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举报
开通vip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绪论 ◎1新闻学:定义、中心议题、研究内容 ◎2新闻学和新闻工作:新闻工作极其相关涉及内容 ◎3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4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世界的...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绪论 ◎1新闻学:定义、中心议题、研究内容 ◎2新闻学和新闻工作:新闻工作极其相关涉及内容 ◎3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4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世界的诸条件对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3、新闻主导理论:是各国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影响新闻人观念的一个决定理论主张。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有四种: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二、简答 1、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第二、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内涵和原则是什么, 第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第二、其主要内涵是: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唯一措施是保护新闻自由。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 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休整”理论。让人民群众和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前提是给予人民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4)对事实的信念。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第三、本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支配着西方报刊的不是理想的理性至上,而是利润至上、金钱至上。 3、社会责任论报刊理论的内涵和评价(注意自由注意报刊理论发展到社会责任论的过程和新的特点)。 第一、20世纪40年代由一批美国学者正式构建,50年代为西方所接受。其基础仍然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第二、”报刊自由委员会”(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五项基本要求: 1)新闻必须真实、全面;新闻报道必须理智;新闻报道要作出合理真实的解释。 2)新闻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报刊应负责起社会成员间思想观点交流的责任。 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对各个集体给予正确描述。避免因误解而引起冲突。 4)报刊要提出和澄清社会目标和价值观。大众穿报媒介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 5)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这是对新闻时间性的要求。 第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并不能看不能真正实行自律,公众对此有无能为力,社会责任论者只能求助于政府来管束和制约新闻媒介。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西方新闻媒介和公众、政府之间的矛盾,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 4、发展新闻学(发展传播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和特征,本理论认为新闻媒介有那些功能, 第一、核心内容:国家的发展尤其市经济的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 第二、特征:程度不一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十分重视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和教育功能。 第三、守望: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冲破落后观念,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点建设项目,使传统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状态。 整合:缓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育:强调交易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技术。 5、学习新闻学理论的意义 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新闻事业不断进行正确的改革。 3)知道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个和实践经验。 4)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奇特科学成果。 第一章新闻活动 ◎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新闻事业(大众传媒)、广义新闻活动 ◎2、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村图发展的需要:新闻活动的历史、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3、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2、广义新闻活动:不仅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而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二、问答题 1、原始社会新闻活动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客观世界的一系列变动直接关系到原始人的生存。他们必须随时随地了解外界的变化,并且相互传递情况,以便商量对策,协调一致,采取行动。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纯粹服务于人类的生存斗争。 第二、社会新闻活动的产生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社会性生产和社会性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奴隶社会新闻活动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奴隶社会不但要了解社会变动还要了解各种各样社会关系的变动。 第二、历史背景:1)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国家统治机器;2)出现了社会分工; 3)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它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相比有那些相同点和发展, 第一、社会背景及原因: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彼此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1)国家的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其巩固需要与灵敏的情况反应相联系。 2)农民起义不断,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情况,内部也需要大量新闻传递工作,以便协调一致。 3)封建社会的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自主权,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自身生活和生产。 4)地主阶级除了用武装来统治,同时通过思想来麻醉农民,新闻成其宣传德威的工具手段。 5)社会分工比过去更加明确,尤其是城镇的出现,为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地域基础。 第二、与原始社会新闻相比的相同点:1)无论何种阶级都必须要一定的新闻量才能生存下去。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人们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第三、发展:1)规模越离开越大,并且在封建社会有一大批专门从事新闻活动的脱产专职人员。 2)内容大大丰富、复杂。除了自然变动、部落战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 3)传递新闻的手段多样化了:符号、信号(原始)——手写文字(奴隶)——印刷品(封建) 4、新闻活动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第二、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对新闻需求量增加,促进新闻活动规模和内容的增加、扩大,以及新闻传递手段的创新。 第三、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决定了新闻活动的规模、方式和内容。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又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5、新闻活动的渠道有那些,各自采用方式、特点、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第一、亲身传播: 1)采用的方法:语言传播(直接交谈、电话会谈)文字传播(信件、电报、传真、邮件) 体态语言传播(手势、眼神、表情)信号传播(暗记、旗号等) 2)特点: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3)优点: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性大,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4)缺点: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第二、大众传播: 1)方式: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书籍、电影(中国只包括前三种) 2)特点: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属无定向传播。 