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代社学与中国古代官办初等教育体制

清代社学与中国古代官办初等教育体制

举报
开通vip

清代社学与中国古代官办初等教育体制清代社学与中国古代官办初等教育体制陈剩勇、、民,、、、二、、、、多补忿布吧编健月g补多布父二几泛多石是召绝多`寸二布泛编竺布吧乡言巴多石处了刁吧乡刃吧芬矛匕价忿号忿叮`、多矛连万望岁石、忿布色习吧`花、多补多补恋石入乡宁上布亡儿忿布吧多布义多刁多分岔习七月传统中国是个崇尚文教、重视教育的国度。从历史上看,最迟在西周时期,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学体系。以明、清两代为例,政府在京城设有国子.监,为中央官学;在直省以下行政区域设有府、州、县学为地方官学。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是,政府设置的...

清代社学与中国古代官办初等教育体制
清代社学与中国古代官办初等教育体制陈剩勇、、民,、、、二、、、、多补忿布吧编健月g补多布父二几泛多石是召绝多`寸二布泛编竺布吧乡言巴多石处了刁吧乡刃吧芬矛匕价忿号忿叮`、多矛连万望岁石、忿布色习吧`花、多补多补恋石入乡宁上布亡儿忿布吧多布义多刁多分岔习七月传统中国是个崇尚文教、重视教育的国度。从历史上看,最迟在西周时期,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学体系。以明、清两代为例,政府在京城设有国子.监,为中央官学;在直省以下行政区域设有府、州、县学为地方官学。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本文所要讨论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是,政府设置的官学系统中到底有没有正规的初.等学校?如果官学也包括了初等教育那么,这种官办的初等学校又有哪些特点?按,,照目前学术界的一般看法传统中国社会的初等教育(即“蒙学”)均由民间承办政.府不予过问。例如毛礼锐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简编》写道,传统的“官学制度中一,。,般不包括蒙养教学此项教育任务多由民间私学承担”①在国外一些著名的汉学家也持相同的看法,如费正清就曾断言:“在帝制时代的中国,没有政府办的初等教学制·,度”②;以研究中国教育问题而知名的汉学家s博思威克等人虽注意到明清地方官学中的初等教育问题,但也同样否定官办初等教育系统的存在,宣称“除了明代曾试图建立地方学校网络,清朝统治者也曾利用免费学校来在边疆改土归流之外,国家通常把正规的初级学校交由民办”③。费正清等学者对于传统中国初等教育体制的认识显然失之偏颇,所谓传统中国的初等教育全由民间私学承担、政府不予过问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描述。.根据我的研究,在传统中国地方上固然私学盛行,私塾、蒙馆、义塾等初等学校遍布城乡,但政府也并非对初等教育不子过问。在明清两代,还存在着一个官办的正规初等教育体制,这种官立的初等学校就是由直省以下的各级政府根据朝廷谕旨在州、县小城和乡镇里社设立的社学,以及清朝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兴建的义学。本文,匡)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北京版第55页:,,。②〔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77页·,,③〔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页历史研究,5年第6期]9将依据清代历史文献,其中主要是大量的地方志记载,通过对清代全国几个有代表性的省份社学(义学)设置情况的考察,研究和探讨这种官立初等学校的性质、办学体制、经费来源、教学内容、招生对象等等。我认为,这种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历史,使我们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教育体制和中国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的评估更加客观、更符合历史的实际清代设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官方初等教育体制,这是毫无疑问的。官办的初等学校,、在京城设有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义学和小学。宗学、觉罗学是为皇家子弟专设.的贵宵学校八旗官学是为皇室之外的八旗子弟而设的初等学校,义学、小学则为民间子弟而设,但规模极为有限。在地方上设有社学、义学,其中社学主要设在汉族地区,义学则是为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子弟而设置的,政府设置社学、义学的目的,主、要是推广文教、化民成俗开化夷民;另一方面也为丁“广育人材”,为朝廷培养官员。`本竹主要讨论在内地汉族地区设置的社学于青代的社学是在继承元明两代社学之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朝以少数民族而入上中原统治天下,面对文化匕和人日数量上都远胜于己的汉族民众,统治者从开国.艺初便意识到武力刑法只能稳定局势于一时而不能使大清帝国长治久安于万世。要使少\l一!众多的汉族驯服,必须借助濡学伦常纲纪,立教明伦,大玲教化。对此,康熙一.帝有过段极妙的表自:“肤惟至治之世不专以法令为事,而以教化为先。其时人心,,,。,。,醇良风俗朴实刑措不用比屋可封沃布久安憋登L二理盖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也清朝入关后旋即恢复明朝旧制重开科举、重建言学在城镇广设社学,就是基于这一取向而采取的巩固专制统治秩序的主要举措。