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949-1999年中国洪涝灾害损失统计

1949-1999年中国洪涝灾害损失统计

举报
开通vip

1949-1999年中国洪涝灾害损失统计二、暴雨洪涝 暴雨洪涝灾害 1.概述 洪涝通常是指由于江河洪水泛滥淹没田地和城乡或因长期降雨等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土地,造成农业或其它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河流众多;季风气候十分显著。由于降水在季节上的分布极不均匀,全年降水大多集中在夏半年,降水年际变化又十分明显,因而洪涝灾害甚为频繁,是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严重气象灾害之一。据1950-1999年资料统计(表1),我国平均每年洪涝受灾面积为942.4万公顷。例如,1954年是建国以来洪涝灾害最严重的一年,这一年全国洪涝受灾面积达16...

1949-1999年中国洪涝灾害损失统计
二、暴雨洪涝 暴雨洪涝灾害 1.概述 洪涝通常是指由于江河洪水泛滥淹没田地和城乡或因长期降雨等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土地,造成农业或其它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河流众多;季风气候十分显著。由于降水在季节上的分布极不均匀,全年降水大多集中在夏半年,降水年际变化又十分明显,因而洪涝灾害甚为频繁,是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严重气象灾害之一。据1950-1999年资料统计(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1),我国平均每年洪涝受灾面积为942.4万公顷。例如,1954年是建国以来洪涝灾害最严重的一年,这一年全国洪涝受灾面积达1600万公顷,其中长江流域就有317万公顷耕地被淹,3.3万人死亡。 表1 1949-1999年中国洪涝灾害损失统计表 年份 农田受灾面积(万公顷) 农田成灾面积(万公顷) 年份 农田受灾面积(万公顷) 农田成灾面积(万公顷) 年份 农田受灾面积(万公顷) 农田成灾面积(万公顷) 1949 ── 928.2 1966 250.8 95.0 1983 1213.3 573.3 1950 655.9 471.0 1967 259.9 140.7 1984 1063.2 539.5 1951 417.3 147.6 1968 ​267.0 165.9 1985 1419.7 894.9 1952 279.4 154.7 1969 544.3 326.5 1986 915.5 560.1 1953 718.7 328.6 1970 312.9 123.4 1987 868.6 410.4 1954 1613.1 1130.5 1971 398.9 148.1 1988 1194.9 612.8 1955 524.7 306.7 1972 408.3 125.9 1989 1066.7 586.7 1956 1437.7 1090.5 1973 623.5 257.7 1990 1180.4 560.5 1957 808.3 603.2 1974 634.1 273.7 1991 2459.6 1461.4 1958 427.9 144.1 1975 681.7 346.7 1992 942.3 446.4 1959 481.3 181.7 1976 419.7 132.7 1993 1638.7 861.1 1960 1015.9 497.5 1977 909.5 498.9 1994 1732.9 1074.4 1961 891.0 535.6 1978 1320.5 777.3 1995 1306.4 763.0 1962 981.0 631.8 1979 675.7 286.8 1996 1814.6 1085.5 1963 1407.1 1047.8 1980 914.6 502.5 1997 1141.4 584.0 1964 1493.3 1003.8 1981 862.5 397.3 1998 2229.2 1378.5 1965 558.7 281.3 1982 833.3 446.7 1999 901.6 507.1 平均 942.4 530 根据洪涝的表现形式及危害的不同,可分为洪灾、涝灾、湿害。其中: 洪灾是指因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城乡,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依照江河洪水成因的不同,又有暴雨洪水、融雪(冰川)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等。其中又以暴雨洪水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 涝灾是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产生的积水和径流淹没低洼土地所造成的灾害。 湿害是指因长期阴雨(降水强度不一定很大),地下水位高及洪灾、涝灾过后排水不良或早春积雪(或表面湿冻土)迅速融化,土壤尚未化通时,水分下渗受阻等,都会使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除影响田间作业外,还因为土壤水分饱和造成土壤中缺氧,使作物生理活动受到抑制,影响水、肥吸收,导致根系衰亡。有的地方又将湿害称为“渍害”或“沥涝”。 以上这三种类型的洪涝往往都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的形成与降水量、地理位置、地形、土壤结构、河道的宽窄和曲度、植被以及季节、农作物生育期、防洪防涝设施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但大多情况下都是由于该地当时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尤其是严重的大范围的洪涝灾害都是由暴雨、特大暴雨或持续大范围暴雨天气造成的。因此,下面涉及到关于洪涝发生及变化规律等都是以降水量制定的指标来进行讨论的。 