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 -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 -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举报
开通vip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 -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 -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申请材料 国家重点学科申请报告 申请学科名称: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单位名称:江南大学 主管部门:国家教育部 江 南 大 学 二OO七年六月 一、学科简介 1(本学科点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概述 历史沿革: 、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学科,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浙江南大学“粮食 江大学农化系农产品加工专业和私立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面粉专修科。 1952年,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和江南大学等相关学科合并至南京工学院,成立新中国...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 -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报告 -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申请材料 国家重点学科申请报告 申请学科名称: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单位名称:江南大学 主管部门:国家教育部 江 南 大 学 二OO七年六月 一、学科简介 1(本学科点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概述 历史沿革: 、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学科,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浙江南大学“粮食 江大学农化系农产品加工专业和私立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面粉专修科。 1952年,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和江南大学等相关学科合并至南京工学院,成立新中国第一个食品工业系,设有粮食工程、粮食储藏、油脂工程等专业; 1958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整建制东迁无锡市,成立无锡轻工业学院,下设粮油工程系和食品工程系; 1962年,开始研究生教育; 1981年,“粮食工程”、“油脂工程”获得国内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6年,获得“油脂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3年,获得“粮食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4年,“粮油工程”被评为江苏省省级重点学科; 1996年,列为国家“九五”“211工程”学科建设的主体内容之一; 1998年,“油脂工程”和“粮食工程”两个博士点合并,成为当时国内本学科唯一的博士学位授予点; 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 2002年,列为国家“十五”“211工程”学科建设的主体内容之一; 2002年,再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 2005年,列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2006年,进入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2006年,作为主体之一,申获“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1 现状概述: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在我国同类学科中已成为创建早、基础好、发展快的学科,是我国“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领域中最著名的学科。 目前,本学科已凝炼和形成五个稳定的各具特色的优势研究方向,拥有专职教师59人(其中长江学者1人,教授26人,副教授2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83%。 2001~2006年间,招收博士研究生127人(其中留学生6人)、硕士研究生213人(其中留学生11人)。 2001~2006年间,完成纵向项目48项,到帐经费2128万元;完成横向项目137项,到帐经费3976万元;科研总经费超过6100万元。在此期间,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SCI论文112篇,出版专著13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0项,全国学会和协会科技奖9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4项。目前,正承担纵向项目28项,横向项目36项,科研总经费4100多万元。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食品安全加工技术海外引智基地”为代表的一系列科研基地,为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2 2(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介绍 本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凝炼和形成了五个稳定的各具特色的优势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具有较好的学术声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1) 谷物精深加工 该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内容: , 谷物精深加工的理论体系及其工程化技术; , 在加工和保藏过程中谷物成分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 , 谷物成分的结构和功能性质。 该研究方向以我国大宗农产品——谷物为研究对象,瞄准谷物科学的研究前沿,运用生物技术、挤压技术、膜分离、微胶囊化、超微粉碎技术、多相分离重组技术、新型贮藏技术等,获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谷物加工技术和理论体系,在宏观、超微结构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完善了谷物成分的结构和功能性质方面的理论体系,为提升谷物加工行业的科技发展和整体加工水平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 2001~2006年,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到帐经费872万元;完成横向科研项目35项,到帐经费1293万元,合计科研总经费2165万元。发表论文207篇,其中SCI收录的28篇,出版专著5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和学会协会奖8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国家学会协会一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9项。 目前,该方向正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经费额为1215万元;承担横向科研项目8项,经费额为432万元。合计科研总经费1647万元。 姚惠源教授领衔的集清洁生产、生物修饰、高效分离、超微粉碎和资源全利用等技术为一体的“稻米及其副产品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项目,获 3 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金征宇教授主持的以新型挤压成形技术为主的“挤压法生产配合营养米技术研究”项目,获得2005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2) 油脂及其衍生物 该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内容: , 油脂加工技术; , 质构脂质与功能性油脂设计原理与科学; , 质构脂质与功能性油脂衍生物反应设计与机理。 