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薄伽梵歌

薄伽梵歌

举报
开通vip

薄伽梵歌薄伽梵歌·第二章-数论和瑜伽 桑遮耶说: 阿周那满怀怜悯之情, 心里十分悲伤,眼里泪水汪汪, 摩涂苏陀那见到这种情景 便打开话题为他排解愁肠。 2.1 薄伽梵⑴说: “阿周那!在这紧要关头, 你怎么会产生这种不良的思想! 这不是高贵的人所应有, 更不是升天之道反而会招致毁谤。 2.2 ⑴薄伽梵(Bhagav?n):意为可尊敬的大神,这是对克里希纳的尊称。 不要屈服于软弱,帕尔特! 这对你的身份很不适合, 敌人的惩罚者!⑴站起来吧! 快抛弃你心中的卑微怯懦。” ⑴敌人的惩罚者(P...

薄伽梵歌
薄伽梵歌·第二章-数论和瑜伽 桑遮耶说: 阿周那满怀怜悯之情, 心里十分悲伤,眼里泪水汪汪, 摩涂苏陀那见到这种情景 便打开话题为他排解愁肠。 2.1 薄伽梵⑴说: “阿周那!在这紧要关头, 你怎么会产生这种不良的思想! 这不是高贵的人所应有, 更不是升天之道反而会招致毁谤。 2.2 ⑴薄伽梵(Bhagav?n):意为可尊敬的大神,这是对克里希纳的尊称。 不要屈服于软弱,帕尔特! 这对你的身份很不适合, 敌人的惩罚者!⑴站起来吧! 快抛弃你心中的卑微怯懦。” ⑴敌人的惩罚者(Paramtapa):克里希纳对阿周那的称呼。 阿周那说: “毁敌⑴哟!毗湿摩值得尊敬, 摩涂苏陀那!德罗纳值得推崇, 在战场上,我怎么能用羽箭 向这两位值得敬佩的人进攻? 2.4 ⑴毁敌(Arisudana):阿周那对克里希纳的称呼。 在这个世界上,我宁愿行乞, 也决不诛戮那些尊长, 杀死了贪财好利的长者, 就会将那染血的果实品尝。 2.5 是我战胜他,还是他战胜我, 二者哪一种更好我却搞不清, 持国的儿子们就站在前面, 杀死了他们,我们也痛不欲生。 2.6 我的天性已被怜悯的弊病伤害, 什么是我的本分我实在糊涂, 请你一定告诉我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我归依你,请开恩!我是您的门徒。 2.7 即使授予我统治众神的权力, 在大地上得到无比富饶的王国, 我看也不能消除我的悲怆, 这只能使我忧心如焚泪眼干涸。”2.8 桑遮耶说: 对赫里史给舍这样说了以后, 古塔给舍这位敌人的惩罚者, 便对歌温陀说:“我不打仗了!” 说完他就陷入了沉默。 2.9 在两军之间,婆罗多! 阿周那正在忧愁伤感, 赫里史给舍面带笑容, 打开话题向他进言。 2.10 薄伽梵说: “你嘴里说着聪明话, 却为不应忧伤者忧伤, 贤人哲士不忧死者, 更不为尚存者悲怆。 2.11 我未曾不存, 你与诸王也是同样, 以后,我们大家 也并非不存而亡。⑴ 2.12 ⑴这一颂讲的是灵魂不灭。前二句是说在以前诸世灵魂就存在着,后二句是说人死后灵魂还要存在下去。 正如灵魂⑴所寄宿的形体, 经历童年、青年和老年; 同样,灵魂也有形体的变更, 对这一点,智者决不受惑乱。 2.13 ⑴灵魂,原文dehin,意为“有身”,据称灵魂寄宿于肉体,所以称灵魂为“有身”。这种思想在《伽塔奥义书》(Kathopanisad)中就已经出现,说灵魂“无形体,却又在形体之中”(《伽塔奥义书》Ⅱ.22)。在《薄伽梵歌》中,表示灵魂的梵文词除用dehin外还用saririn,意思都是“有身”。 恭底耶!与物境⑴接触, 能给人以苦乐寒暑, 这些感觉来去无常⑵, 婆罗多!你可要忍住。 2.14 ⑴物境(m?tr?):感觉对象。 ⑵无常(anitya):不断变化的,乍生乍灭的。 人中的俊杰哟! 智者将苦乐视为等同, 接触物境不会烦恼, 此人一定享有永生⑴。 