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皮针

头皮针

举报
开通vip

头皮针头皮针 第七章 耳针、头皮针、腕踝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学的进步,刺法灸法也在不断丰富和 完善。在传统的以针刺十四经脉腧穴为主的毫针刺法(又叫大针灸系统) 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耳针、头针、腕踝针、手针、足针、眼针等,以针刺 某一局部区域为主的微针系统。下面将介绍微针系统中最为常用的耳针 法、头针法和腕踝针法。 第一节 耳针法 耳针法,是指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耳穴 不仅能防治疾病,而且还具有诊断作用。如通过按压、观察、电阻测定等 方法,寻找阳性反应点,以辅助诊断。 一.耳针刺...

头皮针
头皮针 第七章 耳针、头皮针、腕踝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学的进步,刺法灸法也在不断丰富和 完善。在传统的以针刺十四经脉腧穴为主的毫针刺法(又叫大针灸系统) 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耳针、头针、腕踝针、手针、足针、眼针等,以针刺 某一局部区域为主的微针系统。下面将介绍微针系统中最为常用的耳针 法、头针法和腕踝针法。 第一节 耳针法 耳针法,是指用毫针或其他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耳穴 不仅能防治疾病,而且还具有诊断作用。如通过按压、观察、电阻测定等 方法,寻找阳性反应点,以辅助诊断。 一.耳针刺激部位 耳针以耳穴为刺激部位。耳穴是耳廓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 四肢躯干相互沟通的部位。是人体各部在耳郭上的缩影,是阳性反应点与 治疗刺激点。 当人体内脏或体表发生病变时,往往在耳郭的相应部位有压痛、形态 色泽改变或电阻改变,这些异常反应点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防治疾病的 刺激部位。 (一)耳郭表面解剖 1. 耳郭正面(图7-1) 耳垂:耳垂、耳垂前沟。 耳轮:耳轮、耳轮脚、耳轮脚棘、耳轮脚切迹、耳轮结节、耳轮尾、 轮垂切迹。 对耳轮:对耳轮体、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轮屏切迹。 耳舟:耳舟。 三角窝:三角窝。 耳甲:耳甲艇、耳甲腔。 耳屏:耳屏、屏上切迹、上屏尖、下屏尖、耳屏前沟。 对耳屏:对耳屏、对屏尖、屏间切迹。 外耳门:外耳门。 2.耳郭背面(图7-2) 耳轮背面、耳轮尾背面、耳垂背面、耳舟隆起、三角窝隆起、耳甲艇 隆起、耳甲腔隆起、对耳轮上脚沟、对耳轮下脚沟,对耳轮沟、耳轮脚沟、 对耳屏沟。 3.耳根 上耳根、下耳根。 (二)耳穴的分布 1.总的规律 如同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头朝下,臀与四肢朝上,胸腹躯干居 中。 2.具体规律 ?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及对耳屏。 ?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 ?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 ?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 ?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 ?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 ?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与耳鼻咽喉相应的穴位在耳屏周围。 (三)耳穴的部位和主治(图7-8、9、10) 国家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耳穴的名称与部位”共91穴,下面逐一介绍,并对其中的常用耳穴(约30个)重点讲述。 1.耳轮穴位 (1)耳中:在耳轮脚处,即耳轮1区。主治呃逆,荨麻疹,皮肤瘙痒,咯血。 (2)直肠:在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即耳轮2区。主治便秘,腹泻,脱肛,痔疮。 (3)尿道:在直肠上方的耳轮处,即耳轮3区。主治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 (4)外生殖器:在对耳轮下脚前方的耳轮处,即耳轮4区。主治睾丸炎,附睾炎,阴道炎,外阴瘙痒。 (5)肛门:三角窝前方的耳轮处,即耳轮5区。主治痔疮,肛裂。 (6)耳尖:在耳郭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主治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痛症,风疹,失眠。 (7)结节:在耳轮结节处,即耳轮8区。主治头晕,头痛,高血压。 (8)轮1:在耳轮结节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9区。主治扁桃体炎,上 呼吸道感染,发热。 (9)轮2:在轮1区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10区。主治扁桃体炎,上 呼吸道感染,发热。 (10)轮3:在轮2区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11区。主治扁桃体炎,上 呼吸道感染,发热。 (11)轮4:在轮3区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12区。主治扁桃体炎,上 呼吸道感染,发热。 2.耳舟穴位 (1)指:在耳舟上方处,即耳舟1区。主治甲沟炎,手指疼痛和麻木。 (2)腕:在指区的下方处,即耳舟2区。主治腕部疼痛。 (3)风溪:在耳轮结节前方,指区与腕区之间,即耳舟l、2区交界处。主治荨麻疹,皮肤瘙痒,过敏性鼻炎,哮喘。 (4)肘:在腕区的下方处,即耳舟3区。主治肱骨外上髁炎,肘部疼 痛。 (5)肩:在肘区的下方处,即耳舟4、5区。主治肩关节周围炎,肩部 疼痛。 (6)锁骨:在肩区的下方处,即耳舟6区。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3.对耳轮穴位 (1)跟:在对耳轮上脚前上部,即对耳轮1区。主治足跟痛。 (2)趾:在耳尖下方的对耳轮上脚后上部,即对耳轮2区。主治甲沟炎,足趾部疼痛麻木。 (3)踝:在趾、跟区下方处,即对耳轮3区。主治踝关节扭伤,踝关 节炎。 (4)膝:在对耳轮上脚中1/3处,即对耳轮4区。主治膝关节肿痛。 (5)髋:在对耳轮上脚下1/3处,即对耳轮5区。主治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腰骶部疼痛。 (6)坐骨神经:在对耳轮下脚的前2/3处,即对耳轮6区。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7)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即对耳轮6区前端。主治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肾绞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悸、多 汗、失眠等。 (8)臀:在对耳轮下脚的后1/3处,即对耳轮7区。主治坐骨神经痛,臀部疼痛。 (9)腹:在对耳轮体前部上2/5处,即对耳轮8区。主治腹痛,腹胀,腹泻,急性腰扭伤,痛经,产后宫缩痛。 (10)腰骶椎:在腹区后方,即对耳轮9区。主治腰骶部疼痛。 (11)胸:在对耳轮体前部中2/5处,即对耳轮10区。主治胸胁疼痛,胸闷,乳痈,乳少。 (12)胸椎:在胸区后方,即对耳轮11区。主治胸胁疼痛,经前乳房 胀痛,产后乳少,乳痈。 (13)颈:在对耳轮体前部下1/5处,即对耳轮12区。主治落枕,颈 项强痛。 (14)颈椎:在颈区后方,即对耳轮13区。主治落枕,颈椎病。 4.三角窝穴位 (1)角窝上:在三角窝前1/3的上部,即三角窝l区。主治高血压。 (2)内生殖器:在三角窝前1/3的下部,即三角窝2区。主治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遗精,阳痿,早泄。 (3)角窝中:在三角窝中1/3处,即三角窝3区。主治哮喘,咳嗽,肝炎。 (4)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4区。主治失眠,多梦,各种痛症,咳嗽,哮喘,眩晕,高血压,过敏性疾病,戒断综合征。 (5)盆腔:在三角窝后1/3的下部,即三角窝5区。主治盆腔炎,附件炎。 5.耳屏穴位 (1)上屏:在耳屏外侧面上1/2处,即耳屏1区。主治咽炎,单纯性肥胖症。 (2)下屏:在耳屏外侧面下1/2处,即耳屏2区。主治鼻炎,单纯性肥胖症。 (3)外耳:在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即耳屏1区上缘处。主治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鸣。 (4)屏尖:在耳屏游离缘上部尖端,即耳屏1区后缘处。主治发热,牙痛,腮腺炎,咽炎,扁桃体炎,结膜炎。 (5)外鼻:在耳屏外侧面中部,即耳屏1、2区之间。主治鼻疖,鼻部痤疮,鼻炎。 (6)肾上腺: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即耳屏2区后缘处。主治低血 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间日疟,链霉素中毒性眩晕,哮喘,休克, 鼻炎,急性结膜炎,咽炎,过敏性皮肤病等。 (7)咽喉:在耳屏内侧面上1/2处,即耳屏3区。主治声音嘶哑,咽炎,扁桃体炎。 (8)内鼻:在耳屏内侧面下1/2处,即耳屏4区。主治鼻炎,副鼻窦炎,鼻衄。 (9)屏间前:在屏间切迹前方,耳屏最下部,即耳屏2区下缘处。主治眼病。 6.对耳屏穴位 (1)额: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部,即对耳屏1区。主治额窦炎,头痛,头晕,失眠,多梦。 (2)屏间后:在屏间切迹后方,对耳屏前下部,即对耳屏1区下缘处。主治眼病。 (3)颞:在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即对耳屏2区。主治偏头痛。 (4)枕: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即对耳屏3区。主治头痛,眩晕,哮喘,癫痫,神经衰弱。 (5)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面,即对耳屏4区。主治痛症,间日疟, 神经衰弱,假性近视,胃溃疡,腹泻,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 (6)对屏尖:在对耳屏游离缘的尖端,即对耳屏1、2、4区交点处。主治哮喘,腮腺炎,皮肤瘙痒,睾丸炎,附睾炎。 (7)缘中:在对耳屏游离缘上,对屏尖与轮屏切迹之中点处,即对耳 屏2、3、4区交点处。主治遗尿,内耳眩晕症,功能性子宫出血。 (8)脑干:在轮屏切迹处,即对耳屏3、4区之间。主治头痛,眩晕, 假性近视。 7.耳甲穴位 (1)口:在耳轮脚下方前1/3处,即耳甲1区。主治面瘫,口腔炎,胆囊炎,胆石症,戒断综合征,牙周炎,舌炎。 (2)食道:在耳轮脚下方中1/3处,即耳甲2区。主治食道炎,食道痉挛。 (3)贲门:在耳轮脚下方后1/3处,即耳甲3区。主治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 (4)胃: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4区。主治胃炎,胃溃疡,失眠,牙 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 (5)十二指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后1/3处,即耳 甲5区。主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胆囊炎,胆石症,幽门痉挛,腹胀,腹 泻,腹痛。 (6)小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中1/3处,即耳甲6 区。主治消化不良,腹痛,心动过速,心律不齐。 (7)大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前1/3处,即耳甲7 区。主治腹泻,便秘,痢疾,咳嗽,痤疮。 (8)阑尾:在小肠区与大肠区之间,即耳甲6、7区交界处。主治单纯性阑尾炎,腹泻,腹痛。 (9)艇角: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前部,即耳甲8区。主治前列腺炎,尿道炎。 (10)膀胱:在对耳轮下脚下方中部,即耳甲9区。主治膀胱炎,遗尿,尿潴留,腰痛,坐骨神经痛,后头痛。 (11)肾: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即耳甲10区。主治腰痛,耳鸣,神经衰弱,水肿,哮喘,遗尿症,月经不调,遗精,阳痿,早泄,眼病, 五更泻。 (12)输尿管:在肾区与膀胱区之间,即耳甲9、10区交界处。主治输尿管结石绞痛。 (13)胰胆:在耳甲艇的后上部,即耳甲11区。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偏头痛,带状疱疹,中耳炎,耳鸣,听力减退,胰腺炎,口 苦,胁痛。 (14)肝:在耳甲艇的后下部,即耳甲12区。主治胁痛,眩晕,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病,假性近视,单纯性青光 眼,目赤肿痛。 (15)艇中:在小肠区与肾区之间,即耳甲6、10区交界处。主治腹痛,腹胀,腮腺炎。 (16)脾:在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即耳甲13区。主治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内耳眩晕症,水肿, 痿证,内脏下垂,失眠。 (17)心: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即耳甲15区。主治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无脉症,自汗盗汗,癔病,口舌生疮,心悸怔忡,失眠, 健忘。 (18)气管:在心区与外耳门之间,即耳甲16区。主治咳嗽,气喘,急慢性咽炎。 (19)肺:在心、气管区周围处,即耳甲14区。主治咳喘,胸闷,声音嘶哑,痤疮,皮肤瘙痒,荨麻疹,扁平疣,便秘,戒断综合征,自汗盗 汗,鼻炎。 (20)三焦:在外耳门后下方,肺与内分泌区之间,即耳甲17区。主 治便秘,腹胀,水肿,耳鸣,耳聋,糖尿病。 (21)内分泌:在耳屏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即耳甲18区。主治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痤疮,间日疟,糖尿病。 8.耳垂穴位 (1)牙:在耳垂正面前上部,即耳垂1区。主治牙痛,牙周炎,低血 压。 (2)舌:在耳垂正面中上部,即耳垂2区。主治舌炎,口腔炎。 (3)颌:在耳垂正面后上部,即耳垂3区。主治牙痛,颞颌关节功能 紊乱症。 (4)垂前:在耳垂正面前中部,即耳垂4区。主治神经衰弱,牙痛。 (5)眼:在耳垂正面中央部,即耳垂5区。主治假性近视,目赤肿痛, 迎风流泪。 (6)内耳:在耳垂正面后中部,即耳垂6区。主治内耳眩晕症,耳鸣, 听力减退。 (7)面颊:在耳垂正面,眼区与内耳区之间,即耳垂5、6区交界处。主治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痤疮,扁平疣。 (8)扁桃体:在耳垂正面下部,即耳垂7、8、9区。主治扁桃体炎,咽炎。 9.耳背穴位 (1)耳背心:在耳背上部,即耳背1区。主治心悸,失眠,多梦。 (2)耳背肺:在耳背中内部,即耳背2区。主治咳喘,皮肤瘙痒。 (3)耳背脾:在耳背中央部,即耳背3区。主治胃痛,消化不良,食 欲不振,腹胀,腹泻。 (4)耳背肝:在耳背中外部,即耳背4区。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胁 痛。 (5)耳背肾:在耳背下部,即耳背5区。主治头痛,眩晕,神经衰弱。 (6)耳背沟:在对耳轮沟和对耳轮上、下脚沟处。主治高血压病,皮 肤瘙痒。 10.耳根穴位 (1)上耳根:在耳根最上处。主治鼻衄,哮喘。 (2)耳迷根:在耳轮脚后沟的耳根处。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 虫症,鼻炎,心动过速,腹痛,腹泻。 (3)下耳根:在耳根最下处。主治低血压,下肢瘫痪。 图5-83 耳穴分布规律图 图5-84 耳廓分区示意图 图5-85 耳穴定位示意图 二.耳针操作技术 (一)操作程序 1.选穴 诊断明确后,根据耳穴的选穴原则,或耳郭上获得的阳性反应点,确 定耳穴处方。一般可选3~8穴。 2.消毒 耳穴的消毒较体穴严格,先用2%碘酊消毒,再用75%乙醇消毒;或者采用酪合碘消毒。 (二)刺激方法 1.毫针法 采用短毫针刺激耳穴的方法。 (1)体位:坐位,年老体弱、精神紧张或病重者可取卧位。 (2)针具:0.5~1寸长,28~30号粗的短毫针。 (3)进针:左手拇、食指固定耳郭,中指托着刺激点耳背;右手持 针,捻入或插入,速刺进针。 (4)进针角度:因部位而异。耳甲艇、耳甲腔、三角窝直刺;耳垂、 耳舟平刺;其他部位可呈40~60º角斜刺。 (5)进针深度:视耳郭厚薄与耳穴位置而定,一般刺入2~3分,以毫针稳定不晃为度。不可穿透背面皮肤。 (6)刺激强度: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耐痛度而定。 (7)手法与针感:针刺手法以小幅度捻转为主,针感可为胀痛感、 灼热感、凉爽感,局部可出现潮红。 (8)留针与出针: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出针时左手托耳背, 右手拔针,并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出针后再用碘酒涂擦1次。 2.电针法 电针法是将毫针法与脉冲电流刺激相结合的方法。 在毫针刺入得气后,通以脉冲电流。通电时间约20分钟,电流强度应小于体穴电针,并注意防止晕针。具体操作参见毫针法与电针法。 3.埋针法 将皮内针埋入耳穴内的方法。具有持久而微弱的刺激,适用于痛症、 慢性病、不能每天接受治疗者,或用于巩固疗效。 