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理论与实践》PPT课件

《课程理论与实践》PPT课件

举报
开通vip

《课程理论与实践》PPT课件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讲授:冯帮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上篇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下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上篇理论篇理论篇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二、新课程的功能三、新课程的结构四、新课程的内容五、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六、新课程评价七、新课程的管理八、新课程标准九、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理论篇内容纲要1、什么是课程2、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3、课程改革的目标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1、什么是课程①课程的概念②课程的本质③课程的类型④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课程即学科或教学计划的总和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①...

《课程理论与实践》PPT课件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讲授:冯帮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上篇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下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上篇理论篇理论篇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二、新课程的功能三、新课程的结构四、新课程的内容五、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六、新课程评价七、新课程的管理八、新课程标准九、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理论篇内容纲要1、什么是课程2、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3、课程改革的目标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1、什么是课程①课程的概念②课程的本质③课程的类型④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课程即学科或教学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总和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①课程的概念②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③课程的主要类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④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部分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述2、背景及动因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2002年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日本韩国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区别性课程”,从1年级到10年级,数学、英语、朝鲜语、科学和社会等五科设置分层课程;11年级到12年级,大量引入选修课程。韩国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美国英国198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课程标准。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四项发展目标:精神方面的发展,道德方面的发展,社会方面的发展,文化方面的发展。六项基本技能:交往、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英国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各国普遍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1996—1998年对全国9个省市城镇和农村的16000名学生,2000名校长、教师和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大部分委员,对1993年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了问卷、访谈调查。国内现状调查校长、教师认为学生身上体现得较好的目标校长与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教师之间经常谈论的教学话题校长和教师认为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经常”或“总是”在全班公布考试成绩的比例在60%左右,城市初中学生的这一比例已达75%。经常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次的百分比对考试结果的处理对于公布考试结果和依据考试结果排名次的做法,70%的初中和小学生感到紧张、或害怕或讨厌。学生对公布成绩、排名次的感受(%)学生发展现状反思:现状调查的几点思考优势问题知识技能解题能力勤奋与刻苦实践能力创造性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人生观与价值观现状调查的几点思考优势非常明显,问题相当严重我们的优势正是西方基础教育力图解决的问题我们的问题正是西方基础教育的优势无论优势与问题,都与文化背景血脉相连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优势必须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继承与发扬纵观全球教育改革,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从我国是人口大国的实际出发,必须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应答未来的挑战。课程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3、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公民意识;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方法;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培养目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优先目标核心目标基础目标具体目标目标之一:转变课程功能。目标之二:调整课程结构。目标之三:改革课程内容。目标之四:改善学习方式。目标之五:建立评价体系。目标之六:改进课程管理。目标之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二、新课程的功能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转变课程功能的途径二、新课程的功能转变课程的功能传授知识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1、知识与技能目标(三个基本要素)理解和掌握适应社会进步和个性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知识的应用范围和应用价值注重综合化的学习,认识到各门学科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理解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逐步扩大知识范围2、过程与方法目标(五个基本要素)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初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开发创造潜能,初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技术操作与运用能力发展团结协作能力和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保持身心健康发展的能力3、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五个基本要素)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树立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观念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精神,形成创新思维习惯,充分发展个性、自主性和独创性陶冶人文精神,正确认识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增进国际理解4、转变课程的功能的途径通过制定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与评价编写教材目标之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三、新课程的结构1、新课程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2、新课程结构改革的主要特点3、综合实践活动三、新课程的结构(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1、新课程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比例年级九年课时总计(比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课程门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思想品德7—9%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3—4%科学科学科学科学科学(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7—9%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