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周至民俗资料收集

周至民俗资料收集

举报
开通vip

周至民俗资料收集周至民俗资料收集 目 录 1、牛斗虎——楼观镇八家庄村 ..................................................... 2 2、渭旗锣鼓 ........................................................................................ 3 3、周至道情——楼观镇军寨村道情会 ....................................... 3 4、周至豆村大蜡制作技艺——...

周至民俗资料收集
周至民俗资料收集 目 录 1、牛斗虎——楼观镇八家庄村 ..................................................... 2 2、渭旗锣鼓 ........................................................................................ 3 3、周至道情——楼观镇军寨村道情会 ....................................... 3 4、周至豆村大蜡制作技艺——豆村四组 ................................... 4 5、周至哑柏刺绣——哑柏镇槐花村、仰天村、昌西村 ........ 6 6、二曲礼仪——周至县 .................................................................. 7 7、楼观台祭祀老子礼仪——楼观镇东楼村、西楼村 ............. 8 8、华夏财神故里祭祀活动—— ..................................................... 8 9、周至皮影——广济镇西欢乐村 ..............................................10 10、傀儡戏,周至大玉木偶戏,——大玉村八组 .................11 1、牛斗虎——楼观镇八家庄村 历史渊源:民间舞蹈《牛斗虎》源于道教圣地——楼观台脚下的楼观镇八家庄村。早年在庄东什字的井庙内的木匾上就记载着“乾隆年间八家庄耍牛斗虎”的字样,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现今《牛斗虎》仍主要分布在周至县楼观镇八家庄村及周边地区。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形式:《牛斗虎》舞蹈结构由五人组成,用竹子、麻纸、油布、颜料等材料制成老虎和牛的道具。两人舞牛头、虎头,两人演牛尾、虎尾,一人扮演牧童。虎的动作有四大势,八小势,24个平阳势,四大势有趔虎势、搜山势、望山势和捕食势,八小势为立、卧、坐、缩、滚、上山、下山和跳涧势,24个平阳势贯穿于整个舞蹈之中,分别刻画老虎的勇武、精明和顽皮情态。牛也有犀牛望月、趔叉舔背、吃草、缩叉、挖耳等动作,将牛的稳健、壮美和朴实顽强描绘得惟妙惟肖,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牛斗虎》虽然表现的是动物之间的争斗,抒发的却是劳动人民托物言志、借物寄情的思想情怀,表达的是邪不压正、正不怕邪、弱不惧强、勇于拼搏、战而能胜的思想内涵。 《牛斗虎》多在夜间室外演出,表演时四周灯笼环绕,气氛冷清森肃,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节奏欢快,激烈昂扬,舒悦人志,配以松香之烟火开场。