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七夕乞巧[教育]

七夕乞巧[教育]

举报
开通vip

七夕乞巧[教育]七夕乞巧[教育] 夕乞巧 农历七月七日,习称“七夕”、“双七”或“重七”;这一天,相传为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日,故称“双星节”、“情人节”;七夕节活动主要是以少女乞巧为主,故而称“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或称“女节”、“小儿节”;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牛郎、织女二星一年相遇一次,所以,这一日被称为“星期”。 织女七夕渡河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淮南子》“乌鹊填河而渡织女”;《风俗通》亦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却为桥”。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七月四日,命置曲室,具箔槌,取净艾。六日,馔...

七夕乞巧[教育]
七夕乞巧[教育] 夕乞巧 农历七月七日,习称“七夕”、“双七”或“重七”;这一天,相传为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日,故称“双星节”、“情人节”;七夕节活动主要是以少女乞巧为主,故而称“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或称“女节”、“小儿节”;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牛郎、织女二星一年相遇一次,所以,这一日被称为“星期”。 织女七夕渡河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淮南子》“乌鹊填河而渡织女”;《风俗通》亦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却为桥”。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七月四日,命置曲室,具箔槌,取净艾。六日,馔治五谷磨具。七日,遂作麹。是日也,可合蓝丸及蜀漆丸;曝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作干糗,采葸耳。”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据此可知,七夕作为节日当始于汉代,节俗是曝经书,晒衣裳;向双星祈愿和穿针乞巧。 其实,“七夕”的本源是原始星辰崇拜。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先民早在上古时期就对天文有了丰富的认识。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北 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 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 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牵牛星和织女星在浩瀚银河系中是两颗很亮的恒星,看上去好像分布在银河的两侧,因而通过想象,创造出一个凄美动人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与“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一样,成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牵 牛星与织女星相恋。王母怒斥天规难容,必须予以惩处。金牛星为牵牛星说情,王母非但不予理睬,反将金牛星与牵牛星一起贬谪下凡犁耕。织女星又向王母求情, 也被锁入云房。牵牛星与金牛星来到人间,分别变作牛郎与老牛。牛郎的嫂嫂为人刻薄,对牛郎极其冷漠,并逼着牛郎的哥哥与牛郎分家。牛郎不愿连累哥哥,只得 带着那条与他相依为命的老牛,忍痛离家。自牵牛星下 凡后,织女星空守云房,深感寂寞。一天,她乘王母出 巡之机,与众仙女驾起云雾,降临人间的碧莲池戏水解愁。这天,老牛忽然开口说话,祝愿牛郎幸福,把牛郎领到池边与织女相会,促成他们完婚。从此,牛郎与织 女男耕女织,生下一男一女,全家融融乐乐。王母出巡归来,发现织女私下凡尘,便遣天将捉回复命。牛郎痛不欲生,金牛星献出宝角,变成一只牛角船,牛郎挑着 两个孩子登船腾空而起,在南天门追上了织女。夫妻二人抱头痛哭,盟誓永不分离。王母从头上拔下金钗,在牛郎织女脚下划出一条天河,把他们强行分开,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每 年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从此,每年七月初七,无数的喜鹊都飞到银河上空,搭成一座天桥,使牛郎织女相会。 “七夕”与古人的时间观念也有关系。“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七月七日,年已过半,期盼有限,给人以时间的紧迫感。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的计算上,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古时,民间给亡人做道场,往往以做满“七七”四十九天为完满。中国古代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称为“七曜”。我们现在的“星期”这是以“七曜”来计算的。“七”又与“吉”谐音,因而“七七”寓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所以,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我国民间也常常把人的七十七岁,称之为“喜寿”。 “七夕”与数字崇拜相关联。古代民间把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和三的倍数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夕”的神秘和浪漫,带给人太多的祈求和遐想。每逢七夕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全国各地的女子都以自己的方式祭星乞巧,或举行手工巧艺大赛,或举办大型的乞巧文化节,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山东鄄城、曹县一带的吃巧巧饭,别具一格: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聚在一起吃水饺,她们深信: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浙江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则举行七夕香桥会,即用各种 粗长的裹头香搭成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在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装饰花。人们在祭祀双星,乞求福祥后,将香桥焚化,象征双星已走过香桥,其乐融融地相会。广西西部地区,传说七月七日凌晨,仙女下凡洗澡,饮用仙女的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年益寿。所以,人们在这天鸡鸣时,都争先恐后去河边取这种“双七水”,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而湖南、江浙一带的妇女,则有用七夕圣水洗发的习俗 湖南《攸县志》载:“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广州的乞巧节又是另一番风景,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在江门,妇女们一向都很重视七夕节。她们在农历,月初六晚上,便纷纷组织“慕仙”、“拜仙”活动,家家户户在“天井”,或在阳台摆设八仙桌,陈列瓜果、蔬菜、凉粉、面条和各种糕点,点燃,支檀香,斟满,杯靓茶,用自己做的绿豆嫩芽砌成各种图案、文字,或者用花篮摆放七朵赤橙黄路青蓝紫各不相同的花,向牛郎织女星祭拜,乞求织女传授心灵手巧之技,祭拜时,口唸《乞巧词》:“乞手巧,乞眉秀,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姐妹寿永长„„”。五邑乡村流行“大慕仙”活动。凡参加“乞巧大慕仙”的妇女,各人运用自己的智慧技巧,别出心裁地制作出各种工艺品,诸如盆栽、绘画、雕刻、刺绣等等,不一而足:有的用稻谷或绿豆育秧做成灯饰;有的用柚皮、木瓜、西瓜刻上山水或龙凤灯;有的用针在鸭蛋壳刺孔做成灯;有的用芝麻粘合成灯,或用凉粉制成鲤鱼,用莲子肉丝制作的《三国》、《水浒》、《红楼梦》人物等等,精品陈列,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参与慕仙活动的妇女们穿金戴银,盛装奇服,斗丽争妍,通宵达旦。与此同时,她们还进行有趣的穿针比赛。谁能够最快穿好,支针便取得优胜奖。这正是唐人《七夕》诗所谓:“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月试寻看。” 在蓬江荷塘镇沙溪村,每年七夕都举行大型的“乞巧节”活动。在“乞巧节”到来之前,各家各户的妇女早早就做着各种准备,她们买来各种花纸、花布,以及鲜花、胶花、绢花,凭着一双巧手,或剪或贴,或用各色丝线缝合,制成各具特色、栩栩如生的亭台楼阁、小桥、人物等,并以此创造牛郎织女“银河会”、“昭君出塞”等场景;有的取材于“牡丹亭”、“拉郎配”、“三娘教子”等戏 曲情节;有的还在冬瓜、西瓜的外表上刻上各种文字和图案。 乞巧节当天,她们在村里广场搭成一个占地近200平方米的彩棚作为展示台,叫“乞巧棚”。午饭后,各家各户陆陆续续把自己精心制作的各种乞巧饰物,搬到彩棚内摆上展示台。“乞巧棚”的布置很有特色。