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晚清徽商对徽州社会救济事业的扶持_以光绪三十四年水灾赈捐为例

论晚清徽商对徽州社会救济事业的扶持_以光绪三十四年水灾赈捐为例

举报
开通vip

论晚清徽商对徽州社会救济事业的扶持_以光绪三十四年水灾赈捐为例 2009年 9月 第 33卷 第 5期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 l of AnhuiUn ive rsity ( Ph ilosophy and Soc ia l Sc iences) September 2009 Vo.l 33 No. 5 论晚清徽商对徽州社会救济事业的扶持 � � � 以光绪三十四年水灾赈捐为例 张小坡 (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 安徽 合肥 � 230039) 摘 � 要:明清徽州社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徽商印记,及至晚清, 情况依然如此。光绪三十四年夏,...

论晚清徽商对徽州社会救济事业的扶持_以光绪三十四年水灾赈捐为例
2009年 9月 第 33卷 第 5期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 l of AnhuiUn ive rsity ( Ph ilosophy and Soc ia l Sc iences) September 2009 Vo.l 33 No. 5 论晚清徽商对徽州社会救济事业的扶持 � � � 以光绪三十四年水灾赈捐为例 张小坡 (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 安徽 合肥 � 230039) 摘 � 要:明清徽州社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徽商印记,及至晚清, 情况依然如此。光绪三十四年夏, 徽 州暴发特大水灾,徽商在灾荒场域之外迅即展开了大规模的赈捐行动。旅沪徽商利用同乡网络组织居 中协调,借助现代公共媒体, 更新募捐手法, 广发募捐公告, 号召流寓各大城市的徽籍人士慨输资财, 以 纾解故土家园的灾难。徽州地方官绅颇为依赖旅外徽商, 两者互为奥援,极大地提高了赈济效率。与徽 商数额庞大的捐款相比,官赈已退居微不足道的位置,而此次赈捐所体现出的地缘色彩和募捐程式也为 考察晚清义赈的演进提供了合适的样本。 关键词:徽商; 徽州;水灾; 公共媒体;赈捐; 晚清 中图分类号: K295. 54; K257.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1- 5019( 2009) 05- 0126- 07 一、引 � 言 徽商研究是构筑徽学阵地的重要基石, 目前学界已对 这个独具特色的引领明清商业社会发展数百年的商人群体 作了几乎全景式的探讨。相对于学者对徽商的经营方式、 商业资本、群体特征等属于商业史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关注程度, 从社会 史角度切入, 探讨徽商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扶持与资助等方 面的议题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尚存在诸多可供开掘的空 间。范金民曾撰文考察清代徽州商帮在苏州、杭州、上海及 广大市镇的慈善设施与活动, 对徽州商帮创设慈善设施的 出发点、相关规章及其活动的功效等问题作了富有开创性 的分析。[ 1]卞利则直接以 徽商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公益事 业!为题,讨论了徽商在兴办教育和文化事业、修桥筑路、 灾荒救济、社会慈善等方面进行支持与捐助的情况。[2]此 前, 他还专门探讨了明清徽商在捐款赈济灾荒中所付出的 努力。[ 3]上述文章为后续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但稍显 遗憾的是, 作者讨论的时段多集中在明代及清中前期, 对晚 清以降徽商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着墨不多。我们应当 看到, 研究时段的不均衡现象是目前徽学研究领域存在的 一个普遍问题, 这主要是徽学资料的发掘与利用情况所致。 有鉴于此, 本文以光绪三十四年 ( 1908年 )徽州特大水灾发 生后, ∀旅外徽商踊跃捐资赈济桑梓的事件为例,广泛搜求 晚清时期出版的报刊资料, 辅之以政书文牍,细致梳理徽商 在此次赈捐中, 利用现代公共传媒突破地缘限制, 召集流寓 各地的徽籍人士慷慨解囊, 为纾解故土危难所采取的种种 举措及其背后所隐含的行动意义, 以期丰富晚清徽商活动 的图景, 同时也为考察晚清义赈演变实态提供分析的例证。 二、徽州水灾报道及初期赈灾 光绪三十四年入夏以后, 徽州各县雨水不断, 池塘沟渎 日见盈满。及至农历五月二十四日, 倾盆大雨直泻而下,次 日午后一点一刻左右,阴雨迷漫天空, 洪水瞬间陡涨, 势若 倒海, 时人称: #方一瞬间即涨至一二丈高, 当者无法防维 逃避。∃ [ 4]负责办理赈灾的绅董调查发现,受灾区主要沿河 溪分布, 达三百余里。