2.15 ⑴并不是说长生不老,而是说个体灵魂脱离肉体之后与宇宙 灵魂合一,达到常存不灭的境地。 无中不能生有, 有中也不能生无, 二者的最后终极⑴, 唯知诸谛者⑵才能目睹。 2.16 ⑴终极(anta):有和无的终极原因。 ⑵知诸谛者(tattvadarsin):“诸谛”是指数论哲学的二十五谛,在这里泛指数论派的哲学理论。“知诸谛者”是指通晓数论哲理的人。 你要知道: 不灭者遍及一切, 永恒常存者, 谁也不能把它毁灭。 2.17 宿于人体的灵魂, 永恒常存不可言说, 而人体却能毁灭, 因此,战斗吧,婆罗多! 2.18 有人认为它⑴进行杀伐, 有人认为它能够受到诛戮, 这两种人都不懂得 它既不能杀,也不会受诛。 2.19 ⑴它:指灵魂,如前所说的“有身”。 任何时候它都不生不灭, 它不曾出生,将来也不会凋殒, 身体纵然毁灭它也不受损害, 它太始无生而又永恒常存。 2.20 一个人如果懂得它不生不灭, 没有变异并且永恒常存, 那么他怎能使人杀伐? 帕尔特!他又怎能诛戮别人? 2.21 正如有人脱掉了旧衣, 另外换上一件新衣, 同样,灵魂解脱了旧身另入一个新体。 2.22 火不能把它烧, 刀不能将它斩, 水不能让它湿, 风不能使它干。 2.23 它的确不能斩、不能烧,它的确不能湿、不能干,它遍于一切、万劫不灭,它亘古长存、永恒不变。 2.24 据说它隐而不显, 绝无变异,不可言诠,因此,你这样理解了它,就不应再为它忧愁伤感。 2.25 即使你认为 它不断地死和生, 大力士哟!你也不该 为此事忧心忡忡。 2.26 因为死者必有生, 生者也必有亡, 所以,对不可避免的事, 就不应该如此忧伤。 2.27 万物最初隐而不明, 中间阶段它才出现, 最后它又复归隐没, 对此有何值得伤感?⑴ 2.28 ⑴本颂省略了克里希纳对阿周那的称呼“婆罗多”。 有人将它视为奇异者, 有人将它说成奇异者, 有人将它听做奇异者, 然而却无人将它懂得。 2.29 灵魂宿于众生的体中, 它永远不会受到杀伤, 所以,对于云云众生 就不必那样忧愁悲怆。⑴ 2.30 ⑴此颂省略了克里希纳对阿周那的称呼“婆罗多”。 你如果意识到了自己的达磨⑴, 就不应该顾虑重重犹豫不定, 因为除了合乎达磨⑵的战事, 刹帝利再也没有更好的事情。 2.31 ⑴达磨(dharma):其意繁复,很难翻译,一般是指规律、法规、传统、习俗、种姓、职业和职责等。这里的意思应是“职责”。在佛经中有时将dharma译作“法”,指的是自然万物,如“万法皆空”。 ⑵合乎达磨的(dharmya):天经地义的。 那些刹帝利,帕尔特! 他们却是那样的幸运, 偶然遇到的这场战争, 便是敞开的通天之门。 2.32 倘若你不参与这次大战,不打这场合乎达磨的战争,那就会播下罪恶的种子,就会丧失责任和盛名。 2.33 你的恶名就将永远 在人世间到处流传, 对于高尚的人说来, 恶名比死亡更加讨厌。 2.34 勇士们将会这样认为: 你临阵脱逃是因胆怯。 你这位素受尊敬的人, 将会受到他们的轻蔑。 2.35 敌人也将对你进行毁谤,流言蜚语一定不会很少,你的能力也会受到怀疑,还有什么比这更为苦恼! 2.36 要么你被杀升入天堂,要么你获胜而享有大地。请站起来,恭底耶! 下决心去接受战争洗礼! 2.37 你要等同看待胜败, 等同看待得失苦乐, 快去打仗吧!不然, 你就会招致罪过。 2.35 以上所述,帕尔特! 是数论⑴的哲学观点⑵ 现在我来讲解瑜伽⑶思想, 用它可将业⑷的束缚斩断。 2.39 ⑴数论(S?mkhya):音译为“僧佉”,中国古代又称“迦毗罗论”,“雨众外道”等,印度古代哲学的一派。传说数论哲学的创始人是迦毗罗(kapila,约公元前350-250年)。