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电厂机组分散控制系统(DCS)技术要求

发电厂机组分散控制系统(DCS)技术要求

举报
开通vip

发电厂机组分散控制系统(DCS)技术要求发电厂机组分散控制系统(DCS)技术要求 发电厂机组分散控制系统,DCS, 技术要求 1. 范围 1.1 总则 1.1.1 本规范书对发电厂机组(125MW)采用的分散控制系统(以下简称DCS)提出了技术方面和有关方面的要求。 1.1.2 本规范书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要求。 2. 规范和标准 本规范书中涉及的所有规范、标准或材料规格(包括一切有效的补充或附录)均应为最新版本。 2.1 引用的规范和标准 美国防火协会(NFPA) ANSI/NFPA 70 国家电气规范 ANSI/NFPA 85C ...

发电厂机组分散控制系统(DCS)技术要求
发电厂机组分散控制系统(DCS)技术要求 发电厂机组分散控制系统,DCS, 技术要求 1. 范围 1.1 总则 1.1.1 本规范书对发电厂机组(125MW)采用的分散控制系统(以下简称DCS)提出了技术方面和有关方面的要求。 1.1.2 本规范书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要求。 2. 规范和标准 本规范书中涉及的所有规范、标准或材料规格(包括一切有效的补充或附录)均应为最新版本。 2.1 引用的规范和标准 美国防火协会(NFPA) ANSI/NFPA 70 国家电气规范 ANSI/NFPA 85C 多燃烧器锅炉炉膛防内爆和外爆 ANSI/NFPA 85F 制粉系统的安装及运行 美国电气和电子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师协会 (IEEE) ANSI,IEEE 472 冲击电压承受能力导则(SWC) ANSI,IEEE 488 可编程仪表的数字接口 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EIA) EIA RS-232-C 数据终端设备与使用串行二进制数据进 行数据交换的数据通信设备之间的接口 美国科学仪器制造商协会 (SAMA) SAMA PMS 22.1 仪表和控制系统功能图表示法 IEC1131-3 国际可编程控制组态语言标准 IEEE802.3 以太网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802.4 令牌传递总线送取方法物理层技术规范 ISO DIS 11898 国际现场总线标准 中国标准 GB191 包装储运图标志 GB2421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总则 GB 2422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名词术语 GB2423.1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试验规程 DL 5000-94 火力发电厂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技术规程 JB/TS234-91 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验收大纲 DL 453-91 火电厂煤粉锅炉燃烧室防爆规程 1 ,, DL/T657-1998 火力发电厂模拟量控制系统在线验收测试 规程 DL/T658-1998 火力发电厂顺序控制系统在线验收测试 规程 DL/T659-1998 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在线验收测试 规程 SDJ279-90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热工仪表及 控制装置篇 电规[1996]214 单元机组分散控制系统设计若干技术问题 规定 JB/T 6810-93 分散型控制系统功能模板可靠性设计规范 JB/T 6809-93 数字量输入输出通道模板通用技术条件 GB/T15532-1995计算机软件单元测试 国家电力公司颁布 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 3. 技术要求 3.1 总则 3.1.1 DCS应完成数据采集系统(DAS)、模拟量控制系统(MCS)、顺序控制系统(SCS)、汽轮机数字电液调节系统(DEH)功能,以满足各种运行工况的要求,确保机组安全经济运行。 3.1.2 DCS应由分散处理单元、过程输入输出通道、数据通讯系统和人机接口等组成。 3.1.3 DCS系统应易于组态,易于使用,易于修改,易于扩展。 3.1.4 系统的监控、报警和自诊断功能应高度集中在CRT上显示和在打印机上打印。 3.1.5 控制系统应在功能和物理上分散以适合机组的特点。 3.1.6 控制系统按工艺区(即按锅炉、汽机、除氧给水及公用部分等)划分,以保证系统负荷率分配均匀。 3.1.7 控制系统应满足单一故障不应引起锅炉或汽轮发电机保护系统误动和拒动。 3.1.8 在系统模块中的控制功能组的安排应使得在某一单元故障时,仅解列部分自动控制系统,并进行报警,这种局部自动解列应能被运行人员随时干预。 3.1.9 DCS的设计采用合适的冗余配置和诊断至模件级的自诊断功能,使其具有高度的可靠性。系统内任一组件发生故障,均不应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 3.1.10 DCS应采取有效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以防止各类计算机病毒的侵害和DCS 内各存贮器的数据丢失。 2 ,, 3.1.11 整个DCS的可利用率应不小于99.9,。有三年以上类似功能 的成功应用实绩。 3.1.12 DCS系统信息共享应遵循以下规定: ——监视和控制系统信息共享,此时,I/O信息应首先引入控制系统的I/O通道,并通过通讯总线传送至数据处理和监视系统 ——控制系统与保护系统都要用的过程信息,宜通过各自的I/O通道分别引入 ——触发MFT的信息应通过硬接线方式传送 ——甲乙侧对称系统I/O信息进入DCS系统,不应经过网络通讯 3.2 硬件要求 3.2.1 总则 3.2.1.1 系统硬件应采用有现场运行实绩的、先进可靠的和使用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分散型的硬件。 3.2.1.2 系统内所有的模件均应是固态电路、标准化、模件化和插入式结构。 3.2.1.3 模件的插拔应有导轨和联锁,以免造成损坏或引起故障。模件的编址不应受在机柜内的插槽位置所影响,而是在机柜内任何插槽位置上都应能执行其功能。 3.2.1.4 机柜内的模件应能带电插拔而不损坏,且不影响其它模件的正常工作。 3.2.1.5 模件的种类和尺寸规格应尽量少,以减少所要求的备件范围和备件费用。 3.2.2 处理器模件 3.2.2.1 分散处理单元内的处理器模件应各司其职(功能上应分离),以提高系统可靠性。处理器模件应使用I,O处理系统采集的过程信息来完成模拟控制和数字控制。 3.2.2.2 处理器模件应清晰地标明各元器件,并带有LED自诊断显示。 3.2.2.3 处理器模件若使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则应有电池作数据存储的后备电源,电池的更换不应影响模件的工作。 3.2.2.4 某一个处理器模件故障,不应影响其它处理器模件的运行。此外,数据通讯高速公路故障时,处理器模件应能继续运行。 3.2.2.5 对某一个处理器模件的切除,修改或恢复投运,均不应影响其它处理器模件的运行。 3.2.2.6 处理器模件应冗余配置,一旦某个工作的处理器模件发生故障,系统应能自动地以无扰方式,快速切换至与其冗余的处理器模件,并在操作员站报警。 3.2.2.7 冗余配置的处理器模件与系统均应有并行的接口,即均能接受系统对它们进行的组态和组态修改。处于后备状态的处理器模件, 3 ,, 应能同步更新信息。 3.2.2.8电源故障应属系统的可恢复性故障,一旦重新受电,处理器模件应能自动恢复正常工作而无需运行人员的任何干预。 3.2.3 过程输入,输出(I,O) 3.2.3.1 I,O处理系统应“智能化”,以减轻控制系统的处理负荷。I,O处理系统应能完成扫描、数据整定、数字化输入和输出、线性化、热电偶冷端补偿、过程点质量判断、工程单位换算等功能。 3.2.3.2 所有的I,O模件都应有标明I,O状态的LED指示和其它诊断显示,如模件电源指示等。 3.2.3.3 所有控制和保护回路的模拟量输入信号每秒至少扫描和更新4次,所有控制和保护回路的数字量输入信号每秒至少扫描和更新10次,事故顺序(SOE)输入信号的分辨率应小于1毫秒。为满足某些需要快速处理的控制回路要求,其模拟量输入信号应达到每秒扫描6次,数字量输入信号应达到每秒扫描20次。 