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及动力机制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毕业论文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及动力机制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毕业论文

举报
开通vip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及动力机制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毕业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及动力机制研究 ——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自由经济区在扩大国际贸易、吸引外资、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自由经济区已经成为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 尽管国内外学者针对发达国家的自由港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等自由经济区的概念和类型、优惠政策、建立免税区和外国直接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原因,收益成本是否合理等问题进行了大量案例与实证分析,总结、归纳和建立了自由贸易港/区贸易创造和转移理论...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及动力机制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毕业论文
研究生学位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论文题目: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及动力机制研究 ——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自由经济区在扩大国际贸易、吸引外资、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自由经济区已经成为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 尽管国内外学者针对发达国家的自由港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等自由经济区的概念和类型、优惠政策、建立免税区和外国直接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原因,收益成本是否合理等问题进行了大量案例与实证分析,总结、归纳和建立了自由贸易港/区贸易创造和转移理论、空间和结构变化模型、福利效应和效益评价模型,但是大都从区位理论,贸易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对自由经济区基本问题进行分析与解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而独立的理论体系,且缺少对自由经济区一般演化模式的总结和动力机制模型的研究以及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及转型国家设立自由贸易港/区等自由经济区的新动力机制和新模式等案例研究。从动力机制角度和定量研究方法探讨自由经济区发展动力机制还不多见。 因此本文就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对自由经济区的发展演化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定性分析了自由经济区演化的动力因素。然后参照国内自由经济区评价研究,建立了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模型和指标体系,主要是从政策动力、市场动力、环境动力、产业动力、要素动力、效益动力和创新动力这七个方面来探讨影响自由经济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根据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模型,结合天津滨海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指标筛选,建立了天津滨海新区自由经济区发展动力机制模型,通过调研、专家问卷等形式搜集数据,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模糊评价等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天津滨海新区各保税港/区发展现状及滨海新区发展主要动力因子,结合评价结果,在现有主要驱动力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出滨海新区未来的发展模式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自由经济区;动力机制;模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天津滨海新区 Abstract A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deepening continuously, the free economic zone (FEZ),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expanding international trade, attracting foreign investment,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ic. Establishing a free economic zone (FEZ)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thod to countries to respond to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lthough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made thousands of cases study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ncept, types, preferential policies establishment of free zones , reason fo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the problem that cost and benefit is reasonable or not .etc, summarized and built up a free trade port / regional trade creation and transfer theory, spatial and structural change models, the welfare effects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odel. Most of these studies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basic problem of the free economic zone based on location theory, trade theory and economic theory, and have not formed a complete and independent theoretical system, lack of case studies of a generally summary of the evolution model of a free economic zone and the study of the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as well as new dynamic mechanism and a new model of a free economic zone of China and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countries in transition to set up a free trade port / area. It is unusual yet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free economic zone i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n the point of view of dynamic mechanism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refore, this paper is under this background. Firstly,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volution of free economic zone, and made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ree economic zone in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factors. Secondly referred to the evaluation study of the domestic free economic zone, establishing a free economic zon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and index system on mainly the policy, market dynamics, environmental, power, industrial power, elements of power, the effectiveness of dynamic and innovative power of these seven aspects to explor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free economic zone. According to evolution of the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free economic zon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did the index selection, and established a free economic zone development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of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Through research, expert questionnaires and other forms of data collection, comprehensively used AHP and the fuzzy evaluation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Free and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the bonded port of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 District. Combined with the evaluation results, it suggested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approaches in future of Binhai New Area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main driving force. Key Words: The Free Economic Zone (FEZ); Motivation mechanism; Fuzzy evaluation;AHP;Tianjin Binhai New Area; 目 录 1第一章 绪论 1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2.1 研究目的 21.2.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3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51.3.2 主要研究方法 61.3.3 本文创新点 7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 72.1相关理论基础 72.1.1自由贸易理论 92.1.