由于洪水从高山奔涌而下,以往不近 水之处也波涛数丈, 休宁县西乡之玉桥、山背, 南乡之黄金 ∀ � 对于光绪三十四年暴发的徽州特大水灾,吴媛媛进行了初步探讨, 其立足点是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讨论偏处一隅 的徽州地区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大水灾,从而窥探晚清徽州社会的变迁。作者以 徽属义赈征信录 !中的赈灾款额 作为代用资料, 细致入微地考察了灾害的空间分布格局,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灾的赈济机构和赈济程序, 并关注了赈灾 款项及来源。由于作者将关注重心放在徽州本土,所以对旅外徽商的努力没有作深入的分析 ,这就为本文的展开预留了 空间。参见吴媛媛 晚清徽州社会救济体系初探 � � � 以光绪三十四年水灾为例!,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7年第 2期。 收稿日期: 2009- 03- 20 基金项目: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09年资助课题 ( A2009054); 安徽大学 # 211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张小坡 ( 1979~ ), 男,安徽蒙城人,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历史学博士. 126 桥、吴天岭各村遭灾尤惨, 从当时比较详细的报道可知: #休宁五城灾情最重,山斗以上冲屋伤人不少,清漪一带居 民皆已荡然, 龙湾之下溪口、星洲、伦堂水灾相同。其自南 乡向西各路, 自月潭到小珰一路, 山崩于途,道路不通, 水高 数丈; 下溪口、浮潭、东州、方干、竹背后等处一片汪洋; 荪 田、商山一路亦山崩道塞。屯溪众水所汇, 水势更甚, 沿河 店屋尽被水淹, 茶叶淹没,有一百数十万之巨, 水退泥深六 尺, 舟无泊处。∃ [ 5]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水灾给徽州社会经 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洪水所到之处,道路桥梁尽毁 ,交通 断绝, 膏腴之田变成瘠壤, #今次洪水成灾,多从山顶、山腰 直决横冲而下, 所有路径或被冲倒, 或经崩摧, 无不失其故 步, 往来要道断绝行人,甚或成为绝涧,扳藤牵葛, 一里费十 里工夫∃。[4]屯溪为皖南巨镇, 是晚清徽州茶叶集散之所, 每年输送到海外的茶叶额几至千万元, #而今被水冲决已 毁其半, 今年茶叶殆无望矣∃。[ 6]街上七十余家茶号仅有四 家未遭水淹, 其余无一家幸免, 损失数十万金。沿河街一带 居民铺户悉数被冲, 各洋庄、茶号及各行业的货物被冲走二 三十万金, 盐、油、粮食、酱园损失更甚。[ 7]歙县西南各村镇 也遭到洪水洗劫, 婺源县大畈、江湾以及官亭各处, 沿河一 带民居、田地多付之东流,其幸存之屋则东倒西歪, 未死之 人亦流离失所。[ 8 ]水灾造成物价腾涨, 灾区米价每石需洋 甚至十余元, 一时间道馑相望, 耆老佥云: #此次蛟水为数 十年所未有。∃ [9] 水灾过后, 徽州地方官绅迅即展开赈济工作。屯溪公 济局绅董洪廷俊、程恩浚、江福桢等人不忍坐视水灾惨状, 邀集街上的士绅出面筹集赈款。因屯溪盐、货各店遭灾甚 巨, 仅能向钱庄、茶行、典当铺及茶栈、各善局筹募到英洋 2700余元, 就近散给最重灾户每人英洋 2元、米 1斗。赈 济之后的数百元余款用来雇佣石匠修造黎阳桥, 因工程浩 大, 余款不足以供给需费,便由洪廷俊等人筹垫。 赈灾初期, 屯溪公济局绅董只是将注意力放在挖掘徽 州本土财力上, 还没有充分发现旅外徽商的作用, 或者说尚 无暇顾及向旅外徽商求助。在旅沪徽商将第一笔赈款 5000英洋和各报馆筹垫的 3000元汇到屯溪公济局, 委托 其散发后, 洪廷俊等人才意识到从家乡走出的商人群体是 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 ,旋即致函旅沪徽商,称 #今捧诸大善 士华翰, 急公好义之诚溢于楮墨。洪廷俊等展读未终, 不觉 为灾黎额手称庆, 先即代其泥首致谢∃。接着汇报了婺源、 休宁等处遭灾情形, 认为以工代赈非巨款不能成事, #希诸 大善士于筹赈之余, 借箸更筹, 不拘定数,集腋成裘, 如能得 有常款, 源源接济,则造福于瘠土, 功何可纪∃! [ 4]从整个赈 济过程来看, 徽州之所以能够安然度过大灾, 也多半仰赖于 旅外徽商的募捐。 旅外徽商以上海徽商为主体,通过在 申报 !、 中外日 报!、 神州日报!等发行量较大的报刊上发布募赈公告, 把 分散于杭州、无锡、汉口、九江等国内各主要城市的徽籍人 士团结到了一起。在故土乡谊纽带的联结下, 旅外徽商不 分所在之县是否受灾, 慨输资财。随着外来赈款源源不断 地输入, 徽州受灾各县的赈济工作在地方官绅的主持下开 始有条不紊地进行, 最终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徽州受灾民众 生活的安定、道路交通的修建乃至社会经济的恢复起到了 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旅沪徽商的募捐举措 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午后一时,旅居上海的徽州 绅商集会于徽宁会馆,商讨募捐事宜。斯时参加议事的徽 商还未接到徽州绅董的灾情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 只能从 中外日报!、 申 报!等媒体的报道中了解灾地最近消息, #知徽河两岸被水 冲毁受灾之地, 其长达于三百,现在灾地米价每石需洋二十 元尚不易得 ,故道馑相望 ,饥民遍野, 非办急振不可∃。