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想死亡

观想死亡

举报
开通vip

观想死亡观想死亡.txt26选择自信,就是选择豁达坦然,就是选择在名利面前岿然不动,就是选择在势力面前昂首挺胸,撑开自信的帆破流向前,展示搏击的风采。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开示——观想死亡 谁也不想死,但死总是不请自来的。做坏事的人心存恐惧。在他临死之前,他经验到无法想像的极端痛苦和生命正被切断的恐怖感觉。他看到四周都有幽灵。他不能控制他的身心,所以无论何事涌现心头,都变得无量无边。因为死时的心境强有力,即使是漠不经心的不良念头,也必会使他轮回到下三途。因为你自己的轮回,取决于你自己目前的行为,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养成修...

观想死亡
观想死亡.txt26选择自信,就是选择豁达坦然,就是选择在名利面前岿然不动,就是选择在势力面前昂首挺胸,撑开自信的帆破流向前,展示搏击的风采。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开示——观想死亡 谁也不想死,但死总是不请自来的。做坏事的人心存恐惧。在他临死之前,他经验到无法想像的极端痛苦和生命正被切断的恐怖感觉。他看到四周都有幽灵。他不能控制他的身心,所以无论何事涌现心头,都变得无量无边。因为死时的心境强有力,即使是漠不经心的不良念头,也必会使他轮回到下三途。因为你自己的轮回,取决于你自己目前的行为,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养成修持佛法的习惯 即使有佛陀的帮助,也不能翻改你已经过完了的一生。占卜、驱邪(注1)、医疗、念经、供养食物或金钱等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更是一点效力都没有。所以,绝对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死亡。与其日后哀伤,何不现在就开始修行。 想一想:从死亡的那一刻开始,即使是世界的统治者也不能带走一口饭、一件衣服、一分钱。他甚至连最卑微的仆人也带不走。 在你的尸体用寿衣包好、捆上绳索之后,每个人都将憎恶的离开你。几天之后,甚至连“尸体”也不见了(注2)。你丧失了心的控制力,就会像被风吹起的羽毛,经历恐怖的中阴身的险恶过程(注3)。你漫无目标的在陌生的世界里游荡,背后有你的“黑业”和“白业”在追逐着你。你做过的坏事绝对没有办法让它不算数,但神圣的佛法和善良的行为将帮助你。现在,观想:“假如我不及时努力修行,死后谁也无法给我补救的机会。” 总之,从现在开始,你唯一要做的事是修行佛法。你不能只是“随它去吧!”你必须把修行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你必须观想把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一旦你定下了心,你必然会成为死时愉快的人,别人将尊敬你:“他真是一位宗教修行者!” 每一个地方,人们都在叫喊:“有人死了! 哦,不! 哦,上师,帮助他吧! ”但你从来没有想到死也将偷偷而迅速的抓到你自己! 你知道有一天你会死,但你想你不会那么快就死。 在知识上,你知道任何时刻都可能死,但你却不真正的相信这一点。当事情转坏时,你就被轮回的外貌(注4)搞昏了,做出违反佛法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你已经浪费了你一大半生命! 想一想:“此时,既然死亡就在我的门口了,我必须忘掉名闻利义。没有多余的时间了! ”将你自己身、口、意三方面都依佛法修行。 当你想到那些虚度一生一点都不着急的人、不修行的人和不关切死亡内在的人,你必须想:“他们会在想什么? 哦,不! 他们不怕死! ”而把你自己的心集中在死上。 