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谢灵运 寂寞山水

谢灵运 寂寞山水

举报
开通vip

谢灵运 寂寞山水谢灵运 寂寞山水 寂寞山水:谢灵运山水诗解读 一 谢灵运的生平与游历(1) 如果说庾阐等人的山水诗作,方面因为数量不多,另一面也由于作者在文坛上的地位,其所产生的影响,宛如沙漠上空飘落的几滴零星的杨花雨,还来不及滋润土地就已经汽化了,那么,田园诗人陶渊明和出身豪门士族的山水诗派的鼻祖人物谢灵运的相继出现,则为疲软的南朝文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使其微弱的脉息陡地一振。他们或洒脱、或沉郁、或清新的诗风,在玄言诗刻板、乏味如同道德论的时代氛围里,恰如一股凉风拂面而过,让人忍不住想要多呼吸几口。此后,随着鲍照、谢朓的继...

谢灵运   寂寞山水
谢灵运 寂寞山水 寂寞山水:谢灵运山水诗解读 一 谢灵运的生平与游历(1) 如果说庾阐等人的山水诗作,方面因为数量不多,另一面也由于作者在文坛上的地位,其所产生的影响,宛如沙漠上空飘落的几滴零星的杨花雨,还来不及滋润土地就已经汽化了,那么,田园诗人陶渊明和出身豪门士族的山水诗派的鼻祖人物谢灵运的相继出现,则为疲软的南朝文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使其微弱的脉息陡地一振。他们或洒脱、或沉郁、或清新的诗风,在玄言诗刻板、乏味如同道德论的时代氛围里,恰如一股凉风拂面而过,让人忍不住想要多呼吸几口。此后,随着鲍照、谢朓的继起,以及初、盛唐诗人的相继涌现,中围的文学在继先秦,建安以后,终于再一次踏上了黄金之路。在以下的篇幅里,我们将要讨论的对象是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世居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汀上虞市南及嵊州市两北)。冈袭封康乐公,故世一称谢康乐,义因其小名客儿,所以义有人称其为谢客或阿客。 谢氏远祖,源出于周宣王时,申伯受封于谢,后失去爵位,其后代子孙乃以国为氏。据史书记载,谢灵运的先世,从三国曹魏时升始即为官僚世家,到两晋,型发展为首屈一指的高门望旅,显赫无比。灵运的远代先祖谢缵,是曹魏时期的典农中郎将,一个屯田地区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赋税的官员,职权如同太守。谢缵子谢衡,以儒学著称于时,官至日子祭酒。谢衡子谢鲲,字幼舆,官至豫章太守,死后追赠太常。他生前酷爱山水,据《世说新语》记载:“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日:„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垃小如亮,一丘一颦,自谓过之。?”看得出来,谢鲲对自己山水欣赏方面的成绩是颇为自信且自得的。由此也可以看出,谢家喜欢山水的风气也是由来已久的了,非独谢灵运为然。谢鲲子谢尚,字仁祖,史书载其多才多艺,历任江州刺史、尚书仆射等职,后进号镇西将军,世称谢镇西。谢尚原有著作五卷,已佚,今存《大道曲》一卣,沈德潜评其“写喧杂之况如见”(《古诗源》)。谢衡的另一个儿子谢哀,官至太常卿(州职祭祀礼乐方面的官员,是朝廷的几卿之一)。谢裒有六个儿子,分别是训奕、谢据、谢安、诩万、谢铁、 训石。谢安的出现,标志着经营多年的谢氏家族在文才武功各个方面,开始进人到了一种鼎盛的状态。据郝畏衡《谢氏世系表》附语: 谢氏自射哀阻来,历晋、宋、齐、梁、陈五代、卜世,二百余年,身有国封者四人,官至司徒、太保、太傅、大都督者二人,特进、卫将军、持节都督者五人,侍中、敬骑常侍、尚书令、仆射尚书、中书监令、光禄大夫、太子詹事者十人,剌史、太守、内史、相长史等三十人,尚公主者三人,女为皇后者人,王妃者二人。有文学者不下十人;而死于战乱者四人,死于诛戮者凡十有三人。于以知江左门阀之盛,而统治阶级互相猜贰,禄位既高,遂往往不得其死,此亦势之所必至也。 在这个显赫的世家中,谢安和谢玄是最负盛名的。谢安,字安石,自幼风神飘洒,聪明过人,善行书,少有盛名。他长期隐居东山(今浙江上虞市南),对于朝廷的屡次征召,总是采取婉拒的态度。一直到他四十多岁的时候,才出山从政,并在晋孝武帝时官拜宰相。太元八年(383),在淝水之战中,作为晋军主帅,谢安指挥若定,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军,建大功,进拜太保,都督扬、扛等十五州军事。谢玄是谢奕的第三个儿子,字幼度,为叔父谢安所器重,官垒建武将军、兖州刺史,监江北诸军。淝水之战中大破秦军,并建议朝廷乘胜北伐,被任命为前锋都督,经略旧都。曾率师进驻彭城。平定兖、青、司、豫四州。以军功封康乐县公。后因病转会稽内史,卒于官,年四十六岁,朝廷追赠其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司,谥日献武,备极哀荣。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也就是公元385年,谢灵运出生的时候,谢氏家族就处在这样一个阳光灿烂的鼎盛时期。他的祖父就是谢幺。 和谢家的先辈们相比,谢灵运的父亲谢瑛的才智似乎很是一般。然后丽凭着“陈郡谢氏”的高贵门牌,他倒也娶到了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谢灵运的母亲刘氏,是王献之的外甥女,因家学渊源而书法尤佳。 谢灵运似乎是更多地继承了母家和祖辈的基因。和父亲捌瑛的“生而不慧”相比,谢灵运从小便显示出了他与众不同的聪明伶俐。这使他的祖父喜出望外。《宋书?谢灵运列传》记载:“灵运幼便颖悟,玄甚异之,谓亲知日:„我乃生瑛,瑜那得生灵运!?” 我们可以想见,肖谢玄讲这一番话的日寸候,脸上一定是写满了意外 的惊喜。这时候,对于谢家来说。惟一让人遗憾的就是在灵运出生前不久,他的叔曾祖谢安在建康逝世,然后,在他四岁的时候,祖父谢玄又因病去世。 因为是一线单传的独子,谢家在对这颗掌上明珠疼爱之余,难免又要平添些许担忧。于是,为了避免一些无谓的灾难,按照当时的习俗,灵运被寄养到了钱塘(今杭州市)崇道的杜明师家。这件事,钟嵘在《诗品》中有所记载: 当初,钱塘杜明师夜梦东南有人来入其馆,是夕,即灵运生于会稽。旬日,而谢玄亡。其家 以子孙难得,送灵运于杜治养之。寸五方还都,故名“客儿”。 , 2008-08-03 18:56:47 春萧 一 谢灵运的生平与游历(2)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推算,谢灵运在谢玄去世以后的四岁到十五岁,一直生活在风景秀丽的 杭州。联系谢家历来崇尚山水的风气,这种秀丽的山水环境,在激发灵运遗传基因中的山水成分 方面,或者也足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隆安三年(399),也就足谢灵运十五岁那年,孙恩自海上起义,以十万兵力,攻克会稽、永嘉、东 阳等八郡。由于这次讨伐孙恩的晋军是由谢安训练起来并由刘牢之、谢琰(谢安的儿子)统率的, 因此谢氏家族在这次军事变故中的受害特别严重,不但庄园多有损毁,而且更有人员殉难:谢琰 及其儿子谢肇、谢峻先后在乱军中战死,谢冲、谢邈及谢明慧则在家乡惨遭杀戮。在这样的情况 下,出于安伞考虑,家人将灵运从杭州的杜明师处转移到了京师建康(今南京市)谢家的官邸里, 从此谢灵运开始了他的京师生涯。当时,建康城乌衣巷谢家官邸的主持人物是灵运的族叔谢混。 有关谢混对灵运的关照与欣赏,我们在第一节有关谢混的文字中已经有所介绍,这里不再多述。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父亲谢换的早亡(谢琐具体死于哪年,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从谢灵运的诗文 推算,总是在灵运二十岁之前),年轻的谢灵运很早就世袭了祖父谢玄康乐县公的爵位,食邑曲千 户。按照东晋的惯例,享有国封者出仕多拜员外散骑侍郎,因此,灵运在他二十岁左右的时候, 就被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了,只是出于种种原因,年轻的谢灵运并没有正式就职。此事《宋书?谢灵运列传》记为:“以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郎,不就。”义熙元年(405)三月,琅邪王司马德文为人司马,灵运在他身边做“行参军”。京师的这段生活(从十五岁到二十一岁)可以说是谢灵运一生中最畅快的华美乐章了。国公的显位、两千户的食邑、祖传丰厚的家产以及个人与生俱来的优异的文学禀赋,都使这位年轻的贵族公子能够尽情地享受生活并创造山名上的时尚。那时的谢灵运,不但文名突出,而且在衣装服饰方面电开始领导时代的潮流。和祖父谢玄喜欢艳丽的服饰一样,年轻的谢灵运在这方面也有癖好。《宋书?谢灵运列传》这样评论当时谢灵运的生活:“性豪奢,车服鲜丽,农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成称谢康乐也。” 义熙二年(406),抚军将军刘毅带兵驻扎姑孰(今安徽当涂虽),谢灵运出任他的记室参军。一直到义熙八年(412)四月,刘毅坐镇江陵,灵运还跟着他做卫军从事中郎。 然而变故就在这一年发生。 是年十月,刘裕参军王镇恶攻陷江陵,刘毅兵败自杀。太尉刘裕人镇江陵,他听从申永劝其“除其宿衅,倍其惠泽,贯叙门次,显擢才能”的建议,一方面将谢氏家族中和刘毅关系密切、公开反对自己的领袖人物谢混斩杀,另一方面,又将年轻而在政局上无关大碍的谢灵运拉拢过来,以安慰士族阶层。刘裕任命谢灵运为太尉参军,然而,这种任命在很大程度了只是一种姿态。南于多年追随刘毅,并且还是反对派谢混的侄儿,刘裕对谢灵运始终是有戒心的。这年十一月,当灵运从江陵回到建康,刘裕即漏任他为秘船承,后又因故免职。这一年谢灵运二十八岁。此后四年,他似乎一直都没有正式的职业。在这段时间里,和灵运交往较多的是僧人慧远 一个当叫颇有名单的高僧。谢灵运佛教修养的精进,应该是在这一刖期。 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称帝,以宋代晋。登基以后的刘裕,一方面大封刘氏宗室,另一面又极力削弱士族的力量。旧有的许多封爵都被取消,而谢灵运则因其祖谢玄在淝水一战中功不可没而仅从康乐县公降为康乐县侯,食邑从两百户减为五百户,并被任命为散骑常侍,旋转太子左卫率。 在这场改朝换代的政治剧变中,谢灵运和刘宋新贵集团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微妙的。方面,冈为各自的利益,双方彼此都要敷衍,但在内心深处,双方又都有着深深的隔阂:在谢灵运是“为性偏激,多愆礼度”,不大把新贵们放在限里;而在朝廷方面,则是“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把谢灵运当文学弄臣看待,不授以权要,这使志向高远的谢灵运“常怀愤愤”,十分不满。 在这样一种不得意的情况下,谢灵运和当时颇有名士习气的刘裕次子庐陵王刘义真、名士颜延之以及僧人慧琳等走到了一起。他们在一起谈玄说理,但也批评朝政,于是被执政者徐羡之、傅亮等人视为政治异端,并下手拔除。据《宋书?谢灵运列传》记载:“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司徒徐羡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从此,谢灵运开始了他或隐或仕的人生苦旅。永初三年(422)。谢灵运三十八岁。是年秋,他怀着沉郁的心情离开京师,径赴永嘉。