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茶圣陆羽

茶圣陆羽

举报
开通vip

茶圣陆羽茶圣陆羽 (733—804)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江湖上称其为竟陵子,在苕溪隐居时自号 ()桑苎翁,在信州上饶隐居时,又自号东岗子、茶山御史。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新唐书陆羽 )传》陆羽这位从唐代本朝起,就被时人称之为“茶圣”的传奇人物。可谓是一位旷世逸才。 他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上,孜孜以求,博览经史,抱道潜修;遨游江湖,品鉴天下名泉;往 来山川,尝遍江南香茗;著书立说,文采千古风流。他的一生经历与事业,似乎都蒙上了一 层...

茶圣陆羽
茶圣陆羽 (733—804)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江湖上称其为竟陵子,在苕溪隐居时自号 ()桑苎翁,在信州上饶隐居时,又自号东岗子、茶山御史。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新唐书陆羽 )传》陆羽这位从唐代本朝起,就被时人称之为“茶圣”的传奇人物。可谓是一位旷世逸才。 他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上,孜孜以求,博览经史,抱道潜修;遨游江湖,品鉴天下名泉;往 来山川,尝遍江南香茗;著书立说,文采千古风流。他的一生经历与事业,似乎都蒙上了一 层神秘的色彩,有许许多多发人深思、令人慨叹之处。 一、弃儿身世的千古之迷   陆羽,是唐代盛世的弃儿,有着一个离奇、神秘而又不幸的童年。“唐玄宗开元时期, ()唐朝政治经济发达到了最高峰。”引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正是在这河清海晏的唐代 (733)盛世开元二十一年,一个幼小的生命,降临在楚天之下——复州竟陵大地之上。   据《天门县志》、《上饶县志》等文献所载,约在陆羽降生三年之后,一个秋末冬初的日暮 ()之时,竟陵龙盖寺主持智积禅师,路过一座小石桥此桥后被称为“古雁桥”时,水滨芦荻萧瑟,群雁哀鸣;又隐隐传来婴儿的啼哭之声。老僧寻声走到桥下一看,见一个幼小孩童,冻得瑟瑟发抖,啼号不止;一群大雁唯恐婴儿挨冻,正张开翅膀为他遮挡着阵阵寒风。于是积公顿生恻隐之心,随即以僧衣包裹抱回寺院抚养。   陆羽在二十六年之后,在《自传》里对这段童年经历,作了这样的记载:“始三岁惸露,育乎竟陵大师积公之禅院。”“惸露”二字寓意深长。含有忧患、茕独、羸弱、孑然一身之意。但有的茶书上说,智积禅师在小石桥下拾到陆羽时,是一个裸体婴儿,这是对“惸露”二字的误解。“露”者亦可理解为当时身上衣着很少,不能解释为“裸体”。 ()1  我们不妨试想,按古时计算年龄的方法,以婴儿出生不论何月何日到当年除夕为 ()岁。最小的生日竟然是“一夜连双岁”即除夕降生,至正月初一凌晨。按此推论,陆羽在 2某年秋冬之际被遗弃时,至少已在周岁左右。也就是说,陆羽从降生到被遗弃,他在母亲怀抱里已度过人生最初的二至三年时间。在那开元盛世里,即是最贫寒之家,也总会为婴儿缝制少许破旧衣衫;又何况在把他遗弃之时,正逢秋末冬初寒风侵袭之日,他的母亲竟何以如此忍心把自己的亲生骨肉赤身裸体地丢在石桥下水滨芦苇之中?陆羽为何氏所生?又 3为什么在襁褓之中养育到岁时被遗弃?这是陆羽身世中的千古之迷,看来也许永无披露之日。 二、智积禅师与龙盖寺 ()  龙盖寺唐时在复州竟陵县今湖北天门市城西湖之滨。该寺历史悠久,建于东晋年间。据传,东晋高僧支遁?,曾在龙盖寺设坛布道,宣示佛经。   收养小陆羽的智积禅师,为龙盖寺的主持,陆羽与世人均尊称其为积公。智积约于唐开元至贞元初在世。积公圆寂后,陆羽曾作《歌》明素志,表达对恩师的哀挽之情。积公塔墓建于龙盖寺侧,并随之易寺名为“西塔寺”。智积禅师被尊奉为“竺乾圣人”。   唐代周愿?在《牧守竟陵因游西塔著三感说》一文中记载:“我州之左,有覆釜之地,圆似顶状,篁大如臂,碧笼遗影,盖鸿渐之本师也。悲与似顶之地,楚篁绕塔,塔中之僧,羽事之僧,塔前之竹,羽种之竹。视天僧影泥破竹,枝筠老而羽已终,予做楚牧,因来顶中道场,白日无羽香火,遐叹零落,衣援楚风。”   这是陆羽的生前好友周愿,在其受命来陆羽家乡竟陵郡当刺史上任之初游西塔寺,触景生情,追怀往昔他同陆羽等人交往际遇时,书写了这一节有关龙盖寺、智积禅师和陆羽经 ()历的珍贵史料。竟陵龙盖西塔寺已不知于何代何年被毁埋,今日早已荡然无存了。 (314-366)()  ?支遁: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南人,字道林。家世事佛,自幼习经,精通《般若道行品经》及玄理学,闻名当世,世称支公或林公。   ()(733734)  ?周愿:生卒年不详。唐汝南今属河南人。于大历八年、九年、曾在湖州参预由 (787-792)颜真卿刺史主编的《韵海镜源》总校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德宗贞元三年至八年为岭南节度使从事, (794)(816)贞元十年为滑州从事,约于宪宗元和十一年任竟陵刺史。 三、佛国尘世两重天地   智积禅师在古雁桥下水滨收养了这个弃儿之后,将其削发,育为弟子,以期继承衣钵。这位僧侣中间的小小弟子,年龄逐渐长大了。他觉得这寺院内外——佛国与尘世,是截然不同的两重天地。他在寺院殿宇中看到的景象,似乎永无变化的庄严妙像和恩公、禅师、师兄们那一副副冰冷的面孔,以及一色的缁衣、袈裟;听到的声音则是暮鼓晨钟、鱼磬声声伴和着诵经之声;而日常饮食则是一色的清茶淡饭;言行举动却要处处受到佛门清规戒律的束缚,毫无个性自由。而他在寺院外所看到、听到的则是另一番大千世界——市井人们的衣着五彩纷呈,男女长幼可以亲呢嬉笑,有俗人的温情,特别是那些与自己同龄的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慈亲和兄弟姊妹,享受着寻常人家的天伦之乐。这些尘世间的万千景象,则非常令其向往。而在同市井小儿的接触中,又听到一些有伤其自尊的不雅绰号。这对于有倔强个性和自尊心的小陆羽说来,其心灵深处所受到的难言创伤,似乎是无法忍受的。于是在心理上产生 (?)了“耻从削发”见《唐才子传陆羽传》之念。 四、陆羽姓名之由来   陆羽姓名之由来,最早文献当为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中《陆羽得姓氏》所载:“竟陵僧有于水滨得婴儿者,育为弟子,稍长,自筮得蹇之渐繇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 ?仪。’乃令姓陆名羽,字鸿渐。”《新唐书陆羽传》亦曰:“陆羽,字鸿渐……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 ?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而元代西域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陆羽传》里言及陆羽姓氏之由来时,除同前文雷同者之外,在“以《易》自筮”之前有“耻从削发”四字。这四个字从陆羽最后离开寺院的经历来看,也是合乎逻辑的;从而引出了一个问题:究竟是谁为陆羽 ()()占卜取名的?按李肇氏之论,是其师者;而按辛文房氏之论,则是因“耻从削发”,陆羽“以《易》自筮”取姓氏。而陆羽本人所著的《陆文学自传》里言及其姓名时只说“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对占卜取姓氏情节,只言末涉。这些不同的说法,再加上《周易》的《蹇》之《渐》卦的玄妙卦辞,就使陆羽姓氏之来历,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综观诸文所载,陆羽之姓、名、字从占卜而来,当可确立无疑。以占卜取姓氏,也可能是陆羽开其先河吧?这亦堪称是千古奇闻。至于古人用蓄蓍、木棍、竹签等占卜不可思议的繁复 方法、程序姑且不论;然而就陆羽的姓氏名字究竟是缘何从《蹇》之《渐》演化而来的呢?就读了上述传略原文之后,对广大读者说来,也许对陆羽姓名之由来,仍不甚了了。   那么,何谓《蹇》之《渐》呢?《蹇》之《渐》原是《周易》六十四卦中之第三十九卦和第五十三卦。原来古人占卜问事、预测吉凶祸福之时,如觉得所占第一卦同所求问之事有些不相干()或毫不相干,于是可以再占第二卦。占卜者所占的第一卦,称之为“本卦”或“正卦”;所变的第二卦,则称为“之卦”或“变卦”。这亦就是人们俗语常说的“怎么又变卦了”一词之来源。 ()  陆羽自占卜或曰其师为其占卜求名时,所占第一卦为《蹇》卦。其卦象是“下艮上坎”。坎卦象的符号是一阳陷在二阴之中,为坎陷之象,其寓意为前有艰难险阻;艮为山之象,亦寓意为前有艰险之地;而在《蹇》势六爻兆辞中又连续出现了六个“蹇难”,这预示着求卦者命运艰难,人生道路坎坷不平。也许是有鉴于此吧,占卜者舍弃了“正卦”;所以又占了“之卦”,复得《渐》。其卦象是“艮下巽上”。《序卦传》说:“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渐》卦主导兆辞曰“女归吉,利贞”,说的是女子出嫁。但其寓意为凡做一切事情,都应循序渐进,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如超越客观条件,急躁冒进,就会产生不良后果。而《渐》卦的六爻兆辞则连续出现了六个“鸿渐”: ()  ——鸿渐于干栖于岸边; ()  ——鸿渐于磐落于磐石之上; ()  ——鸿渐于林飞翔于林木之间; ()  ——鸿渐于陵飞翔于山岗之上。   ——“鸿渐于陆”在六爻中竟然出现两次。而第六爻的兆辞是:“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其释意为:“鸿鸟渐着于陆,它的羽毛可以用于礼仪饰品,吉祥。”这就是茶圣陆羽姓氏与名字之由来。 (806-820)  ?李肇:籍贯与生卒年未详。唐宪宗元和中为翰林学士,自中书舍人左迁将作少监。有《翰林志》、《唐国史补》等传世。 五、《蹇》、《渐》二卦与鸿渐   上述一节文字,已大体上讲清了陆羽姓名之由来。但当进一步探索陆羽的姓名与《蹇》、《渐》二卦的寓意时,颇令人感到有些惊奇和神秘,陆羽的坎坷人生经历,与《蹇》、《渐》二卦的寓意有许多相似之处。   陆羽,字鸿渐。“鸿渐”二字寓意为:凡做一切事情,都应循序渐进,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渐》卦兆辞: ()  ——“鸿渐于干”,说明鸿鸟大雁可以栖息在岸边水滨,这个栖息之所又是一个新的飞行起点;   ——“鸿渐于磐”,鸿鸟又可以从岸边水滨飞栖于大磐石之上,这比在水滨是更加稳固安全了;   ——“鸿渐于林”,按鸿雁的脚趾是连着的,不能据枝栖于树林之上。但若能得到一个较为平坦的枝柯,也可以立稳,作为暂时的栖息之所;   ——“鸿渐于陵”,陵为高岗,是鸿雁所能飞栖的最高处。这预示着陆鸿渐有一个人生旅途的辉煌得意之期;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渐》卦的这句兆辞,是陆羽姓氏之所本,寓意深长。“羽仪”疏注:“上九最居上极,是进处高洁,故曰鸿渐于陆也,居无位之地,是不累于位者也……则其羽可用为物之仪表,可贵可法也。”   这就是说,鸿渐于陆,犹如圣贤之高致,超然于进退之外。一羽鸿毛,虽非国家和社会栋梁之材,然其羽可用为仪——难道不可以作为世人的表率,成为千古之楷模吗?这不正如陆羽在《歌》吟咏:“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超然于世外 ()的诗句中所蕴涵的高洁胜境吗?这也正如刘毓秀明、清时令江西上饶人在《茶山试泉赋》中所云:“鸿渐先生,清游寄寓,高风缥缈,嗜茶而著为经,逸韵流传……仪羽偏喜高骞,材亦裕乎盐海讵求,自试有味,早出乎酸咸,宜无心复耽乎名胜。”   陆羽之《歌》是明其不羡高官,一生志在书海茶泉之夙志;而刘氏之《赋》则是对陆羽超然世外,清逸拔俗,文采风流之精彩写照。   陆羽占卜求名时,或曰为陆羽占卜求名者,舍弃了所占的正卦《蹇》,但《蹇》之卦象和兆辞中所寓意的艰难险阻,却如影随形,似乎常常伴随在陆羽的身边,其蹇难可谓多矣:“三岁惸露”被遗弃,可谓是陆羽人生的第一大难;在寺院生活期间,由于陆羽拒绝终身为僧,曾受尽凌辱折磨;当陆羽实在不堪忍受,“舍主者而去”,来到社会生活之中,由于他为人善良耿直,疾恶如仇,我行我素,亦曾受到世俗的忌恨,遭到社会和达官显贵的白眼,致使陆羽的内心世界充满孤独、凄苦、彷徨、郁郁不得志的愤懑之情,几乎达到了难以自控的程度。   陆羽求名时所占《蹇》卦的意思是险阻,是蹇难;但在繇辞和象辞中又充满辩证关系,有时遇险阻而应止,有时遇蹇难却要进,难可转易,险可化夷。陆羽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 并没有向蹇难的命运屈服,而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地对来自多方面的艰难险阻进行博斗之后,才逐渐地走上了光明坦途,从而得以完成他从事茶学研究,推行茶礼、茶艺,著述《茶经》的平生夙愿,在人类的茶学史上创造了永不泯灭的光辉业迹,垂范青史,亿万斯年。 六、古文献里隐现的童僧陆羽法号 (735)  陆羽三岁时——开元二十三年秋,在竟陵县城石桥下苇塘水滨,由龙盖寺智积禅 (744-745)师收养,至天宝三载或四载离开寺院,陆羽在龙盖寺智积的扶育下,度过了人生的童年。对于陆羽这十年左右时间的经历,在古籍上所载的几份陆羽简传和陆羽的《自传》,以及今古一些茶书上都作了大体相同的记载。   但对陆羽在龙盖寺这段生活经历的身份,古文献上的几份陆羽小传及陆羽《自传》的记载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陆羽在寺院里生活的十年,究竟是俗家子弟?还是佛门弟子呢?这不仅在几份陆羽传记上没有明确的一致看法,而在中外一些茶书上也是莫衷一是,持有异议的。   唐代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中《陆羽得姓氏》一文中所载:“竟陵僧有于水滨得婴儿者, ()育为弟子。”文章以下部分是记载陆羽占卜得名情节这“育为弟子”在概念上是不很明确的,也可解释为:智积准备将陆羽培育成“佛门弟子”,并末明确陆羽是否受戒,正式成为佛门弟子。 ?  在《新唐书陆羽传》里只提到:“陆羽,字鸿渐……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 ?之”。全文中并未涉陆羽是否为佛门弟子之事。而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陆羽传》里,除言及陆羽姓氏之由来,同前文雷同之外,在占卜求名之前有“耻从削发”四字。这四字非常关 ()键。这说明陆羽在占卜问名无论是其自己占卜还是智积占卜之前,在龙盖寺里已由其恩师将他削发为童僧,正式受戒出家了。   陆羽在《自传》里,写其在龙盖寺里的经历有两段是比较重要的:一是,陆羽同其恩师关于佛儒之争,陆羽说:“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予答曰:‘终鲜兄弟,复无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为孝乎?’”而结果是陆羽与智积各执儒学与佛学经典“不屈”而散。这段话写得比较明确,陆羽当时是拒绝其恩师积公令其学佛、终 (742)身为僧的严命,时年陆羽九岁,也就是天宝元年,陆羽已能读书作文章了。   陆羽在《自传》里第二段记载是,当他不辞而别逃离寺院,进小剧团当伶人期间:“公追之曰:‘念尔道丧,惜哉!’”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陆羽擅自逃离寺院,当了小剧团里的演员,已丧失了作为佛门弟子,得以修成正果的机缘,非常可惜。接着积公又说:“吾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伏外道也。”如上智积禅师所说的话是比较明确的,陆羽在龙盖寺期间已正式受戒为佛门弟子了。如是俗家子弟去当演员自然是与丧失佛门之“道”毫无牵涉的。 ?  陆羽《自传》里从积公口中讲出的上述两段话,是同《唐才子传陆羽传》里的“耻从削发”的语意是一致的,都说明了陆羽在龙盖寺确已受戒出家了。   陆羽如是削发受戒为童僧,那么,他除了市俗的姓氏之外,在受戒时,主持法事的禅师或法师,会正式授赐给他僧名或曰法号的。可是古文献上介绍陆羽的几份小传及陆羽《自传》里均未见载。那么,能否进一步明确陆羽童僧身份的法号究竟叫什么呢?   陆羽当童僧时僧名或法号曰:“法海”。这是唐代颜真卿所撰《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 ()碑铭》里所列参预修撰《韵海镜源》群士名单中披露的。今见于《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九《妙喜寺碑铭》,这段文字写得不连贯,往往会令阅其文者所忽略。在点明陆羽法号之前后文一段 (772)原文是这样写的:“大历壬子岁即唐大历七年,真卿叨刺湖州。公务之隙,乃与金陵 (沙门法海前殿中侍御史李崿陆羽国平助教州人褚冲……”按,在原文所列人员名单中均未 )加标点颜真卿所写的这段话,从字面上看疑云很多,很容易令人产生误解:一是,会使人认为“金陵沙门法海”是一位高僧呢;二是,会使人理解为“前殿中侍御史李崿”曾经是 ()在“金陵”今南京市某寺院里当过和尚,法号曰“法海”;三是,因为“金陵沙门法海”同陆羽的名字之间还隔着“前殿中侍御史李崿”八个字,如读者未加细致推敲,一般是不会将“金陵沙门法海”同陆羽名字联在一起的。   其实,这个“法海”就是陆羽当童僧时曾用过的僧名或法号。何以得出这个结论呢?其根据和理由是:   一是,经详加研究当时在湖州参预修撰由颜真卿主编的《韵海镜源》的五十余人的名单中,以及当时在修撰《韵海镜源》期间参加游宴、诗会的诸生中,根本没有另一位僧名为“法海”的金陵僧人。 ()  二是,李崿没有身入佛门的经历。李崿为赵今属河北赵县人,曾擢制科举。制科是皇帝在殿廷亲自诏试具有非常才华之士的取仕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李崿在安禄山叛乱时,客居清河,曾向当时平原太守颜真卿献计,大破安禄山叛军,其后官任殿中侍御史,于大历七年至十二年(772-777)任湖州防御副使。   三是,既然“金陵沙门法海”就是陆羽曾用过的法号,那么,为什么不是写的“竟陵”而是写的“金陵”呢?这是因为唐人在诗文中将“金陵”与“竟陵”通用之故。因为陆羽 (在《歌》一诗中即将其家乡竟陵写作“金陵”。如:“惟羡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来。”此诗 ) 载于《全唐诗》卷三百零八   四是,因为颜公撰写的这份名单,凡是有身份、头衔的,都冠于名字之上,但因为陆羽离开龙盖寺之后,是以隐士或素衣之士从事茶学和文坛活动的,并没有什么头衔可写。所以,颜公只好选用陆羽曾在当童僧时用过的佛门法号。但如若将“金陵沙门法海”六字直接冠于陆羽名字之上,陆羽的身份再也不是什么“山人”、“处士”了,而变成一个僧人了。颜公在《碑铭》中颇费心思地作了一点文字游戏,写上了陆羽曾用过的法号。 (774)  颜公撰写《碑铭》的时间,约在大历九年春,《韵海镜源》修订工程全部完成之后。当时陆羽亦在湖州。要在《碑铭》中写上陆羽曾用过的法号,颜公是会征得本人同意的。这是因为陆羽虽然离开了龙盖寺,但他的思想受佛教的影响很深,几乎一生都与佛门结下了不解之缘。 