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举报
开通vip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1春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中国&^教~育#出*版网]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入《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1春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中国&^教~育#出*版网]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入《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学习指导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朗(lǎng)润钻(zuān)出嫩(nèn)绿眨(zhǎ)眼酝酿(yùnniàng)鸟巢(cháo)宛(wǎn)转蓑(suō)衣稀疏(shū)抖擞(sǒu)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3)炫耀。(卖弄)(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酝酿)3.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4.背景链接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的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这这对春天进行田园牧歌式的抒情,它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三、学习指导(一)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寻找文章的画面美,并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运用了什么结构来写春?请理清文章的思路。【点拨】文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部分(①~自然段)盼春,第二部分(③~⑦自然段)绘春,第三部分(⑧~⑩自然段)赞春。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点拨】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二)深层探究1.作者笔下绘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它们分别美在哪里?你能为你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点拨】示例:(1)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可配“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古诗。(2)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可配“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句古诗。(3)春风图:这是一幅轻柔温暖的画面。可配“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古诗。(4)春雨图:这是一幅绵长、细密、轻柔的画面。可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古诗。(5)迎春图:这是一幅令人精神抖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画面。可配“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句古诗。2.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时的感受。【点拨】(1)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惜春之意和热爱自然、赞美春天的爱春之情。(2)我觉得《春》像一首赞美诗。我觉得《春》像一幅山水画。我觉得《春》像一阕田园牧歌式的词。盼春山:朗润总体轮廓水:涨太阳:红绘春春草图:草报春春春花图:花争春局部描绘春风图:风唱春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娃娃:新赞春三个比喻句姑娘:美青年:力第二课时一、原文引入上一堂课,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一起领略了他笔下如诗如画的春景。朱自清是绘景的大师,他有条不紊地对春天富有代表性的景色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使各种图景跃然纸上。这堂课,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这篇美文,感受一下它的语言美和手法美。当我们进入《春》的艺术境界中,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被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二、学习指导(一)语言品析品读课文,寻找文章的语言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语言优美的字、词、句、段,与同桌交流,尝试鉴赏。(提示:你可以从修辞、炼字、韵律等角度加以探究!)1.修辞美。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位下列句子的语言美。(1)盼望着,盼望着……【点拨】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点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3)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点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画出了春的轮廓。(4)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点拨】运用了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5)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点拨】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6)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点拨】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7)“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点拨】“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了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春风的温暖。“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柔和。(8)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点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春雨的细密。(9)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点拨】三个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刚落地的娃娃”表现了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这三个句子又构成排比句,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了它的“新”“美”“充满活力”。2.炼字美。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点拨】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点拨】“偷偷”二字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点拨】“闹”字,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境界全出。(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点拨】一个“斜”字,不说春风,却已含蓄第写出了春风。一个“笼”字准确地写出了这层薄烟的情状。(5)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点拨】一个“逼”字,写出了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特别的青。(6)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点拨】“城里乡下”,说范围之广;“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言年龄之全。“也赶趟儿似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的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3.韵律美。阅读文章后能简要说说文章是如何体现韵律美的?【点拨】(1)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2)运用大量叠字,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地、软绵绵的,增添了音乐美感;(3)大量运用轻声、儿化,轻盈优美;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二)写法探究1.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图画,完成下面的表格。图画名称景物特征描写角度(顺序)写作手法春草图嫩、绿、多、软由物到人正面与侧面结合春花图多、艳、甜由高到低虚实结合春风图和悦触觉、嗅觉、听觉多感官描写春雨图细密、轻盈由物到人、由近到远动静结合迎春图春到人欢由景及人与开头呼应2.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点拨】其他四幅图层层铺垫,很好的烘托了迎春图。(三)体验与反思。《春》是我们学过的不可多得的美文之一,作者把文章写得如此之好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点拨】①观察细致,留心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特征。②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语言生动形象。③调动人的感觉器官,使难写的事物形象突出。④在平日学习中,要勤观察、抓特征,多揣摩,多练笔,多读书,活运用。图景美---抓住景物特征表现景物情状结构美---“总分总”式;巧妙的构思情感美---盼-爱-赞修辞美语言美炼字美韵律美春烘托手法美呼应正面与侧面结合动静结合写景方法灵活虚实结合感官结合远近结合可取之处:在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把学生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品读的体会,最后择优到班上交流。让每个学生有了说话锻炼和交流的机会,而且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活动效果很好,可以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足之处:1.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师在组织学生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很难驾驭学生。2.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些问题问的还有些碎,怕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还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今后的设计时还要细心。2济南的冬天课题济南的冬天课时安排2课时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掌握文中的生难字词。2.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画面美。