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轮复习

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轮复习

举报
开通vip

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轮复习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简介 中国历史分期 中国古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 约170万年以前 1840年 包含了漫长的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一千多年的奴隶社会,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1949年 现在 中国历史朝代的沿革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国历史经历了哪几种社会形态? 原始群居时期到氏族公...

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轮复习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简介 中国历史分期 中国古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 约170万年以前 1840年 包含了漫长的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一千多年的奴隶社会,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1949年 现在 中国历史朝代的沿革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国历史经历了哪几种社会形态? 原始群居时期到氏族公社时期。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 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 西周——奴隶社会的强盛; 春秋——奴隶社会的瓦解。 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秦汉——封建社会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 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 五代、辽宋夏金元——再分裂与进一步融合; 明清—封建社会的衰落。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奴隶制社会) (封建制社会) 秦朝 清朝 (公元前221年 ——1912年)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 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前2070年建立夏朝) 1.王位世袭制: 舜————禹————启 禅让制 世袭制 有人说,世袭制是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体现出的是独裁,禅让制是选贤任能,体现的是民主。 思考: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通过 教材 民兵爆破地雷教材pdf初中剪纸校本课程教材衍纸校本课程教材排球校本教材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版四级教材 图片,你能发现商朝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决策) 2.分析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生产力低下,限制了人们的认识能力; 统治者借迷信崇拜,加强对劳动人民和奴隶的残酷统治。 2.夏商的行政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 国王 中央 相   卜  史  师 卿士  祝 参与商王决策 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 执掌军权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公元前1046年) 在当时没有先进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一个辽阔的周王朝建立起来之后,该如何进行治理? ①通过分封制管理; ②主体是王族; ③诸侯国的位置:王族的封地一般在富庶之处,或在战略要地。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1.概念: 2.目的: 3.对象: 4.内容: (1)诸侯的权利 (2)诸侯的义务 材料: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1)材料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度 (2)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 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 (3)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 诸侯服从天子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得田而耕, 缴税、服役 管辖国邑 管辖食邑 服务,食禄 天子统治天下, 管辖王畿。 奴隶 周代分封制度 5.特点: 6.作用: (1)加强了…形成了…开发了…扩大了 (2)但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从长远看不利于_____ (1)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3)诸侯享有较大的独立性; 7.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1)原因 ①周王室衰落; ②制度本身缺陷;(诸侯权利大) ③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 (2)表现 材料:(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材料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 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分封制崩溃。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对后世的影响: (1)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齐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有很多是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鲁、晋等。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天子 家族等级关系 + 政治隶属关系 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1.目的: 2.核心: 3.特点: (1)嫡长子继承制;(最重要) (2)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3)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4)形成森严的等级社会。 4.作用: 宗法制在当今社会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周星驰宁波寻根问祖 黄帝陵祭祀现场 积极: 注重家庭和睦,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 强调家庭本位,过分注重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容易产生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负面影响。 四.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礼乐制度 礼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 ——(《史记》卷23《礼书》) 达到贵贱有序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乐 达到上下“和同”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 分封制 宗法制 血缘纽带(里) 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 礼乐制度 维护的工具 维护的工具 五.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家国一体。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2.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等级社会; 3.继承与发展; 4. 较为完备; 5. 尚未实现最高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1课《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时期 1.王位世袭制:开始、方式、特点、评价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地方 二.西周时期 1.分封制:含义、目的、对象、内容、特点、作用、瓦解(原因和表现) 2.宗法制:含义、目的、核心、特点、作用、对后世的影响(积极、消极) 3.礼乐制度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秦统一中国: 1.时间,条件(主观、客观),策略,意义。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选修三内容)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背景 2.三项内容(措施) 3.特点 4.影响(积极、消极,当时、后世) 一.秦统一中国: (一)统一的条件 1.政治方面:兼并战争使诸侯国减少,实现局部统一; 2.经济方面: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封建经济发展迅速,各地联系加强;(根本原因) 3.民心: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 4.民族:春秋战国以来,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5.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增强; 6.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选修三内容) 1.政治方面: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3.军事(民族)方面:被击匈奴,修长城。南征百越,设四郡;(闽中郡,象郡, 桂林郡,南海郡; 4.思想文化:统一文字(小篆),颁布《秦律》;焚书坑儒。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并不完全等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指最高统治者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主要指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紧密结合的。因此,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质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 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 地方服从中央。 中央——地方 君权——相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背景: 1.经济基础: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2.政治前提:秦统一天下,巩固统治的需要; 3.理论基础:战国时期韩非子等的法家思想; 4.个人因素: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 长城 陇西 东海 南海 面对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庞大帝国,该如何进行有效的统治呢? 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 人口:2500万(前213年) 材料: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1)依据材料,秦王打算改变“名号”的原因是什么?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完成统一大业,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自感功高盖世,原来"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要改名号。 (2)秦王嬴政采用“皇帝”称号的意图使什么? 1.包含“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的意思,以彰显功业; 2.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3.反映了秦朝神化君权的新统治理念。 (二)内容(措施): 1.首创皇帝制度; (1)称号的由来: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2)特点: ①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②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③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3)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权力的核心; 2.