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六章 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第六章 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举报
开通vip

第六章 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第六章 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建立,各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社会 进入了更具效率更具风险更具全局性观念的“地球村”时代,使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对于一国教育的持续 、 稳定、健康、协调发展,更具时代意义。 第一节 教育发展战略概述 一、教育发展战略的含义 战略一词最初是一个军事术语,用以表示一个包含若干战术行动方案在内的军事行动计划的整体, 以便说明一个军事行动计划的整体与它的各个部分即战术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后来,战略作为一个行动 计划的整体的代名词,被广泛应用于社...

第六章  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第六章 教育发展战略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建立,各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社会 进入了更具效率更具风险更具全局性观念的“地球村”时代,使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对于一国教育的持续 、 稳定、健康、协调发展,更具时代意义。 第一节 教育发展战略概述 一、教育发展战略的含义 战略一词最初是一个军事术语,用以表示一个包含若干战术行动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在内的军事行动计划的整体, 以便说明一个军事行动计划的整体与它的各个部分即战术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后来,战略作为一个行动 计划的整体的代名词,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战略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和生活日益复杂化的产物。 一个社会组织或活动所奉行的战略是否发生了变化,则是可以依据这样一些重要特征来识别的:它的外 部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它的中、长期目标是否发生了变化;它的整体活动方式是否发生了变化;它的 资源配置方式是否发生了变化等等。战略对于一个社会组织或活动的意义在于:它有利于一个社会组织 或活动更从容更有效地应对不可预料的机遇和挑战,更充分地认识基本的生存环境,更及时地调整适应 各种变化的能力,更合理地整合各种影响和作用以便自身发挥更大的功能,更高度地统一意志、统一思 想、统一行动,更充分地获得满足全体成员自我抉择需要的信息。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智力基础,是开发人力资源和促进人的发展及社会化的基本手段,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社会服 务,是传承科学文化的智慧活动。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依赖教育发展,教育发展在一国经济和社会 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正在日益上升,教育事业正在成为规模宏大的参与人数最多的社会事业。另外,科学 文化的不断分化和综合,又使得教育及其发展在结构上变成日益复杂。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又要求教 育发展在资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因此,一国只有从长远和全局 出发来安排教育发展,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于是,教育发展战略便成为各国各地 区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教育发展战略对于一国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它有利于一国或 地区最大限度地聚集智慧和力量,在教育运行中更合理地配置资源,更有效地应对综合国力竞争给本国 或本地区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促进教育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在当今社会,教育发展战略无论是对一个国家而言还是对一个地区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 为,教育对人的影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广泛、持久和深刻。据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 统计:1997年全世界平均小学净入学率为 90%,平均中学净入学率为 68%。② 这意味着全世界有近 90%的人接受长达 5—6年的正规小学教育,有近 68%的人接受长达 9—12年的正规中学教育。除此以外 , 全世界还有 5%—30%的人接受长达 12—20年以上的正规大学教育,有 10%—30%的人接受各种职业培 训和其他非正规学校教育。如此多的人接受如此长时间的教育和培训,说明教育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是相当广泛、持久和深刻的。而这种影响的意义,在于 它将人口资源转化成为人力资源或智力资源,从而促进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由此看来,教 育发展及其战略问题已成为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面对这种变化,忽视对 本国教育发展及其战略问题的研究,都将放大本国宏观教育决策失误的几率,增大本国教育向无序状态 和被动局面发展的可能性,从而极有可能给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对此我们必须保 持清醒的头脑。 那么,什么是教育发展战略呢? 教育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需要出发而制定的实现教育发展诸 要素有机高效整合的方式和长期的整体的行动计划。 教育的社会职能在于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服务。任何服务都是量与质的统一体。教育为经济和社会 发展而服务的量,表现为教育的社会职能所达到的力度。它可以用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指标来衡量; 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服务的质,表现为教育的社会职能所体现的价值。它可以从受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公平公正、教育结构优化和教育资源配置效果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来加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要 实现自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其教育发展战略允许其教育的社会职能在力 度和价值的结合上发挥到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教育发展应该以教育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自 己的理性界标。因此,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需要出发,是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教育发展的理性界标 共同对教育发展战略所作出的规定。 实现教育发展诸要素的有效整合,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对教育发展战略所作出的规定。