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章 香泉湖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第三章 香泉湖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举报
开通vip

第三章 香泉湖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第三章香泉湖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第1节香泉湖主要旅游资源香泉湖一带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价值高,现择主要资源述略。1.香泉湖香泉湖又叫戎桥水库,位于和县香泉镇北部,石跋河上游。是一座以蓄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鱼之利的中型工程,设计单位是芜湖专区水电局,1959年11月开工,1962年5月竣工,1963年3月由和县水利局验收。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长310米,高17米,顶宽5米,迎水坡铺有碎石垫层,干砌石护坡,背水坡为草皮护坡,溢洪道溢流坝为奥氏曲面堰,浆砌块石圬工形结构,表面浇筑30厘米混凝土扩面,放水涵洞为块石圬工拱形结...

第三章 香泉湖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第三章香泉湖旅游资源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与评价第1节香泉湖主要旅游资源香泉湖一带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价值高,现择主要资源述略。1.香泉湖香泉湖又叫戎桥水库,位于和县香泉镇北部,石跋河上游。是一座以蓄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鱼之利的中型工程,设计单位是芜湖专区水电局,1959年11月开工,1962年5月竣工,1963年3月由和县水利局验收。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长310米,高17米,顶宽5米,迎水坡铺有碎石垫层,干砌石护坡,背水坡为草皮护坡,溢洪道溢流坝为奥氏曲面堰,浆砌块石圬工形结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浇筑30厘米混凝土扩面,放水涵洞为块石圬工拱形结构,并设竖井和启闭机控制闸门启闭,全部工程总投资37万元,完成工程量:土方21万立方米;石方6000立方米,混凝土方80立方米,总库容132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58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20万立方米,水库水面2500亩,集水面积21.6平方公里,灌区地面高程一般在10米至20米,局部高程30米,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为2.72万亩。灌区主要受益的有张集、香泉乡镇,14个行政村。灌区内现有总于渠1条,干渠2条,支渠13条,建筑物97座。香泉湖为香泉镇生活用水的水源地,四面环山,环境清幽,水质良好。2.香泉香泉位于距县城北20公里的覆釜山下,又名“香淋泉”、“平疴泉”、“太子汤”等。泉水四季常温,冬季尤甚。温泉可治皮肤病、关节炎等症。南梁昭明太子萧统于大通年间(527--529),在如方山“萧家藏经寺”读书时,患有疥癣,曾至此淋浴而愈,于是称该泉为“太子汤”。六朝南梁时,建有“文选楼”、“尔雅台”。北宋元佑五年(1090),主簿王大过发现平疴泉为“一方之利”,任知州后,即修砌汤池,周围20余丈,建浴院及龙祠。明成化五年(1469),州同董锡重修浴院,分男女两池,巨屏高亭,清池白石,焕然一新。嘉靖六年(1527),知州易蛮复修,“甃为方塘,缭以高垣,映以修竹”。当时筑有三池,建屋三间,以便群众沫浴。嘉靖十一年(1532),知州孟雷再修,并建洗心亭。清康熙十二年(1673),知州夏玮重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知州刘长城与翰林学士朱筠,又建进讥亭,州同何飞凤题“第一汤”三字于壁。民国24年(1935),盛子谨任香泉区自卫队副、代理区长时,集资扩建露天浴池,改建室内浴池,县长刘广沛题写“洗心池”,并固定专人打扫浴室。1978年以后,当地群众集资,修建男女浴池。历代文人王安石、贺铸、李之仪、张孝祥、王守仁、庄超、戴重、程敏政等先后来香泉,均有题咏。明代戏曲家汤显祖《送客避和州》诗中有“晓色连古观,春香太子泉”;清代和州学正吴本锡在《太子汤》诗中写道:“旧时太子汤泉水,流入山溪饮夜猿”。其中许多诗篇被刻石成碑,立于香泉浴池前后,共有七十二块,后人称之为“碑碣之林”,由于日军入侵,毁损殆尽,现尚存有“第一汤”碑,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梅花国人题写的“香泉佳咏”碑,明代天启四年(1624),赵应期题写的“香泉赋”碑等三块。香泉温泉出露有两处,一处是大泉池,外围有堤堰,呈圆形泉眼十多处;另一处是小泉池,泉眼6-7个,现已利用作浴室,两处相距40米,两处有密切水力联系,合计自然出露面积约2700米2,单孔自溢涌出量120吨/日,总计自溢水量约1600吨/日,水温47-50℃,水温和涌水量四季稳定。温泉水质经南京大学地质系有关专家分析鉴定,认为“从取样分析的结果看,水化学类型属含氡硫酸钙镁型水,矿化度、总硬度、PH值、常见的阴、阳离子以及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与著名的江苏汤山温泉,有所相似;与巢湖市的半汤温泉,也较相似。”