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饮食养生“九五”要诀

饮食养生“九五”要诀

举报
开通vip

饮食养生“九五”要诀饮食养生“九五”要诀 饮食养生“九五”要诀 --中华饮食养生文化纲纪探秘 提要:养生对大众来说,是保养自己的身体,养生的道理要能被大众所接受, 应简而不匮,易用难忘。据此,将传统饮食养生提炼出“九个五”,即:五谷为 养,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味调和;五时为顺,五方为宜,五态为 本;五补为用。九五要诀涵盖了中华传统饮食养生文化的核心思想,回答了“吃 什么”和“怎么吃”的饮食基本问题,体现了食物结构论、食物本质论、膳食平 衡论及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食养原则,为大众养生提供了正确观念 和思路。 ...

饮食养生“九五”要诀
饮食养生“九五”要诀 饮食养生“九五”要诀 --中华饮食养生文化纲纪探秘 提要:养生对大众来说,是保养自己的身体,养生的道理要能被大众所接受, 应简而不匮,易用难忘。据此,将传统饮食养生提炼出“九个五”,即:五谷为 养,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味调和;五时为顺,五方为宜,五态为 本;五补为用。九五要诀涵盖了中华传统饮食养生文化的核心思想,回答了“吃 什么”和“怎么吃”的饮食基本问题,体现了食物结构论、食物本质论、膳食平 衡论及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食养原则,为大众养生提供了正确观念 和思路。 关键词:五谷为养 五菜为充 五畜为益 五果为助 五味调和 五时为顺 五方 为宜 五态为本 五补为用 养生学具有大众健康哲学的性质,《黄帝内经》对其功能进行了定位,并对其发展提出 了要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并要求“推而次 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认为,养生学对统治者来说, 用来调治百姓的疾苦;对大众来说,用来保养自己的身体,这就要使百姓理解、接受养生的 道理。因此主张,要对养生的道理加以推演,使它更有条理,简明而不贫乏,永远相传而不 至于绝亡,容易掌握而不会忘记,使其能提纲挈领、至理扼要。这些观点和主张,对准确地 理解中华养生文化,探寻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奥秘,更好地为当代大众养生和大众健康教育 服务,是有指导意义的。 饮食养生是养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典籍浩如烟海。按照“简而不匮, 易用难忘”的要求,从服务大众养生的角度探求其纲纪,可以提炼为“九个五”,即:五谷 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味调和;五时为顺,五方为宜,五态为本;五补 为用。这九个五,可谓养生要诀。 吃什么和怎样吃,是饮食的基本问题,中华饮食养生文化之所以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她 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有效地解决了饮食的基本问题,她指导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饮食生活,对 增进民族的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1 九五要诀,涵盖了中华传统饮食养生文化的核心思想。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益、 五果为助,是自神农之后中国人的食物结构,这个食物结构的合理性逐渐被世界所认同;五 味调和,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对食性的认识所提出的饮食养生基本原理,由此所形 成的“性味归经”理论是中药学、养生学的基础理论。食物结构和食性是关于食物表象与本 质的科学认识,回答了“吃什么”的问题。 五时为顺,五方为宜,五态为本,是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指导下,从天、地、人的角度 研究食物的选择,所形成的膳食平衡理论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辨证食养原则; 五补为用,是运用膳食平衡理论、辨证食养原则的具体实施方法。这些理论、原则、方法, 是关于食物对人体适宜性的科学认识,回答了“怎么吃”的问题。 九五要诀的提炼,反映了中华饮食养生文化在吃什么和怎样吃这个饮食基本问题上的认 识成果,可谓纲纪,简而不匮。 九五要诀,36字,一般人从字面上就可理解其大意,所涉及的都是日常生活的具体事 项,对有志养生者,是容易记住也是容易做到的,可谓易用难忘。 大众按九五要诀养生,可以分三步循序渐进,第一步,形成观念。从接触到九五要诀 36字起,就将其作为自己的饮食观念,凭词义和常识可理解的,就立即付诸实施。比如食 物结构,“五”可理解为多,不是单一的食物,不是最佳食物,而是食物多样;“谷、菜、畜、 果”可理解为全,不是一两类食物,而是所有种类的食物,要种类齐全;“养、充、益、助” 可理解为比重不同,每一类食物在膳食中占多大份量,能作出基本估量,要比重适当。这样, 尽管不能全面理解食物结构的理论,但能理解到食物多样、种类齐全、比重适当这些有关食 物结构的基本精神,有利于尽快开始健康的饮食。第二步,知其然。对九五要诀每一条,逐 条理解它的基本含义和基本要求,加深对九五要诀的理解,弄清是什么,使养生行为有个清 晰的思路。第三步,知其所以然。运用哲学、食物学、生命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理 解九五要诀的科学依据,以九五要诀为框架,建立一整套饮食养生学的知识体系,弄清为什 么,提高养生行为的自觉性、科学性。 九五要诀,提供了一套研究中华饮食养生文化的思路,顺着这样的思路深入学习、不断 实践,知其道、恒于行,学用俱进,我们也可像史上寿星那样,“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 衰”。 