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路走得最远的不是走得最快的;而是能够不停走路的人 !

走路走得最远的不是走得最快的;而是能够不停走路的人 !

举报
开通vip

走路走得最远的不是走得最快的;而是能够不停走路的人 ! 主编:蔡会容 走路走得最远的不是走得最快的;而是能够不停走路的人 ~ ——题记 班级学习信息通报: 研修日志:提交数 264 评论数 102 班级推荐数 25 作业:提交数153评论数 6班级推荐数18 教学设计与反思:提交数 95评论数3 班级推荐数 2 我的教学故事:提交数86 评论数 60 班级推荐数 9 1 论坛研讨:发帖数384回帖数 815 班级学习简报:发布数 3 痛并快乐着 发布者:陈素英 发布时间: 2011-10-13 20:14:40 在我的教书生涯中,我痛并快...

走路走得最远的不是走得最快的;而是能够不停走路的人 !
主编:蔡会容 走路走得最远的不是走得最快的;而是能够不停走路的人 ~ ——题记 班级学习信息通报: 研修日志:提交数 264 评论数 102 班级推荐数 25 作业:提交数153评论数 6班级推荐数18 教学设计与反思:提交数 95评论数3 班级推荐数 2 我的教学故事:提交数86 评论数 60 班级推荐数 9 1 论坛研讨:发帖数384回帖数 815 班级学习 简报 工程竣工验收简报对口支援简报控辍保学的简报义务教育法简报棋类比赛简报 :发布数 3 痛并快乐着 发布者:陈素英 发布时间: 2011-10-13 20:14:40 在我的教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生涯中,我痛并快乐着。物质上我是贫穷的,这是我的痛。但精神上我是满足的,是快乐的。我的快乐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保持平常心态,在和谐氛围中享受着快乐。 有些教师苦恼自己无权选择和什么人一起工作,而且同事都是自命清高的知识分子。其实无论你在哪里工作,如果与其他人的关系不好, 那工作就变成了苦恼之源。但你如果能保持平常心态,与同事保持良好关系,工作就成了教师的快乐之源。同事都是智商高、有知识的人,只要自己不过分严厉的责备别人,不太在意别人的批评,不讲别人的闲话,不与爱争执的人争辩,不与同事争名夺利,尽可能把小集体的氛围搞和谐,那就能享受快乐。 其次:我经常设定工作目标,在实现目标中收获快乐。 有了目标,我们才会有动力, 才会去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法,去努力不懈地追求。没有谁一当教师,就成了一个优秀教师的。但有经过几 2 年或十几年的努力后,成为了一个受人爱戴的老师的。这都源于他们的执着、敬业、奉献;来源于他们在工作中目标明,方向清,在不断朝着目标努力、奋进着。 即使你并不是很喜欢你工作的学校或领导,你还是应该努力把你的工作做好。只要努力把工作做好,你就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成就感、快乐感,并且找到工作目标。假如你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意义,那你能从中得到的就永远是不满,根本不可能在工作中找到快乐。 人活着总该有点精神,有个理想。如果你为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懈地去追求,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事业来经营,并付出终身的努力,你就与事业同欢乐,共成长。给自己设定目标,在工作过程中朝着目标一步步迈进,自己就能不断成长,并享受幸福与快乐 再次:我提醒自己分清工作和休息,在努力工作中寻找快乐。 有的教师埋怨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其实,教师有许多时间可以想自己所想做的事,因为教师除了上课时间几乎都可以自己支配,而且还有寒暑假。只要你愿意,有很多时间可以摆脱充满压力的工作,喝杯茶聊聊天放松一下也许就会有好心情,精力就会得到回复。干得比牛还累的教师哪能做好工作,懂得休息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工作时间工作、休息时间休息还是要有基本保证的,我们甚至要学会忙里偷闲。学生就是学生,只要我们尽心尽力付出并讲究一下教育的方式方法,“孙悟空”岂能逃出“如来佛”的掌心。 不少学校的校长都抱有“伟大”的办学理念和不断加码的升学目标,这类学校的理念很容易将我们所处的工作环境变得压力十足。不过,我 3 们应该明白自己并没有义务去背负这种重负,好处不过是校长在创造政治资本,我们为什么要在没什么好处的情况下折磨自己呢,我们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让学生喜欢我们上的每一节课,千万不要让自己为校长永不满足、不切实际的升学指标而破坏好心情。 最后:诚心播种人间真爱,我在平淡的工作中体验快乐。 “爱满天下”最能体现我们教师的人生价值,如果我们能做一个播种人间真爱的有心人,在平淡工作中我们也能体验到无限的快乐,甚至能储存快乐。 言为心声,我们教师每一句话都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发展。激励、信任的语言是爱的语言,是建立师生情谊的基础;真诚、谦虚的语言是建立师生友谊的桥梁;幽默风趣的语言是建立师生情谊的催化剂。我们教师的良言如春风,如细雨,能温暖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当然,恰当的批评学生也是需要的,关键是要让学生领悟到我们的用心良苦,不发无名之火,不说过头之话。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若干年后,几乎没有学生在节假日向你问候,那么不管你的业绩如何好,也是很失败的。反之,如果我们能不时获得昔日学子的问候,我们定能感受到为人师的快乐。这可是能让我们永远快乐的财富。 4 最是书香能育人 ——在阅读中让德育成为自发的行为 文/曹书华 关键词:德育 阅读 育人 自发 摘 要:德育的选取的角度、方法、技巧是纷繁的,相对对教师手把手的传授尤其是讲授而言,我个人还是比较用引导学生自觉的提升自身修养为主的方式达到自我德育的效果。阅读书籍本来就改善着每个人的精神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精神生活质量。阅读书籍可以促进孩子树立独立和相对高格调的人格。阅读书籍可以让孩子们自行寻求生活学习中的困惑方法。阅读书籍可以增强学生群体的整体素养。 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份,它是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人们需要具有的正确的思想观点、良好的道德风貌,却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需要进行培养和建设。从教育学的意义来说,思想道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通常称为德育。 德育的选取的角度、方法、技巧是纷繁的,相对对教师手把手的传授尤其是讲授而言,我个人还是比较用引导学生自觉的提升自身修养为主的方式达到自我德育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辅之以一定的技巧才能使得德育融汇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众所周知的提升自身修养的方式就是进行健康的阅读。这就是我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双重身份一直落实得较为持久的方式。 5 阅读书籍本来就改善着每个人的精神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精神生活质量。我以为,在老祖宗所有的发明中,书籍的发明是了不起的事情之一。古人云:“大小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如果没有书籍,人类的精神生活不亦“万古如长夜”乎。有了书籍,便有了阅读。阅读意味着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意味着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意味着你能够体验你今生无缘亲历的许许多多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而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少年人,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因为优秀的书籍总是借助于各种方式,表达了人类社会的一些共同的基本准则,如正直、勇敢、忠诚、互助等,也表达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如母爱、爱情、友情、手足之情等,以及对美和理想的永恒的追求。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年人的心灵,帮助他们抵御世俗的种种侵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记忆中唯一的乐趣便是阅读那些通过各种渠道借到或高价购得的“黄书”。从那一本本翻得破破烂烂的文学经典名作中,笔者第一次体验到什么叫“神圣”、“崇高”、“博大”、“尊严”„„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体验最初往往来自书籍,而不是来自生活——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精神的启蒙往往是由阅读开始的。