教者多是戚同文的再传弟子,均为书院的名师,授以儒家经典,以六经为教材。 应天府书院提供免费教育,学生多为贫寒好学之士,形成刻苦严谨的学风,早年书院伙食不善,范仲淹求学时就有“五年未尝解衣就枕”、“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之说。 应天府书院被纳入地方官学管理后,宋初政府通过赐书、赐匾额、赐学田等加强对书院的控制,但教育方针和教学方法上,书院仍有保留私学教育的特点。宋仁宗天圣年间,文学家晏殊任应天知府时,曾为书院聘请名师任教,书院规模得以进一步发展;1027年,范仲淹因母亲去世辞去了兴化县令的职务,在应天府居丧时,亦于此地任教,四方学子纷纷慕名就学,其治学精神和忧国忧民的言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行誉满全国,书院在全国声望空前,一时“人乐名教,复邹鲁之盛”,俨然为中州一大学府。 学生、师资 范仲淹主持应天府书院时,择生只有品德和学业上的基本要求,没有年龄、身份和地域的限制,生徒来源广泛,院生可以随意流动,不受地域、学派限制,均可以前来听学。 学者来自不同学派,晏殊、孙复、胡瑗均曾在应天府书院讲会,其各自不同的政治主张时而引起辩论,学术气氛浓厚。 课程 范仲淹掌管应天府书院时,总结先师戚同文的教学方法,为书院制定出一系列学规,要求“为学次序”和“读书次序”,严格要求院生学习。《上执政书》提出“固国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事”6件大事。其中,“重名器”就是慎科举、敦教育,初步形成了宋初河南书院教育的基本宗旨。 学院的基本课程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强调“夫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学生会按照不同专长而入读各项分科,课程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实地考察,即所谓“明体达用”。范仲淹说:“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在“经济之才”的总要求下,还要培养专业人才。他亦把“德”说成是人性所固有的,他主张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且首先注意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讲学,但大多是提纲挈领的,并不作逐字逐句的解释串讲,只给学生提示,再由学生提出疑难,作针对性讨论。应天府要求教师作表率,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范仲淹会先作一篇,掌握试题难度和着笔重点,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由于范仲淹在道德学问上堪为表率,学风甚浓。 国家地位 宋仁宗庆历年三年(1043),担任宋廷参知政事的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取胡瑗苏湖教法改革当时教育系统,期时应天府已升格为南京国子监,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范仲淹执教应天府书院时,经常教导学生要“从德”,而不能仅以科举仕进作为求学的最终目的。在他提出的“为学之序”中,学、问、思、辨四者也是最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后落实到“行”上。后人立有《宋范文正公讲院碑记》,建藏书楼,回顾范仲淹的讲学生涯。 尼山书院 尼山书院 位于尼山孔庙以北,又名尼山诞育书院。元至元二年(,,,,年),中书左丞王懋德奏请在尼山创建书院,并保举彭为山长,获准。彭上任后不久,即修建尼山书院。《尼山创建书院碑》载,修建此书院时,“凡齐鲁之境贤卿大夫,民之好事者,出钱而助成之。释木于山,陶甓于野,庸僦致远,牵牛车,服力役,连畛载途,饮饷相望。”元朝末年,尼山书院败落,至明永乐十五年(,,,,年)由五十九代衍圣公孔彦缙发起重修,弘治七年(,,,,年)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绪、四氏学学录孔公璜又用修建孔庙的余资再次修建。 概述 位于山东曲阜县城东南30公里处的尼山原名尼邱山,因避孔子讳而改名为尼山。海拔340余米,山顶五峰连峙,惟中峰为尼丘。据《史记》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故尼山名扬遐迩。这里,中峰东麓有孔子庙和尼山书院等建筑物;另有五老峰、鲁源林、智源溪、坤灵洞、观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云洞等所谓“尼山八景”。 尼山孔庙在尼山中峰东麓。《曲阜县志》记载:“周显德(951——960年)中,兖州赵某以尼山为孔子发祥地,始创庙祀,”距今已一千余年。宋仁宗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时增建祠庙,立学舍、置祭田。元顺帝时,又大行修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又重建。庙中殿亭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建。建国后又多次拨款维修。 建筑 今庙围垣缭绕,环植松柏,共有院落五进,殿堂五十多间,正门名棂星门,二门名大成门。庙主体建筑为中间的大成殿,殿前有两庑各五间,殿之东、西各有掖门。过掖门,殿后有寝殿三间,祀至圣夫人木主,两庑各三间,祀孔子之子伯鱼及孙子思,但塑像及木主今皆不存。东、西两侧门连接两旁跨院。东院前为讲堂,后为土地祠,西院东侧连接毓圣侯祠,且单成一院。西侧为启圣王殿和寝殿,系供奉孔子父母处。庙内外有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石碑约十余幢,是了解孔子出生地尼山及其建筑群历史沿革的重要资料。 尼山棂星门 公元954-959年(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因孔子诞生于尼山而始建庙祀。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重修,建夫子殿,寝殿,讲堂,学舍。公元1675年(清康熙十四年)重修,易土墙为石墙。公元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重修,形成现存规模。 尼山大成殿尼山孔庙现占地约16000平方米。有殿、堂、祠等81间,分为中、东、西三区。中区有两院,前为棂星门、观川亭、大成门、两庑、大成殿;后为两庑、寝殿;东区有讲堂、土地祠;西区有启圣王殿、寝殿,毓圣侯祠。 夫子洞 夫子洞,又名坤灵洞,天然石室,位于尼山孔庙东南崖下。传为孔子诞生处。洞中有天然石床,洞前立“夫子洞”石碑。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蓝田书院 概述 道光初,平埔族迁入埔里盆地后,南投地方汉人社会颇为发展,民生欣欣向荣,兼以受彰吧文风勃兴之影响,于是南投渐露文运曙光。[1] 道光十一年(1831)南投县丞朱懋,倡议建书院,卜地街后东偏康寿庄菜中。