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滇池调研最新报告

滇池调研最新报告

举报
开通vip

滇池调研最新报告滇池调研最新报告 滇池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1 自然演化 滇池至今已有约340万年的漫长演化历史,在现代演化过程中,水面不断缩小,目前滇池的水面积仅为古滇池的25%,蓄水量更是仅为古滇池的1.9%。 滇池已演化为半封闭性湖泊,年平均流出水量为1.49 x 108 m3,仅占其蓄水量的11%。由于湖水置换周期过长、湖流缓慢,造成物质循环不通畅,出人不平衡,自净功能有限,大量沉淀污染物,从而形成了大量内污染源。 2 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造成水质污染 1995年,排入滇池的污水量高达1.85 x 108m3,主...

滇池调研最新报告
滇池调研最新报告 滇池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1 自然演化 滇池至今已有约340万年的漫长演化历史,在现代演化过程中,水面不断缩小,目前滇池的水面积仅为古滇池的25%,蓄水量更是仅为古滇池的1.9%。 滇池已演化为半封闭性湖泊,年平均流出水量为1.49 x 108 m3,仅占其蓄水量的11%。由于湖水置换周期过长、湖流缓慢,造成物质循环不通畅,出人不平衡,自净功能有限,大量沉淀污染物,从而形成了大量内污染源。 2 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造成水质污染 1995年,排入滇池的污水量高达1.85 x 108m3,主要污染物有:总氮8 981 t,总磷1 021 t, CODcr,41 674 t。其中,生活污染源排放约占45%一58%,工业污染源排放约占11%一32%,2000年,排人滇池的污水量达到2.4 x 108时,总氮14 155 t,总磷1 487 t, CODcr62 449 t。而滇池在正常情况下,总氮、总磷和CODcr,的水环境容量分别只有4 000 t,400 t和11 000 t。如此高的污染物排放量和如此快的增长速度,使整个滇池水质各水质指标值均劣于国家V类地面水水质标准,超过70%的水体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 3 水资源匾乏与高度开发形成恶性循环 目前,滇池北岸的昆明主城区面积已达约180 k m2,人口近200万,城市的急剧膨胀不仅加剧了污染量,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水资源的日益匾乏。滇池流域多年水资源量为5.3 x 108 m3,人均水资源量不到270 m3/a,仅为世界人均值的4%,全国人均值的12%,全省人均值的5%,联合国极度缺水标准的50%。 为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滇池流域近年来兴建实施了大量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设施,其中已建成大中型水库8座,总库容3.4 x 108 m3,小型水库近140座,总库容近1x108m3。水库总控制径流面积1 651 km2,占流域面积的57%。目前,滇池流域年平均供水量在10 x 108 m3以上,而根据多年平均人湖径流量扣除多年平均湖面蒸发量,滇池实际水资源量只有不到6 x 108m3,缺口水量只能由湖库调节后重复利用。也就是说,滇池流域水资源的开发程度是非常高的,而河道外用水超过40%时,就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形成恶性循环。 2.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形势的分析报告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目前全国 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 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将更加突出,因此,节约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稀缺意识已刻不容缓,大家得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 此外,我国水资源开发中还存在着其他问题: (1) 洪水灾害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存在潜在威胁 (92) 水分利用效率不高 (3) 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 2003年,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淮河流域仍有一半的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海河、辽河生态用水严重缺乏,其中内蒙古的西辽河已连续五年断流。太湖、巢湖、滇池均为劣五类水质,总氮和总磷等有机物污染严重。以黄河为例,工业污染是黄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73,,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5亿元至156亿元。同时,令人担忧的是,沿黄地区许多农田被迫用污水灌溉,给区域内居民健康带来危害。据初步测算,区域内每年人体健康损失达22亿至27亿元。黄河水污染同时还带来水资源价值损失、城镇供水损失,并增加了处理污水的市政额外投资,每年总损失近60亿元。地球上的水虽然看上去很多,然而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据专家估计,地球上的13.86亿立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中,其中 96.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目前还无法利用。而大陆上所有淡水资源总储量只占地球上的水量的3.3%,这3.3%里的85,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的冰盖和高山渺无人烟的冰川中,在现阶段内也难以利用。地球上实际上能为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地下水占地球淡水总量的22.6%,为8600万亿吨,但一半的地下水资源处于800米以下的深度,难以开采,而且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诸多问题。