3)优点: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4)缺点:反馈慢,互动性差 第三、群体传播: 1)方式:集会、发布会、讲座、报告会、讨论会 2)特点:既属于无定向传播又属定向,长处和不足节余二者之间。 第二章新闻 ◎1、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及其延伸而来的对相关概念的要求 ◎2、两种新闻定义:报道、分析、判断 ◎3、新闻的本源: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新闻的主要功能、新闻来源 ◎4、新闻要素:五要素、五要素作用 ◎5、新闻类别:按内容、地点、时间性、与读者关系分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这两个定义对于新闻互为表里,在不同场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2、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 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是对客观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做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做的预测。其前提是,议决和结果都必须是事实。 判断:是对某一件事情的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做的结论。这种结论有强烈的主观主义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新闻应尽可能地多向人们提供可以查证的事实,不妨做些分析,但尽可能避免下结论,不要以判断代替事实。 3、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4、新闻最主要的功能: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记者应从事物的变动去着手寻找新闻,这是新闻记者应具有的”新闻敏感”;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研究它的影响、意义,追究出更大的事件。 5、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课堂笔记: 新闻传播活动 ◎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新闻事业(大众传媒)、广义新闻活动 ◎2、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村图发展的需要:新闻活动的历史、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3、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2、广义新闻活动:不仅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而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二、问答题 1、原始社会新闻活动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客观世界的一系列变动直接关系到原始人的生存。他们必须随时随地了解外界的变化,并且相互传递情况,以便商量对策,协调一致,采取行动。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纯粹服务于人类的生存斗争。 第二、社会新闻活动的产生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社会性生产和社会性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奴隶社会新闻活动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奴隶社会不但要了解社会变动还要了解各种各样社会关系的变动。 第二、历史背景:1)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国家统治机器;2)出现了社会分工; 3)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它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相比有那些相同点和发展, 第一、社会背景及原因: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彼此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1)国家的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其巩固需要与灵敏的情况反应相联系。 2)农民起义不断,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情况,内部也需要大量新闻传递工作,以便协调一致。 3)封建社会的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自主权,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自身生活和生产。 4)地主阶级除了用武装来统治,同时通过思想来麻醉农民,新闻成其宣传德威的工具手段。 5)社会分工比过去更加明确,尤其是城镇的出现,为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地域基础。 第二、与原始社会新闻相比的相同点:1)无论何种阶级都必须要一定的新闻量才能生存下去。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人们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第三、发展:1)规模越离开越大,并且在封建社会有一大批专门从事新闻活动的脱产专职人员。 2)内容大大丰富、复杂。除了自然变动、部落战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 3)传递新闻的手段多样化了:符号、信号(原始)——手写文字(奴隶)——印刷品(封建) 4、新闻活动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第二、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对新闻需求量增加,促进新闻活动规模和内容的增加、扩大,以及新闻传递手段的创新。 第三、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决定了新闻活动的规模、方式和内容。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又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5、新闻活动的渠道有那些,各自采用方式、特点、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第一、亲身传播: 1)采用的方法:语言传播(直接交谈、电话会谈)文字传播(信件、电报、传真、邮件) 体态语言传播(手势、眼神、表情)信号传播(暗记、旗号等) 2)特点: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3)优点: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性大,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4)缺点: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大众传播 1)方式: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书籍、电影(中国只包括前三种) 2)特点: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属无定向传播。 3)优点: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4)缺点:反馈慢,互动性差 群体传播 1)方式:集会、发布会、讲座、报告会、讨论会 2)特点:既属于无定向传播又属定向,长处和不足节余二者之间。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课堂笔记:新闻事业的产生(上) ◎1、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口头、信号、书信、印刷、其他(露布、牌报、揭贴等) ◎2、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广播产生的历程、电视的几种制式 ◎4、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邸报的内容、作用和对象,近代中国报纸的产生。 1、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工具的演变:(古代社会新闻年传播发展缓慢,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 第一、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原始社会主要以嘴巴作为传递工具;到了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口头、文字、信号三者并存的新闻传播媒介。同时新闻活动要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和其他的物质手段。 第二、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1)口头新闻。特点: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 2)信号媒介。最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3)书信媒介:远距离传递信息;印刷媒介:古代主要指邸报; 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贴 2、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 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无以此为职业的机构,所以古代只有新闻活动而无新闻事业。 