数论称世界有两大本原,一个是最高精神(旧译“神我”,音译“布鲁舍”,梵文是purusa);一个是原初物质,简称“原质”, (旧译“自性”,梵文是prakrti)。原质是由三种相互矛盾又相互制约的成分三德(萨埵、罗阇,答磨)组成的。世界万物都是由原质在三德的参与下形成的。这一派哲学还把万事万物归纳成二十五谛作为对整个宇宙的分析。初期数论是一派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它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世界不依赖于神和精神而独立存在,认为原初物质是世界文本(终极原因),并且一直处于演生和变异的过程中,否认有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但是,后来唯心主义成份逐渐增加,并且汇入了吠檀多派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丧失了它原来的朴素唯物主义特色。数论派的主要经典有《数论颂》 (S?mkhyak?rik?)(这部经典的汉译异本是陈真谛的《金七十论》)和《数论经》(S?mkhyasutra)等。 ⑵观点(buddhi):这个梵文词的旧译是“菩提”涵义是知觉、感觉、意识、智力、理解力、判断力、理智、才智、智慧、 观念、观点,思想等。在这一颂里出现了两次,作观点和思想讲较为妥帖。 ⑶瑜伽(yoga):意思很多,这里指印度古代的一派哲学即瑜伽哲学。这一派的哲学据称是公元前二世纪钵颠阇利(Patanjali)创立的。这一派的哲学思想与数论基本相同,但它强调修习实践,主张用禁欲(yama)、遵行(niyama)、正坐(?sana),调息(pr?nay?ma)、制感(praty?h?ra)、执持(dh?ran?)、静虑(dhy?na)、三昧(sam?dhi)等八支以达解脱的目的,神秘主义因素较多。主要经典有《瑜伽经》(yogasutra)等。 另外,瑜伽又指一种修习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见2.53注 ⑷业(Karma):音译是“羯磨”、指身、口、意的活动,亦称“三业”。印度教和佛教称人的这些活动能带来相应的结果、就是业的报应,印度教认为这些活动也能束缚人的灵魂,使其不能解脱这种“束缚”被称为业的束缚。 在此处⑴,业既始则不废, 也不会有什么障碍, 只要有少许达磨⑵, 便可免除巨大惊骇。 2.40 ⑴指瑜伽。 ⑵达磨:见2.31颂注。“只要有少许达磨”,可理解为“只要懂得少许达磨”。 本质为判断的智慧, 俱卢难陀那⑴!只有一种, 无判断能力的智慧 种类繁多、无尽无穷。 2.41 ⑴俱卢难陀那(Kurunandana):意思是俱卢族的后裔。这里是克里希纳对阿周那的称呼。 那些蠢才,帕尔特! 说的是巧语花言, 声称:‘其它皆无’, 而只信吠陀⑴经典? 2.42 ⑴吠陀(Vede):印度最古老的经典——吠陀文集的总称。包括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狭意的吠陀指四部吠陀本集:《梨俱吠陀本集》(Rgvedasamhit?)、《娑摩吠陀本集》(S?mavedasamhit?)。《夜柔吠陀本集》(Yajuruedasamhit?)、《阿闼婆吠陀本集》(Atharvauedasamhit?),婆罗门教认为它是天启的神圣经典,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为了达到享受和荣华的目的, 那些蠢才利欲熏心想升入天宫, 唠唠叨叨讲着繁琐的特殊仪式, 这只会导致生和业的报应。 