社学的设置,始于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此时距清兵入关仪相隔了7年时间。·’这年,礼部题准,令全国建立社学,`每乡置社学区,择其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一补充社师兔其差役童给凛汽养赡”比;井规定由各直行提学(负责地方教育的官员,监督地方匕社学设置的情况,要求各地行政长官将社学师生名录造册上报,以备。,,,提学险查考核之用雍正元年(17名3年)清廷再次下诏要求各地“照顺治九年例、.,,,。州县F大乡巨堡各置社学择生员学优行端者补充社师免其差役量给虞汽”③使农村地区年龄在12岁至20岁的农家子弟,凡有志学文者,均能够入社学读书。从,,。地方志的记载看自雍正以后社“;全开始在地仃上普遍兴建起来·!次清会典事例》卷三九七《礼部风教》··。公,《清会典事例》卷三九六《礼部学校各省义学》6(飞`清代社学与中国古代官办初等教育体制清廷兴建社学的初意本是在乡村地区推广教化,即通过在穷乡僻壤地区设置社学,为远离县城的农村乡民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使之入学读书,学习儒学经典和朝廷律令,从而达到“导民向善”、“移风易俗”的目的。后来,清廷又把社学引人城市,在京城和府、州、县城兴建官立小学,招收“励志读书”的孤寒生童入学就读,以收“””。,:“,广育群才之效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礼部议准京城崇文门外设立义学……五城各设一小学,延塾师教育,有成材者,选入义学。”①朝廷在所谓“王化所先”的瓷辅之地和直省以下的府、州、县城设置官立小学,使出身贫寒但却有志读书的“文理兼优之士”,“不论乡城,不拘长幼,俱令赴学肄业”的同时,又把社学学生的管理、、,,纳入府州县官学的统一管理体制之中规定社学学生在岁试中考列一等者可以升入府、州、县儒学,获得凛生资格。反之,府、州、县儒学的生员如果学业不佳,其,,,。,中的一种处罚就是所谓“发社”即开除生员资格逐出学宫降为社学学生②这样清代的社学便兼具了“化民成俗”和为科举储备人才的双重功能。从地方志的记载看,清代全国各地社学的设置和分布是不平衡的。一般来说,经济文化发达的省份,如江南地区的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省,社学设置比,、,较普遍该地区不仅在州县治所城镇设置社学在州县以下的集镇大村也兴建了社学。而在中原内陆省份,如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地区,社学的设置就不如浙江等省普遍。在中原内陆省份,虽然大多数府、州、县治所城镇都建有社学,但在县城以下的乡镇里社,除山东省部分州、县外,大多数省份的地方志中都未见有乡镇里社兴建社学的记载。甚至在哉辅之地所在的河北省,社学设置的情况也无二致。江南地区社学的分布情况,可以浙江、江西、福建三省为例。浙江自南宋以来,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素有“文物之邦”之称。该省社学的设置,据雍正年间编纂、光,,绪二十五年重刊的《浙江通志》记载全省n府75县除7个县未建社学(包括情况不明的)之外,68个县总共建有社学377所,全省每个县平均5所。据光绪六年,,,《江西通志》记载江西省n府64县除有3个县未设社学之外其余61个县共建,.,.。社学276所其中府设社学16所县设社学260所全省每个县平均建有社学43所据清末民初修纂的《福建通志·学校志》记载,福建省在明清两代共设社学67。所,除去明代设置后又废弃的130所,清代实存社学549所,其中雍正年间设立136所、乾,,、、、、、隆时新设12所该省8府工州59个县除屏南兴化霞浦长泰福安永春等6县未设社学之外,全省每个州、县平均建有社学多达9所。仅从数量看,清代福建省社学的建设位居东南地区各省之冠。··。①②《清会典事例》卷三九六《礼部学校各省义学》··。《清会典事例》卷三厂二《礼部学校衡文黝陆》历史研究在分析清代江南浙、闽、赣三省社学设置情况时,我们注意到,以上三省社学总量上的悬殊,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个统计学上的问题。福建省县均有社学9所,江.西省县均仅有43所,浙江省县均5所,这种数量的差距并不能用来说明清代江南地区官办初等教育的发达程度。请看表1:.、、表1清代江南地区浙赣闽三省社学设置情况_、、’.’。省名川各府州县社学数(所)}未设社学州县仁和6海宁1余杭2临安1砖潜1新城1昌化2嘉兴5秀水、长兴、孝丰、61113821嘉善海盐石门平湖桐乡乌程归安德清、、、太平仙居玉环武康2安占1金华4东阳1竺溪1义鸟9永康1武义2宣平浦江l汤溪l郸县6慈溪15奉化2镇海1象山24定海1山阴2会稽2萧山1余姚2上虞1嵘县1新昌1临海2黄岩1天台4宁海1西安7龙游4常山3江山4开化2建德3淳安3桐庐1遂安2寿昌1分水l水嘉32平阳91乐清38瑞安4泰顺12丽水7青l1[1晋云1松阳1遂昌4龙泉5庆元4云和1景宁9钱塘1富阳1诸暨1、、侯官1长乐7福清26连江1罗源3古田5闽清1兴化长泰、莆田3仙游6晋江6南安30惠安2同安28安溪35福安永春漳浦海澄6南靖3平和35诏安8南平4顺昌2沙县尤溪5水安13建安7阪宁5建阳10崇安8松溪8邵武4光泽7建宁5泰宁2长汀l召归化8连城6上杭6武平4永定3福鼎3德化12大田6龙岩8漳平I宁洋6万新建6丰城2进贤义宁2奉新3靖安一一丽讨、、、’42`峡江庙”一’崇仁L高“之春分宜萍“清江4新淦1新喻4庐陵14{…’金溪}万安5宜黄5东乡2万载“水丰6乐安4南城14新城6一一{{南丰6广昌6沪溪1广信府4上饶1丈阳2广丰6贵溪}铅山6兴安1都阳7乐平3德兴l万年2余卜l浮梁9…j安仁2都昌l建昌3妥义]德化6瑞昌1彭泽5德安1)…湖口“大痰7崇义“赣县`信丰2会昌2安远5定南4}零都2兴国2龙南1长宁1瑞金1石城1.。.资料来源:1《浙江通志》,光绪二十五年十月重刊本;《杭州府志》,光绪十四年刻本2福建通志、。.、。