2.洪涝的地区分布及其与暴雨的关系 建国以前,我国气象台站少,资料年代短,但根据有的学者对史料的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当中,全国各地较大的洪涝灾害有1092次,平均每两年1次。根据我国300多个气象台站降水资料,按一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表2)统计了1951-1990年洪涝发生的情况(图1)。 图1 暴雨洪涝频次图 表2 洪涝等级的标准 涝期 一般涝 大涝(重涝) 1旬 (东北200-300毫米) 降水量250-350毫米 (华南、川西300-400毫米) (东北300毫米以上) 降水量350毫米以上 (华南、川西400毫米以上) 2旬 (东北300-450毫米) 降水量350-500毫米 (华南、川西400-600毫米) (东北450毫米以上) 降水量500毫米以上 (华南、川西600毫米以上) 1个月 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100-200% (华南75-150%) 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200%以上 (华南150%) 2个月 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50-100% (华南40-80%) 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100%以上 (华南80%以上) 3个月 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30-50% 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50%以上 *当涝期为1旬和2旬时,涝的指标用降水量表示;涝期在1个月或以上时,涝的指标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表示;同时,评定雨涝时,还要适当考虑前期的降水情况。 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大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是洪涝发生最多的地区。其中,东南沿海地区、江南北部、淮河流域等地40年中发生洪涝达15-20次,局部地区超过30次;西北大部、西藏、内蒙古西部和中偏北地区为基本无洪涝区,这些地区40年中未出现过较大范围的洪涝灾害,即使偶尔出现,也是局地性的。 总的来说,我国洪涝地区分布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平原丘陵多,高原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雨水过多常常会引起洪涝灾害,而一个地区某一时段的大量降水,又往往是一场或几场暴雨的结果,所以暴雨是造成洪涝的主要原因,以致人们把洪涝称为暴雨洪涝。从我国年暴雨日的累年平均分布图(图2)上可以看出,其特点也是东南多,西北少;沿海多,内陆少;迎风坡多,背风坡少;与洪涝的地区分布特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广东沿海、广西东北部、湘赣两省北部、四川盆地西部等地是全国多暴雨地区,也是容易发生洪涝的地区。 图2 我国年暴雨日的累年平均分布图 我国大部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大范围的暴雨主要由两类天气系统形成:一类是西风带低值系统,包括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和锋等,影响全国大部地区。这类暴雨,一般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水总量大,在大流域内常常形成组合型暴雨洪水,可造成大范围严重的洪涝灾害。另一类是低纬度热带天气系统,包括热带气旋、东风波等,多见于华南各省区及东南沿海地区,这类暴雨持续的时间虽然较短,但往往强度大,也能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尤其是其减弱成的低压或外围云系,常常可以深入到中部或北部地区,造成大范围的强降水,酿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如河南“75.8” 暴雨洪涝和河北“96.8” 暴雨洪涝。 3.洪涝的季节分布特征 洪涝发生的季节与各地雨季的早晚(即季风雨带的季节进退)、降水集中时段及热带气旋活动等密切相关。 华南地区:3月份降雨明显增多,到11月份仍可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降水集中时段为4-9月份,洪涝主要发生在5-6月和8-9月份。即夏涝最多,春涝次之,秋涝第三,偶尔还有冬涝现象。 长江中下游地区:4月前后雨水明显增多,5月份洪涝次数显著增加,但主要在江南地区。6月中至7月上旬是梅雨期,雨量大,是洪涝发生的集中期。7月中至8月为少雨伏旱期,发生洪涝的机会少,但沿海地区受热带气旋影响仍可遭洪涝灾害。大部地区洪涝集中在5-7月,受涝次数占全年的80%左右。从季节上看,夏涝最多,春涝(以渍涝为主)次之,秋涝第三,个别年份有小范围的冬涝现象。 黄淮海地区:这一地区春季雨水稀少,一般无涝害出现;进入6月,华北平原可出现洪涝,但范围一般不大,且多出现在沿淮及淮北一带。7、8月份,降水集中,洪涝范围扩大,次数增多,为全年洪涝最多时期。这两个月,淮河流域、河南北部、河北南部、陕西中部等地受涝次数占全年70%左右;山东、河北大部、京津地区占80%以上。从季节上看,夏涝最多,个别年份可发生春、秋渍涝。 东北地区:本区受夏季风影响最晚,雨季短,洪涝几乎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月两个月。三江平原因地势低洼,如果上年秋冬雨雪偏多,春季天气回暖迅速,积雪融化,土壤返浆,也可以发生渍涝;倘若春雨(雪)多,更会加重涝象。 西南地区:本地区地形复杂,各地雨季开始早晚不一,雨量集中期也不尽相同,所以洪涝出现的迟早和集中期也不完全一样。贵州洪涝多出现在4-8月,偶尔有秋涝。