从战略上 看,教育发展的要素是指那些对教育规模、结构、社会职能和资源配置效果直接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如教育发展的目标和理想、教育体制、教育部门所拥有的潜力、教育的主导性价值观、学生的学习预期 和未来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等。只有把这些要素有机高效地整合起来,才能使其在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和 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协调一致的作用。教育发展战略就是保证这种整合顺 利完成的方式和行动计划。 教育发展战略是由这样几个主要部分组成的:(1)指导思想。它是教育发展战略的总方针,统领着 教育发展战略的其他方面。教育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人们对教育发展 规律的认识。它的变化,通常会导致教育发展战略及其重点的转移。(2)目标。它是用教育发展指标表 示的一定时期教育发展战略的总要求。在教育发展战略中,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教育发展战略指导思 想的具体体现。没有明确目标的教育发展战略,不能给人们以清晰的方向感和评价标准,不利于激发人 气、鼓舞斗志和树立信心。(3)阶段。它是实现一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行动步骤,一般分为准备、执 行、调整三个阶段。有些教育发展战略的阶段性不很明显,如教育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通常是随劳动力 供求和工资的变化而变化的,其准备、执行、调整三个阶段往往是交替循环进行的,很难加以区分。(4) 重点。它是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是其实施过程中确定主攻方向的关键所在,对教育投资和资源在 教育部门中的配置具有指导意义。(5)手段。它是实现一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政策和措施。没有它, 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就无法实现。① 教育发展战略同其他战略一样都必须经历两个阶段:一是战略制定阶段,一是战略实施阶段。教育 发展战略也不例外。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是指教育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它既包括教育发展战略的制订 , 也包括教育发展战略管理的有关方面。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是指将某个教育发展战略变成现实的行动过 程。教育发展战略管理包括教育发展战略分析、教育发展战略选择和教育发展战略实施。 二、教育发展战略的特性 教育发展战略主要有以下五个特性: (一)全局性。它属于教育发展战略的空间特性。任何教育发展战略都有空间或范围上的规定。无 论其空间是大还是小,都必须是就其整体所作的安排。例如,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使本国教育发展水平 尽快赶上发达国家而制定的教育发展赶超战略,是从一国教育事业的全局来考虑的,涉及一国教育事业 落后面貌的整体改变,即如何在整体上使处于落后教育事业上台阶上水平的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如何 使一个地区或一个类别或一个学校的教育事业上台阶上水平的问题。在这里,教育发展战略的所辖范围 是一国,所以,我们称之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一国可以看作是若干个地区的集合,但一国教育发展战 略不是各地区教育发展战略的简单组合,因为一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全局性既不同于地区教育发展战略的 全局性,也不是各地区教育发展战略的全局性的简单相加。虽然某个地区教育发展是一国教育发展的组 成部分,但不能把地区教育发展战略看成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构成要素。地区教育发展战略所解决的虽 然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局部问题,但不能由此认为地区教育发展战略具有局部性,因为它们各自有不同的 空间范围,也就说,地区教育发展战略的空间特性仍然是全局性或整体性。 (二)长期性。它属于教育发展战略的时间特性。教育发展在时间序列上有短期行为决策和长期行 为决策之分。例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对学校财政产生影响,政府为缓解通货膨胀对学校财政的 压力,可以增加对学校的财政性补贴,这是一种短期行为决策,不能纳入教育发展战略决策的范畴。又 例如,生均教育成本不断上升对学校财政的影响不是偶发的,而是必然的,具有持续性、长期性,政府 为缓解生均教育成本不断上升对学校财政的压力,可以不断通过增加对学校的财政性支出来提高生均公 共教育经费,这是一种长期行为决策,可以纳入教育发展战略决策的范畴。无论教育发展战略决策所辖 空间是大还是小,它所解决的不是短期教育发展问题,而是长期教育发展问题。 (三)系统性。它属于教育发展战略的结构特性。教育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反映教育发展同 其他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联系及其变化过程。要使教育向前发展,其战略任务在于生成和完善一种保持 教育系统有序状态(负熵)最大化的机制,而教育系统有序状态的最大化是教育同其他各种社会因素之 间协同作用的结果,也是教育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协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教育发展战略在赋予教育系 统以保持其有序状态(负熵)最大化机制的同时,也就具有了系统性。 (四)建构性。它属于教育发展战略的认识特性。教育发展战略作为反映教育发展全局和前景的行 动计划或纲领,是认识的产物,具有认知的建构性。由于人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们在建构教育 发展战略过程中,有时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坚持了不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战 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手段,把一些非全局性、非长期性和非系统性问题当作战略问题来对待等等。 当人们用教育发展规律来把握教育发展全局和前景时,他们就会建构成正确的教育发展战略;反之,当 人们没有用教育发展规律来把握教育发展全局和前景时,他们就会建构成错误的教育发展战略。 (五)目的性。它属于教育发展战略的本质特性。教育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总会朝着某个方向运 行。其运行的方向取决于教育发展战略的目的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发展战略是对教育发展方向的 一种规定。教育发展战略的目的性主要指向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结构的提升、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更加紧密、教育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的更加丰富和新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更加充 分、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向前推进、教育民主化、终身化、全球化的向前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投 资效益的改善以及教育机会和竞争的更加公平。 三、教育发展战略的类型 教育发展战略的类型依分类标准不同而有所区别。教育发展战略按教育的层次可分为初等教育发展 战略、中等教育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按教育类别可分为普通教育发展战略、职业教育发展战 略、成人教育发展战略和远距离教育发展战略。下面我们重点分析按教育发展的目标、指导思想、服务 手段和构建方式来进行的分类。 