离京时,有《永初=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一诗纪其事,委婉地抒发了他对京都的留恋和受排挤、监抑的愤懑。 在永嘉太守任上,谢灵运似乎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邀游山水,不但永嘉而日永嘉周边的名山胜水,这时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永嘉时期是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高峰期,一系列优秀的诗作如《过始宁墅》《富春渚》《晚出西射堂》《登永嘉绿嶂山》等,都是这次他赴任路上和赴任以后的产物;二是与一大批有名的僧人如法勖、僧维、慧琳、法纲等相往来。他们经常一起邀游山水,共探佛理。谢灵运著名的《辨宗论》一文,就是在和他们反复问答的基础上写成的。这篇文章在中国佛教史上留有深刻的影响。此外至于国家政事,他是无暇顾及的了。正是这样,《宋书?谢灵运列传》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 删除 , 2008-08-03 18:57:09 春萧 一 谢灵运的生平与游历(3) 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邀,遍历渚县,动逾旬朔,民间听溶,不 复关怀。 几年以后,他索性“称疾去职”了。当时,朝廷并没有批准他的辞职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有些在京的亲友也全都去信劝阻慰留,但他还是决绝地回到了他的故乡——会稽始宁墅。从此,他要过一种隐士的生活,一种悠游于山水之间的逍遥生活。 远离政治的谢灵运现在凭着祖传的丰厚家业,开始经营他会稽的别墅。隐居期问,他和王弘之、孔淳之等名士,族弟谢惠连,僧人昙隆、僧镜、法流等交往密切。他们或诗酒雅聚,或结伴出游,或研讨佛理,日子过得惬意无比。而且,让谢灵运本人十分满意并自得的是,这时,他个人的影响,并不因为他的遁迹山林而有所减弱。因为他优秀的诗文,“谢灵运”这三个字依然名动京华。《宋书?谢灵运列传》记载: 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与王弘之、孔淳之等放纵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元嘉三年(426),政局又有变幻。昔日将刘义真、谢灵运等逼出京师的徐羡之、傅亮等相继被杀。谢灵运东山再起,回到建康,就任秘书丞。对于这次复出,谢灵运自已是寄予厚望的。他希望能够参与到实际的朝政巾去,实现自己平生的抱负。但朝廷派给他的任务却只是撰写《晋书》,这显然不是他所希望的。正是这样,尽管皇帝刘义隆对他颇为赏识,“寻迁侍中,日夕引见,赏遇甚厚”但谢灵运还是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他写《晋书》,只是“粗立条目”,而“书竞不就”。更多的时候,是“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堇,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宋书?谢灵运列传》)。因此实际宋,朝建国初期双方出现的尴尬状况仍在延续:朝廷方而既斋要有谢灵运这样的文坛领袖来装点门面,但又不愿意付与实权,而谢灵运那高远的志向与高傲的脾气,叉使他不愿屑居文学弄臣的角色。 矛盾冲突的结果是,皇帝派人授意谢灵运自请解职。这是他所希望的,于是,存极不愉快的两年 京师生活以后,谢灵运再次以患病为由,告假东门。离京之前,他实实在在地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劝皇帝攻伐河北,收复河山。和以前放诞任性的生活习气相比,这次上书看起来似乎有点幽默,但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表面上放诞不羁的谢灵运,在内心深处其实是很希望能成就一番事业的。毕竟,他是谢安、谢玄的后人。 然后他终于还是回乡丁,继续他那种“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的隐士生活。与政治上的极度失落相反,这时谢灵运的游兴可谓极度高涨。《宋书?谢灵运列传》描述他这一时期的生活时说: 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曲。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琚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 我们可以想见,当谢灵运带着他那百余人的随从,戴着曲柄 笠,穿着可以中请专利的自制的“谢公履”,浩浩荡荡地辟山开路的时候,那该是一种怎样壮观的场景!至于太守王瑗的“惊骇”,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是灵运在不经意之间幽了他默。这一时期,谢灵运照例写下了许多诗作,著名的有《登石门最高顶》《酬从弟惠连》《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等。 然而,就在他生命力量盛的时候,谢灵运自己也不会想到,,他的人生旅程,已经迫近晚期了。在隐居故乡的这段时间里,谢灵运一方面浩浩荡荡地旅游,作诗作赋,和族弟谢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苟雍、泰山羊培之等亲友诗酒唱和,另一方面,还十分积极地修建谢家祖传的别墅。他请求朝廷将会稽城外的回踵湖辟为良田,但遭到太守盂凯的拒绝。事情发展到后来,盂凯以“灵运横恣,百姓惊扰”为辞,上书朝廷“表其异志”。事情到了谋反的份上。谢灵运吓得即刻进京,向皇帝面陈事情的来龙去脉。处理的结果是,皇帝不再深究此事,但鉴于谢、盂两人日趋紧张的关系,谢灵运被留住京师,修改《大般涅檠经》,并于元嘉九年(432)被任命为缶内史。这次外放,名义上是朝廷的破格开恩,但实际上是将谢灵运流放到了边远地区,割断了他和浙东土族的联系。谢灵运当然能够感觉到这种安排的用意,因此,在临川任上,他是一如既往,“在郡游放,不异永嘉”,不久即为有司参奏弹劾。司徒刘义康遣使随卅从事郑望生前往面临)拘捕|射灵运,谢起兵抗拒,但 即刻就被擒获。皇帝念着谢玄的功劳,免除了谢灵运的死刑,判流放广卅I。然而,在抵达广州以后不久,灵运即刻又被莫名其妙地指控为谋反,于是,在种极其草率的情况下,皇帝下诏,在广州街头斩杀谢灵运。这巾间的曲折经历,《宋书?谢灵运列传》以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作了阴冷、简捷然而余韵无穷的叙述: > 删除 , 2008-08-03 18:57:56 春萧 一 谢灵运的生平与游历(4) 司徒遣使随州从事郑望生收灵运,灵运执录望生,兴兵叛 逸,遂有逆志,为诗曰:“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追讨禽之,送廷尉治罪。廷尉奏灵运率部众反叛,论正斩刑,上爱其才,欲免官而已。彭城王义康坚执谓不宜恕,乃诏曰:“灵运罪衅累仍,诚合尽法。但谢玄勋参微管,宜宥及后嗣,可降死一等,徙付广州。”其后秦郡府将宗齐受至涂口,行达桃墟村,见有七人下路乱语,疑非常人,还告郡县,遣兵随齐受掩讨,遂共格战,悉禽付狱。其一人姓赵名钦,山阳县人,云:“同村薛道双先与谢康乐共事,以去九月初?道双固同村成国报钦云:„先作临川郡、犯事徒送广州谢,给钱令买弓箭刀盾等物,使道双要合乡里健儿,于三江口篡取谢。若得者,如意之后,功劳是同。?遂合部党要谢,不及。既还饥馑,缘路为劫盗。”有司又奏依法收治,太祖谓于广州行弃市刑。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赵钦的供词,原确许多破绽,然而,这一次朝廷方面终于也没有冉作审核,是急匆匆地将谢灵运“弃市广州”了。这一年(元嘉十年,公元433年)谢灵运四十九岁,正是生命中最旰盛的时期。 临刑前,谢灵运写下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首诗 《临终诗》。可以说,他是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其诗曰: 龚胜无余生,李业有穷尽。嵇公理既迫,霍生命亦陨。凄凄凌霜柏,纳纳冲风菌。邂逅竟几时,修短非所愍。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下泯。送心正觉酊,斯痛久已忍。唯愿乘来生,怨亲同心朕。 谢灵运一生著述颇丰,考现存谢氏留存的作品,大约有以下几种:一是明张溥纂《汉魏六朝百二名家集》中的《谢康乐集》,收诗文共ll9篇(其中诗81首,文38篇);二足清人严可均纂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其中《全宋文》卷三十至卷三十三(部分)是谢灵运的文,共49篇(包括部分诗序);三是近人丁福保编《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其中《全宋诗》收谢灵运诗81首;四是今人逯钦立辑注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其中《宋诗》收谢灵运诗,100首;五是近人黄节的《谢康乐诗注》,收注谢诗78首;六是今人叶笑雪的《谢灵运诗选》,选注谢诗56首;七是今人顾绍伯校注的《谢灵运集校注》,收诗文IS9篇,其中诗97首(存目四);八是今人李运富编注的《谢灵运集》,收入诗文153篇,其中存目4篇,存疑5篇,正式立目的诗94首、文50篇。? > 删除 , 2008-08-03 18:58:03 春萧 二 谢灵运山水诗内涵分析(1) 许多人在提到“山水诗”这个名词的时候。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幅清新淡远、意趣盎然的山水画图,以为“山水诗”约等于是纯美的艺术享受。诚然,类似的观点大体不差。我们在蒯读谢灵运留存至今、大约占他所有作品三分之二的山水诗作的时候,也常常能够感受到这一点。诸如“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白石抱幽右,绿筱媚清涟”、“池塘生春草,园柳变呜禽”、“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等一系列成诵的山水名句,确实是将我们带人到了大自然四时迥异的山水意境之中,并随着诗人笔墨的描摹而获得了相应的审美快感。然而山水涛毕竟不是山水句,当我们将这些诗句放在全诗的整体框架之内来考察,那么,情况就又有所不同了:我们获得的将是一种整体感受,一种基于诗人本人创作个性与情感底蕴的创作风采。即以谢灵运而言,鉴于诗人独特的出身与宦海渡折, 我们在阅读他的山水诗作的时候,除了能够从那些山水名句中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更可以感悟到他那颗矛盾的心,一颗在政治风波与山林隐逸之间不断颠簸的疲惫的心。正是这样,要分析谢灵运山水诗的内涵,我们就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山水景物描写的层面,而将谢诗创作时的政治环境、心理状态置之一边十不顾。理智的态度应该是将这三个方而融合起来考察,这样,我们对谢灵运山水诗的理解,也许会更真切、更伞面衅。 1,政治浊流挟裹下的“游山邀水”。 