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益管理理论v20

精益管理理论v20

举报
开通vip

精益管理理论v20精益管理理论、方法——基本素材进入20世纪中后期,随着产业革命深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产品“暴利化”的时代基本结束,该现象在制造业尤为突出。为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作为管理学科研究的对象,“精益”一词经常为企业管理人员和管理研究人员提及并得到广泛的关注。基本概念“精益”起源于精益生产,并在精益生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形成了一种以精益理论...

精益管理理论v20
精益管理理论、方法——基本素材进入20世纪中后期,随着产业革命深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产品“暴利化”的时代基本结束,该现象在制造业尤为突出。为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作为管理学科研究的对象,“精益”一词经常为企业管理人员和管理研究人员提及并得到广泛的关注。基本概念“精益”起源于精益生产,并在精益生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形成了一种以精益理论为核心和指导,应用系统化工具的管理模式——精益管理模式,精益管理是在精益生产理论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精益生产作为生产组织方式,它关注强调的是生产体系;精益管理其实就是广义意义上的精益生产,精益管理将管理所关注的视角扩大到了生产系统以外,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将整个产品的价值流及相关辅助的活动纳入管理、关注的范围,以持续改进和精益求精为管理所追求的目标,以“人本思想”作为价值导向,从而形成企业特色文化,运用科学方法和前沿的管理技术管理各类资源的管理模式。精益管理由最初的在生产系统的管理实践成功,已经逐步延伸到企业的各项管理业务,也由最初的具体业务管理方法,上升为战略管理理念。它能够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快 流程 快递问题件怎么处理流程河南自建厂房流程下载关于规范招聘需求审批流程制作流程表下载邮件下载流程设计 速度和改善资本投入,使股东价值实现最大化。精益管理要求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运用“精益思维”(LeanThinking)。“精益思维”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精益管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企业在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与服务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浪费现象很多,常见的有:错误——提供有缺陷的产品或不满意的服务;积压——因无需求造成的积压和多余的库存;过度加工——实际上不需要的加工和程序;多余搬运——不必要的物品移动;等候——因生产活动的上游不能按时交货或提供服务而等候;多余的运动——人员在工作中不必要的动作;提供顾客并不需要的服务和产品。努力消除这些浪费现象是精益管理的最重要的内容。精益生产的来源日本汽车产业在二战以后逐步起步,当时以美国福特为代表的大量生产方式统治着世界,该生产方式以流水线形式生产大批量、小品种的汽车产品,凭借批量生产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并由此带来价格上的竞争力。资料显示,丰田汽车公司从成立到1950年的十几年间,总产量甚至不及福特公司一天的产量。日本汽车工业面临需求不足、技术落后、资金严重不足等困难,难有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以保证日本国内的汽车生产达到有竞争力的规模。丰田人在参观了美国的几大汽车制造厂之后发现,在美国企业管理中,特别是人事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丰田的大野耐在分析大批量生产方式后,得出以下结论:采用大批量生产方式可以大规模降低成本,但仍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因此应考虑一种更能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组织策略——精益生产。在丰田公司开创精益生产的同时,日本独特的文化氛围也促进精益生产的产生。日本企业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与协作,这为精益生产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角度。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丰田公司虽以该生产方式取得了显著的经营业绩,但因为美国大批量生产方式也能取得相当规模的生产效益,这一时期丰田生产方式并没有受到业界真正高度的重视,仅仅在丰田汽车公司及其配套商的部分日本企业中得以实施。1973年的石油危机,给日本的汽车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整个欧美发达世界的经济带入了黑暗的缓慢成长期。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后,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增多,大批量生产与生俱来的的弱点凸显;与此同时,丰田公司以其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经营业绩开始上升,与其他汽车制造企业的距离越来越大,精益生产方式开始真正为世人所瞩目。丰田生产方式在日本汽车工业企业中得到迅速普及,并体现了巨大的优越性。此时整个日本的汽车工业生产水平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并成为第一汽车生产制造商。198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DanidRoos教授等用了近5年的时间对90多家汽车厂进行考察,并将大批量生产方式与丰田生产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于1995年,出版了《改造世界的机器》("TheMachinethatchangedtheWorld”)一书,将丰田生产方式提升为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并对其管理思想的特点与内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精益管理理念精益化管理是一种高效、集约管理方式,要求在管理过程中,组织通过相应管理工具建立科学量化标准和可操作、易执行的作业规则,要求全员参与,内部管理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化,实现全过程管理,其中规则包括程序和各业务单元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在精益化管理理论出现之前,精细化管理伴随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产生其产生背景是二战后企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生产技术日益复杂,产品生产周期缩短,对生产的协调性要求较高,生产活动注重定量分析,这种情况就向企业生产过程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以精益生产为主的思想后来逐步延伸到营销领域,尽管其困难要大大高于生产领域,但是对企业管理带来的提升却显而易见,一些跨国企业开始实行通路精耕,特别是终端工作精细化,进而形成了精细化管理理论。