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省立二师看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

从省立二师看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

举报
开通vip

从省立二师看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从省立二师看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 周文甫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1912年元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随即提出了包括普及义务教育在内的五项政治纲领。1912年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央教育部,蔡元培(1868—1940)任教育总长,他坚决贯彻孙中山的教育主张,在清末兴新学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新的教育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浪潮。本文试从“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初称第五师范)的办学情况来阐述民国初期艰难曲折的教...

从省立二师看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
从省立二师看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 周文甫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1912年元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随即提出了包括普及义务教育在内的五项政治纲领。1912年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央教育部,蔡元培(1868—1940)任教育总长,他坚决贯彻孙中山的教育主张,在清末兴新学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新的教育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浪潮。本文试从“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初称第五师范)的办学情况来阐述民国初期艰难曲折的教育改革历程。 省立二师的创办是民国初期教育改革的产物 安徽省第二师范学校(初称省立五师)创办于民国二年(1913)。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柏文蔚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长。为落实孙中山提出的普及义务教育纲领和蔡元培的教育改革主张,决定全省设立六个学区,每一学区设一所师范学校,徽州六邑(休宁、歙县、黟县、祁门、婺源、绩溪)属第五学区,设立第五师范学校。民国二年(1913)元月,委任胡晋接(1870—1934)为第五师范学校校长,方新(1875—1943)为教务长。胡、方受命后,即于二月风尘仆仆,寻访、选择校址,开始了艰难的办学过程。四月,省立五师于民国二年(不到一年即改名为省立二师)正式创办,借歙县紫阳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院为校址,9月即迁屯溪荷花池,12月再迁休宁万安新塘村。9月之时,开学工作准备就绪,学生都已到校,但突然接到安徽都督倪嗣冲命令,以兵燹之后“财政支绌”为由,命令五师停办。胡晋接认准了办学的重要,一经着手,便不改初衷。他一方面极力争取办学,一方面与校内同人集议暂时维持的三条办法:“一、教职员薪金,暂以五成致送;二、学生暂自垫三个月膳食费十元,权以本学期缴纳之操服费作抵;三、经常费暂借学生保证金应用。”几经周折,方得以继续办学。胡晋接一直担任校长。民国十七年(1928)省立二师与省立三中(校址歙县)合并,改称省立二中。 二师办校15年间,省府拨款经常拖欠,学校开源节流,一方面积极发展生产,积累资金,一方面撙节开支,廉洁奉公。通过日积月累,终克服重重困难,扩建了校舍,充实了设备。在艰难的发展过程中,二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早期师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多有创见,成为省内声誉卓著的学府。期间,二师还创刊了校刊《二师杂志》(后改《黄山钟》),每年一期,从未中断,保存了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教育史料。民国十五年(1927),二师又提取学校基金准备建立国学研究院,二师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省立二师能冲破困难阻力,坚持不懈办学,与民国初期蔡元培、黄炎培领导、影响下的全国教育改革形势是分不开的。民国三年(1914)四月,前江苏省教育司司长黄炎培(1878—1965)到浙赣皖考察教育,参观省立二师后,给安徽省政府函称:“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 校校长胡晋接,教务主任方新,苦心擘画,勤恳周至,出省所见师范,以其第一。鄙意所最赞者,在处处能适合地方情况,十年以后,皖南其庶几乎~”。黄炎培对二师的肯定与评价,给予了胡晋接莫大的支持。省立二师,不仅是民国前期教育改革的实验学校,还成为徽州培养现代教育师资的摇篮。 