我国现代著名漫画家、散文作家丰子恺先生在抗战时期,曾将自己的离家逃难戏称为“艺术的逃难”。丰子恺是幽默的,即使在敌人飞机狂轰滥炸的当儿,他还能幽默地说出以下话来:“敌机不来,还没有游玩山洞的机会。下次敌机来时,我可以到老人洞去游玩一下。” ?毫无疑问,谢灵运应变时势的心态远没有丰子恺好,但他的山水诗创作,却也颇有些类似于丰子恺的“艺术的逃难”:从现存的资料来看,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和他的政治噩运似乎是紧密相连的。这实在也很有些“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味道。 应该说,谢灵运真正写山水诗,是从赴任永嘉 他个人在政治上受排挤、压抑的起点——开始的。这种创作风气的转向与个人经历的转变并不是一种巧合:赴任永嘉时,谢灵运三十八岁,而从现存谢氏诗作来看,涛人至少在义熙八年(412)就开始创作了,那一年他二十八岁,写下了《答中书》八章。在这整整十年的时间里,山水诗人谢灵运几乎没有拿出像样的山水诗作来。那时候,他写的大多为亲友之间的酬答与应制之作,淹没其中的《岁暮》与《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两首?,虽然尚有写景的成分,但终于也不能算是纯粹的山水诗作。然而从赴任永嘉开始,他的山水诗便喷涌出了,诸如《过始宁墅》《富春渚》《初往新安至桐庐口》《七里濑》《晚出西射堂》《登永嘉绿嶂山》《游岭门山》《登池上楼》《东山望海》《登上戍石鼓山》等一系列优秀的诗作都是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写成的,其写作密度之大、成就之高,是诗人以前整整十年时间所无法比拟的。政治上的失意,似乎倒正好成了他山水诗创作的催化剂。 针对这种永嘉前后诗人创作风气的剧变与创作成就的异常丰厚,有两段话似乎是道出了天机的。 《宋书?谢灵运列传》说: 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邀。 遍历诸县,动逾旬期,民问听讼,不复关怀。 唐朝诗人自居易在《凄谢灵运诗》中说:吾司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 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皆奇趣。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岂惟玩景物,亦欲抒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 所谓“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邀”、“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的说法,实际上都是肯定了仕途的挫折与山水诗作大量兴起的因缘关系。也就是说,这一时期谢灵运独独钟情于自然山水,在山水诗的创作卜取得了异常丰厚的成绩,客观上是基于政治上受排挤:因为仕途受挫,政治上无法再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才“肆意游邀”,并在山水诗的创作上取得了丰厚的同报。这种因政治噩运而艺术丰收的理路,内蕴的是诗人内在心理的调整与人生态度的转向。这,点。我们似乎能在谢灵运《富春渚》一诗中找到佐证,其诗同: 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定山师云雾,赤亭无淹薄。潮流触惊急,临圻阴参错。亮乏伯昏分,险过吕粱壑。涛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平生协幽期,沦蹁刚徽弱。久露干禄请,始果远游诺。宿心渐申写,乃事俱零落。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 全诗借富春扎中一次遇险的经历,来暗喻自己的人生处境并暗示今后的人生选择。第一、一两联写行程:诗人连夜从渔浦潭出发兼程赶路,天亮的时候,已是抵达富春县的近郊了:清晨的定山,远远地矗立在云雾之中,然而定山东面的赤亭,许是因为时间的紧急,诗人竟是没有停留游览。第三、四两联是写途巾遇到的险景:富春江水激流汹涌,诗人逆流而上。船儿划过,拍打着江水?发出了惊急骇人的声音。于是只好靠岸行驶,然而就在船只驶向岸边峭立的崖壁的时候,江上那参差交错的礁岩却又阻挡了船只。的去路。接下去的“亮乏伯昏分,险过吕粱壑”一句,足借用了们 昏无人的典故。《列了?黄帝》篇记载,列御寇向伯昏无人炫耀他的射箭技术,伯昏无人说,这不算什么,于是登高山,踏危石,面对百仞之泉,脚有二分悬挂在崖壁之外,请列御寇来射箭。列御寇吓得趴在地上,汗流浃背。伯昏无人说,至德之人,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而神气不变。现在你吓成这个样子,足内心的怯弱啊。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承认自己没有伯昏无人的胆量,也并不是什么至德之人,因此是心惊胆战地过了像吕粱一样崖峻湍急的河流。以后五联全是作者事过以后的感悟,也是全诗的写作主旨所在。“涛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句,“涛至”出自《周易?坎卦》:“水涛至,习坎。”王弼注日:“不以坎为隔绝,相仍而至,习乎坎,者也。习渭便习之也。…„兼山”,指代《周易?艮卦》,《象》日:“兼 …,艮。”《彖》日:“良,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全句的意思是说,既然已经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险,也就应该习以为常、处乱不惊了。至于人的一生,也会有半坦与险恶之分,不唰的境遇得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与策略,努力做了其自然。接下去的四联作者继续申述这层意思:隐居逸世原来就是我的愿望,只是由于自己的意志不够坚定而无法实现。现在既然已经出守永嘉,那么正好町以了却自己以前的宿愿,过上一种隐逸的生活。素来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自己的决心也已经下定,那么世间的万事万物也就可以不再萦怀于心了。这里“滓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一联的意思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它不只是简单的道家顺时应势的哲理,更是支持谢灵运以后“游遨山水”这一行为的思想基础:既然政治上已经处于一种不利的境遇,那么自己不妨在这方面采取一种低调的姿态,而将心志转移到以前一直想做而没有机会实现的隐逸生活上来。这种心理上的调节,正和《宋书?谢灵运列传》以及白居易《凄身灵运涛》的说法相一致。 > 删除 , 2008-08-03 18:58:24 春萧 二 谢灵运山水诗内涵分析(2)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谢灵运抵达永嘉以后钟情于自然山水,而于“民问听讼,不复关怀”的行为,和李白式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泄一时之愤的言论,是有区别的,谢灵运有他自己的哲学思想。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持下,以后随着政局的不同,他还会有再次的 山仕与再次的隐居。对谢灵运来说,他只是在不利的境遇中努力做到顺时应势罢了,而山水诗的丰收,也只是这种调整过程中相应的产物。我们以《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一诗为例,来说明这种心态转变以后的结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合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惦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徽。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读这一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l旷的彻底的隐士陶渊明,而且,看得出来。在这里,谢灵运比陶渊明还安悠然自得。全诗心气平和,心情愉悦,洋溢着一种自以为悟道以后的得意之情。诗歌写景动静结合,于把握全局之时。义不乏“山水含清晖”、“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靠”这样的特写,场景转换收放自,如,其取景、写景的手段诚然是一分高妙的,不愧是山水诗派鼻祖人物的作品。 就是这样,从深层的创作动因上分析,我们未尝不可以说,谢灵运山水诗作的丰收,在很大程度上正得益于他仕途上的噩运。或者再进一步,我们也未尝不可以说,得享盛誉至今的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乃是当时政治浊流挟裹下的一个意想不到的宁馨儿。 2,庙堂与山林之间的双构。态。 然而谢灵运终于也没有能够始终保持这么一种顺时应势的和平心念。更多的时候,他还是要在自己的涛作出流露出一种借景消愁的心绪。理论上的认识,有刚候在实践中并不那么容易做到。和陶渊明相比,谢灵运的退隐实在是很不彻底的。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黄节在他的《读诗三札记》中这样评论谢灵运:“山水不足以娱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忧,学足以知之,才足以言之,而力终不足以行之也。” ?谢灵运想要以“肆意游邀”的态度来化解他政治上失意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实现。存在于许多中国旧知识分子身上的“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心态,为他以后的隐居生涯平添了无数的烦恼与忧愁。 毫无疑问,在哲学思想上,谢灵运受佛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是很深的,然而这并不说明,受着佛道思想影响的谢灵运,对于儒家思想就本能地持一种排斥的态度。事实上,终诗人之一生,儒家那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始终都没有在他的思想里消逝,尽管在许多时候,他还要竭力否认这一点。比如在著名的《山居赋》中,谢灵运这样说: 嗟夫!六艺以宣圣教,九流以判贤徒。国史以载前纪,家传以申世模。篇章以陈美刺。论难以核有无。兵技医日、龟箕萤梦之法,风角冢宅、算数律历之书。或平生之所流览,并于今而弃诸。 这说明谢灵运在他早期的时候,是兼通百家并精研过儒家经典的,所以现在他要说“并于今而弃诸”了。但有时候放弃也不是很容易的,联系到诗人整个的人生经历,我们知道,事情并没有这样简单。永嘉任上有三首诗很是值得我们注意,宦为我们提供上,谢灵运在水嘉任上的另一个侧面一关心民间疾占、希望为民解忧的带有浓厚儒家色彩的一面。