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鉴印山房印话

鉴印山房印话

举报
开通vip

鉴印山房印话鉴印山房印话 鉴印山房印话 鉴印山房印话 河南太守章 此为南北朝官印。铜质龟纽,系出于凿刻。印面纵、横各 2.7cm,通高2.8cm。此印2002年冬出土于河南洛阳孟津,2003年夏初于洛阳厂肆获之。 “河南”之谓,战国时已有之,属韩魏,乃今之洛阳一带。秦汉时河套一带也称河南。周雒邑王城,战国时称河南,汉置河南县,其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郊涧水东一带。东晋十六国时,前赵、前凉、前秦、前燕等均设有河南郡,其位置均在洛阳附近。从龟纽造型、印文风格及形体诸方面来判断,此印当为南北朝之物无疑,但具体为其中何朝所制,尚待进一...

鉴印山房印话
鉴印山房印话 鉴印山房印话 鉴印山房印话 河南太守章 此为南北朝官印。铜质龟纽,系出于凿刻。印面纵、横各 2.7cm,通高2.8cm。此印2002年冬出土于河南洛阳孟津,2003年夏初于洛阳厂肆获之。 “河南”之谓,战国时已有之,属韩魏,乃今之洛阳一带。秦汉时河套一带也称河南。周雒邑王城,战国时称河南,汉置河南县,其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郊涧水东一带。东晋十六国时,前赵、前凉、前秦、前燕等均设有河南郡,其位置均在洛阳附近。从龟纽造型、印文风格及形体诸方面来判断,此印当为南北朝之物无疑,但具体为其中何朝所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此印诸字形敧正适度,线条细劲挺拔,生拙之趣随处可见。既有秦汉之古趣、又无南北朝官印乖谬荒诞之俗风,在同类印作中属佼佼者。 2002年末已闻此印出土,旋即“非典”骤起。待2003年夏“非典” 初平,得以出游,终访得此印,获归鉴印山房。少孺佩之可比欧阳太守否? 官   事 此为战国楚系官印,铜质,铸品,纽作柱形,中空如桶状,内可容物。印面纵2cm,横 1.5cm,印体通高3cm。河南南阳唐河一带出土。 此印为烙印无疑。传世之秦汉烙马印,体形皆硕大,印文笔画粗壮,主要是为了烙痕清晰,便于识别.而此印大不盈寸,甚至小于通常尺寸的战国官印,用以烙马显然不适用。珍秦斋藏有战国印《平匋》一品,体形大小方寸之间;陕西凤县汉墓所出之《樊氏》一印,也大不过盈寸,此两印纽均作柱状,中空可容物。《樊氏》一印初出土时,纽内尚残留腐朽木屑,可知乃木柄残迹。因而,此类印排除了钤盖陶器之用,钤盖陶器之印不须加热,直接抑之器身即可。故此类印为火烙漆器或烙木之用当无误也。 此印“官”字与楚官印《伍官之玺》、《正官之玺》等风格近同,而“事”字也屡见楚系单字古玺。且此印出土于南阳唐河一带,此地紧邻湖北,春秋战国时为楚地,而楚地盛产漆器,故此印当为当地官府生产漆器之监管用印。 印两字,上下排叠,“官”这重心偏左,而“事”字重心右移,加之弧线较多,边栏残破断续,印面有垒卵之势,动感颇强。细细品之,趣味良多。 右一羽开府印 《右一羽开府印》为宁夏固原所出。2001年7月,我随河南书法代表团“西部行”交流途经银川,于银川市一古玩店偶获之。 此印铜质,鼻纽,印面5.2厘米见方,印体通高3.3厘米。印文字口深峻,深达1厘米。通过放大镜观察,此印腔内笔画交叉处有明显的焊接痕迹,为隋唐时期典型的“空腔印”。此印纽制与隋《观阳县印》、《桑乾镇印》相同,“印”字末笔中垂,从形制及印文风格上分析,为隋印无疑,而非唐印。 唐宋时设有尚书省,有左、右丞。左丞总辖吏、户、礼三部;右丞总领刑、工、兵三部之事。此印印文中“羽”乃羽林军之省称也。东汉后,历代禁军常有“羽林”之称,隋以后左、右屯卫所领兵为羽林,唐以后置左、右羽林军。“开府”者,乃开府仪同三司之省称。此官职始于汉魏,晋时诸州刺史多以将军开府督军事,府号分属廿四军,统兵千人。故此印当为隋之武官用印。 此印六字分两行排列,结字疏密自然,篆法稚拙且富于趣味,不失秦汉古意,又无宋元刻板之习气。印面左右顾盼有情,浑然一体,线条苍古且不乏灵动,以今天的审美目光视之,既古典又不失时尚。 官 《官》汉印,河南宜阳出土,铁质,弋纽。印面纵、横各6.5厘米,印体通高7.5厘米。铁在汉代为贵金属,而今则贵铜贱铁。此印出土后不为人所重,由洛阳流落郑州,1998年秋于市肆获之。 《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中“烙马印”栏目录有《魏石》一印,为铁质弋纽。因未见实物和图片,《魏石》铁印之纽制不详。印纽称弋纽者,元代有之,明清两朝尤盛。然此印与元、明、清之弋纽尚有较大距离,纽身从印面边缘起,渐渐向上升高并内收,至纽顶部呈一圆形乳突状,执握时感觉十分称手。因其纽并非常见烙马印纽呈中空桶状,中可容木柄,若作烙马列之用,则印必过火加热,如何手持?颇为不解。一日,我持此印请教李刚田先生,先生把玩端视良久,断言此印应为手执钤盖之用物,非烙马之用。先生所言极是,此印文字粗壮,笔画宽度达1厘米,若烙马必伤之过甚,而作钤盖之用,则笔画清晰醒目。因此,此印当为官仓所贮布帛粮辎钤盖之用印。既要钤盖,必有与之相配之印色,推想之或朱或墨,当有原始之“印泥”存在。 此印“官”写与传世汉印《中官府印》、汉封泥《齐内官丞》诸品“官”字篆法如如出一辙,结体端庄周正,气度雍容,与魏晋后之篆法风格明显有别,其为汉印无疑。 汉破虏羌长 电视剧《汉武大帝》刚刚在中央电视台热播。无论是从电视剧中还是相关史书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汉朝在平息内乱之后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4214165720_2就是马背强敌匈奴人的频频袭境和扰边。汉庭一方面与匈奴修好,向匈奴单于遣女和亲;一方面励精图治为抗击匈奴做着种种准备,并利用匈奴部族间的矛盾“以夷制夷”。这方《汉破虏羌长》即为汉王朝颁赐给协助朝庭讨虏有功的部族首领的印信。 “羌”,《说文解字》解:“西戎牧羊人也。” 