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02.1.3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12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1 国外研究现状 142.2.2 国内研究现状 18第三章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及动力机制分析 183.1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过程及其基本特征 183.1.1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阶段解析 213.1.2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基本特征 273.2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基本动力分析 273.2.1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内涵 283.2.2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基本动力分析 313.2.3 动力因素之间作用机理分析 33第四章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模型的构建 334.1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指标体系的建立 334.1.1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指标体系 364.1.2 层次分析法(AHP) 394.2自由贸易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模糊评价模型的构建 394.2.1模糊综合评价 394.2.2动力机制模糊评价模型 42第五章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实证研究 425.1 天津滨海新区自由经济区发展概况 445.2 案例评价与分析 445.2.1实证指标遴选 465.2.2评价指标权重分配 485.2.3指标隶属度计算 495.2.4综合评价结果 525.3天津滨海新区自由经济区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525.3.1天津滨海新区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基本动力因子分析 555.3.2天津滨海新区自由经济区发展动力内在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565.4 未来滨海新区自由经济区发展模式选择 575.5 天津滨海新区自由经济区发展对策建议 575.5.1巩固现有优势资源,提高弱势动力的发展水平 585.5.2建立创新机制,提高经济发展的应变能力 585.5.3结合地区实际,健全法律保障机制 585.5.4协调综合配套改革,提升开放程度与开发力度 60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06.1 结论 61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2参考文献 67附录 69致 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西方冷战的结束,世界局势趋向缓和,各国对经济发展尤为重视。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大、资本流动不断加快等都使得全球化的速度大大的加快。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成立并取代GATT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发展自由贸易的平台,这更加有力的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自由经济区在扩大国际贸易、吸引外资、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自由经济区已经成为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从目前统计来看,全球已有1200多个,其中15个发达国家设立了425个,占35.4%;67个发展中国家共设立了775个,占64.6%。 综观世界众多自由经济区的发展,其功能在不断的拓展,原料、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都可在区内自由进出,区内还可以进行进出口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销、转口、制造、改装等其它商业活动。 自由经济区作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物,近年来逐步呈现出了数量持续增长、影响逐步扩展、功能趋向综合、管理不断加强等特点,并且已经成为了促进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平台。自由经济区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国家间降低贸易壁垒、加强贸易合作、建立统一市场,通过资源全球化的优化配置,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有效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当今世界自由经济区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试问未来自由经济区是否还保有充分的活力?自由经济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在目标、区位、产业、政策等方面是否存在着时间与空间演化的规律性?自由经济区又是受到何种动力因素的影响才呈现出目前发展的态势? 本文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一种研究背景之下,分析了国内外学者众多关于自由经济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自由经济区发展的静态分析,缺少对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规律的梳理总结及其动力机制的分析。因此,本文以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规律与动力机制为切入点,系统总结了自由经济区在目标、区位、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演化过程和规律,并建立自由经济区发展动力机制模型,进而完善自由经济区的理论体系。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目的,首先在借鉴国内外自由经济区发展相关理论和实践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自由经济区空间和结构的一般演化模式,进一步完善了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研究。其次,通过对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规律的系统总结,从目标、区位、产业、政策等方面来分析影响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借鉴一定的方法建立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模型。再次,考虑到天津滨海新区处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地位,依据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模型来分析天津滨海新区建立综合复合型自由贸易区所受到的主要动力因素及对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影响程度,并提出未来天津滨海新区自由经济区发展模式及对策。最后,本文希望从一种动力机制视角来研究自由经济区,以期为天津滨海新区建立综合复合型自由经济区提供借鉴意义。 1.2.2 研究意义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国际市场的日益扩大,设立各种不同类型的自由经济区已经成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中的普遍现象。1近年来,对自由经济区进行了诸多研究,本文从产业、政策、市场、区位、目标等方面入手,清晰地梳理了自由经济区发展的脉络,归纳总结了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规律,探索了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动力机制,并且量化各动力因素的效应,促使自由经济区继续发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的重要作用。 理论意义:自1547年全球第一个自由经济区即意大利的热那亚自由港诞生以来,自由经济区得发展已经有460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自由经济区不仅在数量上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而且不断的转型换代,功能日益由单一、高级到多功能转化。自由经济区自诞生以来,对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对自由经济区得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类型、优惠政策、区域经济效益等问题上,也有学者探究自由经济区空间和结构转化模型、福利效应评价模型、对自由经济区进行绩效评价等,这些分析大都是从静态研究的角度分析了自由经济区的基本问题,还未从整体上形成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本文首先对自由经济区的发展演化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其次建立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动力机制模型,同时借鉴世界自由经济区发展的经验,从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现状出发,提出天津滨海新区建立综合复合型自由经济区的动力机制和未来发展的对策。本文对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规律的总结和对动力机制评价方法的探索对经济地理和贸易地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天津滨海新区已成为继深圳和浦东之后国家第三个发展极和制度创新基地。选择何种模式和政策高效合理地规划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如何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基础上扩大开放、完善港口发展、建立自由贸易港/区,协调和泰达、天津港保税区及空港综合保税物流区的发展,如何通过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综合配套改革提供经验是决策者和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对建立天津滨海新区综合复合型自由贸易区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因此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具有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在国内外有关自由贸易区的理论研究和国外自由贸易港区案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与完善世界自由经济区类型与演化模式,探讨与分析其演化的动力机制。参考国内自由贸易区评价研究,建立自由经济区(自由贸易区)演化与发展动力机制模型和指标体系。根据模型要求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调研问卷,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模糊评价等方法,分析天津滨海新区各保税港/区发展现状及滨海新区发展主要动力因子,探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自由经济区的可行性、发展模式。最后,为天津滨海新区建立综合型复合型自由经济区提出建议,为经济地理和贸易地理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图1-1: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与动力机制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思路、方法以及文章的创新点和文章的内容安排。 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该部分主要对自由经济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相关的理论基础以及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自由经济区研究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为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及动力机制分析。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自由经济区在区位、产业、投资、管理、优惠政策、空间结构等方面的一般演化规律。其次,研究推动自由经济区的演化和发展的动力因素,并阐述动力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 第四部分为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模型和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自由经济区评价模型研究成果,依据层次分析、模糊评价来分析动力要素与自由贸易区发展演化的相关性,利用模糊评价方法建立自由贸易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数学模型并建立自由贸易区动力机制模型三级指标体系。 第五部分为实证研究。根据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演化和动力机制模型与指标体系,首先通过专家调研获得数据,进行指标筛选,建立天津滨海新区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动力指标,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模糊评价来分析动力因子与滨海新区发展的相关性,对滨海新区发展演化的各动力因素的详细作用机理进行分析。通过对各动力因素影响度的计算,提出天津滨海新区建立自由经济区的模式,并为其提出对策建议。 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展望。对全文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并力图在此基础上建立自由经济区动态和系统的研究新视角。 1.3.2 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分析评价数据。 (2) 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归纳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一般规律并且采用层次分析、模糊评价等多种数学模型对自由经济区演化与发展动力机制进行量化分析,建立自由经济区(自由贸易区)演化动力机制数学模型和指标体系,评价各动力要素对自由经济区演化与发展的作用。 (3)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通过对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规律和动力机制的研究,结合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计算天津滨海新区建立综合复合型自由经济区的主要驱动力,并提出未来天津滨海新区自由经济区发展的模式与对策。 1.3.3 本文创新点 (1)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关于自由经济区静态研究为主,本文系统的总结了自由经济区的发展历程,归纳出自由经济区的功能特征和发展模式。 (2)本文对自由经济区的发展演化的动力机制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建立了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模型,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自由经济区的研究。 (3)运用模糊评价的方法来研究自由经济区发展动力机制。以往的研究主要运简单的统计回归分析进行研究,而本文使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其在解决多因素和多层次指标评价的过程中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 2.1相关理论基础 目前,许多国际组织、政府和学者不断尝试对自由经济区进行理论概括,但由于自由经济区的规模、功能、类型的差异,以及人的主观认识的差别,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权威表述。 通过比较目前较为流行和公认的定义,对自由经济区的概念进行总结。本文认为自由经济区是设区国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特殊的经济政策和手段而开辟的与其他地区隔离的特别经济区域,在该区域内,只准许进行特定的经济活动,实行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自由经济政策,并享有行政特权。实际运作中,自由经济区涵盖了对外贸易区、免税区、自由过境区、保税仓库、自由关税区、自由港、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等多种经济区域。 自由经济区的定义不是一段简单的文字,而是涵盖要素层析、功能层次和管理层次的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体系。[1] 2.1.1自由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Free Trade Theory),创始者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其核心是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它是通过对贸易原因的近于完美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论而得出,这是自由贸易理论获得广泛认同的主要原因;自由贸易理论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成为整个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主线,甚至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理念和目标。 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对国际贸易进行了最初的系统的理论研究,特别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成本学说,是研究国际贸易原因的第一座里程碑。它们是此后许多国际贸易理论得以补充、引申和发展的根源,尤其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至今仍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在假定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转移的前提下,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或比较差异成为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第二阶段是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可称之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以生产要素禀赋学说为主体,它把贸易理论的分析扩大到一个要素以上,即资本和劳动力双要素分析法,明确提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唯一原因。由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差异,供给充裕的要素价格便宜,而稀缺要素的价格昂贵,这样,不同国家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就导致生产成本的不同,从而导致商品的价格不同,于是产生了贸易的比较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对生产要素的认识和分析不论在深度方面还是在广度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广度方面的扩展,表现在新要素观点的提出。新要素观点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商品比较优势时,除了以往的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要素以外,还有其它要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理论赋予了生产要素新的内涵,突破了原来的局限,提出了人力资本、技术差距、研究与开发和规模经济等可以作为新的生产要素的见解。[ ] 第三阶段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全面发展。该理论的成因可以分为两大群:第一群是为解释里昂惕夫之谜而产生的,被称为新要素贸易论;第二群是为解释新的国际贸易格局二产生的,可称之为国际贸易新理论。新要素贸易论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中商品的比较优势时,人力技能、技术进展在国际贸易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对生产要素禀赋学说的发展与补充,所不同的是赋予了生产要素新的内涵,突破了原来的局限,这一理论群主要有人力资本论、人力技能论和技术差距论。[ ]国际贸易新理论包括规模经济理论、偏好相似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和“两缺口”理论。 2.1.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理论。均衡增长理论主要观点包括罗森斯坦·罗丹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大推进”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等。这个理论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为发展中国家迅速摆脱贫穷落后困境,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式,指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路线,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 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的观点包括赫希曼的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联系效应”理论等,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和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由于经济落后地区的资本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地投向所有部门,要实现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就只能集中资本投入到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通过有带动性部门的经济优先发展,促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得到增长。相对于均衡增长而言,非均衡增长对发展中国家更具吸引力。 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他认为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非均衡的过程。他提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增长极理论后由布代维尔(J.B.Boudeville)、弗里德曼(J.R .Freedman)、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赫希曼(A.O.Hischman)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丰富和发展。缪尔达尔提出“循环累积因果原理”。他认为,在市场力量作用下,由于人均收入、工资和利润水平等要素收益的区域差异,会吸引着资金、技术、劳动力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回波效应)。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口稠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源不足等一系列因素又会使生产成本上升、外部经济效益下降,使快速增长变得相对不经济,从而使生产要素出现反向流动(扩散效应)。在这种回波与扩散不同效应相互循环累积的过程中,“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是倾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间的差异”;赫希曼进一步指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在每处出现,而一旦出现,巨大的动力将会使经济增长围绕最初出发点集中(极化效应);任何一个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国家的经济都是由一个或几个区域实力中心首先发展的,而在发展过程中,增长点或增长极出现的必要性意味着经济增长在国际间或区际间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条件。在市场力量作用下,如果没有周密的经济政策,区域间差异会不断增长”。[ ] 2.1.3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并存的重要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域相邻近的两个以上国家,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经济联系愈紧密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谈判并以签署协定形式,相互采取比区域外国家更为开放、更为自由的贸易投资政策,并在体制框架和调节机制上结合成为经济合作组织或国家经济集团。 关税同盟理论和自由贸易区理论是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 它的一个主要假设是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是不流动的。共同市场是比关税同盟更高一个层次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它不仅通过关税同盟而形成的贸易自由化实现了产品市场的一体化, 而且通过消除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实现了要素市场的一体化(见图2-1)。区域经济一体化也经历了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在这种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双重性质。一方面,它对内实行自由贸易、深化国际分工,促进内部贸易增长,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它是走向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阶梯;但另一方面,由于它对外加强贸易保护,使区域内部同外部国家之间的贸易相对减弱,导致本来紧密的世界经济被分割成若干对立的区域,因而又不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图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层次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完全取消各参与国间的关税;对来自非成员国或地区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通过协商方式在成员国之间分配关税收入。 关税同盟包括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静态效应主要包括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扩大效应。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内实行自由贸易后,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往成本较低的成员国生产,从成员国的进口增加,从而“创造”出新的贸易;贸易转移效应是指一国的进口从一个非同盟的低成本国家被另一个关税同盟国的高成本国家所代替,从而使得贸易对象发生了“转移;贸易扩大效应是指贸易创造效果和贸易转移效果是从生产方面进行考察关税同盟的贸易影响的,而贸易扩大则是从需求方面进行分析的。关税同盟无论是在贸易创造还是在贸易转移情况下,由于都存在使需求扩大的效应,从而都能产生扩大贸易的结果。