七、一场佛儒之道的大辩论   陆羽,这位佛门中的小小弟子,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开始憧憬尘世间俗人的美好生活时起,特别是从占卜取名时起,就预示着终究有一天要去实现他的“金陵鸿渐,锻羽翼于云天”的美好理想;这亦预示着师徒之间,关于佛儒之道的大争辩是不可避免的了。   陆羽在其《自传》里,对这场大辩论有一段精彩的表述:“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子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为孝乎?羽将授孔孟之文可乎?’公曰:‘善哉!子为孝。殊不知西方染削之道,其名大矣。’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   这场大辩论的发起者,当然是智积禅师。当积公觉察到小陆羽对佛经并不热衷,而是经常地阅读儒家的书籍时,即决定必须对这个“法海”小弟子,进行一番戒行、一番释教要旨的宣讲。于是,这场佛儒两道之争的大辩论,即在寺院禅堂之中展开了。小陆羽在辩论中,表现出了惊人的胆识和雄辩的口才,以及他宁折不屈的坚强个性。   智积大师,手持佛书,向小陆羽宣示“出世之业”,令其折服。何谓“出世之业”呢?在佛教语言中犹如“出世间”。出世者与世间相对,是指超出“三界”?、“六道?生死轮 ?回”的境界,相当于涅槃。《法华经譬喻品》:“令诸众生,知三界苦,开示演说,出世间 道。”这即是指释迦牟尼当年出家求道后,苦苦修行六年毫无所得,可是他在菩提树下独坐 ()冥想中,突然获得了无尚正觉即“大彻大悟”。亦即是获得了“苦、集、灭、道四圣谛”。   “四圣谛”的核心是“灵魂不灭”和“因果报应”说。认为人的灵魂,从无始以来就存在着,按照人的一生行为的善恶,死后要受到各种不同的“报应”。   “四圣谛”之“苦”,是说人生在世有无量众苦切身;所谓“集”,是研究人生致苦的原因;“灭”是研究消除造成人生苦难的“条件”;“道”就是指出通向涅槃之道。   智积大师向他的小弟子宣示“释氏”的“出世之业”的目的,就是要陆羽放弃学儒之念,摆脱尘世的七情六欲,只有虔诚学佛,修成正果,才能脱离人生的苦难。   然而,小小年纪的陆羽,并没有被其恩公的大师威严和佛学要旨所征服,却是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他不能遵从恩师严命的立论——“我既然是一个孑然一身的孤儿,又无兄无弟,如果我入佛门,身披缁衣,终身为僧,这岂不是要断绝后嗣吗?如果这样做,将被天下的儒士们耻笑我是一个不知孝义的人。恳请恩师,允许我学习孔孟圣人的文章典籍好吗?”   智积听了陆羽的陈情后,双手合十答曰:“善哉!子为孝。”这是积公在讥讽这位执意要脱离佛门的小弟子:“善哉!老衲竟然不知你还是一个孝子啊?你既然连生身父母都尚且不知,何以为孝!”接着又说:“你难道不知,西方佛教今日正在大唐帝国里兴起,其名声远播海外,不是已大大超过了儒学和道教吗?”云云。陆羽在《自传》里对这场大辩论以两个“不屈”作结论,可见师徒佛儒两道哲学观点尖锐对立的争辩是何等激烈,终以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不悦而散。   ?三界:佛教把世俗世界划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皆处在“生死轮回”过程中,认为是有情众生存在的三种境界。     ?六道:亦称五道或五趣。即佛教所说众生根据生前善恶行为,有五种轮回转生的趋向。 ()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三界诸天。若再加上阿修罗,则称六趣或六道。八、师徒佛儒论战的时代背景   智积禅师向陆羽宣讲释学之精要,其用心之良苦,期望之殷切,已跃然纸上。但为什么未能说服陆羽呢?陆羽为什么以“孝义”之论来对抗恩师的“出世之业”能立于不败之地呢?这是同当时唐代社会围绕着佛教、道教与儒教三者之间的矛盾和尖锐复杂的斗争紧密紧系在一起的,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   唐初,唐太宗李世民针对佛教势力日趋发展,在与朝廷争夺人丁、财赋,以及宗教思想,对唐王朝刚刚建立不久的国家政治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有害影响,采取了“扬道抑佛”、 637()大兴儒教的政策。如,“唐太宗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年贞观十一年下敕规定道先佛后,佛徒大为不满意,纷纷到朝下上表反对道士在僧尼之上。唐太宗使人宣旨说,法令久已施行,不伏者当受杖责。……一个壮年僧徒声言不伏此理,结果挨了一顿打,这个壮年僧 () 徒病死了。”引自《中国通史简编》   到了唐高宗及武则天当政期间,围绕着佛、儒、道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了,而实质上是借助宗教或儒家势力来争夺国家权力。高宗秉承祖训,尊崇孔子与道教,企图以此来抵销武 后大力扶植的佛教势力。到了武则天称帝掌握朝廷政权之后,又明令规定,佛教在道教之上,僧尼在男女道士之前。而到了唐玄宗时期,则又采取了“扬道抑佛”政策。藉助说其曾在梦 ()境中遇见老子,遂令人绘制了大批李耳的画像,派专人分送到各州郡的开元观供奉。并诏令各地男女道士庄严迎候,老子画像送达之后要做七昼夜道场,并由朝廷拨专款开销。   唐王朝视儒教为国教,在大兴儒教方面,则更是不遗余力的。唐太宗命令孔颖达撰修《五经正义》,对自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历代学者对儒学经典作的各种注释作了统一集注,并由颜师古审正《五经定本》。唐太宗颁诏天下,令儒士学子统一教授官定《五经》范本。唐王朝以大兴儒教、统一儒学经典思想,用以抵消佛教当时在社会生活、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对人们思想产生的有害影响。   唐玄宗曾下诏颁布李老子的《道德经》和由他亲自注释的《孝经》。并诏示天下说:“道为理本,孝实天经。” (744-745)  陆羽同其恩公这场关于佛儒争辩,约发生在天宝三载或四载,正是在唐玄宗大力倡导“道为理本,孝实天经”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而佛教和儒学,在对待人伦、君亲等方面存在着尖锐对立的不同观念。佛教的“灵魂不灭”和“因果报应”说,导致了人们在对待人伦、君亲、孝悌关系上的思想混乱——谁又知今日所奉事、所孝敬的君亲长辈之前生或来世,在“六道轮回”中又是什么转生或将会转变成什么呢?而儒学则认为“孝”是“至德要道,百行之首,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  综上所述,这就不难看出,少年聪慧时年只有十一二岁,自信具有相如、子云雄辩之才的陆羽在同智积的辩论中,正是紧紧把握了孔子学说,自春秋创立以来以孝道为君亲、人伦的天经地义之理,孝道宣传深入人心的有利时机,以《孝经》作为他手中的理论武器,才得以在智积以恩公和禅师之尊,宣示释教“出世之业”,威严咄咄逼人,自己孤立无援的情势之下,从容应对,立于不败之地的。 九、苦难的童僧生活   由于陆羽公然拒绝了其恩师所宣示的释教要旨和令其终生为僧之严命,这就激怒了智积禅师,遂即以极其繁重的劳役和肉体折磨来惩罚陆羽。   陆羽在《自传》里追忆这段苦难生活时说:“公因矫怜无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汙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不仅再也得不到恩师往日的怜爱之情,而且令其干那些与其年龄不相称,近于服苦役的繁重劳动。除每日打扫寺院,清除厕所粪便,合泥抹墙,背砖瓦修房屋外,并令其在竟陵西湖之滨牧放三十头牛。   难能可贵的是,陆羽在繁重的苦役之下,仍孜孜不倦地学习文化知识,因西湖无纸,以竹片划牛背来练习写字。有一天他请教于学者,并借得张衡?《南都赋》?。因不识其字,就仿效那些念书的孩子,正坐展卷,佯装读书,只是口动而已。此事被智积发觉了,以恐其污损“外典”?为名,又将陆羽束于寺院,严禁外出。之后,又令陆羽到山林之中砍柴,每日负薪荆于山野与寺院之间。并派年龄大些的门徒来监督陆羽的日常劳作。智积还给陆羽规定了每日必须读会和默写的佛教经文。如陆羽偶尔忘记或过日不作,就要遭受鞭笞。当陆羽哀叹岁月流逝,学问仍无长进、呜咽不能自胜之时,“主者”就认为这是陆羽因受惩罚,心怀忌恨,故意对抗师命,又鞭抽其背,往往将其折磨得不堪忍受之时乃止。   据史料所载,隋唐以来,一个寺院就是一个佛国世界,朝廷的法律管不到这里,对寺院下层僧众违犯戒律者,可以任意处罚,施以酷刑。何况像陆羽这样无依无靠的孤儿呢?而在佛经中有两条重要戒律:第一条是忍辱无诤;第二条是慈悲平等。看来陆羽正在以身履行第一条戒律,虽遭受凌辱折磨,但不得抗争。一个十多岁的童僧,在寺院里连劳动、言行都要处处受到监督,在遭受惩戒时,何以抗争得了呢?只能默然忍受。至于第二条戒律,看来积公亦并未完全遵守。在水滨拾婴之初,是以慈悲为怀,收养了孤苦无依的小陆羽;后来由于陆羽“耻从削发”,拒绝终生当和尚,并执意要学习孔孟之道,同佛教教义大唱反调,智积便一反常态,以繁重的苦役与严酷的惩罚来折磨陆羽。这那里还有什么佛门的“慈悲”和“平等”可言呢?   这时,在苦难中挣扎的陆羽,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对他而言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是,遵从师命,皈依佛门,潜修释典,终身为僧;第二是,逃出寺院,返回世俗,争取自由,施展抱负,实现平生夙志。   陆羽在他的故乡——竟陵龙盖寺度过了人生的童年,在他亲身经历了佛教所宣场的“人生有众苦切身”的种种遭遇之后,由于日趋严酷的惩罚再也不堪忍受的情况下,终于选择了第二条路。用陆羽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陆羽逃离龙盖寺的时 (745)间,约在天宝四载,时年十三岁。 (78-139)()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曾两次担任掌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世界上最早用水推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是汉代四大辞赋家、东汉六大画家之一。   ()  ?南都赋:张衡所作辞赋之一。此赋是写汉时南阳郡及其临域之历史、政治、经济、文 ()化、地理、山川形胜、风物人情的赋文。因东汉时的京城在洛阳今属河南,时称东京,而南阳郡在洛阳之南,故称其为南都。     ?外典:佛教名词。佛教徒称其他宗教或学派的文章、典籍为“外典”。十、老僧追逐小伶人   陆羽从龙盖寺逃出之后,来到了一个兼演戏曲、杂技的小剧团里当伶人。因其相貌有些丑陋,且又兼有口吃,不宜登台演出,而是从事编剧业务。由于他自幼颖悟,热心学习诗词,练习写文章,这正是发挥其才能之时,在短时间里共写出数千言的三篇戏文。并擅长在幕下操作“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由于陆羽为人忠厚正直,乐于助人,人又聪明,深得剧团的信任。   可是,时隔不久,当智积和尚打听到陆羽的下落之时,他循踪追到了小剧团里,想把陆羽重新带回寺院。积公对陆羽说:“念尔道丧,惜哉!吾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伏外道也。”智积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你擅自离开佛门,就会丧失修成正果 (的机缘,这样岂不是太可惜了吗?并向陆羽宣布戒律说,佛主有言,凡我弟子在一日一昼)()夜十二个时辰按地支计时法一个时辰为今之二小时里,只允许一个时辰外学,而学习“外典”的目的,是为了“降伏外道”。   那么,什么是“外道”呢?《圆觉经》:“汝善男子,当镬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磨 和外道恼身心。”按佛家各经典对外道之解释种类不一。《唯识论》有十三种外道,《华严经》列有九十六种。   外道的原意:古天竺婆罗门教创立时的《虔修出世法》,强调教徒要以各种苦行与自我戕害的方法,来寻求解脱人生的苦难。如其中有采取自饿、投渊、赴火、自坠、寂默,以及学鸡、学狗等等苦行,并以这些苦行来衡量教徒修行的虔诚。   至于智积向陆羽宣示的所谓“外道”,其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几乎包括了同佛教水火不相容的儒学、道教,以及一切“外典”,甚至连陆羽参加演出的戏曲、杂技等等,均被列入“外道”的范围。这当然就会遭到小剧团里人们的反对。剧团的人都十分清楚,陆羽是因为忍受不了智积的严酷惩罚才逃出寺院的,而今天老僧人追到剧团里,要把陆羽重新带回寺院,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剧团里的同事们就站出来保护小陆羽。   智积禅师,仿佛直到此时,才悟出了一条道理,无论是以他多年来对陆羽抚养、怜爱之情,以释教精义点化之功,或是严厉惩戒,强令陆羽来学佛,再也无法使陆羽成为佛门弟 ()子了。于是,智积老僧最后才无可奈何地说:“以我们人多此指出家僧众,今从尔所欲, ()可缉学工书。”引自陆羽《自传》从此,智积不再强令陆羽回龙盖寺,可以按照自己的志向兼学其他典籍和技艺,去寻求其人生的道路。   智积老僧的这个决定,虽然是无可奈何的,但又是明智的,这不仅最终保留了他同陆羽之间十余年的师徒之谊,慈幼之情,而且对陆羽的人生哲学思想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致使他一生同佛门结下了不解之缘。 十一、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   陆羽在人生的歧路上,以他的诚实品德与勤奋好学的精神,苦苦求索未来的命运时,他的第一次机遇终于来临了。陆羽在《自传》里这样写道:“天宝中。郢人?酺?于沧浪道?。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 ()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在玄宗天宝年间时为天宝五载,有一天,他所在的小剧团里能歌善舞的演员们,正在沧浪道地方的一家小酒馆里兴高采烈地聚饮之时,地方行政长官派 ()来一名官员会见陆羽,并当众宣布任命他为剧团的“伶正之师”相当于今之编剧兼导演。 (  ?郢人:《梦溪笔谈》:“世称善歌者,皆曰郢人。郢人指郢州唐时属山南东道,今湖 )北钟祥县人。郢州古时有白云楼。战国辞赋家宋玉曾登此楼问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次为阳阿、薤露;又为阳春、白雪。’遂为郢人善歌。”   ?酺:群聚饮酒之谓。《师古》曰:“而今聚饮酒为酺。”《汉书》记载,汉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   ?沧浪道:地名。在唐代复州东。   ?邑吏:指本郡长官署里的小官。 十二、李大守慧眼识奇才 (746)  陆羽于天宝五载由邑吏召为“伶正之师”,是其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为什么会 发生这样的际遇呢?陆羽在《自传》里说:“时河南尹李公齐物?出守见异。捉手拊背,亲授诗集。于是汉沔?之俗亦异焉。后负书于火门山?邹夫子别墅。”陆羽是说,当时正逢原河南府尹李齐物出守竟陵郡?。他是由李太守召为“伶正之师”的,并随即被引见李公。李公慧眼识才,见陆羽是一个聪慧异常的少年,他日必将成为有用之材。所以,李公决定将陆羽留在郡府里,扶手搭肩亲自教授其诗文。为使陆羽能得深造的机会,之后又介绍他去火门山邹老夫子别墅读书。   李太守到任之后,移风易俗,励精图治,仅数年之间,就使陆羽家乡竟陵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就连流淌了千万年的汉沔之水,似乎都变得清亮甘甜了。  陆羽《自传》里关于他少年时期这一段重要经历的记载,曾引起一些误解。近年来出版的某些茶文化书刊上,有的说“陆羽见到河南太守李齐物”或“见到河南尹李齐物”时,受到赏识器重。这个判断是同陆羽的实际经历与史实不相符合的。因为在唐代地方行政建制中,只设有“河南道”与 ()”“河南府”,从未设“河南州或郡的建制,所以根本不存在“河南太守”这一职衔。而河南府是在都畿道区划内,其府治在洛阳,时称东都。陆羽亦没有到过京畿腹地洛阳。 (744)(746)  据《唐会要》载:“天宝三载十一月李齐物除河南尹。”“天宝五载七月,河南尹李齐物贬竟陵太守。”这就清楚的说明了陆羽知遇李齐物时,恰是被贬到竟陵当太守刚刚上任之时。故陆羽在《自传》里写了:“时河南尹李公齐物出守见异。”这句话容易引起误解的是在“出守”二字之后省略了“竟陵郡”三字。在直观上导致了理解上的易地之误。陆羽之所以这样写,不仅为文字精练,而且是不愿在他的传记里,直书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李齐物曾遭贬谪;其次是,唐人在诗文里往往习惯以某人曾任的最高官职作称谓,以示尊敬。   陆羽这段富有戏剧性与传奇色彩的经历,在唐代书圣颜真卿?撰写的《金紫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兼宗正卿?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李公神道碑?铭》中记载了李齐物被贬守竟陵时陆羽随其郡中的史实。《碑铭》记载:“属左相李公适之?……与公为飞语所中。公遂贬竟陵郡太守。时陆羽鸿渐随师郡中。说下车,召人吏告之曰:‘官吏有簠簋?不修者;僧道有成律不精者;百姓有泛驾?蹶弛?者,未至之前一无所问,而今而后,义不相容。’数年间一境丕变。熙然若羲皇?之代矣。哀孤重老,有隐好道者,常骑马于里巷之中,亲自恤问,量移安康。”并记载了李公离任时竟陵人民“老幼遮拥,不得发者三辰”的动人情景。这可以说是对陆羽《自传》所说“于是汉沔之俗亦异焉”的最明确的注释。 (772-777)  颜真卿在唐代宗大历七年至十二年在湖州任刺史期间,与陆羽交往甚厚,对陆羽的茶学事业与茶文化活动给予很大支持。他在《碑铭》所写李齐物守竟陵一节,显然是从陆羽处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碑铭》中所载:“时陆羽鸿渐随师郡中。”这十分珍贵的一笔,不仅澄清了陆羽是在何地知遇李齐物的,而且对研究陆羽生平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史料。   在人生歧路上徘徊的陆鸿渐知遇李太守,使他从此才真正开始了学子生涯,这段生活大约有五至六年时间。无论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孤苦无依的陆羽,都得到了李公的亲切关怀和照顾。特别是送他赴火门山邹老夫子处读书,致使这位当过童僧与伶人的社会弃儿,后来成为唐代著名文人和茶叶科学家,是有其不可估量的意义的。 (761)()  ?李齐物:生年未详,卒于唐肃宗上元二年五月。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 ()(736)后徙居长安今陕西西安。为唐室宗支淮南王李神通之子。开元二十四年后,历任怀、陕 二州刺史。于天宝初开砥柱之险,以通流运,于石中得铁犁铧,有“平陆”二字,因改河北县为平陆县,加齐物银青禄大夫,为鸿胪卿、河南尹。齐物与左相李适之善,适之为李林甫所陷贬官,齐物坐谪竟陵太守。入为司农、鸿胪卿。至德初,拜太子宾客,迁刑部尚书、凤翔尹、太常卿、京兆尹。晚年任太子太傅、兼宗正卿。