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我孤独地漫游_和_水仙_华兹华斯诗歌两种题目的考证与比较

_我孤独地漫游_和_水仙_华兹华斯诗歌两种题目的考证与比较

举报
开通vip

_我孤独地漫游_和_水仙_华兹华斯诗歌两种题目的考证与比较 2011 年 3 月 2011 年 � 第 2 期 外国文学 Fo reign Literature M ar. 2011 No. 2, 2011 �我孤独地漫游 和�水仙 ! ! ! 华兹华斯诗歌两种题目的考证与比较 章 � 燕 � � 内容提要: 华兹华斯的名诗 I wander ed lonely as a cloud(或 The Daffodils) , 在多种英文版 本中一直存在两种题目。两种题目在认识和理解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内涵时各有侧重,而这首 诗的汉语译文也分别选择了两种题目进行翻译...

_我孤独地漫游_和_水仙_华兹华斯诗歌两种题目的考证与比较
2011 年 3 月 2011 年 � 第 2 期 外国文学 Fo reign Literature M ar. 2011 No. 2, 2011 �我孤独地漫游 和�水仙 ! ! ! 华兹华斯诗歌两种题目的考证与比较 章 � 燕 � � 内容提要: 华兹华斯的名诗 I wander ed lonely as a cloud(或 The Daffodils) , 在多种英文版 本中一直存在两种题目。两种题目在认识和理解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内涵时各有侧重,而这首 诗的汉语译文也分别选择了两种题目进行翻译, 也均显示了各自的不同风格。然而, 从中西诗 学所关注的不同侧面来看,两种题目和两种译文所取得的阅读效果是不同的, 由此可以看出中 西诗学中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阅读时引发的不同感悟。 关键词: 华兹华斯 � 精神漫游 � 水仙 � 物象 � 合二为一 中图分类号: I561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1002�5529( 2011) 02�0038�08 � � � I w 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我 孤独地漫游, 像一朵云#)这首诗是华兹华 斯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 几乎所有华兹华 斯诗歌选集和英国诗歌选集中都会出现这 首诗作。然而, 自这首诗作问世时开始, 它 的题目就一直是一个令人迷惑的问题。有 些诗集中以这首诗的首行 I w andered lone� ly as a cloud作为诗的题目;有些诗集中这 首诗没有题目,仅以数字代替; 还有一些诗 集中这首诗的题目为 T he Daffodils ( � 水 仙 )。在这首诗作的汉语译文中, 一般出 现的是两种情况: 一个是以诗作的首行作 为题目,另一个是以� 水仙 作为诗的题目, 选用这两种题目的译文均出自翻译名家之 手,也均是上乘的译作。那么, 两种诗题在 不同的版本中均有出现的情况是怎样发生 的呢? 这两种题目在对诗作的理解上有着 怎样的不同? 在汉语译文中, �水仙 这个 题目会引起怎样的联想? 本文拟就上述问 题进行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出现两种诗题的版本考证 � � 根据 1944 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德 ∃西林考特编辑的∀华兹华斯诗歌#中的 注释,这首诗作于 1804年,然而诗中的经历 却源于两年以前。当时诗人与妹妹多萝西 从湖区厄斯湖畔高巴罗公园的丛林返回格 拉斯米尔湖, 途中与水仙有一次偶遇。在 ∃38∃ 1802年 4月 15 日多萝西所作的日记中她 这样写道: 来到高巴罗公园那边的丛林, 我们看见水 边长有几棵水仙%%我们往前走着, 水仙 越来越多; 最后, 在树枝下面, 我们看见沿 着湖岸长着一大片水仙, 约有乡间大道那 么宽。我从未见过那么美丽的水仙。它们 和长满青苔的岩石相点缀, 有的把头倚靠 在岩石上,仿佛枕着枕头休息消除困倦; 有 的摇曳着、舞动着, 仿佛湖面的微风逗得它 们开心地欢笑。这些水仙看上去是那么的 欢乐, 光彩夺目, 千姿百态 %%( Wor ds ~ w orth, 1944: 507) & 1804年诗人在回忆中创作了这首不朽 的诗篇。1807年, 他的诗作结集出版, 诗集 题目为∀两本诗集中的诗# ( Poems, in Tw o Volumes)。出版之前, 诗人曾经将这首诗 编辑在�想象的诗 ( Poems o f Ima~ gina� t ion)一组诗中, 当时在这组诗的目录中诗 人曾用过 Daf~ fodils 来指这首诗。然而, 出版之前, 诗人将这首诗作编入了另一组 诗�我的思绪 ( Moods of M y Own M ind) 之中。