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民经济管理学》讲义教案课件

《国民经济管理学》讲义教案课件

举报
开通vip

《国民经济管理学》讲义教案课件《国民经济管理学》讲义教案课件 1 A、 教学课时 4 课时 B、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 了解国民经济管理的职能与任务 ? 掌握国民经济管理的概念、政府的经济职能、政府失灵及预防、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与任务 C、 本章教学重点 ? 国民经济管理、政府经济职能、政府失灵等概念 ? 国民经济管理的任政府失灵的类型、原因、预防及矫正理论;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原则理论 D、 本章教学难点 国民经济管理的任政府失灵的类型、原因、预防及矫正理论;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原则理论 1 (1) 国...

《国民经济管理学》讲义教案课件
《国民经济管理学》讲义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1 A、 教学课时 4 课时 B、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 了解国民经济管理的职能与任务 ? 掌握国民经济管理的概念、政府的经济职能、政府失灵及预防、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与任务 C、 本章教学重点 ? 国民经济管理、政府经济职能、政府失灵等概念 ? 国民经济管理的任政府失灵的类型、原因、预防及矫正理论;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原则理论 D、 本章教学难点 国民经济管理的任政府失灵的类型、原因、预防及矫正理论;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原则理论 1 (1) 国民经济管理——是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指政府为了达到一 定的预期目的,从社会经济生活的宏观层面,履行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的规 划、组织、调控、监督等职责和功能,而采取的一系列组织和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和 手段的总和。 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 (2) 作为一种宏观层次的经济管理,国民经济管理既具有经济管理的一般性特 征,又在各个方面表现出其独有的特殊性,使之不同于微观经济层面的企业管 理。这主要有: a.国民经济管理的主体,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而不是任何其他组织、单位和个人。虽 然,在现实生活中,宏观经济的运行并不完全都是由政府来进行管理的,比如一些全国性的大型 集团公司、国有商业银行、行业协会以及其他中介组织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挥调节和监督的作 用。但是这种特定范围的宏观调 控往往会被要求直接体现政府的政策意图,有些甚至还必须以政府的授权为前 提。国民经济管理责无旁贷地属于政府的职能。 b.国民经济管理的对象,是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众所周知,国民经济是 由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和众多企业相互交织集合而成的多层次网络系统。每一 地区、部门和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系统的子系统或组成要素,它们各自既有自己的 活动范围和领域,又彼此依赖,互为,条件,并通过市场相互联结起来。正是这些子系统和要素 间的联系与作用形成并推动着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面对 如此庞大的系统构成及其复杂的运行机理,政府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管理的触角直接深入到每一 具体的企业之中,而应该将调控的重点放在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经济总量和重要的经济结构上。 c.国民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取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理 性的经济人,天然地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但是,由于外部性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企业的 效益并不总是与整个经济社会的总体效益相一致。国民经济管理正是以全社会的效益为目标和尺 度,协调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间可能出现的矛盾,使后者服从于前者,并力求实现直接效益与间 接效益、长期效益和中期效益与短期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最优结 合。 d.国民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更多地带有指导性、规范性和综合性,而相对较少直 接性和易变性。与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间的直接联结方式不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企业 之间并不存在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因而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只能主要采取间接管理的方式。政府更 多地运用经济手段,调节价值形态的经济变量,并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于企业,从而引导企业,使 之活动大体上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时,政府还借助强有力的法律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 经济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当然,在特定领域和非常时期,政府也凭 借政权的力量,使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直接干预,但与企业的内部管理相比,行政 命令已降至次要地位。 自有国家产生以来,任何社会形态中的政府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一定的 经济职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发挥着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而对于市场 失灵的领域,则必须通过政府的干预来保证宏观经济运行的效率、稳定和公平。 (1)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使资源配置达到最有效的状态。 (2) 市场失灵的分类 a.理想市场条件下的“市场失灵” 指的是市场机制与生固有的、靠自身完善无法克服的“市 场失灵”; b.偏离理想市场条件的“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条件达不到完全竞争的程度,因而市场会由于 其内部机制的不健全和外部环境的限制而不能有效发挥调节作用的情况。 c.“市场失灵”概念还具有相对性的含义,所谓相对性是指在社会经济运行的各种调节机制中, 如果其他机制能够较市场机制在更低的成本下完成某项工作,或者能够在相同的成本下做得更 好,这时市场机制就是失灵的,应该用其他机制来代替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不同,现实的市场经济本身并没有提供完备信 息并有效地配置信息的机制。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可能拥有完全的市场信息,而且生产 者和消费者各自拥有的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决策失误、不公平交易以 及结构失衡和经济波动等现象的发生,增大了市场的风险。 b.存在外部效应。指的是某一微观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单位乃至整个社会福利所产生的正的 或负的影响。外部效应的存在意味着市场价格不反映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具有外部不经济的经 济活动主体将其部分成本强加给其他经济主体或社会;反之,从事外部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却无 法从自己的生产经营 c. 收入中回收全部成本支出。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调节是无效的,价格体系传达正确的信息, 资源难以实现合理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 d.低效或无效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中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即某 人对该商品的消费并不减少或干扰其他人对同一物品的消费。市场机制不可能使公共物品的生产 达到社会所需要的最佳水平,这是由公共物品的性质决定的。首先,公共物品具有不可分性,很 难由各个微观单位或个人独立完成;其次,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消费特点,使得没 有人会为不付钱也能消费的公共物品支付费用,因此也就不会有企业愿意提供该种商品,这时市 场调节自然就失灵了。 