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税同盟可以促进贸易的扩大,增加经济福利。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应、竞争加强效应、投资刺激效应、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经济效应和加速经济增长效应。 2、大市场理论 大市场理论是从动态角度来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取得的经济效应,是以共同市场作为分析基础的。一个成功的大市场要覆盖广阔的区域并有足够的调控空间。共同市场的目标是消除贸易保护主义障碍,把被保护主义分割的每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统一成为一个大市场,通过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实现专业化、批量化生产等方面的利益。其代表人物是西托夫斯基(J.Sctioiks)和德纽(J.F.Denina)。 大市场理论的核心是:第一通过国内市场向统一的大市场的延伸,扩大市场范围获取规模经济利益,从而实现技术利益;第二通过市场的扩大,创造激烈的竞争环境,进而达到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利益的目的。 3、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协议性分工,是指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把国市场提供给另一国,同时另一国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这种分工不是通过价格机制自动实现的,而是通过当事各方的协议安排的。协议性国际分工的条件:参加协议的国家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不大,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分工的对象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产品;每个国家自己实行专业化的产业和让给对方的产业之间没有太多优劣之分。[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由经济区理论与实践就成为经济学和地理学者的研究热点。比较经典的理论研究是对跨国自由贸易区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发展原因及运行机制的理论分析,即自由经济区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理论、动态效应假说和公共产品假说(Viner, 1950[ ]; Balassa,1961[ ])。这些理论同样是构成自由港及自由贸易区理论的基石。此后,根据Heckcher-Ohlin模型和利用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一些学者尝试建立作为免税区的出口加工区成本效益与福利分析模型,得出了免税区发展出口加工业最为有利,但对设立国的福利影响并不明显的结论(Hamada, Koichi,1974[ ]; Hamilton, Carl and Svensson, Lars E.O. 1982[ ])。与此相反,另一些学者的研究则运用福利效应模型(帕雷托模型),得出了免税区对设立国具有积极的福利影响的结论(Young和Miyagiwa,1987[ ]; Facchini和Willmann,1999[ ])。一些研究通过分析自由经济区的概念、作用与效益、产业结构和区位选择等方面尝试建立一个自由经济区统一理论与模型(Grubel, Herbert G. 1982[ ]; Balasubramanyan, V. N.1988[ ]),而且进一步分析并总结了自由经济区的结构和空间扩散特征,并对汉堡、香港、高雄、香农等自由港进行了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了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贸易壁垒的存在都需要自由贸易港区的发展的结论(McCalla, 1990[ ])。有的学者根据前人成果初步探讨了自由经济区的类型、产业、管理和优惠政策发展趋势(Chen, Xiangming, 1995[ ])。还有学者深入分析欧洲自由港(德国、丹麦、瑞典、荷兰)和美国自由贸易区发展历史与特征以及英国的自由港和企业区规划建设(Trespenberg, et.al,1984[ ];Gene Linn,2005[ ])。最近的研究成果从空间选择自由化和主权分级管理的政治地理角度分析了韩国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此外,部分学者对自由贸易区的区位选择进行了理论和案例分析。 国外学术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与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的类型、选址条件、产业和就业特征、管理模式和政策法规以及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UNCTC, 1990[ ]; Bolz, Klaus, et al. 1990[ ];Wall, D. 1976[ ]; Rabani, F. A. et.al,1983[ ]; Warr, P. G. 1989[ ]; Busch, Berthold. 1992[ ])。这些研究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中国(含台湾)、韩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亚洲国家,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和埃及等非洲国家,墨西哥、巴拿马、哥斯达黎加、智利和阿根廷等美洲国家以及前苏联及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等转型国家。由美国国际商业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专业手册则综合分析了中东和阿拉伯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的法规(Intl.Business Pubns USA,2006[ ])。中国综合型经济特区改革和开放的经验吸引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深圳、珠海、浦东等经济特区成为研究的焦点(Šimko, Dušan, 1985[ ];Dinter, W. K. 1993[ ]; Kuhr, C. 1998[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其中有关贸易型自由经济区的研究(自由贸易港/区、自由贸易区,下同)开始成为的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最早的有关专著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的概念、分类、结构特征、政策体系、(郭信昌等,1987[ ];詹其柽,1989[ ];樊素洁,1994[ ])。随着有关自由经济区研究的深入,国内自由经济区研究呈现出数量多、并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点。中国关于自由经济区得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对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建立可行性研究 作为改革开放最早的产物,经济特区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众多学者在研究世界自由经济区,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出口加工区经验的基础上,对建立特区的必要性,可行性、建立过程、发展模式,特别是在其他类型自由经济区相继出现的条件下特区的转型与第二次创业和经验总结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与深入地研究与探讨(魏后凯,1987[ ];徐自策、蔡人群,1990[ ];林汉川,叶远胜,1993[ ];朱崇实,翁君奕,1997[ ];钟坚,2009,2010[ ])。此后,有关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浦东开发区的发展模式、产业、管理、政策、作用与区域影响等方面进入学者的研究领域(魏心镇 王缉慈,1993[ ];姚士谋,刘塔,1994[ ];何兴刚,1995[ ];陈汉欣,1999[ ];顾朝林, 赵令勋等,1998[ ];陈志龙,1999[ ]; 陈秋玲,2007[ ];腾堂伟,曾刚,2009[ ];雷鹏,2009[ ])。 2、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保税区的研究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对保税区进行了研究,对保税区发展的研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①是对保税区性质和功能定位的研究(刘宏,2007[ ];郑德雁,2001[ ];周运源,2002[ ];宋黎,2006[ ])。②是入世以后保税区转型发展研究(张海波,2006[ ];张世坤,2005[ ];成思危,2003[1];)。该时期对保税区发展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入世后保税区向深化其保税专业功能方向转型,还是继续向保留目前功能多元化的方向转型。③是对我国保税区管理体制改革弊端的总结(蒋丹萍,2009[ ];陆晓箭,2010[ ])。目前,大多数学者将我国保税区与国外保税区进行综合比较,总结出我国保税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种种弊端。除此之外,在国内外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的考察与研究成果基础上,部分学者总结和分析了世界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的概念、作用、功能和监管政策等基本特征,并结合我国保税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区位、对外投资、产业集群、制度变迁、海关监管以及区域经济学等视角进一步探讨了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港区发展与转化的条件、趋势与要求、区位与产业选择、政策安排、管理模式以及空间结构特征(李力等,1996[ ];成思危,2003[1];刘伟,朱文豹,谭京华,2004[ ];高海乡,2006[ ];李友华,2007[ ];杨新华,2008[ ];郑俊田,2010[ ])。 3、针对自由经济区特殊类型:跨国自由经济区的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种形式的自由经济区等区域合作组织也迅速发展起来。跨国自由经济区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由经济区类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跨国自由经济区的发展路径选择(郑昭阳,2007[ ])、跨国自由经济区的建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的贸易效益(姜文仙,2010[ ];胡均民,2005[ ])、投资效益(吴思敏,2008[ ])、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石峡,2002[ ])、以及在跨国自由经济区的影响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朱朝霞,2010[ ])和产业发展思路研究(林桂红,2011[ ])。 4、自由经济区研究目前趋势:多学科交叉结合、多方法综合运用 在这些对我国各类型自由经济区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学者也开始对各类型自由经济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论总结(谷源洋,2005[ ];阎兆万,王爱华,展宝卫,2009[ ])。部分学者运用地理学理论与定性研究方法探讨了开发园区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经济的影响以及发展与演化的动力机制(张晓平,2002[ ];张晓平,刘卫东,2003[ ];向世聪,2010[ ])。自由经济区研究目前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结合、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趋势。有些学者运用经济地理、区域经济学和战略管理理论以及计量地理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开始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高科技园区和保税港区的发展与演化水平、发展效益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研究(张伟,顾朝林,陈田,邱友良,1998[ ];武康平,2004[ ];刘恩专,2004[ ];陆松、于英川,2004[ ];毕占天,2009[ ])。 综上所述,国内外有关自由经济区的研究根据研究本身的特点及用处划分,主要包括理论、规划应用、案例和对策研究;根据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保税区、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科技园区等自由经济区的研究;根据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区域背景与条件、区位选择、目标与作用、产业模式、管理模式、政策与制度安排、空间结构与规划、发展与转型以及动力机制研究;根据研究依据的理论主要包括区位论、贸易理论、福利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理论等研究视角;根据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案例比较与经验判断等定性与静态分析方法为主的研究和以统计分析与数学模拟等定量分析与动态分析方法为辅的研究。 