在这组诗的目录中,该诗的题目为 I w 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在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中诗作没 有题目, 只有编号� 6 出现在诗作的上方。 原诗三节,如下: I w 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 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 il 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 d A host of dancing Daf fodils; Along the Lake, beneath the t rees, Ten thous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The w 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Outdid the spar kling w aves in g lee: �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laughing company: I gaz�d � and gaz�d but litt le thought What w ealth the shew to me had brought: For oft w 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 hey f lash upon that inw 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 t w ith pleasure f ills, And dances w ith the Daf fodils. 1815年, 诗人对此诗进行了重新修订, 将 1807年出版时这首三个诗节的诗作进行了 修改和扩充,使诗作增至四个诗节,成为目 前的定稿。在 1815年的手稿中,这首经过 修改增订的诗仍然以无题诗出现。 西林考特的版本根据格拉斯米尔湖华 兹华斯纪念馆里的手稿编辑而成, 同时参 考了1807年出版的∀两本诗集中的诗#。在 西林考特的版本中, 这首诗在目录中的题 目是 I w 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在书中, 诗以无题诗出现, 编号为 XII, 下有方括弧 [作于 1804,出版于 1807]。简言之,在华兹 华斯亲自编选出版的 1807年的版本中, 本 诗在目录中为 I w ander ed lonely as a cloud,书中本诗以无题诗出现; 1815 年的 手稿再次以无题诗出现; 西林考特的版本 作为华兹华斯诗歌的权威版本, 在参考华 兹华斯手稿和 1807年版本的情况下, 本诗 作仍以无题诗出现。可见, 这首诗作似乎 本来就应该是一首无题诗。 那么, � 水仙 这一诗题是怎样运用起 来,并流行开的呢? 20 世纪初期, 牛津大学 出版社出版了十分畅销的帕尔格雷夫编辑 的∀英诗金库#,在读者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英诗金库#于 1907 年首版,此后直至 1962 ∃39∃ 章 � 燕 � 华兹华斯诗歌两种题目的考证与比较 & 编者为本诗所做的原注解这样写道: T he occa� sion w h ich in spired th e poem w as on April 15, 1802, w hen W . and his sister � w ere in th e woods beyon d Gow� barrow Park, returning to Grasmere fr om Eusm ere; an d it is clearly indebted to D. W�s Journal of that date. 年又再版三次, 重印十五次。( Palgrave: Copy right Page) 其影响在多次的再版和重 印中得到一次次的印证。在∀英诗金库# 中,这首诗作有了一个题目, 即 T he Daf ~ fodils(水仙)。之所以这样做, 编者应该也 是参考了华兹华斯本人最初的想法。从康 内尔大学出版社 1983 年出版的∀两个诗集 中的诗#中华兹华斯 1807年的手稿来看, 这 首诗作的下方有一个 Daf fodils的字样。在 出版之前诗人把此诗作编辑在� 想象的诗 中时, 诗的 目 录 上 用 的 是 Daffodils。 ( Wo rdswo rth, 1983: 330 ! 31) 1807 年, 诗 人在写给鲍芒夫人的信中提到此诗时, 诗 人用的是 T he Daf fodils。( Ow en: 114) 因 此,对于本诗是否使用 The Daf fodils 作为 诗题, 诗人本人是有所考虑的。然而, 在 1807年诗集正式出版时, 他最终没有使用 这个诗题。不过, 因为手稿上出现过 Da~ ffodils,华兹华斯本人也使用并提到过这个 诗题,∀英诗金库#中使用这个题目就并非 毫无根据。∀英诗金库#的编选原则和趣味 主要面向大众读者, 给诗作加上这个题目 应该更符合大众的阅读欣赏习惯及审美 取向。 