省立二师办学是蔡元培、黄炎培教育改革主张的贯彻与创新 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1907年去德国留学,辛亥革命成功后被电召回国,主持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他第一个将“德智体美”四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民国元年(1912)2月,他在《教育杂志》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了《新教育意见》,后又以《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为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在《东方杂志》发表。文章针对清末制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提出了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思想,并指出这五者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偏废。民国元年(1912)7、8月间召开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讨论通过了民国教育方针,提出“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此方针基本反映了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即“德智体美”四育平均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民国五年(1916),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蓄的办学方针。一时间,北京大学气象一新,声名赫赫。现代教育改革的另一倡导者黄炎培(原江苏省教育司司长),在当时教育界就享有盛誉,他极力主张实用教育主义。省立二师教务主任方新,骨干教师胡正修、程扶锴、葛祖贤等皆毕业于江苏省通州师范,因此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胡晋接领导的省立二师影响很大。 关于教育方针,胡晋接校长在《开学训词》?中明确指出:“开设本校之目的在于造成本区(徽州一府六县)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教师,以教育将来之国民。”“民国的前途,惟新国民是赖,即惟造就新国民之新教师是赖。”办学伊始,他就提出以下八条训育方针,即:“一信实,二勤俭,曰此二为立身不可缺之要素;三谦逊,四亲爱,五公德,六常识,此四为处世不可缺之要素;七遵法,八尚武,此二为立国不可缺之要素。”?此后又提出“守信耐劳”四字校训,1917年校训改为“诚毅”二字,以“知行并进”为“诚”之方,以“守信耐劳”为“毅”之本?。他还强调“校训不重标示而重实行。”1919年,他给全体学生作《吾之理想中标准师范生人格》演讲,提出“德育、智育、体育并重”,并扼要列表如下: 学校通过多种形式,贯彻落实德育、智育、体育并重的方针。省立二师提出的办学方针、标准,在文字表述上与蔡元培及政府略有不同,但其实质内容是一致的。 关于教学内容,胡晋接实行的是蔡元培的教育主张———实利主义教育。所谓实利主义教育,即“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普通教育中的物理、化学、算学、博物学、历史、地理、手工等学科均为实利主义教育范围。在开办初胡晋接就明确指出:“凡学必求实用”。学习科目在预科、本科五年中设有修身、读经、教 育、国文、习字、外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农业或商业、乐歌、体操等18门课程,另有英文、外国地理、外国历史等作为选习科目。另外他还提出,务使所授与生活上必须之知识技能,将来得以应用于实际。就预科及本科一年级各学科教授,他提出了具体要求:“修身科与操行考查相联系”,“国文科以清真雅正为宗”,“数学科之珠算、簿记,则与贩卖部实地练习相联系”“博物教材,大半取自学生采集者,尤注意本地特产”,“手工授竹工及纸细工,注意养成工作之兴趣及勤劳之习惯”,“乐歌多选关于德育及尚武之歌词,以引其向上之志趣,并养成美感”,“体操,注意身体之平均发育,并随时授以体育之理论”。?二师不仅竭力提倡实用教育主义,而且大力实行之。为配合博物课教学,学校多次组织学生采集植物标本,并利用假期开展家乡矿产物产调查。旅行修学为二师学生自动事项之独特提倡者。每年春秋佳日,二师都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内容广泛,包括历史、地理、人物、物产园林等。通过旅行,学生培养了随时随地自动研究学问的能力,也锻炼了身心,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还成立了贩卖部,拟订了《贩卖部办事细则》,贩卖部售物、司银、簿记均由学生轮值。实用主义教育的实行,成效显著。二师成立仅一年,学校就送出参加巴拿马赛会教育成绩的展品,计乡土博物标本114种,乡土植物图谱14种,本师范学校学区图一幅等。 对于教学方法,胡晋接推行的是“教学做合一”。清末以来,学校的教学方法一直称为“教授法”。五四运动前后,陶行知首先在南京高等师范任教时提出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来些知识,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陶的这个观点后来发展成为基于杜威教学观点而提出的“教学做合一”。胡晋接非常赞成他的观点,在实践中极力推行,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一)采实用主义;(二)采启发主义;(三)注重练习。