教育发展战略依据目标可以分为人的全面发展战略、教育普及战略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前面已经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统一体,人和自然、 人和社会、人和思维的统一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实践的内容和结果不同,人的发展面貌也就有所不同 。 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在社会分工尚未出现的史前社会,人 的发展显得原始的全面。生产力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以至于废除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是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的社会前提。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手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和发展综合技术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制定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战 略认为,在当代社会,尽管还存在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但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正在随生产方式 的技术基础的不断变革和教育的发展而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教育正在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现代科学技术 知识而日益紧密地实现这种结合,因此必须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教育普及战略认为,争取教育机会平等,实现教育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普及,让人们有更多选择 受教育的机会和自由,是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教育普及到高中,但就世 界范围而言,普及教育远远没有完结。发达国家需要在普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全面普及高等 教育,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在争取初、中等教育的普及和让更多的中学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方面付出巨大 的努力。这一战略强调通过普及教育来实现人的平等与自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克拉克·克尔指出:“普 及教育能减少阶级和社会地位对个人进步的障碍。它能通过教育人们离开历史上待遇低的职业(于是那 里工资增加),进入历史上待遇比较高的职位(于是那里薪水相对下降),有助于使所得收入平等化。它 能帮助人们在他们生活的很多方面(例如保健和消费支出)成为更好的决策者,从而有助于使个人生活 机会最大化地得以平等化。它能导致人们更大地参与政治过程,从而拓宽权力的分配。它能导致人们对 同辈更大的忍耐和尊敬,从而更加自动地关心他们的福利。它能导致人们更加强调对所有个人的权利和 得到自由选择的机会。”③ 教育普及战略的实施派生出义务教育,这是 20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一大特 点。 应该看到,1990年 3月 5--9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联合在泰 国宗迪思举行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提出来的全民教育战略,属于基础教育普及战略。该战略认为 , 读、写、算、口头表达和解决问题等基本学习手段和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学习内容的获得 , 是当今社会人们的基本学习需要,因为人们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 生活和工作,充分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作出有见识的决策并继续学习,就需要这些基本学 习手段和基本学习内容。这种需要可以使任何社会中的任何个人有能力并有责任去尊重和依赖他们共同 的文化、语言和精神遗产,促进他人的教育,推动社会正义事业,保护环境,宽容与自己不同的社会、 政治和宗教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从而确保坚持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和人权,并为这个互相依存的世界 建立国际和平与团结而努力。因此,必须把满足基本学习需要作为全民教育战略的目标。该战略还提出 了实施全民教育的五个战略设想和三个战略要求。这五个战略设想是:(1)普及入学机会并促进平等; (2)强调学习;(3)扩大基础教育的手段和范围;(4)改善学习环境;(5)加强伙伴关系。这三个战 略要求是:(1)创造一种支持性的政策环境;(2)调动资源;(3)加强国际团结。在此基础上,该战略 还制订了国际、国家和区域三级优先行动计划。④ 还应该看到,1994年 6月 7--10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西班牙政府联合在西班牙萨拉曼卡举行的《世 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提出来的特殊需要教育战略,是一种针对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青年和成人而 制订的教育普及战略。该战略认为,特殊教育需要是指来自残疾或学习困难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教育需 要;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而这些学校应以一种能满足其特殊需要的儿童为中 心的教育学思想来接纳他们,以确保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只有把所有普通学校都变成服务于社 区内所有儿童的全纳性学校,才能充分实现教育进步和社会融合;为此必须确立有利于实施特殊需要教 育的国际、国家和区域三级战略行动指导方针,即通过政策和组织的引导、学校的努力、教育人员的招 聘和培训、外界的支持性服务、优先领域的确立、社区的配合、资源的支持和国际多层次多领域多方面 的合作,来促进特殊需要教育的发展。⑤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在人力资本理论的推动下形成的。该战略认为,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有用的知 识和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是一种资本形态,因为它是未来满足或未来收入的源泉 ,其基本特征是: (1)它存在于人身上;(2)它具有提供某种价值的未来服务的经济属性;(3)它通过向自身投资来获 得。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都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不同的是,物质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 量,人力资本则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教育是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手段,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 意义。应该从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的意义上认识教育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教育发展的 战略任务。 教育发展战略依据指导思想可以分为追赶战略和比较优势战略。 教育发展的追赶战略是与教育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相对应的概念。前者是指一国从某种经济和社会 发展战略出发,运用行政手段,保护和优先发展某些由市场力量难以大规模发展的教育部门,以确保优 先发展某些经济部门所需的人才;后者则是指一国依据教育成本—效益率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教育结构, 通过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竞争机制和相对教育要素价格来反映教育供求和人才的相对稀缺性,从而实现教 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教育投资的整体效率。