这二三白诗是《种桑》《白石岩下径行田》《命学士讲书》,我们且看《种桑》一首: 诗人陈条柯,亦存差攘剔。前修为谁故,后事资纺绩。常佩知方诫,愧微富教益。浮阳骛嘉月,艺桑追闲隙。疏栏发近郛,长行达广蜴。旷流始毖泉,湎涂犹跬迹。俾此将氏成,慰我海外役。和诗人其他诗作大量引用《庄子》《楚辞》中的典故不同,本诗上用的,多是儒家经典,尤其是“常佩知方诫,愧微富教益”一联,接连用了《论语》巾两个重要的典故。《论爵?先进》篇载,孔子和学生们闲坐在,起,讨论各自的志向问题,子路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多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所谓“知方”,就是知晓礼仪的意思,是儒家治国所要达到的主要效果之一。谢灵运在这里也表达出了子路式的勇气,所谓“常佩知方诫”,就是说,要让永嘉的百姓对于那些儒家的礼仪牢记不忘。“富教”的典故出自《论语?子路》篇:“子适卫,冉有仆。子日:„庶矣哉!?冉有:„既庶矣,义何加焉??曰:„富之。?日:„既富矣,叉何加焉??同:„教之。””隗微富教益”的意思是说自己为没有达到让人民富足并受到礼仪教化的效果了丽感到惭愧,话虽然说得相当谦虚,但内中透露出来的雄心,恰表达出了诗人“兼济天下”的强烈愿望,《白石岩下径行田》是诗人作为地方官巡视农田时,基于百立肆的艰难人牛羊发的感慨,其 起首四联“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乍。知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莓蔷横海外,芜秽积颓龄。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大有了者之心,它表达了诗人作为地方官扣算改变这种现状的谨慎而坚决的心忐。所有这些-包括《命学士讲书》一诗中透露出来的诗人在永嘉兴学的言行,都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任性、放诞的谢灵运的形象大相径庭。它说明在抵达永嘉以后,诗人内心也还是希望能够做一番事业的。在仕途失意的当儿,谢灵运并投有完全忘却他的政治理想。然而永嘉毕竟太小,这对国公出身、曾经掌握权力中枢的谢安、谢玄的后人来说,实在有点不起眼,更何况,出守永嘉的他,还是被排挤的。 > 删除 , 2008-08-03 18:58:41 春萧 二 谢灵运山水诗内涵分析(3) 想要实现理想,然而偏偏又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内心的惨痛伴以政治上的失意,酿成了诗人郁结于心的压抑与忧郁:尽管眼前满是美景,尽管诗人不断告诫自己,要纵情山水。要实现自己隐逸生活的理想,然而每当登临览景,一种源于内心的压抑与忧郁却禁不住要泛来、泛上柬,他困景添愁了。投身“江湖”的谢灵运终于也没能忘却潜伏着的“魏阙”,庙堂与山林之间的双构心态,由是而成。我们且来看那首著名的《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襄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朓岖嵌。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由歌,荽姜感楚吟。索营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这真是一首让人心悸的诗作。尽管全诗不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样满含春意的句子,但我们还是体会到了那种源于诗人内心深处的挥之不去的浓浓的阴郁的感伤,一种在现实面前进退两难的无可奈何。诗的前两联借用了《周易?乾卦》“潜龙勿用”和《渐卦》“鸿渐于陆”的意象。说虬龙深潜尚能保全本真,鸿鸟奋飞也能声名远播,可自己呢?欲深潜吧,蠢不町得,欲高飞吧,又不可能,进退两难,无所适从。所以竟是愧对虬鸿了!接下来两联讲述自已所处的状态: 我想要做官治理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缺少那种投机取巧的智能;索性辞官务农了吧。又怕自己的体力承受不了。现在,为了得到那几个养活自己的钱粮,居然又米到了这边远的永嘉。卧病在床,空刘山林。这两联,语气并不峻急,但我们却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浓浓的颓废、无奈与愤懑。这实在是心灵深处的一种惨痛!接下去的四联写景。诗人久病初起,对着满园春色,原想借此舒缓一下自己的心情,然而终于还是为被贬永嘉、离群独处的凄凉情绪所笼罩,写下了“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的诗句。在这样的前提下,当诗人高唱“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诗句,表明自己将要隐遁的决心的时候,我们也只能认为这足一种无奈的悲语一一为人故作豪放语,于无声处听惊雷一其中气是不很足的,它正好折射出诗人在庙堂与山林之间徘徊、犹疑而孤寂的身影。 类似的诗作,在谢氏山水诗中占有多数,究其原因?就在于这种庙堂与山林之间的双构心态。毕竟,在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与理想,其途径就只有出仕一条。在这样的条件下,无论谢灵运多么达观,在内心深处,他都是无法摆脱这种条件的制约的,就像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也正是这样,当我们反复听到诗人决意归隐的诗句的时候,我们也只是听到了同一悲音的多重协奏,音调苍凉,重沓连绵。 3,丰山盛水之间的寂寞苍凉。 在庙堂与山林之间徘徊犹豫的谢灵运终于过上了一段隐逸的日子。从表面上看,隐居山林的谢灵运似乎足惬意与热闹的。他和名士相往来,彼此唱和;他带着他那百余人的随从,开山辟林子浩浩荡荡地出游,似乎极尽意气。然而,从他的诗作来看,所有这些却都只是“寂天寞地中一团热闹”?。内心的寂寞与苍凉,仍然是他诗歌的底色。 有很多诗句表达了他这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朓》)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情用赏为美,事昧竞谁辨。(《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匪为众人说,冀与智者论。(《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椿修竹》) 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登石门最高顶》) 倘有同枝条,此日即千年。(《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石门岩上宿》) 在意兴正浓的登临山水之际,诗人谢灵运表现出来的,竞足这么一种孤独的情感基调,这不能不使千年以后的我们,在阅读这些诗作的时候,心境也随之一沉了。谢灵运是孤独的。与这种孤独,感相对应的,是诗人后期诗歌创作叶“期盼情结”的出现——在那些诗作中,诗人时不时地以他那生花的妙笔,添加一个为诗人所热切渴望、期盼然而永远不脊场亮相的人物。我们引《石门新营所住,阴而高山,同溪石濑,茂林修竹》一首,以资说明: 跻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苔滑谁能步,葛弱岂可扪。袅袅秋胍过,萋萋春草繁。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教。芳尘凝瑶席,清醑满金樽。洞庭窀波澜,桂枝徒攀翻。结念属霄汉,孤景莫与谖。俯灌石潭,仰看条上猿。早闻夕飙急,晚雕朝日暾。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感往虑有复,理来情无存。庶持乘日车,得以慰营魂。韭为众人说,冀与智者论。 类似的意思,《南楼中望所迟客》中有“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圆景早已满,佳人殊未适”、《百门岩上宿》有“美人竟不来,阳阿徒唏发”等句。 > 删除 , 2008-08-03 18:58:58 春萧 二 谢灵运山水诗内涵分析(4) 许多人在滨到这些诗句的时候,都在费神地思索,这个为谢灵运所期盼的人物,究竟是谁,林文月在《谢灵运》一书中以地毯式扫射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作了全面的分析: ……他所思念的——美人——朋友是准呢?我们不得而知。有人说,谢灵运生中引以为知己的是庐陵王义真,而义真是英年横遭杀害而夭折,所以灵运在诗章里登高朓望之际,每每有思念赏心知已而不可得的感叹。不过,这种说法也未必可信。义真与灵运虽然确曾有过一段交往密切的目子。义真生前,他们之间,于政治利害而团结的因素之外,也确实有些“性情所得,未能忘言出恬赏”的纯洁的友情;而个别被迫离开建康之后,灵运也曾与义真信笺往来,保持联系;义真死后,又为之作诔;后来灵运应文帝征召为秘书监赴京,问次其墓下,也作了一首深情哀痛的《过庐陵王墓下》诗,但是,以一个骄傲如谢灵运的人,对英年而逝的义真,怀念之情容或日久而弥深,视其为终身景仰热切盼望的理想人物,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 在灵运的一生中,也有一些曾赢得他欣赏或钦佩的人物。谢氏家族之中,便有许多才华之士,例如他的堂叔混、方明,以及堂兄弟瞻、晦、曜、弘微,惠连等,都是才思飘逸,风流可喜的。……不过,若说惠连或其他谢氏家族的文士能得到灵运的赏识,或者可能;如欲视作灵运一生之知己,为他登临赏物之际所殷切盼望的对象——美人,则未必属宾。 谢灵运本身是一位佛教徒。……灵运一生中结交的佛教法师也颇不少。其中,他对慧远与昙隆二位高僧最为心仪钦佩。……然而,灵运与这两位高僧交往的时间都很短,而巳都是止于宗教哲理的讨论而已。灵运虽颇具慧业,却不是一个可以甘于受某方面限制的人。他仍是一位有狂野之心的人,因而与方外之士虽有交游,却无法达到彼此为知己的深度。在灵运憩居时期,又有如伺长瑜、羊蝽之、颤延之、范泰等又士,乃至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都先后与他有过文章赏会或山泽之游。不过,一则文人相轻自古皆然,而况高傲如灵运者,他的文名在当时已是超越众人的:再则,这些文士或隐士都只是他一时或暂时的游伴而已,看不出与灵运之间有过什么推心置腹的深交…… 如此看来,在看似豪华热闹的表面生活底层,诗人谢灵运竟是异常孤独寂寞的……这里所谓的美人,与其把他看做灵运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如义真、惠连等,倒不如视为魁自己心目中假想的一个完美的人格——一个他终身追求而不得的赏心人来得恰当些。? 这样的结论是我们基本可以同意的。上引诗句中的“美人”、“佳人”,实在只是诗人理想中的人物而已,而不能落实到某个具体的人。因此,对于谢氏后期诗歌创作中出现的“期盼情结”,我们需要考察的并不是具体的期盼对象,而应该是隐藏于其背后的具体的内涵以及酿成这种“内涵”的诗人的心理基础。 正如我们已经分析指出的,谢灵运是因为政治失意而转向山水的。当出身豪门、有着良好的自我优越感,包括政治优越感的他突然之问被排挤出京,下放到权力的边缘地带,此前他在心理上赖以支持自己价值、行为的政治支撑点就突然撤去了。此后,在道家思想的指引下,诗人曾经希望能够从自然山水中另寻一个心理支撑点,用以支持自己以后的价值、行为。