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

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

举报
开通vip

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 第32卷 第4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bl_32 N0.4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年 7月 July,2006 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 寇 鹏 程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市 400715) 摘 要 :中国和西方由于各自文明形态和文明进程的差异,导致了它们的审美现代性存在着两种根本 的区别:一是在审美独立性追求上存在着...

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
第32卷 第4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bl_32 N0.4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年 7月 July,2006 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 寇 鹏 程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市 400715) 摘 要 :中国和西方由于各自文明形态和文明进程的差异,导致了它们的审美现代性存在着两种根本 的区别:一是在审美独立性追求上存在着差异,二是在审美对待现代文明的态度上存在着差异a 关键词 :文明差异;审美现代性;中国;西方 中图分类号:101;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6)04—0181—05 中国和西方审美现代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 种差异在两个方面表现比较突出:一个在于西方的 审美现代性追求的是摆脱理性、科学而成为独立的 学科,而中国审美现代性则只是在远离政治、道德 的独立性思想上有所觉醒;另一个就是西方审美现 代性主要是批判现代文明,而中国审美现代性则是 寻求建设现代文明,像西方那样用审美来拯救社会 现代性弊病的“审美救世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审美 现代性中是缺失的。中、西审美现代性这种差异的 根本原因来 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中西方文明形态的 差异,一是各 自文明进程的差异。文明形态与文明 进程的不同导致了中西审美现代性的根本不同。 一 、文明形态 西方一直是一种理性认知型的文明。它一开 始就把世界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放在人的面前,让人 通过理性的分析去寻找世界的“本质”、“第一因”, 理性知识、客观科学是西方文明追求的目标。从德 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怀疑一切 的“我思”都把理性作为最高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启蒙运动更是把 一 切放在“理性的法庭”面前来审判。这种理性知 识精神成为审美“古典性”的重要内涵,由此而来的 “模仿论”、“镜子”论、艺术反映论、“真实”论、现实 主义论等,就成了古典审美最重要的问题。艺术只 是被当作认识世界真理的一种方式,如别林斯基所 说,哲学家用三段论说话,艺术家用形象说话,但目 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认识真理。这种理性的真理 观过度膨胀反过来成了一种新的束缚,成了现代人 集中反对、批判的一个对象。这样,反对一直以来 的理性主义也就成为现代美学的一个首要目标。 所以,西方的审美现代性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摆 脱理性知识论对文学艺术的束缚,确立起审美世界 不同于科学、哲学的感性原则、非功利原则。 早在笛卡尔极力倡导理性原则的时候,帕斯卡 就提出了“心灵逻辑”与理性逻辑对抗;维柯提出了 “诗性智慧”以强调审美艺术有 自己独特的形象思 维的逻辑;卢梭大声疾呼“返回自然”,把 自然感性 作为一种理想反对西方理性至上的文明传统,他确 立起来的感性原则成为浪漫美学反对传统美学理 性主义的核心理念 。正是在这种理性 主义 的大潮 中逐渐兴起的感性思潮,使得鲍姆嘉通的“感性学” 名正言顺地成为专门的学问,人们不再认为研究感 性是有损尊严的事情了。培根在《新工具》中还深 有感触地指出,人们一直“有一种陈旧的根深蒂固 的偏见,即认为人类理智花许多精力顽强的研究经 验,研究特殊的、感性的、沉溺于物质之中的事物, 仿佛有损于 自己的尊严”[1],而现在人们已经不这 样看了,已经有了“感性”的转向了。