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漫谈海派文化

漫谈海派文化

举报
开通vip

漫谈海派文化漫谈海派文化 漫 谈 海 派 文 化 李伦新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就像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万古长青,枝繁叶茂,这树的主干在北京,树根深扎在西安,树枝则是伸向祖国各地的地域文化。因此有一种说法:中华文化五千年到西安去看;二千年到北京去看,一百年则到上海去看。 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 海派文化,是我们上海城市之魂。 上海城市文化,沉淀在这个城市的历史中,融化在市民的血液和气质里,根深蒂固,特色鲜明。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差异,除了缄市外貌、说话口音、生活习惯等不同外,更重要的是市民精神气质、...

漫谈海派文化
漫谈海派文化 漫 谈 海 派 文 化 李伦新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就像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万古长青,枝繁叶茂,这树的主干在北京,树根深扎在西安,树枝则是伸向祖国各地的地域文化。因此有一种说法:中华文化五千年到西安去看;二千年到北京去看,一百年则到上海去看。 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 海派文化,是我们上海城市之魂。 上海城市文化,沉淀在这个城市的历史中,融化在市民的血液和气质里,根深蒂固,特色鲜明。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差异,除了缄市外貌、说话口音、生活习惯等不同外,更重要的是市民精神气质、生活观念、思维方式、情趣爱好的不一样。这种差异性相当丰富而复杂。 今天漫谈的是我对海派文化的一些粗浅看法,抛砖引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教。 一 首先谈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海派文化? 让我们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来看上海人特别是干部,正确全面地认识海派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自觉和主动,避免盲目和被动。 最近,在上海举行的国际性活动中,有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当志愿者,陪同外宾当翻译。有的志愿者回答外宾的问题时说: “上海的豫园,就好比北京的颐和园。” “三国故事里的曹操,是一个追求和平的人。” “变脸是京剧特色之——。”(((((( 试想,我们上海人用外语把这些错误知识传输给外国友人,他们回国以后,一旦互相求证,将会“拼揍”成怎样的中国文化和上海文化的概念? 这个事实说明,我们多么需要在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要认识地域文化的差异。上海人不能不了解海派文化的有关知识。 类似上述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难碰到的。 我是碰到过不止一次这样令人尴尬的情形的:有的外国朋友问我:你们的城市为什么叫上海?有下海吗?我当时难以回答,不免有些尴尬,但我没有随便说。有的外地同志问我:你们上海有城墙吗?还有的问:英语讲得不规范,你们为什么称为“洋泾浜英语”?等等。 我在这些问题面前,有把握的就回答,没有把握的,不随便当场回答,老实承认自己不懂,去向知道的人或书本去请教。 面对问题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得不准确,大不了个人有些难堪,造成对个人的不良影响;如果在工作中,由于无知或认识错误,就会给国家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例如,在中山南路辟通、拓宽工程中,有个“三山会馆”地处规划的道路当中,将面临被拆除。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到现场一看,发现这座建筑物很有特色,特别是里面那个古戏台,虽然很小,但上面的“藻井”造型很别致,富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再深入一了解,原来这是当年福建在沪商人集资建造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周恩来同志曾经亲临指挥„„于是,请宋市里的主要领导同志现场察看,汇报情况,申述理由,终于同意采取整体移位办法,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又如,上海老城厢是有古城墙的,以前许多老上海并不知道。我开始也不清楚。经查阅史料,方知明代以后,因经常遭受倭寇侵扰,在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乡绅顾从礼奏请筑城获准,同年九月动工,十一月竣事,筑成一座周围9里、高2丈4尺的城墙。1912年拆除城墙时,为了保留箭台上的关帝殿,未拆其底层依托的一段城墙,约近百米。这留下来的一段古城墙,成了上海的历史见证。对这段古城墙,是拆掉还是保留?引起了争议,结果 是在方方面面支持之下,特别是在政府支持和许多个人、单位捐款资助,保留了下来,修复后对外开放,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此,我写过一篇题为《一拆将成千古恨》的短文,就此事发了点议论,指出:如今常有在“建设”的名义下拆毁文物古迹,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这是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子孙的!