故 土的灾情迫在眉睫, 便决定先设立旅沪徽州水灾劝赈所, 由 公众委托法租界永安街长源泰栈为赈款总汇之处, 推举长 源泰主人谢筠亭为收支员, 以万昌典执事余鲁卿辅助之。 同时还议定了办事程序, 一面发急电请求安徽巡抚拨官款 赈济, 一面由徽商分处投报进行募捐,商定于即日内先行向 屯溪茶业公所汇款作为最先之急赈。由于灾区需款甚殷, 而时间又至为紧急, 此次集议, 除到会商人量力捐款外,还 决定先行借款, 然后再分头筹款, 由上海茶业公所垫解 2000元,神州日报馆垫解 500元, 中外日报馆亦允诺垫解 1500元,徽宁会馆更是责无旁贷, 垫款 2000余元。此外还 同沪上保安堂、果育堂等善堂相商,请先行垫拨款项。集会 当天, 上海徽商便募集到首批赈款 5000元英洋, 各报馆垫 款 3000元。六月十五日, 5000元英洋由益和、通裕、万康、 致祥、德记五庄各汇 1000元到屯溪公济局, 并致电公济局 绅董派员切实调查受灾情况, 保证赈款发放落到实处。[ 10] 屯溪公济局绅董洪廷俊、程恩浚接到赈款后, 便派人分 路前往灾区查勘, 与各县商议共同办理。旅外徽商汇寄的 赈款极大地缓解了公济局的燃眉之急。时值六月中旬,距 山洪暴发已将近一个月, 各处灾情陆续上报,亟待赈济之民 望眼欲穿, 但是徽州本土所能筹集到的赈灾款显然满足不 了如此巨大的需求, 前述屯溪公济局募集的 2700元英洋和 安徽巡抚拨发的 2000元赈款仅能就屯溪附近受灾之地发 放, 其余各乡则无款赈济。在此情势下,旅外徽商的努力受 到徽州绅董的高度重视, 地方官员也对他们寄予厚望。六 月十八日, 安徽巡抚冯煦致电汪嘉棠,在赞赏旅沪徽州水灾 劝赈所情关桑梓的同时, 希望广大徽商能继续筹款赈济: #惟念灾区较广, 需款孔殷, 全仗在事诸公合力广筹, 苦口 劝集, 源源接济。∃ [ 11]在接下来的数月时间里, 屯溪公济局 绅董和旅沪徽商保持着紧密联系, 他们广派调查人员, 深入 受灾区域, 通过电报和书信把家乡受灾情况尽快地报告旅 沪徽州水灾劝赈所, 让上海徽商及时知晓家乡的灾情, 以便 调整募捐程序。事实证明, 徽州本土和旅外徽商适时有效 的沟通极大地提高了赈济效率, 旅外徽商的捐款源源不断 地输送回来。这一点, 我们从旅沪徽州水灾劝赈所在 中 外日报!刊登的解往屯溪公济局赈款的第一次报告中便能 看出: 六月十五日,第一次汇寄屯溪公济局英洋五千元;六 月二十、七月初二、七月初九、七月十四,每次汇寄屯溪公济 局规元五千两; 七月十七日,第六次汇寄屯溪公济局规元七 127 千五百两。以上共计洋五千元, 规元二万七千五百两。此 项赈款由驻沪万康、益和、致祥、德记等五家屯庄汇寄助赈。 六月十八日, 旅沪徽州水灾劝赈所委托杭州郑凤台购屯溪 赈米 495石。朱研涛、朱幼鸿两位观察助捐运往屯溪面粉 1000包。[ 12]由此不难发现, 从六月十五日第一批赈款解往 屯溪起,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旅沪徽州水灾劝赈所便筹集到 六笔款项, 而且每笔数目都比较可观, 这既反映出旅沪徽商 对故土灾情的关注程度,也从另一个侧面映衬出旅沪徽商 的规模与财力。数额不菲的赈款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 间里筹募起来, 与旅沪徽州水灾劝赈所的调停处置有着莫 大的关系。 为了筹款, 旅沪徽州水灾劝赈所绅董借用刚刚兴起的 公共传媒, 连续不断地在报纸上发布募赈告白, 将徽州遭受 水灾的情状报道出来 ,并刊登收款处所和经收之人, 呼吁各 界捐款。下面是一份比较完整的募赈布告: 敬启者。天灾流行, 岁所不免。不意五月二十后 徽州淫雨经旬, 蛟水陡发, 歙、休、婺尤甚, 淹没田庐人 畜不计其数。现存灾黎遍野,无家无室,嗷嗷待哺, 悠 忽之间行将转填沟壑。哀吾同胞何忍坐视? 为此, 迫 求诸善长慨发仁慈,节衣缩食, 以救此数百万同胞。捐 款多多益善, 总祈多一衣食之资, 即灾黎多一份生全之 望。如蒙诸公惠振, 请送: 永安街长源泰、英大马路万 昌、兴仁里永泰源茶楼、申报馆、新闻报馆、中外日报 馆、时报馆、神州报馆、仁济堂。 汪叔芾、汪颉荀、何颂圻、朱砚儒、朱幼鸿、宁价人、 谢筠亭、汪琼卿、汪仲闾、汪汉溪、余鲁卿、洪伟臣、汪宽 也、金焕堂、金介堂、吴咏宽同启。∀ 这是旅沪徽州水灾劝赈所发布的首份劝赈声明, 六月 十九日开始刊登, 六月二十六日才截止, 每日都登在第一张 第一版。从广告传播的利用效率来说,刊登在如此醒目的 位置显然有助于提高布告的关注度。为规范赈款经收, 防 止有人借机欺诈, 劝赈所在报纸上发布 #皖南徽州水灾声 明交收赈款之处∃,除增加上海埠内祥泰布号、福泰衣庄两 个收款处, 还特别强调除上述收款处外, 其他并无经手赈捐 点: #所有公启、简明捐册系托至好亲信之人劝募。如蒙捐 助, 乞寄至以上各处,挈取收条为凭。除报馆、善堂外, 其收 条均系祥泰经手刊刷 ,并无二式, 亦未派人带捐册出外到各 省募捐。∃ [13- 14] 随着募款启事的连续刊布, 旅沪徽籍人士纷纷将数目 不等的捐款交送或汇寄到各收款处, 其中既有个人性的捐 款, 也有典当、茶栈、布业、药房等行业性的捐资 ,数额从一 元、十元到数十元、数百元不等。永安街长源泰、中外日报 馆等收款处每隔一段时间就将所收赈款交至劝赈所, 劝赈 所绅董负责汇集款项解往屯溪公济局, 并将捐款名单和数 目刊登在报纸上。此举一方面可以取信于社会,及时地让 社会人士了解筹款的具体过程并进行监督, 另一方面也起 到了广而告之的作用, 有助于宣传善举, 激励更多的人捐 款、捐物。从 申报!