四川、重庆除东部外,一般无春涝现象,洪涝主要集中在6-8月,9、10月份还有秋渍现象。云南洪涝主要集中在夏季,但春、秋期间局地性的山洪也时有发生。西藏洪涝灾很少,一般仅在夏季有局地性的洪涝发生。 西北地区:大部地区终年雨雪稀少,除东部地区外,几十年来很少发生较大范围的洪涝现象。夏季如降大雨或暴雨,也可发生短时洪涝(多为山洪),但出现次数少,且比较分散。 另外,黄河干流上游的河套一带和下游的山东河段以及松花江哈尔滨以下河段冬季可形成危害较大的冰凌洪水。东北和西北高纬度山区经过漫长的冬季积雪到来年春末气温升高,积雪融化可形成融雪洪水。而新疆和西藏境内的永久积雪区(现代冰川)在高温的夏季冰雪消融可形成冰川(雪)洪水。 4.洪涝的阶段性 根据1950-1999年资料绘制的全国洪涝受灾面积变化图(图3)可以看出,近50多年来,我国洪涝的发生是呈明显的阶段性。大体上是50年代至60年代中前期洪涝面积较大,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洪涝面积较小,80年代中前期至今洪涝面积又趋增加,特别是80年代末以来更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其中1991-1999年9年平均洪涝面积达1574.1万公顷,是1950-1999年平均受洪涝灾害面积(942.4万公顷)的1.7倍,是1950-1990年平均受洪涝灾害面积(838.9万公顷)的2倍。 图3 1950-1999年中国洪涝受灾面积变化曲线图 这种洪涝受灾面积表现出的阶段性变化,从近50年来全国数百个气象台、站主汛期(6-8月)降水量的平均值变化曲线(图4)也能基本上反映出来。即50年代至60年代中前期和进入90年代以来这两个阶段为相对的多雨阶段,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尽管也有起伏变化,但基本上为相对的少雨阶段。 图4 1951-1999年全国(336站)6-8月降水量平均值变化曲线图 图3和图4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降水偏多是洪涝发生的基本条件,而人类活动等对洪涝发生的频率、强度及带来的危害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重涝和特大涝标准 等级 项目 重涝 特大涝 受灾农作物(万亩) ≥2000 ≥5000 死亡(人) ≥200 ≥1000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200 ≥650 备 注 在受涝期间,如出现大范围降水量极值或七大江河中的最大洪水时只须两个标准达到即可 1991年以来重大暴雨洪涝灾害 时间 受灾 地区 雨涝程度 降雨量(毫米) 死亡人数(人) 受伤人数(人) 倒塌房屋(万间)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灾情描述 1991年5月18-7月12日 皖、苏、鄂、豫、湘、浙、黔等 特大洪涝 一般500-700、部分700-1100 1200多 25000多 数百万间 700亿元左右 降雨主要在梅雨期间,梅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5月18-26日,受暴雨和大风袭击,淮河流域冬小麦大面积倒伏,部分农田出现渍涝,仅河南、安徽、江苏等受灾农作物就达3000万亩。第二阶段为6月2-19日,江淮及太湖流域一带接连出现几次大雨、暴雨或大暴雨,总雨量一般130-400毫米;15日7时淮河干流王家坝水位29.24米,超过分洪上限0.58米,15日08时王家坝开闸向蒙洼蓄洪区放水;长江下游支流滁河水位达12.33米(14日上午),超历史最高水位0.16米;6月26日太湖太浦闸建成30多年来首次开闸泄洪;皖、豫东南、苏、浙北、沪等地发生严重内涝或洪水灾害,受灾农田6000万亩左右。第三阶段为6月30-7月12日,降水量一般300-500毫米,部分500-800毫米,由于降雨带的持续稳定,降雨时间长,强度大,雨量集中,太湖水位7月16日达4.79米,超警1.29米,比54年最高水位还高0.14米;7月4日王家坝水位达28.31米,为保证淮河沿岸城乡和津浦铁路的安全,除再次运用蒙洼等一些蓄洪、行洪区外,又新启用了8个行蓄洪区,以滞洪水。经过上述措施后,淮河中游正阳关水位仍达到26.51米,超过正南淮堤保证水位0.51米,仅次于1954年的26.55米,为有记录以来第二位大洪水。湖南省津市水文站7月7日洪峰流量13200秒立米,为本世纪最大洪水;西洞庭湖石龟山水文站7月8日水位为40.82米,超过有记录以来最高洪水位0.39米。湖北境内的举水、巴水、倒水等长江支流也都发生了特大洪水。据不完全统计,受梅雨期间暴雨洪水影响,皖、苏、鄂、豫、湘、浙、沪及黔等省市受灾人口达1亿以上,受灾农作物2.3亿亩,绝收3600多万亩,死亡1200多人,伤25000多人,倒塌房屋几百万间。仅安徽、湖北两省就有55个县市城区进水,其中安徽有8个县市城区两次进水,合肥市区局部渍水0.3-1.5米;大量的乡镇企业被淹,造成停产或半停产;公路、铁路、电讯、水利工程设施等也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700亿元左右。 1994年6月上旬后期至下旬初 桂、粤、湘、赣、浙、闽 重涝 一般200-400、部分达400-700 700多 15000 70多 400 6月上旬后期至下旬初,华南大部及江南南部出现连续性的大雨、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天气,一般降雨量有200-400毫米,部分地区达400-700毫米。由于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范围广,致使西江、北江、湘江出现建国以来最大洪水,赣江出现建国以来第二大洪水,钱塘江、闽江等水位也超过警戒水位,广西、广东、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区的部分地区相继发生严重洪涝,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受灾人口3000多万人,400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死亡近600人,直接经济损失400亿元。