精细化管理超越了传统的粗广式管理方式,将详细、明确的量化标准贯穿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其最基本特征就是重视过程和细节,注重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与精细化不同,精益化更加注重管理效率,追求减少不可生资源的投入和消耗,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全面灵活、优质高效为用户提供服务也就是消除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无效工作,以最优质量、最低成本及最高效率玄素响应市场,使企业效益最大化,企业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止包括眼前的经济利益,还包括长远利益。最早引入精益化管理的是丰田汽车公司,其核心思想是在必要的时候生产需要数量的产品,避免一切浪费,局部生产多余的产品随后,在日本汽车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扁平化改革,裁减非直接生产人员数量,实现生产的均衡化和同步化,讲求零库存和柔性生产,并推行全过程管理,与此同时,各国学者和技术人员纷纷开展了对精益管理的研究和探讨。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精益管理理论逐渐发展完善,并逐渐延伸到其他非工业生产领域,在营销等领域得到了长足发展,企业管理效率提升效果显著。精益管理最初是在生产系统(汽车制造业)的管理实践活动中进行应用并获得成功,现在已延伸到了企业各生产经营业务中,并由最幵始的具体业务管理方法,发展完善成为一种战略管理的理念。在出现精益生产之前,生产制造业主要采用单件生产和普通的大量生产方式。丰田汽车公司首先建立了一种“丰田生产方式”,即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减少浪费,构建了一种包含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加工、质量较高的低耗生产系统。这是最初的"精益生产”,逐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推广。与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相比,这实现了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即在精益管理的思想指导下,把准时制和自动化作为支柱,将平顺化、标准化、改进作为依托,通过“5S”、"看板”等工具的应用形成的一种生产管理模式。在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中,精益化管理能够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加快生产流程速度以及改进企业的资本投入,使企业的效益获得最大化。总的來说,企业精益化管理中的“精”就是要实现企业的管理投入少,减少资源的耗费,减少管理时间,尤其要减少不必要资源的投入和消耗,提高管理质量以及管理效率;“益”就是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既定发展目标。企业精益化管理理论体系中包括“一个目标”、“两大支柱”以及“一大基础”。其中,“一个目标”指的是要通过精益化管理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和高质量生产,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客户满意度;而“两大支柱”是指精益管理的开展依靠准时化的生产以及员工自觉地工作;“一大基础”是指从企业生产经营的局部到整体,持续地减少生产经营的低效、资源浪费的现象。精益化管理要求将“精益思维”运用到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最小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资源、设备材料、资金资本、时间和空间等)产生尽可能多的价值,能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可以把精益化管理的目标理解成企业在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产品与优质服务的同时,将对资源的浪费减小到最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很多资源浪费现象,例如产出的产品有缺陷或为客户提供了不满意的服务,库存的积压,多余的加工和流程,不必要的物品移动,因上游生产环节无法按时交货产生的等待,工作中员工不必要的行为等。消除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源浪费现象是企业精益化管理的最重要工作内容。企业精益化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传统企业管理中以物或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不同,精益化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要求以人为本,企业即人,无人即止。这就要求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出商品或优质服务的同时,还能为本企业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精益管理强调团队精祌,要求员工转变过去企业中等级森严,实现人际关系上下互通,员工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协作,以此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精益管理从员工思想认知水平入手,提高员工素质,创建相同的价值观,增强集体荣誉感,营造和睦的气氛,培养全体员工参与的意识。所以说,人的因素始终贯穿在整个精益化管理工作中,是实现企业精益生产主要因素。要知道,通过自动化技术实现生产力的改进作用是有限的,而人的潜力却是无限的。所以,人本化管理就要求激励好员工、鼓励好员工,培养好员工,要最大限度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2)以顾客为中心。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只有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以及舒适性等需求,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就要求精益化生产要以客户为中心,在向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要把客户当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客户和销售渠道来说,精益化管理寻求并维系长期稳定合作的关系,要求首先考虑长远利益,有时甚至需要舍弃部分眼前利益。