3.2.3.4 应提供对热电偶、热电阻及4,20mA DC信号的断线和短路以及输入信号超出工艺可能范围的检查功能,这一功能应在每次扫描过程中完成。 3.2.3.5 所有接点输入模件都应有防抖动滤波处理。 3.2.3.6 处理器模件的电源故障不应造成已累积的脉冲输入读数丢失。 3.2.3.7 应采用相应的手段,自动地和周期性地进行零飘和增益的校正。 3.2.3.8 冗余输入的热电偶、热电阻、变送器信号和开关量信号的处理,应由不同的I,O模件来完成。单个I,O模件的故障不得引起任何设备的故障或跳闸。 3.2.3.9 所有,输出模件,应能满足ANSI/IEEE472“冲击电压承受能力试验导则(SWC)”的规定,在误加250V直流电压或交流峰-峰电压时,应不损坏系统或同一模件上其他I/O通道的正常工作。 3.2.3.10 输入、输出通道均应与外接信号隔离。 3.2.3.11 每16点模拟量输入应至少有一个单独的固态A,D转换器;而每一点模拟量输出应有一个单独的D,A转换器;每一路热电阻输入应有单独的桥路。每一数字量输入,输出模件的I,O点数不应大于16点。此外,所有的输入通道、输出通道及其工作电源,均应互相隔离。报价书中应明确说明变送器+24V供电、DCS范围内电动执行器电源(不包括AC380V和DC220V电源)、数字量输入接点的“查询电源”、数字量输出继电器线圈的“激励电源”的供电方式。并提供以上电源。 模数(A,D)转换和数模(D,A)转换应满足下列最低要求: 4 ,, (1) 分辩率 12位 (2) 线性 ?1个最低有效位(LSB) (3) 再现性 ?1/2个最低有效位 (4) 精度 在整个工作温度范围内全量程的? 0.1% 3.2.3.12 在整个运行环境温度范围内,DCS的模拟量输入信号的精度:高电平为?0.1,,低电平为?0.2,;DCS的模拟量输出信号的精度为?0.25,,系统设计应满足在六个月内不需手动校正而保证这些精度的要求。 3.2.3.13 I /O类型 a、模拟量输入: 4,20mA信号(接地或不接地),最大输入阻抗为250Ω,系统应提供4,20 mA两线制变送器的24VDC电源或电源信号隔离装置(对外带电源的信号);对1,5VDC(或0,5VDC)输入,输入阻抗不小于500kΩ;对0,10mA信号,最大输入阻抗为400Ω。0~5A信号为电动机电流信号。 b、模拟输出: 4,20mA或1,5VDC可选,具有驱动回路阻抗大于600Ω的负载能力。负端应接到隔离的信号地上。系统应提供24VDC的回路电源。应至少提供模拟量输出控制卡15块。 c、数字量输入: 负端应接至隔离地上,系统应提供对现场输入接点的“查询”电压(48V,120V)。 d、数字量输出: 数字量输出模件应采用电隔离输出,隔离电压?250V,能直接驱动控制用电动机或任何中间继电器。 e、热电阻(RTD)输入: 能直接接受分度号为Cu50、Pt100、BA2、G等类型的三线制(或二线制)热电阻信号(不需变送器)。 f、热电偶(T,C)输入: 能直接接受E、J、K、T、EA和R型的热电偶信号(不需变送器)。热电偶在整个工作段的线性化,应在I,O模件内完成而不需通过数据通讯总线。 g、脉冲量输入:每秒能接受6600个脉冲。 3.2.3.14 做好模拟量输入和输出信号的屏蔽提出建议,以满足其系统设计要求。 3.2.3.15 分散处理单元之间用于跳闸、重要联锁和超弛控制的信号,应直接采用硬接线,而不可通过数据通讯总线发送。 3.2.3.17应满足系统对输入输出信号的要求,如模拟量与数字量之间转换的检查点、冷端补偿、电源电压检测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硬接线联接 5 ,, 点。报价书应明确说明各子系统之间的硬接线联接使用的I/O点数、冷端补偿点数及方法。 3.2.3.18 重要的联锁保护和模拟控制功能的I/O点必须冗余配置。 3.2.3.19 所有自动调节系统执行机构均由DCS提供的驱动,模件直 接驱动(380V执行机构除外),不另设伺服放大器。 3.2.4 Gateway 3.2.4.1 DCS的各子系统尽可能类型一致,以构成一个统一的监视和控制系统。因此,用于不同子系统或不同通讯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之间的Gateway应尽可能少。 3.2.5 外围设备 3.2.5.1 记录打印机和彩色图形打印机。 3.2.5.1.1 记录打印机应是带微处理器的打印机。 3.2.5.1.2 所有记录打印机都应能互相切换使用,整个DCS应配置3 台记录打印机(其中两台针式打印机,一台黑白激光打印 机)安放在单元控制室内。 3.2.5.1.3 提供一台A4彩色喷墨图形打印机安放在工程师工作室。 它可根据要求打印任一CRT画面。 3.2.5.2 CRT和键盘 3.2.5.2.1 所提供CRT至少应有24K种颜色,屏幕尺寸为21英寸纯平,分辨率为1600×1280象素,并在此分辨率下提供不低于85Hz的刷新率。 3.2.5.2.2 每台CRT应有其独立的显示发生器,单元控制室内的所有CRT应组态相同,可互为备用。 3.2.5.2.3 光标定位装置为跟踪球、鼠标器或光笔。 3.2.5.2.4 每台CRT应配置一个键盘。按钮的操作应有触感和声音反馈,反馈的音量大小可以调整。 3.2.5.2.5 应设置6台CRT,其中5台安放在单元控制室内,1台安放在工程师工作室内。 3.2.5.3 磁盘驱动装置:应提供三种类型的磁盘驱动装置存储系统数据,即固定式温切斯特盘,光盘和软盘驱动器。为方便保存运行数据,至少提供一台可读写光驱。 3.2.6 电源 3.2.6.1 电子装置机柜、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应能接收二路交流220V?10,,50Hz?1Hz的单相电源。这两路电源中的一路来自不停电电源(UPS),另一路来自厂用保安段电源。 6 ,, 3.2.6.2 设备除能接受上述两路电源外,应在各个机柜和站内配置相应的冗余电源切换装置和回路保护装置,并用这两路电源在机柜内馈电。 3.2.6.3 机柜内应设置二套冗余直流电源。这二套直流电源都应具有足够的容量和适当的电压,应能满足设备负载的要求。 3.2.6.4 任一电源故障都应报警并在CRT上显示,二路冗余电源应通过二极管切换回路耦合。在一路电源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另一路,以保证任何一路电源的故障均不会导致系统的任一部分失电。 3.2.6.5 电子装置机柜内的馈电应分散配置,以获取最高可靠性,对I,O模件、处理器模件、通讯模件和变送器等都应提供冗余的电源。 3.2.6.6 接受变送器输入信号的模拟量输入通道,应能承受输入端子完全的短路,并不应影响其它输入通道,否则,应用单独的熔断器进行保护。 3.2.6.7 每一路变送器的供电回路中应有单独的熔断器,熔断器断开时应报警。在机柜内,熔断器的更换应很方便,不需先拆下或拨除任何其它组件。 3.2.6.8 无论是4,20mA还是脉冲信号输出,都应有过负荷保护措施。此外,应在系统机柜内为每一被控设备提供维护所需的电隔离手段。任一控制设备的被拆除,均应报警,并将受此影响的控制回路切至手动。 3.2.6.9 每一数字量输入、输出通道板都应有单独的熔断器或采取其它相应的保护措施。 3.2.6.10 应设置DCS范围内电动执行的电源(不包括380V、DC220V电源)。 3.2.6.11 所有DCS范围内开关量输入点的“查询电源”查询电压为48V~120V。 3.2.6.12 所有DCS范围内开关量接点的“激励电源”交流380V回路除外。 3.2.7 环境 3.2.7.1 系统应能在电子噪声、射频干扰及振动都很大的现场环境中连续运行,且不降低系统的性能。 3.2.7.1 系统设计应采用各种抗噪声技术、包括光电隔离、高共模抑制比、合理的接地和屏蔽。 3.2.7.2 在距电子设备1.2米以外发出的工作频率达470MHz、功率输出达5W的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应不影响系统正常工作。 3.2.7.3 系统应能在环境温度0,40?,相对湿度10,95,(不结露)的环境中连续运行。 7 ,, 3.2.8 电子装置机柜和接线 3.2.8.1 电子装置机柜的外壳防护等级,室内应为IP52,室外应为IP56。 3.2.8.2 机柜门应有导电门封垫条,以提高抗射频干扰(RFI)能力。柜门上不应装设任何系统部件。 3.2.8.3 机柜的设计应满足电缆由柜底引入的要求。 3.2.8.4 对需散热的电源装置,应提供排气风扇和内部循环风扇。 3.2.8.5 机柜内应装设温度检测开关,当温度过高时进行报警。 3.2.8.6 装有风扇的机柜均应提供易于更换的空气过滤器。 3.2.8.7机柜内的端子排应布置在易于安装接线的地方,即为离柜底300mm以上和距柜顶150mm以下。 3.2.8.8 中间端子柜内的每个端子排和端子都有清晰的标 志,并与图纸和接线表相符。 3.2.8.9 端子排、电缆夹头、电缆走线横槽及接线槽均应由“非燃烧”型材料制造。 3.2.8.10 机柜、控制台以及其它设备之间互联的电缆(包括两端的接插件)应符合IEEE有关防火标准。 