20—22%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13—15%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6—8%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10—11%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9—11%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6—8%10—12%地方与学校课程周总课时数(节)262630303030343434274学年总课时(节)910910105010501050105011901190112295222、新课程结构改革的主要特点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课程结构的综合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第二,设置综合课程;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3、综合实践活动①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②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的原则①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性质特点①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与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②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以上四个方面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是以配合的形态呈现的。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的原则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目标之三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四、新课程的内容新课程内容改革的主要方向1、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2、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1、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树立“综合基础观”基础知识的确定和把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基础知识是指那些最具迁移性、适应性、概括性,以及对了解和掌握一门学科最必需的知识。基础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2、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的国际视野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的主要方向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面向学生生活面向社会发展面向科技进步目标之四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五、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五、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1、什么是学习方式2、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3、学习方式变革的方向4、新课程倡导哪些学习方式1、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什么怎么学学习结果学习内容学习方式2、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如果一个学生在经历了9-12年的学习后,却从未自己独立阅读一篇课文或一个概念;从未对课本、老师提出过质疑、怀疑;从未提出不同于课本、老师的独立见解;从未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未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探究、解决过问题;从未有过刻骨铭心的激动不已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这已不是学习方式问题,甚至也不单是学习问题,而是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了。3、学习方式变革的方向①新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②新的学习方式强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③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④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凸显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⑤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选择性①新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什么是探究式学习为什么要强调探究式学习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关注技术设计能力我们把“学校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界定为: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指导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过程。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可使儿童的思维受到锻炼可增进或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使儿童学会准确与人交流可获得许多情感体验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以语文教学为例)一、独特感受与个人体验(必做)1、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最强烈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2、这篇课文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就作品中你认为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有没有你不喜欢的地方?说说理由。3、有什么疑问?说说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二、理解感悟与整体把握(选做)4、你理解或你觉得作者想传达的主要是什么思想感情?为什么?5、从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你从中获得了(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哪些有益启示?(当然,这启示不一定是作者想激发的,而且每个人的启示可能不同)6、你如何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尽可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三、课文分析与鉴别欣赏(选做)7、你认为这部作品的文字有什么特点?作品中哪些语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推敲、体味重要词句)8、你觉得这部作品在写作思路上有什么特点?9、这部作品表达上的这些特点,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你认为它可借鉴的表达技巧是什么?四、反思评价与亲身实践(选做)10、对这部作品你是否有修改建议?文中哪些语句你想替换成新的语句?11、你生活中是否接触过类似主题?如果让你来写这个主题,你会怎么写?(有什么不同写法)12、分享了同学与老师的观点和材料后,再读一遍课文,你有什么新的感受、体验和想法与同学交流?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学习收获(可以就一个方面,也可以综合地说)。(必做)关注技术设计能力科学的目标是探知自然界,而技术的目标是对这个世界加以改造使之适应人类之需要。科学以探究为特点,技术以设计为特点——创新能力的核心基础之一《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供了一个设计的范例:每个小组用两周的时间制作一个乐器,然后与班上其他组同学交流讨论,并为全班同学演奏一下。如:设计一个家庭阳台的美化布置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设计满足营养标准的食谱、为学校某个区域选择植物、设计一种方法固定物体或移动物体、设计一个天平用于比较两个物体的重量、设计警报装置的电路等。在技术设计活动中,强调引导学生思考系统设计成本、风险、效益和非常重要的利弊权衡,以及替代方案的问题。新的科学课程还强调对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产品和技术系统加以研究,如拉链、衣帽钩、罐头起子、桥和汽车等。科学是用脑和手认识自然世界,技术是用脑和手改造世界。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技术化社会里,经济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受各国技术势力的影响。我国有忽视乃至轻视技术的悠久历史,这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乃至当今现实中一直都有明显的表现。遗憾的是,这一点至今没有引起课程教材设计者们普遍而足够充分的关注。②新的学习方式强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在生活中学习,通过生活学习,为了生活学习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学习的基础、前提和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与生活的距离③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以科学概念、科学观点或观念为组织核心进行综合;以各学科共同的研究方法或研究工具为组织核心把各学科加以综合;以重要现象或事物为组织核心,各学科相互联系的加以学习;以重大社会问题为组织核心,综合各学科;以现代化生产中的问题、综合性技术或某一历史时期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为组织核心,联系各学科加以学习;以具体的活动计划为组织核心,综合学习各科内容。