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儒道两家的动物保护思想的当代意义.doc

中国儒道两家的动物保护思想的当代意义.doc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儒道两家的动物保护思想的当代意义.doc中国儒道两家的动物保护思想的当代意义.doc 中国儒道两家的动物保护思想的当代意义 摘 要 目前中国对于动物保护立法体系应如何建立,保护到何种程度,一直有诸多不同的观点,莫衷一是。究其原因,当代动物保护的理论成果多为外来成果的引进,对中国社会缺乏一定的适应性。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智慧,为今所用,不失为一条本土化理论构建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各家当中,儒道两家对于动物保护问题涉及相对较多,影响也较大,本文以此两家为对象,梳理古代中国涉及动物保护的思想成果,而对于本土原生以及本土化的其他外来思潮,限于篇幅不作涉及。 ...

中国儒道两家的动物保护思想的当代意义.doc
中国儒道两家的动物保护思想的当代意义.doc 中国儒道两家的动物保护思想的当代意义 摘 要 目前中国对于动物保护立法体系应如何建立,保护到何种程度,一直有诸多不同的观点,莫衷一是。究其原因,当代动物保护的理论成果多为外来成果的引进,对中国社会缺乏一定的适应性。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智慧,为今所用,不失为一条本土化理论构建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各家当中,儒道两家对于动物保护问题涉及相对较多,影响也较大,本文以此两家为对象,梳理古代中国涉及动物保护的思想成果,而对于本土原生以及本土化的其他外来思潮,限于篇幅不作涉及。 关键词 动物保护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自然法 基金项目:1.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4JK1505);2.西安理工大学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9-211102) 作者简介:闵浩,西安理工大学;高小华,西安思源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1-173-02 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长期占据统治性的地位,故儒家思想中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不论其是否最具有合理性或先进性,但必然是最具典型性的,对包括动物保护在内的社会课题的观点,一般即为中国传统社会之基点。 对于动物的保护,儒家是以温和的面貌示人的,这种温和的态度来源于儒家认为人性本善的基本认定,以及为此应当尽力维持人“善”的天性 的基本处世态度。“人性善”是儒家的基本教义,儒家的初学经典读本《三字经》开宗明义的一句,即“人之初,性本善”。儒家认为善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使善待的行为对象因善行而受益,更是为了维持人的心性;那么,善举的外在对象便因此没有必须拘泥于人的理论必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万物,善的对象可以被推而广之也是合乎逻辑的。对于动物,儒家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不同,人类某些能力优越于动物,这种优越性最重要的体现就在于道德性。道德性要求要善待同属于一个天地系统的动物,和包括动物在内的所有万物共同处于“和”,即和谐的状态,是儒家设想的世间的理想模式,而关怀万物,心怀“恻隐之心”,是人道德性的重要体现。儒家名篇《孟子?梁惠王上》篇的内容,可被看做是儒家对于“恻隐之心”,也即及于动物的悲悯之情肯定的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之作,在此篇中,梁惠王悲悯牲牛的做法得到了孟子的肯定。 但是儒家对于动物的态度也仅止于悲悯而已。虽然儒家同情所有遭受痛苦的其他生命,但如果是为人的需要,则动物的牺牲还是可以,甚至是必须的;如众所周知的孔子好肉。孔子赞颂肉味,并经常会以美味来比喻自认为美好的事物:“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而为享用美味而必然需要的杀生,与维持善良心性的矛盾又如何解决,同样可在《孟子?梁惠王上》中,间接演绎出答案:“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也。” 儒家对于在保护动物与满足人需的问题的这种解决之道,其实是自欺欺人的。