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绿色建筑工程设计要点》

《湖南省绿色建筑工程设计要点》

举报
开通vip

《湖南省绿色建筑工程设计要点》PAGE\*MERGEFORMAT176《湖南省绿色建筑工程设计要点》(试行)2019.08一、居住建筑目录TOC\o"1-2"\h\z\uHYPERLINK\l"_Toc394300261"1总则4HYPERLINK\l"_Toc394300262"2规划与方案设计5HYPERLINK\l"_Toc394300264"2.1总平面5HYPERLINK\l"_Toc394300264"2.2建筑14HYPERLINK\l"_Toc394300263"3初步设计19HYPER...

《湖南省绿色建筑工程设计要点》
PAGE\*MERGEFORMAT176《湖南省绿色建筑工程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要点》(试行)2019.08一、居住建筑 目录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种类与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目录1类医疗器械目录高值医用耗材参考目录 TOC\o"1-2"\h\z\uHYPERLINK\l"_Toc394300261"1总则4HYPERLINK\l"_Toc394300262"2规划与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设计5HYPERLINK\l"_Toc394300264"2.1总平面5HYPERLINK\l"_Toc394300264"2.2建筑14HYPERLINK\l"_Toc394300263"3初步设计19HYPERLINK\l"_Toc394300264"3.1建筑19HYPERLINK\l"_Toc394300265"3.2结构34HYPERLINK\l"_Toc394300266"3.3给排水40HYPERLINK\l"_Toc394300267"3.4暖通空调41HYPERLINK\l"_Toc394300268"3.5电气46HYPERLINK\l"_Toc394300269"4施工图设计49HYPERLINK\l"_Toc394300270"4.1建筑49HYPERLINK\l"_Toc394300271"4.2结构68HYPERLINK\l"_Toc394300272"4.3给排水75HYPERLINK\l"_Toc394300273"4.4暖通空调79HYPERLINK\l"_Toc394300274"4.5电气84HYPERLINK\l"_Toc394300275"4.6景观881总则1.0.1为实现绿色建筑全面推广的要求,规范湖南省绿色建筑设计工作,保证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的质量,特制定本要点。1.0.2以现行地方标准《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1中绿色建筑相关内容作为本要点条文。1.0.3本要点适用于湖南省范围内新建绿色居住建筑的设计要求。改建、扩建的绿色居住建筑设计参照执行。需要申报绿色建筑星级标识评价的项目,还应符合现行《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3/T314的相关要求。1.0.4绿色建筑设计文件应按本要点进行编制,内容应包括:建筑、结构与材料、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景观等专业。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应分专业编制,并由建筑专业综合协调。1.0.5绿色建筑设计文件除应满足本要点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湖南省现行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的要求。2规划与方案设计2.1总平面2.1.1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设计要点】(1)场地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的要求和建议,审核场地原始地形图,保证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古迹、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当建设开发确需改造场地内地形、地貌、水系、森林及有保留价值的植被等环境现状时,应在规划设计说明中应提出场地环境的恢复措施建议,宜考虑采用以下场地修复措施:1)对于高差较大的场地合理进行规划利用,避免过度对地形进行改造。通过利用高差合理利用凹地做地下室或下沉庭院,达到为地下空间提供采光通风,形成不同高度的入口空间,形成景观微地形,借助地形组织场地排水等作用。2)对于较为平整的场地避免过度进行堆土设计。合理采取复层绿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增加场地绿化面积,设置采光通风井为地下空间提供采光通风,设置透水地面、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恢复场地的入渗能力,设置乔木、构筑物遮阴降低场地的热岛强度等措施。3)充分考虑后期场地施工的合理安排,分类收集、保存并利用原场地的表层土。(2)在旧城改造和城镇化进程中,应尽量对场地内有利用或保护价值的既有建筑纳入建筑规划中加以利用,避免大拆大建。若对既有建筑加以保留利用,则应在规划设计图纸中应标明保留建筑的具体位置并进行说明。【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应对场地区位、原地形地貌,采取的保护措施等进行说明,并明确是否符合城区规划建设要求。(2)项目区位图:应体现项目所在区域位置。(3)场地地形图:应标明场地红线范围、竖向标高、原有地物、各类保护区和文物古迹位置等。2.1.2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若存在以上危险源,应采取下列措施:1、建筑场地与各类危险源的距离应满足相应危险源的安全防护距离控制要求。2、对场地中的不利地段或潜在危险源应采取必要的避让、防护或控制、治理等措施。3、对场地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应采取有效的治理与防护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设计要点】(1)建筑场地与各类危险源的距离应满足相应危险源的安全防护距离等控制性要求;对于场地中的不利地段或潜在危险源应采取必要的避让、防护或控制、治理等措施。其中,场地防洪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的相关规定;抗震防灾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土壤中氡浓度的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相关规定;电磁辐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的相关规定。(2)当建筑场地内存在地质灾害严重的地段和多发的区域时,应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包括场地稳定性和场地工程建设适应性等内容)。(3)对于可能存在污染源、电磁辐射(如电视广播发射塔、雷达站、通信发射台、变电站、高压电线等)、含氡土壤危害的项目,应由检测机构出具相关检测报告。(4)应根据地质勘探报告/环境影评估报告书(表)/土壤氡浓度专项检测报告、项目区位图、场地地形图和相关检测报告等文件,对建筑场地内的各类危险源、潜在危险源和不利地段进行综合评价,并在建筑设计说明中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建议。