于六月二十三日首次刊布水灾赈捐报 告, 至十一月二十八日发布 #皖南徽州水灾劝捐公所截止 劝赈声明∃,旅沪徽州水灾劝赈所共登了十次赈捐报告,虽 然有时仅是两三笔款目或者捐款数额很少, 也照样登报声 明, 如七月初五日的报告所示: # (六月 )二十七日收余鲁卿 经募洋一千五百元, 福康美记洋一千元,汪安山经募乾昌典 众友洋七元, 元昌典众友三十一元,益昌典众友三十四元, 晋昌典众友十一元, 震昌典众友六元, 益昌代步众友十六 元, 共一百零六元。∃同日还刊登了永源泰洪伟臣经收徽州 水灾捐款清单。[ 15]账目不分涓滴, 能做到如此公开, 在一定 程度上减少了有意捐款者的疑虑, 推动了赈捐行动的持续 开展。[ 16- 27]募捐过程中, 徽商移筵助赈的事例屡屡出现, 如 谢筠亭为庆祝寿辰, 本欲设席酬谢诸亲友, 但念及徽州水 灾, 便将 100两谢客筵资捐助赈济。徽宁会馆每年都援乡 饮之例, 与徽宁旅沪茶业、丝业两帮一年一叙,借樽酒以联 乡谊, 因家乡遭受水灾,特从公项下酌提英洋 300元筵资赈 捐。[ 21, 23] 借用演戏筹款是旅沪徽州水灾劝赈所采取的另一个主 要募捐途径。义演筹资是晚清义赈的重要机制之一, 朱浒 的研究表明, 演戏在义赈活动中的最初出现,极有可能是对 西方义演形式的一种仿效, 虽然早在光绪二年就开始出现, 但真正成为义赈募捐机制中的一种重要手法, 则是在光绪 三十一年崇明、宝山一带发生严重水灾时丹桂茶园开演的 助赈专场。[ 28]作为角逐于上海商界的一股重要力量, 徽州 商人经常将茶园、戏院这样的公共空间作为联系私人情谊 的重要场合, 在义演助赈渐成潮流的时局下,演戏成为徽商 的首选, 并增加了新的内容。六月二十七日, 申报!和 中 外日报!同时发布丹桂茶园排练新戏捐助安徽水灾的普 告。园主夏月珊 %身为安徽人, #谊关桑梓, 更难坐定∃,便 上演新戏 黑籍冤魂!头本及后本, 中间加入了关涉安徽水 灾的情节, 呼吁 #凡吾安徽人不可不看, 即非安徽人, 人之 欲善, 谁不如我?∃所收看资悉数移交新闻报馆以寄往安徽 灾区。[ 29]丹桂茶园演戏的时间持续了将近一个月。七月二 十日, 申报!登出两则演戏助赈启事,一则是 皖南徽州水 灾开演影戏助赈 !, 邀请美国技师在大马路五云日升楼后 面演西洋影戏, 启事称: #蒙美国技师扶贫, 不取分文, 并减 半取影片租价, 除正项开销,其余全数助赈, 交由余鲁卿经 128 ∀ % 谨募皖赈启 !, 申报 !1908年 7月 17日 (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十九日 )。六月二十日, 中外日报 !第一张第一版刊登 谨募徽州 水灾急赈启 !,内容与 谨募皖赈启 !相同,只是落款由此前的 17位经手人改为 #皖南徽州劝赈公所同人公启 ∃。时隔一周,这份广告又刊 登在 申报 !上。 夏月珊系安徽怀宁人,京剧老生,在上海梨园声名卓著。光绪三十年左右,接办丹桂瑞记茶园。其后,与潘月樵等合办丹桂胜记 茶园。光绪三十四年,夏月珊、夏月润昆仲和潘月樵创办了中国第一座近代剧场 #上海新舞台 ∃,夏月珊亲任后台经理。由其主导的丹桂 茶园在演戏助赈方面非常踊跃,被视为义演活动的正式手法。参见李太成主编 上海文化艺术志 !第十篇 人物 !第一章 传略 & 夏月 珊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收, 其影戏片有声有色, 上海从未演过, 绅商闺秀惠临方知 斯言不谬也。戏院凉爽, 并有电扇, 有马路可停车马。∃票 价是头等八角, 二等五角,三等三角, 在徽商经营的大马路 万昌当、二白大桥晋元当、永安街长源泰三处售票。另一则 是 丹凤茶园捐助安徽水灾普告!, 称 #徽州灾情最重,哀鸿 遍野, 伤心惨目∃, 丹凤茶园主人特邀集本园名角恩晓峰等 一起登台, 并外请著名校书客串合演 #特别好戏∃, 所收看 资尽数移交新闻报馆 ,由其转解徽州水灾劝赈所汇往灾区。 八月初一日, 群仙戏园演剧助赈 !登出, 该则启事直接以 旅沪绅商的名义发布 ,是针对旅沪商人的专场募捐, 称 #凡 旅沪绅商各大善士既可借以消暑, 又得惠及灾黎∃, 这起赈 戏 #请群仙戏园诸女伶排演好戏,除所列客串外, 另聘著名 校书数人登台以博诸君子青赏∃,所售戏资, 登楼者每客八 角, 正厅六角,交新闻、神州两报馆发解徽州灾区。[ 30]八月 二十三日晚, 号为 #皖南野鹤∃的上海梨园名角鲍鹤龄在宝 善街大观茶园演剧助赈, 因桑梓受灾, 鲍鹤龄特编 诉哀 鸿!一戏,专门摹写水灾情状, 绘影绘声, 被称为 #诚郑侠 流民图!之活动写真也∃。这场戏连续上演了三天, 还邀 请了旅沪绅商著名者客串浮海客及蓬莱居士, 大观茶园诸 出色名角也登台献艺 ,各尽其能, 轰动一时。[31] 四、旅外徽商的努力及赈捐物资 当旅沪徽州水灾劝赈所诸绅董为募款而奔走呼号之 时, 流寓其他城市的徽州商人也积极行动,呼吁各埠徽籍人 士慨捐助赈, 以解乡土父老的灾荒之难。七月初十日, 大 公报!刊登了由窦延鑫、洪恩广、张云达等 19人领衔的皖 省筹济善会发布的 募安徽水灾急赈告白 !, 称 #徽属蛟水 突发, 淹没人口、财产, 受灾尤重。近复继以瘟疫, 死者暴 露, 生者饿殍, 惨目伤心莫此为甚, 哀鸿嗷嗷不可终日 ∃。 筹济善会刊发捐册分投劝募, 由启新洋灰公司和直隶工艺 总局代为收款。杭州协德堂皖浙筹赈所首先垫银 3000元, 致电邀请在衢州经商的休宁人项华仰就近由开化县登岭进 入婺源境内查勘灾情轻重, 分别散赈。筹赈所绅董潘炳南 同时委托旅杭徽州人金仲琴、吴心如携款前往休宁、歙县分 头襄助办理赈济事宜。[ 32]苏州徽商成立了新安义赈公会负 责筹款, 主其事的何子豪前后向屯溪公济局汇寄了 5000元 赈款。[ 33]收款无锡徽商成立了新安义赈所, 分行业筹款, 赈 款分三次汇寄, 汇费及龙洋、次洋贴水垫息由同和庄一家承 担,募捐费用也均自备,不占用赈款分毫。[ 26]九江徽商没有 直接成立劝赈机构, 由徽州笃谊堂承担起赈济职责。