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临海小城镇建设调研课题(新).doc

临海小城镇建设调研课题(新).doc

举报
开通vip

临海小城镇建设调研课题(新).doc临海小城镇建设调研课题(新).doc 临海市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思路 与对策研究 临海市建设规划局 目录 一、课题总则 ................................................................................................................................... 3 1.1课题研究背景——国家和省、市的政策背景 ...........................................

临海小城镇建设调研课题(新).doc
临海小城镇建设调研课题(新).doc 临海市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思路 与对策研究 临海市建设规划局 目录 一、课题总则 ................................................................................................................................... 3 1.1课题研究背景——国家和省、市的政策背景 ................................................................. 3 1.2 研究目的............................................................................................................................ 3 1.3 研究范围............................................................................................................................ 3 1.4 技术路线............................................................................................................................ 4 二、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 ........................................................................................................... 5 2.1小城镇建设情况概述 ......................................................................................................... 5 2.1.1 总体情况 ................................................................................................................. 5 2.1.2 分镇、街道人口情况(2009年数据) ................................................................ 8 2.1.3 分镇、街道土地利用情况(2008年) ................................................................ 8 2.1.4 分镇、街道经济发展情况(2008年) ................................................................ 9 2.2 市域城镇体系发展现状 .................................................................................................. 10 2.2.1 市域城镇体系等级 ............................................................................................... 10 2.2.2 市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 10 2.2.3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分布 ....................................................................................... 11 2.3 中心镇发展概况 .............................................................................................................. 13 2.3.1 社会经济和人口 ................................................................................................... 13 2.3.2 中心镇建设用地发展现状 ................................................................................... 14 2.3.3 园区建设发展现状 ............................................................................................... 17 2.4 中心镇建设培育政策 ...................................................................................................... 18 2.4.1 浙江省中心镇建设培育政策 ............................................................................... 18 2.4.2 台州市中心镇培育政策 ....................................................................................... 20 2.4.3 临海市中心镇培育政策 ....................................................................................... 22 三、中心镇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典型做法 ..................................................................................... 23 3.1 典型中心镇建设经验——以杜桥为例 .......................................................................... 23 3.1.1经济发展方面 ........................................................................................................ 23 3.1.2城乡建设方面 ........................................................................................................ 24 3.1.3社会事业方面 ........................................................................................................ 25 3.2 总体特征和经验 .............................................................................................................. 25 1、调研先行、政策到位是加快中心镇建设的基础。 ............................................... 25 2、创新体制、扩权强镇是加快中心镇建设的保障。 ............................................... 25 3、精品建设、丰满形象是加快中心镇建设重点。 ................................................... 26 4、注重配套、完善功能是加快中心镇建设的关键。 ............................................... 26 四、中心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 26 4.1 发展思路及理念的制约 .................................................................................................. 26 4.1.1 定位缺乏个性 ....................................................................................................... 26 1 4.1.2 框架尚需拉开 ....................................................................................................... 27 4.1.3发展理念制约城镇发展水平提升 ........................................................................ 27 4.2 建设水平的制约 .............................................................................................................. 27 4.2.1功能有待完善 ........................................................................................................ 27 4.2.2 开发区与镇区居住设施建设脱节,镇区居住生活服务水平有限 ................... 28 4.2.3 人才难以集聚 ....................................................................................................... 28 4.3 政策体制的制约 .............................................................................................................. 28 4.3.1土地指标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 28 4.3.2 强镇扩权不到位 ................................................................................................... 28 4.3.3 资金投入不足 ....................................................................................................... 28 4.3.4 户籍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不利于人口集聚 ........................................................................... 29 4.3.5 社会保障水平亟待提高 ....................................................................................... 29 五、中心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 29 5.1当前临海市中心镇建设的机遇 ....................................................................................... 29 5.1.1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为中心镇建设带来机遇 ........................................................ 