该研究方向主要探讨在“油脂结晶行为与机理”、“质构脂质与功能性油脂设计原理与科学”、“质构脂质与功能性油脂研究中的新型催化反应”、“质构脂质与功能性油脂生物技术构建与转化”和“质构脂质与功能性油脂衍生物反应设计与机理”等方面的新知识和理论,形成实用新型的油脂加工技术,为我国油脂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2001~2006年,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到帐经费477万元;完成横向科研项目23项,到帐经费792万元,合计科研总经费1269万元。发表论文192篇,其中SCI收录的25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省部级奖和学会协会奖6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3项,国家学会协会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目前,该方向正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经费额为299万元;承担横向科研项目5项,经费额为336万元。合计科研总经费635万元。 王兴国教授主持的以活化技术为主的“食用油脱色专用棒土吸附剂研究开发”项目,在2005年获得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高效食用油专用吸附剂生产方面,“超声波”、“挤压”和“接枝”等表面改性技术 4 的“凹凸棒土表面改性关键技术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项目,在2006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应用“新型无机膜分离”和“超声波辅助酶解改性”等技术的“高品质大豆浓缩磷脂和酶法改性磷脂生产技术项目”,在2006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3) 植物蛋白及其多肽 该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内容: , 植物蛋白质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高分子物理学; , 植物蛋白及其多肽的分离提取与结构修饰技术; , 植物蛋白及其多肽的开发与应用技术。 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植物蛋白与功能肽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在“植物蛋白提取纯化技术”、“植物蛋白可控酶水解技术”、“植物蛋白功能性质定向控制”、“功能肽分离与结构修饰技术”、“植物蛋白材料微结构控制技术”和“植物蛋白组织化相分离自组装胶束化”等领域,获得新技术和理论体系,为我国植物蛋白工业发展提供新的科技支撑点。 2001~2006年,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到帐经费228万元;完成横向科研项目24项,到帐经费615万元,合计科研总经费843万元。发表论文179篇,其中SCI收录的16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目前,该方向正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经费额为363万元;承担横向科研项目7项,经费额为374万元。合计科研总经费737万元。 陈正行教授以米蛋白改性技术为主体内容参与的“稻米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2005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5 (4) 粮油资源综合利用 该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内容: , 粮食大宗组分的高效转化与利用; , 淀粉及其衍生物; , 传统加工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该研究方向主要以粮油加工副产品和废弃物为原料,研究高效综合利用和转化的共性关键技术及其技术集成;在玉米、小麦、稻米、燕麦、大豆和油菜籽等大宗粮油加工副产品和废弃物的转化利用技术及其新型装备方面,获得新技术和理论体系,为我国粮油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撑点;同时,研究新型淀粉及其衍生物加工关键技术及清洁生产工艺,为我国淀粉工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001~2006年,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到帐经费396万元;完成横向科研项目29项,到帐经费757万元,合计科研总经费1153万元。发表论文146篇,其中SCI收录的24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国家学会和协会奖2项,其中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 目前,该方向正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经费额为263万元;承担横向科研项目10项,经费额为375万元。合计科研总经费638万元。 2006年,周惠明教授的以谷物蛋白和多糖为主要壁材原料的“面粉营养强化剂维生素A微胶囊的制备技术”项目,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05年,童群义教授主持的以变性淀粉修饰技术为主的“高浓风味速溶性可食用膜的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6 (5) 粮油功能成分及功能食品 该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内容: , 粮油功能成分的提取、分离与工程化制备; , 粮油功能成分修饰设计与机理; , 粮油功能成分及功能食品的评价理论与方法。 该方向主要研究以粮油及其副产品为原料的功能食品共性关键技术及其技术集成,在“粮油功能成分作用机制、识别理论与方法”、“功能成分定量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与检测方法”、“功能成分功能性评价理论与方法”、“功能食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和集成应用开发”、“高新设备和技术在功能食品工程化中的应用”等方面,获得新技术和理论体系,为我国粮油加工业创造新的附加值提供科技支撑。 2001~2006年,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到帐经费155万元;完成横向科研项目26项,到帐经费519万元,合计科研总经费674万元。发表论文183篇,其中SCI收录的19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目前,该方向正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经费额为136万元;承担横向科研项目6项,经费额为307万元。合计科研总经费443万元。 2006年,张晖教授主要负责的以玉米黄素、燕麦β-葡聚糖、麦胚凝集素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谷物功能因子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本学科点的国家需求分析和发展前景 ,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加工业”是农产品加工业中的第一大产业 农产品加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直接影响城乡居民的最终 7 消费,其发展状况决定着城乡居民日益多样化和多层次新需求的满足程度;同时也是农业产业的延伸与发展,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粮油及植物蛋白加工业是农产品加工业中的第一大产业,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不论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都把粮油及植物蛋白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其加工和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的开发,都把产后粮油及植物蛋白产品的贮藏、保鲜、加工、深加工放在重要地位,努力提高粮油及植物蛋白资源利用率的发展趋势。 , 我国是“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生产大国但不是强国 我国稻谷产量占世界产量的31.6%,小麦19.5%,玉米40%,大豆9%,油菜籽31.9%。