[ 33]收款 对于旅外徽商为解乡梓之难所付出的诸种艰辛,徽州知府 刘汝骥颇有感触: #沪、汉诸君子奔走呼号于炎天烈日之 中, 高义凤麟固堪景跂。∃ [ 34] 481 表 1是笔者根据屯溪公济局刊印的 徽属义赈征信 录!及 申报!中的相关资料整理而成的旅外徽商募款 情况。 表 1� 光绪三十四年旅外徽商赈款概况 地方 汇款者 汇款时间 汇款数 上海 上海徽州水灾劝赈公所 六月二十日 英洋 5000元 六月二十六日 规元 5000两 七月初七日 规元 5000两 七月十五日 规元 5000两 七月二十一日 规元 5000两 七月二十五日 规元 7500两 八月初六日 规元 10000两 八月十三日 汇杭办米英洋 2711元 八月十四日 规元 5000两 十二月二十四日 规元 5000两 苏州 孙培卿 七月初九日 英洋 50元 德成典汪伟三 七月二十四日 英洋 20元 新安义赈公会何子豪 七月二十四日 英洋 4000元 八月二十一日 英洋 500元 九月十五日 英洋 200元 新安义赈公会福春祥 九月二十日 英洋 300元 无锡 无锡新安义赈所 六月二十六日 解洪伟臣洋 1000元 七月初七日 解交洋 2000元 十一月初四日 解交洋 1037元, 解交小洋 7角, 解墨卿洋 1000元 常熟 孙莲记、孙旭记 七月初九日 英洋 2元 通州 梁缙卿、江易园 七月二十九日 英洋 1000元 八月二十二日 英洋 1000元 十月初十日 英洋 1000元 清江 戴纯甫 七月二十九日 英洋 500元 129 续表 1 杭州 杭州保商会项华卿、金仲勤、吴心如 七月初三日 英洋 1500元 杭州保商会宁琯香、李蠡纯、汪子谷 七月初八日 英洋 1000元 杭州保商会潘赤文 八月初六日 英洋 1500元 杭州保商会汪子谷 二月二十八日 英洋 1198元 克成布店 六月二十六日 英洋 10元 海盐 程受卿 七月二十四日 英洋 500元 溧阳 章莘夫 正月二十五日 英洋 808元 菱湖 程炳文 十月初八日 英洋 1000元 地方 汇款者 汇款时间 汇款数 江西 (玉山 )怀远旧人 六月十九日 英洋 100元 俞仲康 七月初七日 英洋 200元 俞仲康 七月十五日 英洋 200元 洪明度 七月十八日 英洋 72元 俞仲康 八月二十六日 英洋 26元 (九江 )徽州笃谊堂 八月初三日 英洋 2000元 (景德镇 )康特璋 九月十九日 英洋 937元 汉口 新安书院 七月二十六日 规元 6000两 芜湖 新安会馆 七月初九日 英洋 2000元十月二十三日 龙洋 8元 天津 皖省筹济善会 八月十八日 英洋 4000元 十月初六日 英洋 4000元 十二月二十日 英洋 3500元 安庆 清节堂黄肇初 十月初五日 英洋 3000元 备注:另收上海寄来物资: 棉衣 2020件,面粉水脚英洋 298. 67元, 痧药 1800瓶,药水 1000瓶, 药茶 9000小包 � � 表 1反映出比较丰富的信息, 首先可以看到, 旅外徽商 分布的地点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州、无锡等长江三角洲区 域, 这既从一个角度证明了学界此前得出的长三角是徽商 主要集聚地的结论, 也说明晚清时期贸迁于此的徽商人数 依然较多。此外, 从向屯溪公济局汇款的时间先后上, 我们 也不难看出上海徽商的行动要早于其他地方的徽商。徽州 接到的第一笔外来赈款是旅沪徽州水灾劝赈所于六月十五 汇出的, 虽然我们不排除有些城市因距离徽州较远、路途不 便而导致屯溪公济局统计接到汇款的时间滞后这个因素, 但是就我们所掌握的资料可以看到 ,旅沪徽商在整个募捐 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他们率先设立了专门负责筹款 的劝赈所, 推举主事的绅董, 并采取相应的举措, 来统筹协 调募捐行动。筹募赈捐从一开始就没有局限于上海一地, 汪嘉棠、谢筠亭、余鲁卿等劝赈所绅董连续在 申报!、 中 外日报!、 时报!等报纸上发布劝募徽州水灾急赈启事 ,其 用意就非常明显, 即力图借助报纸的力量来广泛发动旅外 徽籍人士。∀ 六月十二日, 中外日报!刊登 哀告徽州人! 的公告, 提出设立赈捐所广为劝募, 并分别致电汉口、苏州、 杭州及各省同乡会馆各在该地量力捐助, #俾集腋成裘, 聚 沙成塔, 庶数万之父老不致尽填沟壑也∃。六月二十日 ,安 徽旅沪绅商致电京外同乡为官者,请求他们设法协助募捐。 同日, 汉口新安书院致电上海劝赈所 ,称 #徽宁会馆转徽郡 义赈董事鉴电, 敬悉徽灾重, 同人筹垫二万洋赴饶办米平 籴, 并派人回徽查办∃。[35- 36]这就很清楚地表明, 旅沪徽州 水灾劝赈所在这之前曾就徽州水灾筹赈事宜向汉口新安书 院同乡发电, 汉口新安书院复电是汇报他们所安排的赈灾 行动。而镇江徽州会馆将其劝募的 1000元英洋交给旅沪 徽州水灾劝赈所也可以说明上海徽商所起的主导作用。[ 37]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旅外徽商的赈捐行动接近了尾声, 十一月二十八日, 以 #徽宁会馆同人∃名义发布的 皖南徽 州水灾劝捐公所截止劝赈声明!刊登出来: 夏间水灾, 前蒙各报馆、各宝号经募, 各处善士大 发慈祥, 惠捐甚巨。各捐户芳名、捐数蒙经陆续登报, 连次解至灾区, 并办棉衣及冬赈, 计可敷衍。今经同人 于是月廿六日在徽宁会馆集议,年已将闲, 此间劝赈已 经截止, 除已收回之存根捐册外, 仍有未经缴回者, 务 请经募诸君即日将存根及空白捐册、收条汇齐一并缴 交长源泰、福寿衣庄两处验收为盼。至于散赈清账,屯 溪公济局报告到申一并刊造征信录分送, 以昭信实。 特先申明。 徽宁会馆同人公具 该份声明标志着旅沪徽州水灾劝赈所牵头组织的募捐 130 ∀ 申报 !