二、两种诗题各自的内涵 对于这两个诗题, 诗人本人都有所考 虑,都有所提及, 在有广泛影响的英诗选集 中两个诗题又都被使用, 但是, 经华兹华斯 本人编辑出版的诗集中这首诗最终放弃了 �水仙 这个诗题, 其中的原因诗人本人并 未说明。然而, 作为读者, 我们可以从两个 诗题中体味出各自不同的诗意及思想内 涵。华兹华斯 1807年版的诗集中该诗最终 未使用�水仙 这个题目, 而是采用了无题 诗发表,而在目录上则使用了该诗的首行, 这或许与诗人期待引导读者去体会他的精 神状态相关。 诗的首行 I w ander ed lonely as a cloud 作为一种陈述的展开形式, 在诗的一开始 就向读者揭示了他的精神和心路历程。诗 以诗人的主体�我 起句, 表明了诗围绕着 �我 的游历进入诗境, 从�我孤独地漫游 到达最终与自然、与水仙的一种交融共生。 �我 的�漫游 具有客观实在性, 它指的是 诗人在湖区的一次偶然经历。然而, 那次 经历是与妹妹在一起, 而诗中却道出� 我 是在�孤独地漫游 , 这样的描写并非不经 意或随意而为, 它带有一种象征的寓意,指 的是诗人孤独的精神漫游,他在上下求索, 寻找心灵的归宿, 探求自由精神的出路。 因此,这里的漫游可指客观而实在的一次 真实的湖区散步, 无意中发现了一大片黄 水仙,引起诗人的心灵碰撞。同时, 它也可 指诗人的一种精神漫游。他难以排遣内心 的苦闷,缺乏能与他的心灵进行沟通的精 神伴侣,没有找到能激发他崇高心性的所 在,因而, 他感到孤寂, 在孤寂中游历、找 寻、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以诗的首 行 I w 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做题更能够 使读者感悟到诗在进入诗境之初, 诗人的 一种困顿和苦闷的精神状态。 不少评论家认为, 华兹华斯的游历总 带有一种精神游历的象征意义。他的游历 从 18 世纪 90 年代初就开始了。1790 年, 他还是剑桥大学的学生, 就与朋友罗伯 特 ∃琼斯结伴游历了欧洲大陆和阿尔卑斯 山,此次游历是他找寻精神寄托的开始。 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 他对学院中古板的 教学体制十分不满, 时常感觉到其中的压 抑和限制, 而欧洲大陆的游历使得他的身 心都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他的自由和灵性。 当年,他带着十分热切的心情来到法国,对 法国革命充满了幻想, 期盼着启蒙思想召 ∃40∃ 2011年 � � � � � � � � � � � � � � � � � � 外国文学 � � � � � � � � � � � � � � � � � � 第 2期 唤的平等民主的理想能够在这里实现。 1792年,他再度来到法国, 然而, 革命后期 的血腥与暴力迫使他在思想和情感上疏离 了革命, 并重新思考关于人性和心性的回 归问题。1792年底,他从法国回来之后, 精 神上受到强烈的冲击, 原先追求的通过革 命来实现民主、平等的理想已经破灭, 英法 交战,经济拮据, 远离爱人, 居无定所, 这些 都使他面临巨大的精神危机, 他的精神几 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此时, 他再次踏上 了游历的路途。1793 年, 他与朋友一起徒 步跨过索尔兹伯里大平原, 然后独自一人 徒步渡过塞汶河,进入北威尔士, 开始他在 革命的政治理想幻灭之后的身体与精神游 历的征程。这次游历与他的欧洲之行有所 呼应,他在欧洲之行中获得理想和激情, 而 此次游历是在革命的政治理想趋于幻灭之 后精神的再次探求和追寻。在游历中排遣 精神的苦闷, 在游历中找寻精神的慰藉, 在 游历中探索人性的本真。1798 年, 诗人携 妹妹一起再次重游威尔士, 重游瓦伊河。 此次游历之前, 他曾和友人一起畅谈对政 治和时局的看法, 畅谈在法国和伦敦的经 历,使得此次游历更具有了在现实中寻求 精神回归的意义。而此次重游瓦伊河谷的 经历则正是他精神漫游的一次重要转折, 他重新找到了一条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途 径,寻求到了解救人性、回归心性本真的方 式。( Roe: 171)罗宾森 ( Jeff rey Robinson) 在他的∀徒步游历, 浪漫主义意象录#中指 出: �徒步游历表现出一个激进的思想中的 不安情绪,从其消极面说表现出无家可归、 政治逼迫, 从其积极面说表现出多变性。 ( 52)游历在此意义上已经超出了身体游历 的层面, 而具有了精神游历的意义。1797 年, 诗人定居湖区, 应该说, 此时诗人的精 神苦痛已经有所缓解, 在定居湖区之后, 他 在各地的游历也有所减少, 但湖区漫步又 成为他的一种心灵渴求, 他往往在这样的 漫步和徒步行走中沉思、感悟和探寻, 这 成为他的一种精神存在状态。在和友人 谈到这首诗作的创作时诗人仍然表现出 一种不安和焦虑。1808年, 华兹华斯给乔 治 ∃鲍芒的信中谈到, 有些人提起诗中的 水仙倒映在波浪中这一情景时说, �我的 诗的目标是纷乱和躁动, 花和波浪都是如 此。