也就是说精益化管理要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要求全面了解客户的需求,不断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实现主动销售。(3)追求有效的劳动。精益管理理念认为,能够创造增量价值以及产生附加价值的生产活动才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劳动,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利用精益管理理念来指导企业的生产运营,就会发现很多资源浪费的现象,例如经常会有员工岗位配置不合理、超量生产、积压库存、资产闲置等。精益化管理就是要明确区分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无效劳动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促使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改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解决劳动的低效以及资源的浪费问题。(4)生产过程准时化。在传统的生产管理活动中,需要收集每一个生产节点的信息并下达指令调度企业的生产活动,需要大量信息,对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准确程度依赖较大,从而增加了系统复杂程度。精益化生产的核心是准时生产制(just-in-time,JIT),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按照需求量进行生产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这种准时化的计划生产管理与传统预留一定库存量为前提实现连续生产的生产计划管理的模式正好相反,准时化的计划管理没有库存,只有单个零件的流动,所以精益化生产又被称为"一个流”的生产方式。(5)全面追求完美。精益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零库存、生产过程无废品、持续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努力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并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精益化管理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和设备这三方面的管理中表现出很强的柔性,精益化生产的目标就是消除降低生产经营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因素,要求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每一环节都要达到最高水平。精益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产品无缺陷,追求卓越,激发出精益化管理模式的强大生命力,成为将企业管理推向更高发展境界的重要理论和方法。由顾客确定产品价值结构。1.产品价值结构的涵义产品价值结构即产品价值的组成、比例及其价值流程,即某种产品所提供的各种利益、支出及其比例关系以及价值的实现过程。产品价值结构就是要确定企业的某一种产品具体提供给顾客那些具体的利益,每种利益的数量;还要确定顾客购买产品的各种支出,各种支出的数量;各种利益、支出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各种利益和支出是按照什么样的流程来实现产品价值的。如对一般顾客,家乐福超市免费提供盛物塑料袋,麦德龙的盛物塑料袋却要收费。这表明家乐福向一般顾客提供盛物塑料袋这一利益,麦德龙不向一般顾客提供该种利益。其原因是两商家的目标群体不一样,家乐福主要面对一般顾客,而麦德龙主要面对团体顾客。2.产品价值结构由顾客确定在当前信息经济社会的背景下,由于高素质的人才、低成本的信息,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管理模式、顾客的强势购买力等等外部环境因素,企业已具有了经济的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的社会条件。企业竞争的焦点是如何利用工业社会的规模优势和信息社会的信息低成本优势,来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这时候,产品的价值结构就由顾客来确定了。当然,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企业由于经济性的约束,大部分情况是企业提供一个价值组成清单,在清单的范围内,由顾客确定产品价值结构。精益管理的出发点是产品价值结构,价值结构只能由最终顾客来确定,而价值结构也只有由具有特定价格、能在特定时间内满足顾客需求的特定产品(商品或服务,而经常是既是商品又是服务的产品)来表达时才有意义。变“成批移动”为“单件流动”1、成批移动与单件流动的概念成批移动就是在制品成批的在各工作地加工,并按工艺流程成批的经过各工作地移动。成批移动源于成批生产,成批生产是周期性的成批的轮番生产几种产品。在成批生产条件下,生产具有重复性,产品品种较少,每种产品的产量较多,形成多品种周期性的轮番生产的特点。单件流动就是在制品一件一件的按照工艺流程经过各工作地进行加工、并连续移动,即按照工作流程将作业场地、设备(作业台)合理配置,一般划分为几个工作段,产品在每个工作段生产时,零件一个一个地经过各种工作地进行加工、移动,不是一批一批地加工、移动,每个工序最多只有一个在制品或成品。在每个工作段中从生产开始到完成之前,没有在制品放置场地及入箱包装的作业。作业人员随着在制品走,从作业区的第一个工序到最后一个工序都是该作业人员操作。2.将“成批移动”变为“单件流动”事实上如果产品按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过程连续来生产的话,即单件流动,工作能更好、更有效地完成。在单件流动中,因为在每个工段中各工序衔接在一起,前工序做完一个在制品,就可立即“流”到下一工序继续加工,所以工序间几乎没有搬运距离,也没有在制品,因此在制品数量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空间也跟着减少了。不良品一旦发生,就可立即发现,而且很容易地确认出是由哪一台机器、哪一个作业者做出来的。这有助于消除不良品。更重要的是生产周期大幅度缩短,更能满足市场多变的需求。由于不必为每台设备单独设置人口存放处和出口存放处,场地也节省了许多。生产由顾客拉动1.推动式生产与拉动式生产推动式生产就是计划部门根据市场需求,按产品构成清单对所需的零部件规格和数量进行计算,得出每种零部件的需要量和各生产阶段的生产前置时间(Leadtime),确定每个零部件的投入产出计划,按计划发出生产和订货的指令。在推动式生产中,每一生产车间都按计划生产零部件,将实际完成情况反馈到生产计划部门,并将加工完的零部件送到下一道工序或下游生产车间,无视下一道工序和下游生产车间当时是否需要。在此方式中物流和信息流基本上是分离的。整个过程相当于从前(前工序)向后(后工序)推动,故这种方式被称为推动式(Push)方法。