广西梧州、柳州等一些城镇进水。 1994年7月中下旬 桂、粤、湘、闽 重涝 一般250-450、南部沿海达450-1000 200多 7000多 50 200 受热带低压和西南暖湿气流等的影响,广西大部地区7月13-20日持续降雨,总雨量一般有150-300毫米,南部沿海地区达400-1000毫米(东兴镇13日08时至21日08时降雨量达1163毫米)。进入下旬以后,广西东部、广东大部及湖南、福建两省的部分地区又大雨、暴雨不断,总降雨量一般80-150毫米,部分地区达200-450毫米。左江、右江、邕江、郁江、柳江、西江、北江、鉴江等江河水位居高不下;南宁市区内涝积水,贵港、梧州、柳州、平南、封开、怀集、郁南等市县城区受淹。四省区再次遭受洪涝灾害。据不完全统计,受灾人口3000多万人,死亡200多人,伤7000多人,倒塌房屋50多万间,农作物受灾2000多万亩,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亿元。 1995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 赣、湘、浙、鄂、皖、苏、闽、黔 特大洪涝 一般350-500、部分550-900 2000多 数万 100多 600左右 江南地区梅雨期间(6.12-7.10)暴雨频繁,降水强度偏强,雨量大。其中,6月21日至7月7日江西南城、萍乡一线以北地区降水超过300毫米,上饶地区、武宁、铜陵等超过500毫米,特别是6月25日全省有22个县市降了大暴雨,突破了该省日大暴雨的最大影响范围。6月19日至27日,湖南省中部以北地区降水量150~200毫米;2天之后,上述地区又降大到暴雨,澧水中下游、沅江流域、资水中下游及洞庭湖区降水量达150-200毫米。与此同时,贵州部分地区也暴雨频繁,特别是6月30日凌晨至7月2日铜仁、江口、玉屏、松桃又连降暴雨和特大暴雨。由于降水持续偏多,时段集中,雨势猛、雨量大,造成江河湖库水位猛涨,鄱阳湖、洞庭湖水系及长江下游干流发生大洪水(进入鄱阳湖洪量超过大水之年的1954和1983年,为建国以来的第一位,洞庭湖入湖水量仅次于1954年,为建国以来第二位洪水),湘北、浙西北、赣北、鄂东南、皖南、苏南及闽西北、黔东北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外洪内涝灾害。据不完全统计,受灾农田数千万亩,被洪水围困数百万人,死亡2000多人,伤数万人,倒塌房屋100万多间,损坏房屋数百万间,直接经济损失600亿元左右。其中,湘赣两省北部灾情最为严重,两省因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0亿元。 1995年7月下旬中期至8月上旬后期 辽、吉 重涝 一般200-400、部分400-550 200多 10000多 100多 500多 受高空槽等天气系统的影响,7月下旬中期至8月上旬后期,辽吉两省大部地区先后出现四次大的降水过程,不少地区降了大到暴雨。其中,7月28~31日过程降水量,吉林的柳河259毫米、白山258毫米、辉南240毫米、梅河口234毫米、东丰204毫米。由于降水过程间隔时间短,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落区重复,汇流速度快,江河、水库水位急剧上涨,辽河、浑河,第二松花江、鸭绿江发生了大洪水,造成部分河段漫堤决口,洪涝灾害十分惨重。据不完全统计,受灾农田2000多万亩,200多万人被洪水围困,死亡200多人,伤1万多人,倒塌房屋100多万间,损坏房屋200多万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 1996年6月底至7月中旬 湘、桂、鄂、赣、皖、浙、黔等 重涝 一般350-500、部分500-850、局部900-1400 300多 初夏由于夏季风向北推进较早,致使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带的梅雨自6月初即开始。六月底以前,在6月1-4日、9-10日、18-20日、23-25日先后出现过4次过程性暴雨过程,虽然波及面不小,但强度弱,时间短,洪涝灾情一般不重。6月底至七月初,出现梅雨期内第一场强降雨过程,皖南、浙北、赣东北、鄂东和鄂西、湘西北、黔中东部、桂大部等地降水量一般200-450毫米,局部500-700毫米。连续的暴雨、大暴雨天气,导致山洪及泥石流、滑坡,江河水位猛涨,浙江的分水江和东苕溪,安徽的青弋江和水阳江,江西的昌江和乐安河及贵州的南明河、清水江、舞阳河等中小河流发生了历史实测的最大洪水。浙北、皖中南、赣东北和湘鄂两省部分地区及黔中东部和广西的部分地区发生了较严重的洪涝灾害。安徽屯溪城内一片汪洋,江西景德镇市城区六条街道受淹,贵阳市内不少街道一片汪洋,皖赣、湘黔、川黔,贵昆、黔桂铁路运输一度中断。7月中旬,湖南资水、沅江中上游及洞庭湖一带连降暴雨、大暴雨;湖北省也有56个县市过程降水量超过100毫米,34个超过200毫米,14个超过300毫米,洪湖市达551毫米;广西北部和中部过程雨量达200-400毫米。在前期降雨偏多,上游来水量大,江湖、水库水位偏高的情况下,这一带地区又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暴雨天气,造成水位急涨,湖南洞庭湖17日入湖总量达51413秒立米,致使湖区水位纷纷超出历史最高水位。长江监利、城陵矶、螺山水位也达到历史最高水位;武汉关22日14时洪峰水位28.66米,仅次于1954年,超过1937年,为该站历史第二高水位;洪湖、长湖、梁子湖等超过汛限水位1.3~1.6米,其中洪湖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广西柳州市柳江水位两天内上涨10米,至7月19日21时,水位高达92.43米,比大水的1994年最高水位高出3.18米,比有水文资料记载的1902年最高水位也高出0.96米。造成上述地区防汛十分危急的局面。由于山洪暴发,洪水急涨、溪河横流,堤坝溃决,造成农田被淹、城镇进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工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损失。