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苏轼散文“辞达”试论

苏轼散文“辞达”试论

举报
开通vip

苏轼散文“辞达”试论   收稿日期 : 1999 - 12 - 10 苏轼散文“辞达”试论 童 健 (武汉市第 47 中学 , 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 : 苏轼散文中只有优秀作品才称得上“辞达”。“辞达”不仅仅是语言技巧 , 命意、 布格是“辞达”的基础。凡“辞达”作品 , 其命意都“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 一些 命意平庸的作品都够不上“辞达”。苏轼的评论与创作过程也证明了“辞达”与 命意的关系。凡“辞达”的作品其布格都为铺采扑离文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布格 的主要形式有破体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关键词 : 苏轼...

苏轼散文“辞达”试论
  收稿日期 : 1999 - 12 - 10 苏轼散文“辞达”试论 童 健 (武汉市第 47 中学 , 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 : 苏轼散文中只有优秀作品才称得上“辞达”。“辞达”不仅仅是语言技巧 , 命意、 布格是“辞达”的基础。凡“辞达”作品 , 其命意都“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 一些 命意平庸的作品都够不上“辞达”。苏轼的评论与创作过程也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了“辞达”与 命意的关系。凡“辞达”的作品其布格都为铺采扑离文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布格 的主要形式有破体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关键词 : 苏轼 ; 散文 ; 辞达 ; 命意 ; 布格 ; 破体 中图分类号 : I20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6 - 6152(2000) 01 - 0045 - 04   苏轼把“辞达”看作是评价作家、作品的最高艺术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他说 :“求物之妙 , 如系风捕影。 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 , 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 , 而况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 是之谓辞达。”(《与 谢民师书》) ;“辞至于能达 , 止矣 , 不可以加矣。”(《与王庠书》)他以自己的文章能“辞达”而自 豪 :“吾文如万斛泉源 , 不择地而出 , 在平地滔滔汩汩 , 虽一日千里无难 , 及其与山石曲折 , 随 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文说》)由此可见 , 他所谓“辞达”实际是指以最恰当的艺术形式最完美 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某种深刻的见解与独到的感受。北宋以后的批评家无不推崇苏轼散文的“辞达”, 但他 们往往将“辞达”仅仅归结为语言技巧 , 忽视了与命意、布格的密切关系。 将苏文的“辞达”与命意割裂开来 , 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如朱熹说 :“东坡之言曰 :‘吾所为 文必与道俱’⋯⋯此是大病处。只是他每常文字华妙 , 包笼将去。”意即东坡文内容往往无足 取 , 时有“大病”, 但“文字华妙”, 这种“华妙”足以把“大病处”掩盖。又如罗大经说 :“《庄子》 之文以无为有 ,《战国》之文 , 以曲为直。东坡读此二书 , 故其为文 , 横说竖说 , 惟意所到。”意 即由于得到了道家与纵横家写作技巧的真传 , 所以东坡文不管内容如何 ,“横说”也好 ,“竖 说”也好 , 都具有感人力量。 事实上东坡文中够得上“辞达”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优秀作品 , 而这些作品无一不是命意 具有独创性。