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巴黎公墓与文化记忆地图.doc

巴黎公墓与文化记忆地图.doc

举报
开通vip

巴黎公墓与文化记忆地图.doc巴黎公墓与文化记忆地图.doc 巴黎公墓与文化记忆地图 巴黎是什么?巴尔扎克说:“巴黎是一片名副其实的海洋,任凭什么探测器也永远无法知道她的深度。”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扉页上的题献为:“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去过巴黎的人如此感慨:“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如果不曾爱上巴黎,我的世界将是怎样黯淡无光!”巴黎的历史可以用尽一切动词,巴黎的魅力会占据所有的形容词,巴黎是全部名词的栖居地。在每个人的内心中总会有一宗“巴黎情结”,巴黎激发了所有人的...

巴黎公墓与文化记忆地图.doc
巴黎公墓与文化记忆地图.doc 巴黎公墓与文化记忆地图 巴黎是什么?巴尔扎克说:“巴黎是一片名副其实的海洋,任凭什么探测器也永远无法知道她的深度。”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扉页上的题献为:“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去过巴黎的人如此感慨:“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如果不曾爱上巴黎,我的世界将是怎样黯淡无光!”巴黎的历史可以用尽一切动词,巴黎的魅力会占据所有的形容词,巴黎是全部名词的栖居地。在每个人的内心中总会有一宗“巴黎情结”,巴黎激发了所有人的想象,人们的想象又不断丰富了巴黎新的内涵,“巴黎不仅仅是个地方,它已经成了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生活方式”。 巴黎这个世界中心的中心,她的灵魂又在哪里呢?那就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们创造了巴黎的文化生态,他们创造了巴黎文化精神,他们构建了巴黎的文化地图。18世纪末19世纪初,拿破仑将法国的自由、民主、博爱精神撒播至欧洲的每―片土地,巴黎开始成为政治流亡者的庇护所,艺术流浪者的家园。巴黎孕育了司汤达、雨果、巴尔扎克、波德莱尔、乔治?桑、佐拉、纪德、加缪、萨特等一大批杰出文人的同时,又迎来了屠格涅夫、赫尔岑、毕加索、本雅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纳博科夫、昆德拉等流亡者与流浪者。他们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宗教信仰不尽相同,但都被巴黎这个国际大都会所接受所容纳。在巴黎,他们可以尽情地发挥他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受拘束与限制。而他们去世后,有一个共同的 归宿,那就是墓地。一尊雕像、一块墓碑、一?g黄土、数捧鲜花、几句墓志铭,诉说着他们曾经的人生。 墓地(cemetery)一词起源于希腊语的koimeterion和拉丁语的coemeterium,意思是安息之地。基督教文化兴起后,基督教徒把死者葬在教堂或教堂后面的墓地,在哥特小说中有很多这样的场景,这类墓地称为教会墓地。进入18世纪后,工业革命所带动的人口急剧膨胀,教会墓地变得拥挤不堪,滋生瘟疫,给人们的健康也造成很大影响。在教会墓地埋葬死者的习俗,在许多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逐渐废止。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倡导下的公墓,这些公墓一般安排在远离人口密集区和老城区的地方,归市政当局所有或者私人公司经营。拉雪兹公墓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拿破仑倡导筹建的庭园造景式的公墓。拿破仑征服欧洲的同时,也把这种形式的公墓带到了其它地方,现代形式的公墓纷纷组建起来。经过近200年的发展,巴黎建立了14座公墓。除拉雪兹公墓,享有盛名的公墓还有位于巴黎南部的蒙特巴纳斯公墓、北部的蒙马特公墓和艾菲尔铁塔附近的帕恩公墓,这四座公墓被列为历史名胜建筑。 拉雪兹公墓是巴黎市内历史最早、占地面积最大、名气最为远播的公墓,正式名称是“东部公墓”,位于巴黎的第20区,占地118英亩。拉雪兹公墓的名字来源于路易十四的忏悔经师拉雪兹神父,是路易十四赐给拉雪兹的私人别墅。巴黎在1786年清空了位于雷阿尔区的圣婴公墓后,市政府买下了这块地,将其修建为公墓。在当时,拉雪兹公墓距离市区较远,人们很少选择到那里安葬。市政府通过拉封丹和莫里哀以及阿伯拉和爱洛依丝(他们的爱情故事名闻天下)的迁葬事件,带动了这块墓地的人气,到 现在为止,安葬了上百万个逝去的灵魂,其中名人就有2000多。蒙巴纳斯公墓坐落在巴黎市第14区,这个墓地前身是三块农场,1824年市政府购买该地以取代沃日拉尔村和圣凯瑟琳公墓,供塞纳河左岸的居民使用,当时占地10公顷。与拉雪兹公墓不同,墓园里的公墓都是横平竖直的,十分规整,园中密布着白蜡树、枫树、针叶树等各式的树木1200多株。