河流和湖泊占地球淡水总量的0.6%,为 230万亿吨,是陆地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获得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可是由于水体污染,这一部分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又在急剧减少。大气中水蒸气量为地球淡水总量的0.03%,为13万亿吨,它以降雨的形式为陆地补充淡水。目前能够为人类开采利用的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一般只能达到40,。我国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2万亿m3,除通过土壤水直接利用于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外,可通过水循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2.8万亿m3,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 度尼西亚。按1997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总量为2200m3, 人均占有量仅有世界平均数的?,居世界第121位 ,被列为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从1980年到1999年,我国社会经济总用水量增加了约四分之一,从4437亿立方米增加到 559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70%,工业用水占20%,生活用水占10.1%。 ======================================================== 我国水资源面临形势 a)新世纪面临的重大水问题 当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但人均淡水资源却是贫国。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亩均的水资源数量极为有限,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地区分布差异性极大,这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基本特点。目前水资源短缺问题己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但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有限的,从目前现状来看,就全国而言,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只有2200 立方米,从地区来看,水资源总量的81%集中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其中40%以上又集中于西南五省区,这是先天决定的水情。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南方最高和北方最低可以相差十倍,西部比东部可以高达五、六百倍。这是我国北方属于资源型缺水的根本原因,南方地区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水体污染,水质型缺水也相当严重。目前全国性的干旱缺水越来越严重,尤其北方地区发生水危机已不是危言耸听。 (一) 主要灾情 进入90年代,中国水旱灾害和水污染频繁发生,水多、水少、水脏与水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1)洪涝灾害:累计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1.1万亿元,约相当于同期财政收入的1/5。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的年份有1994年(1797亿元)、1995年(1653亿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的年份有1996年(2208亿元)、1998年(2684亿元)。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洪涝灾害损失100多亿美元。 (2)干旱灾害: 由于供水不足每年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正常年份和较旱年份,粮食减产在100,250亿kg(正常年份,如1996年减产100亿kg,较旱年份,如1994年、1995年减产粮食250亿kg),但遇到严重干旱年份粮食减产曾高达近500亿kg(如1997年,北方一些地区干旱持续时间长达100多天,黄河下游发生了有史以来,断流天数、断流河长均创历史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这一年因旱粮食减产476亿kg,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是新个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年份)。世界银行曾测算, 中国每年干旱缺水造成的损失约为350亿美元。 (3)水环境: 一是水土流失,区域性、局部性的治理成效较大,但面上的水土流失治理进程缓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还很严重,特别是开发建设项目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急剧增加。全国平均每年因开发建设活动等人为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每年堆积的废弃土石约30亿吨,其中20,流入江河,直接影响防洪保安。二是水体污染严重,由于工业废污水排放量的急剧增长,并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里,导致了以淮河、太湖污染为代表的水环境恶化。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中国仅水和大气造成的污染,年损失为540亿美元,占中国年GDP的8%。这就表明,水环境质量在继续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 以上这三大灾害合计年均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占全国年GDP的15%左右。