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与防范毕业论文

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与防范毕业论文

举报
开通vip

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与防范毕业论文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与防范毕业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题目 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与防范 系 别 经济系 专 业 财务管理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职 称 2015 年 4 月 15 日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职 称 单 位 毕业论文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与防范 题目 毕业论文主要内容和要求: 主要内容:降低企业税务风险,是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主要分析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与防范问题,首先对税务...

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与防范毕业论文
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与防范毕业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目 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与防范 系 别 经济系 专 业 财务管理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职 称 2015 年 4 月 15 日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职 称 单 位 毕业论文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与防范 题目 毕业论文主要内容和要求: 主要内容:降低企业税务风险,是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主要分析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与防范问题,首先对税务筹划的概念进行了概述,分析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分类,然后对企业税务筹划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剖析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防范风险的对策。 要求:论文撰写要求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语言通顺。撰写论文前应首先阅读相关的研究资料,掌握学术前沿动态,对相关理论著作要很好的把握,提高理论水平及思想深度。根据开题报告和老师提出的意见对论文提纲进行修改,确定大纲后认真撰写毕业论文。撰写论文结束后要根据老师的修改意见,认真反复的修改论文,并按照要求参加毕业论文的答辩,严格按照论文进度安排进行论文的写作。论文的格式、字数等撰写方面的要求参照《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 毕业论文主要参考资料: [1] 徐新红(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及其规避策略[J]. 商业会计,2012,(06):1-2( [2] 邹建南(企业税务筹划风险规避研究[J](财会通讯,2011,(7):141-142( [3] 贾圣武,金浩(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及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0,(5):138-139( [4] 黄学才,邓永泰(企业税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浅谈[J](财会通讯,2007,(9):37-38( [5] 尹淑平(有效控制税务筹划风险[J](会计之友,2010,(4):36-37( [6] 赖海芬(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及规避策略[J](税务筹划,2011,(99):131-132( [7] 褚作红,龚秀芳(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及其防范[J](当代经济,2011,(8):122-123( [8] 董德志(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与防范[J](冶金财会,2007,(5):46-47( [9] 刘啸尘(浅谈企税务筹划及其风险[J](经济研究导刊,2011,(32):105-106( [10] 张秋艳(浅析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及防范[J](会计之友,2007,(7):84-85( [11] 徐黎(税务筹划的风险与约束[J](事业会计,2007,(5):36-37( [12] 陈晓峰(税务筹划法律风险管理策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200-210( [13] WUNDER,2009,Tax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ournal of hiternational Accounting,Auditing and Taxation,18(1)( 毕业论文应完成的主要工作: 1( 利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完成与毕业论文相关内容的论文的检索;利用图书馆的图 书资源查阅相关的理论内容;充分的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检索收集。 2( 要做实证方面的论文要多方面搜集相关的地区及国家发布的统计数据。 3( 认真撰写开题报告,并对开题报告中指导教师所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4( 认真撰写论文,并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 5( 论文定稿之后,按照要求进行毕业论文的答辩。 毕业论文进度安排: 序号 毕业论文各阶段内容 时间安排 备注 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 2014-9-24至2014-10-15 1 完成论文的任务书。 编写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开题。 2014-10-16至2014-11-5 2 实习期间进行一步查找资料,作社会调查。 2014-11-6至2014-11-26 3 撰写论文,完成第一稿,并交指导教师。 2014-11-27至2014-12-25 4 指导教师阅改论文。 2014-12-26至2015-1-16 5 修改论文,完成第2稿,并交指导教师。 2015-1-17至2015-2-28 6 指导教师阅改论文,完成中期检查表。 2015-3-1至2015-3-15 7 修改论文,完成第3稿,并交指导教师。 2015-3-16至2015-4-1 8 指导教师阅改论文,并返还学生,修改后立即 2015-4-2至2015-4-15 9 交指导教师。 专家评阅。 2015-4-16至2015-4-30 10 毕业论文答辩。 2015-5-1至2015-5-15 11 评定学生最终论文成绩,评出院内优秀论文。 2015-5-16至2015-5-31 12 课题信息: 课题性质: 设计? 论文? , 课题来源: 教学? 科研? 生产? 其它? 发出任务书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学生签名: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职 称 单 位 课题性质 设计? 论文? 课题来源 科研? 教学? 生产? 其它? 毕业论文题目 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与防范 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案、进度安排、预期结果、参考文献等) 一、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通过对税务筹划风险与防范的分析,减少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摩擦,实现双方效用最大化;提高企业税务筹划风险意识,告诫税务筹划人员,完善自身素质,事先防范税务筹划风险的产生,使企业更好地对风险进行防范,降低企业税务风险,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对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分析,弥补了当前国内对税务筹划风险多从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角度进行研究的缺陷。对税务筹划风险的分析,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税务筹划风险管理理论,有利于税务风险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与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形成全面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推进税务制度改革,使税务制度更加精准化、规范化、无风险化。 (2)现实意义: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由于其研究对象相对比较具体,又与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因此对企业意义重大。对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分析,有利于企业加强员工素质,培养高素质团队;可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节约企业资金,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使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有效的加强企业与税务部门的联系,为企业长久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行性。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于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也相对深入。美国学者海恩斯(Haynes),最早提出风险的概念并对风险进行分类。他对风险所下的定义为:“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Myron S. Scholes(2002)提出了运用税收套利设计风险税务筹划方案以降低税务筹划风险的观点。TomNeubig(2004)认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强调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既不引起税务执法机关关注,又能尽量地少缴所得税的一种方式。Karl、EdwardS等(2007)认为,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是指公司在税务方面遇到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可能会严重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税务筹划起步相对较晚,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期,才不断有税务筹划的出现。蔡昌(2007)认为,所谓税务风险,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法的规定,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具体表现为企业涉税行为影响纳税准确性的不确定因素,其结果导致企业多缴了税或者少缴了税。