这种启蒙犹如一束来自形而上的世界的光,照亮人的灵魂。而只有当他有了这种体验之后,他才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和追求这些东西。这便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打下精神的底子”,亦是阅读之于人的最深层的意义所在。 6 阅读书籍可以促进孩子树立独立和相对高格调的人格。诚然,比之幸运,今天的孩子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已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如电影、电视、广播、因特网等。然而,阅读仍是不可代替的。当一个孩子坐在电视机跟前时,他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想象:声音、图像、节奏,一切都是设定好的,转瞬即逝的,他只是一个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当一个孩子手里捧着一本书躲在一个无人的角落时,他的心灵处在十分宁静而自由的状态:他打开全身所有的感官来体验、捕捉书中所描绘的一切,哪怕是一缕叹息、一声静夜里的狗吠,抑或是第一束染红黎明的天边的曙光„„。语言文字为他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通过他的感觉、想象以及他以往的经验,转化成色彩、声音、动作,转化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呈现于他的脑海,使他如身历其境,引起他的欢乐、痛苦、喜悦、悲伤„„。而这一切又完全是因人而异的。因此,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是最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由于每个孩子个性气质的差异,往往自然地倾向于某一类自己喜欢的书,如历史、哲学、侦探、科幻、旅行、武侠等。这种带有倾向性的阅读反过来又加强了孩子个性的发展。 阅读书籍可以让孩子们自行寻求生活学习中的困惑方法。如果说,一个人的人生经验往往是由两部分构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即使一个阅历再丰富的人,他的直接经验也是有限的,那么,阅读给予人的便是间接经验。这种经验能丰富一个人的心灵,激发一个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拓宽一个人的人生视野,使他更容易理解他人, 7 更富于同情心,更具有判断力。对中学生来说,他的直接经验相对来说比较少,更需要间接经验来补充、丰富他的人生体验,激发他的想象力。是把自己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经过揉合、加工、提炼,变成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一个人的经验越丰富,精神的内涵也就有可能越丰富。没办法自我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读得太少。 阅读书籍可以增强学生群体的整体素养。当前,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学校为此开展各种活动,如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参加博物馆、到贫困地区体验生活等。这些活动对学生固然都有一定好处,但其本身要受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阅读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是伴随人一生的。更重要的是,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礼”指的就是这个。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那么如果长期广泛的阅读“有礼可视”的书籍,其实我们追求的德育目标也就已经在青少年心中自己滋生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合乎时宜的修葺罢了。 参考资料: 《论语》(现代文艺出版社) 《四书五经详解》(张延成 董守志编著 金盾出版社)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8 《读书,能让你我更优雅》(霍邱教育网 www.huedu.gov.com) 学会多方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 发布者:陈燕宁 发布时间: 2011-10-29 21:16:24 “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无论是课程标准对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个维度目标的提出,还是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倡导,都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视为发展的主体,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则是忽视了学生自身特有的阅读感受,限制他们的思维,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发展。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是以给学生总结出并让学生抄录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或主题为终结。而这个中心思想和主题是被教学参考书统一规定了的。语文教师很少考虑这个中心思想或主题是怎么得来的,很少顾及学生对这一规定性的结论有什么看法。事实上,我们发现《孔乙己》的主题思想并没有遵从鲁迅先生的原意,而是沿用了茅盾、叶圣陶先生的见解。学习莫泊桑的《项链》,学生对于作者的一段颇有情感的抒发:“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却经常产生共鸣;而对批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却经常持有不同的见解。 该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作者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的见解。本世纪中期兴起的接受理论,也强调读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和创造,以及这种意义生成的无限性。用这些观点和理论来考察阅读教学,我们应当承认在阅读教学中存在有教师与学生双重主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在学生和作品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有待学生理解的作品是对话的一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对话的另一方,这场对话最终是以学生对作品意义的深入理解告终的。因此,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要比让学生达到教师和教参所规定的结论更有价值。由此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学会关注学 9 生的阅读感受,这才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新课程目标。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浅见。 一、在备课过程中关注 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备课除了备知识,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也就是说,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 其实阅读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可能性”最多,这种“可能性”就是学生独特的阅读经验和感受,这是语文教师备课时不能忽视的。例如《藤野先生》一课中当“先生”介绍自己时,“后面有几个人笑了起来”。备课时教师可能对这句话感受不深,甚至不以为然,教参也并未涉及。可学生就不一样了,他们可能对这样的话更感兴趣,而且每个学生的理解都不一样: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笑先生的随意,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不尊重先生,有的学生认为他们很浅薄,有的学生认为课堂十分压抑,能有机会放肆地笑纯粹是找乐,也有的学生觉得这是因为藤野先生为人随和,学生都不怕他。细想起来,学生的回答都有道理;或者说,因为他们自己本来就是学生,对这种心理的揣摩比教师来得更真切。教师备课时并不一定要将这些答案想全(事实上也不可能想全),但一个认真备课的教师应该能跳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备到这些“可能”! 