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举报
开通vip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血液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 1.白细胞分类(DC): 化验介绍: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参考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5-5% 嗜碱性粒细胞(B):0-1% 淋巴细胞(L):20-40% 单核细胞(M):3-8%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增高见于: 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 1.白细胞分类(DC): 化验介绍: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参考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5-5% 嗜碱性粒细胞(B):0-1% 淋巴细胞(L):20-40% 单核细胞(M):3-8%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增高见于: 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b.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c.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d.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减少见于: a.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b.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c.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 d.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2)嗜酸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与变态反应有关,并有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 增多见于: a.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b.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c.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d.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 减少见于: a.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3)嗜碱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应。 增多见于: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b.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 (4)淋巴细胞(L):淋巴细胞能产生和运载抗体,在防御病毒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 增多见于: a.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 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 减少见于: a.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放射线。 b.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 (5)单核细胞(M):单核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除吞噬细胞和异物外,又能吞噬原虫及具有类脂质包膜的结核杆 菌及麻风杆菌。 增多见于: a.某些感染:伤寒、结核、疟疾、黑热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b.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殖综合症、恶性组织细胞病。 2.白细胞计数(WBC): 化验介绍: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值: 显微镜计数法、自动血球仪法: 成人:0.4万-1万/μl 儿童:1.1万-1.2万/μl 新生儿:1.5万-2万/μ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 (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局部炎症,以及一些细胞感染。 (2)组织损伤:手术后急性心肌梗塞。 (3)恶性肿瘤及白白病: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如肝癌、胃癌等。 (4)其它: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某些药物中毒、烧伤等。 减少见于: (1)某些感染:细菌感染(如伤感、副伤寒);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麻疹)。 (2)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 (3)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肝硬班替氏综合症。 (4)理化因素:放射性物质、X线、某些抗癌药、解热镇痛药等,可造成白细胞减少。 3.标准碳酸氢盐(SB): 化验介绍: 为使碱数值更利于判断代谢性酸碱中毒,需排除呼吸因素影响,来检测动脉血中碱含量即为SB。 参考值: 21.3-24.8 mmol/L(平均 23 mmol/L) 临床意义: SB升高:代谢性碱中毒; SB降低:代谢性酸中毒。 4.丙型肝炎抗体(HCV-Ab): 化验介绍: HCV-Ab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所产生的免疫学指标。是诊断丙型肝炎的一项确诊指标。 参考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 (1)在输血后患肝炎有80-90%的病人是丙型肝炎,其中大部分为阳性。 (2)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特别是经常使用血制品(血浆、全血)的病人可以引起丙肝病毒的合并感染,使疾病转为慢性化、肝硬化或者肝癌。 所以对乙型肝炎的复发病人或是慢性肝炎病人要进行HCV-Ab的检测。 5.布氏杆菌凝集试验(BAgg): 化验介绍: BAgg是诊断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又称波浪热)。 参考值: 凝集试验:阴性 荧光抗体法:<1:100 临床意义: (1)凝集效价大于1:160以上有补步诊断价值、第二次检测凝集效价上升4倍以上可诊断为布氏杆菌病。 (2)病愈后抗体水平在一年内下降较慢,少数人在2-4年内抗体水平仍然较高。 (3)预防接钟过布氏杆菌疫苗和曾患过布氏杆菌病史的人血清中凝集效价可有轻度增高。 6.出血时间(BT): 化验介绍: 出血时间是指皮肤损伤后出血至流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以反映毛细血管对创伤的止血能力。 参考值: Duke法:1-3 分钟 Ivy法: 2-7 分钟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 (1)血小板的质或量有缺陷,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贮藏病、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 (2)血管有功能或结构上的异常:如坏血病、毛细血管扩张症。 (3)缺乏与血小板功能有关的血浆因子:血管性假血友病。 7.胆碱酯酶(CHE) : 化验介绍: 胆碱酯酶是在肝脏中生成然后分泌到血液中的酶,此酶可将胆碱酯水解成胆碱和有机酸。当实质性肝损伤时胆碱酯酶活力降低。 参考值: 试纸法:>80% 胆碱酯酶活性:0.80-1.00 临床意义: (1)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不全时胆碱酶明显降低;慢性胆道疾患、肝癌合并肝硬化时胆碱酯酶降低。 (2)有机磷中毒、营养不良、肥胖则出现血清胆碱酯酶增高。 (3)脂肪肝,肾脏病变,肥胖则出现血清胆碱酯酶增高。 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 化验介绍: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约占血浆脂蛋白总量的 40-50%。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转运体内的胆固醇。将肝脏内的胆固醇经血液转运到各个组织进行利用。它是动脉硬化的重要检测指标。 参考值: 60-220 mg/dL(1.56-5.72 mmol/L) (老年人偏高) 临床意义: (1)LDL-C升高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协助诊断高脂蛋白血症。 (2)LDL-C降低可见于家族性低β-脂蛋白血症,尬β脂蛋白血症,其原因是体内合成载脂蛋白β减少或不能合成载脂蛋白β。 9.丁型肝炎抗体(HDAb) : 化验介绍: HDAb是病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3-8周内在血中出现的一种特异性抗体,占急性感染患者的90%。 参考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阴性 放射免疫法(RIA):阴性 临床意义: (1)HDAb阳性只能在乙型肝炎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抗原阳性者的血清中测得,是诊断丁型肝炎的一项可靠指标。 (2)HDAb呈高滴度(>1:100-1:1000)持续阳性者为丁型病毒慢性感染,即使丁型病毒感染的病人病情缓解后仍可长期阳性。HDAb不属于保护性抗体。 10.丁型肝炎抗原(HDAg) : 化验介绍: 丁型肝炎病毒(HDV)表面缺少外壳蛋白,本身不能复制,因此不能引起疾病。丁型肝炎病毒的核酸炎型属于RNA,只有在表面抗原(HBsAg)阳性时,丁肝病毒借助于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才能进行复制,引起丁型肝炎。 参考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阴性 放射免疫法(RIA):阴性;免疫斑点法: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表示有传染性,而且患者肝脏内丁型病毒(HDV)复制活跃,并对肝脏有直接的损伤作用。此外还说明机体被感染,发生了在乙型肝炎的基础上又合并感染了丁型肝炎。一旦如此,可使疾病发生迅速变化,导致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1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 化验介绍: 二氧化碳溶解在血中产生的压力(张力)即 PaCO2。 