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方言“蹲下”本字考docx

《河南方言“蹲下”本字考docx

举报
开通vip

《河南方言“蹲下”本字考docx河南方言“蹲下”本字考 William JC Wang 摘要: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多角度综合考证的方法,考求出河南方言“蹲下”的本字。目前,学者们多是根据语音的演变考求“蹲下”的本字,但在语音和字形演变上的解释不足。本文在考求本字时采用了以下方法:一,音韵论证和觅轨法相结合;二,,词义论证与语法史相结合;三,古文论证与移民史相结合。笔者认为“蹲下”的本字应该分两类:古本字“居队”和今本字“踞坠”和“跍落”。 关键词:蹲下;居队;踞坠;跍落;古本字;今本字 Textual Research of Origi...

《河南方言“蹲下”本字考docx
河南方言“蹲下”本字考 William JC Wang 摘要: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多角度综合考证的方法,考求出河南方言“蹲下”的本字。目前,学者们多是根据语音的演变考求“蹲下”的本字,但在语音和字形演变上的解释不足。本文在考求本字时采用了以下方法:一,音韵论证和觅轨法相结合;二,,词义论证与语法史相结合;三,古文论证与移民史相结合。笔者认为“蹲下”的本字应该分两类:古本字“居队”和今本字“踞坠”和“跍落”。 关键词:蹲下;居队;踞坠;跍落;古本字;今本字 Textual Research of Original Characters of Squat in Henan Dialect from Multi-Perspectives Abstract:This paper is a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original characters of squat(蹲下)in Henan dialect from multi-perspectives. At present,most scholars are doing this research on account of the phonetic evolution, but their research results and related explanation for the evolution of form and phonology of Chinese characters are far from convincing. The following research methods are employed in this paper: first, combination of phonological argument and sound-change trajectory method; second, combination of semantic argument and grammatical history; third, combination of ancient literary textures and immigrant history. It is believed that there should be two kinds of original characters of squat in this paper: ancient original Chinese character“居队”and modern original Chinese character“踞坠”和“跍落”. Key words: squat;居队;踞坠;跍落;ancient original Chinese character;modern original Chinese character 引言 王福堂(2003)认为,本字问题是因汉语方言词语中音义变化或字形改变致使词语和字形失去联系而产生的。考证本字就是要恢复词语和字形的联系,找回本字。李永(2003)认为,方言本字研究的目的就是给有音无字的方言词确定字形标记。 李如龙(1988)认为考本字的方法分为三类:1,音韵论证,即考证方言词的实际读音和本字的音韵地位之间的对应关系;2,词义论证,即解说方言词的实际含义和本字字义之间的承继或变异的关系;3,古文论证,即有的方言词的本字不但见于古代字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而且在古代文献中也能找到旁证。梅祖麟(1995)总结考求方言本字有两种方法:1,觅字法,即增加历史词汇学的知识,查《广韵》、《集韵》、《玉篇》以及其他古文献;2,寻音法,即增加方言音韵史的知识,分辨方言中的音韵层次,在各个音韵层次中找出演变规律。