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七月七号是什么节日] 2010七夕节:七月七日问情人

[七月七号是什么节日] 2010七夕节:七月七日问情人

举报
开通vip

[七月七号是什么节日] 2010七夕节:七月七日问情人[七月七号是什么节日] 2010七夕节:七月七日问情人 在中国,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关注女性的心理和身体,主要强调“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冯骥才说,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按照民间传...

[七月七号是什么节日] 2010七夕节:七月七日问情人
[七月七号是什么节日] 2010七夕节:七月七日问情人 在中国,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关注女性的心理和身体,主要强调“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冯骥才说,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按照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都是“已婚人士”,而且还有了孩子,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而在今人的演绎下,七夕节渐渐变成了所谓的情人节。七夕节:中国式爱情传说 1  20世纪80年代常见的年画《牛郎织女》主持人:孙春芳嘉 宾:黄 涛(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刘宗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陈连山(北京大学中文系)主持人: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临了,今年的七夕节因为刚好赶在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天,所以显得格外喜兴,我看街边的一些花店这几天生意都特别红火,年轻的小伙子都趁着这个时机买束鲜花送给自己心仪已久的女孩子,表达一下自己的爱慕之情,那么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七夕节就是中国的情人节呢,黄涛:古人没有给我们流传下来现成的情人节,我们的传统节日体系里也没有一个专门的情人节。像元宵节、中秋节都有夜晚在户外赏灯、游逛等活动,留下不少“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等之类的诗篇佳话,这些节日因此也就多少带有一点情人节的味道。但是这些节日还都算不上是情人节。因为这些节日的主要习俗都不是关于爱情与婚姻的,男女传情只是附带的、次要的活动。如果要在传统节日中寻找一个最接近情人节的,那就非七夕节莫属。自晋代牛郎织女传说融入七夕节后,这个爱情婚姻故事就成为七夕节的主要内容。白居易《长恨歌》中就写唐玄宗与杨贵妃把七夕节当情人节来过:“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当然,节日的存废兴替主要取决于民众的自然传承。其他包含情人节因素的节日传播到今天,或者其整个节日已 2 经衰微,或者其中爱情活动已经消亡,是无法靠外力促使民众把它们过成今天的情人节的。上巳节或三月三是上古时期最具情人节色彩的节日,但是中古以后其会男女的习俗活动隐没了,而且这个节日近现代以来在我国大部分地方已经消亡了,不大可能再恢复为全社会的现代情人节。而七夕节因与缠绵悱恻、脍炙人口的牛女故事捆绑在一起,到现代社会仍然显示出传承下去的无穷活力。有著名爱情传说垫底,这是其它节日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其实台湾同胞把七夕节当作情人节来过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他们只是把西方情人节赠送玫瑰花、巧克力、首饰、卡片等习俗一骨脑儿地挪到了七夕节上。近年来福建、浙江一带许多地方也已经把七夕节当作情人节来过了,许多商场在七月七前后降价促销以迎合七夕情人节的社会时尚。北京的一些餐馆、娱乐场所、鲜花店也在打七夕情人节的招牌。七夕节:女人要先乞巧 望自己心灵手巧主持人:七夕节这么难得的机会,精明的商家自然是不会错过的。黄教授的意思是七夕节之所以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情人节,是靠它背后的牛郎织女故事做支撑,但是从最原始的起源意义上讲,七夕节是不是一开始就是和牛郎织女故事勾连在一起的呢,刘宗迪:我是觉得这两者是有共同的起源的。先说牛郎织女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最初所反映的是古人的天文学常识。牛郎指牵牛星,相当于现代星图中的天鹰座α,织女星相当于现代星图中的天琴座α, 3 这两颗星都很亮,它们分居银河两岸,织女在西,牵牛在东。上古时期,每年初秋,也就是七月的时候,织女星正好升到了人们头顶的天空,因此,人们只要看到明亮的织女星到了头顶,就知道秋天到了,所以织女星实际上是秋天到来的标志。这个时候,银河也正好转到了正上方的天空,横贯南北。此时,人们仰望星空,就会看到头顶的织女星正好和银河东岸的牛郎星隔河相望。牵牛织女遥相望的意象,就是这样来的,而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从这种意象中发展而来的。那么七夕节又是如何来的呢,我觉得它也是从织女星升上中天的日子发展过来的。七夕节的主要习俗是乞巧,为什么叫乞巧节,因为秋天来了,天气冷了,女人要织布准备冬衣了。《诗经》中的《豳风·七月》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九月授衣,则必须七月织布,八月缝衣。因此七月是女人织布的时节,是女红开始的时候,所以女人要先乞巧,希望自己心灵手巧。织女星之所以被称为织女星,正是因为它是七月或者是织布之月的标志。最初,还没有成文的历书的时候,乞巧的日子就是根据对织女星位置的观察随时确定的,这就叫观象授时。所以说,七夕节及其乞巧风俗和牛郎织女的故事都是源于根据织女星记时的习俗。黄涛:牛郎织女神话确实是起源于远古先人的星象崇拜和观天文以知农时的生活方式,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宗迪的观点,但后来出现的七夕节并不是发源于牛郎织女传说。东汉和西晋 4 时期的史料中记载的一些习俗都跟牛郎织女故事没有关系。七夕节存在了约二三百年才跟牛郎织女故事融合。牛郎织女与七夕结合到一起的关键在于牛郎织女故事有了七夕相会的情节。在此之前,二者不搭界;在此之后,二者密不可分。出版于一九八?年的连环画《牛郎织女》封面七夕节的习俗与主题为乞子乞巧和讲述牛女爱情故事牛郎织女故事在上古时期就传的很盛,《诗经》中将二星在一首诗篇里相提并论,没提到二者有爱情关系,但有男女性别之分。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就提到了二星的爱恋关系:“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说牵牛没有娶到织女,三次追求三次放弃。这种说法是对天文现象的反映:牵牛星与织女星分处银河两岸,遥遥相对,事实上总不能相会。东汉时期的古诗十九首中说:“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三国时期曹丕《燕歌行》也说:“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可以肯定地说,在三国以前,关于牛郎织女的所有可靠的文献记载里,两位星神都是相恋相思而不能相会相见的。在这一阶段,牛女故事是纯粹的悲剧,但在西晋时期的文献里,牛女在七月七鹊桥相会了,这个故事就成了喜剧,虽然一年只见一次的姻缘还有点悲剧色彩,但是毕竟结成佳偶了。特别是七月七更是个大喜的日子:深爱的男女一年才会一次,这一天两人必定极其恩爱、无限缠绵,更免不了阴阳相接、温存交合,此为 5 有利生殖之兆,也是七夕节盛行乞子习俗的动力之一。而且双方由二星神相望变为人仙相会,又有喜鹊搭桥于天河之上,使七夕之夜不仅喜庆,吉利而且浪漫神奇,更能引发世俗男女的兴味和文人墨客的诗情。从此七夕节的习俗与主题就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曝物晒书等俗转为乞子乞巧和讲述牛女爱情故事。主持人:说到这个爱情故事,今天看到新闻报道,有不少年轻人都选择在8月8日这一天去登记结婚,某些数字对中国人好像特别地具有魔力啊,就拿中国的传统节日来讲,春节是元月初一,端午是五月初五,重阳是九月初九,七夕是七月初七,这里面又有什么玄机呢,陈连山:中国古代神话说,造物主第一天创造了鸡,第七天创造了人类。所以正月初七又叫人日。七因此成了与人类生命有关的吉利数字。七月七日,被人们当作更加吉利的日期。古代传说讲,汉武帝、魏太祖,甚至土地爷都是七月七日出生的。剪纸艺术《牛郎织女》古人认为“七”有利生殖、转生、长生黄涛:古人有对数字“七”的崇拜,认为“七”有利生殖、转生、长生,双七更是吉利数字,所以在这个日子要搞相应的仪式,就使它成为节日。“七”跟“九”一样也被古人当作极数,数字满七算是完成一个阶段。