他还从契约观的角度出发,指出税务筹划发扬契约精神,不仅可以通过契约安排节约交易费用,而且还能够利用契约形式的变换和契约关系的调整实现筹划节税的最终目标。李明俊、李柳田(2010)认为,企业防范税务风险,强调了如何从公司战略、运营管理、财税管理三个层面综合立体地进行考虑。尹淑萍(2010)认为,政策变动及环境变动都会为企业税务筹划带来风险。徐新红(2012)认为,企业的税务筹划风险防范应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 预警机制。 国内外的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税务筹划进行研究与分析,积极地推动了税务筹划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但是,对税务筹划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有待我们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不同角度对税务风险进行分析,深入地剖析税务筹划存在的风险及其相关风险的防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实践活动起到指导作用。 三、研究内容 1 前言 2 税务筹划风险概述 2.1税务筹划含义 2.2税务筹划风险含义 2.3税务筹划风险的分类 3 税务筹划的发展现状 4 税务筹划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4.1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4.2企业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薄弱 4.3企业税务筹划人员素质相对偏低 4.4税务行政执法力度有待加强 4.5税务政策和环境具有不稳定性 5 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 5.1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5.2增强企业税务筹划风险意识 5.3提高筹划人员自身素质 5.4加强与税务机关沟通与协调 5.5保持筹划方案适度灵活 6 结论 四、研究方案 1、利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完成与毕业论文相关内容的论文的检索;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查阅相关的理论内容;充分的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检索收集。 2、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文献和资料进行合理的搜集与应用以获的间接理论知识,分析了企业税务筹划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通过经验总结法,对企业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并系统化、理论化地给出了防范风险的措施;通过比较研究法,参照国内外同种企业之间的风险并进行分析,有效地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预防和减少筹划风险为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五、进度安排 1.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完成论文的任务书,2013-11-15至2013-12-13。 2.编写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开题,2013-12-14至2013-12-28。 3.实习期间进行一步查找资料,作社会调查,2013-12-29至2014-1-10。 4.撰写论文,完成第一稿,并交指导教师,2014-1-11至2014-1-31。 5.指导教师阅改论文,2014-2-1至2014-2-14。 6.修改论文,完成第2稿,并交指导教师,2014-2-15至2014-2-29。 7.指导教师阅改论文,完成中期检查表,2014-3-1至2014-3-15。 8.修改论文,完成第3稿,并交指导教师,2014-3-16至2014-4-1。 9.指导教师阅改论文,并返还学生,修改后立即交指导教师,2014-4-2至2014-4-15。 10.专家评阅,2014-4-16至2014-4-30。 11.毕业论文答辩,2013-5-1至2013-5-15。 六、预期结果 通过收集材料总结出现企业税务筹划中存在的风险,并且通过各种防范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企业及税务部门更协调,使企业利润效益更大化。 七、参考文献 [1] 徐新红(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及其规避策略[J]. 商业会计,2012,(06):1-2( [2] 邹建南(企业税务筹划风险规避研究[J](财会通讯,2011,(7):141-142( [3] 贾圣武,金浩(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及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0,(5):138-139( [4] 黄学才,邓永泰(企业税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浅谈[J](财会通讯,2007,(9):37-38( [5] 尹淑平(有效控制税务筹划风险[J](会计之友,2010,(4):36-37( [6] 赖海芬(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及规避策略[J](税务筹划,2011,(99):131-132( [7] 褚作红,龚秀芳(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及其防范[J](当代经济,2011,(8):122-123( [8] 董德志(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与防范[J](冶金财会,2007,(5):46-47( [9] 刘啸尘(浅谈企税务筹划及其风险[J](经济研究导刊,2011,(32):105-106( [10] 张秋艳(浅析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及防范[J](会计之友,2007,(7):84-85( [11] 徐黎(税务筹划的风险与约束[J](事业会计,2007,(5):36-37( [12] 陈晓峰(税务筹划法律风险管理策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200-210( [13] WUNDER,2009,Tax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ournal of hiternational Accounting,Auditing and Taxation,18(1)(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意见: 审查结果: 同 意? 不 同 意?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系 别: 经济系 专 业: 财务管理 姓 名: 学 号: 2015年 4 月 15 日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并购的交易费用理论,也称为内部化理论:当企业之间的纵向交易成本增大,且大于并购后企业的管理成本时,并购行为就会发生。这是企业纵向并购的深层动因。 丁焕明(Deans,G.K)等在《科尔尼并购策略》一文中提出科尔尼的产业演进理论,即所有产业都经历初创、规模化、聚集、平衡和联盟四个产业演进阶段的完整历程。兼并收购在整个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在后阶段,外部扩张几乎成为企业增长的唯一源泉。 普赖斯?普里切特等在《并购之后成功整合的权威指南》一文中提出加强并购沟通的重要性。并购无疑会给人带来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在员工中表现为诸如情感不确定、对交易充满神秘感、员工之间不信任等心理动荡。这些心理变化势必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沟通恶化、信息不流畅、团队协作程度下降、员工跳槽等。不确定性不仅存在于内部,也存在于客户、股东等外部相关者,这可能导致客户流失、股东信心不足、工会不支持以及供应商转移等。 陈传成在《金融危机之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分析》一文中提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在于国有企业是跨国并购的主体;传统的行业并购依然占据着很大比重,第三产业有所涉及;并购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金融危机导致海外企业的资产价格降低,中国企业对能源的迫切需求,中国持有的高额外汇储备使银行资本金充足率相对比较高,这些都是推动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重要原因。 张莹莹在《经济危机阴影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探析》一文中提出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企业面临政治法律、战略决策、融资与财务等三方面的海外并购风险。 沈巍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中国式”整合思路难以全球通行,中国企业已经习惯在相对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并产生了一些固化的运作经营模式——中国方式,这给企业在新环境中的生存带来了隐患。并购的七七定律认为,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其中70%的并购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本文强调了文化整合是并购整合中的关键问题。 郑后建在《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策略及应注意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策略主要有慎重选择并购目标,积极寻求我国政府有关机构的支持,认真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相关法律及行为规则、劳工组织的状况,互利共赢、与当地同行企业和谐相处,实行当地本土化经营,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等。 李自杰,李毅,曹保林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141起海外并购案例》一文中提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问题在于:非国有制企业之所以在并购金额上所占比例较小;跨国并购对出口的促进作用随并购额度的增大而减弱;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波动较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额依然较小。针对这些问题作者们指出促进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对策与建议,如我国政府,首先应该为海外并购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提供法律支持。其次,通过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来规制海外并购。最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时,在巩固关乎国计民生的国企时,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补贴来重点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对于我国跨国企业应该学习“拿来主义”精神,即有选择地拿,为我所用地拿,不亢不卑地拿。并购前,应综合考察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再结合自身的竞争优势及发展愿景公司的对公司的跨国并购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做合理性及可行性分析。此外,还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并购后的整合力度。 