同时,梅先生指出,过去的方言学总是以音韵为重,语法为轻,这种偏差应该扭转过来。李荣(1997)认为,考本字的方法分三类:1,“古今比较”,即既要了解古今音演变的常例,还要明白语音演变有些什么常见的例外。2,“方言比较”即既要了解若干主要方言的主要对应关系,还要明白方言语音对应关系有些什么常见的例外。3,“因书求字”,即通过古书文献考证本字。 以上是考求本字的传统方法。关于考求本字的方法问题,也有不少学者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邓晓华(2006)提出运用同源词理论以及语言接触理论来解决方言的本字研究问题。甘于恩(2009)提出汉语方言本字考订的“四性”,即阐释语音的关联性、意义的渐变性、字形的理据性及地理的相近性。潘悟云(2015)提出方言考本字的“觅轨法”,即在觅字法和觅音法难以考证出本字时,依据方言字音是同一个音变轨迹上的滞后阶段,与正常音变处于同一条音变轨迹上,根据这一条音变轨迹来确定其本字。由此可见,考求本字不能够拘于一法,要多种方法相结合;另外,对本字的分析也要有深度,未必“有其音必有其字”。 一,河南话“蹲下”本字考的研究现状 河南大学段亚广认为,河南话中有一个词形容人蹲坐的样子叫gu35dui或gu35dei(笔者按,这是拼音注音),一般写作“骨堆”。他认为gu35的本字应为“跍”,dui的本字应该是“蹲”。“跍”是蹲坐的意思,“蹲”也是蹲坐,在造词上这叫同义复合。需要解释的是“蹲”本来读dun,这里为什么读成了dui呢?原来这两个音在语音上有对应关系,gu35dun的前鼻音尾丢失-n就成了gu35dui(这种现象在今天河南西部洛宁一带的方言中仍普遍存在,如根读作gei,村读作cui), gu35dui在河南话也可以读为gudei。这说明更早时候的河南话有过前鼻音尾丢失的现象,只是今天河南大部分地区见不到这种现象了。① 刘宏,赵祎缺在他们的著作中也对“蹲下”做了相关的解释,他们总结了河南话蹲下的三种说法:骨蹲/踞堆/骨亼。蹲:洛阳谓之骨蹲,读ku33tsun3;开封谓之骨堆,读ku24tui3;玄武谓之骨亼,读ku35tsi3。洛阳之骨蹲与开封之骨堆,并为踞蹲之音变;玄武之骨亼,当为踞箕之音变。蹲踞之蹲,声母洛阳由t音变为ts,鼻音韵尾开封由n变为元音韵尾i。玄武之骨亼应为踞箕之音变。踞箕之箕,声母玄武由t?音变为ts。② 综上,前者认为河南话中“蹲下”的本字是“跍蹲”,后者认为是“踞蹲”,之所以发音是gu35dui(郑州话,拼音注音)或者ku24tui3(开封话,国际音标),原因都是蹲字鼻音韵尾由n变为元音韵尾i。前者认为这种现象在今天河南西部洛宁一带的方言中仍普遍存在,属于鼻韵尾丢失;后者则认为鼻音韵尾开封由n变为元音韵尾i。然而,两者都没有对这一音变现象作出有力的解释。 笔者认为,以上两家学者的看法值得讨论: ①段亚广.河南话与中原文化[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49 ②刘宏,赵祎缺.河南方言词语考释[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183 首先,段亚广认为gu35dun的前鼻音尾丢失-n就成了gu35dui,本身不严谨,因为前鼻音尾丢失了,应该变成gu35du,为什么会是gu35dui呢?另外,他认为,更早时候的河南话有过前鼻音尾丢失的现象,只是今天河南大部分地区见不到这种现象了。这句话是不是意味着“蹲”字的鼻音韵尾之前先弱化丢失,随着语言的发展,后来又加回来。如果这一结论成立,那么证实的理论是否存在?笔者认为这一演变规律在语言系统性演变这一特点上是不成立的。 其次,刘宏,赵祎缺认为,洛阳之骨蹲与开封之骨堆,并为踞蹲之音变,原因是踞蹲之蹲,声母洛阳由t音变为ts,鼻音韵尾开封由n变为元音韵尾i。笔者有两点疑问:一,如果蹲的这一音变规律成立,那么是不是洛阳话大部分甚至全部有关“蹲”的词语都发tsui 的音,比如“蹲下”;二,除了“蹲”字有这一音变规律外,还有没有其他字也有类似的音变。再看玄武之“骨亼”,他们认为当为“踞箕”之音变,踞箕之箕,声母玄武由t?音变为ts。笔者通过北大语料库查找“踞箕”二字,查不到任何内容,所以不清楚作者所说的“踞箕”究竟指什么,假如作者所指的“踞箕”就是“箕踞”的话,那么“踞蹲”和“踞箕”本身的意思就完全不同,踞蹲是蹲下,屁股没有着地,而踞箕则是屁股坐在地上,两腿平摊。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也有相关论述:…凡今人蹲踞字古只作居…但古人有坐、有跪、有蹲、有箕踞,跪与坐皆膝着于席…若蹲则足底着地,而下其臀,从其膝曰蹲…若箕踞,则臀着席而伸其脚于前,是曰箕踞…箕踞为大不敬③。从这个层面上讲,认为玄武之“骨亼”应为“踞箕”之音变,意义上行不通。 