汉时分布在我国西北边陲地区,即现在的甘肃、青藏、新疆一带。“虏”在汉代常用作对北方民族(尤其是匈奴)的代称。《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后汉书·西域传》:“发精兵击北虏呼衍王。” 此印为铜质,驼纽,出于凿刻。印面纵、横各2.5厘米,通高3.2厘米,传出甘陕交界一带。2004年底获归鉴印山房。此印印台较魏晋羌邑长一类官印印台厚一倍,且驼纽硕大。从印文风格来看,不似魏晋间物,应较魏晋印为早,有些学者将这类印定在西汉或东汉早期,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汉宣帝时,汉王朝向少数民族颁赐印信中已经冠之以“汉”了。 此印五字,三行排列,文字风格平稳质朴。“长”字独居一行,格外醒目。由于它是新出土的生坑印,结锈使印面略显凸凹,钤诸纸上,平添了许多苍古迷蒙的金石之趣。 乐成丞印 《乐成丞印》,秦印,铜质,凿刻,无纽。印面纵、横各2厘米,印体高1.1厘米,出土地点不详。 “乐成”为地名。《汉书·地理志》载南阳郡有乐成县,“侯国”。秦时当属南阳郡,地望在今河南邓县西南一带。战国时属楚。另《汉书·地理志》记河间国有乐成县。《读史方舆纪要》直隶献县:“本汉乐成县,高祖封功臣丁礼为侯邑,后为河间国治,后汉因之。”其地望在今河北献县一带,战国时属赵。 《齐鲁封泥集存》录有两品秦封泥:一为半通形制,“日”字界格,文曰《乐成》;一为方形“田”字界格,文曰《乐成之印》。此印有“田”字界格,与诸传世秦印及两方秦封泥文字风格近同,当属秦印无疑。尤为有趣的是,此印的印体颇为奇特,作一方墩形,形同汉代之穿带两面印。无独有偶,弊斋另藏有汉《张周私印》一纽,形制与此印如出一辙,都应该是未完工而用于殉葬的明器.一秦一汉,相映成趣。 此印四字印文框在田字界格内,平稳安祥,不比有些秦印字法开张奇肆,但处处透出自然灵动之趣。 王猷私印 《王猷私印》,秦代,玉质,田字界格,覆斗式鼻纽。印面纵2.1横2厘米,通高1.8厘米。据云此印出自关中一带。 此印为秦印中典型的田字界格样式。这本是传世秦印中最常见的,传世数量较大,但属玉质者则稀如星凤,以前所见仅《公孙谷印》一品存世。《王猷私印》略小于它,若俪成一对,可谓双绝。此品材质为纯正和田玉,通体为黄白色,印体通身呈柔光,黄褐色土沁丝丝缕缕沉入肌里,通灵温润,古雅宜人。 古人制作玉器方法与今人不同。今人工具先进,以高硬度成型砣具加电机佐力,注水即可施砣。古人制玉,或砣或制,须在施砣时佐以高硬度的解玉砂,一点一画,即琢即磨而成之,其艰辛程度非今人所能想像。 传世秦代玉印较少,它们大多保持了秦铜印文字的特有的字型和线条感。此印四字篆法为典型秦篆,笔画挺健,刚中带韫,直中含曲,较之典型汉玉印的刚劲精整更多地保存了笔意,故显得活泼而富有生机。 我国佩玉之风俗源远流长,其滥觞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商代妇好墓和西周虢国墓地所出玉器动辄数百上千,品类极为丰富,但未发现有玉印出土.因此推断,具有凭信性质的玉印产生的年代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点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凭信之用的玺印盛行相吻合。 道司空印 此印为秦印,铜质,鼻纽,出于凿刻。印面纵2.4厘米,横2.1厘米,印体通高1.5厘米。甲申(2004)腊月廿日获归鉴印山房,据云印出甘肃天水一带。 目前所见传世的秦司空印有四品,两方为《右司空印》,另两方为《南海司空》、《闻阳司空》。《道司空印》虽没有秦印中常见的田字各,但我们仍可断其为秦印,理由有四:第一,其印面呈竖长形,传世秦官印颇多此类形式,如《上林郎池》、《弄狗厨丞》、《杜阳左尉》、《章马厩将》、《修武库印等》。这是秦官印有特色的形式之一,这点在汉印中极罕见。第二,此品印纽硕大,印纽两侧紧逼印台两端,纽孔较大,纽身捉手混圆,不类西汉瓦纽纽体宽而薄。这方印的印纽表现出从战国古玺到汉印的过渡,秦代特征明显。第三,传世秦官印已有不少没有界格者,如《修故亭印》、《召亭之印》、《栎阳乡印》等,出土的秦封泥中也不乏这种样式,如<中谒者><中羞府印><内官丞印>,其中<内官丞印>封泥存世数十品,无一带界格者。第四,从印文风格来看,此印与秦《右司空印》相比较,其恣肆、朴拙、野逸之趣如出一辙。统观传世的秦官印,释读顺序不一,面目多样,形制并不是严格统一的,甚至可以说有点混乱,给人的感觉是秦的玺印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并未十分完善。《道司空印》的发现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司空”为官职名。《后汉书·百官志》记:“司空,公一人。本注曰:掌水工事……”湖北云梦秦简记载,秦于县级行政官署均设有司空一职。《秦律杂抄》:“戍者城及补成,合姑堵一岁,所城有坏者,县司空署君子将者,赀各一甲;县司空佐主将者,赀一盾。”司空是负责工程事务及刑征事务之官。“道”,《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县“有蛮夷曰道”。秦汉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所设置的县称“道”。箧中另藏有一方石质《氐道左尉》亦可证之。综上所述,此印为秦时边地管理工程事务及刑征徭役的长官用印,而印出甘肃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此印没有界格,故字形方整,颇近于汉印,然恣肆之趣仍溢于字里行间。“司”字形最大,其处理一反常规,颇有明清印论所谈“疏可走马,密不容针”之趣。 宗政丞印 《宗政丞印》,铜质,鼻纽,凿印。印面纵横各2.4厘米,印体通高2.5厘米。2004年冬出土于河南洛阳一带。 “政”字《说文角字》解为:“正也。从‘支’从‘正’,正亦声。”