然而,我们知道,他失败了。在庙堂与山林之间双构心态的作用下,谢灵运始终都没有能够建市起纯粹的以自然山水为核心的心理支撑点。正如潘知常在《众妙之门一 中国羹感心态的深层结构》一书中所说的: 有些人虽然投身自然,但往往只是藉自然反衬出自我的孤寂与无助,从而与自然貌合神离甚至格格不入,从中折射出来的还是“其确阮患”的深层美感心态。在他们那里,走向山水并非一种安顿、一种归宿,因而就很难“端然自若”、“陶然自得”。相反倒往往是“驾言出游,以写我忧”的暂时登临,这样不论登临之际如何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当暮霭沉沉夜幕低垂时,也不能不勉强支撑沉重疲惫的身体,返回令人“夜中不能寐”的红尘。其中充满嘲弄的失落之感,确乎令人“忧思独伤心”了。……谢灵运或许就是这类人物的代表。 在登临山水的过程中,谢灵运究竟有没有感受到自然山水的 反讽,这个我们暂且可以撇开不谈,但他并没有从自然山水中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或者说并没有从山水的鉴赏中获得安慰,则是不争的事实。审美的山水生活并没有改变诗人的处境,而由自然 山水四季变幻引发的时间意识,更使诗人在心理失衡的基础上平添一秘人世闯酌无曹感。遗不能不说是雪上加霜了。 > 删除 , 2008-08-03 18:59:14 春萧 二 谢灵运山水诗内涵分析(5) 毫无疑问,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下,我们人类对于时间的意识是相当敏感的。陈世骧在《论时:屈赋发微》一文中指出: 在人类历史上某些剧变的世纪里,在其时的诗歌上、哲学或宗教文献上,会出现对“时间”与“存在”的不安意识。其时,我们发现“时间”是锐利地为人所感觉,并为最摇荡的心态所处理。时间不再简单地被认作事物的客观秩序之一部。它不再仅仅是客观的时间,不再是被认为理所当然的,被用来计算的,被用来漠然地思考的。它带卜无限的个人色彩,变成了一个如鬼魅般不断作祟的意象,一个对一去不回的力量的心灵投注处。……新诗人而言,这郁结的经验产生了最深的感慨,笼罩于其诗中,或潜藏于其宗教、道德的思维的底层。 刘中国人来说,这种主观性的时间意识主要产生在诗歌领域。早在中国诗歌的源头 《诗经》之中,诗人们就已经具有强烈的时间流逝感了,如《秦风?车邻》中说:“今者不乐。逝者其耋”、“令者不乐,逝者其亡。”《唐风?蟋蟀》巾也说:“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今我不乐,日月其迈。”这里,诗人们所以要反复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就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时间的不断流逝。《楚辞》对于时间的这种思考,更是带有作者强烈的个人色彩:“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汩余茗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具有强烈人世精神的屈原,是将自己的政治生命和漠然飘逝的时问联系起来考察了。到了汉代诗歌,尤其是在《古诗十九首》中,诗人们对时间的思考更为直接,也更为消极。类似“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罔”(《驱车上东门》)、“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 上柏》)、“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年不满卣》)、“人生非金石,岂能}乏寿考”(《回车驾言迈》)、“人生寄一世,淹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的诗句是经常可以瀵到的。此后,在精神形态极其强健的建安诗人身上,这种时问意识的“鬼魅”也时有出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曹操《善哉行》),“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曹植《赠白马王彪》),“惊ixl飘„ 白日,光景驰两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道。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斤”(曹植《箜篌引》),表达的,其实也还是一种人世无常的感怀。 作为一个敏感而失意的诗人,谢灵运在他的诗作中电有类似的时间意识流露。但和汉代诗人那种直接甚全有此粗鄙化的表达方式相比,他的时间意识是通过大自然四季的变幻来传达的,因而相对来说,也就更为隐蔽,或者说,更自艺术性。他的《善哉行》说: 阳各跃升,虞渊引落。景曜东隅,畹晚西薄。三春燠敷,九秋莆索。凉来温谢,寒往暑却。居德斯颐,积善嬉谑。阴灌阳丛,凋华堕萼。欢去易睁,悲至难铄。击节当歌,对酒当酌。鄙哉愚人,戚戚怀瘼。善哉达士,滔滔处乐。 日出日落、春秋代谢,在这大自然无常的变更中,诗人终于也发出了“欢玄易惨,悲至难铄”的感叹,虽然这种感叹最后似乎还足为“鄙哉愚人,戚戚怀瘼。善哉达士,滔滔处乐”的通达的结语所消了解,但和普通的山水诗一样,那仍是诗人故作豪放的青语,因此诗歌的基调仍然是阴沉的。类似的意思,在谢灵运其他诗作中还多有表露,如: 玉衡迅驾,四节如飞。急景西驰,奔浪赴沂。英华始玩,落叶已稀。(《答谢咨议》) 短生旅长世,恒觉白日欹。览镜睨颓容,华颜岂久期?苟无回戈术,坐观落崦嵫。(《豫章行》) 景易时移,繁华无常,心境落寞。就这样,当诗人原来希望从自然山水中获得一份安慰、一份平衡的时候,蓦然回首,却发觉非侣初衷没有实现,反而半添一种奠名的惆怅,一种物华无常的感叹。他没有从自然山水中寻得他所希望的心理支撑点,他的言行、价值与心埋,依然是进退失措 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种深深的孤独感便油然而生。于是他希望能有一个明达之士经常和他晤谈,既消解暂时的寂寞,又能给自己一种心理上的支持,从而结束自己这种进退失措的迷茫状态。这样的心理,外化在诗歌中,便是对知心朋友——美人——的期待,诗人希望借助和朋友的这种交谈来消除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我们且来看前引的《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一诗。 > 删除 , 2008-08-03 18:59:48 春萧 二 谢灵运山水诗内涵分析(6) 诗的前两联是说自己在高入云霄的石门山顶新建了住所,叙事简捷,感情平和,并颇有些自得的意思。然而接下来的“袅袅秋风过,萋萋春草繁”一联却宛如一场秋雨,将本来那种平和的心态横拉到了一种思念的轨道之上。联系到《楚辞》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蓣兮驰望,与佳期兮夕张”(《九歌?湘夫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招隐士》)等句,一种悲秋情景下的思念之情便横空出世了。果然,接下来从“美人游不还”句起到“孤景莫与谖”句止,诗人用了四联的篇幅,极尽铺陈之„能事,说假如自己对这位远方朋友的思念能够化为丝线,那么,这线一定能够上接天河云彩了。然而,现在自己仍是孤景独处,无人能够理解和消解自己内心的忧愁。下面三联又是写景,在朋友缺场的情况下,诗人百无聊赖地仰看朝阳与夕飙的更替,发出了“感往虑有复,理来情无存”的感慨:在日出日落的过程中,自己好不容易使这孤苦的一天成为过去,但即刻又担心类似的情景会“昨日重现”!对这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体悟,著名摇滚歌手崔健在他的《出走》一曲中曾有淋漓尽致的渲染与描述: 太阳爬上来,我两眼又睁开,我看看天,我看看地,哎呀哎呀…… 我抬起腿走在老路卜,我瞪着眼看着老地方,那山不在,那水还在,哎呀哎呀…… 多少坎太阳一日当头,可多少次心中一样忧愁,多少次这样不停在走,可多少次这样一天到头,哎呀哎呀…… 我闭上眼没有过去,我睁开眼只有我自己,我没有别的说,我没有别的做,哎呀哎呀…… 这真是一种内心的恐慌,它已经超越了忧郁、伤感的范畴,而体会到了个人在漫长的时间长流中的寂寞的销蚀了:“日复一日,每一天都是对前一天的简单重复,没有价值实现,也没有精神愉悦与创造。这怎能不止诗人大起惶惑与不安?所以到最后,诗人甚至调动了自己最大的想像力,希望通过拉住运载太阳神的车了,而使时光慢慢流逝了。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谢灵运后期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期盼情节”,实际上乃是种深深的“无助情节”:政治上的失意,登临山水之际感悟到的物华无常与时光不再,都使他产生了浓浓的失落感与恐慌感。迷失在价值规范、迷失在自己的心绪之中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再也找不到他的一点,理支撑点了!于是,在一片丰山盛水之间,诗人体悟的,却只是一种寂寞苍凉的晚景。 > 删除 , 2008-08-03 18:59:56 春萧 三 谢灵运山水诗的成就(1) 让出身豪贵、一生极不得志、内心寂寞凄普的谢灵运差堪安慰的是,在屡隐屡仕的人生历程中,他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作,并为后人所景仰。这一部分,我们璺从诗人凝重的个人经历与心情中跋涉出出,从审美的、艺术的角度来对谢氏山水诗作作一个比较伞面的剖析。 1,山水诗作中的“谢灵运定式”。 读谢灵运的山水诗,我们所得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条理分叫、结构严谨。近人黄节在《读谢康乐诗 札记》中说: 汉诗浑成,无一定作法,至康乐明远,则段落分明,章法紧严矣。然亦各人有各人之法,各篇有各篇之法,其变化疏宕处,后人不能也。……大抵康乐之诗,首多叙事,继言景物,而结之以情理,故末语多感伤。然亦时有例外,如《登池上楼》首四句“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则以理语起矣。至如《南楼中望所迟客》之“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游赤石进帆海》之“首夏犹消和,芳草亦未息”,《游南亭》之“时竟夕澄霄,云归日西驰”,则又以景语起矣,然后于写景说理之后,必紧接以叙事,则几成康乐诗之惯例矣。? 例外中还有惯例,黄先生可谓幽默,然于谢氏诗作的段落结构,这幽默的言论却也剖示得极为清楚。同样的意思,林文月在《中国山水诗的特质》中也有论及: 谢灵运的山水诗与一般风景诗有很大的差异,他开创了一种游记性的写作方法。这种风格遂成为宋齐间山水诗的典范。……诗中有一种井然的推展次序:记游一写景一兴情一悟理。这种新颖的布局结构一再呈现于灵运个人的诗篇中。? 也就是说,在山水诗的创作上,谢灵运是开创了一种模式的,而且,这种模式后来一再为后人所运用,遂成为一种写作上的“定式”。如《晚出两射堂》: 步出西城门,遥望城西岑。(记事)连障霍蜥峙,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判。(写景)节往戚不浅,感来念巳深。羁雌恋日吕,迷乌怀故林。