再次,河南濮阳话(不只濮阳话,甚至山东聊城话),蹲下都说成ku55tui,但是濮阳话也说蹲下,蹲的方言发音都是tun55,并不是tui,而且说“ku55tui”时一般指让人蹲下,说“蹲下”时一般指让动物(比如狗)蹲坐在地上,此时狗屁股着地,身体竖着(说“卧下”则是让动物腹部着地卧在地上,比如牛)。现在在某些特殊场合也对人说蹲下,此时则比较书面化,比如学生军训时,教官发号施令“蹲下”。 笔者认为,一般而言,语音的演变遵守系统性演变规律,仅仅根据某一个地方的音变现象(比如,河南西部洛宁一带的方言)来解释语音的演变规律是不可靠的,更重要的是,仅仅围绕某地方言中某一个特定词语中的某一个字的语音找寻演变规律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这样的考释往往具有牵强附会等主观臆断成分。 二,方言比较 王福堂(2003)认为,考证本字,通常是在方言本身的范围内寻求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的。但有时方言本身并不一定能提供所需答案,倒是在其他方言中可能找到线索。这是因为汉语方言是由同一汉语分化而来的,分化前的某个语言现象在这个方言中也许已经消失,在另一方言中却可能仍然存在。而且不同地区的方言即使原来不存在相同的或类似的某个语言现象,也有可能按统一规律平行发展,分头产生出来。因此,与不同方言的比较是考证本字的有效手段。李如龙(2004)也认为,考本字要把单点方言的研究和多点方言的比较结合起来。笔者在方言比较方面,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考证:一是田野调查取得第一手语料;二是查找方言词典字书等著作,比如《汉语方言大辞典》(许宝华,宫田一郎著,中华书局,1999)和《汉语方言词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研室编,语文出版社,1995)。 2.1田野调查 笔者采取就地取材的调查方式,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厦大的同学,学校周围的外来务工人员,以及来厦大旅游的游客。共采集“蹲下”在各地方言中的一手语料70个。通过归纳分析,现列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如下④: ③王彤伟.《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疏讲.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2:247 ④两点说明:一,笔者调查的目的是考求蹲下的本字,收集的语料足以达到目的即可,所以并没有采取全尽式收集语料的方式;二,本次考求本字的过程中,重点是通过比较不同方言本字的声韵考订本字,而且声 调的稳定性相对声韵更差,因此没有标注声调。 上表中除了少数的s?,suo和mau以外,各地方言主要分两派:一派是“ku”或者“khu”; 一派是“t?n”“tun”或者“tu?n”。二者的地理划分很清楚:前者多是中原地区,比如河 南,山东,或者是中原移民的后代,他们在移民之后,语音发生了一定的演变,声母由不送气变为送气,比如闽南话⑤,客家话⑥,潮州话⑦;后者则基本上隶属古吴楚一带,如浙江,江苏,湖北等。 问题在于:如何解释kju,khju,ky, t?ju, t?jau呢?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它们与ku和khu之间有没有关系?带着这些疑问,笔者首先翻阅了《汉语方言大辞典》。 ⑤林宝卿.闽南话探源[N].厦门日报.1992-05-29 ⑥谢栋元.客家话形成的三个阶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14(33):31-39. ⑦莆田先民移民广东海南缘由初探[EB/OL].莆田文化网.2012-06-12 分析其用字如下:tuei对应的字有两个:堆(山西长治)和蹲(山西沁水)。另外,ku和 khu用的字是“居”,而“踞”也有两个音:ko,khu。其余还有两个字:蹴t?io?和蹲dun。 笔者认为蹴字“音通义不通”。《说文解字》卷二足部:蹴,踏也。从足就聲。玄应云,以足逆蹋之曰蹴。从足。就聲。所以,蹴应该不是“蹲下”的本字。而“居”“踞”“蹲”在《说文》中字义相通:1,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踞,俗居从足;2,踞,蹲也。也就是 说,“居”和“踞”是古今字的关系。那么,问题是:t?io?的发音从何而来?其本字又该是何字?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又查阅了《汉语方言词汇》。 上表中,跍的发音有两个:ku和khu;蹲的发音有六个:tuen,tun,ten,tshun,tsh??,?ua;蹴的发音有一个:t?io?。