3.2.8.11 组件、处理器模件或I/O模件之间的连接应避免手工接线。 3.2.8.12 机柜内应预留充足的空间,能方便地接线、汇线和布线。 3.2.9 系统扩展 3.2.9.1 应考虑下列备用余量,以供系统以后扩展需要: ?每个机柜内的每种类型I,O测点都应有15,的备用量。每个机柜内应有20,的模件插槽备用量。该备用插槽应配置必要的硬件,保证今后插入模件就能投入运行。 ?控制器站的处理器处理能力应有50,余量,操作员站处理器处理能力应有60,余量。操作员站允许最大标签量至少应为系统过程I/O点总数的200% ?处理器内部存贮器应有50,余量,外部存贮器应有60,余量。 ?通讯总线的负荷率:以太网不大于20,,令牌网不大于40, ?40,电源负荷余量 这些都应是按系统联调成功正式投运时的最终容量计算的百分比值。 3.2.10 接地和隔离 3.2.10.1 DCS系统的接地应能接受与电气公用全厂接地网而无须设置专用的独立接地网。 3.3 软件要求 8 ,, 3.3.1 DCS的组态采用统一的方式进行。 3.3.2 应提供一套完整的程序软件包,包括实时操作系统程序、应用程序及性能计算程序。 3.3.3 所有的算法和系统整定参数应驻存在各处理器模件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内,执行时不需重新装载。 3.3.4 应提供Fortran,VC,VB,Pascal等高级编程语言以满足用户工程师开发应用软件的需要。 3.3.5 模拟量控制的处理器模件完成所有指定任务的最大执行周期不应超过250ms,开关量控制的处理器执行周期不应超过100ms。 3.3.6 对需快速处理的模拟和顺序控制回路,其处理能力应分别为每125ms和50ms执行一次。 3.3.7 模拟控制回路的组态,应通过驻存在处理器模件中的各类逻辑块的联接,直接采用SAMA图方式进行,并用易于识别的工程名称加以标明。还可在工程师站上根据指令,以SAMA图形式打印出已完成的所有系统组态。 3.3.8 在工程师工作站上应能对系统组态进行修改。不论该系统是在线或离线均能对该系统的组态进行修改。系统内增加或变换一个测点,应不必重新编译整个系统的程序。 3.3.9 在程序编辑或修改完成后,应能通过通讯总线将系统组态程序装入各有关的处理器模件,而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3.3.10 顺序控制的所有控制、监视、报警和故障判断等功能,均应由处理器模件提供。 3.3.11 顺序逻辑的编程应使顺控的每一部分顺序逻辑及执行情况、被控设备和工艺流程的状态都能在CRT上显示。 3.3.12 所有顺序控制逻辑的组态都应在系统内完成,而不采用外部硬接线、专用开关或其它替代物作为组态逻辑的输入。 3.3.13 顺序控制逻辑应采用熟悉的,类似于继电器型式的功能符号,以逻辑图或梯形图格式进行组态,并可在工程师站上按指令要求,以图形方式打印出已组态的逻辑。 3.3.14 查找故障的系统自诊断功能应能诊断至通道级故障。报警功能应使运行人员能方便地辨别和解决各种问题。 3.3.15 应设置保护动作监视软件,该软件应与DCS的其它应用软件同时运行工作,能连续监视各重要辅机的全部保护项目及测点状态,一旦任意一台重要辅机保护动作,它将能自动捕捉并记忆这次保护的首次动作原因供以后分析。该软件应从硬件的角度考虑使其具有足够的分辨率从而能正确分辨重要辅机首次动作的原因。 3.3.15 应考虑在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有效期内,软件的增加及修改不发生费用。 3.4 人机接口 9 ,, 人机接口应包括操作员站,手动操作控制装置和工程师站。 3.4.1 操作员站 3.4.1.1 操作员站的任务是在标准画面和用户组态画面上,汇集和显示有关的运行信息,供运行人员据此对机组的运行工况进行监视和控制。 3.4.1.2 操作员站的基本功能如下: ?监视系统内每一个模拟量和数字量 ?显示并确认报警 ?显示操作指导 ?建立趋势画面并获得趋势信息 ?打印报表 ?控制驱动装置 ?自动和手动控制方式的选择 ?调整过程设定值和偏置等 3.4.1.3 操作员站及工程师站至少应采用工业控制机,其硬件配置要求至少为: 内存:128M 硬盘:10G以上 主频:600MHz以上 3.4.1.4 至少应提供4组操作员站。其CRT安装在控制台内,主机安装在工程师室。 3.4.1.5 每一个操作员站都应是冗余通讯总线上的一个站,且每个操作员站应有独立的冗余通讯处理模件,分别与冗余的通讯总线相连。 3.4.1.6 虽然操作员站的使用各有分工,但任何显示和控制功能均应能在任一操作员站上完成。 3.4.1.7 任何CRT画面均应能在2秒(或更少)的时间内完全显示出来。所有显示的数据应每秒更新一次。 3.4.1.8 调用任一画面的击键次数,不应多于三次。 3.4.1.9 运行人员通过键盘或跟踪球等手段发出的任何操作指令均应在1秒或更短的时间内被执行。从运行人员发出操作指令到被执行完毕的确认信息在CRT上反映出来的总时间应在2.5秒内。对运行人员操作指令的执行和确认,不应由于系统负载的改变或使用了Gatway而被延缓。 3.4.1.10 主要保护动作跳闸后,运行人员可以通过操作员站调出相应保护首次动作原因显示画面,从而可以知道首次动作原因以及当前相关的全部保护动作状态等。 10 ,, 3.4.2 手动控制装置 3.4.2.1 本次改造取消所有硬手,自动站(M,A站)。 3.4.3 工程师站 3.4.3.1 应提供一套台式工程师站,用于程序开发、系统诊断、控制系统组态、数据库和画面的编辑及修改。还应提供安放工程师站的工作台及工程师站的有关外设。 3.4.3.2 工程师站应能调出任一已定义的系统显示画面。在工程师站上生成的任何显示画面和趋势图等,均应能通过通讯总线加载到操作员站。 3.4.3.3 工程师站应能通过通讯总线,既可调出系统内任一分散处理单元的系统组态信息和有关数据,还可使操作人员将组态数据从工程师站上下载到各分散处理单元和操作员站。此外,当重新组态的数据被确认后,系统应能自动地刷新其内存。 3.4.3.4 工程师站应包括站用处理器、图形处理器及能容纳系统内所有数据库、各种显示和组态程序所需的主存贮器和外存设备。还应提供系统趋势显示所需的历史趋势缓冲器。 3.4.3.5 工程师站应设置软件保护密码,以防一般人员擅自改变控制策略、应用程序和系统数据库。 3.4.3.6 应提供支撑工程师站的所有辅助设备,如编程面板等。 3.5 数据通讯系统 3.5.1 数据通讯系统应将各分散处理单元、输入,输出处理系统及人机接口和系统外设联接起来,以保证可靠和高效的系统通讯。 3.5.2 连接到数据通讯系统上的任一系统或设备发生故障,不应导致通讯系统瘫痪或影响其它联网系统和设备的工作。通讯总线的故障不应引起机组跳闸或使分散处理单元内的处理器不能工作。 3.5.3 所提供的通讯总线应是冗余的(包括冗余通讯总线接口模件)。冗余的数据通讯总线在任何时候都应同时工作。 3.5.4 挂在数据通讯总线上的所有站,都应能接受数据通讯总线上的数据,并可向数据总线上发送数据。 3.5.5 数据通讯系统的负载容量,在最繁忙的情况下,对于采用以太网的系统不应超过20%,对于采用令牌网的系统不应超过40%,以便于系统的扩展。 3.5.6 在机组稳定和扰动的工况下,数据总线的通讯速率应保证运行人员发出的任何指令均能在1秒或更短的时间里被执行。 3.5.7 数据通讯协议应包括CRC(循环冗余校验)、奇偶校验码等,以检测通讯误差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系统通讯的高度可靠性。 11 ,, 应连续诊断并及时报警。 3.5.8 当数据通讯系统中出现某个差错时,系统应能自动要求重发该数据,或由硬件告知软件,再由软件判别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经过多次补救无效,系统应自动采取安全措施,如切除故障设备,或切换至冗余的装置等。 3.5.9 数据通讯总线应能防止外界损伤。 3.5.10 应提供一个“数字主时钟”,使挂在数据通讯总线上各个站的时钟同步。“数字主时钟”本身需与电厂的主时钟同步,这可由工程师站的键盘实现。并提供一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接口。 3.5.11 应提供一套完整的DCS至MIS及ADS的接口装置,以便MIS从DCS收集所需的信息及实现自动发电量控制(AGC)功能。 3.6 数据采集系统(DAS) 3.6.1 总则 3.6.1.1 数据采集系统(DAS)应连续采集和处理所有与机组有关的重要测点信号及设备状态信号,以便及时向操作人员提供有关的运行信息,实现机组安全经济运行。一旦机组发生任何异常工况,及时报警,提高机组的可利用率。 3.6.1.2 DAS至少应有下列功能: ?显示:包括操作显示、成组显示、棒状图显示、报警显示、趋势显示等。 ?制表记录:包括定期记录、事故追忆记录、事故顺序(SOE)记录、跳闸一览记录等。 ?历史数据存储和检索 ?性能计算 3.6.2 显示 3.6.2.1 总则 3.6.2.1.1 每个CRT应能综合显示字符和图象信息,机组运行人员通过CRT实现对机组运行过程的操作和监视。 