我们过去备课常以教师的阅读感受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甚至将其预置成“教学目标”强行灌输给学生,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了这样做的弊端。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语文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变固定目标为开放目标,教师要设身处地关注、呵护、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10 二、在课堂教学中关注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根本上就是关注他们的阅读感受。 因此,在课堂教学理念中,要明确学法指导不应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把学生推到自主体验的前台,直接与文字发生交互作用,而使教师从形式上“退隐”,就像一条暗流,承载着学生的学习之帆冲向语言文字的彼岸。 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坚持“授人以渔”,相机把各种思维方法(如比较、联系、假设、归纳、分类、联想、想象等)教给学生,指导和训练他们把规律性的知识转化为探索新知的方式。还积极培养学生主动质疑解惑的习惯,鼓励他们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勇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比如在教《宋定伯捉鬼》时,对于学生“在这里鬼比人要善良要可爱”的看法不予以否定,反而鼓励他们要说出自己的这种感受;对于古代诗词的学习,也不规定主题,讲授过深或按教参的说法,而是以他们读到的、悟到的为主,尽可能地维护他们的阅读感受。 11 要让学生有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必须要有全新的视野,这种辐射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聚焦式教学。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然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语文课的品位,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 三、在课外辅导中关注 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在课外,除了解决学生课堂上的疑难,解答课内外习题外,我还经常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书籍。如当罗琳的《哈利波特》风行于学生中时,我就也去阅读,然后和他们一起探讨魔法的神奇、波特的勇敢与友爱,从而引起他们写读后感的兴趣;又如近期出现了一位热门的台湾作家儿米,我就又和阅读面较广的学生一起探讨其中的奥秘:这位作家的写作风格、底蕴等等,这样有利与学生阅读水平、阅读视野的提高。长期坚持这样的课外阅读讨论、关注,学生就会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喜欢从书中去发现,去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就不会怕学语文了,就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学科是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学科。言语作品的字里行间往往蕴蓄着极其丰富的世间万象、人情事理、思想精神。阅读教学只有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让他们对语言现象及蕴蓄于其内部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行切身的感悟,才能实现以文教化的目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智行为,靠理性分析或他人言传决难奏效。一方面,文章自身就是文章意义的唯一实证;另一方面,读者对文章阅读具有极大的多维拓展的张力。一篇文章,可悟的内容涉 及文章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而且要透过字面悟到字背,透过现象悟到本质;每个人由于知识、经验等不同,所悟可能并不一样,但需要通过自读来由“感” 12 而“悟”,则是相同的。文章中有许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必须由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求得之。即使那些可以言传的东西,单靠教师讲说,得到的毕竟有限。并且,架空的分析,尽管头头是道,终属隔靴搔痒。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独到的见解,要学会关注他们的阅读感受,只有这样才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 散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发布者:戴伯丽 发布时间: 2011-10-16 13:15:12 在轰轰烈烈的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讨论中,不少教育名家都指出应该让琅琅书声代替繁琐的讲析充盈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每个学年段都应该重视朗读。” 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借助朗读,可以沿波讨源,批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散文是美文、是抒情文体。朗读本是一种审美活动,朗读能调动朗读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将铿锵婉转的音调流入耳膜,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浮现眼前,细腻深沉的情感激荡心田,使朗读者陶醉于与美的邂逅中。让朗读铺设起一座让学生走向作品深层,触摸作品美质的桥梁;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上学生获取学养的渠道;让朗读成为学生展示个性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散文的趣味、情味、韵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在琅琅书声中更有语文味~ 13 文言文翻译教学的实践 发布者:唐观凤 发布时间: 2011-10-12 12:48:11 文言文翻译教学的实践 三华中学:唐观凤 【内容提要】:目前文言文的翻译教学处于一种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形式单一、缺乏互动、气氛沉闷的局面。从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建立起有效地课堂教学互动形式来改变这种局面。在实践中,生问师答、问题推进的师生式互动及生问生答、男女竞问竞答、小组竞问答的生生式互动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文言文 翻译教学 互动模式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而且长期以来,文言文考试也主要考词义和翻译,“八字真经”更被语文教师奉为圭臬。当然,学文言文需要掌握一些词句的古今差异,并 14 会翻译,但长期按部就班千遍一律地串讲,就会使课堂缺乏创新,死气沉沉,抑制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由此观之,文言文的翻译教学始终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硬着陆”区。 那么,探索文言文翻译教学生动多样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就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更是新课程、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新课程改革的诸多理论与理念,如学生学习主体观、先学后讲教学模式、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等都为探究新兴的、多样化的翻译教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本人以互动教学为依托和支撑,逐步总结出两大类共五小种的文言文翻译教学互动模式。 一、师生式互动 (一)生问师答式:此种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师问生答方式,反其道而行,会令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具体操作是:先让学生自学,给出时间讨论,把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疏通,然后在课堂上提出不懂的字词解释和 句子 关于阅读的唯美句子关于古风的唯美句子执行力的经典句子鼓励人努力奋斗的句子用沉默代替一切的句子 翻译,最后由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太难的问题由教师直接作答。