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海端午节

安海端午节

举报
开通vip

安海端午节安海端午节 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 安海嗦啰嗹习俗“嗦啰嗹”也称采莲,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据称这是古越族人的遗风,歌唱中的“嗦啰嗹”就是古越族人辟邪去灾的咒语。另有说法,采莲是泉州的端午节习俗,采莲时唱的“采莲歌”,几乎每唱一句歌词,就要接唱一声“嗦啰嗹”,因而,“嗦啰嗹”因采莲活动而来。 2008年6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泉州市志?风俗志》对“采莲”风俗有详细描述:旧时泉州各铺境宫庙均奉木雕的龙王头,名叫“嗦啰嗹”,是龙神的代表。每到端午节清晨,人们先向“嗦啰嗹”焚香礼拜,...

安海端午节
安海端午节 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 安海嗦啰嗹习俗“嗦啰嗹”也称采莲,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据称这是古越族人的遗风,歌唱中的“嗦啰嗹”就是古越族人辟邪去灾的咒语。另有说法,采莲是泉州的端午节习俗,采莲时唱的“采莲歌”,几乎每唱一句歌词,就要接唱一声“嗦啰嗹”,因而,“嗦啰嗹”因采莲活动而来。 2008年6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泉州市志?风俗志》对“采莲”风俗有详细描述:旧时泉州各铺境宫庙均奉木雕的龙王头,名叫“嗦啰嗹”,是龙神的代表。每到端午节清晨,人们先向“嗦啰嗹”焚香礼拜,接着抬出沿街巷游行“采莲”。采莲队伍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的“铺兵”,手举长杆红旗,一路如醉似癫,充当前导。随后有四人沿途敲锣打鼓,以助声势。队伍中有几名男扮女装的提花婆,最后由四人抬着一具木雕老龙头压阵。 “水边看捉鸭,陆上看采莲。”在泉州城乡,旧时有一种端午习俗叫“采莲”,又称“嗦啰嗹”。据民间传说,采莲活动是继承古越族人的遗风,歌中的“嗦啰嗹 ”相传就是古越族人辟邪去灾的咒语。 1 “嗦啰嗹啊依多啊啊礼,礼啊去礼??”“采莲”仪式以采“头莲”最为讲究,一般得提前一天放名帖做准备。是日,主人闻声早早等候在门口,“采莲”队迎入厅堂后,先将“嗦啰嗹”头置佛龛前,燃香灼奉敬。执“采莲艾旗”者则在《嗦啰嗹》歌声中口呼吉祥语,以长竿“采莲艾旗”在厅堂梁间来回挥动,有的还将另一小旗交由主妇自入内室四处拂扫,谓为避邪消灾。之后主人家取出备好的红包酒米劳谢,“花婆”则从漆篮内取出香花、“嗦啰嗹仔”、“孩儿仔”等回赠主人家。 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又叫采莲。采莲活动是晋江安海端午节的习俗。据清乾隆版《泉州府志?风俗志》所载:“五月初一日,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中,以木刻龙头,击鼓锣,迎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或酒美。”可见采莲于清初就十分盛行,活动范围也较广,至清朝中晚期,活动时间变为五月初五,与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相结合。 采莲活动于端午节当天一早,先抬出象征龙神的泥塑或木雕的龙王头让人们焚香叩拜,至午后才出发游行进行采莲活动。采莲时要唱“采莲歌”,几乎每唱一句歌词,就要接唱一句“嗦啰嗹”,久而久之,采莲活动又称做“嗦啰嗹”。据考证,这句被反复咏唱的“嗦啰嗹啊伊嘟啊啊咧”,意为消灾纳福,与我国古代佛教、道教驱邪镇恶用的平安咒语系同出一源,起到同一种作用。是日,小镇人家还要煎饦补天、结粽,在大门口插松艾、室内烧苍术蝉蜕,小孩身佩虎仔香袋,阖家 2 老幼穿新衣上街游赏,登白塔投饦,以弭祸祛瘟,祈福安康。 在采莲活动中首家接受采莲的称为“头莲”,据说获福最大,所以受采户付出的劳资亦较多,一般都是殷实人家。接着还有“二莲”和“三莲”之分。以下就以一般的对待,劳资随意。要采“一莲至二莲”的,都得事先联系确定。 采莲的队伍简短,但十分有趣。前导是个头戴清兵笠、脸上涂红漆绿、八字胡须、鼻架墨镜、上身斜披破旧衣裳,袒露一臂,腰缠草绳,下身长短裤,足穿草鞋,手撑写着“祈求平安”之类吉祥语句的长杆幡旗,走着颠步的汉子;接着是标明某某镜铺采莲队的卷书牌; 其后是二人敲锣,二人打鼓配合管弦的细乐队;最后是四人抬的龙王头;队伍两旁,一边是与前导一样装束,还肩架一条一头系生猪脚和草鞋、一头系装酒尿壶的扁担,手打破锣,负责队伍联络的“铺兵”;队伍的另一边是男扮花婆,头包乌巾,发插生花,两耳垂坠,身着红衣红裤,足穿绣花鞋,手提内盛白兰花的红色漆篮,走着科步。