台情尚劳爱,如伺离赏心。抚镜华缁鬓,揽带缓促衿。(若情)安排徒空言,幽独赖呜琴。(悟理) 又如《过白岸亭》: 拂衣遵沙垣,缓步入蓬屋。(记游)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援萝聆青崖,春心自相属。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苹鹿。(写景)伤彼人百哀,嘉尔承筐乐。荣悴选去来, 穷通成休戚。(兴情)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悟理) 类似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有些诗作虽然有例外,但 那例外电一定如黄节先生所指出的,是例外中有“惯例”的,也就是说,也只不过是“记游,写景,兴情,悟理”模式中的内部次序调整而已。 行文至此,有必要澄清个概念,那就是,我们将谢灵运山水涛创作概括为“记游——写景——兴情——悟理”的模式,并非是说谢诗在创作上具有机械化、格式化的弊病。 从文体学的角度来说,艺术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和形式应该是一种有机的统一。一方面,在艺术创造中,我们首先强调的是一种真实的内容,这种“内容”可以表现为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事件、场景、物事,也可以表现为作者的精神情感,一种在具体情境下作者个人独有的思想、心境、感情。然而,另一方面,当一定的“内容”确定以后,我们又需要有一定的形式来表达这种内容。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可以而且也必须是有机统一的,否则,这一艺术品的质量就耍受到怀疑。关于这一点,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经有所论述: 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芗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这里第一个决定凶素就是这样一个要求:要经过艺术表现的内容必须在本质上适宜干这种表现。否则我们就会只得到一种很坏的拼凑,……一种真实的也就是具体的内容既然应该有符合它的一种感性形式和形象,这种感性形武就必须同时是个别的,本身完全具体的,单一完整的。艺术在内容和表现两方面都有这种具体性,也正是这种两方面同有的具体性才叮以使这两方面结合而且互相符合。……因此我们就应该抛弃这样一种想法:以为采取外在世界中某一实在的现象来表达某种真实的内容,这是完全出于偶然的。艺术之所以抓住这个形式,既不是由于它碰巧在那里,也不是由于除它以外,就没有别的形式可用,而是由于具体的内容本身就已含有外在的,实在的,也就是感性的表现作为它的一个因素。但是另一方面,在本质上是心灵性的内客 所借以表现的那种具体的感性事物,在本质上就是诉诸内心生活的,使这种内容叮为观照知觉对象的那种外在形状就只是为着情感和思想而存在的。? > 删除 , 2008-08-03 19:00:13 春萧 三 谢灵运山水诗的成就(2) 在我个人看来,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它外在的形式结构上,并不是一种“很坏的拼凑”。我们可以说它具有一定的程式,但却不能说它机械刻板。实际上,谢诗所以选择这种“记游——写景——兴情一悟理”的结构方式,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是“由于具体的内容本身就已含有外在的,实在的,也就是感性的表现作为它的一个因素”,也就是说,谢灵运之所以选择上述结构模式,内应的,正是诗人那种徘徊于庙堂与山林之间的创作心态——是特定的思维模式与情感内容央定了特定的创作形式。 从上述谢氏山水诗的内涵分析中,我们已经了解到,谢灵运在他整个的创作历程中,其心态大多是郁郁不平的。这种“郁郁不平”源于政治上的失意,而外化为他精临山水时的特殊的眼神。在孤寂、抑郁的人看米,滔滔者,天下无不孤寂、抑郁也。然而诗人终于又不敢放任类似的心绪一泻千里,他需要调整自己。于是,为了重新寻得心理支撑点,诗人终于又将眼光转向了魏晋时期十分流行的玄学思想、道家哲理。他那“记游——写景一兴情一陪理”的写作模式,就是在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下出笼的。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景、情、理,都是和自己的出游,和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联系在一起的。以上引《过白岸亭》为例,我们分析如下: 诗的首联记游:诗人整顿行装,将要出发到距离永嘉八十余里的白岸亭去游玩了。这一句虽然平平自己奇,但从写作学上说,是交代事件的起冈、地点等要素,一种“游记性”的写作方法所必不可少的一环。跟着的四联是具体的……水描写,诗人随着亭边的溪水,将自己的眼神由近向远推:近亭的,是小溪、是卵石、是溪水从卵,石上滑过的潺潺的流水的声音;稍远处,是高山、是山 上二参天的林?木、是低垂的青翠的天空。这么一种清新的景象,便是以写山水诗见长的诗人电承认难以用自己的语占来准确地表达,倒是垂钓小溪的渔夫,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没有丝毫的烦人事情。攀援而上,侧耳倾听山谷中传来的流水、鸟鸣的声音,有一种春天感怀的情绪和整个环境交织在一起。这时候,诗人极耳远望,视野定格在栖于荆棘之上的黄鸟和呦呦低鸣的食萍之鹿。看得出来,记事和写景之问,在结构上是圆润自如的,没有丝毫的生涩与不平的棱角。不但如此,在写景部分的文字中,由于作者已经借用了,些典故(比如“渔钓易为曲”是借用了《老子》中“枉则直,曲则全,,的意思,实际上隐含了委曲求全的处世之道;“春心自相属”是袭用了《楚辞?招魂》中“极目千里兮伤春心”的句子,暗含了伤感的情绪;“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苹鹿”一句,则分别运用了《诗经》中“交交黄鸟,止于棘”(《秦风?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栩”(《小雅?黄鸟》)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的句子,联系到这些诗篇以后有“谁从穆公”、“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此邦之人,小可与处”、“吹笙鼓簧,承筐是将”等句子,我们可以推测,诗人是想起了自己的仕途坎坷和另一些人的“捧日承恩”),因而实际上已经将自己的心情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了,从而为以后的“兴情”与“悟理”埋下了伏笔。果然,紧接着“兴情”的“伤彼人百哀,嘉尔承筐乐”一句,直接从“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和“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两句人手,表达了自己对为秦穆公殉葬的三位良臣的哀思,和剥眼前那些正受着君王恩宠而寻欢作乐的臣工的怜悯,说荣耀显达和屈辱憔悴原是相互更迭的,仕途的穷通将酿成个人命运的时好时坏、沉浮不定。从这种情感认识出发,诗人最后悟得“还不如永远离开官场而投身山水,倒可以长久保持自己的本真不受伤害”的道家哲理,也就是水到渠成了。“记游——写景——兴情——悟理”的结构形式,在赘临山水的过程中,实现了它浑然一体的整体效果。正是这样,我们说,谢灵运独创的山水诗写作中的这种模式?其意义并非在于他规范了后人的写作形式,而是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景——情——理一一事”之间如何浑然一体以达到表情达意的美学借鉴。 > 删除 , 2008-08-03 19:00:54 春萧 三 谢灵运山水诗的成就(3) 2,写景过程中的主客观转移及交融。 谢灵运山水诗的另一个突出成绩是写景过程中主客观情景之间的自然转移及整体上的交融。 从整体个来看,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鲜明而强烈的个人色彩,读他的诗作我们总能感觉到个大写“我”宁。这就是说,在他的山水诗中,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存在。类似“平生协幽期,沦踬网的 微弱”、“景夕群物清,对玩咸可喜”、“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抚镜华缁鬓,揽带缓促衿”的诗句,虽然在感情上没有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样强烈,但从中,我们仍是可以看到诗人个人的感情与身影笼摄了整首诗的写作。在登临山水的时候,诗人总是要时不时地跳出来,抒发一下自己抑郁的情感和哲理上的感悟。 然而,吊诡的是,当谢灵运的笔墨一切人到具体的写景的层面,态度马上就客观起来,于是一系列写实而不带作者个人感情色彩的优美的山水诗句就从诗人的笔下倾霄而出。我们试读“亭亭晓月映,冷冷朝露滴”、“右浅水潺濯,日落山照曜”、“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等诗句,其客观写实的风气。和元好问“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等诗句相比,一点也不逊色。因此,从局部写景的句子来看,谢灵运的诗作义具有客观写实的风致。 在谢灵运,这种主客观之间的转移与交融,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一是移步换景的结构,二是诗人活泼的心境。通过这些手法的运用,目的灵运使这对矛盾体在他的诗作得有了近乎完美的结合,从而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审美风致。 通过移步换景的“游记性”结构,即“记游一一写景——兴情 悟理”的叙事机制,诗人有机会对自然景色作一番客观的描摹,并使这种客观描摹和全诗融合起来。我们试以诗人出守永嘉途巾写就的著名的《过始宁墅》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束发怀耿介,逐物遂推迁。违志似如昨,二纪及兹年。缁磷谢清旷,疲芾惭页坚。拙疾相倚薄, 还得静者便。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葺宇临回江,筑观基曾靳。挥手告乡曲,三载期归旋。且为树榜橱,无令孤愿言。 诗的前六联,诗人以简要的笔墨,回顾了自己二十年来岁月蹉跎、意愿落空、一事无成、疾病缠身、出守永嘉的经历,行文巾颇有自我调侃的味道,无疑是有强烈的主体精神投射其中的。然而接下去的“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两联,却基本上是客观的写景,它给我们的印象似乎是两幅色彩鲜明的油画,只是工笔描摹,而并没有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冈而是属于典型的“客观写实”的。