记得当初学生第一次上这样的课时,他们的目光是多么的兴奋,因为以前总是老师问他们,“提问”在他们心中那是一种权利和威严,而现在他们作为学生也可以“问”,也可以享有这种权利与威严。所以当时那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的提问此起彼伏,待下课铃响时,学生还意犹未尽。随着提问的深入和拓展,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也随之完成。这一切皆源于这种互动方式把本来属于学生 15 的“问”的权利归还给了学生。通过这种训练,学生会逐步转变他们的学习习惯,自觉培养起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学习品质。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问题推进式:文言文的翻译不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都是一种繁琐、枯燥、单调的活动。问答式虽然好,但用的多了就滥了,学生也就烦了,可能最后连老师也会生厌,而问题推进式的互动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推进式的翻译方法比较适合于故事性较强的记叙类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翻译原文的每一句话之前,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作为“引子”,用这个“引子”去引导学生翻译每一句话,从而推进教学。例如《空城计》第一、二段的翻译就可以用如下问题来推进: 1、本文是描写战争的,是否一开始就描写双方交战的激烈场面,(学生回答不是,开始是叙述孔明军队的人数和去向,教师趁势引导学生翻译第一句,“孔明„„粮草”) 2、司马懿军队人数是多少,孔明军队人数又是多少,(学生作出回答后,教师同样趁势引导学生翻译2?4句,“忽„„失色。”) 3、面对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孔明吓跑了吗,他是怎样做的,(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引导,由学生自主、合作翻译第二段) 16 在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时应充分注意到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得新,就能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问题设计得深,犹如向学生思维之湖投入一颗石子,能泛起层层涟漪,激起朵朵美丽的思维之花;问题设计得精,便能将一课之重难点凝聚于此问,从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问题设计得有梯度,学生便能以问题为阶梯,逐层深入理解课文。这样才能起到激趣引导的作用,从而生动活泼地完成教学。 二、生生式互动 (一)生问生答式:即由不懂某个字词或句子翻译的学生提出该问题,再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来替老师答疑解惑。这种模式不论对“问”的学生还是对“答”的学生来讲都是一种挑战,且更具新鲜感,尤其对负责“回答”的学生而言,更是一种能力与素质的考验。当他能圆满地回答原本与他处于同一层次的同班同学的问题时,对他而言,这是一种多大的成就感,因为他找到了当老师的感觉——“神圣”的感觉。 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标的学生主体学习观,真正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它融洽了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之间学会了互助,培养了助人为乐的品质;并能使他们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树立起了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将来步入社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二)男女竞问竞答式:让翻译任务在男女之间展开竞争,由男生一方与女生一方派代表轮流回答,提问、答对都加分, 17 在规定时间内比较双方谁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多,谁回答问题的准确率高。此种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男女学生各自团队争光添彩的同时,既学到了知识,解决了问题,又使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且双方都会倍感轻松、愉悦。 (三)小组竞问竞答式:教师先把全班同学按座位相邻相近、能力强弱搭配的原则,以六人或八人为一组编排为若干学习小组,在学习小组之间展开竞争,由小组代表轮流提问,其他小组竞争回答;回答以先举手者为先,先回答而错误的小组扣分(目的是促使其思考成熟再举手)且在本题回答中淘汰出局,由其他组再举手竞答,每一题限答两次,答不出者教师解答;最后比较一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一小组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最高。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同学们能对文中疑难词语进行比较分析和注解诠释,诸如:“讽”、“谏”、“刺”、“谤”比较分析;“朝”、“私”、“期”“信”、“进”等实词的注解。这种模式能使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同时又在合作中学会竞争,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都得到了培养。一堂课下来,学生掌握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和素养,这就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多维合作。 师生式互动和生生式互动是两种解决文言文翻译教学的基本模式,具体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同时在具体应用时各种模式可交叉使用,这样才会显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更有利于激活课堂。在实现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地区还可 18 以有人机互动(学生、教师与电脑网络互动)的模式。但不管什么模式,其目的都是为了适度淡化文言文“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机械教学,打破传统翻译教学沉闷单调的局面,提高文言文翻译教学的效率。 在两种互动模式中,学生虽然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实现了角色的转化,但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也不可忽视。教师自始至终都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同时对教师来说也是极具挑战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课本非常熟悉、了解。如在师生式互动中要及时引导、充分鼓励,待学生问不出、提不了时要及时就学生未提之重点问题再反过来提问,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保证教学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在生生式互动中要做好组织、评判工作,如竞赛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的制定、提问范围的确定等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而不乱,井然有序。使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既掌握了应掌握的知识,又训练了创新思维。通过近几年的文言文教学实践,我觉得这两种教学模式是卓有成效的,所教班级学生在每次检测考试中,在文言文内容方面比同级学生得分率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新探》(陆志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2、《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林惠芳)广东教育杂志社2008年2月5日出版第494期 19 3、《教师用书》(七年级上册)语文出版社出版 4、《教师用书》(八年级下册)语文出版社出 版 做一个具有“三力”的优秀教师 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 唐克明 回想起自己从教的十多年经历~那是否也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有形与无形之中在遵循着、努力着~自己信念中心的“三力”,即能力、魄力、魅力,是否也与之有着灵犀一点通之妙呢:下面一番感言由衷而发。 一是能力。