值得注意的是,济南ku tuei的用字是“跍堆”,温州的t ?iau的用字是鸠。查《说文》,无“跍”和“堆”二字。查《广韵》:跍,苦胡切,溪母模 韻一等開口。跍蹲皃。堆,都回切,端母灰韻一等合口。聚土。鳩,居求切,見母尤韻三等開口。鳥名又聚也。可见,1,“堆”和“鸠”二字“音通义不通”,应该不是“蹲下”的本 字,2,“跍”字的拟音应该是khu,应该不是ku的本字。那么,tuei的本字是何字?t?io?的本字又是何字(t?ia?很可能是 t?io?音变得来)?“跍”和“居”“踞”之间的语音又 是什么关系? 三,音韵考证与觅轨法考证相结合 3.1“居”字的语音演变 “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了一定的语音演变,笔者参考不同音韵学者的著述,构拟其语音演变的过程基本如下: 《说文解字》卷八尸部,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解居曰:居,蹲也。凡今人蹲踞字古只作居。从尸。古声。各本作古者居从古。可见,“居”之东汉时的读音与“古”相同,所以拟音为ku。 需要提及的是,《说文解字》卷二足部,又有一个“踞”字,踞,蹲也。从足居声。居御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说文》本来没有“踞”字,该字当为后人所增益。他在《说文解字注》中说,今字用蹲居字为凥处字。而凥字废矣。又别制踞字为蹲居字。而居之本义废矣。意思是,“居”字被用来指处所,所以又造了一个“踞”字表示蹲下之义。居字的本义不再使用。可见,“居”“踞”二字是古今字之关系。 3.1.2,从ku分化出khu音的考证以《广韵》跍字的出现为本。 笔者认为khu音是唐宋时从ku音分化而来,因为直到《广韵》才收了一个跍字:跍,苦胡切。枯小韻。溪母模韻一等開口。跍蹲貌。闽南话讲khul?,潮州话讲khu l?u,惠阳腔客 家话⑧讲khju t?n,笔者认为,这些方言中第一个字就是“跍”。“跍”字的发音khu可能 到了客家话进一步“腭化”演变为khju。 另外,从ku进一步分化出khu,也从侧面说明在方言中“全清音次清化”的现象,即本来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变为送气的塞音塞擦音,早在唐宋时期(甚至更早)就产生了。 周仕敏认为,语音演变与构词变化于语言中普遍存在。语音演变方式包括音位所对应音素之更易及旁转、对转、省音、合音、变调、清化、简化、同化等;各方言(次方言)中演变方向又常有不同,故考订字词于某方言中之对应是否相合,常可由兄弟方言中觅得线索⑨。 笔者认为,按照《说文解字》和《广韵》的字义解释,跍字的字义和居/踞两字的字义基本上完全相同,那么,后人增益此字的出发点很可能是“音变字变”,即为本方言的独特读音另造俗字以区别其他方言的字音。 3.1.3,把kju和khju出现的时间节点划在元代依据的是李新魁《古音概说》。 李新魁在归纳元代的韵母系统时,把孤和居两个字的韵母分别拟为u和ju⑩。 笔者认为,如果kju是ku在元代的进一步语音演变,那么khju很可能也是khu在元代和kju同时进行的语音演变。关于j介音产生的原因目前仍无定论。 3.1.4,把ky和t?ju出现的时间节点划在明清的依据有两点: 一,ky的韵母y,李新魁认为,元代以后,复合音jw单音化为撮口y11。既然是元代以后,所以笔者将其划到明清。 二,t?ju的声母t?,依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12认为,舌面音t?,t?h, ?从精组和见组分化出来发生在清初以前,因为最早提及尖团音的文献是清初的《圆音正考》,这说明尖团分化应该发生在清初以前。既然是清初以前,所以笔者将其划到明清。 3.1.5,把t?y划分为清代 笔者认为t?y是t?ju进一步演化而来的,既然把t?ju划到了明清,于是把t?y划到了清代,当然不排除其最早出现于明代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探讨“居”字的字音演变的目的是通过语音的演变轨迹说明,虽然今天“蹲下”在不同的方言中发音已经不同,但是,它们是同一个字的字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语音演变的结果,也就是说,这些方言的本字当为同一个字。比如ku(河南话山东话),kjou (南平话),khu(闽南话潮汕话),khjou(客家话),ky(宁波宁海话),t?jou(西安话太原话),t?y(北京话),虽然它们的发音各异,但是这些音的本字都应是“居”。如果考虑方 言本身独特的语音演变特征,笔者认为,温州话 t?iau(*鸠)的本字也是“居”,其读音与 t?jou相对应。以上所使用的考证方法也称为“觅轨法”。 3.2“ku tuei”之“tuei”的本字考 现在考证出了河南话“ku tuei”(蹲下)的第一个字“ku”的本字当为“居”字,但是如何找到第二个字呢?