3.6.2.1.2 每幅画面应能显示过程变量的实时数据和运行设备的状态,这些数据和状态应每秒更新一次。显示的颜色或图形应随过程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棒状图和趋势图应能显示在任意一个画面的任何一个部位上。 3.6.2.1.3 应可显示DCS系统内所有的过程点,包括模拟量输入、模拟量输出、数字量输入、数字量输出、脉冲量输入、脉冲量输出、中间变量和计算值。对显示的每一个过程点,应显示其标志号(通常为Tag)、中文说明、数值、性质、端子排号、工程单位、高低限值等。 12 ,, 3.6.2.1.4 应提供对机组运行工况的画面开窗显示、滚动画面显示和图象缩放显示,以便操作人员能全面监视,快速识别和正确进行操作。 3.6.2.1.5 应设计机组和设备运行时的操作指导,并由CRT的图象和文字显示出来。 3.6.2.1.6 运行人员可通过键盘和光标定位装置,对画面中的任何被控装置进行手动控制。画面上的设备正处于自动顺控状态时,模拟图上应反映出运行设备的最新状态及自动程序目前进行至哪一步。若自动顺序失败,则应有报警并显示故障出现在顺序的哪一步。 3.6.2.1.7 操作人员可在工程师站上,使用该站的画面生成程序自己制作和修改画面。 3.6.2.2 操作显示 应采用多层显示结构,显示的层数应根据工艺过程和运行要求来确定,这种多层显示可使运行人员方便地翻页,以获得操作所必需的细节和对特定的工况进行分析。 多层显示应包括厂区级显示(或称概貌显示)、功能组显示和细节显示。 3.6.2.2.1 厂区级显示(或称概貌显示) 厂区级显示应提供整个机组运行状态的总貌,显示出主设备的状态、参数和包括在厂区级显示中的与每一个控制回路有关的过程变量与设定值之间的偏差。应保证一次击键即能调出用于监视或控制的其它显示画面。若任何一个控制回路出现报警,用改变显示的颜色来提示。 每一幅厂区级显示画面应可容纳100个以上的过程变量,并且应提供50幅以上的厂区级显示画面。 3.6.2.2.2 功能组显示 功能组显示应可观察某一指定功能组的所有相关信息,可采用棒状图形式,或采用模拟M,A站面板的画面,面板应有带工程单位的所有相关参数,并用数字量显示出来。 功能组显示应能将过程参数监视和控制压缩为一幅幅画面。这将便于操作人员从熟悉的仪表盘面板操作方式,过渡到以CRT为基础的过程接口方式。 功能组显示应包含过程输入变量、报警条件、输出值、设定值、回路标号、缩写的文字标题、控制方式、报警值等。 每幅功能组显示画面,应能显示8,12个操作站或功能块,并且应达到提供200幅以上的功能组显示画面的能力。 3.6.2.2.3 细节显示 细节显示应可观察以某一回路为基础的所有信息,细节显示画面所包含的每一个回路的有关信息,应足够详细,以便运行人员能据此进行正确的操作。对于调节回路,至少应显示出设定值、过程变量、 13 ,, 输出值、运行方式、高,低限值、报警状态、工程单位、回路组态数据和设备状态等。 3.6.2.3 标准画面显示 3.6.2.3.1 成组显示 ?在技术上相关联的模拟量和数字量信息,应组合成成组显示画面,并保存在存储器内,便于运行人员调用。 ?成组显示应能便于运行人员按需要进行组合,并且根据需要存入存储器或从存储器中删除。 ?成组显示应有色彩增亮显示和棒状图形显示。 ?一幅成组显示画面可包含20个以上的测点。并且至少提供40幅成组显示画面。 ?任何一点在越过报警限值时,均应变为红色并闪光。 3.6.2.3.2 棒状图显示 ?棒状图画面即以动态棒状图的外形尺寸反映各种过程变量的变化。 ?棒状图应可在任何一幅画面中进行组态和显示,每一棒状图的标尺可设置成任何比例。 ?在一幅完全为棒状图的画面上,至少应能显示60根棒状图,并且至少应提供10幅这样的显示画面。 ?进入DCS系统的任何一点模拟量信号,均应能设置为棒状图形式显示出来。 ?若某一棒状图,其数值越过报警限值时,越限部分应用红色显示出来。 3.6.2.3.3 趋势显示 ?系统应能提供200点历史数据的趋势和200点实时数据的趋势显示。趋势显示可用整幅画面显示,也可在任何其它画面的某一部位,用任意尺寸显示。所有模拟量信号及计算值,均可设置为趋势显示。 ?在同一幅CRT显示画面上,在同一时间轴上,采用不同显示颜色,应能同时显示8个模拟量数值的趋势。 ?在同一幅趋势显示画面中,运行人员可重新设置趋势变量、趋势显示数目、时间标度、时间基准及趋势显示的颜色。 ?每个实时数据趋势曲线应包括600个实时趋势值,时间分辨率为1秒。(存储速率) ?每个历史数据趋势曲线应包括600个历史趋势值,时间标度可由运行人员按0.5分钟、1分钟、2分钟、5分钟、10分钟、15分钟、30分钟和60分钟进行选择。 ?趋势显示画面还应同时用数字显示出变量的数值。 ?趋势显示应可存贮在内部存贮器中,并应便于运行人员调用,运行人员亦可按要求组态趋势并保存在外部存贮器中,以便今后调用。 3.6.2.3.4 报警显示 14 ,, ?系统应能通过接点状态的变化,或者参照预先存储的参考值,对模拟量输入、计算点、平均值、变化速率、其它变换值进行扫描比较,分辨出状态的异常、正常或状态的变化。若确认某一点超过预先设置的限值,CRT屏幕应显示报警,并发出声响信号。 ?报警显示应按时间顺序排列,最新发生的报警应优先显示在报警画面的顶部,每一个报警点可有4个以上不同的优先级,并用4种以上不同的颜色显示该点的Tag加以区分。 ?报警应可一次击键进行确认。在某一站上对某一点发生的报警进行确认后,则所有其它站上该点发出的报警也应同时被确认。某一点发出的报警确认后,该报警点显示的背景颜色应有变化并消去音响信号。 ?应采用闪光、颜色变化等手段,区分出未经确认的报警和已经确认的报警。 ?当某一未经确认的报警变量恢复至正常时,应在报警清单中清除该报警变量,并由仍处于报警状态的其它报警点自行填补其位置空缺。 ?所有出现的报警及报警恢复,均应由报警打印机打印出来。 ?若某一已经确认的报警再一次发出报警时,应作为最新报警再一次显示在报警画面的顶部。 ?所有带报警限值的模拟量输入信号和计算变量,均应分别设置“报警死区”,以减少参数在接近报警限值时产生的频繁报警。 ?应有模拟量和数据字量信号的“报警闭锁”功能,以减少不必要的报警。可由操作员站上实施这一功能。“报警闭锁”功能应根据运行状况自动解除。“报警闭锁”不应影响对该变量的扫描采集。 ?对所有输入信号和计算变量均应提供可变的报警限值。这些报警限值可以是过程参数(如负荷、流量、温度)的一个函数。 ?报警信息中应表明与该报警相对应的显示画面的检索名称。 ?在操作员站,通过一次击键应能调用多页的报警一览。报警一览的信息应以表格形式显示,并应包括如下内容:点的标志号、点的描述、带工程单位的当前值、带工程单位的报警限值、报警状态(高或低)及报警发生的时间。每一页报警一览应有20个报警点,报警一览至少应有1000个报警点。(包括系统诊断报警点)。 3.6.2.4 其它显示 3.6.2.4.1 HELP显示 为帮助运行人员在机组的启、停或紧急工况时,能成功地操作,系统应提供在线的HELP显示软件包。 运行人员应可通过相应的HELP键,调用HELP显示画面。 除标准的HELP显示画面外,还应让用户使用这种HELP显示软件包生成新的HELP画面,以适应一些特殊的运行工况。 3.6.2.4.2 系统状态显示 15 ,, 系统状态显示应表示出与数据通讯总线相连接的各个站(或称DPU)的状态。各个站内所有I,O模件的运行状态均应包括在系统状态显示中,任何一个站或模件发生故障,相应的状态显示画面应改变颜色和亮度以引起运行人员的注意。 3.6.3 记录 所有记录应使用可编辑的标题,而不应是预先打印的形式 记录功能或由程序指令或运行人员指令控制,数据库中所具有的所有过程点均应可以记录。 3.6.3.1 定期记录 定期记录包括交接班记录、日报和月报,对交接班记录和日报,系统应在每一小时的时间间隔内,提供200个预选变量的记录。而对月报,则在每一天的时间间隔内,提供200个预选变量的记录。在每一个交接班后,或每一天结束时,或每一个月结束时,应自动进行记录打印,或根据运行人员指令召唤打印。预选变量的记录包括:计算值、累计值、瞬时值、加权平均值或时间周期内最大,最小值等。这种记录在存储区内至少保存7天。 3.6.3.2 运行人员操作记录 系统应记录运行人员在集控室进行的所有操作项目及每次操作的精确时间、操作员站号、操作值等。通过对运行人员操作行为的准确记录,可便于分析运行人员的操作意图,分析机组事故的原因。 3.6.3.3 事件顺序记录(SOE) 系统应提供64点高速顺序记录装置,其时间分辨率应不大于1ms。 接入事件顺序记录装置任何一点的状态变化至特定状态时,立即启动事件顺序记录装置。 事故顺序记录应包括测点状态,中文描述和三个校正时间。即接入该装置的任一测点状态改变的继电器动作校正时间,启动测点状态改变的校正时间,毫秒级的扫描第一测点状态改变与扫描随后发生的测点状态改变之间的时间差校正。所以SOE记录应按经过时间校正顺序排列,并按年、月、日、时、分、秒及毫秒打印。 事件顺序记录完成后,应自动地在记录打印机上打印出来,并自动将记录存贮在存储器中,以便以后按操作员的指令进行打印。存贮器应有足够的空间,以存贮至少5000个事件顺序记录,这种足够的存贮空间应确保不会丢失任何输入状态改变的信号,并且在SOE记录打印时,留有足够的采集空间。 