29 5.1.2 城镇化发展规律客观上决定了临海应加快中心镇建设步伐 ........................... 30 5.1.3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需求客观上推动中心镇建设。 ................................ 30 5.2 培育中心镇的总体目标及策略 ...................................................................................... 31 5.2.1 总体目标 ............................................................................................................... 31 5.2.2 核心策略 ............................................................................................................... 31 5.3 加快中心镇建设的意义 .................................................................................................. 31 六、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措施及政策 ..................................................................................... 31 6.1 通过规划引导,科学定位小城镇发展方向 .................................................................. 31 6.2 通过城镇建设的推动作用,切实增强小城镇服务功能 .............................................. 32 6.2.1 从空间上拉开小城镇建设框架 ........................................................................... 32 6.2.2加快促进人口集聚 ................................................................................................ 33 6.2.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品质 ............................................................................ 33 6.2.4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体系 ................................................................................ 33 6.3将产业作为支撑,为小城镇发展不断积聚动力 ........................................................... 33 6.4 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促进中心镇发展的动力 .............................................................. 34 6.4.1 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 34 6.4.2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设一级财政体制 ............................................................ 35 6.4.3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中心镇建设融资渠道 ............................................ 35 6.4.4强化土地要素保障 ................................................................................................ 36 6.4.5推进户籍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改革,促进镇区人口集聚 ............................................................ 36 2 一、课题总则 1.1课题研究背景——国家和省、市的政策背景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推进小城镇建设作为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行了具体部署,指出积极有序地发展小城镇,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现实需要,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走出了富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小城镇建设成为浙江省区域经济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亮点和优势。新一轮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对于大于10万人口规模的乡镇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择予以升格为小城市,完善优化省域城镇体系结构,即中心镇发展及小城市培育成为全省促进小城镇发展的重点。就临海市而言,如何以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建设“规划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辐射能力强”的现代化小城镇,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1.2 研究目的 通过本课题研究,掌握临海市小城镇建设的基本状况,总结近年来临海市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基本经验,并通过中心镇建设案例的研究,探讨临海市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1.3 研究范围 本课题以临海市四个中心城镇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杜桥、白水洋、桃渚三个省级重点镇及市级重点镇东塍。其中,课题以杜桥镇为重点案例进行详细研究。 3 1.4 技术路线 4 二、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 2.1小城镇建设情况概述 2.1.1 总体情况 临海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中部,陆域面积220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19平方公里,下辖5个街道、14个镇,人口113万人,994个行政村,2337自然村,市域总人口115.5万人(2009年数据)。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30.55亿元,财政总收入40.19亿元。临海相继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并在中国城市网关于海内外公众最喜爱的城市评选中名列第37位。 在市域下辖14个镇中,杜桥、白水洋、桃渚3镇为省级中心镇,东塍为台州市级中心镇,汛桥、涌泉、沿江、上盘4个为重点镇,括苍、河头、永丰、小芝、尤溪、汇溪6个为特色镇。乡镇工业企业6170家,年工业产值3981040万元。2010年乡镇财政总收入174893万元。 临海市农村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由于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历史上临海市的小城镇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镇容镇貌杂乱无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临海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小城镇规划和建设,小城镇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建成了一批水、电、路、通讯、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及有线电视、卫生院、文化中心、学校等精神文明建设硬件设施,小城镇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体系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城镇加强综合管理的基础。一直以来,临海市把完善小城镇规划编制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完成了市域城镇总体规划、小城镇重点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片区详细规划编制以及重点地段、重点区块、重要路段的城市设计等。新一轮规划调整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合理安排交通、通信、供电、供水、排污,充分考虑文、教、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布局,提高小城镇综合竞争力。 5 2)加快临海市东部区块建设。临海市域范围内最大的发展空间在东部,东部沿海拥有227公里长的海岸线,浅海海域一千多平方公里,海涂近十万亩。东矶列岛有良好的深水港口资源。新建铁路延伸线、台州沿海高速公路穿过该地区,且离路桥机场和宁波机场相对较近,综合交通区位较好。打造东部区块是临海市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极,是临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希望所在。开展了杜桥城区、上盘城区、白沙湾新区、北洋围涂区域及南洋围涂区域的控规编制,完成了临港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东部排水排污专项规划编制,实施了沿海大道、南工业区块道路建设,重视污水处理设施的完善,开展了污水处理厂、截污管网、排污收集系统建设以及西湖水厂、为民水厂、东部地区10万吨供水工程建设。 3)加大市域内的中心镇建设。临海市目前有4个中心镇,其中杜桥镇、白水洋镇、桃渚镇为省级中心镇,东塍镇为台州市级中心镇。为了加快中心镇的发展,在深入调研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临海市出台了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政策,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即把杜桥镇建设成为现代化的临海副中心城市,白水洋镇建设成为工贸并举、特色鲜明的区域中心城镇,东塍镇建设成为临海中部城区的卫星城,桃渚镇建设成为浙江省东部沿海的旅游休闲特色镇。在中心镇规划编制方面,已完成了杜桥镇、白水洋镇总体规划评审,东塍镇总体规划已完成编制等待评审,桃渚镇总体规划正在编制。杜桥镇全部地块已基本完成控规编制工作,各镇“四线”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正在编制,杜桥镇有1个工业园区和4个工业功能区。在道路建设方面,杜桥镇的沿海大道、白水洋的创业园区道路正在建设。在污水处理方面,杜桥镇已建成污水处理厂,桃渚镇已建成污水处理中心,白水洋镇的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在住宅小区方面,杜桥镇已建成3个居住小区,桃渚镇已建成2个,东塍、桃渚镇各建成1个。在市场建设方面,杜桥镇家居建材市场已建成,桃渚镇的顺南综合市场正在建设。东塍镇的农贸市场、综合市场主体已完工。在社会服务功能方面,杜桥第二人民医院康复中心已建成,桃渚卫生院已建成投入使用,白水洋第四人民医院宿舍已完成前期工作。各镇社区服务中心年底前能如期完成。在特色工作方面,杜桥镇的杜东旧村改造二期已开工建设,白水洋镇大雷山庄、东塍镇岭根特色村、恒古山庄农家乐和临亚生态休闲村、桃渚镇海鲜食府等已基本建成,桃渚镇的桃江十三渚景区已开工建设。各部门正在落实扩权强镇具体事项。 6 4)重视特色镇建设。特色镇建设结合商业、工业、市场及居住建设,充分发挥每个城镇的区域优势,把握小城镇总体发展方向和目标。