三公九卿制度: (1)官职的名称及职能: 皇帝 御史 大夫 丞 相 太 尉 诸卿 牵制 统率 统率 直接控制 (2)特点: ①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②在地位、职责、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③臣议君决,采取朝议制度; ④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 (3)作用: ①分工严密、各司其职,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保证了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③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材料: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1)材料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反对分封制。 (2)秦始皇“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 全面推行郡县制。 皇帝 中央政府 三公九卿制 郡 县 乡 里 郡守 县长或县令 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里正 交通要道上十里设一亭 治民,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受命中央 督责地方 3.全面推行郡县制度: (1)背景: (1)政治上: ①分封制的弊端或实行分封制的教训; ②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开始设郡县,有实施的基础; ③秦统一后,加强统治的需要。 (2)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郡县制的特点: ①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②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3)郡县制的作用: ③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①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4)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比较: 相同点: 目的: 性质: 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 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不同点: 世袭产生 皇帝任免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易形成分裂割据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分 封 制 郡 县 制 官员产生方式 划分标准 影 响 探究三 郡县制和 分封制比较 世袭;封地,人民,军队,贡赋; 皇帝任免;俸禄;受监督 独立性大,地方容易出现割据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 官僚政治 贵族政治 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王(皇)权的统治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标准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影响 特点 皇帝 御 史 大 夫 丞 相 太 尉 郡(守) 县(令)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内涵: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本质:君主专制 (二)影响: 积极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消极影响: (2)对后世的影响: 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郡县制度 加强 郡国并行导致七国之乱 削弱 “推恩令”;刺史 加强 节度使发展成为藩镇割据 削弱 收兵权,文官任知州,通判监督;中央掌握地方财政。 积极 消极 行省制度,(宣慰司)(宣政院) 便利…加强…巩固…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阶段 朝代 地方制度 对中央集权的影响 演变特点与趋势 形成 秦 巩固 汉初 汉武帝 完善 唐 加强 宋 新发展 元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内外朝制度(内:参与决策;外:负责执行) 三省六部制度(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二府三司制度:中书门下,枢密使。盐铁、度支、户部) 中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长官掌管六部,行使相权,位高权重。(特例) 朝代 调整、演变情况 演变趋势 两汉 魏晋隋唐 北宋 元朝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1.夏商西周时期:世官制 依据出身和宗法血缘关系选拔官员,“世卿世禄”。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 2.西汉时期:察举制 (1)含义: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选官制度 (2)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3)标准:孝廉 (4)影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标准:门第 (3)影响: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学;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地方和中央任官。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4.科举制 (1)原因: ①隋朝统一后,要管理国家,需要人才; ②由于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无法进行下去。 (2)发展历程: 1.创立: 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首创科举制;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 唐太宗:以明经和进士为主要考察科目; 武则天:创立武举。 3.发展: 宋代:实行糊名制和誊录制。 (3)标准:才能 (4)特点:公开、公平、公正 (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学识才能; ②选官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品评演变为考试; ③选官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 ④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 (6)意义: 积极方面: ①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②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③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为出身一般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 ⑤为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消极方面: ①考查内容单一,脱离实际,忽视了实践性知识考查,束缚创新知识; ②明清时期考试形式逐渐僵化为“八股文”,成为统治者进行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的工具。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回忆巩固 1.分封制? 2.宗法制? 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4.皇帝制度? 5.三公九卿制? 6.郡县制? 7.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8.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 9.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10.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 (最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内阁的出现 3.军机处的设立 (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一)明朝(1368年—1644年):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①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的教训; ②现实原因:废行省设三司导致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 ③直接原因:1380年胡惟庸案; ④根本原因: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中集中。 (2)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3)影响: ①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史料: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宰相制的废除恶化了明朝政治,从侧面说明了相权对皇权能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2.内阁的出现: (1)原因:宰相废除,皇帝政务繁多 (2)过程: 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军政机密大事的决策; ②明成祖:殿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标志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③明宣宗: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诏令、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④明神宗:内阁职权逐渐加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⑤明朝末:宦官专权,渐夺内阁权力,内阁逐渐名存实亡。 (3)特点: ①不是法定机构,而是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本质: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史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新唐书》 史料二 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史料三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根据以上史料指出中国古代的宰相与内阁有什么不同? 唐代宰相位高权重,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明代阁臣只是皇帝的顾问,不具备 宰相的权力和地位。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宰相 内阁首辅 地位 百官之首 顾问 职权 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目的:办理西北军务(雍正五年,1728年)。 3.特点:简、速、密。 4.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 史料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史料中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反映了清代政治形态的哪一现象? 反映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说明政治体制僵化。 5.军机大臣的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二.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本质: 其本质是封建制度的衰落。 因为这种制度按照正常运行已经不能够维护其统治和利益,只能依靠极端手段来达到目的。所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不再是封建制度本身的完善。相反,是这种制度趋向没落的表现。 三.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方面: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2.消极方面: 皇权的极度膨胀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④保证中华文明连绵不断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1.积极影响:(适应了生产力发展) ①政治方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经济方面: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文化方面: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消极影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①政治方面:君主专制极易造成暴政,阻碍历史发展。 ②经济方面:(明清)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新的生产关系的成长。 ③思想文化:儒家独尊和人治传统钳制了思想,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 ④对外关系: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本文档为【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轮复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北溟愚鱼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4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1-18
浏览量:21