参考值: 35-45mmHg(4.65-5.98 kPa) 平均 40mmHg(5.32 kPa) 临床意义: PaCO2升高:肺通气量减少,呼吸功能减退,二氧化碳在体内集聚,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可造成呼吸性酸中毒。超过50mmHg(6.65kPa),表示呼吸衰竭。高达70-80mmHg(9.31- 10.64kPa)可引起脑水肿,昏迷,危及生命,称之为肺性脑病(二氧化碳麻醉)。 PaCO2降低:较少见,多表示通气过度呼出过多二氧化碳,如哮喘,可产生呼吸性碱中毒,引起头晕、肌肉颤动等。 12.动脉血二氧化碳总量(TCO2) : 化验介绍: 此项数值表示血中以各种物质形态存在的二氧化碳总和,主要含量是占TCO2的95%碳酸氢盐(碱)。 参考值: 24-32 mmol/L 临床意义: TCO2反映的仍是AB(血浆实际碳酸氢盐),与AB临床意义相同,比AB对酸碱中毒定性、定量的判断更为精确。 13.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 化验介绍: SaO2是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能力的表示,主要取决于动脉氧分压(PaO2)。 参考值: 95-98% 临床意义: SaO2间接反映PaO2的大小: 〈90%表示呼吸衰竭; 〈80%(相当PaO2<50mmHg)表示严重缺氧。 贫血时SaO2正常并不表明不缺氧,应予以注意。 14.动脉血氧含量(CaO2) : 化验介绍: CaO2表示每100毫升动脉血中含氧总量。主要反映的是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意义类似 PaO2与SaO2。 参考值: 15-22(Vol)% 临床意义: CaO2数值降低表示缺氧。CaO2<15ml(Vol)%表示呼吸衰竭。这一数值也与贫血有关,贫血时CaO2可降低,但SaO2和PaO2可以正常,此时并非表明呼吸衰竭。 15.动脉氧分压(PaO2) : 化验介绍: PaO2是指溶解在血中的氧气所产生的压力,又称张力。 参考值: 10.64-13.3 kPa(80-100 mmHg) 临床意义: 氧分压降低:任何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泡缩小、闭塞,都将使其降低。 氧气压降低表示缺氧: PaO2<60mmHg(7.98kPa)为呼吸衰竭;PaO2<50mmHg (6.65kPa),严重影响生理和代谢功能 16.肥达氏反应(WR) : 化验介绍: WR试验是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没有伤寒杆菌抗体和副伤寒杆菌抗体的一种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参考值: 凝集法: H <1:160O <1:80A <1:80B <1:80C <1:8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 (1)H>1:160和O>1:80的情况下,一般可以确诊为伤寒患者。 (2)在O、A、B、C中任何一项〉1:80,在临床上常见为甲型、乙型、丙型副伤寒。 (3)病人以往患过伤寒、或者注射过伤寒疫苗,血清中伤寒寒杆菌抗体可以比正常值偏高。 (4)有10%左右的伤寒病人、WR始终为阴性反应,其中一部分与发病早期大量使用氯霉素、或应用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关。 17.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 化验介绍:高密度脂蛋白在生理上起着将肝外组织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的运载工具的作用,因而可以防止游离胆固醇在肝外组织细胞上的沉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它的降低是临床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之一,并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参考值: 酶法:M(男)48(±)10mg/dL F(女):56(±)10mg/dL 磷钼酸-酶法:M(男):30-50mg/dL F(女):33-77mg/dL (老年人偏高) 临床意义: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预示着冠心病的出现。临床上常同时测定高密度脂蛋白和血清总胆固醇,并根据它们的比值作为冠心病的信息指标。 18.高铁血红蛋白(MHb) : 化验介绍: 此项检查主要是测定血浆中高铁血红蛋白的含量,用于诊断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 参考值: 0.1-0.4 g/d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 (1)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2)中毒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获得性),一般有服用某些药物的病史。 19.红细胞比(Hct) : 化验介绍: 红细胞比积测定是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其数值的大小主要与红细胞数量有关。 参考值: 温氏管法:M(男):0.4-0.54 F(女)0.37-0.47 毛细管法:M(男):0.46(±)0.039 F(女):0.42(±)0.05 临床意义: 红细胞比积增加:大量脱水、血液丢失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均由于血液浓缩而使红细胞比积增高。 红细胞比积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20.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 : 化验介绍: 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血沉检查属于并非针对某种疾病的试验,但对机体有无炎症、有无活动性病变等有参考价值。 参考值:潘氏法:M(男)0-8mm/h F(女)0-12mm/h 魏氏法:M(男)0-15mm/h F(女)0-20mm/h 临床意义: 血沉增快: (1)各种急性的全身和局部感染:活动性结核病、活动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疟疾、肺炎。 (2)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塞时常于发病后一周左右血沉增快,并持续2-3周:心绞痛时血沉正常。因此可用血沉结果加以区别。 (3)恶性肿瘤: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常使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4)其它贫血、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甲亢,以及铜、砷、酒精中毒时亦常增高。 血沉减慢: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继发性细红胞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1.红细胞计数(RBC) : 化验介绍: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处于动态平衡,因而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及质量保持相对稳定。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红细胞生成与破坏的失常,都会引起红细胞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改变,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参考值: 显微镜统计数法:M(男):400万-550万/μl F(女):350万-500万/μl 血球计数仪:儿童 600万-700万/μl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见于: (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 (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见于: (1)急性或慢性失血。 (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 (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 (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2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化验介绍: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种平均值,是根据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比积结果计算出来的,对贫血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值: 平均红细胞 平均红细胞 平均红细胞血红 体积 蛋白量 蛋白浓度 英文缩写 MCV MCH MCHC 计量单位 fl pg % 正常值 80-90 27-31 32-36 大细胞性贫血 94-160 32-50 32-36 正细胞性贫血 80-90 27-31 32-36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72-80 21-24 32-36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50-80 21-29 24-30 临床意义: 无 23.红细胞平均直径(MCD) : 化验介绍: 无 参考值: 目测法:6-9μm(平均7.2μm) 临床意义: (1)增大见于:大细胞性贫血、肺气肿、阻塞性黄疸,及肝损坏引起的黄疸。 (2)减小见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慢性溶血性黄疸. 24.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EF) : 化验介绍: 红细胞脆性试验是测定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水内开始溶血至完全溶血的界限,本试验主要用以测定红细胞的膜有无异常。 参考值: 光电比色法:开始溶血 0.42-0.46% 完全溶血 0.32-0.54%(平均值0.34%) 临床意义: (1)脆性增加: a.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球形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下降,吸水后膨胀能力很小,对低渗盐水的低抗力差。所以对低渗液特别敏感,脆性显著增强。 b.脆性增加也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球形红细胞增多者。 (2)脆性减低: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各型海洋性贫血,镰形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以及脾切除术后。还见于其他红细胞面积与体积的比例增大的情况,如肝病等。 (3)某些轻型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及酶缺陷所致溶血性贫血,如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孵育后红细胞渗透性脆性试验可自阴性转为阳性。 