注1:占卜和驱邪是标准的西藏医疗方法。首先,以占卜找出致病的魔鬼,然后再用驱邪术赶走病魔。 注2:在西藏的高原地区,藏人的习俗是把尸体抛弃野外喂食兀鹰。 注3:中阴身是死后和入胎之前所经历的境界,此时一般人依过去的业而活动,不能运用意志力。这种被驱策和无助的情形,就好像羽毛(个人)被业力的风吹来吹去。对这些经验有所准备的个人,并非束手无策的,他可以直接从中阴身开悟,而不必投胎轮回。 注4:由于我们的无明和烦恼,事物通常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歪曲形象,在危急时,歪曲的情形尤其严重。 节录自《了义炬》【噶玛噶举中国论坛:www.karmapa-chinabbs.com】 观想死亡[阿姜李] 每一个人都会有同样的基本经历。一开始出生,中间这段在变化,最后衰败死亡。谁也不希望死,可谁也逃不了。走到路的尽头,都是死。 死随念,有益也有害。对那些见识短的人,是有害的,因为这让他们压抑、沮丧,以至于不愿在世上做一点好事。换句话说,他们看见的,只有死的那个部分,看不见不死的部分。实际上,每个人有两个部分,会死的那部分、还有不死的那部分。比方说,色身依照天性在不停地变,直到衰败。你可以说它会死,也可以说它不死。“死”这个词适用的事实是: 那个人,从他或她的朋友与亲戚当中消失了,不过组成色身的元素只是回复原来的形式而已。地回归为地、水回归为水、火回归为火、风回归为风。好比冰块时间放长了,化为原来的水。因此可以说,色身会死,也可以说它不死——它只是不能维持原来的形态。根据世间常规说法,这就称为死亡,但是智者并不把死亡当成怪异或者不寻常的事件。唯一的问题是,这个死是不是随带功德。 这就把我们带到了曾经与色身在一起的心。这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因为它不死。它只是随着善恶为它作的安排而变。换句话说,善恶整理着心的层次,决定它去哪里重生。如果你做善事,必然去善趣。如果你做坏事,必然去恶趣。如果你培养善德达到最高层次,以至于可以放下善恶,心就不再变了,或者称为不死[ deathless ]。但是我们多数人不理解真相,我们倾向于忽略它,那样永远不能达到不死。这是因为我们自己愚蠢、缺乏明辨。无明把真相对我们隐藏起来。 心的天性,极其精细。你的眼睛看不见。有人说它不存在,那就是为什么那些思考不仔细的人会说,死后便湮灭了。拿火元素作例子。心好比火元素。色身好比点燃的蜡烛。当蜡烛的蜡与芯用完后,火不得不熄灭。但是火熄灭时,不说明世上火元素不存在了。我们可以点起另一根蜡烛,因为火元素在空气中还是到处存在。我们也一样: 色身衰败时,只要还有贪、嗔、痴的燃料,心会产生一个新层次的自我。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导弟子,不要失慎,尽量培养功德与善巧,因为正是功德与善巧,给我们此生来生带来幸福。 sukho pu??assa uccayo :功德的积累,带来安宁。 pu??am sukham jivita-sankhamhi : 功德在命终时带来安宁。 pu ??ani para-lokasmim patittha honti paninam :是功德决定众生的来世。 功德这个词在这里的意思是,作为善行果报的幸福与安宁。我们的善行有许多形式,不过简单讲有两类: (1) 作为因的功德,也就是我们得做的善行; (2) 作为果的功德,也就是来自我们善行的福报。 作为因的功德有三种:布施的功德[ danamaya ] 、守戒的功德[ silamaya ]、禅修的功德[ bhavanamaya ]。在阿毗达摩中,这三种功德又细分为十类。布施扩展为还包括了把功德回 向他人的功德[ pattidanamaya ]与随喜他人功德的功德[ pattanumodanamaya ]。这三类归在一起,因为它们都与嫉妒和悭吝相克。持戒的功德扩展为还包括了对值得尊敬者表示尊敬的功德[ apacayanamaya ],比如对长老、对该感恩的人的尊敬; 还有助人行善巧之事,分享你的力量、财富与智慧的功德[ veyyavaccamaya ]。