政、正相通,“宗政”即“宗正”也。 “宗正”一职,西周已置。秦汉时位列九卿,秩中二千石。此宗正丞,为宗正副职,秩千石。宗正乃掌管君主宗室亲族事务之官,掌其名籍,编纂世系族谱,参与审理诸侯王室犯法案件。凡宗室王亲有罪,须先请问宗正,方可审理。宗正下属有丞,其属官有都司空令丞,内官长丞等。新莽时并入太常,东汉复制。三国沿汉制,魏时此官多由皇族担任,北朝定名“大宗正”。隋唐以下至明清均设有此职。隋唐以下至明清均设有此职,明清其官署称“宗人府”,地位极高,为正一品。清代多由贝勒、贝子兼摄其职。 存世“宗正”一职的古印,仅见《封泥考略》著录一品《宗正丞印》封泥,印章实物则未见之。此品《宗政丞印》印台较两汉官印印台厚重,纽为鼻纽,纽孔顶端至纽顶外缘厚近1厘米,纽式已向“碑纽”蜕变过渡。而“碑纽”是十六国时期的一种较习见的纽式。此印从纽制上看还不是典型的“碑纽”,应略早于十六国。从印文风格来看,布局随意,疏密不拘,“丞”、“印”两字均出现漏刻、误刻的现象,字法中有明显的楷书意味,气息较为晚近。从印文、印纽等综合判断,此《宗政丞印》大致属十六国时期。 此印从艺术角度,四字结体自由恣肆。右半部线条粗壮饱满,左半部线条瘦劲荒率,反差明显。间有误刻漏刻笔画,反而更显不衫不褛、乱头粗服之趣,虽出自千余年前印工之手,却与今人治印审美情趣合拍,尤易为青年印人所效法推崇拜。 欣玺 《欣玺》,玉质,覆斗式鼻纽。印面纵、横各2厘米,印体通高1.5厘米。2000年购于郑州市肆。因其出土生坑,玉质浸蚀过甚,印体及印面布满厚重的土黄色土沁,有些其貌不扬。但它印面铭刻的《欣玺》两字极大地吸引了我。在我的记忆中,玉质私印称“玺”者闻所未闻,此当为创见品。该印尽管品相较差,但决不可漏过!遂购归。店主与我稔熟,确言此印为陕西渭南一带出土。笔者对新收古印均向持售者做简单咨询,尽可能了解一些出土及相关信息,以助研究。而贾人一般也不隐瞒实情。起初对此印出自渭南并未特别留意,只觉得此印特殊.此印“欣”字笔画曲折灵动,与秦玉印文字风格相合;“玺”下从“土”而不从“玉”,与汉初的名品《皇后之玺》之“玺”字相同。此印年代上不过秦,下不过西汉初期,究竟属秦属汉,一时难以断定。一日,冠玉堂主人过斋中赏印,因其喜秦汉玉印,对此印格外留心。不日来电话告之,此印极有可能是秦汉之际与刘邦、项羽等人逐鹿天下之塞王司马欣的遗印。 查《中国人名大词典》,“司马欣”条目为“……欣为塞王,汉王击三秦,欣复叛。汉初汉军破成皋,欣自刭死”。“在司马迁《史记》中,记载了有关司马欣的一些资料,主要集中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秦楚之际月表》,另外,在《秦始皇本纪》、《淮阴侯列传》等篇目中也有零星记载。在后世的《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中,也有一些相关记载,但都明显源自《史记》。我们就通过《史记》来了解一下司马欣生平的大致情况。 司马欣最早为秦栎阳狱椽,曾营救过项羽的叔叔项梁(因此后来项羽非常信任他,并封王)。后司马欣升任长史,随秦名将章邯与项羽所部对阵。章邯屡战屡败,秦二世派人责备,章邯害怕了,就派遣司马欣赴咸阳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情况。但司马欣到咸阳三天了,丞相赵高仍不接见,司马欣怕赵高加害,便偷跑回军,连平时的路都不敢走。赵高果然派人追杀,没有赶上。司马欣回到军中,向章邯说明了赵高独断专行的情况,以及战事胜负皆面临诛杀的处境。章邯思虑再三,欲降项羽。可气盛的项羽不允,又数败章邯,直到项羽军中粮食不足,才接受章邯投降。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司马欣随之降楚,被封为上将军,率秦降军为楚军的先头部队。行军至新安时,项羽怕秦军进入关中故土后生变,便将秦军二十余万坑杀,只留下间邯、司马欣、董翳三秦将随楚军入关。随后发生了著名的“鸿门宴”的故事。项羽灭秦,火烧阿房宫后,分封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城在南郑。司马欣因曾经救过项梁,有功于楚,被项羽封为塞王,统辖秦故都咸阳以东直到黄河,都城在栎阳,关中最富庶的地区大都在其境内。司马欣平步青云,所得独厚。但好景不长,在项羽定都彭城,并忙着平定齐地之乱时,刘邦“名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兵平定三秦。司马欣哪里是刘邦的对手,乖乖地“降汉,国除”,只做了七个月的皇帝。刘邦把塞国故地分为渭南(后改称京兆)、河上(后改称冯翊)二郡,收入囊中。第二年,楚汉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彭城之战,汉军大败,56万大军只剩下数十人仓皇出逃。司马欣趁乱又跑到项羽那边,此后一直在项羽军中。项羽追击刘邦直到荥阳、成皋。此后两三年,楚汉两军在此拉锯。汉四年,楚军后院起火,彭越反楚断绝楚军粮道,项羽不得不分兵东击彭越。临行前,项羽嘱咐守成皋的曹咎、司马欣等人“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刘邦知项羽东征,便举兵挑战,采用激将法,辱骂曹咎数日。曹咎上了当,引兵渡汜水出击,结果中计兵败,曹咎、司马欣等守将皆自刎汜水河上。司马欣的故事到这里本该结束了,但由于他塞王的特殊身份以及先降后叛的行为,刘邦又特地“枭故塞王欣头栎阳市”,将他枭首示众于其故都栎阳。曾显赫一时的司马欣最终就落了这样一个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 司马欣的塞都栎阳,其地望就在今陕西渭南一带。他虽死于河南荥阳西的汜水,但因被刘邦枭首示众于栎阳,故其葬地或首级衣冠冢就应在渭南附近。《欣玺》这方印正出于渭南一带。从各种情况分析,此印极可能为司马欣遗印。他当年还应有“塞王之玺”之类的王玺,但降汉时肯定被收缴或销毁了。《欣玺》作为其私印,跟随他出生入死,直至随葬。