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重点考试必考重点【精华版

2019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重点考试必考重点【精华版

举报
开通vip

2019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重点考试必考重点【精华版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重点 第一部分 经济学 共9章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对某种产品或服务,消费者愿意购买而且能够买的数量。    2、需求的影响因素:①消费者偏好(缓慢变化)②消费者个人收入(社会人均收入,正向变化)③产品的价格(反向变化,最重要因素)④替代品的价格(正向变化)⑤互补品的价格(反向变化)⑥预期(正)⑦其他因素。    3、需求规律: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将这种关系用曲线D表示出来,这条曲线称为需求曲线。横轴Q表...

2019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重点考试必考重点【精华版
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重点 第一部分 经济学 共9章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对某种产品或服务,消费者愿意购买而且能够买的数量。    2、需求的影响因素:①消费者偏好(缓慢变化)②消费者个人收入(社会人均收入,正向变化)③产品的价格(反向变化,最重要因素)④替代品的价格(正向变化)⑤互补品的价格(反向变化)⑥预期(正)⑦其他因素。    3、需求规律: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将这种关系用曲线D表示出来,这条曲线称为需求曲线。横轴Q表示需求,纵轴P表示价格。    4、市场供给: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是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①产品的价格(正)②生产成本(反)③生产技术(正)④预期⑤相关产品的价格⑥其他因素。    6、供给规律:市场上的商品的供给量以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将这种描述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S被称为供给曲线。以横轴Q表示供给量,纵轴P表示价格。    7、市场价格是在需求和供给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8、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达到的价格水平。需求曲线DD和供给曲线SS交叉点E叫均衡点,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其数量为Q0;此刻市场价格P0通常称为均衡价格。    9、最高限价:就是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价以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目的:保护消费者利益,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这样会导致刺激了消费,限制生产导致市场短缺。只宜在短期、局部地区实行。    10、保护价格:也叫支持价格或最低限价。目的是保护生产者利益,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属于市场干预行为。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过剩。    11、Q/Q÷△P/P,。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是负数。、需求价格弹性: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Ed= △    12、需求价格点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化小的场合。弧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大的场合。    13、当Ed>1需求富于弹性,降价——需求增加——销售收入增加。Ed=1需求单一弹性,降价——销售不变。Ed<1需求缺乏弹性,降价——销售收入减少。    1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②商品的重要性③商品用途的多少④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5、需求交叉弹性:是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量相 对变动之间的比率。Eij>0交叉弹性系数为正,i、j两种商品为替代品,越接近于1越说明两者的替代性越强;Eij<0交叉弹性系数为负,i、j两种商 品为互补品;Eij=0表明两种商品无关。    16、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化引起消费者收入变动之比。Ey=1收入变动与需求变动成相同比例;Ey>1收入弹性高,表明需求的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高档品;Ey<1收入弹性低,表明需求的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必需品);Ey=0表明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Ey<0表示收入增加的时候买得少,收入降低的时候买得多。    17、供给价格弹性:价格相对变化引起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Es>1弹性充足、=0无弹性、无限大完全有弹性。受影响的因素有:时间、资金有机构成、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投入品替代程度。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1、经济人的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和理性的)但事实并非安全如此。   2、效用: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或者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感到的满足程度。因为它是一种心理感受,是对商品或服务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的主观心理评价,因此效用没有客观标准。   3、基数效用论:19世纪的经济学家们认为效用是可直接度量的存在绝对效用量的大小。序数效用论:20世纪3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师无法知道效用数值的,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好次序,这些表示次序的相对数值来衡量效用。   4、基数效用理论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的,而序数理论是应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   5、边际效用理论:指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时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或效用的增量。(假定消费数量为Q,总效用为TU则总效用函数为:TU=f(Q))MU=dTU/DQ=f'(Q),可看出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函数的斜率。   6、边际效用的变动是呈递减规律的:起初是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当商品消费到一定程度,总效用达到最大是,边际效用为0,如果继续增加消费,此时边际效用变为负数。   7、消费者偏好基本假设:完备性\可传递性\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多而不是少。   8、无差异曲线:一条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这条曲线上的所有个点的两种商品的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消费者对这条曲线上的各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   9、在同一坐标系内,可以会出很多条无差异曲线,每一条都代表不同水平的偏好。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近(远)代表商品数量越少(多)消费者得到的满足越低(高)。特征:1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越高。2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 都不能相交。3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这是由商品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   10、商品边际替代率:就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11、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即凸向原点。   12、预算约束:消费者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还受到支付能力和价格的限制,消费者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支付能力的限制表现为一种预算约束。   13、预算线:假若只有两种商品x1、x2,价格分别是p1、p2,可支配金额m,则:p1x1+p2X2≤m,以x1,x2,分别为坐标则m/p1, m/p2间的连线就是预算线。线上的点表示用尽所有收入所能购买的消费组合;预算外点是支付能力达不到的购买选择;预算线之内的点是在两种商品并未用尽全部收入。(建议多看书上P16的图)   14、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增加(减少)使预算向右(左)平移,购买能力扩大(降低)。如果价格变化:上升,购买数量减少,左移,反之则右移。   15、消费者均衡:在商品价格和收入已知情况下,预算线只有一条,(消费者)无差异曲线有很多条,只有预算和偏好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点,是最优组合,是消费均衡点。这点技能给消费者带来最高满足,又是现有收入可以买到的。所以消费者均 衡条件就是:商品边际替代率=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MRS=p1/p2。   16、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实现是三个条件为前提的:偏好不变、收入不变、价格不变。   17、价格消费曲线: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预算线发生偏移,从而引起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切点变化即消费均衡点移动,将这些均衡点连接起来便可以得到一条价格-消费曲线。   18、商品价格变化产生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替代效应与价格效应方向总是相反。收入效应比较复杂,取决于商品是正常商品还是劣等品。 第三章 生产成本理论    1、生产者: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实施能够做出统一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企业或厂商。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式,包括: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各有优缺点。    2、个人企业:成为业主制企业。个人投资、财产个人所有。一个人财产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有点:利润动机明确、决策灵活自由、管理直接。弱点:资金有限,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    3、合伙制企业:两人或两人以上财产为基础建立,订立合同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风险共担,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特点:共同拥有资源和生产决策;共同监督管理;共同承担债务。缺点:不利于协调统一、资金规模仍然有限,不利于生产发展和规模扩大。    4、公司制企业:依照公司法规定的法定程序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公司资产不属于投资者,属于公司法人。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5、公司制企业的特点:公司为股东所有;公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分别由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拥有,即公司为股东所有,公司控制权在董事会建立下的经理层。4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卷的形式筹集资金。    6、企业形成的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企业本质》(1937年)中认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企业的本质或显著特征就是作为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7、交易费用:是指围绕契约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包括两类,一类是产生于签订契约交易是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可能带来的损失,或者是由于事先不可能被遇见到位写进契约或者能够被遇见到,但因为复杂没被写进契约。另一类是签订契约及监督和执行契约花费的成本。    8、交易成本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完全性。    9、生产:就是将投入转变成产出的过程。产出是生产者向社会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出和无形的服务产出。投入主要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产要素(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投入一般可以分为可变投入与不变投入。不变投入主要是指短期内部分生产要素,例如厂房设备等。    10、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Q=f(x1,x2…xn),是最大产量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一般假设只有一种要素可变,或者两种生产要素可变。    11、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一般假设劳动劳动可变,(短期生产函数):Q=f(L,-)。    12、TP/△L。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总产量TP指生产出来的用实物单位衡量的产出总量。平均产量AP是指总产量除以总投入的单位数,或者说没单位投入生产 的产出。AP=TP/L。边际产量MP是指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行政一单位的投入而产生出来的产量和产出。MP=△ 13、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在这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L2,在这一点之前边际递增,超过这一点之后,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    14、总产量曲线图形(详见P25生产函数图形)TP曲线先递增,L1~L3之间劳动边际产量MP递减但是为正数,TP递减增加,斜率递减,凹向L轴,当投入量达到L3是劳动边际产量为0,总产量达到最大值,继续投入,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递减。    15、平均产量图形:只要边际产量高大于平均产量,即边际曲线在平均产量曲线上方,平均产量递增的,相交的地方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    16、规模报酬:较小规模时扩大规模报酬递增、达到一定规模后再扩大规模报酬不变、之后再扩大规模将出现规模报酬递减。    17、成本:又称为生产费用,是生产过程中企业对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物质费用、人工费用)    18、机会成本:是指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    19、显成本与隐成本:企业用来购买或租用生产要素说实际支付货币支出,称为显成本。企业本身拥有的并且被用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总价格,称为隐成本,是企业拥有的资源成本,实际上是一种机会成本。    20、经济利润:企业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正常利润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是作为隐成本的一部分计入成本的,因此经济利润中不含正常利润。    21、成本函数:就是表示企业总成本与产量之间关系的公式。短期成本有固定成本C=b+f(q),长期成本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C=f(q)。    22、短期成本函数:TC(短期总成本)=TFC(短期固定成本)+TVC(短期可变成本)    23、平均成本(平均总成本)ATC=TC/Q,平均固定成本AFC=TFC/Q,平均可变成本AVC=TVC/Q,Q代表总产量。    24、TC/△Q边际成本MC:是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MC=△    25、成本曲线图:建议全面读懂分析P28、P29的成本曲线图 第四章 市场结构理论    1、市场结构:是指一个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市场结构就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况和竞争程度。    2、划分市场结构主要依据:行业内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产品的差别程度;进入障碍的大小。    3、主要市场结构有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竞争程度由高到低。    4、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产品是同质的;资源可以自由流动;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实际生活中,小麦、玉米等属于近似的例子。)    5、完全垄断市场: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形,其特征:整个行业只有惟一的供给者;产品是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非常困难。(实际生活中,公用事业、电力、固定电话等属于近似的例子)    6、形成完全垄断的条件包括:政府垄断(铁路、邮政);对某些特殊原材料的控制而形成的垄断;专利权形成的垄断(某企业的技术专利);自然垄断(低成本、规模经济)。    7、垄断竞争市场: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产品具有差别性;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    8、寡头垄断市场:行业中只有很少几个企业进行生产;产品具有一定差别或完全无差别;对价格有较大程度的控制;进入行业比较困难。实际生活中,汽车、钢铁等可划入此类。    9、完全竞争行业需求曲线:因价格由整个行业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决定,故整个行业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整个行业的均衡价格就是由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均衡位置决定的。    10、完全竞争环境下企业只是价格的接受者,只能按照市场价格出售产品。所以个别企业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11、R/△Q=△(PQ)/△Q=P。完全竞争企业的收益:收益是指企业出售产品的收入,企业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品获得的全部收入叫做总收益R=PQ.企业平均收益AR=R/Q;企业的的边际收益(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销售时总收益的增加量)等于单位产品价格,即MR=△    12、因为企业商品价格、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都相等,AR=MR=P所以企业平均收益、边际收益和需求曲线都是同一条线。    13、完全竞争力市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企业利润最大。也就是说MC=MR时成为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或亏损最小的均衡条件。所以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气哦也,总是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选择最优生产规模。    14、企业的需求曲线: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他控制了本行业全部供给,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需求曲线。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15、完全垄断企业的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与其平均收益曲线重合,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曲线位于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随着销售量的增加,边际收益比平均收益下降的更快。    