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双棱镜干涉实验中的参量取值研究

双棱镜干涉实验中的参量取值研究

举报
开通vip

双棱镜干涉实验中的参量取值研究双棱镜干涉实验中的参量取值研究 28 物理与工程 Vol . 21 No . 1 2011 双棱镜干涉实验中的参量取值研究 1 2李光明王宝莲 1 () 云南师范大学太阳能研究所 ;教育部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重点实验室 ,云南 昆明 650092 2 ()福建安溪县第六中学 ,福建 泉州 362400 ( ) 收稿日期 : 2010201206 摘 要 本文从理论上推导出双棱镜干涉实验中各参量的取值范围 ,并通过实验研究找到测量 误差小于 1 %时各参量的取值 ,这为减小实验误差提供了理论和实验...

双棱镜干涉实验中的参量取值研究
双棱镜干涉实验中的参量取值研究 28 物理与工程 Vol . 21 No . 1 2011 双棱镜干涉实验中的参量取值研究 1 2李光明王宝莲 1 () 云南师范大学太阳能研究所 ;教育部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重点实验室 ,云南 昆明 650092 2 ()福建安溪县第六中学 ,福建 泉州 362400 ( ) 收稿日期 : 2010201206 摘 要 本文从理论上推导出双棱镜干涉实验中各参量的取值范围 ,并通过实验研究找到测量 误差小于 1 %时各参量的取值 ,这为减小实验误差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关键词 双棱镜干涉 ;二次成像法 ;实验参量 ;取值范围 RESEARCH OF PARAMETER VAL UES IN THE DO UBL E PRISM INTERFERENCE EXPERIMENT 12L i Guangming Wang Baol ian 1 ( Sloa r Ener gy Re sea rch In stit ut e of Yunna n Na r mal U ni ver sit y . Key L a bo rato r y of Advanced Technique a nd ) Prepa ratio n fo r Renewa ble Ener gy Mat erial s , Mi ni st r y of Educatio n , Kunmi ng , Yunna n 650092 2 t h ( )A nxi Co unt y 6 Mi ddle School of Fujia n , Q ua nzho u , Fujia n 362400 Abstract In t hi s p ap e r , we de rived t he scop e of eac h p a ra met er of t he e xp e ri me nt i n t heo r y. Thro ugh t he e xp eri me nt al re sea rc he s , we fo und t he val ue s of eac h p a ra met e r i n w hic h t he mea sure me nt e r ro r mai nt ai ned le ss t ha n 1 %. It p ro vi de d a t heo retical a nd e xp e ri me nt al ba si s fo r re duci ng t he e xp e ri me nt al er ro r . Key Words do u ble p ri sm i nt erf e re nce ; t he p ri ncip le of seco nd i ma gi ng ; e xp e ri me nt al p a ra met e r ; t he scop e of val ue 量误差小于 1 %时各参量的取值 . 1 引言 2 理论推导 双棱镜干涉实验测量光波波长是大学物理实 两次成像时虚光源与测微目镜间距 L 的取验中的一个重要实验 ,是属于波阵面分割法一类 2 . 1 [ 1 ] 中的重要实验. 在进行该实验时经常由于测微 值范围 [ 2 ,4 ,5 ] 目镜的位置不当,会遇到找不到图像及干涉 用二次成像法测量两虚光源间距的光路图如条纹不清晰的情况. 又由于虚光源间距 、单条干涉 图 1 所示 ,单缝 S 与测微目镜 P 的距离为 L ;凸透 条纹的间距较小 ,测量仪器精度有限 ,所以引起的 镜 T 的焦距为 f ′; 缝 S 到双棱镜 AB C 的距离为误差会较大 . 