是岁冬月兴工,以生员曾作云等人捐款并董其事,道光十二年十月告竣,颜曰:「蓝田书院」。 名称意义 意取其树人无殊种玉,盖欲藉此为培植之区,而冀青出于蓝,以共与孝弟力田之科。 特色 中祀 文昌帝君 后祀 朱熹为讲堂,旁为斋舍,供山长居,两翼厢房为诸生肄业地。 外环以墙,结构壮丽。民国85年修护,86年竣工。整修后书院仍属三合院 闽南式建筑,方位坐西朝东,后靠 卦岭,前案枕头山。「绿美桥」下, 猫罗溪水环抱。远眺东北省府虎山, 炎峰九十九尖蔚然在目,蓝田吉地, 堪称地灵钟秀也。 朱熹与蓝田书院 蓝田书院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在西起古田水口闽江畔,东至宁德海之滨的崇山峻岭间有一条蜿蜒的古驿道,驿道的中途、宁古交界处,有一个山村小镇,深藏于鳌江之源的群山之中,这个深得大地钟灵的小镇叫杉洋,因镇北二里有座蓝田书院,所以杉洋又被人誉称蓝田。且这书院由于南宋朱熹的驻足讲学而名耀八闽。[2] 蓝田杉洋聚居着唐天宝年间入闽的余氏,避黄巢之乱的皇族李氏,因闽王审知之祸落脚于此的彭氏,还有特地从福清迁居来的林氏。“余族只今丞相裔,李氏原是帝王孙”,四氏族,都源自中原旺族,中原文化世代传承,沿袭不衰。他们在这个山间小平原开荒拓土,繁衍生息,逐渐形成现在这样一个拥有近万人口的江南小镇。 创业有成之日,便是重儒兴教之时。有位不仕永贞(今罗源)县令,吟着“喜遂还乡志,家贫身自安,有田三五亩,种竹作渔竿。”诗句隐居在杉洋的老者余仁椿,倾一生的积蓄和田产,于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在其隐居地仕坂的附近“相地宜,创学馆。萃山川之秀,额以蓝田”。这就是八闽最早的书院之一——蓝田书院。蓝田书院历宋、元、明、清、民国多次修葺重建,到了民国14年,占地已达941平方米。 “环列诸山道远青,当年夫子日谈经。尚余墨迹香千里,夜夜光摇北斗星。”这首清邑人李捷英《题蓝田书院》诗中的“夫子”,就是那位在当地被人尊为圣人的朱熹。宋庆元三年,饱受韩侂胄迫害,身心疲惫的朱熹在其最器重的弟子黄干,林用中、林允中兄弟,余偶、余亮叔侄的邀请陪同下,出考亭,下闽江,从古田水口古驿登岸,再次踏上这个书院星罗、人文荟萃的山县。八百年前的古田县治虽僻,却拥有浣溪、螺峰、西山、溪山、魁龙、兴贤、蓝田、擢秀、谈书九大书院,不同见解的学说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僻壤却得到最自由的的传播。朱熹沿着古驿道东行,驻足于群山环列的蓝田杉洋。青山秀水吸引了老人的目光,谦恭淳朴的民风坚定了老人的信念,崇儒重教的传统更倍受老人的赞赏。朱老夫子这次莅临蓝田书院的心境虽与十三年前的那次截然不同,但一路上看到理学之火薪传不熄,怆然之中涌发出些微的欣慰。“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水多。”这首《水口行舟》是他由愤懑无奈而转向豁达开朗心境的自我写照。几经重修,已是“规模宏壮,万瓦鳞鳞,焕然一新”的蓝田书院令他如鱼得水。老人日里谈经论道,晚上在聚星台上,与门人一起观星象,谈国事,占乾坤,论兴衰,度过他自遭“党禁”以来最为宽怀的日子。朱熹常与门人在院右一泓寒暑不竭的清池边汲泉煮茗,对月品茶。他题镌在泉边大石上的“引月”二字至今清晰,杉洋人把它列为“蓝田八景”之一——“冰池引月”来欣赏。这段日子里,朱熹时常亲诣民庐,详析理学奥义,得意地自称可教孺子“东有余李,西有王魏”,“往来于三十九都„„螺峰、浣溪、杉洋诸所”(《古田县志》)。杉洋民间至今仍流传“朱子一日教九斋”的故事,乃是人们对他的爱戴和膜拜以致神化。蓝田书院一度成为闽东和福州十邑圣地,长溪、长乐、闽清、闽县(福州)等地文人慕名云集,有成就者不下几十人。饮誉后世的是以黄干为首的“朱子十八门人”:古田林用中、林允中、蒋康国、程若中、余偶、余亮、林夔孙、林大春、林师鲁、程深文,闽县的黄干、黄翰早,长溪的杨复、郑师孟、陈骏、龚郯,永嘉的周端朝,顺昌的廖德明。这“十八门人”最终护送朱熹回武夷山并护理至其逝世后,重返古田,分赴各书院,肩负起先师未竞事业的传播重任,黄干主螺峰书院,林氏兄弟主西山、溪山书院,余隅主擢秀书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院,余亮主兴贤书院,使理学流泽历代相延,久盛不衰。历史上,朱熹自庆元三年至六年间的踪迹一直是个谜,我想如果沿着横亘于闽东的这条古驿道走一趟,谜底自然揭晓。 “地经过化便是名山”,当年已处穷途的理学星火,在古田这块深藏不露的山间燎原,不可否认乃得益于玉田(古田)和蓝田(杉洋)的地灵。而历史的垂青,贤人的过化,又为这里启崛了人杰。朱熹赴长溪前夕,特地在蓝田书院对面的漂林岗上种下一株雀舌罗汉松,这棵经风历雨的古树,八百多年来都在告诫乡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哲理。此后,杉洋“崇儒之风斐然”,四氏族牢记朱熹关于扶持书院如维护祠堂的教诲,各姓各房都抽最好的田产,设为俗称“油灯田”的“学田”,凡家族中读书的子弟,不论贫富贵贱皆受同等资助。直至清末,杉洋环村良田多数仍是“学田”。南宋绍熙元年龙飞榜状元余复,其祖、父都是游学授馆的寒儒,但在“人文崇孝弟,家贫亦业儒”优良环境中和全族资助提掖下,终于功成名就。杉洋各氏族对功名有成的族人,更是褒奖有加,祠堂为之立起“旗杆碣”,刻上名字,荣耀非凡。“一时贤哲闻风蔚起”,“簪缨间出”(《余氏族谱》),小小的山镇自宋及清代共孕育出了二位丞相、三位尚书、一位状元、四十几位进士,令人刮目相看。古田和罗源两县自科举以来,开科的破荒进士都是杉洋李余后裔:古田为宋太平兴国三年的李蕤,罗源是明朝的余玱。如今杉洋各氏祠堂门前那几十副“旗杆碣”虽属仅存的小部分,但仍可遥见当年人才辈出的辉煌。真是“先贤足迹,片土芬芳”~ 宋庆元六年和嘉定十一年,“十八门人”分别在古驿道穿越的杉洋东、西城门口,立下“先贤过化”的石碑,缅怀先师的恩泽以及对杉洋的留恋。难怪原国 萨镇冰也会流连于杉洋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并在《游民党海军宿将、福建省长 大东杉洋》诗中赞道:“杉洋胜地快登临,朱子祠前望翠岑。林壑清幽里野辟,先贤过化入人深。” 斗转星移,逝者如斯。当崇学兴教之风再次弥漫山村之日,人们重怀蓝田书院的历史之时,现实令人扼腕长叹,书院已在1975年12月毁于一炬。失火的原因众说纷纭,是疯子生火取暖烧毁,还是盗者为掩盖劣迹而纵火,30年后的今天再去探究已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在那斯文扫地的年代,蓝田书院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失去了往昔的儒雅。在那“史无前例”的年代,随着朱夫子塑像的轰然倒地,儒教的殿堂滑稽地成为“批孔”阵地,尔雅的学院办成“斗私批修”学习班。在这远离村庄的荒郊独院,夜半时分常有凄厉的批斗声传出,令人心驰神往的圣地变成使人毛骨悚然的禁地。此后,书院内外枯草荒弥,谁也无法愉悦地去瞻谒它了。当时的火灾只烧掉一进院落,三分之二的残存成了无知的人们灶膛中熊熊的柴火,拆掠殆尽之后,院墙也连基推倒,种上庄稼。惟有那“蓝田书院”题刻,连同深深的遗憾被掩埋于泥土之中。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敬敷书院 敬敷书院 敬敷书院,原名培原书院,座落于安庆师范学院内。座东朝西,砖木结构,现存建筑东西长70.7米,南北宽50米。南北两侧各筑讲堂五组,保存完好。 