这三类归在一起,因为它们都与人际之间的美德有关。禅修的功德扩展为还包括了谛听佛法的功德[ dhammassavanamaya ]; 传法的功德[ dhamma-de sanamaya ]; 与正见的功德[ ditth'ujukamma ]: 这四类归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明辨的来源。 这些功德形式,只有当它们根植于无贪、无嗔、无痴的心态之下才能产生。如巴利经中所说, alobho dana-h etu ,无贪是布施的基础; a doso sila-hetu ,无嗔是戒德的基础; amoho bhava na-he tu ,无痴是禅定的基础。 你做的功德会给身心带来自在。无论何时,想到自己做过的善事,总会使你快乐。它是一件跟着你的尊贵宝藏,就好比你的影子始终跟着你一样。即使死时,你的功德也会跟着你,给你安排一个重生的好地方。这就称为 pu??abhisankhara ,功德为造作之因。 人将死时,好比旅客准备出国。走之前,必须给自己作好准备,只有那样旅程才安适。比方说,他们得在银行里存钱,把泰铢兑成外币,那样可以在国外用。如果只带上泰铢,出去什么也买不成。同样地,人死时离开这个世界,他们不能把财宝与产业带到下个世界去用。反之,当他们还活在这里时,必须在佛弟子的银行里存钱,换得尊贵的宝藏,或者说内在的财富。这个意思是,他们以礼敬佛、法、僧的名义布施。那样就可以在下个世界中用那样的财富。如果他们只有假币──也就是除了恶事、不善巧事之外什么也不做,哪个舒适、幸运的地方也去不成,因为他们没有把自己带去那里的资金。他们不能回到人界,因为缺钱──也就是把自己带到人界的人的价值。因此他们得去饿鬼界,到处游荡、迷失、骚扰、附体,受各种苦。为了这个原因,慷慨布施好比在银行存款,你出国时可以用。那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得一本护照,证明你的国籍。这个意思是,你要在佛、法、僧的善德中确立自己,遵守戒律,除去言行上的那些粗糙杂染,证明你是佛弟子中的一员。 第三步,是学习外国语。换句话说,你必须修止禅观禅,除去心里中等程度与精细程度的杂染,也就是五盖,使心端正,产生三种智。 pubbenivasanussa ti-?ana ,回忆前世的智能[ 宿世智 ]。 cutupap ata-?ana ,了解众生生死的智能,了解他们为什么生于高低域界,是痛是乐[ 死生智 ]。 asavakkha ya-? ana ,除去心漏的智能[ 漏尽智 ]。 这三种形式的智,可以说是你行路所需的外语。你的旅途会轻松愉快、光明耀眼、一路有奇珍异宝。你会见到从不曾见过的景观,比如天界与梵天界。这就是“善逝者”的意思。即使你还在这里时,也过得好。如果想回来,你可以做到。如果你不想,可以继续修,一直到涅盘,从不得不在生死轮回里游来荡去的命运中解脱。 因此,修持布施、戒德、禅定,会得到三种宝藏──人界宝藏、天界宝藏、与涅盘宝藏,取决于你的修持能力。把这三项都修得圆满的人,称为去得好、来得好、留的好,因为他们的意、语、行,训练良好。无论去哪里,不会遭受敌意与危险,因为他们受众生──无论世人还是天神──的爱戴与尊敬。 因此我们每个人应当看看自己的处境,意识到自己每天、每分锺走在死亡的旅途上,无计可逃。因此我们应当培养这三种善巧与功德──布施、戒德、禅定,使来自善行果报的幸福与安宁从内心升起,依己所能,带领我们穿越死亡。 杰西仁波切(Gyalsé Rinpoche)说: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未来就像在干枯的深渊里钓鱼; 再怎么努力都不能尽合汝意, 还是放下一切计谋野心吧! 如果你要思考些什么的话---- 请想想你飘浮不定的死期…… 对西藏人来说,新年是一年中的主要节庆,如同把西方人的耶诞节、复活节、感恩节和生日通通合并在一天庆祝。贝珠仁波切是一位伟大的上师,他的一生充满神秘的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使佛法变得鲜活了。