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CH6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CH6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举报
开通vip

CH6新古典宏观经济学CH6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34376字 CH.6.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考察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思想。学习本章~要求大家了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背景,理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把握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宏观经济模型~货币的经济周期模型和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以及政策无效性命题,搞清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影响和局限。 [重点和难点] 重点:1. 理性预期假说和货币中性论,2.宏观经济模型,3. 货币的经济周期模型,4. 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5...

CH6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CH6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34376字 CH.6.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考察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思想。学习本章~要求大家了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背景,理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把握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宏观经济模型~货币的经济周期模型和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以及政策无效性命题,搞清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影响和局限。 [重点和难点] 重点:1. 理性预期假说和货币中性论,2.宏观经济模型,3. 货币的经济周期模型,4. 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5. 政策无效性命题。 难点:1.卢卡斯总供给函数,2. 宏观经济模型,3. 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4. 政策无效性命题。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the New Classical Macroeconormics, NCM或NC),又称作“新古典 ?、“货币主义?”,早期称为理性预期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由货币主义和理性预主义” 期学派发展演化而来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这个学派的经济学家遵循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相信市场力量的有效性;认为如果让市场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自发地发挥作用,就可以解决失业、衰退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 具体来说,货币主义?一般都接受以下四个命题: (1) 私人经济是可以自身稳定的。 (2) 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 (3) 货币在短期也是中性的。 (4) 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的经济政策是有害的。 第三个命题意味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也不存在。这是货币主义?与货币主义?的主要区别。 目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一起并列为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两大流派。 第一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概览 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1979年萨金特(Thomas J.Sargent)在其《宏观经济理论》一书中把他们这个学派的理论称作“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该书第16章的标题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代(20世纪70年代)。当时称作“理性预期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卢卡斯(芝加哥大学教授,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金特(斯坦福大学教授,原来在明尼苏达大学任教),华莱士(Neil Wallace,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等人。 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有: (1) 提出理性预期假说,并把这个假说引入经济计量模型。 (2) 把古典学派的最大化原则和弹性价格、弹性工资假设引入宏观经济学。试图为 宏观经济学提供一个微观基础。 ? 也有学者把这个流派称作“新古典经济学”。这里所说的“新古典经济学”不同于以马歇尔、庇古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后者在英文文献中写作“neo-classical econormics”。 1 (3) 提出货币的经济周期理论。 (4) 提出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 第二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代表人物有:巴罗(Robert J. Barro,哈佛大学教授,原来在罗切斯特大学任教),基得兰德(Finn E. Kydland,明尼苏达大学教授),普雷斯考特(Edward C. Prescott,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约翰?泰勒(John Taylor,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等人。 他们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有: (1) 提出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 (2) 提出政策无效性命题。 (3) 创立应用宏观经济学。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英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利物浦大学的应用经济学教授明福德(Patrick Minford),他在西方经济学界有“英国的卢卡斯”之称。其代表作有《理性预期宏观经济学》(中译本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出版)。 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一, 社会经济背景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产生的主要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前半期的美国经济陷入滞涨。1973年OPEC国家把每桶原油价格提高4倍,国际石油价格暴涨导致美国经济在1974年以后陷入衰退。1975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接近10%,失业率接近9%。1979年国际石油价格由1978年的每桶14美元猛升到每桶34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1980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到13.4%,失业率达到8%;到1982年,经济增长率下降,虽然这一年的通货膨胀率有所下降,但是失业率却上升到10%。这种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局面,是当时的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无法做出解释的。 ,二, 经济学背景 这里说的经济学背景,主要是指当时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派——凯恩斯主义存在这种或那种理论上的缺陷。这些缺陷主要有:(1)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缺少微观基础。里昂提夫(Wassily Leontief)早在1936年就指出,凯恩斯模型中的非自愿失业与劳动者的理性行为不相一致。这种情况只能用“货币幻觉”来解释。希克斯认为,阻碍凯恩斯的货币理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它缺少一个价值理论基础。凯恩斯虽在《通论》中强调了预期的重要作用,但是正统的凯恩斯主义模型所包含的只是适应性预期。货币主义模型也是以适应性预期为基础的。这种适应性预期假说意味着,经济当事人会一贯忽视使他们能够做出更好预期的信息,由此招致犯错误的成本。显然,这种预期假说是与最大化行为假设相矛盾的。(2)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适应性预期假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失败:根据这些模型既不能做出准确的趋势预测,提出的政策建议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货币主义是20世纪下半期西方经济学阵营中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第一个学派,但是到70年代后期,对凯恩斯主义造成沉重打击的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而不是货币主义。在反凯恩斯主义的浪潮中,货币主义之所以让位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既有理论上的原因,也有经济现实方面的原因。理论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经济学家们方法论偏好的改变:经济学家们由相信货币主义强调的实证方法转向重视规范方法。(2)货币主义倡导的“信誉”(credible)思想被主流宏观经济学所吸收(例如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是垂直的假说)导致了一个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综合。(3)货币主义范式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货币主义的一些主要观点,尤其是关于通货膨胀与货币增长的关系的观点,是建立在经验研究而不是理论分析的基础上。20世纪60年代末一些经济学家就指出,货币主义的理论分析存在着“黑箱”:根据弗里德曼的实证研究,货币流通速度在长期是下降的(每年大约1%),但是从理论和 2 常识上看,由于技术、制度和支付习惯的改进,货币流通速度是不断加快的。这种实证结果与理论结论的矛盾后来被称为“弗里德曼悖论”。 经济现实方面的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货币流通速度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美国1982年经济衰退的部分原因就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意外并且是大幅度的下降。弗里德曼一直坚持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80年代初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大大损害了货币主义的这个“结论”。并且,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高度易变的,那么人们就有理由怀疑货币主义所主张的“稳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单一规则是否可信和可行。由于理论和现实这两个方面的原因,货币主义既在学术界也在经济政策制定部门受到“重创”。 ,三, 技术背景 计算机技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迅速发展,为求解大规模的经济计量模型提供了技术基础。理性预期概念本身就是和高等数学知识(如概率论和微积分)结合在一起的,理性预期模型通常需要比较高深的数学知识。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们的拿手好戏。卢卡斯就是根据对多国资料的时间序列分析,来否定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的。 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特色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既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一些传统,又吸收了货币主义的一些思想和信念,并在理论和方法上做出了自己的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主要有: (1) 认为古典二分法有效,坚持货币中性论。 (2) 提出政策无效性命题。 (3) 主张用固定不变的政策规则取代斟酌使用的需求管理政策。 (4) 大量使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技术,尤其是统计检验技术。许多新古典主义者的论述都是高度数学化和形式化的。 第二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体系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基础上,这就是价格与工资的灵活性(弹性)假设和理性预期假说,这两个基本假设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精髓所在。构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基础的还包括货币中性理论和“卢卡斯批评”。 一、弹性价格和弹性工资假设 这个假定来源于古典经济学。这个假定意味着,经济体系中的各类市场是完全竞争或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当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出现暂时的供求失衡时,价格和工资可以迅速调整,保证市场连续出清,从而使经济具有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特征。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具有下列特征: 1. 