【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应根据规划方案和相关检测报告的等资料,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要求。(2)项目区位图:应体现项目所在区域位置。(3)场地地形图:应标明场地红线范围、竖向标高、原有地物、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和潜在危险源位置等。(4)环评报告书(表)/地勘报告:应体现场地是否有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是否有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等危险源,是否存在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5)土壤氡浓度专项检测报告:如项目环评报告书(表)/地勘报告中未体现土壤氡浓度信息,应进行专项检测,并编制专项检测报告。对于整体处于土壤氡含量低背景或中背景区域,且工程场地不存在地质断裂构造的项目,可不进行土壤氡浓度检测。(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仅当项目场地内存在地质灾害多发区或严重的地段时编制,具体应包括场地稳定性及场地工程建设适应性评定内容。(7)污染源相关检测报告或论证报告:仅当项目可能涉及污染源、电磁辐射时提供。2.1.3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下列日照标准要求:1、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的有关规定及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关于日照标准的要求。2、设计应减少对相邻有日照要求的建筑产生不利的日照遮挡,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设计要点】(1)应充分利用场地地形条件,采用错位式布局等布局方式,优化建筑平面设计,尽量避免建筑自遮挡与相互遮挡的现象。(2)建筑间距、建筑后退距离等规划布局应满足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不得使周边建筑原本满足国家和地方日照标准要求的门窗洞口在项目建成后日照时数低于相关标准要求。(3)每套住宅应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中有关居住建筑日照标准的规定。(4)对建筑及周边建筑的日照进行模拟分析,计算参数与计算结果应符合当地建筑间距和日照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5)本条中的“不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是指:1)对于新建项目的建设,应满足周边建筑及场地有关日照标准的要求;2)对于改造项目分两种情况:周边建筑及场地改造前满足日照标准的,应保证其改造后仍符合相关日照标准的要求;周边建筑及场地改造前未满足日照标准的,改造后不可再降低其原有的日照水平。【设计文件深度】(1)日照模拟分析报告:应使用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计算软件对标准中最低日照时数进行的模拟计算,日照模拟分析建模应包括地块周边受影响或影响本项目日照的既有建筑(至少将从项目边界计起的第二排纳入建模及分析)。(2)设计说明:应概述项目场地和周边的地形条件,并结合项目特征提出规划布局要求。(3)总平面图:应标明清晰的红线,以及能反映本地块与周边地块及建筑的空间相邻关系,明确项目中建筑单体之间的间距,以及与周边相邻近建筑的间距(具体内容应与日照模拟分析报告保持一致)。2.1.4应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的相关规定。【设计要点】场地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下发的《规划设计条件书》及规划依据图的要求和建议,并满足下列要求:(1)建设容量的指标包括城市空间、紧急疏散空间、交通流量等;(2)应合理选择户型配比,居住区人均居住用地指标:4-6层,23㎡~26㎡;7-12层,22㎡~24㎡;13-18层,20㎡~22㎡;19层及以上,11㎡~13㎡;当项目场地内存在n幢不同层数的建筑时,则该住区的人均用地指标限值应按下式计算:式中,为第幢建筑的总居住人口数;为住区的总居住人口数,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按每户3.2人计算;为第幢建筑的人均用地指标限值;此时,该住区的实际人均用地指标为:其中为居住区场地的总用地面积;则该住区的实际人均用地指标应小于等于人均用地指标限制,即:;(3)在满足上述指标的前提下,同时注意控制过高的容积率或过低的人均居住用地。【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和总平面图:应体现项目总用地面积,总户数、总人口(可按3.2人/户换算人口数、等技术经济指标,并充分考虑当地规划部门下发的《规划设计条件书》及“规划依据图”的要求和建议。(2)人均用地指标计算书:应明确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计算过程。2.1.5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应满足下列要求:1、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之比Rr≥5%。2、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RP2<70%。【设计要点】(1)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不小于5%,同时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不超过70%。(2)由于地下空间的利用受诸多因素制约,因此未利用地下空间的项目应提供相关说明,经论证场地区位和地质条件、建筑结构类型、建筑功能或性质确实不适宜开发地下空间的,不受本条限制。【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应提出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及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要求。(2)相关计算书:提供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及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计算书。2.1.6合理设置停车场所,应满足下列要求:1、非机动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措施。2、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并至少采取下列两项措施:1)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等方式。2)采用地下停车库方式时,其配建数量不少于总停车位的65%。3)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4)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5)按当地政策配置充电装置停车位。【设计要点】(1)设置非机动车停车设施。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的设置应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符合使用者的出行习惯,且应有遮阳防雨措施。(2)配建的地下停车库停车位数量应不少于总配建停车位数量的65%(因条件限制未设置地下室的改、扩建建筑除外)。(3)合理配建机动车充电设施。