e.收入分配不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竞争,会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企 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另一部分企业则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亏本、破产,从而使社 会收入差别不断扩大。虽然这对市场效率没有直接影响,但却会引发社会问题。收入分配不公不 仅是市场机制的天然缺陷,而巳如果市场机制不完善还会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如垄断企业会 利用其垄断地位获得垄断利润;价格失真会造成交易双方利益的不对称;市场秩序的混乱会导致 各种非法收入的出现等。 f.垄断。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因而市场竞争在促进经济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必然 导致市场中的集中与垄断趋势。当个别市场主体获得支配市场、控制价格的能力之后,往往转 而依靠维持垄断价格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依靠提高经济效率实现自己的利润目标。此外,它还通 过规模经济、初始资本需要量、对重要资源的控制以及政府特许等条件设置进入壁垒,排斥其 他企业进^该行业市场,从而使资源配置处于低效率状态,并造成全社会的福利损失。 政府的经济职能 a. 发育市场体系,提供市场信息。 b. 处理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 c. 提供公共产品,合理组织非市场经济领域活动。 d. 保护竞争,防止垄断。 e. 调整收入再分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f. 采取必要的调节手段避免经济运行的周期性震荡。 (1) 政府失灵——是指 政府干预所引起的经济运行效率的下降和社会福利的损失。 (2)政府失灵的分类 政府失灵分为两类 a. 非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失灵(广义)。包括政府过分干预和政府无 效干预。 B. 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失灵(狭义)。 (3) 狭义政府失灵的表现 a. 政府行为目标决策偏离社会公益利益。 b. 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 c. 政府机构膨胀,效率低下。 d政府行为派生的外在负效应。 132 根据西方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灵原因分析如下: a.政府官员符合“经济人”假设。 b.政府不得不在信息不充分情况下进行决策。 c.政府行为的投入与产出的非市场性。 d. 政府机构设置上的归口管理原理导致一定机构对一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的垄断 133 a. 合理划分政府的活动范围,并采取适度的干预方式和手段。 b. 通过在公共部门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对公共产品生产的垄断,从而克服提高政府工作 效率的最大障碍。 c. 在政府机构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政府官员树立利润观念。 d. 加强社会监督与约束。 14 141 (1) 国民经济管理的总任务:在深刻认识客观规律和具体国情、国力的基础上,合理而有效地组 织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协调增长,以取得最大限度的经济社会效益, 实现国家既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2)国民经济管理的具体任务: a.改革、完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促进市场体系发育成熟,建立与市场经 济相适应的宏观管理模式和微观经济基础,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创造良好的体制 环境; b.正确确定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重大措施,引导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3)制定和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建立有效的宏观经济 运行监测系统,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调控国民经济的运行;(4)制定合理、有效 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实现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同时建立、健全社会 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3) 从国民经济管理的具体内容看,其任务又有近期____、中期和远期之分: a.国民经济管理的近期任务主要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以实现国民经 济的稳定运行和均衡增长。所谓经济总量,包括总消费、总投资、总储蓄、总产出 以及货币供应量、货币需求量和国际收支等,而这些总量指标又分别构成了社会 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所以,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最终可以归结为社会总需求 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由于相对于社会总供给而言,社会总需求往往具有更大 的易变性,因此,调节总需求或需求管理就成为短期内国民经济管理的最重要形 式和手段。 b. 国民经济管理的中期任务是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这里的经济结构主要是 指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只有通过这些结构的调整,生产力水平的提 高、有效供给的增加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得到保证,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 续、协调、快速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主要是对社会总供给的调节,因而供给管理 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总需求与总供给并不是相互 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和互为条件的。一方面,供给结构的调整离不开需求的引 导;另—方面,有效供给的增加又是平衡总供求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发展中国 家而言,其意义更为重大。因此,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总量调节与结构调整必 须有机结合起来。 c. 国民经济管理的长期任务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从长期看,国民经济管 理必须重视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改变经济的二元结构,缩小城乡之间、 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差距;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 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廷 设,全面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等等。以上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是国 民经济管理不容推卸的责任。由于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以持续、稳定的经济增 长为基础和前提,而经济的健康、协调增长又必须以良好的人文、社会和资源等 环境为条件,因此,国民经济管理的长_____期、中期与近期任务也是相互结合的。 142 a. 整体优化原则。 b. 规范管理原则 c. 改革创新原则 d. 以人为本原则 2. A、 教学课时 4 课时 B、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 了解国民经济管理的模式 ? 掌握国民经济管理模式的含义与分类、国民经济管理模式的类型、国民经济管理模式的选择。 C、 本章教学重点 国民经济管理模式、计划主导模式与政府主导模式的概念。 D、 本章教学难点 中国国民经济管理模式的选择 2.1 构成经济模式的基本要素是: a财产所有制; b.决策要素; c.组织要素; e. 调控要素。 f. 国民经济管理模式——是指对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其社会经济资源进行特定方式的决策、组织和 调控的理论抽象和概括。相对于其他模式的概念,他突出了总体性、宏观性和操作性的特征。 a.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b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c 政治制度 d 国家法律制度 e 传统文化 f社会心理 g国际环境 (1)计划主导模式的特点 (2)政策主导模式的特点 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特色的所有制模式和形成多种手段相互配合 的宏观调控体系模式。 