从这三大灾害损失来看,进入21世纪这三大灾害,水资源源的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将上升为主要矛盾。 (二)主要矛盾 1. 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 五十年来,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到21%。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供水能力增长缓慢,1978,1998年全国供水能力年增长率约为1%左右,而同期国民经济以8,12%的高速度增长,同期人口又增加了约2.5亿,更加剧了缺水矛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降雨与径流关系,产流与汇流条件都在发生变化,有些江河的天然来水量己呈现衰减的趋势。黄河下游频频发生断流、海河成为季节性河流,以及内陆河部分河流干枯,2000年发生的旱灾,经济损失严重,充分暴露了我国城市供水系统和农村抗旱能力的脆弱性,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现。 目前,全国每年缺水量近400亿m3,其中,农业每年缺水300多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达4亿多亩,年均减产粮食200多亿公斤;城市、工业年缺水60亿立方米,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农村还有2400多万人饮水困难;在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其中100多座严重缺水。天津市由于连续四年遭受华北干旱影响,为天津供水的潘家口水库水位已接近死库容,于桥水库已无水可供,直接威胁到天津市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尽管采取一系列限制用水措施,但今冬明春用水水源仍难以保证。为此,国务院批准了水利部制定的“引黄济津”应急输水工程的实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生活质量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进一步减少,而用水量却进一步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缺水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首要 制约因素。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 2.水已成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严重问题 全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水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88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中上游和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海河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我国每年平均损失耕地100多万亩,流失土壤50多亿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河湖泥沙淤积,加剧了洪、旱和风沙灾害。我国自然生态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水体污染。 全国地下水由于长期超采,又不能得到回补,目前年超采量达80多亿立方米,已形成了56个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导致部分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入侵。部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导致下游河道断流、河湖萎缩,下游有些尾闾与湖泊消亡,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胡杨林大面积枯死;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加;此外,有些灌区和绿洲,由于大水漫灌、排水不畅,导致严重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地质量下降,农业生产能力衰减。 1999年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606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7%,生活污水占33%。根据1999年水质监测资料,对全国11.36万公里河长进行评价的结果,?、‖类水河长只占30%,?类水以上的河长占70%(其中?类水河长占 5.5%,‖类水河长占24.5%,?类水河长占32.4%,?类水河长占12..6%,?类水河长占7.8%,劣?类水河长占17.2%)。 b)十大挑战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要研究下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采取有力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水利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水利建设作为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 (一)人口增长出现峰值,人均水资源量降到低谷。我们面临的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如果2030年人口增长达到峰值总人口就达到16亿,人均占有水资源将下降到1750立方米。人口的增长不仅增加对水的需求,而且增加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对水的有效利用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未来50年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最大的挑战,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挑战。 (二)水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开发利用更加艰难。