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这首诗的第一 行,理解诗人未将� 水仙 作为诗题发表, 而是选择了诗的首行作为目录中的诗题, 而诗本身以无题诗出现, 读者或许更能从 中体味诗人及诗中精神存在与精神求索 的实质。 然而, 诗人终究考虑过以� 水仙 作为 诗题,一些读者对于这首诗作以�水仙 为 题也十分认可, 这其中或也另有一番道理。 �水仙 是自然中的花之仙子, 每年英国的 三四月份, 水仙遍地开放, 家家户户的门 口、山坡草野之间,到处可见水仙飘洒的身 影,在一定的意义上水仙已经成为英国大 自然的天之骄子,有一种象征的意味。& 诗 人的精神漫游孤独而漫长, 正在他彷徨孤 寂之际,一大片水仙忽然之间闯入他的视 线,更闯入他的心灵之中。水仙的摇曳舞 蹈、水仙的飘洒闪烁, 都成为他内心孤寂当 中的精神伴侣。诗人在此次与妹妹在湖区 偶遇水仙之后并未立刻创作此诗, 而是时 隔两年之后才进行创作, 此间,诗人的心灵 并未离开水仙。因此, 水仙一方面为大自 然中的自在之物, 带给诗人心灵上的安慰、 精神上的快乐, 同时, 水仙也时刻陪伴诗人 度过漫漫的游历征程, 帮助诗人排遣精神 上的孤寂, 引领诗人最终达到精神的最高 境界。此时,水仙已成为一种灵性的存在, ∃41∃ 章 � 燕 � 华兹华斯诗歌两种题目的考证与比较 & 英国的水仙是生长在户外的,每年三四月到处 可见,成片开放,并非中国人喜爱的养在冬天、放在室内 的盆花水仙。 超出了物象本身的层面。在诗的最后一个 诗节中, 诗人直接表达了他与水仙在精神 上的共鸣和他与水仙之间的共生: 因为,我时常倚卧在榻上, 愁思冥想, 或惘然若失, 水仙就照亮我内心的眼睛, 这是孤独时欢乐的极致; 于是我的心就充满愉快, 和水仙一同舞蹈了起来 %% (屠岸: 311 ! 12) & 在 1807年的版本中, �水仙 一词在诗 中两次出现, 首字母均为大写, 表现出水仙 作为一种自在的精神象征的特殊意义。水 仙闪现在诗人心灵的眼睛之中, 成为诗人 在孤寂中的至高幸福。与诗人的精神相呼 应、相结合、相交融, 与诗人一同沉思, 一同 感悟,成为陪伴诗人回归心性的伙伴, 其自 在的状态也是诗人在精神上追寻的目标。 全诗以� 我 的 �漫游 起句, 以大写的� 水 仙 一词做终, �我 从� 孤独地漫游 开始, 而最终�和水仙一同舞蹈 , 一前一后, 相互 呼应,结构工整, 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追寻 的过程。由此看来, 以�水仙 做诗题也是 一个值得肯定的选择。 � � 但是, 对于选择�水仙 作为诗题, 一些 华兹华斯诗歌研究者还是持怀疑、甚至否 定的态度。在这首诗中, �水仙 首先是一 个物象,最初引起的是视觉感悟, 这与以诗 的首行作题, 或诗本身无题, 而以首行进入 读者的视线所引起的感觉是非常不同的。 首行的展开陈述向读者娓娓道来, 叙述诗 人的心事和精神状态。而以� 水仙 作题, 这个物象在读者进入诗作之前就率先闯入 了读者的视觉之中, 给读者一个先入为主 的感觉, 即本诗是在描写这花中的仙子水 仙。读过全诗之后, 读者可能发现, 诗作的 确生动地刻画出湖边美丽飘逸的水仙, 但 诗人的精神状态, 他的精神游历从孤寂到 惊讶到最终的极度欢乐的过程, 这些从单 纯的水仙这一物象来切入是难以表现出来 的。以�水仙 作题, 读者或许更多地关注 到诗所描绘的对象, 而忽视了诗人内心世 界起承转合的变化过程。物象替代了诗人 这个主体,替代了诗人内心的感悟,因而影 响了全诗的整体精神内涵。或许, 这也就 是为什么诗人本人最终未将此诗冠以�水 仙 为题的原因。 三、本诗汉语译文中 两种诗题的翻译情况 � � 华兹华斯这首诗作在国内很早就有学 者和翻译家翻译介绍, 并有多种译本。徐 志摩的诗歌作品曾直接受到这首诗作的影 响。一些早期的译本大多采用文言和白话 相间的语体风格进行翻译,形式工整,用词 体现出古典文言的意蕴。一方面, 这或许 与早期诗歌翻译尚未完全摆脱古典诗歌用 语习惯有关, 或许与译家的各自翻译风格 有关;另一方面,这也与译家所认同的华兹 华斯与中国古典山水诗之间的互通有关。 早期还有一些译者甚至完全采用古体诗的 形式来翻译外国诗, 如学衡派推出的华兹 华斯∀露西#组诗第二首�她住在没人到的 幽径 的八种译文均采用五言古诗的形式 来完成。(葛桂录: 13 ! 14)华兹华斯 I w an� dered lonely as a cloud一诗的郭沫若译本 为文言和白话相间之译本的典型。郭译完 成时间较早,但他在世时并未发表,而是在 他去世之后译本才面世。他的译本语言文 白相间,韵式未依原诗亦步亦趋进行处理, 诗题用的是�黄水仙花 。国内对华兹华斯 诗歌的早期研究多集中于将他的诗作与中 ∃42∃ 2011年 � � � � � � � � � � � � � � � � � � 外国文学 � � � � � � � � � � � � � � � � � � 第 2期 & 本文中此诗的译文均为屠岸译文。 国古典山水诗和田园诗进行比较。中国古 典诗词中多有咏物诗作, 以� 梅 、� 柳 、 �菊 等自然物象作为吟咏对象的诗作极为 常见,读者对此也颇为熟知。认为华兹华 斯的诗作与中国古典诗词风格相近, 而采 用中国读者熟悉的物象作为本诗的题目也 就在情理之中了。 上世纪 80年代以来, 此诗作出现了更 多的汉语译本, 不少译家在翻译这首诗作 时也开始关注到从更广泛和深入的层面上 对华兹华斯的诗作予以理解。