那么测量时狭缝到双棱镜之间的距 a ;双棱镜 AB C 与凸透镜 T 之间的距离为 L ; 对 2 离 a 及狭缝到测微目镜 P 间的距离 D 、L 是否有 凸透镜 T 来说单缝 S 与透镜 T 之间的距离为物 最佳取值范围呢 ? 即能够既保证干涉条纹清晰易 距 s ;凸透镜 T 到测微目镜 P 之间的距离为 s′. [ 6 ] 辨又使测量误差最小呢 ? 本文从理论上推导出各 由透镜成像公式可得 实验参量的理论取值范围并通过实验研究找到测 ( ) 作者简介 李光明 1984 年出生,男 ,在读硕士 ,从事光伏科学与工程研究. 图 2测干涉条纹光路图 1 1 - ( )a - a = h 2 n ( )a - a = D - D 3 ( ) ( ) 由 2和 3两式可得狭缝到两虚光源平面的 图 1二次成像法光路图 距离 1 1 1 1 + = Δ1 - ( )D = D - D = 4 h s s f n s + s = L 将实验时棱镜参数 n = 1 . 51 , h = 4 . 70 mm 代 2 = 0 s- L s + L f ( ) Δ 入式 4得 : D = 1 . 587 mm . 解得 要使 D 能代替 D 并使引入的误差小于 1 % , 2 ΔD L ? L -4 L f 即 < 1 % , 可得 D > 158 . 7 mm. ( )s = 1 D 2 所以用 D 代替 D 时只要 D > 158 . 7 mm , 引入 ( ) 要使物屏上能成像 ,则式 1要有实根 ,必须 的误差就小于 1 %. 实际上为了保证干涉条纹充满 2 满足 L - 4 L f > 0 即 L > 4 f , 只有当 L > 4 f 时经 视场 , D 的取值远大于 158 . 7 mm , 用 D 代替 D 是 过双棱镜才能成放大的实像或缩小的实像. 但是 可行的. 否只要满足 L > 4 f 的所有的 L 值都可以呢 ? 有 2 . 3 虚光源到双棱镜的距离 a 取值文献 [ 7 ]给出了另外一个条件 , 当 f < s < 2 f 时 , 在实验中 , a 的大小主要影响到虚光 源 的单 s > 2 f , 得 到 放 大 实 像 ; 当 s > 2 f 时 , f < s <心性 , 在保证狭缝宽度的同时 , 还应该保证两个相 [ 8 ] 2 f , 得到缩小的实像.干点光源 S′、S′是理想的狭缝光源 . 实际上单心光 1 2 由图 1 可知 , s = a + L , 要得到放大的实像 ,束经棱镜折射后 ,不再为单心光束 ,光源 S 并不在 2 S′、S′处形成两个理想的狭缝虚光源 ,从而影响了 1 2 必须满足 2 条纹的可见度 ,降低了测量的精度. 要提高测量的 L - 4 L f L - < 2 f a + L f < < 2 精度 2 ,就要使两虚光源的单心性好 , 如图 3 所示 , 缝光源 S 发出的不同光线经棱镜折射后并不汇聚解得 2 ( ) a + L 2 4 f < L < 于一点 S′而是在 MN 平面的P 、P 两点之间 . 只1 1 2 a + L - f 2有当 P1 、P2 位于同一点时 ,才能保证 S′1 为单心光 所以 L 只有界定在上式的范围内 , 移动凸透 ( ) 束 S′也同样.2 镜可以成两次像. 2 . 2 测 量 干 涉 条 纹 时 狭 缝 与 测 微 目 镜 的 距取离值 测量干涉条纹间距的光路图如图 2 所示 , 在 数据读取时都是用狭缝到测微目镜的距离 D 来代 替两虚光源平面到测微目镜的距离 D . 在图 2 中 a 为狭缝到双棱镜之间的距离 ; a 为两虚光源平面 图 3 双棱镜折射成像图 到双棱镜之间的距离 ; h 为双棱镜的厚度 ; n 为双 棱镜的折射率.当双棱镜的折射率 n = 1 . 5 , b = 15 mm 时 , 通 θθ 由图中几何关系可得过理论计算得 , a 不同则倾角也就不同 , 即倾角 30 物理与工程 Vol . 21 No . 1 2011 ( ? 保持单缝和双棱镜之间的距离 a 不变 即越小折射光束的单心性越好 , 两虚光源越细 , 干涉 条纹越清晰 , 为保持折射光束的单心性 , 需要增大 ) Δ 虚光源间距 d 不变, 研究 x 随 D 的变化情况. θ狭缝到双棱镜的距离 a , 从而使减小 . d 随 L 的变化情况 , 即 L 在 1140,1400 mm 之间 由于测量两虚光源间距时采用的是两次成像 变化 ; D 在 400,2000 mm 间变化 . [ 3 ] 法 , 应 满 足 两 个 条 件, 一 是 L > 4 f , 二 是Δ ? 保持 L 不变 , 研究 d 随 a 的变化情况 .x f < s < 2 f , s 是狭缝到凸透镜的距离 , 即 s = a + 随 a 的变化情况 , 即 a 在 120,340 mm 之间变化 .L . 