拉动一词最简单的意思是,在下游顾客(或工序)提出要求之前,上游企业(或工序)不能进行产品生产或提供服务。拉动式生产就是从市场需求出发,由市场需求信息决定产品组装,再由产品组装拉动零部件加工。每道工序、每个车间都按照当时的需要向前一道工序、上游车间提出需求,发出工作指令;上游工序、车间完全按这些指令进行生产。物流和信息流是结合在一起的。整个过程相当于从后(后工序)向前(前工序)拉动,故这种方式被称为拉动式(Pul1)方法。2.生产由顾客需求拉动采用拉动式系统可以真正实现按需生产。如果每道工序都按下道工序的要求,在适当的时间,按需要的品种与数量生产,就不会发生不需要的零部件生产出来的情况。一旦有了在顾客需要的时候就能设计、安排生产和制造出顾客真正需要的产品的能力,就意味着企业可以抛开销售预测,直接按顾客的实际要求生产。这就是说,企业可以让顾客按需求拉动产品生产,而不是把顾客常常不想要的产品硬推给顾客。当顾客知道他们可以及时得到他们所要的东西时,而且,当生产者停止定期的减价销售活动,不再把已经生产出来却没人要的产品推销出去时,顾客的需求就变得稳定得多了。消除产业价值链的浪费(muda)精益管理必须超出单个企业的范畴,去查看生产一个特定产品所必须的全部产业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从概念构思经过细节设计到实际可用的产品,从开始销售经过接收订单、计划生产到送货,以及从远方生产的原材料到将产品交到顾客手中的全部活动。形成精益企业确实需要用新的方法去思考企业与企业间的关系,需要一些简单原则来规范企业间的行为,以及沿产业价值链的所有环节的改善。1、产业价值链的概念产业价值链是产业中从原材料到销售的围绕某种(或某类)产品的所有企业所形成的增值链,即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价值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的一条价值链。物料在价值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2.消除产业价值链中的muda在分析每个产品(或产品系列)的产业价值链时通常会暴露出大量的、错综复杂的mu—da。产业价值链中的muda和企业中的muda一样,可以分为两类:(1)有很多活动虽然不创造价值,但是在现有技术与生产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如为保证质量,焊接处要检验;乘飞机从青岛到敦煌要到西安转机的额外旅途(为一型muda)。(2)还有很多不创造价值而且可以立即去掉的步骤(二型muda)。实际上产业价值链的muda是非常多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库存的muda。由于上游和下游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信息的共享,以及生产计划的相对独立,导致上游企业的产品不能够及时的销售出去,造成库存的muda。(2)过量加工余量的muda。如释读4.5普拉特一惠特尼公司的产业价值链,由于信息的封闭导致上游企业给下游企业提供的物料留有太大的加工余量,从而产生材料及加工量的浪费。(3)价值链中的“成批”模式造成的过早、过量生产,以及由此带来的库存等muda。具体请参阅释读3.6可乐的产业价值链。(4)流通中的muda。由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组合,造成流通环节的效率不高所带的流通muda。要实现精益管理,就要遵循消除产业价值链的muda这一原则。精益思想的原则精益生产的根本原则是消除一切浪费,在这个前提的指导下,精益生产有五个基本原则:确定特定产品(如服务等抽象产品)的价值,识别出每种产品的价值流,使价值不间断的流动,让用户从生产者方面拉动价值,永远追求尽善尽美。简单的概括起来精益生产方式的五项基本原则就是价值、价值流、流动、拉动和尽善尽美。图精益五原则1.价值精确的定义价值是精益生产方式的第一步,也是精益思想的关键出发点。价值只能由最终用户来确定,价值只有在由具有特定价格、能在特定时间内满足客户需求的特定产品(商品或服务,而经常是既是商品又是服务的产品)来表达时才有意义。所以精益生产方式定义的价值要求完全以客户为导向,利用公司自己的产品、服务等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2.价值流价值流是指从开始到结束的一组活动,它以特定的顾客为中心,以追求顾客的满意为目标,是实现价值的整个流程。在价值流阶段通过对价值流分析会暴露出大量的、错综复杂的浪费。价值流分析通常显示出价值流的三种活动方式:(1)创造价值并且不能避免的环节,如医生诊断的环节;(2)不创造价值,但是不能避免的步骤,如挂号环节和取药环节;(3)不创造价值而且可以去掉的步骤,即浪费环节,如等待挂号和等待取药的环节。3.流动一旦确定了价值,完整地制订出了某一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流图,就进入精益思想的流动步骤。流动就是使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步骤流动起来。通过将有效环节的正确排序并流动起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资源利用率。为了实现流动,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消除浪费的环节,加快有价值的环节流动。如为了减少病人等待挂号的时间,医院可以开设更多的挂号窗口,或者开设电话、专用窗口、网络等多种挂号形式,以此减少病人等待挂号的时间。另外,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连接也是实现流动的一种办法。4.拉动“拉动”的本质含义是把用户的需求作为拉动生产的动力,而不是把用户不太想要的产品强行推给用户。在用户有需要的时候再进行规划设计并付诸实施,就可以排开销售预测,直接按照用户的需求进行生产或服务即可。如医院实现信息化以后,医生开的处方会通过计算机系统发送到药房,这样药房的工作人员就可以提前准备药品,减少了病人的取药等待时间。5.尽善尽美以精益思想定义企业的基本目标是:用尽善尽美的价值创造过程为用户提供尽善尽美的价值。精益生产的“尽善尽美”是要达到用户满意、企业自身持续改进的目的。如医院可以在就诊环境、配套设施、安全质量等更多方面实行精益管理,把更多的时间还给病人。精益思想以上述五项原则为核心思想,在企业的运用中,通过价值识别和价值流分析消除不必要浪费,并建立有价值环节的流动,有效的以拉动为手段,不断增加客户的满意度,促进企业效益的不断提高,增强企业的社会认知度,完成企业的社会责任,坚持持续改进,最终达到尽善尽美。精益思想五项原则作为企业开展精益改善活动的基础和核心,任何企业在引用一种精益方法和工具时都应该首先考虑其与五项原则的关系,利于五项原则目标实现的,可用;反之,则需要慎重考虑。各类企业的顾客群体、顾客需求各有不同,这直接影响着实现精益思想的重要原则——定义价值,从而影响后续步骤的工作内容。因此,各个企业在应用五个原则的过程中重点会有所倾向,方法应用也会有所不同。然而,应该如何更好地让五项原则发挥出其效用,则需要每个企业认真的分析自身的业务,并与精益思想进行紧密的联系。精益生产管理特点精益生产管理理念上的特点(1)以整个大生产系统作为优化的目标精益生产方式以产品生产工序为主线,形成环环相扣的价值流链条,一方面降低企业协作生产中的交易费用和成本,另一方面保证稳定需求与及时供应,总之精益生产是以整个大生产系统作为优化的目标。(2)视库存为浪费精益生产方式则将生产中的一切库存视为“浪费”,出发点是整个生产系统,而不是简单地将“风险”看作外界的必然条件,库存不单单是最终成品的积压库存,尚包括生产的各个环节上半成品的库存和生产设备备件的库存,并认为库存掩盖了生产系统中的瓶颈。它一方面强调供应对生产的保证,另一方面强调对零库存的要求,从而不断暴露生产中瓶颈矛盾并加以改进,不断降低库存以消灭库存产生的“浪费”。