2.结合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这两种修辞手法;继续训练朗读,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难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准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第1课时教学步骤师生互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同学们,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脑子里出现了哪些画面?你能借用古人描写冬天的诗句来描绘吗?(学生各抒己见)参考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是啊,一提起冬天,我们脑子里浮现的就是北风怒号、白雪皑皑、万木萧条的画面,但济南的冬天却是与众不同的,尤其是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更是别有情趣,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那么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其冬天特有的温馨吧!(板书课题及作者)由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调动其回忆与联想,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基础梳理作者介绍1.学生叙述自己所了解的关于老舍先生的资料。2.老师用PPT展示老舍简介。(生齐读)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其作品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运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等。简要了解老舍先生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基础梳理背景探寻老舍于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有深厚的感情,并将山东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该文是老舍先生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介绍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字词归纳1.展示PPT,检查学生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再次梳理字词。济南(Jǐ)澄清(chéng)发髻(jì)贮蓄(zhù)镶(xiāng)着落(zhuó)看护(kān)水藻(zǎo)①响晴:晴朗无云。②设若:假如。③贮蓄:储存,积聚。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2.针对重难字词,进行适当讲解。例:“济”是多音字,用在水名、地名中时,读“jǐ”;意为“过河、救济、帮助”时,读“jì”。另外,“济济”连用时,读“jǐjǐ”,形容人多。通过检查预习情况,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整体感知1.让学生听读课文,并思考提出的问题。【指导】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冬天显得太过冷清凄凉,尤其是北方的冬天,更是飞雪飘飘,寒气逼人。那么,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就请跟随我去领略冬天的济南风光吧!(教师放多媒体幻灯片)学生边欣赏济南的美丽风光边听读课文。要求:①听清字音,读准每个字,注意儿化音的读法;②把握朗读的速度和感情。提出问题:听读课文,说说冬天的济南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2.讨论,感知全文。(1)文章的标题能否换成“冬天的济南”?(学生思考、讨论、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冬天的济南”的重点落在“济南”这个地方上,重在景象;“济南的冬天”的重点落在“冬天”这个时令上,重在感觉(精神)。文章题为“济南的冬天”,表明作者是从感觉(精神)的角度而不是从景物的角度来写这篇文章的。(2)济南为何“真得算个宝地”?(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引导总结)济南的冬天在作家老舍与北平的朔风、伦敦的重雾、热带的毒日比较后,给人的感受是:无风、响晴和温晴,天气暖和安适,三面环山,山是温静、隽秀的,水是绿色、澄澈的,故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3)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分析概括,教师总结)具体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温晴;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再写城外的远山———淡雅;最后写冬天的水色———不结冰,清澈透明。作者描绘山景,描写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表达出一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4)你是否觉得济南的冬天是“暖和安适”的?请讲述理由。(学生四人1组分组讨论,然后选一名代表回答)济南的冬天是“暖和安适”的。理由:①济南三面环山,像是“放在一个小摇篮里”;②山是阳光朗照,薄雪覆盖;③水是不结冰的,清澈透明;④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及心情从侧面表现出了济南的“温晴”。(5)根据文中描写的景物的不同,给文章分段,并归纳大意。(学生结合文中描写的景物谈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2~7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色。初步了解朗读要求,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板书设计济南的冬天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2~7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色。课后作业1.熟记本文生难字词的读音、写法和含义。2.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3.反复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或段落,并体会其表达效果。第2课时教学步骤师生互动设计意图温故探新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了解了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如果说朱自清的《春》是一幅油画,那么《济南的冬天》就是一幅水墨画。上节课我们从总体上欣赏了一幅美妙绝伦的水墨画,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探究,看看这幅画“妙”在何处。请大家找出作者描绘济南山水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读后的印象或感受。(生找,生读,生谈,师导)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内容。研读赏析课内赏析1.本文的语言赏析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1)生动的词语。如“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几句中,作者十分讲究用词的凝练生动,写树尖之雪用“顶”,山尖之雪用“镶”,山坡之雪用“穿”,这就把一山之景写得层次清晰,色彩斑驳。(2)优美的句子。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一句中的“睡”“唤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和意味,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3)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一句中的“卧”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错落有致的小村庄及矮屋房顶上的薄雪的情态写得活灵活现,烘托出一种恬静安适的气氛。2.学生齐读第4段,就以下内容品析研讨。(1)全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学生回答)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2)全段的层次如何划分?(教师分析引导)本段第一句是总起句,接着分写山上、山尖、山坡、山腰,最后总结,因此全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句是第一层,中间几句是第二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3)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叙述原因,教师点评)【示例】“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尖上顶着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矮松的形态。(4)你对全段的朗读有什么体会?(学生谈自己的想法,自由表达)【示例】在朗读的时候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段,其中的“最”“呀”“就”“吧”“太”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尤需注意。3.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同学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先让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物。“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用拟人手法描绘了雪的娇美。写山景依照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部分的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品味文章语言,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文章。研读赏析二、比较探究自主探究,圈点批注5、6两段,想想《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学生自主阅读,谈感受)两篇散文都是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图画,体现了春“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图画,表现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板书设计课后作业“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景色,美不胜收。可见,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你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不妨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吧。请以“的冬天”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入地名;②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抓住景物特征,模仿课文,力求做到情景交融。《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辞章之美的享受,又可使学生得到境界之美的陶冶。