规定了教师在辅导方面的六点要求:“(一)各科教授宜注重学生的预习与复习;(二)各科教授宜注重答问与发问;(三)关于实践诸科教授宜注重学生实行之效验;(四)关于演作诸科教授宜注重学生之自演自作;(五)关于各科教授之参考宜选择简要并注重于学生之自行参考;(六)关于各科课外实习指导宜取学生自动主义。”学校还很重视学生的自学,对学生自学方法提出14条具体意见。 民国元年(1912),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二师执行了这一标准,但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上又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所有这些,在该校学生程应鸣26册日记中都有详细的记述。(《程应鸣二师读书日记摘选》刊“稼研会”出版的《绩溪现代教育史料》第三集) 以上事实表明:二师办学的成功,是胡晋接极力推行民国初期蔡元培、黄炎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结果。胡晋接本人不愧是新教育改革的先锋人物。 省立二师推动了当时徽州各县的教育改革 清末民初,社会处在大变革时期,各种思潮涌动,教育界思想也十分活跃,涌现了平民教育、工读教育、职业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多种进步教育思想。胡晋接在《安徽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杂志》第一期(民国三年九月)的“序”中这样写道:“近日我国教育现状,颇呈消极的悲观。然教育思泉,方日益发达,渐变一哄时代为研究时代。于是实用主义、生活教育主义、社会国家的教育主义、教育的教授主义蓬勃涌现,蔚为大观,往往一新学说出,不崇朝而普遍其思想于教育界者,孰非各地方教育机关及教育杂志诸书为之„„以视江浙教育界之语言文字风起云涌者,相去宁可以道里计耶,然则此区区杂志之编辑,为我乡教育言论界大辂椎轮之导,于以联络精神,而促起其相互研究之兴味。”胡晋接创办二师校刊,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传播、交流各种教育思想。在二师的教育实践中,他也进行了“村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发展社会经济主义教育”及后来“务本主义教育”的实验。 为推进教育改革,各种教育团体纷纷建立。在全国,有民国四年(1915)由各省教育联合会代表组成的“全国教育联合会”,民国六年(1917)由国内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民国十二年(1923)成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等。这些教育团体从不同方面推动教育改革运动,对当时学校改革及学校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徽州,早在清末,各县就设有教育会。它不属行政机构,却是教育行政的辅助机关,一般为地方绅士和教育界上层人士组成,以备教育行政机关咨询,更重要的是,它还就地方教育应兴应革之事实行建议。民国以后,各县教育会进行了改组,一些具有教育新思想的人担任县教育会负责人,使教育会在谋求本县教育之发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绩溪,民国八年(1919)改组了教育会,由省立二师教员黄宗培(梦飞)任教育会长。除日常事务外,成立两年就组织了“城区小学教育研究会”、“绩溪县通俗讲演团”,召开了全县高等小学校第一次“联合运动会”及“教育成绩联合展览会”,有力地促进了绩溪教育的发展。 徽州各县教育会工作的改进与省立二师的示范和推动是分不开的。民国七年(1918)二师首创成立徽州学区教育联合部,出版《教育月报》,对本学区各县小学进行视察与指导。民国七年(1918),省立二师召开成立五周年纪念会,绩溪教育参观团建议组织“全徽教育协进社”,得到与会者一致赞同。经过二师一年的筹备,于民国八年(1919)5月正式成立,胡晋接当选为该社主任。胡晋接在《组织全徽教育协进会宣言》中指出:“全徽教育协进会主旨:一曰改良小学教育,二曰提倡职业教育,三曰推行社会教育。其施行方法,曰调查、曰研究、曰出版、曰表扬、曰通讯答问,又需有直接的设施„„”全徽教育协进社成立后,每年举行一次全体会议。前两次由二师带头筹备召开,做出示范,以后各县轮值,直至二师改办省立二中结束。每次会议,时间三天,提出教育改革有关议案,并配合成绩展览会、游艺会、运动会、讲演会等活动。召开年会成为当时徽州教育界一大盛事。“徽州教育协进社”成立八年,为促进徽属各县教育作出了积极贡献。至于二师校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青年会、国文、英文、哲学、历史、数学、博物、理化、图画、音乐、手工、体育等各种学术研究会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这些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参加的学术团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 动,让学生既培养了自治的能力,也提升了学习的情趣,增长了知识和才干,使他们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成为徽州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 教育改革在锲而不舍艰难曲折中行进 民国建立之初,清旧势力尚未彻底清除,民国新生力量还较单薄。民国二年(1913)袁世凯任民国大总统,随即称帝,从中央到地方,军阀当道,政府几近瘫痪,社会呈现一片混乱无序状态。1912年7月,蔡元培因不愿与袁世凯政府合作,辞去了教育总长职务,再度赴德。受此影响,教育改革在全国许多地方出现滑落。