基于此,精益生产管理提出了“消灭一切浪费”的 口号 管理印章的关于负责的工作口号抗洪救灾口号体育运动口号宣誓口号公司企业文化口号 。(3)崇尚“一次做好”的质量观精益生产基于组织生产需要分工和协作的观点,认为让生产者自身保证产品质量的绝对可靠是可行的,且不牺牲生产的连续性。其核心思想是,导致这种概率性的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本身并非概率性的,通过消除产生质量问题的生产环节来消除一切次品所带来的浪费"。(4)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精益生产源于日本,深受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专业分工时强调相互协作及业务流程的精简,强调个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尽力发挥人的能动性,同时强调协调,对员工个人的评价也是基于长期的表现。这种管理方法将员工更多地视为企业的一分子,而不是机器。精益生产管理方法上的特点(1)销售拉动式、准时化的生产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强调物流平衡,追求各个环节上的零积压,要求上一道工序加工完的零件立即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生产的组织依靠一种称为“看板”的形式,即通过所谓看板传递下游工序向上游工序需求的信息(看板的形式不限,关键在于能够传递信息)。生产中的节奏可由人工干预、控制,但重在保证生产中的物流平衡(对于每一道工序来说,即为保证对后道工序供应的准时化)。由于采用拉动式生产,生产中的计划与调度实质上是由各个生产单元自己完成,在形式上虽然不采用统一计划,但操作过程中生产单元之间的协调和协作非常必要。(2)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而非检验出来的,由生产中的质量管理来保证最终质量。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检验与控制在每一道工序都进行。重在培养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在每一道工序生产过程中时刻关注质量的检测与控制,保证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现质量问题,视情况,允许立即停止生产,直至解决问题,从而保证不出现对不合格品的无效加工。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一般是组织相关的技术与生产人员作为一个小组,一起协作,尽快解决。(3)团队工作,集体协作在工作中每位员工不仅执行上级的命令,更重要的是积极地参与管理其中,起到决策与辅助决策的作用。组织团队的依据并不完全按行政组织来划分,而主要根据业务流程的关系来划分。一个组织的成员强调一专多能,要求能够比较熟悉团队内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保证工作协调的顺利进行。团队人员工作业绩的评定受团队内部评价的影响。团队工作的基本氛围是信任,以一种长期的监督控制为主,而避免对每一步工作的稽核,提高工作效率。团队的组织是变动的,针对不同的事物,建立不同的团队,同一个人也可能属于不同的团队。(4)并行工程在产品的设计开发期间,将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最终需求等结合起来,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按要求的质量完成。各项工作由与此相关的项目小组完成。进程中小组成员各自安排自身的工作,但可以定期或随时反馈信息并对出现的问题协调解决。精益管理实施条件核心问题精益生产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而是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一种文化,能够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管理目标方面。通过精益管理将企业的大目标分解到每个岗位,使每一个员工建立自己的岗位目标,用小目标保证大目标,保证企业、部门、员工的目标和利益相统一。(2)组织设置方面。精益管理以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进行岗位设置,强调团队协作,解决以职能划分部门下的流程复杂,协调工作量大,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3)计划管理方面。以需定产,将计划管理融入到工序间自动流转,从而减低管理层的协调工作量,减少管理层的人员配置,进而实现扁平化管理,提高效率。(4)生产流程方面。建立无间断操作流程,尽量充分的暴露问题;推崇目视管理,让问题无处隐藏;实施拉动式生产,避免生产过剩。(5)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以人为本”,作业改善中尊重人格,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注重员工教育,激励员工,帮助员工成长;培养多能工,实现针对项目的团队工作方式。(6)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培养一次做好的工作理念,减少或杜绝返工造成浪费;实施标准化作业,保证作业的安全、质量和效率。(7)培养企业文化方面。实施精益生产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持续改进、止于至善、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假设前提近几年,在精益管理的推行与实践中有的企业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并未获得预想的成功,甚至成了“邯郸学步”。究其原因,有推行过程中的问题,有行业中生产特点问题,也有社会文化问题,总之要成功实施精益生产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推行精益管理有大环境氛围的营造,必须进行大量的宣传和改进工作。精益管理是系统工程,是要对整个价值流进行全面的改进,不能片面从某一个方面来理解和实施。(2)精益管理是国外成功实施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日本人讲求团队精神,西方人讲求制度管理,在我国许多情况与国外不尽相同。简单盲目照搬国外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生产方式是不可取的,而是要根据精益生产方式的特征和我国企业的实情情况,对精益生产方式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使之更适合中国国情。而且推行精益生产是一个企业整体的、长期的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中国企业真正推行精益生产不长,尤其是一些企业希望用3-6个月完成推行精益生产,这种心态是中国精益化之路最大的障碍。(3)在实施精益管理方式的过程中,员工素质的提高是头等重要的。精益生产方式的实施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管理,是一个全员参加的、思想统一的、不断改进的系统过程。