如此看来,儒家对动物的立场可以被划定为人类中心主义。儒家毕竟是人类早期农业时代,尤其是中国小农经济性质的社会文明发展的 产物,对待动物的态度是其农业时代的时代性所决定的。 综上,学理上对儒家关于动物保护的考究,相对于今天已经流派众多立场观点各不相同的动物保护研究来说,参考价值其实有限,毕竟对于以何态度对待动物,只是儒家以“治人世”为主要方向的研究的副产品,探讨范围和深度有限在所难免。但在儒家有限的对动物的保护的态度背后,等差有别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原则,却可以成为思考今日中国动物保护问题的突破口。 儒家思想是以对人性的研究为所有理论的基础的,而合乎人性之爱被儒家高度概括为“仁”。仁首先是爱,儒家认为应在力所能及以及不与其他事物相害的情况下,尽量与人为善,与可善待的所有事物为善。但更重要的是,与墨家人世意义上的兼爱、佛教万物意义上的博爱相比,儒家的仁爱观并不掩饰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爱的差异性。儒家认为人的天性是最爱最亲近的人,然后由近及远,依次而爱。儒家认为有差异的爱仁爱才是人性的自然反应,所以儒家既明确地反对法家的“无爱”,也不认同道家的“无所谓爱”,也以不置可否的方式表达了不认同墨家的“兼爱”的观点。依此理论,动物是相对于人而言的较为疏远的关系体,所以对动物应有爱,但爱必须处于相较于其他更为亲密的关系对象而言比较次要的位置。这种劣于优先等级的有限度的爱,即“恻隐之心”。如此,则儒家对动物的基本态度可概括为:可爱,但应在能力所能及时,以适当的强度爱;说的更加直白也即,力所不能及时可以不爱,对动物的爱不应超越对人的爱。 对于当代中国的动物保护法律构建,儒家理念对动物保护的意义有两 个方面。其一,儒家是在中国社会至今仍旧起着最基础性影响的一家思想,其对于中国人的世俗生活的影响,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其他域内自生及域外传入的近现代思潮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儒家思想是倾向维护传统的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中国当代,用儒家的思想观点与思维方式来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和解决问题,一直都是中国人的自然选择,这样做也会极大减少很多行为的阻力。如,当某种动物的存在状态影响人的利益时,捕杀与扑杀是人的自然选择,而不论这种存在状态是否是自然而然的或是由人的不当行为引起的;而政府如果肯定并参与这样的作为,也更容易获得普通民众的支持。笔者不怀疑现在当代西方影响重大的动物权利论与动物解放论的先进性与至善性,但如果想要解决中国现实生活的矛盾,如同儒家一样向现实的人性妥协是无可避免的。儒家思想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则妥协于在动物保护方面并不绝对坚定的儒家思想,是能使动物保护工作避免曲高和寡、能够切实可为的必须之选。 其二,从方法论上,儒家差异化多层次的、非一概而论的思维方法,对于当代中国动物保护问题非常适宜。古今众多的思想流派,在当代中国社会没有实现相互的共识,则,有层次的包容、在不同层次不同的包容各种理念的方法,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这种区别对待的理念具体到动物保护实践,如未来的动物保护立法,对于伴侣动物,可以适用于更福利的保护思想作为保护规则的依据,而对于用益动物,可试用于有限福利的规则;如对于高等级智慧生物,可以适用于更彻底关怀的思想作为保护规则的依据,而对于非智能发达动物,试用于有限保护的规则,等等。 道家是中国古代一家重要的学派,在动物保护研究的视域下其重要性甚于中国 古代其他诸多学派。在很多问题上,道家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唯一一家能够和同时期的西方文明产生共鸣,甚至殊途同归的一家学派。 道家的核心教义是“道”,道家认为道是世界中一切事物最普遍的运行规则和最基础的价值源泉,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自作自化的产物。道家所言的“道”其实就是自然万物的自然法则,它源于自然也归于自然,这所谓的“道法自然”。所以道具有普遍性,蕴含于一切自然现象之中,如庄子答东郭子“道”在何处时所说的“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秭稗,在瓦甓,在屎溺”。 道家强调“道”的唯一性,尤其是道的超越于人性的“天”性,也即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绝对性。道家所谓的“道”,不论是无主体意志的客观存在(若如此,道家思想即朴素的唯物主义),还是有超越于人独立存在的、有自我意志的抽象主体(如此,道家思想即为客观唯心主义),其概念的确是世界万物的根源、内在动力和运行法则这点无疑。