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地城文化,存在着有形的、外在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在发生变化,在缩小,在消失,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令人生忧。我们中国人似乎爱好“趋同”,喜欢“模仿”,要求“统一”,于是,在近年来的现代化建设中,很自然的出现了“千楼一面、千街一面、千城一面”的局面,南方、北方的城市,看不出有多大区别,一个城市里的建筑物多有类同。 就拿上面提到的“上海的豫园,就好比北京的颐和园”的说法来看,这南北二园怎么能相提并论呢?仅就回廊来说,北京的高、宽、长、直,很雄伟壮观;豫园的则小中见大,曲折、回旋、细巧,步移景换,意境深远。 不同城市在无形的、内在的文化差异方面,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交流的频繁,也在发生着变化,但这是比较深沉而缓慢的。人是文化最深刻的体现者。这种变化集中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在人的身上。上星期我出差到北京,同行的有一位是北方人,她曾经在北京的部队生活过,到上海工作20多年了,这次老战友聚会,都说她“浑身都是‘上海味’了。”细问究竟,说她变得机灵敏捷、能言善辩、时髦潇洒,虽然不无调侃之意,却很值得细细品味。 曾几何时,上海人“精明,但不高明”之类的评语,流传甚广,后来渐渐地悄然变化了。是不是上海人变得既精明也高明了? 有位西安来的务工人员对我说,上海人商业味太浓,人情味很淡。爱看热闹,但却不肯站出来说句公道话。不少外地人认为:上海人应防止“崇洋、排外”,就是不可太迷信西方,也不要看不起外地人。有些上海人,确实要注意自身的弱点、缺点。 上海人是多层次复合型的群体,情况是千差万别的。 在那短缺经济时期,几乎样样东西都要凭票证供应,那时上海有半两的粮票。据说“假领头”亦叫“经济领”的发明专利也属于上海人„„这都已经成为评价上海人的“经典”例子了。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位外地网友说,上海的高架路,在规定的时段内,不准外地车辆通行,如果上了高架路就罚你的款没商量!他说这就是海派文化!显然,他这样理解海派文化是不妥当的,至少是不准确、不全面的。 在我们上海的同志中,对海派文化的认识上也不尽一致,在实践中更有差距。 由此可见,对海派文化进行系统研究是很必要的。为此,我在市人代会期间,提了个议案,建议开展海派文化的研究。上海大学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方明伦同志赞成并表示就在上海大学尽快进行,得到代表组的热情支持。会后很快就成立了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开展了初步研究,举行了三次研讨会,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了很有价值的意见,已经出版了三本论文集。 海派文化值得研究,作为上海市民特别是上海干部来说,只有知我上海,才能爱我上海,建我上海,也才能有文化的自觉和主动,不盲目和被动,更不会是文化方面的健忘者和跟风者! 前几天(11月14日),我在巴黎春天大酒店同白先勇先生共进晚餐,谈到他对昆剧《牡丹亭》倾注了炽热的感情时,我们都认为:要做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愿者,不但不要做文化的健忘者(忘记文革)、盲从者(盲目跟从西方),而且还要防止在文化方面成为弱智者(没有判断能力、分不清善恶美丑)„„ 二 第二,海派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从上海的成陆和崛起,伴随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回顾海派文化演进的过程,可以看到, 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了吴越文化的和其它地域文化,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西方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化。这使我们了解到海派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是客观存在。 上海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三千分之一左右,人口只占一百分之一左右,但却是中国第一大都市,地位相当重要,色彩异常斑斓,内涵非常丰厚„„它在短时期内为什么会迅速发展的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文化的因素却不应该低估!文化正是城市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也可以说文化是城市持久的生产力、竞争力!即使是在经济、建设系统工作的同志,也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文化领域的情况! 报载,解放初期,毛泽东视察上海在和上海市主要负责人谈到上海港起源时,曾经问到,既然叫上海,那么一定就有“下海”了,“下海”又在哪里呢?当然,我们生活工作在上海的同志需要问明白的内容就更多了。 据研究,在距今一亿八千万年前,上海与苏南地区为古老的陆地,后经地质升沉、变迁,在距今二万多年前,上海冈身外缘,即今北起娄塘、嘉定,经南翔、马桥,南至拓林一线以东一带,悉为海水浸没,以西一带则逐渐淤积成陆。近年考古发现,青浦崧泽遗址、金山查山遗址、上海马桥遗址等,表明六千多年前,先民们已在这一带劳动、生息。所以有学者概言:“上海历史六千年”。当然,今天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市区,在六千年前尚是汪洋一片。随着时间推移,先民们的活动也不断顺势东移。 起初,这里只有几户人家靠打鱼为生,直到十一世纪才形成村藩,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在今小东门十六铺岸边成镇,因地处上海浦西,故称上海镇。上海浦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在明代永乐年间被黄浦江浸没。