以安徽省为例,安徽省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始办新学,到宣统三年(1911),13年间共办有学校1087所,年均发展83所。而在辛亥革命后,陈独秀、李光炯先后任柏文蔚都督府秘书长,在安徽大学堂旧址重办安徽高等学校,并在全省提倡重教之风。一年多时间,全省学校1457所,年增370所。小学教育发展尤快,民国元年(1912)安徽全省小学共达1420所,在校学生48375人,居全国第17位。可是从民国二年(1913)到民国十六年(1927),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安徽,政治腐败,战祸连年,经济凋蔽,教育废弛,当时安徽都督倪嗣冲不仅在民国二年(1913)以兵燹之后“财政支绌”为由要求“各县官立、公立学校暂时一律停办”,而且在民国五年(1916),竟将教育经费移办团防,通令全省各级学校与教育机关停闭,致使安徽教育地位落居全国倒数第二。?在省立二师办学历程中,因军阀混战,赣军进驻学校,学校曾几度停课。 就徽州学区六县来说,宣统三年(1911)徽州六县有高等小学堂6所,两等小学堂40所,初等小学堂70所,计116所。(学生数不详),而民国初几年,小学发展也较缓慢。《二师杂志》提供资料如下: 民国初年徽州六县小学统计 歙县 绩溪 休宁 祁门 黟县 婺源 合计 年份 校学生校学生校学生校学生校学生校学生校学生 数 数 数 数 数 数 数 数 数 数 数 数 数 数 民国三年 60 29 31 25 30 54 229 (1914) 民国四年 36 908 22 963 20 641 24 627 21 619 30 984 153 4742 (1915) 民国五年 35 1007 25 1166 23 634 24 634 20 614 34 1037 163 5092 (1916) 民国六年 41 1432 27 1354 22 664 24 950 23 590 34 1110 171 6100 (1917) 在当时条件下,胡晋接领导的省立二师一班人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在徽州深山区里办成了全省一流的师范学校实属不易。二师的办学在安徽乃至全国教育史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几点启示与感想 一、众所周知,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是一次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改革,不但形成了一定的声势,而且培养出了一大批(包括杨振宁、李政道、李远哲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优秀人才,足见改革成效卓著。改革意味着除旧创新,是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任何一项改革的推进,都是战胜困难、冲破阻力的结果,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也不例外,没有排除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便没有二师的诞生,也就没有改革的成果。 二、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是自上而下的的改革运动。改革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就,既得力于中央政府正确的改革主张,又得力于蔡元培、黄炎培等权威教育家的大力推行,这表明:领军人物的巨大号召力和影响力是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在民国初期教育改革的整个过程中,既有全国统一的改革方向,又有各地校长办学的自主权,因而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各地教育改革又有因地制宜的创新特色。同时,民间教育社团的活跃,说明了上层组织和基层力量的结合,也是改革成功的一个关键。如果上层统得过严过死,必将制约改革的进行和发展。 四、今日的中国,经济实力已大大的提高,学校规模、设施与过去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教育的灵魂好像被抽走了,唯分数论学生,唯升学率论学校的不良风气日趋严重,广大师生的创造热情被扼制,自主学习之风淡化,与升学无关的课程几乎被考试科目占领。不少学生成了思想僵化、分数至上、高分低能的学奴。难怪钱学森要提出“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责问了,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 国家兴衰系于教育。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招生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等都有进行新一轮改革的必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而道远,实是迟疑不得。 写于2011年9月 备注: ?刊《安徽省立第二师范杂志》第二期, ?《本校一年之概况》~刊《安徽第五师范学校杂志》第一期, ?《本校第二年概况》~刊《安徽第二师范学校杂志》第二期, ?《本校第二年概况》~刊《安徽第二师范学校杂志》第二期, ?1997年版《安徽省志?教育志》《概述》。 ——绩溪县胡嫁民教育思想研究会编《会刊》第87期
本文档为【从省立二师看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6-28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