自建墓至今,已有30多万人在这里安葬并以每年1000多人的速度递增,这里有莫泊桑、波德莱尔、萨特、贝当元帅、雪铁龙、德雷弗斯等人的墓地。蒙马特公墓位于第18区的瑞雪街,1825年在废弃的采石场上建立的,占地约10公顷。柏辽兹、佐拉、司汤达、奥芬巴赫、海涅、司汤达等人在此安葬。 巴黎有的是风景名胜:巴黎圣母院,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艾菲尔铁塔,凯旋门,爱丽舍宫,凡尔赛宫,卢浮宫,每一处都足以让人迷恋不已。但凡是文化人,到了巴黎总会到公墓去拜访一番,到那里不是为了获得视觉上的享受,而是到那里去瞻仰凭吊,在那里倾听灵魂的回声。各界著名人士埋葬在墓地里,他们的非凡成就使墓园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遂使谒者如潮。巴黎的公墓绝对不是阴气重重的坟茔、枯藤老树昏鸦般地黯淡,而是充满了灵动鲜活的生命气息。熊培云先生在《巴黎?墓地书》中叹道:“巴黎的公墓像是一座座微缩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在这里,没有地狱,没有天堂,甚至没有死亡。当你在墓地里徜徉,就像走在一座安静的尘世之城里。”这里是雕塑的世界,各种风格、各式造型、各种题材的雕塑在彼此映照,总会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里是朴素的,很多名人的墓碑上没有对生前事迹的大肆夸耀,甚至只有简单的名字和生卒年,他 们名字本身就涵盖了一生的风雨。有的墓志铭简短而耐人寻味,司汤达墓碑上只有这样简单的几句“米兰人亨利?贝尔安眠于此,他曾生活过、写作过、恋爱过”,超现实主义诗人阿波利奈尔墓碑上的第一行诗句是“我将含笑而死”。他们虽身处闹市却大可安心地在这里休息。被风吹蚀了的斑驳的大理石,流淌的铜绿,树枝间低吟的风声,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个永不褪色的传说。 巴黎公墓是写满了历史与文化的地图。巴黎公墓中安葬着众多异乡人,拉雪兹公墓中有英国作家王尔德、美国舞蹈家邓肯、俄罗斯芭蕾舞大师尼金斯基、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波兰钢琴家肖邦,甚至葬有来自中国的温州人。他们生前是怀才不遇的艺人、愤世嫉俗的异见者、追求财富的冒险家、退休的成功人士,他们种族不同、文化不同。他们漂泊到了巴黎,落地生根、汲取营养、与人生赛跑,倒下去后仍在公墓里享有一个安息的位置,跟陌生人成为邻居。蒙特巴纳斯公墓为以身殉职的警察和消防人员建立了专门的纪念碑,职业不分贵贱、身份不论尊卑,只要为社会做出贡献,都会在人们的记忆中占据位置。庄严肃穆的巴黎公社墙与梯也尔(巴黎公社的镇压者)巍峨高大的陵墓同处一园,德雷福斯上尉与佐拉(为前者做强烈辩护)的墓穴同处一城,他们的生前无论是如何势不两立、水火不容,还是亲密无间、引为知音,在墓地,所有附加在他们身上的历史都暂时被忘却。在过去,他们即使犯有不可饶恕的罪恶,也不会被开馆戮尸,其灵魂都得到平等地尊重,享受应有的安宁。两座相邻的坟墓,他们的主人可能生活时代前后相差上百年,现在从一个时间到另一个时间只有一条小路的宽度,历史的深度仿佛瞬间凝固。 不得不写一笔巴黎的葬礼。葬礼是巴黎日常生活中独特的风景,甚至能演化为重要的文化事件。一些重要人物去世的消息会吸引大量市民甚至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往参加。在葬礼日当天,他们会自发地涌上街头,肃静无语地为他们心中景仰的人物送行。即使没有刻意地宣传和大肆铺张,在灵车的前后也会排起长长的队伍。1885年,雨果逝世后,法国政府为其举行国葬,号称有200多万各地民众自发参加葬礼,他得到了法国官方最隆重的纪念和人民最沉痛的悼念。1980年,萨特逝世于巴黎鲁塞医院,参加当天葬礼的人挤满了街道、房顶、林荫树木,报纸报道出席葬礼的有5万人。当然,单从数量上讲,这样规模的送葬队伍并不罕见,但雨果、萨特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会对社会发出种种批判,表达不同的声音,他们是社会中的异类,他们生前受到诽谤、诋毁、谩骂甚至是迫害。也正是他们敢于大胆介入生活的精神,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与拥护,鼓舞着追求真理、自由与正义的人们。他们的出现改变了既有的文化形态的轨道,他们的创作会影响法国乃至全世界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历史,他们的逝去是整个人类的损失。人们自发参加送行队伍,是对灵魂的陨落表达无尽的惋惜,向一个伟大精神的逝去致敬。 在静谧的墓地里,我们读懂巴黎;在浩大的送葬队伍里,我们读懂巴黎;在巴黎的心脏,我们读懂巴黎。他们的身体永藏地下,他们的功勋在人间流芳千古。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保尔?瓦莱里在《海滨墓园》中写到: 充满了无形的火焰,紧闭,圣洁 这是献给光明的一片土地!
本文档为【巴黎公墓与文化记忆地图.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312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