不过,此印毕竟不是科学发掘出土,地层及墓葬关系不明,以上也仅为据印章风格、史料和出土地来推断。但玉质私印称“玺”者此为孤例,加之其时代为为秦汉间应无疑义,在研究印章中界格的演化方面也有特殊意义,故不论其是否为司马欣遗印,均是古印中有特殊研究价值的珍罕之品。 假设此印确为司马欣遗印,那么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两点推测:一、此印刻于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至二月间司马欣获封塞王之际(只有这时他才有用“玺”字的资格),其年代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可考。二、楚灭秦后很可能在官印印制上有去除秦印界格的某些规定。《欣玺》与其王玺同时造办,遵守了这一规定。这一推测不妨待将来更多的考古发掘资料来验证。这两点在印学研究上都有其重要的价值 校尉贰之印 校尉贰之印》,铜质,龟纽。印面纵、横均为2.4厘米,印体通高2.2厘米。 此印印面五字作三行,布局上为典型的新莽印样式。此印印纽为龟纽,制作极其精整。龟背菱形纹饰繁缛复杂,刻制一丝不苟。龟首眉目及鳞爪均刻画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此等精工也只有新莽时期之昙花一现。综合印纽印面,此印为新莽官印无疑。 校尉,秦汉时武官名称。《汉书·百官公卿表》应劭注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为称。”其级别略次于将军而高于都尉,秩二千石。汉武帝时设置有城门校尉与司隶校尉等官,著名的汉《石门颂》摩崖,铭刻的就是楗为杨君,其官职为“司隶校尉”。此官自秦汉后历代均设置,随着时代之变迁,其职位高低不等,逐渐变成武官之勋官,成为虚闲之职。 此印第三字为“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击礼》注云:贰,副也。由此可知贰、副同义,此“校尉贰”即为校尉之副职。此“贰”字腹内,“贝”部上有三横。上海博物馆藏有新莽《水顺副贰印》,其“贰”字与此印完全相同,中间也为三横。二者均为“贰”之别体,且可互证。 此印虽受新莽印制限制,但布局疏密有致,字形舒展端庄,毫无局促之感。笔画排叠虽较多,但线条走向及形态,精整中见变化。笔画起收处均直切一刀,略似燕尾形,宛如玉印风格,益见清奇冷峻。此印坑口与锈色极佳,字口清晰若新发于刑,而通体锈色翠绿,古意盎然,持之在手,赏心悦目。 东关长印 东关长印》,铜质碑纽,出于刻凿。印面纵、横各2.4厘米,通高2.8厘米。 东关,地名,地望在今安徽省含山县濡须山上。三国时吴国名将诸葛恪所筑,隔濡须山与七宝山上的西关相对峙,为吴、魏间的战略要冲,南北朝时仍为军事要塞。此印为南朝时这个军事要塞长官的官印。 修筑东关的诸葛恪为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字远逊。他出身名门,少年时即以聪慧闻名吴地。建兴元年(公元252元)封阳都侯,加荆州牧,督管军事,后被同僚孙峻置酒诛杀。 此印印纽样式较为奇特,印体通高为2.8厘米,而印台占1厘米,印纽部分占了1.8厘米,看上去整个印纽像一块竖立的碑。箧中尚藏一品《虎贲中郎将印》,其印纽较此印更高。印学界称此类印纽为“碑纽”,望形生意使然。这种纽式是到南朝时才出现的,是鼻纽的一种蜕变,也是一种新的纽式,是后来唐、宋弋纽的原始雏形。 从敦煌发现的众多南北朝写经来看,当时纸张已较为普及。此印文字笔画凿刻甚浅,应不是为了钤盖封泥,而只是一种官职身份的象征。 印章到南北朝时期,从汉印的有序重新走向无序,少了几分严谨,多了几分率意。此印虽是汉印形式,但字法变形夸张、章法随意无拘,加之线条细劲,别有一种不衫不履的趣味。古人的处理或出偶然,但以今天的欣赏眼光来看,则恣肆野逸,天趣十足。这方印的随意在当时是通俗的,但今天看来又有几分古雅,雅俗之间因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微妙转换耐人寻味。 张春君  任* 当取亲的花轿载着祝英台前往婆家的时候,英台特地绕道前去祭奠抑郁成疾而亡的梁山伯的墓。在英台的哀恸感应下,风雨大作、梁山伯的坟墓裂开,英台便纵向跳入梁山伯的墓中,殉情而死。尔后,风停雨霁,彩虹高悬,山伯与英台双双化蝶而飞……两人生前曾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尽管这是一个传说故事,但是那样的凄楚哀婉,美丽动人。 远在史前,人类就已经有夫妇合葬的例子了。殷商以降,直到现代,都有夫妇合葬之习俗,或是爱情缘故,或是子嗣之孝,总是将先后故去的夫妇合葬在一处。建国后全国各地科学发掘的合葬墓不胜枚举,出土随葬器物也十分丰富。 穿带印是一种古印样式的称谓。印纽或龟兽或鼻瓦,有孔系绳而佩。此种穿带印通体为扁方形状,无纽,印身中间有一方(圆)孔,中间可系绳穿带而佩,两面铸刻文字或图案。 穿带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存世数量也较少,尚处在萌芽状态。秦代也不多。战国和秦代穿带印的穿都是圆形穿孔,秦代还有双圆孔的。到了西汉初期才由圆穿演变成方穿。西汉的穿带印绝大多数为姓名印,一面为姓名,另面为其字或臣某某,如一面“田胜之印”,另面为“田长卿”,或者另面为“臣长卿”。也有一面为姓名、另面为吉语、,一面为吉语、另面为肖形图案的等等。穿带印绝大多数为一人的佩印,而一印两面刻铸有男女姓名者,存世很少。 《张春君·任*》,铜质,铸印,方形孔穿,印面纵横各1.7厘米,通高0.6厘米。从印文“张”字字形写法上来判断,这方穿带印应为西汉时期的作品。“任*”显然是一女性名字,“张春君”则是一男性名字。“*”字《说文》无此字,应是“嬛”的别体字。从两汉夫妇合葬墓为一种常见之葬式来推断,这方穿带印上的两个名字为一对夫妇应无疑义,这方印也应是这对夫妇的子嗣或亲朋们为他们合葬时置办的随葬品之一。 