《周易》中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将七作为阴阳循环的一个周期,七日阳刚复来,为吉利之象。正月七日是人 6 的生日,人死后要“做七”,都跟“七”有利生殖、转化有关。主持人:易家讲“反复其道”,道家讲“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刚才黄教授也说过,“节日的存废兴替主要取决于民众的自然传承。”大家知道,七夕节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这表示了我们传承的意愿。那么处在现代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之中的传统节日我们又如何做到让它“周行而不殆”呢,黄涛:晋代以后,牛郎织女传说由天空仙界的星神之恋演变为人神之恋,成为敦厚勤奋的农夫与天上美丽多情的仙女之间凄美动人、曲折神奇的婚恋故事,多了许多生活气息,情节也更为丰富,更能勾起大众的向往、同情与感叹。以牛女相会为中心的七夕习俗也更繁多,并且对织女的崇奉越来越盛,许多地方修起了织女庙,直到今天,在西安斗门镇、山东沂源等地还有很热闹的祭拜织女神的庙会。在现代社会,七夕节仍然是六大传统节日之一。今天,七夕节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在很大程度上是牛女传说赋予的。牛女传说在我国家喻户晓,其影响之广泛是不用说的。至于七夕节的过法,各地不同,也有盛有衰。总的说来,这个古老的节日要在现代社会发展壮大,需要也应该在不违背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在习俗和主题方面进行必要的、自然的调整演变。七夕中国情人节 我们歌颂什么?七夕古时风俗图,蛛网乞巧 7 ?传统的七夕是女性节日?爱情不是七夕的全部意义?“中国情人节”是对传统文化浅薄的附会?为什么要叫情人节,我们就叫七夕节,我们就很含蓄怎么了,?七夕不可能还跟过去一样,要尊重文化的常态变迁专家学者:孙建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肖 放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文字典籍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李 松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七夕将至,满城都是爱情,这里是“七夕餐”、“七夕游”,那里搞起相亲会、姻缘角,爱情似乎成为七夕的全部主题,但即使这样,“中国情人节”人气还是不敌西方情人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七夕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是什么,有必要把它改造成中国情人节吗,我们到底该如何过七夕,就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三位专家学者。传统的七夕是女性节日:表现妇女的聪明智慧1问:七夕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有什么文化内涵和习俗活动,肖放:七夕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的七夕是女性节日,它关注女性的心理和身体,主要强调“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七夕的乞巧活动很多,比如“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以巧芽取针。现在南方很多地区还保留这些习俗。七夕还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强调两性的爱情忠贞。此外,七夕还与科举考试有关。据说七 8 夕是魁星的生日,而魁星是主管科举考试的神仙。流传至今,牛郎织女的传说之所以比较盛行,爱情之所以成为主题,这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与社会两性开放程度、女性地位、女性被尊重的程度有关系。孙建君:过去把七夕叫乞巧节,也叫女儿节,乞巧在过去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表现妇女的聪明智慧,不过现在已经淡化了。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代表了中国过去劳动人民的淳朴感情。传统的习俗活动挺多的,主要是女红。女红是过去安生立命、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流传至今的各地还是这些,但可能有点变异了,只是在形式上去做。比如乞巧,有些地区有组织地搞妇女技艺展览、评比,这实际也是一种形式。七夕不可能保存到现在还像过去一样。中国的七夕是表现爱情忠贞的节日2问:很多人把七夕看作是“中国情人节”,还有人大代表对此专门提交议案。也有人认为“情人节”不够确切,应该叫“爱情节”。对于这些称谓,我们应该怎么看,李松:我不赞同把七夕看作中国的情人节,不能骨子里树立一个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4271638599_0,外国有什么,我们也得有什么。当然不是说外国的节日不好,它创造情人节有它的社会背景,我们尊重就是了。中国的七夕节有自己的时间概念,我们的故事更加浪漫深刻。中国人在七夕这天聚集起来重温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这一天,人们记住了,人与人建立一种爱情关系的时候是这样的,是这么忠贞、这么 9 凄美、这么浪漫,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不要短暂的爱情,我们接受神话传说里的爱情观,大家心里是不是多一份安全感呢,叫做什么爱情节,也大可不必,爱情是七夕的文化意义之一,但不是全部。肖放:不能因为西方有一个情人节,我们也叫中国情人节。中国本来没有情人这个概念,对“情人”的理解是狭义的、片面的、非婚姻的,其实本来不是这个意思。把七夕节叫做中国情人节,有相应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后,西方的情人节进入中国,一些文化人看到年轻人都在过西方情人节,就想到,我们中国自己也有,为什么要过西方的情人节,当时有专家提出严格抵制西方情人节,七夕就在这样的刺激下有了重新生长的机会。我认为,在当代所有传统节日里,七夕生命力是特别旺盛的,是现代生活里最有创造性的一个节日。现在,我们借这个节日为青年男女的爱情服务,这没什么不好,只是“中国情人节”这个名字不好。地方上有的叫七夕文化节,七夕风情节,今年湖北就将举办首届中国(郧西)七夕文化节。孙建君:说是“中国情人节”这是对传统文化浅薄的认识和附会。七夕跟西方的情人节是两回事,两者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一来乞巧跟情人节没有任何关系,二来中国的七夕是表现爱情忠贞的节日。如果把七夕当做情人节,也像外国人送朵玫瑰花的话,那只是一个形式,并不了解它的内涵。现在七夕的主要形式是表达爱情,所以就慢慢转移到 10 情人节的说法上来。我是这么看的,民间说是什么节都可以,但是没必要在人大上提议把它定为中国情人节。七夕节是中国人对情感的含蓄表达3问: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的影响如何评价,传统节日该不该有所丰富和创新,创新的来源和尺度在哪儿,以七夕节为例,守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与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能够统一吗,孙建君: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西方强势文化对世界各地文化产生冲击。国外的东西对我们影响很多,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很严重的摧残,想让它一下子恢复,谁也没有这种良方。守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与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这个不要去讲什么统一,每个社会不断发展,新的东西不断注入。但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深入以后,就像我们读了很多诗,读了现代诗、朦胧诗、十四行诗,再去看古典诗词,会发现还是我们这种唐诗宋词太好了,真是千古绝唱。过去过七夕从来没有组织,也没有人强加他们,是发自他们内心的。老百姓想怎么过这个节日是老百姓的事情,但我们要正面宣传七夕,正面理解它。告诉大家七夕到底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过的,它的文化意义在哪,相信大家能够理解。传统文化要有尊严,自己要尊重自己的文化。肖放: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里,外来文化是不可避免的,这增加了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这只是补充丰富,不是我们的主体。