25.红细胞血浆电泳时间(EFT) : 化验介绍: 红细胞表面带有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向与自己表面所带电荷符号相反的方向移动。电荷减少,移动减慢,易聚集形成血栓。 参考值: 16.5(±)0.85 秒; 1.16(±)0.06 μm 临床意义: 冠心病、缺血性中风、心肌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视网膜中央动脉或静脉栓塞、血液病、肿瘤等,电泳均可减慢。 26.缓冲碱(BB): 化验介绍: 缓冲碱是指血液中能中和酸的物质和总和。 BB值不受二氧化碳即呼吸因素变化的影响。 参考值: BBb:48 mmol/L BBp:41-42 mmol/L 临床意义: BB值升高:直接判定代谢性碱中毒。 BB值降低:直接判定代谢性酸中毒。如AB正常则表示血浆蛋白降低或贫血。 27.甲型肝炎抗体IgM(HAVAb-IgM) : 化验介绍: 这种抗体是感染甲肝病毒(HAV)后病人血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抗体,属于HAV衣壳抗体。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感染后的甲型肝炎病人血中很快就可出现此种抗体,并在血中能够维持3-6个月的时间。 (2)有少部分病人测不出这一抗体,这种结果临床上称作 HAVAb-IgM应答"缺失"。这类患者可借助于检测HAAg或甲型肝炎总抗体来明确诊断。 28.甲型肝炎抗原(HAAg): 化验介绍: HAAg是在甲型肝炎患者的粪便滤液中发现的直径27nm的病毒样颗粒。 参考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阴性 放射免疫测定(RIA):阴性 临床意义: (1)HAAg试验阳性病人可以确诊为甲型肝炎,因为 HAAg阳性是本病的特异性指标。 (2)急性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发病前1-15天,粪中 HAAg阳性占 70.6-87.5%,发病一周阳性为42.9%,1- 2周阳性占18.3%,半个月后很少见阳性。 29.甲种胎儿球蛋白(AFP): 化验介绍: AFP是胎儿时期血清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在胎儿的肝细胞内合成,正常成人肝细胞失去了合成的能力,血清中含量极微,但在肝细胞功能发生异常,特别在患有原发性肝细胞癌时,血清中又可出现AFP,所以临床上常常借助于AFP的检查作为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辅助诊断。 参考值: 血凝法:阴性(<1:1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25μg/L 放射免疫法:<30 ng/ml 临床意义: (1)原发性肝癌:肝癌病人的肝细胞恢复合成AFP的能力,血中的AFP比正常人明显升高10倍至数万倍。一般认为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应大于400μg/L,但AFP持续升高在200μg/L以上达8周时,要考虑原发性肝癌并有手术适应症。原发性肝癌者中有20-30%的低水平AFP<30μg/L的病人,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肝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变患者AFP增高,一般不超过300μg/L。普通肝炎AFP增高的时期不长,如转氨酶(ALT)恢复正常随着肝细胞的修复,AFP逐渐减少到正常水平。 (3)其他:先天性总胆管闭锁,开放性骨脊裂的胎儿,生殖腺胚胎性肿瘤等疾病AFP有所增高。 (4)正常孕妇在妊娠3-5个月时AFP达最高峰(一般不超过200μg/L),以后逐步下降,到胎儿出生后恢复正常。 30.间接胆红素(IBIL) : 化验介绍: 当体内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大量的间接胆红素,超过了肝脏代偿能力后,肝细胞不能将其全部转变为直接胆红素,因此血中间接胆红素含量升高。间接胆红素可透过细胞膜,对细胞有毒害作用,不能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参考值: 3.42-10.3 mmol/L 临床意义: 间接胆红素升高见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新生儿黄疸及疟疾等。 31.碱剩余(BE): 化验介绍: BE是用相比缓冲碱BB变动的数量表示体内酸碱状态。 参考值:   -3~3 mmol/L 临床意义: BE可更直接、更快判断代谢性酸碱中毒,优于BB。 BE值升高:代谢性碱中毒。 BE值降低:代谢性酸中毒。 32.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 : 化验介绍: 无 参考值: 10-15s(秒)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 (1)甲型血友病、乙型血友病以及XI因子缺乏症。 (2)口服抗凝剂所致。 (3)肝脏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3.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 化验介绍: ASO是病人近期内感染了A群溶血性链球菌之后,血清中出现的一种A群溶血性链球菌的代谢产物。它可协助诊断风湿热。 参考值: 试管溶血法:<1:400 胶乳凝集法:<1:500 溶血中和法:成人<250U,3岁以下<100U 临床意义: (1)正常人血清中ASO一般含量在1:400以下。 (2)风湿热病人在感染后4-6周内,80%的病人血清ASO增高,同时血沉加快,白细胞数增高,可怀疑为活动风湿,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ASO也有明显升高。 (3)ASO增高还见于一些高胆固醇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和巨球蛋白血症。 34.抗人球蛋白试验(CT): 化验介绍: 抗人球蛋白试验是检查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有用的试验诊断项目。本试验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试验主要检查红细胞上是否有不完全抗体,间接试验是检查血清中有无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参考值: 直接试验和间接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直接试验呈强阳性,间接反应多为阴性,但也可阳性。 (2)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甲基多巴诱发的自身免疫型直、间接试验均阳性;青霉素诱发型直接反应阳性,间接反应阴性。 (3)冷凝集素综合症:直接反应阳性,间接反应阴性。 (4)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直、间接反应均强阳性. (5)某些高球蛋白血症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恶性肿瘤和淋巴瘤呈阳性反应。 35.冷凝集试验(CAggT): 化验介绍: CA是用来检查人体被支原体感染以后,血清中产生的高滴度的寒冷凝集素。这种凝集素能和自己体内的红细胞或"O"型血人的红细胞 ,在0-4℃寒冷情况下产生凝集现象。用此方法对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进行辅助诊断。 参考值: 凝集法:<1:20 临床意义: (1)支原体感染的病人阳性率在50-60%,正常人血清中也有少量的冷凝集素。支原体肺炎病人感染后第二周可达1:40-1:80或更高,第四周达到高峰。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重症贫血、疟疾、骨髓瘤、腮腺炎、螺旋体病、恙虫病、肝硬化等疾病也可以有阳性反应。 (3)有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人可能继发支原体肺炎,冷凝集素滴度阳性,可达数万。 36.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FT): 化验介绍: 当毛细血管本身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质和量以及体液因子有缺陷或受到某些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的作用时,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增加。本试验是用物理加压方法,统计新出血点的数目来估计毛细血管的损害程度的。 参考值: M(男):0-5个 F(女):0-10个 [6.7kPa,15min(分)] 临床意义: 本试验阳性者见于: (1)血管凝因素引起的出血,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某些原因所引起的紫癜、坏血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2)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及血小板病等。 (3)亦见于肝脏疾患、慢性肾炎、严重凝血障碍及传染病等。 37.凝血酶时间(TT) : 化验介绍: 无 参考值: 16-18s(秒),超过正常对照3秒为异常 临床意义: (1)纤维蛋白原显著减少或结构异常时。 (2)肝素和类肝素物质增多。 (3)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多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8.凝血时间(CT) : 化验介绍: 凝血时间是指血液离体后到完全自然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参考值: 正常参考值(室温):4-12min(分钟) 硅管法:15-30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 (1)甲型、乙型和丙型血友病、弥散性血凝血、血液中的抗凝血物质增加。 (2)严重的肝损害、阻塞性黄疸、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严重肝损伤。 缩短见于: 各种原因所致的高凝血状态,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血期、血栓性疾病。 39.葡萄球菌聚集试验(SCT) : 化验介绍: 本试验是测定血清中存在的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FDP)的。 参考值: 玻片法:阴性 半定量法:SFDP含量:0-2 mg/L 临床意义: (1)阳性:原发及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高者。 (2)增高:脑梗塞、脑血栓、部分冠心病、糖尿病、肝硬化、慢性胃炎。 40.葡萄糖耐量试验(GTT): 化验介绍: 葡萄糖耐量试验是检查人体糖代谢调节机能的一种方法。正常人在一次食入大量的葡萄糖后,通过各种调节机制,血糖浓度仅暂时升高,约两小时后可恢复正常水平。这种现象称耐糖现象。给受试者服用一定量的糖后,每隔一段时间测定血糖含量或尿糖,画出曲线,即为葡萄糖耐量试验。 参考值:空腹血糖3.9-6.2mmol/L(70-110mg/dL) 服糖一小时血糖7.78-8.89mmol/L(140-160mg/dL) 服糖二小时后血糖恢复正常。 各次尿糖均为阴性。 临床意义: (1)糖尿病:空腹时血糖常超过正常值,服糖后血糖更高,而且维持高血糖时间较长,尿中可检测尿糖。 (2)肝病患者:服糖后半小时或一个半小时之间糖急剧升高,一个半小时到三个小时之间血糖迅速下降至正常或低于空腹血糖。血糖升高时可以现尿糖。 (3)肾病患者:糖耐量曲线正常,服糖后尿内可出现糖。 (4)某些内分泌疾病:如垂体前叶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肿瘤,血糖浓度低于正常人,进食大量糖后,血糖升高不明显。糖耐量减低。 血液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二) 41.全血还原粘度(ηb-1)/Ht : 化验介绍: 是指全血粘度与红细胞压积之经,即单位红细胞压积时的全血粘度值,有利于不同红细胞压积血标本粘度的比较。 参考值: 7.4(±)0.75 临床意义: 无 42.全血粘度(ηb) : 化验介绍: 全血粘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数,它是血浆粘度、血细胞压(比)积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是血液随不同流动状况(切变率)及其他条件而表现出的粘度,切变率低时血粘度高,随切变率的逐渐升高粘度逐渐下降,最后趋向一个平稳的数值。 参考值: 毛细管法:M(男):4.25(±)0.41 F(女):3.65(±)0.32 旋转法:(37℃) M(男) F(女) 单位 230/S:4.53(±)0.46 4.22(±)0.41mPa·s 115/S:9.31(±)1.48 8.37(±)1.22mPa·s 临床意义: 无 43.乳酸脱氢酶同功酶(LDL) : 化验介绍: 乳酸脱氢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同功酶,有五种形式,即LDH-1(H4)、LDH-2(H3M)、LDH-3 (H2M2)、LDH-4(HM3)及LDH-5(M4),可用电泳方法将其分离。LDH同功酶的分布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所以可以根据其组织特异性来协用诊断疾病。正常人血清中LDH2> LDH1。如有心肌酶释放入血则LDH1>LDH2,利用此指标可以观察诊断心肌疾病。 参考值: LDH1:24-34%;LDH2:35-44%; LDH3:19-27%;LDH4:0-5%;LDH5:0-2% 临床意义: (1)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早期血清中LDH1和LDH2活性均升高,但LDH1增高更早,更明显,导致LDH1/LDH2的比值升高。 (2)肝炎、急性肝细胞损伤及骨骼肌损伤时LDH5都会升高。 (3)患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素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肾坏死等病LDH1也可升高。 (4)恶性病变时LDH3常增高。 (5)急性肺损伤、充血性心力衰竭、白血病、白血病、胶原病等也可使LDH2及LDH3增高。 44.嗜酸细胞直接计数(EOS) : 化验介绍: 无 参考值: 无 临床意义: 无 45.嗜异性凝集试验(HeAgg) : 化验介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是EB病素,病人血清中可测到嗜异性凝集和抗EB病素的抗体。做此试验可以对此病作出诊断。 参考值: 凝集法:<1:7 临床意义: (1)凝集价达到1:224以上者可以结合病人临床症状确诊为单核细胞增多症。 (2)约有10%的病人试验为阴性,大多是儿童和婴儿。 (3)正常人试验是阴性或者不超过1:7。 (4)血清病、何杰金氏病和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急性期,凝集价也有较大的增高。 46.酸溶血试验(Ham'S) : 化验介绍:本试验对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有较高的价值(有特异性)。因为此病红细胞本身结构异常,对补体和酸较敏感,当血清稍趋酸性时易致溶血。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阳性:PNH患者 (2)弱阳性:球性红细胞增多症。 47.糖化血红蛋白(HbAI) : 化验介绍: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生成后与糖类经非酶促结合而成的。合成的过程缓慢,相对不可逆。合成的速度与红血胞所处的环境糖浓度成正比。所以检测引项指标可用以评定糖尿病控制的程度。 参考值: 占总血红蛋白的7.0(±)0.9% 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所占比例可反映测定前1-2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 48.体外血栓形成测定 : 化验介绍: 在体外模拟体内血液流动状态下形成血栓,这种人工形成的血栓同体内形成的血栓有完全类似的结构。 参考值: chandler法: 长度:17.25(±)5.23(mm) 湿重:51.90(±)11.32(mg) 干重:15.06(±)6.30(mg) 临床意义: (1)辅助诊断:冠心病、脑血栓、癌肿、肺心病等体外血栓的长度和重量增加。 (2)疗效观察:对止血药、抗凝药、溶栓药、抗栓药等服药后的观察。 (3)鉴别癌肿转移:癌症转移者常增高。 (4)判别中风类型:缺血性中风增高,出血性中风降低。 (5)预报中风、急性心肌梗塞。 49.外-斐氏反应(WFR) : 化验介绍: WFR也称作变形杆菌集试验,用来诊断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这些疾病的病原体是立克次体。 参考值:玻片凝集法: OX2<1:160 OX19<1:160 OXK<1:160 补体结合试验:阴性 免疫荧光染色法:阴性 临床意义: 正常人的滴度(血清稀释倍数)不超过1:20 (1)增高:流行性斑疹伤寒(OX19阳性率可100%);地方性斑疹伤寒(OX19部分可达1:200-1:800);恙虫病患者,患病后第一周OXK有14%在1:80以上。第四周可达 80%。 (2)布氏杆菌病、回归热病人血清中滴度也有所增高。孕妇可稍有增高。 50.网织红细胞计数(RC) : 化验介绍: 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周围血液中的数值可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功能,因而对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反应的观察均有其重要意义。 参考值: 目测法:成人:0.5-1.5%,新生儿:2-6% 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 (1)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急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 (2)判断疗效: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病人,在补充铁剂及维生素B12、叶酸之后,网织红细胞应迅速增多。 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红细胞生成减低。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典型病例常低于0.5%。 51.戊型肝炎抗体(HEAb): 化验介绍: 戊型肝炎。原来称作肠道传染性非甲非乙型肝炎,在同一个地区可以同甲型肝炎相伴发生,散在流行。 HEAb包括HEAb.IgG和 HEAb.IgM两类抗体。 参考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阴性 临床意义: (1)HEAb.IgM阳性,表示近期感染戊肝炎病毒。 (2)凡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的HEVAb.IgG效价≥4倍增高,可判为HEVAb.IgG阳性,表明新近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有临床确诊价值。 52.血氨(BA) : 化验介绍: 血氨的主要来源是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另外还可在肾脏由谷氨酰氨作用形成氨,或消化道中由细菌代谢产生氨。由于氨有毒性,必须转变成无毒或毒性小的物质排出体外。其余径主要是在肝脏合成尿素后通过肾脏排出。另外还可合成谷氨酰胺或重新利用等。临床上检测血氨的含量,可反映肝脏病变的情况,也可用以协助诊断肝性昏迷。 参考值: 酚一次氯酸盐法: 46-140μg/dL(27-81.6μmol/L) 钠氏试剂法: 10-60μg/dL(5.87-35.2μmol/L) 临床意义: (1)肝性昏迷、肝性脑病、重型肝炎,尿素症都可引起血氨升高,血氨升高也是肝性脑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2)大量食入蛋白质,食道静脉曲张造成的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也可导致血氨升高。 53.血沉方程K值(K) : 化验介绍: 红细胞沉降率受红细胞聚集影响较大,通过血沉方程K值的换算能较客观地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参考值: 53(±)20 临床意义: K值升高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54.血红蛋白(HB) : 化验介绍: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其功能是在肺部结合氧气,送到全身各组织并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送到肺部而呼出体外。 参考值: M(男):12-16g/dL;F(女):11-15g/dL     儿童17-20g/dL 临床意义: 由于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有密切关系,因此它们的临床意义基本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 55.血浆比粘度(ηs) : 化验介绍: 全血粘度与水的粘度的比值,用毛细管粘度织测定计经常应用。 参考值: 1.65(±)0.09 临床意义: 血粘度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先心病、慢性肺心病、严重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硬化)、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肺疾患、肿瘤、血液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硬皮病、创伤、骨折、烧伤、休克等。 血粘度降低: a.病理性:上消化道出血、鼻衄、脑出血、出血性紫癜、肝硬化腹水、尿毒症、急性白血病、妇女功能性出血。 b.生理性:妇女经期、妊娠期。 56.血浆复钙(PRT) : 化验介绍: PRT是指去钙血浆加钙凝固所需时间。它主要是针对血小板凝血活酶功能的测定,检查出血性疾患。凝血因子、抗凝物质的多少都影响PRT。 参考值: 142(±)45s(秒) 临床意义: PRT延长:凝血因子缺乏,抗凝物质增多,其意义同凝血时间。 57.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3P) : 化验介绍: 3P试验是反映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的试验。鱼精蛋白可使纤维素聚合沉淀,呈现可使纤维素聚合沉淀,呈现可见的纤维,表明体内处于高凝状态。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a.