a重构新模式运行的前提条件 b 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A、 教学课时 4 课时 B、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 了解国民经济决策与规划的基本过程 ? 掌握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国民经济预测与决策的内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 C、 本章教学重点 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D、 本章教学难点 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1)经济信息——是指反映经济活动实际情况和特征的_____各种消息、情报、资料、指令等的统称。 (2)经济信息的主要特征: a社会性 b 有效性 c连续性与流动性 a 它是国民经济决策与规划的基础 b 它是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有效监督、调控的重要依据 c 它是各管理层次、各经济环节相互联络的纽带。 (1)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构成 (2)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运行 (1) 国民经济预测——指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未来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趋势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分析和 报告,并提出可供选择的建议。 (2) 国民经济预测的内容:首先,对历史期国民经济活动进行全面了解和深入分析。其次,采取尽可 能科学的预测方法对主要经济变量作出数量预报 a国民经济决策是战略决策 b 国民经济决策是制约国民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 c国民经济决策是提高政府计划管理效率的重要依据 d 正确的国民经济决策是动员、鼓舞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a 坚持决策研究与决策行动紧密结合 b 合理划分决策权限 c 建立健全国民经济决策责任制和审批制度 d 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 (1)经济发展战略概念 所谓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个政府(或地区)在较长时期内对经济及与经济密切相关的社 会生活发展目标、途径和步骤的总体部署和安排。这一涵义表明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以下 明显标志. a 全面整体性。 b 长期性。 c 系统性。 d 阶段性。 (1) 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 一个完整的经济发展战略一般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a 战略指导思想。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首先取决于战略指导思想,它是制定战略的灵魂 或总方针。 b 战略目标。这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 活动所拟达到的目的,如规模、水平、速度等指标,具体而又富有弹性。 c 战略重点。这是对实现战略目标有决定性影响的根本环节。 d 战略步骤。这是一定战略时期内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具体部署、具体步骤,是对 战略目标实现在时间安排上的具体化,是对战略目标的落实。 e 战略措施。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对策、办法和手段,是对战略目标实现在实际保障条 件上的落实。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有科学的依据,一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国情。国情的具体内容包括:a 自然资源条件。b 人口状况。c 经济条件。d 经济社会结构。 e 科技发展水平。 (2)客观规律 (3)国际环境。 在实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中,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担负重大角色。在一定意义上讲, 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同时就是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计划或远景规划。其基 本任务就是根据党和国家对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对计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具 体部署和安排,一般包括安排经济增长速度,比例关系,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恰当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合理布局生产力,保持社会总供给与 总需求基本平衡等等。 (1)计划与规划 由于国民经济管理行动的差异,计划与规划在实际管理操作中出现了细微的差别。 第一,时间上的差异。计划一般用来称呼有关短期的或近期的未来行动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部署和 安排,而规划则是用来称呼有关长期或远期的未来行动方案部署。第二,管理程度 上的差异。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目前有些政府计划还与强制性和指令性有一定 联系,而规划则基本没有这种联系,它完全是一种前瞻性、指导性、弹性的计划。 (2)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体系 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体系是指各种国民经济活动计划所形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计划从 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按照不同的分类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可以形成不同的计划序列: a 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按社会再生产活动的内容划分为经济发展计划,科技发展计划 和社会发展计划。 b 按照计划的期限划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又可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 划。 c 计划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可分为中央计划、地方计划和企业计划。 d 计划按性质划分,可分为发展计划和调控计划等等。 (3)国民经济计划指标体系 一般说来,国民经济计划指标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指 令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核算指标和考核指标等。 (4)国民经济计划方法 从总体上讲,国民经济计划方法分成预测方法、编制方法、实施方法和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方法。 (5)国民经济计划管理过程 国民经济计划的管理过程与整个国民经济管理过程相同。它一般经历四个阶段: 首先,预测阶段。 其次,决策阶段。 再次,实施阶段。 最后,检查阶段。 A、 教学课时 4 课时 B、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 了解国民经济管理组织的基本框架。 ? 掌握国民经济管理组织系统的组成、各部分的职责、功能。 C、 本章教学重点 国民经济管理组织功能 国民经济管理组织体系 国民经济管理人员 D、 本章教学难点 非政府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在整个国民经济管理过程中,组织所具有的功能表现在如下方面: a、整合国民经济资源的功能。 b、保障管理目标落实的功能。 b、保证管理信息畅通的功能。 d、维持管理秩序的功能。 但是对于国民经济管理而言,除民主集中制原则之外,还需要适合于国民 经济管理需要的组织原则,具体如下: a、政企职责分离原则。 b、精简原则。 c、统一原则。 d、效能原则。 目前,我国政府经济管理组织存在如下三个情况: (1)国民经济管理的组织按照行政地域原则分成多级:全国级,省级,市级, 县级,乡镇级。涉及前三级国民经济管理行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划分决策权, 涉及后两级国民经济管理行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执行政策。 (2)每一级国民经济管理又按照分工原则分成两大部门:专业部门与综合部门。 专业部门承担经济行业的管理任务,综合部门承担协调专业部门之间的关系 和进行整体性经济管理的任务。两者的功能都是必要的,按照体制规定两者 的管理界限也是明确的,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两者常常产生出许多矛盾。 (3)无论哪级政府组织,最终都与企业发生联系。 20 世纪末,中央政府机构进行了建国以来最大的调整。1998 年,国务院 精简务院所属公务员人员半数,部级职能机构由原来的41 个减少到26 个。组建后的国民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分成4 大块: (1) 宏观调控部门(4 个)。