我们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那是我们的根,是 11 我们的血脉所在,是我们价值观念寄托的地方。当然我们顾本,但并不排斥外来的一些文化,因为社会有多元的需要。我认为传统节日要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不断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它的基本内涵会比较稳定,但形式、方向会不断根据人们的需要自动调整节日的内容,所以七夕的变化也可以理解。就尺度来讲,人民群众认为是怎样就是怎样,不要专家说也不要政府说,要人民自己来说,他们自己做选择,这需要一个选择的过程。以七夕节为例,守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与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可以统一。比如男女相会的美丽传说可以变成当今社会伦理的加强,青年男女如果平常接触不多,没机会谈恋爱,不妨作为一个爱情节,作为一个相会的日子,作为社会和谐的方式。李松:我们当然不能静止僵化地看待传统文化,它一定是动态的变迁的借鉴的。我们对外来文化要借鉴,但不能借鉴得找不到自己。七夕是传统的接续,不再是直接传承了,因为它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淡化了,但在爱情方面,我们还可以进行很多有意义的解读。中国人对爱情是很有见地的。我们为什么要叫做情人节,我们就叫七夕,我们就很含蓄怎么了,至于怎么过七夕,首先,我愿意每年采取一些实际行动去纪念它,强化它,不仅强化自己,还要影响周边的人,把心得和感想与大家共享,看下七夕能做些什么事情。我相信创造力来自于每个人的生活。其二,节日都是共享的,不是一个人关上门过七夕。如果大 12 家都觉得节日应该一起干件很愉快的事情,我想七夕节就很了不起了。4问:近年来,各地举办七夕活动热情高涨,不只是商家,许多媒体也围绕七夕争先举办相亲等娱乐节目。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孙建君:商家利用七夕作为发财的机会,却根本不了解文化产品跟普通产品是不一样的。媒体和商家是两回事,媒体比商家有思想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不是附庸那些浅薄的认识和思想。作为学术分子只能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学术观点。大众想法和学术观点不是完全一致的。媒体主要是一个导向,把专家的认识传给社会。肖放:这些活动对七夕来说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七夕节日知名度。如果没有传媒和商家,七夕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一定意义上,七夕的生命力就在于好多人对它关注。另一方面,它可能会把七夕的一些传统要素抽空,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功利的诉求,会削弱它一些传统的文化内涵,只是强调其中一些比较新奇的元素,利用七夕达到一个商业目的。商家和传媒不应该过度利用七夕这个资源,创新不能太离谱,应该想想怎样掌握好“度”,滥用只能适得其反。李松:七夕这天去相亲,在文化转型中有它的具体意义,给现在的关系更增加一种浪漫色彩和道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但是我反对媒体和商家把七夕节做成一种商业过程,反对把七夕节炒作成一个黄金节。我觉得节日更多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时间,节日从来不应该是一个商业机会。5问:2006 13 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对于七夕的保护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对此,您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李松:不仅是七夕节,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的节日都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说明国家提倡我们保持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是国家的一个基本态度,就是提醒全社会、每个人、各级政府或者文化部门,都有一份责任支持和保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对于保护的具体措施,国家没办法一刀切,没法制定一个标准的七夕节过法,各地有各地的习俗,具体措施要因地制宜,要尊重文化的常态变迁。现在我们都是城市化生活,搞个集体订婚仪式,那也挺好的。孙建君:七夕不像端午节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来确认。它是传统民俗节日,是跟民俗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现在有个提法,叫把过去的民俗“激活”,因为它还存在于老百姓心中。怎么激活,那就是按照老百姓的意愿去过这个节日,比如湖北端午节赛龙舟,由农民自发集资开展,民营企业家买些礼品,政府不拿一分钱,但在治安等方面给予支持。相关链接日本七夕节:与爱情无关日本的“七夕节”源自中国,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现已成为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原本是阴历七月初七,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废除了农历,所以现在日本的七夕节,是每年阳历7月7日。日本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每年这个时 14 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这个习俗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里,很多地方都会有七夕竹子树,在商店卖夏季服饰的地方、超市结款的地方,都会设立七夕许愿树。在一些大型的庆祝典礼上,还会举行竹饰(由挂许愿短签演变而来)大赛,由当地的幼儿园、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等学校组织或者公司,创作各自的竹饰,进行评比,选出最有特色的几个进行展示。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太鼓阵阵,“短册”飘飘的街头巷尾挤满观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还有每年夏季的烟花大会。韩国七夕节:重祭祀讲究饮食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原来是中国的习俗,后传到了韩国,恭愍王(高丽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给百官们。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得更好。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韩国七夕的另一个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为家庭祭祀和集体祭祀两种。韩国女性要在祭台放上干净的井水,牛郎织女不再成为祭祀对象,她们主要是为了祈求亲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则举行 15 祈求丰收的田祭。韩国的七夕饮食也有讲究,传统食品有面条、麦煎饼,还有蒸糕。“牛郎织女”的传说源于深厚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五岁时的夏天夜晚,奶奶开讲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大致的意思是某某来自银河系外的女子爱上了一位尚处于发展中农业社会的男子,似乎是一部超时空要塞的生死之恋被搬演到皇家后宫之中,而后仙女被残暴的帝王关到了银河的那方,男人于是就又当爹又当妈,用奶奶的话说,连扁担都买不起,只好用灯心草编了挑篮,担着俩孩子千里寻妻。但我的疑惑是,牛郎又当爹又当妈,是好理解的,人间烟火的平常生活不就是吃喝拉撒,但仙女们却是怎么生活的呢,转眼间我就长大了,顺利地进入了童年以及麻烦不断的青春期,这才知道,大凡能在凡人童话里占有一席之地的仙女们,大都是住在那银光闪闪的一条大河的对岸的超级雷人,餐霞饮露,以云为裳,以雨为乐,不用吃饭,不待见走路,从来不知洗衣服为啥,挥一挥衣袖,衣服就换过,妆也上好了。用望远镜找到一个任劳任怨的放牛娃,从此就天上人间,幸福永恒。结婚之后,我才发现为什么前人会编制出如此精妙的仙女传奇,那实在是有深厚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为基础的啊。当老婆身着白纱,从红地毯的那一端走近我的时候。