猛虎跃出迅如雷,急似风,舞曲一起,飞扬跋扈,虎威顿现,竹笛声中牧童牵牛出场,生活情趣尽现其中。牛虎争斗起来,刚柔并济,形象逼真,动作优美,栩栩如生,扣人心弦,使这源于民间的生活场景得到了极高的舞蹈艺术升华,传递出浓烈的艺术感染力。 传承人:楼观台脚下的楼观镇八家庄村,赵明,男,1940年生,小学文化,从事《牛斗虎》表演已有40多年,主要扮演老虎头,同时参与打击乐,并且是“老虎”和“牛”道具的制作者。 2、渭旗锣鼓 历史渊源:渭旗锣鼓源远流长,俗称“威风锣鼓”,古称“击鼓刺秦”。关于“击鼓刺秦”的传说,现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来自“荆坷刺秦”的典故,据说是为了纪念不畏凶险,敢于拼搏的英雄荆坷而编排的鼓谱。另一种说法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征战,秦王每每出兵时,即击鼓助威,鼓舞士气,从而战无不胜,力挫群雄,一统中原。 表现形式:基本表演人员150人,另有50人为更换替补人员。表演形式在传统的鼓、钗、锣基础上,又增添了夹板舞、伞、扇舞、绸舞、长号等内容。表演一般分三个章节,第一节为开场锣鼓,又为战前锣鼓。第二节为对弈锣鼓。第三节为喜庆锣鼓,又为凯旋锣鼓。鼓声欢快明朗,喜庆热烈,为兵将战捷庆贺之鼓。 传承人:二曲镇渭旗村,苏文献,男,1952年出生,大专文化程度,从事锣鼓表演30余载,以打大鼓为主,钗、锣均使用得心应手,目前担任锣鼓队总指挥。 3、周至道情——楼观镇军寨村道情会 历史渊源:道情,是道教宣传教理教义为道教服务的一种民间演唱曲艺。最初宣扬道家的修身养性,改恶从善为宗旨,也是道家所说的“点化”。 表演形式:道情是以“清、贤、高、载”四字为教义。清,是清净无为。贤,是贤寿重德。高,是高风亮节。载,是宣扬教义的意思。最早的道情见云游道人拿上尖板鱼鼓演唱。后来传于民间,其形成一个人唱,众人合的形式。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演唱有故事情节的剧目,一直发展至今。因道情的主要弦律、乐句产生于道教经韵,所以听“道情”演唱和道士念经相似。 道情形式以座唱为主,其特色打击乐器有鱼鼓、尖板、三岔板,即云香板,和撞铃等。 周至道情的特点是:细致、婉转、悦耳、动听、热闹、红火,其中“波”,集体接音,是其它剧中少有的,使演唱更加生动活泼。 演唱内容以“八仙故事”为主,表现忠、孝、节、义,也有其它内容。演唱剧目有:《鞭打芦花》、《百花山》、《卖道袍》等。它的音乐构成方面,有五种汉,按间伴唱,:高音波、平音器、短波,花音波,尾波,梅花彩调波等五种。它的板式有:苦音塌板、连板、代板、慢板、大板、平尾声塌板等。曲牌有一枝花,乌夜啼,牧羊关、雁儿舞,十三调,五更词、耍孩儿,梅花调等。 4、周至豆村大蜡制作技艺——豆村四组 历史渊源:《豆村大蜡》自唐代以来,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如下基本特征: 1、伴随宗教庙会活动产生和发展形成的对民间庙会民俗的依存性特征,特别是依存于对历史人物和英雄人物关羽的爱戴和敬仰。它把民俗宗教与民间传统美术工艺蜡雕溶合一体。 2、《豆村大蜡》作为传统手工艺,它又是集蜡雕、剪、贴、蜡染、美术为一体的造型艺术,它有“精”即精巧别致,冰洁玉润,“艳”即色彩艳丽明快,“神”即形象传神逼真,富有生机,“美”即美观大方,可观性强这四种艺术特征。 3、豆村大蜡主体是经祖传秘方精心调制,遇高温不溶不化。点燃后周围不消不流。 表现形式:《豆村大蜡》,由蜡座和蜡体组成。蜡座是放臵大蜡的底坐,一般在一张方桌上制作一个木桩或铁墩,将蜡作固定平稳,以便抬游或放臵。