从医疗角度来看,由于水温适中,水中含硫较高,长期用此温泉洗浴,可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皮肤病。1982年4月1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观音洞观音洞位于本县香泉乡观音山中,距县城22公里。明人和州知州张寿朋撰碑《观音洞记》,碑文记载,明代万历辛卯年(1591)冬,游览滁州琅琊寺、醉翁亭时,途经和州香泉获悉:明万历十三年(1583)三月十五日,山民戴仁学等四人,朝拜南海普陀山,回归后见祥光从山中闪现,三夜不断。随后观音菩萨托梦戴仁学,指点山洞有观音大士像,即循山寻访,见一古洞。钟乳石壁上果然有观音大士,又有鹤鹅、杨柳枝等迹像。以后洞中建成观音大士殿,故称“观音洞”。游人不绝,洞口石级光滑如镜。明代崇祯五年(1632),和州知州陈世风惟恐聚众生事,遂以石盖,今洞尚在。4.白鹭和县北部山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能很好地相处,不少野生动物生长在这里,白鹭就是常见的动物。白鹭在北部山区一带到处可见。5.观音寺在观音洞上,现存庙宇数间。观音寺正对香泉湖,是观赏香泉湖的绝佳地。6.覆釜山位于香泉乡,距县城20公里,自鸡笼山以东岗峦起伏,逶迤三十里不断,至北隆起小山曰覆釜山,又名晓山,山上原有昭明塔和亭,温泉由此山而出。7.观音山在香泉湖的西南边,海拔123.5米,为香泉湖周边第二高山。观音寺在山麓,风景佳。8.狮子山在香泉湖的西北边,有两座山峰,一座海拔109.4米,一座海拔105.4米,面对香泉湖,能看香泉湖的全景。9.陈家山在香泉湖的北边,海拔102.3米,能看香泉湖主要景色。10.宝塔山在陈家山旁边,海拔77米,亦能看香泉湖的全景。11.萝卜山在香泉湖陈家山的北边,也有两座山峰,一座海拔90.8米,一座海拔84.5米,处在公路边,是进入香泉湖的门户。12.麻家山在香泉湖的南边,海拔164.4米,为香泉湖周边最高山,能看香泉湖全景。13.朱家山在香泉湖的东南边,海拔131.2米,在水库大坝处,能看香泉湖主要景色。14.桃花岛与桂花岛桃花岛在香泉湖中,为湖中第一大岛,有70-90亩地,岛上已经种植有很多桃树。另有一小岛叫桂花岛。15.昭明塔昭明塔,位于香泉乡覆釜山上,离县城20公里。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于天监元年(501),被立为太子,世称“昭明太子”。因其好学,少年时曾移居历阳如方山读书。因身患疥疮,常到香泉沫浴,日渐痊愈。后人怀念昭明太子,于北宋建隆三年(962),在香泉覆釜山上建立“昭明塔”、“昭明亭”、“昭明书院”。明代工部尚书胡松在《昭明亭漫兴二首》诗中写道:“过雨山亭爽,凭高四望赊,片云低度影,新水慢浮沙。地僻黄尘断,天高白雁斜。惰然此间坐,怀往长声磋。吊古独踌躇,萧梁有旧庐。遗文犹日月,宗社已邱墟。滚滚泉长在,茫茫世迭除。坐请消息理,益使幻情秩”。该亭历经变迁,“昭明亭”、“昭明书院”遗迹,早已湮没。建国后,仅存昭明塔,也毁于“文化大革命”中。16.植被香泉湖一带,除了水面外,陆地的植物覆盖率几乎达到100%,主要为人工栽种的次生林,以松树为主,竹子的分布也比较广泛。茂盛的植被造就了优美的环境。17.张智锦墓在香泉晓山上。张智锦(1918-1942),和县香泉乡人,自幼家贫,父亲张礼林,除耕种少量土地外,主要靠帮人放鸭为生。张智锦11岁时在私垫读书,三年后因病停学。民国26年(1937)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后,他在《述我立场》一篇文章中,倾吐了自己抗日救国的满腔热忱。民国28年(1939)3月由宋超同志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新四军东进部队奉命撤离和县后,他在极其复杂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党的工作,先后发展奥怀镭、浦玉民、王苏民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抗日时期江和全地区第一个党小组。民国30年(1941)7月,省三十工作团组成中共香泉区委会,胡克诚派张智锦担任区委书记。民国31年(1942)5月,成立中共江和全工委,1941年10月,中共江和全工委机关,迁至滁县花山,张智锦参加工委,担任组织部长,他与工委书记胡克诚一起,领导江和全地区的革命群众,争取改造大刀会,发展地下抗日武装,对国民党乡镇政府人员开展统战工作,在开辟建立新四军二师与七师交通线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民国31年(1942)11月,在收编国民党和县特工队周宗汉时,由于内部有人告密,张智锦不幸被日军逮捕,同年11月14日在香泉晓山下惨遭日军杀害,临刑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殉难时年仅24岁。第二节香泉湖旅游资源评价一、香泉湖旅游资源分类香泉湖的范围虽然不是很广大,但旅游资源的类型却不少。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香泉湖地区的旅游资源类型有:山峰、岩洞、岛屿、湖泊、河流、温泉、林地、鸟、宗教、墓、人物等等,涉及五大类。各种类型旅游资源的密集分布,增添了香泉湖一带的旅游吸引力,为进一步的旅游开发提供了保证。二、香泉湖旅游资源评价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制定了下表。