此两面印《张春君》为汉印典型的满白章法,匀称中见变化,“君”线条略细而无局促之感,”春”字饱含隶意。《任嬛》为朱白相间,“任”曲折婉转;“嬛”字茂密朴厚,两字因锈蚀而显出凝重的金石气息。 左将军军司马 《左将军军司马》,瓦纽,铜质,凿印。印面纵、横各2.4厘米,高2.5厘米。豫南出土。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前、后、左、右将军,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后汉书·百官志》载:“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又《后汉书·皇甫嵩传》载:“中平五年(公元189年),梁州城贼王国围陈仓,拜嵩为左将军”。从上述史籍记载分析,这一方《左将军军司马》印当为左将军属下军司马之用印。 两汉、魏、晋的“军司马印”存世颇多,主要是因为军司马为武官之职,且为各路将军之属官,不属高级将领,职位数量众多。而其印或战乱遗失,或殉葬,遗存下来不少。历年来,河南境内曾多次出土“军司马印”以及与之同属下级将领用印的“部曲将印”,总数达数百方之多。从这种现象中推断,这类低级别的武官用印应是由印工先成批凿成,待任命将领时即取来颁授。 此印为瓦纽。所谓印纽之鼻、瓦、桥、坛、覆斗者,皆后人望其形而言之,史籍上并未这样称谓。西汉鼻纽或瓦纽钮体左右两端宽度大约在0.5厘米至1厘米间,而引印印纽宽达1.9厘米,较之西汉鼻纽、瓦纽显得宽硕,如一瓦覆于印台之上。据其他东汉印章实物综合比较判断,这种类型的纽制具典型的东汉特征,其印文风格也如是,则此印年代由此可定。 此印章法稳重中见变化,字形基本端正,但线条饱满苍厚,力能扛鼎,整体雄强悍霸。此印近于满白文,但印面中留红错落有致,印面平而不板,满而不闷,极堪把玩。 许少孺 许翁孺 不知谁家在播放孙楠的《缘分的天空》,那熟悉的旋律飘荡在暮春的雨中,时断时续地传进书房里来。 缘分之事是无法用言语和逻辑来解释的。明代汪东阳偶获汉《汪关》铜印一方,遂更名为“汪关”,这真是千载难逢的缘分。而像这样的故事在印坛不断演绎,对于爱好古印的我,自然也盼望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我身上。 20世纪90年代初,泉友夏怀玉自北京带来一方汉穿带两面印,印文一面文字为《许少孺》(图1),另一面残损过重不可识。这是我得到的第一方许姓的古印,所以珍爱有加,便效汪东阳旧事,取字“少孺”,还自刻了多方《许少孺印》钤盖在我的书法作品上。 如果说这件事纯属偶然的话,那么下面发生的事便非缘分不能解释了。2002年冬天,我于郑州古肆又获得一方汉印,也是穿带两面印,印的一在为《许视》,另一面竟也是《许少孺》(图2)!世间事竟有如此巧合者,时间相距十几年,一在北京,一在郑州,两印鬼使神差般相聚我手,这不是缘分又是什么?老杜的名句“漫卷诗书喜欲狂”正是我那一刻的写照。 两方《许少孺》印,前者印面1.5厘米见方,印体厚0.6厘米;后者1.4厘米见方,印体厚0.5厘米。两印印身均有一扁方形印穿,用以系绳佩之。这种样式先秦极少,秦也不多,而盛于两汉。这种样式只见于私印,多出于铸造,通常一面铸刻姓名,另一面铸刻字,或冠以“臣”字,即“臣某”。民间多以为冠“臣字者为官印,实则不然。冠以“臣”字乃汉代男子之谦称,而女子则冠以“妾”字,称“妾某”,这在汉印中均屡见不鲜。 十年前,刚田老师刻过一方《发白了》,我初次看到此印顿觉酸楚。刚田师当时年届五秩,霜鬓初染,时光如水,不复回转。想刚田师刻那方印时也当有一种对韶华渐逝的无奈情愫。不过,等我年龄过五届六时,我便将藏在匣中的另一方穿带印拿出来使用,此印亦穿带印,印文为《许青·许翁孺》(图3),也算与时俱进。您说这不是缘分又是什么? 钜平侯典医丞 《钜平侯典医丞》,铜质,鼻纽,凿印,印面纵横各 2.4厘米,印体通高2厘米。山东泰安近郊出土。 “钜”即今之“巨”字。巨平乃地名,即今之山东省泰安市西南一带。西汉时置,东汉为侯国,晋仍为县,自汉至东魏皆属泰山郡,北齐时废之。 查史籍可知,巨平侯乃西晋的羊祜。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平邑)人。《晋书·羊祜传》记载:司马昭建五等爵时以功封为巨平子。又载: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即西晋泰始元年),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受禅称帝,因羊祜扶立有功,被进升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将军,进爵为郡公。羊祜怕权臣忌妒,固让封公,只受侯爵,于是由本爵巨平子进封为侯,设置郎中令,备设九官之职。 羊祜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出身名门,是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外孙。其为官清廉,政绩赫赫。在魏朝进掌机密,执兵之要,事兼内外。后参与代魏密谋,官爵一升再升,后坐镇襄阳,广积军粮,大治水军,筹备伐吴。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冬病重而亡,襄阳百姓罢市痛哭,于岘山之上建碑以祠,游者望碑流涕,世称“堕泪碑”,可见其口碑。巨平侯羊祜为一方诸侯,且“设置郎中令,备九官之职。”《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仆、太医六令丞。”此典医丞乃属太常、少府之属官,乃巨平侯属下之医官。 “典医丞”之职,查史籍及官制表,未见有载录。史有典医监、典医署之职,均元代所置,乃掌管宫中太医。这方印的发现,可补史志之缺。这方印的刻制年代应是羊祜封为巨平侯的那一年,即晋泰元年(公元265年)。 此印6字分3行排布,章法整肃谨严,字法端庄,刻画甚精,线条规整。