16、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的原则,即MR=MC的原则。    17、价格歧视:也叫差别定价。第一类价格歧视,称为完全价格歧视,企业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批量单位的产量,所要价格因人而异。第二类价格歧视,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单位产量,但每个购买相同数量的购买者支付的价格相同。即批量作价。第三类价格歧视,按不同购买者规定不同的价格。    18、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第二,市场能够有效隔离。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市场上的边际收益相等。 第五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1、资源最优配置: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置。    2、 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标准是: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坏。    3、 帕累托改进: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则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帕累托改进。    4、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又被称作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否则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5、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    6、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信息是完全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7、市场失灵的含义: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    8、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    9、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理论假设,大部分产品都是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或完全垄断市场,或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10、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不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资源已不可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导致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的产量,市场价格不是最低的价格,长期来看成本也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生产成本要高,消费者将不再可能获取最大满足。    11、 垄断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市场机制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资源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    12、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    13、外部性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由于外部影响的存在,市场机制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导致资源配置失当。存在外部经济(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时,缺乏生产积极性,其产出水平低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产品缺乏)。存在外部不经济,由于其私人成本低于边际社会成本,于是倾向于扩大生产,其产出水平会 大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会(造成产品供给过多)。这样由于存在外部性可能导致资源配置失当,即使在完全竞争情况下,整个经济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14、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私人物品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竞争性、排他性。    15、公共物品的特点:(1)非竞争性。即消费者对某一种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该公共物品的消费。 (2)非排他性。即公共物品可以由任何消费者进行消费,其中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不会被排斥在外。    16、公共物品的分类: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完全的非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治安等,这类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如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等。    17、公共物品和市场失灵:由于纯公共物品存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消费者更愿意采取“搭便车”行为,低报或者隐瞒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最终导致市场产量远远低于最优产量。    18、对于准公共物品来说,如教育、医疗服务等,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准市场机制来引导资源的配置。    19、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的一种情况。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20、政府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垄断)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通过法律限制如《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业进行公共管制: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外部性:)税收和补贴手段、将相关企业合并从而使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以及明晰产权;(公共物品:)政府承担了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信息不对称:)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政府还通过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    21、政府通过制定正确的微观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消除市场的失灵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如果政府不能有效承担或有效的履行这一责任,那么就会在市场失灵的同时,还会出现“政府失灵”。 第六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宏观经济模型    1、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2、国内生产总值三种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3、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支出法和收入法是核算GDP的两种主要方法。    4、支出法:包括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①消费支出包括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各种服务的支出。不包括居民建造住宅的支出。②固定投资支出用于投资的物品属于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分为居民住宅投资和企业固定投资。③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 GDP。④净出口,可能为正值,也可能为负值。    5、用支出法计算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 +净出口(X-M)。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其中,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6、收入法——也称要素成本法。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收入主要是指提供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也包括一部分非生产要素的收 入。①生产要素收入包括工资、非公司企业业主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公司税前利润。②非生产要素收入包括:一类是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另一类是资本折旧。    7、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分为四项: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    8、国民总收入(GNI):即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国内生产总值以地域范围作为统计标准;而国民生产总值以人口作为统计标准。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民总收入是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个生产概念。    9、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本设备折旧    10、国民收入(NI),指狭义的国民收入,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间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NI=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或NI=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本设备折旧-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资本设备折旧、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属于非生产要素收入。    11、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局限性:(1)无法反映全部经济活动,例如地下、个体、非市场经济活动。(2)无法全面反映社会福利的变动。第一,不能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污染和资源、生态破坏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二,不能反映闲暇增多给人们带来的福利。    12、 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在两部门经济中,假设一个社会只有消费者(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没有政府部门和进出口部门,所以就没有企业间接税等税收项目,也没有政府购买和进出口贸易。为了分析简便起见,先不考虑折旧。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国民收 入。1从支出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总支出,即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和。GDP=Y=C+I。2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总 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消费,剩余的一部分用来进行储蓄,用字母S表示。GDP=Y=C+储蓄S。由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从这两种角度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相等。GDP=C+I=Y=C+S,即C+I=C+S,得到I=S,即得到储蓄—投资恒等式。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定义得出的。 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    13、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的活动,就构成了三部门经济。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G和转移支付T。1从支出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支出的总和 GDP=Y=C+I+G。2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仍是所有要素所得的收入之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国民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要有一 部分用来交纳税金。但是,居民企业一方面交纳税金,另一方面又获得政府给予的转移支付,政府的净收入就要去掉这部分支出,即总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那部分收入。政府净收入T=政府的全部税收收入TO-政府转移支付TR。公式I=S+(T-G),也就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的恒等关系。    14、 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四部门经济就是在三部门经济中引入一个国外部门。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的总和,即GDP=C+I+G+(X-M),I=S+(T-G)+(M-X)就是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15、 边际消费倾向(MPC)指消费的增量和收入的增量之比。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心理规律角度考察了消费倾向的变动规律,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    16、 平均消费倾向(APC)指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l。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 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α代表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和Y的乘积表示由收入引致的 消费。因此,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17、 储蓄函数:根据凯恩斯的假定,收入是决定储蓄最主要的因素。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收入。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中主要一个确立,另一个也随之确立。    18、投资:投资是购置物质资本的活动,即形成固定资产的活动投资。一般不包括金融投资在内。    19、决定投资的因素:实际利率、预期收益和投资风险等。投资函数I=I(r)=e-dr其中e表示自主投资,-dr表示引致投资。    20△I,国民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的时候,引起过敏收入增加量并不仅限于这笔投资。假定社会边际消费倾向β=0.8,则△Y=(1+β+β2+……+βn)△I,△Y=△I 1/1-β=△I 1/s,这里乘数K=1/s,s为编辑储蓄倾向。投资乘数:乘数原理及时增加一笔投资 第七章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    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2、经济发展:这是一个比经济增长含义更广的概念。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3、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4、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劳动的投入数量和劳动生产率、资本的投入数量和资本利用效率。    5、劳动的投入数量: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社会投入生产的劳动数量越多,生产的产品就可能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    6、资本的投入数量: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资本数量投入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资本的投入数量也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的利用率或生产能力利用率。    7、劳动生产率:在同样的劳动投入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    8、.资本的效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资本的效率提高就会带来经济增长,反之,资本效率下降就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9、经济增长因素分解:1.两因素分解法 2.三因素分解法    10、两因素分解法:就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    假定经济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工作小时数(即劳动时间)的增加率和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即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11、三因素分解法:就是运用生产函数,把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三个因素进行分解,计算这三项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利用经济增长核算方程,我们还可以计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就是所谓的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 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由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首先提出的,因此也叫“索罗余值”。    12、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两种方式。    13、粗放型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不变或提高很少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增加劳动或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14、集约型增长则是指在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不变或增加很少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或提高生产率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15、.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和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是与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应以何种经济增长方式为主,是由该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条件决定的。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增长一般都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但是,当一国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基础,工业化进程进入中期并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后,经济增 长方式就能够实现转变,从粗放型增长为主逐步转向以集约型增长为主。    16、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还没有从粗放型的增长转向集约型的增长。主要标志就是: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投资的推动,国民收入中用于投资的比例过高,主要依赖能源、原材料消耗的增长。    17、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核心是通过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改善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为此,①必须调整投资方向,大力支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 实现高技术产业化,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②必须增加教育的投入,为增加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实现技术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③继续推进和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创造必要的制度条件。    