局修陈衍纂《福建通志》,光绪十八年刻本3清〕文绎李文敏修《江西通志》,清光绪六年刻本,、,从表1中不难发现清代福建省61个州县中有16个州县所设社学在10所以仁,其中8个县兴建的社学超过20所,最多的延平府将乐县,竟有社学86所。这86,,,所社学在该县的布局据福建通志局所纂《福建通志》记载将乐县86所社学除在、、,县城四隅及北城隆庙前西城门右南布政分局左等地设立的巧所之外其余71所。,“`_社学」匀设在各乡(都)里社这种情况表明清廷在地方上每乡置社学一所”的规`一定,在某些地区确实得到了贯彻。但是,从清代地方财政的收支清况看,一个县级政·62。清代社学与中国古代官办初等教育体制府的财政收入显然承担不了这么多社学的办学经费。除非得到民间的赞助,否则将乐县各乡的70多所社学将很难维持长久。因此,像将乐县这类拥有数十所社学的州县,遍布各乡镇里社的社学要么属于官办民助,要么就是地方官为邀功请赏而谎报的虚假现象。如果属于前者,这些州县所建社学的大多数就应当划归民办学校,而不属于本文讨论的官办初等教育机构了。相对来说,浙江、江西二省地方志中的有关统计数据就要比福建省的数据平实得。、多如浙江省75个县,各县所设社学超过10所的县仅有6个,分别是:慈溪15所、、、、。,象山24所永嘉32所乐清38所平阳91所泰顺12所其中永嘉县社学在县城10所,在宇庙的4所,在乡村的18所;乐清县,社学在县城“四隅4所,在乡都34所”;泰顺县,社学“在一都二都各一,在三都二,在五都三,在六都、七都各二,,,。在八都一”;平阳县社学91所除6所在县城外余均为各乡里社所设①江西省社学,、、、。超过10所的县仅有4个分别为:进贤31所武宁19所庐陵14所南城14所四县中除进贤县的数字偏大外,其他三县很可能只是把乡镇里社的社学列入了统计数字,而不应算作地方官的浮夸虚报。如果我们把上述福建、浙江二省统计数据中浮夸不实或乡村里社的因素考虑进去的话,则可以肯定地说,清代闽、浙、赣三省各县所设社学在总量上的悬殊,实乃统计口径不一或浮夸虚报因素使然,而不能简单地归之于各省间官办初等教育发达程度的不同。清代中原内陆地区各省官办初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可以从山西、陕西、山东三省的社学设置情况中窥见一斑。试看表2:据雍正七年编纂、乾隆元年刊行的《山东通志·学校志》记载,山东省94个州、县中,除17个县未设社学或设置情况不明之外,总共有7个州、县设有社学。换句话说,清代山东省至少有82%的州、县建立了官办的初等学校。在这些设有社学的州、县中,有38个县的社学设置情况包括社学名称、所处位置及兴建学校的数量等,均有明确记载,38个州、县共设社学83所;其余39个州、县,文献只说社学在各里、各社、各集,但未说明确切的数字。假如以一县设社学4所计算,则39个县当有社学156所。据此估算,清代山东省每县平均建有社学3所。据乾隆四十五年刻本《山西志辑要》记载,山西省89个州、县中,有32个县(州)设置情况不明,另外的35个县、,(州)设有社学83所义学21所;还有2个县(州)设有义学52所总计有57个、,.、县必巾设置官办初等学校(社学义学)156所平均每县(州)拥有社学145所.义学13所。鲁、冀、陕三省中,官办初等学校的发展以陕西省最为落后。据民国年间编纂的《续修陕西省通志稿》记载,清代该省79个县(州、厅)中,共有42个县(州、厅)设置有社学、义学260所,另有37个县(州、厅)或者情况不明,或者未,。①《浙江通志》光绪二十五年十月重刊本历史研究、、.表清代中原地区鲁冀陕三省社学设置情况2、、、大宁寿阳水和定襄蟀县保德解州安邑应州右玉左云7712221l、、、夏县丙城河津绛县浮山岳阳吉州潞安府平鲁宁武五寨11512212、。..资料来源《山东通志》,雍正七年编纂乾隆元年刻本2〔清〕雅德修纂《山西志辑要》,乾隆:1。.。四卜五年刻本3昊廷锡纂《续修陕西省通志稿》,1933年排印本兴建过官办初等学校。从表1、表2的比较中还可发现,清代中原地区的官办初等教育与江南地区的发展。,状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江南地区县(州)治所城镇及境内比较大的集镇普遍,,、设有社学许多县(州)社学林立乡社设一所或数所;只有少数穷乡僻壤几个贫.6魂·清代社学与中国古代官办初等教育体制困小县未曾设置社学。例如浙江省,全省75个县,仅有秀水、长兴、孝丰、太平、仙居、宣平、玉环等七个山区或海岛小县未置社学;江西省64个县(州),仅有峡江、临、、.,、、川崇仁金黔等四县未设社学;福建省61个县(州)其中屏南兴化霞浦等三县未设社学,、长泰、福安、永春三县设置后又遭废弃。与江南地区官立初等学校发达情况形成鲜明对照,中原地区相当一部分地区的社学(义学)发展呈空白状态。例如:,山东省9刁个县(州)中有17个县未设社学未设官立小学的县(州)占全省县(州)总数的18%;山西省89个县,其中有36个县(州)未设社学(义学),占全省、、县(州)总数的2/5;陕西省79个县(州厅),其中有37个县(州厅)或未设社,、学(义学)或设置情况不明估计该省有将近一半的县(州厅)未曾建立过官办的初等学校。中原内地各省与江南地区在官办初等学校设置上存在的差距,实际上也是清代中国各个地区之间传统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状况的一个反映。清代中国的官立初等学校,在边远各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的称“义学”。义学的设置,是清朝政府在边疆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措施的一个副产品。清朝初期,满族统治者承袭元、明旧制,在西南边疆的苗、瑶、彝、黎等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的头领担任地方各级行政长官,如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统称“土司”。