连续的市场出清(market clearing)。在完全竟争的经济中,价格具有完全弹性,任何市场上的供求失衡都会通过理性的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使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迅速地进行调整,因而总会有一组价格使得所有市场都能及时出清。 2. 调节经济走向一般均衡的惟一机制是市场价格机制。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中,有一组商品和要素需求方程,其中惟一自变量是价格(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市场出清是通过(假想的)拍卖人不断调整其喊价的“试探过程”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依靠价格机制调节可以实现连续的市场出清。 3. 一个经济中的资源总是会充分就业(利用)的。经济总是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下运行,不存在长期偏离充分就业均衡位置的就业和产出的波动,只存在价格总水平随着货币 3 数量的变动而变动。 二、理性预期假说 在理性预期假说(Rational Expectation Hypothesis,REH)流行以前,适应性预期是西方经济学中普遍采用的预期假说。适应性预期假说的优点在于:概念简洁,在经验运用上简便易行,适应性系数的统计估计值很容易获得。经验证明,在一个渐变的环境中,运用适应性预期模型进行预测,其结果大多能为实践所证实。弗里德曼曾经用适应性预期模型对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通货膨胀进行分析,效果很好。这是因为五六十年代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很低,一般在,%以下。 但是,适应性预期是有其固有缺陷的。这些缺陷主要是: 1. 适应性预期在形式上相当于权数呈几何级数递减的滞后分布,但是并没有什么理由证明实际经济生活中存在这样的权数。 ePt时期的预期价格的滞后分布的一般形式为: t e ,WP ,k,1Ptt,k 其中,为任意权数,k=1,2,3,„,?。具有这样的特性:其总和是收敛的。 WWk,1k,1 适应性预期实际上是上述滞后分布一般形式的一个特例。对于适应性预期来说,权数仅限定为 k,,W,,1,,。 k 其中,为适应性系数,0<<1。 ,, 2. 适应性预期是完全向后看的,它只汇集了被预期的那个变量的过去值,仅仅根据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完全忽视了与所预期的那个变量高度相关的现期各种可利用的信息。也就是说,当前获得的信息无法在预期形成中发挥作用。 3. 适应性预期假说与理性人假说相矛盾。作为理性人,经济当事人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获得的信息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根据适应性预期假说,经济当事人在形成预期时却不考虑当前的信息。卢卡斯和萨金特曾经批评说,适应性预期意味着当事人会持续和系统地犯认识上的错误,这和理性人的假说相矛盾。一个理性的经济当事人会从他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从而不会反复犯同样的错误。而且,根据适应性预期假说所做的宏观经济分析,失业和通货膨胀表现为宏观总体非理性行为的结果,这与微观经济分析中假定单个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是理性的在逻辑上是不一致的。适应性预期无法协调微观理性行为与宏观非理性行为的矛盾。 4. 经验证明,适应性预期假说在趋势预测方面效果较差;在通货膨胀加速时,由适应性预期模型所做出的预测往往失误。 正是由于适应性预期存在的这些缺陷,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基于现代数理统计技术和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行为分析,提出了理性预期假说。 1961年,约翰?穆斯(John Muth)在《理性预期与价格运动理论》一文中首先提出“理性预期”概念。他在该文中写道:“由于预期是对未来事件进行的有根据的预测,所以他们 ?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测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把这种预期叫做‘理性预期’。” 穆斯认为,信息是一种资源,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当事人在作出预期时,会充分利用 ? 转引自外国经济学研究会编:《现代国外经济学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选》,第七辑,第1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 他所能够获得的信息,而不会浪费这种资源。与经济体系的特性相关的信息就是这种体系的结构。因此,穆斯得出结论,理性的经济当事人将会运用他们有关经济体系结构的知识来形成预期。 理性预期假说可以表述为:在决策过程当中,经济当事人会有效地利用他所获得的信息来形成对于未来结果的预期,在相同的条件下,经济当事人关于未来结果的主观概率分布与客观概率分布一致。在讨论这些概率分布时,理性预期假说实际上关心的是这些分布的阶距,关心最多的是其均值,偶尔也关心其方差,分布的均值就是数学期望值。在理性预期假说中,通常把对变量的预期看作是的数学期望值。因此,理性预期又可以这样来定义:当xxt,it,i 对某个经济变量的主观预期等于基于同样信息条件的数学期望时,这种预期就是理性预期。 可以把基于期的信息对期的P所做的(理性)预期记作 ,,,,t,jt,i e (6-1) ,EP,,tjtiP,ti 这个数学期望值同常被定义为 (6-2) EPji,, ,,,titj,, 由于存在信息滞后,经济当事人通常是根据上一期(t-1)的信息来形成对本期(t)变量的预期,或者是根据本期(t)的信息来形成对下一期(t+1)变量的预期,因而通常把预期形式写作EP或。 EPt-1ttt,1 e为了简化,假定的模型是 Pt e (6-3) ,P,,t,1tPt 2其中,,是一个随机变量,它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常数的正态分布,这说明P的,tt一阶差分平稳,即其遵循“随机行走”(random walk)。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理性预期假说所说的“预期”有两个重要特征: 其一,预期从其性质上说是主观的,预期是一个特定的个人的价值判断。预期不能与做出这种预期的个人或决策者相分离而独立存在。例如,所谓预期价格是指某个市场上全体供给者和需求者对价格预期的某种综合。 其二,对某个特定变量的预期,不能把它理解为一个单一的预期值,而应把它看作是这个变量未来值的一个完全的概率分布。 我们认为,要准确地理解理性预期假说的含义,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理性预期假说并不认为经济当事人的预测总是正确的,或不同的个人有相同的预期,它只是说个人的预期将分布在预期的那个变量的实际期望值周围。因此,虽然各个人的判断不同,但是个人预测的平均数将是该变量的真实期望值。 (2) 理性预期假说意味着,经济当事人能够充分利用他可以获得的一切信息来最优化他的经济决策;经济当事人根据(t-1)期获得的所有相关信息,计算出来的t期某个变量的数学期望值,将是最好的预测值,没有任何可利用的信息可以系统地改善预期错误。 (3) 如果经济变量的理性预期的数值与实际发生的数值不一致,那么这种预测误差只能来自(t-1)期无法预测的在t期所发生的随机干扰,所以预期误差只能是随机的、不可改善的。 5 (4) 随机干扰变量是序列不相关的,且均值为零(即数学期望值为零)。 ,t 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中,除了上述两个基本假设(即弹性价格和弹性工资假设与理性预期假说)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假设,例如决策变量假设。多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假设,经济当事人的实际经济决策,如消费(或储蓄)决策和投资决策,只是实际变量的函数,而不是名义变量或货币变量的函数。显然,这个假设是从理性预期假设派生出来的。这个假设也意味着经济当事人不存在“货币幻觉”。 三、复活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论 先回顾一下货币中性论。如前所述,“货币中性”论的基本观点是: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数量变化仅仅影响名义经济变量(如名义GDP)的变化,而不会影响实际利息率、投资、消费、就业和产量这些实际经济变量的变化。换句话说,货币经济在一些重要的方面与物物交换的实物经济没有什么不同,货币只是覆盖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货币并不影响交易过程的实质。 货币中性论的一个隐含假设是,经济当事人不存在货币幻觉。也就是说,个人的经济行为只受实际变量变化的影响,或着说,经济当事人可以透过名义变量的变化把握实际变量的变化。 货币中性论观察和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方法是古典二分法,即把宏观经济体系划分为货币部门与实际部门(或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两个部分,并认为这两个部分是彼此孤立、互不影响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复活了古典宏观经济学中的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的二分法,只不过在“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论中增加了理性预期假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只是未预期到的货币变化才影响实际的GDP,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完全是中性的,即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对实际经济变量没有什么影响。我们通过本章后面的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货币中性思想。 这里我们介绍金融约束下的迭代模型所包含的货币中性理论。这个模型是由卢卡斯、华莱士等人提出来的。 所谓金融约束是指,消费者在某时期的购买受这个时期之初可以得到的货币数量的约束;在某一时期由出售劳动或产品而获得的货币,在下一个时期开始之前不能够被花费掉。 迭代模型(the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odel)是在萨缪尔森(1958年)的“纯粹消费借贷”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个模型假定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时期:年轻时期和年老时期。因此,在某一个时期,社会上总是同时生活着两代人:年轻的一代人和年老的一代人。个人在某一个时期都拥有一定的资源禀赋。如果个人希望在年老时(第二个时期)消费得更多,他就会在年轻时(第一个时期)借出去一部分资源禀赋,而到年老时连本带息收回来。个人如何把他拥有的既定资源在两个时期进行分配,服从于他终生消费的效用最大化原则。 假定年轻的一代t在他们年轻时消费,,单位的消费品,在他们年老时消费,,单位CtCt12的消费品。年轻一代的效用函数为 ,,,, (6-4) U,U,,Ct,Ct12 要使效用最大化,他们面临的约束条件是 Mt,,1 (6-5) ,Ct,,1Pt 6 其中,表示年轻一代在获得的总货币量中为年轻时所准备的货币量,表示年轻一,,PMtt1 代面临的价格总水平,因此式(6-5)意味着年轻一代只消费他们在年轻时期预留的实际余额。 年老一代(t-1)的消费数量为 Mt1Tt1,,,,,,,2 (6-6) Ct-1yCt,,,,,,,t21Pt 其中,表示年老一代在年轻时期获得的收入,他们在年老时期的消费等于年轻时y,,Ct-1t2获得的收入减去年轻时期的消费,而这个余额又等于年老时期持有的货币量减去以货币M2 T形式支付的一次总量税收()后的余额(名义货币余额)除以价格水平,即实际价格余额。 (6-5)代入式(6-6),消去,,并整理,我们得到 把式Ctt MMt,,Tt,,Mt,,,,,,11t21 (6-7) P,,tyytt ,,,,,,其中,M,Mt,1,Tt,1,Mt是t时期的总货币存量。 t21 不难看出,式(6-7)是一个流通速度v等于1的货币数量论方程式,即M,Py。ttt这个方程式说明,t时期的货币数量M的变化与t时期的价格水平P的变化是同方向同比tt 例的,而不论货币数量在两个时期(或和)之间如何分配,即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作MM12 用是中性的。 不过,有些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例如萨金特)认为,在不存在金融约束的迭代模型中,货币是非中性的。 四、“卢卡斯批评” 20世纪下半期,大多数计量经济学模型都是建立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上,这些模型包含有效用函数、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和货币需求函数等。卢卡斯发现,这些函数都是根据 AD,AS过去的经验数据估计出来的。例如,凯恩斯主义的模型可以写作下列的简化形式: Y,aG,bM (6-8) e Y其中,为均衡的国民收入,G为政府支出,M为货币供应量,a和b是这个国民收入决定e 方程式中的两个参数,它们的数值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数据估算出来的。 卢卡斯批评说,凯恩斯主义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要么忽略了预期,要么融入的只是适应性预期,它们与理性预期不相容。这样一来,经济学家们在估计模型中的参数时,就忽略了经济当事人的最优化过程,而这个最优化过程可能导致原先的参数值发生变化;参数值的变化将改变函数或模型本身,这就使得根据原来的函数或模型做出的预测出现失误。例如在式(6-8)中,假定根据过去的经验资料估算出a=2.4,b=1.6,式(6-8)的计量形式为 7 (6-8A) Y,2.4G,1.6Me 现在通过给定政府支出G和货币供应量M一定的水平,根据这个计量经济学模型就可以预测出国民收入为多少。 Ye 但是,如果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当事人根据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的信息预测到,政府扩张总需求将给他的福利带来不利的影响,他就会改变他的消费行为(或储蓄行为)和劳动供给行为,以便化解这些不利影响,这将导致消费函数(或储蓄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发生移动,最终将改变式(6-8)中的参数值。因此根据式(6-8A)所做的预测就可能是“牛头不对马嘴”。 再例如,当政府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做出相机决策时,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和行为,可能会改变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或者使这条曲线发生移动。但是,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没有考虑经济当事人的这种最优化过程及其后果,只是根据过去的数据来估计模型中的参数。这就使得根据这些模型做出来的预测往往出现错误,因而不能用这些模型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卢卡斯和萨金特写道:“现有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不能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其他类型的政策的正确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对这些模型进行微小甚至显著的改 ?