整个队伍,合着“嗦口罗口连”音乐节拍,有节奏地似摇船般徐徐前进,边和着乐曲高唱歌谣,每到一家,前导就如醉假颠地持旗冲入,口喊吉祥语句,如:大吉大利,添丁进财等,在厅堂间挥旗拂扫一番然后退出。跟上的男扮花婆即给宅主送上白兰花并接受宅主的红包。宅主送至门口即大放鞭炮,叩送龙神。至此,队伍即转入另一家。 3 采莲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民间习俗,没有特定的传承人,靠社会传承。原来泉州市区、浮桥,和晋江、南安的一些滨海乡镇也盛行采莲,由于各种原因,如今采莲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只有安海镇区还完整地保留着。 “龙王采莲采四方,主人世代当富翁~龙王采莲采向东,主人钱银用毋空。龙王采莲采向西??”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古镇安海热闹非凡,各境埔的嗦啰嗹队纷纷上街“采莲”,祈求龙王赐福,扫除梅雨天气,驱除瘟疫,护佑一方平安。 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又叫“采莲”。端午节午后,人们抬出供奉的龙王头雕像焚香叩拜,走街串巷进行“采莲”。由于行进间反复咏唱《采莲歌》,领唱者每唱一句歌词,众和声高歌“嗦啰嗹啊伊嘟啊啊咧”(意为“消灾纳福”),群众喜闻乐见,称其为“嗦啰嗹”。 嗦啰嗹游行队伍简短而有趣。整个队伍合着“嗦啰嗹”音乐节拍,有节奏地、似摇船般徐徐前进,高唱歌谣,显得生动而诙谐。只见采莲旗手时不时当众喝一口“铺兵”尿壶里的酒,走着颠步,相互打趣逗乐,然后,面朝户宅大门,高举“采莲艾旗”舞动片刻后,如醉似癫地持旗冲入户主门庭。一边在厅堂梁间挥旗拂扫,一边高喊着如“龙神采莲来,兴旺大发财”之类的吉祥祝语(根据所采位置及所指物件不同,祝颂的内容也灵活变化)。旗手退出后,由男扮花婆上前向户主馈送玉兰花表示龙王爷留下了福禄 4 吉祥,户主接过香花后即回赠红包给花婆以示答谢,然后,户主送至门口大放鞭炮,叩送龙王神。至此,队伍转入另一家?? 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是中原地区的古民俗。两晋时期,大批士民避乱南迁,带来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据清乾隆版《泉州府志?风俗志》记载,嗦啰嗹于清初就十分盛行。至清代中晚期,活动时间从原来的农历五月初一演变为五月初五,与中华民族龙图腾的崇拜相联系,发展成一种端午节群众性祈求龙王赐福,扫除梅雨天气,驱除瘟疫的民间习俗。 端午节当天,小镇人家要“煎饦补天”、结粽、在大门口插松艾、室内烧苍术蝉蜕,小孩身佩“虎仔香袋”,阖家老幼穿新衣上街游赏,登白塔“投饦”,以弭祸祛瘟,祈福安康,还开展水上“捉鸭子”等活动。今年30岁的安海居民柳言群热情地介绍,每年一到端午节,很多人家都会早早备好红包,等嗦啰嗹队到家中采莲,以求祈福去邪。 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遗存着农业社会祈福的传统方式,体现了一种纯朴、和睦的民风民俗,是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海洋文化、宗教文化相融合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前,嗦啰嗹在泉州义全街、浮桥圣公辅,晋江安海、东石、深沪、金井及南安的石井、水头等滨海乡镇盛行一时。由于种种原因,现今唯独安海镇完整地保存下来。从上世纪50年代至2002年,一直在安海镇文化站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颜昌瑞经 5 常参与端午嗦啰嗹表演,见证了该习俗的发展。 篇二:晋江端午节民俗文化巡礼(改) 古 韵 展 新 姿 ----晋江端午节民俗文化巡礼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包粽子,扒龙船,采莲捉鸭喜洋洋。福建晋江的端午节民俗文化异彩纷呈,中原传统的古韵,与当地闽越族人的“龙子节”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南端午趣俗。 [推出片名:古韵展新姿 ----晋江端午节民俗文化巡礼 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晋江是全国著名侨乡,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南方五月初正是梅雨季节,传说远古时代女娲补天之时遗漏了一条裂缝,导致阴雨连绵。于是晋江人家家户户煎薄饼,目的就是为了把天上的裂缝堵住,故有“煎饼 补天”的习俗。 晋江人习惯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把它当成避恶禳灾月,这与古人为避五月初五这一“恶日”有关。五月气候多雨湿热,人的体质也较差,恶疠病疫,时常泛滥成灾。长期以来,晋江人形成了不少辟邪去秽、保健护生的习惯。 插“五端”,在门楣之上悬插榕枝、艾叶、菖蒲、柳枝和大蒜头,杀菌避灾; 6 烧苍术,蝉蜕 ,去瘴气除湿气;泡雄黄酒,烧盐茶,沐兰汤,可以起到防寒保健的作用; 挂香袋,在小孩子的胸前挂上一个用五颜六色碎布做成的“虎子香袋”,袪邪保安康; 在五月节的前一天,备办凉席、纸扇、香袋、糖果和布料,送到女儿婆家,送去一份关爱与祝福,谓之“送节”。 当然,最能给端午节增添热闹气氛的,莫过于采莲、龙舟竞渡和水上捉鸭了。 端午节当天一早,先抬出象征龙神的泥塑或木雕的龙王头让人们焚香叩拜,至午后采莲队出发游行进行采莲活动。采莲时要唱“采莲歌”,几乎每唱一句歌词,就要接唱一句“嗦啰嗹”,久而久之,采莲活动又称做“嗦啰嗹”。 晋江的“赛龙舟”也较为特殊,叫做“扒龙船”,比赛用的船不是大龙舟,而是日常使用的小舢舨,每船两名划桨手,参加竞赛的小船少者五、七只,多者数十只,蔚为壮观。 水上捉鸭更是趣味横生,人们在船头安装一根涂满油脂的杉木,末端挂着一个一踫就会开启的小笼子,里面装着一只鸭子,要求参赛者徒步从杉木的一头走到系有鸭子的另一头,打开笼子,捉到鸭子为胜。参赛者争先恐后,围观者人山人海,笑声、掌声、喝采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社会的发展,晋江端午节的民风民俗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原先,古镇安海端午节“煎饼”不 7 只为了补天,也是纪念屈原的一种形式,人们把煎好的饼投入到鸿江里,称之为“投饣弟 ”(di)。后来,这种习俗已经摒弃了,把孩子们在端午节穿戴漂亮服饰上街游玩叫做“投饣弟”,还形成了“饣弟衫润饼裤,满街四处 戽”的方言俚语。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晋江的端午节,处处散发着淳厚民俗的魅力,洋溢着乡土的气息和人情的温馨。 篇三:漫话端午节及闽台端午习俗 [漫话端午节及闽台端午习俗]漫话端午节及闽台端午习(转载于:www.zaIdian.cOM 在点 网:安海端午节)俗 又是一年的端午节,中国的节日习俗充满着文化的韵味,漫话端午节及闽台端午习俗。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女儿节、地腊节、重午节、天中节、艾节、夏节、浴兰节、诗人节、五蛋节、龙日、午日、灯节、菖节、蒲节、解粽节、龙舟节等等,据说,本来这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所以有人又称之为保健节。这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与初同,称端五亦是初五,而端五的五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亦称端阳。农历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又称重五,也称重午,这是中国传统中微妙的数字文化。值得注意的是,端 8 午节的别称之多,很可能说明它的节俗起源的歧出现象,仔细注意一下便不难发现,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诸多说法--一是纪念屈原的节日:据南朝梁代吴均《续期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民众闻讯后急忙划船捞救,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尸体,当时正下大雨,当划舟的人们依然争相在茫茫的洞庭湖,寻捞屈原大夫,这后来演化成了龙舟赛。可惜的是,没有找到屈大夫,善良的人们生怕江河湖泊中的鱼吃掉了屈原的尸体,就拿来米团投入河湖之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大夫,这后来就演化成吃粽子的习俗。于是,端午节成了纪念屈原,并与吃粽子、赛龙舟密不可分了。