企业要大力开展技术培训,重点培训一批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加工技能的多能工,提高企业工人的集体素质。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工作的质量才能上升。(4)推行精益管理公司高层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企业管理层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是实施精益生产方式的前提,而及时暴露被掩盖的问题或危机则是精益生产方式的基本原则。对企业来说每天都有危机,在强调危机意识时,要特别强调企业最高管理层的危机意识。精益生产体系架构体系结构精益生产系统既存在管理方式与环境之间相互需求、相互适应的关系,也存在各个具体手段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的关系,如图:四大基本工作方式精益生产依据较为独特的生产组织方式,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不仅是因为它比大批量生产方式或其他生产方式优越,而且在于它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作业环境和不同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政策,采用了适应环境的管理体系工作方式,从而体现了巨大的优越性"准时化生产(JIT)。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由于采用拉动式生产,生产中的计划与调度实质上是由各个生产单元自己完成,在形式上不采用集中计划,但操作过程中生产单元之间的协调则极为必要"生产中的节拍可由人工干预、控制,但重在保证生产中的韧流平衡(对于每一道工序来说,即为保证对后退工序供应的准时化)"强调物流平衡,追求零库存,要求上一道工序加工完的零件立即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组织生产线依靠一种称为看板(Kanban)的形式"即由看板传递下道向上道需求的信息(看板的形式不限,关键在于能够传递信息)"全向质量管理(TQM)。全面质量管理(TQM)是1996年由全面质量控制(TQC)改名而来的,日本企业的TQM是引人注目的"TQM的主要思想是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建立以QCC小组为核心的持续改善机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生产效率,加强成本控制和价值分析,在品质、成本、效率方面实现卓越"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一般是组织相关的技术与生产人员作为一个小组,一起协作,尽快解决"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而非检验出来的,由生产中的质量管理来保证最终质量"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检验与控制在每一道工序都进行"重在培养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在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进行时注意质量的检测与控制,保证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根据情况可以立即停止生产,直至解决问题,从而保证不出现对不合格品的无效加工"。团队工作(Teamwork)。引入团队工作的目的是:.对职工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通过赋予小控制圈以更多的责任,可以显著提高产品质量;.通过拓宽工作内容,扩大责权范围和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加强团队内和团队间的相互支持;.减少横向的部门分割,改善工作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精益生产除了要求采用拉动式的准时化生产、全面的质量管理以及并行工程以外,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强调/精益求精、以人为本。要求以精益团队的形式来组织生产"在传统的企业中,基层员工基本上没有对工作的决定权,基层员工的自主权相当少,这样的工作是被动而消极的"在精益生产方式下,团队本身可以自行安排队员的工作,出现问题团队成员可以通过沟通,合作自行解决"精益生产方式下的团队以员工的高素质为前提,团队成员合作处理日常事务,团队成员充分发挥民主,共同决策、共同分担或轮流担任团队领导责任,成员接受各种技能的交叉训练,也接受多重技能及工作轮换的观念"正是通过这种具有相当自主权的、工作内容具有弹性的高效的团队工作,消除一切浪费!增加生产过程的柔性等一系列精益生产的目标才得以实现"建立和维护有效的员工之间关系产生激励"在传统的企业中,往往忽视了员工作为/社会人0的社会需求,从/经济人的角度来看待员工,员工在工作中几乎是完全孤立的"在团队的工作方式下,通过跨团队以及团队内部的小组活动,员工之间的交流使企业内的氛围融洽,更多的鼓励员工互相交流,一些问题得到了更好的解决,并且有利于新的企业文化的形成,激励了员工"团队中信息共享的激励"在传统的企业中,基层员工与管理层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工作效率的损失,有关企业的很多信息仅仅供企业的高层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使用"而团队中的成员则可以共享信息并充分的利用信息,员工可以正确的评价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更多的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加关心企业的发展"通过团队的工作方式,团队中的成员之间建立起和谐合作、积极创新、充满信任的新型企业文化氛围,这种/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氛围有利于员工们建立起共同的/愿景,从根本上激励着员工努力工作,实现目标"。并行工程(ConeurrentEngineering)。并行工程是集成的!并行的"在产品的设计开发期间,将概念设计、工艺设计!结构设计!最终需求等结合起来,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按要求的质量完成"。设计产品及相关的各个过程(包括设计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要求产品开发人员在设计一开始就考虑产品从概念形成到报废处理整个生命周期的全寿命管理"各项工作由与此相关的项目小组完成"依据适当的信息系统工具,反馈与协调整个项目的进行"进程中小组成员各自安排自身的工作,但可以定期或随时反馈信息并对出现的问题协调解决"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期间,辅助项目进程的并行化"精益生产正是通过准时化生产、全面质量管理、少人化、并行工程等一系列方法来消除一切浪费,实现利润最大化"进一步分析精益生产可以发现,拉动式准时化生产及少人化之所以能够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与并行工程之所以能够发挥比大批量生产更大的作用,核心在于充分协作的团队式工作方式"精益生产中最具有特色的方法是,它在组织生产中对消灭物流浪费的无限追求,即对物流环境的需求和内部的分权决策"。