总体上说,尽管国内外学者针对发达国家的自由港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等自由经济区的概念和类型、优惠政策、建立免税区和外国直接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原因,收益成本是否合理等问题进行了大量案例与实证分析,总结、归纳和建立了自由贸易港/区贸易创造和转移理论、空间和结构变化模型、福利效应和效益评价模型,但是大都从区位理论,贸易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对自由经济区基本问题进行分析与解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而独立的理论体系,且缺少对自由经济区一般演化模式的总结和动力机制模型的研究以及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及转型国家设立自由贸易港/区等自由经济区的新动力机制和新模式等案例研究。从动力机制角度和定量研究方法探讨自由经济区演化的规律还不多见。正是在这一点上,探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综合复合型自由经济区的可行性和政策、要素、产业、市场、效益和创新等动力因素构成的动力机制以及内部功能区协调发展的新路径等问题具有典型案例意义。此外,自由经济区(含自由贸易港区,下同)的区位、功能、产业、管理、政策、投资和空间结构等特征和发展规律对经济地理的区位分析、经济区以及贸易地理世界贸易空间分布与成因具有探索意义。 第三章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及动力机制分析 3.1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过程及其基本特征 自1547年全球第一个自由经济区即意大利的热那亚湾自由港建立以来,自由经济区的发展已经有460多年的历史。从世界范围来看,自由经济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自由经济区自萌芽开始到成熟发展的演化过程,并且揭示出自由经济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产业、目标、政策、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特征。 3.1.1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阶段解析 自由经济区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腓尼基亚全盛时期(公元前1101-公元241年),那时善于航海和经商的腓尼基亚人对腓尼基亚南部海港泰尔和北非殖民地迦太基的外国商人的出入提供了自由保障的通行用以扩大贸易往来,后来这种做法又被希腊城邦和罗马所效仿。1228年,法国马赛港开辟自由贸易区,规定外国货物可以在不征收任何税收的情况下,进出该区域。1367年德意志北部的汉堡、不莱梅、卢卑克等自由城市联合成立了汉萨同盟,结成自由贸易联盟来促进贸易的往来。这一时期,自由贸易区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已经基本上具备了自由贸易区的基本特征:免征关税。虽然通常认为1547年意大利热那亚湾的里窝那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以自由港命名的自由贸易区,但它事实上也只是现代意义上自由贸易区的一种雏形。1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根据自由经济区发展时间及程度,将自由经济区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见图3-1): 第一阶段:自由经济区的萌芽及兴起阶段(1574-1950年)—以贸易型自由经济区为主。 热那亚的自由区设立以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入了萌芽阶段。17世纪以后,现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诞生而产生。这一时期自由经济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地中海沿岸的国家,这些国家一般都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和航海地位的国家,如意大利的那不勒斯(Naples)自由区、迪利亚斯特(Trieste)自由区、威尼斯(Venice)自由区、德国汉堡自由港、不莱梅自由区、法国的敦刻尔克、丹麦的哥本哈根等。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自由贸易区逐步从地中海沿岸扩张到东南亚地区。如直布罗陀自由港、丹吉尔、吉布提、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等。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洲大陆才开始出现自由贸易区,如乌拉圭科洛尼亚自由区和墨西哥蒂华纳自由区,到1936年纽约1号作为美国第一个对外贸易区出现。这期间,虽然自由经济区呈现出发展缓慢、数量较少、分布范围狭窄经济活动单一等特点,但是世界自由经济区的格局已经开始形成。 1950年以后,自由港的形态逐步扩大,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港口或者港口附近的海关管制区,划出准许外国商品免税自由进出的特殊区域,成为“自由区”。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建立商品贸易型的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如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共设立274个对外贸易区。这一时期自由经济区的数量也比较少,且绝大部分集中在发达国家,并且仍然以自由港和自由区两种形式为主,二战的爆发中断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使世界自由贸易的发展暂时中断。 第二阶段:世界自由经济区的加速发展时期(1950-1970年)—以制造业型和服务型自由经济区为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自由经济区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自由经济区呈现出分布地域逐渐扩大、类型逐步增加、功能不断完善等特点。首先自由经济区从欧洲扩展到了亚洲、美洲、拉丁美洲和非洲,从发达国家到欠发达国家, 从资本主义国家到社会主义国家。大量新型的自由经济区形成,为自由经济区开创了全新的发展模式,贸易型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逐渐让位于制造导向的自由经济区。这一转变开始于香港制造业兴起和1950 年在美国制定了对1934 年的“对外贸易法令” 的“修正案”(它允许在自由贸易区发展制造业),而最终通过爱尔兰香农出口贸易区和高雄出口加工区的建立而结束。20世纪60年代,以新加坡、韩国和我国台湾为代表,将自由贸易区与工业区结合起来,建立兼具贸易和生产功能的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这种新的发展形态,使自由贸易区从单一的对外贸易或转口贸易扩大到加工、制造活动领域。 其次这一阶段,服务型自由贸易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服务型自由贸易港区曾是跨越大西洋航线的中转站,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得直接横跨大西洋航运出现,这些自由港已经不具备位于国际主航线上的区位优势,因此在二战之前没落或是消失。这些北美洲加勒比海岛国能源匮乏,基础薄弱。为了使经济获得发展,他们利用自身靠近美国并且拥有独特热带海洋风光的地理优势,利用自由港的政策来发展离岸经济和旅游。服务型自由经济区的出现使这些岛国和地区逐渐富裕起来。除此之外,综合型自由经济区、科技型自由经济区、跨国界区域经济一体化(欧洲自由贸易区和欧洲经济共同体) 在这一阶段都出现并得到了发展。[ ]自由经济区的功能从单一的对外贸易或转口贸易扩大到加工、制造和旅游服务业,使自由经济区的功能拓展到综合功能。 第三阶段:自由经济区的大发展的“黄金时期”(1970-1990)—以科技型自由经济区和综合性自由经济区为主。 20世纪70年代后,“出口替代”模式的自由贸易区在全球范围内被广大发展中国家竞相效仿。到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出口加工区有70多个,分别设在4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一时期,由于世界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技术革命的兴起,自由经济区的类型也由先前制造业型逐渐向科技型自由经济区和综合性自由经济区演化。比如美国“硅谷”和英国剑桥科学园。1980-1990年新增科学园达到500多个,科学园的分布也逐步扩大到34个国家和地区,[ ]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香港和澳门作为综合型自由经济港区的典型代表,主要经济活动有仓储中转、国际贸易、金融、加工制造和旅游业。香港和澳门作为典型的自由港城,空间上表现为一个整个城市,并具有多个功能分区。世界经济一体化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丹麦、爱尔兰和英国、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家先后加入欧共体,欧洲自由经济区也吸纳了新的成员。 第四阶段:自由经济区发展持续发展机遇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 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历史的主流,科技革命和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蓬勃兴起,世界经济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市场全球化和新经济兴起所带来的产业升级,给自由经济区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自由经济区在新的发展环境中呈现出新的发展模式。自由贸易区呈现两大趋势:一是,自由经济区在空间上成扇形分布;二是自由经济区逐渐朝着多功能、综合型方向发展。1990-1930年是自由经济区发展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跨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边境增长三角,虽然其在促进信息流交、相互理解、技术转让、投资和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处于区域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较低水平。90年代以来,在WTO的全球贸易自由化目标倡导下,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过渡阶段和补充形式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建立自由贸易区和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和地区日益增多,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自由经济区发展的趋势。 图3-1 世界自由经济区发展阶段示意图 3.1.2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基本特征 自由经济区在时间序列上经历了萌芽期-兴起期-加速期-黄金期-持续发展机遇期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发展目标、产业结构、政策、管理模式、空间结构等也都随着时间的演变都发生了变化。通过对自由经济区研究比较和归纳总结,梳理出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规律。 ①发展目标:由微观向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由经济、社会向政治目标转化。 不论自由经济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自由经济区的发展最终目标都是围绕着创汇、吸引外资、缓解就业矛盾、带动国民经济发展这几方面。由于设区国的性质存在着差异,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使命、担负着不同的任务。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由于缺少发展资金,失业人数众多,建立自由经济区的目标就是吸引外商投资,扩大就业解决国内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多建立自由贸易区或是出口加工区。但是对发达国家来说,资金、就业问题并不突出,这些发达国家建立自由经济区主要是为了引进先进技术,以研究和开发为主,多建立科学工业园区或者经济特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发展中国家建区的目标由引进资金、扩大就业向引进技术和研究开发转化,发展中国家自由经济区除微观目标外,往往还具有宏观目标,这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自由经济区的类型多制造型和综合型。 在自由经济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发展目标也存在着差异。在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初期,自由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多为直观的微观经济发展目标,即:创汇、吸引外资和缓解就业矛盾。通过直观的微观经济发展目标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弥补本国资金的不足、缓解本国的就业压力等。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和世界自由经济区数量的增加、程度的加深,自由经济区的发展目标也从单纯的微观经济目标转向微观与宏观目标结合,从经济、社会目标转向政治目标。这阶段,自由经济区发展的重点从贸易、出口、就业、外汇、吸引外资向吸收先进技术、投资、培训人员转化,而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宏观目标也从促进本区域发展向结构改革和区域合作演化,其最终目标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② 产业结构: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国际化生产;从资本劳动力密集型走向技术、知识密集型。 在自由经济区发展的萌芽时期,最早形态是商品贸易型的,后来随着自由经济区发展,加工类的活动也从简单的分类、包装发展到组装和生产。