18、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指的是总体经济活动,而不是个别部门或个别经济总量指标    19、经济周期的类型:    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    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经济周期又可分为古典型周期和增长型周期。如果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即经济总量GDP 绝对减少,通常将其称为古典型周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则为增长型周期。    20、在经济的复苏和繁荣阶段,经济上可能出现的一般特征是,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提高,投资持续增长,产量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旺盛,就业机会增多,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常常伴随着通货膨胀。相反,在经济的衰退或萧条时期,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下滑,投资活动 萎缩,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或下降,产品滞销,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提高,企业利润水平下降,亏损、破产企业的数量增多,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21、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    1)投资率的变动。一般而言,投资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当然,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要取决于投资的效率。    2)消费需求的波动。消费需求不足,会导致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进而导致产出下降,失业增加,从而使经济增长率下降。    3)技术进步的状况。当技术进步较快时,经济增长的速度较高;当技术进步缓慢时,经济增长就比较缓慢。    4)预期的变化。当人们对今后经济增长的预期比较乐观时,会推动经济增长。反之,当人们的预期不好时,会限制经济的增长。    5)经济体制的变动 22、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23、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如消费者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等;二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24、价格指数就是用来反映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相对数。反映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叫做价格总指数,一般称为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有很多种类,很多国家或地区都是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价格总水平的主要指标。    根据对比基期的不同,价格总指数可分为:环比价格指数、定基价格指数和年距价格指数。年距指数是环比指数的一种特殊形态。    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就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与按某一基期固定价格计算的GDP的相对数。其基本公式为:    25、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1.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2.总需求和总供给    以M代表一定时期内货币的供给数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价格总水平,T代表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成正比,而与总产出的变化成反比。    26、价格总水平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的。如果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上升;反之,如果总需求增长慢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下降。    27、保持价格总水平稳定的含义和意义。    在市场活动中,工资、利率、汇率等货币形式的经济变量都和价格总水平有着互相作用的关系,当价格总水平变动时,这些经济变量都会受到影响并可能作出相应调整。    (1)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    由于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工资可以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实际工资的变动与名义工资变动成正比,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    实际工资变动率=名义工资变动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2)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利息率的影响   由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利率也可以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在名义利率不变时,实际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书上的说法是错误的),在价格总水平不变时,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相等。   一般地,由于价格总水平上涨导致实际利率下降会损害存款人或债权人的利益,借款人或债务人的利益会增加。反之,由于价格总水平下降导致的实际利率上升则会发生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的效果。   (3)价格总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两种货币的汇率应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而货币购买力又是价格总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上由两国价格总水平变动之比决定。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会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到汇率的变动,从而影响一个国家的进出口产品价格发生相应变化,并进而影响到净出口和总供求关系。  (4)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   价格总水平变动不仅具有直接效应,还具有一些间接效应。主要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变动,特别是剧烈的、大幅度的变化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只有在短期内,在价格变动没有被市场主体预期到的情况下,才可能对经济增长发生某种作用: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则不利于经济增长。但这种作用只能是暂时的,不可能是长期的。    28、就业:是一定年龄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则需要把就业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即就业者条件,指一定的年龄;收入条件,指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时间条件,即每周工作时间的长度。    29、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但在目前没有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工作的现象。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标准,凡是在规定年龄内在一定期间内(如一周或一天)属于下列情况的均属于失业人口:没有工作;当前可以工作,就是当前如果有就业机会,就可以工作;正在寻找工作。    30、我国的就业和失业的含义和统计口径    就业人口,是指在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城镇就业人口,是指在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就业人口。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段内(16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31、失业率:在发达国家,失业率是失业总人数与民用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即:    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 l00%    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民用成年人口总数的比率,即:    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100%    目前,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我国的失业率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失业率的含义和计算是具有很大差别的,在进行国际对比时一定要注意其不可比性。主要是,我国只计算城镇地区的失业率,而没有计算全国城乡统一的失业率;在计算城镇失业率时,主要是以是否具有城镇户口为标准,因此并不是真正的城镇地区的失业率。    32、失业的类型:1.自愿失业 2.需求不足型失业(非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宁愿不工作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是当工资水平下降时劳动者自愿退出劳动力队伍的情况。自愿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两种形式。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者从一个工作转换到 另一个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    需求不足型失业:也叫非自愿失业,或者叫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这种失业是与经济周期相联系的。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处于繁荣与高涨时期,失业率比较低;在经济运行处于衰退和萧条阶段,失业率比较高。需求不 足型失业是宏观经济研究关注的重点。    33、失业的经济影响: 失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使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正常的水平或者说潜在的增长率。    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第八章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手段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2、经济调节职能包括: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对经济结构的调节、对进出口贸易、国际收支等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和控制等方面   3、经济调节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4、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价格总水平、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5、宏观调控的目标冲突:①经济增长目标与增加就业目标——互补关系;②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与价格稳定目标——存在冲突和矛盾。   6、如果政府把经济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通常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一般情况下,这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或通货膨胀;如果政府把稳定价格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通常要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情况下,这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7、当经济运行处于过热状态并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当把稳定物价目标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当经济运行处于在衰退阶段,出现经济停滞或滑坡、失业率高时,则应把增长目标或增长就业目标作为主要调控目标,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8、政府在选择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时,应遵循的原则包括:综合考虑原综合考虑原则:综合考虑原则、适度原则、政策的相互配合原则   9、在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有国家计划和规划。在需要扩大需求时,采用减税、扩大财政支出的政策;在需要抑制需求时,采用增税、压缩财政支出的政策。   10、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利率、汇率、窗口指导 1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方式有四种:双松、双紧、一松一紧和均为中性。 第九章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一、国际贸易 1. 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当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有: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比较优势理论 (大为·李嘉图)、要素禀赋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2. 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观点: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3. 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如果每个国家只生产几类产品,那么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就会比生产所有产品时的规模更大,才能实现国际分工的规模效益。 4. 影响一国出口贸易的因素主要有:①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②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③汇率水平的高低;④一国出口贸易水平的高低。 5. 影响一国进口贸易的因素主要有:①一国的经济总量或总产出水平;②汇率水平;③一国进口贸易水平的高低同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也有直接的联系。 6. 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主要采取关税限制和非关税限制两种方式,即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7. 非关税壁垒包括:①进口配额制;②自愿出口限制;③歧视性公共采购;④技术标准;⑤卫生检疫标准。 8. 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出口补贴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 9. 直接补贴指给予现将形式的补贴,间接补贴指给予财政上的优惠,如①出口退税;②出口信贷等。 10. 倾销的四种常见类型:①掠夺性倾销(先低价销售,排除竞争对手后恢复原价);②持续性倾销(长期低价);③隐蔽性倾销(出口商正常价卖给进口商,进口商低价卖,差价出口商补)④偶然性倾销。 11. WTO确定产品正常价值可依据的标准:①原产国标准;②第三国标准;④按照同类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理销售费、管理费、一般费用和利润确定。 二、国际资本流动 12. 按时间长短分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 13. 长期资本流动包括国际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国家贷款,通常在一年以上。 14. 外国直接投资的具体方式包括:①在东道国开独资企业;②收购或合并国外企业;③与东道国企业合资开企业;④对国外企业进行一定比例以上的股权投资(IMF规定为25%);⑤利润再投资。 15. 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①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收益率有差异;②由于汇率变动产生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国际收支造成的国际资本流动;③由于各种风险因素(如汇率风险、市场风险)造成的国际资本流动;④由于其他因素:如,投机、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等。 16. 资本流动的作用是双重的,对资本流入国来说,资本流入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是:①短期资本流入易造成国内金融秩序混乱;②加重外债负担;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③对长期投资利用不当,还可能沦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 17. 由于资本流动的作用是双重的,故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对资本流动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干预的手段主要有:①实行外汇管制;②颁布专门的政策法规与条例;③对偿债能力进行控制;④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利用政策手段对资本的国际流动加以控制。 第二部分 财政 共5章 第十章 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一、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融资与生产 1. 公共物品的特征:非竞争性(主要特征),非排他性(派生特征)。 2. 公共物品的需求一般通过政治机制(投票表决)显示。 3. 常见的多数决策规则有:①相对多数决策;②二轮决选制;③逆向排除法;④博尔达计分法;⑤孔多塞规则;⑥赞同投票。 4. 公共物品的融资方式:①政府融资(强制融资);②私人融资(自愿融资);③联合融资。 5. 公共物品的生产方式:①政府生产;②合同外包。 6. 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①决策制度(核心),何种物品应当被公共地而不是四人提供?提供多少?②融资制度;③生产制度;④收益分配制度。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7. 公共财政具有①资源配置;②收入分配;③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8. 资源配置范围:应当是市场失灵而社会又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领域。主要有:①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政府机关正常运转、国家安全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等);②市场失灵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如公共卫生、科技、公共工程);③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性支出(如矫正外部效应等)。 9. 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的手段:①明确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③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④通过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投资方向;⑤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体制,提高财政自身的效率。 10. 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手段:①明确收入分配的范围;②加强税收调节;③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④发挥公共支出作用。 11. 