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按当地政策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对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机动车停车场、机动车充电设施的设置及配置比例提出要求。(2)总平面图:应标明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机动车停车场、机动车充电设施的具体位置。2.1.7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设有便捷的联系,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m。2、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800m范围内设有2条及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3、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设计要点】(1)当项目周边无现有或已规划的公共交通网络时,应先确定出入口位置,根据该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车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800m的要求,向当地交通部门提出相关建议。(2)“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是指通过空间的合理组织将建筑室内空间与轨道交通站场连通,设计专用的步行通道减少行人绕行、便捷地与城市道路的步行系统相连等,例如:通过架设天桥将建筑与公交站点相连,建筑的部分空间与地面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直接连通,为减少到达公交站点的绕行距离设置专用人行通道,地下空间与地铁站点直接相连等。【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应明确场地周边的公共交通设施情况,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设施的距离,以及便捷人行通道的设置情况。(2)总平面图:应包括建筑与公共交通站点连通的专用通道、连接口等内容。(3)场地周边公共交通设施布局图:应标明公共公共汽车站点、轨道交通站点位置、名称,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线路及距离,以及建筑与公共交通站场连通的专用通道、连接口等内容,并与规划总平面的相关内容一致。2.1.8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小于30%,旧区改建不小于25%。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新区建设不低于1m2,旧区改建不低于0.7m2。【设计要点】住区绿地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1)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和当地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规定。(2)新区建设项目的绿地率应达到30%,旧区改建项目的绿地率应达到25%。当受用地条件限制,旧区改造项目绿地率难以满足要求时,不足部分绿地面积应采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的方式进行补偿,其中:垂直绿化补偿面积为建筑物受阳外墙面实际绿化区域的面积;屋顶绿化补偿面积为未计入绿地率的屋顶绿化面积。(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第2.0.32条将绿地率定义为“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第7.0.4条还对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作了具体规定,包括中心绿地,以及老年人、儿童活动场地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不仅规定了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等各级中心绿地的设置内容、要求和最小规模,还要求中心绿地、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2、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绿化面积(含水面)不低于70%、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范围之外(组团绿地)等。【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应提出住区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要求。(2)总平面图:应包括项目总用地面积、总户数、总人口、绿地位置、绿地面积、绿地率、公共绿地位置、公共绿地面积等技术经济指标。2.1.9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10hm2的场地宜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面积之和占绿地总面积的比例不小于30%。2、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设计要点】(1)绿色雨水设施包括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截流设施、渗透设施、雨水塘、雨水湿地、景观水体、对功能调蓄设施等。(2)绿色雨水设施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1)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应达到30%;2)通过植物截流、土壤过滤滞留处理小流量径流雨水等方式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下凹式绿地、植草沟、树池等地面生态设施;(3)当场地面积大约10hm2时应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应明确以下内容:1)场地内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设置要求;2)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小于70%的要求;3)利用植物截流、土壤过滤滞留处理小流量径流雨水等方式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下凹式绿地、植草沟、树池等地面生态设施的要求。(2)总平面图:应标明绿色雨水设施位置。2.1.10场地内环境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相关规定,并采取下列措施改善环境噪声状况:1、对不同噪声允许标准的建筑进行合理布局,将噪声允许标准低的建筑布局在接近噪声源一侧,并利用该类建筑形成对噪声的抑制作用。2、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隔声降噪性能。3、将设备机房等内部噪声源集中布置。4、利用景观、绿化带进行隔声降噪。【设计要点】(1)应依据场地环评报告书(表)中对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的监测值进行总平面图设计,并说明场地周边环境噪声是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规定。