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省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官办书院,为国立安微大学的前身。于清顺治九年(1652)由操抚李日捐款创建。原址在魁星楼旧址(现安庆一中内)。乾隆初更名为敬敷书院,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初由曾国藩移建孝肃路之西。光绪二十四年(1898)又移建至菱湖南岸,即今旧址。1901年,清廷实行教育维新,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敬敷书院停办,与求是学堂合并,产生了安徽省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堂——安徽大学堂,开安徽高等教育之先河。 书院名由来 “敬敷”之词,语出《尚书》,意思 为“恭敬地布施教化”。 历史沿革 敬敷书院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安庆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省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官办书院,从清顺治九年(1652年)创办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办为安徽大学堂止,250年间在安庆曾三易其址、三易其名。 1652年在安庆城内建成,初名为培原书院,1733年奉旨改为官办,1736年定名为敬敷书院,“敬敷”之词,语出《尚书》意思是恭敬地布施教化。 1897年迁到现址(安庆师范学院内)。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实行教育维新,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由此,兴办250年的敬敷书院停办,与求是学堂合并产生了安徽省第一所近代大学---安徽大学堂,开安徽高等教育之先河。也就是后来名震一时的“国立安徽大学”的前身。 原在安庆府儒学内,清顺治九年(1652年)巡抚李日芄创建,原名培原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曾拨巨款增修,乾隆初改名敬敷书院.道光二年(1822年)巡抚陶澍曾率属捐廉置新生洲(后改名崇文洲)官产一半为书院学田,岁课银800两,为学生膏火费,又倡捐书籍.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改为求是学堂,后又改称安徽大学堂,安徽高等学堂,并在百子桥另建新舍。 保存完好的六栋考棚 书院当年的考卷 敬敷书院的6间考棚,占地3200平方米,有5000多平方米的清代建筑群,设有门坊、长廊,考棚,进,栋,每栋考棚面阔,间,抬梁式结构,硬山式山墙,青砖灰瓦,木格窗棂,前后庑廊。考棚内至今还保存有清光绪二十三年的考棚正梁、考卷、桐城派文学大师姚鼐的著作等。 现存考棚于1998年安庆师范学院百年校庆时进行了重修,近百块高级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历代名人“名帖书画”,镶嵌在书院周围长廊洁白的墙壁上。院东南隅小庭院内,亭、台、桥、榭,布局讲究,参天古树环绕,衬以花台、草坪,显得格外清幽雅致,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息。 敬敷书院的两类学生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书院优秀学生印成的小册子 敬敷书院的学生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已通过“院试”的秀才,为进取“乡试”、考举人而入院进修。另一类是“童试”及格者或“民间俊秀及官员子弟年十五以上已读孔孟四书者”,即有一定基础但还未中秀才的童生。 桐城派 说起敬敷书院就不得不提桐城派: 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系安徽桐城人,故名。 ,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 史所罕见。 桐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名始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桐城派,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派的某些特征,是桐城派前驱。 桐城派,有1200余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种著作、数以亿字的资料---这些数字就是崛起于200余年前的桐城散文派在200余年间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 “桐城派”奠基人---戴名世(1653,1713);方苞(1668,1749)。 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 桐城派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姚莹,曾国藩,吴汝纶,马其昶。 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在文风上,是选取素材,运用语言,只求简明达意、条例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颇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 论点鲜明,逻辑性强,辞句精练;写景传神,抓住特征,细节盎然,寄世感叹;传状之文,刻画生动辞;纪叙扼要,流畅时晰。平易清新,是整体流派特点。散文名篇有: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登泰山记》。辞赋大师潘承祥先生评价道:“桐城古文运动,是唐宋古文运动的继续、发展、终结。”。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时间上从康熙时一直绵延至清末;地域上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主要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姚莹四人之外,还有方氏门人雷?、沈彤、王又朴、沈庭芳、王兆符、陈大受、李学裕,刘大櫆门人钱伯?、王灼、吴定、程晋芳等,姚鼐门人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等。追随梅曾亮的还有朱琦、龙启瑞、陈学受、吴嘉宾、邓显鹤、孙鼎臣、鲁一同、邵懿辰等。道光咸丰年间,曾国藩鼓吹中兴桐城派,但又以“桐城诸老,气清体洁”,“雄奇瑰玮之境尚少”,欲兼以“汉赋之气运之”(吴汝纶《与姚仲实》),承其源而稍异其流,别称“湘乡派”。 桐城派的“载道”思想,适应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义法”理论,也能为“制举之文”所利用,故得以长盛不衰。