自 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后,发展至为迅速,到 1877年, 该报每日发行量就达 5000份,至迟到 1879年底, 申报 !已在北京、天津、南京、苏州、杭州、宁波、武昌、汉口、扬州、安庆、南昌、福建、香港、长沙等 16个国内主要城市设立了分销点。是 近代报刊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家报纸。参见方汉奇 中国近代报刊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 活动正式结束, 由此,这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在近代 义赈发生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赈捐行动告一段落。此次 赈捐所募物资钱款共有: 皖路股元 10两, 粤路股洋 10元, 析旧洋 5. 3元, 废铜元 600个, 铜小洋 386角, 半铜洋 305 元, 规元 14738. 38两, 洋 63221. 168元, 龙次洋 2859元, 小 洋 3349角半, 钱 12千 259文, 粤汉票 30股, 苏路股洋 55 元, 废钞票洋 10元, 面粉 1120包,痧药水 1000瓶, 痧药 400 瓶, 药茶 9000小包,次玉印 1个, 小瓷瓶 1个。 五、余 � 论 一场声势浩大的赈捐行动结束了,当我们以后来者的 眼光打量百年前的这起事件时, 其间的情节依旧可辨。无 论徽州商人到何地求财摄利,他们与故土之间的脐带是斩 不断的, 流寓异地的徽商在地缘与血缘关系的双重网络中, 进一步强化了对桑梓的认同感, 举凡在徽州本土发生的各 种动荡, 都会牵引他们的目光。除却徽商热衷社会公益事 业主要受 #儒行∃观念影响这种学理上的归纳, 仅从徽商个 人情感的依处层面来讲, 他们都不会对乡关家园的水旱灾 害坐视不问, 旅外徽商对光绪三十四年徽州暴发的特大水 灾不遗余力地赈捐也正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旅沪徽州水灾 劝赈所在报刊上发布劝赈启事, 频频使用 #谊关桑梓∃、#哀 吾同胞∃之类的词语来激发旅外徽州人的乡土意识。劝赈 所进行募捐也均由徽州人主持 ,上海徽商经营的茶栈、布庄 等商铺负责接受各类捐款, 并全权委托徽商经营的钱庄向 屯溪公济局汇寄赈款。在同其他城市的徽商联系时, 劝赈 所同样积极利用徽州会馆等同乡网络组织, 接收电报转达 信息多由当地徽州会馆负责,这样就构建起了一张能够互 相沟通的网络, 使得赈捐行动始终处于一种良性互动之中。 此外, 我们也可以看到,从徽州山区走出的商人群体对于徽 州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晚清时期的徽商依然大力扶 持家乡的救济事业。徽州地方官绅也非常明白地意识到这 一点, 在灾后赈济中,屯溪公济局绅董派员深入灾区查看灾 情, 及时地把灾区情况传达到上海等地, 其目的就是希望旅 外商人能够慷慨解囊,而不是被动地依赖于官方拨款。 旅外徽商对此次徽州水灾的赈捐也为考察晚清义赈运 作实态提供了一个适合的样本。据李文海的研究,自光绪 丁戊奇荒之后, 义赈迅速发展为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 强大活动能力的民间赈灾机制, 并创造出一套新颖而有效 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每当有重大灾情发生, 义赈主持者们 首先成立由社会名流领衔的义赈组织, 然后大力开展宣传 活动, 接着统一印制募捐册, 待筹集到相当赈款后,即直接 派人专程赴灾区散发。[ 38]旅外徽商在光绪三十四年开展的 赈捐行动也基本上沿袭了这一路数,但与之有所不同的是, 这次义赈是徽商对家乡水灾的赈济,在宣传语的选择和募 捐程式上添加了桑梓情谊的地缘色彩。同时, 劝赈所把赈 款的发放完全交给了徽州地方绅董,而不是直接派人专程 赴灾区散放。汪嘉棠等绅董在劝赈所第一次报告中就明确 指出: #吾侪又各有职役, 不能锐身自离所业, 以往救济,则 为灾民谋受赈之便利,固舍因屯镇之公济局为总汇而更选 举妥绅四出查赈, 因利乘便以设分局, 盖末由也。比月以 来, 屡获灾地所来报告, 知公济局诸君任事极为猛进, 今除 屯镇早放急赈外, 余如休婺歙诸邑被灾诸乡亦皆早经调查 施放。∃ [4]通过旅外徽商持续不断的努力,外来赈款极大地 补充了徽州地方财力,与之相比, 官赈已退居到次要位置, 完全由官府拨发的赈款只有两笔, 即刘汝骥奉安徽巡抚的 指示在厘局拨发湘平银千两 , [ 34] 545两江总督端方拨湘平银 一万两。[ 34]照会而我们从安徽巡抚、徽州知府及各知县的往 来电文中也可以非常明确地感受到,他们对旅外徽商寄予 了极大的希望。也正如他们所预期的, 源源不断的外来赈 款承担了此次赈灾的绝大部分支出, 赈款除用来急赈、普 赈, 还剩余诸多,从八月起便开始用来 #以工代赈 ∃, 修复被 洪水冲毁的道路桥梁, 直至宣统二年 ( 1910年 )春, 以工代 赈才差不多结束, [ 33]禀呈 [ 39]这对徽州灾后社会秩序的重建 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 1]范金民. 清代徽州商帮的慈善设施 � � � 以江南为中心 [M ]∋范金民. 国计民生:明清社会经济研究. 福州:福建人 民出版社, 2008: 690- 708. [ 2]卞利. 徽商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公益事业 [ J] .中州学刊, 2004( 4): 82- 85. [ 3]卞利. 