包括: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 贸易发展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它们分别行政坟墓、 调控、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管理职能。 (2) 专业经济管理部门(9 个)。包括:铁道部、交通部、建设部、 农业部、水利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信息产业部、国土资 源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它们分别承担各自领域的行 业规划、指导、政策、监督和监管少数部直属国有企业的职能。 原来的一些部委降级保留为副部级局。 (3) 社会发展管理部门(10 个)。包括: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劳动 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 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政部、公安部。它们也分别承担 各自领域的行业规划、指导、政策、监督和监管少数部直属国 有事业单位的职能。原来的一些部委降级保留为副部级局。 (4) 国家财务部门(6 个)。包括:外交部、国防部、司法部、国家 安全部、监察部、审计部。 按照国际通行的理解,非政府组织(NGOS)一般是指由民间__________个人或组织 结成的社会团体,代表社会中某个社会群体、阶层、集团的利益。作为 区别其他社会组织形式的主要标志,非政府组织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 合法性,民意代表性,管理自治性,非盈利性等。 非政府组织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第三种力量,与政府、市场呈三足鼎立之 势。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实践表明:市场和政府对个人和企业及其经济活动 进行干预,都有其不足和缺陷;引入第三种力量即非政府组织力量后,对 市场和政府的力量就能起到补充和平衡作用,由此形成稳定的三角形力量 格局。市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相互影响制约,最终形成内在合力共同调 节企业,从而影响社会经注意到进程。 严格来说,非政府组织具有管理和被管理双重地位:对企业而言,它是以 管理者身份出现的,作为国民经济管理主体的一种重要辅助力量;但是对 政府组织而言,它又是以被管理的对象身份出现的。这种双重身份使得政 府组织起 到市场或政府都起不到的作用: a 它促进了政府与企业、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和社会对话。 b 它推动了经济参与经济民主进程。 c 它对维护微观经济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作出应有的贡献。 d 它弥补了政府管理的漏洞。 e 它所提供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社会服务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和政府管理成 本。 由于在国民经济管理内部存在着管理分工,国民经济管理者的角色是多 种多样的。根据其分工角色,一般可以按照管理分工把他们分成若干种: 第一,按照经济管理决策层次,分为最高决策者,中层决策者,基层决策 者;还可以根据在决策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的情况,分为名义上的决策者, 事实上的决策者; 第二,按照经济管理职责范围,分为总指挥,情报分析员,计划员,组织 者,监督者,等等。 (1)决策风格的理论基础 (2)我国国民经济管理者的决策风格 我国国民经济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应当作如下要求: a 具有社会主义现阶段特征的行为价值观 b 符合管理工作需要的理论修养 c 以系统性和连续性为特点的思维模式 d 以分析型和概念型为主导的管理决策风络 e 高于现阶段社会平均的知识水平及结构 f 良好的公共关系社交能力 g 必要的管理工作实践经历 A、 教学课时 4 课时 B、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 了解国民经济调控和监督的概念和基本过程。 ? 掌握国民经济预警系统和监督系统的原理 C、 本章教学重点 国民经济调控的有效条件 国民经济预警系统 国民经济管理监督系统的 D、 本章教学难点 国民经济预警系统 国民经济管理监督系统的 (1)经济控制论基本特征为: a 经济控制论的研究对象已经涉及整个经济领域,涉及其中的所有过程和 机制。 b 经济控制论用有关系统、结构、功能以及行为、信息、控制等新的观点 和新的观察角度来看待经济现象,并力图由此建立起自己的概念体系和基 本原理。 c 经济控制论体系适于采用各种数学方法,从而为宏观经济到微观经济的 统一量化为分析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2)经济控制论的基本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a 在经济控制论所特有的观察角度和概念体系的基础上,大量运行系统框 图和关系框图来辨识各种经济控制论系统的性质、运行的过程和规律性; b 建立模型,运用各种现代数学的手段,进行数量分析和模拟仿真。国民 经济调控正是在一般控制论及其应用理论的影响下,对国民经济管理过程 的一种重新认识和改进。 国民经济调控是在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提出来的新课题。 国民经济控制__________,就是依据国民经济运行目标,对国民经济系统实施监督, 并采取各项有效措施纠正偏差,使国民经济运行在既定的轨道上正常运 转。国民经济控制的目的在于实现预定的管理目标,即通过国民经济控制 使国民经济系统的实际轨迹和状态能够达到或接近理想轨迹和状态。 为了实现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必须进行经济调节,经济调节是经济控 制的环节之一。经济调节是实现经济控制的具体形式,或者说经济控制是 通过经济调节来实现的。因此,通常将两者称为经济调控。 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有效控制,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 (1)灵敏的信息反馈和监测预敬系统 (2)完备的国民经济调控手段体系 (3)产权明晰的微观基础 (1)国民经济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a 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 b 经济形势的变动态势。 c 经济景气的变动态势。 d 国民经济调控措施及政策的实施状况和效果。 e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态势。 (2) 国民经济监测指标体系是指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指标,它们构成了相互 联系和相互补充的体系,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的监测。 在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的设计中,监测指标体系的选择原则一般是; a 经济意义明确,能反映国民经济总体活动和运行规律,对经济活动影响 最为重要的指标; b 反应灵敏可靠,能对经济运行的变动作出较为灵敏和准确反应,对经济 活动具有较强测度能力的指标; c 彼此之间相互分工、互相补充,不仅能够反映经济运行的侧重面、过程、 内容,而且能够根据经济分析需要反映长期、中期、短期经济状况的各类 指标。 (3)根据国民经济调控的需要和我国统计制度现状,国民经济监测主要指标 如下: a 反映供给变动的指标。 b 反映需求变动的指标。 c 反映供求平衡和市场行情的指标。 d 反映经济增长与结构的指标。 e 反映社会资金变动及其平衡状况的指标。 f 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 (1)预警系统是指对未来某项活动运行将出现的问题提前发出警告的信息 系统。国民经济预警系统的根本功能和目标,就是预报未来国民经济运行 中的景气状态。 (2)预警系统由功能上相对独立的几部分组成: a 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b 各景气状态间数量特征的确定系统。 c 变量预处理系统。 d 根据监测和分析结果作出景气前景判断的系统。 按预警依据划分,国民经济预警方法主要可以分为景气指数法、景气警告 指标法和短期计量模型法。 (1)国民经济调控的对象,是指经济主体的各种经济活动以及由这些经济活 动所带来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2)国民经济调控目标包括经济稳定、经济增长、社会性公平与发展等方面。 (3)国民经济调控目标之间的主要关系 由于经济运行的内在联系和矛盾,由于国民经济调控目标体系的侧重点 不同,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在作用方向、程度和时间上的差异,使得一定 时期的政策目标之间呈现出复杂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政策目标之间存在 着三种主要关系: a 互相独立(彼此完全没有影响或影响极小到可以忽略)、 b 互相补充(在各自目标实现过程中会彼此促进) c 互相对立(在各自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会彼此阻碍)。 最为常用的分类是按照作用性质并将调控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 (1)经济手段是指借助价值形式调节市场主体物质利益关系来实现国民经 济调控目标的一系列措施。具体工具有价格、税收、利率、工资率、汇率、 补贴、奖金、开支等。经济手段的特点是:第一,诱导性。第二,间接性。 第三,价值形式性。 (2)行政手段是指借助于行政机构的权力规定市场主体行为来实现国民经 济管理目标的一系列措施。具体工具有行政命令、指示、审批、市场准入、 检查、评估及其相应的行政规定。行政手段的特点是:第一,强制性。第 二,直接性。 (3)法律手段,是指借助于国家立法形式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来实现国民经济 管理目标的一系列措施。具体工具有宪法、行业立法、管理条例、临时性 行政法规以及相应的制度规定。法律手段的特点是:第一,权威性。第二, 稳定性。第三,透明性。 (4)思想教育手段是指借助于观念灌输和说服方式培充市场主体应有的意 识来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管理目标的一系列措施。具体工具有报告、演讲、 座谈、集会、个别交谈、学习、参观等活动。思想教育手段的特点是:第 一,观念性。第二,潜在性。第三,长期性。 适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侧面重于表现宏观调控手段的国民经济调控政 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适用于国民经济运行的 某个环节或某个领域、侧重于表现宏观调控内容的国民经济调控政策主要 有:产业政策、外贸政策、就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等。其中,财政政策和货 币政策是国民经济调控的基本政策。 国民经济监督的对象主要是不同的微观经济主体以及国民经济管理主体。 对不同的监督对象具有不同的目的和意义。 (1)对国有企业行为实行监督的目的是实现和保障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 (2)对所有企业行为实行监督的目的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3)对国民经济管理主体实行监督的目的是保障国民经济管理机制高效、合 法运转。 国民经济监督体系,是指一系列监督形式的有机整体。从不同角度可以形 成不同的系列。其中,监督主体体系是实施监督行动及其监督成效如何的 关键系列。 法律监督、党委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 国民经济监督要突出主题,对重大问题进行全面监督。 1、工程监督。 2、企业监督。 3、人事监督。 4、市场监督。 5、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稽查监督。 A、 教学课时 4 课时 B、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 了解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过程。 ? 掌握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关系 C、 本章教学重点 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 D、 本章教学难点 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 6.1 6.2 (1)社会总需求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各经济主体用于购买 国内市场上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支付能力总量。 (2)社会总需求具体包括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两个部分。国内需求指一 国在一定时期内购买内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具体包括投资需求和消 费需求。 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出来以后要进行许多层次的分配,形成居民、企业、 政策等各种收入,然后把收入转化为各种支出,从而构成对市场商品和劳 务的最终需求。 在我国,虽然投资与储蓄、投资与消费和货币供求在决定总需求变化上, 也有相互影响,但是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并非通过利息率发生,体制因素 和管理因素可能起了主要的作用。具体说来,如下因素对我国社会总需求 有较大影响: a 固定资产投资 总需___________求下降往往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压缩联系在一起。从这种意义上, 投资规模的下降决定着总需求下降。 b 最终消费 c 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d 财政赤字 e 外贸变动的影响 f 物价因素 (1)社会总供给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提供的可供 国内最终使用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社会总供给是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一个 重要指标。它为宏观经济活动提供可能条件,从而构成宏观经济活动的基 础,同时又是宏观经济活动的成果。 (2)社会总供给具体包括两个部分: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国内供给是指国 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总量,由农业、工业、建筑业 等提供的最终产品和交通、邮电、通讯、商业、服务业等提供的服务所组 成。国外供给是指国外生产活动对国内市场提供的供给,包括商品进口和 服务进口。 一定时期社会总供给的多少、增长速度的快慢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果。从大的方面看,决定总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a 经济的增长水平和速度 b 产业结构的变动 c 价格的变动 d 对外经济联系的程度 6.4. 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应该有下列基本理解: 第一,这种平衡应该是一种基本趋势或大致均衡,而不是指社会总供给和 总需求的完全相等。 第二,这种平衡应该是动态平衡而不只是静态平衡。 第三,这种平衡包括长期平衡和短期平衡。 第四,这种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否平衡,可??三 个方面考虑: a 商品供求差率。 b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率。 c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率。 (1)治理供不应求的对策 抑制总需求方面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a 杜绝社会收入超额分配。 b 控制信贷规模。 c 减少或消灭财政赤字。 增加总供给的措施包括: a 保持经济快速增长。 b 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有效供给。 c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 d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2)治理供过于求的对策 在不断刺激需求方面的措施是: a 扩大财政支出。 b 扩大银行贷款。 c 加大鼓励出口的政策力度。 d 清理有碍于消费的各项收费。 e 降低公共物品的收费标准,以改进消费结构来刺激消费总量的扩大。 f 扩大公共工程项目的投资规模。 在适当约束供给方面的措施有: a 对明显供过于求的产品生产实行限产。 b 加大科技进步在产业发展中的含量。 A、 教学课时 4 课时 B、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 了解消费需求调控的内容 ? 掌握消费需求的相关概念 C、 本章教学重点 消费规模 消费结构 消费管理 D 本章教学难点 消费政策的选择 (1)消费与消费需求 广义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狭义的消费仅指生活消费。 消费需求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用于购买消费资料和消费性服务的货币支 付能力。 消费需求由居民消费需求和社会消费需求两部分组成,即: 消费需求=居民消费需求+社会消费需求 社会消费需求=政府消费需求+任何消费需求 居民消费需求是指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对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 它包括用货币购买和用实物工资形式获得的用于生活消费的耐用消费品、 非耐用消费品及服务支出,如日用消费品、交通费、房租、医疗保健、教 育、文化娱__________乐、家庭保姆费等支出。 政府消费需求包括由行政管理费、国防和武装警察部队经费、科学文化卫 生事业费、城市维护费等项目在内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支出。 集体消费需求是指各单位或团体对与本身生产活动无关的,仅供集体最终 消费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它包括集体福利设施、文化宣传、农村村 委会经费开支等。 (2)消费需求的分类 a 从消费需求满足人们的消费行为看,可以把消费行为分为吃、穿、用、 住、行几方面。 b 从消费需求存在的形式看,可以分为实物需求和服务需求。 c 从消费需求满足的对象看,可以分为个人消费需求和社会集体消费需求。 d 从消费需求的实际内容看,可以分为生理需求、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 消费需求管理的意义 a 加强消费需求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促进国 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b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c 有利于不断地、全面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1)消费需求管理的任务主要有: a 确定适度的消费水平。 