康元刚在《中国企业跨国进入模式选择问题研究》一文中提出国际市场上跨国进入模 式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出口式、契约式和投资式。进入模式的选择对于跨国企业具有战略性意义。需要跨国企业根据自身的控制程度、自愿承诺和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结合的进入模式,才能适应市场变化,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他结合国际上现有的常用跨国经营进入模式,针对中国企业的自身情况指出:并购海外营销渠道模式有利于企业迅速进入目标市场;新建模式有利于企业进行“本土化”经营;跨国战略联盟模式有利于中小企业实现跨国经营;合资模式有利于企业降低投资风险;OEM模式有利于新生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现今,跨国并购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快速积累资本、开拓市场、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途径,并且世界各大型跨国公司的战略决策、跨国并购国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乃至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都受到跨国并购的极大影响。随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步伐的日益加快,跨国并购已成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进行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许多专家学者及实际工作者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使一些极具实力的大企业濒临破产,这给遭受冲击较小的中国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我认为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双管齐下,分别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着手,国家和企业各尽其责才能有效改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以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增长。 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与防范 摘 要 税务筹划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就表现为税务筹划风险。企业要想获 取长远发展就必须比较全面的分析企业可能潜在的各种风险,所以,对企业税务筹划风险 的分析成为必不可少的课题。本文主要对税务筹划风险进行分析,针对税务筹划风险的不 同,对税务筹划风险进行不同的分类,深入剖析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存在的原因,并针对不 同的风险提出不同的风险防范对策。有效地解决现实筹划中的风险问题,减少与税务部门 摩擦,降低企业筹划风险,从而降低企业成本,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关键词:税务筹划; 税务筹划风险; 企业价值最大化 ABSTRACT Tax planning has a uncertainty, this uncertainty will risk on the performance of tax planning.Enterprises want to obtain long-term development must be analyze the potential risk of enterprise more comprehensive .So the analysis of tax planning become the essential issues.This article analyzes tax planning risks mainly an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isks to classify. Analysis of the reason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risk of corporate tax planning in depth and different risks have different risk preventive measures.Which solves the realistic risk issues effectively , reducing the friction with the tax department and the risk of corporate planning, thereby, reducing the cost of doing business, so as to realize the maximize to the value of the targe of enterprise. Key words:Tax Planning;The Risk of Tax Planning;Risk Prevention 目 录 1前言 ................................................................................................................................................................... 1 2税务筹划风险概述 ........................................................................................................................................... 1 2.1税务筹划含义 ................................................................................................................................................ 1 2.2税务筹划风险含义 ........................................................................................................................................ 1 1 2.3税务筹划风险的分类 .................................................................................................................................... 3 税务筹划发展现状 .......................................................................................................................................... 2 4 税务筹划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3 4.1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 3 4.2企业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 ........................................................................................................................ 4 4.3企业税务筹划人员素质相对偏低 ................................................................................................................ 44.4税务行政执法力度有待加强 ........................................................................................................................ 4 4.5税务政策和环境具有不稳定性 .................................................................................................................... 5 5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 ....................................................................................................................................... 5 5.1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 5 5.2增强企业税务筹划风险意识 ........................................................................................................................ 5 5.3提高筹划人员自身素质 ................................................................................................................................ 6 5.4加强与税务机关沟通与协调 ........................................................................................................................ 6 5.5保持筹划方案适度灵活 ................................................................................................................................ 7 6结论 ................................................................................................................................................................... 7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2015届毕业论文 1前 言 加入 WTO 之后,我国开始参与到全球化的经济运行机制中,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各界人士普遍认同税务筹划。税务筹划逐渐成为企业降低税收负担、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而税务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筹划的结果也同样具有不确定性。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得税务筹划在为企业带来节税性质的利益同时,也让企业面临不可避免的风险。如果忽视这些风险,会使企业浪费资源,减少利益,影响企业长远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产生税务筹划风险的原因,或许就有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预防和控制税务筹划给我们所带来的损失,以及及时调整税务筹划中不合理的地方,防范税务筹划风险的发生。因此,研究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很有现实意义,它有助于企业在一切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中,关注税务筹划风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提醒纳税人在进行税务筹划过程中,不能仅仅以减轻税负为目标,同时应该考虑到税务筹划的风险。 2税务筹划风险概述 2.1税务筹划含义 税务筹划,是纳税人在国家税收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筹资、投资、收入分配、组织形式、经营等事项的事先安排、选择和策划,以期达到合理减少税收支出、降低经营成本、获取税收利益为目的的经营活动。