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利盖蒂《第二弦乐四重奏》中的“微复调”技法与网状织体结构

论利盖蒂《第二弦乐四重奏》中的“微复调”技法与网状织体结构

举报
开通vip

论利盖蒂《第二弦乐四重奏》中的“微复调”技法与网状织体结构论利盖蒂《第二弦乐四重奏》中的“微复调” 技法与网状织体结构 张哲 摘要:《第二弦乐四重奏》创作于 1968年,是利盖蒂创作成熟时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汇集了他独特的音乐语言与创作技法。本文试图以《第二弦乐四重奏》为例,来阐述作曲家如何运用“微复调”的作曲技法来构建网状的织体结构及丰富多彩的音色-音响效果。 关键词:利盖蒂、《第二弦乐四重奏》、“微复调”、网状织体、渐变、 模糊音响、卡农 乔治·利盖蒂(Gy?rgy Ligeti,1923-2006),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并且他的一生都在为...

论利盖蒂《第二弦乐四重奏》中的“微复调”技法与网状织体结构
论利盖蒂《第二弦乐四重奏》中的“微复调” 技法与网状织体结构 张哲 摘要:《第二弦乐四重奏》创作于 1968年,是利盖蒂创作成熟时期的重要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作之一,汇集了他独特的音乐语言与创作技法。本文试图以《第二弦乐四重奏》为例,来阐述作曲家如何运用“微复调”的作曲技法来构建网状的织体结构及丰富多彩的音色-音响效果。 关键词:利盖蒂、《第二弦乐四重奏》、“微复调”、网状织体、渐变、 模糊音响、卡农 乔治·利盖蒂(Gy?rgy Ligeti,1923-2006),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并且他的一生都在为寻找新的创作理念及创作技法而不断地探索。 摆脱了同胞巴托克的巨大影响,他走上了一条批判现实主义与反教条主义之路,并被誉为后韦伯恩时代先锋派作曲家的重要代表。六十年代初期,利盖蒂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抛弃了旋律、和声和节奏,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音色、音响上,令人们耳目一新。如 《Apparitions》(幻影)(1958-1959)与Atmospheres(大气) (1961),利盖蒂曾经说过“音乐作品如果丧失时间的感官效果,就像静止的冥思”。另一个利盖蒂的创作阶段,是他创造了一种新的作曲技法 —“微复调”。一些重要的作品如:《Aventures》(历险记)(1962) 和《Nouvelles Aventures》(新历险记)(1962-1965),《Requiem》(安魂曲)(1963-1965) 为女高音、2个合唱队及管弦乐队而作。《Lontano》(遥远)(1967)  为管弦乐队而作, 《Ramifications》(分歧)(1968-1969)为弦乐队而作和《Kammerkonzert》(室内协奏曲)(1968-1970)为13件乐器而作 ,都属于这个阶段。下面是他对自己作曲技法的描写: ①“由一些细线组成的网逐渐变厚,形成一个错综复杂、色彩斑斓的布,每一部分复杂的复调都会形成流动的和声,这些和声不会临时改变,但会合并成另外的和声流。一个清晰可辨的音程集合逐渐消失,这种模糊的状态下,新的音程特点的集合逐渐显现出来”。 利盖蒂一生中创作的作品虽然不是很多,但他的创作理念及技法为20世纪音乐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利盖蒂的成功并非偶然,他创作理念的形成除了他对音乐自身的理解与感悟以外,还与他对自然科学及视觉艺术的关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利盖蒂精通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几何学。在他的个人成长经历中就充满了对自然科学的热情与探索(“由于我父亲的影响,当我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想成为一名科学家”②),他能够精确地控制多达64个不同的声部并行发展,足以证明他的缜密的逻辑思维及精确的计算能力。利盖蒂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复杂的和声与纵横交错的复调交织在一起的民族音乐,不能够排除分形几何学及计算机科技对利盖蒂的影响。③ 同样的,利盖蒂的创作灵感也来自于画家保罗·塞尚(Paul Cèzanne)与埃舍尔(Maurits Cornelis Escher)的视觉艺术的影响。 