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此试验早期常呈阳性,后期呈阴性。 b.局限性血管内凝血,3P为阳性。 58.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 化验介绍: 凝血酶原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肝脏来制造。 参考值: Quick氏一步法:11-14s(秒)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 (1)肝脏实质性损伤:肝硬化、肝脏弥漫性损伤。 (2)应用抗凝药物、维生素K缺乏。 (3)恶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 缩短见于: (1)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 59.血浆实际碳酸氢盐(AB) : 化验介绍: AB表示体内实际碱(碳酸氢盐)含量。 参考值: 21.4-27.3mmol/L(平均24mmol/L) 临床意义: AB值可因机体代谢或呼吸原因升高或降低,其值的变化有时较为复杂,要综合分析,结合PaCO2、PH等项作出正确判断。 60.血浆纤维蛋白原(Fb) : 化验介绍: 无 参考值: 双缩脲比色法:0.2-0.4 g/dL 热沉淀比浊法:0.22-0.42 g/dL 临床意义: 增加见于: (1)感染及无菌炎症:如肺炎、肺结核、胆囊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 (2)其它:放射治疗、脂肪肾。 减少见于: (1)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2)重症肝病:急性黄色肝萎缩、肝硬化。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61.血浆粘度(ηb) : 化验介绍: 血浆粘度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浆粘充升高全血粘度必然增高,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尤其是纤维蛋白原,脂蛋白和球蛋白的浓度。 参考值: 229(±)0.086(mPa·s) 临床意义: 无 62.血块收缩时间(CRT) : 化验介绍: 本试验属血小板功能的诊断筛选试验。 参考值: 30-80分钟开始收缩,24小时完全收缩 临床意义: 血块收缩不良或完全不收缩见于: (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血小板无力症、严重凝血酶原生成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 (3)阻塞性黄疸、肺炎、何杰金氏病、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 63.血清α2-巨球蛋白(α2-MG) : 化验介绍: α2巨球蛋白亦称α2抗纤维蛋白溶酶、α2胰蛋白酶结合球蛋白。对胰蛋白酶、α胰蛋白酶、凝血酶、纤维蛋白溶酶等蛋白水解酶活力有抑制作用。 参考值: 150-350 mg/dL(1.8-4.3μmol/L) 临床意义: (1)α2-MG增高见于慢性肾炎、肝脏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α2-MG减低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胰腺炎。 64.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 : 化验介绍:β2-MG为一种低分子量蛋白质,它存在于除红细胞和胎盘滋养层细胞以外的所有带核细胞中,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当细胞处于最旺盛的生理状态时产生β2-MG最快。β2-MG在血浆、尿液中含量都很少,血浆中β2-MG经肾小球过滤后99.9%被近血小管重吸收,并在小管细胞中降解成氨基酸。 参考值: 血浆中浓度:1.60-3.0μg/ml 尿中浓度:<370μg/24h(小时) 临床意义: (1)用以鉴别蛋白尿的来源。尿中β2-MG升高见于肾小管性蛋白尿、近曲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 (2)当出现癌细胞、肉瘤细胞等恶性肿瘤细胞时,血及尿中β2-MG有所增高。 65.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 : 化验介绍: GGT在体内分布很广,如肾、肝、胰等脏器均有此酶。但血清中GGT主要来自肝脏,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所以当肝胆系统病变的时候,GGT活性升高,临床上测定此酶活性来协助诊断肝胆疾病。 参考值: 速率法:0-35IU/L 临床意义: (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时,血中GGT明显升高。其原因是癌细胞产生的GGT增多和癌组织本身或其周围的炎症刺激作用,使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以致血中GGT增高。 (2)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胆道感染、肝硬化等都可使GGT升高。 (3)其他疾病如心肌梗塞、急性胰腺炎及某些药物等均可使血中GGT升高。 66.血清癌胚抗原(CEA) : 化验介绍: CEA是首先在结肠癌病人的血清中发现的一种球蛋白,在胎儿3-6个月的血清中可以检测到,所以称作癌胚抗原。 参考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25ng/m 放射性免疫测定:<25ng/ml 临床意义: (1)原发性结肠癌患者CEA增高占45-80%。 (2)除原发性结肠癌以外,腺胰癌、胆管癌、胃癌、食道癌、肺癌、乳腺癌和泌尿系统的肿瘤阳性率也很高,一般在50-70%。 (3)结肠癌患者手术切除以后,在1-3周内血中CEA可下降到正常水平。如手术切除不完全,术后CEA还持续阳性,说明病人预后较差或癌肿发生了转移,或者有复发的可能。 (4)良性肿瘤、炎症和退行性疾病,如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胰腺炎和酒精性肝硬变病人CEA也有部分升高,但远远低于恶性肿瘤,一般小于20μg/L。所以测定CEA可以作为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依据。 67.血清白蛋白(ALB) : 化验介绍: 血清白蛋白是血清总蛋白的一部分,由肝脏合成。肝脏疾患时常常检测血清白蛋白含量来协助诊断,判断预后。但是肝脏的代偿能力很强,所以只有当肝脏损害到一定程度时,又经过一定的疾程后,才能够显示出白蛋白质量的变化。 参考值: 40-55 g/L 临床意义: (1)白蛋白浓度升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血浆浓缩所致。尚未发现单纯白蛋白浓度升高的疾病。 (2)白蛋白浓度降低的原因与总蛋白浓度降低的原因相同。急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见于大量出血和严重灼伤。慢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见于肝、肾疾病。 68.血清白蛋白/球蛋白(A/G) : 化验介绍: A/G比值为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可以提示病情的发展和预后的估计。 参考值: 1.5-2.5:1 临床意义: 常用于衡量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当A/G比值小于1.0时,称比例倒置,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特征之一。 69.血清蛋白电泳(SPF) : 化验介绍: 血清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当蛋白质带正电荷的时候,在电场中由阳极向阴极泳动;带负电荷时,在电场中则由阴极向阳极泳动。蛋白质的泳动速度与分子量、游离状态和所带电荷多少有关。 参考值:(一般成人) 白蛋白:52-63%;α1球蛋白:4-5%; α2球蛋白:4-5%;β球蛋白:9-12%; γ球蛋白:15-22% 临床意义: (1)急性肝炎:发病早期蛋白质电泳无变化,发病两周后白蛋白、α2及β球蛋白减少,γ球蛋白增高。 (2)慢性肝炎:γ球蛋白升高,白蛋白下降较急性肝炎显著。 (3)肝硬化:白蛋白、α1、α2球蛋白均明显下降,γ球蛋白极度升高。 (4)肝细胞癌:蛋白变化除α1和α2增高外,其它改变与肝硬化相同。但在α1和白蛋白之间可出现甲胎蛋白的区带。 (5)其它的肝胆疾患和肝外疾患如淤血肝、多发性骨髓瘤和肾病综合征等可引起各种蛋白含量的变化。 70.血清淀粉酶(AMS) : 化验介绍: 淀粉酶主要由唾液腺和胰腺分泌。能分解多糖,如淀粉和糖原。当患流行性腮腺炎和急性胰腺炎时,血中和尿中的淀粉酶明显升高。 参考值: Somogyi法:40-180U Winslow法:8-64U 临床意义: 淀粉酶活性升高: (1)急性胰腺炎:发病后8-12小时血清的淀粉酶开始升高; 12-24小时达高峰;2-5天下降至正常。 (2)急腹症:如急性辣尾炎、肠梗阻、胰腺癌、溃疡病穿孔等均可引起血清淀粉酶升高。 (3)慢性胰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唾液腺化脓等,也可引起淀粉酶轻度升高。 淀粉酶活性降低: 肝炎、肝硬化、肝脓肿、肝癌等可使血清淀粉酶活性降低。 71.血清钙(Ca) : 化验介绍:血液中的钙几乎全部存在于血清中,含量很少,仅为人体内钙含量的0.1%,但却有很重要的生理作用。参与凝血,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维持心肌节律等。 参考值: 滴定法:9-11mg/dL 邻甲酚酞络合酮直接比色法: 成人8.11-10.15mg/dL 儿童8.98-10.78mg/dL 临床意义: 血钙升高:见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维生素D过多症,多发性骨髓瘤等。 血钙降低:临床上是很多见的,表现为手足抽搐。见于下列疾病: (1)甲状旁腺机能减退,血钙可降至1.75mmol/L (5mg/dL)以下,血磷可升高。 (2)佝偻病与软骨病:体内维生素D缺乏,使钙吸收障碍,导致钙、磷都偏高。 (3)慢性肾炎尿毒症,严重肝炎时,见血钙降低。 (4)长期低钙饮食或吸收不良,在严重乳糜泻时,食物中的钙与未吸收的脂肪酸结合生成钙皂,排出体外而造成低血钙。 (5)新生儿低血钙症,可引起惊厥。 72.血清甘油三酯(TG) : 化验介绍: 血清甘油三脂是血酯的成分之一。在人体当中甘油三酯处于动态平衡。血酯的含量可随膳食的改变而改变,而且变动范围很大。另外其含量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尤其是体重超过标准的中老年人往往偏高。 参考值: 酶法:M(男):24.0-160mg/dL F(女):28-108mg/dL 乙酰丙酮显色法:<120mg/dL 临床意义: (1)血清甘油三酯升高:原发性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脂肪肝等。 (2)血清甘油三脂降低:原发性β-脂蛋白缺乏症、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肝功能严重低下及吸收不良等。 73.血清谷-丙转氨酶(ALT) : 化验介绍: 正常时,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内,以肝细胞含量最多,心肌细胞中含量其次,只有极少量释放血中。所以血清中此酶活力很低。当肝脏、心肌病变、细胞坏死或通透性增加时,细胞内各种酶释放出来,使血清中此酶活性升高。所以测定血清中此酶的含量可作为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观察的依据。 