细察字口,其用刀纯熟果断。法度森严,笔画起收交待清晰利落,与两汉金、银官印刻工相同,线条质感坚韧挺劲。考虑到各字笔画悬殊,前四字饱满而后两字瘦劲,粗细自然,舒朗有致。 此印成印年代明确,官职可补史志之缺,印章艺术水平高超,可谓印林珍品。 闲德大老 《闲德大老》印为铜质桥 纽,印面纵横各3厘米,印体通高2厘米。河南洛阳近郊出土。 2004年初我即闻该印流落市肆,贾人言其形体硕大,且为提梁纽,颇不合汉制,以赝品视之而未加重视。这一年夏天我在洛阳市肆见到此印,初见诧异,细审之乃真品无疑。 此印奇特之处有三:一、此印形体硕大。两汉官印尺寸一般在2.4厘米左右,而引印足足有3厘米,形体之大在汉印中极为罕见,颇有鹤立鸡群之感。二、此印虽为桥 纽,但纽身狭窄。印面有3厘米宽,而纽宽仅1.1厘米,其比例和常见的桥纽不同。乍视之,颇似紫砂壶上的“提梁”。三、印文奇诡。此印第四字初看不识,后翻检《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发现一方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中甘大老》,文例与此印同,只是字法不同。后查《汉印分韵合编》“老”部,有一字形与之几乎相同者。至此,此印印文可定为《闲德大老》。 从该印的印台较薄和印文风格上来判断,此印的年代为西汉,下限不晚于新莽。《后汉书·百官志》载:乡置三老,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归、让财救患及学士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汉书·百官公卿表》则记载:乡之三老属“少吏”,秩百石以下。依照汉代印制,比二百石以下用印即为半通印,然而从《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上所载诸品“三老”印,无一为半通者,均为方形。诸多“里”印也是如此。此品<闲德大老>尺寸竟达3厘米,逾王候印尺寸,可见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对最基层的下级官吏用印(或殉葬印)监管得不太严格。 此印印文中的“闲德”可能有“闲之为德”或“以闲为德”之意。但传世诸“三老”印均以地名冠于前,故此“闲德”亦很有可能为地名。 此印篆法端庄,章法平正,凿刻的线条工致而不乏刚键,曲线刻画细腻。它在存世汉印中尤显硕大,气度雍容,有硕人颀颀之美,虽级别低微,然自有一种王者之风在。 三都尉 都尉一职,战国时秦、赵、魏等国已设置,为统兵之武官,其地位略低于将军。秦汉时也是高级将领,多冠以“骁骑”、“车骑”、“强弩”等名号,皆有紧急军务时封赐设置,事罢即免。魏晋以后,军阀割据,连年战事,各种名号的都尉将军极多,即史学界称谓之“杂号将军”。这时的都尉地位渐低,也不常置。隋、唐、宋、元各代均有设置。明之后,李自成定都北京时也设置有都尉,正六品,领军仅600人。此时都尉的地位已远非秦、汉、魏、晋之时。 这里所列的“三都尉”是执行特定任务的专职官员,即待从皇帝的“奉车都尉”、“附马都尉”和监领羽林骑“骑都尉”。它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并号“三都尉”。虽为近臣,其地位也不能和秦汉时相比。其中“附马都尉”、成为皇帝女婿的专官,凡皇帝之女婿皆封为“附马都尉”,简称“附马”。两汉时娶帝王公主谓之“尚”。魏晋之后,凡尚公主者,也皆拜附马。皇帝出行时,其掌副车之马,常常能接近皇帝,地位显赫。两汉尚公主者中居显要之职者不乏其人,如大将军卫青,贵宠一时。 此三品都尉印,为南北朝之物。三印皆为铜质龟纽,凿刻而成。《奉车都尉》(图1),印体鎏金,印面纵横各2.3 厘米,通高2.3厘米。《附马都尉》(图2)印面纵横各2.1厘米,通高2.4厘米。《骑都尉印》(图3),印面纵横各2.2厘米,通高2.6厘米。三印中<驸马都尉>与<骑都尉>印文风格基本相同,而<奉车都尉>字风略显工稳.字口内鎏金,钤盖于纸,金石苍茫。《附马都尉》行刀果敢,斩钉截铁,线条坚劲方挺,骨力十足。此印足见印工刀法之纯熟,痛快淋漓。《骑都尉印》四字依托印面四角,章法疏朗。此印竖线有部分悬针线型,清奇冷峻,富文雅之气。四字顾盼生情,揖让有致,案前灯下,时时把玩,足可滋养我之印艺。 康陵园丞 《康陵园丞》,铜质,瓦纽。印面纵、横各2.4厘米,印体通高1.8厘米。 历史上的康陵有三。其一,西汉平帝刘 *之陵寝。《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五年(公元5年)冬十二月丙年,帝崩于未央宫,葬康陵。”平帝之康陵在今之陕西咸阳市西北。其二,东汉殇帝刘隆之陵寝。《后汉书·安帝纪》记载:“延平元年(公元106年)九月丙寅,葬孝殇皇帝于康陵。殇帝之康陵在今之河南洛阳市东。其三,明武宗朱厚照之康陵,属明十三陵之一,在今北京昌平县。此印明显为汉印,排除了明武宗陵园的可能性,那么它究竟属哪个汉代皇帝的陵园守官用印呢? 从印文上分析,此印四字精整工致,字形保留了较严谨的小篆结构,虽字形方整但笔意尚足,转折婉畅。字口虽细且有局部锈结,然毫不柔弱,力度十足。线条起收处劲折方挺,如古玉印然。综合分析,其为明显的西汉印章文字特征,而不像东汉印章印文制作痕迹明显,线条粗壮厚重,笔意保留较少。此印印台和瓦纽均较薄,也具有明显的西汉特征。由此可知,此印中的“康陵”当为西汉平帝刘*(行字中间加干)之陵寝。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品《康陵园令》,亦为瓦纽,其印文风格与此印也较为接近。此“园丞”是彼“园令”的副职佐官,恰成一对,正副职具齐,相映成趣。 游车御玺 《游车御玺》,铜质,鼻纽,战国楚玺,传甘肃出土。此印印面纵、横2.2厘米,印体通高1.4厘米,原有“田”字界格,因当年使用磨损过度之故,界格已残存不甚清晰,且有结锈遮掩,细细察之,隐约可见残存之界格。因不愿再伤其包浆,未再剔除,故其钤出印蜕无界格。