也即tuei(郑州),tei(信阳),ti(山东聊城),tsuei(濮阳), tsi(玄武)又是各指哪一个字?会不会也是同一个本字? 刘宏,赵祎缺,段亚广等认为tuei是“蹲”字读音tuen的音变,声母由t音变为ts,鼻音韵尾由n变为元音韵尾i,但是,即使这样的解释成立,也只能用来解释某个地方的音变,比如洛阳或者开封,而且这样的解释本身还存在值得讨论的地方13。问题在于,如何系 ⑧源于笔者请教厦大中文系刘镇发教授在他的方言里蹲下的发音情况。 ⑨周仕敏.粤语本字考订之观念与方法问题刍议[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5,(9):50 ⑩李新魁.古音概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115. 11同上 12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90 13见本文第一部分河南话“蹲下”本字考的研究现状 统地解释清楚第二个字在不同方言中的五个不同读音之间的音韵关系。 3.2.1“方言比较”论证“ku tuei”之“tuei”。 笔者收集的语料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田野调查;2,《汉语方言大辞典》;3,《汉语方言词汇》。经过仔细分析各个方言中第二个字的发音,笔者发现第二个字的发音除了tuei,tei, ti,tsuei,tsi等以外,还有t?hi,l?,l??,tau,xA,u, ?iA等发音,依据《闽南方言大辞典》(周长楫著)、《普通话闽南方言常用词典》(林宝卿著)基本可以确定闽南话中l?的本字就是“落”字,而xA应该就是“下”字,u也是指“下”字(上海话),甚至许多方言直接说?iA(下),据此笔者大胆猜测tuei,tei,ti,tsuei,tsi等字所指的本字其实是一个字,该字当为“坠”字。 “坠”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坠,堕也。从土队声。古通用?。直类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注解说,?,堕也。堕者、落也。与队音义同。队者、从高队也。广韵曰。 礧、物坠也。从石。聲。徒對切。十五部。《广韵》对“坠”字的解释为,坠,直类切。落也。《尔雅》的解释,坠,落也。《广雅》的解释,坠,堕也。 甘于恩认为,考订方言本字要注重意义的渐变性,即考订语源,还要考虑语义内涵的比较。由于许多词义是渐变的,尤其是一些语法功能词,往往从实词虚化而来,如不考虑词义的渐变性,在共时的终端,可能看不出其原形。这就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对意义演变的各环节进行上溯和链接,并力求与语音形式相契合,从而揭示出其“原始”形式14。落字的本义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凡艸曰零,木曰落。从艸洛声。卢各切。《说文解字注》解释为,落,凡艸曰零。木曰落。零尔雅音义作苓。落亦为篱落、缠落字。木部杝落也、糸部缳落也。从艸。洛声。卢各切。五部。可见,“落”字的本义是指树木的枯枝败叶从树上落下。那么,在蹲下的方言词汇中,比如在ku tuei和khul?中,显然“坠”字和“落”字都是“向下”的意思,也即,从语法上来说,都用作方位动词,从字义上来说,坠字和落字是指“从上到下”。这样一来,在上表中所有用坠和落的方言所表达的“蹲下”这一概念在字义和语法上都是相通的,也就意味着tuei,tei,ti,tsuei,tsi等字所指的本字很可能就是“坠”字。问题就在于,“坠”字的语音是否能够和tuei,tei,ti,tsuei,tsi全部对应得上。 顺便说明两点:1,“坠”和“落”的地理划分。“居”字和“蹲”字的使用基本上符合地理上的划分,“蹲”字多在古吴楚地区使用,而“居”多在中原地区尤其河南山东一带使用。再看“落”字,第二个字用“落”字的方言也多是南方方言,比如闽南话,客家话,浙江温州话,绍兴话,杭州话等,而第二个字用“坠”字的则是河南话和山东话。2,蹲下在很多方言中存在“双重后置方位动词”的使用情况。比如濮阳话ku tsuei ?iA踞坠下,闽南话khu l? x?跍落下,本来“坠”和“落”已经表达“向下”的意思了,另外又加了一个“下”字在后面,所以笔者称这种现象为“双重后置方位动词”。再比如,湖北九江话说ku tau,湖北利川话说ku t?hi,四川巴中话说ku tau t?hi ,“tau t?hi”就是“双重后置方位动词”。 3.2.2,“坠”字的语音演变 上文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注解说,?,堕也。堕者,落也。