贝珠仁波切不像别人那样的庆祝新年和互相祝福“新年快乐”,他通常都会哭泣。别人问他为什么要哭,他就说又过了一年,而许多人却依然毫无准备地更接近死亡。 请想一想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发生过的事情:我们在街上漫步,思考着令人启发的问题,计划着重要的事情,或只是戴着“随身听”。一辆车子突然疾驶而过,差点就把我们撞得粉身碎骨。 打开电视或瞧瞧报纸,你将发现到处都是死亡的消息,请问那些因坠机事件或车祸而死亡的人,可曾想过他们会死?他们像我们一样,视生命为理所当然的事。我们不是经常听到认识的人或朋友突然去世吗?我们甚至不必生病也会死;我们的身体有可能突然垮下来无法运转,就像车子突然抛锚一般。某一天我们可能还是好端端的,隔天就病倒去世了。密勒日巴尊者曾唱道: 当你强壮而健康的时候, 从来不会想到疾病会降临; 但它就像闪电一般, 突然来到你身上。 当你与世间俗物纠缠不已的时候, 从来不会想到死亡会降临; 但它就像迅雷一般, 轰得你头昏眼花。 有时,我们需要清醒一下,真诚地问自己:“如果我今晚就去世,该怎么办?”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会醒过来,或者会到那儿去。如果你呼出一口气,却再也不能吸气,你就死了,就那么简单。就像西藏谚语所说的:“明天或来世何者先到,我们不会知道。” 有些著名的西藏禅观大师,在晚上就寝时,会把杯子倒空,杯口朝下放在床边。他们从来不确定隔天是否会醒过来,还用得着杯子。他们甚至在晚上就把火熄掉,免得余烬在第二天还烧着。时时刻刻他们都想到可能立刻就会死。 在吉梅林巴闭关处的附近有一个池沼,很难走过去。有些弟子建议要替他建一座桥,但他却回答说:“何必呢?谁晓得明天晚上我是否还能够活着睡在这里?” 有些上师甚至以更严厉的景象警惕我们要认清生命的脆弱,他们告诉我们每一个人要把自己观想成最后一次放封的死刑犯、在网子里挣扎的鱼,或在屠宰场待宰的禽兽。 其他上师则鼓励他们的学生要鲜明地观想自己死亡的景象,做为一种有系统的止观法门:观想死亡时的感受、痛苦、悲惨、无助、亲友的忧伤,了悟自己一生中已做或未做的事情。 身体平躺在最后一张床上, 口中呻吟着最后的几句话, 心里想着最后的往事回忆: 这场戏何时会发生在你身上呢? 我们应该一再冷静的观想,死亡是真实的,而且会毫无预警地降临。不要像西藏寓言中的那只鸽子,整个晚上聒噪不休,忙着做窝,曙光来临时,甚至连眼睛都还没有阖过。诚如十二世纪的大师惹巴格坚(Drakpa Gyaltsen)所说的:“人类一辈子都在准备,准备,准备:只是对下一辈子没做准备。” ---------------------- 面對生命無常,觀想生死尊嚴 大部分人不敢、不願意、也不知道如何面對死亡。不過,這並不稍減死亡陰影對每個人的籠罩。「人人必死」的事實,不但不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失,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愈發顯得真實迫切。非但如此,生死問題看似遙遠,卻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黃泉路上無老少」,「棺材裝的是死人,不是老人」等諺語在在說明,死亡不是老人的專利,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死。西藏人說:「明天或來世何者先到,沒有人事先知道」,真是誠哉斯言。 顯然,規避生死不能免卻生死,更不能超克生死。奇怪的是(細想其實也並不奇怪),大部分人即使明知這一點,卻繼續選擇遺生忘死的「務實」態度。問題是,這種態度會使人生變的更充實、更踏實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各大宗教傳統以及近年來方興未艾的生死學都鼓勵人正視、接近死亡,從而安頓、超克生死。西藏生死書的作者索甲仁波切清楚指出,「接近死亡,可以帶來真正的覺醒和生命觀的改變」。 