由于这些世袭的土司常常为争夺地盘、掠夺财富而发生战乱,故早在明代永乐(1403一1424)年间,明朝廷就曾在贵州省的部分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世袭土司,改用可以调迁的“流官”代替“土官”,以便把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直接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到了清代1726年雍正采纳当时署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在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全面推开“改土归流”措施,如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编查户口、组织乡勇、推广教化等,在边地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作为官立初等学校的“义学”.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普遍兴建起来的。清朝政府早在顺治帝在位期间,就已尝试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学校,招收土,。司子弟入学就读把儒学伦常秩序推广到“化外之地”顺治十五年(1658年),礼部题准:“土司子弟有向化愿学者,令立学一所,行地方官取文理明通者一人,充为教读,,,,。,以司训督岁给汽银八两膏火银二十四两地方官动正项支给”①最初清廷只是在汉族地区设立学校招收土司子弟就读,如礼部于康熙四十四年议准,在“贵州省各府、州、县设立义学,将土司承袭子弟送学肄业,以侯袭替;其族属人等并苗民子弟··。①《清会典事例》卷三九六《礼部学校各省义学》历史研究愿入学者,亦令送学。该府、州、县复设训导躬亲教谕”①。清廷设立这类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一批效忠于朝廷的土司继承人。后来,清朝政府开始把义学直接推向少数民族聚居地。康熙五十九年,礼部议准:“广西土属共十五处各设义学一所,该抚选择本省之举人贡生学品兼优者,每属发往一员,教读土属愿学子弟。如有文艺精通者,先,,。令就近流官州县附考取进其名数侯该抚酌量人文多寡定额具题定议”②从顺治、康熙二朝义学设置情况看,清代初期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兴学校、广教.化的举措,主要还局限于西南的贵州、广西两省部分地区,官立小学的教读对象主要是土司子弟。这一时期的义学,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方面看,都是极为有限的。到了雍正朝,随着“改土归流”措施的全面推开,义学之制也逐渐推广到云南、广东、四川、湖南、广西、贵州等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在云南,清廷先于雍正三年在威远地方“设立义学,令彝人子弟有志读书者入塾诵习”,两年后又由礼部议准,在“东川府土人设立义学,择本省贡生生员熟习风土、品学兼优之士,令其实心教海”;在四川,清廷鉴于该省建昌府僻处边隅,“复有熟番杂处其中,蛮童不解官音,塾师不能译语”,乃于相邻之汉族大村大堡建立义学,延师授徒,“令附近熟番子弟来学,日与,,,,,汉童相处薰陶渐染宣讲《圣谕广训》侯熟习之后再令诵习经书……侯熟番子弟学业有成,令往教训生番子弟”。在湖南,礼部于雍正十年议准,“永绥六里,每处设立义学二所,令苗童入学肄业,每所延师二人”,选择“谨厚读书、通晓文义”的苗族生员为教师,教读苗族子弟,宣讲《圣谕广训》,使之“渐知礼义,然后课以经书”。在广东,礼部于雍正十三年议准,该省“凡有黎瑶之州、县,悉照连州之例,多设官学,伤令管理厅员督同州、县于内地生员内,选择品行端方、通晓言语者为师,给以,,,,。凛汽听黎瑶子弟之俊秀者入学读书训以官音教以礼义学为文字”③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义学以教育蛮夷子弟,不但可以“开化夷民”,使一向莱鹜不驯的夷蛮归服礼义,且可培养蛮夷地区的统治人才,以夷人治理夷人,饵变乱于永远。因此,雍正以后,乾隆、道光、咸丰、光绪历朝均沿袭清初确立的在边远各省非汉族地区设置义学、社学“开化夷民”的政策。从文献记载看,乾隆以后历朝均在巩固以前所建官学的基础上,不断地在边疆各省增建社学(义学)。义学之设,也由西南地区推广到西北、东北等少数民族地区。于是,西南地区如云南彝人、广西憧瑶、贵州苗民、湖南苗民、广东黎瑶,西北地区如新疆、热河、陕西、甘肃各省的回民、蒙民,以及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等地的满族等等,均在其聚居地建有特设的社学、义学,招收当地少数民族子弟入学读书。一时间,四夷边地“学馆林,。立称极盛焉”④··。①②③以上均见《清会典事例》卷三九六《礼部学校各省义学》。④《新纂云南通志》卷一三四。66.清代社学与中国古代官办初等教育体制从清代地方志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清代中国边疆各省少数民族地区官办初等学校发展的盛况。这里,试以云南、广西和湖南三省为例,简要分析一下清代义学的设置情况,请看表3:.