尤溪镇以服装辅料、轻工业为特色的资源保护型城镇;汇溪镇为资源保护型城镇,以控制为主;涌泉镇为中国无核桔生产基地,以轻工建材、船舶工业为主的工业城镇;沿江镇是临海中心城市的南部主出入口,紧邻台州中心城市并以轻工、机械、船舶为特色的交通节点城镇;河头镇是资源保护型城镇,以控制为主;小芝镇以苗木为特色的 括苍镇为西部旅游及资源保护型城镇。在新一轮规划调整中,资源保护型城镇; 小城镇的定位充分体现个性,具有鲜明的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 5)加强村镇建设。临海市从2003年开始实施了以村庄整治建设为龙头的新农村建设,经过8年多的实施推进,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编制了《临海市市域村庄布点规划》,对不同性质的村庄进行分类规划,全市994个村庄除山区、海岛不需编制外,完成了所有村庄规划编制,村庄规划覆盖率达100%。通过集中力量抓村道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五大整治项目”,建成台州市级以上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30个(其中省级示范村9个),村庄整治建设合格村330个,新建农村公共厕所1007座,消除露天粪坑18048个,建设垃圾中转站19个,清理河道197公里,新增绿化面积89.82万平方米。136个村实施了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工程,其中建有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2座。开展了宅基地“三统一”试点工作,有48个试点村完成宅基地“三统一”,清理收回宅基地1384亩(其中复垦619亩,建设留用地765亩),为1460户农民安排建房2273间,直接拉动农村住宅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近6个亿。实施了农民康居工程建设,启动311个康居实施村,农民建房3067户5320间,住房改造20612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2523户。实现了从点上试点向线上联动、块状整治向整体推进的转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民住房改造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和大力支持,也得到了住建部、国土部及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规划、建设、整治、管理上四管齐下,经过不懈的努力,临海市实现了小城镇面貌的根本性变化,初步建成了多个集商业、工业、居住、教育等功能相对完善的、布局合理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中心镇群。 7 2.1.2 分镇、街道人口情况(2009年数据) 年内人口变动 年末总年末总人人口密度 非农业出生人死亡人自然增长 户数男性口(人) (人/平方公里) 人口口(人) 口(人) 率(%) (户) (人) (人) 临海市 384476 1154735 601848 149702 14035 7116 6.01 524 古城街道 44225 121744 61230 93558 1214 518 5.74 1503 大洋街道 17960 48082 24384 21947 584 195 8.11 1145 江南街道 9621 27425 13905 1261 340 153 6.85 315 大田街道 14083 39583 20097 2823 434 245 4.79 609 邵家渡街道 13887 40789 20938 688 465 224 5.94 464 汛桥镇 6541 19593 10253 299 179 171 0.41 370 东塍镇 22895 64437 33364 1492 711 465 3.83 391 汇溪镇 7955 21726 11413 317 288 159 5.94 381 小芝镇 11686 35256 18443 822 380 224 4.44 392 河头镇 16325 44725 23815 1192 449 536 -1.94 447 白水洋镇 33887 101427 54444 2275 1364 670 6.86 467 括苍镇 15974 45240 23903 1171 611 301 6.88 290 永丰镇 20790 61133 32659 1302 632 391 3.95 392 尤溪镇 8854 25751 13714 631 265 225 1.55 189 涌泉镇 17086 53375 28077 1295 753 372 7.17 477 沿江镇 15407 47989 24749 829 469 281 3.93 615 杜桥镇 59027 207060 108261 13745 2849 1160 8.20 1113 上盘镇 16332 55586 28950 1601 818 315 9.11 561 桃渚镇 31941 93814 49249 2454 1230 511 7.70 727 数据来源:2009年临海统计年鉴 小城镇在人口规模上普遍位于各分镇、街道前列,人口密度较高,但除杜桥镇外,其他小城镇的人口密度与城区街道尚有一定差距。 2.1.3 分镇、街道土地利用情况(2008年) 土地面积 镇区用地规模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临海市 2203 37.80 古城街道 81 - 大洋街道 42 - 江南街道 87 - 大田街道 65 - 邵家渡街道 88 - 汛桥镇 53 3.8 东塍镇 165 3.5 汇溪镇 57 1.5 小芝镇 90 0.4 8 河头镇 100 1.0 白水洋镇 217 3.7 括苍镇 156 1.2 永丰镇 156 3.8 尤溪镇 136 3.6 涌泉镇 112 4.8 沿江镇 78 2.8 杜桥镇 186 6.0 上盘镇 99 3.5 桃渚镇 129 2.3 数据来源:2009年临海统计年鉴 从镇区用地面积的比较来看,小城镇镇区用地规模在14个镇中位于前列。 2.1.4 分镇、街道经济发展情况(2008年) 农村经济 工业 农村居民 农村从业 外贸自营 当年实际 财政 财政 总收入 总产值 人均纯收入 人员数 出口 利用外资 总收入 总支出 (万元) (万元) (元) (人) (万美元) (万美元) (万元) (万元) 临海市 6029889 805477 9595 574739 132468 4387 380685 365351 古城街道 140019 640077 11008 17920 6754 995 61090 61564 大洋街道 938209 24605 11120 17303 38687 2099 66785 59279 江南街道 341447 7900 9326 16612 10184 378 24096 23266 大田街道 298262 17172 9872 24443 11857 3 18014 18644 邵家渡街道 306999 5437 9410 23773 3819 416 8301 8549 汛桥镇 407720 6335 10428 12434 9482 - 15046 14382 东塍镇 559652 15235 8775 36485 14615 - 19110 18505 汇溪镇 20868 346 5072 8501 29 - 1734 1520 小芝镇 92697 4074 7283 21259 17 - 4622 4485 河头镇 57904 1811 5570 20508 - - 4655 4729 白水洋镇 200167 7699 6946 41216 1865 - 10178 10518 括苍镇 82650 4608 7368 24359 338 - 6151 5992 永丰镇 77541 2602 5800 28839 1 - 5761 5674 尤溪镇 86996 5321 8753 15568 1734 - 12628 11751 涌泉镇 448290 7604 9062 29644 16203 - 16255 16086 沿江镇 236546 5672 9218 30777 1461 - 12425 12371 杜桥镇 1531334 40512 10738 116405 14915 484 76497 68902 上盘镇 90604 2598 9756 33040 495 12 9116 9020 桃渚镇 111984 5869 8042 55653 12 - 8221 10114 数据来源:2009年临海统计年鉴 东塍镇和杜桥镇在农村经济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外贸自营出口和财政收入 上在全市各镇中占据较有优势的地位,白水洋镇和桃渚镇在上述指标中优势不明 显。各小城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能力与市区存在 9 一定差距。 2.2 市域城镇体系发展现状 2.2.1 市域城镇体系等级 临海市小城镇划分为3个等级:中心镇、重点镇和特色镇。中心镇包括杜桥、白水洋、桃渚3个省级中心镇和东塍台州市级中心镇;重点镇包括汛桥、涌泉、沿江、上盘4个;特色镇包括括苍、河头、永丰、小芝、尤溪、汇溪6个。其中杜桥、桃渚、上盘三镇包含于温台沿海产业带临海东部区块之中。 2.2.2 市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1)中心镇 杜桥镇:全国闻名的“眼镜之乡”,临海副中心城市。 白水洋镇:临海西部的区域中心,辐射永丰、括苍等周边乡镇及天台、仙居等临近县市。 东塍镇:以彩灯、工艺以及塑钢建材生产为特色。 桃渚镇:历史古城,以滨海、古城、地质公园为特色的旅游城镇。 (2)重点镇 汛桥镇:临海中心城市南部主出入口的工业、仓储型卫星镇。 10 涌泉镇:中国无核蜜桔生产基地,以轻工建材工业为主的工业城镇。 沿江镇: 临海中心城市的南部主出入口,紧邻台州中心城市并以轻工、机械、塑料、制药为特色的交通节点城镇。 上盘镇:以海产品、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集市贸易为特色的滨海城镇。 (3)特色镇 括苍镇:市域西南部旅游及资源保护型城镇。 河头镇:资源保护型城镇。 永丰镇:临海中心城市西部主出入口的工业卫星镇。 小芝镇:以建材生产及工艺品加工业为特色的资源保护型工业镇。 尤溪镇:以纽扣工业为特色的城镇。 汇溪镇:资源保护型城镇。 2.2.3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分布 未来临海市将形成“一主、一副、一心,三区、一群、四轴”的市域城镇布局结构。 一主:即临海主城区,是临海城市综合服务中心。 一副:即东部分区副城区,是临海市东部主要的城市拓展区和产业发展区,主要由“一港三区”构成,即头门港区以及杜桥片区、临港新城和桃渚片区。 一心:即白水洋中心镇,市域西部分区城镇的中心。 三区:即山林保育区、平原发展控制区和海岛发展控制区,其中山林保育区按照空间分布的特点分为西北片山林保育区、东南片山林保育区和东部山林保育区,平原发展控制区和海岛发展控制区也根据空间管制的要求划分相应分区。 一群:中部城镇发展群以临海城区为中心,主要包括尤溪、涌泉、东塍、沿江和汇溪等镇区。 四轴:即南北向城市发展轴、沿海产业发展轴、东西向沿江发展轴和旅游发展轴。 11 市域划分为三个分区 单元 初级会计实务单元训练题天津单元检测卷六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框架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一是西部分区,由白水洋、永丰、河头和括苍四镇构成;二是中部分区,包括临海主城区的古城街道、大洋街道、大田街道、江南街道、邵家渡街道和汛桥镇、东塍镇、汇溪镇、涌泉镇、小芝镇、尤溪镇、沿江镇;三是东部分区,包括杜桥、上盘、桃渚和围涂区、头门港区。 12 2.3 中心镇发展概况 2.3.1 社会经济和人口 临海市中心镇社会经济状况(2009年数据) 总人口 农村经济总收入 财政总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中心镇 (万人) (万元) (亿元) (元) 20.7 1531334 7.65 10738 杜桥镇 10.1 200167 1.02 6946 白水洋镇 6.4 559652 1.91 8775 东塍镇 9.4 111984 0.82 8042 桃渚镇 数据来源:2009年临海统计年鉴 杜桥镇现有各类工业企业3000余家(含个体企业),眼镜、医化、机械是三大主导产业,年产值占到总产值的75%以上。该镇拥有各类产业功能区,入园企业达150多家。全镇现代农业发展较快,拥有西兰花、白菜花、万亩无公害水稻、洋平杨梅等多个农业基地。现化服务业较为繁荣,现有各类专业市场20多家。同时,杜桥城镇积极培育房地产市场,共建成多个高档住宅小区。 白水洋镇目前已形成了医疗器械、纸箱包装、工艺礼品、建材门窗等四大主导行业。白水洋镇工业作为临海市西部生态经济区的区域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不断转型升级,道口创业园区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东魁杨梅是白水洋镇特色农业发展的一张“金名片”,目前,该镇已经建立了包括东魁杨梅、茭白、翠冠梨等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业蓬勃发展。 东塍镇是全国最大的LED节日灯泡生产基地,是全国重要的户外休闲用品生产基地和铝型材生产基地。