第二、其规模小,新闻基本上为定向传播,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对象,而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新闻活动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主要是规模上)。 3、西方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在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过度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第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规模、社会变动、社会生产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激增,需要信息的人也在激增。而古代社会狭小的新闻活动不能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 第三、资本注意商品经济不但使新闻事业的产生有了社会必要,而且为新闻事业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手段。 1)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各类知识人才,并促进了各类学校的兴办,为报纸创造了读者群。 2)资产阶级创造了大量巨大城市,便利了新闻采集和报刊发行发行。报纸是城市的产物。 3)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4)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质需求。 5)资本原始积累增加了资本集中速度,使资本家有可能合办和独办报纸,并刊登大量广告,使报纸成为有利可图企业。 第四、报纸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它发轫于封建社会末期并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扼杀或控制,但最终伴随着资本主义上平经济的发展,报纸最终成长发展起来。 4、报纸、广播、电视的概念 【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想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广播】以无限电波(或导线)传递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电视】以无限电波(或导线)传递声音和图象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5、报纸产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手抄新闻的出现和盛行时期。14,15世纪在意大利威尼斯兴起,很快流行到欧洲各地;17世纪初达到高潮,17世纪末逐渐消亡。 第二阶段:新闻书的出现。德国法兰克福最早出现新闻书,1588年奥地利人艾青氏印刷新闻书每年两册,1620年荷兰人在阿姆斯特朗开始印刷新闻书。特点是不定期,间隔时间长,新闻迟缓,无固定订户。 第三阶段:周报(周刊)、日报的勃兴。1609年德国奥格斯堡《德国观察周刊》、1616年《法兰克福邮报》、1626《马德堡新闻》;17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几乎都有了周刊,1631年《法国公报》、1641年英国《国内纪闻》等;日报:1663年德国莱比锡《莱比锡新闻》、1665(11(16英国《牛津公报》(单页双面印)、1702年伦敦《英国每日新闻》(四开单张双面印)。 ※第四阶段、周刊和日报的产生,因其整个过程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技术要求的复杂性,使报纸正式成为了资本主义企业,并产生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新闻事业。 6、广播电台的发展。 1895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同时发明无线电波。 1899(3(28,马可尼成功地发了第一封电报(英国至法国) 1906(12(25,范斯顿的马萨诸塞实验电台首次广播,从广播工程技术标准上看,广播从此诞生。它最早是娱乐工具。 1920(8(31,美国底特律8M实验台广播了密执安州长初步获胜的新闻。(最早的广播新闻) ※1920(10(27,么哦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成立,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台。它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 1923(1(24美在华第一个电台正式开播,呼号为ECO,是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 1940(12(3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呼号XNCR。中共穿班的第一个广播电台。 7、电视的发展。 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与贝尔德合作,成功开发了电视图象及传送。 1940年,美国试制趁工彩电;1953年NTSC制式标准;1954年美国开播彩电节目。 三种制式:美国NTSC,德国PAL,法国SECAM。 中国1958(5(1成立电视台,1973年开办彩电业务,中国采用的是PAL制式。 8、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情况: 第一、邸报。 1)称呼:条报、条陈、除目、报状、状;邸抄、朝报、进奏院状报。 2)内容:圣渝,法令,奏折 3)特点:不由朝廷统一公布;内容不相同;无固定发布日期;无自己采写的新闻言论。 4)作用:宣传君恩;宣扬君臣之道;宣布君令;封锁不利消息;通信息。 5)定性:并非近代报纸的始祖,而是政府公报的始祖。 第二、近代中午内报纸的产生,第一批近代中文报纸是19世纪初由英国传教士创办: 《察世俗每月纪统传》1815——1821 《特选撮要每月纪统传》1833——1838 《东西洋烤每月纪统传》1833——1837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课堂笔记:新闻事业的性质 本章重点: l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事业比较其他事业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特性:一类新闻媒介比较另一类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个性:一家新闻媒介比较其他家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l新闻媒介的共性 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新闻媒介的机构性质:是以采集和公开向社会提供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 l新闻媒介的特性分为不同的层次展现 1、所有制方面:私营、公营、国营 2、与政府与执政党关系方面 独立新闻媒介:政治上标榜客观、中立,只以国家、公众利益作为是非标准 官方新闻媒介:代表政府、政党立场,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 半官方新闻媒介:名义上是独立运作,但在重大政治问题、重要时刻往往代表政府发言,替政府宣传 3、阶级性方面:无产阶级新闻媒介和资产阶级新闻媒介 4、办报方针方面:商业性报纸、政治性报纸、政企合一型报纸 l新闻媒介的个性 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l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新闻媒介是精神产品,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信息产业,经济领域。 l我国新闻事业双重属性的外在表现(中国新闻事业运作方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新变化: 1、新闻媒介形成积极竞争态势 2、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 3、新闻媒介注重受众反馈 4、新闻媒介注重自身管理,开源节流,发展壮大 l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申报》是我国第一份以商业原则创办的中文商业报纸,《纽约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按商业原则创办的商业报纸。 认识媒介产品的商业性的积极意义有:既然是商品,就要考虑读者需要;考虑营销,参与竞争;就必然有价值规律在起作用。 l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l阶级性在一张报纸上的体现:选择事实、编写新闻、安排版面、写作言论。 l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 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为人民服务。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体系: 1、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2、新闻事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无条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 令。 3、新闻事业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 4、新闻事业是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 5、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产,全民所有。 6、新闻事业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课堂笔记: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本章重点: l16——18世纪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 l新闻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1、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世界各国新闻体制差异很大,都是从各国国情出发,由它们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也受文化传统影响。 2、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 3、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报纸、广播、电视同时存在,同时发展,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无法互相取代。 