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手段: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②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方式,调节社会经济结构;③通过税收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④加大对节约、环保、能源的投入,加大科教文卫体的投入,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等。 三、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 12. 公共选择是关于政府失灵的理论,公共选择三大理论基石:①个人主义方法论;②经济人假设;③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 13. 政府失灵的表现形式:①选民“理性的无知”与“理性的非理性”。②政治家选票极大化;③投票循环;④官僚体系无效率;⑤利益集团与寻租。 第十一章 财政支出 一、财政支出及其分类 1. 如何理解财政支出数据?①看支出规模;②看支出结构;③看支出的经济性质。 2. 财政支付分类方法:国际通行的分类方法有①财政支出功能分类;②财政支付经济分类。 3. 中国政府支出分类改革:2007年1月1日起中国实施了符合国际惯例的收支分类改革。其中支出功能分类设类、款、项三级,分别为17类、172款、1152项;经济分类设类(12)、款(98)两级。 二、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增长趋势  4.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①绝对规模指标;②相对规模指标(当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 5. 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①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②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③马斯格雷夫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④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理论”;⑤公共选择学派 三、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6. 中国财政支出发展变化:总量快速增长、结构有所调整 7. 中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①购买性支出占比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比重较低;②相对于消费性支出而言,投资性支出占比近年来略有下降,但出处于高位;③社会性支出比重有所提升,但仍有待加强。 8. 中国财政支出的优化:①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降低行政成本;②大力支持发展教育事业发展;③大力支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④大力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⑤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四、财政支出绩效考评 9.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原则:3E+1E(经济行、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 10. 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原则:统一领导原则、分类管理原则、客观公共原则、科学规范原则 11. 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方法:①比较法;②因素分析法;③公众评价法;④成本效益评价法 12. 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①相关性原则;②可比性原则;③重要性原则;④经济性原则 第十二章 财政收入 一、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分类 1. 根据IMF分类标准,政府的收入主要有:①税收;②社会缴款;③赠与收入;④其他收入。 2. 我国自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将政府收入分为:①税收收入;②社会保险基金收入;③非税收收入;④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⑤债务收入;⑥转移性收入。 3. 非税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彩票资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8款。 4. 财政收入的口径:最小的口径仅包含税收收入;较大一些的口径还包括非税收入(我国采用这个)。 5. 财政集中度,又称为宏观税负,指国家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资金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6. 衡量宏观税负的口径从大到小依次是:①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②公共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③公共财政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的合计占GDP的比重。 二、税收 7. 税收的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8. 税制要素:纳税人、课税兑现、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纳税地点等。 9. 按课税对象分为①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②流转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③财产税;(另外还可以再分出资源税类和行为税类)。 10.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为①从价税;②从量税。 11. 按税负能否转嫁可划分为:①直接税;②间接税; 12. 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可划分为:①中央税(消费税、关税);②地方税(契税、房产税、耕地占有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③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13. 拉弗曲线的启示作用:征税有“禁区”,要注意涵养税源。 三、税负转嫁 14. 税负转嫁方式:①前转(消费者);②后转(原材料供应者和工人);③混转(①+②);④消转(改善经营管理);⑤旁转(物流公司);⑥税收资本化(最典型的就是对土地交易的课税)。 15. 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①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②课税商品的性质;③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④课税范围的大小;⑤商品的竞争程度。 四、国债 16. 国债的种类:①内债与外债;②短期(1年)、中期和长期(10年以上)国债;③固定利率国债与浮动利率国债;④上市(流通)国债与非上市(流通)国债;⑤货币国债与实物国债。 17. 国债功能:①弥补财政赤字;②筹集建设资金;③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④调控宏观经济 18. 国债负担:①认购者负担;②债务人负担;③纳税人负担;④代际负担 19. 国债限度:①国债负担率(警戒线:发达国家国债累计余额占GDP的比重≤60%,发展中国家≤45%);②债务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应当介于15%~20%之间)。 20. 国债发行方式:①公募招标方式;②承购包销方式;③直接发售方式;④“随买”方式 21. 自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发行方式经历了:行政摊派、承购包销、投标发行三种发行方式,从具体的发行模式看,先后采取了单一行政摊派模式、单一承购包销模式和承销、招标双主导复合模式。 22. 国债偿还方式:①抽签分次偿还;②到期一次偿还;③转期偿还;④提前偿还;⑤市场购销法 23. 根据国债交易的层次,国债市场分为国债发行市场和国债流通市场两大部分 24. 按国债成交订约和清算的期限划分,可分为现货交易、回购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 25. 现货交易方式是证券交易中最古老的交易方式,也是国债交易方式中最普通、最常用的交易方式 第十三章 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 一、政府预算的职能与原则  1. 政府预算的三大职能:①反映政府部门活动或工作状况;②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③控制政府部门支出 2. 政府预算的原则:①完整性原则;②统一性原则;③合法性原则;④公开性原则;⑤年度性原则 3. 政府预算分类:①按预算编制形式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②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为:增量(基数)预算和零基预算;③按预算运作时间长短分为:年度预算和多年预算;④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为: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⑤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为:投入预算、绩效预算和规划项目预算;⑥按预算管理层级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二、我国政府预算职权的划分 4.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审查、批准、改变或撤销 5.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监督、审查和批准、撤销 6. 各级人民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组织编制预算草案、组织总预算执行、编制预算调整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等 7.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职权:具体编制预算草案、具体组织总预算执行、具体编制调整方案 8. 各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的预算管理职权:制定本部门预算具体执行办法、编制本部门预算草案等 9. 各单位的预算管理职权:编制本单位预算、据算草案、接受政府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的监督。 三、我国政府的预算体系 10. 我国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包括:①公共财政预算;②政府性基金预算(以收定支、专款专用);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④社会保障预算。 四、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 11. 建立部门预算制度:部门收入预算编制采用标准收入预算法;部门支出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 12. 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财政部决定从2011年1月1日起,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不含教育经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教育收费作为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的事业收入,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13. 预算执行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五、财政管理体制内容与类型 14.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①预算管理体制;②税收管理体制;③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 15.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它规定了各级政府间的财力划分、规定了预算资金使用的范围、方向和权限等。 16.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原则:①收益原则;②效率原则;③区域原则;④技术原则。 17.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市场经济成熟国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重要原则:①集权原则;②效率原则;③恰当原则;④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 18.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是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 19.财政管理体制的两种模式:①财政联邦制模式;②财政单一制模式。      20. 改革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1994年起,取消包干制,实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六、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21.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有:①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②合理调节地区间财力分配;③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④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22.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①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划分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②根据财权事权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③按统一比例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④妥善处理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⑤确定了新的预算编制和资金调度原则。 23.中央固定收入主要包括:关税、海关代征的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部门集中缴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等收入,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 24.地方固定收入主要包括:营业税(不含各银行总行、铁道、各保险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不含上述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25.财政转移支付分类:均衡拨款、专项拨款 26.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分类: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 27.一般性转移支付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调整工作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 28.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 第十四章 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功能与目标   1. 财政政策内涵:①预算政策;②税收政策;③支出政策;④国债政策等组成 2. 财政政策的功能:①导向功能;②协调功能;③控制功能;④稳定功能 3.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①促进充分就业;②物价基本稳定;③国际收支平衡;④经济稳定增长 二、财政政策工具与类型 4. 财政政策的工具有:预算政策、税收政策、公债政策、公共支出政策、政府投资政策、补贴政策 5. 财政政策的类型: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扩展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 三、财政政策乘数与时滞 6. 税收乘数=国民收入变动率△Y/税收变动率△T=-b/(1-b)。b为边际消费倾向。政府增税时,国民收入减少,减少量为税收增量的b/(1-b)倍。 7.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国民收入变动率△Y/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率△G=1/(1-b)。政府增加购买支出时,国民收入增加,增加量为支出增量的1/(1-b)倍。 8. 平衡预算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1 9. 财政政策时滞: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效果时滞。 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 10.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再次启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11. 与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差别:①政策实施的环境发生了变化;②政策实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③政策内容有新变化;④政策调控的手段多。 12. 主要内容:①大幅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加强各项重点建设;②推进税制改革,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④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⑤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 共5章 第十五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一、货币需求  1. 货币需求:指经济主体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行为。货币需求是派生需求。 2. 货币需求量: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3. 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他认为货币量是最活跃的因素,物价则是主要的被动因素。 4. 剑桥学派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基本观点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5.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即货币需求由三个动机决定: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L= L1(Y)+ L2(i) 6.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来自四个方面:财富总额(恒久性收入)、财富构成(人力财富)、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其他因素.。 二、货币供给  7. 我国目前货币层次的划分基本是:M0=流通中现金;M1=M0+银行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8. 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存款两个部分,其中现金是中央银行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负债 9. 货币供给机制:①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②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机制。 10. 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机制的重要内容,而且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为中央银行所掌握 11. 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受到三类因素的制约:①受到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②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③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的限制 三、货币均衡 12. 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具有如下特征:①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完全相等;②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③现代经济中的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 13. 货币失衡主要有两大类型:总量性货币失衡和结构性货币失衡。总量性货币失衡有两种情况: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或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造成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原因:财政赤字、扩张性货币政策等。 14. 假定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货币供应量(M1)就应与GDP同步增长△M1=Y’×M0 四、通货膨胀 15. 