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方苞《书柳文后》)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姚鼐编选《古文辞类纂》,流传尤广。 华林书院 概述 华林书院是宋代国子监主簿、教育家胡仲尧于宋雍熙初年(公元984年),在县治西南二十五公里的华林山东麓的元秀峰下创办的一所私人书院。这里山川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毓秀,环境清幽,风景如画。“神存昭旷之原,目寓清虚之境,青山拥翠,绿树浮岚,飞瀑散绕书之声,虚亭动人文之色”,有利于“沉意诗书宛,游心翰墨场”。在当时,它是一所规模宏伟、震惊文坛、名噪全国的学府,比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早扬名100多年。 记载 据《天下统一志》记载,当时,“四方之士来此游学者常数百人”。又云:书院“集书万卷,延四方名士,进学其间,供衣食,给资斧,一时云游者数千人”,“名公巨卿,胜友如云,远客千里而来,主人倒屐相迎”,出现了“纷纷游客豫章回,俱道华林就学来”的景象。宰相王钦若、李方、陈尧叟、张齐贤、晏殊、吕蒙正、吴潜、向敏中,尚书工部侍郎李虚己,集贤院学士钱若水,举进士第一翰林学士梁景页等都曾撰文记其事。来此游历和讲学的有吕蒙正以及宋代著名文士王禹、苏轼、杨万里、黄庭坚等。 史料记载,华林书院旧址,坐落在华林山西南的一个山角里,地处一个“四时烟景似沧浪”的幽静环境,构筑成一组优美精致林式建筑群,除主殿外,还有旌阙(盛放御碑的楼观)、书亭、水阁、山斋、草堂、仓禀、庖厨等等。特别是书院旁边有一口纪念性的池塘,叫九龙池。每当学者用完笔砚,便到这里来把它 别开池洗涤干净,所以又叫作墨池。另外还有一口专供书院食鱼的养鱼池,有“沼养溪鱼”之名。登高望去,两池相对,仿佛是华林山这条苍龙的一双眼睛。 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仅胡氏一家就有55人中了进士,当了刺史、尚书、宰相的也不乏其人。宋端拱二年,胡仲尧长子用之与其叔克顺同登进士第,幼子用庄探花及第,一时名震朝野。宋真宗曾赋诗御赞:“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朕今止见胡。”“黄河曾见几番清,罕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幡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文星昨夜朝金阙,瑞气今朝拥朕廷。最喜状元并榜眼,探花俱是弟和兄。” 特色 华林书院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书院办学有四大特色:一是文学派的书院。在华林书院可以尽情地呼吸文学的芬芳,到书院讲学的全都是文学家,诚如当时诗人曾致尧所称:“宾友尽为文苑客”。 二是家族化的书院,创民办大学之先例。胡氏累世累代同心同德,培养了一种共有的风尚,把家族教育办起来,讲经史、诵诗书、习礼义。 为了把累世聚居、数代传经的家风传下去,以博取“孝悌声华辉北阙,门闾显赫耀南方”。 三是重视女学,开收容女生之先河。在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书院中,至今都还没有听说过有收容女生的,可华林书院在此方面却书写了新的一页。家族中有愿受教育的女性,甚至亲友中的女性,都被招收进去。在书院的西面,还为女生专设了一个女膳堂。书院中的女生也跟男生一样,享有书院的各种权利。若有名流来院讲学,她们便列绛纱幔帐以听;书院举行盛宴,她们照例参加。宰相向 花凝玉勒含烟露,酒泛金樽醉绮罗”的诗句以纪实。四是办学经费全敏中曾有“ 由家族承担。 影响 书院开办了两百余年,其鼎盛时期,文人学者,四方云集,入院求学者常达千人。而且允许女学生入院就读,这在我国办学历史上是创先的。在华林书院读书,还在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当时的宰相张齐贤曾有诗赞:“儿孙歌舞诗书里,乡堂优游礼让中”。 华林书院的教学方法吸取我国古代百家之长,注重全面培育人材。教师都是当时学识渊博之文士,不但教育学生精通经、史、子、集,还给学生讲授广泛的社会知识。学生治学,冬以继秋,夜以继日,雨以继晴,孜孜不倦,开创了一代读书新风。华林书院取得的教育成果受到数百年称誉。据有胡氏家谱记载: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至宋哲绍圣四年(1097年)的108年中,其所培养的人才,光是胡仲尧一家,就先后中了十二、三个进士。宋真宗赞胡仲尧的诗云:“一门三刺户,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朕今只见胡”。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 竹山书院 地理位置 雄村的桃花坝、桂花厅、八角亭和竹山书院,彼此映衬,蔚为壮观,自清乾隆以来,为古歙一大胜景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 这些建筑是乾隆二十年(1756年)前后建成的,为户部尚书曹文植伯父干屏、生父 青兄弟所建。清初,曹氏为盐商,至曹堇饴时,已成豪富。曹堇饴临终二子干屏、 青于竹溪建文阁,创书院,修社祠,筑园庭。儿遵父命,于乾隆初着手筹建,历十余年乃成。 竹山书院两旁的石鼓和大门上方斗大的“竹山书院”的题额十分醒目,入门处竖立了一个木屏,两廊皆方形石柱,正厅宏大宽敞。正壁悬兰底金字板联一付,上联是“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下联是“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联为曹文埴所撰写。 桂花厅在桃花坝东首和竹山书院相连。园中植有桂树数十株,有月月桂、八月桂等多个品种。桂花厅名为:“清旷轩”。轩厅正壁有曹学诗所撰写的《所得乃清旷赋》。轩柱悬隶书联对:“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轩厅上额匾为篆书“所得乃清旷”。厅前有平台,台柱三面皆饰以石雕,有栏柱十六,顶端各有青石狮,小巧玲珑,神态各异。 的廊间壁上,嵌一大黟青石板,上书“山中 在桂花厅通往竹山书院的回廊 天”三字,字径尺五,为颜真卿书,字迹遒劲雄浑,令人留连。 相关建筑 桂花园西首有八角亭一座,正名为“凌云阁”,亦称“文昌阁”。此阁高大雄伟,石基八面,高六尺多。阁分二层,各具八角,顶为锡制,基部如荷披复,上为防风锥,以铁链八条系于四角间。角均翘起,如鸟振翼,下垂风铃。角尾饰以陶制鳌鱼。脊间立好望兽。阁的上层,八面皆窗,正面窗外悬陶匾,赭底黑字:“俯掖群伦”,是曹文植的手书。阁的下层,前柱为石制,两柱间有一匾,兰底楷书金字:“贯日凌云”,石柱悬一对联,上联“扶君臣朋友之伦,心悬日月”,下联“证圣贤豪杰之果,道在春秋”。 桃花坝、桂花厅、八角亭和竹山书院联为一体,立于新安江畔,景致实为诱人,当桂花盛开时,登阁远眺,微风送来清幽的花香,耳闻叮当清脆的铃声,远山叠翠,近水扬帆,置身此中,如临仙境。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凤山书院 凤山书院 凤山书院位于湖北南漳县城北郊凤凰山之半腰,座北朝南,与水镜庄隔河相望。