表3清代西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义学设里情况、、直省名训各府州县社学数(所)1未设置社学州县楚雄府2镇南6永昌府1文山1昭通府4富民n宜良15龙陵罗次8晋宁7呈贡8安宁14禄丰5昆阳2易门5太和1赵州5云南s邓川4宾川11云龙9建水6石屏11阿迷10宁州6通海9河西8害获6蒙自7楚雄8南安10姚州10大姚19广通13定远6河阳6江川3新兴8路南13宝宁9顺宁5云州6曲靖3南宁5霜益7马龙7寻甸13平彝4陆凉10罗平5宣威8丽江21剑川10维西厅5鹤庆13中甸厅5宁洱6思茅厅7他郎厅2威远厅15保山5腾越2南永平7会泽9巧家l恩安2镇雄5鲁甸5景东直隶厅14镇远抢恩乐6广西直隶厅10师宗5邱北8弥勒5武定直隶州14元谋4禄劝n新平5元江直隶州4黑盐井直隶提举司8琅盐井直隶提举司1白盐井提举司2永善5大关16蒙化直隶厅14永北直隶厅12云南府9昆明19大理府4长沙1善化3酸陵2茶陵3衡阳1衡山5安仁7零陵1祁阳5道州3永明3江华4邵阳3新化1武冈2城步5新宁3常德1桃源1沉江1沉陵1沪溪1展溪1永顺10保靖18龙山2桑植4乾州10凤凰50永绥37晃州2宜章南桂阳1桂东1靖州2绥宁8会同2通道3澄州1石门1安福1慈利1永定1临武1嘉禾1平江3宁乡1安化1永州府1清泉1来阳1东安1新田2宝安府1玩州府1临桂n兴安3灵川1永宁1永福l灌阳5全州1马平2义宁、庆远、天河、锥容1罗城2柳城1宜山2思恩1怀远2融县1象州1迁江、西隆、修仁、来宾1河池1东兰1武缘3宾州1上林1西林1土田7富川、昭平、容县、、泅城土府2阳万土分州1平乐3恭城2贺县3荔浦1永安1崇善、永康阳朔、苍梧2岑溪10怀集10桂平2平南3贵县1武宣1南宁1郁桂宣化1新宁1隆安1横州2上思州2永淳5归德土州1果化1忠州土州1迁隆1左州1养利州l天保4宁明1奉议州2归顺1上映土州1下雷土州1傅白2北流2陆川4兴业5藤县1.。.、、资料来源:1卢汉修《新纂云南通志》,1949年排印本2〔清〕翁元析修王煦罗廷彦纂《湖南。.、。通志》嘉庆二十五年刻本3〔清〕谢启昆修胡虔纂《广西通志》,嘉庆五年刻本。从表3中不难发现,清代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义学的设置是比较普遍的表3所列云南、广西、湖南三省的义学,从数量上看,以云南最为可观,湖南次之,广西又次之。云南省境内,除永昌府龙陵厅等个别县(州、厅)之外,绝大多数县(州、.67。历史研究厅均设有义学。该省所设义学,据民国时期编纂的《新纂云南通志》之《学制考》记),、、,,、载全省82个县(州厅)三个提举司共建有义学722所平均每个县(州.厅)设置义学85所。据嘉庆二十五年刻本《湖南通志·学校志》,湖南省在清代中叶.时建有义学232所,这些义学分设于49个州、县,每个州、县平均建义学47所。湖南省的一个独特之处是府一级设立了府义学,如永州府、宝庆府、常德府等,均在府治所在地设有府义学。据嘉庆五年刻本《广西通志·建置略·学校》记载,广西省75,、,,。个县(州)有64个县(州)共设义学社学137所其中社学51所义学86所另,、、、、、、、、外12个县(州)有10个县即义宁庆远天河迁江西隆富川修仁昭平崇善、永康等未设义学,有2个县即阳朔、容县所设义学至编纂志书时已废弃,故略.去不计。这样,广西省在清代平均每个州、县仅拥有义学(社学)18所。从学校的规模看,清朝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义学(社学),其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往往一所义学仅设塾师一二人,如湖南省永绥厅的厅城、吉多坪、米糯、龙、、、、、、、、,团吉洞老旺寨茶洞尖岩略把寨鸭保寨鸦西寨排补美等12所苗民义学,。,、`每所仅有塾师2人①这还算较大的在大多数地方往往只有教读l人学生二十人。例如乾隆四十一年,礼部奏准在热河厅设义学l处,招生20名;在喀喇河屯等六,。,,厅各设义学1所每校招生15名②又如云南省该省所设义学从数量上看虽不少但规模却十分有限,其中有些义学每年从官府获得的资助仅有束修银十余两,只够聘请一名教师的开支,这类学校之简陋由此可以想见。清代社学(义学)的官学特质,主要体现在它的办学宗旨、教学内容、管理体制、塾师和办学经费的来源等诸多方面。社学(义学)的办学宗旨,在康熙、雍正、乾隆历朝的谕旨或兴学诏书中均作过明确的规定,一言以蔽之曰:“化民成俗”、“广育群才”。社学、义学的初等教育性质,决定了这类地方学校的主要功能在于推行教化,通过儒学经书、朝廷律令的传授宣传,使百姓庶民“驯归礼义”、服膺儒学伦常纲纪,从而达到“移风易俗”、稳定乡村社会和边疆地区社会秩序的目的。基于这一取向,清代社学(义学)的教学内容及其使用的教材,在社学主要包括《四书》(《伦语》、《大学》、《中庸》、《孟子)}、《圣谕广训》及史政、诗文、典故等;在义学,由于教学对象是少数民族子弟,文化程度偏低,·,··①《湖南通志学校志》清嘉庆二十五年刻本;《清会典事例》卷三九六《礼部学校名省。义学》··。②《清会典事例》卷三九六《礼部学校各省义学》,68.清代社学与中国古代官办初等教育体制故多从读书识字开始,“训以官音,教以礼义,学为文字”田,然后教读《圣谕广训》和儒家经典`,。、《圣谕广训》是清代雍正朝以后200余年间朝野必读之书此书是康熙雍正二位皇帝训诫全国庶民的语录,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为清圣祖亲政二年后于康熙九年,,(167。年)所颁“尚德缓刑化民成俗”之谕二是清世宗在雍正二年(1724年)为阐释康熙“圣谕”中的十六条所撰写的“广训”。康熙的“圣谕”写道:联惟至治之世,不以法令为巫,而以教化为先。其时人心醇良,风俗朴厚,刑措不用,比屋可封。长治久安,憋登上理。盖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务末也。近见风俗日敝,人心不古,嚣凌成习,潜滥多端,狙诈之术日工,狱讼之兴靡已。或豪富凌轩孤寒,或劣绅武断乡曲,或恶矜出入衙署,或蠢棍诈害善良。雀符之劫掠时闻,雄忿之杀伤叠见。陷催法网,刑所必加,诛之则无知可悯,肴之则宪典难宽。念兹刑辟之日繁,良由化导之未善,联今欲法古帝王,尚德缓刑,化民成俗,举凡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默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做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饵盗贼、解摊忿以重身命,以上诸条,作何训迪劝导,及作何责成内外文武该管各官,督,,。率举行尔部详察典制定议以闻②清世宗雍正继位后,又对康熙“圣谕”中“敦孝弟以重人伦”等十六条基本原则,逐条推衍解释,阐扬发挥,撰为训浩,凡一万言,定名为《圣谕广训》,以传示天下万民,规定:“凡直省州、县、乡村、巨堡及番寨土司地方,设立讲约处,拣选老成者一人,以为约正;再择朴实谨守者三、四人以为直月。每月朔望,齐集晋老人等,宣读,,,。