「接近死亡」指的不是「人人必死」那種被動而無奈的事實,而是一種主動或有所自覺的面對死亡、觀想死亡。怎樣的人或哪些機緣會使人接近死亡呢?首先當然是自己的死亡迫近或親身經歷某個死裡逃生的變故時。一般而言,大部分人由於不確定自己什麼時候會死,因此有遺忘生死的充分理由或藉口。然而生命是無常的,一場大病會讓人體驗到生命的脆弱;一件意外車禍會使人發現,即使你可以遺忘死亡,死亡卻絕不會忘了你;醫師宣告還剩下幾個月生命的病人更會瞭解,不論自己願不願意,人生至此都到了必須接近死亡,勇敢面對死亡的時候了。 另一種接近死亡可能比自己經驗死亡的機會要多些,那就是親人面對生死無常的時候。法國哲學家馬賽爾曾說,陌生人的死亡不能將我們從遺忘死亡的昏昧當中撼醒起來,只有至親至愛者的死亡才能彰顯死亡的深沈意義。許多人都有如下的經驗,看著父母在加護病房垂死掙扎,群醫束手無策,而自己卻不能代受。此情此景,一方面讓人情何以堪,另一方面也使人對仍繼續過著的日常生活產生如夢似幻的感受。人生真像蒼海桑田,有什麼事物是永恆不變的呢?另一種更讓人錐心的情形是白髮人送黑髮人。臍帶相連的心肝寶貝突然撒手而去;原以為理所當然的幸福,每天睜眼都能見到的可愛面容,剎那之間就消失了蹤影。在這時刻,生死意義的問題也會突然真切起來,再不那麼事不關己。 此外,日常生活也提供許多具體處境,讓人接近死亡。花開花落,春去秋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有些人不願照相,因為他們明瞭,相片即使能捕捉片刻的浮光掠影,卻無法使當下真正停格,反倒凸顯每一個「現在」已經永遠不再。至於「天下無不散的宴席」更是人們在無數的聚散離合間常會有的詠歎。嘆人生的無常,也隱約發抒某種對永恆的期盼。 最後一種接近死亡是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不論是西方的基督宗教或東方宗教的靈修都很重視對死亡的觀想。接近死亡、觀想死亡說是宗教修行最重要的法門之一。佛陀臨終時說:「在一切足跡中,大象的足跡最為尊貴;在一切正念禪中,念死最為尊貴」(西藏生死書,四三頁)。耶穌也邀請人們醒寤祈禱,不要像糊塗人一樣,只顧著累積世上的財富,卻忘記上帝有可能就在今夜索回我們的靈魂。西藏高僧甚至邀請人歷歷在目地觀想自己的死亡,作為一種有系統的止觀法門: 「觀想死亡時的感受、痛苦、悲慘、無助、親友的憂傷,了悟自己一生中已作或未做的事情」,想像「身體平躺在最後一張床上,口中呻吟著最後的幾句話,心裡想著最後的往事回憶,這場戲何時會發生在你身上呢?」(西藏生死書,三十九頁) 接近死亡是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可忽略的功課,原因無他,人很容易遺忘生死而醉生夢死。 接近死亡─了生悟死的智慧法門 接近死亡能帶來覺醒與生命觀的改變,這說明接近死亡的重要,也說明這功課最好在日常生活中去作。否則,若等到人生最後關頭才覺醒,很可能愛的機會已經永遠不再,而一生的歲月也已經糊塗度過。「心靈雞湯」裡有一封感人的信,是一個卡車司機在跌落萬丈深谷之後,去世之前寫下來的。這裡摘要其大意(心靈雞湯 III,一四四頁): 「親愛的老婆: 大概沒有什麼人會願意寫這樣一封信,我卻慶幸自己還有時間能藉它告訴妳我多次想說卻因為太投入工作而從未說出的話:我愛妳。 以前妳常跟我開玩笑,說我愛我的卡車勝於愛妳,因為我跟卡車在一起的時間太多。我的確愛我的卡車,它與我櫛風沐雨,歷經艱難。不過,我更愛妳,妳是我的生命支柱。 現在,我傷得很重,已走到人生最後一步了。我想起自己曾錯過不知多少次結婚紀念日及生日,以及因為我在路上奔忙,使妳必須獨自去觀賞孩子學校的戲劇或球類比賽。 我想到那些妳獨守家中的寂寞夜晚,不知我人在何處,事情是否順利…想到我總是惦著要打電話跟妳問個好,卻不知怎麼地,總有各種理由而沒有付諸行動。現在,那些理由都不再重要了。 這一生我犯了不少錯誤,唯一作對的事就是娶妳為妻。我自己也無法瞭解,為什麼我一直開卡車,但那是我的生活方式,而妳卻嫁雞隨雞,從無怨言。 我的身體很痛,但我的心更痛。當我結束人生旅程時,妳卻不在我身邊。