20世纪90年代初,东塍人创造了闻名省内的“东塍速度”,工业经济蓬勃发展,使东塍镇从一个普通的江南小镇,一跃而成为工业强镇。2009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53亿元,财政总收入1.91亿元,位列临海市镇(街道)第五位,其中工业类镇街第二位,农民人均纯收入8775元,是临海市工业经济重镇、全国经济千强镇。2010年,东塍镇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工业总产值达到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9亿元,同比增长30.16%。地方财政收入4777万元,同比增长16.6%。 13 东塍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全镇现有各类专业农民合作社48家,其中东溪单农春粮食专业合作社是浙江省级粮食生产先进合作社,2010年浙江省副省长葛慧君来该社调研期间,对其做法作出充分肯定。东塍镇社会事业较为发达,中小学教育水平位列临海市前茅,教育、卫生事业基础设施配套达到全市一流水平。东塍镇建立了完善的农民培训就业、农民社会保障和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 桃渚镇有旅游单体资源62个,高居临海之首。拥有“两国宝、一省级”即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军事古城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此外,还有中国最美田园风光——桃江十三渚、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龙湾海滨公园、天下奇观——珊瑚岩等一批独特景点。同时境内河网密布,有柑橘2.4万多亩,西兰花、花椰菜3万多亩,生态基础良好。是临海市重要的旅游、农业和海洋大镇。 2.3.2 中心镇建设用地发展现状 (1)杜桥镇 杜桥镇现状已基本形成以居住用地为中心,穿插公共设施用地,东西外围布置工业仓储用地的城镇建设格局。 至2009年,城区建设用地的范围为北到环城北路,南到滨海大道,西到眼镜工业园区,东到凤凰山麓,各类建设用地合计654.20公顷,人均城镇建设用 2地为109m。现状城区用地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8.47%,其后依次为工业、道路广场和公共设施用地,分别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3.05%、20.76和6.49%。其中,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牌门路-环城南路-环城东路-环城北路围合的范围内,此外在环城北路北侧也有近年来建成的中高档住宅小区。公共设施用地布局比较分散,医院、中小学、商业市场等分散在城区内,行政办公用地主要分布在解放路西段和府前街两侧。独立占地的商业设施主要为分布在解放路-牌门路-环城南路-环城东路范围内的11个专业市场。工业用地主要位于城区西侧,包括杜桥镇眼镜工业园,此外还有一些相对散布的零星工业用地。杜桥镇的公共绿地较少,除2处街心绿地以及南大路的小广场外,主要还有位于现状城区边缘的凤凰山烈士陵园和西侧松山公园。 14 总体上,杜桥镇现状城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 其一,近年来的快速建设发展与原有镇区格局间的冲突明显,适应大规模快速发展的城镇空间框架尚未形成,导致近年来的一些建设发展未能很好地与城区的战略性发展趋势相适应。 其二,城区的整体建设标准不高,公共空间和公共绿地缺乏,整体环境质量亟待提高。 其三,旧城改造有待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老城区个别高强度再开发现象时有发生,容易导致老城区建设控制失控。 其四,城区内工业用地分散现象依然严重。 未来杜桥镇将形成“一个中心、二条发展主轴、三个次中心片区中心和三大产业基地”四个等级的村镇体系结构。“一个中心”指镇区,“二条发展轴”分别指南北发展轴和东西发展轴,“三个次中心即川南、溪口、市场三个片区中心”,“三大产业基地”指沿海工业园区、综合工业园区和眼镜工业园区。 未来杜桥镇区的用地空间结构可以归纳为“一带两轴、三心三片”。“一带”为跨越杜西路与杜川路、并且南北贯穿规划城区的公共服务核心带,是呈块状发展的商业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布置区域;“两轴”分别为沿东西向滨海大道展开的城市生活服务型功能轴和沿沿海大道展开的区域商贸型功能轴;“三心”是指规划的城市主要公共服务中心,包括依托老城中心形成的老城商业中心、规划位于杜西路与滨海大道交叉口附近的新城商业中心、位于沿海大道与杜南大道交叉口附近的城市专业商贸中心;“三片”为依据主导功能确定的三大发展片区,分别为杜南大道以西的产业主导功能片区、位于规划城区东南方位的都市工业功能片区,以及主要由综合服务功能和生活居住功能组成的生活服务功能片区。 (2)白水洋镇 规划白水洋镇的村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中心镇(镇区)——中心村——基层村的三级体系,力争到2020年,白水洋镇将形成集中成片发展、布局合理、结构完整的现代化村镇体系。具体如下: ? 中心镇(镇区)。中心镇1个,即白水洋镇,包含白水洋镇区和双港分镇区,根据已编制完成的规划,近期(2011年)人口规模为3.3万人,人均建设用地130平方米;远期(2020年)为5.3万人,人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 15 ? 中心村。全镇共设置5个中心村,即镇域南部的上峰村、上官村,镇域中部的双娄村和店前村,以及镇域北部的黄坦村(由上宅、下宅、三份合并而成)。中心村一般选在交通方便,供水、用地、环境等条件良好,经济流向、社会联系、服务范围相对合理,村庄相对密集,有一定设施和规模,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村庄。规划的5个中心村近期(2011年)人口共8400人左右,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远期(2020年)人口共4950人左右,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80平方米以内。 ? 基层村。规划期末,白水洋镇域内共合并保留东山、后谢、下洋庄等30~50个基层村,基层村远期(2020)年共容纳人口19050人左右,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 (3)东塍镇 至2010年,东塍镇现状城镇建设用地为401公顷,人均建设用地为120.83 2m。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占49.79%,主要集中在原75省道两侧及东绍线两侧。镇政府南侧、城镇规划区西侧的大房、绚珠分布着建设质量较好的集中居住用地。现状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占3.45%,主要沿原75省道分布,同时沿盛达路有南向发展的趋势。工业用地占29.41%,主要分布在城镇规划区西侧和北侧,集中分布于新、原75省道之间和原75省道以北、彩灯路两侧。 东塍镇现状城镇用地布局的突出问题是布局较散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系统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等。 未来东塍镇将规划形成“一个中心、三条发展轴、三个等级层次、梯度发展”的镇域空间结构。“一个主中心” 指中心城镇规划区,利用中心镇的产业、科技、文化、信息、交通、金融、贸易等优势,辐射和带动镇域的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三条发展轴”指以75 省道从东塍镇西部入境经城镇规划区向东至娄村形成东西向主发展轴,由城镇规划区向北至能仁村形成西部南北向次发展轴,金坑至岭根形成东部南北向次发展轴;三个等级层次指结合《临海市域总体规划》及东塍镇的实际情况,规划将东塍现有的村庄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第一层次中心城镇规划区,第二层次中心村和第三层次基层村。 (4)桃渚镇 桃渚镇除西部山区外,建设用地分布较均衡,居民点普遍呈现近山分布的特 16 征,交通沿线的居民点并不发育。镇域村镇体系结构存在居民点规模偏小、居民点职能结构分工不明显、居民点之间交通联络不完善等问题。 2010年桃渚镇镇区人口规模为11353人,建设用地为136公顷,人均建设 2用地为124 m。镇区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晓村路和四岔路两侧,商业用地沿小河布置,学校教育用地集中在镇区北侧,工业用地集中在镇区南侧,办公用地主要在顺南街两侧。镇区内以居住用地为主,占55.62%,工业用地比例很小。城镇建设用地布局突出的问题是布局散乱,缺乏绿地广场。居住用地建筑密度高,用地数量结构不合理。道路宽度普遍较窄,路网不成系统和规模。公共设施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居民活动设施较少。 未来镇域将采用点轴式空间布局方式,构成“一心两翼八点,主次十字外环”的空间结构。“一心”即镇域中心桃渚镇区;“两翼”为桃渚古城区和连盘集镇;“八点”为镇域内的8个中心村;“主十字”为镇域的发展轴线和交通干道;“次十字”为外环内部的联络线,主要起到完善镇域道路网络的作用。 未来桃渚镇区将依托现状向西、向南发展,建设新的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促进城镇新区的建设,同时完善老镇区的建设。 2.3.3 园区建设发展现状 (1)临海经济开发区 浙江省临海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5月,1993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1998年,开发区体制单立,成立临海市招商局,实行合署办公的管理模式。经多次区域调整,现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辖大洋、江南、大田、邵家渡四个街道办事处,149个行政村,总人口15.1万人。 开发区管委会全面负责制定和实施开发区的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土地征用,内设招商服务局、经济发展局、建设分局、国土分局、环保分局和开发实业总公司,对入区企业实行全程代理制,一条龙服务。 目前全区共有各类企业1057家,其中规模企业288家,超亿元企业35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企业3家,上市企业3家,形成了汽车及机械、建材、休闲用品礼品、船舶制造等四大支柱产业。 2010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58.95亿元,同比增长33.82%,其中规模以上 17 企业产值231.7亿元,同比增长36.57%;财政收入10.92亿元,同比增长28.38%。完成工业性投入38.6亿元,同比增长9.7%。 (2)东部区块 温台沿海产业带临海东部区块,区域包括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园区及医化缓冲区、杜桥南工业发展区、北洋临港型工业发展区、红脚岩区块、规划中的临港新城区和杜桥、桃渚、上盘三镇,总开发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2003年浙江省委提出浙江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三个各具特色的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是其中之一,临海市位于该产业带北部。2006年11月1日,成立了东部区块党工委、管委会,确立了东部开发的体制基础。东部区块党工委、管委会受临海市委、市政府委托和授权,对东部区块的工业经济发展负总责。 2010年东部区块完成工业总产值 172.70亿元,同比增长21.1%(其中完成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共110.62亿元,同比增长81.3%), 完成工业性投入34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税收5.18亿元,同比增长29.7%。 东部区块包含4个产业集聚区块:南洋工业区块,规划面积26.4平方公里,包括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园区、六号灰库、七号灰库、南洋涂围垦区,主要发展化学原料药及相关制剂、大石化中下游产品、服饰材料、装备制造业等产业;杜桥南工业发展区块,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发展机械、眼镜、电镀、汽摩配等产业;北洋工业区块。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发展电子、电器、机械、汽摩配件、不锈钢等产业,今后将重点引进大型石化和现代物流业等临港型产业;红脚岩渔港区,规划面积9.4平方公里,发展与渔港相关的水产品加工储运、海洋保健品加工、海上休闲业等产业。 