开革开放以前,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所采用的就 是这种教育发展追赶战略。 教育发展战略依据服务手段可以分为横向联合战略和纵向协作战略。 横向联合战略是指作为办学法人的各级各类学校,同其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产、学、研、教 育投资等方面进行联合,使联合两方都受益,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科技研究的结合更加紧密,使学校与 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更加通畅,使学校的服务职能更加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使教育更好 地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更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从而实现教育的更快发展。纵向协作战略是指 作为办学法人的各级各类学校,同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在人才培养与就业、教育管理与投资、科技研究与 普及等方面进行协作,使教育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更加协调,使教育的运行和调节更加一致地朝着既 定的目标前进。这两种战略都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不是自主办学的法人, 企业不是自主经营的法人,学校和企业各自按计划办事,对相应的上级机关负责,学校与企业之间很少 发生直接的横向联系,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之间是纯粹的上下级关系,不存在市场供求意义上的所谓协 作,因而不能分别派生出这两种战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成了自主办学的法人,企业也成了自主 经营的法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通过市场联结沟通的横向关系,因而可以分别派生出教育发展的横 向联合战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之间除了保持着行政上的上下级关系之外,还存 在着由市场供求意义上的协作关系,因而可以分别派生出教育发展的纵向协作战略。 教育发展战略依据构建方式可以分为创新战略和模仿战略。 教育发展创新战略是指围绕教育思想创新、教育体制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结构创新、教育技 术创新等教育创新而制订的教育发展战略。它是正确的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各国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产 物,是教育相对独立性使然。教育发展模仿战略是指一国或地区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的某些成 功做法而制订的教育发展战略。一国教育模式、结构及发展水平通常是同该国经济和社会的模式、结构 及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这是教育发展规律使然。如果说一国教育发展同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是确定的,那么,当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模式、结构及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历史上某个时期的状 况相似时,其教育的模式、结构及发展水平也应同发达国家该时期的状况相似或相近。因此,发展中国 家相应地借鉴历史上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某些成功做法,来促进本国教育发展,是可行的。由于教育创 新是永恒的决策主题,国与国之间采用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特点的教育发展模仿战略,也必然是一 种普遍现象。 注释: ①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89 页 ②〔美〕克拉克·克尔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第 67~68页。 ③④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版第 10—47;128 —151 页; 第二节 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 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可按时间先后分为战略分析与战略决定两个阶段。 一、战略分析阶段 教育发展战略分析首先必须确定教育发展战略的时限。所谓教育发展战略的时限,是指实施教育发 展战略所达到的结果距离教育发展战略制定或开始实施时的时间间隔。它通常有短期(5—10 年)、中期 (10—30 年)、长期( 30年以上)之分。 教育发展战略分析可以分为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教育发展的前景分析、教育部门的内部资源 分析。 (一)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 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这决定了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在教育发展 战略制定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可以在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两个层面上展开。 从国内背景来看,假设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对教育发展的制约是确定的,劳动力市场是竞争性的,教师 供给是充足的,那么,教育发展就取决于教育投资需求的增长,这样,教育发展的国内背景分析就在于 说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教育投资需求的影响。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不断变革的条件下,教育发展 会面临教育体制调整的压力,教育发展的国内背景分析就在于进一步说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 技对教育发展的影响,特别要搞清楚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变革对教育投资需求的影响。教育发展也可能 来自教师供给不足的约束,但在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上,教师供给不足状况会随教师工资的上升而缓解, 除非教师工资是刚性的。因此,教育发展的国内背景分析有时也需要就教师工资制度一定条件下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对教师供求的影响展开分析。从国际背景来看,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一定的条件下, 一国教育发展主要受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近年来,尽管世界多极化趋势有所发 展,但不公正不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因此,教育发展的国际背景分析的重点在于探 讨经济全球化对一国教育投资需求和教师供求的影响。 一般说来,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的主要任务在于说明教育发展有哪些外部有利条件和外部不利 条件。然而,这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会如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发展的前景;而如何充分 利用有利条件和如何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部门的内部资源及其利用。 (二)教育发展的前景分析 教育发展的前景分析是在分析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的基础上对教育发展的趋势的判断和预测。未来 5—10年教育发展的趋势可称作短期趋势,未来30—50年教育发展的趋势可称作长期趋势。对教育发展 趋势的判断,通常需要估计未来一定时期教育发展的如下趋势:(1)公共教育支出的增长,(2)由市场 决定的教育投资需求的增长,(3)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的增长,(4)对受过教育的劳动力的需求的增 长,(5)教育成本的增长,(6)教育结构的调整与升级,(7)教师供求状况,(8)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 的发展态势。也可以在社会教育需求预测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教育政策调控目标,对教 育发展趋势作出判断。 概括地说,教育发展的前景分析的主要任务在于说明未来的教育发展存有哪些机遇和挑战。然而, 这些机遇和挑战会如何变化,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部门的内部资源及其利用。 (三)教育部门的内部资源分析 教育部门的内部资源是指一国或地区教育部门所拥有的可用于实现某个教育发展战略的所有人力、 物力和财力。对教育部门内部资源的分析,既要注意对有形资源的分析,如对教育资产的审计或评估, 又要注意对无形资源的分析,如对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学校名望的评价;既要注意对内部资源的现状 进行分析,又要注意对内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潜力进行分析;既要注意对内部资源的重新配置潜力进行 分析,又要注意对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不为教育部门所拥有的资源)的重新联合潜力进行分析。 对于任何一个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战略的备选方案,都需要进行可行性论证。而要降低任何 一个教育发展战略的决策风险,就必须对其各个可能性作出充分的估计和评价,防止作出过于乐观或过 于悲观的估计。从教育部门内部资源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教育系统运行的状态,发现其中 蕴藏的潜力、优势和弱点,从而为教育发展战略备选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提供审计性支持。 教育发展水平评价是教育部门内部资源分析的重要内容。这种评价可以为教育发展的横向比较研究 提供资料,而教育发展战略备选方案的可行性论证通常需要从这种比较研究中找到更充分的证据。 就教育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举行听证会,广泛征求学校、企业界、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和有关专家 学者等各方面的意见,有利于收集关于评价教育系统运行状态、特别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优势和劣势的信 息,而这样的信息是形成教育发展战略所必需的。 总体上讲,教育部门的内部资源分析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准确把握教育系统运行的优势与弱点,以 便结合教育发展宏观背景分析和教育发的前景分析来找到结论。 (四)教育发展战略分析模型 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教育发展的前景分析和教育部门的内部资源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可概 括为图 6-1: 图 6-16-16-1 6-1 :教育发展战略分析各要素间的关系 如图 6-2所示,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和教育发展的前景分析,是教育部门内得益于部资源分析 的前提和基础,而教育发展战略分析的结论,则是在教育部门内部资源分析后得出的。这表明,教育发 展的宏观背景和教育发展的前景,是通过教育部门内部资源及其利用来影响教育发展战略的,教育部门 的内部资源分析是教育发展战略分析的中心环节。 图 6-26-26-2 6-2 :教育发展战略分析模型 二、战略决定阶段 教育发展战略的决定,依次要经历以下三个过程: (一)形成可选教育发展战略 可选教育发展战略是教育发展战略分析结论与战略决策者创造性想像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教 内部资源分析 前 景 分 析 机遇 挑战 有利条件 有利于抓 住机遇 有利于变挑 战为机遇 有利于机 遇最大化 内部资源分析 不利于机 遇最大化 有利于最大化地 变挑战为机遇 不利于最大化地 变挑战为机遇 背景分析 优势 劣势 优势 有限 抓 住机遇 失 去 机遇 有限变挑 战为机遇 不能变挑 战为机遇 劣势 不利条件 不利于抓 住机遇 不利于变挑 战为机遇 背景分析 内部资源分析 前景分析 分析结论 育发展战略分析的结论,通常难以成为可选教育发展战略的唯一决定性因素。教育发展战略分析的结论 , 一般是由专家、学者和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作出的,它只是战略决策者作出战略决定的重要依据,并不 一定代表战略决策者的意愿。战略决策者通常是把教育发展战略分析的结论纳入自己的创造性想像之 中,从而形成他(她)认为理想的可选教育发展战略。由于不同的战略决策者在个人经历、知识结构、 认知能力等方面是不尽相同的,各个战略决策者在自己创造性想像之中形成的他(她)认为理想的可选 教育发展战略也就有所不同。所以,在一个决策集体中,可选教育发展战略通常不是一个而是多个。 一个成功的教育发展战略,必然具有成功解决教育发展战略分析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切问题的职 能。因此,当一个可选教育发展战略具备这种职能时,其他可选教育发展战略将被排除掉;当几个可选 教育发展战略都部分具备这种职能时,就需要根据它们所能解决的主要问题的多少来作出判断。这意味 着在形成可选教育发展战略时,首先需要对教育发展战略问题的重要性进行分类。 教育发展战略问题是指那些影响教育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基本政策问题。它按其重要性可以分为两个 层次。第一层次的问题主要涉及: ·教育发展速度问题; ·教育发展水平问题; ·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协调发展问题; ·教育资源配置方式问题; ·教育结构的升级问题; ·教育运行问题; ·教育投资效益问题。 第二层次的问题主要涉及: ·教育管理权的分配; ·招生、升学和离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教育财政、金融政策; ·办学竞争的充分与公平; ·办学质量的监管; ·教师的管理。 教育发展战略问题按其重要性作这样的区分,是教育发展战略分析过渡到教育发展战略的决定的关 键环节。当两个以上可选教育发展战略形成以后,通常难以直接判断它们各自解决战略问题的重要性程 度,这时就要通过可选教育发展战略的评价来从中作出选择。 (二)评价可选教育发展战略 可选教育发展战略的评价一般应从可选教育发展战略的适应性、实用性、协调性和可接受性这几方 面来进行。在这里,适应性是指某一可选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更有利于促使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 展的要求相适应,也就是说,在所处的国内外背景中它拥有更有的条件,在所面临的发展前景中它拥有 更大的机遇;实用性是指某一可选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更有利于发挥教育部门内部资源的优势;协调 性是指某一可选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更有利于促使教育系统内各方面行动间的相互协调、一致和衔接 ; 可接受性指某一可选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更能为各教育投资主体所接受,也就是说,更有利于缓解某 个教育投资主体过重的投资压力。 (三)选择教育发展战略 在形成和评价可选教育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选择教育发展战略,通常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以下几个问 题或关系: 1、相对滞后与相对超前的问题 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与教育发展相对超前是两个相互对应的概念。