保罗·塞尚(Paul Cèzanne, 1839年—1906年),法国人,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画派之间的重要画家。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塞尚认为 “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性,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有时候甚至为了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而放弃个体的独立和真实性。④ 这与利盖蒂模糊旋律,强调声音的音色与体积感的“微复调”思维惊人的相似。 另外一位对利盖蒂的创作产生影响的画家是莫里茨·柯内里斯·埃舍尔 (Maurits Cornelis Escher 1898一1972)荷兰人,著名版画家。埃舍尔把自己称为一个"图形艺术家",公认的“怪才”,也许只有真正懂得埃舍尔艺术的人的才会感受到他为我们创造出来的精彩魔幻的异次元空间。当利盖蒂第一次看到埃舍尔的作品《循环的瀑布》、《水与天》的时候就被他的作品深深吸引,并曾多次地表达过对埃舍尔的作品的喜爱。⑤ 图一                          图二 图一:《循环的瀑布》,利用人们的视觉错觉,一层的水流奇怪的流到了三层,并从三层倾泻而下,新成了一条循环的永不停止的瀑布。 图二:《水与天》通过前景与背景的巧妙互换,水中的鱼儿在不断的变化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天上飞行的鸟儿。 埃舍尔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循环思维、渐变的理念对利盖蒂日后的创作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利盖蒂《钢琴练习曲》中有四首是固定音型的写法,从头至尾好像固定一成不变,但其中却隐藏着无穷的变化。在《第二弦乐四重奏》中,循环、渐变的创作思维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第二弦乐四重奏》创作于 1968年,是利盖蒂创作成熟时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汇集了他众多的音乐语言与创作技法。并且每一个乐章表现的内容与技法的侧重也各不相同。但所有的技法都围绕着“微复调”思维与网状织体而展开的,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点。 一、 结构总体布局: 全曲共分五个乐章,该作品的总体布局的灵感来自于古典形 式,他遵循着:第一乐章 快,第二乐章慢,第三、四乐章 谐谑曲,第五乐章 活泼的快板。当然,我们用传统的曲式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的方法来解读这部作品的结构,显然是不合适的,在这部作品中传统的内容已被色彩性很强的新的结构所取代,音乐的体积和音色、音量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但是,音乐的呈示、展开与再现的大原则还是存在的。 第一乐章:(结构与奏鸣曲式颇为相似) 引子( 1—14);第一部分(15—38); 连接部分: (39—48) 第二部分:(49—71);再现第二部分(72-83) 尾声: (84—88) 第二乐章: A :( 1—27); A1: (27—56 ) 第三乐章: ( scherzo I ) A:(1—12); A1: (12—30);  B: (30—34); A2: (34—47). 第四乐章: ( scherzo II ) A:(1—19); A1:(20—25); B:(26—55); 尾声: (56—63). 第五乐章: A (“呈示部”) 1—20; B (连结部) 20—22; C (展开A) 23—44; D (展开B) 44—58; E (“cadenzali”) 58—75; F尾声(75—81) 二、 “微复调”与网状织体 “微复调”是利盖蒂创作后期的重要的技术手段,它与传统的卡农技法的区别在于:a、声部的细分以每个乐器为单位。b、在一个非常密集、压缩的音区内展开卡农式模仿,并形成纵向的密集音块式和声音响。c、每个模仿声部都有节奏、音程上的微弱的区别。d、是以获得网状的织体结构与音色、音响上的差别为主要目的。 那么,如何通过“微复调”的写作技法获得网状织体及丰富的音色-音响效果,下面就以上的技术特点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加以阐述与分析。 