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罗燕清1

罗燕清1

举报
开通vip

罗燕清1 唐朝服饰文化的特点 内容摘要: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朝,政治上稳定,经济上日益繁荣,文化上不断与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进行不同元素的深刻交流。这些因素使得唐朝服饰文化在继承前朝优秀服饰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得更为迅速,而胡服的传入使唐朝的儒家文化被冲淡,这使得人民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日益开放,勇于创新,出现了露面、露臂到袒胸这样开放的服饰,服饰文化开放和谐的风格。加上异国文化的传入,汉民族自身的文化与之相互交流擦出灿烂的火花,唐朝服饰呈现出多民族性的特点。 关键词:唐朝 服饰文化 继承 多民族性 特点 唐朝优秀的服饰...

罗燕清1
唐朝服饰文化的特点 内容摘要: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朝,政治上稳定,经济上日益繁荣,文化上不断与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进行不同元素的深刻交流。这些因素使得唐朝服饰文化在继承前朝优秀服饰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得更为迅速,而胡服的传入使唐朝的儒家文化被冲淡,这使得人民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日益开放,勇于创新,出现了露面、露臂到袒胸这样开放的服饰,服饰文化开放和谐的风格。加上异国文化的传入,汉民族自身的文化与之相互交流擦出灿烂的火花,唐朝服饰呈现出多民族性的特点。 关键词:唐朝 服饰文化 继承 多民族性 特点 唐朝优秀的服饰文化首先是在继承前朝服饰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隋文帝对五行德色的推崇和隋炀帝对汉魏冠仪制的恢复,这些做法都为唐帝国服制的进一步完善、华美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富足。在外交方面,唐朝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往来。与之交往的国家和地区最多时多达300处,最少时也有60处。每年都有大批的外国使者、商人和留学生来往长安。长安成了国际交流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异彩纷呈的异国服饰为唐朝服饰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唐朝建立政权之后,采取了一系列如:租庸调、没收豪族地主多占的土地、分予无地少地的农民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些措施使唐朝经济繁荣,日渐强盛。以致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国富民安的政治局面。经济的繁荣强盛,也促使了农业尤其是手工业的发展。随着丝织品特别是丝绸的品种和花样变得更加丰富,其加工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唐朝与西域等国的文化交流使得唐朝的丝绸产业更加迅猛发展。这些条件是使唐朝服饰繁荣的保障。 一、丝绸服饰文化是唐朝服饰文化最显著的特点 早在汉朝时期,就有张骞通往西域的记载,加强了我国与西方各国和各地区在陆路上的联系。由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携带了大量的丝织品,使得中外的丝织技术得到交流。从此,我国的养蚕、缫丝、丝织和印染等技术陆续传入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地。因为这条通道主要是运销丝绸织物而闻名于世,所以称为“丝绸之路”。与此同时,汉朝统治者还开辟了在海上的“丝绸之路”。 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得很迅速,加上路上和海上这两条丝绸之路使得唐朝的丝织品在品种还是花样发展得更为丰富。其中唐锦和缭绫最为丰富和突出。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江南地区的浙江、江苏所产的丝绸如:水纹绫、方纹绫、鱼口绫、绣叶绫、乌眼绫、吴绫、缭绫等品种丰富,而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锦如:几何瑞花锦、小团花纹锦、鸾鸟纹锦、规矩纹锦等,塔里木盆地拜城克孜尔石窟中出土的唐锦如:双鱼纹锦、云纹锦、花纹锦、波纹锦等,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锦如:莲花大纹锦、唐花纹锦、双凤纹锦、宝相花纹锦、狩猎纹锦、狮子华纹锦等无不说明了丝绸在当时的广泛使用和流传。丝绸中的一种宫锦叫常用彩绫,图案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鶻接花地黄交枝等,是官服所必须的定制。这些丝绸不仅用于衣着方面,用来制作旗帜和屏风帷帐也是很多的。丝绸服饰的柔软、舒适、轻盈而华美,从中可以看出唐人民的那种舒适和恬淡的生活。 众多的丝织品,也印证了古代妇女以女红为美德的思想文化。女红即纺织、刺绣和缝纫,是考察妇女是否贤德的重要功课,列为“四德之一”。它将妇女束缚在不与社会接触的狭小生活圈中。也正因为妇女以女红为美德,所以唐朝才有这么多优秀的丝织品出现吧。 在唐朝出土的壁画和国画中可以看出丝绸服饰的广泛穿着。如《弈棋仕女图》中两个贵妇的着装,质地轻软华贵,并透着柔和的光泽,上有各色精美图纹,花色较繁复,多二色以上;《舞乐屏风》中那个妇女穿着的彩色的纹锦衣服;《引路菩萨》中菩萨身穿的薄而显得轻盈的丝绸服饰。这些都显现了唐朝丝绸服饰文化呈现出华美和靓丽的特点。 