制定教育发展战略通常要在这两者 之间作出抉择。关于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与相对超前的含义,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其原因是 多方面的。首先,一国的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具有可比性,因为衡量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是入学率、 平均受教育年数、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和公共教育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 而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是 GNP或人均 GNP。入学率、平均受教育年数、公共教育支出占GNP 的比 例和公共教育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的增长,低于还是高于GNP 或人均GNP 的增长,并不表明一国 教育发展是相对滞后还是相对超前。当一国的初、中等学校入学率达到 100%,高等学校入学率达到 50% 时,该国未来入学率或平均受教育时间的增长将是很慢的;由于公共教育支出占 GNP 的比例和公共教 育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将分别取决于 GNP 的量和政府总支出的量,该国 GNP 或人均GNP 的增 长通常会大大高于入学率、平均受教育时间、公共教育支出占 GNP 的比例和公共教育支出占政府总支 出的比例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难道我们由此可以说该国教育发展是相对滞后的吗?显然不可以。一 国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或相对超前,不是以该国经济发展指标作为参照系的。所以我们认为,所谓教育 发展相对超前或相对滞后,是一国教育发展水平所处的这样一种状态,即用综合入学率或教育指数等指 标表示的一国教育发展水平高于或低于世界那些与该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近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的 平均值。 2、市场最适量与社会最适量的问题 教育发展的市场最适量是指完全竞争条件下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在某个教育服务市场价格水平上 达到的均衡量。如图 6-3所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教育需求量随教育服务市场价格的上升或下降而减 少或增加,教育供给量则随教育服务市场价格的上升或下降而增加或减少,这种运行会使教育供给量与 教育需求量在教育服务市场价格为 p时达到均衡,即教育供给曲线与教育需求曲线相交于 M点所对应的 教育服务市场价格为 p,所对应的教育发展量为 q,这时的教育发展量就是教育发展的市场最适量。 P D S p M O q Q 图 6-36-36-3 6-3 :教育发展的市场最适量 教育发展的社会最适量在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向学校无偿提供教育资源条件下教育供给与教育需 求在某个教育服务市场价格水平上达到的均衡量。如图 6-4所示,由于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向学校无 偿提供教育资源,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教育供给量增大,教育供给曲线从 S向右移到 S’, 教育供 求在教育服务市场价格 p’ 水平上达到的均衡,即教育供给曲线与教育需求曲线相交于 M’点所对应的教 育服务市场价格为 p’,所对应的教育发展量为 q’, 教育发展的这个量就是教育发展的社会最适量。 P D S S’ p M p’ M’ q q’ O Q 图 6-4:教育发展的社会最适量 所以,选择教育发展战略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社会最适量大于教育发展的市场最适量的规律。 3、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任何社会组织或部门都必须优先满足稳定与发展的这两方面的需要。社会组织部门的种类不同,同 一社会组织或部门的内部构成要素不同,其稳定与发展之间平衡的条件和状态会有所不同。由于教育过 程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连续的过程,所以教育部门是一个要求有较高稳定性的部门。在教育部门中,任何 战略上发生的过度的政治、经济、社会波动,都会破坏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而引发教育和人 才断档问题,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时无法克服的困难。20世纪 60年代中期到 70年代中期发生在中 国的“十年动乱”对教育过程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极大破坏,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那也是当时选择和实 施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教育过程连续性和稳定性规律的所谓“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育发展战略的必然 结果。但是应该看到,教育部门也需要通过自身的发展来适应加速进步的社会。选择教育发展战略不能 顾此失彼。 4、教育发展战略与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战略的关系 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与科技发展之间,与文化发展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的。因此,选择教育发展战略既要考虑如何反映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战略提出的要求,又要考虑如何 为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战略的充实和完善作准备。在制订教育发展战略时,如果我们忽视前者,热衷 于夸大教育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和相对独立性,就会割裂教育发展战略与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战略之间 的联系;如果我们忽视后者,热衷于夸大教育发展战略的适应性,就会使教育发展战略成为经济、科技 和文化发展战略的附属品。 第三节 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 教育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观念的树立、组织调整、资源配置、运行 调控和实施策略。 一、战略观念的树立 战略观念是指把当前和短期的所有决定和行动都纳入长远的目标之中来加以考虑,使所有的策略成 为某个战略的组成部分的一种思想态度。战略观念与战略管理之间具有互补性。战略管理往往因讲求效 率而必须遵循正规的管理程序和规则,从而有可能导致那种极容易无意间使当前和短期的决定和行动偏 离了长远目标的思想僵化。而战略观念则是预防和纠正这种思想僵化的思想武器。所以,一个成功的战 略,既需要建立正规的战略管理程序和规则,又需要每个管理者树立牢固的战略观念。 二、组织调整 教育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是教育发展战略成功实施的一个必要条件。要保证教育发展战 略的实施,必须通过组织调整来形成符合教育发展战略实施所需要的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历史上围绕 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所进行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领导理论,其中最具 影响的领导理论主要有特质理论、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这些理论对教育发展战略实施所必需的组织调 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建立在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的品质特征比较研究基础上的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具有不同于非领导者 的六项特质:进取心、领导意愿、诚实与正直、自信、智慧和工作相关知识。