中间显要位置挂着两套衣服,一套为背着一顶太阳帽的男装;一套为裙装女服,代表牛郎织女手牵着手。大有秦观《鹊桥仙》词的意境:“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到了傍晚,由七位7至10岁的女孩,化妆成七仙女,在乞巧棚的“织女”前行大礼,祈求仙女恩赐,使人人都心灵手巧。然后,沙溪村以及邻村的村民都来参观各式乞巧饰物,边欣赏边评论,看谁的作品做得精巧。同时舞龙助兴,放电影,或唱大戏。过去,乞巧节在展示各自的乞巧作品的同时,还要进行比赛,如做针线活、剪纸、扎花,或用瓜子叠宝塔等,叫做“比乞巧”。比如用纸剪花鸟, 巧女”、“巧姑”。 漂于水盆中,看谁剪得好,剪得好的就被尊为“ 沙溪村乞巧节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乞巧芽”。据说,织女除了管理妇女纺织外,还主宰瓜果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姑娘们会在农历六月初十,晒上一盆红豆、一盆绿豆和一盆稻谷,到了六月廿四再用水浸豆谷让它发芽,每晚还要把豆谷拿出露天晾一晾,这叫“打雾”。直至七月七日晚,姑娘们把自己精心炮制的“巧芽”拿出来展示,看谁的芽苗生长旺盛而又嫩绿。沙溪村的姑娘们就是这样通过一年一度的乞巧节,乞求织女赐给自己聪明才智和心灵手巧,祈祷自己的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她们在乞巧的同时,根据自己的不同心愿,向织女乞富、乞寿、乞子、乞爱,也通过乞巧节活动,在展示自己才华的同时,沟通老朋友,结识新朋友,扩大自己名声,增强自尊与自信。在蓬江荷塘,很多村落都举办“乞巧节”。“乞巧节”成为妇女社交游乐的节日,寄托着妇女们比手艺,比心智,盼爱情,盼幸福的强烈愿望。 七夕节是以天体星辰崇拜为源头,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乞子、乞爱、乞巧的女性愿望诉求为主题的女性节日。它蕴含着中国人世代相传生殖意识、婚恋愿望和男耕女织的家庭观念。 七夕乞巧,看起来是女性乞求心灵手巧,实际上是原始生殖崇拜的一种表达方式。尽管全国各地的乞巧习俗不尽相同,但“月下穿针”却是共同的内 容。 月下穿针,首先是“月”,月亮属阴,象征女性。梦月而孕、吞月而孕,乃古代生殖崇拜神话意象。月中玉兔与蟾蜍,是月神崇拜中的生殖崇拜物。母兔怀孕 28天生小兔,妇女妇女月经周期为28天,月亮上的玉兔,无疑是古人女阴崇拜的象征;蟾蜍生殖能力旺盛,向来是生殖母体的象征。其次,月下穿针,不仅寓意 心灵手巧,同时,也暗合男女交媾,穿针的成功意味着阴阳交合的成功。其三,“南瓜棚下听悄悄话”,同样寓意着月夜下的儿女私情。 七 夕节的文化透视出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家庭模式和“女人主内”的价值观念。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决定了男耕女织的家庭作业模式。“男 主外,女主内”,成为习惯性的家庭伦理规范和角色定位,在社会劳动分工上,女性被圈定在家务和圈养及织作的范围内。这种家庭主妇的角色要求她们针织女工, 心灵手巧,而在男尊女卑的家庭环境中,家庭妇女也希望自己聪颖贤惠,心灵手巧,体现自己的价值,以此获得男人的尊重,从而巩固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七夕节是以女人为主角的传统节日,但并不排斥男人。如果说,乞巧节的星辰崇拜,女性向星神乞求智慧与技巧,使自己具有娴熟的针织女工本领而实现自己“主内”的价值,那么,男性则通过拜魁星,晒经书的仪式,强化读书做官的仕途经济的宏愿,以实现“主外”的价值。 七夕节的本质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核心,仍然是生殖崇拜和爱情礼赞。爱情,是人类情感世界的核心,也是牛郎织女这一民间传说的主旋律。牛郎织女神话歌颂的是“别多会少知奈何,却忆从前恩爱多”的坚贞不屈的爱情。历代七夕诗咏叹的就是双星的这种永恒的爱情主题。杜甫《七夕》诗:“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白居易《七夕》诗:“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晏几道《鹧鸪天?七夕》词:“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牛郎织女虽有相会,但终归是悲剧。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的帝妃之恋,从乞巧节的长生殿盟誓,到马嵬驿杨贵妃赐死,也总归是连帝妃也无可奈何的大悲剧。白居易《长恨歌》正是借助双星的悲剧,衬托李杨的悲剧,演绎一曲“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人类爱情的“长恨歌”。七夕节的浪漫与凄美,正在于此。
本文档为【七夕乞巧[教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8-08-04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