我真幸福得快要死掉了,大脑一片空白,满脸傻笑,手足无措,满眼银星闪烁,那条银光闪闪的大河对岸的仙女啊……当老婆购置了无数的厨房用具之后,进行 16 了详尽的厨房作业布置,她开始正式向我演示她的成就:你看这围裙是防水的,洗碗时戴上,就不会把你珍爱的香蕉共和国的条纹衬衫弄湿了;还有这个手套,去烤箱、微波炉里拿东西,得戴上;还有这锅铲,是专门配给咱们家的德国不锈钢多层炒锅使用的……真是感动啊,人生得此贤妻~我承认,我心底最温软的部分被再次触动了。当然,这感动的代价是惨重的,可以射死老鹰的米饭,足以让盐厂倒闭的菜汤,还有一盘形如骨肉相连之类的创新菜品,打死我我都要说,实在应该改名叫血肉模糊。不要紧,我安慰自己,坏的开始意味着美好的未来。要不是夏娃取了苹果去诱惑亚当,哪来咱们未来的苹果派、苹果西打、苹果醋,要不是秀才的娘子爱夫心切,熬杀千百次鸡汤,哪来的今日红遍7月高考时的状元及第过桥米线,对老婆进行了一番教育之后,我开始挽起袖子,亲自调教贤妻。成果还是蛮不错的。她学得认真极了,每次我全副披挂在厨房挥舞操练的时候,她都两眼放光,对我的厨艺的景仰之情有如滔滔不绝的水龙头,俨然有如钱塘观潮,看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且,无论我教她什么,她都极认真地点头称是。这种滋味爽极了。一个半月之后,是约定好的出师之日。她开始在我的监督下,进厨房实践。其结果惨不忍睹,五分钟之后,为了不让厨房出现血光之灾,我当即将她驱逐出境。结婚多年后,老婆终于学会了许多菜肴的制作,并且能不断地变换出复杂的菜系 17 颜色,真是青出于蓝而更甚于黑——这是仅限于颜色上的。有了孩子多年后,我也终于知道了那些仙女们都是怎么活的了。仙女们每天早晨都会从一堆衣服里,变出一套配置;仙女们都改行去写MBA论文,蒸汽瑜珈,驾驶着mini cooper,去鸟巢听宋姐姐和周老弟的合唱,闲暇时分用时光机器把多拉爱梦先生的芯片从未来移植过来,从此老公入得厨房是大厨,出得厅堂是精英,去往银河的路上,还得背着孩子,从便携式冰箱中拿出仙女老婆冰镇的母乳,安抚我的宝宝。美食、爱情、事业、孩子……与老公兼得,不是梦想。八岁时随父母去看《白蛇传》,许仙自断桥上扔了一个酒酿圆子入白蛇的嘴,白蛇就下定了决心要以身相许。这一幕印象太深刻。真是爱情千古一梦都相似啊。在那英雄与美女辈出的春秋战国,孔子老先生还可老神在在地说,想当年,我老人家,可是“君子远庖厨”。最新的八卦版本是,他的老婆是厨娘,确非仙女也。七夕节的永恒性之一在于歌颂夫妻恩爱节庆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研究节庆文化应从这个节庆的文化精神、节庆用具、节庆用语、节庆饮食、节庆禁忌、节庆日期等方面内容入手。每个节庆均有自己的文化特征,七夕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情”字,表达了中国人对夫妻情的态度和理想。老百姓说:“久别赛新婚”,宋朝秦观在《鹊桥仙》中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反映了家庭与 18 社会关系,道出了“千秋不仗片时争”的处世哲学。牛郎织女相会,满天的喜鹊都向天河扑去,互相咬着尾巴为他们搭桥,这是一幅壮丽的天人和谐的图画,善良和博爱的凯歌。中国人追求的是爱情的永久,而不是一时的欢娱;是情感的相互交流夫妻恩爱,而不是一时的男女相互吸引。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追求永恒,是七夕节庆文化的特征。七夕节的永恒性源于:(1)只要能看到银河,人们就会联想到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七夕正值夏末秋初之时,白天巧云布天,夜晚星光灿烂,是人们在户外观天的好季节。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加速,街区照明亮度大,影响了观天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终究要追求“回归自然”。七夕到户外观天,会成为节日“时尚”的,七夕由于和天象联系在一起,使其具有长期的生命力。(2)七夕歌颂的是夫妻恩爱,和谐稳定。只要有家庭存在,夫妻白头到老就是人生幸福的一大追求。社会竞争越激烈,夫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越重要,现在讲银婚、金婚、钻石婚……都是对夫妻生活的赞美。七夕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人们需要有一个展示夫妻情感和周边为其进行祝福的机会。所以七夕在当代更具时尚性。(3)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中华的振兴必然要表现在文化的繁荣。七夕这个节日的综合性和独 19 特性,是中华节庆文化的重要代表又是每年节庆周期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有了它才使得节庆文化丰富多彩,失去它就失去了节庆文化的完整性,所以它不会被人们忘记。七夕这个节日从先秦到现代,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这个节日有兴有衰,历经风雨洗礼,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能够满足民众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传统节日,调节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万物间的种种关系,是不可替代的宝贵精神财富。现在我们应该是一要尊重,二要研究,三要发展,使传统节日在凝聚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七夕的习俗:种生求子、拜织女、拜魁星等七夕的习俗节日夜晚,人们或抬头观看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偷听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七夕节,在各地的节日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反正是丰富多彩。不过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这里略加阐述。据史料记载,七夕习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 20 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古时风俗图,蛛网乞巧蛛网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种生求子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拜织女拜织女:“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 21 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拜魁星拜魁星: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台湾拜“床母”:台湾七夕除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二者应有类似含意。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遂构成密切的联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 22 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时不宜太长,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约供品摆好,香点了以后,就可以准备烧“四方金”和“床母衣”,烧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漂针试巧:七月七日,为“女节”。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针,照水中之影,以试巧,复陈瓜果,争相“乞巧”。树液洗头发花草染指甲: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南瓜棚下听悄悄话”: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接露水接露水: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七·七”包含对一切美好意蕴的希祈“七夕相会”是传说的精美之笔,这一神奇诡谲的想象,看来近 23 乎荒诞,实质正是在这种想象和荒诞之中,人们的勇气和力量得到尽情的表现,人们的愿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满足。相会之日安排在被认为是极不寻常“七·七”佳期决非偶然,除了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显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首先人们对“七”有一种神秘感情,这是与数字崇拜有关。