蜡体呈宝塔形,由三个倒立的园台体垒接而成,每个圆台的上面有蜡盘,蜡盘外有蜡芽,蜡芽口径2—3公分,长10—15公分,其形状如卷曲了的莲花瓣,底层18个芽子,二层9个芽子,三层6个芽子。蜡体的中间是铜制的圆柱体蜡杆或竹制蜡杆,通贯可供点燃的棉质蜡芯。蜡体周围全是精雕细刻的飞禽走兽,其花红草绿鸟欢兽鸣,千姿百态,生趣盎然,蜡体四周又用五色彩线缠绕,如五彩祥云飘曳,寓意吉祥、福瑞。蜡亭属大蜡的装饰物,是用木、竹、纸张扎糊成的亭子,四周饰有花鸟、走兽,套臵在大蜡外围,把蜡体衬映得更加美观漂亮。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大蜡体重60公斤,蜡体高1.2米,外径90公分。1998年台湾道教协会曾灌制了100斤的大蜡一对在楼观台祭拜老子。有一年还灌制了每个重500斤的大蜡一对。一般蜡体要点燃一年。 传承人:赵立功,男,生于1937年,豆村四组。是《豆村大蜡》工艺第四十二代传人。15岁随上代豆村大蜡传人刘荣堂学艺,不但掌握了大蜡的制作工艺,而且还能钻研创新,把大蜡工艺不断发扬光大。 因大蜡只在四月初八过庙会时才灌制,平时,他用蜡雕刻成各种各样的人物、花、鸟、虫、兽。此外,他制作的纸扎工艺人物活灵活现,动物憨态可掬,书法作品经常参加各类书画作品展,并获奖。他是豆村红月亮书画社的社长。 5、周至哑柏刺绣——哑柏镇槐花村、仰天村、昌西村 历史渊源:哑柏刺绣集中分布于周至县哑柏镇及其周边地区。按照哑柏乡俗,姑娘出嫁,必须上等绣品陪嫁,方显姑娘才艺。一是居室绣品门帘,二是床上被面、枕头,三是服饰、凤冠、霞披、裙袄等,四是小装饰品,荷包、香包、飘带等。有的习俗还保留至今。 表现形式:手绣以平针、齐针、散套针、切针、扣针、绕子针等10余种。虽然针法很多,但在实际操作上,主要用“扎法”、“挂法”、两种。“扎法”多用于纹样的大实面,所以也有人称扎法为“面绣”,“挂法”多用于纹样的轮廓线,所以也有人称“挂法”为线绣。从效果来看“扎法”的图案比较丰满厚实,“挂法”的图案比较疏而空灵。 哑柏绣品色彩富于理想化,讲究强烈对比。形象布局错落有致。图案讲究饱满,寓意吉祥。常在《五谷丰登》、《四喜临门》、《喜鹊登枝》、《喜上眉梢》、《五福临门》、《龙凤呈祥》等寓意吉庆祥和的图案。 哑柏刺绣做工讲究,常用大红、碧绿、金黄、瓦兰等色对比,其寓意是花红多结果、叶绿多打粮,不同的色布采用协调而素雅的丝线,以不同的针法,并以金、银等丝线钩边使色彩协调美妙。 传承人:槐花村张氏,约1884-1958,,她从绣六十余载,极善画绣稿,自创新意。仰天村妇尤志贤,1920-2002,老人刺绣,讲究构图饱满, 寓意吉祥,善于夸张变化,形象布局,错落有致,阴阳分明,分层施色。常为村内外姑娘出嫁绣嫁衣,风冠、霞披、裙袄、飘带。为古庙绣百花帐,万人伞约30余件。昌西村张桂芳,女,71岁,自小跟母亲学刺绣艺术,她的刺绣产品受到大家的好评。 6、二曲礼仪——周至县 历史渊源:二曲礼仪,源于清初“关中大儒”李二曲的家乡周至县,且影响大,分布范围广,名震朝野。被誉为清初“海内三大名儒”之一的李二曲,他传授的《二曲礼仪》,以其“高雅庄重、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适用”,为广大城乡民众所喜闻乐见。不但在其家乡周至得到普及,而且通过他的讲学,传播到关中以外、乃至江南常州地区,范围广,影响大。 表现形式:。二曲礼仪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一执礼者,二受礼者,三行礼者,四仪注,五祭品、《文》等。 一、执礼者,即礼宾、司仪,:执礼者,是礼仪的主持、赞礼、相礼者。唱读仪式,叫人行礼。一般情况,礼宾由 二、四、八人组成。分别称启赞、通赞、引赞、哑赞。 二、受礼者,接受礼的对象、或偶象、牌位等,:行礼一开始,就得请出,安座。 