仅湖南、广西、湖北三省区受灾农田600多万亩,倒塌房屋300多万间,500多万人一度被洪水围困;数十个县市城区和数百个城镇进水和积水,湖南的吉首、辰溪、麻阳、溆浦、桃江等城区水深最大达4-6米,湖北洪湖市区积水最深也在一米以上,广西的三江、融安、融水3县城被淹1/2~3/4;广西柳州市被洪水围困多日,三百多条街道被淹,居民被迫迁移,商店停业,水、电、粮供应一度中断,企业停产,多年来在技改中添置的先进设备几乎全部毁于一旦;京广、湘桂、黔桂铁路一度停运,三省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 1996年8月上旬 冀、晋、京、津、豫 重涝 一般100-300、局部400-670 数百亿 受9608号台风外围云系与低层暖切变等系统的影响,河北中南部、京津地区、河南北部和西部、山西的东部等地连降暴雨或大暴雨,过程降雨量一般有100-300毫米。其中,河北省有34个县市降水量超过200毫米,6个县市超过400毫米。这场降雨从持续时间、暴雨范围及降雨总量而言,不及大洪水的1963年,但由于暴雨强度大、突发性强,加之前期降雨量偏多,水库蓄水多及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造成山洪暴发,水库暴满,河水猛涨。黄河花园口站8月5日的水位高达94.73米,为有水位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堤防渗水、裂缝、塌陷等重大险情时有发生,大部滩区进水。海河流域的子牙河、漳卫河,大清河发生了自1963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持续的降雨和水库大流量泄洪,使宁晋泊、大陆泽、献县泛区、东淀、良相坡等蓄滞洪区启动蓄洪,部分支流地段出现洪峰漫堤,决口,直接关系华北平原和油田安全的滹沱河北大堤多处出现严重险情,京汉铁路一度停止运行。初步统计,河北、河南、山西及京津地区受灾农田近300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 1997年7月2-13日 浙、赣、桂、粤、湘、闽、皖等 重涝 一般150-300、部分300-400、局部500-800 100多 30多 200 7月2-13日,受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淮河流域以南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降雨过程。其中,浙江省6-13日出现大范围的暴雨或大暴雨过程,暴雨中心主要位于钱塘江流域及四明山区,浙北和浙中西部地区降雨量有200-400毫米,全过程中出现大暴雨的有27站次,杭州、宁波、金华等地区7月上旬降水量打破了建国以来同期最大记录;暴雨使钱塘江干流和浦阳江、曹娥江及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水位普遍超过危急水位和历史最高水位,使大批农田受淹,许多村庄被洪水围困,工厂停产,交通、通信、电力中断,浙干铁路也一度中断,杭州市区沿江1000多户居民住房进水,开化、常山、龙游、兰溪、富阳、遂昌、松阳、嘉兴等城区进水。江西省3-13日降雨量一般有150-300毫米,以南丰548毫米为最多;强降雨导致袁河、乐安河、饶河、信江、抚河均超过警戒水位,其中乐安河三都站8日10时水位高于60.28米,超历史最高水位0.04米,11座大型水库开闸泄洪。广西2-9日大部地区出现大至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桂江——贺江流域、郁江——浔江流域上旬平均降水量是1957年以来的最大值,红水河流域、龙江——融江流域上旬平均降雨量是1959年以来位居第三位;9日柳州柳江水位达到81.17米,10日梧州西江水位达24.31米,超过警戒水位9.31米,是解放以来西江洪峰的第三个最高水位记录。广东省7月上旬有清运、梅州、阳江、河源、韶关等14个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3个暴雨中心附近地区旬降雨量都超过500毫米,其中英德806毫米、恩平763毫米、海丰683毫米,阳江622毫米。湖南、湖北、福建、安徽、上海、贵州、云南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也先后遭到暴雨袭击。据不完全统计,受灾农田近3000万亩,死亡100多人,倒塌房屋30多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近200亿元。 1998年6-8月 长江中下游及嫩江流域等地 特大洪涝 一般500-800、部分800-1400 1000多 2200 进入6月中旬以后,副热带高压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频繁交汇于长江中下游及华南的部分地区,江西、湖南、浙江、广西、福建等省区出现稳定的连续性暴雨至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天气。其中,13日湖南沅陵、安化及江西鹰潭、贵溪、丰城降雨量分别达204、242、205、204、203毫米;15日湖南平江县黄旗煅降雨量315毫米;13-15日江西余江、鹰潭、贵溪、弋阳、横峰、铅山6市县出现了连续3天的大暴雨;16日江西崇仁、福建武夷山降雨量分别达254、221毫米,湖南怀化16日零时至8时降雨量161.5毫米;21日福建光泽降雨量达293毫米,广西融安县长安达355毫米;23日湖南澧县、津市降雨量分别达236、246毫米,广东恩平市绵江达458毫米;24日广东省恩平市绵江降雨量达398毫米,25日降雨量又达324毫米。浙江省丽水地区的庆元、龙泉分别连续6天与5天出现暴雨和大暴雨。上述地区6月12-27日降水总量一般有200-500毫米,江西北部、湖南北部、浙江西南部、安徽南部及福建西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达600-900毫米,局部地区超过1000毫米。其中,江西横峰、弋阳分别达1026、1015毫米;福建武夷山及光泽县6月12-25日降水量分别达1034、1002毫米;广东阳春6月18-25日7天降水量达1135.7毫米,恩平市的锦江6月23日08时至26日08时72小时内降水量达1180毫米;广西永福6月16-26日降水量达967毫米;浙江庆元6月8-27日降水量达941毫米。