税务筹划的主要内容是:采用合法的手段进行节税筹划;采用非违法手段进行避税筹划;采用经济手段,特别是价格手段进行税收转嫁筹划。由于税务筹划所取得的是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所以它是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企业的一种财务活动。 2.2税务筹划风险含义 税务筹划风险,是指纳税人对纳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筹划,但筹划偏离预期带来的结果,是税务筹划活动因各种原因失败而付出的代价。由于税务筹划是在投资理财和经营活动等经济行为发生之前所作出的一种决策,具有前瞻性,再加上由于我国税务筹划的起步晚,发展水平低,必然蕴涵着较大的风险。由于税务筹划所处的内外环境以及税务筹划行为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税务筹划活动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并由此产生了税务筹划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应充分考虑各种风险性因素。 2.3税务筹划风险的分类 根据税务筹划风险的不确定性,可以把税务筹划风险分为经营变化风险、人员素质风险、政策性风险及税务行政执法偏差风险。 经营变化风险是指由于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改变了税收筹划的适用条件而导致筹划失败的风险。由于税收筹划是建立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基础上的,这些规定在给税收筹划提供条件的同时,也对企业日后的经营活动比如经营的范围、地点和期限 1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2015届毕业论文 等带来了约束性。一旦企业的经营活动突破了这一约束,就有可能使税收筹划由有效变为无效,由合法变为非法,由成功走向失败。 因税务筹划人员素质的欠缺或主观判断失误所引起的税务筹划失败,即人员素质风险。纳税人选择什么样的税务筹划方案,如何实施税务筹划方案,完全取决于筹划人员的主观判断。筹划人员的道德素质、专业知识、胜任能力等都是引起筹划人员素质风险的原因。如果筹划人员的业务素质较高,则其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反之,则失败的可能性越高。 政策性风险按照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划分为两种:政策选择的风险与政策变动的风险。政策选择的风险,即错误选择政策的风险。这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税务筹划者对于有关政策认识不清、尺度把握不准所致。政策变动的风险,即政策变动所导致的风险。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为了适应不同发展时期的需要, 税务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 因此一些地方政策具有不定期或相对较短的时效性。这会导致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产生。 税务行政执法偏差风险即行政执法偏差导致的风险。我国税收立法体制层次多,受立法技术水平的影响,一些法规内容存在着模糊之处,由于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对具体的税收事项常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加之税务机关在一定范围内拥有自主裁量权,这些可能会使企业在税务筹划活动中产生一定的风险。 3 税务筹划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税收筹划日益成为纳税人理财或经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税务筹划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受到纳税人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税务筹划的专业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在我国,许多人不了解税务筹划,一提起税务筹划就联想到偷税漏税。实际上,税务筹划与偷漏税有着本质的区别,偷漏税是违法行为,与税务筹划的合法前提相悖。税务筹划既有别于税务当局所打击的偷税行为,也有别于日常企业的避税行为。由于我国市场、法规、纳税人意识等方面相对落后,造成我国企业的税务筹划呈现出独有的特点,尽管我国的税务筹划相对落后,但是我国的各项政策也为企业进行筹划提供了条件。 第一,我国的税税收优惠政策及税收制度的差异为税务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税收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税率有高有低,税基有大有小,这就使纳税人有更多的选择机会,给纳税人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广大的操作空间,为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创造了条件。 第二,在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中,有些规定是有弹性的,有些财务处理可以自由选择确定,如固定资产折旧可以用直线法也可以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这就为企业筹划扩展了空间,保留了弹性。企业可以根据环境和自身的个性情况,选择那些有利于自身财务处理的方法,这样无形中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加深了企业对税务筹划的认识 。 国家的相关税务政策或财政政策虽然为税务筹划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是由于国内对税务筹划的重视仅仅在近年来才被一些企业所理解和接受,因此税务筹划的整体发展、税务筹划意识、以及税务筹划专业性都比较薄弱,主要表现有: 第一,由于税务筹划在国内起步较晚 ,税务筹划意识薄弱 ,整体的纳税筹划的发展趋势缓慢,税务筹划目前并没有被我国企业所普遍接受,许多企业不理解税收筹划的真正 2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2015届毕业论文 意义,认为税务筹划就是偷税漏税。对于税务筹划的认识程度过于薄弱 第二,税务筹划概念混乱,未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在税务筹划实践中,有的纳税人往往因为筹划不当构成避税,被税务机关按规定调整应纳税金额,未能达到节税目的;有的纳税人则因筹划失误形成偷税,不仅没有达到节税目的,反而受到行政处罚甚至被刑事制裁。 第三,缺乏专业的税务代理。税务筹划人员应当是高智能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税收、会计、财务等专业知识,并全面了解、熟悉企业整个筹资、经营、投资活动。筹划人员在进行税务筹划时不仅要精通税法,随时掌握税收政策变化情况,而且要非常熟悉企业业务情况及其流程,从而预测出不同的纳税方案,进行比较、优化选择,进而作出最有利的决策。但目前大多数企业缺乏从事这类业务的专业人才。我国大多的纳税企业都没有专业的税务筹划人员,大都是会计人员在做企业税务筹划,且初级人才相对充足,中级和高级会计人员不足。我国的税收代理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目前任处于发展阶段,人才制约了税务筹划向较高层次的发展 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企业的税务筹划与发展,甚至导致企业筹划失败,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危机,甚至造成企业破产。我们可以从企业筹划失败的案例中分析出,税务筹划的理论与实践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筹划人往往忽视筹划过程中的风险,最后造成经济利益的流出,或筹划的失败。由于产生税务筹划风险的原因不同,产生的风险也就不同,这就要求筹划者更加细心谨慎,更加专业。因此对税务筹划风险的研究成为企业与税务部门关注的话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与完善,税务筹划已经得到企业和国家的重视,尽管我国税务筹划发展水平还较低,但随着纳税人意识的不断提高,认识的不断加深,目标的不断明确和专业人才的不断涌现,我国企业的税务筹划水平一定会有一个质的提高。 4 税务筹划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由于税务筹划所处的内外环境以及税务筹划行为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税务筹划活动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并由此产生了税务筹划风险。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税务筹划风险产生的原因: 4.1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税务筹划的开展是建立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健全、各项活动规范有序的基础之上的。而目前不少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较严重的不规范现象。一些企业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格,各项活动的开展不按规定程序,造成企业内部混论局面,使税务筹划无从下手。 现实中很多企业没有建立税务筹划的内部控制制度,或是建立了但未实施,或是实施了但未有效实施;或是报告监督制度和业绩考核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实施;人员分工混杂,责任不明;税务筹划方案制定中没有备选方案;执行过程中方案没有时效性,出现执行变样的情况。这些都不利于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管理。企业应该强化税务内控,随时识别出那些风险超过企业接受范围的备选筹划方案,消除筹划方案制定过程中的高风险。 3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2015届毕业论文 4.2企业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 企业选择实施税务筹划方案,受筹划人员的主观判断的影响。纳税人普遍存在着税务筹划意识不强,缺乏税务筹划风险防范意识,或者对税务筹划风险估计不足等问题。 有些企业认为税务筹划是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的,不会产生风险;有些企业在发生税务筹划风险时,只关注某个风险发生的原因,较少会采用科学的风险度量方法对风险进行全面的量化分析;有些企业虽然关注税务筹划的风险,但没有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未对筹划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实时的监控,到风险发生时才意识到筹划方案的不合理;有些企业一味地追求税务筹划带来的节税效益,完全忽视风险的存在。 4.3企业税务筹划人员素质相对偏低 税务筹划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其对风险的判断和筹划事项的最终完成结果。有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要求筹划人员做一些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如伪造、隐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开支,或不列、少列收入等,这会给企业带来涉税风险,给企业带来负面效益,同时也会给税务机关造成困扰,扰乱正常的税务筹划途径。 筹划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是引起筹划风险的重要原因。由于筹划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限制,对有关税收法规的精神把握不准,理解不透彻,虽然主观上没有偷税的意愿,但在纳税行为上却没有按照有关税收规定操作,造成事实上的偷税、逃税,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直接影响着税务筹划的风险管理,增加了企业负担,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因此,加强筹划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培养专职型人才,成为企业不可忽视的基建工程。 