(2)若项目场地环评报告书(表)中无环境噪声监测数据,应提供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模拟分析报告。(3)若不满足有关规定,应说明所采取的隔声降噪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和措施。【设计文件深度】(1)环评报告书(表):应包含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的监测值。(2)环境噪声模拟分析报告:若项目场地环评报告书(表)中无环境噪声监测数据,应提供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模拟分析报告。(3)设计说明:应依据场地环评报告书(表)中对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的监测值或环境噪声模拟分析报告,对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情况进行说明,若不满足有关规定,应说明所采取的隔声降噪方法和措施。2.2建筑2.2.1建筑群的规划布局、建筑物的平面布置、立面设计应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物的间距、体形、朝向等进行优化设计,充分考虑建筑物获得良好日照与自然通风,合理组织绿地和水域,减少硬化地面,改善居住小区室外夏季热环境,减少冬季不利风向影响。【设计要点】(1)在居住区、居住小区总平面规划布局及建筑平面布置、立面设计时,应对建筑的间距、体形、朝向、窗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合理利用朝向、室外气候及地形等自然条件,采用有利于夏季减少太阳日照并利于自然通风,冬季充分利用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的形式,营造良好的风环境和日照条件,组织好建筑物室内外的自然通风,减少气流对区域微气候及建筑本身的不利影响。(2)在进行居住区、居住小区设计时也需考虑对小区内生态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合理组织并增加绿地和水域的面积,减少硬化地面,可以增强小区内微气候的自我调节能力,改善小区微气候环境。【设计文件深度】设计说明:应结合场地地形图、总平面图,提出建筑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的优化设计目标。应说明自然通风组织设计要点,和通风良好户型总面积占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不小于70%。2.2.2建筑的主要朝向布置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并满足下列要求:1、建筑居住空间平面布置在南向或南偏东15º至南偏西15º范围内,不宜超出南偏东40º至南偏西30º范围;2、居住空间不应在东、西向开设外窗,否则应设置活动外遮阳,南向外窗宜设置水平遮阳或活动外遮阳;3、屋顶透明部分应采取通风遮阳措施。【设计要点】建筑物主要使用空间的窗口宜朝南或南偏东15°至南偏西15°之内,不宜超出南偏东40°至南偏西30°范围。如建筑的朝向不能满足要求,应提出补偿措施。【设计文件深度】(1)总平面图:应标注项目场地内建筑的朝向角度;(2)设计说明:应明确项目场地内建筑的朝向角度,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补偿措施(如是否需要进行优化设计)。2.2.3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不大于《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1-2017表4.1.3的规定。表4.1.3居住建筑体形系数限值建筑层数≤3层(4~11层)≥12层建筑的体形系数≤0.55≤0.40≤0.35【设计要点】体形系数过小,将制约建筑师的创造性,造成建筑造型呆板,平面布局困难,甚至损害建筑功能。因此应权衡利弊,兼顾不同类型的建筑造型,来确定体形系数。当体形系数超过规定时,则要求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确保实现节能目标。【设计文件深度】设计说明:应对建筑体形系数指标做相关要求。2.2.4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改善室内采光效果。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规定,在满足采光要求的基础上不宜加大外窗面积。【设计要点】建筑设计时应对户型进行合理布局,改善建筑室内天然采光效果。【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明确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建筑平面图:户型布局应体现对于建筑室内天然采光效果的改善。2.2.5居住建筑当设置凸窗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窗的传热系数限值应比《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1-2017表4.2.2中的相应值小10%;2、计算窗墙面积比时,凸窗的面积按透光部分展开面积计算;3、对凸窗不透明的上顶板、下底板和侧板,应进行保温处理,且保温处理后板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1.5W/(㎡·K)。【设计要点】居住建筑设置凸窗使得窗墙面积比增大,导致空调供暖能耗增加,故从降低建筑能耗角度考虑,必须进行严格控制。【设计文件深度】设计说明:应说明建筑设置凸窗的部位、数量和形式,明确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2.6建筑各朝向的窗户,当设置了可以完全遮住正面的活动外遮阳时,应认定满足《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1-2017第4.2.2条对外窗外遮阳的要求。采用了卷帘、中空玻璃内置遮阳、百叶等的外窗传热系数按《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1-2017表4.3.1进行修正。【设计要点】湖南地区的建筑外窗,对室内热环境和空调负荷影响很大,通过外窗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几乎不经过时间延迟就会对房间产生热效应。为了节约能源,应对窗口和透光幕墙采取外遮阳措施。【设计文件深度】设计说明:应对建筑外窗需采取遮阳措施做相关要求。2.2.7主要功能房间应有良好的户外视野,相邻建筑的直接间距应大于18m,且无明显视线干扰。【设计要点】建筑设计时应考虑楼间距,临近住宅应通过建筑户型设计避免产生私密问题。【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应提出楼间距和避免产生私密问题及视线遮挡的措施;(2)总平面图:合理确定建筑楼间距,确保主要功能房间的使用区域内都能看到室外自然环境;(3)视野模拟分析报告:应将周边高大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影响都考虑在内,建筑自身遮挡也不可忽略,并涵盖所有朝向的最不利房间。2.2.8建筑内应设置适宜接近自然的阳台、空中花园等建筑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开敞、半开敞等过渡空间。【设计要点】建筑设计应考虑自然开敞、半开敞的空间设计。开敞、半开敞空间就是指阳台、空中花园、入户阳台等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设计文件深度】建筑平面图:应有开敞、半开敞的空间设计方案。2.2.9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装饰性构件应结合功能一体化设计,并满足下列要求:1、纯装饰性构件造价之和不高于单栋建筑工程土建总造价的2%;2、作为装饰的飘板、格栅、构架等建筑构件应结合遮阳、导风等功能进行设计,或结合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系统进行一体化设计,以减少纯装饰性构件的使用;3、不应采用无节能功能的双层外墙(含透光幕墙)。