凤凰山南端一峰突起,形似凤首;左右小丘如同两翼。北接泰鸿山,花木簇拥,有孔雀展屏之姿,山名来由于此。 概述 凤山书院位于湖北南漳县城北郊凤凰山,出城北行1公里,沿数十级石阶攀登上山,经“奎星阁”入大门,大门横额上书“凤山书院”四个大字。进大门有讲堂三间为“三谊堂”,堂后为“聚书楼”,又名“藏经阁”,斋房24间分列 梓潼祠”,又名“文昌阁”,供奉主宰功名禄位的文昌帝左右。最后一进楼为“ 君。文昌阁东侧有凤凰山记功碑三座。全院共有房舍48间,布局整齐,规划井然。楼阁立于青山绿水之间,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凤山书院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知县李芸经认为。“振兴文教,养育人才,教固为政之要”。他带头捐银,集白银5660两,建成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称养正学堂,光绪三十三年改为高等小学堂。民国前期,在此设县第一高等小学校、凤山中学。1928年书院房屋被烧毁。 沿革 明代嘉靖元年(1522),布政司参政秦伟买西门内僧寺改为书院。内建正堂、南厅房、东西厢房各4间,东院正北讲堂3间,东厢房7间,西耳房3间,南房3间,土平房3间,外为大门。书院落成后,命名为“凤山书院”。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知县乔允升创编县志时已废。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吕崇谧集绅士人等捐银3000两,于县署乐察院废址重建书院,次年落成。内建讲堂5间,东西厢房各5间。堂后正房5间,东西厢房5间,旁建厨房、仓库、马厩共20间。另建大门3间,二门1间。院内掘水井,院周筑围墙。自此,明代倾废之凤山书院复兴。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乾隆起,知县、绅士人等相继捐助银,供修金及膏火之资。乾隆五十七年(1792),增建东厢房2间。道光三十年(1850),于院内空地建考棚20间。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书院。光绪初,增建西偏院西厅5间。光绪二十四年(1898),改称学堂。不久,又复旧名。光绪二十八年(1902),又称“凤山学堂”。光绪三十年(1908)改称“官立高等小学堂”。 建制 凤山书院始设山长,并设掌教主讲等职。乾隆三十年(1765),山长改称院长,清末又称山长。道光间,书院建立条规,规定“俾院中号舍,不得托吏役以为来往充公之所;其主讲者,听绅士公议聘请,不由官荐”。榆次西长寿人王格平以名进士被聘,于咸丰、同治间在此主讲20余年。一时人才辈出,科第蝉联。县南咸阳村人庞焕章,光绪间廪生,也于凤山书院讲授多年,饮誉而卒。 生徒入院就读,须经考试,择优录取。被录取之生徒膳食由书院供给。清未,书 、童生两组,分别教授,人数空前。 院分秀才 乾隆间,每月知县有课,院长也有课。每月初六、二十六日由主讲命题考试,称“正课”。考试内容分作文作诗两种。考毕,择优给奖,分昭、特、优三等,奖银2-3两。每月十六日,由知县命题考试,称“官课”。以后,为节省经费,每月减正课一次。光绪二十八年(1902),月课内容改为经义、策论。光绪三十年(1904),科举废,月课停。光绪三十四年(1908),实行编班制,并试行四年学制。自此,明代创建的凤山书院为学堂取代。 费用 书院费用,县署年有所给。但常常是“仅敷院长修脯资而士子之供膳厥无,以故诸生徒聚散无常”。因此,“不得不靠县绅人等不断捐输,存商生息加以解决”。自乾隆二十一年(1756)起,至清末止,县绅士等累计捐银20000余两,先后交商生息,以供师生束修、膏火之资。由于经费有源,凤山书院经历150余年兴盛不衰。晚清,人文之盛,无不仰赖书院。 历史 凤山书院 一、凤山书院时期 (乾隆十一年即1746年,光绪三十四年即 1908年)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一时期的教育,以山长(也称院长)主持讲学,讲学内容主要是和科举制度相适应的四书五经等。书院的后期,培养了不少的能人志士,如黄志信、庄尊贤、陈少瀛、庄佑南、肖甸邦等人。 二、凤山小学堂时期 (宣统元年即1909年,1911年) 1909年,灌口知名人士陈瓞臣在同乡会的资助下,将凤山书院改为同安县第一所近代学校:凤山小学堂,并亲任校长。凤山小学堂开近代教育风气之先,庄依瓦、陈瓞臣、庄尊贤、陈延香等辛亥革命的志士都在这里活动过。 三、凤山学校时期 (民国元年即公元1912年,1918年) 1912年,凤山小学堂改为凤山学校,学校只有三个班级。1916年学校派代表参加霞阳学生运动会的各项比赛,获优异成绩,得到海澄县政府奖励的“尚武 横匾,名声大振。学校由三个班级发展到七个班级。1918年,凤山学校精神” 改为私办公助的学校。 四、灌口小学时期 (1919年,1936年) “五四”新文化运动改变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1919年,凤山小学改为公立学校,并取名灌口小学,采用现代教育的“四二制”(初小4年,高小2年)。随着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声名鹊起,远播角美、东孚、后溪等地。到1923年,学校已经发展到8个班级,灌口小学成为一所颇有名气的学校。 五、灌口中心小学时期 第一时期(1937年,解放初期) 1937年春,灌口小学由于办学成绩显著,被同安县立为县第三中心小学,即灌口中心小学。这是学校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新起点。但由于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学校办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第二时期(1950年,1965年) 解放后,灌口中心小学迎来了鼎盛的发展时期。自1950年开始,学校走上了正常办学的道路,1951年,学校隆重地成立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1956年,学校附设初中班,1958年以后,学校的规模扩大,并迁移到现在的校址,时有学生800多人、教师35人、14个教学班。1959年,学校成立党支部,并被评为厦门市红旗学校。1960年,学校荣列省106所重点小学之一,成为全省教育战线有名的一面红旗。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第三时期(1966年,1976年) 十年“文革”动乱,同样使灌口中心小学成为“重灾区”。1967年,学校被迫停止执行原来的教学计划,所有的学生,不分年级一律学习毛主席语录,学校成立公社教育革命小组。部分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被无端地扣上“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自1971年起,小学实行五年制教育。 第四时期(1977年,2005年) 1977年,学校进行了调整改革,1979年恢复中心小学的领导机构。