动也没有希望改善其可靠性。” 卢卡斯认为,经济当事人实际上并不像适应性预期所假设的那样,只使用变量的过去值来形成对于变量的未来值的预测,相反,他们是理性人,他们会使用一切可以得到的消息,包括实际的基本经济模型的结构,来形成预期。政策规则或制度则是这种结构的组成部分,因此,当政策制度改变时,经济当事人的预期也会改变。 卢卡斯也对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的政策提出批评。 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若干变量的一个高度稳定的函数,因此,通过实施固定不变的货币政策规则,可以稳定价格总水平从而稳定名义GDP水平。 卢卡斯则认为,当政策发生变动时,人们可能会改变其行为。如果中央银行采用固定的货币增长的规则,货币流通速度也会发生变化。 从1979年到1982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沃克进行了货币主义政策的实验——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大幅度削减货币供应量以稳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其结果是导致货币供流通速度变得相当不稳定,最终美联储不得不放弃通过控制货币总量来管理货币政策的做法。“卢卡斯批评”就是根据这种经济现实提出来的。 “卢卡斯批评”的政策含义是,如果政策制定者过分依赖过去的规则,经济行为就可能发生变化。 “卢卡斯批评”的基本思想是,经济计量模型中的参数一般都是政策变量的函数,并随着这些政策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不是要假定宏观经济中的函数关系是不变的,正确的做法是,从单个经济当事人的基本选择中推导出待估计的函数形式;经济学家们必须在技术和偏好一定的条件下,从个体最优化行为中推导出宏观经济中的总量关系;如果与经济当事人的决策有关的序列结构或制度发生了变化,那么,任何政策变化将系统地改变计量经济学的模型结构。 不难看出,“卢卡斯批评”是对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或思路的批评。“卢卡斯批评”后来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作是“著名的卢卡斯批评”。之所以“著名”,是因为他提出了研究宏观经济学问题的一种新思路,这就是根据最大化原则,从微观层次入手来研究宏观经济问题。这种研究思路导致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化, ? 卢卡斯和萨金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以后》,转引自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中译本,509页。 8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分界日益模糊,宏观—微观经济学出现一体化的趋势。 五、卢卡斯总供给函数 卢卡斯总供给函数是关于总供给的假说,它是建立在理性预期假说和微观经济学假设(劳动和产量供给取决于相对价格)的基础上的。 在1973年的论文《产出—通货膨胀替换的一些国际证据》中,卢卡斯首先假定经济中的每个市场(z)在t时期提供的产品数量,,由两部分构成:正常产量和周期性产量yzyntt 。正常产量是指每个市场上在长期都有的相同的产量或产量的自然水平,周期性产量是yct 指短期每个市场上不同的产量。因而z市场上的供给量(用对数表示)是: ,,,, (6-9) yz,y,yztntct 正常产量随着资本积累和人口的变化而变化,他服从下面的趋势线: (6-10) y,,,,tnt 即是时间t的函数,和为参数。 y,,nt 周期性产量随着被察觉到的相对价格的变化,以及这种产量本身的滞后值的变化而变化: ,,,,,,,,,,,,yz,,Pz,EPIz,,yz (6-11) cttttc,t,1 ,,,,EPIz,,,,其中IzPz是t时期z市场上的实际价格,是以t时期z市场上可获得的信息tttt为条件的先期价格总水平的均值,即t时期的预期价格,y是(t-1)期的周期性产量。c,t-1 y由于是对产量趋势的偏离,因而。 ,,1ct 假定z市场上的价格可以表述为对价格总水平P的偏离(用对数表示): t ,,Pz,P,, (6-12) tt PP其中表示z市场上的价格与平均价格(P)偏离的百分数。假定平均价格服从均值为,ttt 22P和方差为常数的正态分布,服从均值为零且方差为的正态分布。与是相互独立,,,,t ,,CovP,,,0的,即。 t P,,Pz再假定经济当事人具有理性预期,他利用t时期可以获得的全部信息——和—tt 2P—来计算的分布。这个分布是一个含有方差为和均值如下的正态分布: ,,t ,,,,,,,,,,,,EPIz,EPPz,P,1,,Pz,,P (6-13) ttttttt 9 222其中。 ,,,,,,,, 根据式(6-9)、(6-11)和(6-13),得到z市场上的供给函数: (6-14) ,,,,,,,,yz,y,,,Pz,P,,yztntttc,t,1 对经济中的所有市场进行平均得到总供给函数: (6-15) ,,,,y,y,,,P,P,,y,ytntttt,1n,t,1 其中,为整个经济在t期的实际产量,为整个经济在t时期的正常产量,是t时期yyPtntt Py的实际价格,是t时期的预期价格,为(t-1)期的实际产量,为(t-1)期的正ytn,t,1t,1 为参数。 常产量,,,,,, 式(6-15)就是卢卡斯总供给函数。 ,,,,,,,,,,y,y如果令,那么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可以简写做: t,1n,t,1 ,,y,y,,P,P,, (6-16) tnttt 这里表示供给冲击,如1973年的石油危机冲击。 , 式(6-16)也可以写作: ,,y,y,,P,P,, (6-16A) tnttt 式(6-16A)说明,t时期实际产量对其自然率水平的偏离来源于经济当事人对价格水平的 ,,P,P预期误差和供给冲击。这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来讨论: ,tt 1. 如果不存在供给冲击,产量波动就来源于经济当事人对实际价格水平与预期价格水平的偏离的反应,也就是对没有预期到的或者意外的价格水平的变化所做出的反应。当实际价格水平高于其预期值时,即单个经济当事人低估了实际的通货膨胀率时,他会感到意外,错误地把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当作自己产品的相对价格的上升,由此导致经济中就业和产出供给增加,产出供给上升到自然率水平以上。相反,如果经济当事人高估了实际的通胀率,产出供给将会下降到自然率水平以下。 2. 如果不存在预期误差,即预期的通胀率与实际的通胀率一致,供给冲击就成为产量波动的根源。 3. 如果既没有预期误差,也没有供给冲击,产量将稳定在它的自然率水平上。 如果没有供给冲击,只有单纯的预期误差,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又可以写作: ,,y,y,,P,P (6-17) tnttt 式(6-17)说明,单个的厂商的产量,或社会总产量是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相偏离的函数,或者说,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偏离导致实际产出与其自然率水平的偏离。 式(6-17)相应的卢卡斯总供给曲线如图6-1。 图6-1是根据一个既定的预期价格水平绘制出来的。如果实际价格水平等于预期价格P y水平,即,那么,全体厂商愿意提供的产量就是。如果价格意外提高, ,P,PP,Pn 10 实际工资就会降低,那么全体厂商愿意提供的产量将大于其自然率水平,即,这时y,yn经济由A点沿着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如果价格意外降低,则情况相反。 如果经济当事人可以获得完全信息,即式(6-17)中的,,0,,图6-1中的总P,P供给曲线将是垂直的。 Pt AS P,PttA y0yn 图6-1 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卢卡斯总供给曲线实际上是把理性预期概念融入菲利普斯曲线,所以这条曲线又叫做“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货币工资率的变化反映了失业率的变化,所以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可以写为 ,e,,,,u,u,P,P (6-18) tttt ,u,u,其中,分别代表t时期的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测量价格水平(或货币工资)变化tt 对失业率变化的反应程度,即价格变化对失业率变化的弹性系数。 根据奥肯定率(Okun’s law),失业率的变化导致实际产量(y)与其自然率水平(y)的tnt偏离,即 ,,,y,y,,,u,u (6-19) tnttt 其中,为总产出变化对失业率变化的反应程度,即总产出变化对失业率变化的弹性系数。, ,,2根据奥肯的估计,。 将式(6-18)带入(6-19)并且令,得到 ,,,, e,,y,y,,P,P (6-20) tnttt 由式(6-18)和(6-20)可知,失业和总产出对各自自然率水平的偏离,是由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造成的。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为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减去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第三节 宏观经济模型 一、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模型 如果把总需求曲线加到卡卢斯总供给曲线上去,就构成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模型(总需 11 求――总供给模型)。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模型有许多复杂的形式,本节采用的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m,p,y6-21) (ttt ,p,Ep,,y,y(6-22) ()tttt1, (6-23) m,m,,tt ,其中,m、p和分别是对数形式表示的货币供给、y ,价格总水平和总产出量,脚标t表示时期,是正常产量或产量的自然率水平,是中央ym银行确定的货币目标,假定二者都是已知的常数。式(6-21)是一个含有零利率弹性和单一收入弹性的货币需求函数,根据这个函数可以画出一条斜率为,,的总需求曲线。式(6-23) 2是一个货币供给函数,其中是政府确定货币目标的误差,服从均值为零、方差为常数,,,t DD的正态分布,这个误差造成对经济的冲击,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围绕正常的总需求 ,,曲线()上下移动。式(6-22)是一条卢卡斯总供给曲线(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DD 式(6-22)说明,t期的通货膨胀率等于上一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加上“超额总需求” ,,t,1 ,,,,,,y,y,,其中是一个参数或乘数。这些曲线见图6-2。 t ,pStSD ,pDt ,Ep,m,y,,Dm,,p,y,t1t,ttt ,,,Dm,p,yStt,S,yyt AD,AS图6-2 新古典主义模型 mpy这个模型包括,个线性方程,,个内生变量(,和 ),,个外生变量(和mttt mEp)和,个预期变量()。给定预期,把式(6-22)和(6-23)中的和代入式(6-21),,tt,1t 得到 ,,,m,,,Ep,1,,y,,y (6-24) tt1tt, DDSS式(6-24)给出了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交点(曲线与曲线的交点)但是 12 要解出最终的和,必须首先求出。 pyEpttt,1t ,现在取(t-1)期的预期重写这个模型: 为了求出Ept,1t , (6-21) Em,Ep,Eyt,1tt,1tt,1t ,,,,Ep,Ep,,Ey,y (6-22) t1tt1tt1t,,, ,Em,m (6-23) t,1t ,,,)和(6-23)代入式(6-21),得到 把式(6-22 ,,Ep,m,y (6-25) t1t, 式(6-25)给出了正常的总需求曲线与正常的总供给曲线(长期的或垂直的菲利普斯曲 ,,,,线)的交点,即曲线与曲线的交点。 DDSS DDSS再把式(6-25)代入(6-24)就可以得到曲线与曲线的交点和: yptt 1*,,yy(), (6-26) tt,1, 根据式(6-22)并利用式(6-25)得到: ,*,,,pmy(), (6-27) t,1, ,式(6-26)代入(6-27)告诉我们,y和p的解分别由一个预期到的部分(分别是ytt ,m,y和)和一个未预期到的部分(,的作用)构成。根据理性预期假说,新古典主义者t 把(t-1)期已知的信息和t期p与y的含义具体化为预期到的部分,而未预期到的部分是完全不能预期的。 二、短期中模型的三种情况 就短期来说,这个模型可以分三种情况来讨论: 情况1:未预期到的政策变化。 在图4,3中,假定宏观经济最初位于和的交点A,这时公众预期的价格总水ADAS12 y平为,总产出为自然水平。现在政府实施扩张性的政策,总需求曲线上移到AD,由P2n1 于这种政策变化没有被公众预期到,劳动者和厂商都不会改变他们的行为,所以总供给曲线仍然是AS。因而现在宏观经济在B点达到均衡――总产出超过其自然率水平,达到y,22价格总水平上升到。 P2 13 LAS 价格总水平 PAS2 (预期价格水平=) P2 BP2AD2AP1 AD1 y总产出 ny 图6-3 未预期到的扩张性政策引起的短期反应 情况2:预期到的政策变化。 在图6,4中,扩张性的政策使总需求曲线上移到;由于公众已经预期到有这种政AD2策变化,所以预期价格现在为;为了使价格上升时实际工资水平保持不变,工人要求增P2 加货币工资;货币工资增加将增加生产成本,于是生产者减少产量和就业量,这就使得总供 给曲线左移到。宏观经济现在在C点达到均衡,在这种均衡状态下,总产出仍然保持AS2 在其自然率水平,但是总体格水平却上升到了。 P2 AS2LAS 价格总水平 (预期价格水平=) P2PAS2(预期价格水平=P) 1 CP2 BAD2AP1 AD1 y总产出 ny 图6-4 预期到的扩张性政策引起的短期反应 情况3:实际政策变化的力度小于预期政策变化的力度。 在图6,5中,由于公众预期的体格总水平上升到,总需求曲线将上移到,总PAD22 供给曲线位移到AS。如果政府政策实际扩张的程度没有公众预期的那么大,例如总需求2 14 ,,曲线仅仅上移到,于是宏观经济运行到,与相交的D点停顿下来。在这种ASADAD222 ,情况下,尽管使用了扩张性的政策,但是总产出仍然下降到,它低于产出的自然率水平。 y2 AS2P (预期价格水平=P) LAS 1 AS 1 (预期价格水平=P) 1 C P’2 D P2 AD 2 AD’ 2P1 A AD1 O y’ y y 2n 图6-5 实际政策变化的力度小于预期政策变化的力度所引起的短期反应 ?萨金特和华莱士指出,在图6,2这个模型中,总产量在没有意料之外的情况下会处在 ,y,y正常水平,即;y的解对货币供给规则的参数(,)来说是不变的。 ttt 我们在本章后面部分可以看到,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们利用这个模型来说明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如经济周期波动(“货币的经济周期理论”),稳定政策问题(“货币政策无效性”)等。 第四节 货币的经济周期模型 一、均衡的经济周期模型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没有一个统一的经济周期模型,因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们在经济波动初始根源上意见不一。 但是,不同的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周期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这些模型都把经济波动描述成竟争性的均衡现象。就是说,意料之外的随机冲击可以使得产出和就业偏离其自然率水平,但是这种偏离不可能累积,而是逐渐向它们的趋势水平收敛,虽然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周期模型可以叫做均衡的经济周期模型。 