4.4税务行政执法力度有待加强 税务机关和企业对税收新政策执行的滞后性是筹划风险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税务机关往往会第一时间内知道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的变革、以及变革方向,也是最早知悉并学习新的税收法律法规的人,而纳税人只知道自己的情况,难以知道其他人的情况,对于新的法律法规的了解或获得也是滞后于税务机关。而税务机关往往忽视这一重要信息,信息传达相对滞后。因此,纳税人在用旧的税收法律法规来税务筹划,而税务机关在用新的法律法规对纳税人进行税务执法检查,所以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就产生了。 税务行政执法人员执法的主观性也是筹划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目前税务行政执法主体多元化,包括海关、财政、国税、地税等多个政府部门,各部门之间在税务行政执法上常常重叠,且税务执法部门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税务行政执法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造成有的企业该缴的税未缴不该缴的税反而缴了,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加上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和其他因素影响,税务政策执行偏差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其结果是:企业合法的税务筹划行为,可能由于税务行政执法偏差导致税务筹划方案成为一纸空文,或被认为是恶意避税或偷税行为而加以处罚;或将企业本属于明显违反税法的税务筹划行为暂且放任不管,为以后产生更大的税务筹划风险埋下隐患。 4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2015届毕业论文 4.5税务政策和环境具有不稳定性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及时调整经济结构,一个国家的税收政策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总是要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变更,对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行及时的补充、修订或完善,不断废止旧政策,适时推出新政策。 当前,我国税收立法层次低,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不完善,有些缺少具体的细则和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使纳税人无所适从,也使得征管工作随意性较强。我国的税务法律制度尚不完善,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而这些调整将会影响到企业的筹划方案,使原来最优的方案成为次优,使本来合法的方案变成违法,从而导致税务筹划方案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的税收政策总是具有不定期或相对较短的时效性,一旦国家修改税法、完善税制,纳税人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应变调整,就难免要遭受损失。 5 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 虽然税务筹划风险客观存在,但也是可以加以防范的。纳税人应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风险的发生。采取有效的税务筹划风险防范措施,可以减少税务筹划风险产生的不确定性,减少引发的其他成本。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防范: 5.1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内部财务会计制度。健全内部财务会计制度是提高会计信息准确性、保证资产完整性、保证财务活动合法性、保证业务目标实现的主要措施。健全内部会计制度包括建立严密有效的内部会计制度,健全的会计核算规程,合理的会计帐簿组织,凭证组织,及时的财务报告制度,定期的财务盘点制度,必要的预算控制制度和重大投资决策控制制度,这些制度的执行包括:授权批准控制,即每次经济业务都必须经过授权;职责分工控制,即实行职责分工,以防止或减少有意无意的错误或舞弊行为发生;会计记录控制,建立表格的凭证制度。凡经济活动所涉及的事项必须要有合格的凭证,规范标准的会计记录,严格的定额核对。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度评价体系。单位应当结合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实施情况,定期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编写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确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程序,逐步完善适合本单位的内控评价体系。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评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税务风险控制制度。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是强化内部控制的一项具体措施,通过健全内控制度,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对财力、物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经济组织的预期运作效率。税务风险制度是企业针对税务风险而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税务控制制度,使税务事项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5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2015届毕业论文 5.2增强企业税务筹划风险意识 加强税收筹划的宣传,树立正确的税收筹划观念。由于税收筹划在我国起步较晚,税务机关的依法治税水平和社会的纳税意识距离发达国家尚有差距,导致征纳双方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了解不够。人们对税收筹划概念的模糊性及纳税意识的淡薄是制约税收筹划发展的瓶颈,纳税人在实际进行税收筹划时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总是千方百计的逃避纳税义务,将税收筹划与避税、逃税等违法行为混淆起来,即减少了国家税收也搅乱了税收市场。所以,开展税收筹划首先应该增强纳税人法制观念和纳税意识,通过对依法纳税的正确宣传与理解,明确税收筹划是纳税人享有的维护自身利益的正当权力,使人们对税收筹划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纳税人纳税意识增强了,才会在不违背和不违反税法规定的情况下谋求合法的税收利益。 其次,开展税收筹划要改变税务人员的观念。一部分税务人员对税收筹划与偷税、漏税、避税识别能力低下,将税收筹划和偷税、避税等同对待,这就使纳税人无所适从。因此,对征税机关而言,要更新观念,要正确理解税收筹划的合法性和必要性,要正视纳税人的权利,要依法治税。 5.3提高筹划人员自身素质 提升筹划人员的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是提高筹划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企业在招聘税务筹划人员时,对他们的专业水平、职业道德素质、管理水平等进行综合的评定。招聘筹划人员时应严把道德关,不能忽略应聘者的道德修养,工作中加强员工道德培养,进行关于道德的讲座,培养员工与企业息息相关的关联意识,并制定严厉的奖惩机制,坚决抵制不道德行为;筹划人员应不断学习税收、财务、会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专业业务素质,与时俱进,对税务筹划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学习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税收政策的最新动向,深度挖掘筹划空间,拓展筹划手段,加强现有的税务筹划的有关人员的培训。 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聘请一些高素质的税务筹划专家为其税务筹划方案把关,主要的录取标准可以为:职业道德修养、税务筹划及其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考核成绩、沟通与协作的能力以及以前所参与过的纳税筹划与风险管理工作所拥有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等等,丰富和优化筹划队伍的结构等,为企业提供更标准的服务。 5.4加强与税务机关沟通与协调 加强与税务机关沟通与协调,应积极主动的缴纳税费,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及时缴纳税款,积极参与税务部门组织的各种活动,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为以后的税务缴纳提供良好的信誉保障。 加强与税务机关沟通与协调,还应及时了解不同地区的税收征管方式。在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不应继续依照以往政策或者其他地区的管理要求,而应该具有本地意识,随时关注当地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特点和具体方法,争取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同和指导,主动去适应税务机关的管理特点和方式,或者将税务筹划方案与税务机关商讨,了 6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2015届毕业论文 解税务机关内部运作和职能分工,避免在实施过程中风险的发生。只有处理好企业和税务机关的关系,达到“双赢”,才会很好的规避税务筹划的风险。 5.5保持筹划方案适度灵活 密切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趋势,掌握政策环境变化的内容与趋势。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多变型、复杂性,且常常有不确定事件发生,税收筹划的风险无时不在,因此,企业在实施税收筹划时,应充分考虑筹划方案的风险,然后再作出决策。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报刊等多种媒体,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税收筹划信息系统,如在网上免费订阅《国家税务总局公报》、《税法速递》、《地方税收通讯》等税收公共服务信息,收集和整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税收政策及其变动情况,及时掌握税收政策变化对企业涉税事件的影响,准确把握立法宗旨,适时调整税收筹划方案,确保企业的税收筹划行为在税收法律的范围内实施。 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税务筹划方案做出及时的调整,保持方案的适用性。随着国家税制、税法、相关政策的改变及预期经济活动的变化,随时调整项目投资,有效地制定备选方案,以保障方案实施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不断地审查和评估税务筹划活动,更新或调整筹划的内容,实现税务筹划活动的动态管理和全方位的监控,采取措施分散风险,趋利避害,保证税务筹划目标的实现,将税务筹划的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将对企业的损害降至最低,这是保持筹划方案灵活的重要环节。 6 结 论 本文正确把握企业筹划风险,针对风险进行分析,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旨在提醒纳税人在选择和实施企业税务筹划时必须要有风险意识,注意防范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否则,企业将可能遭致失败的结局或遭受法律制裁。