表3-1香泉湖旅游资源评价一览表 景观单体名称 观赏游憩使用价值 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珍稀奇特程度 丰富度 完整性 知名度和影响力 适游期和使用范围 附加分 得分 等级 标准分值 30 25 15 10 5 10 5 -5~3 香泉湖 25 6 8 8 5 3 5 60 1 温泉 25 8 10 5 5 6 5 64 1 观音洞与观音寺 18 8 10 6 5 4 5 56 2 桃花岛与桂花岛 20 8 7 5 5 3 5 53 2 植被 20 8 6 7 5 3 4 53 2 昭明塔、昭明院 8 20 10 2 1 5 5 51 2 观音山 15 13 8 4 5 5 5 55 2 狮子山 16 13 8 5 5 4 4 55 2 陈家山 13 12 8 4 5 4 4 50 2 宝塔山 14 13 8 4 5 4 4 52 2 晓山 10 13 8 4 5 5 5 50 2 麻家山 16 13 8 5 5 4 4 55 2 朱家山 14 13 8 4 5 4 4 52 2 张智锦墓 8 18 6 3 5 4 5 49 3 鸟类 15 7 5 5 4 4 3 43 3 表中,将得分≥60分的旅游资源分划归一级资源;≥50分的旅游资源划归二级资源;≤49分的旅游资源划归三级资源。从表中可以看出,香泉湖和温泉的旅游价值最高,也是利用的重点;山的旅游价值次之,是开发房地产的重点。第三节香泉湖周边旅游资源介绍香泉泉湖周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为香泉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外围支持。1.鸡笼山又名亭山,亦作历山,又名凤台山,座落在和县西北约20公里处。群山环拱,一峰独雄,状若鸡笼,因名。山高240米,为“和州奇胜”。道家《洞天福地记》称其为“第四十二福地”。清人陈廷桂于《历阳山川记》中对全山有精彩描述:“山峦连蜷,突起一石,峰如巨鳌之戴,自顶至踵无寸土,高数百仞,蹬道狭不容趾,登山有铁链,攀缘而升,有若蚁附,登巅四顾,人出云上。上有三清殿,壁似石,瓦似铁,罡风逼人,不可久立”。山顶有“南天门”、“一线天”、“溶岩洞”、“百岁缺”等景点,幽甚险绝,壮观奇特。鸡笼山素有小九华和“江北第一名山”之称。历代学士名流,乘兴游览,托物抒怀,每多吟诵。明太祖朱元璋游山后作七绝一首:“罢猎西山尘拥旗,一山出地万山卑。崔巍巨石如天柱,撑着老天天自知”。鸡笼山遍布参天古树,面积4500公顷,立木积蓄155000立方米。迂回于山间小道,目不见天,宛如置身碧海。鸡笼山现已被批准为国家一级森林公园。2.如方山如方山,旧名“六合山”。位于县城西北夹山关水库北端,距县城25公里,海拔315米,为全县最高之山,绵亘十里。东晋隆安初(397—401),甘肃凉州宝云和尚,尝游天竺、大夏诸国,通梵文、译佛经,晚年从江南来六合山幽栖以终。南朝宋大明七年(463),宋孝武帝刘骏登山时,谓此山如金陵之方山,故名如方山。梁天监年间(502-519),梁武帝萧衍登此山,以望六合,亦名六合山。宋代和州巡检贺铸在《登如方山》诗中写道:“楚郊十月尚闻蝉,傍道黄花亦可怜,特上西山最高处,长安应在夕阳边。”山上曾建有一座昭明院,院内有塔,名“六祖塔”,且有寺,名“六坟寺”。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院内读书。明代诗人戴重在《昭明院》一诗中写道:“萧家藏经寺,亦有读书台,竹柘滴空青,白云招手来”。西岭圣石嶙峋,名“狮子岩”,岩下有一石潭,深七丈余,此潭叫“金牛井”。西南山麓陡峭处,有一石岩,叫“钓鱼台”。相传山下是一片白水,姜太公曾在陡壁上垂钓,故叫“钓鱼台”。山下有夹山关,清顺治十六年(1659),和州知州杨继芳在《夹山关》诗中写道:“常道出门好,逢山眼倍青。峰多红日障,路曲白云停。倦乌归深树,流泉入草亭。野人眠正稳,游子为谁醒。”如方山古迹甚多,均毁于日军炮火。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在如方山办起国营林场。3.娘娘山古名墨田山、脉天山。位于腰埠乡,接鸡笼山,主峰279米,因明太祖朱元璋之妻马娘娘曾登此山,故名娘娘山。后人在山上建有娘娘庙,以示纪念。4.夹山关位于石杨乡,两山壁立,中通如弄,古代设关以为要塞,为军事要地。5.夹山关水库位于和县北部石杨乡境内,东邻吃儿山,西靠如方山,坝址在夹山关和周家山两山岗之间,设计单位芜湖专区水电局,施工单位和县水电局。1959年12月开工,1963年竣工。大坝为土坝,坝高19米,坝长900多米,库长10公里,宽2.5公里。完成工程量:土方240万立方米,石方8058立方米,混凝土519.7立方米,该库集水面积为40平方公里,总库容1206万平方米,兴利库容490万立方米,最高蓄水位36.5米。总投资43.30万元。夹山关以调节当地径流,解决滁河以南,绰庙乡裕民坷以西,陶店大东坪以东,总面积22.2平方公里,2.3万亩农田(其中:圩田2,07万亩,丘陵0.23万亩)的灌溉用水要求。该库有总干渠1条4.3公里,干渠2条3公里,支渠1条2公里,小支渠8条9公里,有效灌溉面积0.8万亩,其中提水0.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0.60万亩。6.鸡笼山林场民国8年(1919),安徽省森林局在和县设林区,次年改为第二林场和县分场。民国18年(1929),在凤台山(鸡笼山)增设第六林区造林场,建鸡笼山苗圃。1965年9月改为国营鸡笼山林场,山场面积2.4914万亩,下设鸡笼山、陡沿、分水岭、骆合山4个作业区,山里塘、鸡笼山两个护林点,以营造用材林为主。1988年全场职工62人,有林地2.0473万亩,其中用材林1.9765万亩,特用林521亩,经济林38亩,林木蓄积量1.9万立方米,固定资产10万元。现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7.如方山林场1959年12月创办,为国营林场,位于石杨区境内,山场面积2.6788万亩。下设李伏、何凹、小姚、泉水4个作业区,三好、张家岗两个护林点,以营造用材林为主。1984年有林地1.5199万亩,其中用材林1.3294万亩、经济林78亩、特用林1674亩、竹林151亩。该场在基本完成造林任务后,从以造林为主转向抚育间伐为主;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创办木材加工厂、饮料厂。该场场长、中共党员吴翠兰(女),扎根山区20余年,带领职工植树造林,改变了林场面貌。1986年她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又被选为省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有林面积2.0702万亩,其中用材林2.0417万亩,林木蓄积量1.4万立方米,经济林285面,固定资产32万元。