由于这些地区前期江湖水位较高,受这段强降雨的影响,各江、河、湖、库水位迅速上涨(13日江西信江的梅岗站水位一天之内就上涨达7米),在相继出现超警戒或保证水位之后,不少江河又先后出现历史最高水位,汛情紧张,灾害严重。 6月27日以后,由于副热带高压的加强西伸、北跳,使稳定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雨带也随之向北、向西推移。6月28日至7月3日期间,西部的降雨除在川西南的西昌、会理一带有一个100-200毫米的多雨区外,在重庆、三峡区间及湖北清江流域地区也有一个100-200毫米、局部200-300毫米的多雨中心。受降雨影响,湖北宜昌水位52.91米,超警戒水位0.91米,形成了本年长江的第1次洪峰。受洞庭湖水系和鄱阳湖水系及上游来水的共同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全线超警戒水位,监利、武穴、九江水位相继超过历史最高水位。7月4-6日,四川盆地西部发生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24小时雨量达100毫米以上的有15个县市,温江、双流两县是这场强降雨的最大中心,过程降雨量分别达444和373毫米。 7月14-16日,重庆及湖北清江流域一带又降了中到大雨,雨洪重叠,重庆寸滩15日20时水位达182.11米,洪峰18日通过宜昌(即本年长江第2次洪峰)。 由于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副热带高压减弱南落、东退,7月20-31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再次出现大范围的暴雨天气过程。这阶段降雨范围虽比前一次小,持续时间稍短,但突发性强,强度大。其中,20日湖南桑植凉水口降雨量301毫米;21日安徽宿松降雨量273毫米,武汉市286毫米,其中1小时最大降雨量107毫米(21日6时20分至7时20分);20日20时至22日20时,湖北省有10个县市降雨量超过300毫米,最大的黄石达500毫米,武汉及菜甸、江夏两个郊区分别达458、395、390毫米;浙江开化22日20时至23日20时降雨量201.9毫米;江西省南昌市23日12小时降雨量达206毫米;湖南永顺23日降雨量259毫米。与此同时,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市及三峡区间地区也于20-23日、28-29日出现了两次降雨过程。就7月下旬而言,长江流域大部地区降雨量一般有90-300毫米,湖南西北部、江西北部、湖北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达300-500毫米,局部地区超过800毫米,一般比常年同期偏多1-5倍。其中以江西婺源最大,达911毫米。鄂东大部和赣北部分地区的旬降雨量创1949以来同期的最大值。而且强降雨带位置与6月中下旬的强降雨带位置基本一致。 长江中下游干流在前期已维持高水位且普遍超过警戒水位0.31-2.27米的情况下,这阶段持续降雨,无疑等于雪上加霜。首先是洞庭湖水系和鄱阳湖水系水位急涨。澧水石门站23日18时30分水位达62.65米,流量19000立方米每秒,均为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值。江西乐安河虎山站24日15时30分水位30.32米,为历史第二高水位;修水永修站26日20时水位23.33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沅水、资水、昌江等也相继发生大洪水。受支流来水影响,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又迅速上涨。长江干流第3次洪峰于25日2时通过宜昌,上压下顶,沙市以下水位全线上涨。26日6时,石首、监利、莲花塘、螺山、武穴、九江、湖口等站分别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02米、0.43米、0.09米、0.02米、0.25米、0.21米和0.13米。27日6时,洞庭湖城陵矶水位涨至35.47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16米。29日4时,汉口站水位28.96米,为1865年建站以来仅次于1954年(最高水位29.73米)的第二位高水位;30日15时,受区间降雨和长江支流陆水陆水水库放流的影响,汉口站水位又涨至29.07米,比前一天最高水位又涨0.11米。 8月份,尽管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已大为减少,但上游的四川、重庆及三峡区间、湖北清江流域及汉江下游地区降雨仍很频繁,明显的降水过程达6-7次。月降水量一般有150-250毫米,部分地区超过3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1倍,局部偏多达2倍。频繁的降雨,造成洪峰迭起,8月7日长江干流第4次、13日第5次、17日第6次、26日第7次、31日第8次洪峰先后通过湖北宜昌。 在前期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及干流洪水遭遇,洪峰叠加,水位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上游的多次洪水下泄,与中下游洪水不断遭遇,使长江干流宜昌以下河段全线超警戒水位,沙市至螺山、武穴至九江的江段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特别是沙市8月17日9时洪峰水位45.22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44.67米,1954年)0.55米,相应流量53700立方米每秒;汉口水文站19日21时至20日23时最高水位一直持平为29.43米,持平时间达26小时。为本年汛期的最高水位,相应的流量为72300立方米每秒。水位超28.90米以上37天,比1954年多2天。 持续不断的降雨,加之行洪蓄洪区域大幅度减少及长江的上下高程落差小和农历大潮对下游江水的顶托,这种“上压下顶”的形势,造成洪水下泻不畅,长时间维持高水位。直至9月7日,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才全线回落至历史最高水位以下,超历史最高水位的时间长达40多天;而回落至警戒水位的时间则延迟到9月25日,时间长达3个月左右。 