b 合理调节消费的增长。 c 实现消费结构的转化。 (1)消费规模是指社会全体成员及社会集团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消 费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总量,它着重从总体上反映一定时期全社会的消费 状况。在我国通常以消费总额、总消费、社会消费品购买力以及社会商品 销售额等指标来反映消费规模的大小。 (2)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社会每个成员平均消费的生活 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它着重从平均水平方面反映人们的消费状况及其物质 和文化生活的满足程度。 消费需求管理,要使消费需求总量达到一个适度的规模,使之既有利于维 持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又能满足人们全面发展的需要。 a 生产发展水平及其增长速度 b 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比例的变动 c 人口规模及其增长速度 d 消费品价格和消费服务价格 e 利息率的高低 f 消费者心理状况 (1)适度消费规模的确定 a 在确定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时,应当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 则。 b 在正常情况下,计划期内按人口平均的消费额应随着生产的发展而逐 步有所增长,以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c 投资的实物形态主要是生产资料,消费的实物形态是生活资料。 d 非生产性投资建设的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是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 平的物质基础。 (2)合理消费水平的确定 确定消费水平,应依据以下原则: a 首先要保证人民最低限度的消费水平。 b 保证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c 消费水平的提高速度应适当慢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 (1)滞后消费政策 (2)超前消费政策 (3)适度消费政策 适度消费政策的特点是: a 消费的增长是建立在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的; b 消费的增长速度适当低于生产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但消费的绝对 量将随着生产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增长; c 消费的增长是以不损害国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投资和财政收入有适当增 长为前提的: d 职工货币收入的增长幅度适当高于消费品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幅度,市场 消费品可供量适当大于市场消费品购买力,以保证人民实际消费水平逐步 提高。 (1)税收调节 (2)利率调节 (3)收入调节政策 消费结构就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种消费的相互联系和各自在全部消费中的 比重,以及通过一定的比例关系所体现的质的状况。 消费需求结构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 消费需求结构与居民收入的关系 b 消费需求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关系 c 消费需求结构与价格体系及物价变化的关系 a 生存资料消费比重逐步下降,享受和发展资料消费比重将逐步上升 b 市场消费比重将逐步上升,非市场消费比重将逐步下降 c 在吃、穿、住、用、行的消费结构当中,吃的比重将会相对下降,穿、 用的比重将会不同程度上升 d 个人消费、集体消费和社会消费的发展变化的趋势 (1)合理消费结构的生理标准 a 有利于人们消费需求不同层次的满足。 b 适应社会人口数量及构成的变化。 (2)合理消费结构的社会标准 a 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 b 有利于人们的消费质量的不断提高。 (3)合理消费结构的经济标准 a 有利于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并与现实的经济能力相适应。 b 有利于社会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综合开发,合理使用,保持生态 系统的平衡。 (1)调节消费需求增长工,促进消费供求总量平衡 (2)调整生产结构 a 不断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b 加快运输和邮电通讯业的发展。 c 加快商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3)加强对消费的引导,特别是利用经济杠杆对消费结构进行调节 (4)拓宽消费领域 A、 教学课时 4 课时 B、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 了解投资需求调控的内容 ? 掌握投资需求、适度投资总量、投资结构的概念 C、 本章教学重点 适度投资总量 投资结构 D 本章教学难点 适度投资总量 投资结构 投资的一般含义,是指投资主体为获取预期收益而投入经济要素以形成资 产的经济活动。 投资的特点主要有: a 投资数量的集中性。 b 投资领域的广泛性。 c 投资地域空间的流动性。 d 投资产业的转移性。 e 投资收益的风险性。 含义最广、最为概括性的分类是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实物投资是指投资 者投资建造购置固定资产和流转资产,直接用于生产经营,并以此获得未来收 益的投资行为。金融投资是指投资者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预先垫支一定的 资金并获得相应的金融资产的投资行为。宏观经济分析中的投资是指厂房、设 备、住宅等实物资本存量的增加,而不包括金融投资在内。 (1)投资总量,又称投资规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形成固定资产和流转 资产,而投入的以货币形态表现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总量,既包括用于固 定资产再生产的资本、资金、物资、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也 包括一次性铺底流动资金的投入量。 (2)一定时期影响投资需求总量的经济因素主要有: a 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b 现有生产能力利用率。 c 资本产出效率。 d 在建投资规模及其进展情况。 (3)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投资规模,归根结底要受国家综合国力的制 约,即受现有社会再生产系统中资金、物质资源和人力的制约。 a 资金约束。 b 物质资源约束。 c 人力约束。 d 预期效益约束。 确定适度投资总量的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 a 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b 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c 有利于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d 有利于实现当前消费与长远消费的最佳结合。 a 建立投资监测和信息反馈制度。 b 改进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计划管理。 c 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确立以资金调控为主的总量调控制度。 d 强化投资的风险约束机制和责任,实现投资决策的市场化。 a 合理化的投资结构是促进经济结构演进行巨大动力。 b 投资结构合理化是实现消费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c 投资结构合理化是实现适度投资总量的重要保证。 d 投资结构合理与否影响和决定着投资效益。 a 合理的投资结构应该有利于促进供给和需求在总量上和结构上相互适 应、平衡发展,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 b 合理的投资结构应该有利于实现投资整体效益最大化。 c 合理的投资结构应该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 d 合理的投资结构应该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e 合理的投资结构应该有上于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 f 合理的投资结构应该有利于扩大开放。 g 合理的投资结构应该是动态化的最优投资比例。 (1)实现投资结构合理化的原则 a 投资项目规模结构适度化原则。 b 投资地区结构的均衡化原则。 c 生产率上升原则。 d 重点投资与协调发展原则。 e 存量调整与增量调节相结合原则。 (2)投资结构合理化的实现途径 a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体系,理顺价格关系,发挥市场机制在 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b 正确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引导投资流向。 c 合理运用财政、货币政策调节投资结构。 