其实能力的具备有先天性~即经过从事师范教育四年~有关这方面的学习、培训~应无庸置疑~关键就是后天性~其实就是责任感、投入感~有了责任感~全情投入就肯定是一个合格的有能力的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自己是否想得通、摆得正~因为这有很多现实因素的影响,接手班级运气~付出与回报~还不包括社会影响~个人因素影响等,。我一向奉行两个原则:一是问心无愧~对得起学生~对得住自己的良心,二是要做最坏的打算~朝最好的方向努力。 以自己为例~运气相当不好~做班主任两届~每届自己的班都是年级最弱的~而且几乎带有先天决定性的~从第一次考试到最后中考前、中间层、中上层排名都最后~尖子生欠缺~平均分也不值一提~包括做级组长运气亦差不多~可这并未因此而减弱我对这个班集体~年级组的付出~对学生的付出~因为我坚守这个原则~相信学生、家长都会感受得 20 到~包括同行、领导都会认同~相信人们心目中是有秆称。 二是魄力。这种魄力的生成主要是由管理技巧和方式~及经验的增长一起生成的。其实说到技巧~方式归根结底只有硬与软这两招基本式~然后就象功夫一样~由基本式演化~衔生出许多其它具体招式。一招就是硬~就是要表面凶一点~管理严一些~这对年青的班主任其实是首要之选~尤其在不得其门而入时。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由恶魔到天使的一个转化。另一招就是软~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心、关心、细心~刚柔相济~以便于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其中~我觉得要注重开好三个“会”。一是班会~尤其是主题班会~这是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调动、促进、形成凝聚力与共识~激发奋进~及时反思的一个最主要阵地~一个称职的班主任一定会上几堂称职的班会课。二是学生分层会~可按成绩进行分层~提不同的目标和要求~进行不同的鼓励和促进~不同的提醒和注意。此外~还可定期不定期开班干会~男、女生会~其实教育也要讲究困材施教~针对不同小团体~提切实可行的策略~才行之有效。三是个人交谈会~针对不同时段、不同情况、不同学生、个别谈话、批评、教育、谈心~往往只适宜单独进行~其实最有效的教育就是触动学生心灵的教育。 三是魅力。其实大家对“师范”这个词应该有很好的理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优秀的班主任~其实往往靠的不是手段~更多是无形的魅力~所谓无招胜有招~乃武功上乘境界~也是做老师的上乘境界。一是要力争成为学识渊博~或者说在课堂上你是被学生所认可、佩服~甚至为之折服的老师~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 21 道”~尤其在个性化充分显现的时代~有时学生对你个人的喜恶确实是影响着他,或者说是影响着你对这个学生的教育成效的。二是要展现无形的个人魅力~只要是得体、得法、得当~严师也好~慈母也罢~天使也好~恶魔也罢~学生是会铭记于心~是会接受你的。 如以自己为例~记得九八届带自己做班主任的第一届学生~碰巧世界杯~我班男生很喜欢看球~为了让他们安心备考~我软硬兼施做了许多工作~让他们专心投入学习~而我则一场不拉下~还不时把这种赛况向他们透露~通报~同时也了解学生的动态~掌握其状况~最后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良好态势~一举在中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考完中考后~我班九个男生还约了我一起到酒店租了房分享世界杯决赛的盛况,可惜巴西输了~但我觉得我赢了,。零一届学生毕业后到了高一~时常有两个男生跑来找我聊天~开玩笑说在初中被我管得太严~压抑太久~到了高一有了自主权~自由变大了反而有点不习惯、不自在~听了这话~我却感到是一个做老师、做班主任值得欣慰的地方。 我想~要做一个有能力的老师与班主任~只要每一位老师肯付出就能做到。要做一个有魄力的老师与班主任~不仅要肯付出~还要做有心人~用心才可以做到~而要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与班主任~不仅要付出~用心~还要靠积累、积淀~自然而然~才能水到渠成。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布者:吴金凤 发布时间: 2011-10-10 21:29:3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上课是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过程,而共同学习的 22 方式就如平常集备那样的讨论,老师的作用只是这个集体的一名组织者。上课对学生来说就是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和讨论,不再是一味的讲授。”在课堂教学中我常按以下三个步骤组织学生讨论、交流,1、自主独立想一想;2、小组讨论议一议;3、全班交流评一评。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堂上学生由鸦雀无声,规规矩矩的小绵羊到积极主动,为了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你争我夺,学生在小组内或班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帮助,实现了知识互补,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经过这样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们在学习与模仿的基础上,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时,同学们先是进行模仿,然后进行再创造,写出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和感人的灵动文字。现举几例: 第一组:仿写,主题不变,仍然是写乡愁,仿余光中的乡愁,再写一首: 乡 愁 (一) 七(8)班 温莉菲 小时候 乡愁是一间矮矮的砖房 我在外头 亲情在里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封厚厚的书信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叶小小的船儿 我在这头 童年在那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片茫茫的大海 我在这头 祖国在那头 乡 愁 (二) 七(8)班 曾育红 小时候 乡愁是一首短短的童谣 我在这头 童年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幅长长的画卷 我在这头 梦想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奶茶 我在这头 思念在那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段浅浅的记忆 我在这头 家乡在那头 乡 愁(三) 七(8)班 汤迪 小时候 乡愁是一封薄薄的书信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3 长大后 乡愁是一片蓝蓝的天空 我在这头 梦想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片青青的草地 我在这头 童年在那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片茫茫的大海 我在这头 故乡在那头 第二组,仍为仿写,但要求提高了一个层次:形式不变,主题改变。 人 生 七(8)班 曹佳坤 小时候 童年是一阵凉爽的清风 我在这头 快乐在那头 长大后 青春是一轮升起的太阳 我在这头 希望在那头 后来啊 中年是一条急流的小溪 我在这头 成功在那头 而现在 老年是一面平静的湖水 我在这头 活力在那头 母 爱 七(8)班 黄丹妮 幼儿时 母爱是一首小小的摇篮曲 我在聆听 母亲在哼唱 童年时 母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我在欣赏 母亲在描画 少年时 母爱是一只弯弯的小船 我在船上 母亲在摇橹 而现在 母爱是一尊伫立门前的雕像 我在忙碌 母亲在等待 第三组,目标要求更高了,根据自己的联想想像,将原诗进行再创造。 24 《乡愁》情节联想(一)(七(8)汤迪) 第二节: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情景再现: 清明节那天,天空阴沉沉的,浓雾笼罩着整个大地。杨柳不再展现昔日的风姿,小草不再挺起身子,打起精神,空气中都仿佛凝聚着悲哀的气氛。诗人打着黑色的雨伞,沿着崎岖的小路心事重重地走着,手中拿着母亲平日最喜爱的小黄菊,来到母亲的坟前,他“噗通”一声跪倒在地,雨伞也任由它被风儿吹刮到地上,雨水打在脸上,泪水流下,分不清哪是泪,那是雨。诗人低下头,心中有千句万句呼唤母亲的话,刚想大声呼唤,却像被针扎喉咙,发不出声音。他用手摸着石碑,想起母亲往日的笑容,想起小时候母亲讲故事的神情,想起那天与母亲的离别的情形,往事全都浮现在诗人眼前,他泪眼朦胧,想不到当日的一别,竟是与母亲的永别~依稀记得那临别前的最后的一句话是“妈妈,等我回来”~我回来了,您却躺在冰冷的地下,我在外头,您在里头,今天只能与您这样对话。眼泪再一次不争气的流下。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打湿了诗人的头发,打湿了诗人的衣服,更打湿了诗人那颗永远怀念母亲的心。 