强调综合要自然、适度加强综合性学习,各科渗透其他学科的内容或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要做到两条:一是自然,二是适度。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或过分地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各个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④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凸显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每个知识,都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故事,每个“知识的故事”都非常精彩。把这些精彩的故事呈现在学生们面前,一定会吸引他们,一定会促使他们全身心地关注故事中知识的命运,一定会鼓舞他们为知识世界中的公正和美好而不懈奋斗。生命换来的知识——ABO血型系统发现的漫长历程1665年的一天,英国科学家查理·罗尔看到一条小狗出了意外,失血过多,小狗濒临死亡。查理·罗尔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可能拯救小狗生命的方法。他尝试着将一条健康狗的血管间接地与那条奄奄一息的小狗的血管连通,过了一会儿,奄奄一息的那条小狗神奇地起死回生了。查理·罗尔的这种使血液得到补偿的有效方法,使人们第一次认识到在不同个体间输血是可能的。这个300多年前的实验是后来输血术发展的萌芽。1668年,在法国医生丹尼斯的诊室里,一位年轻的妇女恳求医生把羊羔的血输入她性格暴烈的丈夫身体里,她的丈夫也很想通过输血,让羊羔温顺的性情改变自己暴烈的性格。因为在古代,人们曾将血液视作是“灵魂的主宰”“性格的象征”,因此当时的人们有这种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丹尼斯医生出于无奈,被迫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开始进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体输血的工作。但是很不幸,就在为这名男子输入羊血时,悲剧发生了,这名男子突然心跳加快,痛苦万分,最后在一阵歇斯底里的狂躁后死去了。丹尼斯医生因此被指控为“过失杀人”而入狱,自此以后的150年时间里,再也没有人敢采用输血的技术了。1818年,有一天英国的生理学家兼妇产科学家詹姆士·博龙戴尔医生接收了一位难产的孕妇。在孕妇生产时突然发生了大出血,怎么办?如果不及时给孕妇输血,她就必死无疑。善良的詹姆士·博龙戴尔医生为了拯救孕妇的生命,在征得孕妇丈夫的同意后,果断地作出决定,立即为孕妇输血。在丹尼斯医生输血事件沉寂了150年后的这一天,詹姆士将一名健壮的男子的血输给了那位失血过多的产妇,终于使她得救了,同年12月22日,詹姆士医生在伦敦医学年会的讲台上作了人与人之间输血成功的第一例报告。但随后的多次实验证明,并非每个受血者都能获得救治,甚至有的还出现严重的生理反应而加速了死亡。看来输血技术还存在许多理论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许多科学家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输进别人的血安然无恙,而有的人却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这个问题同样也困扰着奥地利医生卡尔·兰德斯坦纳。有一天,他终于想到:会不会是输入的血液与受血者身体里的血液混合产生病理变化。而导致受血者死亡?1900年他用22位同事的正常血液交叉混合,发现红细胞和血浆之间发生反应,也就是说某些血浆能促使另一些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但也有的不发生凝集现象。于是他将22人的血液实验结果编写在一个表格中,通过仔细观察这份表格,发现表格中的血型可以分成3种:A、B、O1902年,兰德斯坦纳的两名学生把实验范围扩大到155人,发现除了A、B、O三种血型外,还存在着一种较为稀少的第四种类型,后来称为AB型,到1927年,经国际会议公认,采用兰德斯坦纳原定字母命名,即确定血型有A、B、O、AB四种类型。至此A、B、O血型系统正式确立。该研究成果1930年获诺贝尔医学奖。⑤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选择性从面面俱到的百科全书式课程到点面结合的个性化课程从规定的套餐到具有一定范围的选择性的自助餐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环境,让他自己去探究;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4、新课程倡导哪些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交往学习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确定学习目标;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学生能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趣和积极的情感进行学习;学生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并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调适。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所谓体验学习,就是强调亲历亲为、亲身实践。其要旨是更好地落实自主学习。在学习中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或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交往学习强调构建一个会话的课程文化。不仅是学生之间的交往沟通,更重要的是与师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师生交往过程,是学生获得人际体验技能和终生交往品质的重要源泉,也是学生建立价值系统的现实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全部意蕴包含在师生关系中。以上谈到的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等学习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应当注意,强调这些学习方式不是要彻底排斥接受、训练等其它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也并非在所有的学习领域或学习过程中都要同时运用。目标之五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_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六、新课程评价1、当前我国课程评价实践中的问题及原因2、课程评价改革的重点与发展性评价3、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4、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5、建立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6、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评价7、考试改革六、新课程评价1、当前我国课程评价实践中的问题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单一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功能单一评价重心偏离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过分强调总结性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形成性评价,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产生问题的原因将人与物等量齐观,把对人的评价完全等同于对物的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内涵认识片面对知识性质的理解存在偏差对定量评价方法的局限性认识不足对评价功能的认识发生错位重结果,轻过程2、课程评价改革的重点与发展性评价新课程提出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自身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考试改革的重点是:采用多样多元、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办法,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2、课程评价改革的重点与发展性评价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关注发展过程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①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3、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②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或成长记录;辩论、答辩、表演、产品制作、论文撰写等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和同伴的观察与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成绩与作品集、其他有关或说明学生进步的证据等根据学生发展的成就、潜能和不足,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达出来,制定改进计划。③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问题促进“全面发展”不等同于追求“全优发展”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④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的启示建立新的学生观建立新的智力观建立新的教育观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传统的智力理论将智力解释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于是世界各国教育的重点则被定位于追求优异的语文和数学表现;而多元智力理论则强调,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显然远远超越了传统教学和评价关注的重点。