中国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粮油原料基地之一,加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9.2%,粮油产后加工程度超过30%,已具备生产5亿吨粮食、近3000万吨油料的能力,成为世界上粮油生产发展最快的国家。 但我国不是粮油及植物蛋白加工强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粮油资源的全利用技术使副产品综合利用的价值远超过粮油资源自身价值的3~5倍。如稻米的综合利用可生产出几十种食用和工业用产品,使米的附加值提高60倍;大豆通过开发磷脂、蛋白、低聚糖等产品实现附加值提高40倍。现代粮油和植物蛋白加工业已呈现的趋势:资源的利用越来越综合、技术与设备越来越高新化、投入比例越来越大、精深加工的比例越来越高、产品质量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体系越来越完善。 目前我国粮油及植物蛋白加工业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粮油及植物蛋白加工增值成为提高我国粮油加工企业加工水平和加工档次、实现粮油加工效益综合化的关键环节。 , 本学科的发展将为提升我国粮油及植物蛋白行业的科技水平提供重 8 要支撑 建立我国“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交流的国家级学科点,对于培养我国粮油及植物蛋白加工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对于培育和孵化我国粮油及植物蛋白加工业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对于提高我国粮油及植物蛋白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提升我国粮油及植物蛋白加工业的科技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术团队 1(本学科点主要学术带头人简介,重点介绍学术成就, 金征宇,男,47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谷物科技学会副执委,中国粮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常务理事,《Food Chemistry》、《食品科学》和《中国粮油学报》等6种国内外学术刊物的编委,《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发表论文120多篇, 其中SCI收录30多篇,出版教材、专著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持获科研奖励6项,其中省部级3项。2007年申报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已进入第二轮评审。 王兴国,男,45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粮油学会理事,中国粮油学会油脂专业分会副会长,江苏省食品科学与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及秘书长,《中国粮油学报》、《中国油脂》和《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等学术刊物编委。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发表论文9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持获科研奖励5项,其中省部级3项。2007年申报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已进入第二轮评审。 9 陈正行,男,47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粮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粮油学会食品分会副秘书长,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人选,《中国粮油学报》、《食品科技》、《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等学术刊物编委。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作为主要参加者获科研奖励7项,其中国家奖1项(排名第二)、省部级4项。 周惠明,男,49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助理,中国粮油学会理事、中国粮油学会食品专业分会副会长,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小麦分会副会长,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持获中国粮油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作为主要参加者获科研奖励3项,其中省部级2项。 张晖,女,41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粮油学会食品分会副秘书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作为主要参加者获科研奖励7项,其中国家奖1项(排名第三)、省部级4项。 姚惠源,男,70岁,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部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高校优秀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九五” 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粮油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粮油学会食品分会会长,中国粮食工业协会食品分会副主任,中国水稻产业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院外委员,科技部“十五”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总体专家组 10 首席专家。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150余篇, 其中SCI收录2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主持获科研奖励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4项。 陈永泉,男,45岁,博士,江南大学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美国维克森林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医学院肿瘤学系教授, 美国癌症研究学会委员,美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委员,美国前沿科学学会委员和纽约科学院委员。近十年共获得NIH (美国国立卫生健康研究院) RO1项目8项,其中作为主持人(PI)4项。近三年的研究重点是饮食脂肪酸与癌症的相互关系,目前正在主持NIH PO1研究项目(2005-2010年),研究经费超过1100万美元。近5年来发表的SCI影响因子5.0以上论文27篇。 2(本学科点学术梯队情况 长期以来,本学科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为核心,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重点,以把学科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科为目标,通过中青年骨干教师选优、学术带头人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国内外进修培训四项工程的实施,已建立一支以高学历、高职称和中青年为主的高素质学科队伍。1998年和2002年,本学科两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 目前,本学科拥有长江学者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人选3名,国家一级学会理事长和副理事长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2人,省优秀学科带头人1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 本学科队伍现有专职教师59名,其中教授26名,副教授29名,中级职称教师4名,83%教师具有博士学位,50%以上教师有海外留学和进修经 11 历。