2.43 其心为美辞所迷惑, 故耽于富贵和享乐, 而本质为判断之智, 不入三昧⑴而冥想我。 2.44 ⑴三昧(sam?dhi)音译“三摩提”、“三摩地”,意译“禅定”、“定”或“冥想”。这是瑜伽派八支的正支,《瑜伽释论》说:“瑜伽者,即三昧。”可见三昧在瑜伽派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谓“三昧”是指瑜伽修习的最高精神状态。印度教言称,用这种方法可以亲证自我(即灵魂)的存在和清净无垢的状态。并进而达到解脱的目的。 吠陀是三德⑴的内容,阿周那! 您应该从三德中得到解脱, 您要坚持永恒真理、脱离双昧⑵, 丢掉财产幸福只专注于自我⑶。 2.45 ⑴三德(traigunya=triguna):指萨埵(sattva)、罗阇(rajas)、答磨(tamas)。《薄伽梵歌》承袭了数论和瑜伽派的观点,认为三德是事物的三种最基本的属性、组成成分和世界多样性及其运动变化的决定因素,又是束缚灵魂(“我”)的桎梏。所以说:要专注于自我(灵魂),以便从三德中解脱出来。 ⑵双昧(dvandva或dvandvamoha):如冷热、苦乐、成败、荣辱、祸福等被认为是成双出现的错觉,故名。 ⑶专注于自我(?tmavat):数论和瑜伽派认为自我(灵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本,它本是永恒不变、永世常存的,但因误入了原初物质运化转变的迷网,而失去了它的真实性,误以各种变化不已的现象为其本体。因此,解脱的第一步就是让真正具有感知能力的灵魂亲证其自身的存在,这就是专注于自我的“妙用”,进而实现解脱的目的。 在洪水遍地的时侯, 一口井的用处能有几何; 对于有学识的婆罗门, 全部吠陀的用处就有几多。 2.46 您的责任就在于履行职责, 任何时候都不要追求它的结果, 切勿使追求业果⑴成为动因, 业不需要将那无为⑵执着⑶。 2.47 ⑴业果(karmaphala):从事某种事业的结果。 ⑵无为(akarman):不做任何事情。 ⑶执着(sanga):这是佛教旧译,有迷恋、追求之义。 如果您舍弃了迷恋⑴又坚信瑜伽, 那就该履行你的职责,檀南遮耶! 对于成功失败应该等同看待, 等同看待也就是所谓的瑜伽⑵。 2.48 ⑴迷恋(sanga):旧译“执着”。这里是指渴望行动会给自己带来益处的心理状态。 ⑵瑜伽(yoga):这里是等同化一的意思。 若把有为与智瑜伽⑴相比, 檀南遮耶!确实差得很远, 所以,您要在智慧中寻求庇护! 而贪求业果的人显得卑微可怜。 2.49 ⑴智瑜伽(Buddhiyoga):主张用智慧的眼光把各种矛盾对立的事物都看做等同的一种理论。 在这里,有智慧的人 将把善恶全都抛掉, 因此,您要修习瑜伽! 在有为⑴中瑜伽则是诀窍⑵。 2.50 ⑴有为(karman):实践。 ⑵这一颂的大意是说:实践智瑜伽的人把成败、荣辱、苦乐、得失、善恶等一切矛盾对立的事物都看做是等同的,这样,他的思想便可以达到超越善恶伦理的更高境界。在履行他自己的职责时,便不会计较得失、成败,这就等于解脱了业的束缚。所以说,瑜伽又是身在业中而不受其缚的诀窍。 有智慧的那些智者 将业的结果全部舍弃, 他们解脱了生的束缚⑴, 达到了无灾无难的境地。 2.51 ⑴生的束缚(janmabandha):人的降生就是对灵魂(“我”) 的束缚。《薄伽梵歌》言称灵魂从纯净无扰的境界下生到现象世界,成为各种形式的生命,由此便给灵魂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所以说,现象世界的各种生物体都是灵魂的桎梏,只有解脱了这种生的桎梏,才能达到不生不灭无灾无难的境地。 