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唯识三十论-藕益大师直解

唯识三十论-藕益大师直解

举报
开通vip

唯识三十论-藕益大师直解五重玄义者。单法为名。唯识实性为体,即是二空所显真如。五唯识观,断障证果为宗。摄之秪是二空妙观。初之二观,具遣凡外我法二执,令达二空。后之三观,为遣微细法执,令其深达法空。二空既达,二障随断。断烦恼障,证真解脱。断所知障,证大菩提也。遮执生解为用。大乘生酥以为教相。 细研教相:成唯识论,虽亦大乘,然是带通明别。故入无余,则无心智。即今所谓大自在宫得菩提者,亦是带劣胜应身相。以劣唯阎浮,胜须华藏,今寄净居,乃是梵网千释迦之一耳。起信论中亦同此意。理虽圆别,事犹带通,权实相须,其旨非浅。 今成唯识教,以别接通,以...

唯识三十论-藕益大师直解
五重玄义者。单法为名。唯识实性为体,即是二空所显真如。五唯识观,断障证果为宗。摄之秪是二空妙观。初之二观,具遣凡外我法二执,令达二空。后之三观,为遣微细法执,令其深达法空。二空既达,二障随断。断烦恼障,证真解脱。断所知障,证大菩提也。遮执生解为用。大乘生酥以为教相。 细研教相:成唯识论,虽亦大乘,然是带通明别。故入无余,则无心智。即今所谓大自在宫得菩提者,亦是带劣胜应身相。以劣唯阎浮,胜须华藏,今寄净居,乃是梵网千释迦之一耳。起信论中亦同此意。理虽圆别,事犹带通,权实相须,其旨非浅。 今成唯识教,以别接通,以通含别,亦兼含圆。唯其带通方便,故须立五性差别。唯其正诠别理,故云断十重障证十真如。唯其兼含圆理,故云真如与一切法非异非不异。又云:若执唯识真实有者,亦是法执。又云: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乃至举一烦恼心所,亦能遍缘有漏无漏事境名境等也。 唯识的观法:又复言唯识者,具五种观。一遣虚存实观。唯遮外境非有,即遣遍计之虚。识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内心不无,是存依圆之实也。二舍滥留纯观。若论自证分转成见相二分,则相分内境,本是依他起性,不同外境之无,应云唯见唯相。今恐相分滥同所计外境,故但云唯识,即是舍滥留纯也。三摄末归本观。相见二分,皆依自证分起。今摄相见之末,归于自证之本,故直云唯识,即唯是自证体也。四隐劣显胜观。若论心王心所,各有四分,应云唯心心所。但心所劣,心王胜,心所不能为主。心王有自在义,举王则能摄所,如举帝王必有臣佐, 1 故隐心所之劣,但显心王之胜,直名为唯识也。五遣相证性观。相者,依他起性,如幻事等。性者,圆成实性,即二空所显真如。是故论云: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又云:如前所说识差别相,依理世俗,非真胜义。真胜义中,心言绝故。如伽陀说: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又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当知唯识二字,即是遣相证性,故宗前敬叙,即云稽首唯识性也。 唯识观法和大乘止观对应:统论唯识修证法门,总不离此五观,以对南岳大乘止观,如出一辙。初遣虚存实。二舍滥留纯,即分别性中止观也。三摄末归本,即依他性中止观也。四遣相证性,即真实性中止观也。五隐劣显胜,即密显染分三性净分三性,皆可具前四观。何以言之,若但论心王,则不显染净差别,唯兼论相应心所,方知三性各各不同。既于心王得论四观,亦于心所得论四观。且如贪嗔痴等,随举一法,若遣虚存实,则知所贪外境非有。若舍滥留纯,则知内相分境亦虚。若摄末归本,则知能贪所贪本无二体。若遣相证性,则知贪之实性即真如性。嗔痴慢等,例此可知。恶法尚尔,无记与善益复可知。有漏尚尔,无漏诸法益复可知。故能遍于五位百法,通达三性及三无性,成就真俗不二观门。此佛祖传心要诀,法性法相真源。愿有智者,慎思明辩而笃行之。勿蹈寻章摘句窠臼,勿招算沙数宝讥嫌。勿殉世谛流布陈言,勿犯斗诤坚固记莂。庶不负天亲护法等诸大菩萨慈力,亦不负戒贤玄奘等师资授受苦心。 唯识三十论 世亲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论 此玄奘师叙述之辞也。按佛灭后九百年,世亲菩萨提挈瑜伽师地论之纲领作三十颂,同时有亲胜、火辩二师造释。又二百年,次有德慧、安慧、难陀、净月、胜友、陈那、智月、护法八大论师,相继造释。而护法立义最为周足,奘师宗之,故云护法等菩萨也。 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次一行颂明唯识性(此诸法胜义等四句),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乃至未起识已下也)。 就二十四行颂中,初一行半略辩唯识相,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 谓外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举颂以答,颂曰: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此即略辩唯识相也。世间说有我相,谓有情、命者等。圣教假说我相,谓预流、一来等。世间说有法相,谓实、德、业等。圣教假说 法相,谓蕴、处、界等。外人问意以为,既唯有识别无实我实法,何故世间及诸圣教仍说有我法耶。 颂中以假说二字释彼说有二字之疑,问意谓无则不宜说,答意谓虽说但是假。问意谓说有不应无,答意谓非有但假说也。既无实我实法,但是由于假说,所以随情施设,妄有种种相转。而彼种种我法之相,不过皆依识所变现。然此能变之识,虽有八种,以类别之,则唯有三,谓:一者第八名异熟识,二者第七名思量识,三者前六总名了别境识也。 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者(此中前十四行半广明三能变相,次有八行广明所变唯识)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今广明三变相。且初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初阿赖耶识(一自相门)。异熟(二果相门)一切种(三因相门)。不可知执受。处了(不可知三字四不可知门,执受处三字五所缘门,了字六行相门)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七心所相应门)唯舍受(八受俱门)。是无覆无记(九三性门)。触等亦如是(十心所例王门)。恒转如暴流(十一因果法喻门)。阿罗汉位舍(十二伏断位次门)。 此以十二门释初能变识之相也。 一名阿赖耶识者,此云藏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即约当体自相言也。 二名异熟识者,由过去善恶业习成熟之力,所感无记果报总主。以此异熟识体,望前善恶业习,业习是因,此识是果也。 三名一切种识者,此识一类无记,受前七识诸法之熏,持前七识诸法之种。现在未来前七诸法一切现行,皆由此识所藏种子发起。诸法现行是果,此识是因也。 四言不可知者,谓此识能缘行相极为微细,此识所缘五净色根及诸种子亦甚微细,此识所缘外器世间难可测量也。 五言执受处者,即指此识所缘相分。执受二字指胜义、浮尘五根及诸种子。处之一字,指依报世间。此三皆是第八识所缘境也。 六言了者,即指此识能缘见分。识以了别为现行之相状也。 七云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者,谓与此遍行五心所,恒相应起也。遍行心所具如百法中释。 八云唯舍受者,受有三种,谓苦、乐、舍。今第八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唯与舍受相应也。 九云是无覆无记者,性有三种,能为此世他世顺益名为善性,能为此世他世违损名不善性,亦名恶性,于善不善损益义中不可记别名为无记。就无记性复分为二:若与染污相应,名为有覆无记;若无染污,其性白净,名为无覆记。今第八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是无覆无记也。 继续阅读
本文档为【唯识三十论-藕益大师直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74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房地产
上传时间:2019-04-14
浏览量: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