多名教师获得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金征宇教授200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王兴国教授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青年创业典型”、2004年被评为“江苏省科协系统先进个人”;陈正行教授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周惠明教授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张晖教授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姚惠源教授199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三、科学研究 1(本学科点科学研究情况 本学科瞄准粮油及植物蛋白工程领域的前沿,围绕粮油及植物蛋白工程中的化学、生物学、工程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促进学科水平提高,使科研条件不断改善,学术氛围更加活跃,科研实力迅速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和解决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实践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突破。2001-2006年间承担了一批国家、地方科研的重大项目,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许多成果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1~2006年间,完成纵向科研项目48项,其中国家级23项(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5项、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项目3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纵向科研到帐经费2128万元;完成横向项目137项,到帐科研经费3976万元。科研总经费6104万元。 目前,承担纵向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5项、 12 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纵向科研经费2276万元;承担横向项目36项,到帐经费1897万元;合计科研经费4173万元。 2001~2006年间,发表SCI论文112篇,出版专著13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0项、全国学会和协会科技奖9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4项。 2(本学科点的科学贡献,或社会服务贡献,情况 学科科研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科研成果。 (1) 谷物深加工关键技术及新产品开发 成果获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粮油学会科技二等奖,中国粮油学会科技三等奖。 成果概况:该项目高度集成了国家各部委下达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省农业科技攻关计划、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9个项 “生目的研究成果,在谷物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原料稳定化”、“清洁生产”、物修饰”、“高效分离”、“超微粉碎”和“资源全利用”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具有原创性、实用性和资源利用率高等特点,以谷物及其副产品为原料,开发出抗性淀粉、米糠营养素、多孔淀粉、米糠营养纤维、二十八烷醇、三十烷醇、谷物胚芽饮料等产品,授权发明专利4项。谷物深加工关键技术在湖南金健米业、重庆泰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上海莱仕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安徽省绿一粮油集团、河南方欣米业有限公司、广西粮食仓储公司、江苏省高邮市双兔米业有限公司等9家稻米深加工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分别建成年产1000吨、3000吨生产线。项目的成功研究和产业化,开创我国稻米深加工的新局面,是我国农产品利用与深加工领域的重大技术突 13 破,使稻米资源的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利用和提高。 (2) 食用油凹凸棒土脱色剂表面改性关键技术 成果获奖: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技一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果概况:该成果以国家星火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攻关计划、浙江省农业成果转化计划、江苏省“51880”科技富民行动计划等8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基础,针对江苏省凹凸棒土特色资源丰富和油脂深加工水平低综合利用差的现状,获得了食用油凹凸棒土脱色剂的超声波-挤压-接枝表面改性技术、高品质浓缩磷脂的生物酶法提取及高效膜过滤-薄膜蒸发浓缩等集成技术,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发明专利5项。开发出了高效食用油专用吸附剂的新型凹凸棒土、高品质浓缩磷脂、共轭亚油酸等高附加值产品,取得了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中低酸、挤压和中温表面改性技术在盱眙欧佰特粘土材料有限公司、淮远矿业等多家企业获得产业化实施,形成了国内最大的年产3万吨油脂脱色吸附剂生产线,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接枝和超声波强化改性技术形成了2000吨/年卷烟降焦添加剂生产规模。脱色吸附剂市场占有率达到20%-30%,在东海粮油、嘉里粮油等国内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获得成功应用。 该成果已进入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第二轮评审。 四、人才培养 1(本学科点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主要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和已取得的成效 本学科明确教学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将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人才培养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运用现代 14 教学理念,综合科研优势反哺教学,培养适应我国“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加工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提出和实施了“重基础、宽口径、偏应用、塑个性、求创新”的培养模式,于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2006年间,本学科的研究生规模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注重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益,尤其是狠抓博士生的培养质量。2006年,学科共同主办了“首届中国食品博士生论坛”。另外,在此期间,2篇博士论文和3篇硕士论文分别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2名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得到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计划资助。 学科培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受到了国内外各大著名的食品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和生产企业的认可,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 2(本学科点培养博士的规模和优秀博士毕业生简介 培养博士的规模: 为了确保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本学科近年来始终保持每年招收25名博士生的培养规模,并保持每年招收外国留学博士生,以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 优秀博士毕业生简介: 杭晓敏,1994年获博士学位,现为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生物医药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上海诺德生物实业有限公司研发总监,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食品学会乳酸菌专业委员会委员,2004-2006年、2007-2009年连续两次获得上海市徐汇区学科带头人称号。