局部消毒后,左手固定耳郭,绷紧埋针处皮肤,右手持摄子夹住消毒 的皮内针柄,将针轻轻刺入耳穴,深度约为针体的2/3,用手按压平整。耳垂部也可用麦粒型皮内针横刺透穴。每次埋针3~5穴,每日自行按压3次,留针3~5天。一般仅埋患侧耳穴,必要时可埋双侧耳穴。 埋针处不要浸湿,出现疼痛者可调整针尖方向与深浅度。出现跳痛、 红肿甚至脓点者,拔针,作抗感染处理。耳郭有炎症、冻疮处不宜埋针。 4.压籽法 用质硬光滑的小粒药物种子或药丸贴压耳穴的方法。 (1)豆籽:多用王不留行(未炒者),也可用油菜籽、莱菔子、绿豆、 六神丸、仁丹等。 (2)操作:局部消毒,将粘在小方块胶布上的耳豆贴敷在耳穴上, 并按压使之发热、胀痛。每次贴5穴左右,贴一侧耳穴,3天后取下贴对侧耳穴,病情重者可两侧同贴。嘱病人每天按压4~6次,每次每穴按压约30秒钟。 (3)适应症:压籽法无创痛、安全有效,容易被患者接受,适用于 不能每天坚持治疗者,老人、儿童、怕痛者,以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 患者。 (4)注意事项:防止胶布浸湿或污染,对胶布过敏者加贴肾上腺、 风溪穴。按压时用力柔和,不要揉搓。 5.温灸法 利用温热作用刺激耳穴,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用于虚证、寒证、痹证。 (1)麦粒灸:在先在耳穴上涂大蒜汁,然后把麦粒大小的艾炷放在 耳穴上,线香点燃,灼热时换炷再灸,每穴灸3~9壮,每次灸1~3穴。适用于面瘫、腰腿痛、痹证等。 (2)艾条灸:普通艾条点燃后悬灸耳穴,以局部充血、灼热为度, 用于较集中的数个耳穴或全耳。适用于痿证、关节痛、腰腿痛等。 (3)灯芯草灸:将灯芯草一端浸香油后点燃,对准耳穴迅速点灸, 点到即离,每次灸1~2穴,两耳交替。适用于痄腮、目赤肿痛等。 (4)线香灸:点燃线香一端,距耳穴皮肤约1cm悬灸,以局部温热为度,每次灸3~5分钟。适用于腰腿痛、落枕等。 施灸时注意不要烫伤耳郭皮肤,引起感染。 6.刺血法 用三棱针在耳穴刺出血的治疗方法。 (1)操作:先按摩耳郭使之充血,常规消毒,左手固定耳郭,右手 持针刺入耳穴2~3分,放血3~5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擦拭,按压止血。 隔日1次,急性病1日2次。 (2)应用:本法有镇静开窍、泄热解毒、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的作 用,用于实热、阳闭、热毒、瘀血等病证。 四肢或躯干急性扭伤、急性结膜炎,可在耳类和病变相应处放血; 高血压病可在耳背沟、耳尖处放血; 发热、各类炎症可在耳尖、屏尖放血。 (3)注意事项:出血性疾病、凝血障碍患者、孕妇忌用,体虚者慎 用;血色暗红者病情较重,淡红者病情较轻,由暗红变淡红者表示病情好 转。 7.水针法 将微量药物注入耳穴,通过针头的刺激与药物的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 法。 (1)器械:1ml注射器、26号注射针头。 (2)操作:每次选1~3穴,常规消毒,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注射器每穴缓慢注入0.1~0.3ml,隔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3)注意事项:严格消毒,无菌操作,详细了解药物的作用、禁忌 症、有效期,对刺激性较大、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不使用。容易造成过敏的 药物皮试阴性后方能使用。 8.磁疗法 利用磁场作用于耳穴治疗疾病的方法。关于磁疗的作用、适应症、注 意事项等在以后的“穴位磁疗法”将详细介绍,现讲述几种常用的耳穴磁 疗方法。 直接贴敷法:将磁珠粘在胶布(6×6mm)中央,直接贴耳穴。 前后对贴法:将磁珠或磁片异名极在耳穴前后对贴,胶布固定。 可使磁力线穿透穴位,发挥最佳效果。 磁疗法 间接贴敷法:用纱布包裹磁珠(片),再用胶布固定于耳穴。也 可用薄棉花包裹磁珠塞于耳道中,治耳聋耳鸣。 埋针加磁法:先在耳穴内埋皮内针,再在针环上贴磁片。 可促使磁场通过针体导入患者体内,增强疗效。 9.光针法 用激光照射耳穴,治疗疾病的方法。激光有促进血液循环、抑菌消炎 等作用,并且无创痛、深受病人欢迎,常用于高血压、哮喘、心律不齐等 疾病的治疗。 操作:用氦一氖激光治疗仪,或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每次照1~3穴,每穴照3~5分钟,10次为1疗程。注意眼睛不要直视激光束,防止损伤, 必要时戴防护镜。 10.按摩法 在耳郭的不同部位用手按摩、提捏、点掐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历代养 生家把它作为一种养生保健的重要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每天早晚坚持按摩耳郭,可以激 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防病保健。 常用的方法有自身耳郭按摩法和耳郭穴位点按法。前者包括全身按 摩、手摩耳轮法、提捏耳垂法。 全耳按摩法:用两手掌心依次按摩耳郭腹背两侧,至耳 郭充血发热为止。 手摩耳轮法:两手握空拳,以拇食指沿外耳轮上下来回按摩法 按摩,至耳轮充血发热为止。 提捏耳垂法:用两手由轻到重提捏耳垂3~5分钟。 耳穴点按法:用压力捧点压或揉按耳穴;或拇食二指在 耳穴前后相对切掐。 三.耳针的临床应用 (1)诊断 由于耳穴是人体脏腑、器官、躯体在耳部的缩影,当人体某部位发生 病变时耳部相应区域就会发生异常变化,如出现压痛、变形、变色、电阻 改变等,采用相应的耳穴检测方法,便可得出初步诊断,作为临床参考。 如肝炎早期可见肝穴区红润,后期可见肝区片状隆起。常用的耳穴检测方 法如下。 1.望诊法(观察法) 在自然光线下,肉眼或借助放大镜观察耳部形态、色泽的改变的方法。 形态:脱屑、水泡、丘疹、结节、条索状、隆起、凹陷等。 色泽:充血、红润、苍白、青紫、灰黑等。 观察时要排除色素痣、冻疮以及随生理变化出现的假阳性反应,如肺 区出现丘疹、条索状物,提示有肺病,可进一步作X片检查,以确诊是支气管炎、肺炎,还是肺结核。 2.压痛法(按压法) 用探棒在病变相应耳穴向心性均匀按压的方法。 通常可用探棒或三棱针柄由周围向中心均匀按压,寻找痛点。当患者 压痛时,可出现眨眼、皱眉、躲闪、拒按等反应。如胃痛病人,可在胃穴 区找到明显的压痛点。 