它不仅中国有,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有;不仅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常见,宗教仪式、经书中也多有出现。佛教有释迦牟尼面壁七天顿成正果的传说。基督教中说,上帝创造万物是在七天之内完成的,因而有一周七天之分。伊斯兰教把天堂依次分为纯银、纯金、珍珠、白金、红宝石和不可企及、无法言喻的圣光等七层。古代的巴比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都认为天上存在着七颗神圣的星:太阳、月亮、木星、金星、水星、火星、土星。现在西方世界仍尊重所谓“七德”,回避所谓“七种会遭天罚的罪过”;阿拉伯人至今喜以“七”起誓;日本人常祈祷所谓“七福神”降福;我国谓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光有七谱:赤、橙、黄、绿、青、蓝、紫;音谱有“七声”: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商;瑰宝有“七珍”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此外,立体化学理论中有“七味”,人的记忆量常数为七;如此等等。可见对 24 “七”的崇拜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一个“七”尚不寻常,那么由两个“七”组成的“七·七”当然更具神秘色彩。据我国古书记载,“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麋为珍”(《太平御览》卷31)“七月七日为良日”故把它作为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汉魏时把这一天作为集会游乐之日。那天还是天宫神仙们聚会的日子,《续齐谐记》载“七月七,织女渡河,诸仙悉还宫”。当然更多的是把这一天视为相爱之人会面的美好日子。《汉武故事》记叙汉武帝与西王母相会五次,每次都在七月七日。以后牛女的会期被“开创与情人相会的王母”亲自指定为“七夕”,实是人们对“七”,更是对“七·七”所包含一切美好意蕴的希祈。不能不说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含义的。我国民俗学专家汪玢玲先生认为,“七夕”就是中国的“情人节”。是因为先有了“七夕”——情人相会的诸多传说,最后才把牛女相会放在这样的日子,至于和“七夕”相关的乞子、乞巧、乞一切幸福的习俗均是由此生发而来的。各地七夕习俗广东——七娘会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国年间,并流 25 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据参加过民国年间的“拜七姐”活动的老人回忆,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拜七姐”。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而已),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难辩;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种豆粟苗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是越细致越显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灯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及各种花纹 26 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还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红楼”、“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也与瓷塑雏偶,是家长买给小儿女作节日礼物的)。另外,当然也少不了陈列化妆用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还有蜡制瓜果、小动物等。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烛台、香炉、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女儿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围坐于八仙桌旁,鹊桥边上,进行各种游戏: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并穿针祭拜乞巧;并指点天上北斗七星(相传织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员)及双星,讲述牛女故事、诗文典故;或请来歌姬,演唱粤曲,奏八音乐等,女儿们也自奏琴萧等乐器。这时人们可往各处人家参观乞巧桌陈设,到的人虽多,主人也仍高兴招待。欢庆至半夜十二点钟,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 27 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沸。最后欢宴一番,这才散去。诚如清诗人汪仑(传说中的鱼名)《羊城七夕竹枝词》听说:“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台湾——拜“床母”台湾七夕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二者应有类似含意。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遂构成密切的联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时不宜太长,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约供品摆好,香点了以后,就可以准备烧“四方金”和“床母衣”,烧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江苏——七夕香桥会在江苏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 28 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湖南、浙江——妇女洗发、接露水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胶东——拜七姐神在胶东地区,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中国西南——染指甲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 29 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广州——迎仙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陕西——结扎巧姑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广西——七夕储水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 30 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山东——种巧菜作巧花山东荣城有两种活动,一种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麦芽,一种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面粉塑制各种带花的食品。绍兴——南瓜棚下听悄悄话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世界各地七夕文化中日“七夕”文化之异同日本枚方市的七夕祭扫活动。日本小钧市的七夕活动。?文/图 汤礼春“牛郎与织女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伴随之的“七夕文化”也在我国各地大放光彩。其中较知名的有——西安市长安区的“七夕文化节”,其缘由是在该区斗门镇南沣村,保存有两千多年前的牛郎、织女两尊石刻,当地群众称为“石爷”、“石婆”,并建有石婆石爷庙。千百年来,四方民众一直祭祀、供奉,形成了独有的牛郎织女祭祀和七夕文化传统。山东沂源被称为“牛郎织女”传说最重要的传承地,在沂源,有一条沂河穿过,沂河与“银河”的谐音,且在沂河右岸燕崖下有织女洞,左岸又有牛郎官庄隔河相望。据当地有关人士考证,早在唐代,沂源县境内就修建了织女洞和牛郎庙。河南南阳的溧乡詹庄村被称为 31 “牛郎织女故乡”。除了当地“牛郎庄”庄名外,最重要的证据就是曾在村里的一座古墓中挖掘出一块汉代的石碑,石碑上刻有牛郎织女的图案。距牛郎庄不到2公里的史洼村,又被当地人称为“织女村”。千百年来,史洼村姑娘不嫁牛郎庄已成为当地民俗。河北邢台市的“中国七夕爱情文化之乡”。邢台市东部的天河山附近很多村庄都以牛郎织女故事命名。