【设计要点】建筑设计时应考虑装饰性构件的功能性,避免采用没有功能的纯装饰性构件,造成建筑材料的浪费。没有功能的纯装饰性构件主要包括:建筑外立面上不具备功能性作用的纯装饰性构件,如飘板、格珊、构架等;单体建筑的屋顶等处单纯为追求标志性效果的异形构件,如球、塔、曲面等;高度超过规范最低要求的2倍的女儿墙;群体建筑红线范围内单纯为追求标志性效果的异形构件,如独立柱、竖塔、球等。通过使用装饰和功能一体化构件,利用功能构件作为建筑造型的语言,可以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表达美学效果,并节约资源。对于不具备遮阳、导光、导风、载物、辅助绿化等作用的飘板、格栅、构架,单纯为追求标志性效果的塔、球、曲面等装饰性构件,应对其造价进行控制。【设计文件深度】设计说明:应要求尽量避免采用纯装饰性构件,并明确造价比例控制要求。3初步设计3.1建筑3.1.1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若存在以上危险源,应采取下列措施:1、建筑场地与各类危险源的距离应满足相应危险源的安全防护距离控制要求。2、对场地中的不利地段或潜在危险源应采取必要的避让、防护或控制、治理等措施。3、对场地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应采取有效的治理与防护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设计要点】(1)建筑场地与各类危险源的距离应满足相应危险源的安全防护距离等控制性要求;对于场地中的不利地段或潜在危险源应采取必要的避让、防护或控制、治理等措施,对场地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应采取有效的治理与防护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中,场地防洪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的相关规定;抗震防灾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土壤中氡浓度的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相关规定;电磁辐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的相关规定。(2)当项目场地内存在不利地段或潜在危险源时,应根据规划方案和相关检查报告的等资料,在建筑、结构设计说明中简述项目场地内不利地段和各类潜在危险源的防护措施要求及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在相关设计图纸中予以落实。【设计文件深度】(1)建筑设计说明:应根据规划设计和相关检测报告的等资料,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要求。(2)场地地形图:应标明场地红线范围、竖向标高、原有地物、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和潜在危险源位置等。(3)初步设计图:落实场地内不利地段和各类潜在危险源的防护 技术措施 安全生产方案及措施施工现场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措施及方案皮带机检修技术措施皮带维修安全技术措施 。(4)环评报告书(表)/地勘报告:应体现场地是否有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是否有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等危险源,是否存在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5)土壤氡浓度专项检测报告:如项目环评报告书(表)/地勘报告中未体现土壤氡浓度信息,应进行专项检测,并编制专项检测报告。对于整体处于土壤氡含量低背景或中背景区域,且工程场地不存在地质断裂构造的项目,可不进行土壤氡浓度检测。(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仅当项目场地内存在地质灾害多发区或严重的地段时编制,具体应包括场地稳定性及场地工程建设适应性评定内容。(7)污染源相关检测报告或论证报告:仅当项目可能涉及污染源、电磁辐射时提供。3.1.2建设场地内不应存在未达标排放或者超标排放的气态、液态或固态的污染源,若存在以上污染源,应采取下列措施:1、说明污染源类型,并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以达到无超标污染物排放的要求。2、在进行场地设计时,应合理设置污染源的区位,以避免污染源对主要功能区域和周边环境产生影响。【设计要点】建筑场地内不应存在未达标排放或者超标排放的污染源,与建筑专业相关的主要为垃圾堆等固态污染源。若有相应污染源,项目应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并达到无超标污染物排放的要求。【设计文件深度】(1)环评报告书(表):应包括场地内各类污染源及其控制措施分析。(2)建筑设计说明:应明确固体废弃物(垃圾)的收集方式。3.1.3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应满足下列要求:1、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之比Rr≥5%。2、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RP2<70%。【设计要点】由于地下空间的利用受诸多因素制约,因此未利用地下空间的项目应提供相关说明,经论证场地区位和地质条件、建筑结构类型、建筑功能或性质确实不适宜开发地下空间的,不受本条限制。【设计文件深度】(1)建筑设计说明:应标明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及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指标。(2)相关计算书:提供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及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计算书。3.1.4合理设置停车场所,应满足下列要求:1、非机动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措施。2、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并至少采取下列两项措施:1)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等方式。2)采用地下停车库方式时,其配建数量不少于总停车位的65%。3)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4)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5)按当地政策配置充电装置停车位。【设计要点】(1)设置非机动车停车设施。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的设置应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符合使用者的出行习惯,且应有遮阳防雨措施。(2)配建的地下停车库停车位数量应不少于总配建停车位数量的65%(因条件限制未设置地下室的改、扩建建筑除外)。(3)合理配建机动车充电设施。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按当地政策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设计文件深度】(1)总平面图:应根标明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的具体位置、地面停车场的具体位置。