与队音义同。”由此可见,坠本与队音义相同,“队”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队,從高队也。从阜? 声。徒对切。所以,“坠”应该是“队”的俗字或者后起字,两者之间是古今字的关系。 比较两者的反切上字可知,队字是定母字,而坠字是澄母字,但二者的古音是相同的, 14甘于恩.论汉语方言本字考订的“四性”[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4):77 按照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上册)所提出的上古三十二声母系统,端组字和知组字在上古音是一组字,定母字和澄母字的拟音都是[d]。 到了中古音,知组字从端组字中分化出来,依据唐作藩先生《音韵学教程》对《广韵》三十五声母的拟音,端组字定母的拟音为[d],而知组字澄母的拟音为[?]。 中古以后,知组字继续演变,知:?>?>t?>t?。 因为笔者不知道“知章庄合流”和“浊音清化”的具体时间,也就难以确定二者发生的时间顺序,这里暂且依据“浊音清化”在前对“坠”字声母的拟音表示如下:d>?>?>?>t?>t?“队”字的反切下字是“对”,而“坠”字的反切下字是“类”,因对其具体的上古音的构拟超出了笔者的能力范围,所以笔者把二字的韵母暂且都构拟为uei。 二字的中古音的拟音则依据唐作藩先生《音韵学教程》15,“队”字是的韵母拟音为u?i,而“类”字的韵母拟音为wi。依据李新魁先生《古音概说》对元代时韵母系统的构拟, u?i和wi合流为wei圭16。再看今天普通话,队的发音为tuei,而坠的发音为t?uei。 综上,笔者把“队”“坠”二字的语音演变的过程分别表示如下: 队duei>du?i>tu?i>tuei>tei>ti 坠duei>?ui>?ui>?ui>t?ui>t?uei/tsuei/tsui>ts? 笔者对以上两字的的拟音的顺序参考了台湾清华大学张光宇的“三高成分”理论17,即如果一个音节中的三个音素或四个因素(包括声母在内)都是发音部位较高的音素,那么这三个或四个高音音素会倾向于减少为两个。比如,uei中u,e,i都是发音部位很高的音素,那么uei就很可能变为ui或者ei。按照张先生的“合口介音消失”的理论18,辅音“t”属于发音部位较高的音素,那么tui或者tei又组成了“三高成分”,此时“三高”变为“两高”,即tei>ti,同样,由于ts也是发音部位较高的辅音,所以存在tsuei>tsui>ts?。 因此,按照上面的语音音变规律,“蹲下”在不同方言中的第二个发音为tuei,tei,ti 的本字,应该是“队”字或者“坠”字;而“蹲下”在方言的第二个发音为tsuei,ts?的本字,应该是“坠”字。 四,“蹲下”的古本字与今本字 4.1,“居”字考 王彤伟认为,“尸”字甲骨文写作等,与人字之形极近,区别仅在于人形下肢较弯。 徐中舒解释说:“…像屈膝蹲踞之形,蹲踞与箕踞不同,《说文》:‘居,蹲也。’…居篆正为蹲也。’夷人多为蹲踞与中原之跪坐启处不同,故称之为尸人,尸复假夷为之,故蹲踞之 夷或作(足夷)、(尸夷)广雅释诂三,而尸则借为屍。”(《甲骨文字典》“尸”条)此说言之有理,如此则“尸”本为蹲坐之人形,许慎分析为“像卧之形”不确19。按照这一看法,“尸”字的甲骨文本义就是蹲坐的人形。如果这个字义站得住脚,那么“居”字应该是在“尸”字被借去表达其他的意思以后,加音符以表示尸字的本义“蹲”。 问题在于“尸”字的本义目前尚存争议。《象形字典》字源解说20,“尸”与“人”同源。尸,甲骨文像一个坐着的人。造字本义:坐在祭位上、代替死者接受祭拜的死者亲属。古 15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4-113 16李新魁.古音概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115. 17张光宇.汉语史的音变规律.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座,2015年12月22日. 18同上 19王彤伟.《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疏讲.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2:247 20 代的祭悼传统,让活人坐在祭位上,以代表死者,接受人们的吊唁。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变形较大,失去人形。正体楷书在“尸”下加“死”,以明确“尸”是个“死”掉的人。俗体楷书“封口”后,“人”形完全消失。所以,《象形字典》字源解说认为,“尸” 字的本义是“坐”。叶玉英21也认为,“尸”字的本义是“坐”。尸的甲骨文是,像一个坐着的人,而不是一个蹲着的人,尸通夷,因为夷人坐着(有座椅),中原人则跪坐。