一些民俗专家考证后认为,天河山生态旅游区有“天河梁”、“老牛岩”、“牛郎庄”、“织山峰”、“鹊桥”等大量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人文遗迹,极有可能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原生地。此外,还有江西新余的仙人湖、江苏太仓“牛郎织女传说之城”以及湖南桂东县“中国情人节的起源地”等。在中国这些地方举办的“七夕文化”活动中,常常会有一些日本游客和专家的身影,他们都是特地赶到中国来参加的。他们为什么会对中国的“七夕文化”感兴趣呢,这是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日本同样流传很广,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日本古书《万叶集》中就有“牛郎织女相会在天河”的记叙。在日本,许多地方也有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地貌、风物和习俗,并建有“七夕神庙”,以及“民间七夕文化 32 研究会”。日本的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举办与“七夕文化”有关的节日,比如福岗的小钧市,早在几十年前,市政府就花了三千万日元在市广场竖起了一个“牛郎织女相会在天河”的市标,并且每年都要举办为期几天的“星节”,组织民间祭祀活动。日本小钧市举办“星节”的缘由是,小钧市是“牛郎织女”传说在日本的起源地。早在1991年的“七夕”,小钧市市政府就派了一位官员和摄影家明石和也先生,陪同《万叶集》七夕文化研究者鱼住孝义先生到中国来访问。鱼住孝义先生从年轻时代就开始研究《万叶集》,他发现《万叶集》中有130首诗歌涉及“七夕”。而在这些诗歌中称“天河”为“天汉”,为什么这么叫呢,鱼住孝义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鱼住孝义恰好到湖北,这才了解到,就在湖北的西北部老河口市一带有一条大河,叫汉水。每到夏天,天河垂直而下与汉水相连。这样一来,鱼住孝义就有点明白《万叶集》中描叙“天汉”的美景了。后来,他在一部作品中将有关《万叶集》中的“天汉考”叙述出来。当时,笔者作为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老河口市群众艺术馆的创作干部,得以和鱼住孝义一行面对面交流“牛郎织女的传说”及七夕文化,我向他们讲述了当地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及“七 33 夕”风俗,鱼住孝义先生听后说:“你讲的牛郎织女传说跟在日本福岗流传的差不多,‘乞巧’这些风俗也大致相同。看来,日本的‘牛郎织女的传说’是由中国传到日本九州,再由九州传到全日本的。”鱼住孝义最想了解的是“汉水连天河”的传说,他问我:“这种传说是不是一种诗人的感情,”我回答道:“这不是一种诗人的感情,而是劳动人民根据山川地貌的景观,伴随着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浪漫情怀而传说的。”当天夜里,鱼住孝义一行就去观看了“汉水连天河”的美景,第二天,他告诉我,他很信服我讲的关于汉水连天河的叙述,而且“汉水连天河”的景致确实很美。鱼住孝义先生回国后,开始着手撰写《天汉考》一书,几个月后,他将《天汉考》的草稿大纲寄给我,要我到“天河口”实地考察那里的风物、风俗、传说,写成文章补充到他的书里。随后,我去考察了天河口。1992年,鱼住孝义先生的书《万叶集——天河的传说》正式出版了,书中刊载了我讲叙的“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我考察撰写的《天河纪行》,以及日本小钧市的“七夕文化风俗”。书的后一部分,则是他对《万叶集》中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文化”诗歌的考证。1999年的七夕,由日本京都名古屋大学古典文学教授八木毅为团长的“七夕文化考察团 34 ”专程来到中国,沿着当年鱼住孝义先生到中国的考察路线考察了一番,期间,日本学者们纷纷提问,主要都是关于“汉文化”及“七夕文化”的问题。据我了解,此次团员每人都带了一本鱼住孝义先生的《万叶集——天河的传说》一书。可见鱼住孝义的这本书在日本算得上是开了研究《万叶集》七夕文化的先河。使我惊讶的是,在此次的团员中,有许多年轻人和家庭妇女。2007年的七夕,日本大坂枚方市“七夕研究会”副会长鸟住贞义先生也是拿着鱼住孝义先生的书专程到中国来拜访我。枚方市是日本著名的“牛郎织女相会”的城市。流经枚方市的河流天野川,每逢冬时,百合鸥会到那里栖息,天野川的河砂洁白闪亮,远远看去,仿佛是宇宙中的银河一般,因而得名。架设在天野川上的桥名也都与“七夕”有关,如“逢合桥”、“鹊桥”、“天津桥”(跨越天河之桥)等。天野川两岸民间也流传着许多牛郎织女的故事,并有相关的风物遗迹,如石牛像、七夕神社和镜湖等。鸟住贞义先生还给我放了一段去年七夕时,枚方市祭扫“七夕神社”的录像,我看到,前往祭扫的人除了“七夕研究会”的成员外,还有当地的议长、市府官员以及许多民众。在“七夕神社”的周围栽了很多竹子,前往祭扫的大人小孩都将自己的心愿写在一张 35 长纸条上,然后挂在竹子的枝条上,用来祈福。这使我想起日本小钧市的“七夕文化”,也牵涉到儿童,“七夕”这天早上,凡年满6岁的儿童在妈妈的陪同下,到野外的庄稼上取些露水回家,然后用露水磨墨写字。这是一种仪式,代表儿童从这一天起,就开始启蒙读书写字了。据我考证,这是日本和中国“七夕文化”略有不同的地方,其他如七夕夜放河灯,为牛郎与织女照明祝福;一家人在庭院里摆上桌子,沏上香茶,一边品茶一边观看牛郎与织女相会天河的美景;在葡萄架下侧耳倾听牛郎与织女相会时的絮语;姑娘在丝瓜架下默默地向天上‘乞巧’,盼望自己能像织女那般心灵手巧,这些几乎是相同的。七夕中国情人节我们歌颂什么?相关链接日本七夕节:与爱情无关日本的“七夕节”源自中国,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现已成为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原本是阴历七月初七,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废除了农历,所以现在日本的七夕节,是每年阳历7月7日。日本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这个习俗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里,很多地方都会有七夕竹子树,在商店卖夏季服饰的地方、超市结 36 款的地方,都会设立七夕许愿树。在一些大型的庆祝典礼上,还会举行竹饰(由挂许愿短签演变而来)大赛,由当地的幼儿园、小学等学校组织或者公司,创作各自的竹饰,进行评比,选出最有特色的几个进行展示。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太鼓阵阵,“短册”飘飘的街头巷尾挤满观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还有每年夏季的烟花大会。韩国七夕节:重祭祀讲究饮食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原来是中国的习俗,后传到了韩国,恭愍王(高丽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给百官们。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得更好。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韩国七夕的另一个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为家庭祭祀和集体祭祀两种。韩国女性要在祭台放上干净的井水,牛郎织女不再成为祭祀对象,她们主要是为了祈求亲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则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韩国的七夕饮食也有讲究,传统食品有面条、麦煎饼,还有蒸糕。七夕节曾是古代女人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37 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 38 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 39 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女人的节日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 40 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 41 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 42 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七夕节的诗词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 43 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七夕(五代·后唐)杨璞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七夕(唐)权德舆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七夕(唐)徐凝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韩庄闸舟中七夕(清)姚燮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中西方婚姻上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家庭而非爱情摘要:由于文化背号不同,婚姻观念在中西方存在差异 针对中西方人结婚的目的、选择配偶的方式标准以及夫妻关系几方面差异进行比较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并以此显明中西方文化各自的风格。