2.4 中心镇建设培育政策 2.4.1 浙江省中心镇建设培育政策 浙江省在《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把培育发展中心镇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和节点,以促进中心镇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中心镇人口集中、 18 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走特色发展之路。浙江省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 2015年,将全省 200个中心镇培育成为县域人口集中的新主体、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台、要素集约的新载体,成为经济特色鲜明、社会事业进步、生态环境优良、功能设施完善的县域中心或副中心。力争100个左右中心镇的建成区户籍人口达到5万人或常住人口达到8万人以上,建成区户籍人口集聚率达到45,以上。工业功能区增加值占全镇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年财政总收入到70 达到4亿元以上。努力把一批规模大、条件好的中心镇培育发展成为现代新型小城市。 主要任务包含以下几点: (1)科学规划,促进中心镇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要求,因地制宜调整行政区划,拓展中心镇发展空间。依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修编中心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完善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优化中心村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结合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定位中心镇功能,加快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专项规划。 (2)实施“千亿产业集聚提升”工程,加快中心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滩涂、农村建设用地等资源,支持中心镇设立产业集聚发展功能区。加快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中心镇加快商贸综合体和商业网点建设,着力改造提升专业市场,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农业和精品农业。到2012年,完成1000亿元左右产业投资,有效提升中心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 (3)实施“千亿公共设施建设”工程,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中心镇社会事业,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城乡道路交通、水电气、污水垃圾处理、广播电视通讯网络等工程建设。加快构筑上接县城、下联中心村的综合服务平台,全面增强中心镇的综合承载和集聚辐射能力,提升中心镇公共服务水平。到2012 19 年,完成1000亿元左右公共设施投资,努力使中心镇成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先行示范区。 (4)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构建城镇化发展新平台。 按照“自愿申报、审核批准、动态管理、绩效评价”的办法,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一批人口数量多、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带动能力强的中心镇,积极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通过试点,推动试点镇加快构建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网络、比较完善的社会事业发展网络、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网络、比较繁荣的商贸服务网络、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网络、和谐有序的社会管理网络,成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宜居宜业的城镇化发展新平台。 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开展强镇扩权改革、推进规划体制改革、深化财政和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深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等10个方面。 2.4.2 台州市中心镇培育政策 按照浙江省的精神,台州市在《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12年,台州市25个中心镇的建成区人口、农村经济总收入和财政总收入分别占全市建制镇70%、65%和60%以上的发展目标。提出根据所在区域和自身的不同特点,靠近都市区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卫星城,相对独立的中心镇发展成为综合服务功能齐全的区域中心,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中心镇发展成为旅游休闲中心。有10个以上的中心镇培育成为管理水平高、集聚能力强、服务功能全、规划科学、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小城市。 主要任务包含以下几点: (1)完善规划体系 形成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等在内的规划体系。做好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规划等的协调和衔接,更好地保障中心镇的发展空间、完善功能布局、优化建设时序、提升谋划水平、强化辐射带动作用。 在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重点落实好中心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布 20 局。按照县市域总体规划,加快编制中心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要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逐步实现中心镇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加快村庄规划调整和修编,重视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编制。 (2)加快集聚发展 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通过产业发展促进人口集聚,通过人口集聚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推进“工业进园区、农业进基地、住宅进社区”。 依据中心镇规划定位,支持和鼓励中心镇建设产业功能区,适当增加工业区数量,连片集中布局,不得分散布点,新项目进园区,存量项目逐步转移。以“两房”推动发展,引导人口集聚。 (3)增强经济实力 以产业强镇为导向,增强中心镇经济实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抓好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品牌建设等工作。以发展地方产业、特色产业为主导,引导中心镇发展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具有地方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鼓励支持发展第三产业。 (4)提升服务功能 按照“功能为先、镇城一体、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加快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路网、供水网、污水网和环卫网“四网”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便民服务等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设施向农村覆盖。到2012年,中心镇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城乡环卫、公交运营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管网全面建成。中心镇污水处理率达到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绿化覆盖率达到2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平方米。努力打造国家级园林城镇和人居环境范例镇、省级园林城镇。 主要的扶持政策包括推进扩权强镇、加强用地保障、加大投入力度、壮大镇级财政和深化制度改革等5个方面。 21 2.4.3 临海市中心镇培育政策 根据浙江省和台州市关于中心镇发展建设的有关意见精神,临海市在《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建立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机制,进一步激发中心镇的发展潜力和活力,明确中心镇的地位和作用,强势推进中心镇的发展,把中心镇建设成为城市与农村的结合区、产业人口的集聚区、深化改革的创新区、现代文明的示范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区和现代化的小城市。到2012年,杜桥镇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小城市,白水洋镇建设成为工贸并举、特色鲜明的区域中心城镇,东塍镇建设成为临海市主城区的现代化工贸型卫星城,桃渚镇建设成为台州东部沿海旅游休闲特色镇。 主要任务包含以下几点: (1)加强规划编制 进一步加快中心镇总体规划的调整完善和修编工作,做好“两规”衔接工作。形成比较完善的规划体系。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2)加快产业集聚 落实台州市政策,通过产业发展促进人口集聚,通过人口集聚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 (3)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落实台州市政策,加快推进“四网”建设,大力开展园林绿化建设,提升中心镇人居环境品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便民服务等设施建设。到2012年,中心镇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城乡环卫、公交运营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管网全面建成。中心镇污水处理率要达到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绿化覆盖率达到30%,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平方米。 (4)加快住房改造建设 大力培育中心镇房地产市场,支持中心镇按照房地产开发的理念,采用公司化、项目化运作模式,大力实施旧村改造和农民新居建设。稳步推进“镇中村”改造,推行公寓化建设。中心镇应积极制定具体政策,支持鼓励公寓化建设,允许村集体对节约出来的土地进行开发,获取的收益主要用于保障村民的利益。允许农民打破村界限建造农民公寓,推动农民向中心镇新社区集中居住。 22 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包括扩大管理权限、壮大镇级财政、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土地保障、促进人口集聚、深化体制改革等6个方面。 