3.电测定法 用耳穴电子测定仪测定病人耳郭良导点的方法。 当人体患病时,相应穴区会出现电阻降低,导电量增加,形成良导点。 在某穴区发现良导点,提示该穴区相应的脏器有疾病,可作为诊断参考。 并可结合临床症状,作进一步检查以确诊。如在肝穴区发现良导点,可进 一步检查肝功能,乙肝全套等确立诊断。 操作: (1)将探笔插入耳穴探测仪插孔内,医者手持探极,受检查者手持 握极并握紧。 (2)打开电源,将灵敏度调到适中(75%左右)。 (3)测基础电阻:将探极置于上耳根穴上,慢慢调电位器至发出一 定强度的声响,以此为基础电阻。 (4)测良导点:以基础电阻为标准,反应强于此标准的敏感点为良 导点,患者有刺痛感。测定时探极压力要均匀,时间以1~2秒为宜。 (5)记录:正常穴记“一”,弱阳性穴记“?”,阳性穴记“+”,强 阳性记“++”。 (6)探测完毕,拔出探极插头,切断电源。 (二)治疗 1.选穴原则 (1)按病变部位选穴:如胃痛取胃穴,目疾取眼穴。 (2)按脏腑辨证选穴:如骨与关节病、耳聋耳鸣、阳痿、遗精等病 症选肾穴。 (3)按经络辨证选穴:如坐骨神经痛、取胆、膀胱穴。 (4)按西医理论选穴: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穴。 (5)按临床经验选穴:如失眠、痛症选神门穴,发热、高血压选耳 尖穴。 以上选穴方法大多配合使用。如胃溃疡,取胃、脾、交感、神门。 2.适应范围 耳针广泛用于内、外、妇产、儿、五官科疾病的治疗,涉及病症达200多种,其中以痛症的效果最好,同时,对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各种炎症、 功能性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 (1)痛症:外伤性疼痛、术后疼痛、神经性疼痛(头痛、偏头痛、 坐骨神经痛、助间神经痛等)、内脏疼痛(胃痛、胆绞痛等),以及炎症、肿瘤性疼痛均有一定的疗效。 (2)炎症:?五官科炎症:结膜炎、咽喉炎、扁桃腺炎等。?其他炎 症:气管炎、肠炎、盆腔炎、面神经炎、末梢神经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3)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输 液反应等。 (4)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甲亢、肥胖症、尿崩症等。 (5)传染病:菌痢、疟疾、流感等。 (6)功能紊乱性疾病:心律不齐、高血压、神经衰弱、肠道功能紊乱、 月经不调、多汗症、功血等。 (7)各种慢性病:腰腿痛、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骨质增生、近视等。 (8)其他:耳针麻醉;妇产科催产催乳;预防感冒、晕车、晕船;防 治输液、输血反应;戒烟戒毒、美容等。 3.处方举例 (1)心律失常:心、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 (2)失眠:神门、心、皮质下、肝、肾、交感、脾。 (3)荨麻疹:肺、肾上腺、风溪、耳中、神门、肝、脾。 (4)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神门、臀、胰胆、膀胱。 4.注意事项 (1)严格消毒,防止感染。耳郭肌肉较少、容易感染,若出现红肿、 疼痛,应涂2%碘酒,或消炎软膏,服消炎药,防止化脓性耳软骨膜炎的发 生。 (2)耳郭上有湿疹、冻疮、破损、感染、溃疡部位禁针。 (3)孕妇禁用耳针。 (4)年老体弱,或有严重器质性病变者慎用耳针。 (5)耳针较痛,注意防治晕针。 (6)有运动障碍的患者,可在留针时,嘱患者活动肢体。 (7)耳针治疗中的的反应: 耳郭可能充血、潮红、发热,为良好的得气反应。全身患处若出现热 流、舒适感,或肌肉跳动,或胃肠蠕动、饥饿感,或皮肤热乎乎、凉嗖嗖, 或欲睡觉,均为良好的反应。 若耳穴探查极少敏感点,针刺没有得气感,也没有耳郭发热、发红等 反应,疗效较差。 四、耳针的作用原理 (一)耳与经络的关系 1.六阳经的经脉或经别分别到达耳中或耳郭周围 根据《内经》记载,“手少阳之脉”,“系耳后,从耳后入耳中,出走 耳前”;“手太阳之脉,却入耳中”:“手阳明之别,入耳”;“足少阳之脉, 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太阳之脉,至耳上角”;“足阳明之脉上耳 前”。 2.六阴经与耳间接联系 六阴经通过经别上出头面,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通过阳经经脉与 耳发生联系。 正因为十二经脉与耳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灵枢?口问篇》说:“耳 者,宗脉之所聚也”。刺激耳穴,可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节阴阳、 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二)耳与脏腑的关系 耳不是一个单纯的听觉器官,它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内经》有 “心,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肝病者,虚则耳无所闻”的论述。《难 经》有“肺主声,令耳闻声”之说。《厘正按摩要术》还把耳分为心、肝、 脾、肺、肾五部,即“耳珠属肾(耳垂),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对耳轮)、 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 由于耳与五脏有密切的联系,当五脏有病时可以反映到相应的耳穴 区,刺激相应的耳穴区,可以调节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治疗疾病。 (三)耳与神经 耳郭的神经丰富,有来自脊神经的耳大神经、枕小神经:有来自脑神 经的耳颞神经、面神经等;还有随颈外动脉而来的交感神经。 神经系统具有支配、协调内脏、躯体、全身各部的作用。