这对组织调整具有普遍的 指导意义。然而,领导者的品质属于个性心理特征,它们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没有一成不变的领 导者特质。它们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领导者特质不等于领导。人也具有双重或多重身分,处在这一身 分时为领导,处在另一身分时为非领导。忽视情境因素,忽视领导者与非领导者之间的同一性,是特质 理论不能自圆其说的主要缺陷。因而,特质理论不能充分解释领导的实质。 行为理论致力于通过领导行为的分类研究来说明不同领导行为特征与领导绩效之间的联系。其分类 依据是领导行为在人与物这两大管理要素上所抱有的态度。也就是说,领导行为对人与物的态度反映了 领导行为的两个维度:规定维度和关怀维度(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分类),生产导向和工作导向(密歇根 大学的分类),关怀生产和关怀人[布来克和莫顿(Blake and Mouton)的分类]。两个维度不同等级上的 组合,生成不同的领导类型。如俄亥俄州立大学把领导类型分为高规定—高关怀型、高规定—低关怀型 、 低规定—高关怀型和低规定—低关怀型;布来克和莫顿把两个维度分为 9个等级 81个领导类型,其中 以下五种类型较有代表性:(1)贫乏型——领导者以最小的努力完成任务;(2)任务型——更多地关心 工作效率而不是更多地关心下属;(3)乡村俱乐部型——更多地关心下属而不是更多地关心工作效率; (4)中庸型——保持足够完成任务的工作效率与维持令人满意的士气之间的平衡;(5)团队型——通 过建构共同利益关系而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士气。行为理论对于教育发展战略成功实施所需组织 调整的意义,在于有利于组织调整在领导类型或领导风格与教育发展战略实施之间找到结合点。然而, 从行为理论的分类依据来看,领导类型所反应的是领导风格,而领导风格只不过说明了领导者特质在人 与物这两大管理要素上所持有的倾向性,或者说,领导风格只不过是两个领导行为维度在不同倾向上的 组合,它仍然不是领导者特质与情境因素的结合。因而,行为理论并没有在领导风格或领导类型与领导 绩效之间找到带规律性的内在联系,在克服特质理论的缺点方面并没有走多远。 权变理论把情境因素作为影响领导绩效的权变变量,尽管人们对权变变量的解释有所不同。弗莱 德·菲德勒(Fred Fiedler)把权变变量确定为领导者——下属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并根据领导 者——下属关系的好坏,任务结构的高低,职位权力的强弱,来区分不同的情境和领导类型。保罗·赫 塞(Paul Hersey)和肯尼思·布兰查德(Kenneth Blanchard)把下属的工作成熟度(个体对自己的直接行为负 责任的知识和技能)和心理成熟度(个体对自己的直接行为负责任的意愿和动机)作为区分不同的情境 和领导风格的权变变量,并由领导行为的两个维度——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而生成四种领导风格:指示 (发号施令不示范)、推销(边指示边示范)、参与(共同决策)和受权(提供极少的指导)。罗伯特·豪 斯(Robert House)则把环境变量和下属个性特点作为区分情境和选择领导风格的权变变量,环境变量 表示任务、工作和权力系统,下属个性特点表示下属的经验和知觉能力以及由此决定的控制点,领导的 实质在于通过领导的指导和支持而达成下属各自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来帮助下属达成他们的目标,这 被概括为路径——目标理论。维克多·弗罗姆(Victor Vroom)、菲利普·耶顿(Phillip Yetton)和亚瑟杰 戈(Arthur Jago)提出了质量要求、承诺要求、问题结构、承诺的可能性、目标一致性、下属的冲突、 下属的信息、时间的限制、地域的分散、动机——时间和动机——发展这 12个权变变量,每个权变变 量有 5个重要性或可能性等级,从而形成决策树,领导者可以根据决策树来选择领导风格。从权变理论 上看,一个教育发展新战略的实施,是领导者选择领导风格的一个重要的情境变量。根据教育发展战略 的要求和下属对教育发展战略的态度来选择领导风格,是权变理论给组织调整的必然由于启示。然而, 影响教育发展战略实施的领导情境变量是相当复杂的,领导风格的选择可能由于情境变量过分复杂而无 所适从,组织调整就可能找不到明确的目标。 组织调整在教育发展战略实施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1)把各级领导成员的思想统一到教 育发展战略的实施上来;(2)形成一个符合教育发展战略实施需要的具有活力的领导集体;向广大职工 展现各级领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教育发展战略的决心和信心;(4)为实施教育发展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 保障。 三、资源配置 为实施某一教育发展战略而对资源所进行的重新配置,我们就称之为教育运行中资源的战略配置。 其功能在于确保教育发展战略高效率地实施。教育运行中资源的战略配置可根据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分 为以下三种战略配置: (一)教师资源的配置 一个新的教育发展的战略实施,可能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包括增加教师数量,调整教师结 构,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水平。如中国在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战略过程中,把大量民办教师送 到师范院校进修,并逐步将其转变为公办教师,从而满足了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战略对中、小学教 师提出的要求。 (二)教育资产的配置 教育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资产的有效配置。前面已经指出,教育资产的 有效配置包括教育资产的有效形成和教育资产的有效利用。由于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长期性和持续 性,与教育发展战略实施相适应的教育资产配置方式就应该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和稳定性。这需要保持 某些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如中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民办高等学校, 而民办高等学校的教育资产只能通过市场配置方式来完成,而教育政策只有保证教育资产市场配置的合 法性,引导教育资产市场配置朝着有序竞争的方向发展,才能促进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使其成为推进 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教育资金的配置 教育资金配置包括教育资金的形成和教育资金的使用,它在教育发展战略实施中的作用,呈现出以 下几个特点: (1) 教育资金形成的信度越高,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就越顺利;反之,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 就越坎坷。 (2) 教育资金形成的效度越高,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就越顺利;反之,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 就越坎坷。 (3) 教育资金形成的稳定度越高,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就越顺利;反之,教育发展战略的实 施就越坎坷。 (4) 教育资金使用的效率越高,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就越顺利;反之,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 就越坎坷。 四、运行调控 围绕教育发展战略实施所进行的教育运行调控旨在确保教育发展战略高质量地实施。教育发展战略 实施,需要对其教育运行进行连续调控,其中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一)确定评价教育运行状态的指标 评价教育运行状态的指标,是在教育发展新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 必然导致教育发展新任务的出现。