三、行礼者,祭主、主祭者,:他是参拜受礼者的主角,行使鞠躬、跪、兴、叩拜礼。 四、仪注,程序、仪程、仪式,。主要介绍《祭礼》:二曲礼仪,无论婚嫁、寿诞、丧葬、节庆、庙会等活动,是日的先夕,均要行此《祭礼》。 五、祭品:祭品要新鲜、要丰盛,是专门为祭祀神明而准备的。大型隆重的祭祀,牛、羊、猪、三牲具备,且为整头。一般人家的祭祀,就只备一鸡,一大块猪肉。 六、祭文:祭祀祝文,是拜祀神明时所用的文体,即祭时以言告神祈福致祷之辞。体裁有散文与韵文两种,感情色彩浓厚。 传承人:刘知民,男,生于1942年9月,大专文化程度,周至县著名礼宾大师。刘知民于文化大革命后,经李耀堂先生传授“二曲礼仪”, 楼观镇东楼村、西楼村 7、楼观台祭祀老子礼仪—— 历史渊源:楼观台祭祀老子礼仪有皇家或国家祭祀、民间祭祀和宗教祭祀三种类型。近年来,国家对老子祭祀活动非常重视,先后举办了多次“楼观台老子文化周”活动,“九九重阳节公祭老子活动”等,民间祭祀活动更是规模宏大,范围广阔,影响深远,形成了中华民族祭祀黄帝、祭祀孔子、祭祀老子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现形式:楼观台祭祀老子礼仪由三种不同类型融合而成。 一、社稷祭祀(主要由皇家或国家机构祭祀)。 二、民众祭祀 三、宗教祭祀 传承人:楼观镇东楼村 杨天平 男 1966年生, 学艺20年 楼观镇西楼村 杜占武 男 1947年生, 学艺25年 8、华夏财神故里祭祀活动—— 历史渊源:民间信仰华夏财神起源于周至县集贤镇赵大村。该村地处秦川腹地,南依秦岭,北临终南镇,西与道教圣地楼观台毗邻,东与 隋唐鼓乐集贤镇相连。该村占地5000余亩,人口3008人之多,历史悠久,文明遐迩。华夏财神赵公明元帅诞生在这里,它是财神的故里。 表现形式:祭祀礼仪以正月初一到十五日的求财节,三月十五日的神诞节,六月初六的古庙会、八月十五的还愿节为主要时日。祭祀礼仪分敬神、迎神、求签、还神、送财气、财神舞等仪程。 一、敬神是指香客如何上香礼仪: 将供品摆放于神前供桌,供品多少由心,一般有金猪或三牲礼酒,亦可以带五个生果,一碟斋菜作为供品。 二、迎神者即祈福求财消灾度厄,请像开光等。祈福求财是由主赐人为求神者主持求财祈福、消灾度厄等道场。请像开光礼仪,由道士或居士主持在上表文一项进行。 三、求签: 想知后事吉凶,可于此项向神求取签文,注意每次只能问一件事。 四、还神:还神亦即谢神,就是在求神应验以后向神还愿,还神礼仪一般有上香、叩头、礼拜、上供、挂红、送匾、明烛、燃灯、放鞭炮等。 五、送财气习俗礼仪: 大年初一清早财神故里赵氏后裔人装扮成财神或抬上财神像,带上财神宙版印神帖鞭炮,前有童男童女各一人装扮成赐财童子,后有乐器锣鼓队,还有经师班组成送财气队伍。 队伍出发后,鞭炮轰鸣,乐器响奏开坛曲,经师班吟诵财神经,赐财童于跳跃,前呼后拥朝着各行各业门面店铺进发喜送财气。队伍 每到一处门前,如见店主鸣放鞭炮迎出门外,两赐财童子手拿财神帖子活蹦乱跳口喊“财神到”将神帖喜送至门主人手中,店主喜送财礼后,将神帖安祭店中,应验后来庙还愿,此为送财气习俗礼仪。 六、 财神舞: 是在迎接团体贵宾时演出的一种大型舞蹈。分担柴卖草、扶贫济困、上山伏虎、除瘟剪疟、食桃为仙、黄河布阵、祭坛受封、魂归故里、财赐天下、喜送财气几节。 方圆几十里百姓有施之礼仪道场一场,富甲保民一方,来过财神庙一趟,五业生意兴旺的说法。 传承人:第十一代传人:李巨才,男,1955年生,赵大村三组,传承形式为本人收藏,赵英文,男,1952年生,赵大村四组,传承形式为民举。 广济镇西欢乐村 9、周至皮影—— 历史渊源:《周至皮影》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4年)皮影戏班由弦板腔老艺人刘麻子创办,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刘麻子,礼泉县人,1909年领皮影戏班,年老后由弟子侯三(上孟家村人)领班继续演唱。