一、结婚目的的差异中西方婚姻观念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婚姻目的的差异。所谓婚姻目的,即男女双方想经由建立婚姻关系的方式而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1(中国人的婚姻目的。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家庭而非爱情。《礼记昏义》说:“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一是通过联姻合两大家族之优 44 势,扩大亲属同盟,即“结缘”;二是为了男性家庭继承家庭的血统,传宗接代,即“继统”。Ill当然,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中,这种传统的婚姻目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男女青年往往选择“爱情至上”的婚姻。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极富传统的社会,要使爱情变为婚姻的主要目的,仍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1996年在上海、广东、甘肃、哈尔滨四省市的有关婚姻质量的调查,男女因爱情结合成婚姻的只占1,4左右。统计的结果表明:两性因“爱到极点,无法控制”而成连理的仅占2, ,在婚前“甜蜜愉悦,彼此相爱”的为25, ,56(5,的人在婚前“和睦相处,互有好感”,而“出于无奈,勉强结合” 和“互不熟识,元感情可言”的达到16, 。12]2(西方人的婚姻目的。西方人的结婚目的:其一是坠人爱河的恋人希望恋情有个完满的结果;其二,寻找长久的异性生活伴侣,从而使自己在生理上心理上的需要得到满足。西方社会一向注重个人独立性的培养,因此,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极强。在个人主义极为流行的西方社会中,结婚只是两个个体的结合。而结婚的基础是爱情和两性相悦。在他们看来: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低质量的婚姻。据美国著名的公众意见专家路易斯哈里斯的统计,“83,的美国男女认为,爱情乃是男 45 人和女人结婚的第一位的,必不可少的动力。更有90,的美国人相信,维持美满婚姻的首要条件也是爱情。”131由此可见,追求真爱乃是绝大多数西方人最重要的婚姻目的。因此,我们说西方人的结婚,是个人的权利;中国人的结婚,更像是对家庭的一种义务。二、择偶标准的差异由于婚姻目的的不同致使中西方文化在择偶的标准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1(中国人的择偶标准。从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来看,最要紧的是身家清白和门当户对。身家清白,往往是男方对女方要求的条件。父母替儿子选媳妇,首先调查清楚女方是否属于本分人家,因为他们认定只有这样人家出身的姑娘将来才可恪守妇遭,孝敬公婆,使家庭和睦。至于门当户对,则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家长替子女择偶特别讲究的条件。在中国古典的爱情小说中,穷秀才和富家小姐的相爱总会遭到最强烈的阻挠;而贫家女想嫁人豪门只能给人做侧室或偏房。现今中国青年男女的择偶标准,虽然不一定严格恪守身家清白和门当户对的原则,但是仍然受到这一原则的影响。现在的男青年找女朋友,多数钟情于那些“贤惠纯情” 的女子。细想一下,贤惠纯情的女子与以前本分人家的姑娘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而作为女方,则更多的考虑男方的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其次是学历和知识水平,再次才是外在的身材,相貌等因素。”J412(西方人的择偶标准。西方人的择偶标准和我们实在有很大的差 46 异。“西方人的择偶标准,最主要是两个人的互相契合fcompatibility),其余的条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则可以不在考虑之列。”t51因此,一位出身富贵之家的少女在寻觅如意郧君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选择与自己阶级背景相差悬殊的小伙子,其原因可能仅仅是因为被小伙子的幽默感吸引。西方童话中王子与灰姑娘的浪漫爱情故事在西方现实生活中也时有发生。英国的查尔斯王子之所以最终选择出身、相貌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卡米拉鲍而斯作为自己的爱人,正是因为两人有着契合盼陛格和共同的爱好。三、婚姻中的夫妻关系1(中式婚姻中的夫妻关系。传统的中国婚姻中,丈夫往往在婚姻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妻子则是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婚姻结构是由于传统的文化分工造成的,即“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分工。丈夫是一家之主,是全家的顶梁柱,承担着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责任;而妻子的任务是管理家务,侍奉公婆,相夫教子,“男子无妻家元主,女人元夫房无梁”IJ-一丈夫缺少了妻子后,家中元人照管,可能家庭生活会变得杂乱无章,但由于丈夫有经济能力,日子还是可以照过不误的;而妻子没了丈夫,就会断了经济来源,好比房子没了房梁,这种房子却是没法再住下去的。现代的中国社会,男女在婚姻中的地位差距不似以前那么悬殊。如今,女性走出了家庭的圈子,参与社会工作,保持在经济上的相对独立。但即便如此,大部 47 分的妻子仍需要或愿意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自己的丈夫。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经济条件较以往有很大的提高,不少要子回到家中做全职主妇,完全由丈夫供养。对于这些全职太太们,人们总是投以羡慕的目光,称赞她们有福气;但对于社会中出现的极为个别的全职丈夫的情况,大家总是投以鄙视的目光,认为男人围着锅台转是很役骨气的。2(西方人的夫耍关系。西方人则认为婚姻中的男女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用他们的话说:“Husband and wire shouhlbe equal partners(”l’I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社会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促使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妇女投身到家庭以外越来越多的领域参加工作、参与交往(由于重新获得为冢庭做出经济贡献的机会,妇女们自然要求自身地位的相应提高。因此,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在西方社会遍布起来。这些女权运动提出了“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纲领,要求妇女在社会中与家庭里取得与男子同等的地位,使妇女从传统的习惯、观念和价值观中解脱出来,实现真正的平等。那么,这种equal-relationship在婚姻中如何体现呢,在西方,妻子和丈夫均可在外谋职,共同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家中的大小事情均由夫妻二人共同商定。对于纷繁的家务琐事,夫妻也共同承担 如果去西方人家里做客,便不难发现,男士下厨房是常有的事儿,他们的手艺可能比妻子还要好。对于照顾孩子的责任,双方也要共 48 同分担 要子元需为照顾孩子而放弃自己的职业角色,丈夫也需承担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夫妇同时承担双亲身份,不再有父、母在与子女关系中角色的分担和隔离。如果夫妇双方凶为工作而不能很好照顾子女时,他们会雇用 b2JhY—sistei-来代为照顾。( 160。