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举报
开通vip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个要素。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三个过程。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的一般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具体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心理发展:是指从个体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个要素。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三个过程。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的一般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具体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心理发展:是指从个体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心灵断乳期:在初中阶段——少年期(11、12岁到14、15岁) 青年期(14、15岁至17、18岁)个体身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学习准备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 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二者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自身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与成人帮助所能到达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人格(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的发展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 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为什么说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的特殊的形式, 因为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学习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的健康心理培养。 学习的一般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的规范的学习 联结学习理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在试误学习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刺激泛化与分化(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变化。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种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成的认知结构。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1、学习是主动形成的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意义学习的实质:奥苏泊尔(提出“先行组织者”)认为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合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学习动机及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学习动机的种类:1、高尚的学习动机与低级的学习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马斯洛需要层次:低——高: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机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 成败归因论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如何培养学习动机: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同化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迁移的作用:1、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以及有关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教学要怎样促进迁移学习: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知识的类型: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知识的学习类型:1、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概念学习(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特征) 命题学习(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上位学习(总括学习,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连接的过程) 并列结合学习(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知识的提取 知识学习的作用: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的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知识的直观类型:实物直观(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象直观(通过对实物的模象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语言直观(在形象化的语言 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如何提高知识直观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瞬时记忆(0.25-2秒)、短时记忆(5秒到2分钟)、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或终身) 遗忘的理论解释:1、痕迹衰退说;2、干扰说;3、同化说;4、动机说 如何运用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1、程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技能的种类:1、操作技能2、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特点:动作品质;动作结构;动作控制;动作效能)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曲线的主要特点: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技能随练习量的增加而提高的一般趋势;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加里培林心智形成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语言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语言动作阶段。 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形成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分三个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是什么,怎么培养,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观条件,并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以求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 复述策略 认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计划策略 元认知策略 监视策略 调节策略 学习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问题的解决特征: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数量与质量;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发散型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中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 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底;高创造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如何培养创造性,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回答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体创造性的榜样)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头脑风暴四条基本原则:一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二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三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多鼓励想法,多多益善;四鼓励提出改进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或补充意见 态度的实质: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感情成分、行为成分 品德的实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阶段论方法是: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个阶段) 中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基本特征:理论道德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品德发展有动荡向成熟过度。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学校教育)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此外,个体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何培养良好的态度品德,怎样有效说服, 1、有效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三阶段七过程)5、给予恰当的惩罚 心理健康的六个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 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强迫观念、强迫行为)、恐惧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对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心理评估的意义: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手段。 评估会谈: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 学生行为的改变方法:1、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2、行为演练发(全身松弛训练法、系统敏锐法、肯定训练法)3、改善 学生的认知方法 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的功能。 教学目标的分类: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教师如何组织教学过程: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实习作业、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1、发现教学2、情境教学3、合作学习 简述发现教学的阶段和原则, 个别化教学: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课堂管理的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群体动力的表现: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课堂气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课堂纪律管理的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 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 问题行为: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校的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与矫正: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教学策略与评价的分类: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教师的成长历程: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展开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教学经验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成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的产生: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的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学校便出现了。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六艺:一礼,二乐,三射,四御,五书,六数 《孟子》里说夏、商、周“设痒、序、学、校以教之,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 》和佛教的手中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20世纪后教育呈现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贤人”和“君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仰,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学而不躐等”循序渐进。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卢梭《爱弥尔》 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在“做中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成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社会性质,故最终决定教育的性质)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加的贡献。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区别: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优劣标准是依据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选择”,要求严格意义上的“年龄阶段教育并且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依据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也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无年龄教育”而且跨时空的教育。 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同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2、外铄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 遗传的意义: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是,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展, 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对人个性的发展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阶级性。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美国教育目的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自我实现的目标;人际关系的目标;经济效率的目标;公民责任的目标。 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建立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马克思任务个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教育人生产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一个提出的教育方针是:中国 2002年江泽民在十六大指出全面、完整地表述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职业的特点: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角色。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学生喜欢教师的五种品格:热爱、同情、尊重学生;知识广博、肯教人;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教学方法好。 学生不喜欢教师的五种品格:经常骂人、讨厌学生;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上课拖延时间、下课不理学生;偏爱、不公正;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教师不良的个性品质:冷漠孤僻、木讷呆滞、悲观丧气、主观偏见、过分挑剔、嘲讽同学、无耐心、对学生有敌意、训斥学生等。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课程目标依据的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课程评价的步奏:把焦点集中在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收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 报告结果。 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教学过程的结构: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我国教学原则及运用:(主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我国的教学方法有:教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主要内容:1、专研教材2、了解学生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 教学的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4、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 教学策略:专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教学策略的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 德育的意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我国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什么,(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内容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士知、情、意、行诸多因素的统一发展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性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方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德育的模式:认识模式、体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 道德两难问题,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班级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解决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班集体必须具备的目标: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 班集体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如何培养班集体,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稳立班集体的正常次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管理的内容和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本文档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57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7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7-10-14
浏览量: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