,《圣谕广训》钦定律条务令明白讲解家喻户晓”③后来清廷又将《圣谕广训》列为科举考试中的必考科目,举凡县试、府试,均有默写《圣谕广训》一项,考生于此项考试不得有误,如出现误写、脱衍或添改者,必名落孙山无疑。在科举制功名利禄的引诱下,《圣谕广训》遂成清代社学、义学学生们熟读默诵的基本教材。社学作为科举考试的预备学校,其教学内容自然与当时“童试”即州、县儒学生员(秀才)资格考试的科目联系在一起。清代“童试”的内容包括“四书文”(八股文)、试贴诗、性理论或《孝经》论,以及默写《圣谕广训》等。“四书文”要求考生用八股体撰写,题目均出自《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学经书。乾隆··。①《清会典事例》卷三九六《礼部学校各省义学》。②《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三四·。③《清会典事例》卷三九七$(L部风教》历史研究,,,。四年(1739年)刊行的《钦定四书文选》凡21卷783篇为举子学习的范本试帖诗,即由生童写一首五言八韵的律诗。性理论,即从《性理》一书中选题,令考生撰写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性理》为宋明理学的经典著作,明成祖时曾组织人马编纂《性理大全书》,清康熙帝又亲自将该书压缩删订为《性理精义》刊行。孝经论,即从《孝经》中出题令考生撰写论文。由此可见,清代社学(义学)中设置的课程,大抵包括四项内容,一是识字,“训以官音,学为文字”;二是学习《圣谕广训》;三是诵读儒经,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孝经》、《性理大全》等;四是撰写八股文、学做试帖诗等。社学(义学)的办学经费,包括修建校舍、聘请塾师、购置书籍文具费用以及义学和一部分社学学生的伙食费等,一般均由府、州、县、厅各级地方政府提供。但具体的开支渠道,则因地因校而有不同。具体地说,社学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渠道:(一)直接从地方公项中支出,如康熙四十一年礼部议准在京城五个城区各设一所,,、。、、小学“每岁虞汽银三百两于府县按月支销”①(二、由府州县政府专门拨出一定面积的官地作为学田,如乾隆元年礼部议准,顺天府大兴、宛平两县在原有义学的基础上扩充修建,设为社学,“至建修房屋、师生膏火等费,即于存公银两内酌鼻奏,。,请,并令该府尹查勘所属官地量拨数顷以资逐年之用”②从地方志看社学(义,、,学)设学田是较普遍的如奉天府所属州县的官办义学均有学田:奉天府义学一所学田一顷四十一亩九分三厘五毫;辽阳州义学五间,学田七十亩零三分;海城县义学,,,。,学田一百五十亩;盖平县义学三间学田五十二亩等③(三)由地方官民捐资如河北琢州县令林某曾于道光年间建社学,“设经生蒙徒大小两斋,斋各二十人,延师教,,。,读凡夫修膳薪水褚墨膏火一切之需皆捐廉供给”④清代官吏除正棒外另给一笔“养廉银”,所谓捐廉,即捐出“养廉银”以为社学办学之资。像上述琢州所设社学,其性质已接近民间捐资兴建的义塾,具有官办民助性质。义学既为清廷在边远地区推广文教、“开化夷民”、传播中华礼乐文明的工具,其办学经费自然由官府全额拨给。但具体开支渠道,却因时因地而异。据《清会典事例·礼部.学校·各省义学》记载,早在清初,朝廷就已规定,在边远地区“土司”设学延师,经费由“地方官动正项支给”。雍正时又重申前例,规定义学经费包括熟番子弟入学期间“应需经书食用等项,由该抚照例备办,毋得派累里民”。雍正十年礼部议准在湖南境内设立义学,也规定“建立学舍及塾师每年应给虞汽等项,即于本省公费。①《徽辅通志》卷一一四《学校》··。②《清会典事例》卷三九六《礼部学校各省义学》。③《盛京通志》卷二一《学校》。④《徽辅通志》卷一一四《学校》70·清代社学与中国古代官办初等教育体制银两内酌量动支”。乾隆以后,随着义学在各边远省区的普遍兴建,经费开支渠道也更多了。如乾隆时,在贵州省未设社学的偏僻地方兴建社学,“其社师每年各给情脯银二十两,统于公费银内动支”;在湖广瑶民居住地区设立义学,“馆师每年各给糜汽银一十六两,在地丁银内动支;应需馆舍,查明绝产房屋拨给”;在热河等七厅每厅各设义学一处,“延师训课,每年酌给束惰银一百两、膳金六十两、夫役工食银二十两,共银一百八十两”,总计每年应需银1260两,“在该处新垦地粮及各厅征存粮内通融支给”。,,。光绪十年礼部复准在新疆设立义学7所经费在“房租杂税内动支按年报部审核”由此看来,清廷在边远地区设置义学的初期,即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办学经费均由各省地方财政支付。乾隆以后,随着各地义学普遍设立,办学经费激增,遂由地方官员按照本地财政状况随处酌办,或从地丁银内动支,或由边地新垦地粮内支给,或在房租杂税内开支,或拨出一定数量的官地作学田。虽经费来源各地不同,但由地方官府以公费维持却始终如一。’清代社学(义学)的校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由地方政府出资修建校舍。如雍正十年在湖南省永绥六里苗族地区兴建义学,经礼部议准,“建立学舍及塾师每年。、应给糜汽等项,即于本省公费银两内酌量动支”①乾隆元年在顺天府大兴宛平二县旧有义学的基础上扩建校舍,建房经费也由官府正项支出。(二)地方政府将旧有衙门公署或查抄充公的房屋拨作社学(义学)校舍。雍正元年曾下令将全国各地现任官员修建的生祠或书院改为义学;乾隆十年礼部议准在湖广瑶民聚居地设立义学,也规定,。、,办学所需校舍由地方上“查明绝产房屋拨给”②(三)在寺庙道观中辟出几间空房或者干脆毁去淫祠改建为校舍。例如道光年间,清廷鉴于湖南省新宁瑶族地区“向多庵观,地处偏僻,每易藏奸”,曾下令地方官府“查明拆毁,仍酌留数处,改设义学,,。,延师教读惮蛮尚蛋氓蒸蒸向化”③从大量的地方志记载看这种利用寺庙道观的旧址稍作修饰建为社学(义学)校舍的情况,在各地都是比较普遍的。四清代社学、义学的教师和学生,均由地方官编制名册,纳入官学的管理体制中进行统一的管理。,,社学(义学)的教师一般由地方政府出资聘任,他们在官府注册享受生员待遇,免除差役,从官府领取凛汽(膳食津贴),并接受地方官的考核监督。