随后的浪漫主 义凭借情感、想象与天才的旗帜,把感性原则推向 了一个高潮。 这种感性价值取向在以后的现代美学中发展 到意志、无意识本能、直觉梦幻等非理性主义的思 潮。印象主义、野兽主义、达达主义、未来主义、超 现实主义、意识流等等相继登台。艺术现在成了马 蒂斯所说的让人休息的“扶手椅”,真实再现世界的 艺术已经被克莱夫 ·贝尔当作低级无能的艺术了。 收稿日期:2005—09—09 作者简介:寇鹏程(1972一),男,四川达州人,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美学。 18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正如高尔基所说的往 日的作家一般都具有广阔的 构思、和谐的世界观、强烈的生活感,整个辽阔无垠 的世界尽在他们的视野里,可是现代作家“变得越 来越不可捉摸、暗淡模糊,越来越贫弱可怜了。作 家已经不是世界的一面镜子,而是破镜的一块碎 片”_2]。现代艺术成为所谓的“反艺术”、“反美学” 的“自动写作”,成为所谓纯粹“可写的”而不是“可 读的”作品,丧失了传统的“光晕”。所有这些正是 基于反叛理性主义传统而发生的。理性主义—— 感性主义——非理性主义,这是西方审美现代性演 进的内在逻辑。 “现代性”美学树立起感性原则的同时,也就确 立了艺术以创造美本身为宗旨的原则,通过强调审 美与科学、道德的区别,以此确立起审美独立性、非 功利性的基本理念。莱辛在《拉奥孔》中就明确地 指出把美作为艺术的最高目标,与其说这是因为区 分了诗与画的界限而闻名,倒不如说其价值更在于 宣布把美作为艺术的最高价值,他说:“我要建立的 论点只是:在古希腊人来看,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 法律。”E3]巴托斯在 1746年发表的《简化为一个单 一 原则的美的艺术》一文中,明确划分了以愉悦为 目的的“美的艺术”和以实用为目的的“机械艺术”, 把专门以美为目标的“美的艺术”独立出来。康德 《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都特别指出他们的理 论是关于“美的艺术”的理论,强调艺术以美为 目 标。史莱格尔指出 艺术除了美之外完全不应也不 能创造什么,美就是艺术自身的宗 旨和本质。于 是,这个修饰语变成了不必要的累赘 ]3 ,也就是 说,“美的艺术”这个修饰词“美的”完全是多余的, 因为在他看来,艺术就是美,美就是艺术,没有其他 诸如知识、道德等任务,因此不用再加一个修饰词 了。这些表明艺术以美为目标逐渐成了一个时代 的共识。 . 在确立起美为艺术“最高法律”的同时,现代美 学进而强调艺术有区别于科学、哲学的知识以外的 独特逻辑,确立起了审美非功利原则。康德认为美 是无关概念而普遍、无关功利而愉悦的:“没有关于 美的科学,只有关于美的评判;也没有美的科学,只 有美的艺术。至于一个科学,若作为科学而被认为 是美的话,它将是一怪物.。一[ 康德把美作为一个主 观形式判断,确立起了审美的独立性、非功利性。 席勒则把审美作为自由的。游戏”,认为美没有实际 的功用,强调艺术与科学是两个各自独立的领域, 指出“科学的界限越扩张,艺术 的界限就越狭 窄 。施莱尔马赫也在《美学讲演录》里指出:“我 】82 现在要明确提出的是.我们要将人类自由活动中的 ‘ 一 致性活动’和‘个体性活动’区分开来。 ∞所 谓一致性活动就是科学哲学的活动,而艺术活动则 是以个体性、差异性、多样性为基础的活动,囚此不 能用哲学、科学的逻辑来要求审美的艺术。史莱格 尔强调“在哲学终止的地方,诗就开始了”,浪漫批 评家约翰 ·米尔甚至说:“诗与科学势不两立,科学 研究信仰,诗则研究情感。 这种司r美独立思恕逐 渐成为一个普遍的时代范式,成为审美现代性的一 个核心内容。所以,这利·审美自主性原则发展到以 王尔德、戈蒂耶等为代表的唯美主义,倡导“为艺术 而艺术”,应该说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以后兴 起的俄国形式主义理论、英美新批评理论、结构主 义、符号学等所谓“内部研究”的艺术理论 ,体现出 来的都是这种追求审美独立价值的精神。 中国文明是一种综合实践型的文明,它没有感 性和理性之间的剧烈矛盾冲突。中国文明强调人 自身的体验 、强调人与世界的和谐同’ ,它是一种 重“行”的文明而不是分析式的、认识论的文明。对 所谓的“客观真理”常常存而不论,对很多东西“日 用而不知”,在“人道”之中体味所谓的“天道”。因 此,中国人是“尽其心”以“知其性”的,在与世界融 为一体的过程中体悟人生与世界。它的“知识”、 “道理”常常也是人情练达、世事洞明的“知人”,因 为“知人”就可以“知天”。所以,我们几千年来传统 的美学并不是感性、理性对立的知识论、认识论的 美学,我们的美学主要是“天人合一”感悟式、体验 式的生命美学,具有很大的模糊性、超越性。它向 往的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可以意会,不可言 传”的幽深意境,它等待的是每一个人 自己如人饮 水的“妙悟”,它是点到为止、计白当黑的,甚至“不 着一字尽得风流”。它一直都是“感物而动”的,既 。随物婉转”又“与心徘徊”,既“外师造化”又“中得 心原”。所以,中国的美学境界往往就是人的生存 境界,它是感性、理性浑融的人生美学。