3.6.3.4 跳闸记录 应提供跳闸后的分析记录。一旦检测到机组某一主设备跳闸,程序应立即打印出表征机组主设备的约120个变量的完整记录,其中20 16 ,, 个重要变量,应提供跳闸前10分钟和跳闸后5分钟以1秒的时间间隔快速记录,其余变量的记录时间间隔可为3,5秒。这种记录在存储区内至少可保存7天。 跳闸记录应自动打印或按运行人员指令打印。 3.6.3.5 操作员记录 操作员记录可按要求进行,可预先选择记录打印的时间间隔或立即由打印机打印出来。操作员记录可由20个组构成,每组16个参数。所有具有地址的点均可设置到操作员记录中。 3.6.3.6 设备运行及参数越限记录 在每天结束时,应打印出泵、风机等主设备的累计运行小时数。还应为至少40台设备设置计数器,记录设备的启、停次数,此计数列入日报表和月报表。 应对影响机组安全或设备寿命的参数的越限时间进行累计,以便评价值班人员的运行水平。 3.6.4 历史数据的存储和检索(HSR) 设置HSR的目的是为了保存长期的详细的运行资料。为节约投资,HSR工作由工程师站完成。至少应能存入300个输入点,以随时记录重要的状态改变和参数改变,应提供长期存储信息的可读写光盘及驱动器,HSR的检索可按指令进行打印或在CRT上显示出来。 3.6.5 性能计算 3.6.5.1 应具备在线性能计算的能力,以计算发电机组及其辅机的各种效率及性能参数,这些计算值及各种中间计算值应有打印记录并能在CRT上显示,大部分的计算应采用输入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性能计算至少应有下列内容: a. 用输入,,输出方法,计算汽轮发电机整个循环性能,所获得的数据应与主蒸汽温度、压力及排汽压力等偏差进行校正。 b. 用焓降的方法计算汽轮机效率,同时应分别计算高压缸、中压缸和低压缸的效率。 c. 用输入,,输出和热量损失的办法,计算锅炉效率。并应分别列出可控热量损失和非可控热量损失。 d. 用蒸汽温度、进汽压力、凝汽器压力、给水温度、过剩空气等的偏差,计算热效率与额定热效率的偏差,并计算偏差所引起的费用。 以上这些性能计算应在25,以上负荷时进行,每10分钟计算一次,计算精确度应小于0.1,。 3.6.5.2 所有计算均应有数据的质量检查,若计算所用的任何一点输入数据发现问题,应告知运行人员并中断计算。如若采用存储的某一常数来替代这一故障数据,则可继续进行计算。如采用替代数据时, 17 ,, 打印出的计算结果上应有注明。 3.6.5.3 性能计算应有判别机组运行状况是否稳定的功能,使性能计算对运行有指导意义。在变负荷运行期间,性能计算应根据稳定工况的计算值,标上不稳定运行状态。 3.6.5.4 应设置性能计算的期望值与实际计算值相比较的系统。比较得出的偏差应以百分数显示在CRT上,运行人员可对显示结果进行分析,以使机组每天都能运行在最佳状态。 3.6.5.5 除在线自动进行性能计算外,还应为工程研究提供一种交互式的性能计算手段。 3.6.5.6 系统还应具有多种手段,以确定测量误差对性能计算结果的影响。同时,还应具有对不正确的测量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和指明改进测量仪表的功能,从而提高性能计算的精确度。 3.7 模拟量控制系统(MCS) 3.7.1 基本要求 3.7.1.1 控制系统应包括由微处理器构成的各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实现下文规定的对单元机组及辅机系统的调节控制。 3.7.1.2 应将锅炉、汽机、发电机组作为一个单元整体进行控制,使锅炉和汽机同时响应控制要求,确保机组快速和稳定地满足负荷的变化,并保持稳定的运行。 3.7.1.3 控制系统应满足机组安全启、停及恒压、滑压运行的要求。 3.7.1.4 控制系统应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子系统设计应遵守“独立完整”的原则,以保持数据通讯总线上的信息交换量最少。 3.7.1.5 冗余组态的控制系统,在控制系统局部故障时,不引起机组的危急状态,并将这一影响降到最小。 3.7.1.6 模拟量控制系统应与汽机控制系统、顺序控制系统和炉膛安全系统等组成一个整体,并同步响应控制要求,从而使机组能迅速地、稳定地响应负荷变化和在各种负荷下稳定运行。 3.7.1.7 控制的基本方法是必须直接并快速地响应代表负荷或能量指令的前馈信号,并通过闭环反馈控制和其它先进策略,对该信号进行静态精确度和动态补偿的调整。 3.7.1.8 控制系统应具有一切必要的手段,自动补偿及修正机组自身的瞬态响应及其它必需的调整和修正。 3.7.1.9 在自动控制范围内,控制系统应能处于自动方式而不需任何性质的人工干预。 3.7.1.10 在不投油稳燃负荷至满负荷范围内,控制系统应 能调节控制装置以达到以下规定的性能保证指标。控制设备实现性能要求的能力,不应受到控制系统的限制。 18 ,, 与设定值或预定比率的偏差极限保证值,按各种“负荷状态”规定如下: 负荷状态“A”——表示“稳态”负荷工况 负荷状态“B”——表示“慢速变化”负荷工况 负荷状态“C”——表示“快速变化”负荷工况 允许偏差如下:(所有负荷按锅炉最大蒸发量的百分数表示) 负荷状态 A B C 每分钟平均变化:低于(%) 1 3 5 蒸汽压力(Mpa): 0.2 0.2 0.4 炉膛压力(Pa) 50 70 80 氧量:低于(%) 0.5 0.7 1.0 风粉混合温度(?) 3.0 3.0 4.0 汽包水位:(mmH2O) 20 30 40 过热汽温:(?) 5 5 7 再热汽温:(?) 5.0 5.0 8.0 3.7.1.11 控制系统应有联锁保护功能,以防止控制系统错误的及危险的动作,联锁保护系统在锅炉及锅炉辅机安全工况时,应为维护、试验和校正提供最大的灵活性。 3.7.1.12 如系统某一部分必须具备的条件不满足时,联锁逻辑应阻止该部分投“自动”方式,同时,在条件不具备或系统故障时,系统受影响部分应不再继续自动运行,或将控制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自动方式。且这种状态改变应在CRT上显示出来。 3.7.1.13 控制系统任何部分运行方式的切换,不论是人为的还是由联锁系统自动的,均应平滑进行,不应引起过程变量的扰动,并且不需运行人员的修正。 3.7.1.14 当系统处于强制闭锁、限制或其它超驰作用时,系统受其影响的部分应随之跟踪,并不再继续其积分作用(积分饱和)。在超驰作用消失后,系统所有部分应平衡到当前的过程状态,并立即恢复其正常的控制作用,这一过程不应有任何延滞,并且被控装置不应有任何不正确的或不合逻辑的动作。应提供报警信息,指出引起各类超驰作用的原因。 3.7.1.15 对某些重要的关键参数,应采用三重冗余变送器测量。对三重冗余的测量值,系统应自动选择中值作为被控变量,而其余变送器测得的数值,若与中值信号的偏差超过预先整定的范围时,应进行报警。如其余二个信号与中值信号的偏差均超限报警时,则控制系统受影响部分应自动切换至手动。 3.7.1.16 运行人员可在键盘上将三选中的逻辑切换至手动,而任选三个变送器中的某一个信号供自动用。 3.7.1.17 对某些仅次于关键参数的重要参数,应采用双重冗余变送器测量,若这二个信号的偏差超出一定的范围,则应有报警,并将受影 19 ,, 响的控制系统自动切换至手动,运行人员可手动任选二个变送器中的一个信号用于投自动控制。 3.7.1.18 运行人员可将比较逻辑切换至手动,并任选一变送器投自动控制。 3.7.1.19 在使用不冗余变送器的测量信号时,如信号丧失或信号超出工艺过程实际可能范围,均应有报警,同时系统受影响部分自动切换至手动。 3.7.1.20 控制系统的输出信号应为脉冲量或4,20mA连续信号,并应有上下限定,以保证控制系统故障时机组设备的安全。 3.7.1.21 控制系统所需的所有校正作用,不能因为使驱动装置达到其工作范围的控制信号需进行调整而有所延滞。 3.7.1.22 在控制电源全部或部分故障时,被控装置应保持原位或指定的安全位置。 3.7.1.23 控制系统应监视设定值与被控变量之间的偏差,当偏差超过预定范围时,系统应将控制切换至手动并报警。 3.7.1.24 风机、泵等跳闸,应将控制切换至手动运行方式。 3.7.1.25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驱动装置控制一个变量时,应可由一个驱动装置维持自动运行。运行人员还应可将其余的驱动装置投入自动,而不需手动平衡以免干扰系统。当追加的驱动装置投入自动后,控制作用应自动适应追加的驱动装置的作用,也就是说不管驱动装置在手动或自动方式的数量如何组合变化,控制的作用应是恒定的。 3.7.1.26 手动切换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驱动装置投入自动时,为不产生过程扰动,而保持合适的关系,应使处于自动状态的驱动装置等量并反向作用。 3.7.1.27 应对多控制驱动装置的运行提供比例偏置调整,比例偏置应能随意调整,新建立的关系不应产生过程扰动。控制方案设计应考虑对调节阀门特性的修正。