范温说 :“东坡作文 , 工于命意 , 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潜溪诗眼》) 这“超 然独立于众人之上”的命意表现在说理文上为“言前人所未有言 , 发前人之未发”, 或是“阐前 人所已发 , 扩前人所未发”。表现在叙事抒情文中为见识精卓 , 寄意遥深 , 使人耳目一新。总 之 , 不论哪种文体的命意 , 东坡的优秀作品都有独特的见解、独特的感受。正如吕叔湘先说 的 : 东坡“或直抒所怀 , 或因事见理 , 处处有一东坡”(《笔记文选读》) 。有了“超然独立于众人 之上”的意 ,“意”中“处处有一东坡”,“辞”才有所附丽 , 才有“达”的可能。如被誉为“爽心悦 目”的《石钟山记》, 可算是“辞达”的名篇 , 其中的叙述描写固然精粹生动 , 起结转折也颇具匠 ·54· 第19卷 第1期 2000年2月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Vol. 19  No. 1 Feb. 2000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心 , 但这些技巧之所以各尽其妙 , 是因为有一个贯穿文章始终的主旨 :“事不耳闻目见而臆断 其有无可乎 ?”对事物不作调查研究 , 就不应随意乱下结论 , 这个命意不仅超绝前人 , 就是在 今天对我们也有启发。如果没有这个超绝前人的命意 , 文章中的那些谋篇技巧、语言技巧也 都黯然失色 , 也就谈不上“辞达”了。又如被誉为“仙笔”的《记承天寺夜游》, 文中用了生动的 比喻、巧妙的映衬、淡雅而隽永的描述 , 但它成为“仙笔”的名篇 , 主要是因为有贯穿全文的 “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高超命意。此命意既包涵有自己因被人罗 织罪名 , 贬谪黄州 , 成为一个戴罪“闲人”的淡淡的哀愁和愤懑 , 又包涵着难得的片刻逍遥、 超脱的淡淡的喜悦和欣慰。这是东坡在特定环境中的独特感受 , 也就是文中“有一东坡”。正 因为命意高 , 所以文中的每个字才变活了 , 都似乎带有“仙气”,“读之觉玉宇琼楼 , 高寒澄 彻”(清储欣语) 。如果没有如上命意 , 那么文中的生动描写 , 最多也不过是一幅逼真的风景 画而已 , 根本谈不上“辞达”。 东坡散文中也有不少平庸的作品 , 这些作品根本够不上“辞达”。究其原因 , 大多不是由 于语言技巧平庸 , 而是由于命意平庸。如苏氏父子三人各写了一篇《六国论》, 苏轼的才华远 远超过了他的父亲和弟弟 , 但苏洵文千古传诵 , 苏辙文也列入名篇 , 可苏轼的《六国论》却被 人遗忘。为什么 ?我们且以洵、轼两文试作比较 , 两文的文采 , 可以说旗鼓相当 , 所不同的是 命意有高下之别。苏洵文的论点是 :“六国破灭 , 非兵利 , 战不善 , 弊在赂秦。”这个论点既抓 住了六国外交错误的要害 , 又是向宋王朝对辽和西夏采取“赂”的外交政策的讽谏。苏轼文则 认为六国之所以能久存在于“养士”, 秦之所以速亡在于不“养士”。所谓“士”就是“智、勇、 辩、力”的人。不给他们安排个适合的位置 , 他们就会造乱子 ; 安排了适当的位置 , 人民想造 反 , 因为没有“士”作头领也造不起来。这一论点既不能正确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六国和秦的兴亡历史教训 , 对北宋的内政外交也无现实意义。由于命意比苏洵文低下 , 所以文章中的语言也显得平淡无 奇 , 这位语言艺术高手在此似乎也“技穷”了。这样的文章当然够不上“辞达”。《刑赏忠厚之至 论》是东坡 22 岁时应试的文章 , 受到考官欧阳修的赏识。文章技巧确实出众 , 但题目是考官 出的 ,“意”可以说是考官定的 , 东坡自己对此并无实际感受 , 当然难有自己的独特命意。仔 细玩味 , 我们就会发现文章的灿然辞采同浅薄的题旨并不相称。“意”浅自然影响到“辞达”, 难怪东坡不得不杜撰出“皋陶曰杀之三 , 尧曰宥之三”这个虚假的论据“以文浅易之说”了。这 正说明命意不高“为文而为文”, 为技巧而技巧 , 即使是东坡这样的语言艺术天才 , 也有时感 到捉襟见肘 , 不得不乞灵于向壁虚造以济其穷。这样的文章当然也够不上“辞达”了。东坡后 来对自己的这类文章也不满意 , 他说“向在科场时 , 不得已作应用文 , 不幸为人传写 , 深可羞 愧”(《答刘巨济书》) ,“凡人为文 , 至老多有所悔 , 作尝悔其少作”(《答张嘉文书》) 。看来 , 他 所悔的大概是这类文章的命意过于浅薄或过于偏颇 , 因而影响了文章的“辞达”。 从东坡评论他人的文章和谈自己的创作经验 , 也可以看出东坡认为“辞达”必须以好的命 意为基础。