因此,由反 理性主义而确立起感性 自身原则的西方审美现代 性思路在中国是没有根基的。强调从科学、哲学、 理性的统治之下解放出来,树立审美自身独立的西 方思想在中国并不显得很迫切。 但是,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也有审美独立的追 求。这主要表现为摆脱政治的束缚而独立的意愿。 中国古典美学也具有很强的政治、道德色彩,是“经 国之大业”.是“载道”之器,是“象德”之具,是“征 圣”、“宗经”而代圣人立言的。而现代中国独特的 革命进程,又使得政治对于审美的干预更是直接,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所以强调远离政治,确立美学 自身非功利原则就成 为中国审美现代性的迫切任务了。 当年王国维承袭康德以来的文学观念,指出 “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日: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 已 ,强调审美远离政治,可惜他的这种文学观在 中国现代文学实践中,由于革命形势的紧迫而没有 得到太多的反响。而“为艺术而艺术”的创造社,强 调文艺是天才的创造物,任何想把文艺作为宣传的 利器,借文艺为糊口的饭碗,都是与文艺精神远离 的,强调文艺远离政治来保持审美的独立原则,但 创造社在随后“大革命”到来时,却最先提出了“革 命文学”的口号,强调文学是“时代的工具”,认为文 学应成为“革命的前驱”,“艺术是阶级解放的一种 武器”,艺术家应产生出“斗争的文学”。这表明中 国现代社会政治对审美独立性的制约。而且在中 国现代艺术的各种争论,如“革命文学”、“人性论”、 “人的文学”、“抗战无关论”、“幽默论”、“第三种 人” “静穆论”、“情趣论”、“人情论”等等,都主要围 绕着艺术自身“审美性”和“政治性”的纠葛来进行。 而在争论中那种远离政治的审美努力又总是随着 中国现代社会独特的反帝、反封建的社会处境而日 见退居次席。梁启超“欲兴一国,必兴小说”的论 调,鲁迅“治病救人”的文学理想都与社会政治紧密 相连,而且为更多的人所追随,为时代所承认。而 瞿秋白更说“文艺就是政治的留声机”,而随着“左 联”的成立,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话》把“政治标准”确定为第一,“艺术标准”确定为 第二,中国现代文艺在审美与政治的纠缠中,政治 的阴影反倒越来越大。 20世纪 50年代到 70年代末,文学批评往往 被直接的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所代替,从《武训传》 批判、《红楼梦》研究批判到对“胡风反革命集团”、 丁玲右派集团、巴人、钱谷融等“资产阶级人性论” 的批判,直到对吴晗《海瑞罢官》的批判以及一场轰 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审美批判沦为政治斗争的 工具,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成了文学的根本特性,文 艺真正成了革命的“齿轮”和“螺丝钉”,成为革命话 语政治诠释的“样板”,中国的审美现代性直接被政 治革命的进程所左右,“服务论”、“工具论”成了一 种流行的理论。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当我们 再次觉察到文艺 自身的独立性的时候,首要的要求 便是希望从政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便是强调文艺 是审美的而不是政治的,强调不能用行政命令来指 挥文艺,强调文艺不能为一时一地的政治服务,强 调尊重文艺自身“美的规律” 文艺教条主义化、意 识形态化的“阶级性”、“党性”、“人民性”等在这一 时期的“文学概论”里才逐渐被“形象思维”、“主体 性”、“审美意识形态”等话语所代替。因此,我们所 理解的审美独立性实际上一直主要就是远离、摆脱 政治纠缠的独立性。 二、文明进程 中西文明进程的差异,使得西方审美现代性的 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试图用审美来拯救由于高度 现代化而造成的社会弊病,试图用“审美之维”来批 判现代文明,而中国的审美现代性则主要是试图用 审美来帮助重建一个统一的现代国家。用审美的 维度来对高度现代化社会进行“怨怼”和诅咒,并把 审美作为批判、反抗现代社会、重塑健全人格的希 望和途径,这个内容由于中国现代化程度的低下, 在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中缺失了。总之,西方的审美 现代性主要是批判现代文明,而中国的审美现代性 ‘则是千方百计寻求建设现代文明。 16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 充分发展,变成了高度机械化、物质化、商品化的社 会。西方社会现代性带来物质的繁荣,但同时人的 “物化”与“机械化”、社会的“失序”与“失衡”、精神 家园的毁灭和诗意栖居的丧失也随之而来。狄更 斯在《双城记》里一开始就指出这个时代是最昌明 的时代,也是最衰微的时代。