精益管理和精益管理模式在丰田生产方式出现并被推广应用的基础上,管理学研究者们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提炼了精益生产的理论体系,广义的精益生产――精益管理为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精益管理超越了生产过程管理的范畴,将精益思想贯穿于整个供、产、销体系,也即从市场的拉动为起点,与价值链流程关联的所有节点,包括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上的协同伙伴,都将是管理对象。精益思想的核心是“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及时的产品和服务”。因此精益管理是着力于在过程创造价值的同时,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浪费,也转化为价值的直接和间接活动。至今为止,精益管理并未形成完整的定义,也不可能有完整的定义,因为就像精益管理本身所强调的那样,持续改进,精益管理是永无止境的。精益生产强调的是对生产过程的精益化管理和控制,此时人们主要关注的是与价值链直接关联的活动,如采购、加工、库存、质量控制、设备管理等,而精益管理还要求从企业文化、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产品研发甚至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诸多角度,全面实施精益原则。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自主管理是精益生产理论体系的支柱之一,精益管理强调的是全体员工的主动参与,这与当代企业价值观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精益企业的企业文化,就是把人看成是追求自我实现,能够充分自我管理的社会人,以团队为单位,充分尊重员工在企业各个组织中的重要作用,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倡导全员积极参与、协作,并对各级员工进行充分授权,从而达到个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建立新型的学习型组织“持续改进”是精益的精髓,精益管理的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必须是新型的学习型组织。美国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把“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作为管理科学的新技术,提出以“系统动力学”为核心,通过“五项修炼”及其工具,不断学习,以提高企业组织的竞争力。精益企业应充分调动、引导和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学习,从而建立学习型组织。企业的精益管理战略消除一切“muda”(浪费),“muda”一词起源于日本,“浪费”指消耗了资源而不能经济的创造价值的活动。“凡是超出增加产品价值所必需的绝对值最少的物料、机器和人力资源的部分都是浪费”。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不增加价值的活动是浪费,二是尽管是增加价值的活动,所用的资源超过了“绝对最少”的界限,也是浪费的一种。精益战略的内涵是杜绝“muda”,消除一切非有效增值的活动。企业生产经营最本质的目的是追求“效益最大化”,实现的途径一般有两种,即提高产品的销售收入和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在目标-手段的链条中,精益战略直接体现了企业所追求的本质目标。精益营销精益营销是建立在顾客与企业互利互惠的关系基础上,它不是营销的工具,而是一种营销的理念,是一种与顾客共同创造价值,而不是简单地将现有的价值分销给顾客。(1)顾客是一种可以创造价值的资源。顾客创造出可感知的价值,在保持一种互动关系的过程中创造价值并支持价值的生成是营销的核心内容,产品是价值的载体。(2)将顾客的满意看成生产过程的一部分。客户和企业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客户关系存在于各个层次价值流。(3)主动营销。企业销售人员与客户进行直接沟通,引导客户的消费行为,企业与顾客建立互动关系并长期维持。(4)精简销售商数量,降低营销费用,减少销售过程库存,经销环节也是精益生产体系的一部分。(5)营销是一种服务,提供有效的市场预测是精益营销的责任。通过高质量的服务建立合作关系和合作网络,并拉动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供应商商来了解顾客的长期需要和愿望。(6)均衡营销。精益营销的目的是让企业、顾客、利益相关人建立起共赢的关系,而且让各方共同创造价值,它强调各相关方相互信任和企业内部协作(而不是职能分工),企业里所有的员工都是营销人员,而不是单独的职能。基于精益生产的财务管理在精益管理体系内成本核算和控制是按照精益原则进行的,财务核算采用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核算过程中把企业生产所消耗的所有资源按使用方向分配到作业中,把收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在完全成本控制方面,将成本控制的覆盖面扩大为从项目可行性研究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要求更加注重对产品质量成本的控制。此外,精益财务管理还倡导及时交货及设备能力负荷等。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就是广义大财务管理概念:成本考核的指标除了成本等财务指标外.还应包括质量标准、经营弹性标准等非财务指标。精益设计开发精益设计开发就是要实现“零缺陷设计、高效率设计、最低成本设计”。并运用并行工程和项目管理等技术使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等各项工作同时进行,短时间内,设计和制造出高质量的新产品,迅速打入并占领市场,以满足用户不断提高的要求。精益供应采购环节的精益管理是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和有效的供应商管理,确保采购的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和高稳定性;就是只在需要时候(既不提前,又不延迟),按需要的数量,购入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合格的原材料和外协配件。实施精益采购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原材料和外购件库存,节约成本,提高采购质量,因而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采购环节的精益化应该还包括采购流程的精益化-企业物资采购环节大量的工作是不会增加附加值的,例如订货、订货修改、收货、开票、装卸、运输、质量检查、入库、点数、转运、送货等等。精益采购就是要尽力消除这些流程的浪费,加强对物流总成本的控制,将物流成本降低到极限。精益生产管理精益生产体系以5S管理为基础,以产品开发设计系统、作业现场物流系统、IE作业研究、均衡化同步化、柔性生产系统、精益品质保证与自动化、全面设备维护、改革机制和标准化作业这8个支柱为支撑,以追求7个“零”为极限目标(零切换浪费、零库存、零浪费、零不良、零故障、零停滞、零灾害)。