由于耳郭的 神经极为丰富,因此,刺激耳穴,能改善和促进神经系统的功能,加强神 经系统对全身各系统的调节与控制,改善各个系统、组织器官的功能,从 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小结 本节介绍了耳针的概念、耳郭的表面解剖、耳穴分布、耳穴部位与主 治、耳针的操作技术、耳针的临床应用,包括诊断、治疗、注意事项,耳 针的作用原理,包括耳与经络、脏腑、神经的关系。本节的重点与难点在 耳穴部位与主治,耳针的操作技术。要求理论上掌握,并加强动手练习。 问题备用 1.简述耳针的概念? 2.什么叫耳穴?耳穴的分布规律怎样? 3.简述常用耳穴的部位与主治? 4.简述毫针法的操作? 5.简述埋针法、压籽法、温灸法、刺血法的操作? 6.简述磁疗法、按摩法的操作? 7.简述望诊法、压痛法的操作? 8.简述电测定法的操作? 9.耳针的选穴原则有哪些?各举1例说明? 10.简述耳针法的适应范围?举2例说明? 11.简述耳与经络的关系? 12.简述耳与脏腑的关系? 第二节 头针法 头针法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经络腧穴)进行针刺或其他刺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目前流行的头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焦顺发在上世纪60~70年代创 立的,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在头皮的投影所设立头针刺激区;另一种是上世 纪80年代以后,由中国针灸学会拟定的中西合璧、结合透穴的《头皮针 穴名标准化国际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简称国标头针。本教材便使用国标头针。 一、头皮针刺激部位(头穴线的定位与主治) 采用国际通用的头皮针标准治疗线为刺激部位,沿皮透刺(图7-11)。 1.额中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下刺1寸,属督脉。 主治:神志病,如神经衰弱、癫、狂、痫;鼻病。 2.额旁1线(胸腔区) 部位:额中线外侧,从膀胱经眉冲穴向下刺1寸,属膀胱经。 主治:胸部疾病,如冠心病、支气管炎、哮喘;失眠;鼻病;上焦病。 3.额旁2线(胃区) 部位:额旁1线外侧,从胆经头临泣向下刺1寸,属胆经。 主治:腹部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肝胆病;眼病;中焦病。 4.额旁3线(生殖区) 部位:额旁2线外侧,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处向下刺1寸。 主治:生殖系统疾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阴挺、阳痿、溃精;眼病; 下焦病。 5.顶中线 部位:头顶部,从督脉前顶穴至百会穴,属督脉。 主治:腰腿足疾,如疼痛、麻木、瘫痪,以及皮层性多尿、小儿夜尿、 脱肛、高血压、头顶痛等。 6.顶颞前斜线(运动区) 部位:从前神聪穴至悬厘穴的连线。贯穿督脉、膀胱经、胆经。 主治:主治对侧运动功能障碍,如瘫痪等。全线分5等分,上1/5治疗对侧下肢、躯干瘫痪;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2/5治疗对侧面瘫、 运动性失语、流涎。 7.顶颞后斜线(感觉区) 部位:从百会穴至曲鬓穴的连线。贯穿督脉、膀胱经、胆经。 主治:主治对侧感觉功能障碍,如疼痛、麻木、瘙痒等。全线分5等分,上1/5治疗对侧下肢、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对侧上肢感觉异常; 下2/5治疗对侧头面部感觉异常。 8.顶旁1线 部位:顶中线旁开1.5寸,膀胱经通天穴至络却穴的连线(长1.5寸),属膀胱经。 主治:腰腿足疾,如腰与下肢的疼痛、麻木、瘫痪。 9.顶旁2线 部位:顶中线旁开2.25寸,胆经正营穴至承灵穴的连线(长1.5寸),属胆经。 主治:肩臂手疾,如上肢疼痛、麻木、瘫痪。 10.颞前线 部位:头颞部,胆经颔厌穴至悬厘穴的连线,属胆经。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口腔病。 11.颞后线 部位:头颞部,胆经率谷穴至曲鬓穴的连线,属胆经。 主治: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 12.枕上正中线 部位:后头部,督脉强间穴至脑户穴的连线(长1.5寸),属督脉。 主治:眼病、腰脊痛。 13.枕上旁线(视区) 部位:枕上正中线旁开0.5寸,与之平行的2条线(长1.5寸),属膀胱经。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近视、白内障等。 14.枕下旁线(平衡区) 部位:后头部,膀胱经玉枕穴至天柱穴的连线,属膀胱经。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二、头皮针操作技术 1.针具:28号~30号(0.32mm~0.38mm),1~2寸毫针。 2.体位:根据病情与操作方便,选卧位或坐位。 3.进针:常规消毒后,针尖与头皮呈15º~30º角快速刺入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指下阻力减小时,沿穴线平刺0.5~1.5寸(图7-12)。 4.行针:一般只捻转不提插,捻转角度180º~360º,频率200次/min左右,持续捻转2~3分钟后,留针20~3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瘫痪患者可在留针期间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可用电针代替手捻。 5.针感,针下可有胀重、胀痛、麻胀、热、凉等感觉。少数敏感者 可在患病部位出现抽动感、凉热感。 6.出针:押手固定穴区周围头皮,刺手持针柄轻轻捻动针身后慢慢 退至皮下,拔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7.疗程:每天或隔天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3天后进行下一疗程。 三.头皮针的临床应用 (一)适用范围 头针主要用于脑源性疾病,其适应范围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风偏瘫、失语、小儿脑瘫、小儿智力发育 不全、脑外伤后遗症、脑炎后遗症、皮层性视力障碍、皮层性多尿、震颤 麻痹、小脑平衡障碍、舞蹈病等。 