因此,多元智力理论拓展了教师的“智力观”。多元智力理论不仅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①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4、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②如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设计评价工具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革计划职业道德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教学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调查问卷,自查量表,教学日记, 工作总结 关于社区教育工作总结关于年中工作总结关于校园安全工作总结关于校园安全工作总结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自我分析表;访谈,家长开放日,公开课,这些资料和证据包括教师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两个方面。可采用观察,访谈,检查教师的各种教学资料和文件等多种方法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来描述教师改进的要点;确定改进教师教学和教师素质的指标;描述评价教师向改进目标努力的具体方法。③如何开展教师自评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自评方法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与他评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④学生、家长如何共同参与教师评价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学习分析看待评价结果,珍惜互相了解的机会校方应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要草率地下结论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引导掌握四条原则⑤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哪些变化关注点从“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转向“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从而也带来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些新变化: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教学方式: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参与者和促进者;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促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促使教师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过来。重新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用教材”“教教材”重新认识课堂管理能力:“安静”和“乱”中有序重新认识课堂环节的设计能力:事先设定和富有弹性及教育机智5、建立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①新课程对构建学校评价体系提出了哪些要求学校领导班子教学与管理教学研究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实干精神;具有创新、变革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总结、积累教育经验的能力;能在民主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原则下管理学校,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具有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和发展规划;有课程设置、实施与改革的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制度;关注学校教职员工队伍的建设;关注校园环境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注重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校应有促进学校发展、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制度,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改革,有从改革实践中提出的教学研究课题;学校有归纳课题、组织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和措施。②如何建立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设计评价工具搜集和分析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数据和证据明确促进学校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订改进计划①对新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结合本次课程改革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多个层面,周期性地对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包括实验方案、实验准备、实验启动、常规建设、观念转变、教学实施、学习评估以及课程开发与管理等方面,从而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为此,打破惟“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的传统做法,将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发展相结合,从学校领导班子、制度与管理以及教学研究制度等方面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学校评价制度,共同加强对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等各方面的监控。6、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评价②对新课程实施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估项目具体内容评价方法1、实验方案实验目标、内容、方法、措施、组织机构、实验成果形式等文件分析2、实验准备实验区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经验,人员与物质条件,思想与组织发动,不同层次的人员培训,社会动员等。实地考察、文件分析3、实验启动实验组织机构的建立与投入工作,实验学校、班级和实验教师的确定,正式开展实验教学,实验教材及相应的课程资源的到位情况等。实地考察4、形成常规初步形成与课程改革要求相一致的实验工作管理,实验班教学以及相关活动的常规。实地考察、课堂观察、文件分析、问卷等。5、观念转变课程管理者以及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学科观等。问卷、课堂观察6、教学活动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方式、课堂环境、学习方式、评价方法等。课堂观察、问卷、访谈7、学习效果认知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目标的评价。课堂观察、测验、问卷、访谈8、课程开发与管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级课程的理解与落实、政策保证、教学管理、社会与家长的认可程度。实地考察、问卷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考试命题应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考试的方式应灵活多样,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如辩论、课题研究、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可考虑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考试相结合。同时试行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同一考试也可多样化呈现,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考试还可分类、分项进行,加强综合评价。①考试的改革重点7、考试改革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而不应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如学校推荐性评语、特长、成长记录袋等);将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分开,前者重在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水平,后者具有选拔的性质;逐步扩大高一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等。②中考改革的思路及要点采取一考两用,兼顾毕业升学——缓解考试升学压力,促进普九巩固提高遵照课程方案,全面评价考核——推动课改方案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采用等第评价,软化分数刚性——缓解分数竞争压力,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关注个性特长,科学鉴定评价——鼓励个性差异发展,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建立诚信机制,试行推荐保送——强化诚信推荐机制,促进社会重建诚信招生名额分配,扶持薄弱初中——因地制宜制度多样,促进发展鼓励创新目标之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_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七、新课程的管理1、如何理解三级课程管理2、如何理解课程资源3、地方课程管理与地方课程开发4、学校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七、新课程的管理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国家规定的课程学校决定的课程地方决定的课程1、如何理解三级课程管理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系国家一级课程管理地方一级课程管理学校一级课程管理理想课程现实课程课程推广自下而上自下而上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并报教育部备案。