8.古朴树古朴树,在县城西北40公里高滕村旁的山坳里。是一株明代数百年的老朴树,树高达10米,主干粗壮,树围约3米,枝叶四展,冠盖如伞,覆盖面积约100多平方米,为和县稀有的大树。据旧志记载,明末有一源远和尚游历至此,曾为此树作诗:“白筱绕魔如下拜,缁衣缝我亦知间。幽岩说有无名树,不肯遗名与世间”。这株大树已度过400多个春秋,至今仍生机勃勃,枝繁叶茂。由于它每年发芽或早或迟,往往与一年中气候变化相对应,所以当地群众积累多年的观察经验,把它叫作“气象树”。1934年特大干旱时,春上,朴树枝枯头秃,犹如死树一般,到了盛夏才发芽;1954年发大水,朴树发芽既早又多;1978年朴树迟到端午节才发芽,当年大旱,同年,和县气象局派人对这棵古树进行调查并坚持观察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1981年朴树与周围的朴树同时发芽,无异常观象,全县雨水正常,农业丰收;1982年朴树发芽很少,同年6月份巢湖雨量虽多,但当地8月份雨量却少,长久干旱。9.龙潭洞“和县猿人”遗址和县猿人遗址,位于和县县城北15公里的陶店镇汪家山北坡,地理坐标在东经118°20´,北纬31°45´,海拔23米,龙潭洞发育在寒武系白云岩层中。和县龙潭洞在1980年10月和1981年6月两次发掘,获和县猿人化石包括近乎完整的头盖骨1个、下颔骨1段和顶骨1块、额骨眶上部1块、上下臼齿1枚、上内侧门齿1枚。这些化石骨骼至少代表3个个体以上,包括青年、壮年和老年。其中头盖骨属一男性青年个体,除颅底缺失较多外,脑颅的绝大部分都保存下来。它在形态上具有直立人的许多典型特怔,如颅穹窿低矮,额骨明显后倾,颅骨骨壁厚,脑量较小(约1025毫升),颅量大宽位置低,有发达的眉嵴和嵴,枕骨和枕平面与顶平面之间成明显的角伏过渡等。和县人头骨在总的形态上和北京猿人较相似,但又有一些进步的特征,如眶后缩窄较不明显,颞鳞相对较高及其顶缘呈弧形上曲等。下颌骨仅保有一段左侧,其上带有两个牙齿,特征粗壮、骸孔较大,齿弓近马蹄形。下颌体高度33.2毫米,厚度22毫米,与北京人相似。牙齿的形态特征:牙冠和齿根都比现代人要硕大和粗壮。齿冠较低,嚼面纹理复杂等,都接近北京猿人的情形。上内侧门齿特别粗壮,尺寸大于所有直立人,呈铲形,舌面底结节非常发育,舌结节游离缘分出几条指状突,并终止该面中凹。和县猿人生活时期的古气候为亚热带气候,自然环境是:汪家山一带的山脉,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北面有滁河,河两岸为宽阔的旷野,有大片的草原和湖沼。当时,这里生活有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发现和县猿人化石的第4层位伴出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约50余种。爬行类有龟、鳖、扬子鳄等;鸟类有马鸡;哺乳类有田鼠、大鼠、硕猕猴、狼、豺、狐、猪獾、水獭、中国鬣狗、剑齿虎、中华猫、豹、大熊猫、棕熊、东方剑齿象、马、中国貘、额鼻角犀、李氏野猪、葛氏斑鹿、肿骨鹿、麋、野牛等。和县动物群是南、北型动物互相混合的过渡类型。其地质时代为更新世中期,与北京猿人化石产地第3-4层的时代相当。用热释光法和铀系法测得年代距今20万年以内,氨基酸法和电子共振法测得年代20-30万年。和县猿人的发现,填补了安徽省旧石器时代的空白,尤其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镇淮楼镇淮楼,又称“鼓楼”。坐落在和县城内,县人民政府对面,建于北宋时期。明弘治、嘉靖年间知州陈宪、宋继先均修建。清乾隆、道光年间,知州徐元、李煌先后重修。清光绪十七年(1881),知州罗锡畴又一次修复,楼高11米,宽21米,平台长55米,内筑土,外砌砖,形成高楼。楼基城墙用一尺长方的古砖砌成,砖上记有“光绪辛卯春”、“知州罗锡畴督造”字迹。楼下正中拱形门洞,宛如城门。平台两边,有登楼石级。1960年以后,西路石级被毁,改由楼东穿道登高,平台中央建成一座两层楼阁,四周为12根朱红木柱所环抱;楼上两层八角飞翘,勾指蓝天。上层楼阁,明代悬有“江淮重镇”,清代悬有“江天一柱”匾额。登楼远望,古城新貌尽收眼底。东看长江,江面如练。明太祖朱元璋驻师和阳(今和城)时,尝与诸将登镇淮楼,饮酒作诗,以抒其志。诗曰:“中原杀气未曾收,江北淮南草木秋,我上镇淮楼一望,满天明月大江流。”1986年10月,由安徽省拨款修葺,面貌一新。1989年7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霸王祠及霸王墓霸王祠也称项亭、项王亭、楚庙、霸王庙、项羽庙,在和县乌江镇东南约一公里的凤凰山上,离县城20公里。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剔于此。当时就地墓葬了项羽的“分裂之余”,即残骸和血衣,故称“衣冠冢”。后人于此建亭祭祀,人称“项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书法家李阳冰篆额曰:“西楚霸王灵祠”。唐会昌元年(841),宰相李德裕撰写《项王亭赋并序》内称:“自汤武以干戈创业,后之英雄莫高项氏,感其伏剑此地,因此赋以吊之。”南唐文学家徐铉撰写《项王亭碑》。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命名乌江项羽庙为“英惠庙”。历代屡经修葺与扩建,有正殿、青龙宫、行宫、水灵宫等共99间半。传说皇帝方可建祠百间,项羽虽功高业伟,但终未成帝业,故少建半间。殿内有项羽、虞姬、范增等人塑像并有石狮、旱船、钟、鼎、匾、碑等文物。唐宋诗人孟郊、杜牧、苏舜钦、陆游、王安石、李清照等均有题诗。后屡遭兵焚,大部建筑物被毁。清同治七年(1868),重塑霸王像。悬“拔山盖世”匾额,并有楹联曰“山襟水带,虎啸龙吟”。建国后,祠内仍有塑像数尊。“文化大革命”中,塑像、墓地被毁,仅存正殿三间与两侧厢房,改为乌江农业中学校址。1984年6月,经上级批准拨款10.7万元,拆除旧存正殿,重建享殿五间,面积188平方米,同年11月重建工程结束。殿中塑立仿青铜霸王像一尊,高达2.66米。