精益生产方式应用四项关键技术,即准时生产制(JIT)、并行工程(CE)、全面质量管理(TQC)以及成组技术(GT)。JIT,CE和TQC可以看作精益生产的三大支柱,GT为精益生产的基础。精益生产过程中有“三化”;同步化、均衡化、柔性化。精益生产还要求建立基于产品的生产单元,使生产流程、生产状况和问题一目了然,并基于生产单元对制造过程应不断实现优化,实现连续、流动生产,以尽量减少时间和作业上的浪费。精益生产组织和指挥采用ERP和看板技术。精益设备管理精益生产设备管理,总的来讲,就是通过采用包括“全面生产维护”在内的前沿设备管理技术,提升设备健康水平。全面生产维护TPM(TotalProductiveMaintenance)就是把最大限度的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建立贯穿于设备的一生(寿命周期)的,从设备使用部门,到设备设计、制造计划、维护保养等所有的部门,从最高层领导,到最基层的生产作业者的,全员参与的设备维护的体制,将现有的设备完好率和健康水平提高到最高极限。基于精益生产的品质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精益管理的支柱之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包括:设计过程、制造过程、辅助过程、使用过程等四个过程的质量管理,涵盖了设备的全寿命周期。近年来全面质量管理又有所新发展,如应用零缺陷理论,制定预先质量控制计划并实施(APQP),建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六西格玛管理,卓越绩效模式等。基于精益生产的品质管理包括如下工具的使用:(1)SPC统计过程控制:SPC意味着对过程采用统计技术进行有效的控制。(2)质量停车:生产线上任何一个工位的操作人员在发现有质量问题发生时均有权停车,并通过查找产生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加以消除,从而杜绝不合格品的发生,实现全员质量管理。(3)防错:防错技术应用和创新可以降低系统出错的可能性,防止由于误操作带来不合格品以及其它问题。(4)可视控制:通过“看板”等手段实现目视管理,把问题暴露出来,便于各级人员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处理并防止不合格的发生。(5)自动化:生产系统具有判断部件合格与否的能力,消除不合格品发生。(6)失效模式分析技术。精益人力资源管理精益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员工的积极主动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益模式就是:“合适的人做合适的工作,每项工作都有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在合适的岗位上。精益人力资源管理追求促使员工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不能存在任何人员的闲置和浪费。精益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必须适应外部人才环境,创造良好的人才内部成长环境,注重员工培训和激励,尤其是注重多技能的培训。为精益管理的实施创造人才保障。基于团队的绩效管理绩效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就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它表现为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精益企业的内部组织形式是团队形式,团队是企业的基本单位,团队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工作,每个成员在团队和个人两个层次上都负有责任。因此传统的以个人导向为基础的考核体系必须改变,基于团队的绩效考核,不仅要对团队的绩效目标进行考核,还要对团队成员的工作表现及团队绩效对组织目标实现的贡献进行考核。由于精益管理是持续改进的过程,团队的绩效管理成为改进活动的重要输入。可以看出,精益管理模式是企业全方位的“精益化”过程所形成的有效管理模式。精益管理工具“5S”管理“5s”起源于日本,就是通过对生产系统实施“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达到现场规范、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人的素质,“5S”是生产精益化的基础内容。图5s现场管理整理。整理是通过分拣装置区的物品,将现场现在不需要、不必要的,原来需要现在不需要的或者不属于本装置区域的的区分出来并将其清理运走。其目的是只在工作区保留必须的物品,腾出空间,防止物品被错误使用。实施时应确定物品使用的频度,制定保留或废弃的标准:用标签标示出不必需的物品并定期检查;根据标准的要求划分不同的区域加以保管;评估并移出不必要的物品。整顿。整顿是放置物品标准化,使任何人最短时间内能找到所需要的东西,减少“寻找”时间上的浪费,也就是将物品按“定点’,“定位”、“定量”三原则规范化并给以清晰的标志,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物品堆积或积压、提升工作品质。清扫。清扫的目的是保持生产装置区域或工作场所美观整洁,清除污染源。它可以提高安全环保水平。同时有利于发现早期设备的异常、松动等现象,提高设备维护使用效率。它也是全员生产维护的重要一环。清洁。将前“3S”制度化,规范化就是清洁。通过制度建立日常程序和标准,定期、系统地重复前3S;制定考评方法定期评估前三项实施的状态。保证职工有良好的情绪和竞争状态,保持现场整齐、清洁、明亮,消除浑浊的空气、粉尘、噪音,要求工人服饰整洁、仪表端庄、语言文明,讲礼仪,相互尊重。素养。要求员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具有主人翁和团队精神,保证5S活动成为每位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习惯并长期坚持。标杆对比管理标杆对比是指借助于标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标杆对比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内部标杆对比、外部标杆对比和内外部综合标杆对比。(1)内部标杆对比。内部标杆对比是在企业财务部门开展标杆对比活动的起点,也是任何企业开始对外部企业进行考察之前所应该完成的工作。内部标杆对比是标杆对比的一般流程,对于那些存在许多小型的业务单位,每一个业务单位都有独立的财务部门从事财务工作的企业而言,运用内部标杆对比可以确立企业内部最佳财务职能和流程及其实践,然后推广到其他业务单位。(2)外部标杆对比分为行业内和行业外两种,行业内标杆对比是在相关行业内对企业的财务战略及流程进行对比,是以竞争者为基准的对比,直接面对竞争者的优势,公共信息的获取相对容易,相关性比较高,但一些关于竞争企业的信息获取不是很容易
本文档为【精益管理理论v20】,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乐儿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1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10-23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