李齐物为官严整,以清廉独断、刚毅不群著称于世。 (  ?汉沔:指流经楚地的汉沔之水。其源出今陕西省宁强县。初出时曰漾水,流经沔县今 )()改称勉县时称沔水,流经汉中始称汉水。而流经陆羽家乡竟陵县今湖北天门县城南的天门河,则是汉水支流。   ?火门山:即天门山。在今天门县西。相传,本名火门山,因汉光武帝行兵举火夜渡此山,故名。后因俗忌“火”字,遂改今名。邹夫子经历不详。   ?竟陵郡:唐代在全国行政区上,曾有三次大的变动:将隋朝的郡改州——州改郡— (622)—又改郡为州。陆羽家乡竟陵县,隋时属沔阳郡。唐高祖武德五年改为复州,州治设竟 (633)(742)陵县;唐太宗贞观七年将州治移沔阳县;唐玄宗天宝元年改为竟陵郡,郡治设竟 (758)(763)陵县;唐肃宗乾元元年复为复州,于肃宗宝应二年移州治于竟陵县。 (709-784)()(734)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唐 (742)代著名书法家。天宝元年中文词秀逸科,历任秘书省校书郎、醴泉尉、监察御史。复迁殿中侍御史。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原平太守。安史之乱初,起义兵抵抗。肃宗至德元载(756)(764)拜宪部尚书、御史大夫,出为同、蒲、饶、升州刺史。代宗广德二年迁刑部尚书,封 (777)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大历三年后,累迁抚、湖州刺史,十二年召为刑部侍郎。德宗建 (784)中三年,改太子太师,充淮宁军宣慰使。兴元元年为叛将李希烈缢死。赠司徒,谥文忠。   ?金紫光禄大夫:官职或曰官爵名。光禄大夫原为光禄寺之官职名。始于汉代,唐代置光禄寺卿,为从三品。皇帝对功臣或已故大臣,在实职之外加封的“青光禄大夫”、“银光禄大夫”、“金光禄大夫”,都是爵位荣誉职衔。   ?太子太傅:官名。汉代有太子太傅、少傅,为辅导太子之任。隋唐以后,则太子三傅皆以他官任之,如皇太子侍读等。皇帝对德高望重的老臣诏拜为太子太傅,实际上仍属荣誉之衔。   ?宗正卿:官名。掌握皇室亲族事务。秦始设,汉代沿设,为九卿之一。汉魏以后都用皇族担任。唐以其机构称宗正寺,长官则称宗正卿,佐官称宗正少卿。   ?上柱国:官名。战国时楚国始设,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为楚国的最高武官,也称上柱国。其地位仅次于令尹。隋设上柱国及柱国,以酬功勋。唐沿用,作勋官的称号。   ?陇西郡:秦始置陇西郡,在今甘肃省东南之地,治狄道,在今临洮县东北。李齐物祖 ()籍为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   ?神道碑:立在墓道上的碑。上面记载着死者的生平事迹。在封建时代,只有达官显贵 才有资格在死后树碑于墓道。神道即墓道。古代戡舆家认为墓道的东南是神道,故名。碑铭大多虽为歌功颂德之文,但因其为最原始的资料,可以用来核订史实,补正史书的阙漏,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唐宋以后多收入作者文集内,是研究历史人物和社会情况不可忽视的资料。 (?-747)()  ?李适之:原名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亦属唐室宗支。中宗神龙初(705)(742)擢左卫郎将。玄宗开元中,累官通州刺史、秦州都督、河南尹、御史大夫。天宝元年 (746)(747)为左相。天宝五载,被李林甫构陷,后贬宜春太守。天宝六载,李林甫杀李邕、裴敦复,朝野震惊,适之忧惧而自尽。 fǔ guǐ)  ?簠簋〔:为古代盛稻粮和食物的两种方圆形状的器皿。簠簋不修,谓法纪不整之意,是一种婉词。旧时弹劾贪官常用此语。 ?  ?泛驾:谓覆马也。《汉书武帝纪》:“泛驾之马。”注:泛,覆也。覆马者,言马有逸气,而不循轨辙也。   ?蹶弛:蹶,谓马跳后蹄,俗称尥蹶子。是谓民之懒惰不勤于耕作,不听从国家法令者也。   ?羲皇:上古三皇之一,即上古帝太昊。 十三、鸿志凌云以古代四大才子自况   陆羽是如何看待自身的生理缺陷的呢?他在《自传》里这样写道:“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为人才辩笃信。”   仲宣、孟阳,是两位相貌虽都有些丑陋,但确有才华的历史人物。仲宣,名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在魏曹操幕下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魏文帝曹丕时期,官历侍中。王粲在年青时即颇有才名,深得前辈学者蔡邕的赏识。以其博学多才著称,尤以诗赋见长。在“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 ()  孟阳,名张载。生卒年不详。安平今属河北人。西晋文学家。官至中书侍郎。张载以作 (280-289)《剑阁铭》闻名于世。在晋武帝太康时,张载曾往蜀地探视其任蜀郡太守的父亲。他在赴蜀途中,经过剑阁时作《剑阁铭》。这篇铭文为武帝所赏识,并派人将铭文携刻在剑阁山上。《文选》收有其名世之作《剑阁铭》及《七哀诗》、《四哀诗》、《四悲诗》等作品。陆羽在安禄山叛乱后,亦曾作《四悲诗》。   张载还是陆羽所景仰的对茶事、茶文化有贡献的历史人物之一。他在《茶经》里曾引张载《登成都白菟楼》中十六句诗。因其有两句向为人们所传诵的咏茶诗句:“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相如、子云,是西汉鼎鼎有名的两位大才子。他们虽有口吃,但善著书,以文章名世, (178-117)(且有雄辩的口才,为世所称奇。相如,即司马相如前前,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属 )(四川人。西汉著名辞赋家。年轻时好读书、击剑,虽口吃,而善著文。青年时代路过临邛今 )四川邛崃县与才女卓文君相恋,而引出一段“当垆卖酒”的故事,传为千古佳话。其所作《子虚赋》受到汉武帝赏识,于是被召进宫,又作《上林赋》等。曾任中郎将、孝文园令等职。晚 年不羡官爵,称疾闲居至卒。司马相如在《凡将篇》里关于茗事的记载,亦被陆羽载入《茶经》。 (53-18)()  子云,即扬雄前,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四十岁后始出川游长安,以文被汉成帝所召,任给事黄门郎。为人口吃,不宜作激烈辩论,而尽力著书,以文章著称于世。除著有辞赋十二篇外,还著有学术著作《法文》、《方言》等。《方言》是我国第一部记载汉语方言的著作,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扬雄亦同样被陆羽列入同茗事相关的历史名人之中。   我们通过对上述四位自身虽有某些生理缺陷,但其才华超群的汉魏晋文学家、辞赋家经历的介绍,一定会令读者强烈地感受到,这位幼年曾遭遗弃的陆羽,是如何看待自身的生理缺陷与身世的。他有着十分强烈的自尊心,他不仅以才华文章名世的四大才子自况、自励,而且他还自信,他虽亦有口吃,但要超过司马相如和扬雄的口才。   陆羽的雄辩之才,在他同其恩师关于佛儒两道的大辩论中,已得到了一次充分的展现。试想,当时年仅十岁左右的小陆羽,在寺院禅堂之中,面对满腹禅学的智积恩师向他宣示释学要旨,令其放弃世情尘缘之念,皈依佛门的关键时刻,他在智积大师佛面威严,又含期望的目光审视之下,手持儒学经典,从容地申辩他不能遵从恩师严命,削发染衣,终身为僧的充分理由。师徒佛儒之辩,虽以“两个不屈”结束了,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智积大师失败了,而小陆羽却表现出了他确有超越古人的非凡的雄辩之才。 十四、陆羽何以成为唐代楚狂人   陆羽,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确有许多磨难,也有不少际遇;但更有其常人所没有的,也是不易为人理解的孤独、凄苫和郁郁不得志的愤懑情绪。这在他去江南之前,在其家乡竟陵度过的最后一段生活里,表现得尤为异常。   陆羽在《自传》里这样写道:“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陆羽家乡的人们为什么说他是“今之接舆”呢?接舆又是什么人?   接舆,姓陆名通,字接舆。春秋时楚狂人。生卒年不详。陆通与孔子为同一时代人。据此 551()476()推断他约于公元前年孔子诞辰之年至公元前年春秋末期间在世。楚昭王时,因政令无常,陆通披发佯狂不仕,时人称其为楚狂。相传,适孔子游楚,而楚狂接舆至其门前高声讽喻:“凤凰啊,凤凰啊!德才名重的孔子,如今为什么也不得志呢?”孔子欲与辩 (论时,陆通已走开了。后来楚王闻其贤名,遣使持金百镒按:二十两为一镒,百镒为二千)()两、车马二驷按:以八匹马驾车前往骋之,陆通仍辞不就。遂偕妻子潜隐于峨嵋山中。相传年逾百岁方卒。亦有传说,其已成为仙人云云。 ()  故自春秋以来,后人便以“楚狂”为佯狂者之通称。“今之接舆”,就是“当唐代楚狂人”的同义语。人事间的事情,也真是无独有偶,奇妙异常。在春秋时出了一个名叫陆通的楚狂人,而在一千二百年之后的大唐帝国玄宗朝,又出了一个名叫陆羽的楚狂人。   由于人们看到陆羽从清晨到日暮,独自在山野林泉之间或诵佛经,或吟诗歌;或手弄流水,或发狂地以木棍狠击林木,并常常在天黑之时号啕大哭而归的异常表现。于是,其家 乡的人们就纷纷传说,我们这里又出了一个当今楚狂人。   陆羽的凄苦悲愤之情,是缘何而来的呢?他的这种充满着孤独、凄苦、彷徨,极其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常人所没有的,有其与生俱来的个性特征。他曾以生理上有缺陷的汉魏晋四大才子自喻,以激励自己的进取奋发精神,企求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但他的理智与抑制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亦往往难以控制住其内心世界那种巨大冲击力的情感波涛;似乎只有把自己的凄苦、抑郁的情绪排遣出来,才能暂时取得心理上的平衡。   一个有抱负、有志向的人,要在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和人才辈出的大唐帝国的社会里,获得地位、荣誉和受到社会的尊重,赢得人们的同情,往往是与其出身门第、才华学衔、仪容风度,或有异能特技,或善于交际等等紧密相关的。陆羽,可谓是一位抱道潜修,欲“锻羽翼于云天”的人。他童年在龙盖寺期间,曾对未来的生活,抱有美好的憧憬。然而,他又是孑然一身,清贫如洗;不仅相貌有些丑陋,兼有口吃,且还有一个社会弃儿、十年童僧和充当过“伶人”的经历。就以一般的世俗观念来看待陆羽,也难免不遭到社会的冷遇。他的凄楚与悲愤之情,就是由于他的人生美好理想,同自身的诸多条件与社会世俗观念之间的矛盾在他心灵上造成的创伤难以愈合。陆羽的这种心理状态,一直延续到他于吴兴苕溪结庐,在茶学及文坛上取得成就之后仍时有流露。 十五、陆鸿渐与崔司马交游三载   陆羽在《自传》里,对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作了这样的记载:“属礼部郎中?崔公国辅? ()出守竟陵郡。与之游处凡三年。赠白驴、乌犎牛?各一头。文槐书函?一枚。‘白驴、乌犎牛襄阳太守李憕?见遗。文槐书函故卢黄门侍郎?所与。此物皆己所惜也。宜野人?乘蓄,故特 ?以相赠。’”而在《唐才子传崔国辅传》记载这段经历,除崔国辅在将离开竟陵时赠陆羽珍兽、文槐书函相同之外,尚有如下记载:“初至竟陵与处士陆鸿渐游三岁。交谊至厚,谑笑永日。又与较定茶水之品。……雅意高情,一时所尚。”   崔国辅老夫子,是陆羽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继李齐物太守之后,又一位知遇者,崔 (752)(?国辅于天宝十一载夏因“坐王鉷?近亲贬竟陵司马”。《新唐书艺文志四》《崔国辅集》)(755)注。至天宝十四载离竟陵。崔国辅来竟陵与李齐物奉命他任,在时间上或有衔接,或比较接近。   陆羽与崔公往来三载,较水品茶,宴谈永日,临别时又有珍畜异兽相赠,足见他们之间情深谊厚,确非一般。从年龄上看,崔公比陆羽年龄大四十六岁,在竟陵时已逾花甲之期,也可以说他们是“忘年之交”。这说明陆羽的才华、品德和崭露头角的烹茶技艺,深得崔公的赏识。也定然会在学业和经济生活上给陆羽以相应的帮助。 (  崔国辅是对陆羽前半生经历有重大影响的四个两僧:智积和皎然;两吏:李齐物和崔 )国辅重要人物之一。陆羽在其前半生的《自传》里仅载入了上述四人大名,也可以说,这是陆羽为四公立传之笔。陆羽的这些际遇却被“史官”写进了诸公的传记之中,成为千古美谈。   关于陆羽在《自传》里说崔“出守竟陵郡”与有关历史文献所载崔是因受王鉷案牵连贬 ()为竟陵司马一节之差异,《唐刺史考》江苏古籍版虽将崔国辅列入竟陵刺史名单之中,但 (“)未予肯定未知孰是”。   据《资治通鉴》等文献所载:唐玄宗的宠臣,身领御史大夫、京兆尹、殿中监等二十个职衔的王鉷,是因庇护、放纵其弟王銲参与谋反一案,在杨国忠、陈希烈固争当以同党治罪的 (752)情况下,玄宗无奈只好下诏“赐王鉷自尽”。王鉷、王銲于天宝十一载四月十二日被杖杀于朝堂,王鉷二子流放岭南,随被杀掉,其家属亲友被流放、贬官者达数十人之多。   崔国辅因王鉷案,从礼部郎中贬为竟陵司马,似当可确立无疑的。那么,陆羽在《自传》 ()中为什么写了“出守”指崔任竟陵太守二字呢?有一种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那就是崔 ()国辅初时确实贬竟陵司马;之后,由于竟陵太守在李齐物奉召调离后位缺,崔国辅复被任命竟陵太守。这在实际上,至少在逻辑推理上,是可以成立的。 (753)  作这一推论的历史背景是,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二载,在李林甫刚死之际,唐玄宗听信了杨国忠、安禄山诬告李林甫与啊布思谋反一案,玄宗于二月十一日,下诏书削去李林甫的官爵,抄没家产,开棺从口中取出所含珍珠,换成小棺,按一般小官吏草草埋葬。其子孙、亲戚、党羽被流放和贬官者多达五十余人。而李齐物天宝中被贬出守竟陵,是因 (“李林甫罗织罪名所致,李林甫案发后李齐物自然会很快被召回长安,复任重职入为司农)”。据此推断李齐物当在是年春夏之交离开竟陵回京。如崔国辅继任竟陵太守,亦当在此时。   ?礼部郎中:礼部属司的长官。 (687-755)()()(726)  ?崔国辅:吴郡今江苏苏州,一说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开元十四年进士及第。累迁集贤直学士、礼部郎中。天宝间,因是王鉷近亲,贬竟陵司马。善诗文。深宜讽咏。乐府短章,古人有不能过也。初至竟陵与处士陆鸿渐交游三载,宴谈永日,交情至厚。   ?白驴、乌犎牛:是两头珍奇畜兽。白驴,谓其毛皮纯粹白色,为世所罕见。乌犎牛为体 ?大健行的黑色野牛,亦称封牛。《雅尔释畜》注:封牛,高二尺许,状如橐驼。健行者,日行三百余里。   ?文愧书函:谓绘有精美图案的古线装书木质书匣。 (?-755)()(721)  ?李憕: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明经及第。开元九年任长安尉。曾官监察 (755)御史,仓部、兵部、吏部郎中。天宝间曾出任襄阳太守、东京留守等职。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洛阳时遇难,谥忠烈,赠司徒。   ?卢黄门侍郎:黄门侍郎,是随侍皇帝的近臣。卢,或当是卢藏用,生卒年不详。字子 ()潜。幽州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武则天执政时召授左拾遗。中宗时,历任中书舍人、吏部 (712)(713)侍郎、黄门侍郎。玄宗先天元年或开元元年春,迁尚书右丞。旋因附太平公主,流 ()配岭南。五十余岁卒于始兴今广东始兴县。   ?野人:喻指隐士或身无官职者。此指陆羽。野,对朝而言。 (?-752)()()  ?王鉷:唐太原祁县今属陕西人。初为鄂县今陕西户县尉,复迁监察御史、户部郎中。受到玄宗信任,又令其兼领天下户籍钱粮及内廷长春宫管理等职。王鉷凭借手中权 势,横征暴敛,收刮民脂民膏,岁进钱亿万,以供内廷挥霍。玄宗以“鉷有富国术”对其益加宠信。至案发前王鉷已身兼御史大夫、京兆尹、殿中监等二十余职衔。权势熏天。“亚林甫、 (752)()杨国忠不如也。”于天宝十一载四月十二日,因包庇、纵容其弟王銲时任户部郎中参与谋反一案,由玄宗下诏“赐王鉷自尽”。同其弟銲,集众被杖杀于朝堂。鉷二子在流放岭南后亦被杀掉。其家属亲友被流放、贬官者多达五十余人。 ?() 茶圣陆羽上篇 坎坷人生中 585 [ 作者:舒玉杰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点击数:]   十六、对茶人江南足迹之寻踪   陆羽,这位一生志在翰墨茶泉,浪迹天涯的竟陵子,降生于荆楚大地,终老在水乡江南。对茶人一生坎坷而漫长的生活经历,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楚地与江南;或前半 (756)生与后半生。第一种划分是以陆羽降生至唐肃宗至德元载渡过长江分段;第二种划分 (761)是以陆羽于肃宗上元二年公布他的《陆文学自传》起始划线。看来还是以第一种划分更为可取些。 (733-756)  总之,在茶人七十二年的生命旅程中,有二十四年是在荆楚大地,在巴山蜀 ()()水之中度过的。其中三年襁褓,十年童僧,一年伶人约,五年学子约,五年访茶品泉。而 (757-804)其余的四十八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江南度过,并且终老,长眠于他的第二故乡——湖州。在这四十八年中,茶人虽常往来于大江南北的名山大川、古寺茶园,常常飘忽不定,但仍有不少相对稳定的寓居之地。依然可以沿着唐人的文笔墨迹,去追寻陆羽在江南的行踪。较系统地考察清楚陆羽后大半生的经历,对于较全面了解陆羽生平业迹,哲学思想,才华情性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陆羽游江南之前的二十四年生活经历,除他对茶园名泉的考察,将在其他章节里记述之外,已在前若干章节里作了较详细的考证。以下将对茶人来江南至长眠于杼山之麓,苕霅滨的主要经历作较为系统的论述。 十七、竟陵子游江南初结皇甫冉   陆羽在《自传》里对他来江南的时间作了明确记载:“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 (755)()(”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安禄山于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于范阳今河北省琢州市起三镇平 )(756)卢、范阳、河东之兵叛乱,于天宝十五载正月于洛阳潜称大燕雄武皇帝,年号圣武。同年五月相继破潼关、陷长安。之前,唐玄宗奔蜀途中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马嵬驿之变”。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即皇帝位,是为肃宗,改年号为至德元载。这就是说,陆羽随着从陕西涌 (756)来的大批难民,渡过长江的时间,当在至德元载秋冬之际。 ()  陆羽在渡江之后,沿着长江南岸对唐江南西、东两道即包括今之湖北、江西、江苏、浙江部分地区的江河山川、风物特产,尤其是茶园、名泉进行了实地考察。陆羽约于至德二载(757)春,来到了太湖之滨,对无锡的山水作了考察。之后,曾作《惠山寺记》,对惠山泉进行了品鉴,被其评为“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从此闻名遐迩,成为天下最负盛名的名泉胜迹。   