從我們結婚以來,這是我第一次感到獨自一人,我覺得很害怕,也急需要妳,但卻為時已晚。 可笑的是,現在我所有的只是這部卡車。這輛支配我們生活這麼久的可惡卡車,這塊我住了這麼多年,但現在已扭曲變形的廢鐵,它無法回報我的愛,因為只有妳能。 老婆,我想大概就這樣了。我的天啊,我非常愛妳!我覺得妳與我同在,雖然妳我相隔千山萬水。我能清楚感覺到妳的愛,我無法單獨面對這最後一程。 告訴孩子,我也愛他們,教他們不要學我開卡車。 比爾路得?肯達爾」 仔細玩味這封信,會發覺它固然感人,卻也啟示良多,令人警惕。我們看到一個平凡的人在生死交關時的真情流露;也看到他在過去的生活中如何因忙碌而忽略家人;更看到他在面對死亡的最後時刻,突然醒轉過來,用不一樣的眼光回顧一生、反省生命的得失、發抒生命的遺憾。此刻的他已深自後悔自己沒有及時去愛,然而後悔不能彌補過去的虧欠。往者已矣,來者亦不復可追。 這樣的故事其實不斷上演,尤其對那些整日忙碌,從來不曾接近死亡,也不知死之將至的人而言。誠然,死前幡然悔悟比死不認錯要好一些,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然而,為什麼要「人之將死」,才「其言也善」呢?何不在日常生活中便多花心思面對生命的無常,反省死亡的必然,從而思考生命中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標與理想?對這一點,美國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希在演講中曾指出: 「作為醫師、律師或企業領袖的職責儘管重要,但你首先仍是一個人。人與人的關係—配偶、子女和朋友,是你最重要的投資。在你生命的盡頭,你不會後悔沒有通過某次考試、沒有贏得某個案子,或沒有做成某件生意。你會遺憾沒有花時間陪伴丈夫、孩子、朋友或父母」(柯維,與幸福有約,中譯本,二頁)。 這段話值得人深思。不過,更值得深思的是,怎樣的人才能懂得這段話並按照它的精神來身體力行?顯然,這個人必須有一種觀想「生命盡頭」的能力,這正是所謂的「接近死亡」。這種能力能夠啟發內在的自覺,建構深刻而整體的人生觀。此外,這種觀想不能只是午夜夢迴偶而為之的事,更不能只是一種理論上的「知道」,它必須是一種持續的修行。所有認真生活的人都瞭解,「提的起」並不表示「放的下」;「想的通」也未必等於「看的開」。去弄清楚人生該堅持什麼理想,是一種悟道的智慧;讓自己整個人格情操由內而外地消融在這個智慧中,則需要不斷的實踐與修行。因此,接近死亡應成為日常的功課,人不必、也不該等到真正死亡的時候才慌張無措地面對它。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此時此刻,人都可以透過對生死的觀想來尋求生命的意義與終極的安頓。如此持續努力,才可能在知性上加深智慧,並在具體生命中活出智慧來。接近死亡是許多大宗教都重視的修行法門,這個法門無疑是了悟生死智慧、超克生死的出發點。 生死意義,互相發明 接近死亡之所以是了生悟死的重要法門,是因為生死是一體的。誠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所言,人是一種向死的存在。人本質上即是一不斷朝向「死」的「生」。撇開死亡,人無法透視生命的意義;不認真生活,人也無從參透死亡的奧秘。因此,生死意義是互相發明的。瞭解生才能瞭解死,瞭解死才能透視生。從某一方面來說,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有其深刻意義;從另一方面來講,「未知死,焉知生」也有同樣不容輕忽的道理。 「未知生焉知死」的意義在於,人怎麼生活,就怎麼死去;要怎麼死去,就必須先怎麼生活。希望「死而無憾」,就必須努力「生而無悔」;若活的無明懵懂、醉生夢死,很可能就會死的倉皇失措、憂患恐懼。 從「未知死,焉知生」來說,人對死亡的看法會影響人對生命的態度。人生好比某種旅程,死亡則是終點。對終點一無所知,就彷彿旅人不知自己的目的地,因而無法決定現時的行程與方向。基本上,有關生命終點的一切知識或信念都會影響人的人生觀與生活態度。