《説文解字》的解释是,尸,陈也。象卧之形。凡尸之属皆从尸。 综上,既然尸字的本义尚存争议,笔者便暂且把“居”字作为第一个表示“蹲下”这一意思的字,又依据《说文解字》解释,居,蹲也。笔者认为“蹲”的本字就是“居”。 问题是,如何看待“居”“踞”“跍”三者之间的关系。“踞”《说文》中称其为“居”的俗字,“跍”在《广韵》《集韵》中才出现,意思是“蹲貌”。关于这类字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周祖谟认为是“同一语根孳生之语词”,其《四声别义释例》中说,古人一字每有数音, 或声韵有别, 或音调有殊, 莫不与意义有关。盖声与韵有别者, 由于一字所代表之语词有不同, 故音读随之而异。…推而广之 , 凡由同一语根孳生之语词,虽形有增变,义有转移,而音则每藉声调之变换以区分之。追溯其始, 盖古人一字兼备数用, 尔后增益偏旁,分别之字乃多。或变其声韵,或变其字调,卒然观之,似别为一字, 实即由一意义相关之语词而来。可见,周先生把古汉语的“四声别义”与汉字的孳乳联系起来,指出它们都是汉语词汇发展的现象。前者“音随义转”但字形不变;后者音义分化、语词蕃衍,从而字形也加以分别22。彭逢澍则认为是“一词多字”或者“古今字”,方言里某一个词在古籍中同时有几个字或字组与之相对应。有时,这几个字是古今字关系。王筠《说文释例》卷八 :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有时 ,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同一个词的几个字是同音 (近音)的替代关系23。钟奇则试图通过确认各方言相关字族的方式,来消除方言本字考中的歧见24。甘于恩提出“字形的理据性”,不少学者都认为,字形的共时写法不能作为考本字的重要依据,而只能作为参考。这是正确的。但在几个可能的书写形式之间,我们也要考察字形的理据性。如果所考的字形理据性不足,那么它是否就是历史上的“本字”,便得打上大大的问号25。 笔者比较赞同甘于恩的看法,即从字形的理据性考订本字,那么,“蹲下”的本字就是“居”,“踞”和“跍”都是“居”通过“音义分化、语词蕃衍”,改变字形而得来,因此“居”是古字,“踞”和“跍”是今字。但是,“居”字的语音演变轨迹并不能涵盖所有方言的发音,所以就某一方言而言,其特定的发音所对应的本字反而是“踞”或者“跍”,比如闽南话khu所对应的应该是“跍”而非“居”或者“踞”。因此,笔者认为,方言本字的考证不应拘于“觅字法”,应根据“觅音法”和“觅轨法”所考证的实际结果,来确定本方言的本字。另外,笔者认为,“居”是古本字,因为它的本义已经发生的改变,今天不再使用;而“踞”和“跍”是今本字,因为这二者的本义没有发生改变,今天仍然使用。 4.2,“坠”字考 “队”和“坠”是古今字。《象形字典》字源解说,队,甲骨文(阜,石阶,代 21此处由笔者向叶玉英当面请教所得 22陈泽平方言词考本字刍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5-76 23彭逢澍.方言本字考例[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1):115 24钟奇.字族层面的方言本字考[J].学术研究,2001,(3):120 25甘于恩.论汉语方言本字考订的“四性”[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4):77 山崖)(头朝下的“子”),表示小孩从山崖坠落;或(头朝下的“人”)(阜,石阶,代山崖),表示大人从山崖坠落。造字本义:远古山民的天葬仪式,即抛葬:将夭折的婴孩和死去的成人从山崖抛入深谷。晋人歌吟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正是这种葬 俗。金文中的“人”像是被包裹、捆绑的尸体,并加“土”,表明后期由抛葬发展 成土葬。篆文误将金文中包裹的尸体写成(豕,猪)。当“队”的“坠落”本义消 失后,金文再加“土”另造“坠”代替。隶书将篆文的“阜”写成“左耳旁”。俗体楷书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将甲骨文倒写的“人”写成正立的“人”26。叶玉英 也认为“队”是“坠”的本字。队,甲骨文(阜,石阶,代山崖)(头朝下的“子”),表示小孩从山崖坠落。 《象形字典》字源解说认为,当“队”的“坠落”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土”另造“坠”代替。所以,“队”和“坠”也是古今字的关系。