(2)总平面图经济技术指标:应注明地上地下停车位数量、充电设施停车位数量,并计算出地下停车位比例及充电设施停车位数量占停车位总数量比例。3.1.5无障碍设计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规定,且满足下列要求:1、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且与建筑场地外人行通道无障碍设施连通。2、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设有无障碍设施。【设计要点】场地内人行通道、场地内人行通道与场地外人行通道的连接处、建筑入口等位置,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相关要求设置无障碍设施。【设计文件深度】(1)建筑设计说明:应提出场地内人行通道的无障碍设置要求。(2)总平面图:应包括场地内人行通道、场地内人行通道与场地外人行通道的连接处、建筑入口等位置的无障碍设施措施等内容。3.1.6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小于30%,旧区改建不小于25%。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新区建设不低于1m2,旧区改建不低于0.7m2。【设计要点】设计应提供更多的绿化用地或绿化广场,创造更加宜人的公共空间。并满足以下要求:(1)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和当地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规定。(2)当受用地条件限制,旧区改造项目绿地率难以满足要求时,不足部分绿地面积应采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的方式进行补偿。其中,垂直绿化补偿面积为建筑物受阳外墙面实际绿化区域的面积;屋顶绿化补偿面积为未计入绿地率的屋顶绿化面积。(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第2.0.32条将绿地率定义为“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第7.0.4条还对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作了具体规定,包括中心绿地,以及老年人、儿童活动场地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不仅规定了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等各级中心绿地的设置内容、要求和最小规模,还要求中心绿地、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2、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绿化面积(含水面)不低于70%、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范围之外(组团绿地)等。【设计文件深度】(1)建筑设计说明:应提出住区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要求。(2)建筑总平面图:应包括项目总用地面积、总户数、总人口、绿地位置、绿地面积、绿地率、公共绿地位置、公共绿地面积等技术经济指标。(3)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设计图:采用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措施的项目,应按设计深度要求落实相关技术措施,并提供面积计算书。3.1.7种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条件和体现地方特色的乡土植物,其占场地全部植物种类及数量的比例不应小于70%。【设计要点】景观设计应尽量选用易维护、适应性强、病虫害少的乡土植物及外来适用植物,在设计说明中对景观设计植物种类的选用提出要求,并明确不小于70%的配植比要求,具体植物种类详见《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3/T314-2015中表2“湖南主要乡土植物及外来适用植物一览表”。【设计文件深度】建筑设计说明:应对植物种类的选用及比例提出要求。3.1.8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应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方式,绿地配植乔木不少于3株/100m2,种植区域覆土深度不小于1.2m,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设计要点】应合理选择、科学配置植物物种。设计说明中应要求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形式,种植区覆土深度及排水能力等技术措施应满足植物生长需求,相关技术措施应在设计图纸中落实。【设计文件深度】总平面设计说明:应对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及保证植物生长需求提出要求。3.1.9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10hm2的场地宜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面积之和占绿地总面积的比例不小于30%。2、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设计要点】(1)绿色雨水设施包括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截流设施、渗透设施、雨水塘、雨水湿地、景观水体、对功能调蓄设施等。(2)绿色雨水设施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1)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应达到30%;2)通过植物截流、土壤过滤滞留处理小流量径流雨水等方式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下凹式绿地、植草沟、树池等地面生态设施;(3)当场地面积大约10hm2时应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设计文件深度】(1)建筑设计说明:应明确以下内容:1)场地内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设置要求;2)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小于70%的要求;3)利用植物截流、土壤过滤滞留处理小流量径流雨水等方式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下凹式绿地、植草沟、树池等地面生态设施的要求。(2)总平面图:应标明绿色雨水设施位置。3.1.10场地内环境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相关规定,并采取下列措施改善环境噪声状况:1、对不同噪声允许标准的建筑进行合理布局,将噪声允许标准低的建筑布局在接近噪声源一侧,并利用该类建筑形成对噪声的抑制作用。2、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隔声降噪性能。3、将设备机房等内部噪声源集中布置。4、利用景观、绿化带进行隔声降噪。【设计要点】(1)应依据场地环评报告书(表)中对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的监测值进行总平面图设计,并说明场地周边环境噪声是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规定。