这个共同点可以由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式(6,17)看出来。式(6,17)说明,实际产 y量y围绕着它的趋势水平或增长路径随机地发生波动,这种波动来源于实际价格与预期n 价格的偏离。由于经济当事人会形成理性预期,他们不会犯系统的错误,他们会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从噪音分辨出信号的能力,这就使得预期价格逐渐收敛,因此产量和就业通过一段时间以后会恢复到它们的趋势路径上。 ? T.J.Sargent and N.Wallace,”Rational expectations, the optimal monetary instrument and optimal money supply rul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rmy,83,1975,pp.241-254. 15 二、货币的经济周期模型 根据对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和性质的不同解释,可以把新古典主义经济周期模型划分为两大类:货币的经济周期模型和实际的经济周期模型。本节讨论货币的经济周期模型,实际的经济周期模型将在下一节讨论。 货币的经济周期模型把经济波动的根源归因于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化(货币供给的冲击),认为温和的或规则的货币政策可以消除经济波动;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是经济当事人基于不完全信息的预期失误。这种模型最初由卢卡斯在1975年的一篇题为《均衡的经济周期模型》的文章中提出来的。 卢卡斯的均衡的经济周期模型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假设: (1) 经济当事人具有理性预期,并且预期产量将处在其正常水平上。 (2) 物价水平必须使得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即保证市场出清。 (3) 经济体系中的市场是分散的(岛屿式的),每个市场的参与者只拥有有关市场的部分信息,他们通过观察自己所在的市场而对其他市场的变化做出最优估计,因而可能误解价格信号而对冲击做出反应。 (4) 产品是在不同的地点生产的,并且这些产品是不可储存的。 (5) 每个地点的生产都与上一期的产量和人们感知的相对价格有线性依存关系。 在这些假设条件下,经济波动是这样产生的:当出现货币方面的干扰,例如货币供应量意外增加,一般价格水平将随着总需求的增加而上升,但是各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不变。由于存在信息传播障碍或噪音,单个生产者误认为自己产品的价格上升只是他所在的市场的孤立现象,从而对他的产品需求做出错误的预测。当价格上升到高于单个生产者的预期价格时,他会增加就业,扩大生产。如果所有的生产者都采取这样的行动,就业和产量将会超过竞争性均衡会有的就业和产量水平,即充分就业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将向上运行(扩张)。相反,当实际价格低于预期价格时,生产者做出的反应是减少就业和产量,这时经济将向下运行(收缩)。 卢卡斯的货币(均衡)的经济周期模型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1) 在产出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替换,但是这种替换(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只有在货币变化和价格变化未被人们预期到的情况下才存在。 (2) 旨在稳定经济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即预期到货币政策变化对实际变量(就业量和产量)是没有影响的,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化,预期到的货币是中性的。 (3) 菲利普斯曲线(即图6-2中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由结构参数、单个市场的供给弹性以及受政策影响的变化率共同作用所决定,因此,如果政策按照一种特殊的方式发生变化,结构参数从而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将会发生变化(“卢卡斯批评”)。 (4) 由于存在理性预期,人们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所以在长期,货币是超中性的。所谓“货币超中性”是指,在长期,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也不会对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产生影响。 三、模型的推演与图示 我们现在来看看卢卡斯是如何得到这些结论的。 在上一节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模型中,总产量在没有意料之外的情况下将处在正常或充分就业水平,那么,如果出乎货币方面的意料之外,宏观经济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根据理性预期假说和市场出清假设,人们通过设定y,y来对价格做出预期。为什么他们在形成预期时要把产量设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呢,因为作为理性人,他们不希望犯系统性的错误,预期错误会导致现实的实际工资水平与预期的实际工资水平之间或实际的产量与 16 充分就业的产量之间发生偏离。 为了预期价格水平,除了假设经济处在充分就业水平以外,人们还需要预期货币存量的变化和相应的自发总支出(总需求)水平的变化。 当政府或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或货币供给规则来稳定产量的话,例如: ,,,m,m,,y,y,, (6-28) ttt,1 这种改变被人们预期或未预期到,其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呢, 在图4,6中,假定在(t-1)期(初始状态),经济处于稳定状态,预期价格和预期产量分别为: ,Ep,m,y t10, ,Ey,y t10, 现在假设在t=0期有一个货币方面的冲击: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把货币供应,0 D'D',,m,,,1,,量m增加到。如果这种冲击被人们预期到了,总需求曲线将上升到,0 总需求曲线上升的比例与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比例相同。根据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在产量水平,S'S'上,总供给曲线也上升同样的比例,即移动到。现在,经济达到新的均衡点,预yE1期价格水平等于实际价格,因为预期价格和预期的货币供应量按照相同的比例上升。也就是说,由于存在理性预期,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已构成(t—1)期的信息的一部分,因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就完全表现为价格水平的同比例上升。 因而,在没有意料之外的情况下,产量仍然由式(6-26)决定,货币方面的意料之外的唯一影响是预期价格和实际价格的变化: ,,,,,,,,Epm,yyymy, (6-29) ,,,,,,,,,t,1tt,1t,11,,,, ,,,,,,,pmy,, (6-30) ,,,,,,,,tt,1t11,,,,,,,, 2,2,,,,m,y,1,,,这将把价格偏离其长期值()的程度扩大到。 这种宏观经济变化的微观基础是:工人和厂商都知道总需求将按照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比例增加,因此名义工资也将按照统一比例提高。由于实际工资没有变化,工人将不会改变劳动供给行为,厂商也不会增加雇佣工人和扩大产量。 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出乎经济当事人的意料之外情形又将如何呢,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没有被人们正确地预测到,价格水平的变化也将出乎人们的意料 D'D'之外。当货币供给量增加使总需求曲线上升到时,由于人们没有预期到价格会上升, SSE所以总供给曲线不会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将达到新的均衡点。这时的实际价0 e,P,Py,yy格高于预期价格,,所以产量增加到,。这说明源于货币方面的意料之000 17 外会有实际效应:以外的货币扩张会使得产量增加。 ,S'pStSD' ,ED1 pE00 D'',EEp,m,y,,D'm,,p,y,t1t,E''000* EpD21S',S,,,,D''m,y,y,p,y,,011S,,yyy0 图6-6 货币变化与经济波动 这种宏观经济变化的微观基础是:工人没有预期到货币供应量会增加,从而不知道价格水平会上升,因此当名义工资不变价格上升时,公认的实际工资会下降;实际工资下降会刺激厂商增加雇佣工人和扩大产量。 但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工人和厂商是理性预期而不是适应性预期的话, 点将是一个不稳定的均衡点,点的状态不会持续太久,它只在极短的时期内存在。由EE00 于实际价格高于预期价格,工人和厂商都将修正其预期。当预期价格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SS不断向上修正,总供给曲线将上移到,新的均衡点为,在这一点,产量回到自然率E1 ,,E水平,实际价格和预期价格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都位于长期总供给曲线ESS1 上)。 ,,m,,,1,,相反,如果政府在t=1期通过紧缩货币供给,把货币供应量m减少到,0 ,,,,,,DDE总需求曲线移动到,如果这种货币冲击没有被人们预期到,经济将在点达到新的均衡;但是这一点的均衡是短暂的。当人们在t=0期预期到这种冲击,预期价格将与实际价格相等: ,,,p,m,,,1,,,y 10 ,,,,,,,DDy经济将达到预期供给和预期需求的交点,这时,预期的产量和价格分别是ESS2 和。 P1 因此,根据上面的分析,货币方面的变动只有在当它未被人们预期到的情况下才会有效果。但是,货币的变动不可能永远预期不到。所以,货币的变动只有短期影响,这种影响不久就会充分反映到价格变化上去。 上面的分析也说明,如果政府打算通过改变货币供给规则(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来稳定产量的话,只会引起产量围绕它的正常水平上下波动,不会改变产量的正常水平,并且 ,,,m,y会引起价格围绕其长期值以一定幅度进行变化。这又说明货币在长期是超中性的。 18 正如明福德指出的,所有的均衡的经济周期模型都具有共同的特征:“任何外生变量预期到的变化和未预期到的变化的结果之间存在着重要差别;相反,在按照适应性方式形成预期的模型(或作为过去资料的固定的函数)中,这两种结果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别。这可能是 ?理性预期假说最基本的成果。” 第五节 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 实际的经济周期(real business cycle,RBC)理论与货币的经济周期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认为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是货币冲击或总需求冲击。二者共同的地方在于:这两类模型都假定经济当事人对冲击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无论经济遭受什么样的冲击,经济当事人必须以某种方式从噪音中筛选信号,正是由于经济当事人从噪音中分辨出信号的能力是不完全的,才导致经济波动;但是,经济当事人从噪音中筛选出信号的能力会不断提高,他们会从失误中总结教训,来进行信号筛选,所以,经济波动总是向经济增长路径收敛,对自然率的偏离不可能累加。 一、货币的经济周期理论为什么要让位于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 1972-1982年,货币的经济周期理论在新古典主义体系中占支配地位。但是到1982年,这种理论同时在理论上和经验上陷入了危机。 在理论层次上,1980年奥肯和托宾等人指出,货币的经济周期模型处于方法论上的考虑排除了粘性价格,假定价格是弹性的,但是在信息不完全或存在噪音信号的条件下,价格不可能是弹性的,因此,这种模型对货币与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相应的经济周期波动没有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随后,西姆斯(C.A.Sims)又进一步提出,在货币与产出的相互关系中不能简单地把货币作为产出变动的诱因。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说不能简单地从货币方面寻找经济波动的原因。 在经验方面,不少经济学家研究后认为,大多数经验证据并不支持货币的经济周期理论。实际产出和就业变化的经验数据说明,产出和就业的变化具有惯性,并不是随机的。麦卡勒姆(B.T.McCallum)甚至认为,经济波动的货币意外冲击的模型“已经被广泛认为不适用于目前的工业化国家”。1993年巴罗等人指出,没有多少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货币的作用是中性的。 由于陷入这两方面的困境,到20世纪80年代初,货币的经济周期模型被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不适合现阶段发达国家的情况。 二、实际的经济周期模型 实际的经济周期模型由基得兰德(Finn E. Kydland)和普雷斯考特(Edward C. Prescott),朗(J.B.Long)和普劳索(C.I.Plosser)等人提出。其中,基得兰德和普林斯考特提出的模型具有代表性。本节主要讨论这个模型。 在基得兰德和普林考斯特的模型中,经济波动的原因是技术冲击或者生产率冲击,波动的传播机制是劳动者的闲暇跨时替代。 ,一, 传播机制,propagation mechanism, 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劳动供给对工资暂时变化的反应具有较高的弹性,或者说, ?如果工资的变化是暂时的而不是长久的,人们非常愿意跨时替代闲暇。 ? [英]帕特里克?明福德:《理性预期宏观经济学》(中译本),20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 卢卡斯和拉平(L.A.Rapping)也持这种观点。参见二人合著的文章“Real Wages,Employment and 19 这种观点的根据是,在一定时期(比如2年)内,人们并不在意合适工作,只要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即可。假定一个人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下愿意在2年时间内工作4000个小时(每年工作50周,每周工作40小时)。如果劳动者预期工资水平在这2年保持不变,他将每年工作2000小时。但是,如果他预期第1年的工资要比第2年的工资高5%,他就会在第1年放弃休假,加班加点工作到2200小时,而在第2年只工作1800小时。通过闲暇的跨时替代,他获得了更多的收入。 如果劳动者认为工资水平上升了并将保持在这个较高的水平上,即工资变化是长久的而不是暂时的,那么进行闲暇的跨时替代就不会增加任何收益或效用。也就是说,劳动供给对工资持久变化的反应的弹性很小。 ,二, 导致经济波动的冲击 在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家看来,诱发经济波动的最重要的冲击是生产率冲击或供给冲击和政府支出冲击。生产率冲击的例子有技术创新、新的生产方法的出现、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生产率冲击会改变既定投入量所产生的产出量。 经济波动是按照下列方式产生的:假定存在一个正向的技术冲击(如技术创新或新的生产方法的发明)。