1988年,学校筹款36万元,建起了有22间教室的教学楼,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六、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 (2006年8月) 2006年8月,“实验小学集美分校”正式挂牌,标志着学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从此,这所学校的视野更为开阔、实力更为雄厚,校园面积30亩,设有48个班级。目前,学校正朝着“努力创建岛外一流小学”的办学目标前进。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儋州东坡书院 儋州东坡书院 为纪念北宋苏东坡而建于北宋(1098年),后经重修,明代(1549年)更名现名。东坡书院,为海南重要的人文胜迹之一。书院大门轩昂宏阔,院里古林幽茂,群芳竞秀。载枉酒亭、载酒堂、奥堂龛等建筑古色古香。载酒堂,为苏东坡被贬 简介 位于海南岛儋州市中和镇的东坡书院,古时候是儋州府所在 地,弯弯曲曲的村街,全用青石板铺成,古庙古寺石碑随处可见。古老的东坡书院就在一片椰林之下。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东坡被贬为琼州别驾。 他先住在儋州官舍里,后被上司逐出,便在桄榔林里盖了几间茅 屋居住,命名为桄榔庵,苏东坡与当地人结下深厚感情。檐州州 守张中和黎族读书人家黎子云兄弟共同集资,在黎子云住宅边建 一座房屋,既可作苏东坡及其少子苏过的栖身之处,也可作为以 文会友的地方,苏东坡根据《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为房屋取名“载酒堂”。以后,苏东坡便在载酒堂里会见亲朋好友,并给汉黎各族学子讲学授业,传播中原文化。 《琼台纪实史》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载酒亭,为重桅歇山顶结构,上下两层,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角角翘起呈欲飞之势。亭的东西两侧是莲花池,亭、池相依,倒影成趣。堂中绘了苏东坡居儋三年的生活情景图录。书院内大殿和两侧耳房,展出苏东坡许多书稿墨迹、文物史料和著名的《坡仙笠屐图》。还有郭沫若、邓拓、田汉题泳的诗刻及书画名家的艺术作品。 书院大殿在载酒堂后面,两者相隔一庭院,左右两侧是廊舍,与载酒堂相边,形成一个四合院,庭院中有一棵上百年的芒果树,叶茂荫浓,使整个庭院显得幽静肃穆。东坡讲学的彩雕陈列大殿正中,苏东坡、功儒家黎子云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馆前东坡笠屐铜像矗立在姹紫嫣红的鲜花丛中。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建筑 清代,载酒堂改称东坡书院。书院旧址虽已经历了900 年的 风雨侵蚀,但当地人民出于对苏东坡的怀念仰慕之情,几番修建、扩建,现在东坡书院已完全恢复了当年风貌,成为颇具规模的旅游点。 东坡书院坐北朝南,院门轩昂宏阔古雅别致。门上横书“东坡书院”4 字,为清代举人张绩所题。院内一座池塘清波涟漪, 有小桥从池塘上跨过,直通载酒亭。载酒亭绿瓦重檐,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呈欲飞之势。亭中悬一块“鱼鸟亲人”横匾,意为苏东坡远谪海南岛,只有鱼鸟是他的亲人。亭上绘有反映苏东坡当年生活、写作、授徒情景的8 幅图画,生动形象。载 酒亭东西两侧,有金鱼戏水、红莲盛开的莲池。 书院的第二进,是长方形的“载酒堂”。这里曾是苏东坡讲学、会友的地方,是东坡书院的主体建筑。堂中两侧,有历代名 人的诗文碑刻13座。后墙上的两幅大理石刻,右边一幅为明代大文学家宋濂所题,左边一幅是明代大画家唐寅所画的《坡仙笠屐图》:苏东坡头戴竹帽,脚穿木屐,高卷裤管,身体向前倾斜,在村路上顶雨急归。 书院的最后一进是大殿,大殿正中有一组玻璃钢制作的塑像,是苏东坡和儿子苏过以及好友黎子云,殿上题匾为“鸣雪因缘”。 大殿里还陈列着苏东坡的许多书稿墨迹以及他在海南的文物史料。 在东坡书院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分别叫作东园、西园。西园是座花圃,在花海中蠢立着苏东坡铜像,他手握书卷,脚踏芒鞋,儒雅风流。东园里有一口井,叫钦帅泉,为明万历年间所挖,井水清凉甘冽。书院中还设有展览馆、望京阁等供游人参观、游览。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 宜兴东坡书院 宜兴东坡书院 宜兴东坡书院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宜兴丁山买田讲学之地。书院历经沧桑,多次被毁,多次重建,现今留下的建筑是明代重建的。郭沫若、邹韬奋等知名人士曾前来讲学。书院曾培育了潘序伦、倪维德、范保文等我国一流的学者。它还是陶都历史上诸多紫砂工艺大师的启蒙摇篮。由于年久失修,东坡书院逐年破落。 在建设历史文化名镇过程中,丁蜀镇决定修缮东坡书院。省规划设计院、苏州园林设计院精心设计了整修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东坡书院 又称“东坡祠堂”,也称“蜀山书院”。座落在宜兴西蜀镇蜀山南麓,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东坡书院、屋宇四进,总面积为一千多平方米。书院前有小河,叫“书院浜”。大门上有舒同所书“东坡书院”额,进门一条砖石甬道,左坡有“石牛池”,内有怪石如石牛,两旁为“砚池”。左新建有碑廊,陈列历代碑刻。第一进,面阔七间,前左右有石鼓墩。西面二间保存匾额三块:一为清翰林院编修吏部侍郎周家楣手书的:“东坡买田处”,二为清浙江巡抚任道榕手书的“讲堂”;三为清道光江宁布政使杨能格手书的“似蜀堂”;第一进与第二进倚东墙有屋二间,栋梁窗格较讲究。第二进是主建筑,七间。上悬三块匾额,是第一进三块匾的复制品。大厅宽畅,可容三、四百人。檐下斗拱,东西枋上雕云鹤、卷草,中枋刻人物画像,中间神座,朱漆贴金,出于名匠之手。正面墙上,嵌碑刻七块,皆清代重修书院的碑刻。东边是三间二层楼房,西面二间是“湖山拱秀厅”。第三进天井的东西,各有侧室三间。第三进建筑古朴,前部原为“讲堂”,后部名“似蜀堂”。由此上行,地势渐高,登上石级可上最后一进。第四进原是七间楼房,登楼可见市镇全景和太湖远景,楼早已焚毁,民国十九年(1930年)重建,建国后政府加以修葺。
景色特点