上悬书法家田原手迹“叱咤风云”横匾,殿旁并挂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丹书写的对联。大门木柱上有著名书法家林散之书写的对联:“犹听叱咤之声外黄未坑能存孺念壮哉心鄙秦皇帝;忍见风云变色虞姬自刎专为报恩败已头抛吕马童”。与此联并列还有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书写的对联:“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视秦皇,一时气盖人间世;汉皆已得楚乎,乌骓嗟不逝,千古风悲垓下歌。”门匾“霸王祠”三字为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所题。殿内刻有女书法家李圣和书写的杜牧《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和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两块诗碑。霸王墓,又称“衣冠冢”,建在霸王祠后面,原墓隆起,砌以青石,呈椭圆形。宋乌江令龚相《项王亭赋》云:“墓四周古松数百章,怒涛汹汹常如大风雨至。”清卢润九《读史偶评·项王墓》诗:“帝业方看垂手成,何来四面楚歌声;兴亡瞬息同儿戏,从此英雄不愿生”。墓前有明万历和州知州谭之凤题“西楚霸王之墓”碑。此墓惜己无存。1985年11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次年7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霸王祠为皖江经济开发区重点旅游景点之一。政府已拨款,正继续扩建工程,在祠内区建东西偏殿各10间,享殿后为墓区;在祠外区建牌坊式门楼2座。12.凤林禅寺在鸡笼山山麓,终年香火不绝。每逢朔望日,数十里外善男信女都来朝山进香。建国后,尚存寺庙37间,内供大小佛像百余尊,有僧数十人,晨钟暮鼓,诵经其中。后遭破坏。现该寺已经扩建,规模增加了许多,有大量来自上海、南京等地的香客。13.白云寺在香泉镇麻家山南面孙老村后,碑文记载建于清顺治九年。传说,有一官员,路过此地,见白云缭绕,久不散,遂建寺,后毁。今庙为1989年重建,二进。14.白浪寺遗址在香泉镇的老山前,地势呈座椅形状,风水极好。山上有很多大石,白色,形如海中波浪,故过去建有白浪寺。寺后有泉水,日涌量200-500吨,水质清澈甘甜。15.三清殿在鸡笼山山顶,为纪念三毛祖师而建。16.文昌塔坐落在县城小南门外得胜河畔。明万历庚子年(1600),知州郭继芳所建。清乾隆庚子年(1780),州同何飞风重修。民国11年(1922),知事刘东甫再次重修。塔共七层,砖木结构,高30米,外呈六角形,塔内呈正方形,塔门向南。每层外以砖砌斗拱挑檐,内以木桩支撑和木板平铺,旋梯而上,塔门上方有砖雕人物像及鲤鱼跳龙门等图案。从第二层开始,每方每层自下而上以砖砌成拱券形小门六个,开闭相间,平穿对应,在第二层六方卷门之上,塔槽之下,分别砖雕石刻“步罡踏斗”、“吞霄接汉”等阳文,皆自右向左正楷横书。塔顶扣铁钵;顶下砖砌圆锥形脊,脊上铺以小瓦,塔旁原立有明代万历年间焦城撰写《文昌塔记》碑文一方,以及清代、民国时期重修的碑文,均已无存。1982年4月1日,文昌塔被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4月,曾发生火灾,经县消防队抢救三日方熄灭,塔幸末遭毁。随后县拨款加固塔基,封闭塔门,予以保护。17.喜雨亭坐落在和城第一中学内,民国7年(1918)和县知事金梓材督造。相传金梓材任和县知事时,当年大旱,无水栽秧,农民日夜盼雨。一日突然降下大雨,群情振奋,齐呼“喜雨”。金梓材在激动之余,联想起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营造喜雨亭之事,于是仿而行之,筹款备料,招集能工巧匠,建造“喜雨亭”,并悬匾、立碑作纪。亭如鹤立,占地三间,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高15米,亭有两层,屋面皆为圆筒形绿色琉璃瓦覆盖,碧光耀眼,八角飞翘,顶脊两端造有龙首高昂,似在喷吐甘霖。二楼四周皆窗,底层室外形成环廊,立朱柱16根。1982年4月1日,喜雨亭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安徽省及巢湖行署拨款3万余元,将喜雨亭整修一新。18.陋室和陋室公园位于和城半边街。为唐代长庆四年(824)著名诗人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所建。有铭,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并勒石成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宋王象之所撰《舆地纪胜》载:“和州陋室,唐刘禹锡所辟,有《陋室铭》柳公权书。”明代正德十年(1515),知州黄公标补书《陋室铭》碑文,并建有“梯松楼”、“半月池”、“万花谷”、“舞鹤轩”、“瞻辰亭”、“虚山亭”、“押鸥亭”、“临流亭”、“迎熏亭”、“筠岩亭”、“江山一览亭”等,俱遭兵焚。清乾隆年间,和州知州宋思仁重建陋室九间,民国六年(1917),岭南金保福补书《陋室铭》碑一方。室前有石铺小院和台阶,室后有小山,颇为雅洁,形似卧龙,苔藓斑驳,绿草如茵,林木扶疏。山下“龙池”,碧波如染,游鱼浮沉,清晰可见。1986年,由省、县拨款修葺,并建空花围墙一道。门庭“陋室”二字为诗人臧克家所题。《陋室铭》由省书法家孟繁青仿柳体书,刻碑。陋室正厅塑刘禹锡全身站像,上悬“政耀贤良”横匾,周围挂有全国、省著名书法家张皑帆、方绍武、司徒越、葛介屏、萧劳、李锋、文永华、江波等人书写的楹联和条幅及金石家葛许光的印章条幅。主室走廊门旁有楹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旁木柱上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楹联。1988年,县里投资近百万元,在陋室的“仙山”、“龙池”一带,建成一座“陋室公园”,面积50多亩。