1、蠕动渐变式的音型:蠕动渐变式的音型是发展“微复调”主题动机的重要的技术手段,它体现了利盖蒂所追求的渐变的原则。他通常使用简单、单一的动机材料,像细胞分裂一样,各个声部通过缓慢的蠕动式音型进行模仿,并不断地添新的材料,使纬线不断增加,构成了一个网状的音乐织体并获得强大的音乐张力。例如:第一乐章的第一小节是自由延长的休止符(就像静止的冥思),第二小节这种完全的无声被第一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组成的四分音符的音块粗暴的打断,第二小提琴像回声一样的应答,用极弱的泛音保持三个小节,从第五小节开始,四个乐器分别运用蠕动式音型不断的增加新的材料(第6小节第二小提琴加入人工泛音#Do,第七小节第一小提琴加入人工泛音Re,第8小节第二小提琴加入Sol,大提琴增加了#Do等)。最后形成不同的音列材料。 谱例1: 谱例2: 又如下例,在第五乐章的开始处,所有的乐器用弱奏,在一个极其狭窄的音区内演奏小三度音程(#fa和#re )的震音。从第四小节开始,每个乐器依次不断地增加新的附加音,节奏型也配合音程材料的增加而不断的加密,因此,造成了和声群逐渐浑浊、变浓,形成了纵向音块式和声音响。其顺序如下: 第4-5小节 Mi 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第6-8小节 Fa 第一小提琴、大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 第8-10小节 Re 第一小提琴、中提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 第11小节 Sol 第一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第二小提琴       谱例3: 如谱例三:此处的卡农模仿手段与谱例1有所不同,其表现为:主导声部与模仿声部同时进入,并在相同的音高范围内并行发展,其目的是为了获得音响的渐变。 2、模糊音响: 我们在此首作品当中很难寻觅到传统概念上的旋律片段,模糊、块状的音响效果是利盖蒂这一时期作品音响上的主要特点之一。在某些时候,人们会提到潘德列茨基的《广岛受难者的挽歌》中的音响特点与其相似,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在《广岛受难者的挽歌》当中,块状音响是依靠指定乐器在指定音区内即兴演奏而获得,有偶然音乐的特点。而利盖蒂的音块音响是依靠对音列材料、织体结构、节奏、力度演奏法等要素精心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而产生,绝非偶然获得。例如:第一乐章,从第15小节起,第一小提琴与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分别快速注入一个非常相似但节奏却保持独立的旋律,实际上,第二小提琴追随着第一小提琴演奏着一个音程距离为大二度或小二度的分解的半音阶(由于节奏的位移,不同外形的叠加,必然造成声音的增加与减少)。从第17小节两组模糊的旋律线条汇合成了一个网状的织体。 谱例4: 谱例5: 3、音高序列卡农: 在第一乐章的第二部分(49—71小节),是一个复杂的卡农式模仿段落,从49小节开始,第一小提琴第一次呈示一个分解式大跳的半音阶材料,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齐奏跟进一条渐强的上行半音阶的旋律线,大提琴在一个极其窄小的音区内,用极快的速度及极弱的力度演奏一个过渡性的经过句。在第52小节,所有乐器开始分别展开这一材料,第一小提琴与大提琴,为下行方向;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为上行方向。此分解式半音阶卡农模仿一致进行到68小节后,又再现式重复前面的模仿。实际上这个音乐片段的卡农手法与传统的卡农手法极其相似, 主导声部与模仿声部分别进入,并在不同的音区进行横向音列模仿,有音高上的模仿及节奏的位移,这与先前的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所进行的“微复调”写法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为了获得模糊的音块式音响,利盖蒂在节奏的处理上进行了精密的安排。如下图: 小节 节奏型 乐器 第61小节 第62小节 第一小提琴 6 7 6 5 4 5 6 7 第二小提琴 5 6 7 5 5 4 5 6 中提琴 4 5 6 7 6 5 4 5 大提琴 3 4 5 6 7 6 5 4                   谱例6: 4、节奏卡农: 传统的卡农是指在音高、节奏方面都进行严格模仿的技术手法,而节奏卡农只在节奏上进行模仿。