陆羽初来江南,结识了时任无锡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一位多才多艺,怜才重友之士。当年才子,悉愿结交,推为宗伯。这是竟陵子初来江南结交的第一位挚友。两人一见如故, 友谊殊深。陆羽在皇甫冉寓所逗留期间,还经常到异地茶山进行考察,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等诗章,记述了陆羽的采茶活动和他们之间的友谊。如有一次皇甫冉在病中,陆羽从某地前来探望,皇甫感到十分喜悦,为纪重逢作有《送陆鸿渐赴越?并序》:   君自数百里访予羁病,牵力迎门,握手心喜。宜涉旬日始至焉。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墅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余兴未尽,告去遐征,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进可以自荐求试,退可以闲居保和。吾子所行,盖不在此。尚书郎鲍侯?,知子爱子者。将推食解衣?,以拯其极。讲德游艺,以凌其深。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吾是以无间,劝其晨装。同赋《送远客》一绝:     行随新树深?,梦隔重江远?。     迢递?风日间,苍茫洲渚?晚。   皇甫冉这首送行诗,尤其是《序》,写得文词清丽,意切情深,娓婉动人。鸿渐的来访,给皇甫带来了欢乐,当时他病弱的身体连开门都觉得吃力,可是好友重逢,精神顿觉振奋,感到无限喜悦。在十数日的相聚期间,宴谈永日,交流学问。陆羽不仅精通歌赋的韵律之学,还深明儒学之要旨,佛学之真谛。他的渊博学识,颇令皇甫感佩。正当雅兴未尽,却分手在即,两人颇有相依不舍之情。   从《序》文的词意来看,当时陆羽对赴越投依鲍侯有些心存疑虑。他似向皇甫表露了心迹:往依鲍侯者颇多,我今赴越若遭冷遇又奈何?那岂不是只有去镜水湖畔钓鱼,在耶溪之滨望月兴叹吗?所以,皇甫在《序》中才说了那些情辞恳切的劝勉之言。劝慰陆羽应束装前往——那里是别具一重山水风情、历史文化的古越繁华胜地。并风趣地相约说:我虽在远离你的孤岛之上,但太湖行舟方便,若想念时,可随时前往;那时真的去镜湖或耶溪之滨,当当渔翁,垂竿相钓,亦不失为一种风雅吧?   皇甫一绝《送远客》,二十言,集中体现了一个“情”字——古代君子之谊的真情、纯情。此诗颇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意境。皇甫在诗中抒发了难以抑制的离情别绪——当陆羽所乘的小舟从北往南,渐渐消逝在那烟波浩渺的湖水和迷茫的天际之时,皇甫仍贮立于暮色之中,遥望南方,久久不忍离去。皇甫冉是陆羽游历江南遇到的第一位虽非兄长却胜似兄长的挚友,一位真正的知己。 (763)(766-769)  此诗约于唐肃宗宝应二年至唐代宗大历初某年春作于太湖之滨的某岛屿别墅。 ()  ?越:指越州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市。   ?孔释:孔子与释迦牟尼。为儒学与佛教的创始人。   ?丽则:语出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斌丽以淫”句。   ?远墅孤岛:指皇甫冉当时养病之寓所。相传,皇甫冉在太湖之滨西北顾渚山里有别墅一所。   ?鱼梁:礨石于水,状如堤坝的捕鱼装置。钓矶:为临水可供垂钓的岩石,俗称钓鱼台。   ?辕门:指统兵将帅的军营之门,或都抚官府的外门。节钺:符节和斧钺,由皇帝授予,作为象征权力的标志。有重大仪式时,由军土执列,以壮军营之威严。 (723-790)()  ?鲍侯:即鲍防,字子慎。惠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善司章,笃志于学。天宝 (753)十二载进士及第。官至河东节度使、江西、福建观察使、礼部侍郎、京兆尹、工部尚书等职。763-769年在越,时任浙东节度使薛兼训从事。鲍防是一位赏识贤才之士,江南文士往依者甚多。陆羽赴越,即前往拜谒鲍防。 ?  ?推食解衣:喻惠爱于人。本《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称颂汉高祖刘邦之语。   ?镜水:即指镜湖,今称鉴湖。在浙江省绍兴市南,湖区风光秀丽,水亭曲桥,渔舟时现,远山四周,水清如镜,是江南水乡胜境之一。   ?耶溪:若耶溪。源出耶溪山,在绍兴市南,北流入运河。   ?树深:春深之谓。是说为陆羽送行时值初春,随着时间的推移,树色由淡变深了。   ?江远:谓江天难渡,只有梦魂才能不时飞越远隔的江湖,同友人相见。   ?迢递:远貌。《文选》左思《吴都赋》:“旷瞻迢递,迥眺冥蒙。”   ?洲渚:《文选》左思《吴都赋》注:“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苍茫:旷远迷茫之状。孟浩然诗:“迢递秦京道,苍茫岁幕天。” 十八、与皎然、灵彻同居妙喜寺 ?  元代西域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皎然?传》记载:“初入道,肄业杼山?,与灵彻?、陆羽同居妙喜寺?。”陆羽在《自传》里亦说:“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 (757)  陆羽约于唐肃宗至德二载来到了吴兴,同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皎然上人相识结谊。陆羽之所以能够重新进住僧院,除他十年童僧生活,同释教结下了佛缘之外,是因他抱道潜修,志在翰墨、茶泉的平生夙志,正直的人品和渊博的学识都受到了皎然的赏识与钦佩,与之结成了“缁素忘年之交”。但陆羽与人相处时,往往表现急躁,“多自用意……与人宴 ()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朋友规谏,豁然不惑。”陆羽《自传》语这说明了,既使是真正相知,若长期同陆羽共处,亦会有“难相处”之虞,而富有恻隐之心的皎然上人,不忍看着曾有不幸童年的挚友陆羽再过着那种孤寂而凄苦的生活,于是就请陆羽住进了妙喜寺,同皎然、灵彻等朝夕相处,尝试了一种新的客居寺院的处士生活。 (  皎然在唐代诗僧中,“诗名尤大。他出身在没落世族中,幼年出家按:有曰幼年信仰 )(佛教,专心学诗,作诗式五卷。特别推崇他十世祖谢灵运南朝宋诗人,以写山水诗著称于)世。中年参谒诸禅师,得心地法门。他具备门第、诗篇、禅学三个条件,与朝中卿相及地方长 (??) 官交游。”引自《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诗僧》   陆羽与皎然上人的相识与结谊,是颇不寻常的。也可以说是陆羽在人生旅途中新的知遇者,使其越过艰难坎坷,走向生命和事业全盛时期始终如一的支持者。陆羽同皎然大师从至德初结谊以来,直到他们相继辞世,凡四十余年,友谊一往笃深,情义始终不渝。真可谓是达到了生相知,死相随,佛缘高情,生死超然的境界。此情此谊,堪称千古珍闻。   在《全唐诗》皎然卷中,除有若干首是同陆羽等人联句之外,还有若干首诗是吟咏同陆羽品茶、相聚、寻访的诗章。其中《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即是作于陆羽隐居妙喜寺期间某年重阳节: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  ?辛文房:元代西域人,字良史。其生平不见史传。好治唐诗。慕刘长卿字文房之为诗,因以其字为名;慕于良史之为人,遂以其名为字。辛能以汉语为诗,他自己的诗集名《披沙诗集》,惜已失传。其所著《唐才子传》是一部生动的传记文学,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唐代文坛盛况,诗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情趣,以及唐代从全盛走向衰败的历史背景,它补阙了不见于正史的唐代诗人事迹。 (720-800)()()  ?皎然约:字清昼一作昼,俗姓谢,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十世孙。早年信仰佛教。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肃宗至德初居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皎然精通佛典,又博涉经史诸子;文章清丽,尤擅于诗。与颜真卿、刘长卿、韦应物、李阳冰、顾况、皇甫曾、陆羽、灵彻等交往。《全唐诗》存诗七卷。 ()()  ?杼山:在唐湖州吴兴郡乌程县今属浙江省湖州市境。据颜真卿在《湖州乌程县杼山 ()妙喜寺碑铭》所载:“山高三百尺,周回一千二百步。盖昔夏杼按:夏朝第七代国君南巡之所……其山胜绝,游者忘归。” (746749-816)(  ?灵彻或:一名灵澈。唐代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长于律学,尤善诗文。灵彻以善诗而擅名江南达数十年之久。在吴兴曾同皎然、陆羽同居妙喜寺。 (502-557)(541)  ?妙喜寺:在乌程杼山之阳。为南朝梁武帝时所建,于梁大同七年五月武帝于寿光阁会所司奏请置寺额。萧衍帝以东方有妙喜佛国,因以命之。旧置于湖州西金牛山。于唐高宗时将妙喜寺移建于杼山。   ?缁素:缁,黑衣,僧众之服;素,白衣,常人之服。此喻指僧俗。   ?忘年之交:是谓对于其人之才品,钦重器赏,忘其行辈年龄而与之为友也。   ?东篱句:寓指晋末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嗜酒作诗的典故。陶渊明在九江庐山脚下隐居时,因郁郁不得志,常以酒浇愁。一天诗人正在东篱下赏菊,时逢友人送酒至。他便就地痛饮,大醉而归。传云,每酒醉,常得佳句。   ?助茶:助字,在古汉语里作虚词或代词解。故“助茶”二字并非指某一种茶品,而是泛指茶茗。是“泛酒”的对应词。 十九、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   陆羽对这段经历,在《自传》里说:“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闭门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宴谈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这里陆羽对其隐居苕溪的时间说得非常明确:上 (760)元,为唐肃宗年号,此年号只用二年即改元宝应。“上元初”即上元元年。   陆羽的《自传》同时说明了,他在寺院里同皎然、灵彻一起住了约三年时间,即在临近妙喜寺的苕溪之滨建了一所草庐,开始了他有生以来一种全新的隐居生活。 ()  古文献上所载几份陆羽小传包括陆羽《自传》和古今一些茶书上都提到了陆羽“结庐于苕溪之滨”,但对这一令人神往的所在,往往只是点到为止。给读者布下了一层神秘的疑云,难以一见蓬莱真境。苕溪之源头究竞在那里?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陆羽的结庐之所,又在何处?这些或许都是令人十分感兴趣的问题吧?     几许崇情托远迹    无边清况惬幽襟   此联为北京颐和园宝云阁前牌坊楹联。其译意是:多少崇高的情感寄托于古人踪迹;无限天然的美景满足我清幽心境。现在,不妨让我们去探索一下这副联语所蕴含的深邃意境——我们对一代茶人陆羽怀着景仰之情,沿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他曾结庐而居的苕溪仙苑,也许会使我们获得一种游历世外桃源,陶情怡性,舒展胸襟的乐趣吧?   苕溪,一名苕水。因秋时两岸苕花漂浮水面,其白如雪,苕溪之名得于此。苕溪的源头, ()()出自浙江省唐时为江南东道西北部临安县北境的天目山一名浮玉山,又名西峰。这苕溪的源头,就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所在。那里山峰灵秀,花树幽奇,溪水流泉,怪石嵯峨。这天目山,又分东西两脉,同耸云表,双峰雄峙。相传,古时峰巅之上,各有一池,左右相望,犹如天目,故名。这大自然界亦真是无独有偶,奇妙异常,不仅山有双峰,峰有双目,这苕 ()溪也有双源:一源出自山南东天目,东流经临安,馀杭等地折而北,流经德清县为馀石 ()溪,至吴兴,是为东苕溪;另一源出山之北西天目,曲折东北流经孝丰、安吉、长兴诸县 ()境,至吴兴,是为西苕溪。二溪汇合之后称为苕溪,经小梅、大浅一作钱两湖口,总汇入烟波浩渺的万顷太湖之中。 (  这苕霅二溪是浙江的著名山水,霅溪又是吴兴的别名,素有“苕霅溪山吴苑画”吴苑: )——为春秋时吴兴著名古园林,风景如画桃源妙境之名。也是古代高人隐士隐居之所。   那么,陆羽在苕溪隐居之所,究竟在何处呢?这当然也要从陆羽一生中同佛教素有不解之缘去追寻他的踪迹了。陆羽在童年时,虽然由于不愿终生落发为僧,毅然离开了竟陵龙盖寺,但他始终同寺院和僧侣们保持着密切的往来。他与皎然、灵彻在妙喜寺同住三年,自然又使他回到了当童僧时曾经历过的那种佛法气息浓重的宗教氛围之中;可是,陆羽作为一个已浪迹天涯多年的异乡游子,又具有我行我素,狂放不羁,“今之接舆”的气质,恐怕同佛门中那些清规戒律,在缁素之间总会有诸多不便之处吧?所以这是陆羽必然要离开妙喜寺,另寻住所的情由所在。但要在苕溪之滨建造草庐,当然会得到寺院的帮助。于是,他的“缁素忘年之交”皎然上人,就在临近妙喜寺的苕溪之滨选了一处幽静的所在,为陆羽建造了一所草庐,以便于他们保持密切往来。   皎然在《周谏别业》诗小注云:“予寺与周生所居,俱临苕水。”这说明妙喜寺是一处背 (774)依夏杼之山,面临苕溪之水的庄严胜境所在。据时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于唐大历九年所撰《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记载:陆羽当年在苕溪隐居的“草堂”的具体地址是:()“妙喜寺东偏有招隐院。其前堂西厦谓之温阁。从草堂东南屈曲有悬岩。径行百步,至吴兴太守何楷钓台。”真卿的“史公”妙笔,在这里点明了陆隐士的“草堂”是在妙喜寺偏东的招隐院与东南的晋代吴兴太守何楷钓台古迹之间,在悬岩峭壁之下,苕水之滨。皎然在《周谏别业》有诗云:“若访禅斋遥可见,竹窗书幌共烟波。”看来亦未尝不可把这句诗用来“题陆羽草堂”呢?   现在,让我们再继续探寻一番茶圣陆羽在一千二百年之前的隐士生涯和他那旷达而又有些郁结的心境吧。鸿渐当年,在苕溪之滨所结草堂,不难令人想象,一方面仅可以避风遮 (雨,简陋异常;另一方面,环境却十分清幽,亦不啻是一处世外仙苑——仰观东张杼山之 )()别名风景“胜绝”真卿《妙喜寺碑铭》有“其山胜绝,游者忘归”之句,妙喜佛国庄严;俯临苕溪浮花如雪,碧波白帆点点;青山作屏风,翠竹为侣伴;蕈席生凉意,逸士心常暖;细写《茶经》煮香雪,为留清香驻人间。   当隐逸欲静时,便闭门著书,不杂非类;诗人若有雅兴时,便邀请名僧高士,品茗吟诗,纵论清淡;当游子欲动时,惟纱巾随身,短衣藤鞋,乘一叶扁舟往来于山寺之间,去饱览一番那别具南国水乡幽韵的苕霅溪山,吴苑风情;当更深云静时,可凭栏望月吟咏, ()听流水清音;当晨曦微明时,亦可下临深清步百步去何楷钓台,垂竿相钓;当这一切仍 ()“难排遣“今之接舆”那似乎是与生俱来的郁闷之情时,也只能是如一副联语下联所云长歌自胜酌,请君置酒扶醉怪石看飞泉”了。 二十、《陆文学自传》与书目清单   陆羽在苕溪结庐之初,即开始了他的“闭门对书,不杂非类”的创作生涯。他一方面继续游历名山大川,访问名泉、茶园,广泛搜集资料;另一方面亦同名僧高士往来,寻求知音,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他到吴兴之初就和诗僧皎然等一批高人名士结识与交往,并以此为开端,开创了他茶学事业的光辉鼎盛之期。 (761)  在苕溪结庐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秋,陆羽撰写了《陆文学自传》。在这份《自传》里较概括地写了他的“前半生”经历,公布了他自“安史之乱”起五年间撰写的书稿目录清单:   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 ?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   陆羽《自传》里的这份书目清单,令人信服地说明了陆羽确实具有非同寻常的才华,他 (撰写书稿速度之快,也是令人惊奇的。他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实际上“闭门著书”的时间 )只有一年,其余大部分时间,是在躲避战乱,对茶事进行实地考察中度过的,就撰写了六 ()十三卷篇书稿。尽管有的作品篇幅可能不甚长,但是其中也不乏大部头的系列之作。特别令人注目的是这份书目清单中还包括了他的茶叶科学巨著——传世千载的三卷《茶经》。这说 (761)明陆羽在肃宗上元二年秋,已完成了《茶经》初稿。对于研究陆羽《茶经》是在什么时间 问世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陆羽为什么在这时公布他的《自传》呢?他在列举上述书目清单之前有一段话是这样写 ()的:“少好一作九岁属文。多所讽喻。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这是陆羽对其自身的品德和他的才能作出的自我鉴定。是否可以这样说:陆羽的《自传》不仅是他对自己前半生坎坷奇异经历的小结,也是一份令人景慕、颇具魅力的自荐书。古代的文人作品,包括传略体裁的文学作品,最初时首先是在友人及景慕者中间传阅。陆羽的《自传》及其书稿也同样是首先在同他往来的名僧高士中间传阅。其目的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自己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非凡的才能,高雅的志趣,和对茶学事业的抱负以求得到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从陆羽后来在湖州推行他的茶学事业,开展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看,都证明了陆羽在结庐苕溪之初,为进取而自荐的尝试,已经取得了成功。 (?-757)()  ?禄山:即安禄山,唐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市一带奚族人。本姓康,字轧荦山,又作阿荦山。母改嫁突厥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为人忮忍多智,通晓诸族语言。唐玄宗时授其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在范阳起兵叛乱,先后攻陷洛阳、 (757)长安,僭称大燕雄武皇帝,年号圣武。唐肃宗至德二载春,为其子庆绪所杀。   (?-761)  ?刘展:乡里未详。曾任唐陈留参军,宋州刺史兼淮西节度副使等职。刘展于唐 (760)肃宗上元元年十一月举宋州兵七千人起事,曾一度先后攻陷了扬州、润州、苏州、湖州 (761)等数十州县。反唐作乱仅数月,遂于上元二年初,为平庐兵马使田神功等部所讨灭。二十一、对《陆文学自传》命题之释疑 (  这一传记体文献。为陆羽本人所撰是没有疑问的,并可证实是撰于湖州。《湖州府志》清 [1872])同治十一年爱山书院刊本记载陆羽生平事迹有“《陆文学自传》羽撰”七字。   陆羽《自传》命题冠以“陆文学”三字,似有释疑之必要。陆羽“诏拜太子文学、太常寺 (780-783)——(1990太祝不就”的时间,约在唐德宗建中年间这是《唐诗大辞典》江苏古籍11)年月版对陆羽“诏拜太子文学未就”的时间作出的推断。