与其相对的有一条下海浦,在近代租界辟设以后被填没。今杨树浦地区有下海庙遗址,不久前,在原址重建了下海庙。 至元十四年(1277年)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司,为当时全国七大市舶司之一,负责管理中外商船,对货物征税(在今光启路上)。此后十五年,元二十九年(1292年)经松江知府奏准,正式设置上海县。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9月动工筑城,当年11月就完工,筑成一座周围9里、高2丈4尺的城墙,城墙外还有护城河。1914年冬拆城墙,填护城河,修筑了环城圆路,也就是现在的中华路、人民路。 1949年5月27臼上海解放,掀开了上海历史新的一页。 上海是一座典型的近代崛起的城市,而不是在传统城市基础上自然形成的;同时,上海是典型的移民城市:1950年的上海人口,本地的只占15,,非本地的高达85,,国内移民大都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国际移民来自英、法、美、日、德、俄„„近40个国家,最多时高达15万人。在一个多世纪中,大规模的国内移民潮有:太平天国期间,从1855年到1865年,上海人口一下子净增了11万人。抗日战争初期,主要是孤岛时期,仅4年时间,上海人口净增了78万人。解放战争期间,三年左右,上海人口净增了208万人,势头之猛世界罕见。上海也是中国最大港口经济发达的城市。是受西方影响最大的城市,这里最早开办西人工厂和学校,最多引进西式建筑、市政管理,等等。上海人的行为方式、婚丧嫁娶礼仪,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就连编门牌号码、人车分道等等,也都是学自西方。 上海开埠以后,西学东渐,海派崛起,云蒸霞蔚,日趋突出,到上世纪30年代达到极盛。上海成为文化中心是多层次的。它既是进步文化中心,如《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左联在上海成立,鲁迅先生在上海生活和创作„„与此同时,上海的一般文化也相应地活跃起来;而反动文化也相当猖獗。还有像《嫖界指南》这样的妓院文学、色情文化也泛滥成灾。五花八门的小报,是上海的又一道“风景”。可以说,当年的上海文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综合性的复杂的共同体。这也许就是海派文化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吧? 海派文化肇始于中国画,亦起源于京剧,作为艺术流派滥觞后,很快漫开至电影、小说、美术教育等领域,乃至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便形成了海派文化这个概念,可见这是客观历史的必然产物。 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文坛有过一次关于京派文化与海派文化的争论,对海派文化褒贬不一,这里不及细述。鲁迅先生于1934年2月3日的《申报自由谈》发表俨京派”与“海派”》一文,他指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眼中跌落了。”我们应该从鲁迅先生这一深刻的分析中得到教益,客观全面地分析认识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分期问题,我认为是否可以分为: 萌芽时期,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就为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础,开始孕育了海派文化。 成长时期:1843-1949年期间,特别是19世纪30、40年代,上海“八面来风”似的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 转折时期:这又可以分为两段:1949-1965年间,建国以后,定都北京,商务印书馆等文化单位迁往北京,以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夏衍、曹禺为代表的上海文坛骁将率队陆续,迁居北京,上海在电影等方面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这是很正常的转移,上海虽然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了,但文化基础很好,依然作用不小,有些方面如电影、小说在全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也给海派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整个中国文化,包括海派文化,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罄竹难书。 ? 成熟时期: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的浩劫,开始拔乱反正,在全中国范围对“文革”进行反思,进行平反冤假错案,逐步恢复正常的文化活动。上海以话剧《于无声处》和小说《伤痕》为起点,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海派文化开始新的繁荣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再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焕发了青春,充满了活力,健康地发展,在新的基础上正在走向成熟。 当然,海派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存在这样那样前进和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这是不难解决的。 三 第三,海派文化有哪些基本特点? 同国内其它地域文化,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客家文化„„比较,海派文化有哪些独特之处?