4、读者的需要促使报纸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群不断扩大,读者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多样。这促进了报纸的多样化发展。不断适应读者需要,这是报纸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条规律。 5、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体裁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由模仿到独立的发展过程。 6、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l规律一: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考查点:新闻体制定义、新闻媒介所有制形式、从国家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看新闻媒介特点 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新闻媒介所有制有三种: 1)私营媒介:完全由私人独资或集股兴办。西方报纸都是私营媒介,以美国为代表。 特点:董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依托财团;盈利为目的;广告是主要收入来源;迎合受众;监督政府有一定力度。 2)公营媒介:大多数国家都有公营电台、电视台,还没有公营报纸,以BBC为代表。 特点:由各阶层代表组成管理机构,不受政府控制;半官方机构;以视听费为主要收入来源;强调对公众负责;不播广告。 3)国营媒介: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部分发达国家为此种体制,以意大利国家电视台为代表。 特点:完全依赖政府;政府宣传机构;节目严肃呆板。 从国家制度上看: 1)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新闻媒介特点:新闻媒介国家所有;新闻媒介以有利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新闻媒介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2)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闻媒介特点:政府没有直接控制媒介;存在公营、私营并存局面,私营比例在上升;电台、电视台的创办需经过审查。 3)其他发展中国家新闻体制比较复杂,特点是:多种所有制并存;新闻媒介大多有政府政党背景;新闻媒介支持国家发展。 l规律二: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模大小。从当今世界来看,发达国家有发达和较为发达的媒介,第三世界国家的媒介整体较为落后 直接的因果关系表现在四个方面:?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规模扩大,刺激了信息需求;?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受教育面扩大,读者群扩大;?生产力水平提高,广告越来越多,媒介易于生存和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科学技术进步惊人,新闻手段日益现代化。 l规律三: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考查点:三种传播工具特点 1、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特点: 1)记录性好,便于思考; 2)选择性强,读者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和内容来读; 3)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深度报道; 4)制作程序多而繁杂,新闻时效差; 5)受文化水平限制大,受众基础不如广播、电视广泛; 6)不如图像和声音逼真有感染力。 2、广播: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特点: 1)迅速及时,时效性强; 2)无远弗届,渗透性强; 3)对象广泛,群众性强; 4)一瞬即过,不易保存; 5)顺序接受,选择性差 3、电视: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特点: 1)现场感; 2)亲切感; 3)简洁明了; 4)长于动态新闻,短于深度报道; 5)电视新闻的采访、制作、传播、接收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 l规律四:读者的需要促使了报纸多样化 考查点:报纸分类 1、从办报方针分 ?政治性报纸——以追求政治利益为目的,宣传政党、政府主张;以硬新闻为主。《人民日报》 ?商业性报纸——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提高广告费;不重视言论;迎合读者口味,新闻追求量多迅速。 《申报》、《每日镜报》、《纽约每日新闻》 ?政治性的企业报——既追求政治利益,又追求利润,西方大报多属这种类型,《泰晤士报》、《纽 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朝日新闻》 2、以报纸内容分 中国综合性报纸:面向社会所有读者刊登政治、经济等方面新闻 专业性报纸:集中反映一个行业或某一年龄层次读者所需的新闻 西方分为严肃的高级报纸和大众化的通俗报纸; 3、以阶级属性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报纸两种。 4、以发行范围分 ?世界性报纸《国际先驱论坛报》、《纽约时报》等; ?全国性报纸《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 ?地方性报纸《陕西日报》,是世界报业中数量最大的。 5、以出版时间分:日报、晚报和周报 6、综合以上五条标准,中国当前的报纸可以分为:党报机关报、晚报、专业性报纸、信息类报纸、对 象性报纸和其他。 l规律五: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了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考查点:三大媒介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1、报纸的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报纸内容构成:新闻、言论、副刊(专版)、广告 我国报纸文字体裁 消息:迅速、准确、简要的报道一个新闻事件 新闻 通讯:详细的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个新闻人物的所作所为 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代表本报编辑部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 加以分析,并阐述本报立场、态度或观点 言论短评(时评):配合报上发表的新闻,简明扼要的其发生的原因、影响、 事件的性质 编后语、编者按:用简短的语言指出事件的要害,或作补充 新闻特写 新闻述评 杂交品种调查报告 报告文学 杂文 2、广播的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广播内容构成:新闻报道、文艺节目、服务性节目、教育性节目、广告 广播新闻文体:消息报道、现场直播新闻、人物访谈 3、电视的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电视内容构成:新闻报道、综艺节目、社教节目、电视剧、广告 电视新闻文体:消息报道、现场新闻直播、纪录片、新闻述评、新闻特写 规律六: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考查点:新闻教育史 187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开设新闻专业课 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开设新闻学院 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新闻研究会,聘请徐宝璜、邵飘萍为教师 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开设新闻系 1924年复旦大学设立新闻学科 1929年复旦大学设立新闻系 1949年新中国设立华东新闻学院、北京新闻学院 1978年我国招收第一批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课堂笔记:新闻媒介的受众 本章重点: 受众是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 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具体说就是读者、观众、听众。 受众对媒介的影响 ?决定着媒介内容的选择 ?决定着媒介的风格 ?决定着媒体改革的方向和进程 受众的特点 1、广泛性。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的高度开放决定了受众的广泛性。 2、混杂性。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成了受众成员的混杂性特 征。 3、隐蔽性。受众对媒介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受众新特点 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尤为 强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更旺盛) 2、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受众对决策参考性信息需求增加) 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需求的多元与分化。(受众呈现出多元与分化) 受众的细分 六种分类方法: 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分,可以划分为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彼此交叉。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次属群体。 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可以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稳定受众是各个媒体的重点争取对象。 4、按照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主要是依信息需求的指向性的清晰程度来划分的。 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分为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凡是已经确定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称为现实受众。