而这恰是发生在陆羽撰写《自传》之后二十年左右时间里。如果陆羽被人们称为“陆文学”,也只能在此之后。据此分析,这份《自传》在脱稿时其文题当为《陆羽自传》或《陆鸿渐自传》。那么,“陆文学”三字是从何时、为何人所加呢?最大的可能性是,在陆羽逝世之后,其生前好友在整理、刊印其遗存文稿时加上的。故后来的文献上刊载时都沿用《陆文学自传》,传世至今。 二十二、“青塘别业”与君山品茗垂钓 (765-767)(  陆羽约在唐代宗永泰元年至大历二年间,曾离开湖州前往常州义兴县今江苏 )(777-778)省宜兴市君山?乡一带,进行访茶品泉活动。之后,约在大历十二三年间,陆羽曾在君山建有临时隐居之所。   据明代周高起《洞山岕茶系》载:“唐李栖筠?守常州日,山僧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遂置茶舍于罨画溪?,去湖汊一里,所供岁万两。许有谷诗云‘陆羽名荒旧茶舍,却教阳羡置邮忙’是也。其山名茶山,亦曰贡山。东临罨画溪。修贡时,山中涌出金沙泉?。杜牧?诗所谓‘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泉嫩黄金涌,芽香紫璧裁’是也。山在君山乡,县东南三十五里。”   上述引文说明,唐时义兴君山产之阳羡茶,所以成为贡茶,是因陆羽向当时常州刺史李栖筠建议所致。由于唐代的贡茶数质量要求越来越多越好,给广大茶民造成了沉重负担。许有谷的两句诗,含有对陆羽以阳羡茶入贡建议的批评与惋惜之意。陆羽既品阳羡茶为“芬芳冠世产”,他还可能在君山乡罨画溪建立茶舍期间对阳羡茶的采制技术上给予指导帮助,这当然亦是陆羽从事茶学实践活动的必备课题。   陆羽后期在君山乡隐居期间,他的“缁素忘年之交”——皎然上人曾追寻处士的行踪,前往君山访问他,并作《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青塘别业》诗:     应难久辞秩,暂寄君阳隐。     已见县名花,会逢闱氏粉。     本自寻人至,宁因看竹引。     身关白云多,门占春山尽。     最赏无事心,篱边钓溪近。   据《湖州府志》载:“陆羽别业在青塘门外。”并援引皎然《喜义兴权明府……青塘别业》诗作注脚。可是,湖州府城青塘门外的陆羽别业同皎然在这首诗中所说的“青塘别业”相去甚远。经笔者仔细推敲,这是《湖州府志》误把青塘门外的“陆羽别业”与皎然诗中的“青塘别业”误为同一地址,致使后世学者多有信不疑者,这或许有澄清之必要。   一是,首先应明确皎然诗中的“青塘别业”是说的哪里?可以说皎然在这首诗中的语意都是比较明确的:他为了寻访陆羽,先去拜访了常州义兴县权县令府第,才打听到陆羽在君山乡的具体地址,然后他们一行数人来到君山寻访陆羽,他们却被沿途的幽美风光的青翠奇异的竹林所吸引,真是赏心乐事,美不胜收。但终于被修竹引到了陆羽的“青塘别业”。皎然等人,风尘仆仆,前来看望,故友重逢,这今陆羽非常欣喜,以君山新茶来招待皎然等挚友。   而皎然的诗,亦正是他当时同陆羽谈话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如,开篇即说:“应难久辞秩,暂居君阳隐。”这两句诗既表达了皎然上人对其挚友的规劝——不宜长时间离群索居;又明确点出 ()了当时陆羽所在的“青塘别业”是在义兴君山之阳,罨画溪之畔。   皎然在诗中,还对陆羽饶有风趣地说:你的所在环境固然幽美,屋绕白云,门对青山,临近钓溪,占尽春光,真是赏心乐事之所,但亦不宜久留,只可暂居一时吧? ()  二是,在青塘门按:《湖州府志》载,湖州府城西门古时亦曰“青源门”外的“陆羽别业”究竟是在哪里?经学者考证,其具体地址是在湖州城西北隅一个名叫“青塘村”的 ()(地方今湖州市东风纺织厂附近。出城门是一座大石拱桥,名曰青唐桥,横跨苕溪该桥今已 )()拆除。桥西堍桥畔有一凉亭,亭南是一条溪港,小港北岸就是青塘村。唐时这里是人烟稀少之地。陆羽所以选择这里建立自己来江南的第一所住宅,是因其既近城市,又较清静,青 ()溪桑麻,一派田园风光。较为适宜“桑苎翁”陆羽在苕溪隐居时自号的隐居生活。   三是,陆羽别业是在湖州城郊,亦同样得到皎然《寻陆鸿渐不遇》一诗所印证。其诗云: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叩门无犬吠,欲去向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  皎然的这首五言律诗,首二句恰好点出了“陆羽别业”是既近城市带郭”,又临介 (“)农村桑麻”的这一特定环境。若将皎然《同李侍御崿李判官集陆处士羽新宅》、《春夜集陆处士居玩月》等诗联系起来,那就更不难看出,皎然是陆羽在青塘村居室之常客。换言之即是说,这所“陆羽别业”同湖州府城与杼山妙喜寺都相距颇近,无论那里有什么样的天然美景,也已司空见惯,诗人就绝然不会有如在《喜义兴权明府……青塘别业》一诗中那种处处新奇之感了。   综上所述,可以推定:皎然诗中的所谓“青塘别业”,是陆羽在常州义兴县君山乡罨画溪一带访茶、品泉、垂钓,抑或协助义兴茶舍试制贡茶活动期间建造的临时简易草庐,从 (775)而亦可以推测,皎然这首诗是作于唐大历十年以后,因这时陆羽已在湖州青塘村建立宅院,故而才别出心裁将常州义兴的临时草庐名以“青塘别业”。 (  ?君山:又名唐贡山,是唐代贡茶——阳羡茶的产地。在唐常州义兴县今江苏省宜兴)()市东南三十五里君一作均山乡,东临罨画溪。 (719-776)()  ?李栖筠:字贞一。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人。天宝进士。在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 (765)(767)(768)史、吏部员外郎等职。约在代宗永泰元年至大历二年出守常州,大历三年迁苏州刺史。 (  ?阳羡茶:唐时贡茶名。产于唐常州义兴县君山乡的唐贡山。阳羡,本古县名即今宜兴 )市之古名。汉置,属会稽郡,晋为义兴郡,隋改为县,宋太平兴国初改为宜兴。其地自古以产茶名世,故以阳羡名茶。   ?罨画溪:据《湖州府志》所载,罨画溪在湖州长城县西八里,在常州义兴县东南三十 ()五里的唐贡山茶山之东,两县交界之处。春季花时,游人竞集。溪有罨画亭。唐郑谷诗云:“顾渚山边郡,溪将罨画通。”   ?金沙泉:据《湖州府志》载:“金沙泉在长城县北四十五里顾渚山下,唐时以此水造紫笋茶。《吴兴统记》:“顾渚山贡茶院侧有碧泉涌出,灿如金星。”故名。 (803-852)()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文宗大和 (850)进士。曾官宏文馆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诗:是指杜牧于宣宗大中四年任湖州刺史期间,奉命修贡茶时所作《茶山》诗,其中有引文中的四句。   ?权明府:古时称县令府邸为明府。权明府即指义兴县权县令官邸。二十三、参预修撰《韵海镜源》 (773-774)  陆羽于唐代宗大历八年至九年进入湖州刺史颜真卿幕府,参预由颜真卿主编的大型类书《韵海镜源》,主持“编委会”的日常工作。 ()  据颜真卿在《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以下简称《碑铭》中所述:“真卿自典校时, 即考五代祖?隋外史君与法言?所定切韵。引《说文》?、《苍雅》?诸字书,穷其训解,次以 ()《经史子集》?两字已以上成句者,广而编之,故曰韵海。以其镜照原本,无所不见,故曰镜源”。   据《碑铭》等文献记述,《韵海镜源》前后约历二十年时间,才于湖州最后编修校订成书。 (742)真颜最初于天宝元年中文词秀逸科,进入秘书省任校书郎时起,即开始考证由其五世祖颜之推和隋代韵学家陆法言所定之切韵,参照汉代许慎所撰《说文解字》及《苍雅》等文字训古之书,准备究其训解,编一部新的大型韵书。   在湖州之前,真卿在任平原太守及抚州刺史期间即先后与族弟颜浑及封绍、高筼、左辅元、姜如壁等人编纂成五百卷《韵海镜源》书稿。及至真卿于大历七年任湖州刺史后,在政务之暇,又组织了一个规模空前,人才荟萃的编修班子参预校典、修订这部大型韵书。先后进人这个编委会的分六批,多达五十余人。集中了唐代一批才子、隐逸高僧参预韵书的总校勘工程。   真卿在《碑铭》中记述修撰班子活动场所时写道:“从夏季于州学及放生池日相讨论,至冬徙兹山东偏。”据《湖州府志》卷十八《舆地略》记载,所谓州学即是孔子庙。“贞观四年(630)()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在子城按,即是秦时的项王故城,在湖州府城的东南部南, ()一百一十步。亦曰州学”。唐放生池在湖州府城东南阊门之下至清代其遗迹尚存。及至冬天, ()编修人员又迁到杼山即兹山妙喜寺东南临苕溪之滨的招隐院或温阁,继续校勘书稿。 ?  另据《湖州府志》卷二十五《舆地略州治》所载,颜真卿曾为编修《韵海镜源》建造一座新 (772)楼,后人因景慕其事,而名其曰“韵海楼”。“韵海楼”在州府治内,唐大历七年建。 (至清代康熙年间,其遗址犹存。清代湖州知府吴绮字丰南,号听翁,别号红豆词人。江苏江 )都人。贡生。曾赋诗词数首,颂扬颜真卿当年修撰《韵海镜源》的千秋业迹。如《玉楼春并序》:   韵海楼在郡治内。颜真卿守是土,延诸名士作《韵海镜源》一书于上。朱甍画栋,宏敞壮丽,为一郡大观。今其书不知犹有存否?名人所至,自有可传,岂千载下遂无有闻,而兴感者乎?作《玉楼春》:     名流当日知无数,     此地曾为欣赏处。     珠帘一片挂春云,     画栋几番经幕雨。     人间传舍无长主,     一卷能留千万古。 ?    焚香扫地更何人     怅望神仙归紫府。 ?  又《坐韵海楼醉蓬莱词》:     ……韵海新繙,镜源初就。慷慨尚书笔,大节千秋。危楼几代,依栏长息。   而当年作为《韵海镜源》高级顾问的皎然上人在《奉和颜使君真卿修韵海毕州中重宴》一诗曰:     世学高南郡,身封盛鲁邦。     九源综韵海,七子辑文江。     惜赏云归堞,留欢月在窗。     不知名教乐,千载与谁双。 ()  陆羽在韵海编委中的地位十分突出,在编委名单中不含主编排在第二名,而排在第一名的是李崿,前任殿中侍御史,时任湖州防御副使,有公务在身,而实际上是陆羽在主持编修班子的日常工作。这足见陆羽在古汉字韵学方面的高深造诣和渊博知识,深得精通汉学的颜真卿的赏识及编委们的拥戴。这正如皎然在一首诗中赞扬陆羽的诗句所云:“戎佐推兄弟,诗流得友朋。”   陆羽在修撰《韵海镜源》期间,经常参预由真卿主持的宴游、联唱活动。据《全唐诗》真卿、皎然卷存诗所载:有《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又溪馆听蝉联句》等多首;皎然诗有《奉和颜使君真卿修韵海毕州中重宴》、《春日陪颜使君真卿皇甫曾西亭重会韵海诸生》、《奉陪颜使君修韵海毕东溪泛舟饯诸文士》等诗篇。这些诗章,都真实地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了陆羽及诸文士在修撰韵海期间所经历的躬逢盛事。如其中有的宴游活动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几与晋永和九年春王羲之于会稽山,曲水流觞,兰亭修褉相媲美。如约于大历八年秋真卿、陆羽、皎然等二十九人,登临州府城南二里的砚山?玩赏饮宴,联句赋诗,以纪群贤文士响集湖州之盛事。   陆羽在真卿幕府期间最为荣耀风光之举,莫过于他于大历八年秋十月在乌程县杼山妙喜寺侧所创建之“三癸”亭,由真卿书匾额、皎然赋诗,又称之为“三绝”,成为湖州的胜境之一。在创建杼山亭时,陆羽曾寄献桂花与真卿;真卿有《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诗赠陆羽。其诗曰:     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     绿荑含素萼。采折自逋客。     忽枉岩中诗。芳香润金石。     全高南越蠹。岂谢东堂策。     会惬名山期。从君恣幽觌。   从诗意看,此诗当作于大历八年“三癸”亭落成之前。当时陆羽正在杼山建亭,修撰韵海的“群子”游杼山返回州府之时,陆羽折青桂相寄,并附有赠诗。真卿见到那嫩绿闪光的叶片,衔托着粉白色的花萼,散发着阵阵幽香的青色桂花与陆羽的附诗之时,心中感到十 ()分欣喜,遂有赠诗之作,以谢“逋客”逸士相寄之情。并赞赏陆羽所投赠之“岩中诗”,辞章清丽,意韵高雅,蕴含芳香,可润金石。颜公并谦逊地说:至于东堂决策,于杼山建亭 ()之举,岂用相谢?你所建树的功勋,将可全然地超过“南越”此似为杼山之代词山上葱郁的茂林秀竹呢!并与之相约说,我们相见之期很决就会到来了。当杼山亭落成庆典时,一定会登临游历,那时将跟随足下,尽情饱览名山之绝胜风光呢。   由颜真卿主编的古代大型类书《韵海镜源》,先后历经三十余年,五十余名文人才子相 (774)(继努力,终于大历九年春于湖州最后完成了编辑校勘工程。共成书五百卷或言三百六 )?十卷,《宋史艺文志》作十六卷。宋人因避讳作《韵海鉴源》。此书于切韵之外,增出一万四千七百六十一字。起先《说文》为篆字,次今文隶字,并列别体为证。然后引诸家字书,依句末编入本韵。自唐以来,该书即成为韵学的范本。如明代《永乐大典》篆书于字下所注皆源出此书。可惜这部大型韵书今已佚散。   在时越一千二百载之后的今天,我们所以能较详知《韵海镜源》的编制过程,幸有颜真卿作《妙喜寺碑铭》。顾名思义,读者以为此文一定是写僧院佛事的,其实恰恰相反,《碑铭》文中除了所述杼山及妙喜寺历史及其风光形胜之外,对僧院佛事并未着翰墨,而主要是记载了于杼山创建“三癸”亭和修撰《韵海镜源》两件千古韵事。   在真卿所撰《碑铭》中,陆羽又独获殊荣。在尚不及一千一百字的《铭》文中,唯一有三处书上其名的则是茶圣陆羽:一是,竟陵子陆羽作《杼山记》,真卿在《铭》文中所记述杼山历史与风光是援引《杼山记》所载;二是,陆处士于杼山妙喜寺侧创建“三癸”亭;三是,陆羽参预修撰《韵海镜源》。   真卿在记事之后,书铭文曰:     夏杼南巡?。山名是因。     梁王东揆?。寺榜攸询?。     形胜天绝?。规模鼎新?。     避它城古?。垂钓台堙?。     棚以桂结?。浦由黄申?。     二庚迢递?。三癸嶙峋?。     径列御史?。传纡逸人?。     纷吾著书?。群彦惠臻。     《韵海镜源》。自秋徂春。     编同贯鱼。学比成鳞。 (21)    幸记胜引。亟倍僧珍。     庶斯见傅。金石不氓。 (531-590)()  ?五代祖:指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为颜真卿五世祖。其生活经历南朝梁武帝中大通三年至约隋文帝开皇十年期间。曾历官南朝梁左常侍、散骑侍郎;南朝齐中书舍人、黄门侍郎;隋开皇时诏为太子学士。之推博览群书,词情典丽,世善《周官》即《周礼》、《左氏》学。   ?法言:即隋代韵学家陆法言。曾作《切韵》一书,以四声分一百九十三韵。每韵之字,又以反切分其清浊,而以类相从。是为韵书之祖。 (100)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共十四篇,合叙目为十五篇,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又重字一千一百六十三。慎自序称,依类形象为之文,形声相益为之字,按文字的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五百四十部。以小篆为主,列古文、籀文等异体为重文。字义解释,皆出六书。历来为治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者所宗。   ?《苍雅》:是指《仓颉》、《尔雅》等文字训诂之书。汉初有人将当时流传字书以《仓颉篇》、 《爱历篇》、《博学篇》合为一书,统称《仓颉篇》,又称为《三苍》。   ?《经史子集》:古代图书分类的专名。古代著录家序录群书,多分为七类。在唐以前的有:如,汉刘向《七略》;晋荀勖《中经》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南朝齐王俭有《元徽四部书 ?目》;至《隋书经纪志》始分图书为《经、史、子、集》四部。自唐以后至清代修《四库全书》,皆以《经史子集》分类。   ?岘山:据《湖州府志》记载,在府城南二里。本名显山。晋太守殷康于山下建“显亭”,因唐中宗名显,避讳改名岘山。注:岘者见也。山之首曰见,一出定安门即见此山,故名。为湖州胜景之一,文人雅士游宴之地。山顶有浮玉泉、洼尊石,水际有奇树石等古迹。山多亭榭,且近城,游者无虚日。   ?夏杼:古代夏朝国君。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十七世纪期间在世,大禹所建之奴隶制国家夏朝第七代国君。 (541)  ?梁王东揆:揆,在此作国家管理之意解。此句是指南朝梁武帝萧衍于大同七年 (623)五月之前于湖州西金牛山建妙喜寺,该寺于唐贞观六年迁建杼山之阳。东揆:是说南朝梁对佛教管理已东至湖州之境。 ?  ?寺榜攸询:榜,牌额、题榜。《宋书文帝纪》:府州佐吏并称臣,请题榜诸门。”攸字在此作久、长远解;询,咨询、询问。此句意是指湖州西金牛山寺院建成后,梁武帝于大同七(541)年五月御寿光阁会所司奏请置寺额,武帝因东方有妙喜佛国,因以名之。当时颜公是说妙喜寺之题额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形胜天绝:是谓杼山风光幽美,峰峦迭翠,溪涧环绕,寺院亭阁,错落其间,乃天然绝妙胜境,令游者忘返。   ?规模鼎新:是指“三癸”建成之后,又为杼山增添了最新最美的景观。   ?避它城古:是指杼山山麓与苕溪之间的一处古城遗址——避蛇城。据《碑铭》所记:“钓台西北五十步至避它城。《说文》云,它,蛇也。上古患蛇。而相问曰,得无它乎?盖往古之人,筑城以避它也。”   ?垂钓台堙:是说晋代吴兴太守何楷的钓鱼台,由于年深日久,如今已埋于荒沙之中了。   ?棚以桂结:是说于“三癸”亭西北丛挂之间创桂棚。左右数百步,有芳林茂树,悉产丹、青、紫三桂,而华叶各异。   ?浦由黄申:在杼山妙喜寺前二十步跨涧有黄浦桥,桥南五十步又有黄浦亭,其源出自杼山西南五里黄蘖山。   ?二庚迢递:是说流经杼山妙喜寺前的苕霅二溪源远流长。它的两个源头均是出自临安 ()县北境的天目山详见《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一节。   ?三癸嶙峋:是说陆羽所创建的“三癸”亭上接云霄,下临溪水,伫立于杼山的峭壁之间。   ?径列御史:是说在“三癸”亭落成庆典之日,正值殿中侍御史兼浙江西观察判官袁高视察湖州,他在颜刺史、陆羽、皎然、李崿等一批文武官员、高僧隐逸、文人才子的陪同下,游历“三癸”时,曾漫步于丹、青、紫三色桂棚支径之间。因之被呼为“御史径”。   ?传纡逸人:纡,屈曲回旋之谓。此句是说,这可令人漫步桂棚花间的曲径,是为隐逸()指陆羽所设置留传下来的。   ? 纷吾著书以下六句:是谓群士响集湖州,最后修撰、校勘、完成《韵海镜源》之经过。 (21)  幸记胜引以下四句:是如颜公在《碑铭》纪事中所云,他之所以要撰写《妙喜寺碑 ()铭》,是由于大德僧皎然之建议:“兹杼山深邃,群士响集,若无记述,何以示将来。”真卿是应求而作,得以将创建“三癸”亭,修撰《韵海镜源》之逸事,凭藉此名山胜境,刻石立碑,以流传后世,千载不泯也。 二十四、创建“三癸”茶亭   陆羽从唐肃宗上元元年于苕溪结庐至唐代宗大历中期,由于他的诚信人品,对佛学、诗词韵律学的潜心探索,特别是他的渊博茶学知识和高超的烹茶技艺,在湖州仕宦僧俗各界赢得了声望。这时,陆羽不仅同诗僧皎然上人结成了“缁素忘年之交”;而且深得曾在玄、肃、代、德宗四朝历任朝中要职、时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的赏识与信任。陆羽被邀请进入了颜刺史幕府,参预由真卿主编的大型类书《韵海镜源》。还参加了真卿、皎然等数十人的诗词联唱,结成《吴兴集》十卷,成为唐代中期文坛上一时之盛事。而陆羽在湖州最令人景慕的杰作是,由他亲自设计、施工,由真卿出资,校然鼎力相助,在乌程杼山山麓妙喜寺旁创建的茶亭。