此外,为深化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政策,切实增强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自主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临海市提出了《临海市中心镇扩权强镇工作实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指出要以简化办事程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形成效能为目标,积极探索政府职能转变的有效途径,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加快转型升级,不断改善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要求在坚持依法放权、坚持权责统一、坚持高效便民、坚持上下对接原则基础上,落实以下3方面工作: (1)相关部门要根据通知要求指定相应放权实施方案; (2)中心镇要积极做好机构配套改革,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设施机构,同意设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3)所有下放的审批事项原则上应进入中心镇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同时制定各项审批的操作细则和服务指南,及时公布审批条件、工作流程、办事时限、收费标准等信息。 三、中心镇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典型做法 3.1 典型中心镇建设经验——以杜桥为例 杜桥镇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紧靠台州市区,是全国闻名的“眼镜之乡”、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浙江省中心镇、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被临海市委、市政府明确定位为临海副中心城市。全镇陆地面积186平方公里,辖1个中心区,7个办事处,123个行政村,4个社区,现有户籍人口20.7万人,外来流动人口6万人。201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157.6亿元,财政总收入4.93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2347元。杜桥镇曾先后荣获了浙江省绿色小城镇、省教育强镇、省卫生镇、省级生态镇等称号。 3.1.1经济发展方面 杜桥镇的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全镇现有各类工业企业3000余家(含个体企 23 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4家,年产值上亿元企业17 家,眼镜、医化、机械是杜桥镇三大主导产业,年产值占到总产值的75%以上。杜桥镇积极搭建发展平台,拥有眼镜工业区块、南工业城、半洋微小企业孵化基地、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园区等产业功能区,入园企业达150多家。城镇持续实施“规模企业成长计划”,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先后与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等高校开展科研合作,拥有国家高新企业8 家,省级高新企业15 家,省级科技研发中心5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级名牌产品6个,台州市名牌13个。杜桥镇现代农业发展较快,现有各类农业合作社42家,农家乐 16家,拥有西兰花、白菜花、万亩无公害水稻、洋平杨梅等多个农业基地。城镇现化服务业十分繁荣,现有各类专业市场20多家,其中浙江眼镜城是省区域性重点专业市场,2002年在阿联酋建立了中国迪拜眼镜中心,拥有华吉、东部、耀达等一批高档次的酒店和大型商场,四星级的国际大酒店正在建设中。城镇积极培育房地产市场,共建成金都花园、时代名邸、中洋名苑等高档住宅小区。杜桥镇金融机构健全,中国银行、农行、建行、工商、台州市商业银行等都在杜桥设立分行。 3.1.2城乡建设方面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建设,杜桥镇已经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小城市的框架,现有建成区面积13.6平方公里,建成区常住人口8.5万人。杜桥镇已完成了《杜桥城区总体规划》、《杜桥中心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杜桥城区各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多个规划的编制评审,成为台州市首个实现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的中心镇。按照“2+X”的开发模式,以中心区和老城区建设为重点,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全力打造“山水、活力、宜居”的城市新形象。万邦国际名城、万邦国际花园、万邦国际中心等新一代标志性建筑正在建设中。同时,以康居工程和“清洁家园、和谐乡村”活动为载体,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新乡村。现有台州市级以上小康示范村3个、生态村14 个,其中南溪村的康居工程被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列为6个典型之一。城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杜南大道、滨海路、沿海大道、杜盈线等城镇主干道,形成了“七纵六横”的区间道路网。投入5亿多元建成了杜桥垃圾中转站、东部污水处理中心和固废处理中心、截污管网镇区段、110KV金都变、220KV童燎变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台金高速东延线和牛头山引水工程即将建成,设计日供水达30万 24 吨的西湖水厂和配套工程已启动建设。 3.1.3社会事业方面 杜桥镇拥有全省首个乡镇电大——杜桥电大、省二级重点中学——杜桥中学、二级甲等医院——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近三年投入近千万元完成了20余所中小学校舍改造和校网撤并,投资5000多万元新建杜桥二小,市二医院康复中心即将建成投入使用。2007年设立的临海办事处大厅东部办事中心是全省首个镇级行政审批中心,设置服务窗口45个,可办理100多项行政许可和非许可事项。“平安杜桥”建设不断深化,先后建立了“五四三二”全方位立体治安防控体系、“四理”联动调解工作机制、村级信访规范化工作机制和流动人口“三化”管理模式。投入1000万元基本建成数字城管,投入500多万元建成了全国首个乡镇应急管理系统平台,进一步维护了社会稳定。 3.2 总体特征和经验 1、调研先行、政策到位是加快中心镇建设的基础。 临海市委、市政府把小城镇建设发展提高到临海市城镇化和统筹城乡重要支点和节点的战略高度来考虑,提出“港口引领、陆海联动、多极发展、全面跨越”的战略思想,其中,中心镇是“多极发展”中的重要一极。为切实加强中心镇建设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政策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对政策进行了多次调研和讨论,并对财政等有关数据进行了测算,确保政策科学合理可行。 2、创新体制、扩权强镇是加快中心镇建设的保障。 为进一步激发中心镇发展活力,提高创业、创新的动力,创新中心镇的体制机制,增强中心镇管理权限,市委、市政府依据依法下放、责权一致、高效便民的原则,对18个部门50项行政管理和执法权进行了下放。对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可以下放的,按法规落实到位;对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不能下放的权限,通过交办、委托等形式予以下放,切实赋予中心镇部分市级管理权限。目前临海市建设、国土、执法、环保、工商等部门都在中心镇所在区域设立分局(中心所或中队)。 25 3、精品建设、丰满形象是加快中心镇建设重点。 中心镇以建设小城市为目标,按照城市要求高标准进行规划建设,提升城市的形象,丰富城市的内涵。积极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完成了杜桥镇中心区、白水洋镇中心区和桃渚镇东洋大道区块等一大批城市设计工作。积极推进住宅小区的开发,如金都花园、时代名邸、阳光家园、桃源山庄、永安家园、浅水湾等一批住宅小区等相继建成,成为城镇建设的亮点。 4、注重配套、完善功能是加快中心镇建设的关键。 在城镇开发建设中,坚持“先配套、后发展”的原则,对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布局和配置,使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重点解决中心镇发展用水瓶颈制约的问题;大力加强能源建设,保证用电供应,为工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加强城镇道路网建设,改善了镇区的对内、对外交通条件;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升了城镇服务功能。 四、中心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临海市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规划布局渐趋合理,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小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逐渐加强。但总体上讲,中心镇建设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发展阶段,与经营小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还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 4.1 发展思路及理念的制约 4.1.1 定位缺乏个性 一些城镇在规划定位时,由于缺乏对镇情的深入了解,没有根据当地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现状、人口规模及城镇体系等因素来考虑发展方向、确定城镇定位,造成城镇建设缺乏产业支撑和文化内涵,自身特色不明显。目前,临海全市14个镇虽然都有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但大部分城镇规划都完成于上世纪90年代,近几年虽也进行了第二轮修编,但总体上仍未能超脱农村小集镇的规划意识和建设模式,开发区内工业、商业、学校、企业混合,功能分区不明 26 显,定位上缺乏个性与特色。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符合各地特色及资源条件的城镇定位和总体规划。 4.1.2 框架尚需拉开 从目前14个城镇的框架来看,大部分城镇的建设仍然拘泥于农村集镇模式,规模小,规划档次低,功能布局不合理,居民生活区、行政文教区、商贸市场区等功能大多集中混杂,布局无序。开发区内各类功能用地混合,功能分区不明显。如白水洋镇老镇区商贸业比较集中,但由于缺乏合理布局规划,加上空间有限,整个镇区建筑密度大,功能布局凌乱,一旦遇到集市日更是拥挤不堪,亟需拉开框架,拓展空间。 另外,各中心镇主导产业层次没有拉开,与园区的协调关系有待完善。有些中心镇选择重点发展第二产业,但所选产业不符合传统产业实际,土地指标也不允许。由于多种原因,对企业的吸引能力有限。农业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水平有待提高。 4.1.3发展理念制约城镇发展水平提升 在发展理念上,临海市多数城镇还停留在农村、集镇的层面去考虑城镇建设和发展,以解决农民建房为主来推进城镇化建设,而没有从经营城市、培育小城市的高度去认识、规划和建设城镇,城市意识不够强。与台州市南部地区相比,临海市多数城镇经济发展较慢,镇貌陈旧落后,各类设施缺乏,居民也多以“村民”自居,“城市味”不浓。城镇管理水平与经营小城市的要求也有一定差距,以路代市、占道经营、违章建筑等随处可见,“脏、乱、差”现状长期没有改变。同时城镇产业发展的水平与层次也较为落后,缺乏鲜明特色,亟需整合提升。 4.2 建设水平的制约 4.2.1功能有待完善 目前临海市大部分城镇尤其是西部城镇的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学校、医院、车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通讯、通信、金融、中介等社会性服务功能还不完善,镇区人口集聚度不高。白水洋镇人口近10万人,但居住组团比较分散,镇区难以形成人口集聚发展,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消费、流通支 27 持。