二、对颜色和风格的承上启下是唐朝服饰文化的一大特点 1、颜色的继承与发展 隋朝的统治非常短暂,但是它的服饰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公元605年,隋炀帝下诏宪章古制,创设服制。唐朝在公元621年继承了这个服制,在往后也没有多大的变动。对色彩的继承与发展,使唐朝逐渐形成了以色彩分品级的官服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有史载:“今之上领公服,乃五胡之末流入中国,至隋炀帝巡游无度,乃令百官戎服从驾,而以紫绯绿兰色为九品之别。”[1]唐朝官定服饰,分为祭服、朝服(具服)、公服(宴服)四种。而在唐上元元年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紫、绯、绿、青四种颜色的深浅决定了官员的等级高低,这就是闻名的“品色服”。“自然界的颜色一旦用于服制礼仪,颜色就有了等级名分。颜色原本丰富,那些刻意或随意定义的等级,也使得颜色的内涵比其“外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更为丰富。”[2]说明用颜色来决定人的尊卑贵贱,标榜高贵者的等级秩序。尤其是统治者的态度最为强烈,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在明宣宗的时候,画家戴进被召入宫中作画,他画的是一张《秋江独钓图》。图中画的是一个穿红色衣服的人在垂钓。就被朝廷侍诏谢廷向明宣宗进言,说红色是官服,穿官服钓鱼有失大体,戴进因此被赶出宫。民间因此不能随意服紫、绯等的衣服。 与此同时,唐朝在“品色服”上进行了除颜色以外的发展:在官服的绣袍的前襟、背后两面缀以禽兽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兽。绣袍的纹样的不同也决定了官品的不同。绣品的使用启发了后来政权在服饰上的发展。如明清时期官服上的补子,就是在绣袍基础上形成的。而补子的绣纹也因官职的不同而不同,连官员妻子的袍服也会相应绣上与丈夫官服相同的袍纹,以示身份地位。 在服装的配饰方面,唐朝继承了隋朝穿官服配鱼符的制度,典型地显现了唐朝的等级秩序。在隋朝,五品以上的官员都要配鱼符的做法。同时,唐朝政府发展了给官员配鱼符的同时配鱼袋的做法。唐永徽二年规定三品以上佩金饰鱼袋。“鱼符”和鱼袋成为当时士庶人士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紫衣、金鱼袋加金腰带是人臣极品的标志。”[3]这种做法在宋代也得到了的继承,不过不同的是,宋代只用其形,而弃其里内之鱼,成为一种装饰物,一种荣誉的凭证。这种与唐朝配鱼符又带鱼袋的做法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标志官员品级的作用还是没有改变。而在明朝时,则没有继承唐朝的鱼符,而是改为牙牌,在牌子上面刻上文字,凭牌出入宫廷。这也是统治者标榜等级秩序的表现。 唐朝继承隋朝的颜色还有:黄色。早在西汉武帝时期,就把汉初的尚黑改为尚黄。取的是土克水之意,但是还没有专用。那时,董仲舒提出了“五行贵于土”“五色莫盛于土”。[4]以土为贵的观念在帝王中逐渐成为一种现象。隋初,隋文帝听朝穿的是黄色的朝服。唐因袭隋制,所以官员和百姓仍然保持了穿黄色衣服的习惯。“自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逐禁止士庶不得服,而服黄袍有禁于此始。”[5]总章年间,则禁止天子外一切人用黄色。黄色从此成为皇权的象征,天子的标志。天子专用黄色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宋、元、明、清都如此。“五行德色始说”也被异化了。后来出现的“黄袍加身”更成了夺权称帝的代名词。赵匡胤在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得到“黄袍加身”,一夜之间成为宋太祖。 2、对开放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古代的女子,不得随便抛头露面。这是统治者用服饰掩盖女子的容貌,以达到“灭人欲”的目的。大约在隋朝大业年间,宫人开始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服装,叫“半臂”。“半臂”能裸露女子一半的肌肤,清规戒律开始对女子有所放松。对“半臂”的继承是唐朝服饰开始展现开放的倪端。虽然这种服饰多数是贵族妇女能穿,但是也侧面反映出儒家思想减少对妇女的束缚。开放文化之风在此的基础上吹起来了。 唐朝服饰走向开放道路的脚步并没有停止。由赵武灵王改变服饰而传入的胡服,不仅在南北朝盛行,而且在唐朝也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胡服不断以不同的形式流传到唐朝各地。究其原因,是李唐王朝祖先起自西陲,具有浓厚的胡族血统。所以统治者对胡服自然有一种天然的好感。其中唐朝统治者对胡舞的垂青是胡服流行的真正原因。唐太宗、唐玄宗等喜爱胡舞,柘枝舞、胡旋舞在那时最为盛行,他们更是擅长胡舞的能手,表明了他们对胡服的推崇之意。胡舞显示了唐统治者以舞娱人的审美倾向。看到统治者对胡服如此包容推崇的态度,宫人们纷纷效仿,并迅速推到民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服饰呈现出的一种上行下效的文化形态。精美华丽的服饰是上层社会显示等级、权利、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服饰由上向下的传播,体现了民众的审美情趣、随流心理和模仿心态。更显现各地纯朴的民风、民众淳厚的性格和纯洁的审美观。在那时,还有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的传入,但胡服是唐民主要的服装。对当时的状况,有元稹《法曲》诗云:“自从胡骑起烟尘,…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胡服不仅在男性中流行,在妇女中亦成为时尚。有诗云:“女为胡妇学胡妆。”当时贵族妇女著胡服经历了两个阶段:初、盛唐时期从宫中到民间广泛盛行来自西域、高昌、龟兹并间接接受波斯影响的胡服;在中、晚唐时期流行回鹘装。 盛唐时期,女性服饰出现了一个新的穿法——女着男装。在此之前,男女应该是不能互通衣服的,男尊女卑一直是一种文化朝向。