这种从主观叙事到客观写景的过渡,主要是通过从“记游”到“写景”的叙事交代来实现的,亦即是说,是通过“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汹岩?曲联的内在叙事因素的交代来实现的。所谓“枉帆过日山”,是指自已在去永嘉的途中,偶过故土,所以顺便就到老家始宁别墅去看一看。这种必安的行程交代将我”J的视野从行程引向了始宁别墅,从而为以后的客观写景奠定了视角上的准备。有了这样的叙事交代与视角上的转移,在以后的诗句里,当我们随着诗人信手的指点与带引一起观看始宁别墅周边的山水环境的时候,我们将会感到相当自然。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分析,“剖伯守沧海,枉帆过旧山”一联,正是将以后的客观写景,纳入到了我们读者的期待视野之内;后者,“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一联,则以其含义的双重性——我们既可以将它理解为二十余年来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涛人出守途中艰难的旅程描写——直接将诗作从记叙性内容转入到了写景性内容,从而为后面两联的描摹写景作了类似于粘合剂式的铺垫与准备。正是这样,在这双重的准备(读者阅读期待的准备与由事到景的叙事角度的转变)之,诗人已经用自己的笔墨,为以后客观写景的出现,酿成了种蓄势待发的势能:庄这种势能的作用下,我们在阅读那些客观写景的诗句的时候,将会有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感。由此,我们可以说,谢灵运的山水诗作在实现它从“土观”向“客观”的转换过程中,所以没有出现一种突兀的感觉,或者说,一种不和谐感,是由诗歌内在的写作机制,一种“游记性”的写作机制来完成调控任务的。 > 删除 , 2008-08-03 19:01:18 春萧 三 谢灵运山水诗的成就(4) 谢诗实现其诗境主客观交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丁诗人活泼的心境。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 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颂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谢灵运正具有这么一种活泼矫健的灵动的心态。他的写景,既能“人平其内”,以自己的心情来和客观外物晤谈,又能“出乎其外”,对自然景色作客观细腻的描摹。在这一人一出之间,“主观”和“客观”得到了有机的统一。这是谢灵运的高明处,也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3,类似于电影蒙太奇式的叙事手段。 在人类艺术史上,电影似乎还只是一个刚刚崛起的小伙伴。然而,这种时间也眯一暂,似乎丝毫也无损于它的叙事魅力:自从电影艺术诞生以来,随着人类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它越来越展示出了迷人的风采。我们可以毫小夸张地说,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电影艺术在不断丰富着人类叙事学的理论宝库。 电影艺术最基本的叙事手段,应该是蒙太奇的运用。所谓电影蒙太奇,简单地说,就是镜头的切割组合。爱森斯坦在《电影感》一书中说,蒙爪奇是: 一种并置原理的运用,把不同性质的两个电影底片连接在一起,很自然地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概念,一种新的总体。……每个蒙太奇片段不再是毫无关联地存在着,我们每一个挪是主题_哟将嘛表现方式,而主题也平均地渗透到所有镜头里面。使用蒙太奇将这些部分细节组合并置后,将创造出一个有生命、有活力的共同特质。所有的细节组成了这个一特质,同时这个特质也紧紧地将所有细节连成一个整体,一个共同的影像。透过这个影像,作者和观众一先一后都将领略到电影的主 题。? 在另一个地方,爱森斯坦还说: 如果要把蒙太奇和别的东西相比,那么一大堆蒙太奇牟,元——个别镜头,便应该和内燃引擎巾的一连串爆炸相比,它把汽车或者牵引机向前推动因为蒙太奇的力量,同样地成为把整部影片向 前推动的冲力。? 这里,爱森斯坦实际上概括了蒙太奇叙事的两个基本特征:镜头之间的整体合力与作品意义的观众参与性完成。也就是说,蒙太奇是通过一系列镜头的并置或者叠加来实现其叙事功能的。在电影整体中,每一个镜头都有它独特的张力,而这些张力所产生命的合力,正足电影叙事所要达到的目的。然而对于这种“合力”的认识,却有赖于观众的参与才能最后实现,也就是说,一部电影作品在制作层面上完成以后,其最终意义的实现还需要观众的参与,也就足需要观众对这些镜头叠加以后所产生的合力的理解,才能最终完成。 电影蒙太奇的这种叙事理论,如果说和我国古典诗词中经常运用的“意象叙事法”没有直接的血亲关系,那也一定是具有同宗的理论基础的。 所谓“意象叙事法”,是指运用一些具有特定感情内涵的物象来表情达意甚至组织结构的叙事方法。和电影蒙太奇的叙事手法相一致,“意象叙事法”巾的意象之间的组合应该“是化合,是升华,而不是原有道理、事物的简单的叠加。在这种意义t所得到的公式,应该是:意象?而且>意+象”。? 我们可以来看著名的《天净沙》,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曲纯用意象组合,但却将远行苦旅写得情真意切,蕴藉绵密,宜乎王国维先生评之说:“寥寥数 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然而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这种叙事方法和电影蒙太奇相比,毕竟也还有差别。电影蒙太奇纯粹是通过镜头之间的并置、叠加,以及由此产生的意蕴张力来交现创作者的叙事意图的,而“意象叙事法”更多的时候,却只是借用某一两个关键性意象,使之在整个诗歌创作中起到结构组织与情感渲染的作用。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叙事方式中的“意象叙事”,并不一定需要一批意象的并置、叠加,而更多的只是以一两个中心意象为核心,在作者个人的情感线索中起到情感的渲染或结构上的连贯。如李清照著名的《声卢慢》一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敢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写愁,除了开头接连用了十四个叠字外,其余大多是通过诸如“淡酒”、“过雁“、“落花”、“梧桐细雨”等意象来渲染的。这里,意象是被分散在整体的抒情之中了,它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一种情感深度的开掘,而并非创作意图的开拓。因此,和电影蒙太奇的叙事手法相比,我国传统的“意象叙事”似乎主要地只起到一种意,义的追加作用。而缺少一种意象的内在的向外扩张的张力,困此在由此构成的画面的运动感上,要略逊一筹。 > 删除 , 2008-08-03 19:01:44 春萧 三 谢灵运山水诗的成就(5) 但谢灵运的山水诗句却颇富有动感,运片j在其诗作中的意象,主要的也并非是为了实现某种情 感的追加,而是为了实现由此及彼的叙事因素(地点的,时间的)的交代,或者山水回面的动态展示。正是这样,与传统的“意象叙事法”相比,我们更愿意用与之更相吻合的电影蒙太奇来分析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就是说,在谢诗中,尤其是在那些写景的诗句中,意象同样是被并置、叠力u然后产牛着奇妙的运动效果的。我们试看以下几例: (1)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富春渚》) (2)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石壁精舍还湖中怍》) (3)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4)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登上戍石鼓山》) (5)泽兰渐被径,英蓉始发池。(《游南亭》) (6)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7)残红被径坠,初绿杂浅深。(《读书斋》) (8)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9)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朓》) (10)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 毫无疑问,这样的诗句,足很适宜于电影取景的,在电影蒙太奇的作用下,我们将会看到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1)(2)两例是蒙太奇作用于诗人的行踪交代中。因为是诗歌,又因为是“记游性”诗歌,所以诗人第 在诗作中既要交代自己的行踪,然而同时又不能以普通语法,散文般地从容叙事。这时候,蒙太奇的方式最经济,也最实用了。比如第(1)例诗人只用了两个时间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地名,就将两幅彼此蓄势待发的画面并置起来,在蒙太奇魔术般的作用下,完成了一个动态的 流程 快递问题件怎么处理流程河南自建厂房流程下载关于规范招聘需求审批流程制作流程表下载邮件下载流程设计 。在这个流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渔浦潭的点点渔火,看到了富春江水的流动,看到了夜航的诗人的身影,看到了早晚天色的变迁,看到了黎明时分富春城隐约的轮廓。画面是静谧而有诗意的,而诗人的行踪,也就在这一系列的画面中不加交代地交代了。这就是蒙太甜的魅力,它不需要叙事者明确地叙述什么,而只需要几个具体的镜头的并置、叠加,就可以完成它流畅的叙事使命。 第(3)(4)两例是蒙太奇作用于客观的景色描摹,诗人用类似,于电影镜头的笔墨,将我们的阅读视野从笼罩十山峰之间的晚霞横拉到了山林、溪谷以及更远的临海江河上的粼粼渡光,随着这种笔墨的大转移,我们分明欣赏到了夕阳西下的优美晚景。 第(5)(6)(7)三例,诗人想要表达的是季节的变换。然而刘于这种变换,富有才华的诗人仍是没有用类似于“春去夏即至,时光忽如梭”之类的平直的叙述,而照例是选取了几个典型的意象,将它们并置起来,在蒙太奇式的手法作用下完成叙事目的。“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一句真是优美:一方面,从诗句中我们仿佛听到了落英飘零的清音,而另一面,我们却又惊喜地看到了池塘中芙蓉始发的生气勃勃的画面,那含苞欲放的花蕾,仿佛是要将自己全部的生命意志全都宣泄…来。落英的绽纷与芙蓉的始发,两幅画面的并置,分明让我们嗅到了初夏那夹带着青草味道的泥土的气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也一样,诗人将自己的眼光聚焦在了那一片嫩绿的新草与杨柳树上歌声婉转、交互鸣啼、忽上忽下的鸟儿身上,从而在不加任何土观评说的前提下,渲染出了,片春的生机。 第(8)例非常有趣,写景的诗人居然将自己登山越岭过程中的身影也纳人到了描写范围之内。通过诗句的描写,我们看到了在岩石上俯身捧水喝的诗人,看到了向上攀援登山的涛人。