既然“居”是古字,“踞”和“跍”是今字;“队”是古字,“坠”的今字,笔者认为方言本字依据其字义的演变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古本字,比如“居队”,其本义已经废弃,虽然今天不再使用,却是今本字的源头;另一类是今本字,根据不同方言的语音对应,笔者把方言“蹲下”的今本字所对应的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踞坠”,主要用于河南话山东话,其对应的语音为ku tuei/ku tei/ku ti/ku tsuei/ku ts?等,另一类是“跍落”,主要用于闽南话潮汕话客家话,其对应的语音为khu l?/khu l??等。另外,其他方言里的发音,比如kju xA/khju t?n/ky l?/t?ju xA/(k?) t?ju/t?iau lu也都基本符合“居”和“踞”的语音演变轨迹,所以这些方言词的第一个字音所对应的本字应该是古本字“居”或者今本字“踞”。 结语 李无未认为,深厚的音韵学功底往往是文字学领域攻坚克难的敲门砖,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做到把多种方法多种学科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加可靠地得出结论来27。所以,单一的考求方法,或者单一的语料库,在考求方言本字上都是不足的。正如引言中所说,首先,无论文字还是语音,甚至是字义,都处于历史的动态演变中;其次,字的音形义的演变形式是多样的,有的加义符另造新字,也有的是音变字变;三是考求本字既要考求字体的本义,也要考求其语音演变轨迹。甘于恩提倡本字考要摆脱传统语言学的束缚,要追求角度的新颖,从多角度切入,建立起立体的语源考证格局,要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28。 笔者认为,只有做到多角度多学科综合起来考订方言本字才能真正实现李如龙所指出的考本字的意义:考本字把方言语音的研究和词汇的研究结合起来了,把方言研究和古汉语研究结合起来了,把单点方言的研究和多点方言的比较结合起来了。而属于“构造音位学”的变音和变调不但是方言音韵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且使我们了解了方言语音系统和词汇、语法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原理29。 参考文献 26 27来自李无未的教学观点 28甘于恩.论汉语方言本字考订的“四性”[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4):77 29李如龙.从闽语的“汝”和“你”说开去[J].方言,2004,(1):5-6 [1][宋]陈彭年,等.宋本广韵[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影印大徐本,1963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4]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宋]丁度,等. 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 [7]周祖谟.问学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6. [8][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王福堂.方言本字考证说略[J].方言,2003年第4期 [10]李如龙. 考求方言本字的音韵论证[J]. 语言研究,1988年总第14期. [11]李荣.考本字甘苦[J].方言,1997年第1期. [12]梅祖麟.方言本字研究的两种方法[C]//吴语和闽语的比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13]潘悟云.方言考本字“觅轨法”[J].方言,2015年第4期 [14]李永方言本字研究和历史语法学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9卷第1期 [15]邓晓华.闵客方言一些核心词的“本字”的来源[J].语言研究,2006年第1期 [16]谢奇勇.论李荣之“考本字”[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本文档为【《河南方言“蹲下”本字考docx】,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514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4-07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