在白水洋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水、电、路、排污等基础设施陈旧,学校、卫生院等软、硬件设施有待完善和提升,辐射力、影响力不强,与省级中心镇的地位极不相称。 4.2.2 开发区与镇区居住设施建设脱节,镇区居住生活服务水平有限 目前大部分开发区的企业员工居住在企业内部而不是中心镇。一方面企业员工的居住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另一方面中心镇建设与开发区脱离,人口集聚能力和产业服务水平受限,对镇区经济发展不利。 4.2.3 人才难以集聚 人才集聚需要有良好的事业平台和生活环境,临海市的中心镇急需改善环境和完善设施服务水平,才能吸引到更多高端人才。临海市需要招商引“智”,但由于居住环境不能满足,现状发达的东部区块人才都难以留住。 4.3 政策体制的制约 4.3.1土地指标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土地指标不足是临海市中心镇建设最大的瓶颈,虽然临海市在土地指标政策上倾向中心镇,但规划确定的土地指标不能满足中心镇快速发展的要求,且每年能够落实的实际指标低于十年平均指标。其中,东塍镇和桃渚镇的土地指标严重不足。 4.3.2 强镇扩权不到位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大部分审批权力集中在市本级,放权到中心镇一级没有法律依据,同时设分局还涉及设立机构及人员编制增加等问题,很多部门放权积极性不高。存在责权不一致的现象。镇级管理部门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比较清楚,但没有执法权,市级部门有执法权但对具体问题往往不清楚。此外,中心镇的行政级别较低,行政编制人员数量有限,使实际工作受限。 4.3.3 资金投入不足 一方面,投资主体单一。城镇的项目建设主要由市、镇两级财政投入,而目前全市大部分城镇资金紧张,又无其它渠道,造成投入不足、有心无力。另一方 28 面,镇级融资体系还不完善,信贷支持困难,民间投资偏少,根本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4.3.4 户籍管理制度不利于人口集聚 2002年临海市出台了相关政策,在市域的5个街道和14个镇购房、就业、就学、投资、投亲的人都可以办理农转非,但实际迁入的人口并不多,而人户分离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在户籍管理中,公安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城建部门的政策上存在矛盾,公安局户籍管理部门给予外来人口户籍的条件是在镇区有住房,而土地管理部门与城建部门对外来人员在镇区申请建房的条件是具有当地户籍,由此导致当地农民在镇区落户障碍重重。 4.3.5 社会保障水平亟待提高 目前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于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除一次性获得5-8万元征地补偿外,每人每月获得250元生活保障,远低于浙江省人均每月390-460的最低标准),社会保障方面缺乏具体可行的改革措施,阻碍了人口向镇区集聚。 五、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5.1当前临海市小城镇建设的机遇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服务功能,是临海市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从各方面因素分析,当前正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有利时机,应进一步增强政府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快推进临海市小城镇建设。 5.1.1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为小城镇建设带来机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成为了我国当前发展的热点问题。其中,小城镇建设便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破除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是我国“十二五”时期亟待解决的重大体制问题。这些都为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城乡 29 一体化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据测算,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可相应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个百分点;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2.5万元消费;每建设1平方公里的市政基础设施可以带动1.5亿元城镇建设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小城镇建设拉动内需,不失为经济增长的有效举措。 5.1.2 城镇化发展规律客观上决定了临海应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一般来讲,当城镇化水平达到30%时,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农村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促使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城市流动,助推了小城镇的发展。同时,小城镇的发展又导致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迫使小城镇扩大容量、提升功能。从临海市目前城镇化发展模式和现状可以看出,各小城镇的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例如白水洋镇的城镇化水平只有30%,除杜桥镇以外的其他乡镇基本上也都处于40%左右,偏低的城镇化水平严重地制约了城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城镇化发展规律来看,临海市的城镇化水平未来几年内应开始出现快速的提升。 5.1.3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需求客观上推动小城镇建设。 临海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大提高,已具备城市反哺农村的条件,也到了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关键时期。首先,推进小城镇建设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水平,需要中心镇各类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发展农业、第三产业,也必须依托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此外,民营经济的壮大、建筑业的发展,也都离不开小城镇的发展。其次,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高山移民、宅基地“三统一”、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等工作,为小城镇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城乡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也为城镇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对改善居住条件、就近享受更高水平的就医、就学、文化等公共服务的要求更加强烈,对加快小城镇建设、提升城镇功能的意愿非常迫切。因此,当前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以城镇建设来拉动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正当其时~ 30 5.2 培育小城镇的总体目标及策略 5.2.1 总体目标 以提升品质为主线,以城乡统筹为抓手,以“生活便利、生产高效、生态优美”为主题,在制度建设方面进一步创新小城镇培育试点的体制机制,在城市建设方面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社会设施配套建设水平,使其城镇形态更加优化,经济实力更加雄厚,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城市环境更加友好,社会管理更加高效。 5.2.2 核心策略 着眼于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新趋势,进一步提高小城镇集聚度和辐射带动功能、加快推进特色产业集聚提升和转型发展、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服务水平,实现小城镇向小城市发展的逐渐过渡,带动区域城乡社会经济提升及区域城乡空间整体优化。 5.3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在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加快小城镇建设对临海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代化文明向农村延伸、覆盖和辐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缓解大中城市发展压力,实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3)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探索建立权责匹配的小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基层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六、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措施及政策 6.1 通过规划引导,科学定位小城镇发展方向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也是小城镇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规划得好,投资效益高,遗留问题少,反之,则带来经济上的浪费和建设上的败笔。一方面, 31 小城镇建设需要找准自身定位,特色立镇。定位问题实际上就是发展核心方向问题。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要因地制宜,无论是城镇性质、主导产业、规划设计、功能设置,还是设施建设,必须要与本地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发展水平及人口规模有机结合,兴建各具特色的功能板块,避免千镇一面的趋同化现象。同时,进行城镇定位时需要从大处着眼,立足区域整体,体现区域内部城镇的错位与互补发展思路。 要抓住新一轮城镇规划调整的机遇,开展镇域中心培育综合试点,从着眼于发展的高度,逐个进行疏理,使全市所有城镇的定位都能充分发挥优势、展示特色、体现个性。例如,杜桥镇的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小城市,力争在全省中心镇建设中走在前列;白水洋镇对市域西部、仙居的东部要有辐射作用;桃渚镇定位于农业旅游特色镇,对三门的东部有辐射作用;东塍镇是临海市区的卫星镇。各中心镇要针对各地的个性特点,明确自身定位,理清城镇发展建设思路,从临海市宏观层面实现城镇之间的优势互补,良性发展。 另一方面,需要完善规划体系,增强规划的指导性。深入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全面开展城镇规划区内的控制性详规编制,优化村庄规划。在规划编制中,不仅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好交通、通信、供电、供水、排污问题,也要充分考虑和规划好文、教、体、卫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布局问题,加强重点区块、重要路段的城市设计工作,努力做到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人口集聚规划等相衔接。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时进行调整,使规划真正达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准的要求。