此印以前曾被不谙古印常识的贾人误剔,伤地露铜,印蜕上的界格显得实兀,颇为遗憾。 古代天子出行,前有道车5辆、游车9辆为前导,待从出行的车辆自然为数不小。春秋战国时期车(尤其是战车)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志。《说文解字》解释“御”为“使马也”,即指驭手。而此印中的“御”非指“驭手”,而是指管理机构,秦代有“司御”之官名可为佐证。此印的“御”乃“司御”之省称。 此印文字中,“车”中部作方形,有秦系文字之风,《石鼓文》中“车”字即与此印近似,故有学者认为秦系古玺。但是,我们仔细看另三字,都 能在楚系金文中找到相同或相近的字例。此印钮式为坛钮,与楚式同而与秦式不合.形综合印文、纽式等判断,此印仍应定为楚系古玺,为楚国管理车辆机构官员的印章。 历史上,春秋战国曾有五国联合伐秦的事件,秦、楚单独交战更是频繁,故在距楚国千里之遥的秦国腹地出土楚式古玺也不足为怪。 此玺四字方折多于圆转,不类典型楚官玺动感十足的特色,颇显另类。 利阳右尉 《利阳右尉》,秦印,铜质,鼻纽,凿刻。印面纵、横各2.2厘米,通高1.2厘米。 此印传出山西候马、临汾一带。我曾与傅嘉仪先生讨论此印,他告知,陕西曾出土过《利阳亭》铭文的古砖。 查《中国历史地名词典》,“利阳亭东汉属衙县,在今之陕西省白水县东北”。故此印之“利阳”当指地名无疑。《后汉书·百官志》:“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大县二人即左尉右尉,由此可推知此“利阳”为县。查史籍可知,秦汉辖县设县尉的人数与该县所辖之乡数量有关,也就是与该县所辖的地域大小有关。秦时的利阳县史籍失载,但从此印的“右尉”可知,其为大县,且一定有左尉之职。 此印印面基本方正,田字界格,四字由上而下,由右至左顺读。印文凿刻而成,且凿成后印面未经锉磨修饰,文字线条两侧铜荐翻出,印面地张呈隐起不平之状。铃于纸上,印蜕线条朱白杂间,呈镂空效果,极富金石之趣。这也量秦印的独特韵味。 细观此印印台四边及印台顶背,有较明显的锉磨痕迹,鼻纽之纽孔和纽环也略呈不规则半圆状。与战国其他各系古玺相比,秦印无论官、私印,其制作均不及其他各系精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秦国连年用兵,官吏任用频繁,军事强大的的一个缩影。 征北将军司马 《征北将军司马》,铜质,鼻纽,铸印。印面纵、横各2.4厘米,河南伊川出土。 从众多集古印谱可以看出,冠以各种名号的将军印存世甚多,大多数为汉末到十六国时期的作品,印文多荒率杂乱,篆隶间施,印章尺寸也无定式。印学界将此类将军印称之为“杂号将军”。这是当时政权动荡,征战频繁的结果。冠以“征北将军”一职的官印传世有两方,一方著录于《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另一方著录于《十钟山房印举》。前者为《征北将军之印》,印文颓靡漫漶,免强可辨;后者为《征北司马》,印文已呈隶化。综合判断,两印制作年代应在十六国时期。 此品《此北将军司马》制作精良,印身整厚重,棱角分明,印纽呈半圆形弧状,纽面较厚,纽身丰厚饱满,纽身与印台连接处为一半圆形穿。印面6字,分3行徘列,字势竖长,结体从容舒展,疏密自然得当。每字收笔处均横切一刀,斩钉截铁,微呈燕尾状,显得铁骨铮铮,气度不凡。细察此印字,呈现出规则的斜口锥形底,无明显施刀痕,可推知此印出于铸造。 “征北将军”,官名,东汉兴平年间设置。曹魏将其列为“四征将军”(征东、征西、征南、征北)之一。魏晋时“四征将军”多为挂节都尉,镇守一方,地位不让郡太守,秩二千石。而到了魏黄初时,位次三公,之后两晋沿袭魏制。至了宋、齐、梁、陈时,“四征将军”地位仍然显赫,北齐、北周时则已沦为闲职,至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时罢废之。 这种六字印是西晋时期官印中较常见的式样,综合文字、印体、印纽等诸多因素判断,此品《征北将军司马》的制作年代应为西晋。此印末两字为“司马”,是征北将军的属官,故为鼻纽。 玺节印  符合印 王献唐《五灯精舍印话》一书中有《玺节》一章;“原始之节,以竹一节为之,因名曰节。异世形体或更,名仍随之。节剖为二,故凡以节称,必有二数,而二节相对 ,必有符合之刻记形制。孟子若合符节,荀子儒效篇   然若合符节。” 这段文献说的是符合印(玺节印)。符合印存世很少,形制奇特,或方或圆,合在一起时与普通玺印一样,只是缝隙明显。上海博博物馆藏有圆形三保玺、方形两合玺各一方,三合玺文为《沅陵候私玺》,两合方玺印文为《泸州》。湖南省博物馆也藏有一枚圆形三合玺(缺一合)及一枚方形半合玺,印文分别为《  夫 陵玺》和《口口大厩》。 这类符合印,圆形者通常由3个扇形单元组成,纽侧有系有孔,通到纽顶,以绳系之而三体合一。而方形的符合印,上下或左右相合均有,两个半部一个有榫突,另一个有凹槽。符合印中三合者,目前所见均为官印,两合者官私均有。印面即有铸文字者,也有铸为肖形印者。 从印文上判断,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的藏4方符合玺均为形制特殊的官印。这点在包山楚简中有相关记载:“土师阳庆吉后漾陵之三玺而在之………”上海博物馆的三合玺系从香港征集,印文为《沅陵候 * 玺》,“* ”即三也。叶其峰认为这类符合形的官玺是“特殊的门关官置玺”。 除了官玺之外,尚有少数的符合私印和肖形印存世。澳门珍秦斋藏有一枚秦代两合姓名印《王快》。鉴印山房藏有四方完整的符合私印及仅存一合的三合玺《×城××》。这里向大家介绍私印中的《王瘳中壹》符合印。 《王瘳中壹》为战国秦印,铜质,铸印,鼻纽两合印,纵2.2厘米,横2.1厘米,通高1.7厘米。此印鼻纽与印体均由左右两半组成,右半部纽下印身有两个榫突,左半部相对处有两个凹槽,左右相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印体。符合形的姓名私印与官印在用途,性质上应有本质的区别。《王瘳中壹》前两字为姓名,而“中壹”为吉语缄言类中常见的内容,如《中(忠)心》、《中(忠)壹》、《中(忠)信》等等。 