山上建有江山一览亭、望江亭、仙人洞。池中建有临流亭、履仙桥等。周围筑仿清镂墙300多米,正门坐南朝北,牌坊式门楼,“陋室公园”匾额为安徽省著名书法家张皑帆所题。1986年,陋室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三贤祠遗址原在乌江,后建水泥厂被毁。三贤祠是为纪念乌江的三位历史名人而建,他们是:张籍、张孝祥、张即之。张籍(约768-830),字文昌,祖籍吴郡(今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人,中唐著名诗人。贞元十五年(799)为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国子助教、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司业、张水部。张籍幼时家境清寒,贫而好学,熟读经史,爱写诗文。15岁时开始5年漫游生涯,足迹遍及祖国南北,眼界大开,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张籍同韩愈、白居易、刘禹锡、孟郊、王建交往甚密。在交往酬唱中,还有元模、裴度、姚合、李翔、韦处厚、施肩吾、令狐绹等多人,从名公巨卿、文坛领袖,以至释道布衣、外国友人等都有诗歌往来。他的诗歌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诗文精警凝炼,简朴清淳,语短情长,通俗自然,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乐府诗与王建的乐府诗,在中唐诗坛上被并称为“张王乐府”。唐大和二年(828),张籍被授为国子司业。大和四年(830),病逝他乡,终年约62岁。张籍的诗歌,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已散失很多,现存诗400多首,编为12卷,名为《木铎集》。今中华书局据各种版本辑成《张籍诗集》。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乌江镇人,南宋著名词人,传为张籍的第七世孙。他幼年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十六岁考取举人,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他二十三岁时廷试第一(状元)。主考官原定秦桧的孙子秦埙为第一,张孝祥第二,曹冠第三。后高宗阅卷,发现张文“议论确工,词翰俱美,宜为第一”,故降秦埙为第三。秦桧怀恨在心,诬其父张祁交结胡寅“谋大逆”而下狱。不久秦桧病死,高宗亲自过问此事,张祁获释。张孝祥不顾个人安危,上疏高宗,为岳飞鸣冤,疏曰:“飞忠勇,天下共闻。宁朝被谤,不旬日而亡。敌国庆幸,将士解体,非国家之福……今朝廷冤之,天下冤之,陛下不知也。当巫复其爵,厚恤其家,表其忠义,播告中外,伸忠魂瞑目于九泉,公道昭明于天下。”赵构爱其才,特优容之。张孝祥初任秘书省正字,后历任校书郎、秘书郎、礼部员外郎、起居舍人、知州、知府、中书舍人、都督府参赞军事等官职。他为政清廉,奖励农耕。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时,筑寸金堤,消除水患;置万盆仓,储粮备荒。在政治革新方面,他主张扫除积弊,赏罚分明,广开才路,破格录用,废弃冗官,裁减冗吏,“民怀其德,所至有声。”张孝祥词、诗、书法俱佳,尤以词名世。他的诗文充满爱国爱乡之情。知州修三河,他曾撰写《三河记》碑文。虞允文于横江打败金主完颜亮,他撰写《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兴隆二年(1164)在建康留守席上,援笔写下他的名作《六州歌头》,倾吐出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今存《于湖居士文集》四十卷,《于湖先生长短句》五卷、拾遗一卷。张孝祥于乾道六年(1170)病逝他乡,终年38岁。张即之,为张孝祥之子,南宋著名的书法家。学米芾,而参用欧阳询、褚遂良的体势笔法,尤善大字。现存世书迹有《报本庵记》、《书杜诗卷》、《金刚波罗密经》、《华严经》、《佛教遗经》。20.和县博物馆位于和县桃花坞广场旁,建于2001年,8月份使用,用于保藏、展示和县出土的文物。21.民俗牧球是农村牧童所喜受的活动形式。建国后已消失。牧球用硬质木料或砖石制成。棍为细长圆柱体,一端成弯镰形。活动时选一平地,两端用石块或其他物体设球门。双方人数相等,守门员各一人。赛时球置中线,持棍击球,当一方将球击入对方球门时为胜。石担、石锁是青壮年农民所喜受的一项体育活动。石担、石锁均系青石制成。石担为一对扁圆形石块,中凿孔,以硬树棍两端各楔入孔而成。石锁为长方形锁状石块,上部凿洞,装柄可握。活动时花样很多。石担有双担(似挺举》、单摘(单手举提)、单接(将石担提起,抛向空中,再用单手接住或左右手轮流抛接)、定接(站在板凳上进行抛接)。石锁有单、双手滚翻(即将石锁上下滚翻,用手接住,或左右手轮流翻接)、抛接(将石锁抛过头,使其翻滚落下,再用手接,反复多次)、臂接(将石锁翻滚后,抛上用臂接住,石锁直立于臂上)、穿花翻滚(将石锁穿左右腿,再用手接住)。抵棍是农村青年爱好的一种体育活动。棍是硬树制成,比赛时用一条棍(或扁担),两人各抵棍一端,侧身而立,将棍一端紧贴在大腿内侧,一声令下,双方同时用力互抵,当一方被抵得后退,即输。划龙船和县民间素有龙船竞渡的传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五月二十日、六月初六、夏至节等,靠集镇的河道常有龙船竞赛。参加竞赛的龙船,少则几条,多达10余条。龙船为木质结构,船头扎龙首,划手32人,身穿整齐统一服装的青壮年,手持木桡分坐船舱两边。锣鼓手在船舱中间,舵手在船尾。竞赛时,各龙船在同一起点,向前方目标进发,以击鼓、敲锣的节奏快慢指挥船,激励士气。谁先上前者为胜。如输者不服续追,继续竞赛,直至输者服输为止。和县白渡桥一带有“水中捉鸭”的节目,比赛时各龙船围成一圆圈,然后将5-6只活鸭放入水中,一声令下,各龙船上的水手一齐跃入水中,追逐捕捉鸭子,所捉到的鸭子归己有,亦为全船的荣誉。