现代社会就是这样一 个具有“双重性”的社会,人类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付 出了惨重的“成本”,韦伯把这个现代社会称为一个 被“去魅”的社会,荷尔德林称之为“贫困的时代”, 海德格尔称之为“上帝之离去”、“世界的黑夜”、“无 家可归”和“悬于深渊的时代”,尼采称之为“上帝死 了”的时代,福柯则称之为“人之死”的时代。 正是面对社会“现代性”带给人类的新痛苦,现 代的审美、艺术纷纷把拯救现代人“单面性”的希望 寄托在了审美身上,展开了对于现代文明的批判。 用审美批判现代文明成为西方审美现代性的特征。 对于现代文明带给人类的危害,早在卢梭敏感的心 灵里就开始了对它的控诉。而浪漫美学所编织的 曲折传奇、理想爱情、精灵鬼怪和异域风光等等,实 际上是对那个平庸机械的“现代”的一个初步回响, 是对现代社会失望之余的一个理想化的超越方式。 而把拯救“现代”社会的使命寄托在审美身上比较 自觉的理论阐释者是席勒。席勒在他的《审美教育 书简》里指出造成现代人人性分裂的正是现代文明 本身的过度发展,他把拯救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 认为审美的“游戏冲动”中既有感性又有理性,是感 1 8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性与理性的和谐发展。审美就成为拯救现代感性、 理性分裂的“碎片人”的希望之所在。这种审美救 世主义思想成为以后现代美学“现代性”的重要内 涵,成为现代美学的一个基本思路。 比如海德格尔,面对这个“技术的时代”里人们 真正存在已经被“遮蔽”不显的社会,他认为也许只 有诗人才能为我们“去蔽”。诗人“揭示”本真的存 在,使存在逐渐“去蔽”而“澄明”起来,这就是“真 理”。这种被揭出来的“真理”置入作品中就是美。 所以,海德格尔说:“这种被嵌入作品之中的闪耀就 是美。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9,E9] 美、艺术成了海德格尔相信还能“诗意栖居在这片 大地上”的希望之所在。法兰克福学派也以批判现 代文明给人造成新的压抑为其理论的基本思路,也 把人从这个不自由的机械社会中解救出来的希望 寄托在审美身上。马尔库塞认为人的感性在现代 机械社会的压抑下麻木了,所以要用审美的方式创 造一种“新感性”来拯救人类。弗洛伊德同样认为 现代文明建基于对人的本能压抑之上,文明的发展 以牺牲本能的满足为代价,所以他认为要拯救现代 人就是要让其本能、无意识得到充分的满足,从压 抑中走出来。审美就是反抗现代社会压抑,解放人 的本能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弗洛伊德把性本能的 满足所获得的愉快看成是美感愉快一样的性质: “美感肯定是从性感这一领域中延伸出来的,对美 的热爱中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性感 目的。-0o]这 样,美感成了人原始本能的满足,美因此具有了反 抗现代文明压抑的性质。对现代美学影响深远的 尼采也同样是有感于现代人的失落颓废、肉体生命 强力意志的消泯而发的。尼采认为现代社会物质 的统治、机械化的生活导致的是个人原始强悍生命 力的衰竭,所以他要改变这种“现代”状况。因此尼 采赞扬具有旺盛原始生命力的“超人”,强调“根本 的问题:要以肉体为 出发点,并且 以肉体 为线 索,,[“]。对于尼采来说,美就是那显现感性生命强 力意志的人。在《偶像的黄昏》中,他说:“没有什么 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真理上建立了 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我们立刻补上第 二真理:没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了,——审美的 领域就此被限定了o~E12]尼采认为美学的状态就是 生命力丰盈状态的显现,这种鲜活的“生命美学”正 是对社会毫无诗意的“物化”、“机械化”的“现代病” 的不满而来的。卡林内斯库也曾说:“可以肯定的 是,在 19世纪前半期的某个时刻,在作为西方文明 史一个阶段的现代性同作为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之 】84 问发生了无法弥合的分裂。"C133在他看来,审美的 现代性就是以审美的感性方式来对社会的现代性 进行的批判与抗议。应该说,这确实是西方审美现 代性的一个重要内涵。 中国在 1840年以前一直处于封建的闭关锁国 的小农经济状态之中,其后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 在发展自己的现代化事业的同时必须抵抗外来侵 略,工业化、现代化的程度一直很低,远没有达到商 品丰富、物质繁荣、技术先进的现代化程度,还谈不 上机械的“异化”、商品的“物化”与所谓生活世界殖 民化,有的只是觉得“物”的不够、“机械化”的不够、 “理性”的不够、“知识”的不够⋯⋯。所以,西方在 批判、反思启蒙,批判、反思理性与科学的时候,我 们却在全力宣扬理性与科学,把拯救中国的希望都 寄托在了科学与理性上,陈独秀《敬告青年》说:“举 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规,以定其 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思想云为一尊理性。”