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领略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以及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在课堂讨论中,设计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在研读赏析等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赏析,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反复研读课文,教师在他们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技巧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进行赏读,从而达到好的效果。3*雨的四季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理清行文结构,2.概括四季雨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3.结合重点句子,体会并说出文章细腻生动的语言特色。4.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感情,领悟大自然的美好,提升生活感悟能力。1.概括四季雨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2.结合重点句子,体会并说出文章细腻生动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感情,领悟大自然的美好,提升生活感悟能力。一、课前导入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歌词,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和谐的旋律,它不需要那些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们的心灵。当代著名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美妙绝伦的四季雨歌。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笔下的“雨的四季”,诵读文章,领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不同季节的雨的美。学习指导(一)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静谧(mì)高邈(miǎo)粗犷(guǎng)莅临(lì)干涩(sè)一脉情思(mài)咄咄逼人(duō)2.解释词语。(1)高邈:高而远。邈,遥远。(2)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多用于书面。莅,到。(3)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3.作者简介刘湛秋,1935年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其诗集《无题抒情诗》曾获中国新诗奖。他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并一度成为畅销书。4.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散文》1989年第4期。略有改动。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被海内外文坛誉为现代山林文学的代表。作者秉持超时空的田园心态,无论写情感、人生,还是写都市、文化、旅行、经济,都用他特有的唯美风格,用纯情的语言、轻松的方式,在和读者谈心,流露出由衷的快乐和淡淡的忧愁。学习指导(二)(一)整体感知作者抓住雨在四季中不同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四季的雨人格化了。请你说说作者把四季的雨比作了什么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点拨】作者把春雨比作一个娇媚的少女,把秋雨比作一个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这样写生动形象,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之情。(二)深层探究1.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点拨】(1)“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一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的美丽妩媚以及降临时的动态美,表达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2)“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草比作复苏的蚯蚓,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出雨后小草的生机。(3)“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雨的热爱与赞美之情。2.作者能把《雨的四季》写得打动人心的原因有哪些?【点拨】(1)调动感官显色彩。如描写春雨,作者从听觉(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视觉(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嗅觉(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2)巧用修辞绘神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四季雨的不同妙趣。(3)按照顺序分层次。作者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条理清晰。(4)融情入景巧抒情。作者笔下的雨生动可爱、富有灵性,不管是哪个季节的雨,都融入了作者的浓情厚意。我喜欢雨eq\b\lc\{\rc\}(\a\vs4\al\co1(春雨:美丽、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抒发对雨的喜爱之情在充分欣赏了四季雨不同的美景后,我们再来想一想,在你的生活经历中,你所熟知的类似的写雨的文章还有哪些?【点拨】此处答案灵活多变,学生可回答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梁遇春的《春雨》等篇目,只要讲出共同点,言之成理即可。这是一篇美文,可谓音韵美、意蕴美、境界美、人性美四美合一。在进行教学时,我以读为指引,在初读时采取多种方法形式,让学生充分领会美文的意蕴。然后又对美文进行了品读,以学生有感情朗读为核心,再加以对佳词妙句的欣赏品析,目的是品味语言,进而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能从修辞、写法、感官等多角度进行品析,为以后的写作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古代诗歌四首1.识记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背诵并默写诗歌。2.反复朗读,抓住主旨句和写景抒情句说出作者的情感,学习从多角度赏析名句的方法。3.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反复朗读,抓住主旨句和写景抒情句说出作者的情感,学习从多角度赏析名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第一课时观沧海一、课前引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二、学习指导(一)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水何(dàn)(澹澹)(xiāo)(sè)萧瑟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澹澹:水波摇荡。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星汉:银河。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至:极。何:多么。若:好像。临:登上。3.文体知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4.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5.背景链接《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学习指导(二)(一)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点拨】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点拨】(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二)深层探究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这样的表达效果?【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水:澹澹山岛:竦峙(壮丽气势)实景——借景抒情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向荣姿态)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    虚景博大胸襟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第二课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课前导入《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被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不拘小节。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代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说王昌龄被贬的消息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二、学习指导(一)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闻:听见。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左迁:指降职(古人以右为上)。寄:付托;寄托。2.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相区别,李白与杜甫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3.背景链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的消息后写下了这首诗。学习指导(二)(一)整体感知1.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点拨】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左迁:降职。这首诗是作者因为好友王昌龄被贬官而作的,目的在于抒发感愤,对友人寄予慰藉。2.读了这首诗,你有怎样的感受?【点拨】痛苦、凄楚、愁闷的感受。(二)深层探究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点拨】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作用:(1)点明时令为暮春时节。(2)渲染了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3)烘托心情: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多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2.这首诗中景物描写的目的是什么?【点拨】一般诗文,写景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做铺垫。本诗也是如此。3.“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点拨】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意。4.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点拨】“愁心”即对远行偏远之地的朋友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渺茫而愁。5.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点拨】(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思乡怀人的情思。(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好友。