弦板腔主要盛行于陕西西部地区。其剧目非常丰富,现存的手抄本就有二百四十多本。其唱腔特点:爽朗明快,热烈亢进,有着西北人开朗奔放的乐观豪迈气质。皮影造型形体较大(影人身高17寸)影人多通天鼻,图案花纹简明大方、制作技巧较为粗放,色彩富丽堂皇。 表现形式:《周至皮影》用炮制好的牛皮、刻画好后,用专用刀具雕刻成各种戏剧人物、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然后涂上各种颜色。在人 物的手颈部位安装上用手能操纵的小竹棍而成。演戏时,在台前用一块白布做屏幕(酷似电影银幕一样),操纵者(签手)坐在屏幕后,把皮影贴到屏幕上,屏幕后用一盏灯照亮,操作者就可以开始表演,观看者坐在幕前,可一目了然的欣赏皮影戏。 皮影战由4——6人组成,当地人叫它“四人忙”,其中幕后每个人都操作着三至五件乐器,令人眼花缭乱,但忙中有序。在这皮影戏里最重要的是“前声”生、旦、净、丑、末都由他一人演唱,边唱还边敲大鼓,好像是乐队的总指挥。然后是“签手”专门负责操作皮影,表演各种动作,百万大军全由他双手对舞,百匹战马由他双手嘶奔、斩将封侯,神出鬼没,打情骂俏,鸡鸣狗叫都要看“签手”的演技水平高低。坐在后台的人叫“坐槽”也叫“打后台”专门负责敲锣击铙、打梆子等乐器。另外有“上档”负责拉二弦、弹琴、吹唢呐,“下档”主要拉板胡吹长号和“签手”配合工作。 传承人:第五代传人:朱彦斌 ,男,1944年生, 初中,广济镇西欢乐村, 赵巨水,男,1949年生, 初中,广济镇西欢乐村。第六代传人张小梅,女,1976年生,广济镇西欢乐村。 10、傀儡戏,周至大玉木偶戏,——大玉村八组 历史渊源:木偶戏也叫傀儡戏,历史悠久,最早的木偶可能与丧葬有关,1978年山东汉墓出土有汉代可灵活操纵的木偶。大玉木偶在清宣统年间由木偶艺人唐老八传至该村黄新民、郭九成、郭成林、郭兴娃等。大玉木偶由清宣统年间经漫长的发展由散到集中,由兴到衰。现有表演、雕刻艺人,30余人。大玉木偶至今仍活跃于群众之间。 表现形式:大玉木偶由木偶制作和木偶表演二部分组成 一、木偶的制做造型大体分: 1、选料。以直径6-7寸柳木为主,掏空木料,装眼、装嘴。 2、三雕七画阶段,由艺人先雕头部(造型),再画脸谱以区别人物。 3、雕绘结合阶段,造型、雕刻、绘画并重、讲求创造性和技法性。 二、表演(扭竿竿)。配以文武场面乐器与真人表演相融,乐器主要有,四面鼓(即报鼓)干鼓,战鼓、堂鼓、大锣、小锣、大铙(也称铰子)小铙(也称煽子)板胡、二胡、洋琴、斗翁、大提琴、笛、唢呐、号等。表演以秦腔为主,主要剧目有《白丁本》、《春秋传》、《下河东》、《兴汉图》、《四贤册》、《斩李广》、《金沙滩》、《剪红灯》、《乌山寺还愿》、《唐王征西》、《乾坤带》、《百花庵》、《云萧剑》、《玉凤瓒》、《孙膑坐洞》、《孙庞斗智》、《八阵图》、《雁塔寺祭灵》、《孝廉卷》、《长板坡》、《七剑书》、《上梅山》、《双凤帕》、《墩台档将》、《黄雀寺》等近30本。 传承人:杜占刚,男,1955年2月27日出生,汉族,初中文化,生角,导演,传承箱主。郑志高(雕刻)、雒民宝。郑志高,男,1945年2月8日出生,汉族,大玉村八组人,主要木偶雕刻。雒民宝,男,1960年2月2日出生,汉族,大玉村一组人。生角主唱。
本文档为【周至民俗资料收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717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12-13
浏览量: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