这种冲击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形成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和产量增加,从而提高现行的实际工资水平。在冲击发生时,单个的经济当事人(劳动者或生产者)必须确定:这种冲击究竟是暂时性的还是长久性的,即经济当事人面临着一个信号筛选问题。如果劳动者估计这种冲击是暂时性的,那么,他会认为与未来的实际工资相比,现在的实际工资较高,这会引起劳动者用劳动替代闲暇(因为实际工资提高使闲暇的机会成本提高),从而刺激劳动者在现期提供更多的劳动,由此导致现期产量增加,经济于是处于上升阶段。这样,如果闲暇的跨时替代效应较大的话,即使微小的生产率冲击也会导致相对较大的产出效应。 如果劳动者估计这种冲击是长久性的,生产者将愿意进行新的资本投资以便将来扩大生产。由于从投资增加到资本存量增加再到产量增加,需要一定的时期周期(即基得兰德和普雷斯考特模型所说的“建设需要时间”,他们估计这个时间长度为4个季度左右),因此,产量会在初始冲击发生后相当长时间内继续增加,直至冲击消失。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存在进一步的技术冲击,生产者迟早会发现,与保持稳定状态的增长所需要的资本相比,他们持有的资本存量太多了。一旦生产者发现了这一点,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他们必须降低投资率,直到资本折旧使经济恢复到稳定增长路径。在投资率下降的过程中,就业和产量相应发生波动。 如果发生的是一个负向的技术冲击(如战争或自然灾害),传播机制按相反的方向把经济推向下降阶段。 ,三, 一个简单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 实际的经济周期模型有许多复杂的形式,这里采用的是多恩布什(Rudiger Dornbusch)、费希尔(Stanley Fischer)和斯达茨(Richard Startz)在他们合著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2001,第8版)中提供的一个简单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 这种实际的经济周期模型建立在这样一些假设的基础上:厂商选择最优投资和雇佣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个人作出最优的消费和劳动供给选择,所有的选择都是在动态的、不确定的环境下作出的。下面这个简单的模型主要关注的是劳动的跨时替代问题,也就是要确定模型的一个参数——劳动的跨时替代弹性(系数)。 为了构建这个模型,假设厂商在每一期都购买劳动和生产产品,代表性的工人在每一期都出卖劳动和购买消费品。如果他愿意的话,它可以节约他的消费品而在另一期增加消费。为了简化起见,假定利率为零。 Inform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September/October,1969。 20 在每一期,代表性厂商购买劳动力,并使用这些劳动按照下列生产函数来生产出: LYtt (6-31) Y,aLttt 其中,是t期劳动的边际产品(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它等于实际工资)。在这个简单的模型at 中,劳动的边际产品的变化是实际冲击的根源。 代表性工人每一期可利用的时间(小时数)最多为,减去他受雇的时间就是他的LL L,L闲暇时间,所以他的闲暇时间就等于。每一期代表性工人从他的闲暇和消费中获Ctt得效用。假定这个工人在既定时期的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式表示: ,, (6-32) ,,,,UC,L,L,CL,Ltttt 其中假定均为正数。 ,、, 这个工人一生的预算约束可以表述为他一生的消费总额必须等于他一生的收入总额: C,C,C,?,wL,wL,wL,? (6-33) tt,1t,2ttt,1t,1t,2t,2 其中是t时期的实际工资率。在式(6-33)的约束条件下,这个工人选择每一期的消费和wt 闲暇使得他一生的效用最大化。 他闲暇的边际效用为: ,,1U,,tMU,CL,L,,, (6-34) ,tL,L 如果限定闲暇的跨时替代,如何找出公认的最优替换(tradeoff),如果工人在本期减 ,,ww少1个小时闲暇,他便可以获得更多的w,这使得他在下一期增加小时的闲暇。ttt,1 ,,ww由此可以推知,本期闲暇的边际效用必定乘以下一期闲暇的边际效用: tt,1 ,,MU,ww,MU (6-35) ttt,1t,1 把现在和未来闲暇的边际效用的价值等起来——在式(6-35)中使用(6-34)两次,我们得到公认的闲暇的跨时替代弹性为: ,1, 1,,,,,,L,Lwtt,1,, (6-36) ,,,wLL,t,,t,1 式(6-36)说明,如果(t+1)期的工资提高1%,其他时期的工资保持不变,(t+1)期的 ,闲暇将减少,,,,1,,1,,,,。由于β和的数值不同,闲暇对工资率的暂时变化可能非常敏感也可能相当不敏感。 这个模型需要和持久工资变化对劳动供给没有多少影响的经验观察相一致。我们可以通过计算闲暇对持久工资变化的长期反应来验证这个结论。假设工资长期保持不变,比如工 21 ,资为。在这种情况下,消费和劳动供给在长期也将保持不变,分别假定不变的消费和劳w ,,动供给为和。为了得到长期的劳动供给,把这些假设和工人的消费——闲暇替换LC ,,,,L,L,,,Cw结合起来,我们得到 ttt ,,,,,wL,,,,,,,,,LL或者LL (6-37) ,,,,w ,式(6-37)说明,劳动对工资率的长期反映为零,因为从式(6-37)中完全消失了。因此,从w 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模型是和事实相符的。因为经验事实是,长期的劳动供给曲线略微向后弯曲。 现在考察作为传播机制的劳动的跨时替代的效果。假设在t期有一个暂时的技术冲击,因此劳动的边际产品提高,a%。由于工资率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所以,工资率将随着a的提高而提高。总产出的变化将是 ,Y%,,a%,,L% (6-38) ,L%这里的传播机制是产出对的“额外反应”(extra kick)。由式(6-36)可知,可知, ?闲暇将减少。由于闲暇时数大体上是劳动时数的三倍,所以劳,,,,,,1,,1,,,,,,a% 动增加的百分数大约是。总产出的变化将是 ,,,,,L%,3,,,1,,1,,,,,,a% ,,,1, (6-39) ,,,Y%,1,3,,a%,,,,1,,,, 在实际 的经济周期理论里,参数被称作“深参数”(deep parameters)。实际的经,、, 济周期理论认为,实际的经济周期模型取决于描述消费者——工人偏好的参数和描述厂商生产函数的参数。这些参数可以根据微观经济研究来确定。在这个非常简单的模型中,如果()接近于1,闲假的跨时替代将非常强,式(6-39)中的传播机制将会把相对小的,,, 技术冲击转化为很大的产出冲击。相反,如果闲假的跨时代很弱,传播机制相对来说是不重要的。一些经济学家根据微观经济资料得出的经验证据说明,跨时替代相对较弱。 三、模型校准 在研究经济波动问题上,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不是要建立可以用于检验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而是要用数量化的例子从一般意义上描述经济波动。为此,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发展了 一种称之为模型“较准”(calibration)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如下: (1)建造一个古典的宏观经济模型,这个模型包含具体的效用函数、生产函数、消费函数、劳动供给函数等函数的代数式。 (2)对这个模型进行参数化。所谓参数化是指确定模型有关参数的数值,这些参数的值是根据微观经济研究估计出来的。这与计量经济学根据宏观经济模型本身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的方法不同。 ? 假设一年有8760小时(365天每天24小时),一个人工作2000小时。 22 (3)用装有随机数字发生器的计算机产生的一个随机技术冲击序列对这个模型进行模拟。 (4)把这些随机冲击对主要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结果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下来,然后再拿这些结果和主要的宏观经济时间序列的实际行为进行比较,根据宏观经济的“实绩”对模型中的相应参数进行“校准”(修正参数值)。 总体上说,校准过程就是选择模型的参数值使模型的稳(定状)态解与宏观经济的实际数据的长期特征相吻合。 这种模型校准方法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经济计量方法和经济分析的模拟技术。 四、实际的经济周期“革命” 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被认为在西方经济学中掀起了一场“革命”,因为这种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的经济理论产生了冲击或重要的影响。这些和影响主要有: ,一,对经济周期性的看法的“革命” 在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产生以前,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周期或宏观经济波动具有“规则性”(regularity)和“重复性”(repratability)的特性。他们一般把经济周期解释为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如GDP或GNP,就业或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工业生产指数)对其长期趋势的正负偏离(plus and minus departures),经济活动表现为“扩张——收缩——扩张„”的周期性的(recurrent)变化。早在1913年,密契尔(Wesley C.Mitchell)在他的《经济周期》一书中就把一个经济周期划分为繁荣(expabsion)衰退(recession)收缩(contraction)和复苏(revival)四个阶段。也有经济学家把一个经济周期划分为扩张(expansion)平稳(leveling out)收缩(contraction)和复苏(recovery)四个阶段。为了说明经济周期的规则性和重复性,经济学家们试图把经济波动解释为不同长度的确定性的周期,如基钦周期(40个月),朱格拉周期(8-10年),库兹涅茨周期(20年)和康德拉耶夫周期(50年)。于是,就有了经济周期的短波理论、中波理论和长波理论。 在“什么是经济周期”和“经济周期的特性”的问题上,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家一般追随卢卡斯。卢卡斯在《理解经济周期》(1997年)一文中把经济周期定义为“围绕着GNP的趋势的运动”,即经济周期表现为实际GNP对其趋势而不是某个常数值或平均值的离散或偏离(deciations)。经济周期的规则性则被看作是“不同的宏观总量时间序列趋势的离散的协同运动(co-movements)”。这种定义实际上确立了研究经济周期的一种新思路:从解释经济增长的数据中抽取出长期趋势,把剩下来的产量波动归于“经济周期”。 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家认为,包括经济周期理论在内的宏观经济理论主要是解释产出、就业和价格总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运动,而这些解释是通过刻画宏观经济的“特征事实”(stylized facts)来实现的。所谓特征事实,是从宏观经济总量时间序列的统计性质中发现的广泛的规则性。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是关于产出、消费、投资、利率、失业率等总量自身的易变性和相互关系等特征的描述。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家根据宏观经济总量时间序列的经验研究得出的一个重要的认识是,就波动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长短而言,各个经济周期并不表现为某种规则性(或规律性)和重复性,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经济周期,经济周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经济周期是随机冲击或随机扰动传播到整个经济的结果,而这些随机冲击在大小和类型上都是不相同的。由于就其特性来说,经济周期是无规则的,因而无法对它做出准确甚至较为准确的预测,经济学家们只能分析和描述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 既然宏观经济运行并不表现为“周期性”,所以有些经济学家主张放弃“经济周期”这个提法。曼昆(N.Gregory Mankiw)在他的《经济学原理》这本流行的教科书中写道:“经济周期这个术语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它似乎是说,经济波动遵循一种有规则的、可预测的模式。实际上,经济波动根本就没有规则性,而且较为准确地预测它也几乎不可能”。一些经 23 济学家主张用“经济波动”(economic fluctuations)来取代“经济周期”,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主张用“经济周期现象”(business cycle phenomena)来取代“经济周期”,把“经济周期”作形容词而不是名词使用。普雷斯考特持后一种看法。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我不说经济周期,而宁可说经济周期现象,经济周期现象不过是一组重要的宏观经济总量时间序列的一些统计性质”。 ,二,对使用不同的分析工具来分别研究增长和波动的传统方法提出了挑战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被凯恩斯主义者、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所接受的传统方法,是把产出波动解释为围绕一个不断上升的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这种波动最初是由总需求冲击引起的,当冲击对产出的影响最终消失时,经济最终会回到它的趋势增长率上;而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是由资源数量、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技术等实际因素决定的。与传统的观点相反,纳尔逊(C.R.Nelson)和普劳索的研究成果说明,技术冲击会引起增长路径上移,经济不会恢复到以前的增长趋势上,每一次持久的生产率冲击决定一个新的增长轨迹;观察到GNP的波动实际上是增长趋势自身的波动,而不是短期产出围绕着长期增长趋势波动;由于技术变化引起的对生产率增长的冲击是经常性的并且是随机的、不稳定的,所以伴随着随机行走的产出轨迹,表现出经济周期的特征。因此,增长趋势和经济波动理论来自同样的根源,即对技术(生产力)的冲击。通过把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波动理论整合到一起,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方向:一方面,淡化了增长趋势和周期波动间的区别,从而打破了宏观经济学中的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的二分法;另一方面,使宏观经济学家的注意力由经济的需求一方再度回到供给一方。 ,三,突出强调了宏观经济学的跨时和动态的特征 在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中,为了解释总量波动过程中观察到的就业(或者失业)的大幅波动,必须假定存在劳动或闲暇的跨时替代。劳动的跨时替代作为经济波动的有力的传播机制,使得劳动供给对实际工资的较小波动做出很大的反应。由于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的影响,现在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对主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如消费(或储蓄)、劳动供给和投资的分 IS,LM析,都赋予跨时的维度。