而这些任务需要加以分析,并用不同的指标表示出来。这些指标就成 了评价教育发展战略实施状态的依据。图 6-5是在教育发展新任务分析基础上制订的教育发展战略规划 与教育发展新任务分析模型。 图 6-56-56-5 6-5 :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与教育发展新任务分析模型 分析结论 战略规划 指导思想 战略目标 战略阶段 战略重点 战略决定 战略手段 教育发展新 任务分析 规模评价 结构评价 质量评价 效益评价 (二)对照这些指标评价教育运行状态 教育运行状态通常可分为良性、中性和恶性。规模评价、结构评价、质量评价和效益评价可分为好 、 中、差三个等级。四项指标中没有“差”且有二个以上的“好”,则为良性状态;四项指标中没有“好” 且有二个以上的“差”,则为的性状态;其它则为中性状态。 (三)纠正偏离标准的教育运行状态 要确保教育的良性运行,需要根据教育运行状态不断调整教育的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动力结构。 和相关教育政策。通过调整教育的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动力结构,完善教育体制,使教育资源配置的 导向朝着有利于实现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方向前进。通过调整相关教育政策,教育运行回到正常的轨道 上。 五、实施策略——由点到面 一个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意味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受教育机会的再分配, 教育活动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革,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和各集团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以及教育 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之间关系的变化。因此,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考虑到现有条件下人们认 识和实践经验的局限性,从而要求由点到面分阶段地进行。先在“点”上试行,取得一定的经验,然后 向“面”上推进。这样有利于使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经验指导下地适应较大范围出现的意外变化,有 利于人们逐步适应由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的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和各集团之间利益关系的调 整,以及教育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之间关系的变化。 那么,如何更有效地由点到面地实施教育发展战略呢?这要依据各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过 法国著名教育活动家雅克·哈拉克就此提出的建议也许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他认为分阶段实施教育发 展战略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1)精心规划和制订每一阶段的进程;(2)传播有关所 订战略步骤及既定实施办法的情报资料;(3)实施中每一步都进行实验和革新;(4)使用奖金激发主动 精神及执行政府重点项目的积极性;(5)把值得推荐的模式介绍给有关的部门;(6)对试验阶段作出评 价并提出调整措施;(7)监控从一阶段向下一阶段过渡衔接。” (雅克·哈拉克著、尤莉莉、徐贵平译、张志 远校:《投资于未来—确定发展中国家教育重点》,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出版, 1993年第 1 版, 第 136 页。) 尽管如此,由点到面分阶段地实施教育发展战略的特点与要求,也会因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 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如果政府的权威是建立在严格的组织纪律和经济控制基础之上 的,那么,教育发展战略通常能在政府的直接组织下迅速而全面地得到实施,但在这样的实施过程中, 由于不容许有充分的灵活性而往往会压抑教育系统中新的生长点和个人的教育创新积极性和奉献精神; 如果政府的权威是建立在选票决定和民众广泛信任基础上的,那么,教育发展战略通常只有在人们广泛 认同的条件下才能全面顺利地得到实施,而计划经济体制又不可能派生出具有灵活性和竞争机制和激励 机制的教育体制,从而不利于在过程中维持和增强教育系统中的竞争活力和创新精神,在市场经济体制 下,不论政府的权威是建立在上面哪一种基础之上,教育发展战略通常只有在它取得了法律地位或受到 民众广泛认同的条件下才能全面顺利地得到实施,而这样的实施过程中,教育系统中原有的竞争活力和 创新精神,会继续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新的生长点,从而有利于促使人们创造性地实施教育发展战 略。 第四节 教育发展战略与学校 一、学校办学的特点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法人和基层组织,因而是实施教育发展战略的最终实施者和落实者,教育发展战 略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把教育发展战略内化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过程。只有从学校办学的特点出 发来实施教育发展战略,才有利于把教育发展战略变成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行动。 学校办学不同于企业经营,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产出测量困难 2、投资与需要缺乏直接联系 3、专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大部分结合在一起 4、双重“顾客” 5、“顾客”选择范围狭窄 6、“顾客”对教育服务采取双重付费方式 7、“顾客”对教育产品质量起决定作用 8、“顾客”对教育服务抱有多元价值取向 9、专业技术人员占较大比例 10、专业技术标准不通过投资人和顾客来检验 二、学校在落实教育发展战略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 (一)目标一致 学校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教育。这同任何一个教育发展战略的目标都是一致的。而企 业与经济发展战略之间有时不具有这种一致性。如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要求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 口,而当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低于国内市场价或接近成本价时,企业就不愿出口,这时企业追 求利润目标与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战略目标之间就不具有一致性。所以,国家有时要对 企业出口实行补贴,以此鼓励出口。学校目标与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之间的一致性,有利于教育发展战略 在学校的落实。 (二)专业技术人才高度密集 学校的教师都是具有较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使他们对成功的教育发展战略持 有较高的认同感,他们也有较高的自觉性去执行成功的教育发展战略。当某一教育发展战略出现偏差时 , 他们可能会对这一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采取抵制
本文档为【第六章 教育发展战略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2371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3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7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1-09-27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