把 s 代入第二个条件中可得狭缝到双棱镜的 2 Δλ? 确定 a 、L 、D 的取值对测量 d 、x 、的影 距离 a 的极大值即 a < 2 f - L . 由于实验时透镜2 响 .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 、分析 、归纳和比较 , 得 焦距为 277 . 8 mm ,滑块底座宽度 L = 70 mm ,于 2 min 出 a 、L 、D 的取值范围及测量时的最佳取值 ,这为 是可得 狭 缝 到 双 棱 镜 a 的 极 大 值 为 : a < 485 . 减小实验误差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 6 mm. 所以在实验时 a 的取值在理论上必须满足 : () 7 cm< a < 2 f L . - 2 4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讨论 3 实验研究 4 . 1 虚光源间距 d 的测量结果分析 按实验研究中介绍的方法进行实验 ,测出在不 Δ(λ) λ实验中波长是 d、x 、D 的函数 , 即 f = 1 ( )αn - 1 a - 1 - h 同的 a 值下 d 的值 ,用 d = 2 n ( Δ) f d ,x , D.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 采用控 [ 8 ] 式求出 d 的 理 论 值 , 双 棱 镜 的 参 量n = 1 . 51 、 制变量法来研究实验参量对波长测量的影响 , 分 α h = 4 mm 、= 30 . 1′,数据如表 1 所示.以下三步操作. 表 1 虚光源间距 d′的数据表 a/ mm 120 135 160 180 200 220 d 理论值 1 . 0362 1 . 1675 1 . 3863 1 . 5613 1 . 7363 1 . 9114 d′测量值 0 . 856 1 . 019 1 . 265 1 . 476 1 . 641 1 . 876 L / mm 1150 1140 1150 1170 1160 1150 ) ( u d 0 . 015 49 0 . 013 17 0 . 012 39 0 . 010 42 0 . 009 87 0 . 009 08 min Δ| d | 0 . 1802 0 . 1485 0 . 1213 0 . 0853 0 . 0953 0 . 0354 a/ mm 240 260 280 300 320 340 d′理论值 2 . 0864 2 . 2614 2 . 4364 2 . 6115 2 . 7865 2 . 9615 d′测量值 2 . 1000 2 . 3190 2 . 5300 2 . 7360 2 . 9390 3 . 1320 L / mm 1150 1140 1150 1150 1160 1150 ) ( u d′min 0 . 008 83 0 . 009 28 0 . 010 07 0 . 012 12 0 . 014 43 0 . 016 82 Δ| d | 0 . 0136 0 . 0576 0 . 0936 0 . 1245 0 . 1525 0 . 1705 从表 1 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 () 1在表 1 中 d 的测量值随着 a 值的逐渐增 大而增大 , 当 a = 240 mm 时 d 的测量值与理论值 最为接近 , a 向两边越远离 240 mm 时测量值与理 论值的偏差也就越大 . ( ) 2以狭缝到双棱镜的距离 a 为 横 坐标 , 两 ( ) 虚光源间距的不确定度 u d 为纵坐标 , 建立 min 图 4 虚光源间距相对误差随 a 的变化关系图 函数关系图 , 并用最小二乘法拟合 , 可得图 4 . 从这 ( )( ) 个图中就可以得出 a 处于什么位置时测量两虚光3 u d 对应的 L 都分布在 1140,1170mm min ( ) 之间 , 即 L 稍比 4 f 大一点 L ?4 . 15 f .源间距的相对误差最小 , 拟合曲线方程为 - 3 - 5 2Δ λ) ( - 0 . 247 ×10 a + d = 0 . 542 ×10 a 4 . 2 x 、D 及的测量结果分析u min 0 . 0373 实验时 D 只有系统误差 , 且相对误差是一个 ( ) Δ常量 , 所以在这里就把 x 与 D 的误差合在一起 从方程中可得 , 要使 ud min < 1 % , a 就在188. 48, ( ) 267 . 24 mm 间变化 , 即 a = 0 . 