d 运行政府投资,直接调节投资的产业结构。 e 法律和行政手段对投资结构的调节。 A、 教学课时 8 课时 B、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 了解经济增长调控内容 ?掌握经济增长方式、适度经济增长率的确定与调控、经济波动与反周期政策 C、 本章教学重点 消费规模 消费结构 消费管理 D 本章教学难点 适度经济增长率、经济波动与反周期政策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增加,是社会 总供给的基本来源。它意味着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扩大,反映一个国家 或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 在1994 年以后我国已经不再应用MPS 体系这类指标,而采用国民生产总 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等类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 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商品和劳务)的市场 价值总和,反映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新创造的总价值。国民生 产总值减去国外净要素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 用这些总量指标表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增长,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用绝对 数,即经济增长量;二是用相对数,即经济增长速度,又称经济增长率。 (1)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2)新古典增长模型 (3)诺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4)罗默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1)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经济增长途径的一定形式,是对具有典型特征的经济 增长途径的类型所作的理论概括。 (2)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a 按照经济增长依靠的主要因素不同,经济增长分为外延型_________经济增长和 内涵型经济增长。 b 按照经济增长主要目标的不同,经济增长分为数量型经济增长和效益 经济增长。 c 按照经济增长主要途径的不同,经济增长分为速度型经济增长和结构 型经济增长。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主要有: a 只有实现这一转变,我国的经济才可能持续发展。 b 只有实现这一转变,中国经济才能在无通胀或低通胀中平稳发展。 c 只有实现这一转变,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d 只有实现这一转变,才能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益和国有企业的整体素 质。 e 只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顺应知识经济的潮流,在激烈的国 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a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培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市场主体力量。 b 完善市场体系,建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市场制度保障。 c 运用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d 以科技进步为核心,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e 从整体上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 (1)所谓适度经济增长率,是指符合实际的、合理的、正常速度的经济增长 率。 (2)一般说来,适度经济增长率应当符合以下标准: a 充分就业。 b 产业协调。 c 运行稳定。 d 效益显著。 e 福利最大。 a 加强总量管理,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 b 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货币供应量和银行贷款规模。 c 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 d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指标体系列化。 (1)经济周期波动,如果从经济运行总体特征上把握,可以表达为:总体经 济不可避免的,超出一定幅度的,有规律的波动性增长。 (2)经济周期波动特征: a 这是一个在较长时期内考察的经济波动,是由经济运行的特殊机制,而 不是偶然因素造成。 b 作为一个周期的波动总量由许多经济活动几乎同时扩张,继而又普通收 缩,这两个差别明显的阶段构成扩张和收缩循环的交替。 c 各周期在相同阶段上有着一般性的相似特征。 d 在较长时间内,周期波动的间隔是大体稳定的。 (3)我国从1953-1999 年,大致经历了九个短周期,其平均长度为4.3 年, 考察经济周期波动的状况,有以下几点特征: a 经济周期波动幅度大。 b 各个经济周期波动的间隔差别较大。 c 经济周期波动的上升期与下降期的比值及循环长度,低于发达国家水 平。 d 不同历史阶段,经济周期波动的性质不同。 (1)经济周期波动的一般原因 a 大工业生产与大规模投资的相互推动作用。 b 供求约束的制约作用。 (2)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成因及传导机制 a 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是经济周期波动的生长点。 b 农业生产的波动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基础。 c 产业结构的矛盾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环节。 d 经济开放将不同程度地输入经济波动。 e 人为因素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1)采取与经济周期相配合的有弹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2)搞好与经济周期相配合的经济体制改革 A、 教学课时 8 课时 B、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 了解产业结构的演进、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组织政策等内容 ? 掌握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产业组织、产业均衡概念 C、 本章教学重点 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 产业均衡 产业组织 D 本章教学难点 产业组织政策 (1)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标准,为满足社会某类需要而 划分的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各种集合体。 (2)产业结构体现国民经济中一系列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具体包括两个基 本层面:一是产业间的质的联系,简单地说就是产业间的相互依存、相互 促进或促退关系;二是产业间的量的比例,经济分析中一般采用两类指标, 即产出量比例和要素比例。 (3)产业结构可分为不同层次:宏观层次,指从整个国民经济角度确立产业 结构;中观层次,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内的各产业间的关系;微观层次,则 是指一个企业内部的多角化经营。国民经济管理主要研究宏观层次的产业 结构。 (4)产业结构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a 三次产业分类 b 标准产业分类 c 生产结构产业分类 d 生产要素的集约分类 (1) 从产业发展的过程看,可分为量变和质变两个阶段。 产业结构的量变是指经济系统中同质产品的分化和同类技术下的量的积 累。量变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局部的质变,即同类产业中技术性质的变化或 技术水平的提高。 产业结构的质变主要是由全社会范围内技术革命引起的产业创新。 (2)根据经济运行机制的差异,产业结构转换的方式可分为三种: a 政府推进型。 b 市场推进型。 c 政府主导下的市场推进型。 由结构转换引发的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且能持续一个较长时期。结构转换 的“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结构转换使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从而带动经 济增长率的提高。 第二,随着结构转换过程中内外部生产瓶颈的减少,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利 用率和经济效率,加速经济的增长。 第三,结构转换既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又为更好地发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 长的促进作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产业结构由一个较低层次向高层不断成长的过程。