下面,我们就九五要诀的基本含义和基本要求做些解读,说明是什么,使大家知其然。 1、五谷为养 古代所指的“五谷”,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稷(秔米、粟)、麻(芝 2 麻)、大豆、麦、黃黍;另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大豆)。两者的区别是有麻无稻与有 稻无麻,这种区别与我国古代粮食作物的演变有关。五谷并不局限于五种具体品种,它泛指 粮食,所列的五种谷物,是从性味的角度列举的代表品种,《灵枢?五味》说:“秔米甘、麻 酸、大豆咸、麦苦、黃黍辛”。根据现代营养学的观点,薯类也可归于粮食之列。一般认为 稻米、小麦面粉属细粮;除稻米、小麦面粉以外的其他粮食为粗杂粮。五谷养生,不仅仅指 细粮,也包括粗粮,尤其是不可缺少豆类。 五谷为养,意指养生要依靠五谷,五谷是养生的根本。《素问?平人气象论》明确地说: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五谷在养生中如此重要的作用,是由五谷的特点决定 的。第一,谷物所含营养素比较全面。人体机能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生长发育和体力活动的 主要热能来源是碳水化合物,谷物是含碳水化合物最多的食物,是供给机体热量的最主要来 源,也是植物蛋白质、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还有一定量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E。第二, 谷物易被消化吸收。谷物提供热能的结构简单,能够在人体内迅速氧化分解,短时间内产生 大量热能,其分解物无毒性且容易直接排出体外。第三,谷物所缺的营养易于用其它食物弥 补。例如,脂肪是供热量比较多的营养素,谷物虽然含脂肪少,但补充一定的动物性食物, 因以谷物为主,人体内含糖类成分多,帮助氧化产生热量;如果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则因缺 乏糖,影响脂肪氧化产生热量而产生酮体,酮体过多会引起体内中毒。第四,谷物不易变质。 谷物经过干燥处理后可以长期保存而不变质,既保障了食物安全,又便于储存而保障食物供 应。 我国将食物划分为主食、副食,并形成以谷物为主食的膳食传统。五谷为养的最基本要 求是:以主食为主、粗细粮搭配。 2、五菜为充 古代的五菜是指葵、韭、藿、薤、葱。《灵枢?五味》说:“葵甘、韭酸、藿咸、薤苦、 葱辛”。五菜是从性味的角度列举蔬菜的代表,泛指各种蔬菜。蔬菜种类繁多,现代营养学 依食用部分将其分为根菜类、茎菜类、叶菜类、花菜类、瓜菜类、茄果类、菌藻类及杂菜类。 蔬菜主要给人体提供丰富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和多种矿物质,弥补五谷的营养不足。蔬 菜是维生素B、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的重要来源;各种蔬菜都含有膳食纤维;蔬菜是钙、、2 磷、钾、镁和铁、铜、磺、钴、氟等矿物质的重要来源。 古人对蔬菜的研究,很注意五色的养生功效。 五色指黄、青、黑、赤、白,也是从性味的角度列举的典型颜色,《灵枢?五味》说: “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古人认为,五色宜五味, 3 五味合宜五脏。五色主要产生于蔬菜,也存在于五谷、五畜、五果之中。 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蔬菜中的几种重要营养素,除维生素C的含量与颜色关系不密 切外,大部分营养素与蔬菜颜色深浅密切相关。一般来说,颜色越深,综合营养价值越高。 由于蔬菜的颜色有利于人体健康,近些年来,国内外科学家运用遗传基因工程培植新品种, 将蔬菜及水果的变化得五彩缤纷。 蔬菜的营养成分不全面,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宏量元素,不能从 蔬菜中得到满足,所以,蔬菜的作用是补充,补充人体对维生素、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的需要。 在食物短缺的时候,蔬菜能起到充饥的作用,但食用蔬菜比重过大,甚至以蔬菜为主食,会 造成人体热能不足、营养不良。在正常的情况下,蔬菜所发挥的是补充作用。 以五谷为主,以五菜为辅,就可以充实人体的胃,产生饱腹感,消除饥饿感。从营养上 说,也基本能够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但对人的体格和体能还是有影响的,当人的热能消耗量 较大时,这种影响就比较明显。 3、五畜为益 五畜是指牛、犬、猪、羊、鸡。《灵枢?五味》说:“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 五畜也是从性味的角度列举的代表性动物食品,它泛指动物性食品。五畜分布水、陆、空, 是生存空间最广阔的物种,现代分类为兽类、禽类、水产类及蛋类、乳类。 五畜曾经是我国先民的主食,在古籍中有许多关于主食演变的记载,《新语?道基篇》 说:“民人食肉、饮血、被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 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淮南子?修务训》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果木之实, 食赢蜮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这表明,神农之前的采集 狩猎经济时代,人们吃飞禽走兽、野果蔬菜。由于食物不足、疾病毒伤,神农开辟新的食物 来源,教民播种五谷,以五谷为食,于是产生了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从此,主食由五畜演 变为五谷。 五畜主要给机体提供蛋白质和脂肪,也是人体热能的重要来源,且五畜所产生热能的效 率高于五谷。但蛋白质和脂肪超过人体的需要量,则会引起疾病毒伤之害。