社学教师一般由“文义通晓、行谊谨厚”的所谓“文理兼优之士”担任;至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学教师,一是从内地生员中挑选“品行端方、通晓言语”者为师,派往边地任教,···①②③《清会典事例礼部学校各省义学)o历史研究,,,,规定以六年为期“如果教导有成作为贡生;如三年无成将该生发回另行选择”①;二是直接从当地少数民族生员中挑选“谨厚读书、通晓文义者”,担任本地义学的教师。社学、义学教师如果教学成绩显著,可经由地方官推荐,通过议叙的途径入仕为官。这一规定始于康熙之时,康熙五十九年,礼部议准,“至义学师儒,果能兴行教化,人才蔚起,该抚据实保荐,酌量议叙’,②。雍正时更明确规定,“如社师中有能文进者,将社师从优奖赏;如怠于教习、钻营充补,查出被革,并该管官严加议处”③。被革,即,。,,,剥夺衣冠革除功名在科举制下凡考中生员(秀才)以上功名者如犯了罪必先由学官被革功名之后,才能动刑拷问。社学教师如被“撅革”,意味着政治上的特权被剥夺,处罚是相当严厉的。地方官考核社学教师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主要看该师培养的学生能否考取州、县儒学,以及考人府、州、县学生员的多寡。如社学中的学生考上生员,社.,师就可获取地方政府的奖赏通过议叙的途径进入官场;如社学(义学)教师不称职“有荒废学课,生徒游荡者,随时呈报本府、州、县,即行更换”④。清代社学、义学均有其特定的招生对象。一般来说,社学因其设在内地汉族地区,故主要招收汉族子弟。虽然清廷标榜“凡近乡子弟年十二以上、二十以内有志学文者,,,,,俱令入学肄业”⑤但是由于各县所设社学不多规模又小实际上招生的规模极为有限,能够进入社学读书的,只是那些孤寒生童,或乡村中才智出众,“有奋志读书而贪乏无力者”。至于设在边远地区的义学,其招生对象最初仅限于少数民族上层贵族子弟,即“土司子弟有向化愿学者”。雍正以后虽逐渐扩大了招生范围,但能够进入义学读书的,即文献所谓“苗人秀良子弟情愿读书者”、“黎瑶子弟之俊秀者”、“番民子弟秀异,通晓汉语有志读书者”等,实际上也占少数民族子弟的极少一部分。在清代,朝廷明确规定凡社学(义学)学生应学政院试,与府、州、县儒学的生。,、员同受“六等黝陆法”的管制在明清科举制下应试童生凡经县试府试(或直隶州、厅试)和院试三级考试而被录取进府、州、县儒学的,称“生员”(秀才)。生员,,又分三类:一为察生享受政府提供的凛汽(学资)且有具保童生入学的职责;二为增广生员,即在正额之外入学的生员,增生不享受凛汽,故地位次于虞生;三为附学生员(附生),清代生员初入学者均为附生,其后经过岁、科两试,方得以按成绩递补为增生或虞生。依据“六等黝阶法”,社学学生在院试中考列第一等者,可以“补虞”(取得察生资格),如虞生无缺额,则以增生的资格入学,待有察生出学时递补;如增生也无缺额,则暂以附学生员资格入学,侯后依次递补。社学学生考列二等者,可以,,’,)卜增”(取得增广生员资格)如增生无缺额则暂以附学生员资格入学候补与此相对应,府、州、县学的生员如在院试中考列劣等者,则要受到一种名为“发社”的处··①②③④⑤《清会典事例》卷三九六《礼部学校各省义学a)..72清代社学与中国古代官办初等教育体制。,,。分所谓“发社”即开除生员资格降为社学学生①义学的学生,即就读于义学的苗、瑶、黎、憧、回、蒙、吐番等少数民族的子弟,其优秀者也获准报名参加岁、科两试。康熙五十九年礼部议准,“土属子弟如有文艺精,,。通者先令就近流官州县附考取进其名数侯该抚酌量人文多寡定额具题定议”②乾隆时又规定边远各省府、州、县学为各族子弟保留一定的生员名额,另行编制学号,把参加岁、科考试取得较好成绩的少数民族子弟录取入学。据《清会典事例·礼部·学校》记载,清廷曾于乾隆七年下令在广东省崖岭等七州、县与黎族相邻地区设立义学13所,招收黎族子弟入学读书,“如黎童有能识字成诵者,量赏纸笔,三五年后,果有能通文义者,该督咨明礼部,移送学臣,照苗学之例,另编黎字号考试,每州、县录取一名,许其一体乡试”。同时,为确保义学的教学质量,清廷又一再颁令,规定边远少数民族子弟应学政试,仍须与汉族童生“一体合试”,参加同一水平的岁试、科试,并要求各省学政对应试的各族子弟不得随意降低标准,滥行录取③。结语以上初步分析了清代社学、义学的特质、体制及其规模。从这些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社学(义学)作为传统中国的官立初等学校其教育宗旨课程设置均由朝廷钦定,并受政府的管辖、督察和经费上的支持。在有清一代,行省以下府、州、县各级政府均需定时将地方上社学、义学的兴建情况、师生名录等造册上报,接受行省提学(或学政)的督察。从清初顺治朝下令全国兴建社学时起,政府就要求地方政府将辖区内社学情况造册申报以备查考。此后,康熙、雍正、乾隆等历朝一直较好地维持。,着对地方社学(义学)的督察和管理例如康熙二十五年清廷鉴于前期各地兴办社学过程中出现的“冒滥”现象,经礼部议准,下令由各省提学对地方上的社学进行清理整顿,对那些冒滥浮夸的社学予以“严行查革”。雍正朝颁令全国广建社学的同时,伤令地方政府将社学设置情况编造名册,“于学政案临日,申报查考”,并要求地方官“不时稽查,务期实力奉行”。乾隆时针对云南等省情况,要求各府、州、县“每年将义学师生姓名、馆谷、修金额数,有无教习成效,各于年终 汇报 关于vocs治理的情况汇报每日工作汇报下载教师国培汇报文档下载思想汇报Word下载qcc成果汇报ppt免费下载 学政,以凭查核”,对,’,。朝廷兴建官立小学的诏令须切实贯彻落实“毋得视为具文④从大量的地方志记载看,直到19世纪的晚清时期,各省虽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社学(义学)由于战乱影响而废弃毁坏,但从总体上看,这种官办初等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始终存在。在许多地区,社学、义学一度还有较大的发展。例如在江南,杭州府八·①《清会典事例》卷三八二《礼部学校》“衡文黔陆”条。··。②③④《清会典事例》卷三九六《礼部学校各省义学》历史研究,县在光绪年间尚存社学所比雍正时增加了41所①;又据光绪时编纂的《松江府续5,,志》当时的松江府奉贤县于同治七年(1868年)新建社学8所在“冬潜公项下提钱,。