凡是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是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称为潜在受众,即其具备成为媒介受众的可能性。 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以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就是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的问题 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各个版面、频道、栏目的特定受众定位两部分内容。 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是媒介经营策划的两大支点。功能定位主要是着眼于媒介性质,受众定位是客观性的存在,是传播活动的起始点和归宿,是不以任何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的制约。 受众定位最终决定着媒介传播的成败得失。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在正确定位的总体指导原则(宽窄适度,范围适中)下确定核心受众群。 核心受众的确定主要要考虑的是以下四方面的要素: 1、受众区域定位。地域是第一位的因素。 2、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3、受众的年龄定位。 4、受众文化程度定位。 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本章重点:我国新闻工作五项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战斗性、党性原则。 (1)新闻真实性 1、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存在。 2、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我国新闻事业之所以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崇高责任感。具体来说有四方面: ?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报道才会有力量。 ?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 ?只有坚持真实,新闻事业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3、新闻失实 新闻失实表现的五个方面:?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层层拔高;?要件残缺,隐瞒事实;?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因果不符。 失实原因的分析:?非故意性失实,记者没有主观故意,原始材料失实。?故意性失实,主观失实。 炒新闻: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混淆视听。 合理想象和扩大宣传效果。 (2)新闻指导性 1、新闻指导性就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 对我国新闻事业来说,新闻指导性就是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帮助受众明辨是非,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图四化大业。 新闻指导性不是指挥权,而是道义上和思想上的影响。 2、新闻指导性的具体表现为 ?鼓舞?示范?论证?启发?解释?预测?警戒 新闻指导性产生的社会效果包括,迅速的在受众中引起反响,立即收到明显效果;潜移默化长期的影响。 3、指导性要建立在新闻特点之上 具体做法: ?寓新闻指导性于知识、趣味性之中。 ?寓指导性于可读性之中。 ?寓指导性于服务性之中。 具有指导作用的新闻,称为指导性新闻。指导性新闻的基础在于信息,指导性是要寓于信息传播之中的。即指导性新闻既要真实、及时传播大众共同关心的事实,又要体现一定的指导思想,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说就是: ?指导性新闻要具备新闻的特点,有一定信息量,能引起大众的共同关心; ?新闻中的观点和事实统一,事实能无可辩驳的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观点,令人信服; ?选择适当的时机发表,取得最大的宣传效益。 4、新闻指导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操作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指导性除了继续发挥鼓舞、示范、论证等作用外,重点要在"解释"上下功夫。围绕形势新变化,对党和国家每一项政策的出台进行分析阐释,帮助受众弄清发展趋势,权衡利弊得失,保持新闻指导性宏观上的舆论一致和微观上的多元表达。 5、关于新闻指导性的不恰当做法: ?图解政策的做法 ?公告式和命令式的做法 ?片面化和简单化的做法 表现在:在宣传某一党和政府的政策规定时,只有质的概念而缺乏量与度的把握,说了不少过头话;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简单肯定一切,否定一切;在典型宣传中,往往强调精神而忽视科学态度。 (4)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新闻事业的群众性的三层含义: 内容上:新闻事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 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形式上:新闻和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喜闻乐见。 我国新闻事业和群众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我国新闻事业既要满足群众需要,又要引导群众,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含义:?各级党委重视党报工作,加强对党报的领导;?办好党报是新闻事业的关键,要自觉主动接受党的领导;?组织广大党员、群众为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倾听群众意见,改进报纸工作。 (5)新闻事业的战斗性 1、新闻事业的战斗性:为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无所畏惧的斗争,为传播真理不倦的探。 具体表现: ?揭露、打击破坏安定团结、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毒害人民的做法; ?大胆揭露职务人员违法行为和不法分子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劣迹; ?及时发觉和批评各个领域中的错误倾向和错误思潮; ?及时反映人民内部各种矛盾,催人猛醒,发人深思,引起社会各方面着手研究、解决。 2、运用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原因: 新闻的舆论监督能够产生强大的威慑力; 新闻的舆论监督能够把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新闻的舆论监督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的关系,密切干群关系。 新闻的舆论监督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尺度。 3、我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性质和特点 出发点: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重点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特点:权威性典型性紧迫性重效果 4、开展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1)从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 2)实事求是是保证揭露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 3)适时、适量、适宜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4)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留批评者的申诉权利。 5)独立负责同时,又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争取各级党委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5、批评不慎表现的三个方面 批评不实引起新闻伤害; 批评失当引起新闻伤害 新闻炒作引起新闻伤害 l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党的任何新闻媒介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无条件的执 行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议、决定。 1、坚持党性原则的极端重要性 1)坚持党性原则是使党的新闻事业永不变质的保证; 2)坚持党性原则才能使党的新闻事业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 3)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新闻事业的积极作用; 4)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划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界限; 5)坚持党性原则才能推动、指导我国各项改革沿着健康道路发展。 2、坚持党性原则要处理的关系 1)坚持鲜明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统一; 2)坚持维护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统一; 3)坚持宣传党的原则和掌握灵活的宣传策略的统一; 4)坚持严肃的态度和生动活泼的文风统一。 3、坚持党性原则和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的一致。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课堂笔记:新闻选择 本章重点:(l)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这就是新闻选择。新 闻选择是对事实的选择。采写编评都与新闻的选择密不可分。 新闻敏感就是迅速判断事实价值的本领和善于选择事实的本领。 (2)新闻选择的标准 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则 1、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选择的事实要真实和新鲜。淘汰虚假的事实、陈旧的事实、人们司空见 惯的事实、空话连篇的事实。 2、新闻价值 共同兴趣指新闻要反映公众关心的事实,不是个别人关心的事实。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 ?时新性 ?重要性 ?新奇性 ?接近性 ?趣味性 一个事件只要具备了时新性再加其他任意一性,就有成为新闻的可能;一个事实具备的素质越多,新 闻价值就越高。 3、宣传价值 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素质内容包括: ?一致性(即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针对性 ?普遍性 ?典型性 ?时宜性 4、新闻法规,即新闻的选择必须将危害国家或者人民的利益的新闻卡下,不许公开传播。 (4)新闻选择的过程 一、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 15年来,我国新闻改革具有五个鲜明的特点 1、15年来,我国新闻改革的总状况是:在维持新闻体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由观念的变革来拉动新闻媒介的改革。这和经济改革不同,经济改革从一开始就力图改革比较僵化的经济体制,以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的发展。当然,新闻界的观念变革亦不是无源之水,它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而发生。 2、改革是在遭受十年"文革"洗劫以后开始的。所以在其开始阶段带有恢复性质,恢复新闻媒介本来的面貌(例如新闻要求真实、及时),恢复我们党报的传统。但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极快,一年一大步,几年一个新台阶。客观上要求新闻媒介在反映改革开放的同时,不断地改革自身。所以,有些传统还没有等到恢复,就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又被抛弃,并创造出新套路。批判与恢复、恢复与创新几乎在同一时间进行。这就大大增加了新闻改革的难度。十几年来,新闻改革时起时伏,忽儿提倡创新,忽儿呼吁恢复传统,其历史根源就在于此。 3、这次新闻改革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本着大胆实践、大胆试验、不断总结、有错就改的态度,各地新闻媒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改革的目标和具体措施,敢闯新路,敢为天下先,表现出勇于开拓的精神。这样一来,在新闻改革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走些弯路、出现某些差错便难以避免。 4、正因为各地新闻改革没有统一的模式,所以,新闻改革的目标不一,主攻方向不一,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做法。从而发展也很不平衡。就全国而言,人们提出的新闻改革的目标大致分为三种。一是要求改革我国的新闻体制;二是要求着重改革新闻观念;三是把改革重点放在新闻业务上。不同的改革目标对新闻改革有不同期望,从而对十几年来新闻改革的成绩有不同的估价。持第一种目标的人认为我国十几年来的新闻改革只能称之为"改进",真正的新闻改革还没有起步。持第二种目标的人认为十几年来的新闻改革有了不少成绩,但起步太低,评价不能太高。持第三种观点的人说成绩巨大,怎么评价也不过份。 5、外来文化对我国新闻改革产生重大影响。这和40年代、50年代的两次新闻改革不同,它是在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展开的。国门一打开,外来文化潮水般地向我们涌来,免不了鱼龙混杂。这种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他对于变革我们的观念、改进我们的新闻业务产生积极影响;另方面,盲目的全盘接收又给我们的新闻改革带来一定程度的混乱。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实行科学的"拿来主义",将始终是我国新闻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15年来我国新闻改革的基本历程 15年来的新闻改革波澜起伏,有顺也有逆,有进也有退。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在蓬蓬勃勃地发展着。15年的改革历程有不同的分段法。这里,我以时间为序,以一些重大的影响全局的观念为标志,试图把15年的新闻改革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9年初,,1982年,新闻媒介的拨乱反正时期。在此期间,最流行的一个观点是:新闻媒介有其自身规律,它不为人们的意志所转移,不被任何暴力所动摇。新闻工作必须遵循新闻媒介的规律。 "拨乱反正",拨乱是拨"四人帮"倒行逆施之乱,但"正"是什么,由于当时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序幕,新闻界不可能从实践的突破中概括出新的理论,也不可能从借鉴世界各国的模式中得到新的启迪,所以,不得不从历史中去寻找"拨乱反正"的支撑点,以图重铸昔日的辉煌。于是,在"尊重新闻规律"的旗帜下,中国新闻界全面恢复四、五十年代的老传统:实践界以五十年代的模式办报,学术界重提1956年新闻改革的老课题。这场"拨乱反正"在全国新闻界在以下几方面形成基本共识: 1、摒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论,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也刊登时事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2、摈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尤其是重新确立新闻真实性的权威。在这段时期,对"四人帮"弄虚作假的揭露,对新闻真实性的讨论占有各种新闻刊物的最大篇幅。 3、纠正了历史的错案,肯定了"读者需要论"是合理性的命题,并由此为立足点,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选择新闻必不可少的标准。 当时引起重大争议的是"党性和人民性"的命题。 但无论是达成共识的还是引起争议的观点都不是新的,都是四、五十年代的老话题。"新闻规律"究竟是什么,不少学者竭力要概括出具体的条目来。一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但以我个人看法,"新闻规律"究竟有多少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观念:新闻传播也是一门科学,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胡作非为。这才是在此期间的全新观念。 第二个阶段:从1983年到本世纪末1986年,信息概念的引进。 在八十年代初,信息还是个全新的概念。信息概念的引进,引发新闻界一场大争论,也引发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 "信息"一词是泊来品,这一概念确实是从国外输入的。关于"新闻与宣传"异同的最早一组讨论文章就是复旦大学新闻系77届学生撰写的。他们就是在听了传播学这门课以后受到的启发。而它在我国新闻界引起如此广泛的反映则在于深层的社会原因:改革开放的实施大大刺激了社会对信息的有效需求。在当时我国信息网罗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各行各业都渴望新闻媒介为他们提供所需的信息。 信息概念的引进立刻和老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冲突。我国新闻界历来把新闻媒介当作宣传工具,甚至断言"从第一版到第四版,每篇文章都必须体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但有许多信息没有或无法体现宣传意图却是社会需要的,新闻媒介应不应传播,这是实践中的困惑,涉及到新闻媒介的功能问题。 信息概念的引进,在学术上表现为新闻与宣传关系的全国性争论;而在新闻实践上是对新闻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中国的新闻媒介是否应该承担传播信息的功能,进而是一个更尖锐的问题:新闻媒介究竟以传播信息为第一功能还是以宣传为第一功能, 这些讨论,有些已形成基本的共识,有些至今还有争论。但无论怎样,信息概念已被新闻界所接受,信息观念已扎根在新闻从业人员的脑海深处了。请看中国的新闻媒介,广播、电视、报纸,哪一家不以"信息灵敏""信息量大"为号召来吸引受众,而且,信息概念渗透到新闻的方方面面,引起了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 首先是媒介结构的改变,一大批以提供纯信息,尤其是经济信息为主的报纸纷纷创办、电台电视台也纷纷开出以提供经济信息为主的新频道。 其次是媒介内容构成的变化。纯信息的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据重要地位,从而大大开拓了新闻报道面。 再次是新闻报道模式的改变。比如,预测性报道、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为使命的深度报道、全方位扫描的立体式报道、纯客观报道等新的报道形式大量出现都和信息观念有密切关系。再如,会议新闻改革,过去只见会议不见新闻,现在记者则懂得并尽力跳出会议抓新闻;头条新闻改革,不少报纸打出"不拘一格选头条"的口号,把信息量大、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放在突出的版面上,等等。 这一切,都使新闻媒介的面目焕然一新。 第三阶段:1987年到本世纪末1989年上半年,提出了舆论监督问题。 新闻媒介要发挥舆论监督,还是我国新闻媒介一项全新的功能。虽则利用新闻媒介开展批评一直是我们党报的传统,但系统地全面提出舆论监督,在我们党的新闻史上毕竟还是第一次。舆论监督问题触及到敏感的政治体制改革,它所带来的冲击波远远超过信息概念的引进。如果说围绕信息概念引发的讨论还基本上局限在新闻界内部,那么,舆论监督则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可以说,舆论监督的提出把新闻改革推 倒了风口浪尖。而且,随着当时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响,舆论监督的调子越唱越高,争议也趋向白热化。 当时引起争论的主要观点和做法有:要求提高新闻报道的透明度,改变新闻报道"报喜不报优"的状况;要求突破某些批评禁区,改变批评报道"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状况;要求坚持一个方向、多种声音,改变千报一调的状况;要求新闻媒介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要求加快新闻立法,以法律保障新闻媒介的权利。 上述这些问题,在一段时间里,争论得激烈。当时,关于直接讨论新闻自由、改变新闻体制的文章并不多。但上述的观点都明白无误地涉及到新闻自由、新闻体制的基本问题。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一下子提出这么多尖锐的观点而且风行一时,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原因。