通货膨胀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总水平持续不断的上涨”。 16. 通货膨胀的类型:①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因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社会总供给的增长幅度,导致商品和劳务供给不足、物价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其特点:自发性、诱发性、支持性);②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因成本自发性增加而导致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③输入型通货膨胀;④结构型通货膨胀 17. 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过度的信贷供给。 18. 造成过度信贷的主要原因:①财政原因(财政发生赤字、推行赤字财政政策);②信贷原因(既有来自财政赤字的压力,也有来自社会上过热的经济增长要求的压力,还有银行自身的决策失误的原因); 19. 通货膨胀的其他原因:投资规模过大、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等。 20. 通货膨胀的治理手段:紧缩的需求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积极的供给政策。 21. 紧缩性财政政策:①减少政府支出;②增加税收;③发行公债。 22. 紧缩性货币政策:①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②提高再贴现率;③公开市场业务。 第十六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一、中央银行   1. 中央银行也称货币当局,中央银行处于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具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的双重性质。 2. 中央银行主要任务: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金融、实施金融监管,维护银行业的稳健运行 3. 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①集中货币发行权的需要;②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的需要;③管理金融业的需要;④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干预的需要 4.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问题实质是如何处理中央银行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银行业有效监管的核心原则》,明确提出中央银行应享有工作上的自主权和充分的资源。 5.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特征:①不发盈利为目的;②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③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应受到其他部门或机构的行政干预和牵制。 6.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①货币发行业务;②对银行的业务(集中准备金、最后贷款人、全国清算);③对政府的业务(代理国库、代理国家债券发行、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7.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资产(贴现及放款、政府债券和财政借款、外汇黄金储备、其他资产)、负责(流通中的货币、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其他负责和资本项目)。 8. 中国的支付结算体系:目前已建成以中央银行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为中枢;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业务系统为基础;票据支付系统、银行卡系统、证券结算系统和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为重要组成部分;行业清算组织和互联网支服务组织业务系统为补充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   二、货币政策 9. 货币政策包括三个方面内容:①政策目标;②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③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10.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由四项构成:①稳定物价;②经济增长;③充分就业;④平衡国际收支 11. 货币政策的一般性政策工具: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②再贴现;③公开市场业务 12. 货币政策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作:①消费者信用控制;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③优惠利率;④预缴进口保证金 13. 货币政策的直接信用控制手段包括:①利率最高限;②信用配额;③流动比率;④直接干预 14. 货币政策的间接信用指导包括:①道义劝告;②窗口指导 15.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原则: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 16. 可以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指标有:①利率;②货币供应量;③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④通货膨胀率 第十七章 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一、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   1. 金融机构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银行) 2. 商业银行是最典型的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主要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形式为工商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办理结算业务的金融企业。 3. 商业银行银行的主要职能:①信用中介(最基本职能);②支付中介;③信用创造。 4. 商业银行银行的主要业务:①负债业务(吸收存款、借款业务);②资产业务;③中间业务。 5.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中的借款业务主要有:再贴现或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等。 6.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包括:①结算业务;②信托业务;③租赁业务;④代理业务;⑤咨询业务。 7.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①盈利性原则;②流动性原则;③安全性原则 二、金融市场 8. 金融市场运行的机理:货币资金在使用方面总是存在着“时间差”和“空间差”。资金只有在运动过程中才能够创造价值,并使价值增值,从而产生资金融通的客观要求。 9. 金融市场效率,是指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程序,包括两方面内容:①金融市场以最低交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②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资本的本质特征:追逐利润。 10. 有效市场理论:如果有关证券的历史资料(如价格、交易量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市场达到弱型效率。如果有关证券公开发表的资料(如公司对外公布的盈利报告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市场达到半强型效率。如果有关证券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公开发表的资料以及内幕信息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证券市场达到强型效率。 11. 金融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投资基金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外汇市场等组成 第十八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一、金融风险 1. 金融风险,是指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在货币资金的借贷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发生偏差,从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不确定性;②相关性;③高杠杆性;④传染性。 2. 金融风险有四种类型:由于市场因素(利率、汇率、股价以及商品价格等)的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的市场风险;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违约而导致损失的信用风险;金融参与者由于资产流动性降低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由于金融机构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的操作风险。 二、金融危机 3.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金融资产、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具有①频繁性;②广泛性;③传染性;④严重性等特点。 4. 金融危机的类型:①债务危机;②货币危机;③流动性危机;④综合性金融危机。 5. 次贷危机分三个阶段:债务危机阶段→流动性危机→信用危机。 三、金融监管理论 6. 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公共利益论、保护债权论、金融风险控制论、金融全球化对传统金融监管理论的挑战。 7. 四、金融监管体制 8. 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美国是典型代表。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法国、印度、巴西等国家。 9. 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德国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10. 综合监管体制:英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英国、日本、韩国。 11. 80年代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逐渐由单一全能制转向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分业监管体制 五、国际金融监管协调 12. 巴塞尔协议是迄今为止对国际银行|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国际公约之一 13. 1988巴塞尔报告的内容包括:①资本组成;②风险资产权重;③资本标准;④过渡期安排。 14. 资本组成:将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又称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股本(普通股)和公开储备,这部分资本至少占全部资本的50%。附属资本又称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和呆帐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券。 15. 风险资产权重:根据不同类型的资产和表外业务的相对风险大小,赋予它们不同的权重,即0%、10%、20%、50%、100% 16. 资本标准:即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比率不得低于4% 17. 2003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最引人注目的是该该协议所推出的①最低资本要求;②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③市场约束的内容,被称之为巴塞尔协议的“三大支柱”。 18. 巴塞尔委员会希望监管当局担当起三大职责:全面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状况、培育银行的内部信用评估系统、加快制度化进程。 19. 2010年巴塞尔协议:体现了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的监管新思路,按照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并重、资本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并行、长期影响与短期效应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确定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新标杆。主要内容有:①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②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③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管标准;④确定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过渡期。 第十九章 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一、汇率制度 1. 汇率制度:是指各国对本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做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如规定本国货币对外价值、规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关系,规定影响和干预汇率变动的方式。 2. 汇率制度分类: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 3. 决定一个国家汇率制度的因素:①经济开放程度;②经济规模;③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及其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④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⑤相对的通货膨胀率。 4. 人民币汇率制度:1994年: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2005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二、国际储备 5. 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①弥补国际收支逆差;②稳定本国汇率;③应付紧急支付等目的所持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资产。 6. 国际储备一般分为四种类型:①货币性黄金;②外汇储备;③在IMF的储备头寸;④特别提款权。 7. 国际储备的作用:①融通国际收支逆差,调节临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②干预外汇市场,从而稳定本国货币汇率;③是一国对外举债和偿债的根本保证。 8. 国际储备的管理实质上是外汇储备的管理,因为外汇储备占非黄金储备的95%以上。包括:外汇储备总量管理、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 三、国际货币体系 9. 国际货币体系又称国际货币制度,是指通过国际惯例、协定和规章制度等,对国际货币关系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①确定国际储备资产;②确定汇率制度;③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10. 国际金本位制: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英国1821年采用;1880-1914年是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时期,铸币平价是各国汇率的决定基础,黄金输送点是汇率变动的上下限。①由铸币平价决定的汇率构成各国货币的中心汇率;②市场汇率受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围绕铸币评价上下波动,波动幅度为黄金输送点。 11.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1973年①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②可调整的固定汇率③国际收支的调节。 12. 布雷顿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即维持对美元的信心和保证国际清偿能力之间存在两难选择。 13. 牙买加体系运行特征:①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②多种汇率并存的浮动汇率体系③国际收支调节。 14. 国际三大金融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国际清算银行 15. 世界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有银行股份、借款、业务净收益、转让债权 第四部分 统计 共6章 第二十章 统计与统计数据 1. 统计一词包含三种含义:统计工作、统计数据、统计学 2. 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或“产品”。 3. 统计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计量的结果。 4. 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由低级到高级,由粗到细):定类尺度(将人口分为男女两类)、定序尺度(将学生成绩分成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类)、定距尺度(某物长10米,重100千克等)、定比尺度(相对数或平均数,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5. 定类尺度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属性 6. 定序尺度对客观现象各类之间的等级差或顺序差的一种测度。计量结果只能比较大小,不能进行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7. 定距尺度反映现象规模水平的数据必须以定距尺度计量。计量结果可以进行加、减运算。 8. 定比尺度的计量结果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9. 统计数据的类型: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是定性数据或品质数据,数值型数据是定量数据或数量数据) 10. 统计中把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称为变量,变量的具体表现为变量值,统计数据就是统计变量的具体表现。可分为:分类变量、顺序变量、数值型变量 11. 数值型变量根据取值不同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12. 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表现形式,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13. 总量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可以累积,但时点指标不能累积。 14. 相对指标是两个绝对数之比。相对数的两种表现形式:比例和比率 15. 统计数据的来源:直接来源,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间接来源,称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 16. 案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17. 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专门组织的调查、科学试验 18. 实际中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主要有: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19. 统计报表按调查对象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按报送周期长短,分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按报表内容和实施范围不同分为国家的、部门的、地方的统计报表。 20. 普查: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普查的特点: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也较高;使用范围比较狭窄 21.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特点:经济性、时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它是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调查方式和方法 22. 重点调查特点:(1)重点调查是非全面调查;(2)调查单位不是随机抽取的,因此其调查结果不能推断总体 23. 典型调查特点:(1)典型调查是一种定性调查研究,同时也是非全面调查(2)调查单位不是随机抽取的,因此其调查结果不能推断总体(3)典型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典型单位来描述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4. 第二手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有:公开的出版物、未公开的内部调查等。 25. 