吉语印在秦印中不仅数量多,印文相近的作品也多,原因是这类印在当时属佩印,生产时当有一些模具,重复率高,已不具备防伪的功能性质。从印文内容可以看出王瘳的仕子之心,对君主、对上级、对朋友的一种忠诚之意。以这样的印佩带在身上,时刻提醒自己,类似现在的座右铭。它在形式、制作方法上明显借鉴了符合形官印。 就目前所见资料而言,符合印这种特殊的印章形式流行于战国和秦,两汉印中尚未见刻。到了宋元,两合或三合的符合印重新出现,大多为两合,子母口,偶有三合的。印面印侧多铸有汉字和八思巴文,内容多为《勘合》、《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大吉利市》等。 咸阳太守 五代十国的《都检点兼牢城朱记》和《元从都押衙记》这两方楷书印想必篆刻界的朋友都很熟悉。这两方印被反复辑录于各类印谱中,常被作为楷书印的代表,是篆刻史上不折不扣的名誉品。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也就认为楷书印发源于五代十国。 1981年,陕西旬阳县城东门外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方煤精石印。这方印外形奇特,在古玺印中可谓绝无仅有。该印体呈八棱18面体,其中14面刻有楷书印文,印文的书体风格即“魏碑体”。该印的一个侧面刻《独孤信印》四字。独孤信是西魏名将,《北史》、《魏书》、《周书》均有记载。毫无疑问,这方经科学发掘出土的<独孤信印>为年代明确的北朝印章。《山东新出土古玺印》一书中辑录了一方《北平郡表印》,印文风格与此印十分接近,也作魏碑体,此印的年代隶定为北魏。 敝斋藏有《咸阳太守》一印,此印2005年出现在西安市肆,据言出土于西安近郊,贾人持来求售,遂归鉴印山房。此印印面纵、横各2.6厘米,印背顶纵、横各2.3厘米,通高2厘米。印体呈梯形覆斗状,印台背顶铸一不规则的形似提梁的半环纽,印面正刻4字楷书《咸阳太守》。印文风格与常见的南北朝造像题铭风格一致。 从印形上看比较,该印与十六国时的《新丰令印》、《兼横野将军司马》两印形体及印纽特征相近。加之《咸阳太守》4字为典型的“魏碑体”这点与《独孤信印》、《北平郡表印》两印印文风格一致。因此,这方《咸阳太守》印的年代为北朝时期。 此印制作粗陋,且锈迹斑斑。南北朝时期的官印印文虽多乘谬荒诞,但主流印文仍为篆体,因此此印当属明器。正因其貌不扬,故不为人重,辗转流落终归鉴印山房,此亦缘分。该印虽然粗陋,但其特殊的印学价值不言而喻,故我将之列为斋中精品。 赵礼亲印 《赵礼亲印》,铜质,辟邪纽,凿印,生坑。印面直径1.3厘米,印体通高1.8厘米。据传出自豫西。 辟邪纽是古印纽式的一种。古印中的辟邪纽都是用于方形印面的印章,此前尚未见圆形印面用辟邪纽的。圆形印主要流行于战国、秦和宋、元,而在古印最繁盛的汉代,方形印占了绝大部分,圆形印不仅少,而且一般见于肖形印、吉语印形式,姓名印作圆形的稀如星凤。这品圆形避邪纽的姓名印为汉印中首见,是难得的珍品。 仔细观察印面,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方印的印文布局仍是方形印的习惯,印文的外边仍是方形,并没有随形布势。这一点与汉瓦当文字的布局大不相同。汉代的印工并不是没有这个本事,而是受玺印制作习惯的影响。 饶有趣味的是这方印的印纽。通常的辟邪纽一般小于印台,4个外张的脚爪占据印体边缘,甚至有呼之即出的感觉,与众不同。我推想此印在制作时有这种可能,铸成印坯后,印工破范取印发现这个印坯的某一角(或两角)出现了铜液未浇铸到的缺角或气泡造成的残缺,又不想再重新雕模铸造,于是采用了一种两全之策,将印的四角锉磨掉,将方形改为圆形。由于是以方改圆,因此从印体上可以观察到不止一处的改动痕迹,甚至我们可以从印蜕的边缘看到这种痕迹。 但是在刻印时,刻圆弧曲笔又不容易,于是就以方形印的刻制习惯刻成印文,而不在乎四边留空较大。但仔细观察,印工在靠边处还是进行了小幅度的避让,这样印文看起来并不生硬。 汉代圆印极少,是印制原因、用印习惯还是另有隐情,这需要我们去探寻 许延·许买·县三老印 鉴印山房藏有一套组印,一共3枚,分别是《许延之印·许买之印》穿带印,《许延·许买》穿带印,《县三老印》覆斗式鼻纽印。3印的印面尺寸均为2.2厘米见方,三方均为铸印。《县三老印》通高为1.7厘米,另两方穿带印均为0.7厘米厚。三印均呈黑漆古锈色,坑锈完全一致,当为同一墓出土,据传出于豫南。 由《县三老印》可知,印主人许延(或许买)为某县之小吏。《后汉书·百官志》载:乡置三老,三老掌教化……《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之三老属“少吏”,秩百石以下……从两字“买”的篆法及《县三老印》之纽式来判断,这组印的铸成年代多为西汉早期。因为两印这“印”字末笔下垂,“买”字篆法犹含战国文字遗意。《县三老印》这种特别的纽式是战国至西汉初的流行样式。 此组印印面硕大,有几处奇特之处。首先,以往所见著录的“三老”印多冠以某地名或某乡里,而此印则直称“三老”,一人用三印,虽非仅见,也极罕见,印章官、私搭配,也为汉私印中少见。此组印不失为古印中的珍罕之品。 这组印均为白文,范铸而成、字口宽博,印文底槽处干净平整,字口立直,可见当时凿范铸造之精良。这组印共三方五面十六字,每个字均宽博沉稳,丰满中透出灵动之气,丝毫没有迟滞拥塞之感。印面的几处残破也恰到好处,更平添了印面的金石之趣。奉于诸君共享。赏物之情,得无异乎?
本文档为【鉴印山房印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3465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3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1-11
浏览量: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