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极广,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门领域,同时是一门财务管理与企业税务筹划的交叉学科,把许多财务管理的理念引入到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分析中,对深入研究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繁荣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理应引起企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国家正确引导、企业正确使用经济手段的过程中,实现国家和纳税人的双赢。 7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2015届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徐新红(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及其规避策略[J]. 商业会计,2012,(06):1-2( [2] 邹建南(企业税务筹划风险规避研究[J](财会通讯,2011,(7):141-142( [3] 贾圣武,金浩(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及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0,(5):138-139( [4] 黄学才,邓永泰(企业税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浅谈[J](财会通讯,2007,(9):37-38( [5] 尹淑平(有效控制税务筹划风险[J](会计之友,2010,(4):36-37( [6] 赖海芬(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及规避策略[J](税务筹划,2011,(99):131-132( [7] 褚作红,龚秀芳(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及其防范[J](当代经济,2011,(8):122-123( [8] 董德志(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与防范[J](冶金财会,2007,(5):46-47( [9] 刘啸尘(浅谈企税务筹划及其风险[J](经济研究导刊,2011,(32):105-106( [10] 张秋艳(浅析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及防范[J](会计之友,2007,(7):84-85( [11] 徐黎(税务筹划的风险与约束[J](事业会计,2007,(5):36-37( [12] 陈晓峰(税务筹划法律风险管理策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200-210( [13] WUNDER,2009,Tax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ournal of hiternational Accounting,Auditing and Taxation,18(1)( 8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2015届毕业论文 致 谢 本论文在指导老师XXX的谆谆指教下终于完稿,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从论文的选题、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的提供,到开题报告的写作,再到论文的修改、定稿,XXX老师都向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宝贵意见,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宝贵的时间。在这次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做学问的态度、方法与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与做任何事情都应有的认真、严谨的态度。这将使我受用终身~在此表达我由衷的敬意~ 最后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 9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外文资料翻译 系 别: 经济系 专 业: 财务管理 姓 名: 学 号: 2014年 4 月 15 日 外文资料翻译译文 兼并与收购 在过去的十年间,国际生产中大部分的增长是通过企业的跨国并购而不是绿地投资。企业并购是这样一股浪潮,即兼并、拆分,然后再合并使得公司适应新的全球环境。在特殊的情况下(指经济或金融危机或私有化),跨国并购可以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特别地,如果公司将面临破产。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企业跨国并购有节制的影响。在2008年最后一个季度,跨国并购实现的的价值明显下降。分析表明,所有研究的三组经济体,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的国家,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并购交易额有所下降而且正变革自身在全球投资环境中的角色。剥夺在危机中显得尤其重要。 合并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司合并成一个单一的公司。这通常是指一个公司获得了另一家公司的资产。因此这样的操作被称为兼并与收购。有三种表现形式:同行业间的水平并购,发生在生产流水线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间的垂直兼并以及跨行业的并购。 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从国际化远景的角度来校验企业跨国并购会让人们如此的感兴趣。首先,跨越国境的并购交易额推动了国际生产的增长超过十年之久。具体地说,大多数的外国直接投资(FDI)通过获得外国公司的资产来实现跨国并购,而不是通常被称作绿地投资的创造新的公司。第二,有证据表明,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增加激励以及强迫行业重组来进行企业跨国并购,并且以此来影响并购活动。这些调整经常是通过企业并购重组来完成的。第三,跨国并购的企业和国内并购企业在从事国际贸易竞争政策方面构成了挑战。这样的合并,影响着几个国家以及服从着不同国家竞争监管机构的检查。这些国家的政府可能会有相互矛盾的结论,特别是当一些国家承担更多成本的时候,然而另一些人却得到了更多的好处。像这种冲突有一个很突出的例子是两个美国公司的合并,通用电气(GE)和霍尼韦尔公司,这是美国政府批准的,但最终被欧盟委员会否决了。 跨国企业并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占总并购活动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现在在全球企业并购中大约占到25%的比例,而且更多的是在欧盟。在1996年和2005年之间,全球跨国企业并购的年平均价值为5330亿美元,或70%的年度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流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6)。跨国企业并购,就像所有的并购活动一样,通常呈现波浪趋势。例如,在2000年,跨国企业并购的价值高达1.14万亿美元。大多数的跨国企业并购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公司中间。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仍然受控于绿地投资。横向兼并大约占到跨国并购的70%、垂直合并所占比例为10%左右。服务行业的公司合并比制造业公司合并更加普遍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0)。 横向兼并吸引了在文学方面和来自竞争监管机构的极大关注。这些关于兼并的研究分析通常涉及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横向兼并往往倾向于反竞争行为。他们加速着工业的聚集,从而可能导致在中间产品方面对消费者及下游行业产生更高的价格。加强产业集聚的另外一个结果是竞争对手可能比合并后的公司自身受益更多。具体地说,如果合并后公司提高他们的合并价格,参赛者将以合并的公司代价来获得市场份额。 第二,允许公司实现并购的协同效应,从而使之变得更加有效率。公司将会提供这些协同效应来充分地抵消前文中提到的竞争劣势。如果并购中效率很大,合并的结果甚至可能是消费价格的下降。但即使他们不这样做,较高的价格会导致一个竞争监管机构批准的 横向兼并所提供的效率生产中所遭受损失大于消费者。竞争监管机构在他们的决策中应该如何权衡消费者福利和经济效率的问题,已经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出现争议。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没有区分国内和跨国企业并购,仅仅由于它在两方面都适用。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指出了一些跨国并购的特点。主要的动机在于水平并购是要建立一个跨国企业并购国外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它们是替代绿地投资或者出口。与这些替代选择相比,跨国企业并购倾向于促进产业的集聚,也因此可能伤害到消费者,从而造福当地的竞争对手。然而,他们也提供着额外的效率优势。这些包括避免设置成本和这种情况下绿地投资中操作生产设备的固定成本以及伴随着出口的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 企业并购不得包括完整地收购另一家公司的资产。相反,一个投资者可以获得多数或甚至只有少数的股权。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适当的所有制结构新创造的实体应该是什么,部分所有权相伴控制权而生,并暗示着不同层次的当事人的承诺。企业并购和其他形式的组织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并且让公司分享资产和协调他们的兴趣,就比如合资企业。 经济一体化在至少两个方面上影响着跨国并购活动。首先,它给企业的重组施加压力。具体地说, 在一个行业中效率较低的公司,受进口竞争签订或结束的影响,而改良的入口出口市场的方式,为提供更高效的公司一个机会扩大。在一个实证检验中,重要途径是通过企业并购重组来完成的,因此他们的扩大需要从更有效率的企业收购有效的公司资产。第二,贸易自由化的提高激励企业进行跨国并购。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假设有两个国家,A和B,每国各一个公司。当贸易壁垒高时, 对公司的合并没有激励作用,因为每个国家都已经有一个垄断市场。当贸易壁垒下降时,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给他们的合并给予激励以减少竞争。 除了欧盟,在大型的跨国并购和国内企业并购中涉及巨大的市场份额,在其他欧盟成员国由欧盟委员会进行综述,竞争政策依然保留着基本的国家主管部门的职责。这可能正是导致欧盟竞争政策实施全盟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一个简单的例子有助于说明他们。设想一个行业拥有两个本地公司,他们国家所有的货物都输出到B国,并且假设没有当地的竞争对手在B国,这两家公司之间的横向合并能让他们垄断了B国的市场,这无疑伤害了B国的消费者,但提高利润的公司在A国。协同效应涉及到消除固定生产成本,这对价格没有影响。因此,只会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但竞争部门以国民福利的考虑为指导,竞争机关会赞成在A国的合并,反而禁止在B国的合并。这增加了这种可能性,一个合并将被封锁,即使A国企业效率的增加超过B国消费者的损失,以至于合并将提高两个国家的整体福利。 应该强调的是,欧盟委员会的作用是确保现有的欧盟的法律执行得当,以及提出支持增长和以总体竞争力为背景的政策。它必须同样清楚, 只要他们是兼容与欧盟条约规则和二次法律,委员会不偏向特定意图的商业模式或也不受市场个体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它的角色功能工作组对市场,以侦测任何必要的障碍,就会妨碍公司在制造他们自己决定他们的商业组织关于在国内市场。 监督权力的滥用阻挡跨国并购已经被财政部长可能阻碍跨国并购。