要提高规划执行力,规划一旦确立,就要按照“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原则,循序渐进,严格执行,避免一任领导一批规划的现象。 6.2 通过城镇建设的推动作用,切实增强小城镇服务功能 服务功能是小城镇建设的核心,小城镇的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是通过各种服务功能的建设、完善、提升来体现和实现的。 6.2.1 从空间上拉开小城镇建设框架 功能完善、档次提升、人口集聚、产业发展和全民创业,都需要平台和载体。拉开小城镇框架,拓展城镇发展空间,一方面,要对城镇进行改造,结合宅基地 32 “三统一”工作,整合小城镇现有土地资源,为小城镇争取到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满足经济发展对城镇建设的合理用地需求;另一方面,城镇建设空间要合理拓展,大力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城镇土地开发利用的质量和实效,拓展小城镇远期建设用地空间。 6.2.2加快促进人口集聚 人口集聚是提升小城镇功能,凝聚人气、商气、财气的强大推动力。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积极优化村镇布局体系,加快自然村和民居点的整合撤并,做好地质灾害点居民的搬迁,采取政府补助、信用贷款、农户自筹、建设用地复垦奖励等多种措施,引导周边符合条件的农民向小城镇集聚,实现下山搬迁项目与小城镇建设项目的整合,以及土地整理复垦与保障小城镇发展项目用地的双赢。 6.2.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品质 要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统筹兼顾”的原则,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加快小城镇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园林绿化、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八个一”建设,即一条文明示范路、一个集贸市场、一个文体活动中心、一个居住小区、一个公共绿地、一个自来水厂(站)、一个污水处理厂、一个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网建设。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不能盲目、片面地追求建设速度,而是要在夯实基础、补充内涵、提高质量、塑造形象上多下功夫,在建设的质量、风格、品味、特色上做好文章。 6.2.4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体系 要按照“方便群众、服务经济”的要求,加快镇级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通讯、通信、金融、信息、中介等社会性服务功能,完善小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城镇形象,使中心镇变成小城市而不是“大村庄”。 6.3将产业作为支撑,为小城镇发展不断积聚动力 产业是立镇之本、兴镇之基。只有产业的发展和推动,小城镇才会有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才能实现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才会增添活力、积聚动力。实现产业立镇、兴镇,必须努力做到三个方面: 33 一要坚持城镇规划与产业规划同步并举。在规划小城镇的同时要考虑本地产业基础、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统筹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实现各小城镇主导产业错位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要积极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汇集。根据小城镇规划,抓住产业优势,积极实施“回归工程”,有目的地引进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企业向集镇集中,既能推动产业发展,集聚人气、商气和财气,又能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步伐。 三要借助本地特色发展产业。特色就是优势、就是品位、就是竞争力。小城镇产业发展要围绕本地特色做文章,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做大做强镇域经济。杜桥镇、白水洋镇是临海市东西部的区域中心,杜桥镇的眼镜、医化产业,白水洋镇的商贸业、杨梅产业等都已渐成规模、形成特色,关键就在于能否发挥好这些特色,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杜桥、东塍等工业类城镇,特色就是工业,可以围绕本镇医化、船舶、工艺品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桃渚等特色类集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大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生态游等休闲旅游产业,农产品、林特产品资源丰富的城镇,还可以开发资源加工型产业,发展特色贸易。 6.4 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促进中心镇发展的动力 6.4.1 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一是促进政府机构整体升级。赋予中心镇与县级政府基本相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全面实施强镇扩权改革。具体建议如下:中心镇(特别是杜桥镇)党委政府应从科级单位升为副处级,书记由市委常委兼任,镇长明确副处级,列席市长办公会议。适当增加班子领导职数,配强镇级领导团队,辖区内的办事处和市属部门单位也相应提升级别,明确副科。 二是推进强镇扩权制度改革,赋予省级中心镇市(县)一级的行政管理权限。体制的改革关键在于权限的下放,根据浙政办发〔2010〕162号《关于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的通知》的要求,在投资审批、规划、建设、用地、工商、公安等方面赋予省级中心镇市(县)一级的行政管理权限。 三是增加行政人员编制,增强中心镇政府管理水平。临海市现有4个中心镇普遍存在地域广、人口多,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任务重的现象,而现有行政编制人员数量却相当有限,增加了中心镇行政管理的困难及负担,也客观上阻碍了中 34 心镇政府管理水平的提升。另外,中心镇行政执法、公安、交警等部门单位的工作人员也远远不能满足中心镇社会管理的需要。建议扩大中心镇行政人员编制,切实满足中心镇的城镇建设和管理的需要。 四是调整部门单位的设置和管理。中心镇辖区内的市级垂直管理部门单位作为外设机构,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日常管理、工作考核由中心镇党委政府负责,党委政府对辖区内各部门单位负责人任免有建议权和否决权。将不垂直管理的部门单位作为镇政府内设机构,由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 6.4.2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设一级财政体制 理顺镇一级财政体制,调动各城镇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和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坚持实行“划分类型、核定收支、增收分成、一定三年”的分税制度,以2010年为基准年,超基数收入的市得部分全额返还各中心镇,赋予财政预算和财政政策制定权限。建立税费返还机制,对城市维护建设税、基础设施配套费和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等市得部分全额返还各中心镇,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临海市中心镇国家金库,但由于设立国家金库需要经过人民银行许可,临海市财政局无法单独操作,因此建议浙江省对各中心镇的金库设立进行统一协调,确保尽快挂牌成立。同时成立资金债务管理委员会,加强对镇级政府债务的掌控,确保资金有效使用和偿还安全。 6.4.3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中心镇建设融资渠道 资金是中心镇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经营城镇”的道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系。以政府主导、多元投资为方向,积极组建中心镇建设发展融资平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中心镇建设。 加强镇级融资平台管理和监控,由市政府出资,新设立投融资公司作为中心镇级融资共同平台。发挥市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经济担保公司的职能,鼓励企业、个人参与集镇开发,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同时要加强镇级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农信社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积极引导商业银行扩大信贷授权,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贷款业务,探索确权登记后的农民住房进行抵押融资的有效途径。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争取村镇 35 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在临海市试点。鼓励和推动金融机构将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放贷,努力满足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6.4.4强化土地要素保障 土地指标限制是制约中心镇建设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而改革土地要素分配体制是加快中心镇培育的重要保证。数据显示,杜桥镇三年内全镇计划建设用地4445亩,其中盘活存量1000亩,新占用3270亩,除了市每年正常的指标外,还有2000亩建设用地缺口需要解决,这部分指标如何解决将直接关系到杜桥中心镇作为小城市培育试点的成败。因此,建议从全省范围内实现土地指标的优化配置,对中心镇(小城市)培育的建设用地指标实行计划单列,通过把更多的重点项目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的盘子里,从快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另外,对于落户在中心镇的大型建设项目和工业项目,特殊情况下,用地指标可单独安排或提前调用。报批手续上,尽量简化手续,缩短报批时间。 6.4.5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镇区人口集聚 户籍改革是促进中心镇人口集聚的关键,应针对两类群体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一是针对本地农民,为鼓励农民进城落户,政策设计上鼓励“原有农民权益可保留、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可享受、原有经济和财产权益可交易流转”的户籍政策改革方针;二是针对外来务工人员,为鼓励技工以上或企业认定的使用人才落户,政策设计上鼓励“享受当地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户籍改革政策。通过上述户改政策,鼓励当地农民及外来务工人员进入镇区,推动中心镇人口集聚。 36
本文档为【临海小城镇建设调研课题(新).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823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3KB
软件:Word
页数:4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23
浏览量: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