对版本的参 考也更为丰富, 此时的翻译更关注译诗如 何能更好地传达原作的精神内涵。翻译风 格渐趋多样, 翻译原则渐趋灵活。在本诗 的诗题翻译方面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种译 本采用的是�水仙 , 比如杨德豫、屠岸、杜 承南与罗义蕴、孙梁等的译本, 或 � 咏水 仙 , 如顾子欣的译本。但也有译本是以原 文 I w ander ed lonely as a cloud作为诗题进 行翻译的, 如黄杲炘将其译为 �我独自游 荡, 象一朵孤云 ,飞白的译文是�我孤独地 漫游,象一朵云 。相比较而言, 近年来采 用 I w ander ed lonely as a cloud这一诗题的 译本逐渐增多, 这或许与译家采用的原诗 歌版本不同相关, 也与近年来华兹华斯诗 歌研究的深入相联系。 无论是选用哪一种诗题, 译家对本诗 首行的翻译均有不同的译法。有些译文将 �我 隐去, 如郭译为�独行徐徐如浮云 , 孙 译为�独自漫游似浮云 , 而这两个译本均 选用原文中的 The Daffodils 为诗题, 且译 诗风格靠近古体诗诗风。其他选用�水仙 为诗题的译文首行为�我独自漫游象一朵 云 (鲍屡平)、� 我象一片云孤独地漫游 (杜承南等)、� 我踽踽独行, 像一朵孤云 (屠岸)、�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顾子 欣) , 而杨德豫将首行与第二行合译,为�我 独自漫游,像山谷上空/悠悠飘过的一朵云 霓 。两个选用 I w 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为诗题的译文为: �我独自漫游, 象一 朵孤云 (黄杲炘)和� 我孤独地漫游, 像一 朵云 (飞白)。各家译本对首行均有不同 处理, 但从原文 I w 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的原意来看, 诗行中原有� 我 出现, 并强调�我 处于一种孤独的精神漫游状 态,译文中隐去�我 或与原诗的精神内质 产生了一定差别, 但如此翻译,其中亦或有 缘由, 本文下面一节将具体论述。首行中 另一个关键词是 lonely ,意为�孤独地、寂寞 地、荒凉地 等。一些译本将其译为� 独 自 ,而以笔者看来译为�孤独地 更好。有 些译本将形容� 我 在� 孤独地漫游 时将原 文中的 lonely 一词在翻译中改为形容云 朵,为�孤云 (如黄译、屠译) , 此为移用,也 是可以的。但似不如飞白译�我孤独地漫 游 更为直接。由此来看, 这一行从语义、 语境和诗的精神内质来看, 译为�我孤独地 漫游, 像一朵云 相比而言与原文更为贴 近。但此行的翻译在韵律方面无法采用 �以顿代步 来体现原诗的音步, 这又成为 此译文中的一大缺憾。从上述多种译文来 看,采用�水仙 作诗题的译本仍然较多,那 么,在译文中以�水仙 为题与在英文中以 �水仙 为题在对读者产生的阅读效果方面 是否相同,其中是否存在一种特殊的意蕴, 这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四、以� 水仙 做诗题对 中国读者的特殊感受 � � �我孤独地漫游 和�水仙 这两种诗题 的各自内涵在汉语译诗中同样有所侧重, 前者重诗人的精神求索过程,后者重物象, 然而,中国读者审视这两种诗题的感受或 许与西方读者略有不同。 ∃43∃ 章 � 燕 � 华兹华斯诗歌两种题目的考证与比较 郭译在这首译诗的�附白 中曾表示: �只要一、二两段就够了。后两段(特别是 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 ( 25) 他的这个论 断是否恰当笔者在此不予评论, 但是这一 断言背后所引发的潜在意义却值得我们思 考。华兹华斯诗歌研究者一般认为, 这首 诗的最后一节是全诗最为重要的一个诗 节。全诗的诗眼�水仙就照亮我内心的眼 睛, /这是孤独时欢乐的极致 就在最后的 诗节当中,没有这个诗节,这首诗的精神内 涵可以说是不完整的。那么, 为什么郭沫 若先生会出此言? 这里面的原因恐怕涉及 到中国诗歌及诗学独有的特点。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很多感悟自然、吟 咏花草树木的诗作, 比如�咏梅 、�咏柳 、 �咏菊 等等, 诗人对梅、菊、柳这些物象普 遍采用直接描绘或吟咏的方式, 诗人的主 体�我 在诗中不直接入诗, 诗人在诗中刻 画物象, 并抒写物象所引发的诗人的内心 感受,诗人�我 不仅不在诗中出现,甚至所 吟咏的对象在诗中也可能不被冠以任何称 谓。咏梅的诗中或许可以不出现梅这个 词,咏柳诗中可以不见柳字的显现。物象 在诗中的命名本身有可能就是潜在的。钟 嵘在∀诗品#中讲到, 写诗�指事造形, 穷情 写物,最为详切 ,这表明, 诗中情感的抒发 应�融情于物, 借物抒情, %%因而诗人情 感的抒发, 就必须托寓于有形的物象 。 (袁行霈等: 425)而物象的精神内质, 便是 诗人内在的精神内核。因此, 虽然诗人作 为主体的�我 不在诗中出现, �我 的精神 追求却已经与�梅 、与�菊 、与�柳 合而为 一了。此时, 诗中的� 梅 即是诗人精神境 界的象征,隐在的� 我 潜藏于�梅 这个物 象之中, �我 与�梅 是不离不弃、共生相依 的。