而武则天专权使女权意识得到觉醒,出现女子著男装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到唐朝统治者的思想的开明与开放,虽然这种服饰只有贵族妇女才能穿,但已经是服饰史上解放妇女束缚最好的见证。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出唐朝社会对服饰文化上创新的包容与支持。女著男装是唐朝服饰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阶段。 唐初,妇人用来遮住脸的工具是叫“羃”的帽子。它出现在六朝时期的西域,西域人民主要是用它来严寒和挡风沙。而在唐朝则成为妇女遵守清规戒律的工具。唐画《树下人物图》中就有妇女戴着的羃的形象。 到唐高宗永徽年之后,帷帽代替了羃。由于帷帽帽沿的丝网越来越短,所以妇女能将一部分脸露在外面。这种现象,无疑是对封建礼教约束的一种反叛。朝廷对此曾下禁令,但终究不能与日渐盛行的风气相抗衡。到了开元年间,胡帽的盛行完全打开了妇女脸的禁锢。妇女的整个脸外露,人们可以尽情欣赏女子肌肤的美。这无疑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改革,这一现象表明:儒家文化对妇女的约束有所下降。从而使唐朝服饰文化走向开放。与在理学思想禁锢下的宋代妇女服饰是“惟务洁净,不可异从”相比,更能体现唐朝开放、大胆创新的文化特点。 在女子服饰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后,唐朝人民对服饰的改革进入更为开放、大胆的创新与探索。更具突破性的女装当推袒胸式的服装了。这服装衣领阔而低,几乎裸露半胸。这种服饰的开放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出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袒胸露臂的形象。例如: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中,梳高髻,半露酥胸,肩披红帛,上著黄色窄袖短衫、下穿绿色拽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朝妇女形象,即是对古诗:“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的这种开放的社会审美风尚最好的诠释。 从露面到露臂,再到袒胸,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开放之气的大唐。现代的经济学家讲过:女人的服饰与开放程度同经济的繁荣或低迷是相互挂钩的。从袒胸式的服装上看唐朝服饰文化,无疑是集经济发达与文化上的开放于一身。从侧面上可以让我们看到唐朝统治者的思想的开放性,和在这种氛围下生活的人们的豁达开放的审美情趣。服饰是影响社会风尚的一个很真实的因素,是社会政治气候的晴雨表。相比宋代在理学思想下的服饰,一个是禁锢的思想产物,一个是开放的思想产物。两者千差万别,又各有特色。 三、多国文化交流下,唐朝服饰呈现出多民族性的文化特点。 唐朝是在经历了十六国至南北朝近三个世纪的大分裂、大动荡以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之后,在隋朝短暂统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权。胡汉民族之间的融合渗透早已经突破单一、因袭的传统格局,胡汉化与汉胡化已经成为现实;丝绸之路的畅通,利于唐朝人民将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吸收。在唐朝思想文化中,唐高祖、唐太宗以儒家文化为主,唐高宗淡化儒家文化而归心于佛教文化的修养,武则天则以佛教文化来治理国家,唐玄宗时道教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创立了儒、佛、道三家并立的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本国文化与外族文化的交流与相互渗透,使唐朝人民的思想不断接受多元化思想的冲击。正是胡族文化习俗、异国文化、宗教文化与唐朝本土文化传统相互交流,造就了唐朝人民兼容并包、平等开放的独特社会心理,使人民的自我认同感加强,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至于人民敢于冲破陈旧观念,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接受优秀的思想。这为唐朝服饰呈现多民族性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条件。 唐朝服饰丰富而华丽,又对外国优秀服饰文化的广为吸收,使得其呈现出交流融合后的多民族性。更有唐朝在经济上的不断繁荣,各国文化激发的多样思潮,加上唐朝人民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与唐统治者对异国文化的包容兼收的博大胸怀,共同创造了更为优秀的多民族性的服饰文化。不可否认,胡服在唐朝的盛行,是唐朝服饰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性的开端。也是胡汉文化交流的优秀结果。比如流行于南北朝以及唐朝中原地区的短襦式样,是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与襦裙相搭配的妇女外出时常佩戴的羃,也本是胡羌民族实用性的首服。典型的融合是唐朝宫廷乐舞《十部乐》中三种不同地域色彩的舞服:一为纯正的外来舞服,二是中原传统舞服,三是中原传统舞服和异族色彩相融合的舞服。《天竺乐》是古印度的乐舞,朝霞袈裟、行缠带有浓郁的印度宗教色彩。中原传统舞服的典型是《清商乐》裙襦,大袖云冠,锦屣,都显现了中原柔婉和雅致的传统风格。《西凉乐》中的紫丝布褶和乌皮鞋的搭配,是中西结合的着装方式。服饰的衣料还是款式,还是着装方式,都显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色彩。 当时,长安是唐朝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会,汇聚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唐朝中外的交流,有物质文化的交流,也有精神文化的交流。