持续的暴雨洪水造成沿江湖地区险情不断发生,防汛抗洪形势十分严峻,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据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福建、广西、四川、重庆、广东等13个省市区的不完全统计,有1.3亿人(次)不同程度受到洪涝的影响,紧急转移安置1300多万人,倒塌房屋近400万间、损坏近千万间,农作物受灾1.6亿多亩,成灾1.2亿多亩,绝收4000多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700多亿元。其中,受6月中下旬暴雨洪水的影响,江西省有115座千亩以上圩堤溃决(其中9座万亩圩、1座5万亩圩)。105、206、316、319、320等国道和165条省、县公路交通先后中断,浙赣铁路出现3次中断,累计中断行车16个小时;鹰厦铁路3处受淹或受山体滑坡影响,累计中断行车122小时;京九铁路南昌昌北段因路基塌陷累计中断行车20小时。全省共有79个县市区、1297个乡镇、1210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51人,失踪70余人;损坏房屋67万间、倒塌45万间,景德镇、鹰潭、上饶、广丰、铅山、横峰、弋阳、贵溪、余江、黎川、南城、宜黄、崇仁、东乡、临川、南丰等29个县市以上城乡受淹,被洪水围困18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400多万亩、受灾1100多万亩、绝收600多万亩,毁坏耕地150多万亩;有26200家工矿企业停产或部分停产,冲毁公路路基8300多公里、输电线路1200多公里、通讯线路650多公里,毁坏水利设施5万多座(处)。全省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200亿元。与此同时,广西也有南宁、柳州、桂林、贺州、梧州、钦州、贵港、河池等地市62个县市959个乡镇1200多万人受灾,因灾死亡81人,伤、病3.8万人;工矿企业受灾6200多家;农作物受灾面积1000多万亩、成灾680多万亩、绝收360多万亩;水产养殖受淹面积30多万亩,损失水产品3.47亿公斤;冲毁桥涵1700多座,损坏水塘和中小型水库2400多座,其中中型水库七座、小型水库90座,水毁公路、冲毁路基、路面3000多公里,中断交通165条;损坏通讯线路电杆7000多根,损坏输电电路电杆7700多根;全停产工矿企业4000多个;受灾学校1700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一百亿元。其中桂林市区109条主、次干道90%以上被淹;梧州市80%以上街道被淹,所辖的苍梧县一片汪洋。受七月下旬暴雨洪涝的影响,湖南省常德、岳阳、益阳、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怀化和长沙7地市、44个县市区1400多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00多人,溃决千亩以上堤垸62个,造成30万灾民有家难归和无家可归;一度被洪水围困人口125万人,有6个县城进水受淹,其中桑植县城最大受淹深度达11米,近3万人被洪水围困;永顺县城三分之二被淹没,水淹深度平均近7米,3万多人被洪水围困。受7月21日至23日的特大暴雨影响,武汉三镇一片汪洋,被淹面积46平方公里,占城区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渍水1.3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半东湖的容量,城区1183户工业企业停产,半停产509户,郊区县农作物三分之二面积被淹,177万多人口、233多万亩农田受灾,市政、交通、通讯、电力等设备损毁严重,市政道路受损115条,排水管网损坏46.4公里,水毁公路48条823公里,受渍学校463所。 嫩江流域1998年雨季开始早,5月下旬受冷涡影响,降水天气明显偏多,28日黑龙江省甘南县降了第一场暴雨。6-8月嫩江流域及附近地区降水量一般有300-500毫米,部分地区达500-7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9成,部分地区偏多达一倍以上,不少地区3个月的降水量已超过了常年的年降水量。其中,6月上旬中期至下旬中期几乎天天有雨,局部地区还降了暴雨。7月上旬降水量也明显偏多,6-7日还有成片的暴雨发生。7月中下旬至8月上半月的降雨过程中,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西部、吉林西部等地的局部地区还降了大暴雨,如内蒙古扎兰屯市五公里7月25日降雨186毫米之后,26日又降雨111毫米;27日黑龙江省甘南县太平湖降雨量188毫米,8月9日甘南县音河降雨量158毫米。对于年降水量仅有300-400毫米的上述地区24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甚至接近200毫米的大暴雨天气,是十分罕见的。 受长时间的频繁降雨的影响、嫩江支流水位上涨,干流洪峰迭起,共出现4次洪峰。其中,8月11日受支流诺敏河、雅鲁河、洮儿河等河流超过历史纪录的洪水及降雨的影响,嫩江干流同盟、齐齐哈尔、富拉尔基、江桥、大赉等站均出现历史最大洪水。8月23日19时松花江干流洪峰通过哈尔滨,水位达120.89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84米,相应流量17300立方米每秒,为超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当洪水向下游推进时,也造成佳木斯市出现有实测记录以来的第二位洪水,富锦出现了超过历史最高水位的洪水。 频繁的降雨和持续的洪水使黑龙江省西部、内蒙古东部、吉林西部等地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据三省区的不完全统计,受灾人口达1000多万人(次),受灾农作物7000万亩、成灾3300多万亩、绝收2500多万亩,倒塌房屋160多万间、损坏180多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近500亿元。