他批评扬雄说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 , 以文浅易之说 , 若正言之 , 则人人知之矣。此 正所谓‘雕虫篆刻者’。”“浅易之说”就是命意平庸。命意平庸 , 在“辞”上面下的功夫再多 , 那 也不过是“雕虫篆刻”。这段话十分清楚地表明了东坡对“辞达”与“命意”关系的看法。葛立方 的《韵语阳秋》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东坡在儋耳时 , 余从兄讳延之自江阴儋节登万里 , 绝海往 见 , 留一月 , 坡尝诲以作文之法 , 曰 :‘儋耳虽数百家之聚 , 州人所须 , 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 得也 , 必以一物摄之 , 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 , 天下之事 , 散在经史中 , 不可徒使 , 必以一物以摄之 , 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 , 意是也。不得钱 , 不可以取物 , 不得 ·64·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2000 年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意 , 不可以明事 , 此作文之要也。”东坡用这个比方形象地说明了“意”对素材、语言技巧的统 帅作用 , 而且说这是“作文之要”, 可见他认为“辞达”离不开炼意。 苏轼自己的创作过程也可以证明东坡文的“辞达”以炼意为基础。他的《潮州韩公庙碑》有 人誉为“今古奇观”, 洪迈《容斋随笔》说 :“刘梦得、李习之、皇甫持正、李汉 , 皆称颂韩公之 文 , 各极其挚 ⋯⋯及东坡之碑一出 , 而后众说尽废。”可见东坡此文可算是“辞达”的代表作。 据说东坡作此文时“不得一起头 , 起行百十遭 , 忽得此两句 (即“匹夫而为百世师 , 一言而为天 下法”) , 下面只如此扫去”(《唐宋文醇》) 。东坡素以文思敏捷 , 善于驾驭语言著称 , 为什么这 篇文章的开头竟使他犯难了 , 要“起行百十遭”呢 ?原来开头两句要定下全文的调子 , 即要确 定全文的“命意”。命意要高 , 就得在这两句中概括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 , 概括韩愈继承 儒家攘斥佛老的贡献。原来东坡“起行百十遭”, 就是炼意 , 待寻得“匹夫而为百世师 , 一言而 为天下法”两句 , 命意定了 , 而且命意甚为高远 ,“浩然凌空”(清·李扶九语) , 于是下面的文 章就“只如此扫去”, 如“万斛泉源”,“滔滔汩汩”了。清林云铭说 :“此碑若落俗手 , 必痛叙韩 公在潮政绩 , 致潮人思慕、立庙极功而已。”苏轼如果也如此立意 , 则此文与“辞达”肯定无缘。 自宋至清 , 研究苏轼散文“布格”者不乏其人 , 但将“布格”与“辞达”联系起来研究的人却 不多。所谓“布格”, 既包括全文的布局 , 也包括抑扬顿挫、转折照应等。东坡的优秀散文之所 以“辞达”, 除命意高之外 , 还因为文章的布格也“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尽管东坡文的布格 千变万化 , 但有一个基本特点 : 活脱自然 , 不拘一格。也就是“如行云流水 ⋯⋯文理自然 , 姿 态横生”(《答谢民师书》) 。正如他的词“横放杰出 , 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一样 , 他的文也是 常格所缚不住的。“文以达吾意”, 布格为他的达意服务 , 并为铺采扑离文提供最大的自由。东 坡文布格的以上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破体。为表达自己某种“独至”的感受 , 如按某文体的常规写法写 , 不仅不能“达意”, 而且不能酣畅淋漓地铺采扑离文。碰到这种情况 , 东坡往往独辟蹊径 , 自创一格 ,“不规规于联 络照应之法 , 合之以神 , 不合以迹。”(清沈德潜语) 因而写出的文章意高辞达。如《前赤壁赋》 文中的主客问答和押韵 , 保存了赋的传统形式 , 但它显然又不是传统的赋 ; 它既像赋 , 又像 散文 , 还像诗。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说 :“按《项氏家说》卷八 :‘《醉翁亭记》《赤壁赋》自是千古 绝作 , 即废记、赋何伤 ? ⋯⋯’足见名家名篇 , 往往破体 , 而文体亦可以恢弘焉。”破了赋传统 之体 , 句子形式也就不受传统形式束缚 : 有骈句 , 骈句不显得板滞 ; 有散句 , 散句富于诗意。 