明清时期徽商对灾荒的捐助与赈济 [ N ].光明日报 , 1998- 10- 23( 7). [ 4]旅沪徽州水灾劝赈所第一次报告 [ N ]. 申报, 1908- 08- 15(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十九日 ). [ 5]皖省水灾续志 [ N ]. 申报, 1908- 07- 15(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十七日 ). [ 6]论今日助款救灾不仅为慈善事业实为爱国心之表见者 [ N ].中外日报, 1908- 07- 15(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十七日 ). [ 7]徽州屯溪镇水灾情形 [ N ]. 中外日报, 1908- 07- 11(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十三日 ). [ 8]纪徽州水灾情形 [ N ]. 中外日报, 1908- 07- 05(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初七日 ). [ 9]安徽& 皖省水灾汇报 [ N ]. 大公报, 1908- 08- 14(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十八日 ). [ 10]旅沪皖人筹振徽属水灾初志 [ N ].中外日报, 1908- 07- 13(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十五日 ) . [ 11]皖抚致上海电& 为徽州水灾事 [ N ].中外日报, 1908- 07- 16(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十八日 ). [ 12]旅沪徽州水灾劝赈所解往屯溪公济局赈款第一次报告 [ N ]. 中外日报, 1908- 08- 19(光绪三十四年七月二十 三日 ) . [ 13]皖南徽州水灾声明交收赈款之处 [ N ].申报, 1908- 08- 02(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六日 ) . 131 [ 14]皖南徽州水灾声明交收赈款之处 [ N ].中外日报, 1908- 08- 02(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六日 ). [ 15]皖南徽州水灾劝赈公所报告 [ N ].申报, 1908- 08- 01(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五日 ) . [ 16]安徽水灾赈捐报告 [ N ] .申报, 1908- 07- 21(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 . [ 17]寿筵移赈 [ N ] .申报, 1908- 07- 21(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 [ 18]安徽劝赈公所经收捐款清单 [ N ].申报, 1908- 07- 24(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 ) . [ 19]皖南徽州水灾劝赈公所报告 [ N ].申报, 1908- 08- 01(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五日 ) . [ 20]保安堂经收安徽水灾赈捐一次清单 [ N ].申报, 1908- 08- 30(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四日 ). [ 21]谢筠亭君谢筵移赈 [ N ] .申报, 1908- 08- 30(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四日 ) . [ 22]徽州水灾 [ N ] .申报, 1908- 09- 25(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初一日 ). [ 23]徽宁茶丝水客暨茶丝各栈账房筵移赈 [ N ].申报, 1908- 09- 26(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初二日 ). [ 24]旅沪徽州水灾劝赈所报告 [ N ].申报, 1908- 10- 02(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初八日 ) . [ 25]金伯蕃经募来徽州赈捐 [ N ] .申报, 1908- 11- 19(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 ) . [ 26]无锡新安义赈所各户交来清单第八次 [ N ].申报, 1908- 12- 08(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 [ 27]皖南徽州水灾劝捐公所截止劝赈声明 [ N ].申报, 1908- 12- 21(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 [ 28]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 � � � 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63- 369. [ 29]丹桂茶园捐助安徽水灾普告 [ N ].