对多控制驱动装置系统应有负荷自动分配功能。 3.7.1.28 在自动状态,设置一个控制驱动装置为自动或遥控,不需进行手动平衡或对其偏置进行调整,并且,不论此时偏置设置的位置或过程偏差的幅度如何,不应引进任何控制驱动装置的比例阶跃。 3.7.2 具体功能 3.7.2.1 锅炉,,汽机协调控制 控制系统应协调锅炉及其辅机与汽机的运行,以便快速、准确和稳定地响应自动调度系统(ADS)或电厂运行人员的负荷指令,进行有效的生产。同时,系统还应考虑如辅机故障或设备异常等运行限制条件,以高度适应的方式,使负荷性能达到最佳状态,满足连续、安全运行的要求。 3.7.2.1.1 系统应提供滑压运行方式,以满足下列三种升负荷要求: 20 ,, a. 阀门开度固定,滑压运行 汽机阀门保持在某一固定位置,蒸汽压力随负荷的增加而上升,至85,负荷时,压力达到额定值,此时系统进入定压运行方式,再增负荷需要开大汽机阀门。 b. 阀门开度固定,并有?10,的调节 在压力上升,负荷升到85,的过程中,为使机组响应负荷波动并改善频率的稳定性,允许汽机阀门在?10,范围内调节。 c. 程序处理 在低负荷工况时(不超过25,的过程中),调节汽机阀门以满足负荷要求,此时汽压保持在较低的定值上,一旦负荷需求增加,即进入滑压运行方式。压力增高,负荷增加,汽机阀门除了?10,调节量以响应负荷波动并改善频率稳定性外,基本保持固定。当负荷达到85,时,机组运行切换至定压运行方式。系统设计应提供运行人员选择所需运行方式的手段。 3.7.2.1.2 控制系统应能以下三种方式的任一种方式全自动地运行。 a. 协调控制 锅炉与汽机之间有机建立适当的关系,同时响应机组负荷指令。 b. 锅炉跟随 汽机响应机组负荷指令或运行人员手动指令的变化,锅炉响应蒸汽流量变化及由汽机引起的汽压偏差。汽压的偏差可用来校正负荷指令。 c. 汽机跟随 锅炉响应机组负荷指令或运行人员手动指令的变化,汽机响应由锅炉引起的汽压变化。 系统设计应提供运行人员选择所需运行方式的手段。当改变运行方式时,系统不应产生任何扰动。此外,在机组遇到受限制的工况时,控制系统应能平稳地将运行方式自动转换至合适的运行方式。如当锅炉响应负荷需要受到限制时,系统应切换至汽机跟随方式,当限制取消时,再回到协调方式。 当汽机响应负荷要求受到限制时,系统应切换至锅炉跟随方式,直到其能恢复运行方式。当系统不能实现运行人员所选择的运行方式时,应向运行人员报警。 选择自动控制方式的任一种,均要求汽机调速器,燃料、给水子系统处于自动运行状态,任何有关的子系统若不能投自动控制时,应将协调控制转换到最大程度的自动方式,并与可投自动的子系统相适应。 3.7.2.2 机组负荷指令 3.7.2.2.1 机组负荷指令是通过输入的ADS信号或根据频率、功率、汽压、汽机阀位开度、机组运行工况、要求的限值等加以处理的信号构成的。运行人员能在CRT键盘和负荷管理控制的画面上实现下列功 21 ,, 能: a. 手,自动方式选择:机组负荷控制应以自动方式响应ADS负荷需求指令,以手动方式响应运行人员输入负荷指令。 b. 机组负荷指令的手动调整 c. 负荷高、低限值的调整 d. 负荷变化率的设定 e. 负荷变化方向的指示(增或减) f. 负荷高、低限值的指示 g. 主汽压力偏差指示 h. 主汽压力及其变化率的设定和指示 i. 负荷指令与总发电功率的指示 j. 锅炉跟随、汽机跟随和协调运行方式的选择和指示 k. 负荷闭锁增(BLOCK INCREASE),负荷闭锁减(BLOCK DECREASE)、快速减负荷(RUN BACK)的指示。 l. 滑压和定压运行方式的选择和指示 3.7.2.2.2 控制系统应平稳地实现下列功能: a. 频率协调:汽机转速控制用于维持系统频率的稳定。机组负荷指令应自动跟踪实际测得的发电机负荷,以避免产生扰动。 b. 限制:机组最大负荷指令应与锅炉最大出力和汽机负荷能力相适应。应提供燃料,,风的导前,滞后和交叉限制控制功能。当被控容量或允许出力达到最大最小限值时应发出闭锁增、闭锁减的控制信号。 c. 快速减负荷(RUN BACK):应提供锅炉送风机、引风机等发生出力故障工况时的RUNBACK功能。每种RUN BACK应有单独的最大允许负荷或减负荷速率,以适应各种设备的动态特性。运行人员能通过CRT得到RUN BACK工况时的信息,所有的RUN BACK应自动完成。当发生RUN BACK时,控制系统应自动转换到汽机跟随的运行方式,并保持此运行方式,直到运行人员选定新的运行方式。 3.7.2.2.3 应提供与ADS的接口以遥控机组负荷。 需要与ADS交换信号至少应有: a. 模拟量信号: 每台发电机组的功率(kW) 负荷调度指令的设定值 b. 开关量信号: 机组ADS待命方式 机组在ADS方式 机组出力限制和RUN BACK 主机故障 高、低负荷限制 负荷指令变化速率限制 22 ,, 3.7.2.3 汽机控制 3.7.2.3.1 控制系统应根据机组负荷指令,向汽轮发电机控制系统(DEH)发出汽机调门开度指令信号。 3.7.2.3.2 应对DCS与DEH进行一体化设计,并确认接口资料。控制系统不应影响汽机调速器响应系统频率变化的调节特性,并与汽机DEH控制系统相协调。 3.7.2.3.3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限制了汽机控制阀的调节,控制系统也应能在协调或整体方式下运行。如果机前压力超过允许限值时,系统应控制汽机,,发电机组,以防止机前压力进一步偏离设定值。 3.7.2.4 锅炉控制 提供的锅炉控制系统应由若干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应协调运行;并具有前馈特征,使锅炉能灵敏、安全、快速与稳定的运行,保证在任何工况下,生产出满足机组负荷指令所要求的电量。 锅炉主控应将机组负荷指令以并行协调的方式转化为对锅炉燃料和风量的控制,并具有以下特点: a. 为加快燃料量对负荷变化的响应,信号回路应有速率可调的“加速”功能。 b. 锅炉指令按可供的风量来限制燃料量,以保证燃料量决不高于风量。 c. 锅炉指令按送入锅炉的总燃料量(包括所有辅助燃料)来限制风量,以保证风量不低于燃料量。 d. 燃料指令应根据运行的给粉机的数量进行修正。 e. 应根据燃料的不同发热量进行校正。 3.7.2.4.1 给粉机控制 下列特性是给粉机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 a. 系统设计应符合有关炉膛安全的规定。 b. 通过改变给粉机转速来调整燃烧率。 c. 每台给粉机应有可调整的最小燃料量设定手段,每台给粉机达到最大或最小负荷时,应有报警信号。 d. 给粉机转速信号应由热量信号修正,并送出一个煤量代表信号。该信号与风量、燃烧率等关联信号一起建立起锅炉的风,煤比函数和燃料,空气限制函数。 e. 煤燃料的测量,应以所有投运给粉机送出的燃料总和为基准,并自动校正燃料发热值的变化。 f. 在机组启停时,应由燃料器控制系统(BCS)对给粉机控制(包括手动控制)实现超驰控制。 3.7.2.4.2 送风控制 3.7.2.4.2.1 通过调节送风机液力偶合器勺管的位置,来控制送风量,达到最佳燃料工况。应提供具有下列功能的完整控制系统: a. 通过两个送风道上的一次元件,分别测得锅炉送风量,该测量 23 ,, 结果应是双重化测量,各测量值的总和即为总送风量。该信号可用来限制总负荷指令和总燃料量。 b. 风量指令应不低于吹扫额定值,一旦实际的风量低于吹扫额定值、应发出报警,并向FSSS送出一个数字量信号。 c. 送风机应有防喘振控制和启动的联锁。 d. 炉膛压力高时,应闭锁送风机叶片进一步开大,炉膛压力低时,应闭锁送风机叶片进一步关小。 e. 锅炉总风量应由氧量校正回路进行修正,氧量是在省煤器后的烟道中测得。氧量修正子回路应有下列功能: 1. 运行人员改变回路中的负荷系数,调节氧量设定值。 2. 通过氧量校正信号的高低限值,可改变总的过剩空气量。 3. 根据开启风门的数量调整氧量修正信号。 4. 运行人员可以根据氧量分析器的指示或退出运行的氧量校正子回路调整过剩空气,实现手动,自动调整氧量设定值的功能。 3.7.2.4.3 炉膛压力控制 3.7.2.4.3.1 炉膛负压和风量控制应符合NFPA85C标准的规定。 3.7.2.4.3.2 系统应提供平衡负压运行,通过控制引风机液力偶合器勺管位置,维持炉膛压力恒定在设定值。 3.7.2.4.3.3 比较炉膛压力三重冗余变送器的输出值,并取其中值作为炉膛负压控制系统的反馈信号。 3.7.2.4.3.4 系统应将风量指令信号作为超前变化的前馈信号,使炉膛负压的波动最小。 3.7.2.4.3.5 在引风机控制中,应有一个方向性闭锁作用。即在炉膛压力低时,应闭锁引风机液力偶合器勺管位置的进一步开大;在炉膛压力高时,应闭锁引风机液力偶合器勺管位置的进一步关小。 3.7.2.4.4 主蒸汽温度控制 3.7.2.4.4.1 应提供一个完善的主蒸汽温度控制系统。在规定的锅炉运行范围内,特别是达到温度控制的负荷时,控制第一级和第二级过热器的出口温度。将经过修正的锅炉总风量信号作为温度控制的前馈指令,并应考虑下列条件: a. 用负荷变化作为控制系统的前馈信号 b. 在滑压运行时,应考虑喷水流量对负荷关系的改变 c. 在末级过热汽温度达到设定值前,用于闭锁增减负荷的指令应退出运行。