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市场全球化和新经济兴起所带来的产业升级,给自由经济区带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使得自由经济区的升级转型朝着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兼有转口、加工、贸易和科技开发等多种功能。许多商业的自由港和自由区同工业型的出口加工区相融合。另一方面在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和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注重科技含量的自由经济区迅速兴起。部分已有出口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开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甚至设立了专门引进资本与技术高度密集的园区。比如,爱尔兰的香农自由经济区,强调以高级技术工业作为引进的对象;新加坡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目的就是促使工业部门转变内部结构,增加工业技术含量,实现技术升级转型;中国台湾的新竹工业园区的建立旨在引进高级精密技术来生产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精尖产品[1]。 总体来讲,自由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从第三产业的商贸金融逐步向旅游业、制造业和农业等第二和第一产业演变,并且各国的自由经济区根据国际经济变化和设区国条件的改变,都进行了积极转型和升级的探索,产业功能趋于综合化。各行业之间相互依赖,形成了以自由经济区的优惠政策和优良基础设施为依托的产业群,多功能的自由经济区在产业集群、提供一站式服务等方面相比单一功能的自由经济区具有明显的优势。 ③优惠政策:优惠政策的内容逐渐丰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法规。 自由经济区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在国内适当地区专门划出一定范围,实行豁免海关管制,减免税收等特殊优惠政策的区域。将外部的生产要素吸引进来,并发挥其作用,仅仅划出一块特殊的区域并不能达到目的,因此在自由经济区成立之初,为了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和使用者,促进区域繁荣与发展,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关税豁免政策、所得税和其它税收的减免政策、放宽贷款和提供补贴的优惠、加速资本投资折旧的政策、土地、水、电、能源供应优惠政策、开放内销市场的政策、投资安全保障政策等等,并运用法律、条例来保证这些经济利益的安全可靠性。随着自由经济区从萌芽兴起期到持续发展期演化,自由经济区的优惠政策的内容逐渐丰富完善,从最初的经济领域逐步扩大到政治领域。优惠政策的范围也超越了区域的限制,区外投资者逐步享受有了同等的优惠政策,实行了国民待遇。 总体来说,自由经济区享有的优惠政策内容逐渐的丰富,且这些优惠政策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对自由经济区的优惠少、发展中国家对自由经济区的优惠多;另外在自由经济区发展初期,与非自由经济区的优惠差距较大,随着自由经济区所在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水平的提高,两者差距逐步的缩小。[ ]但是这种优惠政策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单个自由经济区的优惠政策都要经历从发展到完善再到取消的过程。在一些较古老的自由经济区,优惠政策被相应的减免,甚至被取消,这些优惠政策通过实践转化为自由经济区的法规。 ④管理体制: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演化,并与国家的发达程度和法制化程度密切相关。 自由经济区的管理体制一般都要经过两个层面的过度。首先,自由经济区的建立作为国家宏观战略性的决策,是一种国家行为。因此,在宏观层面上确定的是国家级的管理系统,主要是对自由经济区进行宏观的决策、立法、监督和协调。中央管理体制又分为共同管理和单一管理型,单一管理型又分为专管型和兼管型。其次,在微观层面地方组织体系对自由经济区的微观经济活动进行组织领导以及日常经营管理。一般自由经济区的地方管理体制分为公司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根据 行政管理 学校行政管理制度幼儿园行政管理制度行政管理专业专科实习报告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内容综合管理部行政管理手册 机构与开发公司的关系,在实践中又有政企合一和政企分开两种类型(如图3-2)。 根据一些国家建立自由贸易港区的经验,其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政府管理、企业管理、政府企业双方同时管理三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由经济区的管理体制也从政府主导为主逐步向企业管理、政府企业双方同时管理转化。此外,经济自由区管理体制与国家的发达程度和法制化程度密切相关。发达国家的经济自由区管理体制是一种相对弱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主要是通过经济法制、市场经济的杠杆对特殊经济区域进行管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自由区管理体制,则是一种相对强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给予自由经济区以极大的关注,建立较为完备的行政管理机构,期望通过“管理体制一体化和管理工作一体化”的管理体制达到目的。 图3-2 自由经济区管理体制层级类型图 ⑤空间演化:以点—轴模式向外扩展,超越自然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的限制。 传统自由经济区主要是指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来的自由港和自由区,随着自由经济区的发展演化,空间上由西欧传统的自由经济区沿多个轴线向外扩展。欧洲作为自由经济区的发源地,其自由经济区遍布欧洲大陆。19世纪后,其发展足迹从地中海沿岸—波斯湾—印度洋到达东南亚地区。代表港区有:直布罗陀(Gibraltar)自由港,丹吉尔、亚丁、吉布提、果阿、新加坡、槟城、香港等。20世纪20年代以后自由经济区在美洲大陆出现,如乌拉圭的科洛尼亚经济区和墨西哥的蒂华纳和墨西卡利自由区。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第一个对外贸易区—纽约1号。美国根据各州的区位条件,建立了总区和分区两极对外贸易区。到2001年为止,美国已经成为了全世界自由经济区最多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后,自由经济区进一步向亚太、美洲及非洲国家拓展,其中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了自由经济区最为密集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传播到了大洋洲(如图3-3)。 自由经济区的空间演化不仅超越了自然地域的限制而且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的限制。目前世界各国的自由经济区中,发达国家建立的自由经济区占世界自由经济区比重的35.4%,发展中国家占到了64.6%,自由经济区的设立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前,自由经济区的建立只是资本主义和带有浓厚资本主义国家的特权,但是进入了70年代以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建立和试办了各类的自由经济区,例如前东欧国家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等地,还有中国的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厦门、深圳等保税区的发展。 从1547年意大利热那亚自由贸易区的诞生,自由经济区的空间发展以欧洲为中心呈点—轴模式分布,相继发展到东南亚、美国、亚太、拉美和非洲、大洋洲国家,从发达地区传播到欠发达地区,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社会主义国家。在自由经济区传播的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以及资源禀赋的影响,派生出新的功能形成了新型的自由经济区,这些新的自由经济区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又被欧洲传统自由经济区的转型所借鉴。 图3-3 自由经济区空间演化示意图 3.2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基本动力分析 3.2.1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内涵 “动力”一方面是指物理学中使机械做工的各种力,另一方面是指社会生活中推动事物发展的驱动力。在自由经济区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存在推动力,同时也存在阻力和约束,如政策时限约束、投资规模和结构约束、技术创新和发展空间约束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是考虑影响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各种有利因素,包括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在突出动力要素客观作用的同时客观上也考虑到了阻力的摩擦作用,因此本文对其不再进行展开解释。 所谓“机制”,原意是机械、机械装置或者机械构造的运行原理,后来泛指某一复杂系统的内部结构、运行工作原理及其内在规律性。[ ]“机制”一词被用于社会经济系统中,被看作是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系统结构功能及其所遵循的运行规则的总和。因此,遵循自由经济区从萌芽兴起期-成熟期-黄金期-持续发展机遇期的时间序列,研究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动力机制,一方面就是要在自由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深入的剖析影响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各动力因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就是探究各动力因子对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影响程度。 总体来看,动力机制具有以下特性: ①动力机制具有整体性。推动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动力系统是由多个动力因子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的,动力机制总体上来看就是各动力因子组成的整体合力。②动力机制具有开放性。自由经济区的发展演化是在时间的节点上呈现出规律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深入,文化的进步,影响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动力因子会增添许多新的因素,动力机制呈现出包容与开放的特征。③动力机制具有“权变”结构性。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适应环境条件变化的结构方式。[ ] 3.2.2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基本动力分析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是指推动自由经济区演化的各种力量的总合,各种力量构成了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并为自由经济区的发展演化提供持续的动力。这些动力主要包括政策、要素、产业、市场、效益、创新和环境七个要素。根据动力因子形成的原因可将其分为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内生动力主要包括要素、产业、效益和创新驱动,外生动力包括政策、市场和环境。在利益机制的推动下,内外生动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推动自由经济区发展的耦合动力机制。 1、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内生动力机制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内生动力机制主要是指在自由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从内部产生的能够导致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力量。主要包括要素驱动、产业驱动、效益驱动和创新驱动要素。 ①要素驱动——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基础动力 要素的投入是自由经济区开发建立的基础条件。自由经济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区域,它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资本、劳动力、设备、土地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配套,这些要素投入都是推动自由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本、劳动力、土地、设备等要素共同作用于自由经济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由经济区经济的增长方式。在自由经济区的成立之初,往往需要增加要素的投入量来推动经济的增长,但是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自由经济区发展的需要,对要素投入的需求量相对的减少。 ②产业驱动——自由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动力 产业的发展是自由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的合理布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决定着自由经济区发展的水平,对促进其贸易的发展、就业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自由经济区主导产业的扩大又会派生出新的产业活动。原有产业的扩大和新产业的出现,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影响着以贸易、物流和加工业为核心的外向型产业群在自由经济区和整个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产业的关联效应使得自由经济区的利益惠及更多产业部门,新生的各种需求又进一步拉动了自由经济区商贸、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和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的驱动力还会诱发各种创新活动,比如外商投资的企业的技术外溢会促进国内企业产品和业务的创新,中外激烈的竞争格局,也促使自由经济区坚持创新的理念。相反区内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往往成为自由经济区发展的阻力,如韩国的罗津自由经济区将10个工业区分散部署于区内,此开发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难以形成有效的生产体系,导致自由经济区整体不能协调发展。由此可见,自由经济区产业的带动效应为自由经济区的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自由经济区整体的协调发展离不开合理的产业结构。 ③效益驱动——自由经济区发展的直接动力 自由经济区都是以获取经济利益来加速区域或者本国经济发展为最终目标。吸引外资、实施优惠政策都是为了获取经济上的利益。因此经济效益的驱动是自由经济区发展的直接动力,如为了获得劳务收入而允许外国货物的储存、分级、挑选等;为了发展区域的出口加工业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和就业机会,自由经济区大力吸引外商前来投资设厂开展加工制造等活动。因此从效益的驱动下可以看出自由经济区作为国际经济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他的本质就是将本国领土的一部分权益让渡其它国家,借助外部生产要素来获得区域和本国经济效益的发展。自由经济区建立的初衷就是发展贸易、增加财政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引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效益关联”或曰“利益驱动”决定了自由经济区今后发展的路径与选择。 ④创新驱动——自由经济区未来发展的提升力 创新则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自由经济区从最初的商贸型向科技型和综合型自由经济区演化,知识的扩散、科技的进步、创新的管理成为自由经济区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区域的政策和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提升自由经济区发展层次的重要力量。自由经济区今后竞争的本质由依靠规模经济逐步向依靠速度、质量和学习与创新能力转化。 管理体制创新在自由经济区的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由经济区的管理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依靠各种经济杠杆来调节,其管理主要包括海关管理、土地管理、税收管理、投资管理等等。管理体制的创新主要体现了精简管理机构使之权责明确,各有分工;海关监管上简化办事程序和手续;建设管理上多渠道筹措资金;税收管理上考虑适当的减免税收并且实施奖励制度等。自由经济区的管理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有其特殊性,它是设区国家、地方政府和区内投资企业三者之间的利益的博弈,因此自由经济区发展除了技术和管理制度创新以外, 必须要以法律形式明确地规定各方的权益, 作为调节各方经济关系的依据还要拥有高效的行政管理机构。高效的管理机构以及自由经济区发展技术和管理体制上的创新也是自由经济区成败的关键之一。 2、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外生动力机制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外生动力机制是指来源于自由经济区外部的因素导致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作用力量。主要包括政策驱动、市场驱动和社会文化环境驱动。 ①政策驱动——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初始动力 自由经济区是设区国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建立的,它的作用不仅超越了经济范畴,同时还具备政治、外交、国家安全等多种意义。它的建立需要政府政策上制定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和措施来吸引大量货物、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等等。这些政策投入主要包括税收减免、关税减免、提供投资匹配、加速资本折旧、保障投资安全、管理效率和权限等方面。特殊政策是自由经济区存在、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政府的政策会改变企业投资的方向和区域,对市场资源的配置起到了干预的作用。多数发展中国家自由经济区的建立是政策驱动下的产物,但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要想保持自由经济区的竞争力,就必须在保证政策稳定性与开放性的同时,避免与区外的政策相同。这不仅使外商对区内稳定的政策存有安全信任感,保证自由经济区与国际市场在商品、人员、资金和信息等方面自由畅通, 而且差异化的政策对国内外投资者产生巨大的新引力。商品自由免税进出, 各种手续简化, 奖励政策宽厚, 金融市场开放,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等等,这些因素成为自由经济区存在并发展下去最主要的外部动因。 ②市场驱动——自由经济区经济增长的动力 市场是促进自由经济区内各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市场要素主要包括市场规则、市场规模和结构等等。自由经济区的发展演化就是一个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和区域分工逐步细化的过程。自由经济区既随着国际贸易市场扩大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又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市场驱动力对自由经济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自由经济区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影响。市场结构的演进促使自由经济区内部企业之间优胜劣汰。另一方面是指对自由经济区与其它区域之间的影响。市场驱动下,拉近了自由经济区与其它区域的距离,市场规模的扩大,要求自由经济区引进外资并且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自由经济区的外贸出口创汇也有助于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收支平衡。市场从初级形态到高级形态从单一的商品市场向完整的市场体系转换的过程中,自由经济区的发展也从单一目标转向了多目标,区内企业也多在价格、税收、金融、外贸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来适应市场的转变。另外,市场法制规则的健全、规模的扩大、结构的完善都促使自由经济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重组。 ③环境驱动——区域发展的整合力 环境驱动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首先来看,地理区位优越性、资源禀赋条件是发展自由贸易的先决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其次,社会文化建设与自由经济区经济的发展越发密切,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为自由经济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在自由经济区的发展演化中不仅表现为经济与文化的相互推动,而且表现为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自由经济区的建立发展需要根植于一定的地域环境之中。除了地区拥有建立自由经济区的资源禀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和制度方面的优越性。企业和个人作为自由经济区经济活动运营的主体,不仅是知识、技术的载体,同时也是社会文化要素的载体。自由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不仅是经济和政治的驱动下的产物,更体现着区内企业、组织和个体之间已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独特的社会文化空间构成了自由经济区发展的整合力,无论是政府政策还是企业招商都明确强调社会文化联系在自由经济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2.3 动力因素之间作用机理分析 自由经济区的发展演化是内外动力因子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只有各种动力因子的相互综合才能实现自由经济区的良性循环和有序的发展。政策的投入是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外部初始动力,自由经济区的建立最初只是一个特殊的政策作用空间,随后将经济空间叠置在政策力作用的空间之上,将一定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作为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外部政策推动和内部要素投入促使自由经济区产业获得发展,产业的发展决定着自由经济区的发展水平,只有产业的发展才能带来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对促进其贸易的发展、就业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政策投入、市场驱动和环境驱动成为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外部拉力,而要素、产业、效益、创新是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内部推动力。政策投入、要素投入和产业发展是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初始动力和基础,而市场发育、经济效益、环境。技术与制度创新既是前者投入的反映,也是自由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自由经济区进一步发展演化的动力来源于区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根植于区域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空间之中,只有多种作用力在空间上的优化综合才能推动自由经济区向高层次的目标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是自由经济区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创新的基础和条件,而创新反过来会进一步改变政策和要素投入的结构和方式,推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自由经济区的发展是内外动力之间综合形成的合力。从自由经济区的发展来看,今后政策所起的作用将逐步的弱化,代之以市场和创新驱动为主的动力因素在自由经济区的发展中将起到主导作用。自由经济区的发展演化是内外动力因子相互作用下的综合,仅着力于营造一种作用力空间远远不足。在已形成的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基础上若不注入创新发展要素,自由经济区的繁荣发展也将会逐步的衰落。 图3-4 自由经济区演化动力因素作用机理 第四章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模型的构建 4.1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指标体系 1、动力机制模型构建的原则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以一定的准则为前提,为了更准确的把握影响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动力机制,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指标体系能够科学的反映各动力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程度。指标的选取依照科学依据,并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本文指标的选取充分以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模型作为引导,以求科学全面的反应各动力因子对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影响,指标的选择针对评价目标。 ②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自由经济区演化动力机制指标体系应该包括每个动力指标的具体方面,能够从不同的动力体系入手来分析对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影响。各指标虽然看似是独立的个体,但实际上具有清晰的层次性和完整的系统性。 ③代表性原则 指标并不是反映因素的本身,而只是其可测量、可观测的外显表现。鉴于自由经济区演化动力机制的复杂性,单一或者少量的指标无法准确地反映自由经济区发展受何种动力机制影响,但指标过多又会导致交叉重叠,难以突出重点,因此,本文只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④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标的设计要尽量的简明扼要,设计的问卷简单易懂并能反应客观事实,能使问卷对象易于回答,必须确保选择指标的数据能够准确、有效的收集,指标的计算和标准值的设定都应具有可行性。 