苏东坡,名轼,四川眉山人。他在北宋元丰年间,曾先后三次来到宜兴,对阳羡山水怀有眷恋之情。宜兴人为了纪念苏东坡,就将独山改名为“蜀山”,并在东坡讲学处建造“似蜀堂”。明天顺年年间,宜兴人工部侍郎沈晖建筑造了“东坡书院”,占地三十多亩,讲堂六楹,中立苏轼像,每月朔望讲学,清康熙、乾隆间都曾修葺,后毁于咸丰太平军之役,同治八年重建,光绪八年再修,每逢东坡诞辰举行纪念活动。1983年,丁蜀镇政府再修东坡书院。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观澜书院 简介 观澜书院 观澜书院在洞口县高沙镇云峰 村境内。距县城18公里,据《武冈 州志》载:“清嘉庆十三年(1808 年),例贡生袁敏、偕同里诸人捐资 倡建,以故中耗,后敏复出囊金, 损田产且募于乡费,集建观澜义学, 肇工于十五年夏,落成于道光二十 四年(1844年)秋。 书院坐东南朝西北,砖木结构,前后四进,两侧厢房纵横交错,有大小房子32间,上下二层,天井6个。占地面积3648平方米。第二、三、四进及两厢已毁,现仅存第一进门楼及十二块石碑记。门楼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上下两层。正中设大门,门额为整块长条形青石凿制,大门两边对联“千重山势撑文笔;一派川流见道心”。观澜义学所存的建筑及碑刻,是研究古代教育史重要的实物资料。 名称考证 何谓观澜书院,取名“观澜”,应取自《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思。元代郴州教授左元龙在重修碑文中也称出自孟子之语“观水必观澜”。 书院又名酃泉书院、酃醁泉书院,此名应得于附近远近闻名的酃醁泉。酃醁泉,为湖南名泉,在明代《徐霞客游记》中有记载,徐霞客盛赞此泉:郴之兴宁(资兴旧县名,下同)有醽醁泉、程乡水,皆以酒名,一邑而有此二水擅名千古。今酒品殊劣,而二泉之水,亦莫尚焉。此泉形状奇特,井口不大,底部为一碓臼状,中间涌泉一线。《兴宁县志》中称“以之酿酒,味醇厚,亦可千日”。 观澜之名应为南宋与元、明时期主要所称,相关碑文中有明确记载;清自近代主要称为醽泉书院或酃醁泉书院,在曹氏家谱清代重修时皆称醽泉书院,晚清名臣张之洞为书院题词中也称醽泉书院。 所查资料中有称“曹氏先创建酉灵泉、观澜二书院”,经考证曹氏家族所建应为一所书院,二书院之说应该为一书院之两名称之误。此说也得到了曹先生的支持,他也认为自己家族书院应为一所,没有听过两所之说。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南湖书院 南湖书院 地理位置 南湖书院位于安徽省黔县的南湖北畔。 发展历史 在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修建了六所私塾,又称“依湖六院”。在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此六院被合并,取名“以文家塾”,又称“南湖书院”。曾任清政府内阁中书,民国时驻英、日公使,代总理大臣的汪大燮、当代著名的科学家。澳星发射研制专家之一的李小鹃等学者,都是在这里启蒙的。南湖书园是座具有传统徽派风格的古书院,占地约,,,,平方米。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会文阁、启蒙阁、望湖楼及祗园六部分组成。一湖碧水位于书院前,连栋楼舍接着书院,书院黛瓦粉墙,与碧水蓝天交相辉映。书院远涉的志道堂是讲学的地方;文昌阁供奉孔子牌位,学生在这里对孔子瞻仰膜拜;会文阁位学生读四书五经的场所;启蒙阁是启蒙读书之处;望湖楼市闲时观景休息之地;祗园是内苑。 叠山书院 叠山书院 叠山书院在江西弋阳县城东,滨临信江, 占地近七千平方米,原是南宋学士谢枋得早年 读书学习的地方。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 南宋为元所亡时,全家殉难。元仁宗延佑五年 当地民众不成官府的阻挠,建成这座书院,以 纪念谢枋得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后毁于大火, 明喜宗天启年间重建。书院建筑古朴宏伟,礼 堂大门上金匾“叠山书院”四字,为民族英雄 林则徐手笔,礼堂中央木质楼台,巨大石柱均 保持旧貌。礼堂后文昌阁,是当年书院祭圣地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方。青石墙壁上所留下的“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等浮雕,为明代原物。叠山书院自元、明清以来,一直是赣东信江流域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培育了大批民族英才,一九一六到一九一九年期间,方志敏、邵式平等革命先辈曾在此处求学,现为弋阳三中校址其校校名为原江西省省长邵式平所题。 叠山书院似一座气象森严的古堡,高高屹立在江西 弋阳城东的信江之滨。它是元朝弋阳人民不顾当时统治者的重重阻挠,为纪念本邑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抵抗侵略的坚强战士谢叠山而建造的。 概况 叠山书院建于元延佑四年,院址原为文庙,日久倾圯,明天启年间重修。书院俯瞰信江,依山而建,由低到高,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大门高悬“叠山书院”匾额,是林则徐来此瞻仰时留下的手迹。主体建筑有明伦堂、文昌阁、桂花园、 八仙过海”等浮雕。望江楼四周为精美壁画,书望江楼。文昌阁内有桂花园和“ 院四处都依山势变化,由回廊连接,曲折迂回,缀以花木,如入精美花园。登楼远望,信江、龟峰尽收眼底。 叠山书院也是方志敏、邵式平等革命先烈的母校,望江楼便是他们的读书之处。在“五四”爱国潮流影响下,他们在桂花园秘密组织了赣东北第一个革命青年的先进组织“弋阳九区青年社”,并发动了声震江西的弋阳人民抵制日货的运动。为叠山书院增添了新的光辉。它已成为信江流域人民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历史沿革 叠山书院一直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元、明、清时期,是科举学子们的授教场地。清末废科举办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叠山书院改为弋阳县高等小学,民国期间又改为县立初级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县委党校、弋江镇中学、弋阳县二中(后改为志敏中学)的所在地。1995年,县政府从保护历史文物的角度考虑,将叠山书院划归县博丹物馆管理,并于1996年设立维修叠山书院的机构,叠山书院进行维修整理。1999年完成第一期维修作,l0月28日,在叠山先生殉难710周年之际,邀了海内外研究谢叠山先生的学者、专家、宗亲后裔等,举行了隆重的开院仪式。二期维修工程于1999年年完工。于2000年元旦正式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复一新的叠山书院在奇花异草名贵树木的点缀下,现了昔日叠山书院的风采。 建筑 叠山书院 沿着长长的红石砌成的台阶, 走进叠山书院的人口——礼圣门。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其匾额由世谢氏宗亲总会会长谢汉儒先生题写。正方“叠山书露匾额原为清名臣林则徐所题,现为已故原江西省长邵式平手迹。走进礼圣门,靠右边有口古井,此井水质清冽、味甘,据史载,茶圣唐代陆羽曾以此井水泡茶,饮后赞不绝口,称之为“信州第三泉”。 入门第一殿为文昌殿,清咸丰元年(1851),由县城文庙迁到书院,原为供奉魁星像和孔子及弟子的木制位牌,现为“祭孔厅”,里面设有孔子等先哲画像,是祭祀先贤的场所。文昌殿左侧为藏经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书院收藏书籍的地方。穿过青石砌成的圆洞门,有一座庭园,园内奇花异草,环境优雅,草地上陈列着宋代理学家朱熹在碧落洞天书院亲手题写的“碧落洞天”石刻。明伦堂始建于元代皇庆二年(1313),是叠山书院最早的建筑之一,是言明政教、道德、人文伦理的地方,是讲学、祭祀、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明伦堂一共有两进,一进为谢叠山生平事迹资料陈列室;二进是弋阳县文化教育史陈列室。