该温度设定值是负荷指令的函数,应是可变的。这是考虑了由于不同的锅炉运行工况引起负荷与初始喷水需求关系的偏移。末级过热器出口蒸汽温度设定值应具有一个合适的修正系数,使其在控制范围内自动随机组负荷增加而增加,而不至于过早喷水。 d. 为了合理分配一、二级减温水,采用温差控制系统。 3.7.2.4.4.2 在低负荷、汽机跳闸及MFT时,要求严密关闭喷水阀。为防止汽机进水及低负荷工况时阀门芯的磨蚀,应设计喷水隔离阀联 24 ,, 锁。 3.7.2.4.5 再热汽温控制 3.7.2.4.5.1 应提供一个完整的再热汽温控制系统,在规定的锅炉运行范围内,控制末级再热汽温。控制系统应考虑下列条件: a. 滑压运行时负荷特性的变化。 b. 再热汽温度设定值应具有一个合适的修正系数,在控制范围内自动随机组负荷增加而增加。 3.7.2.4.5.2 在低负荷、汽机跳闸及MFT时,应严密关闭再热喷水阀。为防止汽机进水及低负荷工况时阀门阀芯的磨蚀,应设计喷水隔离阀联锁。 3.7.2.4.6 全程给水控制 3.7.2.4.6.1 在启动运行工况时,调节给水旁路调节阀开度;在其它工况下,调节调速给水泵的转速。正常的控制应是由蒸汽流量、汽包水位和给水流量组成的三冲量控制系统,启动时只有汽包水位的单冲量控制。 3.7.2.4.6.2 在整个运行范围,包括给水旁路调节阀控制、调速给水泵转速控制及其全程负荷中的运行切换,系统均应保持稳定。 a. 测量汽包水位的变送器,应为三重冗余。并有温度、压力补偿,比较和选择。 b. 经温度补偿的冗余给水流量和蒸汽流量测量,应进行比较和选择。给水流量应加入喷水流量测量,得出总给水流量信号。 c. 在启动和低负荷时,单冲量(汽包水位)控制应调节给水管道上的旁路调节阀,此时给水电动闸阀关闭。在蒸汽参数稳定、给水流量允许的情况,控制系统可自动或手动无扰切换到三冲量控制。 e. 控制系统中,给水泵的转速控制和启动调节阀的阀位控制协调。 g. 系统设计应包括由于锅炉负荷变化引起锅炉内流体参数变化而进行的补偿。特别应考虑在大幅度降负荷时汽包水位的补偿。 3.7.2.5( 除氧器水位和凝汽器热井水位控制 a. 由除氧器水位信号控制除氧器水位,通过除氧器水位的调整来保持凝结水流量与总给水量平衡。 b. 除氧器水位控制是调整进入除氧器的凝结水调节阀和凝结水回至凝汽器的再循环调节阀来实现的。 c. 凝汽器热井水位控制是调整凝汽器补水阀来实现的。 d. 由于除氧器的水箱容积较大,凝汽器热井容积较小;除氧器水位与凝汽器热井水位控制存在互相耦合的问题,调节除氧器水位变化时,会使凝汽器热井水位波动较大。因此,系统设计时应将两水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采用水位多变量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 3.7.2.6 高压加热器水位控制 应提供一个完整的高压加热器水位控制系统,通过调整高压加热 25 ,, 器疏水,维持高压加热器水位在设定值。 3.7.2.7 汽机轴封压力控制 汽机轴封压力由辅助蒸汽联箱来汽调节阀定压调节。 3.7.2.8 除氧器压力调节 除氧器压力调节由除氧器压力调整门调节。 3.7.2.9 制粉系统自动调节 制粉系统自动调节包含以下系统: 1) 给煤机控制 2) 磨煤机入口负压控制 3) 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 4) 一次风压控制 3.8 顺序控制系统(SCS) 3.8.1 基本要求 3.8.1.1 SCS是用于启动,停止下列子组项。一个子组项被定义为电厂的某个设备组,如一台送风机及其所有相关的设备(包括风机油泵、挡板等)。 3.8.1.2 所设计的子组级程控进行自动顺序操作,目的是为了在机组启、停时减少操作人员的常规操作。在可能的情况下,各子组项的启、停应能独立进行。 3.8.1.3 对于每一个子组项及其相关设备,它们的状态、启动许可条件、操作顺序和运行方式,均应在CRT上显示出系统画面。 3.8.1.4 在手动顺序控制方式下,应为操作员提供操作指导,这些操作指导应以图形方式显示在CRT上,即按照顺序进行,可显示下一步应被执行的程序步骤,并根据设备状态变化的反馈信号,在CRT改变相应设备的颜色。 3.8.1.5 程序控制基于一系列有序逻辑,逻辑需经完善的检查,正常运行时,每个程序一旦开始就将执行直至完成。 3.8.1.6 程序处理过程中,程序每一步都应提供指示,并随程序的完成自动熄灭,程序的完成与否应分开指示。 3.8.1.7 控制顺序中的每一步均应通过从设备来的反馈信号得以确认。每一步都应监视预定的执行时间。如果程序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将产生报警信号,并中断程序运行。当排除故障后,程序初始化后继续运行。 3.8.1.8 运行人员应可CRT/键盘上操作每一个被控对象。手动操作应有许可条件,以防运行人员误操作。 3.8.1.9 在自动顺序执行期间,出现任何故障或运行人员中断信号,应使正在运行的程序中断并回到安全状态,使程序中断的故障或运行 26 ,, 人员指令应在CRT上显示,并由打印机打印出来。 3.8.1.10 设备的联锁、保护指令应具有最高优先级;手动指令则比自动指令优先。被控设备的“启动”、“停止”或“开”、“关”指令应互相闭锁,且应使被控设备向安全方向动作。 3.8.1.11 保护和闭锁功能应是经常有效的,应设计成无法由控制室人工切除。 3.8.1.12 SCS应通过联锁、联跳和保护跳闸功能来保证被控对象的安全。机组各辅机间的联锁应纳入SCS中。 3.8.1.13 用于保护的接点(过程驱动开关或其它开关接点)应是“动合型”的,以免信号源失电或回路断电时,发生误动作(采用“断电跳闸”的重要保护除外)。 3.8.1.14 系统应监视泵和风机马达的事故跳闸状态。 3.8.1.15 对成对的被控设备(如送、引风机的润滑油泵,凝泵等),控制系统的组态应考虑采用不同的分散处理单元或控制组件(如二进制卡件),以防系统故障时二个被控设备同时失去控制。 3.8.1.16 系统中的执行级(驱动级)应使用可独立于逻辑控制处理单元的二进制控制模件。系统的执行级模件应具有很强的逻辑功能和丰富的辨别故障具体原因的标准化输入信号口。 3.8.2 具体功能 下面列出的顺序控制子组项应包括在SCS中。 ?送风机子组项:送风机及有关风门挡板等。 ?引风机子组项:引风机及有关风门挡板等。 ?制粉系统子组项:给煤机、磨煤机、排粉机、润滑油泵及有关挡板等。 ?锅炉排汽、疏水子组项:汽包放水门、连续排污门、主蒸汽和再热蒸汽向空排汽门等。 ?锅炉给水,减温水子组项:锅炉减温水电动门及主给水电动门等。 ?电动给水泵子组项:电动给水泵、电动给水泵润滑油泵、出口阀门、前置泵进口阀等。 ?除氧器子组项:除氧器进汽电动门、逆止门,放水门、加热蒸汽门等。 ?汽机油系统子组项:顶轴油泵、高压油泵、交直流润滑油泵、排烟风机等。 ?低压加热器子组项:低加进、出水阀、旁路阀、抽汽隔离阀、抽汽逆止阀、疏水泵等。 ?高压加热器子组项:高加进、出水阀、旁路阀、抽汽隔离阀、抽汽逆止阀、高加疏水阀、抽汽管道疏水阀门等。 ?凝结水泵子组项:凝结水泵、凝结水泵进出口电动门等。 27 ,, ?凝汽器真空系统子组项:射水泵、管路有关阀门等。 ?汽机轴封系统子组项:轴封供汽阀门,排汽风机等。 ?发电机冷却水系统子组项:冷却水泵及补水门等 ?工业水、冷却水系统子组项:工业水泵、冷却水泵及管道阀门等。 ?在本顺序控制(SCS)设计中,除锅炉安全保护系统(FSSS)外、应包括其它联锁保护内容,主要有: (a)锅炉辅机间的跳闸联锁 (b)主蒸汽压力高保护 (c)再热蒸汽压力高保护 (d)再热蒸汽温度高保护 (e)汽包水位高自动打开事故放水门 (f)高压加热器水位高保护 (g)低压加热器水位高保护 (h)汽机防进水保护 (i)汽机抽汽逆止门保护 (j)除氧器压力保护 (k)除氧器水位保护 (l)给水泵跳闸保护 3.9汽轮机数字电液调节系统(DEH) 3.9.1 基本要求 3,9.1.1 汽轮机组应采用由低压透平油数字式电液控制方式实现的纯电调控制方式,并能在下列任何运行方式下安全经济地运行: ,,锅炉跟随; ,,汽机跟随; ,,协调控制; ,,变压(滑压)运行; ,,定压运行; ,,手动方式。 此外,DEH系统还应能充分适应其他的包括机组事故工况(如RB)和各种启动方式在内的启停运行要求。为此,DEH系统至少应具有转速控制、负荷控制、汽轮机发电机参数监视,热应力计算以及启停顺序控制等功能。 DEH系统的电子控制装置硬件及软件平台和网络应分散控制系统进行一体化设计。两者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双向传输)。应能接受和发送整个机组运行工况要求的信息和指令。并通过采用适当的冗余技术和可诊断至模件级或通道级的自诊断技术来保证DEH系统的高可靠性。 28 ,, 所有进入控制系统的重要信号(例如转速、功率等)应三重冗余,对操作员输入命令应有适当的规则进行检查。 任何个别元件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 当供电电源中断或传感器,驱动装置出现故障时,系统应得到保护。 