参考值: 速率法:0-30IU/L 临床意义: 谷-丙转氨酶的增高意义较大,其增高程度可反映肝细胞损害和坏死的程度。 (1)肝胆疾病:急性病毒性肝炎,ALT是最为敏感的指标之一,会出现明显升高。慢性肝炎血清ALT升高一般不超过参考值的3倍,而且有时可降至正常。慢性活动性肝炎血清ALT可升高至参考值的3-5倍以上。活动型进行性肝硬化时ALT可中轻度升高,但在代偿期可正常或稍增高。患原发性肝癌时,ALT可正常或中轻度升高。胆道疾病如胆石症引起梗阻时,虽无肝细胞病变,但ALT可稍升高。 (2)其他疾病:心肌梗塞及心功能不全导致肝淤血可使ALT明显升高。骨骼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均可使ALT活性升高。某些药物或毒物如异菸肼、鲁米娜、四氯化碳等可引起ALT活性升高。 74.血清谷-草转氨酶(AST) : 化验介绍: 在正常情况下,谷-草转氨酶存在于组织细胞中,其中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其次为肝脏。血精中含量极少。组织细胞病变时,此酶释放入血。测定血清中此酶含量可用以协助诊断疾病和观察预后。 参考值: 速率法:0-35IU/L 临床意义: (1)当心肌梗塞时,血清AST升高,在发病后6-12小时之内显著升高,48小时达高峰,3-5天恢复正常。 (2)各种肝病也可引起AST升高。如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 (3)心功能不全、胸膜炎、肾炎,服用某些药物如异菸肼、氯丙嗪、鲁米娜等均可使AST升高。 75.血清肌红蛋白(SMbT) : 化验介绍: 骨骼肌与心肌细胞中都含有肌红蛋白,它能可逆地与分子氧结合,增加氧扩散进肌肉细胞的速度。血清肌红蛋白明显升高是心梗的早期定量指标。 参考值: M(男)20-70ng/ml; F(女)18-50ng/ml 临床意义: (1)心梗发作18小时内的病人可明显增高。 (2)在急性肌损伤、急慢性肾衰、休克及能够引起肌肉病变的疾病时都会出现增高。 76.血清肌酐(SCr) : 化验介绍: 肌酐主要是体内肌酸的代谢产物,少部分由食物经机体消化吸收而来。肌酐易由肾脏排出。在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活动相对恒定时,测定血清肌酐的含量较测定尿素氮的含量更能反映肾脏的排泄功能。 参考值: 速率法:M(男):0.8-1.2mg/dL F(女):0.6-0.9mg/dL 碱性苦味酸法:M(男):0.5-1.5mg/dL F(女):0.8-1.2mg/dL 临床意义: (1)当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使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时,血肌酐可升高。同时应在已知内生肌酐清降率的基础上穿插着测定血肌酐作为追踪观察的指标。 (2)尿素氮与肌酐同时测定更有意义,如二者同时升高,说明肾脏有严重损害。 77.血清钾(K) : 化验介绍: 人体每日约需2-3g钾,主要由食物提供。维持钾的体内平衡的机制有胰岛素、醛固酮、酸碱平衡缺氧等因素。一般在肾功能正常时,可以排出大量的钾,只有肾功能受损时,摄入过多的钾,才能造成钾潴留。但当严重腹泻时,有大量钾从大便中丢失,造成缺钾现象。 参考值: 火焰光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 3.5-5.5mmol/L 临床意义: (1)血清钾升高: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低醛固酮血症及应用氨苯喋啶、去氧安体舒通等都可造成钾的排出量减少而引起钾的升高。高钾饮食、口服或注射含钾液过多也能使血钾增高。另外,溶血、挤压伤、组织缺氧、胰岛素缺乏、毛地黄中毒均可使血钾升高。 (2)血钾降低:通过胃肠道丢失钾过多,如呕吐腹泻,胃肠引流。尿内排出的钾过多,如醛固酮增多症,服用利尿剂。另外碱中毒、低钾饮食、心功能不全、输入无钾液体,也可造成血钾降低。 78.血清碱性磷酸酶(AKP) : 化验介绍: 碱性磷酸酶几乎存在于机体的各个组织,但以骨骼、牙齿、肝脏、肾脏含量较多。正常人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骨骼,由成骨细胞产生。AKP经肝胆系统进行排泄。所以当AKP产生过多或排泄受阻时,均可使血中AKP发生变化。临床上常借助AKP的动态观察来判断病情发展,预后和临床疗效。 参考值: 速率法:20-80IU/L 临床意义: (1)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时,由于胆汁排泄不畅,使AKP滞留血中而增高。急慢性黄疸型肝炎或肝癌时也可使AKP升高。 (2)骨骼系统疾病如:骨细胞瘤、骨折恢复期、骨转移癌等,血清AKP增高。 79.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 : 化验介绍: 磷酸肌酸激酶(CP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在脑组织中也存在,是参与体内的能量代谢的一种酶。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后2-4小时,血液中此酶活动即开始升高。比血清中谷草转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力变化都出现得早。 参考值: 无机磷法:0-200U/dL 比色法:M(男):0.55-7.5U/dL F(女):1.45-4.0U/dL 临床意义: (1)心肌梗塞后,CPK较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特异性高,但持续时间短,2-4天恢复正常。 (2)病毒性心肌炎,CPK也可升高,对诊断及预后有参考价值。 (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以及肌肉损伤时CPK也可升高。 (4)严重的心绞痛、心包炎、房颤、脑血管意外、脑膜炎以及心脏手术等,CPK可见升高。 80.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PK-MB) : 化验介绍: 磷酸肌酸激酶主要分布在心肌组织中。测定血清中CPK-MB是目前诊断心肌梗塞的最佳的血清酶指标。 CPK-MB的高低与心肌梗塞的面积也有密切关系。 参考值: <16n/ml 临床意义: 诊断心肌梗塞的特异指标。在急性心肌梗塞胸痛发作后,血清CPK-MB上升,24小时达高峰,至48小时消失,若CPK-MB再度上升,提示有心肌梗塞复发。 血液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三) 81.血清镁(Mg) : 化验介绍: 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与机体的糖、脂肪和核酸代谢有密切的关系。人体所需要的镁来源于食物,由小肠吸收,肾脏排出。肾脏能够有效的保留镁,当体内的镁缺少时,肾的排镁量极少。 参考值: 达旦黄法:成人1.7-2.8mg/dL 儿童1.4-1.9mg/dL 甲基溴麝香草酚蓝比色法:1.64-2.52mg/dL 临床意义: 血清镁增高:见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旁腺机能减退、阿狄森氏病、多发性骨髓瘤和严重脱水等。 血清镁降低:见于镁的来源不足,如长期禁食、呕吐、腹泻、消化不良等。或者由于镁丢失过多造成血镁降低,如服用利尿剂、慢性肾炎多尿期。一些内分泌疾病也可造成血镁降低,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酸中毒、醛固酮增多症等。 82.血清钠(Na) : 化验介绍: 正常情况下,体内钠的摄入量与排出量应保持平衡。钠主要经肾脏由尿排出。临床上发生的电解质异常,通常都包括钠失调。血浆钠浓度只反映细胞外液钠离子与水的平衡,所以应随病情变化随时测定。 参考值: 火焰光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 135-145mmol/L 临床意义: 血钠降低: (1)胃肠道失钠:可见于呕吐、腹泻、胃肠道引流。 (2)从肾脏丢失:严重的肾孟肾炎、肾小管严重损害、肾皮质功能不全、糖尿病。 (3)皮肤失钠:大量出汗时,只补充水而未补充钠。大面积烧伤,创伤。 (4)抗利尿激素过多。 血钠升高:临床上少见,多由缺少水分所致,因此伴有脱水症状。 (1)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原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2)严重脱水、大量出汗、烧伤、糖尿病性多尿、长期呕吐、腹泻后水摄入不足。 83.血清尿素氮(BUN) : 化验介绍: 尿素氮是血浆蛋白氮以外的含氮化合物的一种。在正常情况下,血中尿素氮主要是经肾小球滤过而随尿排出的。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时,血中的尿素氮浓度升高。所以测定血中尿素氮含量可粗略估计肾小球滤过功能。 参考值: 尿素酶靛酚法:M(男):2.89-7.85mmol/L F(女):2.78-7.32mml/L 尿酶-钠氏试剂显色法:3.21-6.07 mmoI/L 临床意义: 尿素氮浓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分为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二个方面。 (1)生理性因素:高蛋白饮食可引起血清尿素氮浓度升高,男性比女性平均高2-3mg/dL。 (2)病理性因素: a.肾前性:剧烈呕吐、幽门梗阻、消化道大量出血、肠梗阻和长期腹泻等。 b.肾性: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病晚期、肾功能衰竭及中毒性肾炎。 c.肾后性疾病:前列腺肿大、尿路结石、尿道狭窄、膀胱瘤导致的尿路受压等。 84.血清尿酸(UA) : 化验介绍: 尿酸是体内核酸中嘌呤解的最终产物。大部分经肾脏排出。以肾功能受损时,尿酸易潴留于血中而导致血中含量升高。在肾脏病变早期,血中尿酸浓度常首先升高。所以此项指标有助于较早期的诊断肾脏的病变。 参考值: 尿酸酶法:M(男):3-8.3mg/dL F(女):2.5-6.0mg/dL 磷钼酸还原法:M(男):2.5-7.0mg/dL F(女):1.5-6.0mg/dL 临床意义: 尿酸含量升高: (1)痛风症,尿酸含量可升高。 (2)急慢性肾小球肾炎,一般伴有血清尿酸增高。 (3)血白病,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或其它恶性肿瘤也可导致血尿酸升高。 (4)氯仿,四氯化碳及铅中毒等均可使血尿酸增高。 85.血清球蛋白(G) : 化验介绍: 血清球蛋白是血清蛋白质的一部分。其中部分球蛋白由肝脏合成,另一部分球蛋白来自浆细胞,它能与外来的特异性抗原起免疫反应而保护机体。 参考值: 20-40g/L 临床意义: (1)球蛋白浓度升高:血液浓缩可使球蛋白浓度相对升高,但临床上主要见于炎症和免疫系统疾病而引起的γ球蛋白增高,如结核、疟疾、黑热病、血吸虫、播散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骨髓瘤。 (2)球蛋白降低:主要是体内的合成减少,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先天性免疫机能缺陷的病人均可引起球蛋白降低。 86.血清乳酸脱氢酶(LDH) : 化验介绍: 乳酸脱氢酶是体内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酶。此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以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和肺中为最多。这些组织中的LDH的活力比血清中高得多。所以当少量组织坏死时,该酶即释放血而使其他血液中的活力升高。测定此酶常用于对心梗、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参考值: 速率法:40-100IU/L 临床意义: (1)乳酸脱氢酶活性增高可作为诊断心肌梗塞的一个有用指标。心肌梗塞发生后12-48小时,LDH开始升高, 2-4天达到高峰,8-9天恢复正常。 (2)肝炎、肺梗塞、恶性肿瘤等也可使LDH升高。肿瘤转移所致的胸腹水中LDH往往也升高。 87.血清铁(Fe) : 化验介绍: 铁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元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人体所需要的铁有两个来源,一是由食物供给,二是体内的铁反复利用。人体铁的需要量因年龄、性别、生理情况不同而略有差异。春期妇女、妊娠及哺乳期的妇女及儿童需要量比正常成人需要量多。铁的吸收与胃酸维生素C的量有关。机体贮存铁的能力很强,可在体内反复利用,所以一般不致缺铁。 参考值: 亚铁嗪法:M(男):60-150μg/dL F(女):40-130μg/dL 儿童:50-180μg/dL,老年:40-180μg/dL 临床意义: 血清铁升高:见于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急性肝炎及铅中毒等。 血清铁降低:见于各种原因的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月经过多、妊娠、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 88.血清铁蛋白(SF) : 化验介绍: 血清铁蛋白是检查体内铁缺乏的最灵敏的指标。 肝脏含铁蛋白约占体内贮存铁的1/3,而血循环中的铁蛋白又被肝细胞清除,所以肝病时可造成血清铁蛋白升高。另外恶性肿瘤细胞合成铁蛋白量增加,所以铁蛋白也是恶性肿瘤的标志物之一。 参考值: M(男)15-20μg/L,F(女)12-150μg/L 注:因试剂及方法不规范,各实验室有自己的参考值。 临床意义: (1)铁蛋白升高:原因是铁蛋白的来源增加或存在清除障碍。如患肝癌、肺癌、胰癌、白血病等时,癌细胞合成的铁蛋白增加,使血清铁蛋白升高。患肝病时肝细胞受损功能下降,使血清铁蛋白升高。 (2)铁蛋白降低:缺铁性贫血、失血、长期腹泻造成的铁吸收障碍等。 89.血清铜(Cu) : 化验介绍: 铜是人体所必需的元素之一,它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及组成多种酶,广泛参与机体的代谢,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体所需要的铜的来源主要由食物提供(动物肝脏)。铜在胃及小肠上段被吸收,运到肝脏,进行代谢。血液循环中的铜只占人体总铜量的10%。 参考值: Landers-Zak法:100-200μg/dL 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钠法:70-155μg/dL 新生儿2-67μg/dL 双环已酮草酰二腙比色法:M:70-140μg/dL F:80-150μg/d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胆道梗阻、甲亢、恶性肿瘤、肝硬化等。 降低:见于肝豆状核疾病,也可见于低蛋白血症,如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等。 90.血清无机磷(IP) : 化验介绍: 血磷系指血清中无机磷酸盐中所含的磷。体内大部分磷是以磷酸钙的形式存在于骨骼中的,少部分构成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如磷脂、核苷酸等。而血清中的无机磷酸盐只占极少部分,它构成血液的缓冲系统。人体所需的磷主要由食物供给,在小肠上段补吸收,经肾脏和肠排泄,肾小管又对磷的排泄起控制作用。 参考值: 硫酸亚铁磷钼蓝比色法: 成人:0.97-1.82mmol/L 儿童:1.29-1.94mmol/L 临床意义: 血清无机磷升高: (1)甲状旁腺机能减退,从肾脏排出的磷减少而导致血磷升高。 (2)慢性肾炎晚期,无尿或少尿时,磷的排泄障碍而使血磷升高。 (3)维生素D摄取过多,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使血清钙、磷升高。 (4)多发性骨髓瘤及骨折愈合期血磷也会增高。 血清磷降低: (1)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尿磷排泄量增加而使血清磷降低。 (2)肾小管变性病变,如范可尼综合症,肾小管重吸收磷功能障碍。 (3)佝偻病或软骨病时,伴有继发性甲状旁腺增生,肾脏排磷增加。 (4)长期腹泻或吸收不良,使血磷的来源减少。 91.血清锌(Zn) : 化验介绍: 锌是细胞生长和繁殖以及维持人体内某些酶活性的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血清中约有34%的锌与血清蛋白紧密结合,66%与蛋白结合较松散。含锌的酶有羧肽酶A、谷氨酸脱氢酶等。锌在胰岛素和卟啉代谢中也起重要作用。 参考值: 血浆蛋白-原子吸收分光度法: 90-118μg/dL(13.77-28.05μmol/L) 吡啶偶氮间苯一酚比色法: 50-150μg/dL(7.65-22.95μmol/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锌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降低:见于急性组织损伤、急性传染病、慢性肝病及肾病综合征。 92.血清氧化物(CI) : 化验介绍: 人体所需氯的主要来源为食盐。进入消化道的氯,主要在肠道吸收,吸收后迅速、均匀地分布在细胞外液。氯的排泄与钠基本上并行,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参考值: 电位滴定法、硝酸汞滴定法、硫氰酸汞比色法: 97-110mmol/L 临床意义: 氯在体内的变化基本与钠平行,因此可参考血清钠部分。但在代谢性酸碱中毒时,钠与氯的变化稍有差异。在代谢性酸中毒时,血清氯升高;在代谢性碱中毒时,血清氯可下降。 93.血清胰岛素释放试验 : 化验介绍: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影响广泛、生物活性很强的多肽激素。它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机体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通过胰岛素释放试验,可将糖尿病合理的分型,掌屋病情并进行合理的治疗。 参考值: 空腹:20.0(±)13.58μU/ml (1μU=0.04ng) 一小时:102.76(±)49.9μU/ml(最大量) 二小时:76.52(±)41.67μU/ml 三小时:44.93(±)30.88μU/ml 临床意义: 胰岛素释放试验是用于检查胰岛功能的试验。通过此试验可以将糖尿病分为I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与II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 I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或缺乏,胰岛素治疗有效; II型糖尿病,胰岛素含量可能正常或稍低,胰岛素治疗多无效。 94.血清载脂蛋白AI、B(APO) : 化验介绍: 脂质不溶于水,当脂质与蛋白质结合后,形成脂蛋白时才能溶于水。能与脂蛋白结合的蛋白质称载脂蛋白。载脂蛋白可分为许多种,其功能复杂,不论是质或量的改变,都会引起脂蛋白代谢异常。 参考值: APOAI M(男):1.29(±)0.24g/L F(女):1.41(±)0.23/L APOB M(男):0.85(±)0.16g/L F(女):0.82(±)0.15g/L 临床意义: (1)APOAI:为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主要结构蛋白, APOB为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主要结构蛋白。所以它们可以直接反应HDL与LDL的含量与功能。血清中出现高LDL、高APOB、高胆固醇时,易早患冠心病。 (2)APOAI/APOB:比值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大小的指标。 95.血清粘蛋白(SM) : 化验介绍: 粘蛋白是粘多糖与蛋白分子结合的耐热复合蛋白质。此项检测有助于肝脏、肾脏、炎症疾患、肿瘤等疾病的诊断。 参考值: 以蛋白计为:7.1-8.7g/L 以醋氨酸计为:33.8(±)0.27mg/L [3.38(±)0.27mg/dL] 临床意义: (1)血清粘蛋白增高:见于各种急性或慢性炎症,结核、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及恶性肿瘤,尤其是女性生殖器肿瘤。 (2)血清粘蛋白降低:见于各种肝病、肝炎、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等。 96.血清总胆固醇(TC) : 化验介绍: 血清胆固醇是血脂的成分之一,正常人体含胆固醇2g/kg体重。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升高与动脉硬化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防治冠心病时了解血酯的变化水平,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考值: 2.9-6.0 mmol/L (110-230mg/dl) 临床意义: (1)血清胆固醇升高: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及重症糖尿病等。 (2)血清胆固醇降低: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急性感染,营养不良等。 97.血清总胆红素(T-Bil) : 化验介绍: 体内的胆红素大部分来自衰老红细胞裂解而释放出的血红蛋白,包括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通过血液运至肝脏,通过肝细胞的作用,生成直接胆红素,所生成的直接胆红素不易透过细胞膜,因而不造成细胞损害。 参考值: 重氮法:0.6-12mg/dL 改良J-G法:3.42-17.1mmol/L 临床意义: 胆红素增高见于: (1)肝脏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黄色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 (2)肝外的疾病:溶血型黄疸、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新生儿黄疸、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 98.血清总蛋白(TP) : 化验介绍: 血清蛋白质是各种蛋白的复杂混合物。可利用不同的方法将其分离。血浆中的白蛋白、a1、a2、β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其它凝血因子等均由肝细胞合成。γ球蛋白主要来自浆细胞。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减退,血浆中蛋白质即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临床上用各种方法检测血浆蛋白的含量来协助诊断肝脏疾患,并作为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的指标。 参考值: 双缩脲法、微量定氮法:60-80g/L 临床意义: 血清总蛋白浓度升高: (1)血清中水分减少,而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升高。如高热、腹泻、呕吐,可使总蛋白浓度达10-15g/dL。另外,休克、慢性肾皮质机能减退也可使血浓缩,使总蛋白升高。 (2)血清蛋白质合成增加,如多发性骨髓瘤,总蛋白可超过10g/dL。 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 (1)血浆中水分增加,如静脉注射过多的低渗溶液,各种因素引起的水钠潴留。 (2)营养不良。如长期食物中蛋白质含量不足,慢性肠道疾病,或长期患有消耗性疾病、严重结核病、甲亢、肿瘤等。 (3)肝脏疾病。肝功能严重损害时,蛋白质合成减少,其中白蛋白下降最为显著。 (4)烧伤时,血浆渗出;大出血时,血液丢失;肾病综合症时,尿中长期丢失蛋白;溃疡性结肠炎时,可从粪便中长期丢失一定量的蛋白。这都可使血浆总蛋白浓度降低。 99.血糖(Glu) : 化验介绍: 临床上所称的血糖专指血液中的葡萄糖而言。每个个体全天血糖含量随进食、活动等情况会有波动。一般在空腹时的血糖水平较为恒定。临床检测时采用葡萄糖氧化酶的方法可以特异的测出真实的血糖浓度。 参考值: 葡萄糖氧化酶法、邻甲苯胺法、已糖激酶法(HK): 70-110mg/dL(空腹血糖)(3.89-6.11mmol/L) 福一吴氏法: 80-120mg/dL(4.44-6.66mmol/L) 临床意义: 血糖浓度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而保持相对稳定。当这些调节失去原有的相对平衡时,则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 (1)生理性高血糖:见于饭后1-2小时;摄入高糖食物;也可由运动、情绪紧张等因素引起。 (2)病理性高血糖: a.糖尿病是造成高血糖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b.颅内压升高,如颅内出血,颅外伤等。 c.由于脱水引起的高血糖,如呕吐、腹泻和高热等也可使血糖轻度升高。 (3)生理性低血糖:如饥饿或剧烈运动。 (4)病理性低血糖: a.胰岛β细胞增生或癌瘤等,使胰岛素分泌过多。 b.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 c.严重肝病患者,肝脏不能有效地调节血糖。 100.血小板计数(plt) : 化验介绍: 血小板的功能为保护毛细管完整性并参与凝血过程。因此它在止血生理过程和血栓栓塞的发病中有极重要的意义。 参考值: 许氏法:100-300×1000000000/L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 (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淋巴瘤。 (2)手术后、急性失血后、创伤、骨折。 (3)某些恶性肿瘤、感染、缺氧。 减少见于: (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2)脾功能亢进、放射病、癌的骨髓转移。 (3)某些传染病或感染:如败血症、结核、伤寒。 (4)某些药物过敏:氯霉素、抗癌药等。 101.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 : 化验介绍: 血小板聚集是止血和血栓形成的首要基本条件,血小板聚集通常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粘着的能力。 参考值: 比浊法:最大聚集率:62.7(±)16.1% 玻片法:正常滴度:1:5-1:125 临床意义: 增高:冠心病、心肌梗塞、糖尿病、肾病。 减低:血小板无力症。 102.血小板粘附率(PAdT) : 化验介绍: 血小板粘附性对于保持人体的正常止血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但血小板粘附性的增高对病理性血栓形成与冠心病、缺血性中风的发生有重要关系,而血小板粘附性过低则易发生出血。 参考值: 旋转玻球法:M(男):0.394(±)0.05  F(女):0.349(±)0.05 临床意义: 增高:冠心病、糖尿病、脑血栓形成、高脂血症、高血压、多发性硬化、雷诺氏症、痛风、肥胖症、外科手术后。 减低: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尿毒症、肝硬变、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见于长期服用阿斯匹林、保泰松等药物。 103.血型 : 化验介绍: 所谓血型就是红细胞表面各种系统的抗原。这些血型抗原是等位基因或连接很近基因的产物。 (1) 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上A及B凝集原的不同,将血型分为O、A、B及AB血型。A型人红细胞上含A抗原,血清中含抗B抗体;B型人红细胞上含B抗原,血清中含抗A抗体;O型人红细胞上则没有A及B抗原,血清中含抗A及抗B抗体;AB型人红细胞上含A及B两种抗原,血清中则不含抗A及抗B抗体。A抗原和抗A抗体,B抗原和抗B抗体互相反应,能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利用标准的抗A、抗B抗体或标准的A及B抗原可进行血型鉴定。 (2) Rh血型系统 Rh抗原是由几个因子组成的镶嵌体。由于因子组合不同显示出不同的抗原性。用抗C、抗D、抗E、抗O及抗e五种血清可将Rh血型系统分为18个类别。 参考值: 无 临床意义: (1) ABO血型系统 检查ABO血型是输血及组织血源的首要步骤和依据。 (2) Rh血型系统 Rh阴性者如输入Rh阳性血可产生Rh抗体,再次输入Rh阳性血时会产生严重的输血反应。因此,在输血工作中需要检查Rh血型。此外,Rh阴性母亲如孕育了Rh阳性胎儿时,其母体会产生Rh抗体,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病。怀疑该病也需作Rh血型检查。 我国绝大多数人的Rh血型为阳性,因此日常输血工作中不做Rh的配型。 104.血液酸碱度(PH) : 化验介绍: 人血处于恒定的弱碱状态。 参考值: 血液pH值:7.35-7.45(平均7.40) 临床意义: pH=7为中性,pH>7为碱性,pH<7为酸性,人血pH值 >7.45表示机体碱中毒,<7.35表示酸中毒,均可由代谢性或呼吸性疾病引起。 105.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 : 化验介绍:CO2CP是以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含量表示的AB(实际碳酸氢盐)数值。 参考值: 50-60(Vo1)% 临床意义: CO2CP升高与降低的意义与AB(实际碳酸氢盐)相同。 106.乙醇胶试验(EGT) : 化验介绍: 此试验检查血浆中有无纤维蛋白单体及分解产物(FDP)。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在DIC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在1分钟内出现凝胶,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时则为阴性。 114.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 : 化验介绍: 这个试验是测定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整个活力的一种方法。血浆优球蛋白含有纤维蛋白原、浆素、活剂,而不含或极少含抗血浆素。此试验可反映出血浆素原及活化素的活力。 参考值: 加钙法:>20min(分钟) 加酶法:120(±)20min(分钟) 临床意义: (1)ELT缩短(<70-90分):表明纤溶活性增强,见于原发性纤溶症和DIC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肺、胰、脾、前列腺、子宫、卵巢等手术后;变态反应;麻酸、休克、放射病、胎盘早期剥离、前置胎盘、羊水栓塞、流产等。 (2)ELT延长(>4-6小时):见于纤溶活性减弱,如血栓性疾病、应用抗纤溶药过量。 115.脂蛋白电泳 : 化验介绍: 血清脂蛋白是由脂类和脂蛋白结合而成的复合物,是运输脂质的大分子物质。通过电泳法将脂蛋白分为α-脂蛋白和β-脂蛋白,为临床高血脂症的分型及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值: 琼脂糖平板电泳法: α-脂蛋白:31.8(±)5.3% 前β-脂蛋白:15.1(±)4.1% β-脂蛋白:53.1(±)5.1% 临床意义: IIb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胆固醇明显升高,甘油三酯轻度升高,β脂蛋白升高,是最多见的一种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此种病人易患冠心病。 此外还有I、IIa、III、IV型。 116.直接胆红素(DIBil) : 化验介绍: 直接胆红素是红肝细胞代谢后生成,经胆道系统随胆汁一起排泄。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阻塞及肝外阻塞,使胆汁排泄途径受阻或排泄不畅,致使胆汁淤积,肝胆管内压逐渐升高,导致毛细胆管破裂,直接胆红素经淋巴间隙或血窦进入血液循环,使血中直接胆红素升高。 参考值: 重氮法:0-3.34mmol/L 改良J-G法:1.71-3.34mmol/L 临床意义: 直接胆红素升高于阻塞性黄疸、如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 117.C-反应蛋白(CRP) : 化验介绍: CRP是在一些病理性情况下出现于病人血清中的一种糖蛋白,特别是在伴有炎症和组织坏死疾病的急性期。血清中出现的这种异常蛋白能和肺炎 C-多糖体发生沉淀反应,当疾病好转或缓解时,CRP减低或消失。 参考值: 凝集法:<1:20 激光比浊法:<12.5 ng/ml 临床意义: (1)各种急性化脓性炎症、菌血症、组织坏死(心肌梗塞、手术、严重创伤、烧伤等)、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肾移殖后急性排异反应、急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急性期、肺炎、肺结核、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肝炎和阑尾炎等,血清中CRP含量可增高,它的出现比其它急性期的反应物质早,所以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很有帮助。 (2)CRP可以鉴别细菌炎症或者是病毒性炎症。细菌性炎症CRP可以明显增高,而病毒性炎症CRP的血清含量一般都在正常范围。 118.C肽 : 化验介绍: C肽是胰岛素产生过程中分离出的产物,测定血清C肽可以指示胰岛素的分泌量。现在临床上所用胰岛素多是动物性的,易产生胰岛素抗体,影响胰岛素测定,而C肽的测定则不受此影响。它能真正反映由病人自身所产生的胰岛素量。 参考值: 2.45(±)0.96 ng/ml 临床意义: C肽能间接反映自身胰岛素分泌的水平,特别是在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时,若要估计自身胰岛素分泌的水平,只有靠测定血浆中的C肽含量。C肽含量的测定对于糖尿病的分型、估计胰岛素治疗的效果都有一定的意义。 119.EB病毒抗体(EBV-Ab) : 化验介绍: EB病毒是1964年发现的一种新的人类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幼儿和青少年容易感染。以下几种试验方法可以辅助诊断EB病毒的感染。 参考值: 嗜异性凝集试验:<1:7(或阴性) 抗-EBV.IgG:阴性;抗-EBV.IgM:阴性 临床意义: (1)增高:多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抗- EBV.IgM 呈现阳性反应,病人血中出现的嗜异情抗体 3-4周达高峰,滴度超过1:224可以确诊。 (2)抗-EBV.IgG阳性:考虑有过既往的感染历史,但抗-EBV.IgM阳性可以证明近期感染。 (3)增高还多见于儿童的恶性淋巴瘤和一些鼻咽癌病人。 (4)血清病患者和某些正常人的血中可以含有少量的嗜异性抗体。
本文档为【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5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0KB
软件:Word
页数:34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9
浏览量: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