一是当时不断升温的呼吁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气氛,新闻界有些人一心希望新闻改革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二是新闻改革取得不小成就,但确实还存在不少弊端,受众仍不满意;三是受外国新闻理论的影响,尤其是前苏联当时提出的"公开性原则"对我国造成极大的冲击波。 对于这些观点加以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失之于简单化。它们当中有些至今还有积极意义,比如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功能已得到党和群众的肯定;有些可以作为学术问题加以探讨。但是,很显然,这当中有些观点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有些观点不适合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有些观点不适合当时我国已出现许多不安定因素的社会状况。有些人把新闻改革看得太简单,草率地提出许多不合国情、不合时宜的观点,而且急于求成,终于惹出大祸。 第四阶段:从1989年下半年,,1991年底,新闻界的反思,重新确立党报党性原则的权威。 1989年春夏的政治风波以后,使得当时的新闻界冷静下来,审视新闻媒介在这次风波中的表现,反思新闻改革的历程,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尽管对许多具体论点尚有争论,但新闻界在一个基本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中国的新闻改革决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党报的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改革的基石,中国的新闻改革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切违背党性原则的言论都将对新闻改革带来有害的后果。1989年11月,中宣部在北京举办全国省、市、自治区党报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班。11月25日,李瑞环同志作了题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讲话;11月28日江泽民同志作为《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的重要报告,阐明了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工作原则,对于统一我国新闻界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段时期,在新闻改革上似乎没有重大的举措,但对保证以后新闻改革的健康发展将发挥重大作用。 第五阶段:1992年,,至今,对新闻事业属性的重新界定促使新闻媒介在事业上的迅猛发展。 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点。当党的十四大确认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以后,新闻界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重新审视新闻事业的归属问题。逐步形成一个共识:新闻事业就它生产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来说,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但 同时,就它为全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和娱乐来说,属于第三产业。这个理论上的突破带来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思路,这个新思路可归结为"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即用企业管理的方法来经营新闻事业。新闻事业在经营上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我将在下面详述。 三、当前新闻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其挑战 当前我国新闻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态势,如果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就是竞争。报刊大战、电波大战、从陆上打到空中;竞争不但在一个行政区域里展开,而且已冲破地域界限,扩大到全国范围内。各家新闻媒介都想在新闻市场上抢占最大的份额。估计再经过二、三年时间,新闻市场将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格局。 竞争导致中国的新闻媒介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 1、从过去的传者为主正逐步向受者为主的方向转型。以受者为主是和市场经济相对应的。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中国新闻媒介也和其他部门一样,以传者(生产者)为主,我生产什么,你们就接受什么。编辑记者只考虑我给受众什么思想、受众应受到什么教育,而极少考虑受众需要什么。五十年代改革时提出"读者需要论"。其实,新闻媒介并没有真正实践。但竞争局面一形成,新闻媒介就不得不考虑受众需要什么。这方面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广播电台。八十年代,电视的大发展把广播挤压到几乎无声无息的境地。但近两年,广播却异军突起,重展雄风。它利用自身制作简便、*作灵活的特点,针对听众的不同需要,开设各种专业"频道":经济信息、交通气象、戏曲音乐、新闻报道、社会生活等等;在节目上大量采用现场直播、电话交谈、即时回答各种问题、让听众广泛参与。广播正向"窄播"方向发展,却争取到广泛的听众。可以说,以受者为中心这一观念挽救了广播。当然,从传者为中心到受者为中心的转型还仅仅是开始,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2、地方报纸全国化、专业报纸社会化、中央报纸地方化的趋势已显端倪。过去的报纸发行基本上是条块分割。各地方综合性日报以行政区域为主、专业性报纸以系统为主。现在,区域间的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已形成相当规模。经济上横向联系的增加,必然要求横向信息交流的增强。许多地方,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性日报向全国挺进,而专业性报纸力图面向全社会以争取最大发行量,商品为报纸打开地盘、报纸又为商品充当先锋,从而形成全国规模的发行大战。而地方报纸挤压中央级报纸,使中央级报纸不得不奋起应战。《人民日报》率先办地方版、1995年元旦《人民日报》华东版问世。据说有些中央级报纸也将跟进。这必然加剧全国范围的发行竞争。 3、扩充硬件、扩大容量。从1992年以来,各地增版扩台的势头不可抑止。几乎在一年之内,全国省市以上的综合性日报都以4版扩为8版。目前的行情是增加到12版或16版。各地方的电视台纷纷一台变多台,省市级以上电台一般都有综合台(以新闻为主干)、经济台、教育台、文艺台、交通台等等;无线、有线电视台则扩大频道,尤其有线电视台,大中型城市一般都拥有五个以上频道。与此同时,各新闻媒介 都纷纷更新设备、兴建办公大楼;电脑写稿、电脑编排开始普及;采访手段、办公手段日趋现代化。用一句俗话,新闻媒介"鸟枪换炮"了。 4、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向集团化目标挺进。这一趋势在省市级综合性日报晚报上表现尤为明显。目前绝大多数省、市级综合日报社以及部分晚报社都是出版一张大报加几份小报和一、二份刊物,同时还创办了信息咨询公司、出版社、房地产公司、印刷厂、旅游公司等等。少数的还有实业公司。产业日渐庞大、实力大增,报业集团已初显轮廓。尤其是近几年,一些大的新闻媒介广告收入年以亿元计,使这些新闻媒介挤身于利税大户的行列。 5、调整内部结构,搞活媒介机制。近一、两年,可以说所有新闻媒介都对内部结构作了大的调整,力图建立起"分工合理、人员精干,反应灵敏"的新机制。目前情况,各新闻媒介的内部机构设置尽管差别很大,但总趋势却是一致的。主要是:?提升经营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有些媒介已实行社长负责制,社长之下有总编辑和总经理双驾马车,处于同等地位。?精简冗员,竞争上岗。?试图打破按政府行政部门对口设置部室的老模式,建立条块结合、采编合一、对外界反应灵敏的新结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拉开分配档次。 6、媒介的内容力图贴近生活、贴近受众,有进一步软化的倾向。市场行情、社会新闻、生活服务栏目以及都市随笔,在各报、台所占的份量越来越大。日报争出星期刊、电台争办点歌台、电视台争办游戏节目,软性化趋势日趋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是迎合相当一部分受众的需要。 追根溯源,媒介间激烈的竞争,其基本动力在于争取经济效益,最直接的目标是争取广告。这也是时势所逼。目前,各新闻媒介已成为独立法人,许多新闻单位已不再享受财政津贴,必须自负盈亏、依靠自己收益来求生存、求发展。在媒介的收入中,多种经营收入尚属小头;发行收入不断缩小(仅够成本):广告收入的比例则急剧上升,它已成为维持新闻媒介生存、发展的经济命脉。而要争取广告,就必须提高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 这一态势,给新闻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新闻媒介面临新的挑战。我以为,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新闻媒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方针。这当中主要的问题是: 1、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保持媒介的高品位,这几年,有许多文章对媒介的竞争大唱赞歌。诚然,媒介间的竞争已不可避免:竞争使媒介的内容丰富多彩。但新闻媒介毕竟是精神产品。一般的商品在竞争中会自然向价廉物美的方向发展。而精神产品在竞争中则不免向通俗化,甚至庸俗化的方向发展。新闻媒介内容的软性化倾向就是明证。近两年,凶杀、猎奇、媚俗的新闻已大量出现,捧歌星、吹影星的势头不可抑止,消闲文字占据越来越多的版面、时间,色情新闻也频频亮相,这股煽情主义的浪头已相当严重。 2、如何对付广告客户对新闻媒介的压力,近两年,各电台、电视台节目更换频率,其杠杆是提高收听率、收视率,以吸引广告客户。有些具有相当思想性、艺术性的节目因为曲高和寡、收视率(收听率)较低而被无情砍掉。有些新闻、尤其触犯广告客户利益的批评报道在广告客户压力下被撤消。广告客户成了"审批"节目的冷面判官,甚至出高价买下版面来吹嘘自己,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误导消费者。这种日趋严峻的广告压力,新闻媒介应如何对付是不能不认真对待的问题。 