82 f ?39mm ; 要使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 , 按实验研究中介绍的方 ( ) ( ) mm. 法进行实验 , 并计算相对误差 , 数据如表 2 所示 . u d 最小 , 则 a = 227 . 86?0 . 82 fmin Δλx 、D 及的测量结果 表 2 a/ mm 120 135 160 180 200 220 D/ mm 800 950 1200 1400 1300 1400 Δx/ D 0 . 000 671 0 . 000 572 0 . 000 466 0 . 0004 0 . 000 354 0 . 000 316 Δ()u x/ D 7 . 46 E206 9 . 89 E206 3 . 42 E206 4 . 40 E206 4 . 70 E206 4 . 66 E206 λ 566 . 094 584 . 437 598 . 471 593 . 242 587 . 045 588 . 926 Δλλ/ 0 . 039 37 0 . 008 25 0 . 015 56 0 . 006 68 0 . 003 82 0 . 000 63 a/ mm 240 260 280 300 320 340 D/ mm 1400 1500 1700 1800 1800 1900 Δx/ D 0 . 000 284 0 . 000 255 0 . 000 24 0 . 000 223 0 . 000 207 0 . 000 192 Δ()u x/ D 4 . 18 E206 3 . 91 E206 3 . 42 E206 3 . 39 E206 3 . 21 E206 3 . 13 E206 λ 594 . 904 594 . 057 608 . 105 609 . 898 612 . 369 603 . 985 Δλλ/ 0 . 009 51 0 . 008 07 0 . 031 91 0 . 034 95 0 . 039 14 0 . 024 91 Δλ λ() 量量的误差最小 0 . 06 %,且向两边移动时 , λ λ的测量误差就越大 . 5 结论 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得出双棱镜干涉实验中用 图 5 D 随 a 的变化关系图 二次成像法测量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 d 时 L 的取 2 ( ) a + L 2 值范围为 4 f< L < ; 要保 证虚 光 源的 从表 2 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 a + L 2 - f ( ) Δ1a 不变 , 移动 D 来测量x , 测量结果表明 , 则虚光源到双棱镜的距单心性及干涉条纹清晰 Δx/ D 的相对误差随 D 的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 , ( ) L , 且越大越离 a 的取值范围为 70 mm,2 f -2 且有个最小值点 , 如表 2 所示 . 好 ; 测量干涉 条 纹时 测微 目 镜离 狭缝 的 距离 D > ( ) (Δ) 2在不同的 a 值下 , u x/ D最小时的 D158 . 7 mm 时 ,用狭缝到测微目镜的距离代替虚光 是不相同的 . 当 a 增大时 , 测量干涉条纹的最佳位 源平面到测微目镜的距离所引入的误差小于 1 %. 置 D 也会增大 . 用表 2 中的 a 、D 建立一个函数图 实验数据表明两虚光源的间距是随着 a 的增 大而像 , 并拟 合 成 曲 线 , 可 得 图 5 , 拟 合 方 程 为 : D = 逐渐增大的 , 干涉条纹的间距是随着 D 的增 大而( ) 972 . 08l n a- 3806 . 3 . 从方程中可以计算出在不 λ增大的 ;的测量误差随 a 的增大先减小后又 同的 a 值下测量干涉条纹宽度 , 且可计算出误差 增大. d 的测量误差是随着 L 的增大而增大的 , 当 最小时测微目镜应置于何处 , 即 D 应取多大 .( ) 下转第 33 页( ) 3从表 2 中还可得出 , 当 a = 220 mm 时 ,测 33 2011 Vol . 21 No . 