这种物象与诗人主体的结合, 从诗学 的根本层面来说源于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 的思想, 作为外物的天与人这个主体不是 二元的,而是一种交融的存在,自然外物与 人性本真生自一体, 物象中即包含着人的 精神和本性。因而, 诗中诗人的主体虽然 不出现,但物象本身就已经涵盖了诗人的 精神内质。因此, 诗人咏梅即诗人在赞美 梅的过程中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内心追求和 精神寄托。在此意义上, 按照郭沫若先生 所说,华兹华斯这首诗的最后一节为多余 的一节,从中国古典诗学的角度来看确似 多余。而两个在风格上更靠近古体诗的译 本(郭译和孙译)的首行均隐去�我 似也可 以从这一角度来考虑。由此, 本诗以 �水 仙 为题,似有着西方读者难以体味的内蕴。 华兹华斯诗学中讲到, �所有的好诗都 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 Ow en: 72)强烈 的感情是诗人的感情, 因而在他的诗中、也 在大多数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中必有诗人 �我 这一主体内心情感的显在表达。物我 合一的概念对西方诗人和读者来说是陌生 的。在华兹华斯的咏物诗中, 诗的题目往 往有一个 To, 即�给 或�致 ,仅 T o 这一个 简单的词就将诗所吟咏的对象与诗人的主 体分开了, 因为�给 或�致 必然存在一个 从主体转到客体的距离, 说明二者并非一 体的存在。所吟咏的对象即便与诗人这一 主体存在交融的关系, 这种关系也并非是 一种同时交叠融合的关系, 诗人须通过想 象来缔造这种关系。济慈的∀古瓮颂#、∀秋 颂#,雪莱的∀西风颂#中就表达出这样的关 系。要缔造这样的关系, 诗中必然要出现 诗人的主体�我 对对象的倾诉、赞美和想 象,而此时, �我 便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显在 的因素。 中国的古典诗学强调外在客体与诗人 主体二者为一。物即我, 我即物, 天即人, 人即天。就华兹华斯的这首诗来说, 如果 用�水仙 作为诗题, 它恰巧表达了诗人与 水仙合二为一的精神追求。水仙已经成为 ∃44∃ 2011年 � � � � � � � � � � � � � � � � � � 外国文学 � � � � � � � � � � � � � � � � � � 第 2期 他心灵中的精神寄托, 他渴求这样的精神 存在。诗人欲与水仙共舞, 同时他也希望 拥有水仙的精神, 与水仙在精神上合为一 体。因此,对于中国读者来说, 以�水仙 作 为诗题更能引发一种诗人与物象之关系的 联想或想象, 引导读者感悟诗人与外在物 象水仙之间的精神契合。而对于西方读者 来说, �水仙 所引发的更多的是视觉形象, 其中的内涵可能就不容易体味到了。但华 兹华斯诗学毕竟以西方的哲学思想为其根 本, 因此, �我孤独地漫游 或更接近诗中所 欲表达的精神本质存在,以�水仙 为题, 原 诗中所侧重的浪漫主义诗人的精神求索在 一定程度上有被遮蔽的危险。 当然,两种诗题, 各有侧重。以首行做 题,侧重诗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求索的过 程; 以�水仙 做题, 侧重精神求索的最终结 果归于人在自然中的觉醒, 而对于中国读 者来说, 以�水仙 做题还可以感悟到诗人 与水仙之间的精神交合关系。不同的选择 可产生不同的感悟, 诗本身可在不同的选 择中产生不同的诗意效果, 多样的审美取 向也由此生发开来。 ∋ 参考文献: 1. Ow en, W. J. B. , ed. Wor d sw orth�s L i ter ary Cr it i� ci sm . London: Rou tledge & Kegan Pau l, 1974. 2. Palgrave, F. T. , ed. T he G old en Tr easury of the B est S ongs & L yri cal P oems in the Eng li sh L an� guage . London: Oxford UP, 1962. 3. Rob inson, J ef fr ey. The Walk : N otes on a Romant ic I mag e . Norman: U of Oklahoma P, 1989. 4. Roe, Nich olas. T he Pol it ic s N ature : W il l iam Wor dsw orth and S ome Contemp or ari es. Basing� stoke: Palgrave, 2002. 5. Wordsw orth, W illiam, and Dorothy Wordsw orth. T he L et ter s of Wi l liam and Dor othy Word sw or th I I , T he Mid dle Year s, Par t I 1806�1811 . Ed. Er� nest de S elin court . Oxford: Oxford UP, 2004. 