节奏卡农是利盖蒂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在《第二弦乐四重奏》中,曾在几个乐章中都有使用,但在第三乐章中篇幅最长,为本乐章的主要的技术特点。如同第一乐章一样,乐章开始的前两小节为休止音符,从第三小节开始全部乐器用拨弦演奏la、si大二度音程,(主题取自巴托克《第四弦乐四重奏》——“allegretto pizzicato”)从第四小节开始,从第一小提琴开始,节奏型依次为5连音、6连音逐渐递增⑥(从第五小节开始节奏加快一倍,由八分音符为16分音符)。到第9小节,卡农模仿达到高潮,全部乐器都同时演奏16分音符的12连音。然后,大提琴的节奏又向反方向逐渐递减。 另外,从第8小节开始,和声材料配合节奏卡农不断递增,变化。形成音响上的对比变化。 谱例7: 利盖蒂的节奏卡农绝不局限于传统的卡农技法的限制,大多都很灵活,如在其它乐章当中,也运用了一些非严格节奏模仿,总之,由于节奏横向的卡农模仿,造成了纵向音响的复杂化、微时差化,其目的是为了呈现出一个纵横交错、音响复杂的网状织体。 5.音色卡农 音色卡农是指模仿声部对主导声部的演奏法进行模仿的技术手法。与节奏卡农一样,音色卡农突破了对音高和节奏进行严格模仿的限制。⑦ 在第二乐章的开始出,第一小提琴展开(con sord. sul tasto,sempre senza vibr.)第一乐章的延留下来的 #sol音,相继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用相同的演奏法进行模仿,形成了四声部的音色卡农。这种对单音的音色模仿直到第5小节出现la音才告一段落。在此过程中作曲家使用了7次音色的变奏来获得音响色彩的变化,可谓是把乐器的音色开发到极致的典型案例。 谱例8 下面是第一小提琴的7次音色变奏,其它乐器为非严格卡农模仿。 主导声部:IV弦, sul tasto,sempre senza vibr. 变奏 III弦,sul tasto,sempre senza vibr; 变奏 IV弦,flautando;    变奏 III弦, ord ;    变奏 III弦, sul pont;    变奏 IV弦, sul pont; 变奏 III弦,ord,  poco vibr;变奏 IV弦, molto vibr. 从第5小节开始,第一小提琴加入了小二度音la,各个模仿声部也相继通过蠕动式的音型不断增加新的音列材料,形成了纵向的音块和声音响,并不断地变浓。为了获得更加细微的音色的差别,利盖蒂运用了“微分音”的技法,这样就使得在一个极其狭窄空间内,获得稠密、复杂的网状织体成为可能。 谱例9 小结: 《第二弦乐四重奏》是利盖蒂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是他创作技法的汇总与回顾,作为弦乐四重奏作品,他给我们带来的音响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微复调”是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体现,除了作者以上的阐述之外,在本乐曲中,利盖蒂对音乐力度的控制及速度变化的多样都达到了极致。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不能一一例举了。 总之,在本部作品当中,利盖蒂以“微复调”为主要的创作技术手段,以网状织体为表现形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音色、音响独特、且丰富的经典之作。 附言:本文是笔者于2007年在意大利留学期间,在导师Miani的指导下完成的一篇意大利文的作品分析文章。回国后,经翻译、整理,并参考部分文献资料而最终完成。 参考文献: 1 ③ Renato miani 《La biografia di ligeti》2006 —Pizzicato 2 Richard Dufallo《Trackings: Composers speak with Dufallo》 1989 ④ 摘自—维基百科 ⑤曾岩、里盖蒂的音乐与埃舍尔的绘画 [J].艺术研究,2008(02) ⑥赵晓辰 硕士学位论文 《利盖蒂第一与第二弦乐四重奏》比较研究—中国知网 ⑦左延芳 徐昌俊、里盖蒂《第二弦乐四重奏中的音响特征初探》[J] 黄钟2010(2) 作者简介:张哲, 1970年5月18日出生,现任中国音乐学院教师,讲师。 联系方式: 邮箱:zzharmony@yahoo.com.cn 电话:139********
本文档为【论利盖蒂《第二弦乐四重奏》中的“微复调”技法与网状织体结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161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8-02
浏览量: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