利用间接来源的统计数据,必须注意几个问题:要评估第二手数据的可用价值、要注意指标的含义、口径、计算方法是否具有可比性、注意弥补缺失数据和进行质量检查、引用统计数据时,一定要注明数据的来源,既方便他人查找核对,也是尊重他人或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的要求。 26. 统计数据的误差有:登记性误差(从理论上讲,可以消除)和代表性误差(无法消除,但事先可以进行控制或计算) 27. 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价标准:精度、准确性、关联性、及时性、一致性、最低成本 第二十一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 1. 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指标:频数与频数分布、比例、百分比、比率。所以比例是部分比总体,通常反映的是结构,比例之和为1。 2. 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包括:条形图和圆形图;条形图有单式和复式等形式。 3. 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累积频数和累计频率 4. 分类数据在整理时除了要列出所分的类别以外,还要计算出每一个类别的(比例,频数,比率,频率) 5. 数值型数据分组的方法有单变量值分组和组距分组两种。 6. 单变量值分组是把每一个变量值作为一组,这种分组方法通常只适合于离散变量且变量较少的情况。 7. 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组距分组(适合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的步骤: 8. 1、确定分组组数,要求(1)组数既不太多也不太少(2)尽量保证组间资料的差异性和组内资料的同质性(3)能够充分显示客观现象本身存在的状况;2、对原始资料进行排序;3、求极差:最大观察值减去最小观察值;4、确定各组组距:组距=极差/组数=某组的上限值-该组的下限值(适用于等距分组);5、确定组限:组中值=(上限+下限)/ 2 ;6、确定各组观察值出现的频数:组距分组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分组时“上组限不在内”以防止重复;确定组限时应注意:第一,第一组的下限值应比最小的观察值小一点,最后一组的上限值应比最大的观察值大一点。第二,特别需要或不得已的情况除外,最好不要使用开口组。第三,组限应取得美观些,按数字编好,组限值应能被5除尽,且一般要用整数表示;7、制作频数分布表 9. 显示分组数据频数分布特征的图形有:直方图、折线图 10. 直方图与条形图不同,条形图是用条形的长度(横置时)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其宽度(表示类别是)则是固定的;直方图是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矩形的高度表示每一组的频数或百分比,宽度则表示各组的组距,因此其高度与宽度均有意义。此外,由于分组数据具有连续性,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是连续排列,而条形图则是分开排列。 11. 统计表一般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表头、行标题、列标题和数字资料,必要时可以在统计表的下方加上表外附加 12. 统计表的设计要求:科学、实用、简练、美观 13. 设计统计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合理安排统计表的结构;(2)表头一般应包括表号、总标题和表中数据的单位等内容;(3)表中的上下两条横线一般用粗线,中间的其他线要用细线,这样使人看起来清楚、醒目;(4)在使用统计表时,必要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上注释,特别要注意注明资料的来源,以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并备读者查阅使用。 第二十二章 数据特征的测度 1. 对统计数据特征的测度:主要从三方面入手:(1)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个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2)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各数据远离其中心值的趋势;(3)分布的片太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 2. 集中趋势的测度,主要包括位置平均数(众数M0、中位数Me)和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集中趋势最主要的测度值。 3. 位置平均数主要有:众数、中位数 4.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那个数值,用M0表示。不仅适用于品质数据,也适用于数值型数据。众数是一个位置代表值,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抗干扰性强。非常直观。 5. 中位数位置: 6. 中位数主要用于顺序数据,也适用于数值型数据,但不适用于分类数据,中位数也是一个位置代表值,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抗干扰性强。      众数(M0)   中位数(Me)   计算方法   频数最多的那个数值   分奇数和偶数两种情况   特点   都是位置代表值,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抗干扰性强   使用范围   顺序数据、分类数据、数值型数据   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7. 数值平均数主要有:算术平均数(简单算术平均和加权算术平均)、几何平均数。主要适用于数值型数据。注:算术平均数同时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各组数值的大小、各组分布频数的多少。另外,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8. 算术平均数有: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 9. 几何平均数是n个观察值乘积的n词方根。计算几何平均数要求各观察值之间存在连乘积关系,它的主要用途是:(1)对比率、指数等进行平均。(2)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10. 离散程度的测度主要包括:极差、标准差和方差、离散系数。 11. 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集中趋势的测试值对该组数据的代表性就越差,离散程度越小,其代表性就越好。 12. 极差计算简单,含义直观,运用方便。但它仅仅取决于两个极端值的水平,不能反映其间的变量分布情况,同时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13. 离散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算术平均数之比,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离散系数大的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就大,离散系数小的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就小。 第二十三章 时间序列 SHAPE \* MERGEFORMAT 1. 时间序列也称动态数列,由两个基本因素构成:一个是被研究现象所属时间,另一个是反映该现象一定时间条件下数量特征的指标值。 2. 时间序列按照其构成要素中统计指标值的表现形式,分为:绝对数时间序列、相对数时间序列和平均数时间序列 3. 依据指标值的时间特点,绝对数时间序列又可分为:时期序列和时点序列。 4. 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1)发展水平(2)平均发展水平(3)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5. 发展水平是时间序列中对应于具体时间的指标数值。根据各期指标值在计算动态分析指标时的作用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基期水平和报告期水平。 6. 平均发展水平也称为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是对时间序列中各时期发展水平计算的平均数,他可以概括性的描述现象在一段时期内所达到的一般水平。 7. 绝对数时点序列间断时点平均数分两种情形: (1)间隔相等: (2)间隔不等 8. 相对数、平均数的时间序列,公式表示: 9. 增长量:时间序列中的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用于描述现象在观察期内增长的绝对数量。按照采用基期的不同,增长量有逐期增长量、累积增长量之分 10. 逐期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时期水平之差,表示本期比前一时期增长的绝对数量;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之差,说明报告期与某一固定时期相比增长的绝对数量。整个观察期内各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最末期的累积增长量 11. 12. 发展速度: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用于描述现象在观察期内的发展变化程度。 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13. 增长速度:也称增长率,是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用于描述现象的相对增长程度。按照采用基期的不同,增长速度可分为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换算关系,在由环比增长速度推算定基增长速度时,可先将各环比增长速度加1后连乘,再将结果减1,即得定基增长速度 14. 第一,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15. 第二,两个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16. 平均发展速度:各个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用于描述现象在整个观察期内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 17.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增长率):用于描述现象在整个观察期内平均增长变化的程度,它通常用平均发展速度减1来求得 18.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19. 增长1%绝对值:表示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而增加的绝对数量。等于逐期增长量/环比增长速度。 20. “增长1%的绝对值”是进行这一分析的指标。它反映同样的增长速度,在不同时间条件下所包含的绝对水平。 21. 在应用速度分析实际问题时,须防止误用乃至滥用的现象,应注意:首先,当时间序列中的指标值出现0或负数时,不宜计算速度。其次,速度指标的数值与基数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第二十四章 统计指数 1. 狭义地讲,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广义地讲,任何两个数值对比形成的相对数都可以称为指数; 2. 指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1)按所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①数量指数是反映物量变动水平的,如产品产量指数、商品销售指数等;②质量指数是反映事物内含数量的变动水平的,如价格指数、产品成本指数等。(2)按计入指数的项目多少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3)按计算形式不同,可分为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①简单指数又称不加权指数,它把计入指数的各个项目的重要性视为相同;②加权指数则对计入指数的项目依据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权数,而后再进行计算。目前普遍应用的是加权指数。 3. 加权综合指数分为(1)基期加权综合指数(拉氏)(2)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帕氏) 4. 基期加权综合指数:又称拉氏指数,它是把作为权数的各变量值固定在基期的一种计算方法。拉氏数量指数在实际中用得较多,而质量指数用得较少。 5. 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又称帕氏指数,它是把作为权数的各变量值固定在报告期的一种计算方法。帕氏质量指数在实际中用得较多,而数量指数用得较少。 6. 总量指数是由两个不同时期的总量对比形成的相对数。 7. 总量指数与各因素指数之间构成的数量关系式称为指数体系。实际中比较常用的是基期权数加权的数量指数和报告期权数加权的质量指数体系。 8. 指数体系的作用:(1)对现象发展的相对变化程度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2)对现象发展变化的绝对数量及各因素的影响数额进行分析 9. 我国目前编制的价格指数主要有: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10. 零售价格指数是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 1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一种相对数。 1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作用:1反映通货膨胀状况2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3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 第二十五章 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也就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   2、国内生产总值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3、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生产过程中价值形成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以生产法为主。   4、中间投入都是一次性的使用和消耗,不包含固定资产折旧。   5、增加值是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后的余额,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追加的价值,又叫附加值   6、农业增加值是指各种类型的农业生产单位和农户在一定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价值。这里的农业是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总称。   7、目前中国农业增加值采用生产法进行核算,即用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得到增加值。   8、工业增加值是考核工业生产成果的代表性总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主要采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9、第三产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10、第三产业的核算分行业分别进行,一般采用收入法,即首先计算增加值的四个构成项目: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然后将四项构成相加得到增加值。   11、反映社会消费总需求的指标主要有两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最终消费。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使用比最终消费更为普遍。   12、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范围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国有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城镇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和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 第五部分 会计 共3章 第二十六章 会计概论    1、现代会计以企业会计为核心,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2、会计职能: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职能    3、现代会计的职能还包括:预测、决策、评价等    4、会计对象: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投入、周转、退出三个基本环节,或者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过程    5、会计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谁需要会计信息;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    6、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部门、社会公众、其他使用者(如监管部门、企业职工)    7、财务会计信息内容: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通过资产负债表来反映;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通过利润表来反映;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通过现金流量表来反映。    8、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前三者是组成资产负债表的要素,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后三者是组成利润表的要素,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    9、资产的特征:资产必须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形成资产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发生;能以货币计量    10、负债的特征:只能由过去的交易活动或本期经济业务所形成,未来需要清偿;能够以货币计量;预期会造成经济利益流出    11、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企业投资人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    12、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13、会计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14、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计量,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15、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16、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进行决策的信息,会计信息是通过确认、计量和报告三个环节生成的    17、会计确认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某一经济业务是否需要确认,该经济业务应在何时确认,该业务应确认为哪个会计要素    18、会计记录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    19、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20、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类    21、按帐簿的用途分类,账簿可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三类;对账工作要求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对账工作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22、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单位(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计量基础)两方面的内容    23、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现值    24、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25、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核心,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    26、我国的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两大部分 27. 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进行决策的信息,会计信息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生成的 28. 会计确认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某一经济业务是否需要确认,该经济业务应在何时确认,该业务应确认为哪个会计要素 29. 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30. 会计记录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 31. 账户是根据以会计要素划分的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各项目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 32. 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33.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34. 对于资产、成本、费用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35. 