地方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学校2、如何理解课程资源①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例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又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要素来源,也包含着课程实施的条件,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等课程资源就是如此。②关注网络课程资源中国基础教育网:http://www.cbe21.com/index.php新世纪课程网:http://www.xsj21.com/漯河教育信息网:http://61.54.131.142/index.asp中国学生网:http://www.6to23.com/sub/int/教育资源:http://www.hzxjhs.com/ziyuan/华教远程教育集团:http://www.chinaedu.org/index.php中国教育报首页:http://www.jyb.com.cn中国名师教育网:http://www.cenre.com/index.htm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www.k12.com.cn/佛山电教网视频中心:http://dept.fsjy.net/et/net_video/left.htm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素材库:http://www.oh100.com/teach/shucaiku/学珍生物素材库:http://www.lcyz.net/yxz/yxz.htm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http://www.cnread.net/亦凡公益图书馆:http://www.shuku.net/百万书库:http://www.millionbook.com/小说精选:http://www.myownsummer.com/xiaoshuo/白鹿书院:http://www.oklink.net/黄金书屋:http://kpgb.onchina.net/e书时空:http://www.eshunet.com/中文网络音乐资源中心:http://www.topmusic.net.cn/zhongwen.cgi②关注网络课程资源③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一般课程的开发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基本途径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与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3、地方课程管理与地方课程开发①什么是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又可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它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地方课程有哪些基本特征地域性针对性时代性和现实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地方课程是不同地方根据特定地域或社区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课程资源设计课程,因而,在适用范围上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或地域性,特定的地方课程只适用于特定地方和社区的中小学。从课程目标上看,地方课程是针对地方实际设计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满足地方或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区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社区,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关心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地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病。地方课程设计应充分反映地方或社区发展的现实和要求。地方课程在内容上,要向学生传授参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应具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关于地方或社区的基本知识,如地方或社区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社区结构等等,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如社区研究、社区发展规划、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总之,地方课程在课程内容上要体现鲜活的现实性。在地方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不应是接受式的、而应是探究式的、实践式的。学生在学习关于地方和社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研究社区现实问题,探究每个社会成员适应社区发展需要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同时,通过参与社区活动、社区服务等各种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①什么是校本与校本课程校本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目的)二是在学校中(主体)三是基于学校(途径)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对学校的部分或全部课程进行不同程度或层次的开发。(定义)4、学校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校本关注的不是宏观层面的一般问题,而是学校管理者及教师们日常遇到的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是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将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生的生命力释放得更加彻底。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契机,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鼓励教师的创造热情,发挥个性特长关注学校的特色,充分发挥学校作为课程决策中心的作用关注学生的需要,促进有差异的个性发展③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进行的适合学校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是一个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尊重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突出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是教育制度内权力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④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哪些原则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区域性原则人文性原则互补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课程要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服务,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课程开发的方法和形式要讲究科学性、讲究效率,遵循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课程内容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即使关注学习者兴趣、爱好、差异,也是从获取知识的科学性出发,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校本课程的设置要从“三特”出发,促进“三特”。即从学校的实际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从教师的特点出发,以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特点。校本课程的基本目的是满足学校和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强调学校所在的区域性,充分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区发展的联系,是促进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关心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完善的个性,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校本课程应给人文素养一定的位置,注重追求和肯定人的价值,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智慧和审美道德,在校本课程目的上,崇尚个性
本文档为【《课程理论与实践》PPT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爱赢
公司经营范围:网络软件设计、制作、图文设计、影视制作(编辑)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21-02-19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