那么从道的绝对意义上看,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是平等的,即“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从万物各自的性质、形态、功能上看,他们之间千差万别,不过这些差别都是相对的,万物的不同特点,只是道的整体价值的实现工具,他们的价值相对于道的整体价值来说,是没有大小高低贵贱之分的。 既然如此,对于人来说,在道家看来人与万物一样都是为道所创生,因而万物与人具有相同的价值尊严。人不能从自身的需要、利益和是非出发对待万物,更不能对自然界的万物按人的标准区分高下贵贱,也就是说,人不能从万物是否对自已有利或有用,来对万物做价值评判,因为这时人的评判价值标准是“人道”而不是“天道”。庄子提出应该摒弃“以物观 之,自贵而相贱” 的成心,以道的观点来看待万物,这样才能够看到万物本无贵贱之分,人之所以贵己而贱物,是因为人仅仅站在了人的立场,而没有达到“道”的境界,如果达到“道”的境界即“得道”去看待万物,就会“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了。道家希望建立的天人关系是基于人的“无为”态度的“天”与人的和谐状态,即所谓“天人交融”的理想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按老子的说法,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摆明了道家的基本立场,简单地说即天道在上,人道要服从天道。而既然如此,人就应该克制自己的滥为,所以道家主张“无为”。 具体到提及动物的保护观点,道家认为顺应天道,对动物保持一定的宽恤是应该的。《老子》第51章:“生之畜,生而不有,为而不悖,长而不宰。”其含义即为了天道应尊重生命,加以善待;又如《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至于万物一齐的思想,列子在其《列子?说符》中提到:“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而上文提到的庄子已《齐物论》等著作中大量提及,最后总结道家认为的和谐状态。即与万物和谐相处,“同与禽兽居”而不互相侵害,从而享受人生的乐趣,“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而人则“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这里都直言人之所以应该保护动物的原因――物我同类。 对比儒家的观点可以看出,道家是旨趣于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思想流派,这种倾向从道家经典《道德经》的首句“道可道,非常道”便可看出。道家非常在意于阐释自身与其他各家理论的独特性,以体现自己学说的独特价值,因为包括儒家在内的思想体系主要志趣在于解决人世的问题,道 家认为自己的理论范畴更大。与儒家思想相比,儒家要求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更多是一种心灵与情感的体验,而道家认为动物应该被一定程度的保护是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儒家主张善及动物根本上是为了人的心性纯良的维护,而道家倡导保护动物本质上是为了对自然规律的遵守;儒家是温和的人类中心主义,为了人而保护动物,而道家是冷峻的客观唯心主义,为了“天道”而保护动物。两种思想体系都不是真正的动物保护主义支持者,对动物的保护思想,都是自身思想体系的副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其实道家思想与西方古代的自然法思想具有颇多的相似性。虽然道家并非是为了动物而保护,但这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已经算是非常先进的。但道家并没有长期处于中国古代文明的主导地位,发展过程中的宗教化也一定程度地使其思想的含金量大打折扣。相比西方的自然法思想,其在所属的社会的影响更小,并未为中国社会的动物保护思想提供根本性的推动。但既然明确其先进性,利用道家思想的影响力为当代动物保护所用,将是对动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助力。 注释 圣经注释小学小古文100篇及注释小古文100篇及注释简短小古文100篇及注释译文小古文100篇及注释 : 《论语?述而》. 《孟子?梁惠王上》. 庄子:《庄子?秋水》.
本文档为【中国儒道两家的动物保护思想的当代意义.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9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20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