从明伦堂的侧门走出,是山长室,山长室极具元朝建筑风格,是书院现存各单体中保存最久的建筑物,原为书院负责人“山长”居住和办公的地方(现为叠山书院维修资料陈列室。 走出山长室,大家可以欣赏回廊左侧壁上的碑文,碑文的内容主要以谢叠山先生的诗文为主,都是国内外书法名家的大手笔,组成了叠山书院的一道书法艺术长廊。沿着长廊,走进桂花园。它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由三幢平房组成“凹”字形院落,因院内植有古桂而得名,是供学生食宿的地方。当年方志敏、邵式平在此求学就住在这里,现为“弋阳腔资料陈列室”。叠山书院惟一有楼层的建筑是望江楼,共两层。明天启二年(1622),由弋阳知县孙森筹款所建。当年方志敏、邵式平就在此楼成立了江西第一个革命团体组织“九区青年社”,并建立了赣东北第一个共青团支部。望江楼是叠山书院观景最佳的地方,它古朴雄伟,站在望江楼。极目远眺,但见信江长桥横跨,城南的房舍和袅袅炊烟、“弋江十二景”尽收眼底。 鸟瞰图 叠山书院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道东书院 道东书院 书院是清代台湾民间教育的重 镇,肩负着传承诗书义理的重责大 任,道东书院正是昔日彰化和美地 方的讲学中心;“道东”意指将迎 王道东来、宏扬朱熹之学,其内正 殿奉祀朱熹,又称为文庙,为台湾 唯一名列二级古迹的书院。 概述 书院建于清咸丰7年(1858年),院区占地2500坪,为一座闽氏风格的四合院建筑,龙脊凤尾,殿宇宏伟;建筑格局分前后两进,外有围墙、照壁、半月池,形制完备,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则作为讲堂与祀堂的正殿,东西厢房为学生住读之所,两旁还有砖砌圆门可通往后堂耳房;讲堂中有一光绪年间的古匾“梯航绝学”,左右两壁分别刻有书院沿革志文,讲堂上的山墙墀头做工精细,可媲美鹿港龙山寺。 闲步其间,遥想当年院中的琅琅书声,昔日书香之美宛然再现;此外,镇内团体经常在此举办民俗、艺文活动,让百年旧构更添生气。 主要记事 西元1857年 (清咸丰7年) 由阮鹏程召集地方上文人士绅捐地、募款,设立於当时彰化厅线西保和美线庄,是年书院建成。 西元1886年 书院正殿由於学生夜间读书时不小心引起火灾而烧毁。後经由师生赔款与外界募捐2000馀元,才得以重建。重建後,中殿奉朱文公神位及魁星神像。 西元1895年 日本据台时期,日军在书院设立宪兵屯驻所,2年後撤离,改设立日语讲习所。 西元1899年 和美线公学校(今和美国小)设立,暂时借用道东书院为临时校地上课,3年後迁至书院旁。 西元1949年 台湾光复後因缺乏管理,建筑物多被居民占用,院内文物也遗失殆尽,书院甚至被管理人视为私产。 西元1981年 经过多年诉讼後,道东书院使始和美镇公所正式接管。 西元1982年 政府拨款进行整修,由和美镇公所委托学者专家勘验整修,使书院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得以依照原来的样式加以修复。由於是当年国内首次施行文化古迹保护和维修,故相当受到瞩目。修复工程至1985年全部完工,经重新评鉴後列入台闽地区二级古迹。 建筑 周围环境 道东书院位於和美镇中心区,地址位於台湾彰化县和美镇和卿路101号。 为台湾著名的书院,也是彰化县书院中,创建最晚的一所,俗称『文祠』。道东书院占地约二千多坪,建地七百坪,规模宏大,充满古朴味道。 书院围墙後方就是和美国民中学,东边隔著和卿路的是和美国民小学,这两所学校创办初期都曾借用书院做为上课场所。 格局全貌 书院面积约二千五百坪,坐北朝南,格局方正,前後均有林木环绕。 建筑为闽式风格,分前後两进,与东西厢房围成一个四合院。第一进为门厅,第 二进为正殿。从空中俯瞰呈现口字形殿堂式布局,主要厅堂居中。 书院各部 照墙是一面面对正门的短墙,是中国建筑所特有,功用为避邪。据说邪魔只会直线前进,所以用照墙可以将邪魔挡在门外。今天的照墙是在西元1983年整修时依据地方前辈记忆重建,原本的照墙位置应该在100-200公尺以外。 半月池(泮池)位於外埕外面的半圆形水池,具有防火、养鱼、洗衣功能。一般是建筑房屋时挖土做土砖所形成的坑,房屋完成後注水形成。道东书院的半月池和照墙一样,都是整建时加建。 门厅,开有三门,采用檐廊式的正面,木质外檐装修,硬山燕尾翘脊屋顶。 惜字亭,外埕西侧设立一座焚化纸片的惜字亭。惜字亭是古人表示珍惜文字敬重知识的意思。 日月圆门位於主殿两侧的,圆的造形有和谐饱满的感觉,作为分隔内室与外室的门户。内部房间为古时山长住宿的场所,方便老师随时指导学生学习。 正殿采用檐廊式的正面,与门厅相同,木质外檐装修,但檐柱则采用石质方柱。 建筑艺术 屋顶 屋顶为硬山顶式样。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燕尾 燕尾 燕尾是指屋顶正脊两端翘起像燕子尾部分叉,表示权位的象征。 烘炉和葫芦 将烘炉、葫芦等物放置于屋顶正脊做为辟邪物,可以驱逐邪魔,守护平安。门厅正脊上的葫芦泥塑正是这个意思,另外也有福禄的意思。 鳌鱼鸱尾 鳌鱼鸱尾位于门厅正脊两端上,鳌鱼为龙头鱼身的神兽,是龙的九子之一,有镇火之功能。 龙形鸱尾 龙形鸱尾位于主殿正脊两端,龙为古代最大神兽,能呼风唤雨,消灾解难。 垂脊泥塑 屋顶垂脊上有泥塑。 瓦当和滴水 瓦当是位于屋顶檐边筒瓦底部的正圆形瓦片,上有花纹或文字装饰。滴水是瓦当和瓦当之间倒三角形的瓦片,有导引雨水的功能。 墀头 墀头是屋檐和墙身连接处的装饰。 山墙和马背、鸟踏 山墙就是建筑物的侧墙。马背是在山墙顶端突起的造型。鸟踏是在山墙外面以砖砌突出的水平线条。 悬鱼 悬鱼是位于山墙顶端的泥塑,图案原来大多是鱼形,象征以水克火,后来多用吉祥物装饰。 正殿格扇门 正殿和厢房都有格扇门,正殿内部为教学场所,短条形门阻止一般人由正门进出。 门印 门印是在门楣上两个突出的木雕,雕刻了大印形状,书写吉祥文辞。 斗拱 斗为立体构件,拱为弯曲板状结构,利用两者相互交迭及榫头搭接,将屋顶的重量分散到柱子,也有装饰美观的功能。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雀替和镂本 雀替是梁下扥木,有稳定结构和装饰的功能。镂本是支撑屋顶的结构,具有承负重量的功能,为了避免损及安全性,不能雕刻,只能用彩绘装饰。 彩绘 彩绘可在壁面、门扉上及梁枋间看到,常见故事题材的表现,不管是人物花鸟或是画法表现,都有不错的美学价值,尤其是诗书之类的创作,更是令人赞赏。 垂花 垂花是屋檐下方悬在空中的短柱,位于门厅檐廊上,雕成莲花造形,感觉似垂吊的花朵。 墙面雕塑 龙虎墙雕位于门厅左右侧廊墙上,合乎左青龙右白虎的常理。 柱珠 柱珠是位于柱子下方的台座,可隔绝柱子和地面接触。每边都雕刻有琴棋、宝物等图案,都有表示吉祥的意思。 平面图 道东书院 位置图 道东书院 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本文档为【儒家思想,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但并非指宗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9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86KB
软件:Word
页数:87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1
浏览量: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