摄取超过需要的 蛋白质,代谢后会在人体的组织里残留很多有毒的残余物,进而引起自体中毒;动物类脂肪 大多数为饱和脂肪酸,过多会造成沉积,不仅易患动脉硬化,也伤害血液循环,而使供给细 胞的氧气减少,增加了发展癌症的可能。 五畜涉及五气与五香。五气指臊气、焦气、香气、腥气、膻气;五香通常指茴香、花椒、 大料、桂皮、丁香,是烹调动物性食物的五种主要香料,其实,中国传统的调味品极多,其 4 中芳香料还有艾、草蒲、忍冬、花露、桂花、蔷薇、秋海棠、橙皮、橘皮等。五香的主要功 能是把有腥味、臊味、膻味的食品变得清香扑鼻,使饮食成为一种人生的享受。 五畜的作用是补益,适当食用动物性食品,能使人的体格强壮,体能充沛,但要防止过 剩,不能超过人体需要量。人体需要量与热能消耗量密切相关,五畜的补益要达到供给与热 4、五果为助 能消耗的平衡。 五果即:枣、李、栗、杏、桃。《灵枢?五味》说:“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 五果是五种性味的代表,泛指果类。果类的现代分类有:仁果类、核果类、坚果类、浆果类、 柑橘类、什果类及热带果类。 果类含有一些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是其它食物所缺乏的,食用果类可满足人体不同需 要,有助于增强体质。果类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有助于增强人体抵抗力,维持骨骼、 肌肉、血管的正常功能;果类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果糖、蔗糖,能直接被人体吸收,产生热 量;果类含有各种有机酸,能刺激消化液分泌,有助于消化食物;果类含有较多的矿物质, 有助于维护体内酸碱平衡;果类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能促进肠蠕动,有助于体内 废物及有毒物质的排泄。 果类所含的营养成分,有很多属于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是人体必需,但需要量不大,过 多则有害。例如,食用过多的果糖会使人体缺铜,人体缺铜会导致血清胆固醇增高而引起冠 心病。果类所含的营养成分,有的比例不适当,食用过多会加剧比例失调,打破体内营养素 平衡。例如,苹果中所含钾是钠25-100倍,钾与钠的比例过于悬殊,多食不利心脏、肾脏 健康;有的果品性寒或性温,可能诱发一些疾病,均不宜多食。 五果的作用是辅助,是助益,从果类中吸收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有助人体健康但不可过 量。每次食用量要少,且经常更换不同的果品,做到量少而品种多。 5、五味调和 五味,指甘、酸、咸、苦、辛。在古籍中,主要论述五味,有时也涉及涩味和淡味。我 国古人推崇药食同用,药有药性,食物也有食性。味,是古人对食物食性的一种认识。 味是食物的共性,五谷、五菜、五畜、五果归属五味。《灵枢?五味》说:“五谷: 秔 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 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食物养人,是通过味来实现的,味充养五脏之气,不同的味作用于不同的人体器官,五 味与五脏及其它重要器官建立起密切关系。“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 5 藏于胃,以养五脏气”(《素问•五脏别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入”(《素问•宣明五气》)。“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 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枢•五味》)。 “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灵枢•九针论》)。 味有散、收、缓、坚、软五种基本功能,对人体生理活动起着重要作用。“辛散,酸收, 甘缓,苦坚,咸软......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 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素问•脏气法时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泻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 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味可养人,也可伤人,偏嗜五味,导致饮食五味太过就会损伤人体。“阳之所生,本在 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 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生气通天论》)。 五味调和,才能保障人体健康,才能享有天赋的寿命。因此,古人提出“谨和五味”的 养生法则。“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 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我国传统医学和养生学,讲究从四气五味分析食物的作用,四气即寒、热、温、凉,五 味就是甘、酸、咸、苦、辛。以四气五味为核心所建立的性味归经理论,是中药学的基础理 论,饮食养生学也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来调节人体阴阳,滋养五脏六腑和预防疾病。 因此,饮食养生,要准确分析食物的功效,根据食性选择食物,以达到补充气血津液、 协调阴阳平衡的健身目的。特别是食疗时,更要注意食物的食性。 6、五时为顺 五时,是指春、夏、长夏、秋、冬。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是五时的气候特 点。