该委员会已经采取了措施以改善,明确现行规定在相关的指令,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 与此同时,也有其他因素的解释缺乏跨国并购在金融服务业,对国内固结的评估过程。本文试图描绘出一幅的潜在障碍第一名单,跨国并购,即障碍,会使一个跨国并购缺乏吸引力,更昂贵的或更复杂的比国内的合并。它覆盖整个金融部门,试着分辨市场细分当相关。 上述的美国通用及霍尼韦尔等公司的合并,比这个简单的案例的说明更为复杂。特别是,它不仅有一个横向维度(包括公司生产喷气发动机区域飞行器),但也有垂直尺寸。具体地说,霍尼韦尔是一个领先的中间产品供应商,换句话说就是发动机的创始者,通用电气和霍尼韦尔是大型喷气发动机市场上的两个主要竞争对手。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和霍尼韦尔的合并就可以使其切断这两个竞争者的供应,从而垄断着发动机市场。 垂直兼并是最好的,被视为公司和他们的供应商和分销商之间的另一垂直契约性协议,也称为垂直限制。分析垂直合并就像分析横向兼并案例一样,涉及权衡效率因此克服不利的竞争影响。 外文原文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ver the last decade, most of the growth in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has been via cross-border M&As rather than green field FDI. There is the M&As waves of mergers, demergers and then mergers again as companies adapt to the new global environment. Under exceptional circumstances (the economic/financial crises or privatizations) cross-border M&As can play a useful role. In particular, if the firms will face bankruptcy. The curr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economic recession had a mitigating impact on cross-border M&As, the value of which sharply declined in the last quarter of 2008. An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study show that all three groups of economies–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 – incurred falls in worldwide M&As and regenerated their role in the global investment climate. Divestments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during the crises. A merger is the amalgamation of two or more firms into a single firm. This is typically accomplished by one firm acquiring the assets of the other firm(s). Hence such transactionsare referred to 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s). There are three types: horizontal mergersinvolving firms in the same industry, vertical mergers between firm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production chain, and conglomerate mergers between firms in unrelated industries.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reasons why it is interesting to examine M&As from an internationalperspective. First, cross-border M&As have fueled the growth in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for more than a decade. Specifically, mos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s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acquisition of foreign firms’ assets rather than the creation of new firms, also known asgreenfield investment. Second, there is evidence that economic integration affects M&A activity by increasing the incentives to undertake cross-border M&As, and by forcing industries to restructure. This restructuring is often accomplished through M&As. Third, both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mergers between domestic firms engag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pose challenges for competition policy. Such mergers affect several countries and are hence subject to review by different national competition authorities. These authorities may come to conflicting conclusions, especially if some countries bear more of the costs, while others receive more of the benefits of the merger. A prominent example of such conflicts is the merger between two American companies, General Electric (GE) and Honeywell, that was approved by US authorities but ultimately blocked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Cross-border M&As account for a significant and growing share of total M&A activity. They now make up around 25% of worldwide M&As, considerably more in the European Union. Between 1996 and 2005, the annual average value of cross-border M&As worldwide was $533 billion, or about 70% of annual world FDI flows (UNCTAD, 2006). Cross-border M&As, like all M&A activity, tend to occur in waves. In 2000, for example, cross-border M&As peaked at $1.14 trillion. Most cross-border M&As are between developed-country firms. FDI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still dominated by greenfield investment. Horizontal mergers account for roughly 70% of all cross-border mergers, vertical mergers for around 10%. Mergers are much more common in the service sector than in manufacturing(UNCTAD, 2000). Horizontal mergers have attracted the most attention both in the literature and from competition authorities. The study of these mergers typically involves an analysis of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First, horizontal mergers tend to be anti-competitive. They raise industry concentration, and hence potentially lead to higher prices for consumers or, in the case of intermediate goods, for downstream industries. Another consequence of increased industry concentration is that competitors may benefit even more from the merger than the merging firms themselves. Specifically, if the merging firms raise their prices following the merger, competitors will gain market share at the expense of the merging firms. Second, a merger may allow firms to realize synergies and thus become more efficient. Firms will merge provided that these synergies are sufficiently big to offset the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 outlined in the previous paragraph. If the efficiency gains from the merger are large, prices for consumers may even fall as a result of the merger. But even if they do not, a competition authority may approve a horizontal merger provided that the efficiency gains in production are larger than the losses suffered by consumers due to higher prices. How competition authorities should weigh consumer wellbeing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in their decisions is an issue that has generated some debate in the literature. In the preceding analysis we did not distinguish between domestic and cross-border M&As, simply because it applies to both. Still, it is important to point out some of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cross-border mergers. The main motive for horizontal cross-border M&As is to establish a market presence abroad. They are therefore an alternative to greenfield FDI or exporting. Compared to