四、结论综上所述,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婚姻观念上存在诸多差异。究其根源,是由于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婚姻观念的不同,只是两者差异的一个方面,还有诸如在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及社会习俗等等很多方面的差异。在中西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在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参考文献:【l】徐安琪,叶文振(中国婚姻质量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允康(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的家庭质量【2】中国婚姻家庭变迁(65(【3】蔡琪,孙有中(现代美国大众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90(【4】于琨奇,花菊香(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39(【5】郁龙余(中西文化异同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l992 l99(【6】于琨奇,花菊香(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杜,1999(140(【7】玛丽安娜卡尼戴特斯曼,乔安克兰德尔,爱德华N卡尼,美 49 国文化背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22“七夕相会”使人们的愿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满足“七夕相会”是传说的精美之笔,这一神奇诡谲的想象,看来近乎荒诞,实质正是在这种想象和荒诞之中,人们的勇气和力量得到尽情的表现,人们的愿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满足。相会之日安排在被认为是极不寻常“七·七”佳期决非偶然,除了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显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首先人们对“七”有一种神秘感情,这是与数字崇拜有关。它不仅中国有,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有;不仅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常见,宗教仪式、经书中也多有出现。佛教有释迦牟尼面壁七天顿成正果的传说。基督教中说,上帝创造万物是在七天之内完成的,因而有一周七天之分。伊斯兰教把天堂依次分为纯银、纯金、珍珠、白金、红宝石和不可企及、无法言喻的圣光等七层。古代的巴比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都认为天上存在着七颗神圣的星:太阳、月亮、木星、金星、水星、火星、土星。现在西方世界仍尊重所谓“七德”,回避所谓“七种会遭天罚的罪过”;阿拉伯人至今喜以“七”起誓;日本人常祈祷所谓“七福神”降福;我国谓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光有七谱:赤、橙、黄、绿、青、蓝、紫;音谱有“七声”:宫、 50 商、角、徵、羽、变宫、变商;瑰宝有“七珍”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此外,立体化学理论中有“七味”,人的记忆量常数为七;如此等等。可见对“七”的崇拜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一个“七”尚不寻常,那么由两个“七”组成的“七·七”当然更具神秘色彩。据我国古书记载,“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麋为珍”(《太平御览》卷31)“七月七日为良日”故把它作为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汉魏时把这一天作为集会游乐之日。那天还是天宫神仙们聚会的日子,《续齐谐记》载“七月七,织女渡河,诸仙悉还宫”。当然更多的是把这一天视为相爱之人会面的美好日子。《汉武故事》记叙汉武帝与西王母相会五次,每次都在七月七日。以后牛女的会期被“开创与情人相会的王母”亲自指定为“七夕”,实是人们对“七”,更是对“七·七”所包含一切美好意蕴的希祈。不能不说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含义的。我国民俗学专家汪玢玲先生认为,“七夕”就是中国的“情人节”。是因为先有了“七夕”——情人相会的诸多传说,最后才把牛女相会放在这样的日子,至于和“七夕”相关的乞子、乞巧、乞一切幸福的习俗均是由此生发而来的。 51 从七夕看中国人的传统爱情观:求而不得是最高的爱情境界不管怎么看,牛郎织女的故事都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长期的两地分居,一年一度的相会,如果是凡人,坚持上十年会愁白了头发,简直就是对生命的摧残,更悲惨的是牛郎和织女是永远都不会老的,所以这悲惨还会年复一年的持续下去,他们要经受着天长地久的相思折磨,无穷无尽的岁月沧桑。现在,这个盼了一年才得以相见一次的日子,被命名为情人节。这样流传了千百年的凄美爱情故事,被奉为中国人爱情的经典,悄悄地盛行了起来,这种现象或许可以看作是过惯了西方情人节的中国人对于传统的爱情观念的回归。如果追究其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这应该也代表着现代中国人对自身情感的一种反思。中国人重视亲情自古超过了爱情历来中国人的亲情观和爱情观是混为一谈的。流行的说法是爱情久了,沉淀为亲情,所以更为可贵,因为中国人重视亲情自古超过了爱情。“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血浓于水的关系至死不可舍弃,而厌弃了的情人则可以弃若敝屐。把长期相濡以沫建立起来的夫妻感情比做亲情,在人们的心目中,不是对爱情的否定,而是对爱情的升华,可是细细追究,这种观念的潜台词里,仍然包含着对爱情的否定,爱情在时间面前必将逐渐褪去华丽的外衣。那么在中国人心目中,就没有经得起考验的伟大爱情吗,绝对有。只是这种爱情,往往 52 是伤感的,是要被相思折磨着的。七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中国古代小说里所颂扬的伟大的爱以及美好的爱,大部分都充斥着分离的苦。比如苏三受尽折磨的爱情,王宝钏十八年的寒窑苦守等,当她们终于苦尽甘来时,再美丽的容颜估计也已经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而且,这爱情和相思往往还是单方面的,比如这两个女人,最后虽然到了自己所爱的男人身边,并且做了正室夫人,但却都是在有权势和美貌的妾的手底下讨生活~圆满了之后就没了下文,而王宝钏则在故事里当了十八天的皇后就死了。求而不得是最高的爱情境界当然完满的爱情也有许多,可是因为圆满了,团聚了,就寡淡了,无味了,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值得纪念和歌颂的了。况且,许多完满只是暂时的。莺莺与张生的结合,是源于作者对自身始乱终弃行为的愧疚,而真实的爱情故事,经常是以马嵬坡的残酷收场,或是卓文君无奈又悲愤的《白头吟》。历来能引起国人怜惜和共鸣的爱情情感,是诗歌中的相见而未得,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就是现在流行的爱情剧里,“王子”与“公主”们的生活也格外空灵,而且,照例是结合了就截止了。如有下文,恐怕爱情就出现了意外。没有切实的生活,一年只能相见一次。如果现实中有这样的夫妻,离婚和移情别恋都是很正常的,只有在理想爱情故事里,才会有真正的牛郎和织女。通过这些可以看出,在中国人的传统爱情观中, 53 对长相聚中爱情的怀疑和不自信,对理想爱情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中国人的理想爱情观中,性与爱是可以完全分离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更加受到推崇,肉体的痛苦则是微不足道的,可以忽略,如果过于强调,则应该受到唾弃和鄙夷。在中国人传统的爱情观里,相思是爱的主旋律,求而不得是最高的爱情境界,他们相信,只有这样,爱情才可能永不褪色。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54
本文档为【[七月七号是什么节日] 2010七夕节:七月七日问情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140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7KB
软件:Word
页数:3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1-18
浏览量: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