(2)若项目场地环评报告书(表)中无环境噪声监测数据,应提供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模拟分析报告。(3)若不满足有关规定,应说明所采取的隔声降噪方法和措施,并在相关设计图纸中落实。【设计文件深度】(1)环评报告书(表):应包含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的监测值。(2)环境噪声模拟分析报告:若项目场地环评报告书(表)中无环境噪声监测数据,应提供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模拟分析报告。(3)建筑设计说明:应依据场地环评报告书(表)中对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的监测值或环境噪声模拟分析报告,对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情况进行说明,若不满足有关规定,应说明所采取的隔声降噪方法和措施。3.1.11降低热岛强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场地内户外活动区域的有效遮阴面积不应小于20%。【设计要点】户外活动场地包括步道、庭院、广场、游憩场和停车场。乔木遮阴面积应按成年乔木的树冠正投影面积计算;构筑物遮阴面积应按构筑物正投影计算;建筑日照投影遮阴面积应按夏至日8:00~16:00内有4h处于建筑阴影区域的户外活动场地面积计算。【设计文件深度】(1)建筑设计说明:应提出乔木、构筑物和建筑日照投影的遮阴面积之和占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面积的比例要求。(2)总平面图:应包括乔木、构筑物和建筑日照投影的遮阴措施等内容。3.1.12建筑群的规划布局、建筑物的平面布置、立面设计应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物的间距、体形、朝向等进行优化设计,充分考虑建筑物获得良好日照与自然通风,合理组织绿地和水域,减少硬化地面,改善居住小区室外夏季热环境,减少冬季不利风向影响。【设计要点】(1)建筑的体形、朝向、窗墙比、楼距等间接影响建筑的供暖和空调能耗以及建筑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因此十分重要。然而,在受场地、造型需求等限制的情况下,上述因素有可能不完全符合要求,此时应做优化设计。(2)场地规划布局应合理设置建筑朝向、满足建筑日照标准。建筑布局适宜朝向为南偏东30º至南偏西30º范围内,如遇到工程项目需考虑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等因素,可适当放宽,但应采取相应遮阳措施解决朝向不佳带来的不利影响。【设计文件深度】(1)总平面图及建筑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的优化设计报告:依据场地地形图等,优化总平面设计中体形系数、朝向、楼距、窗墙比等指标。(2)建筑设计说明:说明自然通风组织设计要点,和通风良好户型总面积占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不小于70%。(3)通风良好户型面积比例计算书:对于居住建筑通风良好的户型判定,必须是南北通透且能形成穿堂风,而不能采用模拟通风换气次数的方式来达到要求。3.1.13建筑的主要朝向布置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并满足下列要求:1、建筑居住空间平面布置在南向或南偏东15º至南偏西15º范围内,不宜超出南偏东40º至南偏西30º范围;2、居住空间不应在东、西向开设外窗,否则应设置活动外遮阳,南向外窗宜设置水平遮阳或活动外遮阳;3、屋顶透明部分应采取通风遮阳措施。【设计要点】东偏北30°至东偏南60°、西偏北30°至西偏南60°范围内居住空间的外窗,应统一设置挡板式遮阳或可以遮住窗户正面的活动外遮阳。【设计文件深度】总平面图:应标注项目场地内建筑的朝向角度。3.1.14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不大于《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1-2017表4.1.3的规定。表4.1.3居住建筑体形系数限值建筑层数≤3层(4~11层)≥12层建筑的体形系数≤0.55≤0.40≤0.35【设计要点】体形系数过小,将制约建筑师的创造性,造成建筑造型呆板,平面布局困难,甚至损害建筑功能。因此应权衡利弊,兼顾不同类型的建筑造型,来确定体形系数。当体形系数超过规定时,则要求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确保实现节能目标。【设计文件深度】建筑节能计算书:应有体形系数的计算过程,分析是否达标。3.1.15户型设计应通过优化建筑空间、平面布局和构造设计,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有供暖空调时应保证必要的卫生通风换气。1、应分户设计自然通风气流路线,确定自然通风的进、排风口位置;2、优先采用外窗作为自然通风进、排风口,外窗可开启面积(含阳台门面积)不应小于外窗所在房间地面面积的1/12;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机械通风,并保证非供暖空调时段的换气次数不小于10次/h;3、不设新风系统的供暖空调房间应设置卫生通风口或进行机械通风,卫生通风口最小净面积Smin按《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1-2017附录A计算;4、宜为过渡季和夏季采用电风扇降温提供条件。【设计要点】(1)建筑平面布局、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有利于组织室内的自然通风;(2)住宅户型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穿堂风,通风良好户型总面积与总面积的比值应达到70%以上。【设计文件深度】(1)建筑设计说明:应说明自然通风组织设计要点,居住建筑的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不应小于8%,有利于形成穿堂风。(2)通风良好户型面积比例计算书:对于居住建筑通风良好的户型判定,必须是南北通透且能形成穿堂风,而不能采用模拟通风换气次数的方式来达到要求。3.1.16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改善室内采光效果。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规定,在满足采光要求的基础上不宜加大外窗面积。【设计要点】(1)居住建筑起居室的窗地面积比分别达到1/6。(2)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眩光值应满足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中的要求。(3)内区采光系数达标区域的面积比例达到60%(建筑无内区,可不执行)。(4)对于设置地下室的项目,主要可采用下沉广场、天窗、采光井、反光板和导光管系统改善地下空间的天然采光。对于非人防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5%的面积应达到其首层面积的5%。【设计文件深度】(1)室内采光模拟报告:应说明模拟软件名称及版本、模拟边界条件设定、网格设计、工作面工况、材料的采光计算参数、室外建筑物或构筑物情况、室内地面反射率,以及模拟结果等,并应对各层主要功能房间天然采光进行计算(单栋居住建筑为标准层时,只需要进行最底层的计算),对主要功能房间的眩光值进行模拟,对内区采光系数达标区域的面积进行模拟。(2)建筑设计说明:应提出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要求;对于设置地下室的项目,应提出改善地下室天然采光的措施要求。(3)建筑总平面图:对地下自然采光的洞口位置和尺寸提出要求。