产业 层次的高低主要根据生产对资源和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来说明。总体来 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低层结构,呈现资源决定型,产业类型的设置 主要取决于该国所拥有(或所能支配)的自然资源的种类,产业的增长速 度和规模由资源的储量、质量及开发成本所决定,对科学技术的依赖处于 次要地位;二是中层结构,由资源和科学技术双重决定,并逐步由资源主 导型向技术主导型过渡,生产结构中中间产品制造业增长迅速,取代初级 产品而占居主体地位;三是高层结构,呈现技术决定型,社会生产过程缩 短,主要是中间产品生产过程缩短,最终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初级产品和中 间产品量减少,技术含量的提高使其效用大增,最终制成品取代中间产品 占居社会生产的主体地位。 (1)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 第一阶段,遵循“一?二?三”的发展序列,即社会重点发展第一次产业, 其次发展第二次产业,最后是第三次产业。 第二阶段,遵循“二?一?三”的发展序列。 第三阶段,遵循“三?二?一”的发展序列。 (2)工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来看,工业结构的演进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a 轻型结构阶段,指在工业发展的起步时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纺织、食 品等轻工业占主导地位,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重工业所占比重很小, 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中心; b 重化工业阶段,指在工业化中期,由于技术进步和对技术设备及原材料 需求的增大,钢铁、电力、化学等资金密集型工业迅速发展,重化工业比 重不断上升,重工业开始成为工业结构的中心; c 高加工度化阶段,指进入工业化后期,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的社会 化和专业化日益发展,产品加工程度不断深化,工业对资源的依赖相对减 少,法国、精密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等工业迅速发展,加工工业的比重不 断提高,并成为工业结构的中心; d 高技术化阶段,指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工业部门采用日益先进的新技术, 农步实现了生产自动化,知识和技术取代了资金的决定性地位,成为工业 发展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电子、航天、光纤通讯等新兴工业迅速崛起, 在工业中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产业结构演进的决定因素很多,可以主要概括为如下几点: a 需求结构的升级。 b 资本积累的速度。 c 技术进步和技术积累。 d 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 e 产业结构政策导向。 (1)所谓主导产业通常是指在经济发展某一阶段,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 起着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的产业部门。 (2) 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区别,在于其固有的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a 引入了创新,获得了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 b 具有大大超出国民经济总增长率的持续高速增长的部门增长率; c 对其他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的增长产生重要的、广泛的影响。 (3)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a 收入弹性基准。 b 生产率上升基准。 c 关联效应基准。 d 动态比较优势基准。 (4)主导产业确立的约束条件 a 现有产业结构的状况。 b 自__________然资源条件。 c 资金状况。 d 科技水平和国民素质水平。 (1)产业结构均衡有如下特点: a 产业结构均衡是在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条件下产生的各产业之间的相互 联系和按比例发展势态。 b 产业结构均衡是指在完备的产业体系下,各产业之间协调的数量关系。 c 产业结构均衡是指生产结构与需要结构的均衡。 (3) 我国是一个大国,产业发展应主要立足于国内市场,首先满足国内的需 要。因此,主导产业与一般产业的协调、协调至少应包括如下几方面含 义: a 主导产业群适度,范围不能过大,亦不能过小; b 主导产业应以促进一般产业发展为目标,而不能单纯的“自我服务”; c 主导产业与一般产业在结构上要配套,规模上要协调。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有: a 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指一个国家在一个较长时期用于指导、 协调、规划产业发展和结构演进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产业结构政策具有 以下特点:第一,长期性,一般与产业的成长周期相对应;第二,其核心 内容是协调产业间的联系和量的比例;第三,目标是加速实现产业结构的 高度化和现代化;第四,侧重于协调经济活动的供给方面等。 b 投资政策,核心是投资结构政策。它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中期手段,同时 又是实现产业创新的基本手段。 c 产业技术政策。它主要是根据各产业技术特征和技术进步状况来确定不 同产业的技术标准及实现技术标准的相应措施。 d 进出口政策。 e 总量政策的结构效应。 产业结构一般指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的状况或形式。产业组织优 化则是指产业内部各企业间的关系超越高度垄断和过度竞争,__________逐渐趋近于 有效竞争的过程,其具体表现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有效竞争的市场行 为和符合有效竞争基准的市场绩效。 (1)产业组织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发展方向、目标、规模、 速度,自觉协调企业间联系,实现产业内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集合。 (2)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在产业获配的资源量一定时,在各企业间 再次分配以实现资源综合效率最高。 (4) 产业组织政策的中间目标是: a 实现产品市场结构合理化,使各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保持均衡; b 建立和维护企业间正常的竞争秩序,既防止垄断又防止恶性效率,使实 际生产率接近潜在生产经。 有效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途径。 (1) 竞争机制发挥作用,要具备如下条件: a 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的利益独立性; b 价格、利率等要复归市场,政府可引导价格、利率的变动,并通过规范 企业行为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 c 市场在总量均衡区域运行,在市场失衡状态下竞争机制会发生扭曲。上 述诸条件是在体制性政策、结构政策、总量政策等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 (2) 有效竞争条件下的市场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a 存在众多的买者和卖者; b 各市场主体的市场份额大体均衡; c 不存在市场“合谋”行为; d 新企业的进入和无效率、低效率企业的退出无体制性障碍,企业结构优 化,使得产业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3)抑制垄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抑制行政垄断,二是抑制市场垄断。 行政垄断根源于传统体制,消除行政垄断的根本措施是彻底实现政企分 开。 市场垄断是过渡生产集中的后果。 (1) 市场经济条件下规模经济的形成有两___________条途径: a 企业通过自身积累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 b 企业通过资本的市场运营,兼并其他企业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张。从内容 上讲可分为三种方式:即同质产品的批量增大、产业链的顺序延伸和跨行 业的组合。三种方式所实现的规模经济效益的含义虽然不同,但有一个共 同点,就是使单位产品中的固定成本最小。 (2) 成熟的市场经济中,规模经济的形成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政策的功能 主要体现在: a 防止企业兼并中的非规范行为的发生; b 将兼并过程合理的手段创新纳入正式制度; c 防止生产的过度集中而形成垄断。
本文档为【《国民经济管理学》讲义教案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816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4KB
软件:Word
页数:41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28
浏览量: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