6. Wordsw orth, W illiam. � Preface and Appendix to Lyrical Ballads. Word sw or th�s L i te rary Cr i ti ci sm. 7. ! . Poems, in T w o Volumes , and Oth er Poems , 1800�1807 . Ed. J ared Curt is. Ithaca: C orn ell UP, 1983. 8. ! . Wor d sw or th�s P oet i cal Wor ks . Ed. E. de S elin� court . Oxford: Oxford U P, 1944. 9. 杜承南等译∀英美名诗选读#。重庆: 重庆出版 社, 1990。 10. 飞白主编∀世界诗库 ∃ 第 2卷#。广州: 花城出版 社, 1994。 11. 葛桂录: ∀华兹华斯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 ( 1900! 1949)# , 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2期。 12. 顾子欣译∀英诗 300 首#。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 司, 1996。 13. 郭沫若: ∀英诗译稿#。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 14. 黄杲炘译∀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 1986。 15. 罗义蕴等编注∀英诗金库#。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 社, 1989。 16. 孙梁选编∀英美名诗 100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 1989。 17. 屠岸译∀英国历代诗选# 上卷, 南京: 译林出版 社, 2007。 18. 杨德豫译∀华兹华斯∃ 柯尔律治诗选#。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 19. 袁行霈等: ∀中国诗学通论#。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 社, 1994。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北京 100875 ∃45∃ 章 � 燕 � 华兹华斯诗歌两种题目的考证与比较 FOREIGN LITERATURE BI�MONTHLY, NO. 1, 2011 Editor: HU Wenzhong � � Associate Editors: JIANG Hong, MA Hailiang Selected Abstracts XU Lei On the Artistic Imagination of FemaleBodies in A. S. Byatt�s Fiction � 3 � Art Work and � Body Ar t , tw o shor t stor ies w r itten by contempo ra ry Br itish novelist A . S. Byatt, both r egister the pr esence o f installa tion, a ma jo r f orm o f postm odern v isual ar ts since the 1960s. Through assem bling a var ie ty o f meaningf ul r eady�m ade obje cts and ar tifacts, the female ar tists in the two sto r ies r emo ld the fema le bodie s in classica l and relig ious my ths, w hose cr eat iv ity lends vo ice to the ir bodily pains othe rw ise inexpr essible. The ar tistica lly r ete xtur ed f emale bodies thus emerge as a lo cus f or Byatt t o r ethink and expo se the sexual violence and body po litics deeply ingr ained in ever yday life . ZHOU Ping On the Tragic Sentiments of Naturalism in Crane�s The Black Riders � 28 Through a car ef ul reading of Stephen C rane�s The Bla ck Riders , this paper rev eals that it unf olds be� f or e us pictures of