3.1.17采用分体式空调器和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时,应设置或预留空调器和热水器室外机及热水器水箱的位置和条件,并应符合《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1-2017附录B的规定。【设计要点】夏季空调室外机向外部空间大量排热,如果室外机位于通风不良的场所,例如位于“凹”型空间内部,其排出的热量将蓄积在空间内部,使外部空间的热环境恶化,同时也会进一步增加建筑的空调负荷,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应将空调室外机设置在通风良好的场所,使空调排热可迅速扩散,减少其对建筑室内环境的影响。【设计文件深度】建筑平、立、剖面图:应有空调外机布置位置。3.1.18建筑围护结构各部分的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不应大于《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1-2017表4.2.1规定的限值。【设计要点】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直接影响居住建筑供暖和空调能耗,必须予以严格控制。【设计文件深度】(1)建筑设计说明:应有屋面、墙体、楼地面及户门的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外窗的传热系数和太阳能得热系数,说明是否满足节能标准中的要求。(2)建筑节能计算书:应列出围护结构所用的工程材料,简要说明构造做法,出具围护结构各部分热工特性的计算过程,分析是否满足标准。3.1.19居住建筑当设置凸窗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窗的传热系数限值应比《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1-2017表4.2.2中的相应值小10%;2、计算窗墙面积比时,凸窗的面积按透光部分展开面积计算;3、对凸窗不透明的上顶板、下底板和侧板,应进行保温处理,且保温处理后板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1.5W/(㎡•K)。【设计要点】居住建筑设置凸窗使得窗墙面积比增大,导致空调供暖能耗增加,故从降低建筑能耗角度考虑,必须进行严格控制。对凸窗不透明的上顶板、下底板和左右侧板的保温隔热处理应该给予足够重视。【设计文件深度】(1)建筑设计说明:应明确建筑设置凸窗的部位、数量和形式。(2)门窗大样图:应明确凸窗不透明的上顶板、下底板和左右侧板是否采取了保温处理。(3)建筑节能计算书:应出具凸窗不透明的上顶板、下底板和左右侧板等部位做保温处理的工况下,凸窗热工性能的计算说明,分析是否达标;计算外墙平均传热系数时,应包含凸窗上下不透明顶板、底板及左右侧板。3.1.20建筑各朝向的窗户,当设置了可以完全遮住正面的活动外遮阳时,应认定满足《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1-2017第4.2.2条对外窗外遮阳的要求。采用了卷帘、中空玻璃内置遮阳、百叶等的外窗传热系数按《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1-2017表4.3.1进行修正。【设计要点】湖南地区的建筑外窗,对室内热环境和空调负荷影响很大,通过外窗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几乎不经过时间延迟就会对房间产生热效应。为了节约能源,应对窗口和透光幕墙采取外遮阳措施。对于建筑外窗设置外遮阳应考虑其安全性,其构件与主体结构应可靠联结。一般而言,外卷帘、内置遮阳中空玻璃、外百叶活动外遮阳实际效果比较好。【设计文件深度】建筑平、立、剖面图:应注明外遮阳位置。3.1.21屋面应采用保温隔热屋面。【设计要点】(1)采用保温隔热屋面,可有效降低夏季住宅室内的热负荷,同时保证冬季的热舒适。湖南地区较为常用的保温隔热屋面的做法有:通风间层保温隔热屋面(空气间层平均高度≥450mm)、蓄水屋面和植被屋面等。(2)保温隔热屋面应占可利用屋面面积的比例应达到75%以上。(3)坡屋面如设有屋面架空层及老虎窗、通风百叶等通风构造措施,可视为通风间层保温隔热屋面。(4)超高层住宅可不执行本条要求。【设计文件深度】(1)建筑设计说明:应明确哪些屋面采用通风间层保温隔热屋面(空气间层平均高度≥450mm)、蓄水屋面或植被屋面,并要求其面积占可利用屋面面积的比例达到75%以上。(2)建筑屋顶平面图:应明确隔热保温屋面范围。3.1.22楼梯间、走廊、电梯间、前室等公共区域采用可开启的外窗。【设计要点】楼梯间、走廊、电梯间、前室等公共区域采用可开启的外窗,可满足春秋季和夏季凉爽时间的通风需要,冬季时关闭外窗,可提高室内温度,对于提高舒适度与降低能耗都有一定作用。【设计文件深度】(1)建筑设计说明:应明确建筑楼梯间、走廊、电梯间、前室等公共区域设置可开启外窗的情况。(2)门窗表:应明确建筑楼梯间、走廊、电梯间、前室等公共区域外窗的设置部位和形式。3.1.23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规定,并满足下列要求:1、合理布置建筑平面,对室内声环境要求较高的功能房间应远离噪声源布置;2、对室内噪声源采取减振、吸声、隔声降噪等构造措施;3、提高门窗等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隔声性能,降低室外噪声对室内声环境的影响。【设计要点】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等资料对建筑外部噪声(如周边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工业噪声等)进行分析,合理确定建筑物的防噪间距、朝向及平面布置,优化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将噪声不敏感房间沿街布置,噪声敏感房间远离噪声源,将设备机房等内部噪声源集中布置,减轻建筑内外部噪声的影响。【设计文件深度】(1)环评报告书(表):应提出项目环境噪声值。(2)建筑设计说明:根据项目所在声环境区,判断环境噪声是否达标。(3)总平面图和建筑平面图:应体现建筑物的防噪间距,朝向及平面布置的合理性。建筑内部空间的防噪优化措施。3.1.24主要功能房间应有良好的户外视野,相邻建筑的直接间距应大于18m,且无明显视线干扰。【设计要点】建筑设计时应考虑楼间距,临近住宅应通过建筑户型设计避免产生私密问题。【设计文件深度】(1)建筑设计说明:应提出楼间距和避免产生私密问题及视线遮挡的措施。(2)总平面图:合理确定建筑楼间距,确保主要功能房间的使用区域内都能看到室外自然环境。3.1.25建筑内应设置适宜接近自然的阳台、空中花园等建筑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开敞、半开敞等过渡空间。【设计要点】建筑设计中应进行自然开敞、半开敞的空间细化设计。开敞、半开敞空间就是指阳台、空中花园、入户阳台等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设计文件深度】建筑设计说明:应对自然开敞、半开敞的空间设计作出说明。3.1.26幕墙设计应采取避免光污染措施,透光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设计要点】(1)当建筑设置玻璃幕墙时,其可见光反射比(被物体表面反射的光通量与入射到物体表面的光通量之比)不应大于0.2。(2)对于非玻璃幕墙建筑本条直接达标。【设计文件深度】建筑设计说明:应明确项目是否设置玻璃幕墙,设置时应提出玻璃幕墙可见光
本文档为【《湖南省绿色建筑工程设计要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is_09027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93KB
软件:Word
页数:19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22-04-16
浏览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