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专家们根据国际上评估的标准认为,中国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大约为 10000-11000亿立方米,1997年,我国年总用水量达到了5623亿立方米。按照21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初步估计,我国未来水需求将 达到7500-8000亿立方米,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500-2200亿立方米的供水能力。鉴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可经济开发的水源不仅受到区域性的限制,而且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中国未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更加艰难,供需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三)经济快速增长相应废污水排放量将急剧增长。未来50年,这种发展趋势对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挑战。基于目前废污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偏低的现状,如果未来50年工业用水成倍增加、城市化水平成倍上升、小城镇快速发展,废污水的排放量将会数倍、甚至十几倍的增加,势必加剧水环境的恶化。因此,中国将面临解决水资源短缺和废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的巨大压力。 (四)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矛盾更加尖锐,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可能更加严重。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沙化、海平面升高、资源匮乏等将造成一系列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降水、水资源和地区性的分配,以及可利用量势必会带来影响,尤其是北方地区将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可以预见未来50年内,水旱灾害防治任务更加繁重,尤其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五)北方地区缺水形势严峻,黄河及其以北地区河道断流情况加剧。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是随着人口、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加剧的。黄河断流、天津城市用水告急就是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现。黄河断流的原因虽然有许多因素,但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导致用水量急剧增加,管理不善和用水浪费造成的,还包括区外引水等因素。专家们分析认为,在未来10-30年内,黄河每年将缺水40-150亿m3,如果未来50年,黄河流域干旱频率增高,黄河中下游泥沙淤积量增加,有可能加重水资源短缺和治黄的难度。黄河以北紧邻的海河流域,尤其是京、津两大城市早在70年代、80年代就出现用水危机。进入21世纪如果北方缺水不能未雨绸缪,我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六)粮食增长主要在北方,产粮区与水资源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锐。在中国历史上水利与经济区的形成和转移密切相关,盛唐时期生主要经济区在北方,当时水利设施的数量的比重占全国41%,到宋朝主要经济区转移南方,北方水利建设被忽视,这时水利设施的数量只占7%,到清朝北方又成为政治经济中心,水利设施的数量又上升到占全国49%。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粮食生产主要在南方,曾形成“南粮北运”格局。然而,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水利建设力度减小,粮食增长主要转移到北方,产粮区与水资源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锐,导致北方旱灾更加严重。在1985年以前,中国长江以以南地区的粮食生产总量占全国粮食生产总量的比重略高于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7.1—57.8%,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7.2—61.5%,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前期,南方粮食在低消费水平下,自给有余,余粮调给北方,1953—1959年年均南方净调给北方粮食332.97万吨,1960—1969 年年均净调给北方粮食174. 54万吨,1970—1975年均净调给北方粮食192.82万吨,从而形成“南粮北调”的格局。 由于经济发展,南方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农田水利建设比北方明显减缓。1998年南方地区有效灌溉面积35978万亩,比1980年只增加1679万亩,仅增加了4.9%,其中,东南沿海地区还减少了912万亩,减少了12.4%。而北方地区有效灌溉面积由30979万亩增加到40554万亩,增加9575万亩,增加了30.9%,其中,东北地区有效灌溉面积由3242万亩增加到6533万亩,增加3291万亩,增加了一倍多。蒙宁新区和华北地区灌溉面积也有很大的增加。 随着南方农田水利建设的减缓,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粮食增产在全国的贡献率大幅度减少。表8—17中列出了南北方1985年前后在我国粮食总产增产中贡献率的变化。1952—1985年我国粮食增产量中,南方占61.4%,北方占38.4%。1985年以后,粮食生产地区格局发生了巨大逆转,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的增量比重已上升到69.4%,其中华北地区占25%,而南方粮食生产增量却下降为30.6%。