也因为如此,一些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把主流经济学中的模型看作是一种完全没有动态分析的结构,因而主张放弃这种模型。坚持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的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学的未来发展将包括“动态随机的一般均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四,对宏观经济学方法论产生的影响 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不是试图提供各种能够进行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检验的模型,而是提供一种校准方法(calibration method)或“可计算实验”(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不是要做出某种趋势预测(如计量经济学模型所做的那样)。而是首先按照主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构造出特殊的总量模型,然后在计算机上用一个随机技术冲击序列对这个模型进行模拟,随后将模拟结果与经济的实际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再对模型参数进行“校准”。校准方法的应用,又促进了经济学试验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技术在经济分析中更广泛的应用。 ,五,由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得出的政策结论更加激进 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得出的政策结论是:常规的稳定政策不但不起积极的作用,反而有害。因为,根据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和观察到的产量和就业波动,主要是由供给方引起的自然率水平(或增长趋势)的波动,因此政府就不应该试图用稳定政策来消除这些波动。虽然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不会产生实际影响,但是政府的税收和支出政策往往使产出和就业偏离经济当事人所选择的最优数量,这将导致福利的减少。 第六节 政策无效性 24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抱有两个基本信念:(1)私人经济制度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功能,如果没有外在干预,这种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2)政府不比理性个人更聪明,政府试图通过实施某种政策来达到预定的目标通常是不可能的。根据理性预期假说,由于经济当事人在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经济状况时,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或人们的预测是无偏的(unbiased),因而政府就无法通过“愚弄”老百姓来使得他们的政策有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们都十分推崇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Abraham Lincoln)在19世纪说过的一句话:“你们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愚弄所有的人”(You cann’t fool all of the people all time)。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们相信,人们会拥有充分的信息,并且会获得政府所能得到的信息,政府并不会比公众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公众具有向实践学习、总结经验、改正错误、适应实际情况的品质和能力。按照卢卡斯等人的说法,经济当事人会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从噪音中分辨出信号的能力,因此,公众不会永远上当受骗,不会犯系统性错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相信:“你可以在所有的时间里愚弄一部分人,或在一部分时间里愚弄所有的人,但是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里愚弄所有的人”。因此,如果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提出了什么政策主张的话,毋宁说他们没有什么政策主张。他们只是提出了一些选择经济政策的规则和理念。 一、“政策无效性”命题 新古典主义的政策无效性命题(the policy ineffectiveness proposition,PIP)首先是由萨金特和华莱士提出来的。这个命题的要点可以概述如下。 (1)除非由于随机冲击影响了劳动市场上的供求而扰乱了经济,否则经济总是处于自然率水平。而且,即使是某种冲击造成经济偏离自然率水平,那也是暂时的。一段时间以后,经济会自动恢复到自然率水平上。 (2)公众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增加将会改变价格总水平,而不会对就业和产出这些实际变量产生影响。 (3)更一般地,用来改变总需求水平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都是中性的,他们只影响价格总水平,而不会影响就业、实际产量和相对价格。也就是说,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的“反周期政策”,还是货币主义的“单一货币规则”,都不会产生任何实际的效果。 (4)只有未被预期到的意外冲击才影响短期的实际变量。经济波动或经济偏离其自然水平只是经济当事人发生预期错误的结果。预期错误本身是随机的并且是非系统性的,他们的存在仅仅是由于一定的调整滞后(例如存货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经济波动从其性质上说是不可预测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可以通过下列模型(变量取自然对数形式)得到: ,,y,y,ap,Ep,, ttt,1tt (6-40) p,m,y,u (6-41) tttt m,,,m,e (6-42) tt,1t ,,Ep,Ep, (6-43) t,1ttt,1 其中式(6-40)是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式(6-41)是总需求函数,它由货币数量方程式得到, u其中是附加的反映流通速度冲击的随机误差项。式(6-42)表示货币政策规则。可以把系t 25 统的货币政策描述为选择一个不变的货币存量增长率,从而货币政策规则为, ?,,,这个政策规则用对数形式表示就是式(6-42),其中是一个均值为M,1,,Mett,1t零、反映货币存量增长目标错误的序列非相关的随机误差项。式(6-43)表示理性预期假说。 货币政策能否系统地影响产量(或就业)的问题现在就归结为政策参数,对于产量是yt否是模型的解的组成部分的问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在给定时间(t-1)期可获得信息的条件下,对式(6-43)两边取数学期望值,从而有 (6-44) ,,Ep,Ep,,,,m,yt,1ttt,1t,1 在式(6-41)中,的数学期望值由式(6-43)给出;的最好预期值由方程(6-42)mptt 中的随机部分(,,m)给出;的最好预期值是其均值(y),由于是随机的且序yutt,1tt列不相关的,所以它的最好预期值是它的均值。 u,0 再把式(6-42)代入式(6-41),得到 p,,,m,e,y,u (6-45) tt,1ttt 用式(6-45)减去(6-44)于是有 p,Ep,,,m,e,y,u,,,m,y,y,y,e,u (6-46) tt,1tt,1tttt,1ttt最后将式(6-46)代入式(6-40)并进行整理,于是有 ,1,,,,,,y,y,1,aau,e,, (6-47) tttt ,式(6-47)的重要含义在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不参与产量y的决定,系统的货t 币政策是无效的;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是中性的。 为什么系统的货币政策对产量(或就业量)的决定是无效的呢,卢卡斯等人认为,实际产量对其自然率水平的偏离是由预期错误引起的:实际价格高于或低于预期价格使厂商认为相对价格已经改变,因此需要调整其产量。如果经济当事人具有理性预期,那么,他们就会利用所拥有的有关货币当局政策规则的知识来形成对于未来价格的预期。因此,无论货币当局选择什么样的货币存量增长率,它都不可能欺骗经济当事人使他们错误地预期价格。由于假定弹性的价格可以迅速地出清市场,并且由于不存在预期错误,所以系统的货币政策对产量或就业不会产生系统的影响。 我们看到,货币主义主张采用单一的货币政策规则,而新古典主义认为规则的货币政策无效。所以新古典主义在政策主张上比货币主义走得更远,是“货币主义的平方”。 二、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 这个定理和下面的“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是用来否定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 如果较小,。 ln1,,,, 26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初版,1821年最后修订版)第17章“农产品以外的其他商品税”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个国家“如果为了一年的战费支出而以发行公债的办法征集二千万镑,这就是从国家的生产资本中抽支了二千万镑。每年为偿付这种公债利息而征课的一百万镑,只不过是由付这一百万镑的人手中转移到收这一百万镑的人手中,也就是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债权人手中。实际的开支是那二千万傍,而不是为那二千万必须支付的利息。„„政府可以通过赋税的方式一次征收二千万镑;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每年征课一百万镑。但是这样做并不会改变这一问题的性 ?质。”李嘉图的这段话的意思是:为了给政府开支筹措资金,采用何种筹措方式是无关紧要的;通过发行政府债券还是通过征收一次性总付的税收,其效果都是一样的,因为这两种筹措方式都不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也不会影响资本形成。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把李嘉图这个思想说成是“李嘉图等价定理”(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政府为了扩大开支,通过征税筹资和通过发行债券筹资,对总需求从而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个人的消费或储蓄取决于他的可支配收入或财富,政府征税直接减少了一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或财富,从而会减少他的消费或储蓄。但是,把和征税数量相等的债券出售给一个人,则不会减少这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或财富,因为政府债券总是要偿还的——在债券到期时既要还本又要付息,因此政府发行债券相当于减少了相等数额的当前税收,它不会减少个人的消费或储蓄。据此,凯恩斯主义者主张通过政府借债而不是通过增加税收来扩大政府支出。他们认为,增加税收只是改变了总需求结构——公部门总需求的增加是以私部门总需求的同量减少为代价的,而不会提高总需求水平。因此,凯恩斯主义认为,要扩大总需求,赤字财政政策比平衡预算政策有效。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通过重新表述“李嘉图等价定理”来否定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当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时,有理性的个人会预期到政府将来为了还本付息必将提高税收,因此,政府借债只不过是一种延迟征税。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个人为了应付将来的税收负担增加,保持消费模式不变,会把相当于目前减税数额的那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而不是消费掉,这就导致人们当前的消费减少,这和现在提高税收的效果是相同的。因此,增加税收和发行公债的后果是等价的,因为这两者都会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或财富。 但是,一个人的生命周期是一定的,一些人会在他们持有的债券到期兑付之前就去世,偿付公债引起的更高的税收负担降落在他们的后代身上,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他们赋税的现值降低了,可支配收入和净财富增加了,这会刺激这些人增加现在和未来的消费。如果不同的债券到期的日期不同,其中部分债券在持有人活着的时候兑付,部分债券在持有人去世后兑付,只要后一部分债券在数额(本利和)上大于前一部分债券,人们仍然把持有债券视为净财富的增加,从而预期将来的税负增加而减少的当前消费数量,会小于由于当前征税而减少的消费数量,这也会导致当前的消费增加。这说明,如果消费者是利己主义者,那么,因其死亡而来的对未来税收的逃避,会使得李嘉图等价定理失效。 上述看法受到罗伯特?巴罗的挑战。巴罗在1974年发表的《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一文中认为,即便消费者在政府增加税收来偿还债券以前去世,李嘉图等价定理仍然能够成立。 巴罗假设消费者具有“利他主义”的遗产动机。这种利他主义的消费者既从他自己的消费中获得满足,也从他的子女的消费中获得效用。如果他的子女也是利他主义这,他们也会有这样的行为,„„由于这种代与代之间的联系,今天的消费者或者纳税人就会像他们能够永远活着一样来进行消费或者储蓄。如果政府通过发行债券而不是通过增加税收来筹资, ? 彼罗?斯拉法主编:《李嘉图著作和通信录》之第1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文1版,20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7 他就会给他的孩子留下更多的遗产。因此,今天的消费者就会更多地储蓄,而不是更多地消费。 根据巴罗的分析,对于利他主义的消费者来说,由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子孙缴纳更高的税收来支付政府债券的本息,结果都是一样的。 下面给出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形式化证明: C和C。父亲的消费决策是这样的问题:如何在他自己消假设父子二人的消费分别是fs 费和留给儿子的遗产(B)之间配置资源。儿子的效用取决于他自己的消费。父亲的消费取决于他自己的消费和他儿子的福利。令T表示父亲支付的税收数量。 )加上无论是父亲还是儿子,消费都要受其预算约束。儿子的消费等于他的收入(Ys他从父亲那儿继承的遗产的价值: (6-48) C,Y,Bss 父亲留给儿子的遗产等于它的储蓄加上利息,而储蓄等于可支配收入(收入减去税收后的余额)减去其消费: ,,,,,,B,1,,Y,T,C (6-49) f C当父亲在其预算约束下选择消费来实现效用最大化时,他要在他自己的消费和他觉f 得儿子的效用增加(这种效用增加是由于儿子从他那儿继承了一笔遗产而增加了的消费)而获得的快乐之间做出权衡选择。 现在假设政府不是向父亲这一代人征税,而是通过赤字为政府支出融资,政府借债的 LL,T数额为,,并且政府承诺将来通过征收一笔数额为的税收来偿还这笔借债,,,1,,T 为这笔借债支付的本利和将等于。这样,儿子的消费将由于征税而被减少: ,,1,,L ,,,,C,Y,1,,T,B (6-50) ss 父亲现在留下一笔遗产,其数额等于他借给政府的这笔钱(或购买的国债)获得的本利和。