因该亭是在“癸丑岁、癸卯月、癸亥日”落成,被命名为“三癸”亭。“三癸”亭建成于 (773)()唐代宗大历八年夏历冬十月二十一日。又因有真卿墨宝题匾额兼赋诗,有皎然赋诗,为陆生所创,又称之为“三绝”,成为当时湖州的胜景之一。   在“三癸”亭竣工之日,举行了隆重落成庆典。时殿中侍御史兼浙江西观察判官袁高正在巡视湖州,袁高在湖州刺史颜真卿、陆羽、皎然等一批文人雅士、高僧隐逸、官吏乡绅的陪同之下,登临杼山,游览茶亭,品饮香茗,赋诗抒怀,真乃是千古名贤、茶人之盛会,在海宇之内传为佳话。颜真卿在庆典之后,又为“三癸”亭赋诗:    题杼山癸亭得暮字亭,鸿渐所创     杼山多幽绝。胜事仍跬步?。     前者虽登攀。滞留恨晨暮。     及兹纡胜引。曾是美元度。     欻构?三癸亭。实为陆生故?。     不越方丈间。居然云霄遏。     巍峨依修岫。旷望临古渡?。     左右台石攒。低昂桂枝蠹?。     山僧狎猿狖?。巢鸟来枳椇?。     俯视何楷?台。傍瞻戴颙?路。     迟回未能下。夕照村明树。   颜刺史在诗中赞赏了陆羽对创建“三癸”的精巧设计,对四周景物作了生动的描绘。茶亭占地虽不越方丈之间,由于陆羽构思巧妙,善借四周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高低错落有致、色彩浓淡相宜的美妙图景:新亭古刹,岫岩奇峰;桂花修竹,花间幽径;下临溪水,上接云霄。真是意境和谐,有巧夺天工之妙。如此“三癸”亭,自然使文人雅士相聚品茗,清谈赏景,赋诗抒怀的茶文化达到了空前的升华,大有超凡入圣之意境,真是令人耳目一新。这首诗令人信服地说明了,连经常来杼山游历的颜真卿等人都为茶亭美景所倾倒,尽情领略,至暮色降临,仍流连忘返呢。皎然上人在“三癸”亭落成之日赋诗如下:   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亭即陆生所创     秋意西山多。列岑萦左次?。     缮亭历三癸。 三癸:以癸丑岁、癸卯月、癸亥日立。     疏趾?邻什寺。元化?隐灵踪。     始君?启高致?。诛榛?养翘楚?。     鞭草?理芳穗。俯砌披水容?。     逼天扫峰翠。境新耳目换。     物远风烟异。依石忘世情。     援云得真意。嘉林幸勿剪。     禅侣?欣可庇。卫法大臣?过。 (21)    佐游群英萃。龙池护清澈。 (22)(23)    虎节到深邃。徒想嵊顶期。     于今没遗记。   皎然这首诗,虽在题中冠以“奉和”二字,并非奉和步韵赋诗之意。在此作敬辞,是谓 (陪同颜公和陆羽登三癸亭。此诗作于“三癸”落成之日,时称“三绝”之一陆羽创亭、真卿 )题匾、皎然赋诗谓之“三绝”。而颜真卿《题杼山癸亭得暮字》一诗,是他第二次登杼山游“三癸”亭时所作。如其诗有曰:“杼山多幽绝。胜事仍跬步。前者虽登攀。滞留恨晨暮。”这四句诗正说明,颜公于“三癸”亭虽题匾额,但无诗作,唯恐会成为千古憾事,所以重游“三癸”,赋诗抒怀。   皎然在诗中称赞陆羽创建的“三癸”亭构思精巧,布局有序,把亭池花草、树木岩石与庄严的寺院和巍峨的杼山自然风光溶为一体,清幽异常,如今,这里已成为朝廷命宫、名僧雅士,群英荟萃之胜地,诗中记录了在“三癸”落成庆典之日,以袁高、颜真卿为首的一批文武官员、名僧高士、社会名流,登临杼山游历的空前盛况。   皎然在诗中还颇为幽默地说:今日我之所以要把“三癸”胜境纪述如此详致,是唯恐总有一天“嵊顶”之期将会到来啊!即使如此,亦不引为憾事了。“嵊顶”为佛家语。指僧侣“圆寂”。这些带有悲凉意味的诗句,却成了讖语,在若干年之后,皎然“圆寂”于湖州,终于进入了他所预言的墓塔之中。   ?跬步:跬,谓一举足也。古时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   ?欻构:谓忽然决定构造。   ?陆生:陆羽。此句是说,所以要建造三癸亭,完全是为了陆羽开展茶学活动。  ?古渡:三癸亭建在杼山妙喜寺旁,下临苕溪古渡口。 ?  ?桂枝蠹:蠹,《吕氏春秋达郁》:“树郁则为蠹。”诗句意谓沿路所植高低错落的桂花开得非常繁茂。   ?山僧:泛指出家僧人。因寺院多建于山林之中,故称。此句含有戏喻妙喜寺僧人之意。猿狖:狖,黑猿或长尾猿。狎:亲近之意。   ?巢鸟:泛指栖于林木之上的飞禽。《文选》左思《蜀都赋》:“巢宿异禽。”  ?何楷台:即何楷钓台,在杼山悬崖之下,苕溪之滨,从“三癸”亭上俯视可见。何楷晋代人,曾任吴兴太守。 (378-441)  ?戴颙:字仲若,东晋末、南朝宋初人。善琴、工书。尝游吴下,当地人为其筑室、聚石、植林、开洞以居;颙乃述《庄周》大旨。著《逍遥论》。宋文帝屡征不就。 戴颙路:以戴颙命名的道路,在乌程妙喜寺旁。   ?列岑:岑,山小而高。萦左次:是指亭建在山之右,而亭左相依一座座高耸秀丽的山峰。   ?疏趾:踪迹。《高士传》:“仰颂逸民,世追芳趾。”此指僧俗人众经过寺院登游三癸亭时留下的足迹。   ?元化:寓指人的生命在大自然界的归宿。唐陈子昂《陈伯玉集》——《感遇诗》之六:“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皎然诗中的“元化”二字颇寓佛家语意,从字面意解是,今日来游三癸亭的高人雅士,也总有一天会“元化”得无影元踪的。   ?使君:对地方长官之尊称。旧时尊称奉命出使的人为“使君”。汉时称刺史为使君。古乐府《日出东南隅行》:“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汉以后用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  ?高致:高尚的品格或情趣。《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幹蒋幹 ?还,称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晋书嵇康传》:“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则千里相驾。” ()  ?诛榛:剪除荆棘。《楚辞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利耕乎。” ?  ?翘楚:喻指秀美的林木。《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后引申为在同辈中才华出众者曰“翘楚”。诗中翘楚意谓,当亭苑四周剪除了荆棘,这里新育植的花木会生长得逾加秀美。   ?鞭草:是说当清除了杂草,花朵就会越显得艳丽多姿。   ?俯砌至援云六句:是为“三癸”亭环境写意之笔:亭下波光闪动,秋水宜人;亭则高耸入云,欲与山峰比肩;天际白云悠悠,似与亭瓦衔接;清幽典雅的茶亭与杼山远处的风烟溶为一体,深得造物之真意。游览如斯胜境,可以令人忘却尘世间的一切情缘恩怨。  ?禅侣:泛指佛门僧侣,此指妙喜寺僧人。   ?卫法、佐游二句:是纪述以袁高殿中侍御史、颜真卿刺史为首的文武官员,在湖州各界名流、文人雅士的陪同下登临杼山妙喜寺“三癸”亭时之盛况。 (21)()(  龙池:唐时池名。亦曰龙庆池。原在唐京兆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明皇李隆)基为诸王时故宅。井溢为池,后曰龙池。 (22)?  虎节:古代高级官员出行时,所持符节之一种。《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使节,出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虎节与龙池为对仗句,形容来杼山参观“三癸”亭的官员仪仗队伍很长,时隐时现在峰峦烟云之中。 (23)  嵊顶:嵊,本为山名、县名,均在今浙江省。其字意可为演申“四山之合”之意。皎然用“嵊顶期”是说竟陡然想到自己总有一天“圆寂”之时,恐怕也要坐在四面相合、顶上再覆一山的墓塔之中。 ?() 茶圣陆羽上篇 坎坷人生下 617 [ 作者:舒玉杰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点击数:]   二十五、苕溪草堂与陆羽新宅   陆羽自唐肃宗至德初来江南至大历中,他在湖州临时的或较稳定的寓所,先后有妙喜寺,苕溪草庐,“陆羽新宅”或称之为“青塘别业”。大约共有三至四处。 ([1872])  据《湖州府志》清同治十一年爱山书院刊本所载,湖州有一处胜境名为“苕溪草堂”。据此,亦有学者疑为,这所“苕溪草堂”即是陆羽当年隐居苕溪时的住所。但从皎然上人所作的两首诗来看,这所“苕溪草堂”并非是陆羽建造,亦非他人为陆羽而建。如,皎 ()然在《苕溪草堂自大历三年夏新营洎到秋及春弥觉境胜因纪其事简潘丞述?汤评事衡?四 ()(768)十三韵》以下简称《四十三韵》,题序说明这所“草堂”是自大历三年夏开始建造到第 (769)二年大历四年,春,历经八九个月的时间才基本竣工,弥觉有境胜之概。   皎然在《四十三韵》,通篇都是讲他所以要建造这所“溪上草堂”,其目的只是为了“禅修”。如开篇即云:“万虑皆可遗,爱山情不易。自从东溪住,始与人群隔。应物非宿论,遗身是吾策。”诗中还有:“二贤兼彼才,晚节何感激。不然作山计,改服我下泽。”这说明潘述、汤衡二公在建造“苕溪草堂”时曾有建言和给予实际上的帮助,这颇令皎然生感激之情,因而赋诗投赠。   皎然在《题湖上草堂》诗中就说得更明白无误了,其诗云:“山居不买剡中?山,湖上 千峰处处闲。芳草白云留我住,世人何事得相关。”诗意是说,他不愿到剡溪之滨山上去买一处隐居之所,却喜欢在这芳草萋萋、白云悠悠的苕溪之滨清修,可以“山中听经石,高僧 (诠公曰:学徒数块石,生公有通经石。竹生自萧散。云性常洁白,欲见羁世人。”见皎然《四 )十三韵》。 (760)  至于,陆羽在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时所居虽亦曰“草堂”,但不仅两处草堂在 (760-769)(建造时间上相差九年,而在地域上两处相距约有三十里之遥按:杼山在湖州府治 )西南三十里陆羽在苕溪之滨所结草堂是在乌程县妙喜寺与晋吴兴太守何楷钓台之间;而皎然建造的“苕溪草堂”在府城南。   皎然上人在东溪建造的这所规制宏大的“苕溪草堂”,同陆羽亦是有一定渊缘的。据今 (769)湖州杨君提供资料称:“唐肃宗大历四年皎然的苕溪草堂落成。第二年邀请陆羽同住。 (774-775)五年后,即约在唐大历九至十年青塘别业落成,陆羽才有了自己的住宅。”   陆羽在湖州建立自己新居的时间,在唐人的诗句中亦得到了印证。如,唐诗人皇甫曾于 (774)大历九年访问湖州期间,在同颜真卿、陆羽、皎然、李崿《七言重联句》中有两句赞誉陆羽的诗:“夜酌此时看碾玉,晨趋几日重鸣珂。”“呜珂”是宅第的代词,“碾玉”,在此不只作碾茶解,而是作为茶艺表寅的代词。陆羽在湖州刺史颜真卿幕府期间,每逢盛饯宾友或宴请诸名土时,他往往在席间作“陆氏茶”的表演,以令宾友得尝他精心烹制的那独具韵味的香茗。皇甫曾是陆羽挚友皇甫冉之弟,亦同陆羽交厚。联句中的“看碾玉”,“重鸣珂”两句诗意是:今宵盛宴,欣尝君友亲手烹香雪;明朝有暇,再访贵宅聆听论茶道。诗句说明了这时陆羽已有了自己的宅院。如果这时陆羽仍在客居皎然“苕溪草堂”,皇甫曾在诗中是不会用“鸣珂”二字的。   据《湖州府志》卷二十五《舆地略古迹》载:“陆羽别业在青塘门外”。经学者考证,青塘门外的“陆羽别业”就是陆羽自至德初来吴兴十八年之后所建造的第一所住宅。在新居落成后,皎然、李崿等曾前往陆羽新宅祝贺乔迁之喜,皎然有《同李侍御崿?李判官?集陆处士羽新宅》诗:     素风千户敌,新语陆生能。     借宅心常远,移篱力更弘。     钓丝初种竹,衣带近裁藤。     戎佐推兄弟,诗流得友朋。     柳荫容客过,花径许招僧。     不为东墙隐,人家到未曾?   皎然的这首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层次分明,环境幽雅的陆羽新宅画卷:翠竹冉冉,垂柳丝牵掩甬道;紫藤缠绕,小径交错布花间。诗人还推崇陆羽素有千户难敌的古朴之风;其人格、诗品都深得友朋的爱戴与景慕;隐土今日虽身居新宅,但其心仍怀有宏远的风志,并非图安乐而已。皎然在诗中还关切地说:不要只是当“隐者”,还应同乡邻们常常往来。   陆羽新宅落成,他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宅院,尽管是极为简朴的。这不仅结束了他长时间的寄居生活,使其访茶品泉,飘忽不定的生涯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而且有了一个可令其同名僧高士往来,赏花玩月,品茗赋诗的清幽之所。皎然有《春夜集陆处士居玩 月》诗:     欲赏芳菲肯待晨,忘情人访有情人。     西林可是无清景,祇为忘情不记春。 (776-777)  皎然这首诗约作于唐大历十一至十二年间,在某年春天一个风清月朗之夜,皎然等人前来访问陆羽的寓所,老友相聚,赏花玩月。皎然在诗中颇饶风趣地说:谁能说陆处士所居这西林小院没有清幽之景?我每天只顾诵经念佛,专心修禅,似乎已淡记了这桃 ()(李芳菲的美好春光啊。今夜,我这“无情人”佛家语,指僧侣来拜访你这“有情人”指世 )俗人;可是有些含苞待放的春花,仿佛要到翌晨才能开放,为了能欣赏这难得一见的名花,也只好牺阴守时,以待这良辰美景之到来了。   皎然的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陆羽在迁入新宅之后,时有高僧名士,故友新知前来与之交游——赏花玩月,赋诗清谈,品泉论茶,交流学识。 ()()  ?潘述:生卒年不详。湖州今属浙江人。曾任湖州长城今之长兴县县丞。与皎然唱酬 (773774)甚密。代宗大历八、九年、在湖州,预撰颜真卿主编的大型类书《韵海镜源》,并参与真卿、皎然、陆羽等数十人的联唱,后结为《吴兴集》十卷。大历中曾应宏词科试未第。  ?汤衡:字里不详。大历间曾官评事,与皎然为友,有诗唱和。亦参预修撰《韵海镜源》。 ()()  ?剡中:即指唐时剡县今浙江省嵊县南,包括剡溪曹娥江上游在内的剡中山水。 ()(756)  ?李崿:生卒年不详。字伯高,赵今河北省赵县人。唐肃宗至德元载,客居清河县,献计于平原太守颜真卿,大破安禄山叛军,曾任殿中侍御史、卢州刺史等职。代宗大历 (773-777)八年至十二年任湖州防御副使。参预修撰《韵海镜源》,和真卿、陆羽、皎然等数十人的大联唱。   ?李判官:字里未详。判官:按唐制凡节度、观察、防御诸使均设有判官,是地方军政长官的僚属,佐理政事。李判官陪同湖州防御副使李崿前来陆羽新宅祝贺,其时当为湖州判官。二十六、隐士人生旅途中的艳遇   陆羽在拒绝恩师令其终生为僧之时,曾憧憬有朝一日能建立家室,有子孙继世,得享人生的天伦之乐。陆羽虽是一位通今博古的旷世逸才,也许终因自己貌丑,且兼口吃,只好浪迹天涯,终生未娶。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加重了陆羽人生的悲剧性色彩。   陆羽在人生的孤寂旅途上,亦曾有过异性知已,她就是姿容秀丽、神情潇洒的方外女道士李季兰。 ?  据《唐才子传李季兰传》所载:李季兰“时往来剡中?与山人陆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皎然尝有诗云: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华?归。 ()  “其谑浪?至此”。皎然此诗在收入《全唐诗》卷八百二十一题作《答李季兰》。 (?-784)()  李季兰:名冶,字季兰,唐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姿容秀美,神情潇洒,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年方六岁时,作《蔷薇诗》云:“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其父见曰:“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   李季兰,后与文士交游,微泄风声,皆出其轻薄之口。形气既雄,诗意亦荡。在天宝年间,唐玄宗闻其诗才,诏进宫月余,优赐甚厚,遣归故山。   陆羽同这位云游胜水仙山、潇洒不羁的李季兰于剡中的交往究竟有些什么踪迹可寻呢?这里有李季兰一首诗可为佐证:     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光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清代的老夫子们在辑录《全唐诗》时,将这首诗排在“李季兰卷”首,其寓意颇显。季兰之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她同陆羽经常往来剡溪幽会,意甚相得之情。她虽在灵山胜水之中,洞府清修之所,但却是:道冠凡心难澄性,天女姿容岂忘情。   这就难怪乎元代西域人辛文房在撰写《李季兰传》时,以辛辣的笔触写道:“则词为自献之具,诗有妒情之作,衣服酒食,无闲净之容,铝华膏泽,多鲜饰之态,故不相宜。而闺阁英秀,亦能薰染……。中间如李季兰、鱼玄机?,皆跃出方外,修清静之教,陶写幽怀,留连光景,逍遥闲暇之功,无非云水之念,与名儒比隆,珠往琼复,然浮艳委托之心,终不能尽,白璧微瑕,惟在此耳。”   李季兰,还以巫山神女自喻。《文苑英华》卷三四四有李季兰《听从叔琴弹三峡流泉歌》云:“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水常自闻。”   陆羽同季兰这段情缘,约始于在苕溪之滨结庐、同皎然上人结谊之后,在此期间,李季兰“也尝会诸贤于乌程开元寺”。陆羽这时已在湖州各界赢得了声望,在文坛上已经是饶有名气的人物了;“而修清静之教,陶写幽怀”的李季兰,又是一位专心翰墨、善琴工诗,潇洒无羁的才女,她同陆隐士的相识结缘,自然亦是始由倾慕其才,复恋其情,乃至发展到情之所欲,往来幽会于剡溪之中。   李季兰,这位清修难成,尘缘孽重的方外风流,同名儒往来,同陆羽情钟,……且由世人评说。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她竟何以呈诗曾于长安潜即皇帝位、立国号大秦、改元年号 (784)应天的叛将朱泚而招来杀身之祸呢?李季兰上诗朱泚,于兴元元年被德宗所杀。   李季兰,因涉罪被杀,这无疑使陆羽在精神上、思想上都受到了极其沉痛的打击。在陆羽仅存的两首诗中,有一题为《会稽东小山》诗曰: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水,空见年年江草齐。   这首诗中的月色、寒潮、剡溪、青猿、叫断、昔人、东流、空见、年年、江草等词意,无一不充满着凄凉、孤寂、哀惋、怀旧、帐悯之情。当然、从这首诗的“昔人己逐东流水”之句看,虽有凭吊孝女曹娥之意,但此诗显然是借怀古凭吊之名寄托难言之情。 ()()  李季兰之死,也许是陆羽离开江南吴兴越州之地去江西上饶隐居的重要原因。季兰 (785)死后,陆羽于德宗贞元初毅然离开了他曾寓居二十余年——也是他成名之地的湖州和有多少美好回忆、别具一种山水风情的古越繁荣之地,来到了人地生疏的信州上饶,隐居城北茶山,去寻求人生的自我慰藉。   ?剡中:即剡溪,在今浙江省嵊县南,为曹娥江上游。   ?天女:即指李季兰。   ?染衣:本谓紫色僧衣;此另有隐喻。   ?禅心:佛家语,指修禅时寂静入定之心。   ?旧华:同“旧花”。 ??  ?谑浪:为戏谑不敬之言。《诗邶风终风》:“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架却:犹言架毕。“不架却”三字,在《全唐诗》李季兰卷作“未架却”,似较胜。 ()  ?湖上:似指鉴湖之上。鉴湖亦名镜湖、长湖、庆湖、大湖。在唐会稽郡今浙江绍兴市城南,蓄水于东汉永和年间,湖上堤桥随设,渔舟时见,远山四周,水清如镜,为江南典型的水乡胜境。当年李季兰在剡中的清修之所,当在曹娥江上游临近鉴湖之地。 (844-871)()  ?鱼玄机约约:女道士,唐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工诗,常同温庭筠等以诗相赠酬。 (742-784)()  ?朱泚:唐幽州昌平今属北京市人。唐代宗大历间为卢龙节度使,封怀宁郡王。后晋京拜谒皇帝,赏赐崇信有加。旋封凤阳王、拜太尉。朱泚与其弟谋反机谋虽为宫廷查 (783)获,终因德宗养奸为患。建中四年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兵众作乱犯京师,德宗出 ()走奉天今陕西乾县时,朱泚于长安潜即皇帝位,国号大秦,改元年号应天。杀唐宗室七十 (784)七人。次年又更国号为汉,改元天皇。自号汉元天皇。经官军同叛军多次相战之后,被 ()(784)李晟击败,朱泚逃出长安,潜回原封地宁州今甘肃省宁县时,于兴元元年五月,为其心腹设计所杀。 (143)()  ?昔人:寓指曹娥,汉代孝女。东汉顺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上虞今属浙江人曹旴失足堕江溺死。其女曹娥,年方十四,寻父尸,七日不得,投河殉父,时封其为孝女。 二十七、陆羽为何两次拜官未就   这应首先从朝廷为什么要诏拜陆羽进长安做官说起,陆羽来到江南,尤其是在湖州期 间,以其诚信的人品,对儒学、佛学、诗赋韵律学的精深造诣,特别是丰富的茶学实践知识和高超的烹茶技艺,在高僧雅士、朝廷命官和社会各界都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陆羽从“三十而立”走向“不惑之年”,正是他人生旅程进入光辉鼎盛之期。由于他的划时代的科学著作——《茶经》的问世,在唐大历年间,他已经是闻名遐迩的茶道大师和文坛名人了。因此,朝廷两次诏拜陆羽进京做官。   约在唐代宗大历末,或德宗建宗初,朝廷曾先后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未就,那么,陆羽为什么两次婉辞圣命,不到长安做官呢?是否仅仅因其一生志在山川茶泉,愿终生当隐土呢?这也不尽然。陆羽不受用命,是有其自身的条件和复杂的历史原因的。 1  .一个人要在人才辈出的大唐帝国中央机关里做官,获得地位,受到器重,往往同其出身门第、家资学历以及同朝廷的人际关系等等是密切相关的。当时陆羽虽在茶学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文坛上也赢得了一定的名望,但他要进京做官,充任“太子文学”,自然就会心存戒虑了。首先,他没有“名牌”学历,因其从未应试,自然也就没有“进士及第”的荣衔了;其次,自身相貌丑陋,且兼口吃,又有着一个盛世弃儿、十年童僧和充当“伶人”的经历;再者,他愤世嫉俗的思想和我行我素的个性。如斯陆羽,能得到皇太子的信任和尊敬吗?可以说,陆羽不就“太子文学”,实在是他有自知之明。 2  .太子文学,是东宫皇太子的文学侍从之臣,掌分知经文典籍、侍从文章。其官职虽不高,比“七品芝麻官”还要小得多,只是从九品,但地位显要。一旦皇太子登上九五大宝之位,就会有晋升要职的机遇;但另一方面,同样有着很大的风险。陆羽是熟知历史的人,他 (626)当然不会不知道,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为争夺皇位,在长安太极宫北门发动政变,残杀其兄皇太子建成和其弟元吉,并诛杀东宫侍从人众,血溅玄武门的事件。陆羽不就“太子文学”,实在是他有“以古为镜”之明。 3  .陆羽未应诏就太子文学,是他有“自知之明”与“以古为镜”之明,这并非推测,实际上也确如此。从“诏拜羽为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两道诏命,一个“徙”字中,反 ()映出了朝廷上层掌人事考选任免的吏部——皇太子——皇帝对陆羽的身世和才能的估价有了很大变化。   “徙”——迁移,改任也。在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的任命下达后,由于陆羽婉辞圣命,朝廷亦同样认为陆羽是不宜任太子文学之职的。因有歧见,复议前诏,于是立即改任陆羽为“太常寺太祝”。这不仅反映出两道诏旨变化之快,更反映出两道诏旨变化之大。前文已说明,太子文学是东官皇太子的侍从之臣,其身份、地位均较显要;而“太常寺太祝”又是什么官呢?这个官职比太子文学的职级只稍高半格,为正九品。太常寺的官职分为寺卿、少卿、寺丞、博士、太祝。太祝是太常寺最低官衔。分管寺下属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六署事宜。按古代官制,寺卿最高为正三品,太祝最高不过是一个正九品官。约相当于现今我国各部委里的科级干部。当然,这对于一名白衣之士说来,一旦被诏拜九品京宫,不啻是平步青云吗?可是对“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的“沧浪子”来说,官职品位高低,都是身 外之物,本无所求;但从宫廷传出的两道诏命的变化中,却明显地隐含贬意。这对常人来说,一般都是会婉辞圣命的,更何况是陆山人呢。 4  .陆羽不愿进京做官,是因他深知仕途生涯之险恶,实在令人畏惧。陆羽的两位知遇恩公李齐物、崔国辅,都是唐玄宗天宝间震惊朝野的两起大案的受害者和无辜株连者。由奸 ()相李林甫罗织罪名,将素有仁声政绩的青光禄大夫兼水陆运使、河南尹领二十五县李齐物 ()贬谪到山南西道的偏僻之地——陆羽家乡竟陵郡只领三县当太守。事隔六年之后,前礼部郎中崔国辅,因受王鉷案株连,又被贬到竟陵当司马。   因崔国辅与陆羽交游三载,情谊甚厚,所以从崔老夫子口中会了解到诸如王鉷之类的宫廷命案情节,这足令他对宦海生涯,视为畏途。这可能是陆羽不愿进京做官的重要原因之一。 5  .正因为陆羽看清了仕途生涯的险恶,不愿在宦海中沉浮,所以他选择了志在茶泉、书海,浪迹天涯的生活道路。他一生中的大半时间,是在游历荆楚大地和江南名山大川、古寺茶园中度过的。唐诗人、大历十才之一的耿湋在联句中称颂陆羽的高雅志向是:“一生是 ()()墨客,几世做茶仙。不愿禁门面曙漏,趣在顾渚入晨烟。”陆羽则说自己是:“喜是攀阑者,未必负鼎贤,拜井孤城里,携篮万壑前。”皎然上人评论陆羽超然的生活情趣是:“己高物外赏,放浪心自足。”“身关白云多,门占春山尽。最赏无事心,篱边钓溪近。”诗人孟郊说陆羽是:“乃知高洁性,摆落区中缘。”后人有两句诗说陆羽是:“追逐一世,风流千古。”这些优美的诗句,无疑是对陆羽不羡金钱不羡官、浪迹天涯做茶仙的真实生活的写照。但这只是陆羽生活的一个侧面。   陆羽虽被同时代的人称为“处士”、“山人”,但他又和历史上那些逃避现实、终老林泉的隐士是颇不相同的。陆羽是一位现实生活中的人,他毕竟不是超然的人,更不是天上的神仙。他是一位茶叶科学家,他有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与需要有一个广阔的生活空间,为进 ()行学术与茶文化活动,他也需要有一定的物质经济条件。所以,他不能完全离群索居,而是需要得到社会各界从物质到舆论上的帮助和支持。陆羽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他的平生夙志,为茶叶科学、中华茶文化建树千古不朽的业绩。 6  .陆羽不愿在宦海中沉浮,但他井非与仕宦无缘,而是恰恰相反。在他的一生经历中,对其有知遇之恩者,或是同其结交者,除智积、皎然和张志和等人之外,其中许多人都是达官显贵、仕宦贤臣,或地方长官,上自朝中大臣,下至县令、县尉等达二三十人这多。如,对陆羽一生经历有重大影响的李齐物在出守竟陵之后,入为司农、鸿胪卿,唐肃宗至德初,拜刑部尚书、凤翔尹、太常卿、京兆尹,晚年除太子大傅兼宗正卿。同陆羽交厚的湖州刺史颜真卿曾在玄、肃、代、德宗四朝历任监御御史、刑部尚书,封鲁郡公,拜太子太师等要职。同陆羽交往的还有曾历任湖州刺史、大理寺少卿的卢幼平,殿中侍御史、卢州刺史李崿。还有皇甫冉、皇甫曾兄弟,以及耿湋、刘全白、陆士修等等一批官吏文人。   陆羽不仅同这些高官结交,他还在诏拜“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之前后,在大历中于湖州充任过颜真卿刺史幕府的僚佐,担任《韵海镜源》编校的日常工作。陆羽在临近晚年之 ()时,还曾赴岭南在今广州市节度使李复幕府任过给事,负责检校《太子文学》。这里应予说明的是,陆羽在历史上虽曾在颜、李幕府担任幕僚,但这同追逐功名利禄是毫不相干的,而是有其历史渊源的。颜真卿是陆羽生平经历中继李齐物、崔国辅之后的第三位知遇者,他对 陆羽在大历年间,以湖州为中心推进茶学事业,开展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无论在生活上、经济上和社会舆论上,都给了很大的支持。而李复是竟陵太守李齐物之子,陆羽一度到其幕府里做事,这在很大限度上是报答当年李太守的知遇之恩,也有同李复在少年时期相识结谊之情。 二十八、寓居丹阳鱼竿村   陆羽从于苕溪结庐开始,来江南的前三十多年中,他所选择的旅居地还有丹阳郡丹阳()县今江苏省丹阳县,并在运河边上的鱼竿村建造了寓所。陆羽来丹阳的时间不详,但他的两位好友——皇甫冉、皇甫曾兄弟都是丹阳人,他寓居丹阳可能是受到皇甫兄弟的鼓励与关照。陆羽寓居丹阳之后,游历扬州、镇江等地,进行鉴泉较水,在陆羽的《水品》中,就包括了:丹阳观音寺水、扬州大明寺水、镇江金山扬子江南零水等名泉佳水。因这时陆羽以丹阳为中心,继续访问长江两岸的名山大川、古刹茶园,不常去湖州,当他的挚友皎然上人极想一见“处士”之时,只好来到丹阳访问,而这种不期之造访,往往是吃闭门羹的,这颇令诗僧感到无限惆怅。如皎然在《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一诗曰:     远客殊未归,我来几惆怅。     扣关一日不见人,绕屋寒花笑相向。     寒花寂寂偏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     村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驿边。     凤翅山中寻本寺,鱼竿村口望渔船。     归船不见见寒烟,离心远水共悠然。     他日相期那可定,闲僧著处即经年。   一向自谓是“无情人”的诗僧皎然,这首诗写得明白易晓,情景交融,字字意切,句句情真。诗僧是怀着同故友相聚重逢的殷切心情而来,却又是带着“离心远水共悠然”的无限惆怅之情而去。皎然的诗意是说,在一个秋末冬初之日,他从外地来丹阳寻访陆羽,可是令其足足苦候一日,仍不见这位云游名山胜水的“远客”归来,只好围绕房屋,欣赏一下这座“茶仙”小院的四周景物——只有那些疏落寂寞、在深秋时才开放的花朵,在笑着欢迎他;可是无人修剪的花枝,却遮住了满是荒草的屋边小径;萧萧落叶的柳树,不时传出了阵阵悲秋的蝉鸣;村里许多人他都不相识,只好默然地站在古驿站边等候,仍不愿早些去山中寺院投宿,继而又走到村口的运河边上,望着一条条从暮色中归来的小船,可是总不见陆羽的归船;当小村里的炊烟和晚霞遮住了诗人的视线时,悠然逝去的河水,似乎已把他深切怀念友人的心情也带进了水天一色的迷茫之中了。结尾两句,更令人感到诗人的那访友不遇的凄楚心境。   此外,陆羽还在润州江宁县龙山或常州无锡龙山有过临时寓所,皎然有《赋得夜雨空滴阶送陆羽归龙山同字》诗曰:     闲阶夜雨滴,偏入别情中。     断续青猿应,淋漓侯馆空。     气令烦虑散,时与早秋同。     归客龙山道,东来杂好风。   皎然上人同陆羽数十年间的交往中写下的诗篇有重阳品茶,玩月赏花,新宅志庆,君 山之行,丹阳访问,夜雨送行等等,为我们研究陆鸿渐后半生的经历,追寻他在江南的行踪和寓居地,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史料。 二十九、在信州上饶的茶泉生涯   陆羽自“安史之乱”到江南后的二十多年间,是在素有“包孕吴越”,“杏花春雨江南”——以锦绣太湖为中心的吴越繁华之地度过。那么,陆羽为什么又来到信州隐居呢?这在本章《隐士人生旅途中的艳遇》一节中曾提到:他的异性知己——姿容秀丽、神情潇洒的方外女道士李季兰之死,也许是他离开吴越之地的重要原因。陆羽在李季兰死后的第二年,于 (785)德宗贞元初,毅然离开了他曾寓居二十余年的太湖之滨,来到了信州上饶隐居。之后 不久,即在府城西北建造一所新宅。 (1872)  据清同治十一年《上饶县志》记载:“陆鸿渐宅在府城西北茶山广教寺。昔唐陆羽尝居此,号东岗子。刺史姚骥尝诣所居。凿沼为溟渤之状,积石为嵩华之形。隐士沈洪乔葺而居之。图经羽性嗜茶,环有茶园数亩,陆羽泉?一勺为茶山寺。”茶山寺,一名广教寺,是 (904-907)在唐末天佑年间所建。   当年,陆羽新宅落成之时,他的好友孟郊?前来祝贺,并作《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诗:     惊破五陵?状,移归北岩边。     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     啸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     乃知高洁性,摆落区中?缘。   诗人在前六句诗中,描写陆羽新宅清新雅致的环境。仿佛是一个世外桃园胜境:宅依北廓嵩岩秀,五陵移来状惊天;亭接云霞客心爽,渠引清溪好品泉;竹招轻风成雅趣,花吟新篇宜清谈;结句是诗人对其挚友的赞誉之辞:谁知隐士高洁性,逸韵早脱尘世缘。   孟郊是在他的故乡——湖州同陆羽结识的,曾共同参加过湖州文人的诗会和茶会。孟郊的经历际遇、思想性格,同陆羽颇有某些相似之处。他们的相识与结谊,真可谓是“同是天没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孟郊是陆羽坎坷人生经历中,又一难逢的知己。   陆羽在上饶的隐居生活并不甚长,约有两年时间。由于他著有《茶经》,又在信城西北建宅开泉,种植茶园,在上饶的世代人民中间,留下了美好的影响。仅收入《上饶县志》颂扬、怀念茶人的诗词文赋即达二十余篇。如刘景荣在《游茶山寺》序言中说:“信城北茶山寺有泉,陆羽遗迹在焉。余素闻《茶经》,知其旷世逸才,淹博经史;抱道潜身,遨游湖海;品天下之 泉,探山川之盛;逍遥一世,风流千古。景慕有年,今量移信营,得游此地,爰赋一律,以志仰止。”   ?陆羽泉:在今江西省上饶广教寺内,现为上饶市第一中学。据传,此泉为陆羽于唐贞元初隐居上饶建宅时所开。泉水清甜,陆羽评其为“天下第四泉”。在文革期间挖洞时,将泉井水源挖断,现已成为一口枯井。 (751-814)()  ?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代诗人。少隐高山,称处士。德 (769)(780)宗贞元十二年登进士第,十六年任溧阳县尉,抑郁不得志,遂辞官。终生贫困潦倒,死后竟无钱下葬。孟郊早年诗歌基调积极明快,步武盛唐;晚期由于仕途不遂,由明志转向抒情,形成险怪诗风。其晚期作品,抒写自身愁苦情怀者居多。与贾岛诗有类同处,故有“郊寒岛瘦”之称。   ?五陵:西汉元帝以前所建的汉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今咸阳市附近,合称五陵。   ?区中:犹言宇中、尘世之间。摆落:犹摆脱。是说陆羽怀有素志,已摆脱了尘世情缘。三十、李复?幕府里的从事? (787-792)  陆羽于唐德宗“贞元初移居信州上饶,三年至八年间为岭南节度从事,检校 (199011)太子文学”引自《全唐诗大辞典》江苏古籍年月版。据《唐方镇年表》记载:贞元三(787)(783)年李复为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因李复旧部李希烈?曾于建中四年叛乱,荆南节 ()度使张伯仪?为其所败。朝廷以李复久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唐时为江陵府治,得军民之 (788)心,为重新治理江陵局面,于贞元四年年,李复起为江陵少尹?,复任容州?刺史兼 (790-792)御史中丞?。在容三载,迁岭南。从贞元六年至八年复为岭南节度使,又征拜宗正卿?。   据上述历史文献记载,陆羽亦当随李复在江陵、容州任内,后又随赴岭南。陆羽曾在岭 (南节度使幕府任内任从事的这段经历,早期文献见于唐周愿?的两句《诗》及《序》《全唐诗》 )卷七百九十五《句》:     八十年前棠树阴?,     竟陵太守公先人。   愿与竟陵陆羽尝住岭南连帅李复幕府。后愿刺竟陵。则复已损馆,而羽已先谢。复父齐物先亦为竟陵守。愿因为七言诗陈事。   周愿的《诗》、《序》及其《牧守竟陵因游西塔著三感说》一文,关于陆羽与他本人同李齐物、李复父子之间的关系和经历的记载,颇具戏剧性,耐人寻味。周愿在诗文中是说,他同陆羽 (787当年都曾在岭南节度使李复幕府作同僚,而事有巧遇,他在三十年按:指从周、陆于 816)年在岭南李复幕府任从事起,至年周刺竟陵恰好首尾三十年之后,竟然受命为竟陵刺史,来到了陆羽的故乡;这又恰恰是陆羽在童年苦难中所遇到的第一位恩公李齐物太守的任所。人世间的这一巧合际遇,颇令周愿产生感奋之情。因以赋诗著文,以纪这一千载难逢的奇遇。 (746)  周愿诗“八十年前棠树阴”,是指李齐物于大宝五载从河南尹贬竟陵太守的时间至周愿任竟陵刺史的时间。诗中所云“八十年”只是概数,实际上首尾只有七十二年。“棠树阴”是周刺史赞扬当年李齐物任竟陵太守期间,移风易俗,励精图治,遗惠爱于竟陵人民,他亦自当竭力效法前贤。周愿还在《序》中怀着追忆和感奋的心情说,李公齐物早逝,李复与陆羽也已经相继离开了人世,颇有思念故人之情。 ()  周愿《牧守竟陵因游西塔著三感说》一文中,除说明他同陆羽与扶风今陕西凤翔县马总三人在岭南李复节度使幕府向同为“幕下宾”之外,着重记载了他同陆羽的交往及对其 ()()学识品德的评价:“愿频岁数年与太子文学陆羽同佐公指李复之幕。兄呼之。羽自传竟陵人。当时羽说,竟陵风土之美,无出吾国,予今牧羽国,忆羽之言不诬矣。”“羽,字鸿渐。 百氏之典学,铺在手掌,天下贤士、大夫,半与之游。加以方口谔谔,坐能谐谑,世无奈何。文行如轲。所不至者,贵位而已矣。” (  周愿在《三感说》中,还记载了竟陵龙盖寺陆羽恩师智积禅师圆寂后塔葬于寺时已名为 )西塔寺中,被尊为“竺乾圣人”,以及陆羽晚年信奉佛教,被后人祀以香火等重要文料。   周愿在诗文中,虽话意悲凉哀惋,旨在凭吊先哲,缅怀故人,激励己志。历历往事,令人忆起他同陆羽在湖州太守颜真卿幕府预撰《韵海镜源》,在岭南节度使幕府共事的那些难忘的岁月。如今人事全非,“而愿才貌单薄,亦为刺史……以散拙忝公先人之州,往为子僚,今刺父郡。悲夫陇西也。”周愿感奋图治,在竟陵刺史任内颇有政绩。 (738-797)()(  ?李复:字初阳。唐京兆长安今属陕西西安市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西北。为唐室宗嗣李齐物之子。曾历官江陵县令,饶州、苏州刺史、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使、 (797)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等职。于德宗贞元十飞年卒于滑州刺史任内。废朝三日,赠司空。李复在其父被贬谪竟陵太守期间,同比其年长五岁的陆羽相识,成为少年相知好友。故后来有陆羽从江西赴岭南入李复幕府任从事的一段经历。   ?从事:官名。汉以后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 (?-786)()  ?李希烈:唐燕州辽西今北京市顺义县人。德宗时封南平郡王,统帅淮宁军。 (783)德宗建中四年,奉命讨伐李纳叛军,他反与李纳通谋,并与当时占据长安的叛将朱泚、 (784)朱滔兄弟的叛军呼应作乱,气焰炽盛,自号建兴王、天下都元帅。于德宗兴元元年正月 ()(786)攻人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即伪皇帝位,国号大楚,年号武成。兴元二年四月初七,被其部下陈仙奇毒死。   ?张伯仪:据《旧唐书》李希烈本传载,德宗帝部署官军讨剿李希烈时,拜荆南节度使 ()张伯仪为淮西应援招讨使,阳翟今河南禹县失守时,张伯仪军为叛军所覆。 (713)  ?少尹:官名。唐时诸郡皆置司马,其位较低,在别驾、长史之下;开元元年改为少尹,是州府的副职。 ()  ?容州普宁郡:唐时其州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唐肃宗乾元元年设容州都督府。置防御、经略、招讨等使,以刺史领之。   ?御史中聢:官名。汉代以御中丞为御史大夫之佐。亦称中执法。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监察郡国行政,内领侍御史,考察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西汉末期,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为御史台长官。自东汉至南北朝,中丞的权威颇重。唐代虽置御史大夫,往往位缺,而以中丞代行其职。   ?宗正卿:官名。始于秦,汉沿置,九卿之一。多由皇族中人充任,为皇族事务机关的 ?长官。《续汉书百官志三》:“宗正掌序录王国嫡庶之次,及诸宗室新属远近。郡国岁因上宗 )室名籍。若有犯法当髠(古代削发之刑以上,上诸宗正,宗正以闻,乃极决。”历代职掌略 同。唐称宗正寺卿。 ()(773774)  ?周愿:生卒年不详。唐汝南今属河南人。庸代宗大历八、九年、在湖州参预由 (787-792)颜真卿刺史主编的《韵海镜源》总校工程。德宗贞元三年至八年为岭南节度使从事, (794)(816)贞元十年为滑州从事,约于宪宗元和十一午任竟陵刺史。   ?棠树阴:即棠阴。传说周召公奭巡行南国,在棠树下听讼断案,后人思之,不忍伐其树。 三十一、晚年休闲之地——苏州   陆羽同周愿在岭南节度使李复幕府度过了几年幕僚生涯之后,并未返回信州上饶,而是又回到江南,选择了他临近暮年的最后一个寓居地——我国东南地区文化古城、美丽的江南水乡苏州。 ()  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在贞元中按,当在贞元九年至贞元十七八年间曾长期寓居苏州虎丘。虎丘在苏州城西北六里的虎丘山,又名海涌山。春秋时吴王夫差将其父阖闾葬在这里。相传,葬后三日曾有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带有神秘色彩的古幽 (胜境。山前有河曰“七里山塘”流经苏州阊门。山上有古刹武丘报恩寺按唐时因讳改虎丘为 )武丘。这里风景秀丽,向有“江南丘壑之表”、“吴中第一名胜”之誉,且有清泉可品,有丘陵之地可以种茶。可以说,这是陆羽为其晚年休闲所选择的最佳寓居地了。   茶人发现虎丘的山泉甘甜,即在虎丘山上挖筑一石泉——又名“陆羽泉”。当年被陆羽 ()评为“天下第五泉”又曾被唐代刘伯刍评为“天下第三泉”。因该泉水质清寒甘美,久负盛名。   陆羽在寓居苏州期间,还深入地研究了水质对种茶的影响,用虎丘泉水栽培苏州散茶,探索出一整套栽培、采制方法。因陆羽的大力提倡,“苏州人饮茶成习俗。百姓营生,种茶亦为一业”。   相传,陆羽在苏州研究泉品、茶叶的消息再次传进了京城,德宗皇帝得悉后,就把陆羽召进宫去,要他烹茶。皇帝品饮之后,大加赞赏,封他为“茶圣”。   陆羽在苏州寓居期间,皎然上人亦曾前来访问过。皎然有《访陆处土羽不遇》诗曰:     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     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     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     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   皎然这首诗,约作于贞元中,亦是皎然临近暮年之作,也许是他同陆羽四十多年交往中留存世间的最后一首友谊诗章了。陆羽在寓居江南期间,皎然访问不遇,屡有发生。但皎然情义不移,仍常常按照陆羽的行踪,追寻到各地去访问他的“缁素忘年之交”。而诗僧的这次苏州之行,仍然是“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 (514)  ?吴主:指春秋吴王阖闾,一作阖庐,名光。周敬王六年前使专诸刺杀吴王僚而 ()自立。嗣后用楚亡臣伍子胥言,伐楚大败之。后战越王勾贱于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伤足 ()而卒。死后由其子吴王夫差葬于苏州城西北海涌山后曰虎丘。 三十二、陆羽同佛教素有不解之缘   陆羽的哲学思想,似乎同他奇异的经历同样有些令人不可思议之处。陆羽在当童僧期间曾与其恩师智积有过一场关于佛儒两道之争的大辩论,并由于拒绝终身为僧,招致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凌辱和折磨,在实在不堪忍受的情况下,终于逃离了龙盖寺。但在陆羽当伶人期间,智积大师却追而不舍,而陆羽仍拒绝重返寺院,从此开始了他的浪迹天涯的世俗生活。据此,有的茶书上说,看来陆羽是背叛佛教的人。其实并非如此,至少陆羽在思想上从未背叛过佛教,他的一生似乎都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虽拒绝终身为僧,但在精神世界里,却从未摆脱过佛教思想对其根深蒂固的影响。 1  .陆羽在其前半生的《自传》里,只写入了对其生平影响最大的四个人:他们是两僧— ()———智积与皎然;两吏吏在此可作为“儒”的代表李齐物与崔国辅。无疑,这四个人是对其前半生,乃至一生经历都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可是陆羽对他初来江南时结下深厚情谊的皇甫冉,在其《自传》里却未置一辞。这并非说陆羽是一位“忘情人”,而是他不愿意打破孔、释之道在他精神世界里的相对平衡。陆羽在《自传》里言及他在苕溪闭门著书时或彷徨苦闷外出游历时曾写道:“与名僧高士宴谈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这里不难看出,陆羽在其传记中写的话,是经过仔细推敲、字斟句酌的。他把“名僧”与“高士”,“佛经”与“古诗”相提并论,且将僧佛放在前边。 2  .陆羽在数十年访茶品泉的实践活动中,访问与朝拜过的名山古刹,甚至比茶山、茶园与天下名泉佳水还要多。按照陆羽一生足迹所到之处,他所居住、访问、朝拜过的名山古刹, ()也许至少在五十座以上。著名的寺院有:杭州西湖灵隐寺、“三天竺”上、中、下之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天台山国清寺;庐山招贤寺、西林寺、东林寺;镇江金山寺、招隐寺、定慧寺;衡山南岳大庙、方广圣寿寺、南台寺、福严寺;南京栖霞古寺、灵古寺、兴教寺;丹阳观音寺; (常州善权寺;洪州大安寺、兴隆寺;苏州武丘按,唐时因避李渊祖父李虎名讳,改虎丘为 )武丘报恩寺;扬州大明寺等寺院。陆羽长期生活与寓居过的寺院,除其家乡竟陵龙盖寺之外,在乌程杼山妙喜寺约隐居了三至四年时间,在此期间还结识了另一位唐代诗僧灵彻。陆羽还曾为草书圣手、唐代僧人怀素写过《僧怀素传》。更鲜为人知的是,陆羽作为一位唐代书 ()“法家?还曾为某地永定寺”书写过匾额。 3  .陆羽不仅访问过若干名山古刹,广结佛缘,他还在学习儒学经典的同时,潜心研读佛学经典。这从唐代诗人皇甫冉、诗僧皎然、齐己的诗文中,亦留下了一些珍贵的记述。如皇甫冉在《送陆鸿渐赴越》一诗《序》中说:“君自数百里访予羁病,牵力迎门,握手心喜,宜涉旬日始至焉。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用以赞赏陆羽学识渊博,不仅精通诗赋韵律之学,且还深明儒学要旨和佛学精义。皇甫冉对陆羽的评语,也许并不为过,甚至连精通诗律与佛典的皎然上人,对陆羽在博学和佛学方面的丰富知识亦颇感折服。如其诗有:“戎佐推兄弟,诗流得友朋,柳荫容客过,花间许招僧。”“说诗整颓波,立义激浮俗。”“安得扣关子,玄言对吾属。”晚唐诗僧齐己在《过陆鸿渐旧居》一诗曰:“楚客西来过旧居,读碑寻传见终初。佯狂未毕轻儒业,高尚何妨诵佛经。”并在诗序中说:“陆生《自传》于井石,又云:行坐诵佛书,故有此句。” 4  .当陆羽得悉其恩师智积圆寂时,乃赋诗寄托哀思并明素志,对养育了他的故乡山水寄托了怀恋之情: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慕入台?。     惟羡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来。 ()(  陆羽此诗在收入《全唐诗》卷三百零八时题曰《歌》。小序云:“大和按:唐文宗年号,827-835)中,复州有一老僧,云是陆弟子,常讽此歌。”在清代《古今国书集成》茶部收入时,题作《陆羽六羡歌》。另,此诗在收入《唐国史补》时,词意相同,字句稍异,亦有小序:   羽少事竟陵禅师智积。异日在他处闻禅师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诗寄情。其略云……     不羡白玉盏?,不羡黄金罍。     亦不羡朝入省,亦不羡慕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在智积禅师圆寂,葬于西塔寺之后,陆羽曾从江南返回故乡竟陵,祭拜其恩师竺乾圣人,并在其塔庙之前种植竹筠。周愿在《牧守竟陵因游西塔著三感说》一文中说:“我州之左,有覆釜之地,圆似顶状,中立塔庙,篁大如臂。碧笼遗影,盖鸿渐之本师像也……塔中之僧,羽事之僧。塔前之竹,羽种之竹。视天僧影泥破竹,枝筠老而羽亦终。予做楚牧,因来顶中道场,白日无羽香火。退叹零落,衣援楚风。”   周愿的上述记载,对研究陆羽同佛教、僧侣的渊源关系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不仅说明陆羽同其恩师智积非同寻常的关系,还说明了陆羽此后,在西塔寺做道场时,还受到信仰佛教的故乡群众以“香火”祭祀,顶礼膜拜。这些都十分清楚地说明了陆鸿渐同佛教结缘颇深。 (1984)  ?唐代书法家:《中国书法大辞典》香港书谱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年版已将陆羽列入唐代书法家。援引唐代陆广微《吴地记》云:“陆鸿渐善书,尝书永定寺额,著《怀素别传》。”陆羽为以狂草著称于世的唐代书法家、僧人怀素所作传记,已成为历代书法家评介怀素、张旭、颜真卿等人书法艺术成就的珍贵文献史料。 ??  ?罍:酒器。青铜制,圆或方形。盛行于商周时期。《诗周南卷耳》:“我沽酌彼金罍。”  ?省:古代中央官署名。如尚书省、秘书省、门下省等。   ?台:古代中央官署名。如御史台。 ()  ?西江水:陆羽家乡竟陵县今湖北天门市城南天门河之水,为汉水支流,因其为西北东南流向,故称西江水。   ?金陵:并非指今之南京。此诗在收入《唐国史补》时作“竟陵”,陆羽可能将“竟陵”与“金陵”并用,均指其家乡。   ?白玉盏:浅而小的白玉杯子,指酒器或珍玩。在此诗中作珠宝之代词解。 三十三、茶圣人生的最后归宿   陆羽一生的奇异经历,可以说有三个不解之缘:一是同茶学有不解之缘;二是同翰墨有不解之缘;三是同僧佛有不解之缘。而生与死的两瑞,可以说是初生入佛门,临终追僧去。   陆羽在出生的第三年即被生母遗弃,在竟陵龙盖寺智积禅师的抚育下度过了人生的最初十年;其后,他在数十年间访茶品泉的同时,亦遍访了名山古刹,遏僧问道,广结佛缘;陆羽进入“三十而立”之年,在吴兴苕溪之滨,同诗僧皎然上人结成了“缁素忘年之交”。他们在其后数十年间,友谊笃深,真可以说是达到了生相知,死相随,佛缘与世情,生死不渝的超然境界。这亦是陆羽生平经历中,令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 (800)(804)  皎然上人约卒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陆羽在五年之后,于贞元末也悄然逝去。 ??这在《湖州府志》上都没有留下记载。在《新唐书陆羽传》、《唐才子传陆羽传》上,也都未记载陆羽的卒地。当人们看到陆羽这几份《传记》之后,也许会情不自禁地提出这样的疑问:茶圣陆羽最后的归宿究竟在哪里?   这个答案早就存在于历史文献之中,这是陆羽、皎然的生前好友——唐代诗人孟郊?在一首珍贵的诗篇中留给后世的记录。诗人在《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曰:     森森霅寺?前,白苹?多清风。     昔游诗会?满,今游诗会空。     孤吟?玉凄恻,远思景蒙笼。     杼山?砖塔禅?,竟陵广宵翁?。     …………     送君溪鸳鸯?,彩色双飞东。     东多高静乡?,芳宅冬亦崇。     手自撷甘旨?,供养欢冲融。     待我遂前心?,收拾始有终。     不然落岸亭?,归死为大同?。   孟郊在这首凭吊诗中,追述了他往昔同两位先哲交往时的情景和痛失故友的凄恻哀惋之情。孟郊这首诗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明确地记载了一代伟大茶人陆羽的最后归宿是在他的第二故乡湖州伴随他的生前挚友皎然大师长眠在乌程杼山妙喜寺前、苕溪之滨,也许就是在当年陆羽所创建的“三癸”亭附近吧。皎然大师的塔冢和陆羽茶圣的坟墓,也许相隔不远,就如往昔皎然住在妙喜寺里,陆羽住在苕溪草堂,他们还能不时相望,经常往来一样。   那么,陆羽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从苏州重返湖州的呢?现尚无史料可考。这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在皎然圆寂之前,他们两人可能达成生死不渝的默契;或者是在皎然逝世之后,陆羽从苏州前往湖州参加妙喜寺僧众为皎然大师举办的法会时,或应皎然遗愿,或由陆羽自己作出的决定:既然生相知,就应死相随。 ()  人生对其旧宿地的选择有条件可以选择时,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决定。陆羽从广州返回苏州,已在那里生活了十年左右的时间,这本来是他选择的准备终老江南的寓居地了。他临近暮年之时,从苏州重返湖州是很不寻常的。这充分说明佛教思想对陆羽的影响是很深的。   按照陆羽的个性和他的一生足迹来看,他是一位不愿走回头路的人。如,陆羽在赴岭南节度使李复幕府之前,他已在信州上饶建造了新宅,开山引泉,种植了茶园,可是他离开李复后,并未重返上饶,而是又重新寓居苏州了。   在茶圣陆羽坎坷孤苦的一生中,确也曾得过不少人的恩惠、知遇和厚爱。但他们都相继 ()(755)(762)(770)辞世了——如智积禅师卒年不详、崔国辅卒、李齐物卒、皇甫冉约卒、张志(774778)(784)(784)(785)和至卒、颜真卿卒、李季兰卒、皇甫曾卒。而皎然大师是陆羽后半生中交往时间最长、情义最深厚的益师良友,这最后一位真正知己者的圆寂,无疑使陆羽在精神和思想上遭受到的巨大打击,似乎是难以忍受的。于是,陆羽才决定离开那风物人情都有些依恋不舍的江南水乡苏州而重返湖州,去追随皎然大师。 (757)()  从茶圣陆羽同诗僧皎然于至德二载同居妙喜寺至皎然圆寂约于贞元十六年凡四十三载的“忘年之交”的经历中,不难令人想象,陆羽的孤苦余生,常常是在那当年曾极盛一时的“三癸”亭中,或凄清孤寂的皎然塔下,伴随着那清风冷月度过的。当陆羽走完了漫长而坎坷的人生之路,他的生前好友按照他的遗愿,就在妙喜寺附近苕溪之滨的皎然塔侧,埋葬了这位古今中外独领茶学风骚的旷世逸才——伟大茶人陆鸿渐。   当“茶圣陆羽,坎坷人生”这一章将要收笔之时,用什么样的语言和辞汇来为这位命运蹇难、锻羽翼于云天的鸿渐先生的一生作结呢?今权且以在纪念茶圣陆羽诞辰一千二百六 (733-1993)十周年时的一副《颂茶圣联》作结语,或许稍能概括他的生平吧:     文章蕴藉,兼工孔孟佛经,一生为墨客;     荈品芬芳,更擅泉茗史典,几世作茶仙。 ()  ?孟郊:小传略详见本章《在信州上饶的茶泉生涯》。 ()  ?陆畅:生卒年不详。字达大,湖州今属浙江人。唐代诗人,善催妆诗。早年受知于西 (806)川节皮使韦皋,因献《蜀道易》诗以美之。宪宗元和元年登进土第,官太子率府参军,迁殿中侍御史等职。   ?霅寺:霅,即霅溪,东苕流经吴兴境称苕霅溪。寺,指临近苕霅溪的妙喜寺。  ?白苹:苹,多年生植物名,生于浅水之中。诗中白苹,似指秋时漂浮溪面之上其白如雪的两岸苕花。   ?诗会:指唐代宗大历中,颠真卿、皎然、陆羽等人组织、参与的吴兴诗会,曾极盛一时,而今也冷清空落了。   ?孤吟二句:诗人抒发他凭吊故人时的凄恻哀惋心情,对往昔同皎然、陆羽交往时情景的追忆。 ()  ?杼山:在湖州乌程西南。其山胜绝,游者忘归。   ?砖塔禅:此指皎然之塔冢。   ?广宵翁:喻指陆羽及其坟墓。寓意陆羽死后他的灵魂已经升天,正在广寒宫里作客。  ?鸳鸯:属鸟类游禽,羽色美丽,雄雌常相伴栖游。从“赠君”句看,陆羽在苕溪结庐期间,诗人曾送给他鸳鸯,放养在苕溪水滨。   ?静乡与芳宅:喻指当年皎然禅修之寺院与陆羽结庐隐居之所。   ?甘旨、供养二句:似指当年陆羽经常持亲自采制甘醇芳香的茗茶赠送给孟郊,诗人还曾记得往日大家在一起品茶时的欢乐情景。   ?待我、收拾二句:是诗人向两位先哲表示,有些未竟之事,他将尽心料理完善。  ?岸亭:指座落杼山妙喜寺旁,下临苕溪之滨的“三癸”亭。 DocIn  ?大同:同一之谓。是说凡是人都得死,这是一个共同的归宿。豆丁网()是全 C2C球优秀的文档销售与分享社区。 .pdf, .doc, .ppt, .txt   豆丁允许用户上传包括 在内的数十种格式的文档文件,并以Flash Player的形式在网页中直接展示给读者。简而言之,豆丁就如同文档版的Youtube。现在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文档会上传到豆丁,正基于此,豆丁将致力构建全球最大的中文图书馆。 豆丁努力使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够自由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文档资料只通过少数、单一的出版物来传播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互联网给文档资料提供了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渠道,豆丁希望能够给每个独立的文档持有者利用这个新机会的方法。现在,我们为原创人群提供安全、自由、民主、便利的文档发布与营销平台。借助豆丁,你可以为你的文档定价,并通过豆丁发表到不同博客、论坛、联盟中,进行广泛传播,在分享的同时获得收入回报。 豆丁致力于构建全球领先的文档发布与销售平台,面向世界范围提供便捷、安全、专业、有效的文档营销服务。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北美、欧洲等在内的豆丁全球分站,将面向全球各地的文档拥有者和代理商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把文档发行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豆丁正在全球各地建立便捷、安全、高效的支付与兑换渠道,为每一位用户提供优质的文档交易和账务服务。 WordPDFPPT  现在,已经有成千上万的用户在豆丁上传、、等各种格式的文档,分 4000Alexa享给全世界,每个月超过万的用户,会来豆丁浏览文档。 豆丁全球排名已 1500进入以内,并稳步攀升。
本文档为【茶圣陆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69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9KB
软件:Word
页数:8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1
浏览量: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