民国24年(1935)端午节,和县宣桂镇(今历阳镇)在县城南门得胜河,有10多条龙船竞赛,观众2000多人。民国35年(1946)农历五月初五、六月六日,和县雍家镇运漕河(裕溪河),均有10多条龙船竞赛。建国后,划龙船大部是基层干部组织的。南乡的白桥、沈巷、新桥等地区划龙船竞赛活动较多。1952年农历五月初五,雍家镇的裕溪河有10多条龙船竞赛,当时无为县东乡、含山县南乡也有10多条龙船参加竞赛,两岸观众5000余人,气氛极为热烈。1981年端午节、夏至节、姥桥、沈巷地区在裕溪河、牛屯河各有数十条龙船竞赛。22.霸王庙会旧时农历三月初三为乌江霸王庙会,乡人都着僧人装束,乔装打扮,抬霸王檀木雕像出巡,前呼后拥,锣鼓喧天,家家户户焚香放炮,热闹非凡。庙会开演戏曲,各处商贩赶来摆摊点,供应游人。23.地方产品①炸麻雀炸麻雀是和县具有6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名菜,香脆味美,肥而不腻,别有风味,有“天下第一香”之称。炸麻雀的制作方法:首先将生姜、八角、丁香、桂皮一起装人小布袋中,扎上口;其次把麻雀剥皮洗净晒干后,用旺火烧至七成,即把麻雀投入油锅内,炸五分钟左右,待雀头炸成白色,雀身浮起时捞出(锅内油盛起另用)。等雀身油沥去,再放入原锅,加水,放进香料袋和酱油、白糖、盐,用旺火烧开后,改用微火烧至锅内汤汁粘稠时,盛起晾凉,放入麻油浸泡一、二天即成。若装入罐内密封,可保持三个月不变质。②炸牛肉炸牛肉是和县传统名菜,有600余年历史。元末明初,回族人民从西北和沿海地区先后移居和州,从而市场上出现炸牛肉的名菜。炸牛肉色、香、味均佳,细嚼后回味无穷,保存时间较长,是饮酒的佳肴。炸牛肉的制作方法;将鲜牛肉按纹路横切成半寸长、半分宽、二分厚的肉片,放人开水锅内汆净血水,捞出晾干,将锅内牛肉汤汁除去浮沫和沉渣,盛起备用。然后于锅内放入麻油,用旺火烧至五成时,将牛肉片倒人锅内炸二分钟后捞起,沥去麻油。锅内留少量油,将葱姜、八角一起放在沙锅内煸炒一下,即加酱油、白糖、盐、牛肉和汤,用旺火烧至汤汁浓稠时,再加入味精,待汤收干时出锅,放在芝麻油内,浸泡一、二天后,捞出沥油即成。③一品玉带糕一品玉带糕是和县雍家镇食品厂传统名产,有600多年历史。明洪武年间,该糕进贡宫廷,朱元璋皇帝尝后,大加赞赏,赐名为“一品玉带糕”,从此盛名远扬。雍家镇一品玉带糕,采用桃仁、青梅、大小桂花、麻油、粘米粉等原料精制而成。此品四边呈白色,中间花果呈红、绿、黄诸种颜色,并起斑纹,形如白玉嵌翡翠宝石,似封建王朝一品官吏腰间佩戴的玉带,故名。此糕色泽油润,香甜可口,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具有生津润肺,活肠益气的功能,是老人滋养保健的佳品。1984年在安徽省供销系统举办的食品质量评比会上,评为省甲级产品。1986年12月安徽省食品在上海展销时,深受上海市民欢迎。1988年由原来两种包装,改为大、中、小六种不同规格的包装,年产量达20万公斤,销售到上海、北京、内蒙古、江西、江苏等省、市、自治区。④乌江霸王酥霸王酥,原名叫蛤蟆酥,又名小酥,是和县乌江镇传统的名点产品,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在楚汉相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从四溃山(今驷马山)突围后,败走乌江城时,感到人饥马渴。当时,城边有一老翁正在卖蛤蟆酥,见项羽率兵路过,心感不忍,即捧小酥献给项羽充饥。项羽接过小酥,手捏即碎,随口赞道:“脆酥!脆酥!”自此,人们就把蛤蟆酥改名为“霸王酥”。霸王酥用面粉、芝麻、菜油、白糖等原料。20世纪80年代除传统工艺外,还采用远红外线烘烤精制而成,内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维生素,具有开胃、润肺、健脾、强身之功能。有咸甜两种,食之酥松脆香,色味独特,营养丰富,甜而不厌,油而不腻。因此名传大江南北,香飘中外。1985年5月在安徽省乡镇企业加工产品展销会上,被选进馆展览。同年10月在北京参加国家农牧渔业部举办的乡镇企业加工产品展销会时,顾客争购,外地客商订货,产品供不应求,并获得全国乡镇企业产品奖状。1986年元月,评为安徽省乡镇企业优质产品。同年10月,香港新科技国际来函邀请参加香港产品展览会。乌江镇镇办、个体办小酥厂10余家,职工100多人,烘烤炉24座,固定资产220多万元,年产量600余吨。⑤姥桥花生酥姥桥食品厂生产的花生酥,属于和县的传统产品。它用花生米和白糖为主要成分加工而成,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据传清光绪年间,有位陈姓的糕点厨师,将花生仁炒熟碾碎后,加上芝麻油和麦芽糖切成方块,形如酥糖,故名“花生酥”。姥桥花生酥香甜可口,营养丰富,除供应本县外,还销往南京、马鞍山等城市。1984年后,每年生产万斤以上,仍供不应求。⑥西埠雪枣西埠糕点厂生产的雪枣,属于和县的传统产品。它是用粘粉为主要成分加工制成的。先将糯米加工成米粉,通过煮熟后引用豆浆点浆,做成雪枣坯,可出产品三百多斤。其特点:配料考究,体型肥大,甜中有香,入口即酥,具有活肠益气之功能,亦是春节馈赠亲友的佳品。⑦黄山寺皮蛋黄山寺皮蛋厂生产的无铅溏心松花皮蛋,是和县地方名产,属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产品。1986年该厂引进安徽农学院无铅加工溏心皮蛋新技术,在制作过程中大胆革新,改变过去用氧化铅的传统配方,加入微量原素,生产出含铅量为0.0960.lPPM的皮蛋,低于国家规定的含铅量标准。这种皮蛋容易离壳,蛋白呈棕褐色或绿褐色的凝胶体,具有弹性,有松针状花纹;蛋黄呈深浅不同的墨绿、草绿、茶色,蛋黄中心为桔黄色满心,滋味鲜美,1987年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⑧白桥茶干白桥茶干是和县地方特产,久负盛名,有80多年历史。民国时期,和县白桥镇安源泰酱园就开始生产五香茶干,1956年公私合营改为白桥酱品厂。白桥五香茶干精益求精,质量讲究。它以黄豆为主要原料制成干坯入锅后,用隔年的陈酱煮,然后再加上八角、丁香、甘草、白芷、桂皮、冰糖等8种原料精制而成。