《乡愁》情景再现(二)(七(7)罗琳) 原文: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情景再现: 清明节的那一天,天空暗暗的,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诗人脸色凝重,他左手捧着一束黄菊花,右手撑着油脂伞,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到母亲的坟前。在坟墓的旁边长着几株杂草,杨柳的枝条随风摆动,墓碑在雨水的刷洗下,显得更加凄冷。诗人双膝跪地,把雨伞扔在旁边,抚摸着母亲的墓碑,他想起了以前和母亲一起生活的那些美好时光:吃饭的时候,母亲不断的夹菜;看书的时候,母亲在一旁拿着扇子为他扇风;睡觉的时候,母亲为他讲故事„„想到这,诗人的心情非常激动,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此时的诗人已被雨水淋湿了全身,已分不清脸上的水珠是泪水还是雨水。他将手里的黄菊花轻轻的摆放在坟前,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母亲的坟,默默地伫立着,伫立着„„ 天还是暗暗的,但雨却越下越大。 又如我们在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后学生也进行了一番再创造: 初二(8)班李楠 我和怀民两人来到庭院中散步,月色如水,沐浴着大地,我对怀民说:“怀民兄,你看今晚的月色多迷人,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怀民兄也啧啧赞叹道:“是啊是啊~好一个空明澄澈,玉洁冰清的世界啊~今晚的月色真的好美。”我望着地下,水中的水藻和荇菜交错纵横,再定睛一看才知道原来是摇曳的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我和怀民边欣赏着月色边交谈着。不知不觉间,大半夜过去了。我不由 25 得从内心中发出感叹:“怀民兄,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有竹子和松柏?这种似真似幻、空明澄澈的景色,竟没有人欣赏,可惜了啊~”怀民也深有感触道:“是啊~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为今晚的月色心动,但是,可惜呀,除你我之外竟无人欣赏~别人都忙啊,没有时间去体验这种独特的感觉,他们,哪有我们这么闲啊~”我不禁安慰怀民:“怀民兄不必自嘲,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陷入那茫茫官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像我俩这样得暇领略这似真似幻的仙境,时候不早了,我也该回去了,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欣赏到今晚这样美好的景色。”告别了怀民,我回到了我的月下小屋。 今夜枕着月光,我安然入睡。 解读散文要从把握自由语体的特点开始 广东北江实验学校 杨森龙 散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散文的表达方式太灵活,不容易抓住散文的线索,不容易把握散文的意趣,不容易理解散文的情思,因此,散文的解读就成为确定散文教学内容一个重要的先决前提。 按照童庆炳教授的划分方法,文学作品的基本语体大致可以分为抒情语体、叙事语体、对话语体三种。“诗歌一般是对情感的体验,小说一般是对事件的体验,戏剧文学一般是对行动的体验,传达的体 26 验不同,所采用的语体也就有所不同。诗歌采用有节奏和韵律的抒情语体,小说采用叙述语体,戏剧文学采用对话语体。”在这个划分方法中,散文没有被纳入进来,这是不够科学的。散文作为文学作品的类,它对应的语体应该是有的,只不过这种语体包含了前几种语体,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自由语体,自由语体的特点是:随散文内容的需要、表情达意的需要随时变换表达方式,包含了叙事、抒情、议论、描写。 因此,解读散文,其实可以从把握散文的这种自由语体的特点入手,明确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散文中起到何种不同的作用。散文的情思有两种表达的方式,一种是躲藏在叙事语言的背后或寄托在描写背后的意境中,一种是直接表达于抒情议论中。散文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叙事和描写与抒情和议论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因此,只要通过把握自由语体中的抒情、议论,分析它们和叙事、描写的关系,散文的解读也就水到渠成。 浅谈如何解读“散文”文本 广东北江实验学校 孔维波 文学四分法中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仅仅是“类”的划分。每一个具体的“类”包括许多的具体的“体”,即“文体”。把“类”当作“体”是语文教学的通病。“诗歌”这个“类”下包括相当多得具体的“体”,如五言绝句、五言律诗、歌行体、乐府等。每一个具体的“体”之所以 27 和另一个“体”不同,是由“体”的特质所决定。乐府和律诗的不同绝不仅是外在的形式。同理,我们也不可能笼统地谈所谓的“散文文本”的解读,因为“散文”只是一个“类”。语文教学只有针对每一种具体的“体”才能谈解读的方法。笼而统之的谈“散文”这个“类”的解读方法应该是没有的。 朱自清先生在《什么是“散文”》中说得非常清楚明白,“散文的意思不止一个。对骈文说,是不用对偶的单笔,所谓散行的文字。唐以来的‘古文’便是这东西。这是文言里的分别,我们现在不大用得着。对韵文说,散文无韵;这里所谓散文,比前一文所包广大。虽也是文言里旧有的分别,但白话文里也可采用。这都是从形式上分别。还有与诗相对的散文,不拘文言白话,与其说是形式不一样,不如说是内容不一样。内容的分别,很难说得恰到好处;因为实在太复杂,凭你怎么说,总难免顾此失彼,不实不尽。这中间又有两边儿跨着的。如所谓散文诗,诗的散文;于是更难划清界限了,越是缠夹,用得越广,从诗与散文派生‘诗的’‘散文的’两个形容词,几乎可用于一切事上,不限于文字。——茅盾先生有一个短篇小说,题作‘诗与散文’,是一个有趣的例子。 按诗与散文的分法,新文学里的小说、戏剧(除掉少数诗剧和少数剧中的韵文外)、‘散文’,都是散文。——论文,宣言等不用说也是散文,但是通常不算在文学之内——这里得说明那引号里的散文。那是与诗,小说,戏剧并举,而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的东西,或称白话散文,或称抒情文,或称小品文。这散文所包甚狭,从‘抒情文’,‘小品文’两个名称就可知道。小品文对 28 大品而言,只是短小之文;但现在却兼包‘身边琐事’或‘家常体’等意味,所以有‘小摆设’之目。近年来这种文体一时风行;我们普通说散文,其实只指这个。这种散文的趋向,据我看,一是幽默、一是游记、自传、读书记。若只走向幽默去。散文的路确乎更狭更小,未免单调;幸而有第二条路,就比只写身边琐事的时期已展开了一两步。大体上说;倒底是前进的。有人主张用小品文写大众生活,自然也是一个很好的意思,但盼望做出些实例来。” 以上大段大段引用的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无非是想说明早在近百年前,朱先生已经把把散文一名的多种文体含义,或古的,或今的,或古今通用的,一一交代得十分明白。换句话说,也就是朱先生已经明白散文是一个“类”而非具体的“体”。“五四”以降,“散文”这个类下的内容更加庞杂。钱仓水、童庆炳等诸多学者均对此问题有深入的研究。语文教育界的王荣生也从语文教材编写的角度撰文厘清了建国以后文体混乱的根源,即类体不分。毛洪其所谈,很明显没有吸收学界的研究成果,也未能将“散文”作为一个“类”的问题谈清楚。 如果非要谈如何解读散文文本的话,似乎可以这样无奈地表述如下: 一是需要辨体。辨别这一篇文章在“散文”这个“类”下具体的体式。山水游记体和亭台楼阁记体式不同的,记人体和写物体也是不同的。解读散文文本先要明确体式特征。这样才好根据体式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二是语言。因为语言构成任何文本。散文的语言,从类上看和诗 29 歌、小说是不同的。但是具体到一篇具体散文的语言就又千差万别。如不能将语言符号进行转化处理是没有办法读懂文本的。因此要关注语言。 三是结构。文本的结构式潜藏在语言之中的。结构是作者苦心经营的文本的枢纽,只有把握了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如《春》的结构和《背影》的结构是不同的,不同的结构对表达的内容也有制约性。 四是情与理。一般地认为,“散文”无非“情与理”,虽然此“情与理”并非普天之下的“情与理”,但是作者自己的独特体验与感悟。因此解读要关注此。 以上是笼而统之地谈“散文”文本的解读。 谈谈如何解读散文文本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它的独特美质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阅读和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那么,如何解读散文文本呢, 一、理解题目意思,推测文本内容。 30 文章的题目是一个文本的关键所在,散文的题目往往与文本的内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往往蕴含着文本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以文本的题目为研读点,往往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从散文的题目入手,往往是寻找解读散文文本的最佳切入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对每篇散文的题目作深入的分析,多数散文的题目都能给我们提供解读文本的最佳切入点。