对于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36. 复式记账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计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的一种记账方法。主要的复式记账法有: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增减记账法。 37. 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38. 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公式: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39. 余额试算平衡法公式为: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40. 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类 41. 按账簿的用途分类,账簿可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三类;对账工作要求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对账工作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42. 目前,我国各经济单位通常采用的主要账务处理程序有五种: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多兰是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和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 43.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是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 第二十七章 财务会计报告    1、资产负债表的格式有:账户式和报告式,我国采用账户式    2、利润表的主要作用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利润表的基本格式有:单步式和多步式    3、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4、现金流入: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出售固定资产、从银行取得借款等取得现金    5、利润表的主要作用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它是一张动态会计报表。    6、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包括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日常经营业务。    7、企业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现金流量分为以下三类: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8、现金流量表附注披露的内容: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增加额 9.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顺序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适当排列编制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时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 10. 资产负债表是月度报表,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为基础编制的,反映企业静态财务状况的一种报表。 11. 资产负债表分为账户式和报告式两种,我国采用账户式资产负债表格式。 12. 资产类项目的排列顺序是按照其流动性进行排列的,即按照变现能力顺序进行排列。流动性强的项目排在前面,月排在前面,其变现速度越快;流动性差的项目排在后面。 13. 负债类项目的排列按照到期日的远近进行排列,先到期的(或需要立即清偿的债务)排在前面,后到期的排在后面。 14. 所有者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排列顺序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15.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以“收入-费用=利润”的会计登时为基础,按照各项收入、费用以及利润的各个项目分类分享编制而成的,是一张动态会计报表,利润表是月报表。 16. 利润表的主要作用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它是一张动态会计报表。 17. 利润表的主要作用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利润表的基本格式有:单步式和多步式 18.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 19.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20.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21. 现金流量是一定会计期间企业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数量。 22. 现金流入: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出售固定资产、从银行取得借款等取得现金 23. 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包括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日常经营业务。 24. 企业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现金流量分为以下三类: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25. 现金流量表附注披露的内容: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增加额 26. 企业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现金流量分为三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27. 我国企业的现金流量分为三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28. 我国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属于年度报表,有报表正表和补充资料两部分组成。 第二十八章 财务报表分析    1、财务报表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    2、在比率分析中常用的财务比率有:相关比率、结构比率、效率比率    3、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    4、营运能力分析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周围率、存货周围率、流动资产周围率、总资产周围率    5、盈利能力包括:主营业务净利润率、资产净利润率、资本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普通股每股收益、市盈率、资本保值增值率    6、流动比率应维持在2:1左右;速动比率维持在1:1左右较为理想。 7. 财务报表分析简称财务分析,是通过收集、整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有关数据,并结合其他有关的补充信息,对去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并通过财务指标的高低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为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提供管理决策的依据。 8. 财务报表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 9. 在比率分析中常用的财务比率有:相关比率、结构比率、效率比率 10. 比较分析法按比较对象的不同分为:绝对数比较分析、绝对数增减变动分析、百分比增减变动分析。 11. 按照比较标准的不同分为:1.实际指标同计划指标比较、2本期指标与上期指标比较、3本企业指标同国内外先进企业指标比较 12. 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 13.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14. 流动比率应维持在2:1左右;速动比率维持在1:1左右较为理想。 15. 流动比率是反映短期债务清偿能力最常用的指标,流动比率越大,资产的流动性越强,说明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16. 速动比率又称为酸性试验比率,是指速动资产同流动负债的比率,它反映企业短期内可变现资产长海短期内到期债务的能力。速动比率是企业在短期内可变现的资产,等于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后的余额,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和应收账款等。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17. 现金比率是企业现金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企业的即可变现能力。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 18. 资产负债率也称负债比率或举债经营比率,是指负债总额对全部资产总额之比。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19. 产权比率也称负债对所有者权益的比率,是制企业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 20. 已获利息倍数又称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反映企业用经营所得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用来衡量盈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度。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21. 营运能力分析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周围率、存货周围率、流动资产周围率、总资产周转率 22.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主营业务收入-销售退回、折让和折扣,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23.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平均余额*360/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24.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分析企业资产流动情况的一项指标。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多,周转天数少,表明应收账款周转快,企业信用销售严格。 25. 存货周转次数多,周转天数少,说明存货周转快,企业实现的利润相应增加 26.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全部流动资产的平均余额的比率,反映企业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 27. 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28. 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全部资产的平均余额的比率。 29. 盈利能力包括:营业利润率、主营业务净利润率、资本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润率、普通股每股收益、市盈率、资本保值增值率 30.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业务收入)*100% 31. 主营业务净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额 32. 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或股本)】*100% 33.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100% 34. 资产净利润率也叫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35. 普通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36. 市盈率=普通股美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股收益 37. 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100% 第六部分 法律 共4章 第二十九章 物权法律制度 一、物权概述 1. 物权是特定社会人与人之间对物的占有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权利人在法定范围内直接支配一定的物,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2. 物权的特征:①物权是绝对权,又称对世权;②物权属于支配权;③物权的设定采用法定主义;④物权的客体一般为物;⑤物权具有追及效力和优先效力。 3.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①物权法定原则(物权种类法定、物权内容法定、物权效力法定、物权变更规则法定、物权保护方法法定);②一物一权原则;③物权公示原则。 4. 预告登记是不动产登记的特殊类型,防止一房二卖的情况。 5. 物权的种类:①自物权与他物权;②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③主物权和从物权;④法定物权和意定物权;⑤有期限物权与无期限权。 6. 物权的民法保护方法:①物权的保护方法(请求返还原物、请求排除妨害、消除危险);②债券的保护方法(赔偿财产损失,如恢复原状、返还不当得利)。 二、所有权 7. 所有权指所有人对自己的不动产/动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包括①占有权、②使用权、③收益权、④处分权。 8. 所有权的法律特征:①独占性;②全面性;③单一性;④存续性;⑤弹力性。 9. 所有权的取得:①原始取得(生产、先占、添附、发现埋藏物、拾得遗失物、国有化和没收);②继受取得(因一定的法律行为而取得、因法律行为以外的事实而取得、因其他合法原因取得);③善意取得。 10. 所有权的消灭:①所有权的相对消灭(换了主);②所有权的绝对消灭(毁了物)。 11. 共有:①按份共有;②共同共有(夫妻共同财产、家庭共同财产、遗产分割前的共有)。 12. 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的区别:①成立的原因不同(共有人之间是否有共同关系);②标的物不同;权利的享有不同;④对第三人行使权利的不同;⑤分割共有物的限制不同。 13.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指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同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权。 三、用益物权 14. 用益物权是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的财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由所有权派生出来。 15. 在我国,用益物权的种类主要包括:①土地承包经营权;②建设用地使用权;③宅基地使用权;④海域使用权;⑤地役权;⑥国家集体自然资源使用权;⑦典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渔业养殖捕捞权等。 16. 用益物权的法律特征:①具有独立性的他物权;②用益物权是限制物权;③用益物权具有使用的目的;④用益物权的标的物主要是不动产。 四、担保物权 17. 担保物权是指为确保债务清偿的目的,在债务人或第三人所有的物或所属的权利上设定的、以取得担保作用的定限物权。担保物权具有①价值权行;②具有法定性;③具有从属性;④具有不可分性;⑤具有物上代位性。 18. 常见的担保物权有:①抵押权;②质权;③留置权。 第三十章 合同法律制度    1、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2、由调整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所建立起来的制度就是合同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订立合同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合同订立的程序、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和违约责任等。    3、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从法律上可以分为:要约、承诺两阶段,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4、合同生效要件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发生法律效力所应具备的法律条件,如下:①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②意思表示真实;③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④合同必须具备法律所要求的形式。    5、合同的生效时间: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    6、无效合同特征:具有违法性;具有不履行性;无效合同自始无效    7、按照无效的原因划分:①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②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③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④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⑤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8、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条款无效。    9、效力未定的合同:缺乏相应的生效要件,但欠缺的并非实质性要件。分类:主体不合格的效力未定合同、无权代理人订立的效力未定合同和无权处分订立的效力未定合同。    10、可变更或撤销的合同: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或显失公平的合同 第三十一章 公司法律制度    1、公司法的特征:公司法是一种组织法、行为法、强制性规范较多的法律。    2、公司的特征:是依照公司法的规定设立的社会经济组织;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组织;必须是企业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从股东责任角度可分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无限责任公司和两合公司。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形式仅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另外,国有独资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的特殊形式。    4、有限责任公司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三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行使召集股东会会议,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执行股东会的决议;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职权。    5、一人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十万元    6、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股东会职权。    7、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二人以上二百人以下为发起人,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五百万元。股份有限公司设董事会,其成员为五人至十九人。    8、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因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五年,或者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五年;担任破产清算的公司、企业的董事或者厂长、经理,对该公司、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三年;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三年;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    9、公司因下列原因解散: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解散;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第三十二章 其他法律制度    1、知识产权属于私权。知识产权具有如下特征: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不具有物质形态的智力成果(本质属性)、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    2、著作权主体包括:作者、继受人、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3、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客体)。