E14] 西方式的理性文明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主将救国 的绝对理想。由于文明进程的这一差异,西方的审 美现代性主要在于批判“启蒙”的结果,批判过度现 代化带来的后果。而中国的审美现代性则主要还 是呼唤、歌颂、建立启蒙和现代化,这种“启蒙性”的 革命理想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基调,这是由中国的 文明进程决定的。所以鲁迅先生一生所要做的都 在于揭示“瞒”和“骗”的国民性,唤醒麻木的国民, 使他们不作无意义的“看客”,都在于揭示病根以引 起疗救的注意,都在于“立人”,在于启蒙。冰心、庐 隐等等一代人的理想,也主要还是为个人挣脱家庭 的束缚,为争取个人 自由而呼喊。周作人“人的文 学”也多少有点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的启蒙意 义。在中国,文学的革命和文学的现代化被看作了 社会的革命、社会的现代化的先行军和同盟者,陈 独秀就提出:“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本是一家眷 属,固不得去此而取彼。~E151291因此,反对旧文学也 就是反对旧社会,文学现代化改造也就是社会现代 化改造,“旧文学与旧道德,有相依为命之势。要拥 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 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 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 不反对国粹和IEl文学-0s]317,陈独秀的“文学革命 论”实际上也担负起了社会革命的重担。新文学和 新社会的理想是不可分离的,李大钊说:“由来新文 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1引,以此来建立 他的“青春中国”。而梁启超也强调:“欲兴一国之 民,不可不先兴一国之小说。-E173所以,中国的“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代”文学艺术不是批判社会的高度现代化所带来的 压抑、机械与失落、迷惘,而是为探求建立一个新的 “现代”国家而努力“呐喊”。 中国的文明进程决定了我们的“文学革命”必 然会变成“革命文学”,成为社会革命的号角。而文 学的这种社会“革命性”又因为外敌入侵,国家陷于 沦亡的边缘而得到加强,变得更加直接和急切,由 “启蒙性革命”变成所谓“救亡性革命”的文学。曾 经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创造社就最先喊出了“革 命文学”的口号,要求文学成为“革命的前驱”,认为 “艺术是阶级解放的一种武器”,要求艺术家应该同 时是一个革命家,产生出“斗争的文学”,甚至置文 学的“文学性”不顾,把文学变成简单的传声筒和工 具也在所不惜,为此还攻击坚持国民性批判的鲁迅 先生“不够革命”。创造社的这种急切的做法可以 说是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必然结果。文艺与“兴 国”、“救国”的使命无可挽回地连在了一起。中国 的这种文明进程也决定了那些坚持所谓“人性”、 “永恒文学”、“静穆”、“情趣”等“纯粹”审美理想的 观点一出现便会被咒骂、便会被封杀。而把西方的 象征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搬到中国来的李金 发、施蛰存、穆时英等,希望以此来表现现代人的迷 惘失落与“异化感”、“孤独感”,但是由于中国当时 社会并不如西方那样“现代”,这种对“现代”的迷惘 情绪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共鸣与同情。其他如 “七月派”、“九叶派”、“纯诗派”,以及所谓远离城市 文明的“乡土派”等等审美实践,他们的命运都有点 生不逢时的感觉。而“文革”以后的“朦胧诗”、“伤 痕文学”、“知青小说”、“寻根文学”、“改革文学”等 等,则还是在承担启蒙、建设新社会的重担。即使 在中国社会变革和外来思想影响之下兴起的“先锋 小说”,也很快因为这种“先锋”的现代性品格太超 前于中国社会的现代进程而没有了市场,“先锋”们 又纷纷回归“写实”,兴起所谓的“新写实”。所以, 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审美现代性成为建立现代中 国的一个辅助力量而不是批判现代文明的力量,这 是中国的文明进程决定的,这与西方是不一样的, 我们不能盲目跟从在西方审美现代性后面。 参考文献: [1]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第 1卷[M].涂纪亮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38. [23 卢卡契 .审美特性:第2册[M].徐恒醇译 .北京 :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1991:256. [3] 莱辛 .