由于他没有纳税,他的可支配收入提高了,他要增加消费,他用他的收入的一部分来购买政府债券,因此他现在留给儿子的遗产数额为: ,,,,,,,,B,1,,Y,L,C,1,,L (6-51) f 现在的问题是,与政府征税的情况下相比,父亲在政府借债支出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消费选择,他仍然可以保持同样的消费计划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父亲可以通过把他以前要在税收上支付的金额借给政府来保持消费水平不变。政府偿付借债的本利和,,使父亲1,,L的未来收入增加,从而使父亲增加留给儿子的遗产。遗产的增加将保证儿子正好有额外的资 C金支付其税收,从而使儿子的消费水平保持不变。因此父亲和儿子将和以前一样都有同s 样的消费水平。所发生的变化只是父亲在贷款给政府的形式上增加了他的私人储蓄,私人储蓄的增加正好抵消了在赤字增加的形式上公共储蓄的减少。 在上述论证中隐含着这样的假定:代与代之间的遗传动机是起作用的,即父亲想把一 28 部分钱留给儿子。如果父亲不想这样做,那么,政府的赤字支出将是父亲花更多的钱,税收将留给儿子来付账。 三、时间不一致性问题 所谓“时间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问题是指,政府在某一时期制定并执行一项最优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政策环境的变化或政府受到某种诱惑,原来是最优的政策现在被认为不是最优的了,如果政府的行动可以不受约束或允许政府采用相机决策的话,这项政策没有被贯彻到底就会被修改或放弃,政府转而选择另一种被认为是最优的政策。由于这种最优政策选择是在动态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所以,这种“时间不一致性”又叫做“动态不一致性”(dynamic inconsistency)“或最优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 这里首先以专利政策为例来说明最优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 为了鼓励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政府实施保护专利的政策或专利法,这样做等于在一段时间里保护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垄断。在新技术、新产品发明出来以后,政府的考虑发生了变化。因为无论政策制定者继承的是什么样的环境,他们都应当用自己的政策工具去选择最好的行动方针。现在,政府意识到,最优的政策应当是废除对制造和销售新技术、新产品的一切垄断权。因为我们毕竟已经继承了这样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新技术、新产品已经被发明出来了。让这种产品或技术在竞争性的市场上销售,而不是让限制供给的一个垄断的卖者来销售,可能更符合社会利益。这里就出现最优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在专利没有被发明出来以前,为了诱导人们进行发明创造,将来的最优政策是保护专利;在专利已经发明出来以后,为了使人们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使用专利技术,最优的政策是不承认专利。再以学生课程学习和考试为例。为了让学生努力学习,授课老师在一门课程开始时宣布课程结束以后要进行闭卷考试,但是在举行考试的当天如果取消这场考试将对老师和学生都有利。因为学习这门知识的目的已经达到,取消考试既免去了学生考试之苦,也免去了老师的阅卷之累。 这种最优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如果私人决策者知道政府政策总是时间不一致的,他们就不相信政府的政策承诺,这就会使政府政策失去信誉(reputation),政府政策就不能达到它的预期目标。如果人们知道或预期到专利技术被发明出来以后得不到保护,发明创造活动就会急剧减少。 如果学生知道老师最终将不举行闭卷考试,逃课的学生将会增加,这个老师的话可信度也将大打折扣。 “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最初由基得兰德和普雷斯考特提出。他们认为,在政府行为缺乏约束的环境中,最优的政策很可能是时间不一致的。这种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表现为政策多变,政府为表面上增进私人福利而破坏政策规则。 为什么会出现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环境或形势变了,政策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如果政府认为短期内的产出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种替换关系时,政府就会改变政策;也可能是由于政府由宣布过的政策倒退所受到的惩罚小于由倒退所获得的利益,同时缺乏约束政府行为的有效机制或独立机构,这就为政府政策倒退提供了刺激或诱惑。这些原因造成政府在政策可信度与灵活性之间进行权衡选择,由此产生了最优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 基得兰德和普雷斯考特的分析旨在说明,不能赋予政策制定和选择政策的相机决策权,政府干预经济、试图稳定经济反而常常造成经济的不稳定性。时间不一致性会使得政府政策的可信度降低;一旦经济当事人对政府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形成理性预期时,他们会采取相应的行动来化解这种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给他们的利益造成的损害,其结果是政府决策失效。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为了使政府取信于民,使政府政策具有可信度,必须从制度上对 29 政府行为做出有效制约,这就需要制定一些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则,而不能像凯恩斯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斟酌选择政策或政策组合。在上面专利的例子中,对政府来说,坚持保护专利的政策,才是最优的政策;在学生考试的例子中,对于老师来说,兑现考试才是最优的选择。 现在就时间不一致性问题给出形式化的说明。 假定政府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做出选择,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用式(6-52)表示: ,e (6-52) u,u,,,,p,p ,,其中,和分别表示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和表示通货膨胀率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ppuu 政府一般是通过操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间接控制价格总水平,但是这里假设政府可以选择通货膨胀率。 政府和公众都喜欢低失业率和零通货膨胀率。假定政府可以感觉到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代价为 : 2 (6-53) L,u,,p ,,其中,系数表示政府相对于失业来说对通货膨胀的厌恶程度。越大,政府对通货膨胀的厌误越大于对失业的厌恶。式(6-53)称作损失函数。政府的目标是使损失最小化。 政府制定货币政策可以在两种政策规则中进行选择——固定规则或相机抉择。按两种不同的规则制定政策其效果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考虑固定规则下的政策效果。 这种固定规则为政府规定了特定的通货膨胀率。只要公众知道政府信守这个规则,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就将是政府承诺的通货膨胀水平。由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等于实际的通货膨胀 e,(),所以,失业率将和自然失业率一致()。 p,pu,u 在这种政策环境下,什么样的政策是最优政策呢,答案是:零通货膨胀政策。因为,无论规则确定的通货膨胀率是多少,失业率都等于自然失业率,所以,把通货膨胀率提高到零水平以上没有什么好处。 其次,考察相机抉择下的政策效果。 在这种政策环境下,政府和公众要进行如下的搏奕: (1) 政府选择并宣布一个通货膨胀政策(譬如零通货膨胀)。 (2) 公众形成一个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3) 为了使损失函数最小化,政府实际推行一种通货膨胀政策。 经济中的失业率高低是由预期的通货膨胀水平与实际的通货膨胀水平的对比关系决定的。 由于政府是按短期菲利普斯典线来选择失业水平与通货膨胀水平的,因此,我们把式(6-52)代入式(6-53),得到: ,e2L,u,,,,p,p,,p (6-54) 由式(6-54)可以看出,政府的损失(L)与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式 (6-54)右边第二项)负相关,而与实际的通货膨胀(式(6-54)右边第三项 )正相关。为了确定损失最小化时的通货膨胀水平,对式(6-54)求(L)对(p)的导数,并令这个导数值(边际损失)等于零: dLdp,,,,2,p,0 (6-55) 30 得出p,得到: ,p, (6-56) 2, ,式(6-56)就是政府选择的最优政策:通货膨胀率为。公众想要的是零通货膨胀率,但2, 是政府最终选择的却是一个正数的通货膨胀率。 为什么最终结果是一个正数的通货膨胀率而不是一个零通货膨胀率呢,因为在相机抉择下,当公众形成了一个通货膨胀预期后,政府就有一种违背自己承诺的激励,这就是要降低失业率。 这里要注意的是,预期通货膨胀在任意水平上式(6-56)都可以成立。 ,ep,p,当公众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等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即,失业率等于自然2, ,,失业率,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公众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是,政府最终选择的通u,u2, ,货膨胀率小于。那么,经济衰退将会到来。 2, 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失业率都等于自然失业率。但是相机抉择的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高于固定规则下的通货膨胀。因此,最优相机抉择比最优固定规则的效果差。虽然在相机抉择下,政府也力图使损失最小化。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或银行对通货膨胀的厌恶远远大 ,于对失业的厌恶(这时很大),那么,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所产生的通货膨胀也接近于零,因为政府或中央银行没有提高通货膨胀的刺激。在这种情况下,相机抉择达到了与承诺零通货膨胀的固定规则同样的效果。这个研究结论为政府选择中央银行领导人提供了一些启示:要在相机抉择下取得和固定规则同样的效果,最好是任命一位极其讨厌通货膨胀的人。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对失业的关注大于对通货膨胀关注的自由主义政治家,如美国总统吉米?卡特、比尔?克林顿,也任命了更关注通货膨胀的保守主义的中央银行领导人,如保罗?沃尔克、艾伦?格林斯潘。 第七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影响与局限 早在1983年,当理性预期理论风头正劲的时候,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谢弗林(Steven M.Shsffrin)在其《理性预期》一书中就指出:“关于理性预期的著作不仅对理解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市场是重要的,对其他领域同样有重要和显著的意义。但这并不是说,现在在宏观经济学的主要问题上已经取得一致意见——这里没有一致意见。但是,重新思考宏观经济理论 ?的过程,已经明显地影响到该领域的方法和问题,并将进一步影响其他领域的经济研究。”20年过去了,在今天看来,谢弗林当年对理性预期理论的总体评价大致上还适合于对现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评价。 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影响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改造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可以把这些影响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 理性预期假说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连为一体 根据理性预期假说,人们会最优地利用他所获得的信息来指导其经济行为,人们不会重 ? [美] S.M.谢弗林:《理性预期》,中文1版,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1 复犯错误。这个假说和理性人假说是一致的。因此宏观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假说和微观经济学中的利润最大化、效用最大化的基本假设是平行的、对应的。著名的“卢卡斯批评”的含义是,经济学家应当从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和动机出发来研究宏观经济问题。这种研究经济问题的理性预期方法启动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一体化的过程,理性预期假说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一体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界越来越不明显。 ,二,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一些成果在某些领域得到成功应用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提出的不少思想已经在一些市场上,如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期货市场,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应用,对于这些市场来说,连续的市场出清是较为合理的假设。效率市场(cfficient markets)理论是理性预期假说在证券市场行为研究上的直接应用,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实验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行为宏观经济学是在理性预期假说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 今天,属于不同学派的西方经济学家——货币主义的,新凯恩斯主义的、供给学派的,大多都接受了理性预期假说,并把这个假说纳入他们的理论体系中。理性预期假说已经不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专利和唯一特色,用“理性预期”已经不能完全概括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特征。 ,三, 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突破了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的界限~把经济波动和经济增 长问题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 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淡化了实际产出水平与产出的自然率水平之间的区别,它主要是要解释为什么在产出的自然率水平上存在周期性的波动。