唐代文秀有《端午》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二是纪念孝女曹娥的节日:东汉《曹娥碑》记:有东汉时的上虞人曹娥,其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年仅十四岁的孝女曹娥,昼夜沿江嚎哭,过了十七天,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五日后将其父的尸体从江中抱出来,后人以曹娥投江日纪念这位孝女。三是纪念伍子胥含冤节日:春秋时,楚国人伍子胥父兄为楚王所杀,投奔吴国为官,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都郢城,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又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灭掉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贿,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令其自杀。自裁前,伍子胥请将自己的眼睛 9 挖出,悬挂于吴京东门上,称要看越国灭吴,之后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装于皮革中,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相传,端午节即是为纪念伍子胥而形成的节日。四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节日,端午节的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传被蛟龙所食,而竞渡用的是龙舟。而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五是纪念女诗人秋瑾的节日秋瑾号称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笔名秋千、汉侠女儿等,幼年便擅长诗、词、歌、赋,并喜欢骑马和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美称。她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28岁时参加革命,曾加入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她在策划萍浏醴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六(1907年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便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秋瑾。此外,也有称五月初五为恶日的,先秦时期,五月被认为是个毒月,而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阴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的《仲夏记》一章记载,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此日被认为是不吉之日。所以,古 10 代在此日要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据说,人们正是避端五忌讳,改称为端午。端午节在各地有不同的习俗,如:在北平端午节忌讳从井里打水,常在节前就打好了,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在山东邹平县,端午节每人早起均要饮酒一杯,据说可以祛病,在山东日照,端午节要给儿童缠上七色线,一直缠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能解下扔在在雨水里;在山西解州,端午节,男女都要戴艾叶,称为去疾,在山西隰州,端午节 