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交流在唐朝相当活跃,特别是国外宗教和艺术的传入,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可以看出来。有考古资料证明:在新疆地区有罗马、波斯艺术东传的遗迹,如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朝联珠对鸟、联珠对兽等织锦,不仅受到波斯织法的影响,图案风格也与波斯撒珊王朝相似,流露出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痕迹,这也促使唐朝服饰朝多民族性方向发展。初唐到盛唐间,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纥等与中原交往频繁,使得“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而且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饰、音乐、艺术和宗教。优秀的异国文化的传入使得唐朝文化更加优秀和多民族化。 在胡汉交流下的唐朝服装的饰品和一些着装方式也颇具异族色彩,异国服饰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了唐朝汉民族文化当中。唐朝汉族服饰在原有的式样的基础上,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民族的服饰文化,具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和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性色彩。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汉族服饰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影响而有所改变,从而产生了一些新的服饰和穿着方式。例如,圆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通穿着的服饰。从大量唐朝遗存的图画来看圆领袍衫是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与胡服相配的蹀躞带也是鲜卑族的特色之一。再如,唐朝前期受到高昌、回纥文化的影响。妇女多带尖锥型“浑脱帽”,穿翻领小袖长袍,领袖间用锦绣缘饰,钿镂带,下穿条纹织物小口,脚穿软锦透空靴。这些服饰都是具有西域少数民族特色的物品。从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宫人的装扮,即可见到这种服饰的民族特色。而西安和吐鲁番出土的唐朝女俑,多用面魇装饰法,通常是胭脂点染,也有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等粘贴而成。到中唐后,胡服开始降温,女子装束受到吐蕃的影响较大,重点在于头部法式和面部化妆,如蛮鬟椎髻,八字低颦,赭黄涂脸,乌膏注唇的“囚装”、“啼装”、“泪装”等皆属于这类,衣着方面因尚宽博反而体现不出鲜明的胡服特征,同样在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精华。这些充分说明了唐朝服饰是具有多民族性的。 唐朝汉民族服饰的多民族性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值得肯定的是,唐朝汉民族服饰在吸收外来文化之时,始终没有放弃、否定、怀疑固有的文化,相反的,本土文化一直是唐朝文化的基础与核心,能动的选族与改造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多民族风格的开放性服饰文化是唐朝人民优秀思想的结果。 四、结语 唐朝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上的稳定和人民富足的生活,经济上不断繁荣,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不断与异国文化交流,使得人民充满着民族自信心。对前朝优秀的服制和文化继承,加上唐朝自身的大胆发展,服饰显现开放之风。同时由于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作用,使外来的异族服饰文化,一经唐朝本民族文化的吸收,便自然成为唐朝服饰文化的养料,使其更加封建社会的奇葩。这是唐朝服饰雍容大度,百美竞呈的缘由。而,唐朝服饰文化在汉民族与异族的文化交流中,在不放弃本民族文化的情况下,又吸收、改造外来文化,从而使服饰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性特点。与之相映衬的民族审美心理与民族的审美情趣值得我们去深思。 参考文献: [1]文献通考[M]马瑞临.北京:中华书局,1986. [2]中国服饰史略[M]黄士龙.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3]文明的轮回·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M]诸葛铠.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7. [4]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对[M]//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野客丛书:卷八[M]//笔记小说大观.(宋)王楙.南京:金陵古籍出版社,1983. [6]中国服饰简史[M]周天.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
本文档为【罗燕清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5371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1-06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