2、指标体系的建立 通过对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总结概括,将自由经济区演化的动力机制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7个指标)、三级指标(26个指标)三个层次(具体指标体系见表4-1)。 表4-1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指标体系 一 级 指 标 二级指标层 三级指标 自 由 经 济 区 发 展 演 化 动 力 机 制 政策驱动力X1 税收优惠X111 信贷优惠措施X112 开放内销市场的优惠政策X113 市场驱动力X2 吸引外商投资能力X21 实际利用外资X22 市场结构完善度X23 环境驱动力X3 资源禀赋条件 X31 区位优势度 X32 历史文化传统 X33 法制化程度 X34 要素驱动力X4 劳动力技能与素质X41 基础设施投入X42 土地成本X43 资本投入X44 产业驱动力X5 区内产业专业化程度X51 新兴产业企业生产值X52 区内产业布局完善程度X53 出口导向加工制造业产值 X54 效益驱动力X6 区内税收收入水平X61 进出口贸易占所在省(区市)贸易进出口额比重X62 入区企业解决就业能力X63 投资利润率X64 创汇额X65 创新驱动力X7 技术创新的产出及效益X71 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X72 行政管理及海关监管制度创新程度X73 其中一级指标分别从内外动力两方面来分析影响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动力因子,二级指标按照第三章对自由经济区演化基本动力的分析选取了政策驱动、市场驱动、社会文化环境驱动、要素驱动、产业驱动、效益驱动和创新驱动7个指标,三级指标考虑自由经济区演化动力机制的特点以及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列出了26个测量因子如下: 政策驱动力主要包括:主要包括税收优惠、信贷优惠措施和开放内销市场的优惠政策。税收优惠主要是指关税与国内税的减免、非关税壁垒的消除以及有关费用的降低。自由经济区内的法人和自然人有权不受限制地从外国银行、公司和组织获得信贷,有权吸引外国保险公司同它们进行作何种类的保险交易,因此信贷优惠越多,开放内销市场的政策越优惠,吸引外商投资以及产业集聚效应越大,越能够带动自由经济区的发展。 市场驱动力主要包括:吸引外商投资能力、实际利用外资和市场结构完善度。自由经济区既随着国际贸易市场扩大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又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吸引外资、利用外资能力、市场结构的完善适应了市场规模扩大的需要,客观上促进了自由经济区的发展。 环境驱动力主要包括:资源禀赋条件、区位优势度、历史文化传统和法制化程度。资源禀赋条件和区位优势度是自由经济区能否建立发展的先决条件,其次自由经济区的建立发展需要根植于一定的地域环境之中。除了地区拥有建立自由经济区的资源禀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和制度方面的优越性。区域的历史文化传统构成了地区的人文环境,决定了自由经济区发展的潜力。建立必要的经济法规是自由经济区实行特殊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持区内经济发展和增强投资者安全感的重要保障,法制化为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素驱动力主要是指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资源的投入对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影响。主要包括:劳动力技能与素质、基础设施投入、土地成本及资本投入。基础设施投入、土地成本及资本的投入是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基础条件,而劳动力的技能与素质决定了自由经济区发展的潜力。 产业驱动力是指自由经济区产业通过技术水平不断的专业化、布局趋于合理以及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升级,对区内及国内产业所产生的关联效应,以及对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影响程度。产业驱动力主要包括:区内产业专业化程度、新兴产业企业生产值以及出口导向加工制造业增加值这三个指标。区内各产业专业化程度高、并注重产业间的相互关联,形成集聚效应,以期对周边地区产生的正向外溢效应,一般来说区内产业专业化程度越高,对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带动性作用越强。新兴产业企业年生产值,该指标是为了衡量自由经济区引起的新兴产业的发展状态和规模,新兴产业企业年生产值越高越有利于自由经济区发展。出口导向加工制造业增加值能够反映自由经济区对腹地出口贸易的影响度,进而能够检验产业对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影响。 效益驱动力是指自由经济区所能创造的效益水平对自由经济区发展壮大的刺激作用。主要包括:区内税收收入水平、入区企业解决就业能力、投资利润率以及创汇额。区内税收收入水平、投资利润率及创汇额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以及自由经济区建立的初衷就是发展贸易、增加财政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引进入区企业解决就业能力的社会效益,促使自由经济区不断发展繁荣,并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创新驱动力是指自由经济区在技术和制度方面的创新能力能够支撑自由经济区不断发展演化。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的产出及效益、行政管理及海关监管制度创新程度。技术创新及行政管理创新有利于区内的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增强区内企业的竞争力,为自由经济区发展注入活力。 该指标的建立是参照国内外研究、听取有关专家建议筛选后总结出来的,适用于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研究,但是该指标体系是自由经济区演化动力机制的共性指标,作为单个自由经济区发展要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些指标进行筛选分析,这为第五章实证研究提供了依据。 4.1.2 层次分析法(AHP)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动力机制是一个多指标、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本文首先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递阶层次结构指标体系。本文主要是检测各动力因子对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影响程度,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各级指标权重系数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自由经济区发展的路径选择,因此本文首先选用了层次分析方法,用数量的形式表达各指标的权重,克服了主观判断的随意性,为分析和预测自由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可比较的定量数据。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萨提(T.L.Satty )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决策方法。它是将半定性、半定量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一种思维过程的数学化。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就是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的排序。[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按照如下四个步骤进行: 1、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参照第三章定性分析的内容,本文主要建立了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主要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2、对同一层次的各个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A中的元素aij表示从判断准则GH考虑要素Ai对要素Aj的相对重要性,即: 。判断尺度表示要素对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数量尺度,本文按1--9比例标度对重要性程度赋值,如下表所示。 表4-2 权重判断尺度表 尺度 含义 1 Ai与Aj同等重要 3 Ai比Aj重要一些 5 Ai比Aj明显重要 7 Ai比Aj重要很多 9 Ai比Aj极端重要 2,4,6,8 Ai相对于Aj介于上述两个相邻等级之间 倒数 若Ai比Aj等于 ,则Aj比Ai= 3、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 AHP计算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W,W可视为权重向量,W的分向量Wi即为相应指标的权重。 本文选择的权重向量的估算方法是和积法: 对于判断矩阵A,先将它的每一列正规化,将每一列正规化后得到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得到向量 ,其中: (i,j=1,2,…,n) 对 再进行正规化后就得到相应的权重向量W,其中: EMBED Equation.3 EMBED Equation.3 (i=1,2,…,n) 4、进行一致性检验。 在计算单准则下相对权重向量时,还必须进行一致性检验,其检验步骤如下: a.计算一致性指标CI, ,b.计算一致性比率CR, 其中, 需在W得出后,由公式 求得,RI可以查表得到。如果 <0.1,则通过一致性检验,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重新计算。[ ][ ] 4.2自由贸易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模糊评价模型的构建 本文对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定性分析发现,有些指标无法用统计数据或者直接的数值进行计算,因此本文选取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作为本文的主要评价方法。 4.2.1模糊综合评价 20世纪60年代,美国Zadeh L A率先提出一种多因素、多准则的决策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FCE采用精确的数学方法来描述模糊性现象,即借助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定量分析实际生活中那些难以区分、不易定量、较为模糊的评价因素,进而采用一定的计算方法和合成算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评判。FCE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 ] 鉴于对自由经济区发展动力机制研究过程中有些指标没有具体数据支撑等特点,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来对指标进行评价,通过一定的综合分析方法得出最后的测评结果,具有较强的合理性。此外,此方法适用于通过调查问卷和专家打分来收集数据,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因此基于模糊评价方法,建立基础数据模型,来探讨各动力因子对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4.2.2动力机制模糊评价模型 根据已建立的动力机制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动力机制模糊评价模型。具体步骤如下图: 图4-1 模糊评价法流程图 1、建立评判对象的因素集U。 U={u1,u2…um},其中ui,i=1,2,…,m,ui为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因子评价因素,m是同一层次上单个因素的个数,这一集合构成了评价的框架。 2、评价等级数的确定。 确定评价结果集合V={v1,v2,…,vj},其中vj,j=1,2,…,n,vj是评价结果,n是元素个数,在本模型中,设定了五个等级的评语集即:V={影响很小,影响较小,影响一般,影响较大,影响很大} 3、计算评价指标的隶属度 指标体系包括政策、社会文化环境、效益、产业、创新、要素、市场这七个驱动力因子。定性指标隶属度的计算,是通过专家综合评分实现的。我们通过给专家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专家们对各项指标的评分结果。本文给每个因素设立五个等级的评价集Y=(Y1, Y2, Y3, Y4, Y5),专家们对各因素在这五个等级上打分。每个因素各评价等级上的打分频率就是其隶属度。 4、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假设对第i个因素ui进行单因素评价,得到一个相当于vj的模糊向量, Ri=[ri1 ri2 ri3 … rin] 其中i=1,2,3,…N;rij是相对于第i个评价因素ui给予vj评语的隶属度(j=1,2, 3,…,n),且0
本文档为【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及动力机制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毕业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不系舟红枫
从教近30年,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73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1-20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