将来,当你的智慧 超脱了迷惑的疑团, 您就不会再被已闻 和将闻的事情惑乱。 2.52 你那判断事物的能力 被吠陀经文弄得迷乱颠倒, 一旦它坚定地处于三昧(注解,三昧:定境), 您就会把那瑜伽⑴得到。” 2.53 ⑴瑜伽(yoga):它的含义很多、原初是用轭连起、即服牛驾马的意思。而后引申为接连,连系,结合;归一,化一,同一,统一;和谐;等同;策略;方法;修行方术;魔术;瑜伽哲学;解脱方法等。常见的佛典旧译是“相应”。现在人们所熟知的是以“瑜伽”命名的修行方术和瑜伽哲学。在这 一颂里,瑜伽是指所谓的个体灵魂(小我?tman)和宇宙灵魂(大我mah?tman)的和合化一,实际是心境完全平静的精神状态。它比三昧状态更高。三昧是指控制感官活动,止息杂虑、专注一境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什么苦乐、荣辱、成败等在脑际都已消失。《薄伽梵歌》称之为“都化作了等同”。这也是所谓的“解脱”状态。 阿周那说: “凯舍婆!已经入定的 智慧⑴坚定者如何形容? 智慧⑵坚定者如何说话? 如何安坐?如何行动?” 2.54 ⑴⑵智慧:梵文是prajn?和dhi,这两个梵文词的共同含义是智慧。前者在佛典中一般被译作“般若”。以区别于通常所说的智慧。在这一颂里二者只好都译做“智慧”。 薄伽梵说: “当摒弃了心中的欲望, 而又满足于自我, 帕尔特哟!这时候, 他才被称为智慧坚定者。 2.55 处忧患不为忧患所惊, 居安乐不为安乐所动, 抛却情欲、畏惧和嗔怒, 此人才称为智慧坚定之圣。 2.56 无论逢吉祥还是遇凶险, 既不喜悦也没有怨憎, 对于任何事物均无爱意, 此人的智慧方称为坚定。 2.57 犹如乌龟从四方缩回肢体, 而将诸根⑴抽离于根境⑵, 这种闭锁所有感官的人, 他的智慧才称得上坚定。 2.58 ⑴根(indriya):佛经旧译,感官(眼、耳、鼻、舌、皮)和行动器官(手、足、口、生殖器、排泄器官)的总称,在这里指感官。 ⑵根境(indriy?rtha):一般情况下指感觉和行动的对象,这里指感觉对象:声、色、香、味、触。 对于戒食的人说来, 物境虽去其味尚存, 当体验到无上我⑴之后, 原有之味将消失净尽。⑵ 2.59 ⑴无上我(para=param?tman):所谓的宇宙灵魂。 ⑵这一颂的意思是讲:即使是闭目塞听,不去接触外界事物,但过去接触外界事物所遗留的印象还没有消失。这就好像戒食的人虽然不进食水,但过去进餐的食味依然存留着。而只有达到个体灵魂和宇宙灵魂合一的时候,才能使过去一切有关外物的印象消除干净,才能体验到纯我(灵魂)的无限乐趣。 恭底耶!即使是一个智者, 一个奋发努力的人, 那躁动不安的诸根, 也强烈地诱惑他的心。 2.60 专注我的人既然控制了诸根, 就应该继续将瑜伽修行。 一个完全控制了诸根的人, 他的智慧才算是坚定。 2.61 一个人思念诸种物境⑴, 对物境的迷恋便会生出, 由迷恋则能产生欲望, 由欲望又会产生嗔怒, 2.62 ⑴物境(visaya):感官对象,也可以译作“根境”。 由嗔怒再生出迷惑, 因迷惑而记忆消散, 记忆散而智慧泯灭, 智慧一灭他就完蛋。 2.63 人若携诸根漫游于根境, 诸根屈服于自我而远离爱憎, 这样一个自我克制的人, 便可以获得安逸平静。 2.64 当安逸平静出现之后, 各种痛苦则会全部消除, 这种心境平静的人, 智慧⑴很快就能显露。 2.65 ⑴智慧(buddhi):在这里指等观论。此颂是说:当你心境平静、不受外物干扰的时候,就立刻体会到等观论所讲的道理了。 不坚持瑜伽则无智慧, 不坚持瑜伽则无专注, 无专注⑴者则无平静, 无平静者何谈幸福⑵? 2.66 ⑴专注(bh?van?):使心神集中于一处的精神状态。