申报, 1908- 07- 25(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二十七日 ) . [ 30]群仙戏园演剧助赈 [ N ] .中外日报, 1908- 08- 28(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二日 ) . [ 31]皖南野鹤演剧助赈 [ N ] .申报, 1908- 09- 14(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十九日 ) . [ 32]杭州协德善堂皖浙筹赈所潘君炳南等来函 [ N ].中外日报, 1908- 08- 24(光绪三十四年七月二十八日 ). [ 33]徽属义赈征信录 [M ] .上海图书馆藏. [ 34]刘汝骥.陶甓公牍 [M ]. 官箴书集成:第 10册. 合肥:黄山书社 , 1997. [ 35]安徽旅沪绅商致京外同乡官电 [ N ].申报, 1908- 07- 18(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二十日 ) . [ 36]汉口新安书院致上海义赈董事电 [ N ].申报, 1908- 07- 18(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二十日 ) . [ 37]谨将去年徽州劝赈水灾收支先行登报, 诸善士赐览容再刊刻征信录分送 [ N ] .申报, 1909- 05- 22(光绪三十五 年四月初四日 ). [ 38]李文海.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 [ J].清史研究, 1993( 3): 27- 35. [ 39]拨将赈余移作修路 [ N ] .大公报, 1908- 12- 10(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七日 ) . A Case Study on HuizhouM erchants�Contribution to F lood Relief in the Huizhou Area in 1908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 licM edia ZHANG Xiao- po ( Anhu iUn iversity Center fo rHu i S tudies, H efe ,i Anhui 230039) Abstract: During theM ing and Q ing Dynasties, Huizhou merchants p layed an important ro le in the de� ve lopment of Huizhou area . There broke out terrible mounta in torren t disaster in Hu izhou in 1908. The huizhou merchants dep loyed a cosm ica lly re lieve act ion immed iately. Hu izhou m erchants in Shangha i ut ilized countrym en netwo rk fu lly and took on the lead ing par.t F rom de livering the notificat ion on new spaper, Hu izhou merchants in the big c ities donated bount ifully. W e should be w are, the offic ials and gen tlem en in Hu izhou w ere a ll inc lined to depending on them erchants and the interp layed process enhanced the efficiency of relieve. Compared to the donation of the merchants, the o ff icial finance had taken on the slight function. M oreover, this relieve act ion prov ided an appropr iate examp le for ana lyzing non�governm enta lphilanthropic re� lief in lateQ ing Dynasty. Key words: Hu izhou m erchants; Huizhou area; flood; pub lic medium; re lieve act ion; the late Q ing Dy� nasty 责任编校:张朝胜 132
本文档为【论晚清徽商对徽州社会救济事业的扶持_以光绪三十四年水灾赈捐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5855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9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5-26
浏览量: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