其产品色泽红润,柔韧相济,越嚼越香,营养丰富。⑨白桥糖醋生姜选用白露前的生姜,配用白糖、醋、食盐等加工而成,其特点,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深厚,又甜又辣,鲜美可口,食后残留牙缝之姜,有隔夜其味不变之奇妙。且有清火败凉,开胃健身之功效。糖醋生姜的制作过程:首先选用个头均匀的生姜,洗净晾干,加盐腌制,然后将生姜入清水中漂洗,取出生姜沥干,装入缸内,加上配制好的糖醋,用油纸扎好缸口,盖上木盖,再用石灰砂浆密封缸口。出售前,将糖醋生姜入在甜酱汁内浸泡保养。白桥茶干、糖醋生姜,年产350多吨,除供应本省各邻县外,还销往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河南等省市。1985年全国供销社系统在北京举办的食品展销会上,受到首都各界人士的赞扬。1986年在安徽省供销社系统食品评比会上,被评为优秀产品。⑩其他还有鲥鱼、河蚌、河蟹、甲鱼、青方腐乳、交切片等均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年来,和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已经很有规模,尤其是新品种的蔬菜、瓜果、有机蔬菜等很受欢迎。近来,和县的黑陶已经渐成气候。和县还有不少过去曾经有过,现在已经被毁不存在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在和县历史上很有名气,有的可以恢复和重建,有的可以标明地点,供人怀古。这些资源主要有:24.浣纱祠浣纱祠,原名“浣纱女庙”,位于县城新市街水利局宿舍。春秋时期,伍子胥父亲伍奢为楚国大夫,因被奸臣诬告,于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22年)被杀。伍子胥逃难,弃楚奔吴,路过此地,见一年青女子在河里浣纱,伍子胥向浣纱女问路,并再三要求不要向官兵告发。为避免伍子胥猜疑,浣纱女投水自尽,以表忠诚。后人建祠,以资怀念,故名“浣纱祠”。明代翟佑《题浣纱女庙》诗曰:“偶然相逢试问途,此情彼意两俱无。何须草草捐身命,不念双亲体受肤。”清代进士石韫玉在《浣纱祠》诗中写道:“谁识芦中士,遭逢会有期。关弓回楚使,鞭墓曝吴师。儿女怜才意,英雄失路时。古今无限恨,独吊浣纱祠”。该祠于建国后改建为水利局宿舍。25.渔邱渡渔邱渡,又名“渔父渡”,《越绝书》称此处为“千釜津”,位于和县第一中学东北隅。《旧图经》云:“渔邱渡为伍员(伍子胥)入吴济渡处。”当时这里是江岸渡口。春秋时期伍子胥为避楚难,投奔吴国曾在此渡江。相传,伍子胥出昭关,来到渔邱渡时,天色已晚,渡口无船,后有追兵,伍子胥藏入芦苇丛中,待追兵返回,渔夫将船撑入渡口,渡伍过江。伍深受感动,问其姓名,渔夫云:“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千百年的地貌变迁,江岸东移,渔邱渡早已无存。26.文庙与戢门戢门,在县政府内,是和州文庙一部分,为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所建。戢门后为大成殿,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前为泮池及棂星门。建国后曾修葺一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原大成殿等主要部分被拆毁,仅存戢门一座。1985年夏,县人民政府再次将戢门重修,保留至今。现存明代翰林院编撰焦竑写的《重迁儒学记》碑刻,仍嵌在东墙侧。该碑文主要记叙“和州古历阳,东与采石画中流为水疆,总江淮水陆之衡,为姑孰、金陵之蔽,盖南北间一都会也。”碑文还记述文庙迁址经过,早在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知州冯子覆“始谋迁之”,后任知州李裕湖,陈表“经营未有成绩”。直至万历二十年(1592),知州曾克唯至,才“毅然为己任”动工兴建,至万历二十四年(1596)竣工。27.桃花坞桃花坞,位于县城大西门外一公里处,由高巷(旧时叫米积巷)前进百余步,有一片开阔洼地,周围苍翠缠绕,岗峦蜿蜒,河流绕坞,西侧有桥,名“桃花桥”。坞中有桃树数百株,故名“桃花坞”。为唐代诗人张籍读书处。唐贞元十二年(796),孟郊新登进士,归途路过和州,张籍在自己的桃花坞别墅与他饮酒赋诗。张籍在《赠孟郊》诗中称他“君生衰俗间,立身如礼经”。孟郊在《寄张籍》诗中写道:“君其隐壮怀,我亦逃名称”。宋代词人贺铸在《桃花坞》诗中写道:“种树临溪流,开亭望城廓。当年孟张辈,载酒此行乐。斯人久埃灭,节物今犹昨。看取不言花,春风自相约。”明代画家文徵明在《经桃花坞》诗中写道:“夕阳下马桃花坞,不见桃花坞亦榛。溪壑春风空旧梦,柴扉流水或秦人。图经可按桑田异,诗客多情燕麦新。不同辛苦仍买种,梁园金谷总成尘。”张籍七世孙,南宋张孝祥亦读书于此。清朝沈喆在《桃花坞怀古集文昌句》写道:“高情自与俗人,每见青山忆旧居。今日春风花满宅,可能同伴旧游无。空来林中看行迹,宅在街西最静坊。花里可怜池中景,如今独有读书堂。”建国后,桃花坞遗址仍有石人石马,毁于“文化大革命”中。28.亚父城公元前204年(汉高祖三年),项羽封范增为历阳侯,始建历阳城,又称“亚父城”(项羽尊范增为亚父),但范增未来此就职。历阳城是和县建城的开端,可谓历史悠久。亚父城有子城、南城、新城,其大致位置在今文昌塔的河对岸。PAGE32
本文档为【第三章 香泉湖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6.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书山有路勤为径
在汽修行业深耕多年,拥有丰富的汽车修理经验及电路图,对汽车机修、冷电方面比较有经验。
格式:doc
大小:116KB
软件:Word
页数:2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0-05-07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