these alternative choices, cross-border M&As tend to raise industry concentration, thereby potentially hurting consumers and benefiting local competitors. However, they also offer additional efficiency advantages. These include the avoidance of set-up costs and of the fixed costs of operating a production facility arising in the case of greenfield FDI, and the avoidance of transportation costs and trade barriers associated with exporting. M&As may not involve a complete takeover of another firm’s assets. Rather, an investor may acquire a majority or even only a minority stake. This raises the question of what the appropriate ownership structure of the newly created entity should be. Partial ownership entails the sharing of control rights, and implies different levels of commitment by the parties involved. There is no clear dividing line between M&As and other forms of organization that allow firms to share assets and coordinate their interests, such as joint ventures. Economic integration affects M&A activity in at least two ways. First, it puts pressure on firms to restructure. Specifically, less efficient firms in an industry are forced by import competition to contract or close, whereas improved access to export markets offers more efficient firms an opportunity to expand. An empirically important way in which this restructuring is accomplished is through M&As, whereby efficient firms acquire the assets they need to expand from less efficient firms (Breinlich, 2006). Second, trade liberalization raises the incentive to undertake cross-border mergers. A simple example illustrates the point. Suppose there are two countries, A and B, each with one firm. When trade barriers are high, there is no incentive for the firms to merge, since each already has a monopoly in its market. As trade barriers fall,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firms increases, giving them an incentive to merge in order to reduce competition. Except in the European Union, where large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mergers involving domestic firms with a significant market share in other EU member countries are reviewed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competition policy generally remains the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authorities. This may cause problems exactly for the reasons that have led the EU to implement a union-wide competition policy. A simple example helps illustrate them. Consider an industry where two locally owned firms in country A export all their output to country B, and suppose there are no local competitors in B. A horizontal merger between the two firms allows them to monopolize the market in B. This hurts consumers in B, but raises profits for the firms in A. Synergies involving the elimination of fixed production costs have no effect on prices and hence only boost profits. Provided that competition authorities are guided by considerations of national wellbeing, the competition authority in A would approve the merger, the one in B would prohibit it. This raises the possibility that a merger would be blocked even if the efficiency gains accruing to the firms in A outweigh the losses suffered by consumers in B so that a merger would raise the overall welfare of the two countries. It should be stressed that the role of the Commission is to ensure that existing EU law is enforced properly, as well as to propose growth-supportive action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overall EU competitiveness policy. It must be equally clear that the Commission does not intent to favour specific business models or to influence individual market decisions, as long as they are compatible with the Treaty rules and the EU secondary law. On that basis, it is the role of the Commission to analyse market functioning, in order to detect any unjustified obstacles that would hamper companies in making their own decisions regarding their business organisation in the Internal Market. The misuse of the supervisory powers to block cross-border mergers has been identified by Ministers of Finance as a possible obstacle to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e Commission has already taken steps to improve and clarify the current provisions in the relevant directive, to avoid such situ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may be other factors explaining the lack of cross-border mergers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s sector, when assessed against the domestic consolid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tries to draw a first list of potential obstacles to cross-border mergers, i.e. obstacles that would make a cross-border merger less attractive, more expensive or more complex than a domestic merger. It covers the whole financial sector, trying to distinguish between market segments when relevant. The case of the GE/Honeywell merger mentioned above is much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e case illustrated by this simple example. In particular, it does not only have a horizontal dimension (both companies produce jet engines for regional aircraft), but also a significant vertical dimension. Specifically, Honeywell is a leading supplier of an intermediate good, namely engine starters, to GE and its two main competitors in the market for large jet engines. A merger between GE and Honeywell may thus have allowed them to cut off supplies to these two competitors, thereby monopolizing the engine market. Vertical mergers are best viewed as an alternative to vertical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 – also known as vertical restraints – between firms and their suppliers and/or distributors. An analysis of vertical mergers – like in the case of horizontal mergers – involves weighing efficiency-enhancing against competition-reducing effects.
本文档为【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与防范毕业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445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7KB
软件:Word
页数:4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9
浏览量: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