str ong visua l impact char acter ized by natura listic sentiments. Poems in this colle ction are filled w ith such symbols and im ages as blood, bar eness and absurdity . Com pa red with t he autho r�s no� vels, The Bla ck Rider s is mo re fo rce ful in po r tra ying the spiritua l and physica l � deser tization o f the wo rld and the tr ag ic � bea stman , which are caused by w ar s and industr ial c iv ilization. It also explo re s man�s helplessness and despa ir under such cir cum stances. The them e o f disillusionment in r eligious ideals is a lso highlighted. Acco rding to the author , m an is no t only r ejected by the cold wo r ld but a lso by God himse lf . Nevert he less, the poetr y is no t alt og ether pessimistic, fo r active thinking, loud protests and pas� sionate pur suit o f tr uth are also f ound in it. ZHANG Yan �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and� The Daffodils ! The Textual Research and Compari� son of the Two Titles � 38 There have alway s been tw o title s in var ious antholo gie s and se lections o f English Poetr y when refe r� r ing to the poem � I w andered lone ly as a cloud ( or � The Daf fodils ) by Wordsw or th. These two title s pr o vide r eader s w ith dif fer ent approache s in under standing its spir itual essence. There are also two title s in diff er ent Chinese tr anslations of this poem , and these tw o dif fe rent titles show their dist inct styles to o. How ever, the two tit les may achie ve dif fer ent re ading ef fects according to the diffe rent aspects t hat Chi� nese and western poe tics fo cus on. In this case, the dif fer ences o f the Ch inese and w estern poetics and the diff er ent fee ling s and understandings br ought about by these diffe rences can be c lear ly seen. LI L ing OnPlace and Tragedy inThe Ruined Cottage � 46 This paper is a clo se re ading o fThe Ruined Co ttage . Within the theo ry fr ame o f � knowing and � na� m ing ,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lace tr agedy in this poem fr om the pe rspective of Margar et�s and the ∃157∃
本文档为【_我孤独地漫游_和_水仙_华兹华斯诗歌两种题目的考证与比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1228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1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9-23
浏览量: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