20世纪90年代后期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成果说明,从季度数据来看,大部分产出波动是和长期经济增长运动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单纯的短期波动。这些成果改变了经济学家们对经济的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的联系的认识,并且打破了消减经济波动的政策与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之间的二分法。 ,四, 对政府制定政策的思路和理念的影响 根据新古典主义的分析,人们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经济当事人会按照理性预期来行动,政府政策只有在经济当事人的预期失误时才会有效;但是,中央银行和财政部不可能使经济当事人发生有规律的预期失误,因此,经济政策也就不可能对失业率等宏观经济问题产生有规律的影响。既然政策不是像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那样有效,因此为了使政府取信于民,使政府政策具有可信度,必须从制度上对政府行为作出有效制约。这就需要制定一些长期有效的政策规则,而不能像凯恩斯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斟酌选择政策或组合政策。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应该设法消除货币存量和财政支出这些他们可以控制的不规则变动,因为这些波动会引起预期失误,从而增加就业波动和经济波动。 ,五, 对经济实践的影响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其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一起,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在西方发达国家发生的私有化运动和放松政府管制的运动,这些运动不但改变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结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全球化浪潮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西方学者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影响 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不论保守派的经济学家还是自由派的经济学家,都承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学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S.M.谢弗林在他的《理性预期》一书中认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使西方经济学取得了直接的和间接的两方面进展。直接的进展集中表现在提出了各种有关经济周期的新模型,以及 ? 参见方福前:《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两个新趋势》,载《经济学动态》,1997(9)。 32 有关货币政策短期效果的理论和经验著作;间接的进展是使得经济学家们的研究计划发生了 ?变化,从而影响到经济学未来研究的实际内容和风格。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布赖恩?坎特(Brian Kantor)在理性预期学说出现后不久就认为:“没有对预期的解释,经济理论就不能对一个把未来估计在内的世界中的宏观经济现象的理解做出贡献。理性预期的挑战和对这一挑战的反应将是一场为了迅速地改善宏观经 ?济理论而对它进行的改造。”他还认为,理性预期方法可以对有关人们能够知道些什么和实际知道些什么,以及他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知识这些问题,提供逻辑上一致和可以从经验上验证的答案。 保罗?萨缪尔森在谈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时指出:“行动宏观经济学提出了许多颇有成效的见解。最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注意,经济中充满着聪明的信息处理者。他们对政策作出反应,有时候甚至能够预期到政策。而这种作用和反作用实际上能够改变经济行为的方 ?式。” 日本经济学家伊贺隆认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出现,弥合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鸿沟。他写道:根据理性预期理论,“人们对物价、景气这类宏观经济变动有所预期,并据此选择他们认为最合适的行动。这种微观范围的行动又会引起宏观范围的经济变动。这样一来就必须有一种理论来阐明这种宏观的变动和微观的变动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理性预期理论“是在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之间架桥的一个尝试。看起来,这一尝试是很有希望的。”?。 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局限 在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仪式上,该年度的获奖者之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Akerlof)作了题为“行为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的演讲,这篇演讲的内容主要是围绕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缺陷展开的。阿克洛夫认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虽然使价格和工资决策有了清晰的微观基础,但是其中的行为 ?假设过于简单粗糙,以至于至少有6种经济现象不能得到解释。这6种经济现象是: ,一, 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在新古典模型中,只要失业者愿意接受比市场出清水平略低一点的工资,他们很容易得到工作,因此,不会存在非自愿失业。但是,实际情况是,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 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的作用 在新古典模型中,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是完全无效的。一旦货币供给变化被完全预期到,价格和工资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实际工资和相对价格将保持不变,因而实际经济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新古典主义的这个观点和关于货币政策的经验依据,以及人们对中央银行对经济作用的普遍信念是矛盾的。行为宏观经济学以近似理性行为为依据,确认了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的有效性。 (三) 在高失业时通货紧缩并未加剧 新古典模型提供了一个与唯一的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不断加速(上升)的菲利普斯曲线。如果失业率低于这种自然率水平,通货膨胀将加速;当失业率高预期自然率时,通货膨胀将持续地减速。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失业率大大超过了任何合理的自然率水平,但是并没有出现持续的通货紧缩。 (四) 普遍的退休储蓄不足 ? 参见[美] S.M.谢弗林:《理性预期》,中文1版,160页。 ? 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编:《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7辑,37页。 ?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中译本),第16版,513页。 ? 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编:《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7辑,100页。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2,No.3,p.412. 33 根据新古典模型,个人为了最大化其跨期效用函数决定储蓄多少和消费多少,因而个人的储蓄决策应当是最优化的。但是,实际情况是,个人的储蓄数量往往是令人失望的,如果没有社会保险计划的话,许多人将无法度过他们退休后的岁月。 (五) 相对于经济的基本面来说~股票价格过度波动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假定(效率市场理论),股票价格能够反映经济的基本面,它是未来收入流的贴现值。但是,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证明,资本市场并不是理性的和有效率的。 (六) 长期存在着自暴自弃的低下阶层 新古典模型认为,贫困是较少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初始禀赋的反应。这种理论没有考虑到持续的、极端的贫困是和大量吸毒、高犯罪率、非婚生育、单亲(母亲)家庭和对福利制度的高度依赖相伴而生的。 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把经济波动仅仅理解为总供给变动,丝毫没有引入货币或其他需求方面的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当时主流经济学的挑战,是早期凯恩斯主义与古典经济学家之间争论的重演。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体系中,一个关键性的假设是价格和工资的弹性。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都提出,许多证据表明,价格特别是工资在面临各种冲击时,其变动往往是缓慢的,很少有经济学家相信,劳动市场的充分就业均衡是一种常态。如果工资和价格不是完全弹性的而是粘性的,政策就会在短期内影响实际经济变量,而不是无效。 按照理性预期假说,经济当事人既是一位水平较高的经济学家,又是一个超级计算机,他能够熟练地运用经济模型,把最新的信息纳入到他们的行为中去。但是,许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实证研究表明,即使是最有经验的经济预测专家 ,也有存在非理性预期的成分。 用错觉来解释经济波动的原因与事实不符。用有关工资和价格的错觉来解释严重的衰退和持续性的大规模失业似乎过于牵强。整个20世纪90年代,欧洲的失业率都在10%上下,这种长期的高失业率用“错觉”来解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当工人辞职寻找更好的工作时会产生周期性的失业,而现实表明,衰退期间失业工人的比重大大增加了。衰退期间失业之所以大量增加是因为失去工作的人的增加和寻找新的工作需要更长的时间,而自己主动辞职寻找新的工作(即劳动者选择跨时替代)的失业者在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 萨缪尔森在评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时指出:“由于绝大多数古典理论存在类似的不合理成分,许多主流经济学家对新古典学派的有效性也表示怀疑。它是否有助于理解短期产出、 ?就业和物价的变动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 反对理性预期假说的两个最普遍的理由是:(1)假定消费者或厂商可以像这种假说所设想的那样去理性地整理信息是不现实的。(2)假定经济当事人在形成预期时使用了一切有关经济变量的信息也是不现实的,这种假说忽略了信息的成本问题。因为,信息的收集是困难的,有成本的;并且有些变量对形成预期来说无关紧要,要得到每个有关变量的资料也是无利可图的。 理性预期假说比较适用于那些同质化、规则化和集中化的市场,如金融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和期货市场。在这些市场上,市场参与者几乎都是专家,比较容易形成理性预期。但是,在一般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上,理性预期则不容易形成。因为,第一,商品质量有差异,不可能是同质的;第二,存在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的问题——在商品市场上,卖方积极推行价格歧视政策,大搞广告宣传促销,使得买方几乎不可能形成理性预期;在劳动市场上,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全,供求双方都不可能形成理性预期。 ?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中译本),第16版,513页。 34 在不同的市场上,由于交易方式的差异——如集中交易还是分散交易,是现货交易还是期货交易,人们形成预期的方式是不同的。 经验证据并不支持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政府赤字虽然会引起居民储蓄增加,但是却增加得很少,远不能抵消这些赤字的增加。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美国政府的赤字超过,,,的5%时,居民户的储蓄率只有3%~4%。如果巴罗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在没有政府赤字时,居民的储蓄率应该是-1%到-2%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文,版, 825页)。 本章主要名词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 “卢卡斯批评”; 货币的经济周期模型;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时间不一致性”(“动态不一致性”)。 本章复习与思考题 1. 与其他预期假说相比,理性预期假说有何特色,你如何评价这一假说, 2. 试述“卢卡斯批评”的经济学涵义。 3. 什么是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它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体系中起什么作用, 4. 什么是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它对西方宏观经济学发展的意义如何, 5.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如何得出政策无效性命题的, 6. 什么是李嘉图等价定理,你如何看待这个定理, 7. 试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货币主义的关系, 8. 为什么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具有“古典经济学”传统, 9. 你如何评价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35
本文档为【CH6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4771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1KB
软件:Word
页数:62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12-26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