全国粮食总产量中,北方地区由1985年占40.7%上升到48.4%,南方地区由59.3%下降到51.6%。人均拥有粮食,北方由表1985年的349公斤增加到1998年的484公斤,增加了38.7%;而南方地区由372公斤只增加到377公斤,几乎没有增加。 随着南方粮食生产的减缓,导致了南方粮食总量不足。根据国家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研究,1978—1990年平均南方粮食自给率100%以上,1991—1994年平均粮食自给率下降至95.2%,1997年南方粮食自给再下降到95.9%,每年需要从北方调运粮食1400万吨以上。粮食产销地区格局逆转为“北粮南运”,这种格局的急剧变化,对未来50年粮食生产总量的增长将产生严重的影响。目前,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己十分尖锐,如果未来年粮食生产总量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么,未来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更加尖锐。 (七)水利工程将进入百年期,巩固改造任务繁重。我国水利设施目前面临着两大威胁:一是现有水利基础设施面临着萎缩衰老的“危机”,二是工程保安、维修、更新、配套任务大,这是历史遗留下的问题。到21 世纪中叶这些水利基础设施将逐步进入百年期。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当时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按经济规律、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不够,设计标准普遍偏低,再加上重骨干、轻配套,重建设、轻管理。因此,许多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差、尾工大、设备老化失修、管理水平低,运行状态不良,至今没有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如果未来50年,现有水利基础设施不能巩固、提高和充分发挥效益,那么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很可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随着水利基础设施逐步进入百年期,巩固改造任务愈加繁重。 (八)科技含量和管理素质低,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任务艰巨。从目前来看,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未来水利基础设施效益和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都取决于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 高。在水利领域,目前水利科技贡献率只有32%左右,水的有效利用和节水技术的应用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上,重建设、轻管理,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因此,进入21世纪,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利科技水平和管理人员素质的任务十分迫切,也十分艰巨。 (九)水价过低,建立水市场经济体制任重道远。目前水价格偏低不利于节水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各方面资金投入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来。国内外经验表明,提高供水价格,可以促进节约用水和延长工程使用年限。因此,制定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政策,对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至关重要。 30多年来,国家发布的收取水费和水价改革的文件,至今未能完全到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对水的认识,更缺乏水是商品的意识。加上农业一直是用水大户,它更难靠市场经济来调节。因此,从总体来看,水市场体制的建立任务十分艰巨。 (十)管理体制分割,影响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践表明,水利涉及到农业、工业、水运交通、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的健康水平等等;水资源利用涉及到防洪、排涝、灌溉、水电、供水等等;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思想认识上、还是经济体制上,水利只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没有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对待。目前水资源分地区、分部门的管理体制,既不利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多龙管水”的时代应当尽快结束,现行的管理体制再不改革,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滇池已经全湖富营养化,污染严重,2005年草海水质为劣?类,综合营养指数76.1,属重度富营养状态,外海水质达到?类地表水标准,综合营养指数62.5,属中度富营养化。主要入湖河道29条,水质大多为劣V类。 随着滇池流域内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急剧增长,滇池污染物产生量迅速增加。1988-2000年流域污染物产生量总体上呈迅速递增趋势,2000-2005年污染物递增趋势减缓。在污染物产生总量中,生活污染贡献最大,是流域污染物产生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工业污染源产生量得到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物产生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随着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的提高,污染物削减量持续增加,2000-2005年化学需氧量、总磷得到有效控制,入湖污染负荷量呈下降趋势,总氮基本持平,入湖污染负荷量稍有下降。 