2.精神病症:如精神分裂症、癔病、抑郁症等。 3.疼痛与感觉异常:头痛、三叉神经病、腰腿痛、胃痛、肢端麻木、 皮肤感觉异常等。 4.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溃疡病、阳 痿、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等。 (二)注意事项 1.囟门未完全闭合的婴幼儿、孕妇,不宜用头针治疗。 2.高热、心衰、病危者禁用头针,血压不稳定者,必须等血压稳定 后方可进行头针治疗。 3.头皮有感染、溃疡、创伤、瘢痕等部位不宜针刺。 4.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5.行针捻转时应注意观察患者表情,防止晕针。 6.头皮血管丰富,注意防止出血。 7.进针时遇到阻力或局部疼痛时,应及时调整针刺方向与深度,保 证针体在帽状腱膜下层。 8.出针后应清点针数,防止遗漏。 (三)处方举例 1.中风偏瘫:顶颞前斜线、顶中线、顶旁1线、顶旁2线,留针时嘱患者主动或被动运动。 2.腰腿痛:顶中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 3.偏头痛:顶颞后斜线、颞前线、颞后线。 4.皮层性视力障碍: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额旁2线。 四.头皮针的作用原理 (一)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头与脏腑:头为脏腑精气所聚。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张景岳注释说:“五 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说明头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头部是调 整脏腑功能的重要部位。 2.头与经络:头为诸经气血汇集之所。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 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手足六阳经均上达头面,六阴经中肝经与心经也上 达头面,所有阴经经别均与阳经相合后上达头面。奇经八脉中督脉“入属 于脑,上巅”,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交会于风府、哑门,阳跷脉绕头,“在 项中两筋间入脑”,人体绝大多数经脉均上达头面。在气街学说中,头气 街列为气街之首。因此,头部在经络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头为诸 经气血汇聚之所。 由于头与脏腑、经络有密切的关系,脑为髓海,元神之府,为人体脏 腑经络功能活动的主宰,是调节全身气血的重要部位,这便是头针能治疗 疾病的理论依据。 (二)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 头部穴线与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颅表的投影区有密切的关系,刺激 头穴线,能直接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加强神经系统对全身各部的调节作 用,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小结 本节介绍了头针法的概念,头穴线的定位与主治、头针的操作方法、 头针的适应范围、注意事项,以及头针法的作用原理等内容。其重点与难 点是头穴线的定位与主治、头穴线的操作方法,要求理论上掌握,并多动 手练习。 问题备用 1.什么叫头针法?目前流行的头针主要有哪几种? 2.国标头穴线有哪些?简述各自的部位与主治? 3.头针应如何操作? 4.简述头针的适应范围与注意事项? 5.试从中医角度阐述头针治病的作用原理? 第三节 腕踝针法 腕踝针是在腕部和踝部相应的进针点,用毫针皮下刺激以治疗疾病的 方法。 一.人体体表分区(图7-13、7-14、7-15) 将人体体表分为6个纵行区和上下两段。 (一)纵行六区 1.头颈、躯干六区 以前后正中线为标准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分为6个纵行区。 1区 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即从前正中线开始,向左、右两侧各旁开1.5 同身寸所形成的体表区域。包括额、眼、鼻、口、咽喉、气管、食管、心、 腹部、会阴等。 2区 躯干前面的两侧。即从1区边线至腋前线所形成的体表区域。包括颞、 面颊、后牙、甲状腺、乳部、肺、肝胆、侧腹部等。 3区 躯体前面的外缘。即从腋前线至腋中线之间所形成的体表区域。范围 狭窄,包括沿耳前缘和腋前缘的狭小垂直区。 4区 躯干前后交界处。即从腋中线至腋后线之间所形成的体表区域。包括 头顶、耳、腋窝垂直向下的区域。 5区 躯干后面的两旁,即从腋后线至6区边线之间所形成的体表区域。包 括颞后部、颈后外侧、肩胛区以下的区域。 6区 躯干后正中线两侧的区域。即后正中线向左、右各旁开1.5同身寸所 形成的体表区域。包括后头、脊柱、腰骶、肛门等。 2.四肢分区(左右对称) 以臂干线和股干线作为四肢与躯干的分界。 当两侧上、下肢处于内侧面向前的外旋位置,两上下肢靠拢时,四肢 的内侧面相当于躯干的前面,四肢的外侧面相当于躯干的后面,以前面靠 拢的缝作为前正中线,以后面靠拢的缝作为后正中线,这样,四肢的分区 就可按躯干分区类推。 上肢:从上肢内侧尺骨缘开始,由内向外,再从外向内,依次分为1 区、2区、3区、4区、5区、6区,左右对称。 下肢:从下肢内侧跟腱缘开始,由内向外,再从外向内,依次分为1 区、2区、3区、4区、5区、6区,左右对称。 (二)上下两段 以横膈为界,将身体两侧六个区分为上下两段,横膈以上者为上1~6区;横膈以下者为下1~6区。 二.腕踝针进针点 进针点指针尖刺入皮肤的位置,即进针的位置。腕部和踝部各有6对进针点,分别代表上部6区和下部6区,进针点的编号与上下6区的编号一致。 (一)腕部进针点(图7-16) 腕部进针点共6对,约在腕横纹上2寸(内关、外关一圈)的位置上。 