各村要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在陕西兴安州,端午节时,地方官要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为踏石,在陕西兴平县,端午节要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在甘肃镇原县,端午节时,要赠给新婚夫妇香扇、罗罗绮、巾帕、艾虎等;在江苏南京,端午节时,各家皆要以清水一盆,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在四川成都,端午时人人皆要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用李子对掷,聚而观之者甚众;在江西建昌,端午节要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在江西新昌县,要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在湖北,黄冈市的巴河镇,在端午节要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市的秭归县端午节要竞渡,还要有祭祀、招魂等纪念屈大夫的活动,这一天还太阳晒过的水给小孩洗澡,据说可以洗去污浊和病魔;在湖南攸县,端午节时,富 11 家的孕妇用花币酒食,贫者孕妇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平安生产;在福建福州,端午节时,媳妇要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在福建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在广东从化县,端午节正午要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在海南,每逢端午,各地除了举办龙舟竞渡外,还要用洗龙水加上和草药洗澡,作文素材《漫话端午节及闽台端午习俗》。 ?分享好文? 在闽南一带端午节有一些很有特点的习俗:一是龙舟赛,这既是沿袭了中原端午的文化习俗,又有了海洋文化的一些特点,端午节,经常由村落、族群等联合举行龙舟比赛,既有传统习俗气氛,又有强烈的竞争意识。闽南人造龙舟特别讲究,钉龙舟板要举行仪式,摆上供品祭拜,而为龙舟点睛更要举行隆重的仪式。闽南龙舟的龙头是写意的、象征性的。龙舟的龙须是将金箔纸折成约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绑在一根对折的红布条上,象征龙须;将一块红布折成三角形,钉在船头,象征龙舌;将6条龙须等距离分布钉在龙舌上,这就成了龙头。在龙舟两侧船舷的船眼上要各贴上三根红布条加小方块金箔的组合,再钉上三根目臼(即眼睛)钉。从左至右,分别代表千里眼、顺风耳、妈祖婆。妈祖婆殿后佑护,千里眼、顺风耳在前观测,很讲究。然后,再由有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龙头前摆上三牲,持香对着龙头祭拜。老人身穿长衫戴毡帽,带领年轻力壮的 12 后生家(年轻人)将龙舟请出来,称请船。农历五月初五,龙舟就精彩地亮相在附近江上,赛龙舟也开始了。二是祛病去毒仪式,端午那天,家家户户午时要兰草水洗寓,炒盐作为午时盐、采草药作为午时茶,同时,要用艾蒿和荇草蘸上雄磺酒(用硫磺和高粱酒或其它较烈的酒调成的),然后用这酒在住家屋子的外围一圈和屋内的各个门窗喷洒,将艾蒿和荇草插在家的门窗上,以祛病去毒。用艾蒿和荇草一起煮成药水,给家里的每个人洗脸和洗手脚,据说可以让人不会生麻子或除去其他病。三是吃粽子,端午节那天中午12点前,家家户户要用粽子祭祀,这一天,要吃碱粽、肉粽、豆棕等,有的还吃上一碗长寿面,做碱粽子,只用碱和糯米做原料,吃时一般要蘸蜜或糖;做咸粽子比较复杂,糯米是主要原料,还要加上香菇、莲子、蛋黄、虾米等,很是美味。闽南人在端午节那天除了吃粽子外,有的还吃一种糕点叫煎饾,闽南有俗语称煎饾补天,所煎的饾的主要原料是麦粉,有的也用米粉或地瓜粉,煎时将这原料调成糊状,配上调料,放到油锅里煎成一片一片圆形软饼。所煎的饾有甜的,其配料用的是红糖;还有咸的,其配料用的绿豆芽、韭菜、小白虾或海蚵等。农历五月初,正是南方梅雨季节,常是雨水霏霏,民间传说是因为远古时女娲补天,留下了一条缝隙,天漏了,所以雨水多了,闽南人利用五月节,家家户户煎饾,用以敬神,其目的是为补天之裂缝,免得久雨成灾,影响夏 13 季农作物收成,据说,闽南端午节这一天,往往是睛天,这就是闽南百姓煎饾补天带来的吉利效果。 在泉州一带,人们习惯于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这大概是与五月为恶月的传统观念有关,农历五月古时被认是避恶攘灾月。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志》记载:是月(即五月)无定日,里让禳灾,先日延道设醮。至期,以纸为大船,送五方瘟神。凡百器用皆备,陈鼓乐、仪仗、百戏,送水次焚之。近竟有以木舟,具真器用,以浮于海者。