滇池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流域经济快速增长,生产、生活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水环境压力不断加大;(2)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排水管网不完善,入湖河流成为纳污河道;(3)缺乏雨季行洪污水治理技术和措施;(4)蓝藻水华持续爆发,严重影响滇池水环境功能;(5)湖泊自净能力所剩无几,外海南北水质和水生态差异非常显著。 还有人说是工业污染,你了解滇池吗,昆明就是一旅游中转城市,工业少的可怜,滇池的污染最主要是生活污水,其次是农村面源污染,当然滇池是老龄化湖泊也是一个因素,工业源占的比例最小,服了。 4. 要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告别,而不是仍然饮鸩止渴,“保护”着高污染企业,让游客和当地民众来为污染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错误买单。 近日,众多网站和微博爆出:昆明市拟对滇池流域2920平方公里范围的五华、盘龙、官渡、呈贡、晋宁等6个县区的酒店、旅社入住者,按每人每天10元的标准,开征滇池生态资源保护费。据记者了解,该收费计划正在报请有关方面审核通过。 地方政府有义务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要改善环境质量,自然需要资金支持,而据报道,目前滇池综合治理资金缺口达到了。80%。因此,昆明市政府准备向游客收取生态保护费以弥补资金缺口。这一举措打着生态保护的招牌,看似合情合理,却难以经得住公众的审视和拷问。 法律并没有给予地方政府向普通游客收取生态资源保护费的权力。收取生态资源保护费,必须遵守“谁污染谁买单”的原则。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缴纳排污费。”可见,生态资源保护费的征收对象,主要是给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组织和个人。 而向普通游客收费,就是对游客进行了“有罪推定”。不管游客有没有污染滇池,直接推定他们是“污染者”,进而让他们为污染买单,这显然不合常理。即使游客在旅游时制造了一些生活污染,也已经通过门票等支出,进行了“弥补”,岂能再专门收费, 有关资料显示,滇池治理在“九五”期间完成投资超过25亿元,“十五”期间超过31亿元,“十一五”期间的计划投资是183亿元。但是,不断增加的治理资金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而是仍存在80%的巨大资金缺口。不禁让 公众存有疑问:是巨额的治理投入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还是投入远远赶不上污染的速度, 如果是前者,那么当前最应该做的,是把资金去向全部公开、加强监督,同时对治理方式进行反思、改进,而不是贸然对游客进行收费来“补漏”;如果是后者,那么地方政府更该反思的是,是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造成了越发展、环境治理代价越大的局面。 针对污染严重、治污资金匮乏的局面,最可取的办法是加强源头治理,严格限制、控制高污染行业;同时,向短期难以彻底取缔的污染企业,收取合理的生态保护费——总之,要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告别,而不是仍然饮鸩止渴,“保护”着高污染企业,让游客和当地民众来为污染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错误买单。 旅游资源可以拉动地方经济,昆明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本该善待游客,利用旅游资源推动区域经济更好发展。如此“雁过拔毛式”地向游客收资源保护费,只会让游客们拒绝接受,最终用脚投票。希望当地政府在污染企业和游客之间,不要再做出错误的选择。记者从昆明市政府相关部门了解到,昆明拟对滇池流域2920平方公里范围的五华、盘龙、官渡、呈贡、晋宁等6个县区的酒店、旅社入住者,按每人每天10元的标准,开征滇池生态资源补偿费。据悉,通过立法开征滇池生态资源补偿费,意在“增强全民保护滇池意识,引导企业严格遵守保护环境法律法规,建立稳定长效投入机制”。(7月31日《春城晚报》) 滇池治污,一直是当地的治理难题。尽管当地重金投入,可仍收效甚微,换不来滇池的一泓清;虽整治了几十年,可填不满滇池治污的黑洞。五百里滇池的浑浊波涛,几乎成当地治理者的心结。 如今,滇池治理或面临资金缺口,靠政府的“单兵突击”,也难让滇池“换新天”。弥合物力短板,注重调动社会的合力参与,营造全民环保的氛围,尤为重要。可即便再差钱,再需要民间参与,也不能靠“强征”方式向普通游客下手。 欲收费,何患无辞,只不过,这“辞”要能服众。昆明对滇池流域的多个县区游客按每人每天10元的标准收费,还美其名曰“生态资源补偿费”。可这笔补偿费,更像是“罚款”:对那些游客而言,平白无故就被“罚”了钱。他们的 游玩行径,或许确实给景区生态造成压力,但未必就至于造成污染。因为莫须有的“污染行为”,被强征补偿费,何异于做冤大头, 10元钱,对某些人来说,或许算不上“负担”。可即便是一毛钱,若征收无据,也有违程序正义。 政策制定者表示,收取补偿费是为“增强全民保护滇池意识”。可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理应因势利导,以道德感召来提升自觉性,而不是责任捆绑。对人们而言,滇池是颗明珠,人人都应为让这颗明珠重放光芒做些什么。可这种责任落地,有赖于自觉恪守,而非“被自愿”。 事实上,假滇池治理之名“雁过拔毛”,只是乱立名目。凭什么要通过经济手段刺激民众的环保意识,而非提高他们的责任认知,让民众共同承担庞大的经济开销责任,实质上,是以收费挟持民众加入到治理洪流中。决策者通过“治污”的道义制高点,来敛取民财,本就不合理。在正当程序匮乏的情境下,公众没理由“乖乖听话” 5. 千百年来,有着“高原明珠”美誉的滇池一直是云南昆明百姓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具有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渔业、航运等多项功能,对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滇池地区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与滇池自净力减弱的矛盾日益突出,致使滇池水体饱受污染之苦,水质富营养化速度加快,滇池外海水质沦为劣五类。鱼类产卵、孵化场地的生态环 境亦被破坏、并加之过度捕捞和鱼类种群间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使滇池鱼类种群发生巨大变化,土著鱼种仅存4种,濒于灭绝。