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传统养生学把立秋到秋分的时段称为长夏,长夏的气候特点是湿, 湿与人体脾脏关系最大,长夏是健脾、养脾、治脾的重要时期,因此提出长夏的概念以专门 研究如何防湿健脾,所以形成四季五时的划分。在古籍中,常见四时、五时两种提法,四时 指四季,五时则在四季中包含长夏这个特殊时期。古人认为,天有“寒、暑、燥、湿、风” 五气,五气周期性运行,是形成季节更替的原因。 古人认为,顺应四季的时间节律养生是养生之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 6 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 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四季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顺应了生命发展的 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这就是掌握了养生之道。 在顺应时序养生中,古人很注意从气候与五脏的关系中,阐述疾病发生的季节性原因, 尤其注意异常气候。《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认为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性气候就是外部致病的邪气,侵犯经脉,使五脏发生病变。 并认为这是“非其人勿教、非其真不授”的秘诀。 对于顺时养生的方法,古人进行了广泛地探讨。《素问?脏气法时论》进行了纲领性阐 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 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 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津液,通气也”。 分析了五时与五脏的关系及五味调养的方法。 顺时养生是我国古代养生文化的重要内容,由于视角不同,有四季养生法、五时养生法、 24节气养生法,只有简繁不同,没有根本性区别。养生者,首先要树立顺应自然界的季节 变化规律的科学养生观,这是养生的要旨。 7、五方为宜 五方指东、南、西、北、中。古人早就发现,“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 气热”(《素问?五常政大论》),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由于受着不同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的影响,各地所产食物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区人的生活习惯和生存方式,正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现代环境地质学研究也表明,在地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壳表面元素分布 的不均一性,这种不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世界各地区人类的发育,形成了人类 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关于地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素问?异法方宜论》用整篇的篇幅,详尽说明了东、南、 西、北、中央五方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条件的差异,以及人们饮食特点的不同对人体生理 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关系。东方“其民食鱼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西方“其民华食而脂 肥”,“其病生于内”; 北方“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南方“其民嗜酸而食胕”,“其病挛痹”;中央“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瘘厥寒热”。从中可以看出,地域性饮食偏 7 性,是导致区域性多发病的直接原因。饮食养生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纠正地域性不良嗜好。 我国有众多的菜系,具有不同地域的饮食特点。这些菜系,是由区域内的特定气候、地 理、物产等自然条件及历史、饮食风俗等人文因素逐渐演变的结果,既有合理成分,也存在 地域性饮食偏性,是需要改进的。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下,食 物来源基本局限于当地物产,这是造成地域性饮食偏性的根本原因。 因地制宜的饮食养生,一方面要根据区域内的特定气候、地理条件安排饮食;另一方面 要在以本地物产为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地物产以弥补当地物产的不足,使食物多样化、 8、五态为本 饮食科学化。 五态,指五种体质状态。《黄帝内经》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体质做了分类,提出了两种 分类方法,《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把人的体质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类人,然后再根 据五色(青、赤、黄、白、黑)的不同,将五类人区别二十五种人的体质特点;《灵枢?通天》 把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的“五态之人”。 