這就談到一種有關生死的弔詭,各個宗教對這弔詭都有類似的體驗。簡單的說,一個人如果勇於面對死亡,觀想生死無常,不但不會墮入絕望或痛苦的深淵,反而會如大夢初醒般,開始認真生活,珍惜自己及一切有情的生命。西藏聖者密勒日巴說:「見空性,發悲心」。接近死亡看似恐怖,其實會喚醒靈魂深處某種神秘而「溫暖的幽默感,以及本自具足的慈悲心」(西藏生死書,六一頁),從而對一切人與事物產生真摯的憐憫與愛意。反之,若一個人否定死亡,刻意遺忘死亡,他的人生觀就會變的短視近利,各種無明執著也會糾纏他的生命,使他的生活愚蠢盲目。 其實,這個生死的弔詭表現在人生的許多方面,例如佛教主張,要實現圓滿的佛性,就必須無我;執著自我,反而不可能體現此一佛性。又如耶穌在福音中教導人,誰把持生命不捨的,就會喪失性命;誰若願意為了愛而喪失生命的,反而要重新獲得生命(谷 8: 35)。又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經驗到,成長是痛苦的,沒有經過苦澀與艱辛,就不能獲得喜悅與突破。再如「助人為快樂之本」、「施比受有福」。每一次助人或施捨,便是在某一方面死於自我。死於自我當然是痛苦的,然而正是在這死亡之上,更深刻的生命力量才能萌芽生根。對別人痛苦感同身受的人,雖然分擔了痛苦,然而,正因為他真心與人分享生命,心裡有的不再只是自己的好處或快樂,因此能與人建立深刻的愛,這愛正是生命充滿意義與創造力的泉源。相反地,自私自利的人只在乎自己的生命,不在意別人的死活。這樣的人生猶如植物缺乏陽光,遲早要枯萎在自我中心的冷漠裡。弔詭的是,「自私」原本是要追求自己的快樂,然而,這樣的態度卻反而使人遠離真正的快樂。 接近死亡使人真實生活,遺忘生死使生命顛倒。 遺忘生死,顛倒人生 「卡車司機遺言」指出,遺忘生死使人很難避免臨終遺憾。深入去看更會發現,遺忘生死的問題不僅止於此,它是一切顛倒見的根源,它使個人的人生顛倒,也使整個人類文明陷於自我毀滅的惡性循環中。 首先,遺忘生死使人陷溺於無明的忙碌中,捨本逐末,忽略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物。索 甲仁波切這樣描述大部分人的生活: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這麼醉生夢死的,依循既有的模式活著:年輕時候接受教育,然後找個工作,結婚生子;我們買個房子,在事業上力爭上游,夢想有個鄉間別墅或第二部車子。假日我們和朋友出遊,然後,我們準備退休。有些人所面臨的最大煩惱,居然是下次去哪裡度假。…整個生活步調如此緊張,完全沒有時間想到死亡。為了擁有更多的財富,我們拼命追求享受,最後淪為它的奴隸,只為掩飾我們對於無常的恐懼」(西藏生死書,三三頁)。 本末倒置的人既然只顧著追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事物,如飲食男女、功名利祿等,因此很容易會遺忘了愛。亞當傑克遜在「人生的四大秘密」中說道: 「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每個人需要愛的程度比其他任何事都來的多,只是我們都忘了。我們汲汲於追求其他的目標,譬如事業、金錢和財富,我們專注地追逐休閒、娛樂,而忘記了生命中更重要的事」(二一頁)。 從巨觀的角度來看,整個社會遺忘生死的後果更為可怕。在這樣的社會中,教育體系不再提供真正的「生命教育」,頂多只是進行技術性的知識傳授而已。至於做人處事的道理固然也在社會教化或維護安定的功能意義下進行,然而,由於碰觸不到生命的深處,很難對人產生深度的影響。「年輕人接受各種各樣的教育,卻對於瞭解生命整體意義,以及與生存息息相關的主題,茫然無知,有哪件事比這個還要諷刺」與顛倒呢?不唯如此,遺忘生死的社會必然淺薄近利。當大多數人都習於今朝有酒今朝醉時,他們必定「肆無忌憚地為著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掠奪地球」(西藏生死書,二一至二二頁)。 此外,在遺忘死亡的社會中,人們對死亡的過程與處理避之唯恐不及,因此死亡變得愈來愈非人性化與機械化。