我认为,首先必须明确,海派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这棵大树上的一丛树枝,同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知道,海派文化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早、较多的一个复杂的地域文化,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全面地认识,给予正确的评价,以便清醒地加以扬弃,积极而又慎重地看待。 什么是海派文化?它的定义应该怎样表述?我们不妨先看一看:上海滩通向五湖四海,上海人宋之四面八方,上海人讲话多有南腔北调,上海戏剧舞台上常年百花争艳,上海的菜肴兼有多种口味,上海的建筑物堪称万国建筑博览会„„真是五色斑斓,异彩纷呈,充满竞争,洋溢活力„„ 要对海派文化下一个定义,首先,要对什么是文化有个一致的定义,因为全世界对文化的定义多达260余种。我倾向于中国《辞海》给“文化”的定义:“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 指教育、科学、文艺、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但对此还需要概括得简明扼要,是否可以说: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总和?那么,我们再来对海派文化下定义,是否可以说:“海派文化,是上海城市文明的总和”?显然这过于简括了。 我个人意见: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我以为可以说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一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二是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三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之下,有些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四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四 第四,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海派文化? 研究海派文化的目的,不是为研究而研究,也不是仅仅为了怀旧,更不是为了什么急功近利的目的,这是一种客观的要求。 我认为,海派文化的“派”,不是派性的派,也不是拉帮结派的派,更不是其它什么派。千万不必要“谈派色变”,也不必对“派”字讳莫如深,忌而避之,切忌不要一提到“派”字,就联想到造反派、搞派性、讲派别!不,我们这里讲的是学术文化方面的流派,就像越剧的袁(雪芬)派、傅(全香)派、戚(雅仙)派„„其实,上面已经讲过,海派文化就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富于革新创造的地城文化,是中西文化融汇选择后的产物,是上海城市之魂外化,也是上海城市精神的载体。 我们研究海派文化,就要扬长避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为我所用,不断创新。 不断创新的海派文化,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振新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不断发展的中华文化,必将对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发挥更大影响和更多的积极作用。 从伊拉克以及中东地区不断发生的战争可以看到,全球化的“帝国”趋势,“强权”文化,引起了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和宗教的顽强抵抗。越来越多的开明人士,不得不对西方文化进行反思,有的学者已经认识到:“要摆脱现在的困境,人类精神需要发生一次‘突如其来的跃进’,一次‘人类心灵内在性的巨大提升’。”与此同时,有的学者提出:要“重新认识东方文化”。更有学者明确指出:在当前世界文化重构中,中国文化可能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当前,我们应该大胆运用海派文化的优势,自觉地发挥海派文化的积极作用,为今天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的培育发挥有益作用,更好地服务全国! 上海,在世博会申办成功以来,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使既体现现代性又体现民族性的海派文化更具特色? 有个例子也许可以使我们得到某些启发:大家知道,中国黄酒、法国葡萄酒、德国啤酒,是世界最古老的三大名酒。然而,黄酒一直处于中低档消费,不能吸引中青年新生消费群体。 四年前,金枫酒业实施品牌战略,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产品,以科学方法加入枸杞、蜂蜜、鲜姜汁等天然营养成份,借鉴葡萄酒的酿造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生产出了海派新型黄酒,并以上海“石库门”等为商标,使熟悉的上海人兴奋,使年轻的上海人好奇,仅三年就占据了70,的上海高档黄酒的市场份额。 可见,研究海派文化,不只是一个纯学术的课题,绝非少数人的偏爱,而是关系中华文化发展和上海城市前进中的大事。 今天讲的都是个人不成熟的看法,定有不当、欠妥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根据2004年11月20日在长宁区图书馆演讲的录音整理)
本文档为【漫谈海派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113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7
浏览量: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