3、如何防止"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怪圈。"马太效应"正在我国新闻界发生。我国新闻媒介之间的竞争一开始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一些大报大台凭借原有的影响和实力,迅速抢占新闻市场绝大多数的份额。而且还有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强化它们的有利条件,这包括税率优惠、邮发优惠优先、选拔人才优先、发行优先等等。从而可以获得绝大多数的广告,经济实力以几倍、十倍的速度递增。而一些小报小台在竞争中则处于劣势,近几年已被大报大台挤压得难以立足,发行量、收听率逐年甚至逐月下降,经济收入也每况愈下,有些优秀记者编辑纷纷改换门庭,投入大报大台,使得这些小报小台质量更差,受众更少,广告更少,甚至已入不敷出。按照一般市场规则,大报大台最终必将挤垮、兼并这些小报小台。但由于我国新闻媒介的特殊性,这些小报小台又不可能倒闭或被兼并,虽难以维持却又必须维持。为了生计,某些媒介便铤而走"险",违反规定,搞有偿新闻、出*版面,这无疑是饮鸠止渴,自找绝路。 4、在发展硬件的同时,怎样加强"软件"建设,近两年,在硬件(设备)加速更新、发展的同时,"软件"却在加速滑坡,这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尤其是记者编辑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都有所降低。"一等记者搞承包、二等记者炒股票、三等记者拿红包、四等记者写本报",多少反映出一些新闻单位的苦涩现实。面对缺少高质量的新闻、评论,总编们常常喟然长叹:"有了空调,没了头条。"加新闻队伍的自身建设已刻不容缓。 5、和国际新闻界的竞争问题。正当我国报刊大战、电波大战热火朝天之际,西方以及港台地区的新闻媒介正从海陆空大举"入侵"。对这样严峻的局面,我们似乎熟视无睹,至少没有奋起应战。但是它们向我们争夺中国受众是不啻的事实。随着多媒体等先进传播手段的采用,预计这种争夺将更加激烈。中国的新闻媒介在与国际新闻界的竞争中能否牢牢吸引中国受众,中国受众能否信任中国的新闻媒介,这是关系到中国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其次,还有一个中国在世界上宣传自己形象问题。除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外对中国的报道已基本被西方大的通讯社、广播公司垄断。它们对中国的报道实行的是"反面报道为主"的方针,极少有正确反映改革开放的新闻。这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极为不利的。最近上海《新民晚报》向美国发行,这当然是极其可喜的现象。但总的来说,中国的新闻媒介在国际上的影响和我国的国际地位,国力极不相称, 四、我国新闻媒介改革和发展展望 上述改革中出现的新闻问题当然必须在深化改革中来解决。现在,我国新闻改革的总目标已是相当明确的,那就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闻体制、新闻媒介结构和新闻模式。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程,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的发展和完善而逐步建立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将有相当长的时期,在此期间,我国的新闻政策是否要作适当的调整,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研究。预计在今后几年内,新闻改革的中心将是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处理好新闻媒介既是上层建筑又是信息产业的两重性关系、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这两个问题关系到我国新闻媒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问题,关系到如何更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问题。 1、各级党报需要下大力气来研究如何加强报纸的思想性、指导性,坚决刹住煽情主义倾向。我国新闻媒介的结构是以各级党报为核心的,尤其省市级党报在社会上的影响举足轻重。现在有些党报为追求发行量不惜降低报格,大量刊登煽情新闻。这和党报地位极不相称,是舍本逐末的荒唐之举。一张党报,没有思想、没有指导那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加强党报的思想性、指导性应该成为党报有线考虑的问题。 加强党报的思想性、指导性,在新的历史条件应该有新的模式。对于中央的重大方针政策、宏观调控措施和重大法则,我们的新闻媒介应该不折不扣地宣传,不能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这不是要求我们照本宣科,或者随便找一些事例加以印证。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生产力水平不同,情况各异,中央反复告诫我们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来创造性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这是各地新闻媒介大显身手的领域。这方面,新闻媒介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对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宣传就是一例。要求"复关",是我国政府的既定方针,。一些新闻媒介以讨论和报道的形式来分析"复关"对我国不同产业的不同影响以及趋利避害的对策。这使我们的企业对"复关"带来的基于和冲击有了思想准备和对策。我以为,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导性的表现形式,即小过去印证式的宣传方法转到分析、研究、总结上来,分析新举措对各行各业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新情况、新矛盾,研究可选择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总结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贯彻中央方针政策的信心经验。 党报基本上都是综合性日报,是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的主渠道。面对潮水般的信息流,党报需要对信息加以综合、分析,分别主次、分别轻重缓急,有目的地传播。不能没有中心、没有目的、没有分析和归纳,杂乱无章地填满版面。这样的信息传播可能产生误导,可能产生"信息污染"。 2、对受众的重新定位。现在不少受众抱怨:我们的报纸、电视、广播没有特色,日趋雷同。新闻报道、栏目设置、版面安排大同小异。雷同化趋势的原因很多,但在竞争中,新闻媒介片面追求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对雷同化有重大影响。报纸,不管大报小报、综合性日报、晚报、专业报以及大大小小电视台、电台都面向全社会,把各种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受众都作为争取对象。这样一来,各 种新闻媒介的受众越来越雷同。为了满足各种受众的需要,各种媒介只有走同一条道路:大众化、通俗化。于是,哪一类新闻走俏,各种媒介都集中去抢这类新闻;哪一种栏目一炮打响,大家都一哄而上。 新闻媒介的雷同化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分群化趋势背道而驰。分群化(又称群体化)是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趋势。不同的群体由于职业分工、文化层次、地域分布等等不同,有不同的志趣。文化上过去追求的雅俗共赏已难以达到,不得不雅俗分赏。同样,新闻媒介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以全社会不同群体作为自己的受众,只能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基本受众,这纪事新闻媒介的专向化。西方国家从六十年代开始,就把报纸分为严肃的高级报纸和通俗化的大众报纸,哪些严肃的高级报纸并不一味追求发行量,而把重点放在追求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一定影响力的群体上。 为了使我国的各种新闻媒介办出有各自不同的个性或特色来,新闻媒介有必要对自己的受众重新定位,把其中一部分群众作为自己的基本受众,从满足这不分基本受众的需要出发重新设计自己报纸的风格和内容,这对各级党委机关报尤为重要,例如省市一级的党报,就应该以乡级以上的干部、企 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结构化面试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财务人员各岗位职责公文事业单位考试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 管理层、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尤其中年人)为基本读者群。如果能满足这部分人的需要,省市级党报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会对社会产生莫大的影响。 3、把新闻报道的着眼点转到市场上来。过去我们新闻报道的基本模式的"吃透两头",即从基层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宣传中央的方针政策。现在,"吃透两头"仍然是记者编辑的基本功。但我国的坚决正在转向市场经济,市场的调节和资源配置作用越来越大,"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这需要我们改变报道模式,把过去以反映、指导生产为主转到以反映、分析生产为主。当然,生产不仅是商品生产,还包括生产要素市场、科技市场、人才市场、文化市场、信息市场等等。这是新闻媒介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以目前情况看,有不少新闻媒介对市场反映、分析甚少,而一厂一品的报道仍然不少,模式未变,面貌依旧。 4、加紧新闻媒介内部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从目前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新闻媒介的内部机构没有理顺,有些管理手段违反国家规定(例如要求记者编辑承包广告费),尤其是我们的记者编辑队伍素质不能适应,需要采取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纪律约束、行政措施等各种手段来加强队伍建设。
本文档为【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8974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4KB
软件:Word
页数:43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1
浏览量: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