,以充修脯”;南汇县拥有的21所社学也“以平余银充给修资”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礼部于光绪十年复准在新疆省境内设置义学7所每学月给束修等项银十二两②凡此均表明,传统中国确确实实拥有一套官办初等教育体制,尽管这种官立初等学校从规模上看是极为有限的。在明、清科举制下,学校教育以教人科举入仕为旨归,各级官学“储子以应科目”,成为士子人仕的阶梯。凡官学出身者,不必经由科举即可授职入仕,充当各级政府低级官员,正所谓“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者可不由科举”。在这种情况下,从中央国子监到地方上府、州、县各级官学只有考课而无教学,官学的学生,即所谓“贡生”、“生员”等,也就变成了一种具有特定政治经济权力的身份或社会地位,而不表示其为在校就读的学生。在州、县以上各级儒学丧失教育功能而成为徒具“学校”之名的虚设机关的情况下,社学、义学作为清代官办的初等教育机构却一直较好地行使着学校的教育职能。清朝政府在其发布的诏书中,曾经一再标榜,设置社学(义学)的,,,,,,目的是让庶民子弟“凡愿就学者不论乡城不拘长幼俱令赴学肄业”③这种教育主张与近代西方各国推行的国民教育颇为相似。但令人深思的是,晚清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倡导者在兴学堂、废科举、建立新式教育体制的过程中,却没有对这个在晚清犹存的官办初等教育体制进行改造和利用,而任其废弛寝衰,以致后来的历史学家都不知清代有社学(义学)这一事实。中国的传统教育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传统的官学体制,如社学,(义学)这种传统的初等学校系统为什么不能加以利用和改进而成为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认为虽然传统的教育制度,如科举制、书院制度和私塾制度存在种种弊端;学校教育的私立和分散的性质也意味着这种传统教育方式不易转化为传播标准化新知识和新技术或培养现代国民的新式教育,但以往对中国传统教育持批判态度的学者显然低估了中国教育制度推动建设性变革的潜在能力。在罗兹曼等教授看来,中国传统教育并不是现代化发展的绝对障碍。倘若当初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直接从现有的教育入手,或者有急剧变化的市场之间接推动,是完全有可能对中国传统教育为现代化所奠定的基础设施加以利用,并逐步消除其冗杂累赘的。这一见解是颇有见地的。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现代化》一书的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化之关系的,评估是在没有注意到清代社学(义学)这一官办初等教育体制之存在的情况下作出的。如果考虑到本文揭示的晚清之际全国各地设置社学、义学的事实。人们对于罗兹··。书②③《清会典事例》卷三九六《礼部学校各省义学》74·清代社学与中国古代官办初等教育体制曼等教授的结论无疑会有更多的认同惑。当然,作为传统中国不多的几项本来可能有助于中国告别传统走向现代变革之路的遗产之一,社学、义学最终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在晚清废弛毁弃,也是中国本土教育固有的缺陷和弊端使之然。首先,社学、义学植根于传统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主要适应了传统中国的政治体制、价值准则和农业宗族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在清代,政府设置社学(义学)的目的在于推行教化、开化夷民,为科举培养和储存人才;社学、义学教学内容不外乎四书五经、八股文、试帖、楷法之属;学生进人社学读书的目的是通过学校进身绅士阶层,博取功名进入官场。随着科举制的废除,作为科举之预备学校的社学(义学)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其次,社学(义学)受政府管辖、督察和经费上的支持,从全国来说,这种官立初等学校固然遍布城乡、自成网络,但具体到学校,往往是一所社学(义学)只有一二名塾师;学生一二十人,年龄和程度不一,从七八岁的幼童到十几岁的少年都有;实行复式教育,招生规模极为有限。何况社学(义学)的校舍简陋,除设在城市的学校稍具规模,最大的如光绪年间吉林府义学有蒙、,、,学2斋每斋学生12名①地方上的社学义学往往只有儿间旧屋许多学校就置身于破庙之中,教学设施除了一些破桌椅之外,几乎一无所有;而社学(义学)的教师又全是饱读儒学经书的老学艺、穷秀才,除了《四书》、《五经》、制艺、试帖、楷法之外,别无所长。因此,无论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学校规模、教学设施、教育方式和师资、校舍等方面看,要把清代社学、义学改造成为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和培养现代民族精神的新式小学,其困难都是显而易见的。(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编辑:仲伟民)。〔作者陈剩勇,1956年生,浙江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①〔清〕长顺修李桂林纂《吉林通志》卷四九
本文档为【清代社学与中国古代官办初等教育体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is_09027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6-27
浏览量: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