“为了母亲湖”“救救滇池”等呼声日益强烈。 作为国家重点治理“三湖”之一的高原湖泊,滇池治 先污染后治理得不偿失。滇池周边的企业20年间总共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而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达到?类水标准)至少就得花几百亿元。而滇池先污染后治理是不得已而为之,滇池有着其先天的缺陷: 滇池位于城区下游 滇池是一个老年性高原断层陷落湖泊,每年不得不“吞咽”污水2亿多吨,其中生活污水占90%以上,成为昆明市居民的“潲水桶”。而同是高原湖泊的洱海则不同,湖在上游,有干净清洁的补充水源。 外来干净水源少 尽管有20多条入湖河道,但河流流程短、地下渗漏率高,滇池的干净水源主要靠雨水。所以,滇池水体平均四年才能置换一次。 而同属国家重点治理湖泊的太湖和巢湖,水体置换比滇池快得多。 开口加重污染源 历史上,由于滇池水位高,十年九涝,曾有治理者在滇池和金沙江水系的接点上开口。水位是下降了,露出的耕地也更多了,但急剧膨胀的人口导致污染源加重,大大超过了滇池的承载力。 在过去滇池治理过程中,有用生物的办法,投放水生植物或动物等生态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还有用化学治理路子,投放药剂到滇池等等。但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 在滇池的治理史上,曾提出过1999年5月1日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外海水质达到4类标准;2000年底,外海水质达到或接近3类,但滇池水质实际改善都没有达到阶段目标。这正是因为过去对滇池治理的难度认识不够,制定目标偏高,社会期望过高。池水污染严重根本原因 生态用水被挤占严重短缺 【据新华社昆明7月13日电】(记者周雷)云南省环境科学院院长贺彬近日在滇池治理专家研讨会上表示,生态用水被挤占并严重短缺,是滇池水污染严重和恶化趋势难于遏制的根本原因。 “每当一座污水处理厂开工剪彩,表面上是城市污水将得到处理净化,实际上意味着滇池清洁生态补水减少,进入湖体的污水量增加和污染负荷的加重,滇池向污染的深渊滑下了一步。”贺彬说,“近20多年来,进入滇池的清洁水由3亿立方米减少到7000万立方米。”贺彬认为,只有当昆明污水处理规模增加,不再以减少滇池清洁生态补水作为代价时,滇池的污染状况才会出现转机。 数数年来一度备受关注,其治理成果关系着一方生灵,也为其它江河湖泊治理做出警示。 4滇池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泊,被誉为云贵高原上的“明珠”。同时,它也是昆明市生存和发展的摇篮,对昆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宜人气候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滇池的水质以无法阻挡的趋势迅速恶化,蓝藻大面积暴发,水功能逐渐丧失。“滇池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呢,以前的滇池多清啊,蓝天、白云映在里面,太好看了。”回忆起滇池的旧日风光,老一辈的昆明人总是无比伤感。 位居城市下游,滇池成为“天然垃圾池”。 由于滇池地处昆明市下游,因此注定了滇池要成为藏污纳垢的“天然垃圾池”这一悲剧的主角。 随着流域内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污染物源源不断涌入滇池。滇池北岸的昆明市主城区有七条主要入滇河道,每天随水进入滇池的污染物近千吨。 盘龙江、大观河是昆明市的两条城市景观河。盘龙江的源头,是昆明市最重要的水源地——松华坝,记者在那里看到的盘龙江水还是清澈的,但一进入城区,水就明显地浑浊起来。大观河也好不到那里,从滇池乘船刚驶入大观河口就能闻到一股腐水的臭味。 其他的五条河就更不用说了,枧槽河、船房河水黑如墨汁,真是“未见其身,先闻其臭。”行人无不掩鼻而过。宝象河、运粮河、采莲河则变成了免费的垃圾清运站,各种垃圾、污水排入河道,随水进入滇池。“反正每条河都成臭水沟了。”河边的居民如是说。 根据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提供的一份名为“2000年——2004年滇池流域污染负荷与滇池水质变化情况简述”的资料显示:四年间,滇池流域的COD(化学需氧量)增加了38.4%,平均年增长率为9.6%;TN(总氮)共增加19.7%,平均年增长率为4.9%;TP(总磷)增加了5.6%,平均年增长率为1.4%。 而滇池本身又是一个半封闭的宽浅型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自净能力低,再加上世纪60年代,滇池沿岸进行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活动,造成滇池湖滨生态带基本消失导致滇池水质严重富营养化,水质为劣五类。 巨额治理资金却没换来民众一声“好” 对于滇池的现状,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都给与了高度重视,1996年国家环保总局将滇池列入“三河三湖”重点治理,先后有130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进入滇池治污。 据了解,自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滇池的治理共投入资金44.3亿元,其中“九五”期间投入资金21.2亿元,“十五”期间投入资金23.1亿元。目前昆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总规模已达到55.5万吨/天。 在近日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举行的媒体垦谈 会上,滇池管理局的有关人员向参会的所有驻滇和当地媒体通报:通过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在滇池流域人口年均增长约1.9%、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约10%,主要污染物COD、TN、TPS的产生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滇池水质总体保持稳定,综合营养状态呈现平稳波动,主要污染物稳中有降,初步遏制了滇池水质迅速恶化的趋势。 可与滇池生生相息的昆明市民却没有这么看,公众对滇池治理明显缺乏热情已证明了这点。 记者在近一年来参加的所有有关滇池的公益活动中发现,停下匆匆脚步来观看和参加活动的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而年轻人却很少有人驻足。 今年三月,记者曾随机采访了一位观看活动的老大爷。