体质状态是表与里、形与神的统一,古人对五态的认识,采取“从外知内”的方法,“别 其五色,异其五形”《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分别考察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华(爪、 面 唇、毛、发)、五液(泪、汗、涎、涕、唾)、五体(筋、脉、肉、皮、骨)、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结合考察五志(怒、喜、思、悲、恐),分析年龄、性别,通过内考外综后认为,五态外显于五色,内以五脏为中枢、以心为 先导、以肾为基础,形成以元气(肾气)自然盛衰规律为中医学、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建立自 成体系的体质学说。 古人主张,饮食养生必视人五态,“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 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灵枢?通天》);“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灵枢?经水》)。个体体质不同,饮食要区别对待。金型人体质偏燥, 燥易伤津,饮食以清淡为主,切勿过冷过热。木型人多风气,常会有心脑血管疾病,饮食上 要细软易消化,尽量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水型人劳心多虑,易引起情绪低落,易疲劳,常感 腰酸背疼,饮食以适当增加热量,保证蔬菜、水果和肉类的充足供给为原则。火型人阳气偏 盛,所以要多保养心脏、养心安神,饮食宜清淡,多吃有生津止渴、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土 型人体质湿气偏重,血运行偏缓慢,易形成血黏,饮食宜量小清淡,稀软易吸收。 人的体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脏腑功能由弱到盛,由盛到衰,所以要充分考虑 年龄因素,给予相应饮食调补。一般来说,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形质未充,脏腑娇嫩,脾 8 胃功能尤为薄弱,易伤食为患,所以饮食选用具有健脾消食功效的食物。老年人脏腑功能衰 弱,气血不足,所以饮食选用具有补益气血功效的食物。 男女有着各自的生理特点,性别不同,体质不同,饮食也就有所不同。女子以血为用, 有经、带、胎、产的生理特点,如经期前后,饮食宜温,以适应血气喜温恶寒的特性;产后 气血虚弱,且血液上行化乳,所以要用血肉有情之品,补益气血。 学界对体质的研究由来已久,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有三十多种体质类型学说。 对大众养生来说,养生是用来保养自己身体的,最根本地是要弄清自己的体质状况,从 9、五补为用 自己的体质出发,针对性地安排饮食。 五补,是指升补、清补、淡补、平补、温补等五种补益方法。所谓补益,主要包含修补、 补充、滋补的意思,从饮食养生的角度,就是通过食用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以达到调整人 体阴阳,保持动态平衡的目的。 五补,是实现五时为顺、五方为宜、五态为本的基本原理,以及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原则的具体实施方法。 就五时为顺来说,春天气候由寒转暧,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五脏属肝,适用升补;夏 日炎热,人体喜凉,五脏属心,适用清补;长夏气候潮湿,天气由热转凉,五脏属脾,适用 淡补;秋天气候凉爽,五脏属肺,适用平补;冬天气候寒冷,阳气深藏,五脏属肾,寒邪易 伤肾阳,适用温补。 升、清、淡、平、温,是指补益作用和功能,其实,我国食补文化非常丰富,进补的方 法,由于分类方法不同,还有许多类型,不论何种类型都离不开五脏,而五脏虚损又不外乎 气、血、阴、阳,所以,补益的对象针对肝虚、心虚、脾虚、肺虚、肾虚及气虚、血虚、气 血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 进补的核心是制宜,食物要适宜人的身体。制宜关键是五味宜五脏,由此,有五入五欲 五宜、五伤五禁之说。 五入五欲五宜是分析五味与五脏的关系,达到五味适宜五脏的要求。“五味所入:酸入 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素问?宣明五气》)。“故心欲苦, 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故有:“肝 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 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粟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 辛”(《灵枢?五味》)。 9 五伤五禁是指五味与人体五脏之间的不适宜与危害及避害的方法。“多食咸,则水味太 过而伤心,其脉凝泣而色变矣;多食苦,是火味太过而伤肺,则皮槁而毛落矣;多食辛,是 金味太过而伤肝,则筋缩急而爪干枯矣;多食酸,是木味太过而伤脾,则肉胝而唇掀揭矣; 多食甘,是土味太过而伤肾,则骨痛而发落矣(《素问?五脏生成》)”。“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五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素问?宣明五气》)。 因此,运用五补法的基本要求是,根据食物的属性和人体的需要,选择食用适宜于自己 身体的食物。 主要参考资料 1、《黄帝内经》(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国营养学会编著,中国轻工出版社)。 10
本文档为【饮食养生“九五”要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74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7
浏览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