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呼盟、兴安盟受灾农田1000多万亩,死亡牲畜18万多头,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黑龙江省受灾严重的甘南县进水村屯340多个,进水房屋5万多间,倒塌房屋3.5万间;水围村屯180多个,围困人口10多万人,近8万人无家可归;淹农田230多万亩,其中绝收190万亩,交通、通讯、供电、水利等设施遭到很大破坏,直接经济10多亿元。 1999年6月上旬后期至7月初 长江中下游及西南东部、华南北部等地 重涝 一般250-400、部分400-800 246 62420 48 290 6月上旬后期至中旬初,上海、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北部、江西北部及福建西北部一带持续降雨,部分地区降了暴雨,降雨总量一般有50-150毫米,太湖流域一带达200~250毫米;浙江省长兴县和江苏省宜兴市6月7-10日连续4天出现暴雨,过程降雨量分别达286毫米和281毫米。受降雨影响,杭嘉湖地区及太湖水位上涨,嘉兴站6月11日08时最高水位3.89米,超警0.39米;14日06时,太湖西山站水位3.5米,与警戒线持平。 6月中旬后期,上述地区又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或大暴雨(江苏南京市6月15日7小时降雨量达114毫米,浙江江山、衢州6月17日雨量分别达120毫米和114毫米),降雨量一般有80~150毫米,局部地区超过250毫米。致使一度回落的洪水位又趋上涨,江西信江梅港水文站6月18日06时水位涨至26.54米,超警戒水位(26米)0.54米,昌江渡峰坑水位站17日08时出现洪峰水位达28.59米,超警戒水位(28.5米)0.09米。福建闽江上游富屯溪洋口站18日2时30分出现洪峰水位109.68米,超警戒水位(109.5米)0.18米。浙江富春江上游兰江兰溪站18日05时水位涨至30.62米,超警戒水位(29.5米)1.12米,相应流量7130立方米每秒。江西昌江、珠山、浮梁、乐平、彭泽等县城市区进水受淹。 6月下旬至7月初,上述大部地区又持续降雨,范围扩大至湖南北部和西部、湖北南部及广西北部、贵州大部和四川、重庆的部分地区。降雨总量一般有150~300毫米,安徽南部和沿江西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湖南西北部、湖北东南部等地达300~500毫米,局部地区达500~700毫米。其中,上海龙华6月降雨量726毫米(6月30日日雨量156毫米,仅次于历史上同期1941年6月25日日降雨量161毫米),接近常年值的5倍,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月暴雨日数为7天,比历史上最多的月暴雨日数还多4天。安徽省6月22-27日连续7天暴雨或大暴雨,其中23日17站暴雨、10站大暴雨,26日17站暴雨、11站大暴雨,27日11站暴雨、28站大暴雨,最大的铜陵达244.5毫米。湖北省6月22-30日期间,武穴、黄梅、阳新、监利、嘉鱼连降3天暴雨或大暴雨,东南部6月28日08时至29日08时有10个站降了大暴雨,其中咸宁降雨量达228毫米。江苏省沿江和苏南地区27日有13个市县24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其中靖江达164.1毫米,江阴市6小时降雨量达126毫米。贵州省贵定县29日19时-30日08时,城关降雨量227毫米。 由于沿长江及太湖流域的不同区间出现几次明显的大至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致使江河湖库水位猛升,长江的部分支流和沿江湖泊如信江、湘江、沅水、澧水等河流和芜湖、巢湖等水位猛升。其中,杭嘉湖地区出现有记录以来最高水位,大运河嘉兴、崇德、王江泾3站分别于7月1日17时、7月1日20时和7月2日05时最高水位分别达4.66米、5.63米、4.89米,分别超过历史实测最高0.25米、0.47米、0.5米,运河、钱塘江6月25日晚起就全线封航;新安江水库7月1日21时出现最高库水位108.37米,超过1960年建库以来最高水位(107.89米,1995年)0.48米,超过正常蓄水位(108.00米)0.37米,相应蓄水量181.0亿立方米;长江上游支流乌江武隆站发生超过保证水位洪水,6月29日05时水位已涨至197.34米,超过保证水位(192.00米)5.34米,相应流量15100立方米每秒,6月30日03时24分洪峰水位204.63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204.51米,1955年)0.12米,实测最大流量22500立方米每秒,7月2日长江中下游及两湖水位超警戒水位,干流监利至螺山、武穴至芜湖段超警戒水位0.02~0.70米,2日06时,城陵矶、湖口分别涨至32.79米和19.39米,分别超警戒水位0.79和0.39米;太湖西山站7月8日14时水位5.08米,超历史最高水位(4.94米,1991年)0.14米。据初步统计,受持续不断的降雨的影响,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江苏、上海、重庆、四川、贵州等省市受灾人口6100多万人,成灾人口3600多万人,死亡246人,伤病62420人,被水围困286.76万人,紧急转移185万人,受淹县城29个,被困村庄5921个,倒塌房屋48万多间,损坏房屋170多万间,死亡大牲畜3万多头,受灾农作物5500多万亩,成灾3400多万亩,绝收900多万亩,皖赣铁路7月1日下午因受洪水威胁停运,直接经济损失290多亿元。
本文档为【1949-1999年中国洪涝灾害损失统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3002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3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0-11-30
浏览量: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