这是修习瑜伽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专注一处,如脐、鼻端、舌尖、丹田和双眉之间等,使狂奔不止的心意缓缓静止下来。当出现了心意静止的状态,就会感到异常的舒适和愉快。 ⑵幸福(sukha):指入静状态下所体验到的那种愉快。 因为诸根如若躁动, 心将随之波动不安, 波动之心会夺走智慧, 犹如风卷水中之船。 2.67 因此,无论于何处, 都应使诸根脱离根境, 诸根脱离根境者, 其智慧才称得上坚定⑴。 2.68 ⑴此颂省略了克里希纳对阿周那的称呼“大力士”。 众生沉睡的夜晚 正是克己者清醒的时间, 众生清醒的时间 则是善察仙人的夜晚⑴。 2.69 ⑴这一颂并不是单纯地讲时间,而是讲伦理。“夜晚”泛指黑暗和丑恶;“清醒的时间”则是泛指光明和美善。就是说,一般鄙俗的人不愿看到的东西,正是克制自我的人所希望看 到的;而一切鄙俗者所希望看到的东西,却正是善于观察的仙人们所不喜欢看到的。 犹如千流入大海, 盈溢之海无波动; 诸欲进入无欲者, 所得到的是平静; 诸欲进入贪欲者, 所得却是不安宁。 2.70 如若有为而无所求, 既无我所⑴亦无我慢⑵, 诸种欲望全被弃绝, 那他会有平静安恬。 2.71 ⑴无我所(nirmama):一切都不是我的。这是佛经旧译。《薄伽梵歌》言称:真正的自我(灵魂)是超越这个现象世界的,因此,现象世界的任何东西,无论是财产、地位、声誉,还是家庭、子女等,都不是我自己所有的。 ⑵我慢(ahamk?ra):佛经旧译,又译作“我执”,即对“我”的执着,意思是感到自我存在的意识,如我听、我说、我看、 我做等。《薄伽梵歌》反对这种观点,据此论:每个人的自我(灵魂)都隶属于大我(宇宙灵魂)。每一个自我都是清净无为的,它不参与任何行动,只是宿住于肉体。而人的各种活动都来源于构成肉体的原初物质,它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人的意志也是原初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薄伽梵歌》之所以主张无我慢(nirahamk?ra),其目的是让人们放弃欲望而去从事他们应该从事的事业,并在繁忙的活动中去实现无欲即解脱的目的。 这就是梵界⑴,帕尔特! 达到了此界则无愚闇, 如能安住于此界, 寿终则能达到梵涅槃⑵。” 2.72 ⑴梵界(br?hmisthiti):是所谓至高无上、不可名状、妙趣无穷的永恒境界。《薄伽梵歌》称梵界是“我”(宇宙灵魂)的住所,也是“我”的孕育之器,因而,又是演生万物的本源。 ⑵梵涅槃(brahmanirv?na):同涅槃,即灵魂的解脱境界。《薄伽梵歌》言称:灵魂本是清净无为、静谧恬然的,由于受到业(原初物质活动)的束缚(沾染)而坠入生死轮回当中,在轮回中受尽折磨。当被寄宿的肉体完全排除了欲望而行动终生之后,灵魂就能脱掉肉体而至梵的境界,在那里便能恢 复它的常态,享受无穷的妙趣。 上述为光辉的《薄伽梵歌》——尊贵的克里希纳与阿周那的对话,亦即奥义书、梵学、瑜伽论中的第二章,名曰“数论和瑜伽”。
本文档为【薄伽梵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35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7KB
软件:Word
页数:28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4-20
浏览量: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