“国家对滇池是投入很多的,但污染还是越来越重,我都不知能不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滇池变清。”他有些伤感地说。 而许多居住在滇池西岸的许多村民,已对滇池的污染近乎麻木。 龙门村的一位段姓大爷告诉记者,村里的人早已习惯了他们称之为“海油”(蓝藻)的腥臭味,“反正国家花了那么多钱都治不好,我们还指望什么呢,臭就臭吧,我们也没地方可去。”他说。 记者采访时,段大爷家养的黑狗突然跑了出来,黑毛上有层绿色。段大爷说:“天太热,狗下„海?游泳,毛上就沾了一层你们说的蓝藻,黑狗变„绿?狗了。” 记者想起以前一位朋友的调侃:如果到滇池去游泳,下去的时候是人,上来就变成“忍者神龟”了。 滇池治理为啥效果甚微, 据滇池管理局的有关人员介绍,在实现工业污染达标排放和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后,滇池目 前主要污染物的来源以生活污染及面源污染为主。从目前治理的情况来看,滇池的治理工作主要面临资源环境条件差、人口剧增,加大了富营养化防治的压力、污染负荷大、投资不足四个方面的制约。 与国内太湖、巢湖等浅水湖泊相比,滇池的补水严重短缺。昆明市是国内严重缺水的14个城市之一,年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供需矛盾突出。由于滇池没有大江大河汇入,无充足的洁净水进行水体交换,湖水滞留期长,污染特多存积于湖内,加上滇池位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光照时间长,水温较高且年温差小,有利于藻类生长,要将蓝藻清除将是一项长期困难的工作。 同时,滇池流域又属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人口密度大,从入湖污水数量及单位湖面积容纳比来看,滇池的污染负荷比较严重,保护和治理需要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而对比于“三湖”中的其他两湖,由于经济实 力的不足,滇池治理的投资额远远低于其他两湖,制约了滇池的治理工作,因此收效甚微。 滇池真的那么难治吗, 滇池治理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的李杰研究员认为滇池污染治收效低的原因主要是“人的原因”,他是《滇池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与居民行为方式对滇池污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组组长。 他认为滇池污染问题的实质就是滇池流域的自然生态系统与处于该系统内的社会运行方式了生了不相容的状况,由于社会运行不当造成滇池污染程度超过了滇池的净化能力。 李杰说:“滇池污染是人的行为造成的,但在政府制定的各种中、长期治理规划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直接针对改善水质的技术工程,而对于如何进行社会动员、发动群众、利用社会力量 治理污染,缺乏明确的计划和措施。再加上一些企业利用政府监管不到位的空子,违法排污,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在滇池环境保护中还存在着依法行政不到位问题。因此,滇池污染的治理速度总是赶不上污染的速度。” 因此,在李杰的课题中提出了要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认识滇池污染的原因和寻求治理滇池污染的途径,提出了滇池污染是人的行为和社会的行为造成的,应当从改变人的行为和社会的行为入手解决污染问题,从改变观念、体制、行为等方面寻求治理污染的途径。 阳宗海的启示 阳宗海是距离滇池约30公里的云南第八大淡水湖泊,由于离昆明比较近,曾经被称为昆明的“后花园”。 因为经济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过快发展,1996—1998年阳宗海水质恶化,一度达到4类水,也多次爆发大面积蓝藻,已危及周边群众的 饮用水安全。为了不使阳宗海成为第二个滇池,阳宗海周边的宜良、澄江、呈贡三县携手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治湖战中。 昆明市宜良县占阳宗海水域的2/3,据该县环保局长杨云章介绍,首先是对阳宗海流域内所有企业实行污染总量控制,湖旁边所有工厂必须达标排放。接着又先后取缔了湖内2000多亩网箱养鱼,湖边的20多家蓄禽养殖场,以及湖面上行驶的700多艘机动船和面湖的64个采石场。 与此同时宜良还实行退耕还林和8万平方千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要求农民使用化肥量减半并在雨季之前施用,推广使用低残留农药、秸秆禁烧,还组织农村环保志愿者监督举报污染事件。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宜良的阳宗海治理工作中,除了目前建成的5000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和配套15公里的管网工程投资2300多万元外,其他的投资都很小。 2000年,阳宗海水质改善恢复到2类水,在云南9大高原湖泊水质呈现下降的情况下,并稳定地保持了4年之久,记者来到阳宗海边,湖底水草清晰可。阳宗海的成功打破了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湖泊污染难治”的说法。 因为阳宗海水质的恢复,宜良引来了高质量的巨额投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据了解,目前准备到阳宗海投资意向资金就达280亿元之多。 对于阳宗海的治理,国家、省、市政府给予了高度评价,阳宗海离昆明很近,但水质得到了恢复,在湖泊治理史上是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广。因此,只要树立坚定信心,湖是一定能治好的。 正如滇池的污染是多方面的,因此,滇池的治理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保护滇池还任重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及云南省各方的努力下,滇池一定能重现渔歌互答,浩月千里的优美景象。(本报记者刘萍实习生资敏)
本文档为【滇池调研最新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49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4K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0-05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