从前臂内侧尺骨缘开始,沿前臂内侧中央,前臂内侧桡骨缘,前臂外侧桡 骨缘,前臂外侧中央,前臂外侧尺骨缘,顺序分为6等分,每一等分的中点为进针点,分别称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上1 位置:小指侧的尺骨缘与尺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定位:上1区的病症。如前额痛、目疾、鼻疾、牙痛、口疮、咽痛、 失音、咳嗽、哮喘、心悸、心痛、腕关节痛、小指麻木等。 不定位:高血压病、眩晕、自汗、盗汗、神经衰弱、癫痫、更年期综 合症、糖尿病、荨麻疹等。 上2 位置:腕掌侧面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腱之间。(内关穴处) 主治:上2区的病症。如颞前痛、腮腺炎、后牙痛、胸痛、胁痛、乳 房疾病、缺乳、回乳、咳嗽、气喘、心悸、心律不齐、冠心病、心绞痛、 腕关节屈伸不利、中指与无名指损伤等。 上3 位置:桡动脉外侧,桡动脉与桡骨缘之间。 主治:上3区的病症。如颞浅动脉痛、偏头痛、耳聋耳鸣、侧胸痛、 腋前线部位痛、高血压病、腋臭、桡骨茎突炎,拇指与食指扭伤等。 上4 位置:拇指侧的桡骨内外缘之间。 主治:上4区的病症。如头顶痛、耳疾、下颌关节炎,肩周炎(三角 肌前缘痛)、侧胸痛、拇指关节扭伤等。 上5 位置:腕背中央,外关穴处。 主治:上5区的病症。如颞后疼痛、落枕、颈椎病、肩背痛、上肢运 动与感觉功能障碍、震颤麻痹、肘腕指痛、手背冻伤等。 上6 位置:小指侧尺骨缘背,距小指侧尺骨缘1cm处。 主治:上6区的病症。如后头痛、颈项强痛、脊柱颈胸段痛、腕痛、 小指麻木不仁等。 (二)踝部进针点(图7-17) 踝部进针点有6对,约在内外踝高点上3寸一圈处(悬钟穴与三阴交穴一圈)。从小腿内侧跟腱缘开始,由内向外,再由外向内,沿内外踝高 点上3寸一圈顺序分为6等分,每一等分之中点为进针点,依次为下1、 下2、下3、下4、下5、下6。 下1 位置:靠跟腱内缘。 主治:下1区的病症。如胃痛、脐周痛、下腹痛、泌尿系感染、遗尿、 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盆腔炎、阴道炎、腓肠肌内侧痛、跟腱疼痛、足 跟疼痛等。 下2 位置: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 主治:下2区的病症。如胁痛、肝胆病、侧腹痛、腹泻、便秘、腹股 沟痛、膝关节内侧痛、内踝扭伤等。 下3 位置:胫骨前嵴向内1cm处。 主治:下3区的病症。如胁痛、肝胆病、髋、膝、踝的病变。 下4 位置: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 主治:下4区的病症。如侧腰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炎、下肢 运动与感觉功能障碍、坐骨神经痛、踝关节疼痛、足趾疼痛等。 下5 位置: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 主治:下5区的病症。如腰痛、肾绞痛、臀上皮神经炎、股外侧皮神 经炎、坐骨神经痛、髋、膝、踝部疼痛、下肢外侧痛等。 下6 位置:靠跟腱外缘。 主治:下6区的病症。如腰骶疼痛、尾骨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 痔疮、肛门周围湿疮、腓肠肌痉挛疼痛等。 三、腕踝针的操作技术 (一)选点原则 1.上病取上、下病取下 以横膈为界,上半身病针腕部6点,下半身病针踝部6点。 2.左病取左、右病取右 左侧病针左侧进针点,右侧病针右侧进针点。 3.区域不明、选双上1 对无法确定区域的病变、不好定位病症,针双上1。如高血压病、皮肤瘙痒症、多汗与无汗、神经衰弱、小儿多动症等病症,均可取双上1进行治疗。 4.上下同取、左右共针 上下同取指某些病症的病位靠近横膈上下时,可上下同取,如胃痛, 可取双上1、双下1。 左右共针指病在中线1区者,可取左右双侧进针点。如咽炎针双上1,盆腔炎针双下1。 (二)操作步骤 1.针具与体位:采用28~30号、1.5寸毫针;体位不限,肌肉放松。 2.进针:皮肤常规消毒,左手拇指拉紧皮肤,固定进针点上部,右 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持针,与皮肤呈15~30º角快速刺入皮下,然后 把针平放,将针循纵线沿皮下平行刺入1.2~1.4寸。 3.针感与调针:针下松软,无任何感觉,便为腕踝针的针感;若针 下有胀感或疼痛,则需调针。将针退至皮下后重新沿皮下刺入,调至针下 无任何感觉。 4.留针与出针:留针20~30分钟,不作捻转提插,病情较重者可延 长留针时间。出针时将针稍作捻动后缓慢退针,迅速拔针。 5.疗程:隔日1次,急性病可每日1~2次,10次为1疗程。 四.腕踝针的临床应用 (一)适应范围 腕踝针的适应范围广泛,凡属同名区域的所属脏腑、组织、器官、躯 体的病症均可用腕踝针治疗,一些不定位的全身性疾病,也可用腕踝针治 疗。 (二)处方举例 1.感冒:双上1,配上2、上5、上4。 2.胁痛:下2,配上2、下3。 3.咳嗽:双上1、双上2。 4.痛经:双下1,配双下2。 (三)注意事项 1.腕踝针进针时无任何感觉,若出现胀麻感或痛感,说明进针过深 或过浅,应调至不痛不胀为宜。 2.针刺方向大多朝躯干刺入,若病症在肢端时可朝肢端而刺。 3.若出现晕针、滞针、血肿等现象者,按毫针刺法中异常情况的处 理方法进行处理。 小结 本节介绍了腕踝针的概念、人体体表分区、腕踝针的进针点、操作方 法、适应范围、注意事项等内容。重点与难点在腕踝针的体表分区、进针 点与操作方法。要理论上掌握,并加强动手操作练习。 问题备用 1.什么叫腕踝针法? 2.腕踝针法在头颈躯干如何分区?简述其内容? 3.腕踝针法在四肢如何分区? 4.简述腕部六个进针点的定位和主治? 5.简述踝部六个进针点的定位和主治? 6.简述腕踝针的选点原则? 7.腕踝针应如何操作? 8.试述腕踝针的临床应用?
本文档为【头皮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115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4KB
软件:Word
页数:34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06
浏览量: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