1 物理与工程 εεεε个回路RR、RR、RRRR列回路电压方根据能量守恒 , 有1 32 4g 4 3 g 2 εIR = I A C 程有 ε( ) ε( ) ( ) 2 即I R A C = 10 I1 R1 + I1 - Ig R3 = ( ) ( ) ε( ) I - IR+ I - I+ IR=( ) ( ) ( ) 31 2 1 g 4 由式 5、式 6、式 7可得 ( ) ( ) ( )IR+ I - I+ IR- I- IR= 04 1 R+ R- Rg g 1 g 4 1 g 3 1 3 3 ( ) ( ) ( ) ( ) 1 - R+ RR联立求解式 2、式 3、式 4可得2 4 4 D( ) 1 0 - R+ RR+ R+ R3 4 3 4 gD1 I = ε I = = D 0 R+ R- R1 3 3 D D2 R+ R- ( R+ R) R2 4 2 4 4 ( )I= 5 1D ( ) R- R+ RR+ R+ R4 3 4 3 4 g D g ( ) I= 上式代入式 10, 可得g D 0 R1 + R3- R3其中 , ( )R+ R- R+ RR2 4 2 4 4 R+ R- R 0 1 33 ) ( R- R+ RR+ R+ R4 3 4 3 4 g ( ) R+ RR+ RR( )2 4 - D = 2 4 4 6 R = A C 1 R+ R R3- 1 3 ( )R+ RR+ R+ R3 4 3 4 g R- 4 )( - R+ R1 2 4 R4 ε R + R- R 1 33 ( ) 0 - R+ RR3 + R4 + Rg3 4 ε ( ) R+ RRD= - ( )2 4 4 1 7 同法可求得其他任意两点间的等效电阻. ( )- R+ R0 3 4 R+ R+ R3 4 g 参 考 文 献 ε 0 - R 3 D= R+ Rε ( ) 2 2 48 R 4 [ 1 ] ( ) 赵凯华 ,陈熙谋. 电磁学 第二版上册 [ M ] . 北京 : 高等教育 RR+ R+ R 0 出版社 ,1985 . 293,2944 3 4 g ( ) [ 2 ] 秦增煌. 电工学 第五版上册 [ M ]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0 ε R+ R 1 3 1999 . 39,40( ) ε R+ RR+ RD= ( )2 4 - 2 4 g 9 ( )R+ R0 R- 3 4 4 3 求非平衡电桥的等效电阻 设非平衡电桥 A C 两点间的等效电阻为 R ,A C ( ) 2003 ,16 9: 89,99 ()上接第 31 页 [ 3 ] 张建秋 ,李成龙.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中透镜的选择 [ J ] . L ?4 . 15 f 时 d 的测量误差最小 , 它的测量误差与( )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2005 ,25 2: 79,81 a 满足关系式[ 4 ] 张明霞. 用双棱镜干涉测量光波波长的几种方法探讨[ J ] . 天 - 5 2- 3 ( ) u d = 0 . 542 ×10 a - 0 . 247 ×10 a + min ( ) 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5 5: 35,38 ( ) 0 . 0373 , 且 a = 0 . 82 f ?39mm 时测量虚光源间 [ 5 ] 洪丽.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中凸透镜的成像[ J ] . 海南师范 ( )大学学报 ,2007 ,20 1 Δ距的误差小于 1 % ;x/ D 的测量误差则是随着 D [ 6 ] 李卓凡 ,王小怀. 双棱镜干涉实验中两虚光源间的最佳测量 Δ的增大而先减后增大 , 要使 x/ D 测量误差最小 , ( )位置[J ] . 太原师范大学学报 ,2007 ,6 2 ( ) 则 a 与 D 满足关系式 : D = 972. 08ln a- 3806. 3. [ 7 ] 王秀梅. 浅谈“双棱镜干涉实验”的距离参数[J ] . 大学物理实 ( )验 ,2007 ,20 3 参 考 文 献 ( ) [ 8 ] 袁剑辉. 对双棱镜虚像的分析 [ J ] . 物理实验 , 1989 , 4 13 : ( ) [ 1 ] 杨述武. 普通物理实验 三 、光学部分第三版 [ M ] . 北京 : 高 182,183 等教育出版社 ,2000 . 1,112 [ 2 ] 王立英 ,王文军.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研究[J ] . 聊城学报 ,
本文档为【双棱镜干涉实验中的参量取值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823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11-02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