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就可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你能从“背影”想到什么,是什么人的背影,学生们通过思考会自然而然地联系到了作品的线索,这对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有些散文的标题常常是已经告诉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看法及倾向性。因此从散文的题目入手,可以通过题目大致推测一下文本的内容,这样就能较快的进入文本内容的解读,为深层次地解读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济南的冬天》,它提示我们地点:济南;时间:冬天。提示我们写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在教学时就可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内容的解读。 二、找出散文文眼,理解作品主题。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文眼”就是文章的眼睛。散文的“文眼”是散文的焦点和脉络,它既是全文主旨,又是行文线索,它把纷繁的内容凝聚在一点上,使散文表达的思想高度集中。因此,只有抓住了“文眼”才能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在教学散文时,抓住“文眼”非常重要。如果抓住了散文的文眼,就能抓住文章的“神”。所以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找“文眼”。 31 那么,怎样才能识别出散文的文眼呢, 散文的“文眼”虽不固定在某段某处,但也有章可循。作者常用最精彩、最传神、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两句话或一两个字词,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尾,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散文以开门见山的方法开头,开头中往往有带动对全文的理解。例如《荷塘月色》的“文眼”——“这几天,我的心里颇不宁静”在篇首,总领全文。有些散文文本往往在结尾点题,揭示中心。例如,古代散文《捕蛇者说》的“文眼”——“苛政猛于虎”在篇未,卒章显志。可见,在解读散文文本时,语文教师如果抓住“文眼”,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作品的主题。 三、理清散文结构,把握文章立意。 散文,或叙事,或抒情、或说理。它通过对某个人物某件事情的叙述,对某种风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使之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或感情上激起激烈的震荡。有的思想比较集中,情感比较明显,有的则比较隐晦,这就要抓住中心、把握立意。因此,在教学散文时,就必须抓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和梳理好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理清作品的材料。诸如生活画面、场景、人物、事件、风物等,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作者感受不断深化的脉络,进而揣摩作品的立意和主旨。在明确散文线索的基础上,把握散文的“形”和“神”。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文段内容,概括文章要点,概括人物或事件的特点,概括文章写法特征等。 32 四、体会作者感悟,感受散文之情 散文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本质的发现、认识。作者的主观感悟是散文的思想、意味之本。散文的选材虽说是无比的自由与广阔,但作者所写的总是自己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例如,朱自清的《春》写的是春天的山、水、草、花、风、雨、风筝、孩子等等,本都是常见的事物,但一旦融入作者的特殊感悟,一切便现出新的个性和光彩,变得令人神往。所以说,一篇散文,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阅读散文,就是在饮这杯“酒”,越是细细品尝,越能够体会出其中丰富而复杂的滋味,得到启迪。因此,在解读散文文本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散文中的“情”,常常是作品中组织人、事、物、景的重要线索,它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波澜跌宕。散文抒情的方式也很灵活,或是托物寓情,或是借景抒情;或是直抒胸臆,或是将感情深藏在字里行间。可以说,一篇优秀散文意境包括情和景(事、物)两种因素,其中情是主要的,景只是手段,写景是为了抒情明理。若离开了情,景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在解读散文文本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散文意境美,可以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从而悟情、入情、察情、明情,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欣赏作品的内容之美,境界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把阅读鉴赏放在首位。阅读鉴赏是学生 33 与文本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阅读鉴赏的主体。阅读鉴赏应当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说出自己阅读散文的感受。当然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要有正确的引导,阅读鉴赏要抓住散文的特点来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五、分析表达形式,挖掘文本内涵。 散文要以精短的篇幅,写出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而且写得坦诚、亲切、优美、隽永,既有一箭中的那样的准确有力,又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那样的含蓄有味,这便是散文对形式的要求。它在形式上的特点是: 其一,在叙述方式上,散文常常是将抒情、记叙、议论熔于一炉,形成夹叙夹议的笔法,读起来使人犹如走进作者敞开的心灵,聆听其倾诉衷情,备感亲切。其二,在艺术表现上,一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二是侧面暗示。其三,在结构和行文上,散文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之节奏”,行文自由,结构灵活。因此, 散文的主旨情感等,往往都较为含蓄隐晦,一般不会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描写、叙述的人或事物来表达,所以,对于散文的主旨、思想、情感等的理解,就要通过描写叙述的表层,提高到思想的高度,挖掘它的深刻内涵和意义。这就要求在解读散文文本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感悟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文本内涵,准确理解散文的主题思想。 34 六、欣赏优美语言,揣摩词句子含义。 散文的语言风格很多。优秀的散文语言都能做到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针对不同作家的不同语言风格特点,如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就要仔细玩味,仔细体味散文的语言之美。散文语言比较注重形象、生动。一般多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所以,既要注重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咬文嚼字,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一层挖掘有关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情达意作用。因此,在解读散文文本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揣摩文章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义。因为文章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义,往往不是简单的表层意思,而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如语境意义、比喻意义、特殊意义、言外之意等等,要理解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含义,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去细细揣摩、理解,千万不要望文生义,或者凭借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去理解。 