骈散兼行 , 自然活脱 , 如行云流水 , 穷极变幻 , 曲尽其妙地表达出作者的幽情妙理。又如《方 山子传》, 沈德潜称赞说“自是传神能手”, 可见是“辞达”的名篇。此篇的“辞达”很明显与“破 体”有关。按照史书上一般的传记写法 , 得写他的籍贯、世系、平生经历、子孙后裔。但作者 摒弃了这种常格 , 只是精心选择了几个特写镜头 , 集中在这几个镜头上施展作者运用语言的 才能 , 所以方山子不慕富贵 , 愤世嫉俗 , 超然物外的隐士形象就鲜明突出了 , 收到了“传神” 的效果。明李贽认为此文变传之体 , 得其景趣 , 可惊可喜。沈德潜云 :“通篇只叙其游侠隐沦 , 而不及世系与生平行事 , 此传中变调也。”可见 , 这篇文章正因为 :“变体”、“变调”, 所以才 “辞达”。 2. 于法度之中求变化、求自然。用东坡自己的话说 , 就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刘勰《文 心雕龙》总结了各种文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也就是“法度”) 。后人作文大都奉为准则 , 东坡 的许多散文虽也遵了这些法度 , 但他根据内容的需要 , 在法度中极尽变幻之能事 , 就像一个 高明的画家 , 虽在尺素之内 , 也能栩栩如生地展现出山水人物花鸟虫鱼一样。东坡优秀散文 ·74·  第 1 期 童  健 : 苏轼散文“辞达”试论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的布格不论是峰峦起伏的还是平铺直叙的都如自然天成。因而为语言的运用提供了挥洒自如 的有利条件。如《黠鼠赋》基本遵守了赋体的要求 , 但毫无赋体的呆板铺陈之病。全文仅 287 字 , 可是变幻多姿。前一部分是叙述鼠的狡黠情状。它在橐中时 ,“  聱聱”, 打开一看却 “寂无所有”, 点蜡烛一照 , 鼠又是死的 , 从橐中倒出 , 竟“堕地乃走”。在百余字中就有几个起 伏 , 似乎作者在信笔叙述 , 不是在作赋。因而语言也显得情趣盎然 , 鼠之黠 , 跃然纸上。后一 部分是说理 , 不足两百字 , 但文势如峰峦叠起。开始 , 在前面叙述的基础上作精要分析 :“不 啮而啮”是为了“以声致人”,“不死而死”是为了“以形求脱”, 并归结为一个“黠”字 , 这是议论 的第一道峰峦 ; 接着 , 将“役万物而君之”的人同“见使于一鼠”作强烈对照 , 从而尖锐地提出 “乌在其为智也”这发人深思的哲理性问题。写到这里 , 文章的重点已不再是论鼠而是“论人” 了 , 这是议论的第二道峰峦。在“坐而假寐 , 私念其故”的跌宕之后 , 用虚拟的笔法回答了前 面的问题 :“不一于汝 , 而二于物 , 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 由事物的现象追索到事物的本 质 , 这是议论的第三道峰峦。“人能碎千金之璧 , 不能无失声于破釜 ; 能搏猛虎 , 而不能无变 色于峰虿 , 此不一之患也”, 由此“不一”之失推及其他“不一之患”, 从而更加突出了“一”的重 要意义 , 这又是峰峦上的峰峦。读这一部分使人觉得如登名山 , 登上一个峰顶一看 , 山外更 有山 , 座座山峰各具奇姿。因此 , 一些看似平常的词句 , 由于处在特定的丘壑之中 , 凭借奇峰 踊跃流走之势 , 显得非常传神、非常精妙 , 字字似立纸上 , 如第一段的“嘻”字和最后一段的 “不一于汝 , 而二于物”就是如此。 《司马温公行状》完全符合行状要求 ,《富郑公神道碑》完全符合神道碑要求 , 但两文写法 与《黠鼠赋》相反。《黠》不足 300 字 , 而此两文各洋洋数千言 ;《黠》波涧起伏 , 此两文则平铺 直叙。清钱谦益说此两文“平铺直叙 , 如万斛水银随地涌出 , 以为古今未有此体 , 茫然莫得其 涯汨矣也”(《读苏长公文》) 。“如万斛水银随地涌出”, 既是两文的布格特征 , 也是语言特征。这 样的布格 , 使文章平实自然的语言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 两者相得益彰 ,“茫然莫得其涯 汨矣。” (责任编辑 : 景超江 ; 校对 : 姬  英) ·84·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2000 年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档为【苏轼散文“辞达”试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842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8-03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