(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其他任何事物都不能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6.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点拨】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牵挂的思想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情景交融eq\b\lc\{(\a\vs4\al\co1(写景叙事:点时令——飘零之感,过五溪——迁谪之远,抒发感情:表达牵挂,情深意长,))第三课时次北固山下一、新课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二、自学指导(一)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客路:旅途。风正:风顺。悬:挂。残夜: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2.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3.背景链接《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三、自学指导(二)(一)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二)深层探究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点拨】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次北固山下首联:旅途奔波之意借颔联:恢弘阔大之景景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抒尾联:思乡之情情第四课时天净沙·秋思一、课前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二、自学指导(一)1.文体知识《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2.作者简介《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_白朴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3.背景链接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三、学习指导(二)(一)整体感知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点拨】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二)深层探究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2.《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景小桥流水人家悲怆愁苦古道西风瘦马思乡之情情——夕阳断肠人1、背诵这四首诗。2、感受诗中的意境,试着自己口头描述出其中一首诗的画面。本课教学,我在阅读方面按照诗词的特点来进行,首先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其次从整体上分析描写的内容(景物、事)所表现的情感。再次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神”入其中,进而体会这四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及理解遣词造句的妙处。6散步m]1.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说出人物性格,总结文章主旨。2.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出来的亲情美。3.结合具体词句的含义,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可以从修辞、环境描写、句式对称美和字词句的锤炼等方面)1.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说出人物性格,总结文章主旨2.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出来的亲情美。结合具体词句的含义,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可以从修辞、环境描写、句式对称美和字词句的锤炼等方面)一、课前导入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亲情的浓浆,纵然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到温馨的亲情。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学习指导(一)1.读准下面这些加点字的读音。散步(sàn)熬(áo)咕咕(gū)分岐(qí)霎时(shà)粼粼(línlín)2.理解下面这些词语的意思。(1)信服:相信并佩服。(2)各得其所:①指各自得到所需要的东西;②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3)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3.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年生,重庆人。当代作家,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用多种体裁创作,以小说见长。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三、学习指导(二)(一)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把握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的语气和平稳的语调,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并思考下列问题。1.散步的地点在哪?在哪个季节?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点拨】散步的地点是:田野;散步的季节是:初春;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2.分歧是怎样产生的?【点拨】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3.分歧是怎样解决的?【点拨】“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母亲固然听儿子的,但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下,更爱孙子,“变了主意”走小路。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4.在解决分歧过程中,谁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最大?研讨中对每个人物作简要的分析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品评,读出感情。【点拨】(1)可以说每个人做得都好,因为我:孝顺善良;母亲:慈爱亲切;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乖巧。(2)家庭成员之间不存在权力的大小,他们之间好像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关系链,那是因为有亲情。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这种永恒的情感。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5.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点拨】因为一切取决于“我”。文章告诉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所以“我”感到中年人的责任重大。6.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对于“我”和妻子来说,背起来应该很轻松,可为什么我们都走得很慢很仔细?【点拨】“我们”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小孩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7.这是怎样的一家人?【点拨】互敬互爱、温馨幸福、融洽和谐、尊老爱幼。(二)深层探究1.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点拨】这句话表达了文章主旨。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为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点拨】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岐”,“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出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即: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3.作者选取“散步”这个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和睦、互敬互爱的关系。那么作者是怎样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呢?【点拨】通过散步,体现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而我已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我的母亲老了……她总是听我的。”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在外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大路平坦,方便老人,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小路崎岖,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老母亲对孙子的爱护。(三)语言品析1.写景的句子(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点拨】这段文字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2)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点拨】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时时点评)(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点拨】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样的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点拨】比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他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点拨】(1)有的浓,有的淡。(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3)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4)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来儿子。(5)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下路有意思。(6)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年幼,自然很轻。(7)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本文档为【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6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wmy98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MB
软件:Word
页数:144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22-07-11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