看到了攀翳途中停下来采摘树上那些含苞半卷的初生嫩叶的诗人。画面一幅幅地展示,诗人的行踪也随之进 行,中问绝对没有拖泥带水的痕,迹。这样的诗句,假若配上适当的音乐,我们知道,其效果和观看电影中类似的镜头是差不多的。 第(9)例纯粹就是电影镜头,那些海面上盘旋飞翔的海鸥,让我们联想到了蓝蓝的天、蓝蓝的海与一望无垠的大海的广阔。和第(3)(4)(5)例一样,第(10)例也是写景,但这一例在写景的过程中注重了色彩的对比,凶而独具一格。在晓霜的“丹”与夕岚的“阴”的对比中,我也体悟到的是一片阴冷与孤寂高傲的缺场的诗人的身影。蒙太奇张力效应的体现,在这一例中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由此可见,谢灵运所以能够成为元嘉时期的三大诗人之一,所以能够将一系列富有变化的山水景色细腻而不加重复地纳入到他的诗作之中,而成为山水诗派的鼻祖人物,确实是有他高超的艺术手段的。即以上述几例而言,诗人就像是一个手段高明的摄影师,调动着他全部的审美细胞与取景眼光,将大自然高低远近各不相同的种种景像,通过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一幅幅气韵生动、流化不息的银幕画面,给“观众”以特殊的审美享受一诗人谢灵运实在是超前享用了电影蒙太奇高妙的叙事手法。 > 删除 , 2008-08-03 19:02:56 春萧 四 谢灵运山水诗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1) 在客观、冷寂、无声无息、永远流动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诗人谢灵运已经被定格在了南朝的文坛上,带着他永恒的诗作,任由后人评说。 应该说,谢灵运的艺术成就,在他生前就已经获得了广泛的承认。沈约在《宋书-谢灵运列传》中说:“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奠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叉说:“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能被皇帝美誉为“二宝”,我们知道,这并非易事。 在当时的文人眼里,谢灵运也是一颗文学创作上的璀璨明珠。据《南史?颜延之列传》记载,和谢灵运并驾文坛的颜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日:„谢五肓如初发芙蓉,自然日J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绘满眼。”?谢颜并称兼美,这在当时,恐怕是多数人的意见。如沈约在《宋书?谢灵运列传》中说:“爰逮宋氏,颜、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也说:“仲文客气犹不尽除;谢混清新,得名未藤。颜、谢并起,乃各擅奇;休、鲍后出,咸亦标世。”但后来,这种不分优劣的说法IillN就被打破。钟嵘在他的《诗品》中说:“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同已含跨刘、郭,凌轹潘、左。故知……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之后,历代都有诗人推崇谢灵运的诗作,其著名者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诗人谢灵运因着他卓越的艺术成就,而在中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这一点已是毋庸置疑的了。 从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谢灵运山水诗作的意义,首先在于史的方面。作为山水诗派的鼻祖,谢灵运大规模地将自然山水引入到诗歌创作中,从而在冲破西晋末年眦来玄言诗的桎梏的文学转型运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前文已经论及,晋室东渡以束,士人清谈玄理之风极盛,表现在创作上是哲理掩盖了文学本身的特性,文学创作很不景气。后来虽然经庾阐、殷仲文、谢混诸人的努力,山水成分逐渐渗透到文学创作出来,文学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回归,但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一方面由于数量的不多,另一方面也由于诗人的地位并不足很高,所以,庾阐等人的创作只能以一种先驱者的身份存在于文学史,而真正打破玄言诗的统治,则有赖于谢灵运和陶渊明的出现。作为当时最有成就的两个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的相继登上文坛。在纠正当时文学的创作风气上,是同时作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的。然而由于当时谢灵运的社会地位和文学地位都要远远超过陶渊明如当时钟嵘在《诗品》中将谢灵运列入上品,而将陶渊, 明置于中品;昭明太子《文选》收录谢诗四十多首,其数目远远超过陶诗,都说明在当时,谢灵运的地位是要高于陶渊明的),因而在当时文坛了的影响与所起的作用也就相应要大一此。关于这一点,近人章太炎在其《崮故论衡?辨诗》中有所论述: 江左遗彦,好语玄虚,孙、许诸篇,传者P。寡。陶潜皇皇,欲变其奏,其风力终不逮。玄言之杀,语及田舍,田舍之隆,旁及山川云物,则谢灵运为主。? 也就是说,晋宋文坛在实现其创作风气的转变上,最后的定型工作是由谢灵运的山水诗作来完成的。类似的观点经过学界长期的辩驳,现在基本上已经达成了共识。如毛先舒在驳斥何景明“诗溺于陶,谢力振之,然古诗之法亡于训”的观点时就曾尖锐地指出: 何以建安为古法,则亡其法者,责在士衡,无关灵运。倘以太康为古法,则存其法者,功在灵运,岂得云亡!……何谓可王原“语俳体不俳”,康乐“语体俱俳”,考其名实,酷当易位。片言低昂,后来易惑,遂夸谢客受此长诬,此余不得不为雪之也。(《诗辩坻?辩何篇》) ? 正是这样。我们认为。对谢灵运山水诗的评价,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它在史的方面的意义:谢灵运…水诗作的大量涌现,以及与此相应的艺术成就的取得,带动了整个晋宋文坛创作风气的转变,从不给当时尚占统治地位的玄言诗以致命的一击。有了这种史的转型意义,谢灵运的山水诗作,在文学史上,也就有了它自己特有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分析谢灵运山水诗作的艺术成就,就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参照背景。诚如我们任第三节文字中所分析的,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谢灵运独创了山水诗写作上的范式,并在描摹性的写景上,取得了异常丰厚的成绩。这种成绩的取得,一方面为后来山水诗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也为文学回到文学性的轨道上起到了力挽狂澜的奠基作用,从而彻底完成了玄言诗背景下文学创作的两个方面的工作: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因素成为文学的描写对象,文学的主体性从哲理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因此,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是和晋宋文坛文学性的复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使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和其他诗人纯粹的艺术成就相比,在文学意义上_要高出几个档次。 > 删除 , 2008-08-03 19:03:19 春萧 四 谢灵运山水诗评价(2) 当然,在听到了主流的、肯定性评价的同时,对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我们也听到了一些批判性意见。批判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谢氏的人品持否定态度从而对其诗作持相应的否定态度。如南齐高帝萧道成说“康乐放荡作体,不辨首尾”,因而其诗万万学不得。颜之推则说射灵运为人“轻薄”,“空疏乱纪”。王通在他的《文中子》中说:“谢灵运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则谭。” 对于类似的观点,我们认为,吊然文艺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也要遵循“知人论世”的方法,但对具体的文学作品的评价,则还是应该将道德的尺度和文艺的尺度区分升来,小凶人废文,也不大不小文而取人。这应该是文艺批评的一个原则。至于谢灵运的人品究竟有没有糟糕到这地步,我们这里是毋须辨别的,盖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第二个焦点集中任谢诗中时常表露出米的道家哲理上。批评者认为谢诗玄气未除,或者说得再刻薄一点,是说他的诗作仍有“幺学”的尾巴,有旬而无篇。这种观点当然有一定的道殚,尤其是其诗作中典故的大量运用。有时也确实影响到了美学效果和阅读效果。但另一方面,假如我们把谢灵运的写作背景置于具体的魏晋时期,置放于他独特的宦海风波与心理失衡,那么,我们认为,谢氏诗作中道家哲理的出现,实在也是一种时代的必然。而且。假如我们对比着阅读谢灵运和孙绰等人的诗作,我们还是可以发现,谢灵运实际上已经将那种“似《道德论》”的玄学论调,通过文学的改造,而转化为文学性颇浓的理趣了。同样是“玄气未除”的评语,谫灵运和庾阐等人,在其诗作的内涵上,是有着质的区别的,这一点,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已经有了明确的剖析: 陶、谢用理语各有胜境。钟嵘《诗品》称“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此由乏理趣耳,夫岂尚理之过哉! ? 如果看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对谢诗中透露出来的道家哲理,应该能持一种比较客观的看法, “理趣”的转变过程中,而不是一味的否定斥责。实际上,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在实现由”道德论”向 谢灵运已经将文学拨叫剑了它自己应有的轨道之行,从而在文体的把握上,显示了他沉稳的风度。能够实现这种转变,谢灵运实在还是功大于过的。
本文档为【谢灵运 寂寞山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487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8KB
软件:Word
页数:4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05
浏览量: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