对机组的启停运行监控和系统的自诊断信息应高度集中在CRT画面和键盘上。 通过键盘和CRT画面,应能完成对所有被控对象的操作并获取系统手动、自动运行的各种信息。 3.9.2 基本的控制功能 DEH系统的基本自动控制功能是汽轮机的转速控制和负荷控制功能。 3.9.2.1 转速控制 3.9.2.1.1 基本要求和指标 DEH系统应能保证汽机采用与其热状态和进汽条件相适应的最大升速率,自动地实现将汽轮机从盘车转速逐渐提升到额定转速的控制。 ,,转速调节范围 60-3500r/min ,,转速控制回路的控制精度??1.0r/min ,,调节系统的迟缓率?0.06% ,,甩满负荷下转速超调量,7% ——转速不等率 3,,,范围内可调 3.9.2.1.2 自动升速系统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汽轮机旁路系统的影响,适应汽轮机带旁路和不带旁路等各种升速方式。 3.9.2.1.3 汽轮机升速过程中的升速率可由人工进行选择。 3.9.2.1.4 转速控制回路应能保证自动地迅速冲过临界升速区。且在临界转速区内,汽轮机的转速不能自保持。 3.9.2.1.5 DEH系统应具有与自动同期装置的接口。以便与自动同期装置配合,实现发电机的自动同步并网,或由操作人员在同期指示器的帮助下同步并网。 一旦发电机并网,DEH系统应立即自动地接带初始负荷,以防止汽轮发电机逆功率。此时,DEH进入负荷控制阶段。 3.9.2.2 负荷控制 3.9.2.2.1 基本要求和指标 DEH系统应能在汽轮发电机并入电网后实现汽轮发电机从接带初始负荷直到带满目标负荷的自动控制,并应能根据电网要求,决定是否参与一次调频任务。 29 ,, 系统应具备开环和闭环两种控制方式去改变汽轮发电机的负荷。 开环控制根据功率定值及频差信号确定阀门的开度指令。 闭环控制则以汽轮发电机的实发功率(或汽轮机的调节级压力)作为反馈信号进行负荷自动调节。 ,,功率控制精度不大于1MW(在蒸汽参数稳定的条件下) 3.9.2.2.2 目标负荷设定 系统的目标负荷应能由运行人员设定,也可接受DCS系统来的目标指令。 3.9.2.2.3 变负荷率可以由运行人员设定。 3.9.2.2.4 负荷限制 当机组的运行工况或蒸汽参数出现异常时,为避免损坏机组,并使机组的影响尽快恢复正常,控制子系统应能对机组的功能或所带负荷进行限制,至少应包括: ?功率反馈限制(切除)--当实测功率与功率定值的差值超过规定数值时,控制系统能自动切除功率反馈回路,将负荷控制的闭环控制方式切换为开环控制方式,同时降低功率定值,以免发电机甩负荷时产生不正确的汽阀动作,保证机组的安全。 ? 最高最低负荷限制--限值由人工给定,并可根据需要随时改变。 ? 加速度限制--除负荷控制回路外,另设加速度限制回路,产生与转速加速度成反比的阀门开度指令,以便在机组突然甩去部分负荷时,迅速减小阀门开度。 ? 主汽压力限制--当主汽压力降低到规定限值或主汽压力下降速率超过规定限值时,主汽压力限制回路投入工作,输出减少汽阀开度指令去限制负荷,协助锅炉尽快恢复主汽压力。此时,汽阀控制回路不再接受控制回路的指令。 ? 调节级压力限制--当调节级压力达到或超出规定限值时,调节级压力限制回路投入工作,限制高压调节阀继续开大。 3.9.2.3 自动整定伺服系统静态关系: 在机组启动前能自动进行阀门静态关系整定。 3.9.2.4 汽轮机起停和运行中的监视功能 3.9.2.4.1 基本要求 3.9.2.4.1.1 DEH系统应能与DCS系统配合,连续采集和处理所有与汽轮机、汽轮发电机的起停和正常运行有关的测量信号及设备状态信息,以便及时向操作员提供有关的运行信息,一旦机组发生任何异常工况,立即给出报警,提供操作指导,以保障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 30 ,, 3.9.2.4.1.2 DEH的监视系统至少应具有下列功能 --显示:包括工艺流程及参数显示、成组显示、棒状图显示、趋势显示及报警显示等; --制表记录:包括定期记录、操作员请求记录等; --操作指导; --操作。 3.9.3甩负荷控制功能 为改善电力系统故障时的动态稳定性能或抑制汽轮发电机组超速,汽轮机的DEH系统应设置下列甩负荷控制功能: 3,9.3.1 瞬间甩负荷快控功能 运行中的汽轮机当由于电力系统故障导致发电机与电网解列或大幅度甩负荷时,DEH系统应能立即关闭高压调节阀和中压调节阀,并在延时一段时间后,再自动将高、中压调节阀重新开启,以保证自动重新并网时不致造成电力系统振荡。 3.9.3.2 超速保护控制(OPC) 超速保护控制是一种抑制超速的控制功能,可采用加速度限制方式实现,也可采用双位控制方式完成,即当汽轮机转速超过额定转速的103%时,系统应作用于快关调门回路,自动关闭高、中压调节门,同时发出OPC信号至DCS系统,当转速恢复正常时再开启这些汽门,如此反复,直至正常转速控制可以维持额定转速;或者两种方法同时采用。 3.9.4 热应力计算功能 DEH系统应提供热应力计算功能,热应力计算所得结果应能在CRT上显示出来,供运行人员参考。 3.9.5 主汽压力控制功能 当要求由DEH系统实现机组协调控制和汽机跟随方式下的汽压调节任务时,系统中应设置主汽压力控制回路,根据主汽门前主汽压力与定值的偏差,控制调节汽阀开度,以保持主汽压力在设定值。 3.9.6 运行方式 3.9.6.1 基本原则 3.9.6.1.1 DEH控制系统应按分级分层控制的原则设计,以便高一级控制系统故障退出时可降至较低一级继续维持安全运行。 3.9.6.1.2 应提供下述几种可供操作人员选择的运行方式,即手动运行方式,操作员自动方式和遥控运行方式。 31 ,, 3.9.6.1.3 两种运行方式之间,应能进行无扰切换。 3.9.6.2 手动运行方式 由操作员在DEH操作面板上手动控制各个阀门开度的一种运行方式。 在各操作之间应设保护性的逻辑联锁,以防止发生误操作。 在此运行方式系统仍应具备超速保护(OPC),汽压限制(TPL),减负荷(RB)等控制功能。 3.9.6.3 操作员自动运行方式 这是DEH控制系统的基本的运行方式,在此方式下,应实现汽轮机的转速和负荷的闭环控制,具有各种保护和试验功能。可接受机炉协调控制系统的各种控制指令。 操作人员可设定汽机的目标转速、目标负荷、升速率和升负荷率等。 3.9.6.4 遥控运行方式 当处于操作员自动运行方式时,DEH系统应能接受其它系统如机组协调系统、自动同期装置来的负荷或转速指令,控制汽轮机负荷或转速。 3.9.7 液压系统(EH) 3.9.7.1 液压系统是DEH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应成套供应。 3.9.7.2 液压系统由电液转换器、伺服阀、位移传感器及电磁阀等部件组成。它的功能是将DEH系统电气部分发出的指令转换为液压信号去操作相应的阀门(高、中压调节阀,高、中压主汽阀)。 3.9.7.3液压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规定的安全设计原则,对操作人员可能发生的误操作应有防范措施,当系统故障或油源失压时,应能保证机组安全地停机。 3.9.7.4所有液压系统的安装尺寸、机械电气接口、外形尺寸、使用条件均应按现场改造的条件予以设计和布置,并满足今后现场运行维护的要求。 3.9.7.5 为保证油质和供油的可靠性,应提供过滤器、蓄能器,且过滤器、蓄能器应冗余配置 3.9.8液压系统执行机构 液压系统的执行机构分别用来控制高压主汽阀、调节汽阀和中压联合调节汽阀。 执行机构关闭全行程时间应小于0.2秒。 当执行机构快速关闭时,应保证蒸汽碟阀与阀座的冲击力保持在允许范围以内。 根据附加组件的不同,可构成两种不同型式的执行机构,即开关型执行机构和调节型执行机构。 调节型执行机构应能将汽阀控制在任意的中间位置上,成比例地调节进汽 32 ,, 量以适应负荷需要。为此,应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附加提供电液转换器、伺服阀和位移传感器。 为确保获得可靠的阀位反馈信号,位移传感器应冗余配置。 开关型执行机构应将汽阀控制在全开或全关位置上工作。 3.9.9 就地仪表 3.9.9.1 所供仪表的量程及精度应满足机组在所有工况下监视和控制的要求。过程变量开关的精度、灵敏度及返回特性等应能使过程变量在允许范围内时,其报警信号自动消除。 3.9.9.2 所供EH系统仪表装置应根据所处环境选择架装型式或封闭柜内安装型式。 3.9.9.6 为了方便就地仪表装置(如热电偶、热电阻、压力、差压开关、液位开关、限位开关及变送器、传感器等)电气的接线,并节省电缆。 3,10 汽机紧急跳闸保护系统(ETS) 汽轮机紧急跳闸保护系统(ETS)逻辑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及硬接线实现。但应与DCS系统进行通讯,实现信息共享。 33 ,,
本文档为【发电厂机组分散控制系统(DCS)技术要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互联网
上传时间:2017-09-17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