总之,阅读和欣赏散文,既要细心体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感悟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理解文章的表达目的。 让感官式情境导入成就好课堂 35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设情境”例谈 广东北江实验学校 胡桂芳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上,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可是,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情景导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也就是说,凡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觉的跟前,凡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觉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觉上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尽可能让这一“开始”从感官开始,让课堂的导入充满诱惑,充满激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 1、课本图片导入。每册语文课本前及课文中都有或彩色或黑白色的插图,这些插图有的是课文内容的再现,有的是课文内容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我教《美猴王》时,就先让学生欣赏课本彩页国画《美猴王》,由此而激发学生谈论名著及电视剧中的孙悟空的形象,从而自然导入课文的学习。教《忆读书》时则让学生看课文中冰心的图像,认识作者。 2、歌曲导入。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用与课文内容、情感相融的音乐来导入,学生更易把握课文内容。我教现代诗《乡愁》前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学生在和唱声中首先感受到游子对祖国的深情,带着这种深情去理解余光中对大陆的眷恋及对两岸统一的渴望就更容易了。 3、故事导入。学生都爱听故事,如果能在新课之前讲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小故事,课堂将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从而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在教《期行》一文时,我便用《曾子杀猪》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诚信的理解。由于一部分学生也看过这一故事,课堂上邀请学生绘声绘色讲故事, 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多媒体音画导入。在语文课堂导入中运用多媒体音画功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使学习效率最大化。每次教朱自清的散文《春》都是在深秋甚至初冬时节,春天勃发的生机已然淡出了学生的生活,在此情境下,是难以让学生入文入情的。于是在教学时,我总是让学生放下窗帘,然后播放电视散文《春》,让学生沉浸于姹紫嫣红的鲜花、潺潺的流水、啾啾的鸟鸣中,如境如情地学习《春》。在教戏剧单元时,尽可能播放戏剧选段,在关键处戛然而止,然后导入新课,学生总会在探知情节发展中更好地学习课文。 5、实物导入。 实物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新课之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有利于创设情境,便于学生理解。在教鲁迅的《风筝》一文时,一上课我便向学生展示了朋友从潍坊带回的手掌大小的纪念风筝,在学生的争相传看后,让学生谈自己放风筝时的感受,然后自然引出文中小兄弟想放风筝而不得的苦闷。 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情景导入方式层出不穷,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完全包容的。让感官式情境导入成就好课堂还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 如何通过分析文学语言来理解文学作品的 36 美学效果和思想内容 广东北江实验学校 杨森龙 分析语言理解文学作品的美学效果和思想内容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探讨形象性强、叙事性典型的语言的分析方法。 培养学生关注形象性强的文字,鼓励学生快速地将文字还原成为人、事、物等画面的敏捷性。 小说文字背后普遍存在大量的人、事、物的画面和场景,因此,学生是否能够抓住富有形象性的文字,在脑海中还原相关的画面,也是学生语言敏感性的一种评价标准。这里面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学生必须具备比较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学生在脑海里储存了比较丰富、全面的生活经历(尤其是这些经历能够以比较清晰的画面感加以呈现)。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属于读者的阅读心理的范畴,有待教师用有效的方法加以建构,方法和途径要复杂得多,本文不做赘述。但并不表示教师在将文字还原成为画面这方面没有办法帮助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形象性强的文字,并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选择扩写、对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语言敏感性的训练。 如在小说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特别突出的文字。小说《范进中举》中,对范进的刻画有很多传神的文字。“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在这段文字中,范进“看了一遍”不敢相信,于是“又念一遍”进行确认,“两手拍了一下”表示消息确凿心里狂喜,“笑了一声”情不自禁,“噫~好了~我中了~”简短的语句,正好表现范进闻喜的最初的激动,不及想到其他。“一交跌倒”乐极生悲,昏死过去,丑态百出。这里,作者用紧凑而又传神的“五个一”将范进的表现完整、传神地刻画在我们面前,最后的“一交跌倒”“咬紧”“不省人事”戛然而止,却最有力量,范进之丑、之悲跃然纸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这一段文字,可以采用对比阅读法,比如尝试将这段文字改成简单的一句话——“范进知道了自己高中的消息,一激动,昏了过去。”让学生对改过之后的文字与原文进行对比,从而还原了原文比改文更丰富的细节、更可笑的画面、更丰满的形象。 当然,培养学生快速还原文字为画面的能力,可采取的方法还很多,但,至少,教师可以先从培养学生对形象性强的文字的敏感性开始着手。 培养学生体会叙述语体文字中蕴含的感情和哲理。 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感情和哲理是文学阅读的核心目的,而根据语言文字的不同体式(简称语体),实现阅读的核心目的难度各不相同。如果要体会叙述语体的文字中的情感,则需要读者细腻的触觉和缜密的思维,因为叙述语体的文字没没有直接的抒情、议论。 《范进中举》中“范进说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仅仅读这句简短的叙述文字是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的,它仅仅交代了范进醒来后记得自己考取第七名的事实。但如果结合这一段文字的前文,这个叙述性的句子就有了很多值得玩味的内容。“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众邻居道:‘老爷,恭喜高中了。适才欢喜的有些引动了痰,方才吐出几口痰来,好了。’”结合这个语段看,我们就不容易 37 看出,范进乍醒之下,完全不记得自己怎么到了街上,怎么得知高中,怎么昏迷过去,却唯独把“第七名”记得清清楚楚,作者用两个看似不经意之间的情节相互照应,范进的功名之心深入骨髓以及作者躲在文字背后的嬉笑怒骂的隐性态度含蓄地表达了出来。因此,遇到叙事语体的文字,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情节前后的勾连,关注作者这么处理文字的意图,这一点,在《空城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都表现突出,需要教师好好引导,否则,很好的文字可能被我们忽略。 38
本文档为【走路走得最远的不是走得最快的;而是能够不停走路的人 !】,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59KB
软件:Word
页数:39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2
浏览量: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