拉奥孔[M]//朱光潜译 .朱光潜全集:第 17卷 .合 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19. [4] 蒋孔阳.19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德国卷[G].上海:复旦大 学 出版社 ,1990. [5] 康德 .判断力批判(上)[M].宗白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15O. [6] 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M]//席勒精选集 .冯至,范大灿译 .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670. [7] 艾布拉姆斯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丽稚 牛,张照进,童庆生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23. [8] 王国维 .王国维文集:第 3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7:31. [9]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M].孙周兴译 .北京:三联书 店,1996:276. [1O] 滕守尧 .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409. [11] 尼采 .权力意志[M].张念东,凌素心译 .北京;商务印书 馆 ,1991:178. [12] 尼采.偶像的黄昏[M].周国平译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1996:67. [13] 马泰 ·卡林内斯库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彬,李瑞 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8. [14] 陈独秀 .敬告青年[J].青年杂志,1915,1(1). [15] 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北京:三联书店,1984: 291. [16] 李大钊 .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 [17]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第 2卷[G].上海:上海书店出 版社 ,1995:303. 责任编辑 韩云波 Civilization Disparity and Aesthetic Modernit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K0U Peng-cheng (School of Literature,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There are two essential differences in aesthetic modernit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 The first is that aesthetic modernity of the West is independent of science and rational field while China is independent of political struggle . The sec— ond is that the main purpo se of the western aesthetic modernity is to criticize the result of modern science world。while that of Chinese aesthetic modernity is to help construct a country of modern science . This difference can be traced to their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Key words:civilization disparity,aesthetic modernity;China;the W est 18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文档为【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9894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2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9-11
浏览量: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