泉州城乡,特别是古镇安海,如今还流传着一种诙 谐风趣的驱疾避疫消灾习俗,叫采莲,又称唆啰莲。在端午节的清晨,组成一支采莲队伍,由一位装扮成邋遢不堪的铺兵当向导,他手举长杆红旗,一路如醉似颠,滑稽可笑。紧跟随着他,有四个人沿途敲锣灯鼓,壮势扬威,一路挺进。队伍中,还有数名男扮女装的提花婆,动作滑稽,引人注目。最后,再由四个人抬着一具木雕老龙头,徐徐而行,压住阵角。采莲队伍在行进中,伴随着龙王出世除灾难啊,唆啰莲哪,啰连哩啰莲啦&&的乐曲声,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这唆啰莲游街串巷。作向导的铺兵游过之处,挨家挨户舞旗拂扫,驱疾避疫,每到一处,主人家要礼施红包,并燃放鞭炮送其出门,而提花婆则回送给主人白玉兰花或小型木雕龙头。据民俗学者考证,采莲风俗系古越族人遗风,歌唱中的唆啰莲据说就是古越族人驱疾避疫的咒语,也有人说唆啰莲 14 的叫法可能与古越族旧时对龙舟的称呼有关。海峡对面的台湾宝岛,有不少台湾同胞是从福建迁移过去的,同根同族,其习俗也非常相似,台湾的端午节,也与闽南有很相近的习俗。台湾的龙舟赛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据说,台湾地区最早的龙舟竞赛是在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此后,龙舟赛的习俗传遍整个台湾宝岛. 台湾称龙舟赛为扒龙船。台湾比赛用的龙舟通常是以樟木或杉木制造的,装在船头的龙头通常要精细雕刻,平常将龙头供奉在当地的龙山寺或水仙尊王庙里,比赛时再出来固定到船上。据说,造龙舟时,对龙舟的个细节要做得尽善尽美,但不能做得尽真,因为人们相信,太过逼真的龙舟会化为真龙,很可能会带来灾难。做龙舟开始时和开光点睛,都要选定吉日,并隆重举行仪式,同时,还要向掌理水界的龙王或水仙尊王祈求庇佑,才能安心顺利地进行龙舟赛。在台湾鹿港,那里每年端午节于龙山寺举行祭龙王仪式,根据鹿港当地的传说,每年的龙王祭有祭就有雨,因为在民间信仰中,龙王是负责兴云布雨的神,鹿港人将端午节视为是龙王降临施雨人间的好日子。台湾的端午节这一天,除了相当一些地方吃粽子外,还要吃卤面,像台南还要像闽南一样,有煎饾的习俗。卤面原是闽南泉漳一带有名的风味小吃之一。卤面以蛋丝、肉丝、笋丝、香菇、鱿鱼等配料,加上猪肉汤、甘薯粉等煮成米汤状,然后与面条拌一起,吃的时候再放一点芜荽、油炸蒜丁、胡椒粉等,风味独特,很 15 受台湾人的喜爱。台湾的煎饾习俗,据说还与郑成功有关,郑成功在收复台湾时,因为军中粮食不足,端午节来了,没有糯米包粽子。于是,老百姓就把花生米、甘薯、薯粉送军队,士兵们就将这些食物拌在一起,油煎成饾,以此来庆祝端午节。从此以后,台南一带就将此习俗沿袭至今,成了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比如,将端午节视为是驱疾避疫的节日。据说,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无法适应当时台湾的气候,病于或死于瘴疠时疫者不少,端午节成了驱疾避疫的重要节日,台湾谚语说:未食五月节粽,破裘不甘放。这也是来自于闽南的谚语,其意是,到了端午节,天气才算入暑,才能将破棉袄收起来,五月被认为是恶月,而端午日是恶日,在这一天,是逐秽的重要节日,民间有各种驱疾避疫的习俗。比如戴上香包,这香包又称为香袋、香囊,台湾话叫香馨,很奇妙,它是用绸布做成的小布袋,里面装上檀香、丁香、茴香、白芷等各种香料,再加上雄黄粉。佩戴上它,很香,而且,雄黄可以驱虫,当然也就引申为有驱疾避疫功能了。此外,在台湾的大甲镇等地,端午节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在端午节那天中午午时,从大甲镇铁砧山上的剑井中打水,传说,剑井是当年郑成功插剑祷泉的地点,在传说中,铁砧山上盛产各种灵药仙草,所以,据说,剑井午时水有神奇无比的驱疾避疫功效,每年端午节,剑井边争总是挤满着排队等汲午时水的人,还说,端午节正午对著井中看,运气好的人可以看见郑成功当年那把剑 16 的剑影,能到剑影的人,这一年一定是无厄无灾的。海峡两岸有相同相似的端午节习俗,两岸一家亲,两岸民众,共同欢度端午佳节,一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气氛。端午节扒龙舟 17
本文档为【安海端午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8974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6-05
浏览量: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