主体包括:发明人或设计人、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单位、受让人、外国人    4、授予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条件: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    5、授予外观设计专利的条件:新颖性;实用性;富有美感;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    6、专利权人的权利:独占实施权;实施许可权;转让权;标示权;专利人在自己的专利受到侵犯时,有请求专利行政部门进行处理,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权利;专利权人有权以书面形式放弃其专利。    7、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自申请之日起计算    8、专利权的终止有两种情况:期限届满以前终止为提前终止。提前终止是由于专利权人没有按期缴纳年费,或者专利权人以书面形式声明放弃专利权。专利权在期限届满前终止的,应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公告。    9、专利实施是指专利权人或者他人为了生产经营目的的制造、使用和销售专利产品或使用专利方法。专利的实施有以下几种情况:专利权人的实施;许可他人实施;强制许可实施。    10、商标的种类。①根据商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文字商标、图形商标、立体商标和组合商标。②根据商标的使用途径和商标权人的不同分为商品商标、服务商标、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    11、商标注册的原则:申请在先原则;自愿注册原则    12、商标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识别商品或服务的来源,区别相同商品或服务的不同经营者    13、注册商标的禁止条件:不得侵犯他人的在先权利或合法权益;商标法关于禁止注册或使用的某些标志的规定。    14、申请商标注册的方法:商标注册申请采用“一类商品、一个商标、一份申请”的原则    15、《商标法》规定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自商标核准注册之日起计算,期满后,经商标注册人申请可以续展    16、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如下几种: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17、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如下特征: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即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经营者在主观上有违背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的过错,客观上有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不正当竞争的客观事实;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侵犯的客体是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所保护的而被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侵害和扰乱的市场竞争秩序和社会关系。    18、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假冒行为限购排挤行为;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商业贿赂行为;虚假宣传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低价倾销行为;搭售行为;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诋毁商誉行为;通谋投标行为 。    19、监督检查部门的职权:①询问权②查询、复制权③检查权 ④行政处罚权。    20、产品质量监督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1)产品质量抽查制度。(2)质量状况信息发布制度。(3)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及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21、产品质量的社会监督:(1)公民个人的监督权。(2)社会组织的监督权。(3)公众的检举权。    22、消费者的权利,是指在消费活动中,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的总和。包括: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结社权、获得相关知识权、受尊重权、监督批评权 g an employment tribunal claim Employment tribunals sort out disagreements between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You may need to make a claim to an employment tribunal if: · you don't agree with the disciplinary action your employer has taken against you · your employer dismisses you and you think that you have been dismissed unfairly.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dismissal and unfair dismissal, see Dismissal. You can make a claim to an employment tribunal, even if you haven't appealed against the disciplinary action your employer has taken against you. However, if you win your case, the tribunal may reduce any compensation awarded to you as a result of your failure to appeal. Remember that in most cases you must make an application to an employment tribunal within three months of the date when the event you are complaining about happened. If your application is received after this time limit, the tribunal will not usually accept it. If you are worried about how the time limits apply to you, take advice from one of the organisations listed under Further help. Employment tribunals are less formal than some other courts, but it is still a legal process and you will need to give evidence under an oath or affirmation. Most people find making a claim to an employment tribunal challenging. If you are thinking about making a claim to an employment tribunal, you should get help straight away from one of the organisations listed under Further help. If you are being represented by a solicitor at the tribunal, they may ask you to sign an agreement where you pay their fee out of your compensation if you win the case. This is known as a damages-based agreement. In England and Wales, your solicitor can't charge you more than 35% of your compensation  if you win the case. If you are thinking about signing up for  a damages-based agreement, you should make sure you're clear about the terms of the agreement. It might be best to get advice from an experienced adviser, for example, at a Citizens Advice Bureau.  To find your nearest CAB, including those that give advice by e-mail, click on nearest CAB.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making a claim to an employment tribunal, see Employment tribunals. The (lack of) air up there Watch mCayman Islands-based Webb, the head of Fifa's anti-racism taskforce, is in London for the Football Association's 15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s and will attend City's Premier League match at Chelsea on Sunday. "I am going to be at the match tomorrow and I have asked to meet Yaya Toure," he told BBC Sport. "For me it's about how he felt and I would like to speak to him first to find out what his experience was." Uefa has opened disciplinary proceedings against CSKA for the "racist behaviour of their fans" during City's 2-1 win. Michel Platini, president of European football's governing body, has also ordered an immediat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feree's actions. CSKA said they were "surprised and disappointed" by Toure's complaint. In a statement the Russian side added: "We found no racist insults from fans of CSKA." Age has reached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of a word. May be guilty in his seems to passing a lot of different life became the appearance of the same day; May be back in the past, to oneself the paranoid weird belief disillusionment, these days, my mind has been very messy, in my mind constantly. Always feel oneself should go to do something, or write something. Twenty years of life trajectory deeply shallow, suddenly feel something, do it.   一字开头的年龄已经到了尾声。或许是愧疚于自己似乎把转瞬即逝的很多个不同的日子过成了同一天的样子;或许是追溯过去,对自己那些近乎偏执的怪异信念的醒悟,这些天以来,思绪一直很凌乱,在脑海中不断纠缠。总觉得自己自己似乎应该去做点什么,或者写点什么。二十年的人生轨迹深深浅浅,突然就感觉到有些事情,非做不可了。 The end of our life, and can meet many things really do?   而穷尽我们的一生,又能遇到多少事情是真正地非做不可? During my childhood, think lucky money and new clothes are necessary for New Year, but as the advance of the age, will be more and more found that those things are optional; Junior high school, thought to have a crush on just means that the real growth, but over the past three years later, his writing of alumni in peace, suddenly found that isn't really grow up, it seems is not so important; Then in high school, think don't want to give vent to out your inner voice can be in the high school children of the feelings in a period, but was eventually infarction when graduation party in the throat, later again stood on the pitch he has sweat profusely, looked at his thrown a basketball hoops, suddenly found himself has already can't remember his appearance.   童年时,觉得压岁钱和新衣服是过年必备,但是随着年龄的推进,会越来越发现,那些东西根本就可有可无;初中时,以为要有一场暗恋才意味着真正的成长,但三年过去后,自己心平气和的写同学录的时候,突然就发现是不是真正的成长了,好像并没有那么重要了;然后到了高中,觉得非要吐露出自己的心声才能为高中生涯里的懵懂情愫划上一个句点,但毕业晚会的时候最终还是被梗塞在了咽喉,后来再次站在他曾经挥汗如雨的球场,看着他投过篮球的球框时,突然间发现自己已经想不起他的容颜。 Originally, this world, can produce a chemical reaction to an event, in addition to resolutely, have to do, and time.   原来,这个世界上,对某个事件能产生化学反应的,除了非做不可的坚决,还有,时间。 A person's time, your ideas are always special to clear. Want, want, line is clear, as if nothing could shake his. Also once seemed to be determined to do something, but more often is he backed out at last. Dislike his cowardice, finally found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love, there are a lot of miss, like shadow really have been doomed. Those who do, just green years oneself give oneself an arm injection, or is a self-righteous spiritual.   一个人的时候,自己的想法总是特别地清晰。想要的,不想要的,界限明确,好像没有什么可以撼动自己。也曾经好像已经下定了决心去做某件事,但更多的时候是最后又打起了退堂鼓。嫌恶过自己的怯懦,最终却发现有很多缘分,有很多错过,好像冥冥之中真的已经注定。那些曾经所谓的非做不可,只是青葱年华里自己给自己注射的一支强心剂,或者说,是自以为是的精神寄托罢了。 At the moment, the sky is dark, the air is fresh factor after just rained. Suddenly thought of blue plaid shirt; Those were broken into various shapes of stationery; From the corner at the beginning of deep friendship; Have declared the end of the encounter that haven't start planning... Those years, those days of do, finally, like youth, will end in our life.   此刻,天空是阴暗的,空气里有着刚下过雨之后的清新因子。突然想到那件蓝格子衬衫;那些被折成各种各样形状的信纸;那段从街角深巷伊始的友谊;还有那场还没有开始就宣告了终结的邂逅计划……那些年那些天的非做不可,终于和青春一样,都将在我们的人生中谢幕。 Baumgartner the disappointing news: Mission aborted. 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mission. Starting at the ground, conditions have to be very calm -- winds less than 2 mph, with no precipitation or humidity and limited cloud cover. The balloon, with capsule attached, will move through the lower level of the atmosphere (the troposphere) where our day-to-day weather lives. It will climb higher than the tip of Mount Everest (5.5 miles/8.85 kilometers), drifting even higher than the cruising altitude of commercial airliners (5.6 miles/9.17 kilometers) and into the stratosphere. As he crosses the boundary layer (called the tropopause),e can expect a lot of turbulence. The supersonic descent could happen as early as Sunda. The weatheThe balloon will slowly drift to the edge of space at 120,000 feet ( Then, I would assume, he will slowly step out onto something resembling an Olympic diving platform. Below, the Earth becomes the concrete bottom of a swimming pool that he wants to land on, but not too hard. Still, he'll be traveling fast, so despite the distance, it will not be like diving into the deep end of a pool. It will be like he is diving into the shallow end. Skydiver preps for the big jump When he jumps, he is expected to reach the speed of sound -- 690 mph (1,110 kph) -- in less than 40 seconds. Like hitting the top of the water, he will begin to slow as he approaches the more dense air closer to Earth. But this will not be enough to stop him completely. If he goes too fast or spins out of control, he has a stabilization parachute that can be deployed to slow him down. His team hopes it's not needed. Instead, he plans to deploy his 270-square-foot (25-square-meter) main chute at an altitude of around 5,000 feet (1,524 meters). In order to deploy this chute successfully, he will have to slow to 172 mph (277 kph). He will have a reserve parachute that will open automatically if he loses consciousness at mach speeds. Even if everything goes as planned, it won't. Baumgartner still will free fall at a speed that would cause you and me to pass out, and no parachute is guaranteed to work higher than 25,000 feet (7,620 meters). cause there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 欢迎您下载我们的文档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致力于合同简历、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学习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觉得好可以点个赞哦 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文档资料,可以留言告知我们哦 30
本文档为【2019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重点考试必考重点【精华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91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金水文库
鑫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PPT设计 、课件制作,软文策划、合同简历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公司秉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格式:doc
大小:408KB
软件:Word
页数:31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9-01-28
浏览量: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