著名的死亡學專家庫布樂?羅斯(Elizabeth Kübler-Ross)指出: 「今天的死亡過程在許多方面都變得更為可怕而令人厭惡,也就是說,更為孤單、機械化以及非人化。…死亡過程變得孤離而又無人情味,乃是由於絕症患者被迫從自己熟悉的環境運出,而匆匆忙忙送到急診所的緣故」(中譯參照傅偉勳,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五頁)。 對於這一點,索甲仁波切感嘆地說: 「我們的社會只迷戀年輕、性和權力,卻逃避老年和病衰。當老年人完成了他們一生的工作而不再有用時,我們加以遺棄,這不是很可怕的事嗎?我們把他們丟進老人院,讓他們孤苦無依地死去,這不是很令人困惑的事嗎?」(西藏生死書,二三頁) 遺忘死亡的社會就是如此,人們既只顧著自己生活,忌諱死亡,也就會躲避一切與死亡相關的人事物。然而,人人皆有死,這也就意味著,當人被死亡的陰影籠罩時,他也同時必須面臨被社會遺棄的命運。這樣的社會容或是年輕有活力者的天堂(事實恐怕也不盡然),但必定是老弱邊緣者的地獄。 談到這裡,值得提一下現任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生命的福音」(Evangelium Vitae)通諭中的看法。教宗認為遺忘死亡的現代社會很弔詭地正籠罩在一種「死亡文化」(culture of death)之中。這種文化以匪夷所思的面相與規模,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動搖 人類生存的基礎。死亡文化的政經結構只重視經濟效率,沒有效率的生命便被看成沒有價值的東西。弱小的生命無論由於疾病、殘障或存在本身成為別人負擔時,都是妨礙強者幸福的絆腳石,必欲去之而後快。教宗相信,死亡文化的的深層病根在於,這個時代的人們對於神及人的認識愈來愈模糊。於是,錯誤的自由觀及顛倒的自我實現觀蔚為時尚。人們在享樂主義的迷妄中以為,負擔別人的生命便是妨害自我的實現,對別人仁慈便是對自己殘酷。於是,原應受到加倍疼惜與照顧的弱小生命反而受到無情的漠視與踐踏。 最後,在有關安樂死議題的現代討論上,我們也很容易發現遺忘死亡的氛圍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與顛倒見解。舉例來說,臨終病人需要的絕不只是減輕痛苦的緩解醫療,或一死百了的自殺權力而已,他們更需要發現死亡和生命的意義,以獲得了悟生死的終極安慰。然而,許多高談臨終議題的倫理學家似乎並沒有注意到終極議題的重要意義,而只在自主權、死亡權與生命品質等概念上打轉。 悲智雙運,開展幸福人生 遺忘死亡者迷,接近死亡者則站在了悟生死的出發點上。從這個出發點往前邁進,人生的修行之旅還須要有慈悲與愛。事實上,了悟生死並非只是對生死的一種知識而已,它是一種生命智慧,這種智慧必須在深刻而持續的愛中才可能圓滿,這就是佛教之所以談悲智雙運的緣故。覺悟的智慧與慈悲的愛是交互為用、互相激盪的。人愈覺悟,愈會瞭解愛是人生的真諦。研究瀕死經驗的學者如雷蒙穆迪(Raymond Moody)、瑪格葛雷(Margot Grey)等人都發現,經驗過死亡的人都更肯定愛的重要。愛使生命有意義,也使世界成為天堂。美國的偉大詩人威爾德就曾說過: 「在生死兩岸,愛是中間的橋樑……愛是唯一的生機,愛是唯一的意義」(中譯取自人生的四大秘密,十六頁)。 另一方面,愛的愈深也使人悟的愈透徹。這是因為愛使人放下我執。放下我執便是放下無明,以及放下由無明所生出的各種癡迷。 ---------------------
本文档为【观想死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5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9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1-13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