近年来负责4个益生菌产品的研发,获得国食健字批号,并成功上市。近5年来,申请相关专利8项,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 刘常金,2002年获博士学位,现为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 15 学院生物技术系主任,生物技术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农副产品生物转化及资源开发、微生物活性多糖的研究与开发、工业及药用酶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科技厅攻关计划等10余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2005年获河南农业系统科技二等奖 。 五、学术交流 1(本学科点国内学术交流情况 本学科多名教授在中国粮油学会担任副会长和常务理事及在各专业分会担任会长、副会长、常务副秘书长和常务理事,组织和参加各项学术活动,积极为企业服务,使本学科在全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2001~2006年本学科主办和协办“第六次、第七次和第八次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变性淀粉专业委员会学术报告交流会”、中国粮油学会各专业分会年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12次;本学科教师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117人次,并作会议报告63次。 2005年,本学科带头人金征宇教授率多名教授前往台湾大学、台湾中兴大学访问,就两岸农产品贸易中的粮油食品加工问题开展专题研讨。 2(本学科点国际学术交流情况 2001~2006年间,先后与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邀请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或合作研究150余人次,聘请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海外客座教授5名。 2004年和2005年,分别组团参加了“AACC年会”、“美国食品工程(IFT) 16 年会”和“澳大利亚科技与工业学会年会”,扩大了本学科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为吸引海外人才,扩大国际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在国家留学计划、双边合作计划的支持下,本学科选派17名专职教师到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的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科学领域顶尖高校进行博士后研究或高访,另有三名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其中两名为外籍)加入本学科成为专职教师。青年教师与学科内国际一流研究学者的直接接触和学习,开拓了研究方向的研究思路,拓展和巩固了国际科学研究合作。 在会议组织方面,“十五”以来,成功主办和协办了“2002北京国际大豆技术及开发合作研讨会暨展示会(CISCE)”、“2003亚洲农业工程双年大会”、“2004上海国际粮油食品安全研讨会暨展示会”、“2005国际小麦品质及面粉改良研讨会”、“2006国际谷物科学(ICC)高层论坛”、“UNDP中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等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其中,“国际谷物科学(ICC)高层论坛”是首次在中国举行的粮油科学领域最高层次的世界峰会,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奥地利、瑞士、英国、法国、丹麦、瑞典、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等十几个国家科技界、产业界高层专家400余人参加了会议。获得这一重要会议的主办权,一方面证明了本学科的国际影响;另一方面,会议的成功举办也为国内同行了解粮油食品国际研究前沿、开展进一步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有益平台。 六、支撑条件 1(本学科点教学科研条件基本情况 目前,本学科拥有近100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价值超过2000万元的仪 17 器设备。其中,价值5万元或1万美元以上的仪器设备的总价值约1200万元,包括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毛细管电泳系统、流变仪、物性测试仪、热分析系统、粉质仪、流变发酵测试仪、塑性脂肪实验装置、脉冲电场杀菌设备、超高压食品处理装置、蛋白质纯化分析系统、超临界流体萃取装置、分子蒸馏成套设备、双螺杆挤压机、冷冻干燥机、纳米超高压分散机、超微粉碎机等大中型仪器设备。 2(本学科点相关学科支撑情况简介 我校“食品科学”和“发酵工程”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对本学科点最具支撑作用的特色学科群。 国家重点学科“食品科学”,已成为我国食品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理论和产业化技术研究中心、成果中试孵化辐射中心、高级专门人才培训中心、学术交流和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之一。“食品科学”在食品组分与功能、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加工高新技术、食品资源高效利用、食品分子营养与应用等研究方向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和知识积累,对本学科都具有借鉴作用。而且,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为“食品科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空间。 国家重点学科“发酵工程”,是江南大学最具有特色的学科之一,已成为我国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创新技术重要的研究中心、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学术交流和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业已证明,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得益于“发酵工程”各个重要领域的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成果和知识积累。同样,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为“发酵工程”学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时机。 18 3(本学科点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 “九五”和“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经费投入1500万元,江苏省粮油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投入300万元,学院和学科多渠道自筹1100多万元,累计投入2900多万元。其中:仪器设备购置费用1878万元,占总经费支出的65%;用于学科队伍建设436万元,占总经费的15%;用于学术交流154万元,占总经费的5%;其余用于实验室改造与图书资料等条件建设。 19
本文档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 -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717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4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29
浏览量: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